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1: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校安全教育的定義,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關于安全教育定義的研究
一般說來,關于高校安全教育有著統一規范的定義,所以關于安全教育的定義研究是非常少的。如古月娟、白海琦認為 “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與法律為依據,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大學生在校期間以及步入社會面臨的安全問題為主要內容,以已涉及大學生的安全問題為典型案例,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安全防范知識、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使在校大學生系統地掌握安全知識和防范能力。”這一點黃維平、韋幫得也是認同的。而王能武認為“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學校為維護大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技能,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各種安全教育與管理的規章制度,并對大學生進行國家法律法規、學校安全規章和紀律、安全知識與防范技能的教育與管理活動。”總的說來,高校安全教育定義研究側重點不同,但這些研究主要認為高效安全教育是指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為了確保在校大學生生活環境、心理環境等的安全而運用一些教育方法而實行的教育措施。
二、關于安全教育內容的研究
關于安全教育的內容的提法很多,很多研究者將安全教育內容分成不同的點,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一)高校安全教育內容分為三點
古月娟、白海琦在提出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主要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大學生文化安全教育。即認為大學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網絡安全、心理健康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高校安全教育內容分為四點
張玉華、袁成龍提及高校安全教育的內容主要為:“國家安全教育、網絡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相比狹隘的高校安全教育,張玉華、袁成龍已拓寬了安全教育的內容,也把國家安全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體現了對國家安全的重視,也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愛國意識。另外,孫光輝也將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分為四點:“社會注意榮辱觀教育、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教育、安全防范知識和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交通事業的進步,交通事故也越來越多,交通安全教育與消防安全教育也越來越重要所以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安全教育內容分為五點
姬學民認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基礎知識教育即有關安全的基礎知識的教育、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的教育、進行遵紀守法的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紀法規是為規范人們的行為,打擊不法分子制定的。教育大學生學法、知法、懂得依法辦事。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通過法紀法規學習,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律教育有利于大學生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所以安全教育中應該包含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育。
(四)高校安全教育內容分為六點
李曉明認為:“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網絡安全和道德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規章制度教育。”各高校近幾年都非常重視制度建設,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在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保障學生的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總有學生違反了這些 規章制度,從而造成了一些安全問題,因此,對學生的規章制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楊緒霞,薛剛認為,高等安全教育包括國家安全教育、人身財產安全防范教育、網絡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二者都將安全教育的內容劃分的更細更全面。
三、關于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的研究
袁健認為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包括: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安全教育的內容不夠,學生安全教育形式單一且缺乏創新。大學生安全教育運行機制不完善且沒有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內容不夠全面且教育形式單一,導致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一系列問題。張玉華、袁成龍也認為,目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大學生安全教育運行機制不完善,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實施只是走過場,大學生安全教育內容不夠完整。譚汝媚認為當前高校對安全教育重視不夠,體制不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大學生減災和避災自救能力相對匱乏,網絡安全問題突出。宋江浩認為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網絡化發展趨勢給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帶來問題,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相對薄弱;高校后勤社會化管理給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帶來問題,校園外來人口增多,校園住宿條件等都會影響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給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帶來問題,校外人員參觀、訪問等也給高校安全教育帶來問題;高校擴招給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帶來的問題,在校生人數眾多,層次多樣,使得校園也更加復雜,安全教育的問題也就更多;交通安全、性安全等也影響校園安全問題。王能武對上述觀點也是認同的。
研究者羅列了很多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其中目前高校對于安全教育的重視不夠是導致一些安全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高校只有在對安全教育有了足夠重視的情況下才能搞好安全教育;另外,研究者也看到了由于社會問題而引發的一些新問題如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安全教育、性安全教育等,有利于高校從新的角度去認識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四、關于高校安全教育對策研究
高菲提出高校安全教育的對策為: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制意識;加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袁健認為切實提高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大學生安全教育必須步入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建立健全大學生安全教育運行機制;采用多種途徑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張玉華、袁成龍認為提高大學生對安全教育的認識;加強大學生對安全教育的組織領導;建立大學生安全教育運行機制;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三進”工作即安全教育進宿舍進課堂進校園網絡。
譚汝媚認為高校黨政領導應給予足夠重視,加大安全投入,努力營造濃厚的校園安全文化氛圍;將安全教育納入高校課程教學計劃;加強心理健康檔案建設和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咨詢機構并充分發揮其作用;加強網絡知識安全教育。宋江浩認為加強對學生的網絡完全教育;加強對學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加強對高校學生防盜竊、防詐騙安全教育;加強對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王能武認為:動員各方面力量,切實提高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法律法規,為高校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安全教育應突出重點,注重教育效果;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編寫安全教育教材,開設系統的安全教育課程。姬學民認為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以案說法,有針對地教育;突出重點,有區別地教育。陶娟提出:首先要高度重視,齊抓共管。切實提高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齊抓共管局面。其次,精編教材,規范教學。精編安全教育教材,將安全教育納入正規的教學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學體系,強化安全教育。再次,突出重點,提高實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如專業保衛隊伍,輔導員隊伍,學生骨干隊伍;轉好重點學生、重點時期和重點場所的安全教育。接著,創新形式,寓教于樂;關注心理,愛護學生;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李曉明認為: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平安氛圍;突出重點,務求實效;安排學時,開設課程;明確內容,選編教材;設立心理咨詢室,加強心理輔導。
研究者對于高校安全教育建議主要針對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提出,宏觀方面與微觀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具體可行性意見卻不夠。以后的研究可能會針對時展所出現的安全教育的新問題,進行非安全教育定義,而是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安全教育措施的研究,而且這些研究也會越來越重視其實用性。
一、新媒體的概念以及應用現狀
當前對新媒體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從廣義上講,新媒體指的是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新型媒體形式。常見的新媒體形式有網絡交流平臺、網站,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但新媒體也包括很多其他類型,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本身與傳統媒體之間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新媒體當前在社會很多行業中都有應用,比如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整個社會各種信息的傳遞更加快捷,信息產業的發展也更加迅速。在教育領域加強對新媒體的應用,是當前高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加強新媒體的應用,對于高校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都意識到新媒體在教學中發揮的重要意義,開始加強新媒體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這使得當前的高校教育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當前各個高校都開通了官方微信、微博等平臺,增加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領導之間的溝通,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可以得到及時反映,也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時對問題進行處理。
二、新媒體對高校安全教育教學的作用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新媒體對高校安全教育教學的作用
安全教育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安全教育很多時候是一種比較枯燥的理論性教育,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厭煩的情緒,而新媒體的出現以及發展,拉近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讓很多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也突破了傳統的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界限,使得不同區域內的學生都可以積極進行交流和溝通。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其成本也低很多,快捷性和同步性較高。在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新媒體的應用,使得學生在安全教育學習過程中可以從多方面接受信息,從而不斷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水平。具體說來,新媒體對高校安全教育的作用有兩個方面。
(1)新媒體的出現為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
安全教育是一種即時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安全知識應用能力,從而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可以對各種安全問題進行預防,防止自身受到人身傷害。新媒體的出現,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快,而且形式多樣。當前出現較多的網絡媒體本身具有一定的虛擬性,使得學生可以利用多種平臺進行安全學習,高校學生可以選擇的范圍比較大,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新媒體的多種形式,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新媒體參加各種安全教育實踐活動,換言之,新媒體的出現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豐富了安全教育的資源和內容。
(2)新媒體有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將安全教育落到實處
新媒體的出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各種新媒體的應用,往往需要學生自己對各種學習資源進行查詢、了解、學習等,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信息化時代和背景下,高校學生進行安全知識學習,不能完全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引導,更多的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學會如何進行各種信息的查詢以及獨立自主地學習,并且要學會如何將這些信息應用到實處,從而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出現安全問題。
2.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對新媒體應用存在的問題
(1)對新媒體應用的認識存在問題
在當前的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多教育管理者對教育過程中新媒體應用的認識存在偏差,這是導致高校安全教育質量受到影響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高校的安全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理念比較陳舊,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向學生傳輸一些理論性的知識,比如安全小常識、如何應對各種安全問題等,真正的實踐性教學不夠,對新媒體的應用也不夠,沒有意識到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新媒體教育的重要意義,因此導致學生對安全教育宗旨的理解不夠,也不能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各種安全隱患進行規避。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對安全教育與新媒體應用進行結合的認識不到位,因此導致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各種現代媒體的應用不夠,甚至沒有對各種新媒體進行應用,導致學生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習變得更加呆板。
(2)對新媒體應用技術掌握不夠
在當前的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新媒體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夠,使得安全教育過程中不能將新媒體融入到課堂中,比如安全教育可以利用網絡教育平臺進行網絡教育,可以利用微信或者微博平臺進行推送,每日推送一些與安全教育相關的小知識,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也能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有效地識別各種安全威脅,并且進行積極的預防。但是在實際的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對這些新的媒體形式的應用還不夠,應用的技術也不夠成熟,因此使得安全教育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興趣度不高。
(3)缺乏雙師型教師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重要力量,當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師隊伍力量還比較薄弱,教師自身對新媒體的掌握能力也不夠,比如有的教師的思想觀念比較傳統,認為新媒體教育帶來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于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對新媒體進行應用與結合的掌握程度不夠,還是習慣性地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能結合新媒體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缺乏雙師型教師是當前高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顯著問題。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安全教育體制創新
1.加強對新媒體在教育過程中應用的認識
安全教育的主旨是要讓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安全應對能力,能夠在生活和工作學習中辨識各種安全隱患,并且采取正確的措施進行應對。長期以來,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都比較傳統老舊,傳統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教師單純地講解各種理論性的知識,尤其是對于安全教育而言,其本身的理論性就比較重,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會讓學生覺得課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數字化和信息化逐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因此在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傳統教育理念,加強教師對新媒體教學意義的掌握和了解,從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新媒體進行高效教學。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要定期對教育教學人員進行相應的宣傳,宣傳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知識和理念,對新媒體教學的優勢以及特點進行宣傳,從而在潛移默化過程中促進教職人員的思想逐漸轉變,促進包括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在內的所有教職人員能夠加強對新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從而為現代化、信息化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在高校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要組建專門的安全教育隊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語言應用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和針對性的解決,利用新媒體的特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安全教育的宗旨。
2.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新媒體的應用
安全教育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教育,對于學生的人身安全保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安全教育過程中,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要加強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進。首先,要加強新媒體資源的整合,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新媒體資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對各種新媒體資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對新媒體平臺進行利用,加強高校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各種新媒體的應用頻率;比如在高校安全教育課堂上規定必須要使用多媒體教學,并且要對實施情況進行考核,以提高新媒體平臺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再比如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加強對各種電子資源的利用,使得學生可以通過電子書、電子課件等形式,對安全教育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解和學習。這些方法都是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比較常用的方法,都與新媒體有緊密的聯系。
3.加強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融入新媒體教育,需要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提高自身對新媒體的了解程度、應用能力,從而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應用新媒體對傳統的安全教育進行變通管理,與安全教育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加強高校安全教育教師對各種計算機技術、新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的掌握以及操作能力,是當前高校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在教育過程中,要組織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參加相應的培訓,比如加強教師對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各種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網絡媒體技術等方面的了解,使得高校安全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地應用各種先進的媒體和技術。在對高校教師進行培訓的過程中還應該要定期組織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進行講課交流,可以開展同課異構的教學模式,讓教師能夠對彼此的思維方式、講課方式中的優點進行有效的借鑒和學習,在相互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結語
高校安全教育是為了不斷提高學生對安全威脅的掌握和預防的能力,便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能夠對自己進行保護。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新媒體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對高校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促進作用,在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應該要積極促進新媒體資源的配置和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應該要根據課程以及教師的個體差異,對其進行準確的定位,了解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強教師對各種新媒體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從而不斷提高高校安全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陸錦沖.關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內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2]張岳君,陳錦,劉志偉.新媒體環境下創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路徑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7).
一、新媒體的概念以及應用現狀
當前對新媒體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從廣義上講,新媒體指的是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新型媒體形式。常見的新媒體形式有網絡交流平臺、網站,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但新媒體也包括很多其他類型,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本身與傳統媒體之間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新媒體當前在社會很多行業中都有應用,比如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整個社會各種信息的傳遞更加快捷,信息產業的發展也更加迅速。在教育領域加強對新媒體的應用,是當前高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加強新媒體的應用,對于高校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都意識到新媒體在教學中發揮的重要意義,開始加強新媒體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這使得當前的高校教育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當前各個高校都開通了官方微信、微博等平臺,增加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領導之間的溝通,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可以得到及時反映,也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時對問題進行處理。
二、新媒體對高校安全教育教學的作用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新媒體對高校安全教育教學的作用
安全教育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安全教育很多時候是一種比較枯燥的理論性教育,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厭煩的情緒,而新媒體的出現以及發展,拉近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讓很多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也突破了傳統的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界限,使得不同區域內的學生都可以積極進行交流和溝通。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其成本也低很多,快捷性和同步性較高。在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新媒體的應用,使得學生在安全教育學習過程中可以從多方面接受信息,從而不斷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水平。具體說來,新媒體對高校安全教育的作用有兩個方面。
(1)新媒體的出現為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
安全教育是一種即時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安全知識應用能力,從而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可以對各種安全問題進行預防,防止自身受到人身傷害。新媒體的出現,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快,而且形式多樣。當前出現較多的網絡媒體本身具有一定的虛擬性,使得學生可以利用多種平臺進行安全學習,高校學生可以選擇的范圍比較大,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新媒體的多種形式,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新媒體參加各種安全教育實踐活動,換言之,新媒體的出現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豐富了安全教育的資源和內容。
(2)新媒體有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將安全教育落到實處
新媒體的出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各種新媒體的應用,往往需要學生自己對各種學習資源進行查詢、了解、學習等,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信息化時代和背景下,高校學生進行安全知識學習,不能完全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引導,更多的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學會如何進行各種信息的查詢以及獨立自主地學習,并且要學會如何將這些信息應用到實處,從而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出現安全問題。
2.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對新媒體應用存在的問題
(1)對新媒體應用的認識存在問題
在當前的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多教育管理者對教育過程中新媒體應用的認識存在偏差,這是導致高校安全教育質量受到影響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高校的安全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理念比較陳舊,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向學生傳輸一些理論性的知識,比如安全小常識、如何應對各種安全問題等,真正的實踐性教學不夠,對新媒體的應用也不夠,沒有意識到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新媒體教育的重要意義,因此導致學生對安全教育宗旨的理解不夠,也不能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各種安全隱患進行規避。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對安全教育與新媒體應用進行結合的認識不到位,因此導致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各種現代媒體的應用不夠,甚至沒有對各種新媒體進行應用,導致學生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習變得更加呆板。
(2)對新媒體應用技術掌握不夠
在當前的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新媒體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夠,使得安全教育過程中不能將新媒體融入到課堂中,比如安全教育可以利用網絡教育平臺進行網絡教育,可以利用微信或者微博平臺進行推送,每日推送一些與安全教育相關的小知識,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也能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有效地識別各種安全威脅,并且進行積極的預防。但是在實際的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對這些新的媒體形式的應用還不夠,應用的技術也不夠成熟,因此使得安全教育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興趣度不高。
(3)缺乏雙師型教師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重要力量,當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師隊伍力量還比較薄弱,教師自身對新媒體的掌握能力也不夠,比如有的教師的思想觀念比較傳統,認為新媒體教育帶來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于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對新媒體進行應用與結合的掌握程度不夠,還是習慣性地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能結合新媒體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缺乏雙師型教師是當前高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顯著問題。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安全教育體制創新
1.加強對新媒體在教育過程中應用的認識
安全教育的主旨是要讓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安全應對能力,能夠在生活和工作學習中辨識各種安全隱患,并且采取正確的措施進行應對。長期以來,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都比較傳統老舊,傳統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教師單純地講解各種理論性的知識,尤其是對于安全教育而言,其本身的理論性就比較重,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會讓學生覺得課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數字化和信息化逐漸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因此在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傳統教育理念,加強教師對新媒體教學意義的掌握和了解,從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新媒體進行高效教學。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要定期對教育教學人員進行相應的宣傳,宣傳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知識和理念,對新媒體教學的優勢以及特點進行宣傳,從而在潛移默化過程中促進教職人員的思想逐漸轉變,促進包括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在內的所有教職人員能夠加強對新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從而為現代化、信息化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在高校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要組建專門的安全教育隊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語言應用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和針對性的解決,利用新媒體的特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安全教育的宗旨。
2.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新媒體的應用
安全教育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教育,對于學生的人身安全保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安全教育過程中,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要加強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進。首先,要加強新媒體資源的整合,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新媒體資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對各種新媒體資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對新媒體平臺進行利用,加強高校安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各種新媒體的應用頻率;比如在高校安全教育課堂上規定必須要使用多媒體教學,并且要對實施情況進行考核,以提高新媒體平臺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再比如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加強對各種電子資源的利用,使得學生可以通過電子書、電子課件等形式,對安全教育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解和學習。這些方法都是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比較常用的方法,都與新媒體有緊密的聯系。
3.加強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融入新媒體教育,需要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提高自身對新媒體的了解程度、應用能力,從而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應用新媒體對傳統的安全教育進行變通管理,與安全教育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加強高校安全教育教師對各種計算機技術、新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的掌握以及操作能力,是當前高校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在教育過程中,要組織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參加相應的培訓,比如加強教師對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各種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網絡媒體技術等方面的了解,使得高校安全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地應用各種先進的媒體和技術。在對高校教師進行培訓的過程中還應該要定期組織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進行講課交流,可以開展同課異構的教學模式,讓教師能夠對彼此的思維方式、講課方式中的優點進行有效的借鑒和學習,在相互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結語
高校安全教育是為了不斷提高學生對安全威脅的掌握和預防的能力,便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能夠對自己進行保護。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新媒體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對高校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促進作用,在高校安全教育過程中,應該要積極促進新媒體資源的配置和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應該要根據課程以及教師的個體差異,對其進行準確的定位,了解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強教師對各種新媒體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從而不斷提高高校安全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陸錦沖.關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內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調查于2016年10-11月進行,采用匿名、自填、送發式問卷的調查方法。研究對象為南京在讀大學生,來自6所綜合性院校,每個學校調查200人,抽樣方法為定額抽樣,要求各校樣本男女學生數、各年級人數相近。調查問卷為自制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網絡系統安全情況、網絡信息安全、網絡安全事件、網絡安全教育。研究根據被調查對象所存在的網絡安全行為與意識的相關問題而判斷的網絡安全教育必要性定義為客觀需求,將被調查對象自我覺察到的需求定義為主觀需求。研究中以被調查者對網絡安全事件的處理正確率來判斷客觀需求,以被調查者目前獲取網絡安全信息的途徑、網絡安全專題教育的必要性、對于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評價和期待的網絡安全教育形式反映主觀需求程度。問卷調查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錄入和分析,主要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卡方(X2)檢驗,檢驗水準α定為0.05。
二、結果
1.被調查者基本情況。被調查者中男生略多,占50.7%,大一、大二年級的偏多,分別占27.9%和28.4%;工科生和文科生偏多,分別占38.3%和27.8%,如表1所示。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平均使用網路的時間超過3小時,被調查大學生的上網目的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學習67.2%、觀看網絡視頻62.1%、網游戲等娛樂活動51.3%、購物50.2%、新聞瀏覽49.8%、交友40.3%、生活信息瀏覽35.4%、工作17.0%。2.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客觀需求。(1)網絡系統軟件安全維護行為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分別有37.8%和27.6%的學生“偶爾”或“從不”在網上下載文件或軟件時殺毒后再使用,卡方檢驗提示:性別和專業性質在網絡系統軟件使用的行為選擇上有較大差異,男生和公安類學生在網絡系統軟件的使用中更偏向選擇安全維護行為,如表2所示。表2被調查者在從網上下載文件或軟件后是否殺毒再使用的情況(%)(2)網上支付安全行為幾乎所有對象(95.3%)近一年有過網上支付行為,其中分別有26.3%、22.3%和21.8%的對象使用公共場所無密碼WIFI進行網絡支付、沒有仔細辨認支付頁面的網址和使用公共計算機網絡支付后沒有及時消除上網痕跡等行為,卡方檢驗提示:年級和專業性質在網絡支付信息的行為選擇上存在偏差,大四和工科學生更注重網絡支付的信息安全,具體如表3所示。(3)郵件接受安全行為對于垃圾郵件的處理,過半數的被調查大學生會選擇“設置垃圾郵件過濾”(56.3%)或者“看過發件人和主題后,判斷是垃圾郵件的話,手動刪除”(54.8%),只有少部分人會選擇“拒收不明來源的郵件”(30.9%)、“為防止收到垃圾郵件,不輕易公開自己的私人郵箱”(26.3%)、“將發現的垃圾郵件標志為廣告郵件”(19.2%)、“向郵箱的運營商舉報垃圾郵件”(16.8%)或者“專門準備一個專門郵箱用于各類網絡會員注冊用”(13.4%),還有3.9%的被調查者沒有采取過以上任一措施。卡方檢驗顯示:性別和年紀對被調查者的郵件接收行為沒有明顯差別,專業性質對其有明顯差別,公安類學生的郵件接收行為安全性更高,如表4所示。3.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主觀需求。(1)目前網絡安全信息獲取及評價大部分的被調查大學生從網絡(85.5%)、同學/朋友/家人(48.1%)、電視(45.6%)獲取網絡安全信息,只有少部分的人從報刊(28.1%)、手機短信(27.9%)、專題講座(26.1%)或專業培訓(8.7%)。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學校的網絡安全教育做得“非常到位”和“比較到位”,分別為11.4%和54.1%,但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所在學校的網絡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和“很不到位”,分別占31.8%和2.8%。(2)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絕大多數(90.2%)被調查對象認為高校有必要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教育,分別有40.0%和50.2%的對象選擇“非常有必要”和“比較有必要”,而選擇“不太有必要”和“完全沒有必要”的比例僅分別為8.5%和1.3%。卡方檢驗提示:性別、年級和專業性質在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需求有明顯差別,女生、大二和工科學生對于網絡安全的教育需求更大,具體如表5所示。調查還顯示,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有必要的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形式由高到低依次為:專題講座61.3%、課堂教育42.3%、座談會41.6%、宣傳折頁發放39.3%和主題班會39.2%。卡方檢驗提示:性別、年級和專業性質的差異性較小,大多沒有統計學顯著性。
三、結論與建議
1.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主客觀需求度均較高,高校需更加重視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工作。從客觀需求看,半數以上的被調查大學生使用網絡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上網的目的多集中在學習、觀看網絡視頻、網游戲等娛樂活動、購物、新聞瀏覽,有37.8%和27.6%的學生在網上下載文件或軟件時“偶爾”或“從不”殺毒后再使用。幾乎所有對象(95.3%)近一年間有過網上支付行為,其中26.3%的對象使用公共場所無密碼WIFI進行網絡支付,大學生在網絡安全事件的處理上仍然存在較高的不安全行為選擇,這意味著高校網絡安全教育有著非常迫切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從主觀需求看,絕大多數(90.2%)被調查對象認為高校“非常有必要”(40.0%)或“比較有必要”(50.2%)開展網絡安全教育,而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調查大學生反映學校的網絡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31.8%)或“很不到位”(2.8%)。這說明,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不容樂觀,學生大量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高校應該更加重視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及時、多樣的網絡安全教育服務。2.多種形式并舉,全方位滿足高校學生的健康教育需求。在網絡安全教育形式的必要性調查中,選擇比例都接近或超過4成,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不同的網絡安全教育形式都有一定的主觀需求,高校在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工作時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采用多種教育形式開展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例如充分利用行政手段,通過各種會議進行安全教育;利用教育手段,通過安全學術研討會、安全知識競賽、安全知識講座等進行安全教育;利用學校傳播媒介、輿論工具等手段,通過校刊、校報、校園網絡、廣播、宣傳欄等進行安全教育,[9]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種類的教育體系。3.豐富網絡安全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和能力。隨著網絡安全事件的頻頻發生,互聯網充斥著虛假、詐騙信息,但從調查結果看,大學生缺乏獲取網絡安全信息的正規途徑。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知識、網絡系統安全知識和網絡權益相關知識的普及和教育,開設網絡安全教育課程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的知識培訓,培養大學生網絡系統安全運行的基本素養和能力,拓寬大學生獲取網絡安全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培養大學生辨別網絡虛假信息的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網絡權益防范和維護意識,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規范大學生網絡安全行為。本文系2016年度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項目“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與行為研究———以南京高校為例”(SZDG2016037)的部分成果。
作者:張春柳 張藝璇 周建芳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中國手機網民網絡安全狀況報告[EB/OL]./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P020160812393489128332.pdf.
[3]張俊.強化新形勢下的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1).
[4]馬闖.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體系構建[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4).
[5]李霞.社會工作視域下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新模式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23).
[6]鄧暉.談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4,(7).
大學生安全教育是使在校大學生增強安全意識,掌握基本安全知識和技能,更好地適應大學和今后生活的需要而進行的教育,是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重要途徑。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影響大學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的內容也在不斷拓展,安全概念在外延和內涵上都有大幅的擴充和加深。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學生面臨的安全問題已經超出了傳統的范圍,許多非傳統安全問題也開始對高校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高校學生安全教育應在大安全觀的框架下,將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結合,不斷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非傳統安全的內涵及其主要內容
(一)非傳統安全的內涵
非傳統安全問題由來已久,但直到目前,學術界對“非傳統安全”尚無被統一認可的權威定義。通常認為,相對于以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和外交安全為核心內容的傳統安全而言,非傳統安全更關注那些由非政治因素、非軍事因素和非外交因素引起的,對人類的生存、人民的生產生活、國家的穩定發展等方面造成重大影響和威脅的安全問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既有內在聯系,又有本質區別。一方面,部分非傳統安全問題是從傳統安全中演化而來,只是各自的具體成因、安全主體、涵蓋范圍、關注重點的不同。另一方面,兩者研究的主要焦點和由此形成的路徑卻有本質上的差異。余瀟楓、林國治認為,傳統安全更關注“戰爭現象”,主要是通過技術來應對安全的挑戰,形成“戰爭—和平—不可持續安全—戰爭”的循環式路徑。而非傳統安全則更關注“非戰爭現象”,主要是通過價值來應對安全的挑戰,形成“發展—和諧—可持續安全—可持續發展”的上升式路徑。
(二)非傳統安全的主要內容
非傳統安全問題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社會公共安全、金融經濟安全、科技信息安全、生態環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其他安全領域。一般認為,第一,社會公共安全指社會全體成員公共生活的安全,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恐怖事件和重大等內容。第二,金融經濟安全指國家金融經濟秩序正常,根本經濟利益不受損害,以維護國家經濟正常運轉為核心內容。第三,科技信息安全指國家科技發展、信息系統、信息網絡等方面的安全。第四,生態環境安全指人類的生產、健康和生存環境等的安全。第五,能源安全指為保障一國的國防安全和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通過維護能源供需渠道,規避對本國的生存和發展構成的重大威脅。第六,文化安全指維護本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及核心價值體系,防止其遭到外來破壞和顛覆。第七,其他安全領域。如人口安全、宗教安全、生物安全等。可見,非傳統安全對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十分重要,是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加強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安全問題不僅是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問題,同時也是畢業以后走向社會必然要遇到的問題。因此,掌握包括非傳統安全在內的一定安全防范知識和方法將會使大學生在人生的過程中獲益良多。同時,加強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拓展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安全教育顯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一是大學生安全教育實施狀況并不樂觀,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較為零散,系統性不強,現有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教材時代性、現實性、科學性、實用性稍顯欠缺,內容也不夠完善。二是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理論體系急需更新。目前我國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理論體系基本還屬于傳統架構,并沒有從整體上完成對大學生傳統安全教育和非傳統安全教育的理論構建。三是對于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傳統的安全防范教育,對新出現的非傳統安全教育的問題探討不透徹,對如何開展這方面安全教育的研究也顯得模糊。因此,將非傳統安全的內容納入大學生安全教育,有利于拓展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對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二)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
一般認為,非傳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安全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其構成要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突出,尤其是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2003年“非典”事件的發生,引起了人們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高度關注。因此,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加強非傳統安全的教育,能夠使大學生與時俱進,主動地適應國家安全形勢的新變化,樹立新的國家安全觀,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更密切地關注和應對當前非傳統安全問題對國家的威脅和影響。
(三)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大學生活可以說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但是,一部分大學生在大學里思想單純,安全意識淡薄,往往不太關注自己的安全,對各種安全隱患缺乏必要的重視和警惕,這當然也包括了非傳統安全問題。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這部分學生往往會因為缺乏相關安全常識和社會經驗而處置不當,給自己、學校、社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加強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目的在于幫助他們提供安全意識,掌握相關知識,學會在學習生活及社會活動中更好地保護自己,防范各種對自己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的事件,臨危不亂,逐一化解,確保自己的健康成長。
(四)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穩定
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發展戰略機遇期,綜合國力發展迅速,GDP總量已經躍升至世界第二位。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還有許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風險在等著我們去克服。從國家安全領域來講,當前我國的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但仍存在許多復雜、瞬息萬變的因素,切不可掉以輕心。從高校的安全穩定來講,境外敵對勢力以高校大學生為重點目標,以非傳統安全為主要手段,加緊各種滲透破壞活動。例如,通過互聯網絡對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和價值觀進行宣傳,散播詆毀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信息,煽動民族分裂等破壞活動等。可見,高校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仍然較大。因此,加強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將有利于抵御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有效維護高校的安全穩定。
三、加強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的主要策略及途徑
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程,各高校需要轉變安全教育觀念,積極擴展非傳統安全教育內容,優化非傳統安全教育方式,強化非傳統安全的實踐演練,全面提高大學生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轉變觀念,增強大學生安全的責任意識
“學生安全無小事”。安全是一個大學生完成學業、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應首先轉變觀念,增強大學生安全的責任意識,在把握當前學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加強對大學生非傳統安全的研判,做好教育,備有預案,深入推進安全、穩定、和諧校園建設。在此過程中,高校要特別關注非傳統安全問題對高校的新威脅,在思想、安全層面上加強對學生的正確教育和引導,切實擔負起保護學生安全的責任,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學校保持安全穩定。
(二)與時俱進,積極擴展非傳統安全教育內容
以往的大學生安全教育主要關注傳統安全問題。但是,在非傳統安全問題逐漸凸顯的新形勢下,許多非傳統安全問題卻未能及時納入我們的安全教育中,這就使得高校的非傳統安全教育嚴重滯后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的改革與發展,給大學生的個體安全和校園安全造成了極大的隱患。因此,隨著非傳統安全問題影響的擴大,應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拓展非傳統安全教育的內容,包括:(1)經濟安全教育;(2)生態環境安全教育;(3)信息安全教育;(4)流行疾病安全教育;(5)科學文化安全教育;(6)校園恐怖暴力安全教育;(7)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等安全教育;(8)重大事件、敏感日期、個體突發事件的安全教育等。既要關注國家安全,又要關注個體安全、社會安全、地區安全和全球安全等,使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實現常態化、系統化。
(三)優化方式,構建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的長效機制
高校應從政治和戰略的高度,將大學作為一種生非傳統教育現實性很強的思想政治教育來抓,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逐步構建起大學生非傳統安全教育的長效機制。第一,加快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建設,全面推進大學生安全教育進課堂,提高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第二,滲透于“兩課”教學。“兩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要結合“兩課”教學的總體目標和要求, 將非傳統安全教育滲透于 “兩課”的教學中。第三,貫穿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90后大學生思想開放、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可以根據這些特點, 通過主題班會、特色活動、專家講座、圖片宣傳、播放相關教育影片等各種形式,對其進行非傳統安全教育。此外,還可以將非傳統安全教育滲透于大學生愛國愛校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誠信感恩教育之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1-0094-02
近年來,高等教育逐步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通過近幾年的擴招,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這也為高校的安全管理帶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據大學生安全教育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在中學階段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安全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人們已經認識到安全問題對大學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要做好大學生管理工作,維護高校及社會的穩定,必須加強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謂“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過一定的教育實踐活動,使教育活動達到預定目標的工作過程。它是對受教育者應對突發性事件的應急應變能力、安全防范能力、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
(一)大學生接受安全教育是依法治國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治安問題和大學生安全問題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已納入社會主義法制軌道,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高度重視。把維護大學生的安全和合法權益、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確定為高校各級領導的法定義務,推動了高校各級組織特別是保衛部門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各高校已按照國家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大學生安全教育體系。
(二)大學生接受安全教育是大學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大學生被人們稱之為“天之驕子“,但大學生群體又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其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可塑性大,易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而忽視社會公德和法律的約束。應該說,絕大多數同學能夠珍惜在大學生活的美好時光,也能夠在大學生活中不斷完善自我。但也有極少數人不珍惜進入大學的深造機會,當自己獨立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時,對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不良習氣:酗酒滋事、偷盜財物、參與傳銷、考試作弊等等。大量事實說明,一些大學生不學法、不守法,法律意識淡薄,社會公德缺乏。因此,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大學生接受安全教育是適應日益嚴峻的社會治安形勢的需要
高校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與社會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國外敵對勢力和各種組織、非法傳銷組織和各種不健康文化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周邊治安環境復雜,學校周圍酒吧、網吧林立,不少違法分子混跡其間,伺機作案:而一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吧、書刊、黃色網站而不能自拔,不求上進,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大學生對社會治安形勢有清醒的認識,使大學生自覺地學習安全知識,掌握防范技能,從而預防和減少各種違法犯罪對大學生的不法侵害。
(四)大學生接受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安全問題不僅是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也是畢業后走向社會經常碰到的問題。因此,大學生在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學習并掌握一些安全知識,不僅能使其在學習期間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集體的力量、組織的力量、法律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安全渡過大學生活,而且可以使其在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后終身受用,確保一生平安。
二、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一)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定型,導致他們的思想道德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一旦遇到誘惑,可能會出現違法違紀行為。所以,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應采取緊貼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緊貼專業領域、緊貼大學生思想實際,以思想的科學性、哲理性、知識性來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幫助大學生逐步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教育學生學會怎樣做人。
(二)法制觀念與法律知識教育
缺乏法制觀念、法律意識淡薄是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些學生不學法、不知法、不懂法,以致違法后,還并不認為是違法:有的學生以為受到傷害后可以“私了”,不愿配合公安機關調查;有的學生受到不法傷害后不知如何尋求法律救助:更有一些學生知法犯法、以身試法。因此,有針對性地在大學生中開展法律知識教育,讓大學生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自覺地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三)安全知識與防范技能教育
隨著校園日趨社會化,高校由過去相對獨立、封閉的狀態走向全方位的開放,與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和廣泛,當代大學生雖然具有較強的自立意識,但社會經驗不足,獨立生活能力較差,安全意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夠。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更加必耍,大學生通過學習安全知識,可以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有效保護自己和幫助他人。
三、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實踐探索
安全,是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職工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條件和最起碼的需要。如何開展安全教育,達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是這項工作的重心。
(一)明確責任,遂級落實
高校領導把安全教育當做一件大事來抓。親自部署,在全院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把安全教育工作同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科研等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真正把安全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擺上重要位置。高校領導與各部門負責人簽訂安全責任書,正確處理安全與教學科研的關系,把“沒有安全就沒有發展”及“安全不能說明一切但能否定一切”的理念落實到各項工作中。
(二)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是消除各種不安全因素、堵塞犯罪漏洞、減少治安問題,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加強對高校師生員工的安全管理,這不僅是保衛部門的工作,更需要高校全體師生員工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組織高校各級黨政領導和師生員工進一步學習國家關于高校安全穩定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對高校內部進行隱患排查治理與自查自糾,對查出的安全隱患及時進行整改,消除隱患,確保安全。
(三)加強保衛部門的職能作用
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保衛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保衛部門作為高校安全保衛工作的職能部門,在安全教育中要為高校領導當好參謀,對安全教育要達到的目標、授課內容、運行途徑和方法拿出規劃,提出主導意見,供領導決策后在全院實施,真正起到保衛部門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四)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學科建議
1.走在立法前列,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讓大學生安全教育
進入課堂,作為學科建設,形成高校獨特的教育制度。
2.從國家利益和高校利益出發,建立一個適應高校實際的、高智能的、有戰斗力的保衛組織,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安全教育師資隊伍。
3.吸收相關院校安全教育的成功經驗,結合高校實際情況,以講座的形式開展安全教育,在實踐中摸索安全教育的教學內容及方式的新方法、新途徑,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
(五)建立適應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學體系
1.完善安全教育課程內容的安排。法律教育應作為安全教育課程的首要內容之一,耍用基本的法律知識來武裝大學生頭腦。在教學計劃中安排法律基礎課程,以必修課的形式講授法律知識,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根據不同年級、專業,分層次、分階段地開設《憲法》、《法律基礎》、《合同法》、《勞動法》、《教育法》、《國家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課程,使大學生自覺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2.采取不同的形式開展安全教育。在大學生中開展《大學生安全知識手冊》課程,開展“三防”教育,講授防火、防盜、防自然災害性事故知識,宣講法律法規等,教授大學生安全常識,提高防范意識,掌握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高校教學資源對大學生開展安全教育。一是必須依靠其他學生管理部門、學生工作者及學生組織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如把安全教育納入入學教育內容。二是在課堂和教學環節中,由任課教師結合課程內容實施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計算機課程中,講授有關計算機安全、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內容;在學生畢業論文撰寫中,講授有關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內容。三是發揮高校校園局域網的優勢,利用高校校園網安全教育信息,分析典型案例,進行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
第二,創造有利條件,適時組織開展大學生模擬法庭,學法用法;定期組織公安、法院及其他法律工作者來校開展講座,以生動、直觀的案例教育大學生引以為戒。
關于校園安全文化的定義有的學者曾提出過,認為校園安全文化是高等學校在校園安全管理實踐中,經過長期積淀,不斷總結完善形成的、由學校決策層倡導、為全體師生員工所認同的并與學校文化有機融合的安全價值觀、安全理念和行為準則,是師生員工對安全健康的意識、觀念、態度、素養和能力等的綜合。
首先,校園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所謂“安全文化”,有研究者認為“就是安全價值、信念、道德、傳統、風氣和行為準則的復合體”,強調安全文化的意識形態表現。涵蓋企業安全文化、社區安全文化、交通安全文化等。校園安全文化是作為其中—個分支而存在的。其次,校園安全文化又是“校園文化”的題中之意。所謂校園文化,“是以校園形象為外部表現,以校園規范為活動平臺,以校園精神為核心內容,為校園人所創造、所擁有、所認同并受之濡化,與社會文化緊密互動的一種特定的社區文化。”校園安全文化是與校園社團文化、課堂文化、寢室文化、社會實踐文化等校園文化子系統相統一的。綜上所述,校園安全文化是由“安全文化”和“校園文化”交叉組成的一種綜合文化現象。是學校為維護廣大師生的正當利益和保障學校的改革、發展、穩定,通過安全宣傳教育、完善校園安全設施和安全監管制度,以預防和消除在教學、科研、生產、生活和專題活動中發生的安全事故,進而營造穩定、和諧、安全校園環境的一種文化現象。
二 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功能
導向功能:高校是—個龐大的工作系統,由于高校中的部門、院系較多,各部門、院系的職能及人員的職責不盡相同,個人或部門對安全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安全文化才能促使各級各類人員按照校園安全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來協調自己的行為,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安全事故。當安全觀念、安全倫理道德在師生員工的思想上扎根后,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了解和掌握安全科技知識,就會自覺地按學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
保護功能:師生員工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增強了安全意識,提高了安全素質,就能夠自覺地遵守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有關規章制度,就能夠自覺地、潛意識地、安全地學習、工作、生活、生存,從而保護師生員工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安全以及個人和學校的財產安全。
創新功能:高校云集了眾多的專家、學者,擁有雄厚的圖書資料和先進的設備、儀器,是先進文化和科學知識傳播的場所,這為高校安全文化孕育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條件。高校安全文化將社會對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對社會的影響通過各種方式作用于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學習與社會相適應的各種安全規范、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學生在各方面得到協調發展,形成大學生的綜合安全能力。
補位功能:校園安全工作僅僅有物質和技防還是不夠的。科技手段達不到生產的本質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補充;而管理手段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被管理者的監督和反饋,對于安全管理尤其是這樣。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大量的不安全行為的結果是必然發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時時刻刻監督每一位師生遵章守紀,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這就必然帶來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的應運而生,正是為了彌補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彌補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觀念、道德、倫理、態度、情感、品行等深層次的人文因素,通過教育、宣傳、獎懲、創建群體氛圍等安全管理及師生的積極參與,形成從領導到學生參與的全方位安全管理體系。
育人功能:校園安全文化以關心和維護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護學校和個人的財產安全,創造和諧有序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為目標。廣大學生在學校不僅僅要學習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還要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協作、學會競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而安全知識、安全技能,都是學生走上社會所必須具備的。校園安全文化將學校的教育價值與人的生命價值和諧統一起來,對師生員工生命安全、財產安全、身體健康的關心和影響是長遠的。
三 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載體
一般來說,文化結構都可以分為精神、制度、物質三個層次,校園安全文化也應由這三個文化層所構成,從而構成搭建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
物質層面:物質文化層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最表層部分,如安全設備、裝置、防護器件、報警系統及警力等。它所折射出的是一所高校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識、安全作風及安全管理的實際情形。
制度層面:主要是師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應遵循的安全制度,還包括對師生員工的安全產生規范性、約束性影響的部分,它集中規定者學校師生在共同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活動中所應遵循的安全行為準則。
精神層面:主要是指學校的領導和廣大師生員工共同信守的安全價值理念。它體現著師生員工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識,包含著有關安全管理的經驗和理論。因此,校園安全文化應培養學生熱愛生命、關注健康、關注安全、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價值觀,并能夠達到由關愛自己到關愛他人、關愛全社會、關愛全人類的境界。
從以上三個層面出發,建設學校安全保障場所、設施、器物等物態載體,建立健全與之相應的規章制度和預警機制等內容,要充分兼顧教學、科研、生產、生活和活動組織各方面。
四 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對策
高校安全工作正從傳統管理模式向推廣安全系統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管理轉變,安全管理經歷了事后處理型向以危險預測、控制與評估為重點的預防安全管理轉變。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安全工作仍沒有擺脫傳統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中單純依靠相關職能部門采用紀錄教育、技術手段的情況較多,安全管理水平與當今高校發展要求有較大差距。加強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全體師生中形成有利于打造安全和諧校園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精神風貌、職業行為規范、安全輿論和習慣,形成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第一,載體的設計要堅持內容的人本性,校園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安全價值。一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負責公共安全管理的人員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以更好地應用知識、能力,深入實際發現問題,貼近廣大師生員工熱情服務、排憂解難。二是安全教育和設施、制度、機制等建設應“以人為本”,從切實需要出發,以師生員工樂于接受、學校能夠承擔的方式、方法進行,充分尊重人的情感訴求。只有堅持內容的人本性,學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才能深得人心、順利進行。
第二,要建立相應的安全文化建設組織機構,為構建校園安全文化建設載體建立組織保障。在具體的學校建設中,可以進行分工,由學校的各個不同部門具體負責,一是由保衛處負責建立相關的安全管理規定和負責安全設備管理;二是由學生管理部門負責對全體學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三是由人事管理部門負責對全體教職員工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四是由科研和國資管理部門負責實驗和科研活動中的安全管理和教育,等等。建立職責明確和分工明細的完整的安全管理體系。
第三,構建校園安全文化建設載體的具體實施組織隊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齊抓共管局面,使學校學生安全教育逐步走向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軌道。積極采取相應措施,編制安全教育教材;將安全教育納入正規的教學管理中;利用已有的教學體系,強化安全教育等。突出重點,提高實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包括專業的安保隊伍、教師隊伍、輔導員隊伍和心理咨詢隊伍以及學生骨干隊伍。在學生安全教育過程中,要樹立“安全教育、預防為主”的意識,積極分析和研究新形勢下學生工作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徑,真正使安全教育成為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為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
如果一所學校從領導到普通師生員工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識、安全倫理道德在思想深處扎根并自覺按安全責任制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且富有顯著的校本特色,那么,我們可以說這個學校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校園安全文化。
參考文獻
[1]鄒長城,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內涵、功能及建設[J].湖湘論 壇,2005(3).
[2]孫嘩,校園安全文化建設論[J].現代情報,2002(1).
[3]邱小云.高校校園文化研究[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6).
當代大學生的專業及社會生活知識日益豐富,但安全事件卻屢有發生,究其深層次原因,我們既要關注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更要關注他們的社會支持資源,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開展安全教育工作。大學生安全教育需要做到全面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形成家庭與高校、高校與學生社團、高校與精神衛生機構等合作機制,提升大學生群體預防、處置危機的能力,減少大學生安全事件。
一、解決大學生安全問題需要利用社會支持資源
大學生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例如,2013年4月,發生在南京某大學的安全事件,大學生袁某在宿舍玩游戲,遇宿舍蔣某未帶鑰匙敲門,袁某沒有及時開門,雙方發生口角和肢體沖突,在沖突過程中,袁某將蔣某捅傷,后蔣某搶救無效死亡;又如2016年3月,四川某大學學生蘆某在宿舍被室友用菜刀砍50余刀身亡,遇害的原因是和室友因生活瑣事不和。我們從社會支持系統的角度來分析這些事件,實際是相關大學生心理發展不健全,挫折承受能力弱、情緒調整能力差,社會支持資源有限導致人格發展狹隘,在遇到矛盾時在行為上容易走向極端。利用社會支持系統來分析大學生安全問題具有現實作用,我們整合各種大學生社會支持資源,引導大學生增強自身的危險防范意識、安全危機應急能力,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最終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家長滿意、學生成才的目的。
二、社會支持的內涵
社會支持最早應用在社區心理學等領域,它原本指與個體身體健康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后來擴展到了社會學等領域,它建立了以“社會互助關系”為核心的社會支持概念,支持社會個體與弱勢群體建立良好關系,提供各種救助及服務;但有所區別的是,這種服務不是單向的,它更多地是支持者和被支持者間進行“社會互助關系”建構的過程。在這里,弱勢群體內化了社會支持觀念并發揮主觀能動性,建構有利于個人發展的社會支持系統。按照社會支持的主體,我們可將它分成四類:由政府等正式組織主導的社會支持;以街道、鄉鎮等社區主導的社會支持;由個人社會關系網絡提供的支持;由高校、醫療機構等專業組織提供的技術性支持。針對大學生的社會交際范圍,我們從社會、學校、家庭等三個方面對其社會支持資源予以分析。
1.社會方面的支持系統
社會是一個廣泛概念,大至整個世界,小及大學寢室。社會方面的支持系統指的是大學生在學校、家庭之外、個人主動或被動接觸的交際行為。學校的社會支持是大學生社會支持資源的主要構成要素,學校需要幫助大學生構建包括專業教師、管理人員、心理咨詢師以及朋輩這四類人員提供的社會支持資源。
2.家庭方面的支持系統
家庭是一個大學生在成長、生活中受到極大影響的環境,對大學生個體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決定性作用,溺愛、家暴等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有可能使大學生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錯誤的認知,導致他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及能力,甚至有時產生危害他人的想法或行動。
3.個人關系網絡的支持系統
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會逐漸形成自己的關系網絡。個人關系網絡,在此定義為家庭、學校之外的社會支持資源,這些社會支持在大學生面臨安全危機、處理緊張事件時會發揮潛在作用,如果大學生能夠主動地發揮這些社會支持資源,就可能及時化解安全風險。
三、利用社會支持資源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
引導大學生對愉快、美好、有意義生活的追求,培養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人格特質,同時健全的社會支持系統,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任務。為使社會支持系統能更好地發揮安全教育的作用,必須整合大學生的社會支持資源,在家庭與高校、高校與精神衛生機構、高校與學生社團、高校內部資源等形成相互補充,發揮高校、家庭、朋輩群體等主體在大學生安全教育方面群策群力的作用。
1.完善家庭與高校合作方式
高校和家庭之間應該進行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機制的渠道建設,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大學生安全教育。首先,要有家庭與高校合作的意識,充分認清現在部分大學生缺乏完善的社會支持、安全教育存在部分缺位的現狀,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和工作習慣;其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平臺,健全高校、家庭之間的溝通機制,如建立家長QQ群、微信等,傳達和分享安全教育知識;第三,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為大學生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支持系統。
2.完善高校與精神衛生機構合作
高校與獨立的精神衛生機構在個體的社會支持、安全教育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當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危機程度超過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能力,危害大學生自身安全時,必須引導學生到獨立的精神衛生機構就診,實現高校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首先制訂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兩者之間在大學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合作目標、權利、義務和程序;在日常工作中,高校也可以邀請精神衛生機構的專家進入校園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咨詢等,提高大學生安全意識和危機處置能力。
3.完善高校管理者、專職教師與學生社團合作
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過程中,高校管理者、專職教師和各學生社團之間要形成相互信任、緊密合作的工作機制。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扶持培育力度,在安全教育資源方面給予投入、活動經費等方面要有保障;尤其鼓勵學生建立心理社團、安全知識傳播社團,開展朋輩輔導活動,組織專家對學生社團成員進行安全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和指導,引導學生社團深入大學生群體開展安全教育,形成喜聞樂見的安全教育品牌活動,形成人人都是安全知識宣講員,處處凝聚社會支持正能量,實現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4.加強高校內部社會支持資源的銜接
大學生安全教育既要強調政府、高校、家庭、學生社團等主體資源之間的銜接,同時也要特別強調高校內部社會支持資源之間的銜接、配合,如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學籍學歷管理、后勤保障服務等相關的教職員工相互配合,這一才會形成良好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氛圍。高校應積極為大學生安全教育提供物質資源、信息支撐、心理健康咨詢和教學資源支持等。大學生安全問題的解決,既需要整合圍繞在大學生周圍的社會支持資源,還需要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挖掘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社會支持潛能,實現對大學生安全困惑問題的交流澄清,才能避免大學生安全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梁君林.基于社會支持理論的社會保障再認識[J].蘇州大學學報,2013,(01):42.
[2]郭洪芹.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及其構建[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03):93.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4(b)-0190-01
1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1.1 造成安全教育缺乏主動性的原因是高校校園文化定義的差異
關于安全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定義還沒有統一,所以針對校園安全文化各高校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理論界模糊的定義直接導致各高校在進行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進程中,不時出現如“不一樣的理解、不一樣的形式、不一樣的標準” 等問題。安全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沒有找到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結合點,等到出現了安全事故才有反思和處理。
1.2 多層次的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內容導致評價標準無法量化性
“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內容包括安全硬件設施、安全制度、安全組織機構保障、安全文化活動、校園安全精神等,涉及物質、精神、制度等多個層面”。而因為制度層面的評價的主觀性和復雜性很強,所以要用數據對它進行分析就顯得相對困難。最容易衡量的是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的東西是比較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們不能說這些簡單的問題都是由校園安全文化所引發的健全安全保障工作機制,建立高效法律體系保障校園安全文化發展。
2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
ISO 9001關注的焦點是如何滿足顧客們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其目標管理體系是不斷提高服務質量;ISO 14001的目標是企業或組織對社會的環保做出承諾,不斷完善企業自身環保意識和環保水平的管理體系;GB/T28001-2001的目的是保護企業員工基本權益,不斷提高職工健康和生產安全的管理體系。
在安全科學的這片新領域提出一種針對校園安全建設的教學、科研的保證和對師生的關愛是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最新對策。所以,依靠“三標一體” 化的指導,在對高校安全文化體系完善的要求下進行的一次探索和創新是推進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的方式之一。
3 建立和完善校園安全文化管理的新機制和新理念
3.1 轉變思想理念,使各級領導提高對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視度
如何處理改革發展和安全穩定的關系問題已成為學校領導需高度關注的課題,學校領導需要時刻將“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銘記于心,把高校中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機制創造性地納入“三標一體”化的科學管理工作中,把學校安全工作真正作為依法治校軌道和學校基礎性、日常性管理工作,同步于學校的教育、科研管理等重要工作,將重點放在事前預防,杜絕事后補防。
3.2 積極高效的防控并應對危險
一是高校要將重大危險源防控納入在學校發展戰略的總體規劃當中。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對于危險隱患進行監測、風險評估和方案調整,將校園危險源的風險防控納入到學校綜合治理規劃當中,從擬定管理方案開始,從落實安全工作目標出發,從校園飲食安全、重大傳染疾病預防、嚴重防控等多方面進行管理。
二是確保政策實施。高校應組建領導安全穩定工作的管理型小組和防火、防盜等專項綜合治理工作的專業型小組,積極開展風險預估工作和實行安全事故問責制、風險調控責任制和安全責任事故一票否決制。
3.3 實行責任分工制,建立健全安全體系
為建立體系完備、高效健全、操作性強并與法律法規對接的內部安全管理制度,高等院校應該在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嚴格貫徹法治精神,積極開展有關安全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學校應根據安全文化建設的要求,在上級領導的指導下,制定相關法律規章并予以落實。確保在完善的法制體系下建立并健全安全文化體系,形成安全文化的細則清單,使高校安全文化建設工作得到法律法規上的切實保障。學校結合“三標一體”化的科學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管理體系。
4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研究
4.1 加強可靠硬件保障,注重安全基本建設
各種文化的產生都有其一定的經濟基礎,校園安全文化的產生也有其社會根源。所以,學校應加快物質基礎建設,確保硬件設施和硬件環境的安全,為學生活動提供安全保障。另外,要加快校園安全文化設計的步伐,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等,是校園安全文化得到更好的貫徹。其次是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支持力度,擴大教育投入,提高辦學條件,為校園安全文化打下堅實的物質保障基礎。提高校園的安全保障程度。
4.2 層級抓好制度建設,構建安全文化體系。
關鍵詞: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預防;處理
Key words: universities;student injury;prevention;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9-0203-02
0引言
隨著高校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矛盾日益突出,學生傷害事故不斷發生,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了極大傷害,同時,高校的合法權益也受到侵害,引起了社會、高校、學生和家長的高度關注。
1高校學生傷害事故定義
高校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該事故在主體、地點、時間都具有特定性。
2原因分析
2.1 高校方面的原因
2.1.1 忽視安全教育所謂安全教育,就是針對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的應急應變能力,避免生命財產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是一項長抓不懈的工作,忽視安全教育將會給高校人才培養帶來極大的損失。
2.1.2 管理漏洞現行高校的管理制度中還存在著許多漏洞,一些高校的領導對安全管理工作認識不夠,各主管部門的責任區分不明確,現有的制度由于缺乏相應的措施和力度,得不到真正的落實,尤其是在事故防范機制的缺失,多數高校還未能構建出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的事故防范機制。
2.1.3 保障資源緊張由于持續的擴招,不少高校出現學校資源有限與學生數量不匹配現象,在治安、消防等方面都存在隱患,很多基礎設施是超負荷使用。很多省屬院校每年大幅度擴招,可是經費沒保證,所以擴招后一些省屬高校的生均經費是不升反降的,一些中西部的省份,生均經費才三千多一點,同時各高校在進行財務運算時往往將保障性資源的投入列在最后考慮,基礎設施安全隱患得不到徹底整改。
2.2 學生方面的原因
2.2.1 安全意識淡薄在初、高中學習期間將注意力放在學習方面,而且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較少獨立參加社會活動,對社會的認識不多。在步入大學后,多數大學生沒有接受充分和系統的安全教育,導致他們安全知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加之大學校園內的相對安定有序,使學生思想麻痹大意,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威脅,而法制觀念不強,則容易實施不法侵害。
2.2.2 身心素質差由于偏重于對學習成績的要求,學校忽略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關注。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由于長期缺乏體育鍛煉而體質較弱,或有某種特異體質,容易發生人身傷害事故。同時,學生本人的經濟條件以及一些社會因素極易使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當這種自卑心理積累到一定程度得不到疏導時,必然造成學生的傷害事件或自殺事件。
2.2.3 各方壓力較大當前,大學生肩負著家庭、學校、社會的期望,一些學生由于處理不當,使期望變為壓力,諸多學生的心理承受不住。隨著就業競爭加劇,用人單位的要求高,這就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也無法實現家庭對大學生的期望,因此,許多人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出現人身傷害事故。
3學生傷害事故預防處理機制
3.1 學生傷害事故預防
3.1.1 強化安全教育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開,也要有重點地進行。一是抓重點學生的安全教育,對經常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要進行重點教育,防止因嚴重違反校規校紀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重點場所的安全教育,在事故高發場所做好安全教育;三是抓重點時期的安全教育。同時,高校黨委要高度重視,制定必要的安全考核指標,實行崗位責任制,定期進行指導、監督、考核,保證安全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各負責人要把安全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切實履行職責,真正負起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使得學生的安全意識形態形成一種習慣,通過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來體現出來,進而指導學生的安全行為方式。
3.1.2 加強心理教育高校應通過各種途徑,走進學生心理,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減壓。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與健康》等有關宣傳普及心理科學的基礎知識課程,周期性舉辦各種形式的心理講座等。對特殊體質和異常心理狀態的學生,學校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對個別繼續留校學習可能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而學生和家長強烈要求繼續學習的學生,可以采取與學生和家長簽定安全責任協議的形式來明確責任,減少學校的風險。
3.1.3 加強安全設施監管加大學生安全設施經費投入比例,堅持經常性的安全隱患排查工作,高校應把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檢查結合起來,整體排查和重點排查結合起來,發現存在安全隱患要及時整改到位。同時,加強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從源頭抓起,嚴把入口關,實行統一招工,歸口管理,建立外來人員的詳細檔案,并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技能和法律知識的培訓。
3.2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
3.2.1 責任界定從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來分析高校的法律責任,可以將其分別認定為三種情形:高校全部責任、高校部分責任、高校無責任。當前,相當多的家長認為,學生來到高校,在高校發生的任何傷亡事故不管事故發生的原因,一律歸責高校,都要求高校負責,通過對高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責任界定,使高校以及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法律保障。
3.2.2 解決途徑高校學生傷害事故能否得到及時、公正、有效的處理,不但關系到對受害人合法權益的救濟,也關系到高校教育教學秩序的維護。在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中要合理利用解決糾紛的途徑。現階段,高校學生傷害事故一般有如下解決途徑:當事人通過協商解決,請求有關調解機構調解解決,以及法律訴訟解決。
3.2.3 引入社會保險學校組織學生向保險公司投責任保險。我國的保險事業發展迅速,保險種類日趨完善,高校可就對高校學生的生命、健康與保險公司協商,簽訂更具有針對性的保險種類,或增設專項基金,為處理傷害事故提供民事賠償費用來源,確保學校的正常教學活動不受影響。
3.2.4 消除影響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給學生帶來了極大傷害,同時也給學校帶來了各種負面影響。多數高校在面對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時,都采取回避態度,間接的引發社會的各種猜想,給學校帶來不利影響。各高校成立學生傷害事故調查組,致力于處理該類事故,同時對學生傷害事故做到有始有終,及時正面報道,使其透明化,避免引發社會對高校的不利猜想。
3.3 輔導員處理機制在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過程中,輔導員起到了極大作用。輔導員應熟悉突發事件的處理機制。為此,在遇到校園意外、突發事故時,輔導員應準確做到:
①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現場處理工作,防止事態蔓延;
②發生學生傷害事故,情形嚴重的,應盡快將事件報告給主管部門和領導;
③穩定周邊學生,防止造成群體恐慌;
④待事件稍穩定之后,初步了解事發原因,為認定責任收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