時間:2023-07-05 16:11:4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智慧園區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對軟件谷而言,智慧園區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園區競爭力已是大勢所趨
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在國家級園區中,有63個提出了智慧園區的建設理念,占比達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級園區也積極開展智慧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工作,中國智慧園區建設已經初步呈現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東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聯動、西部特色發展”的空間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間南京城市發展的奮斗目標是將南京打造成為“人文綠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軟件谷的建設初期,法國凱捷公司對園區的規劃建設進行了高端策劃和頂層設計,提出將軟件谷打造成全國具有示范效應的智慧園區“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軟件谷綜合競爭力。
2.智慧園區的建設與軟件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園區的核心在于運用現代ICT技術,構建無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網絡、智能感知環境和海量運算能力,提高區域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升公眾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質量,推動高端產業發展。因此,智慧園區的打造必須建立在軟件產業的高端發展上,新一代通信網絡、云計算、物聯網和傳感網等先進技術將會構建起園區發展的智慧環境和面向未來的全新園區形態。同時,智慧園區的建設目標也將會為軟件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必將對今后軟件谷的產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3.智慧園區建設是軟件谷“二次創業”的迫切要求
對于軟件園區而言,第一次創業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優美的生態、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體制機制等優勢條件,吸引一批國內外知名軟件企業進來,形成產業集聚態勢;第二次創業需要以打造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集聚區、示范區為目標,依托園區良好的發展環境、優質的政務服務和集約高效的資源配置才能實現,核心是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園區建設上走在前列,才能夠更好地整合園區發展要素和資源,創新管理手段與措施,減少運營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產業轉移契機,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并在與國內外諸多軟件產業園區的同質化競爭中搶占先機。
二、軟件谷智慧園區建設的規劃、目標和現狀
1.建設規劃
在《中國(南京)軟件谷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中國(南京)軟件谷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實施意見》中,提出要按照國際化、生態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綠色、低碳、智能”軟件谷;以云計算技術和應用服務引領發展,加快云技術在電子政務、企業信息化、工業設計、移動支付、信息安全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建設智慧城市產業園、超級云計算服務產業園、物聯網產業園、移動互聯網產業園、三網融合產業園、下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園等多個產業基地。
2.建設目標
以建設“智能化、現代化、數字化、網絡化”的軟件園區為目標,優化頂層架構設計,集成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信息化建設模塊化解決方案,不斷提升園區信息化建設應用與管理水平,進一步促進主導產業的鞏固與提升,實現“政務工作公開化、園區服務網絡化、數據資源共享化、輔助決策智能化、體系建設標準化”,高標準建成“綠色、低碳、智能”的現代化智慧園區。
3.已建成的技術支撐平臺
目前軟件谷已建成的技術支撐平臺主要有 IBM 潤和軟件技術聯合創新中心、北大工學院南京研究院、中興通訊全球云計算中心、江蘇賽聯信息產業研究院、江蘇虛擬軟件園、江蘇省軟件產品檢測中心、紫金(雨花)科創特區云端虛擬孵化器公共技術平臺等,可為企業提供開放式的信息技術支持。
4.正在搭建的體系架構
軟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國際化、品牌化”的發展戰略,瞄準產業發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動互聯網、智能電網、智慧城市、電子商務等專業園區,并積極搭建“一中心、三平臺”建設架構,即:南京超級云計算服務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設的“智慧園區”產業平臺、軟件技術開發服務平臺和園區信息化建設平臺等三大平臺。
(1)南京超級云計算服務中心。該中心作為軟件谷的基礎云平臺,今年年底將正式建成,未來將承擔為谷內各類軟件企業提供更加先進的海量數據存儲和數據分析功能,也是軟件谷建設智慧園區的核心技術依托。該中心主要建設云服務和云應用兩個平臺。云服務平臺一期建成后,計算能力將達200萬億次、存儲規模將達PB級,后續超算性能指標還將擴展到千萬億次以上計算能力和EB級別海量存儲規模。云應用平臺則提供創業孵化應用云、培訓應用云、研發測試應用云、政務應用云、治安應用云、環保應用云、交通應用云、教育應用云、醫療應用云等業務。
(2)“智慧園區”產業平臺。該平臺主要引進智慧產業領域內的高端企業,聚集智慧產業上下游各方面的優勢力量,對智慧產業進行頂層方案規劃和分模塊設計,研究適應軟件谷產業特點的智慧園區架構和產業鏈等各個方面,開展智慧交通、智慧樓宇、智慧警務、智慧環境、智慧電子商務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設,打造完整的智慧產業鏈條。位于軟件谷A8地塊的楚翹城項目是軟件谷公司自主開發建設的第一個商業綜合體項目,通過與南京電信的合作,楚翹城從設計、建設到管理、運營、服務都貫穿了智能化、寬帶化、無線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術的應用大大降低企業管理運營的成本,達到商業信息化、辦公自動化、工作高效化。
(3)軟件技術開發服務平臺。該平臺立足于應用基礎研究,整合谷內現有的公共技術平臺資源,打造一體化的企業技術創新和孕育孵化載體,從軟件新方法和新技術的探索、軟件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以及關鍵軟件產品和應用的產業化促進等三個層次開展軟件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從而為谷內企業在大數據、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術和應用領域的創新嘗試提供自由寬松的環境和強大專業的后臺支持。
(4)園區信息化建設平臺。該平臺匯聚谷內所有行政資源,負責制定信息化工作規劃、分解年度目標、安排重點項目、建設重大基礎設施、組織人才培訓、交流發展經驗、開展績效評估等工作。軟件谷建立協調會商機制,及時解決軟件谷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并將信息化建設的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職能部門。通過建立健全嚴格的任務跟蹤和工作考核機制,確保各項工作按時序進度高效推進。同時,設立信息化組織實施機構,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結合行政管理、企業服務、企業管理等不同領域的特點,全面負責“管委會—職能局或專業園區—企業”三級信息化建設與指導工作。
三、軟件谷智慧園區建設規劃
1.三大策略推動智慧園區發展
一是抓軟件產業和互聯網產業。重點扶持發展嵌入式軟件、集成電路設計等核心軟件,通訊、移動互聯、游戲動漫等行業應用軟件,物聯網產業和云計算數據服務,網絡服務業和數字內容產業,著力優化軟件產業結構,提升軟件產業發展水平。二是抓智慧產業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紫金科創特區、創業創新城和中以智慧園等一批載體,大力推進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效果比較好的智慧服務業示范推廣基地和智慧產業園建設。三是抓“走出去、引進來”。積極開展以智慧城市建設為主題的國際國內合作交流活動,以重大智慧應用體系建設為載體,著力加強與國內外知名IT企業的合作,努力做到“開發一個系統,引進一個團隊,推出一批產品,培育一個產業”。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著力引進有影響力的重點合作項目,積極做好企業落戶服務工作,儲備一批新的合作企業,逐步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智慧行業應用領域形成集聚優勢。
2.加快園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智慧園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智慧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沿著“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發展,不斷夯實寬帶網絡建設,建立惠及企業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通過部署針對園區的網絡解決方案,建設簡潔、可靠、高性能的園區網絡,基本實現光纖網絡接入能力和無線寬帶信號全覆蓋。提升網絡承載能力與綜合服務保障能力,促進各類網絡之間互聯互通,提升寬帶互聯網省際、國際的出口能力,建設全市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強化網絡運行安全保障,加強網絡基礎設施日常運行監管與網絡監測預警,加強對重要設施的保護,建立應急通信保障機制。
3.積極推進三大功能應用
一是加快推進網上企業服務系統建設,建立健全企業基本信息庫,定向各類扶持企業的政策、信息、資源,實現從項目準入手續辦理、專項申報材料評審、統計數據分析、專業技術評估、人力資源管理、財稅管理、工程建設管理等全過程的信息化動態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塊建設,將谷內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樓宇資源和招商條件等信息全部入庫聯網,根據招商對象的實際需要,在第一時間為其尋找符合條件的落戶資源。三是加快企業與園區的社區媒體交流平臺建設,及時匯總谷內企業對園區發展和政策服務的具體訴求建議,及時有效準確互動,有針對性地提升環境建設和政務服務水平。
2(上海久隆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摘 要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智能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建設開展的如火如荼,“智慧”所涵蓋的領域范圍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一項漸進的、分階段逐步實施的龐大系統工程。本文從智慧園區頂層設計入手,提出基于智能電網架構的智慧園區基礎網絡建設思路,解析了智能電網的建設成效,以智能電網的建設帶動園區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物聯網等建設的多網融合,既降低了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又提高了建設效率,將有力推動智慧園區建設。
關鍵詞 智慧園區,智能電網,基礎網絡,多網融合doi:10.3969/j.issn.1674-7933.2015.05.007
作者簡介:苗佳波,男,1981 年生,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及研究領域: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行業分析、產業研究,Email :miaojiabo@hotmail.com ;
邱素川,碩士研究生,工程師。
0 引言
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正在引發社會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1998年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提出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整個地球的自然和社會活動諸方面的問題;2008年,IBM在數字地球的基礎上,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從近兩年世界各國的科技發展布局來看,IBM“智慧地球”戰略已經得到了各國的普遍認可。
“智慧園區”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現形態,旨在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將人、商業、運輸、通信、水、能源等城市運行的要素聚集起來,以一種更智慧的方式運行,進而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的建設,我國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建設也在積極進行中。
產業園區作為城市發展地方產業、增強經濟實力的重要平臺,也是壯大區域經濟、進行城市經濟轉型的有效載體。比如,目前全國有200多個軟件園區和基地,占據全國軟件收入總量的八成以上。高科技園區已成為產業集聚、資源集聚、人才集聚、功能集聚的重要平臺。開展智慧園區建設,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科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在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1 智慧園區發展概述
智慧園區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現形態,其體系結構與發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個小區域范圍內的縮影,即反映了智慧城市的主要體系模式與發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不同于智慧城市發展模式的獨特性[1]。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的背景下,智慧園區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平臺為載體,以高度集成的信息技術、綜合應用的信息資源為特征,形成以智慧技術、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產業等為內容的發展新模式。
智慧園區建設將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科學管理、產業培育、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及資源整合等領域地廣泛應用,進一步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地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進一步創新社會化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整合效率,進一步搶占未來智慧產業制高點、爭創發展新優勢。這也是把培育世界級高新技術產業全面推向新階段的戰略舉措。
2 智慧園區網絡架構
智慧園區是基于信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產物,其基礎建設的重中之重就是網絡架構,否則所有智慧應用都無法實現落地。智慧園區的先進網絡層主要由光纖駐地網、WiFi無線網絡、移動通信網和數據中心四個部分構成。園區光纖駐地網是由完成通信和控制功能的園區內部布線系統組成,入園企業用戶終端可以靈活方便地接入互聯網,滿足入園企業高速訪問互聯網的需求,同時也是實現園區內部和園區之間快速互訪的重要通道。WiFi無線網絡是園區提供移動網絡服務的必備條件,實現WiFi無線網絡的園區全覆蓋有利于構件智慧園區服務和智慧園區管理的移動門戶。移動通信網主要由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移動通信服務提供商等負責建設。而今后智慧園區的網絡建設必須首先實現移動通信網絡的有效全面覆蓋。數據中心是智慧園區建設中基礎性、公用性的軟硬件系統,包括主機、存儲設備、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核心設施,它將為園區用戶提供超大規模數據處理能力,可以為所有用戶集中存儲核心應用系統的各項數據,以及由園區感知層系統傳輸過來的各類采集數據,并提供安全可靠的災備服務。
3 智能電網價值
智慧園區,雖然是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組合為基礎,但所有這些基礎平臺所承載的功能還是必須依賴能源平臺,也就是電網的支撐之下。否則任何功能的實現都無從談起。
在城市發展中,電網是最重要的能源載體。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的正常運行,需要堅強可靠的電網來提供優質的電能。因此智能電網與智慧園區建設在能量與信息這兩個關鍵要素方面擁有一致的內涵與特征,是智慧園區建設的基礎與核心驅動力,也是解決園區管理種種弊端的基礎平臺,具有引領“兩化融合”、助推城市和產業轉型發展、低碳發展的功能。
如今智能電網是電網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通信、計算機、自動化等技術在電網中得到廣泛深入的應用,并與傳統電力技術有機融合,極大地提升了電網的智能化水平。傳感器技術與信息技術可以有效運用于電網技術中,為智慧園區管理方提供系統狀態分析和輔助決策,電網的智能化將讓電網可以實現自我檢測、自我痊愈的功能。而智能電網的調度技術、自動化技術和柔性輸電技術的日益發展,已經使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電源實現更加廣泛的日常應用。通信網絡的完善和用戶信息采集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電網與用戶的雙向互動[2]。
與現有電網相比,智能電網的主要特點就是可以實現信息流、電力流和業務流的高度融合。智能電網的全景信息可以通過傳感器、互聯網、自動化控制與電網基礎設施有效融合來獲得。通信、信息和現代管理技術的綜合運用,將大大提高電力設備使用效率,降低電能損耗,使電網運行更加經濟和高效。而智能電網雙向互動的服務模式,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3]。
因此,智能電網作為城市和園區智能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智慧園區的重要基礎設施,其強大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更高的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將有效實現能源資產的高效利用和全壽命周期管理。
智慧園區的正常運轉離不開智能電網的相輔相成,智能電網將是智慧城市、智慧園區的核心組成部分。智慧電網對智慧園區的支撐體系如圖1所示。
3.1 智能電網概念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給出的智能電網定義為:以物理電網為基礎,將現代先進的傳感測量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與物理電網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電網。它以充分滿足用戶對電力的需求和優化資源配置、確保電力供應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滿足環保約束、保證電能質量、適應電力市場化發展等為目的,實現對用戶可靠、經濟、清潔、互動的電力供應和增值服務[4]。
智能電網就是電網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先進的設備技術、先進的控制方法以及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勵和包括用戶、抵御攻擊、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電能質量、允許各種不同能源渠道的準入、啟動電力市場以及資產的優化高效運行[5]。
3.2 智能電網的多網融合
城市電網是一切應用的載體和基礎,而智能電網不僅可以滿足基本電網的功能,還可以和電信、廣電、互聯網、物聯網等一起在用戶端走向融合,形成多網融合。
建設智能電網首先需要實現電力光纖入戶。電力光纖就是把光纖組合在電力電纜中,同時具有電力傳輸和光纖通信功能。電力光纖入戶將為智能電網跨界“三網融合”業務奠定基礎。電力光纖即可輸送傳統的電能,又能承載互聯網和電信、廣播電視信號,也能滿足物聯網通信需求,從而實現資源整合。
電力光纖入戶使得電網功能由單純輸電邁向智能電網。目前主要采用光纖復合低壓電纜,將光纖和電纜復合制造,在鋪設電纜的同時完成了光纖入戶。電力光纖入戶PFTTH(Power Fiber To The Home)是指在低壓通信接入網中采用光纖復合低壓電纜(OPLC)等線纜,將光纖隨低壓電力線敷設,實現到表到戶。配以無源光網絡(PON)技術,承載智能電網配用電環節和“三網融合”相關業務。
宏觀層面,目前,國家電網已經在全國積極推進電力光纖入戶。確定基于OPLC的技術方案,還頒布了《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研制規劃》和《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規劃》。
4 智能電網建設成效分析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智能電網建設已經全面展開。基于各國國情以及基礎的差異,世界各國發展智能電網的角度和側重點各有不同。美國主要關注現有清潔能源技術和下一代網絡基礎設施,正在積極推廣諸如特斯拉在內的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同時發展分布式電源和能源存儲的并網運行技術;歐洲主要關注電網對風電的消納、分布式能源并網等問題;日本重點關注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風能發電的大規模并網問題,同時在電動汽車和電網的互動問題上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我國提出建設自主創新的智能電網發展總體思路,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高度一體化融合的現代智能電網。
4.1 建設效益
從數據的對比性出發,建設效益可以根據節省的建設費用ΔTC去展現智能電網投資創造的預期建設效益:ΔTC = (S-S’)/N其中,S—非智能化電網(多網)建設費用;S’—智能化電網(多網)建設費用;N—需要實現的功能種類。
比如,以智能電網目前已經可以整合三網融合的功能為例,及互聯網、廣電網、電信網、電網等原先建設四網的建設費用,現在只需要投入四分之一的建設費用。
4.2 設備安裝調試效益
設備安裝調試效益ΔTC可用節省的設備安裝調試費用來表示:ΔTC = N×tc
其中,N—減少的設備數(臺);tc—每臺設備每次的運行維護費用成本。
比如,以占地面積一平方公里的某產業園區為例,建設智能電網將減少傳統設備150臺,每月一次的運維成本約為1 000元/小時,則園區每年設備運維可以降低安裝調試成本180萬元。
4.3 建設規劃
結合國內目前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與智慧園區建設,驅動高度構建智能電網建設,彼此互為影響、互為依托。從頂層設計考慮,智慧園區與智能電網兩者的有機結合需要創新商業模式,站在全新的角度進行論證。以市場來說,智能電網是清潔能源開放互動的交易平臺,是新的能源供應保障和服務體系;以技術來看,智能電網是具有能量和信息同步傳輸的功能;從定位的角度來講,智能電網是智慧園區的基礎和創新驅動力,具有推動園區轉型發展的基礎平臺功能、網絡市場功能;而根據行業角度看,智能電網具有能量與信息同步傳輸功能的雙向能量信息系統,將是智慧園區網絡建設中的核心骨干支架。
而今智能電網在智慧園區建設中的各項試點工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已經初步實現智能電網項目與智慧城市建設思路的良好對接。完成了包括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電力光纖到戶試點工程、智能用電樓宇試點工程、配電自動化試點工程和智能變電站改造試點工程建設等多個試點。一些試點項目中,已實現電力光纖到戶,已率先實現配電網自動化、智能抄表和中低壓線損比對等全業務功能,并實現寬帶和高清電視服務。
此外,智慧園區的智能電網建設還可以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比如早在2010年,國網上海電力公司就分別和上海聯通、上海東方傳媒集團(SMG)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利用電力光纖平臺開展寬帶和視頻點播等業務的合作,推出“互視通”業務。并在浦東新區部分產業園區和商圈展開了商業示范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5 應用
智慧園區建設中的智能電網(Smart Power Grids)將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先進的智能技術、先進的控制方法以及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技術,去實現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從而給智慧園區帶來更多的創新應用和增值服務。二者關系如圖2所示。
從具體實際應用層面看,智能電網幾乎可以涉及到智慧園區建設的方方面面。比如,最基本的智能電網功能就是可以遠程采集電表、水表、煤氣表等信息,對用電進行調控,并可并網運行清潔能源,實現能源、信息的綜合配置和資源共享。
5.1 智能網絡服務
在智慧園區中部署了智能電網的用戶就可以直接通過電力光纖撥打IP電話、寬帶上網、接收高清互動電視信號,實現三網融合功能。而無須再部署其他網絡架構載體。各種物聯網應用也將實現,用戶可以對空調、熱水器等智能家電實施用電分析與控制,用戶通過網絡或電話可實現對家中電器的遠程控制。
5.2 充換電服務
在智慧園區工作和生活的用戶不用擔心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問題,通過建設充電樁、充電站、換電站等多元化的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及遠程監控調度服務系統建設,就可以有效解決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故障定位等問題,滿足出租車、工程車等專用電動汽車的監控調度需要,為電動汽車的便捷服務提供基本條件。充換電服務采用電動汽車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運營管理系統作為電動汽車服務的核心,支撐電動汽車充換電作業。電動汽車充換電站、站外充電樁、手持終端及電動汽車車載終端等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能夠有效接入運營系統,實現智能化管理。
5.3 雙向互動服務
在智慧園區中,通過智能電網的信息采集、能效管理等實現對用能設備的監測與控制,實現用戶側能效智能管理和服務雙向互動。通過雙向互動服務平臺與園區管理系統的互聯互通,完善園區管理手段,提升園區管理水平。
比如園區用戶可以主動參與智能電網的安全運行,實現自身用電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有效的需求自主響應。智慧園區的用戶可以由自身的能源使用習慣、價格水平以及具體的使用環境,給各自的能源消耗設備設定相應的參數。如中央空調、樓宇照明、辦公電器等智能用電設備可以根據相關參數,自動優化其用電方式,以期達到最佳的用電效果,進而提高設備的電能利用效率,實現節能節電[6]。
5.4 信息資源服務
智慧園區的管理方可以通過進一步加強信息資源的集成和電力通信信息資源的優化整合,對園區環境監測信息、用戶用能信息、經濟活動信息等多種信息進行可靠的采集和傳輸,為智慧園區提供多種信息資源,支持園區管理機構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
6 結語
目前,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的解決方案和支持政策中,對城市信息化建設關注度最高、對智慧交通和智慧管理等也予以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對于作為運營命脈的能源保障,特別是智能電網的建設還沒有予以應有的關注。
智能電網能更大程度地起到對智慧園區發展的支撐作用,緊密結合智慧園區發展的不同應用需求,并且大大降低多網建設的重復費用。
因此,非常有必要進一步推動智能電網的建設理念和措施納入國家智慧城市和智慧園區建設的政策措施中,推動智能電網與智慧園區建設規劃的緊密銜接,盡快彌補這一領域的空白。
參考文獻
[1]朱敏. 智慧園區解決方案探討及建議[ J ] . 移動通信,2013,(5).
[2]張盛山. 智能電網中無線傳感器網絡信息安全研究[J]. 儀器儀表標準化與計量, 2013,(4).
[3]李錦仁. 建立多級認證用電系統的一點構想[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2,(28).
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發揮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2010年,我國社會組織總體數量的確呈穩步增長趨勢,但增長率卻創近十年來的歷史最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國社會組織發展面臨的政策和體制性制約因素仍然較為突出(黃曉勇,2011)。同時,據2010年7月的2009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統計數據顯示,作為19個行業之一的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類年平均工資為全行業最低,而且比2008年度工資水平降低了2.9%。
在政策層面保障力度增強,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增加的宏觀背景下,社會組織生存現狀依然嚴峻。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著社會組織的生存、發展狀況,這是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學術界的研究既有歷史進程、公民權力、制度變遷、社會組織與政府關系、社會組織與社會的關系、社會組織與政治改革、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總體變遷的宏觀視角,也有社會組織內部治理、能力建設的微觀視角。這些研究都表明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但也面臨不少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資源不足。清華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2000年對全國社團組織的抽樣調查顯示,有41.4%的社團認為面臨的主要困難是缺乏資金,列在這些組織面臨的諸多困難的首位(鄧國勝,2001)。孔德福(2008)在《我國社會組織資金來源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一文中提出我國社會組織資金來源存在總量不大,結構不平衡;體制障礙限制著財政資金向社會組織轉移;機制不健全,資金轉移無依據等問題。從廣義上看,這里的資金可以理解為資源,包含著活動許可、組織體系、人力資源、稅收優惠、資金、權力背景等,這也是本文對資源的界定。
因此,本研究嘗試了解社會組織獲取資源的渠道及方式,分析其資源獲取異質性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社會組織拓展資源的渠道。筆者對位于上海S區的六家社會組織進行了深入的訪談,這六家社會組織分別為:A機構承擔全市社區青少年教育、管理和服務事務;B機構從事中國漢文字教育和倡導;C機構為貧困地區學校建立圖書室,募集兒童讀物及倡導良好閱讀方式;D機構以“遏制艾滋病蔓延”為己任、關注男性生殖健康;E機構以創意公益、時尚公益為主旨,推動民間公益項目的發展和宣傳,并為眾多公益組織和企業提供志愿者支持,培訓和服務;F機構以提供城市應急支援安全服務為主。
政府、市場、理事會是社會組織獲取資源的主要渠道
通過深度訪談發現,六家機構資源來源不同,資源類型也不同,包含活動許可、組織體系、人力資源、稅收優惠、資金、權力背景等。從活動許可、組織體系而言,六家機構較為相似,他們都經過了登記,并找到了業務主管單位,并享受到了稅收優惠。機構間最大的差異是資金來源及比例的差異,六家機構的資金來源情況如圖1所示。
從資金來源的比例來看,D的資金有65%來源于基金會,其他的五家社會組織的資金來源呈現出幾種類型,包括資源政府導向、資源市場導向及資源理事會導向。
(一)資源政府導向為主的社會組織
A的運作是典型的資源政府導向型。該機構在成立早期,是由當時該機構的業務主管部門的相關領導擔任總干事,機構所有的員工經費、行政費用都由政府承擔,政府承擔的費用占機構運作總費用的90%以上。
(二) 資源市場導向為主的社會組織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在六家社會組織中,B、E是非常典型的資源市場導向為主的社會組織,C介于資源市場、政府導向之間。B主要向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傳統文化教育和熏陶方面的相關服務,B機構背后有一家提供相似服務的教育咨詢公司。社會組織和公司的人力、場地資源共享,財務分開。對B而言,政府購買服務的資金僅占機構和公司運作的10%,社會組織90%的資源來自于公司本身的造血功能。
C機構負責人表示:“我相信社會的力量,目前我們承接的政府購買服務還是比較少的。機構從一開始就是依靠市場、依靠社會愛心人士在做。我們比較想踐行機構自身的理念。如果我們的資源都是來自政府,可能會改變社會組織原來的一些理想”。
(三) 資源理事會導向為主的社會組織
在訪談中發現,除了以政府和市場資源為主的社會組織以外,還存在資源理事會導向的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的理事會通常由較為復雜的成員構成,理事會中包括資助者代表、資深專家、行業管理部門代表、社會知名人士、企業代表以及組織內部的代表(馬迎賢,2005)。這六家社會組織的理事會也呈現出這樣的特點。A的理事長是高校知名教授、資深專家,F、C、B的理事長是資助者代表,D的理事長是行業管理部門代表。
F機構理事長兼總干事表示:“我做這個機構,純粹出于個人興趣。我總覺城市應急服務是非常需要的,每個公民都需要有這樣的意識。因此,對于機構而言,做這個就是義務,我愿意出資,我的理事會成員也愿意出資。至少目前的運作就是這樣的”。
大家好,我叫,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推選我成為咱們小區的業委會主任。咱們的小區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其中涉及的社會關系就像社會一樣復雜。當我們單獨一個人與政府或各種機構處于一對一的關系中時,普通個人是很少發言的,即使有不和諧的聲音,大家也難以聽到。但整個小區作為一個天然的會場,一個人的聲音會因集中的人多了而顯得非凡響亮。在其它場合個人是很難找到“業主”這樣唯一的身份認同的,因為其它場合中的各種關系就顯得散亂而不集中不和諧的現象即使存在但也不顯眼,而在小區內卻截然不同。
我們都知道業委會就是小區實行業主公共事務民主制度,協調辦理物業治理公共事務和社區公益事業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公益性是它的最大特點。要成為業委會成員的條件之首是必須熱心公益事業,我們業委會成員為業主辦事純粹是“為人民服務”,還要有很強的責任心,有一定組織能力等等條件,我認為自己不僅具備了以上條件,,還具有較高的政策水平、較強的組織能力,懂得物業治理專業知識,知道經濟核算,具備處理危機的能力,介于我的工作性質,有雙休日,我也有時間來處理業委會工作。要做好業委會工作,先要懂得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正確合理的運用它,在處理業委會和物業治理企業之間的矛盾與糾紛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法合規,要協調處理好業主公共利益和事務,在此我也做好了良好的心理預備,預備在長期的業委會工作中接受我們廣大業主的監督,同樣要下定決定在面對業主的不理解或者物業治理企業這樣那樣無故的埋怨、指責和非理性“待遇”時,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泰然處之”。
據相關統計資料,在我們身邊最多只有3-4%的業主會有強烈維權愿望,而大多數業主是沉默的,只有通過我們廣大小區業委會成員的不懈的宣傳、屐以事實和法規來說話,使廣大的業主覺醒,逐漸擴大維權的比例。美國治理學家法蘭西斯說“你能用錢買到一個人的時間,你能用錢買到一個人的勞動,但你不能用錢買到熱情,你不能用錢買到主動,你不能用錢買到一個人對工作的奉獻”,在此我向大家公布,在這場喚醒、發動、普及法制教育的過程,我將以百分百的熱情與主動,投身到維權活動中來。
謝謝!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性56 例,女性32 例;年齡18 歲~63 歲,平均34.54±9.21歲;左膝38 例,右膝50 例。88 例中屬開放性骨折25 例,閉合性骨折63 例,致傷原因:車禍傷16 例,高空墜落傷8 例,重物砸傷5 例,其它傷4 例;骨折分類按Schatzker 分類法[1]:本組88例中Ⅲ型外髁單純塌陷骨折44 例,Ⅳ型內髁骨折17 例,Ⅴ型雙髁骨折21 例,Ⅵ型雙髁骨折涉及干骺端及骨干6 例。合并傷:半月板損傷6 例,外側副韌帶損傷5 例,內側副韌帶損傷4 例,前、后交叉韌帶損傷3 例,腓總神經損傷2 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全部病例均采用切開復位綜合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是關節內骨折,關節面復位是手術關鍵,選膝關節前內側或前外側入路,為防皮瓣壞死需將皮膚和皮下組織一起翻起,切開關節囊,檢查半月板,顯露關節面,盡可能復位骨折塊,恢復關節面的平滑,根據骨缺損狀況選用自體骨植骨。根據骨折類型選用支持鋼板、加壓拉力螺釘給予有效內固定。本組中拉力螺絲釘固定47 例,松質骨螺釘、螺栓或+鋼絲聯合固定23 例,T 型鋼板固定+自體骨移植18 例。半月板切除4例,膝關節韌帶修復共12例,其中外側副韌帶修復5 例,內側副韌帶修復4 例,前、后交叉韌帶修復3 例,后側副韌帶修復1例。2 例腓總神經損傷患者在骨折內固定術的同時做了腓總神經探查修復術。術后切口常規負壓引流48 小時,并早期X 線照片:骨折解剖復位或基本解剖復位74例(84.09%)。
1.3 結果
本組術后隨訪6個月~6年,平均2.50±0.75年,全部骨折愈合。治療效果參照Merchant 評分標準[2],優67 例,良10 例,可6 例,差5 例,總優良率達87.50 %。
2 討 論
脛骨平臺骨折,在治療方法上的爭論由來以久,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其治療方法的選擇應根據損傷情況、病人全身情況等而定。
2.1 手術適應癥
嚴重脛骨平臺骨折多為直接暴力所致,車禍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此類骨折大多創傷嚴重,不僅造成關節嚴重粉碎骨折,而且骨折呈多平面,治療有一定困難,并發癥多,采用保守治療是達不到要求的,骨折的穩定性也難以維持,若治療不當,就會導致骨不愈合、關節僵直或創傷性關節炎。手術治療能夠達到骨折解剖復位,恢復關節的正常形態,對關節的功能恢復是有益的。通過對資料的分析處理,我們認為手術適應癥為:開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合并有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劈裂骨折移位超過5 mm,塌陷骨折塊凹入關節面超過8 mm 或側方不穩> 10°,經閉合整復達不到解剖復位并影響膝關節功能者。
2.2 早期功能鍛煉可以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為了使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我們主張早期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非負重性的關節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鼓勵病人由被動鍛煉逐漸變為主動鍛煉,早期借助CPM(持續被動運動器) 進行非負重功能練習是最佳的鍛煉方法,早期膝關節CPM 功能鍛煉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術后早期使用關節功能練習器可以維持和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關節功能,防止粘連和僵硬。對于關節部軟骨骨折,特別是粉碎性骨折,能利用關節活動時關節面間的互相適應力量對骨折塊進行二次復位。同時Salter[3]認為可以增加軟骨的營養代謝能力, 刺激多能使間質細胞分化成關節軟骨, 加強關節軟骨及其周圍組織的愈合,從而縮短了術后康復時間,提高了治療效果。高原地區骨折愈合的力學性能變化較平原晚,因此需相應延長制動時間,防止過早去除固定而造成骨折延遲愈合或骨不連[4]。后期可借助理療、按摩及其它器械進行鍛煉,以達到恢復膝關節的功能。本組病例在堅強內固定的基礎上,輔以早期的關節功能鍛煉,關節功能優良率達87.50 %。
2.3 關于開放性骨折的處理
對于開放性骨折為能獲得滿意的關節功能,我們主張徹底清創后積極采取內固定,盡量恢復關節的正常關系,選用簡單、牢固的內固定材料,術中注意避免廣泛剝離,減少軟組織損傷范圍,同時患者在急診室就開始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可以有效的降低術后感染的機會。高原地區由于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度大、氣候寒冷、干燥,不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創傷切口的修復與愈合與平原地區有不同的特點[5]。實驗研究結果證實,高原地區引起感染的細菌數量標準要高于平原地區,每克組織中的細菌數量為108 才出現傷口感染,而且感染時限明顯比平原地區延長,平均引起感染時限為48小時,這與高原地區特定的地理環境、細菌生長繁殖速度慢有關[6],這為高原地區開放性傷口清創縫合時間創造了有利條件。本組25 例開放性骨折,我們在徹底清創的基礎上,實施內固定,術后傷口亦Ⅰ期愈合,這說明高原地區在24 小時內清創閉合傷口,對傷口愈合無影響。
2.4 合并傷的處理
脛骨平臺骨折同時懷疑有韌帶損傷,術前應根據患者臨床體征、應力X線片、關節造影等檢查膝關節是否有不穩定,以協助診斷是否有膝關節韌帶(包括前、后交叉韌帶以及內、外、后側的側副韌帶和關節囊韌帶)的損傷,如有韌帶損傷應積極予以修補,以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本組韌帶損傷者共12例均行修補術,術后隨訪膝關節穩定性較好。據報道,脛骨平臺骨折合并側副韌帶損傷的患者未行韌帶修補,術后隨訪發現膝關節穩定性不同程度地受影響[7]。半月板損傷如在邊緣部應予以修補,如果損傷的半月板既不能愈合,又因其破裂嚴重而造成膝關節嚴重的功能紊亂,則仍應考慮全切除[8]。腓總神經損傷應盡早手術探查,功能不恢復者,晚期行肌腱移位或踝關節融合矯正足下垂畸形。
參考文獻
[1]Schatzker J, M cbroom R, Bruce D.The tibial plateau fracture[J].Clin Orthop, 1979, 138: 94.
[2]Merchant TC,Dietz FR. Long term follow up after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and fibular shaft[J]. J Bone joint Surg(Am),1989,71:599.
[3]Salter RB. The biologic concept of continous passive motion of synoviol[J ]. Joints Cliin Orthop, 1989, 242 (1):12~25.
[4]梅芳瑞,趙慧毅,周軍海等. 高海拔對骨折愈合生物力學性能的影響[J].中華創傷雜志,1999,(2):117.
[5]溫志大,郝景坤. 高原臨床外科學[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38.
1.指標體系的建立。經分析調查,建立物流園區選址的指標體系,如圖所示:
2.灰色評價方法與步驟。
(1)確定評價指標集。結合層次分析法原理,將指標體系的三個層次定義為:目標層U,準則層和指標層(其中都等于5)。令U代表準則層指標所組成的集合,記為,代表指標所組成的集合,記為。
(2)確立評價指標的權重。利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指標的權重值,即通過指標之間的重要性比較構造判斷矩陣,求矩陣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假設 的權重分配為,指標權重集為;的權重分配為,各指標權重集為。
(3)確定評價指標的評分標準。本文將評價指標的優劣程度劃分為優、良、中、合格、差5個等級,并分別賦值(5,4,3,2,1)。若指標等級介于兩相鄰等級之間,其相應的評分為4.5,3.5,2.5,1.5分。
(4)打分評價。設有s個評價者,其評價者的序號為n=1,2,…,s。依據評分標準分別給各評價指標評分,并填寫評價專家評分表(略)。設第n個評價者對受評對象某指標給出的評分為,由此得出受評對象的評價樣本矩陣D。
(5)確定評價灰類。根據評分等級評分標準,決定采用5個評價灰類,灰類序號為e=1,2,3,4,5,分別表示優、良、中、合格、差。相應白化權函數如下:
第1灰類“優”(e=1),設灰數,白化權函數為:
第2灰類“良”(e=2),設灰數,白化權函數為:
第3灰類“中”(e=3),設灰數,白化權函數為:
第4灰類“中”(e=4),設灰數,白化權函數為:
第5灰類“中”(e=5),設灰數,白化權函數為:
(6)計算灰色評價權數。設評價指標屬于第e個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系數記為總灰色評價數記為,則評價指標屬于第e個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權數可記為。若評價指標對于各個灰類的灰色評價權向量為Hij,則有,指標的灰色評價權矩陣Hi可記為:。
(7)綜合評價。①對準則層做一級綜合評價,若對指標的評價結果為,有
②對目標層 做二級綜合評價,綜合評價結果B為:
=Ai?Hi=(bi1,bi2,∧bi5)
③計算綜合評價結果。將各灰類等級按“灰水平”賦值,設 C=(5,4,3,2,1),于是得出受評對綜合評價值S:S=B?CT,由此,可根據 值大小對受評對象進行綜合評價。
3.實例應用。某地規劃擬建一個物流園區,需進行選址研究,經初步選擇確立了三個預選地址A、B、C,需對這三個地址逐一進行綜合評價,這里主要以A的評價為例。
(1)構造層次評價指標模型。利用上圖給出的物流園區選址評價指標體系。
(2)確定評價指標權重。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各指標重要性兩兩比較 ,最終確定各指標權重,結果如下:A=(0.4,0.3,0.3);A1=(0.483,0.083,0.141,0.129,0.164);A2=(0.311,0.264,0.159,0.136,0.130);A3=(0.154,0.296,0.136,0.166,0.248)。
(3)打分評價。現有6位評價人員對A地址進行打分評價, 評分結果如表所示:
(4)按上述(5)、(6)步對表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受評者對指標的灰色評價矩陣:
(5)進行綜合評價
一、引言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舉行,此次博覽會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已超過240個,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觀眾聚集于上海世博會,參觀交流。世博局官方數字顯示大概有8萬世博會園區志愿者將參與到世博會之中,其中90.6%為在校大學生。他們將在上海世博會園區內自愿無償地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服務項目主要包括信息咨詢、參觀者秩序引導協助、接待協助、語言翻譯、殘障人士援助、媒體服務、活動及論壇組織協助、志愿者管理協助等。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發生的得體有效的行為,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合理的動機和有技巧的行動。[1]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世博會園區志愿者與來自世界上不同文化,國家的人們進行交流,成功提夠服務的關鍵。世博會園區志愿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與外國游客交流的成敗。本文對園區大學生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了調查,分析了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狀況,并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建議,以期為今后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大型會展活動志愿者培訓提供幫助。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概述
在過去的20年間,許多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從各種角度展開了研究。陳國明[2]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在特定環境中有效、得體地完成交際行為以獲得預期回應的能力”。 Wiseman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與來自其他文化的成員進行得體、有效交際所需具備的知識、動機與技能”[3]Brian H. Spitzberg指出,“ICC的判定是認定某一行為在給定環境下是否得體、有效。”[4]Gudykunst從交際學的角度出發,把ICC組成要素分成了不確定性控制和焦慮控制,形成了焦慮與不確定性控制 (Anxiety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理論。Martin and Hammer從社交技巧的角度認為ICC包括交際功能行為、言語和非言語行為以及談話控制行為。Ting-Toomey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應涵蓋認知、情感、行為這三個方面。Spitzberg和Cupach指出,交際能力模式的三要素是知識、技巧、動機。[5]陳國明提出的個性強度、交際技能、心理適應、文化意識可以被包含于動機和技能兩個方面之中。此外,陳國明也提出“知識也應該成為在考慮ICC組成的要素之一”。[2]
Byram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角度出發,在外語教學的框架下構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模式。他認為交際能力構成模式包括知識、態度和技能三個方面。[6]要與來自另一國家或另一種文化的交際者交流,必須要具備最基本的相關知識,即自己文化以及交流者文化中有關社會群體及其文化產物和行為的知識,具備人際交往和社會交往一般過程的知識。同時成功的交際需要達到有效的信息交換和良好關系的建立與保持。這兩個方面都需要依靠態度因素。對待外國人與其他文化的態度以及有無交際意愿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交際的成敗。知識和態度因素是前提條件,交際過程中表現出的技能也是決定交際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Byram將技能分為理解與建立聯系的技能和發現與交際技能。[6]前者是指分析自己國家文化信息和其他國家文化信息以及將兩者建立某種聯系的能力;后者是指在交際或非交際環境中發現某些文化信息的能力。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
本調查的目的是為了解上海世博會園區大學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狀況,以及上海世博會園區大學生志愿者在哪些方面存在跨文化交流障礙。通過分析調查結果,剖析我國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革建議。本調查運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采取測試卷調查和訪談兩種方式。首先在Byram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的基礎上編制《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卷》并設計了訪談大綱。測試卷全面覆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知識、態度和技能三個方面。根據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結果,本測試卷對Byram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各個維度都具有較好的效度指標。調查分兩步進行,首先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對上海世博會園區200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了測試而后隨機對其中30人進行了個人訪談。
1.調查內容
1)《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卷》內容
此調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卷》多采用多項選擇題,共100題,分四部分:文化知識問題,交際知識問題、跨文化態度問題以及針對技能測試的情景問題。
2)園區大學生志愿者訪談大綱
①你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跨文化交際知識是否關心,為什么?
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你的英語老師是否給學生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采用什么方式介紹?
③你通常喜歡通過哪種課堂活動方式學習跨文化交際知識?
④你喜歡閱讀或觀看與西方文化有關的書籍或電影等視頻資料嗎,大多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
⑤你有外國朋友嗎,你經常采用什么方式與他們進行交流,交流的內容是什么?
⑥在與外國游客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你是否感到焦慮,為什么?
⑦如果與外國游客進行跨文化交流時發生交流障礙,你認為原因是什么?
⑧在世博園區上崗前,你進行過相關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培訓嗎?具體實施情況怎樣?
2.調查情況分析及結論
測試卷結果顯示,園區大學生志愿者對文化知識題的平均失誤為6.1,平均失誤率為29%,其中89%的錯誤集中在時間觀念、身體空間距離問題上;交際知識題的平均失誤為5.2,平均失誤率為26%,大學生志愿者對各種文化的交際禁忌把握不準確,有76%的園區大學生志愿者在此類題目中出現錯誤;跨文化態度題的平均失誤為5.9,平均失誤率為23.6%,園區大學生志愿者普遍愿意與游客朋友進行交流,但對某些文化存在不理解,交流方式不適應;針對技能測試的情景問題的平均失誤為11.8,平均失誤率為34.7%,學生學到的各種文化知識。交際技巧不能很好的運用于具體的真實跨文化交際情境。
通過訪談顯示,園區大學生志愿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跨文化交際知識普遍比較關心,有86%的訪談者表示對跨文化交際知識非常關心,并會努力吸取相關知識,他們表示隨著國際交往和國際合作的頻繁和深入,有效地跨文化交流是成功的保障;95%的園區大學生志愿者談到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老師會通過圖片,音視頻等方式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但只是在講授語言點時隨機插入文化的講解,不系統,零散,而且相關知識量較少;55%的園區大學生志愿者喜歡閱讀或觀看與西方文化有關的書籍或電影等視頻資料,有10%園區大學生志愿者表示不喜歡閱讀或觀看,他們表示看或讀不懂有些外國電影和書籍的內容;25%的園區大學生志愿者有很多外國朋友,經常采用電話或網絡與他們進行交流,交流內容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47%的園區大學生志愿者有二三個外國朋友,不經常進行交流;交流內容僅僅涉及到學習專業方面。而33%的園區大學生志愿者表示沒有外國朋友,不怎么與外國人進行交流;在與外國游客進行交流的過程中,46%的園區大學生志愿者并不感到焦慮,但對外國游客的文化以及交流方式感到不習慣,少數習慣感到不理解。10%的園區大學生志愿者感到與外國游客交流時,緊張不安,害怕出錯。與外國游客發生沖突的原因,不同園區大學生志愿者有不同的想法,大體有二類:對外國文化不熟悉,總是以自己的文化習慣來衡量外國的文化;交流風格不同,總是試圖用自己的交流習慣來影響外國游客進而產生沖突。在世博園區上崗前,進行過相關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培訓,由世博局和所在院校組織,多以講座的方式講授文化知識,培訓時間較短,沒有進行情景訓練。
總之,園區大學生志愿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對某些文化和交際知識缺乏了解,從而導致交際失誤;對待外國文化持開放、接納的態度,但仍然對有些外國風俗、習慣不理解;在技能的掌握上缺乏在特定的真實情景中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四、對大學外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建議
調查顯示,園區大學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際能力仍然存在明顯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加大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力度,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1.教學模式
改革后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7]跨文化交際被正式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學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加大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通過此次調查,認為應建立新的教學模式“4+1”模式。即大學英語課前五分之四的學時用于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知識技能的學習,學生掌握這五種技能后,剩下五分之一的學時用于開設專門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使學生系統的學習相關的文化交際知識,提高學生對目的文化與本民族文化在價值觀念、態度、信仰等方面的差異的寬容性和接受程度;提高跨文化意識,識別文化差異并能夠發現文化多樣性的優勢;培養接納變化的態度和自我調節能力,培養終身教育和成長的自我適應能力,培養跨文化敏感性進而提高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際行為能力。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從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為以能夠從事實際的跨文化交際的聽說、全面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為主[8];學習顯性文化主題、文化模式和價值取向;情感意識以及涉及言語和非言語的具體文化特征;培養對具體文化中得體行為、認知和期待正確假設的技巧;培養觀察和收集信息的技巧:培養對陌生的人或事物延遲評價的態度;了解學習新文化的風險性,培養適應新文化的愿望,能夠克服文化不適應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者不斷地經歷描述、解釋、反應的過程[9]。通過一段時間反復的文化碰撞,學習者掌握更多的目的文化知識,加強學習者對自己母語文化的意識,產生更多的更為得體的語言與文化行為,提高學習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教學策略
在教學手段和工具方面,以多媒體網絡為支撐,利用音頻、視頻材料體現英語教學的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采用文化講座、文化參觀、文化表演、文化謎語、關鍵事件分析、角色扮演、案例分折、文學作品分折等策略指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學習。向學生介紹文化新領域的可敘述或描述的知識;以某個文化專題為學習任務,統一觀摩文化現象;組織學生根據預定的計劃就某一文化專題或某一文化事件,作匯報式講演;指導學生根據提供的假設的交際場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組內或大班內匯報演出他們的交際行為。教師描述發生的事情,并提供交際各方的感受和反應,并不解釋在此情景中交際各方的文化差異,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發現文化差異。使學生經歷各種各樣的,在與另一文化的人們交際時或在適應到另一文化中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問題和沖突情景,從而提高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結語
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交際。此次調查結果反映了園區大學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表明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追求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流利性的同時,要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醫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201203153)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Lusting, M. &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2nd) [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Chen, Gu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m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Philadelphia, PA, April 1990).
[3]Wisemen 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In. Gudykunst, W. B. (Ed).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3.
[4]Spitzberg B. H.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In Samovar, L.A. & Portef, R.E. (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Ninth Edition[C],(P375-387).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5]Spitzberg, B.H.,&Cupach,W.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 Beverly Hills, A: Sage,1984.
[6]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基本要求”項目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的來源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政府的投入;二是社區的運作。因此說,城市社區體育的公益性及其巨大的社會效益決定了體育產品的公共性。我國目前的國情決定政府投入的持續增加是實現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目標的公平性和產生良好社會效應的前提,但是政府投入渠道的單一必將造成投資效益不高,缺乏激勵機制,無法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體育消費需要,因此,有必要導入社區運作模式,對有限的體育資源配置進行深入研究,更好地整合和開發社區體育資源并對體育資源的配置進行優化,滿足和服務于社區居民。
1 社區體育資源概念的界定
資源是指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要素。體育資源是投入到體育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要素或者說是體育生產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類條件及要素。從以上對資源和體育資源的概念界定來看,資源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的外延既要考慮社會的經濟因素還要考慮到勞動力因素。基于以上對資源和體育資源的概念的界定,我們認為社區體育資源是指在特定的社區范圍內,滿足社區居民進行體育活動所需要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的要素,其中物質要素主要包括體育設施、體育商品、體育儀器設備等,非物質要素主要包括為社區居民提供健身娛樂服務的相關信息及技術。
2 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的配置原則
2.1 公益性的配置原則 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的配置原則首先應遵循的原則就是公益性原則,體育創造的是社會公共產品,發展社區體育事業是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每一個社區居民應享有的基本權利。社區體育資源是寶貴和有限的,是全體社區居民享有的。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于1993年公布的《國際體育與運動》也明確提出:“體育與運動實踐是所有人的基本權利。每個人享有對于其個性全面必須的參與運動的基本權利。由此可見,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的公益性配置原則是社區居民獲得公平享有社區體育資源的前提,體現了“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理念,使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認同感、榮譽感、歸屬感、參與感)不斷增強。
2.2 計劃與市場協調配置的原則 計劃與市場協調配置原則是城市社區體育資源配置過程中應遵循的一個基本規律。公益性原則與計劃與市場協調配置原則是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的兩個不同層面,公益性是保障社區居民公平享有社區體育資源的權利,而計劃與市場配置則是為了更好地優化社區內部體育資源的配置,讓社區居民更多、更好地享有社區體育資源。計劃與市場相協調的資源配置主要是以市場機制作為體育資源的配置的基本手段,同時采取社區政府計劃干預的配置方式,使體育資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區體育消費就是目前一種主要的體育資源方式,它主要包括體育保健康復咨詢、購買體育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等,這些資源在配置時有必要導入市場機制。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的調配應以市場機制為主要力量,社區居委會對其進行適度的宏觀調控,這樣可以使社區體育資源的配置更趨科學、合理,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3 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的目標
3.1 健康目標 健康目標既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目標,城市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的終極目標也就是健康目標既滿足社區居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又滿足居民娛樂身心的需要。健康目標是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的理性需要,是資源配置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資源配置的出發點,在這一點上既要體現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又要體現其科學性。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的內容豐富,一般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具有比較濃郁的文化內涵,深受社區居民的歡迎,能滿足居民心理健康的需要,有利于居民形成健康的體育鍛煉生活方式。城市社區體育資源中文化資源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于居民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健康目標是基于社區居民身心需要而提出的資源配置基本原則,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滿足社區居民身心的全面發展。
3.2 政治經濟目標 政治經濟目標是城市社區體育資源配置應兼顧的目標。社區是我國人口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當今城市社會發展比較迅速,社區居民作為城市的主體,理應重視和發展。社區的政治經濟是社區體育資源配置不可忽視的一個層面,從體育的意識形態來看,體育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振奮民族精神和激發愛國熱情兩個方面,作為城市社區體育資源的配置目標應該考慮如何通過資源的有效配置來更好激發和振奮社區居民的愛國熱情。經濟通常是衡量社區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目標的建立過程中,既要考慮社區當前的經濟水平又要考慮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配置社區體育資源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開發人力資源,把提升社區居民人力資源的水平,作為資源配置的一個重要目標。
4 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的模式
4.1 社區體育資源配置模式結構 社區體育資源配置模式結構是資源優化配置的細化,主要分為社區體育資源的主要構成方式、社區的基本特征和資源配置終極目標三部分(目標模式結構見圖2),其中資源結構中包含的實物、人力、文化、信息等資源基本上涵蓋了社區的體育資源,這四大類資源中,實物資源指代的是社區的體育健身娛樂基礎設施,它是目前我國社區體育資源的主體,此外,人力、文化、信息等資源是目前和今后急需開發的潛在資源。在整個資源配置模式結構中,社區居民是主體,也是“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無論是現有社區體育資源還是潛在尚未或正在開發的資源都要以社區居民為中心進行資源配置。資源配置的結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層面就是城市社區的基本特征,它是進行資源優化應把握的中心,其中社區的地理位置、人口結構、居民的興趣愛好、社區居民經濟狀況都是資源優化配置應考慮的,只有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處理好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體現資源的配置的優化。社區體育資源配置的終極目標是更好地讓社區體育資源服務社區居民,但是終極目標實現的前提是要做到社區體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合理開發以及資源的可持續性,在整個目標配置模式結構中,每個環節都是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須考慮的因素。
4.2 社區體育資源優化配置流程 社區體育資源優化配置流程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圖3):1)全面了解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對社區體育資源以及居民的情況進行全面了解,掌握
資源和居民的真實狀況。2)資源優化配置細化階段。根據社區基本情況對社區體育資源進行具體配置,其中資源分配是綜合諸多因素而進行的,是否真正體現配置的合理與否關鍵取決于資源分配過程中對現有資源、潛在資源以及居民現實情況的合理把握。3)資源配置優化評估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第二階段中資源分配合理、科學與否的評價,其評價的內容體系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居民對體育資源利用滿意感的評估。其中評估內容主要包括:①身體鍛煉的舒適感;②文化娛樂的滿意感;③資源享用的滿足感;④工作學習的愉悅感等;第二部分是資源利用合理性的評估。其中評估內容主要包括:①資源分配的人口結構比例;②資源浪費度;③資源分配的目標權重;④資源分配的經濟程度等;第三部分是對社區體育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的評估。主要包括:①潛在的社區文化資源;②潛在的體育信息資源;③潛在的體育設施資源等。這三部分的評估結果用來最終確定資源的配置目標,也就是第四階段。在目標確定好之后,馬上要進入的是終極階段即資源配置目標的實施。
近年來,隨著圖論、概率論,以及各種幾何學的發展和完善,社會網絡分析作為一種應用性很強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矚目。一般認為,社會網絡研究產生于上世紀二、三+年代的英國人類學。英國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社會網絡”的概念。三十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莫雷諾創立的社會測量法為社會網絡分析奠定了計量分析基礎。莫雷諾在分析人際關系的時候所使用的社會測量法的基本思路至今依然影響著社會網絡分析的定量分析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網絡分析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完善,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得到迅速發展,并成為社會科學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一種新的跨學科研究方法,被廣泛應用于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社會網絡分析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密度”、“中心性”、“點度”等等,也逐漸被提出來,并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概念
一、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概述
所謂社會網絡,按照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理解,是一個由特定集合的行動者(節點),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構成的整體。各個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關系,就是集合體的網絡結構。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結構分析視角和方法,社會網絡分析最初是由人類學家布朗(R.Brown)在對社會結構的分析中提出來的。他認為,研究社會現象,不僅要關注個體,更要關注社會結構,即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的社會關系網絡。此后,社會網絡的概念越來越成為人類學和社會學思考社會結構的重要視野。雖然社會網絡理論起源于人際間的互動關系,主要是運用于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但由于理論核心在個體間的關系,與結構特性對個體的影響,對于網絡個體中的屬性并不列入考查,所以,其所謂的個體不必然是“個人”,而可以將“團體”、“組織”、“小區”、社會”、“國家”及“區域性經濟體”等不同類別作為網絡中的個體,以至于其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包括政治學、經濟學等各種領域均可運用其概念及分析的方法,來補充及強化本身研究領域在研究方法上的應用及理論的解釋能力。
依據社會網絡所談的內容,我們可將其概念做個區分。主要的可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整體網絡的結構特性;二是關系連結的性質;三則是關系連結的內容。針對整體網絡的結構特性,包括網絡的規模(參與的個體數量)、連結的密度(所有個體間的連結狀況)、連結的集中或分散性(產生連結位置的分布)、小團體分布(數個內部密集連結,而彼此較松散的結構)等網絡結構,成員的組成同構型或歧異性(指個體與其網絡成員,在性別、年齡、教育、職業等特質上是否相同);關系連結的性質,是指社會網絡聯系性質可包含強度、持久性與互惠性等;而關系的內容,則是指關系的質量,若關系的內容是正面的、能維持情感的,則為社會支持,如果關系的內容是負面的、強求的,則為緊張的關系。
二、社會網絡相關概念的界定
1.社會網絡定義及分類
一個社會網絡是由一個特定集合的行動者,以及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線)組成。各個點以及點之間的聯系構成了“網絡結構”。由此可以看出社會網一般包含3個要素:(1)行動者:在社會網絡中常常表現為節點,可以是個人、團隊或組織;(2)關系:關系的內容可能是友誼、借貸或是溝通,其關系可以是單向或雙方,且存在關系強度的差異,關系不同即構成不同的網絡;(3)連帶:是指當一行動者想要與另一行動者建立某種形式關系時,必須透過某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建立彼此的關系,連帶依程度差別,可分成“強連帶”與“弱連帶”。
社會網絡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自我中心社會網,一種是整體社會網。自我中心社會網只能分析社會網絡連帶,卻不能分析網絡結構。整體社會網則分析社會連帶的功能較弱,更加強調網絡結構中成員的關系狀態,如團隊、組織、公司、產業、區域與網絡成員的社會網絡關系。
2.網絡邊界
整體網絡分析需要封閉的群體,即每做一個整體社會網就必須選擇一個封閉團隊。因此,整體網絡分析的一個前提條件便是要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分析單位,以及欲調查的社會網絡的邊界,它可能是一個群體、一個社群、一個組織,也可能是一個更大的實體,如一個外包系統,甚或一個國家或某一區域。
3.網絡類型
在確定了網絡分析的邊界之后,便需確定研究所涉及到的網絡類型。通常組織研究中的網絡類型分為4種:情感、情報、咨詢和信任。4種類型的網絡定義如下:(1)情感網絡:指與其他團隊成員情感交流、聯誼的程度;(2)情報網絡:指會向誰傳遞正式或非正式情報、或向誰求證情報內容;咨詢網絡:(3)指在工作學習中咨詢他人或被他人咨詢的范圍大小;(4)信任網絡:指在工作學習中遇到困難或需要協同合作的時候,會傾向于向誰求助。
4.社會網絡密度和群體中心性如果將一個組織團隊作為網絡分析的邊界,那么此類型的網絡結構分析指標主要是測量團隊的密度、中心性的狀況。基于上述分析,研究中一般選擇了社會網絡分析中的兩個重要術語:網絡密度和群體中心性,目的主要有兩個:(1)探求社會網絡密度和團隊績效的關系;(2)探求社會網絡的群體中心性與團隊績效的關系。
三、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某虛擬論壇的個案應用
1 魯西南地區的界定
魯西南廣義上包括菏澤、濟寧、棗莊,狹義上單指菏澤市所屬地區。本文研究對象為廣義上的魯西南。
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魯西南地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
2.2研究方法
2.2.1專家訪談法
根據研究的目的和任務,走訪了魯西南(市、縣)體育局、文化局等單位。同時,深入基層考察,對各地的文體站負責人進行抽查訪談。聽取了他們關于山東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情況及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情況。同時,又隨機對魯西南15個群眾體育活動點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了實地訪談。
2.2.2問卷調查法
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按照社會體育學和統計學分析的基本要求,設計并發放了《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調查表》。為保證調研數據的真實有效性,問卷采用經過嚴格效度檢驗。分別為菏澤地區、濟寧市、棗莊市的指導站點、社區的558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發放問卷調查表,了解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與指導員工作的有關問題。發放問卷558份,總共回收問卷549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剩下有效問卷534份,有效回收率95.7%,效度檢驗的系數為0.87,信度檢驗的系數為0.90。
2.2.3邏輯歸納法
在文獻資料的整理、數據的采集以及訪談調查所得的相關材料整理過程中,綜合運用了比較與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研究方法。
3 結果分析
3.1影響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工作的因素
3.1.1經費、場地、器材等制約發展
從調查情況來看,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面臨的主要困難是缺乏活動場地,有很多健身項目無法開展,活動場地少而小,從數量和面積上無法給予充分的供給,這已經成為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工作最大的障礙。
3.1.2組織管理機構不完善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組織多是以街道辦事處、老年體協、晨晚練活動點等基層管理型組織為主體,是民間社團和群眾自發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在推動群眾性體育工作中職權范圍是有限的,而且在這些組織中工作的體育指導員,大多數是兼職人員,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指導是屬于公益性質的,并呈現出多頭管理的情況。這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發展是不利的,隱藏著一種不穩定性,容易被某些因素所干擾。
3.1.3群眾觀念落后,缺乏活動激勵機制
調查發現多數群眾的健身意識差,觀念落后,這是影響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重要因素。對體育健身的需求量過少,必然引起社會體育指導員供應量的減少。目前,大多數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都是義務服務。這與我國當前的經濟水平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有很大關系,經濟因素仍決定著廣大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致使社會體育指導員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缺乏激勵機制。
3.2開展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基本對策
3.2.1完善組織管理制度,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
政府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組織管理,制訂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的政策法規,確定更為合理培訓課程和時數及考核標準,并督促培訓和考核的嚴格落實。堅持社會體育指導員考核條例實行擇優淘劣;嚴格技術等級的實施辦法、申批手續,實行合格一個批一個;制定社會體育指導員評聘制度、實行工作量計算辦法等。
在魯西南地區使人們尊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勞動,肯定他們的社會地位,為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創造優良的社會環境。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再培訓力度,實現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良性、可持續發展。改變社會體育指導隊伍結構,制定相關政策,吸引體育院校體育專業畢業生加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中來,從根本上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年齡和知識結構,對指導年限長、年齡大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必要的榮譽獎勵,逐步改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知識和年齡結構。
3.2.2多渠道籌資,擴大經費來源,更新和引進健身活動新項目
加大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的投入,對相應級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全部免費,培訓經費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投入。但是,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還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在繼續加大體彩公益金對培訓投入的基礎上,各級政府應充分鼓勵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以捐贈和贊助等形式支持、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努力拓寬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融資為輔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使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開展在經費上得到保障。
相關體育管理部門及社會體育指導員要因地、因人引進新興類的運動項目,以滿足魯西南地區人們求新、求變、求異的需求,在堅持傳統項目為群眾充分接受的基礎上,使得一些新興類的健身項目逐步融合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全民健身運動。
3.2.3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宣傳力度,建立評估體系,健全組織管理系統
在媒體宣傳上,可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刊雜志、情報、宣傳欄等形式,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在魯西南地區的社會影響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意義,知道通過社會指導員的指導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提高社會指導員在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的地位以及在社會群體中認可度。
為了進行科學管理,必須要建立和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評估體系,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實行激勵機制,并對那些不履行社會體育指導員職責的撤銷其資格,以調動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積極性。
建立健全魯西南地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系統,如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等,是充分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群眾體育中作用的重要保證。通過這些組織,可以有計劃地定期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體育競賽、表演、科學健身宣傳、咨詢等活動,充分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活動中的骨干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群眾的健身意識,改善群眾的健身態度,激發群眾的健身熱情。
4 建議
4.1建議當地社會體育指導員不斷提高自身知識、能力結構,積極參與社會體育指導工作,學用一致,不斷提高自身在社會體育指導工作領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多實踐,多思考,學思結合,充分做好指導后總結工作,大膽創新。
4.2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和考核,保證培訓工作在內容上全面、系統、科學、務實;在培訓方式上靈活、多樣;在考核工作上嚴格把關,考核合格方能頒證,持證才能上崗,在崗期間,相關部門要認真監督,保證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的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
4.3加強當地社會指導員工作的研究力度,建議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適時適地進行調查研究,不斷更新現實素材,豐富研究內容,為當地群眾體育的發展做好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