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5:55: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景觀的生態價值,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301;F205;N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4-3587-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13
Abstract: The LNOPT platform and GIS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fiv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build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ptimization model in the study area. The equivalent factor method of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was used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fore the overall plan for land-use,land-use planning and after land-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 was 9.533 3×108 yuan in Huailai. After land-use planning,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came 9.438 3×108 yuan, a decreasing of 1.00%. After optimizing land use landscape ecology,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was 9.928 2×108 yuan, increasing 4.14%. After the land use planning,the individual service values of land all had been reduced except the food production. After optim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the individual values of ecosystem service all had been increased. Landscape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could achieve certain ecological effects. It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next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LNOPT software; landscape optimization, Huailai county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生活必需品并且保證生活質量這兩部分的所有惠益。人類直接或間接地運用其過程、結構和功能來獲取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支持和服務。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1]。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維持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人類所必需的自然資本。科技的不斷發展影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但是不可以替代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隨著可持續發展的不斷深入和研究,保護和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對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是國內外研究可持續發展的熱點之一。近些年來,國外學者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做了諸多的理論和實例研究[2-5],國內研究者也分別從不同區域尺度進行了積極探討[6-11]。研究表明,開展土地利用背景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定量分析和區域比較,對促進區域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在空間上、時間上所作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是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1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在這種目標下,土地的利用類型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的變化。諸多學者將優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結合,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定量分析,協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從而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更具科學性和直觀性[13-17]。這對維持生態平衡、建立科學合理的土地規劃利用方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 基礎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基礎數據來源
根據《懷來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懷來縣土地利用現狀(2010)》圖件和文本等獲取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數據。并將這些數據進行分類,即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和其他土地。依據《河北省統計年鑒》和《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得到研究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資料。
1.2 研究方法
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引起的土地類型變化入手,運用LNOPT軟件進行研究區現狀的景觀生態優化,對水源涵養功能、物質生產功能、土壤保護功能、生物多樣和娛樂文化功能5項功能選取不同的指標并結合專家打分法建立景觀生態優化模型,將地區的景觀建設引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并與現有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對比分析。
LNOPT是2002年由Gruehn與Kenneweg提出,用于模擬中歐地區景觀特色的生物評價模型。該模型是通過“函子”按照排列順序進行數據處理,并進行動態反饋、數據層和多區域方法的運算。通過LNOPT的生物評估模型、社會經濟評估模型和非生物評估模型這3個模型的平臺分別對水源涵養功能、物質生產功能、土壤保護功能、生物多樣和娛樂文化功能進行數據轉化、矩陣加權和數據計算。通過三步封裝,提供一系列的計算,利用ArcGIS 9.3成圖。
采用Costanza等[18]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算方法對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氣體調節、土壤保護、物質生產、廢物處理、水源涵養、娛樂文化和原材料9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估算,得出研究區優化前后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量。
2 景觀生態模型的構建
2.1 水源涵養功能模型
水源涵養服務功能的意義在于研究區中的水資源調節程度。根據該區域中的河流、水庫的地理位置,以及整個河流水資源的利用和徑流的調節作用進行綜合考慮。一般地區涵養水源功能是由于地表覆蓋、土壤滲透和地形這3方面構成,它們主要受地表覆蓋率,土壤滲透力,地形等因素影響。根據該區域生態系統涵養水源服務功能的影響因素和生態環境的特征,考慮數據可獲得性,選擇地形坡度、土壤滲透、植被覆蓋度和含水量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根據懷里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征,降水分布情況、土壤以及植被覆蓋,進行不同等級劃分,各指標的分級、賦值和權重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
2.2 物質生產功能模型
從懷來縣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出發,選擇能夠直接生產產品的功能進行評價。根據生態系統提供的農產品的能力作為重要的分級依據。評價研究區生態系統的物質涵養功能,結合該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和產品生長條件,考慮該區域的數據可行性,選取土壤類型、剖面構型、有機質含量和坡度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再根據該區域的地形地貌和生長條件進行等級劃分,各指標的分級、賦值和權重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
2.3 土壤保護功能模型
土壤保護功能的評價是在土壤侵蝕性的基礎上,依據土壤侵蝕情況和土壤侵蝕對河流或者水資源的影響來進行評價。懷來縣地形比較復雜,以山地為主,其中大多數都是坡度大于25°的坡地,該區域容易發生土壤侵蝕,是懷來縣山區最為主要的土地生態環境問題。
土壤侵蝕敏感性是方便分辨出土壤侵蝕的區域,分析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美國通用土壤侵蝕方程(USLE)包括坡面土壤流失影響程度的主要因素,該公式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用土壤侵蝕方程(USLE)的表達式為:
A=R?K?LS?C?P(1)
式(1)中,A為土壤侵蝕量,R為降水侵蝕力,K為土壤質地因子,LS為坡度坡向因子,C為地表覆蓋因子,P為農業耕作措施因子。其中,農業耕作措施是人為因素。
從土壤侵蝕方程中,可以看出影響一個區域土壤侵蝕的主要有地理條件、水資源、植被、土壤和人類活動五大因素,這些因素同時可以被用來表示某個區域對土壤侵蝕的敏感性。根據懷來相關文獻和獲得數據情況,本研究選取了土地利用類型、坡度、土壤質地、水資源分布和距林場、林地距離作為評價因子,并對各指標因子進行不同等級劃分,各指標的分級、賦值和權重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
2.4 生物多樣模型
懷來縣擁有豐富的植物類型和復雜的生物群落,而植物是鳥類分布和多度的第一影響因子。鳥類常常作為植物群落的指示物種,進而反映棲息地及周邊生態環境。本研究選取大白鷺作為懷來縣的生態多功能優化的焦點物種,通過觀察懷來縣鳥類的生物習性、棲息地類型、生態特征等進行分析。大白鷺是大中型涉禽,棲息于平原和山地附近的河流、水田、湖泊及沼澤地帶,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以及小魚、蛙、蝌蚪和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攝食區域主要是河流、沼澤等淺水區域。從大白鷺攝食地區的距離來看,大多數是在距離巢穴大約5~10 km范圍內,少數在15~25 km的范圍內,極少數在巢穴周圍約2 km范圍內攝食。本研究針對大白鷺棲息地和筑巢特征,確定影響大白鷺選擇棲息地的因子,各指標的分級、賦值和權重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
2.5 娛樂文化功能模型
懷來縣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擁有官廳水庫、休閑度假太師莊、葡萄莊園、自然風景區等戶外游憩空間,游憩資源具有類型多、數量大、分布廣的特征。本研究根據研究區的各地區景點以及地形地類的分布情況,考慮研究區的數據可行性,選取坡度、土地類型、距農村道路和公路的距離、距水體的距離和距景區(特殊用地)的距離這5個因子作為評價指標,各指標的分級、賦值和權重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
綜上所述,運用LNOPT軟件平臺的非生物評估程序對水源涵養、物質生產、土壤保護功能進行優化,運用生物評價程序對生物多樣進行優化,運用社會經濟評價程序對娛樂文化功能進行優化。首先是運用GIS軟件對懷來縣遙感影像圖解譯,并進行矢量化和編輯處理每個圖形的屬性,再運用插值計算,將其表面數據轉化成柵格圖層;第二步,根據LNOPT軟件的應用程序,確實功能因子,通過專家打分法確定每個因子的分值;第三步,對水源涵養的因子進行相關性檢查,并且運用專家打分法確定權重,確定每個因子的權重分值;第四步,運用LNOPT軟件平臺,結合柵格數據,通過權重加權的方法進行計算;第五步,經過LNOPT平臺數據驗證模型以研究區現狀為樣本進行校正,確定該區域功能的景觀優化圖,結果見圖1~圖5。
2.6 綜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景觀優化模型
綜合以上水源涵養功能、物質生產功能、土壤保護功能、生物多樣和娛樂文化功能的景觀生態優化模型,建立綜合的景觀生態優化模型。這5項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景觀生態優化模型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將其賦予相同的權重。將這5項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景觀生態優化模型運用LNOPT軟件中的矩陣加權方法進行疊加,根據最終分值確定懷來縣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景觀優化模型(圖6)。它們形成了連續而完整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格局,為區域生態系統服務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
高水平區域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城市發展中最重要的保障范圍,是不可打破的生態紅線,是需要嚴格控制和特殊保護的地帶,應該納入城市的禁止區域和限制建設區;中水平區域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比較限制的區域,該區域可以發展農業、建設用地,適合開展一些旅游景點供給人們進行旅游和觀賞;低水平區域是應該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區域,如在城市周圍增加綠化,減少建設用地。這種景觀生態優化模型維護了城市的基本生態環境,是懷來縣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為城市建設提供一定的界線。
3 研究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變化分析
3.1 研究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系數計算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指生態系統產生生態服務相對貢獻大小的潛在能力[19],將全國農田1 hm2糧食自然產量的經濟價值定義為1,其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示該生態服務相對于農田生態系統生產服務的貢獻大小,本研究依據謝高地等[6]制定的不同省份農田生態系統生物量因子表,對懷來縣所在地區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系數進行修正(河北省的修正系數為1.02)。
沒有人力投入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經濟價值等于當年平均糧食單產價值的1/7[20,21],中國2005年單個生態系統價值當量的經濟價值為449.1元/hm2,結合2006年《河北省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可以計算得出2005年環京津地區平均糧食產量為4 683.35 kg/hm2。全國地均糧食產量為5 896.50 kg/hm2,據此為標準對全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價值進行系數修正,確定該地區單個生態當量的價值為356.70元/hm2,據此可得到該研究區單位面積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系數(表1)。
本研究中生態服務價值當量因子按以下方法進行歸類:耕地――農田,林地――森林,草地――牧草地,水域――水體,建設用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和交通用地;園地以本研究區的牧草地和林地的平均值為其生態系統服務單位價值[22]。
3.2 研究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
根據單位面積土地生態服務價值系數和各利用類型土地面積可以得出懷來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總經濟價值,其計算公式:
ESV=∑(VCk×Ak) (2)
式(2)中,ESV為土地生態服務價值,單位為元;VCk為第k類土地利用類型的生態服務價值系數,單位為元/hm2;Ak為第k類土地利用類型的總面積,單位為hm2。
依上可以得出懷來縣2010年各類土地生態服務價值量(表2)。
從表2中可以得出研究區現狀各類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研究區域的林地面積居多,而且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比較大,因此林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量最高,為3.541 3×108元。由表1可知,濕地的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比較高,但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量受到土地類型面積的影響,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僅4.149×107元。同理,水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2.297 6×108元。研究地區中建設用地面積相對較大,且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變現為負效應,其價值量為-5.557×107元。研究區現狀的各類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量為9.533 3×108元。
3.3 各類土地利用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
由表3可知,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懷來縣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的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9.533 3×108元,土地總體規劃后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有所減少,為9.438 3×108元,總體減少9.50×106元。土地利用規劃后,只有耕地增加了5.09×106元,其他土地利用類型的生態服務價值量均有下降,最為明顯的是園地,為6.27×106元,水域的變化量最小,為4×104元。
風景園林專業是用科學和藝術手段保持和營造人類及其活動與自然世界和諧關系的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綜合藝術,對社會、經濟與環境的有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園林專業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30年代,發展于80年代末,涵蓋面廣,綜合性強,涉及學科眾多。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破壞程度的加強,及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深入,當今風景園林專業還不足以充分反映學科的完整內涵,特別在水環境領域。為改善我國水質惡化等水域景觀污染問題、滿足人們親水、樂水等需求,以及建設我國水域生態文明,生態設計水域景觀已成為風景園林專業中必不可少的學科、風景園林工程項目中必須的技術技能。本文從當今水域景觀在國內外風景園林專業教學中的現狀著手,強調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模式的綜合性與多元化,特別是水域生態景觀學科領域的交叉性,同時強調在教學中,應強化實踐、提高動手技能;拓寬思路、創新理念等。分析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價值及發展前景,探討對我國風景園林教育模式及未來發展的影響。
一、國內水域景觀現狀
水在人類生命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功效,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資源,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生命線。現代城市,到處都充斥著水泥建筑與設施,供人們活動與休憩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少,特別在水環境領域。水域景觀能調節微氣候,增加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保持空氣清新,使周邊環境充滿活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為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生存、繁衍生殖、索餌育肥、逃避敵害等棲息場所;提升水岸文化、水工美學等人文景觀價值,豐富地域風貌;優美的水域景觀空間還能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空間,具較強的游憩功能;優美的自然景觀也可成為城鄉開發中的旅游等資源,促進城鄉景觀繁榮昌盛,具較高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因此,在城市綠地、公園建設和大型標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觀水池不斷涌現;房地產開發中,水景住宅也成為一大亮點。但現代水景設計仍存在諸多問題:
1.大量的硬質駁岸削弱水體自凈能力
現代景觀設計中,大部分人造水景工程的駁岸都偏向采用硬質駁岸,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不同程度地破壞了環境的整體協調性。硬質護岸割斷了水、陸生物的聯系,水邊生物多樣性的環境無法形成,水中的生物鏈無法建立,水體的自凈能力大大削弱。
2.水生態系統構建欠合理導致水質惡化
很多水景工程的水凈化缺乏科學性,從水生態系統的平衡、水體自凈能力的提高等要求來衡量,景觀水體中水生動植物多樣性遠遠不夠,種類搭配不合理,未構成合理的食物鏈,導致水體中生態系統混亂,水質逐漸惡化。從檢測數據看,現代景觀水體的水質大多數氨氮、總氮、總磷等含量過高,并且大部分水體水質在國家地表水水質標準Ⅴ類和劣Ⅴ類以上,水體自凈能力差。
3.缺乏考慮后期維護導致水景荒廢
部分園林水景在規劃設計時并未考慮生態合理性,不重視理論支撐,盲目增加水體觀賞性,導致水體產生負荷,水質惡化;不重視后期維護和管理,對于水生植物的季節性更換、水生動物的管理以及定期水體的監測工作不到位,導致水體發臭、污染嚴重等現象;觀賞魚投餌沉積、魚排泄物聚積等,池水水質出現惡化現象,藻類泛濫,透明度變差、顏色變暗,甚至發黑發臭。或因工程概算不合理,欠缺水景后期維護費用,資金的不到位導致水景無人維護管理。水景工程最終成為擺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浪費了資源和空間。
以上現象均由景觀設計與水生態環境建設的脫節造成,湖泊、河道、小區等眾多景觀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富集使藻類大量繁殖生長,水體富營養化明顯水域景觀惡化面臨的形式愈加嚴峻。自然黑臭水域難以治理,新的水域又不斷受到污染,水質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水域景觀污染問題成為風景園林設計的瓶頸,更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現狀指明了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
風景園林專業是用科學和藝術手段保持和營造人類及其活動與自然世界和諧關系的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綜合藝術,具綜合性強、涵蓋面廣、涉及學科眾多等特點。
1.各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模式及特點
在教學體系構建上,由于各院校背景知識的比重不同,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構筑起了豐富多元的風景園林本科教學體系。園林專業不是中國獨有的學科,在中國從古至今不斷完善發展園林建造的同時,國外各個國家也在不斷修建屬于各自特色的園林,形成自己的園林教育體系。也許名稱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對自然環境的完美修繕和對生活環境的精心治理,都是為社會培養各種園林人才服務。
美國風景園林專業已有100多年的教育歷史,涉及設計、規劃、土地管理等內容,采取多層次學位教育模式,滿足不同目標、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在不同方向和多個層次上接受教育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學位,已形成一套自己的風景園林教育體系,并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英國風景園林專業比美國稍晚,本科實行“4+1”教學模式,把專業課程的核心教育放在工作室的工作上,注意教學與實踐工程的結合,重視園林的科學性和功能性勝于對園林形式美的關注。德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模式主要是“雙元制”教育體系,即通過企業與職業學校的兩個機構相結合、資金與法律的兩種制度作保證、實訓教師與理論教師的兩種身份相匹配、技能實踐與理論知識的兩類教學內容相銜接、技能考試與資格考試的兩種考核方式相制約,培養綜合的、理性的景觀設計師。日本風景園林專業稱造園教育,分學校、單位、成人教育三種,各大學的造園專業主要設置在農學(林學、園藝、農林工學等)、工學(土木、建筑、環境、城市工程等)、藝術設計、生活科學及社會工學等領域,教育內容包括“六化”(國際化、社會化、特色化、多樣化、定量化、細分化)與“三性”(發展性、系統性、實踐性),同時為適應園林綠化事業發展形勢,創立LA學會組織,更好發展本國造園教育體系。
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始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只有浙江大學等少數學校開設了觀賞園藝課程;60年代,由于受“”的影響,我國園林專業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發展遲緩,有的甚至期間專業易名或撤銷;80年代末,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才得以迅速發展,現我國大約有50多所院校開設園林專業或課程。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但是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仍處于摸索和發展階段,更多的集中在創造詩情畫意和造園的手法技巧上,課程設置在有關人文、自然等基礎方面的課程仍然比較薄弱,環境生態效應、大眾行為心理與實踐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同時各類高校根據自身園林專業特點,獨立發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方向。目前,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有這樣的幾個特征方向:(1)園林植物特色方向,該職業從事園林植物栽培養護、品種選育、病蟲防治等工作,以生物生命學科知識作為從業基礎;(2)園林規劃設計特色方向,該職業從事園林區域規劃利用、園林建筑設計、園林工程施工、古園林建筑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等工作,以規劃設計和建筑工程學科知識作為從業基礎;(3)園林文化藝術方向,該職業從事中外園林文化、園林歷史、園林藝術美學、園林景觀設計等工作,以人文歷史藝術學科知識作為從業基礎。應該說,這樣的專業發展現狀是各高校根據自身的學科特色進行設置的,有利于各高校制定適合本校特色的專業培養方案,培養出有專業特色背景的人才,這也符合目前我國市場對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多樣化的學科與專業解釋,使得我國風景園林專業的培養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但又不夠細化、全面及規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混亂,不利于我國風景園林專業的更好發展。
2.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理論教育內涵理解不夠透徹
因風景園林專業所在高校背景依托不同,各類高校根據自身園林專業特點,獨立發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方向,尤其是是藝術類院校往往忽略自然和人文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將教育重點都放在了設計創作和表現技法上,更多關注作品的個性而忽視作品的科學、功能與內涵。
(2)實踐教育薄弱
在理論學習上,因課時總量和學制的限制,學生無法在有限時間完全掌握園林依托學科學習內容之后再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而共通領域內的知識和技能也只能學到些皮毛,不能領悟更不用說精通,所以在這類學校園林專業教育受到嚴重制約,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發展。
(3)涉及領域眾多,課程設置松散
雖然風景園林專業涉及領域眾多,且教育部門未對園林專業本科階段課程作統一規定,但是各高校的本科課程設置了較重的園林規劃設計課程,包括美術、制圖、設計初步、園林經濟等,但對于環境生態效應、大眾行為心理等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卻少之又少,更不必說水環境領域的生態效應與大眾行為心理的融合了。
(4)部分學科與實踐領域脫節
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目前主要圍繞規劃設計展開,而園林工程屬于多學科交叉型領域,廣泛涉及規劃、設計、建筑、園藝、水利水電、生態、環境科學等領域,因此目前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在水利水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知識存在空缺,在工程項目中無法科學、較好的把握相關交叉學科間的關系,使水動力設計、水域生態景觀設計等環節出現疏漏。
三、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價值
水作為風景園林設計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污染趨于惡化的國家。因此,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的水文化,如何處理好用水和節水的問題,減少對城市水資源的消耗,是每一個風景園林設計師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1.景觀水設計特征及發展趨勢
水是自然界中最具魅力的元素,而水景則是所有景觀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風景。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是我們閱讀景觀的標點符號,他們營造獨特氛圍,或清新悅目、或激烈澎湃,賦予大地靈魂。在人類歷史中,水的表現力,被應用于美化生活空間,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古典園林中,水是最富變化的造園要素;西方園林中,筆直的水道,幾何形的水池,各種水景也隨處可見。在變幻莫測的水有著許多與眾不同的特性,使它成為環境景觀設計中最感人的要素之一。(1)水體的形式屬性。水本身并沒有固定的形狀,其觀賞的效果決定于盛水物體的形狀、水質、固定的環境。20世紀70年代,Craig S. Camphell就在他的著作《Wa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強調水的表現力無限。(2)水體的形態特征。根據水的流動狀態,分動態與靜態水體兩種。動水能增添不可缺少的動態美感,例如瀑布、海浪、噴泉等激烈程度的水體給人以強烈的視聽感受;靜水可成倒影,與實物虛實并存,溝通內外空間,豐富空間層次,例如湖泊、水塘則比較平靜舒緩,靜靜的水而上輕輕地泛著漣漪,給人帶來安詳平和、寧靜致遠的心情和感受。(3)水體的聲色特性。園林景觀中運用水聲、水色造景理水的方式很多。細流、瀑布、海浪等水體不同運動狀態,發出不同聲響,能弱化各種噪音,為人們緩解壓力、放松心情,提供一個清新愉悅的聲感世界;水色是水面反射或折射著的周圍景物的色彩,并隨著景物色彩的變化而變化,形成五彩繽紛的水色變化,使景觀中的各種元素在水的倒影中更加和諧。(4)水體的文化內涵。繽紛多彩的世界孕育各國風格迥異的水景,而這些不同的水景又孕育不同性格的民族。水景不僅充斥著我們的感官,賦予我們美的享受;還能引發我們的情感,使我們的情懷得以抒發。
2.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價值
基于目前城市水景觀的現狀,在現代城市水景設計中,風景園林設計師不僅要考慮水域景觀的視覺效果,還要將意境的設計、水源管理系統、水生態、水處理技術納入到景觀設計中來,使之既能滿足景觀要求,又減少對城市用水的消耗。同時,水為植物、動物提供了生存之地,并且極具可塑性,成為所有景觀設計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種[20]。城市水景設計已開始從單純的水景觀設計轉向水景觀設計、水生態處理及水資源管理并重的方向發展。而當今,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卻是少之又少。
(1)景觀水獨有特征的需要
水體是我們閱讀景觀的標點符號,是風景園林設計的主要元素,通過它們形式的可塑性、形態的多樣性、聲色的變化性、文化內涵的區域性,能營造風景園林獨特的氛圍,或清新悅目、或激烈澎湃。
(2)人類親水近水的需要
隨著現代環境設計的興起,水景開始強調人的參與性,以滿足人們對水親近的心理,水景從單一裝飾、美化的功能加入了休閑娛樂等富有人性化的設計。水域生態景觀課程的設置,加大了水景設計的學科交叉,為水景營建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
水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據2004年統計,我國水資源總量24130億m3,總用水量5548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1%,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量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而國內風景園林設計時,更多追求的是視覺的美感,缺少對水體回歸自然的生態保護意識,水質污染嚴重,換水頻率過高,以致在本就嚴峻的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等系列水域環境問題上雪上加霜。通過融入水域生態景觀領域,恢復水生態,設計自然、宜人、充滿生機的水域環境,形成良好的水域生態景觀。
(4)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國家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水問題,既是自然因素,也是發展的要求和長期以來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導致人水關系改變的積淀。國家可持續發展迫切要求建立水域生態環境的保護體系,城市規劃、設計時確保人類、經濟發展與水環境的協調,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四、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發展前景
中國園林水景的造景藝術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隨著城市的發展與環境藝術的空前繁榮,水景設計與應用更加廣泛,以各種形式出現于各地區與角落,成為城市空間中亮麗而又充滿生命力的造景元素,但大多是從追求視覺美感、休閑、游憩、商業等功能的角度來對水景進行設計,缺少科學的內涵,而導致水體水質的惡化,以致影響整個設計。近年來,自然河道、湖泊等水系受工農業影響不斷加大,人工水景二次污染也不斷嚴重,經濟發展帶來的精神文明的追求,使得人們愈加關注身邊的水環境狀況。近年,水環境領域再度成為設計對象,生態恢復設計開始較多地運用。然而水域生態領域的人才并未接受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教育,對景觀的概念模糊,運用能力差;風景園林專業的設計人才也沒有水域生態領域的課程教育,對水體特性掌握不佳,景觀設計不科學。
目前,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在進行河流、湖泊等水系回歸自然的改造,以盡可能的恢復水域景觀的自然狀態。瑞士、德國等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了“親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護岸”技術,力爭將水域景觀恢復到接近自然的狀態,比較成功的例子如萊茵河,這個直到20世紀70年代還被稱為“歐洲下水道”的河流,如今已基本恢復風光秀麗的水域景觀風貌,污染大幅下降,現在已有63種魚類出現在萊茵河,包括曾經絕跡的鮭魚;日本在90年代初就開展了“創造多自然型河川計劃”,在確保河流防洪、水資源利用功能的同時,創造出優美、和諧的水域景觀;美國也90年代開始恢復曲流河道,20世界末,美國調整了在水領域的總體戰略目標,由單純的水污染控制轉變為全方位的水環境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把恢復和修復水域景觀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自然完整性作為新的目標;荷蘭近年亦提出“還河流以空間”的新理念;近年來,倫敦市政府在泰晤士河上拆除水泥駁岸,在岸邊種植蘆葦、菖蒲,恢復濕地,引鳥入河、入城,恢復河流生態系統。這些改造都充分表明,水域環境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所重視,也必將成為風景園林專業教育體系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水域生態景觀能可持續發展,國內風景園林專業應加強水域生態景觀領域的人才培養。在水域生態景觀設計時,將其作為一個藝術品來對待,賦予其藝術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力求為人們創造高品質的修養身心的場所;作為一個自然科學來對待,賦予其水體原有的特性與魅力,力求讓其能回歸自然。
五、對我國風景園林教育模式未來發展的探討
在風景園林教育中,如何使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最終成為具有多專、多能、多向度的風景園林師,理論知識綜合性、多元化、規范化;動手技能等實踐能力全面化;思路拓寬、理念創新化的教育模式是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模式。
1.擴展學科范疇,突出多領域特色
風景園林專業教育亟需加速學科專業教育觀的轉變,改變原有相對單一的教育模式,走向多元化發展之路。景觀生態學、環境規劃、水域景觀規劃設計、水域景觀工程與技術等理論研究和實踐項目的加入極大地拓展學科范疇,積極汲取日本等國外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模式精華,不斷細化專業分工,使行業實踐工作呈現日趨多元化、規范化的發展方向。水域生態景觀設計中,應突出水文化的歷史灘涂回歸;突出水生態的濕地生境營造;突出水動力的運營養護零碳化;突出水風景的環境品質提升;突出水戲法的親水樂水項目等教育內容。在繼續研究風景園林專業領域傳統問題的同時,開拓專業視野,豐富知識結構體系,突出多領域特色。
2.強調綜合性,重視學科交叉
風景園林學科具有綜合性強的專業特征。知識領域的專業化和社會分工的細化成為當代風景園林職業的發展趨勢,但是這種趨勢與風景園林自身的綜合性、多元化的本質是相矛盾的。由此,有必要將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基礎性和專業性結合,著重培養風景園林師的跨學科交流和協作能力,立足綜合性、多元化的本質,力求達到“寬基礎”的就業適應性,包括水域景觀規劃設計、水域景觀工程與技術、海濱景觀生態工程等特色領域專業課程,重視學科間交叉,為風景園林學發展納入綜合研究的軌道,也為風景園林師的全能角色回歸提供廣闊的舞臺。
3.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多領域實踐教學
在人才培養層次上,應立足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走職業化和白領化的道路。知識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而能力是在知識的支撐下通過實踐的操作演練而產生的。風景園林專業需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通過開設水草栽培與管理實驗、水域生態學實習等集中性教學實驗與實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重視水域設計的科學性和功能性。
4.拓寬思路,創新理念
創新不僅體現在設計本身的形式上,也可以體現在設計作品的功能性和科學性上,更可以是滿足人類活動需求且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水的功能性、可塑性、聲色變化等特性,都能成為風景園林師最好的創新元素。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創新項目等開展,立足水域景觀生態,發揮對水的無限想象,設計研究水生態、水循環的應用。
六、結語
在科技飛速向前發展的今天,滿是鋼筋水泥的灰色城市里,人們已離大自然越來越遠,迫切需要綠色元素來緩解我們日益緊張的壓力。水景證實人與自然最好的紐帶,在現代城市景觀中,無論是公共環境,還是住宅小區,都在強調水景的作用,水景已經成為現代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水景的二次污染卻成為風景園林設計的瓶頸。面對景觀水域環境亟需保育與建設的現狀,水域景觀需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建設與管理。因此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在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亟待提高,提升風景園林專業價值。文章提出我國風景園林教學不僅要理論知識的綜合與多元,還應強化實踐、提高學生動手技能;拓寬思路、創新理念等,為我國風景園林行業提供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系統的園林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水域景觀相應的理論和應用研究、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能力與創新意識復合型高級人才。將水域景觀專業拓展為一門具備時展趨勢與前景的學科。
參考文獻:
[1]王衍禎,李天驕,李鐵.園林水景水量配置的理論探討與建模[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1,46(3):83-88.
[2]倪樂意.富營養水體中肥沃底質對沉水植物的脅迫[J].水生生物學報.2001,25(4):399-405.
[3]張誼.論城市水景的生態駁岸處理[J].中國園林,2003,19(1):52-54.
[4]魯敏,劉振芳,李東和.園林學科發展的現狀與未來[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0,25(6):662-666.
[5]李純,呂志堅,孫艷艷.國外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全球科技經濟望,2011,26(11):61-65.
[6]張飲江,金晶,董悅等.退化濱水景觀帶植物群落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學報,2012,
[7]閆永久.景觀水污染分析與處理[J].土木建筑學術文庫,2011,15(1):579-580.
[8]邊新麗.高校園林專業教育現狀分析及教學模式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09.1-29.
[9]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10-225.
[10]祁素萍,王兆騫,陳相強.中美園林專業教育現狀的研究與比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3):267-269.
[11]李樹華,李玉紅.日本LA教育體系與學會組織對我國LA教育與學會發展的啟示[J].中國園林,2008,24(1):24-28.
[12]王永盛,岳玉慶.中美兩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現狀和特點比較研究[J].東方論壇,1997,(2):99-93.
[13]周衛生.中外園林專業概況及國內專業的就業前景[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4):222-224.
[14]吳飛,王代鋼,園林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2): 7020-7022.
[15]李嘉樂,劉家麒,王秉洛,中國風景園林學科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園林,1999,15(61):40-43.
[16]昊軍,黃詩敏,波等.城市水景規劃設計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6):18298-18300.
[17]唐勉.廣州大學城校園理水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5. 1-104.
[18]林靜.淺談景觀設計中的水景設計[J].包裝世界, 2011,(7):118-119.
[19]郭晶華,沈中偉.美德日景觀設計淺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四川建筑,2006,26(6):13-16.
[20]韋杰.景觀中水景審美特性的應用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0. 1-33.
[21]郭卿學,蔣麗萍.國外水環境理念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借鑒意義[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16(7):743.
中圖分類號:S788.2;S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 3168(2012)04 - 0077 - 03
南太行山區位于河南西北部和山西的東南部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山地景觀十分獨特,只要合理開發,可成為人們向往的休閑避暑勝地。南太行山屬于北暖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植物物種多樣性豐富,觀賞樹種品種齊全。作為我國中原地區少見的山地景觀旅游區,南太行在景觀建設與旅游項目開發利用方面意義重大,而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很少,幾乎不見報道。通過對南太行地區的野生植物資源及其景觀途徑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對我國北方山地風景旅游區的植物造景現狀提出了部分建議,為進一步發掘該地區相應的旅游項目資源提供依據。
1野生植物資源概況及特色旅游現狀
南太行山在植被區劃上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現以次生類型為主,主要優勢植被類型有栓皮櫟林、山楂林、槭樹林、海棠灌叢、繡線菊灌叢、山桃林、鵝耳櫪蒙椴林、側柏林、油松林、連翹灌叢、荊條灌叢、黃櫨灌叢、火棘灌叢等,具有植物種類相對豐富性及植被類型多樣性特征[1]。
太行山南麓(南太行)是太行山區風景最美麗的地方,已經建有多處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區,如關山景區、八里溝景區、南坪景區、郭亮景區、秋溝景區、云臺山景區、薄壁西溝景區等,而正在自我發展的小型私人承包景區更是不可枚舉,如平甸吳家洼農家樂休閑區等。當黃山與張家界風景區萬人攢動的時候,太行山區的人流也是川流不息,形成了與眾不同、具有當地特色項目的旅游方式[2]。
春季太行山萬物復蘇、云霧繚繞,山上攝影、踏青的人川流不息。夏季避暑,太行山區在暑期均溫27℃,非常適宜居住,特別是中老年人更適宜在山上長期居住(居住時間達30~60 d),欣賞湖光山色、修身養性、保養身體。太行山的秋季五彩斑斕、山果累累,吸引了大批的攝影愛好者、學生、采風者、采果者。學生寫生,太行山景觀獨此一家,是美術界人士的寵兒。每年上至北京,下至武漢的美術學院的學生們都會接踵而至寫生創作,居住期長的一般會待上30~60 d。自駕車假期周末游,忙里偷閑的城市人一般在周末的兩天三夜居住在這里釣魚、燒烤、吃野菜,放松一下勞累的身心,享受一下自然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2野生植物資源的景觀途徑
2.1自然花境童真成趣
太行山山勢陡峭,卻也不乏自然坡地景觀,如王莽嶺生態坡地。在這些自然坡地生長著各種野生花卉和灌木,春夏秋3季都有不同的植物進入花期或果期。對于游人來說,這是絕好的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孩子們在這里與蝴蝶為舞,與蒲公英嬉戲,盡情享受陽光與快樂。
2.2秋色葉樹木層林盡染
太行山山勢獨特,入畫入鏡,尤其到了秋季,各種秋色葉樹木盡放光彩,如銀杏、黃櫨、雞爪槭、黃連木、小檗、紅葉李、扶芳藤、紅瑞木、胡桃、槲樹、連香樹、南蛇藤、柿樹和麻櫟等都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同時也是南太行植物資源中的珍品。它們層層疊疊、成林成簇,放眼望去,大好河山層林盡染,五彩斑斕。長城黃河給人心靈的洗禮與震撼也不過如此。
2.3水岸崖邊色彩點點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山有水好景致。太行的山水自然是吸引游人的要素,獨特的山水環境造就了這里獨特的植物生長環境。在陡峭高聳的懸崖上和激流震蕩的水岸旁頑強地生長著各種花卉,如峭壁上生長的繡線菊、高山臺地生長的白頭翁、溪谷邊生長的鐵線蕨等,它們比不了牡丹的高貴,也比不了梅的雅致,卻堪比菊的傲霜與荷的高潔。游人到此向往之情油然而生,無不贊嘆生命之偉大、造化之精彩。
2.4秋季山林碩果累累
秋季的太行山山果遍野,柿子、核桃、山茱萸、紅瑞木、酸棗、山楂、猥實、金銀忍冬、花楸、火棘、地榆、銀杏、接骨木、酸棗、水栒子、君遷子、野葡萄、獼猴桃、猥實等果實有的紅艷,有的黝黑,有的形狀奇特,都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這些山林果樹不僅妝點了山林秀色,也給當地山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地道的綠色食品也吸引了大批游客來此采摘品嘗、采購。當地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叢林改造和人工移栽,實行承包到戶,增加了采摘空間等措施,增加了旅游項目,大片果林的豐收景象和采摘樂趣使人流連忘返。
2.5珍稀藥用探奇采摘
太行山區自古就是我國北方藥材的出產重地。調查結果表明:太行山南部藥用植物335種,其中蕨類7種,種子植物328種,隸屬78科232屬,藥用植物中以菊科包含的屬最多(39種),其它依次為百合科、傘形科、唇形科、薔薇科等。如何首烏、柴胡、防風、龍牙草、翻白草、黃精、桔梗、黨參、玉竹、薺苨等都具有很好的醫藥價值[3]。當地居民很多都是以采藥為生。有探索精神的游客可以在當地居民的帶領下,到密林深處搜尋珍寶,或許會有不菲的收獲。
2.6原生盆景就地取材
一、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的目的
由于立法時所處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特殊的時代背景,作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基本法的現行《環保法》第1條將“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作為一項立法目的。雖然從理論上來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涵極其豐富,但實踐中,衡量“現代化”程度的標準卻往往被庸俗化,經濟增長的數據成為“現代化”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同時也是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關鍵標準。眾所周知,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有很多,其中通過資源高投入、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亦能達到。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靠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換取的所謂“經濟發展”和“繁榮”是虛幻的,最終是得不償失的。基于對人類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的深切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被提出了。迄今,可持續發展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認同,不少國家積極采取行動,相繼制定出適合本國國情的規范和政策。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應成為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的立法目的。
二、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法制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環境保護主要依靠行政主導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一直強調行政為主導,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種體制在我國有深遠的歷史淵源。我國幾十年來環境保護以行政為主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們也必須看到行政主導的局限性:首先,它主要適用于污染防治,而對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則另當別論。國外自然資源主要為私有財產,以調整為主,行政權力的介入很有限。我國目前正處于與資源相關的環境保護迅速提升的時期,且我國自然資源所有制雖未改變,但所有權內容已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一切都會對環境行政主導提出挑戰;其次,行政主導在強調嚴格隸屬關系的同時,也容易異化出部門分割、條塊分割的痼疾。生態環境系統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但我國在管理體制上將其人為地分割為土地、農牧、林業、海洋、礦產、水利等諸多產業部門和行政區劃,環境保護行政主導強調的是擴大環境保護職能部門的權力,必然增加與相關產業部門和地方的權力沖突,造成體制上的混亂,反而導致行政主導的削弱。
(二)生態環境污染處理多為以罰代刑
這種做法致使一些污染案件的肇事者規避了司法程序。環境污染事件目前主要為行政處罰,而行政處罰的方式多為罰款、責令立即停止經營、限期整改、改正違法行為以及吊銷許可證等,且行政自由裁量范圍過大,致使一些污染責任人能夠逃避法律的刑事制裁,雖然刑法專設了一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并在第九章瀆職罪中規定“環境監管失職罪”的專門條款,為我國制裁環境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根據,但是因污染破壞環境而受到刑事制裁者也并不常見。由于法律所規定的環境刑事制裁手段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從而導致了違法排污屢禁不止,環境惡化的趨勢至今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因環境污染而引起的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穩定,加之我國一些有關環境污染的刑罰偏輕,也使得環境保護的制裁力度未能起到震懾作用。
(三)我國公民遵守生態環境法制的觀念淡漠
大部分法律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環境法既調整人與人的關系,也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調整人與人關系的法律規范直接涉及權利主體的切身利益,人們對于守法問題比較重視,任何一個試圖違法者,都會對侵害具體權利所有人利益的后果心存顧忌,在這種情況下守法有比較堅實的社會基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則有所不同,這種關系間接地涉及人與人的關系和利益,沒有一個主體以自然的名義對人的破壞自然行為提出權利保護的主張。我國公有制條件下,自然資源權利主體更為抽象,人與自然的關系長期以來被定位于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的經濟關系而不是法律關系,環境守法的社會基礎更為薄弱。
三、加強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的方法
(一)行政與司法要各歸其位
1.生態建設的執法和司法要加強,我國生態建設立法一般號召性的宣示性規范多,義務和法律責任的規定少,執法環節薄弱,而司法更為欠缺。由于生態建設立法是我國環境法制的新課題,如何加強執法和司法有待深入探索。
2.要正確理解和掌握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在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系統工程中,執法是未端環節,前面的問題不解決而想靠末端一刀切,無異于以堵口子的方法治洪水,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激化矛盾,為生態環境法制的長治久安埋下隱患。
(二)讓刑法在保護環境中發揮更大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 in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Methods 288 cases of full term pregnant women were examined by CDFI two weeks ahead of parturition,the findings of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or not were analya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fter delivery.Results The diagnosing accuracy rate of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by CDFI was 9583%,the misdiagnosis rate was 7.59%,the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2.87%.Conclusion It was safe,reliable and accurate to diagnose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by CDFI.Meanwhile,the causes of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the methods were supplied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Key words】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臍帶繞頸是引起胎兒宮內窘迫的主要原因之一,產前診斷胎兒臍帶繞頸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88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胎兒臍帶繞頸的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并分析了2001年6月—2006年6月產前2周內在我科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足月妊娠孕婦共288例,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7歲,全部在我院婦產科分娩。
1.2 檢查方法 應用Atl HDI3000型彩超儀,探頭頻率2~4 MHz。孕婦仰臥,必要時側臥,平靜呼吸,常規測量胎兒雙頂徑、股骨長、羊水深度,檢查胎心、胎盤、胎兒臟器發育等基本情況后,沿胎兒頸部作縱向掃查,清楚顯示頸椎縱切面及頸背部皮膚,觀察有無壓跡及臍帶回聲,然后打開彩色多普勒顯像,將取樣框置于胎兒頸部進行臍帶血流的探查。
1.3 臍帶繞頸陽性診斷標準 ①臍帶纏繞處的皮膚有明顯的壓跡,壓跡上方的小衰減包塊內可見短光條或小等號;②小衰減包塊內彩色多普勒為一小彩團,慢慢轉動探頭90°,可尋找出一條衰減的帶狀回聲,彩色多普勒為一彩條[2],包繞胎兒頸部。
2 結果
288例孕婦產前2周內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胎兒臍帶繞頸情況與分娩后結果見表1。產前彩超診斷胎兒臍帶繞頸79例,產后證實確有繞頸73例,誤診6例,誤診率為7.59%。產前彩超診斷無臍帶繞頸209例,產后6例證實有臍帶繞頸,漏診率為2.8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胎兒臍帶繞頸總準確率為95.83%。 表1 彩超診斷與產后結果對照彩超診斷分娩時期臍帶繞頸+-合計+73679-6203209
3 討論
3.1 臍帶纏繞為臍帶常見并發癥,占總分娩數的20%~25%。其中以繞頸為最多[1],其發生與臍帶過長、胎動頻繁等因素有關。臍帶是胎兒與母體之間進行營養物質代謝的唯一通道,臍帶纏繞過緊者可影響臍血通過造成宮內胎兒缺氧甚至死亡。在分娩過程中,臍帶繞頸可產生臍帶相對過短的后果,影響胎兒先露部的銜接和下降,使第二產程延長,同時先露部隨宮縮下降時對纏繞的臍帶可產生過度牽拉,也會造成臍帶血流受阻,引起胎兒宮內窘迫。因此,臍帶繞頸是產前及分娩過程中危及母嬰安全的重要因素。產前診斷胎兒臍帶繞頸,對于分娩方式的選擇,保證母嬰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轉貼于
3.2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胎兒臍帶繞頸具有很高的準確率,本組診斷準確率為95.83%。普通B超主要是通過觀察胎兒頸部皮膚的壓跡和臍血管壁的回聲來診斷臍帶繞頸,往往受纏繞的松緊度、頸部皮膚的皺褶、胎兒、入盆的程度、羊水量以及儀器分辨率等諸多因素影響,給診斷帶來困難,降低了診斷的準確率。而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清晰地顯示胎兒頸部周圍紅藍相間的臍動靜脈血流彩色信號,快速準確地確定臍帶所在位置,直觀顯示血流的走行方向和纏繞的周數,對臍帶繞頸提供迅速而形象的診斷依據,因而能很好地克服普通B超的不足,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3.3 本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胎兒臍帶繞頸誤診率為7.59%,漏診率為2.87%,分析誤、漏診原因及總結經驗,有以下幾點:①超聲診斷距分娩間隔時間較長,如胎頭未入盆,臍帶自行解脫的機會增多。資料顯示臍帶繞頸診斷的準確性與檢查時間距分娩時間長短有關,檢查越接近分娩,診斷準確性越高[3]。因此,對疑有臍帶繞頸者,最好于產前1周內特別是產前3 d做超聲檢查[4],以提高診斷準確率。②臍帶搭在或堆積在胎兒頸部,并未形成纏繞,而是從頸部至背部、肩部滑過,也容易造成誤診。因此需緩慢轉動探頭,分別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探查,盡量延長臍帶血流的顯示段,觀察其兩端走行,若兩端內收可診斷繞頸。③胎頭為枕后位時,因頸前有屈曲的下頜遮擋,頸背部靠近宮腔后壁,使纏繞的臍帶血流顯示困難而易漏診。胎兒頭頸部羊水偏少,缺乏羊水形成的透聲窗,加上胎兒部分肢體的遮擋,也容易造成漏診。因此在掃查中可以讓孕婦變動或輕手法在孕婦腹部推動胎兒,改變胎兒位置和胎兒頭頸部羊水量,同時注意掃查的手法技巧,多切面、多角度地進行觀察,調節彩色多普勒顯像技術參數至最佳狀態,有助于提高胎兒頸部臍帶血流的顯示。總之,彩色多普勒超聲以其準確率高、直觀可靠、操作簡便、可重復等優點對于產前診斷胎兒臍帶繞頸具有重要價值,為臨床工作中選擇分娩方式,保證母嬰安全提供了可靠依據,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懷美.婦產科學[M]第3版.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14. [2] 吳鐘瑜.實用婦產科超聲診斷學[M].第2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5:171.
[中圖分類號] F3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4-0012-02
一、尚志市生態漁業經濟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尚志市生態漁業經濟發展取得了斐然的成績,2015年,尚志市生態漁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全市養魚總水面有54,900畝,水產品總產量達9,400噸,漁業總產值實現10,950萬元,漁民人均收入超過16,000元。
(一)生態漁業經濟格局得到優化
以發展名特優新品種養殖作為突破口,構建了特色生態漁業經濟新格局。近年來,以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為載體,逐步引進、示范、推廣了丁魚歲、斑點叉尾t、鱖魚等26個新品種。
(二)樹立了節約資源的意識
以漁業養殖與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方式有效銜接,引導漁民應用稻田養魚、稻田養蟹模式,實現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目的,初步樹立了節水、節電、節約資源的意識。
(三)創建了品牌漁業
近幾年,以發展生態漁業經濟作為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為突破口,積極引導漁民利用資源優勢,養殖無公害水產品、綠色水產品和有機水產品。通過加快“三品”認證工作力度,有力的推進了品牌漁業的創建。
(四)綜合漁業發展勢頭強勁
積極引導漁民因地制宜地組建不同模式的人工生態系統,使綜合漁業不斷呈現生態化、多元化、立體化的新特點。目前,尚志市綜合漁業養殖面積達到了54900畝。
(五)生態型休閑漁業呈現亮點
積極開發“漁家樂”式的休閑漁業發展模式。以走進生態、回歸自然、體驗淳樸為主題,吸引當地及外地游客到此消費。目前,尚志市生態型休閑漁業養殖面積3,500畝。如荷花山P,位于尚志鎮301國道北側,占地面積350畝,經過近十多年陸續投資修建,目前已成為全市一流的觀光、娛樂、體驗型休閑漁業品牌的好去處。
二、尚志市生B漁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尚志市的生態漁業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總體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態漁業經濟發展理念與實際生產結合不夠緊密
目前,對于生態漁業經濟的概念還未完全滲透到全部漁民的發展觀念中,部分漁民的總體科技素質還不夠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仍是多數漁民的單一追求目標。
(二)生態漁業經濟發展的基礎還不夠穩固
尚志市大部分池塘始建于80―90年代,由于修建之初即缺乏資金與技術,存在面積小、塘壩矮薄、淤積嚴重、標準化程度不高等現象。
(三)生態漁業經濟發展的格局還不夠優化
可養殖水面尚未全部開發利用,未能充分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和水域資源;生產的品種與規格還較為單一,尚不適應市場激烈的競爭變化。
(四)生態漁業經濟發展的總體投入還不夠充足
漁業科研經費投入較少,科研總體水平與漁業生產先進省市還有一定的差距,技術含量較低,機械化程度不高,多為分散單戶的小規模生產,難以形成合力,達不到規模化產業發展要求。
(五)生態漁業經濟發展的思路還不夠開闊
創新意識與動力不足,在嘗試市場的立體開拓力度上還較為欠缺,水產品加工業尚屬空白,潛在的附加值得不到充分發掘,產業鏈條得不到進一步延伸。
(六)漁業執法監管隊伍力量較為薄弱
隨著對漁業質量安全和環境保護要求的逐步提高,漁政執法領域不斷拓展,執法隊伍力量薄弱,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監管力量與監管設備較為薄弱。
三、加強生態漁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投入,加固生態漁業經濟建設的基石
1.加強對生態漁業經濟發展的科學合理規劃。科學確定生態漁業經濟發展的規模和內容,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生態漁業經濟的相關發展規劃與方案,堅持原則,分步實施,促進漁業經濟加速由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2.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與資金支持,增大投入力度。全面推進標準化池塘整理提升工程,對老舊池塘實行標準化整理和全面改造,加快進行漁業生產機械和水、電、路等配套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生態漁業經濟的發展基礎。
(二)以科技進步為核心,全面提高生態漁業經濟建設的科技含量
1.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提高生態漁業經濟發展的科技基礎地位。建立生態漁業創新科技的研發與應用體系,加強與水產養殖科研院所和農業、水產專業院校等科研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加大與水產養殖先進地區和同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產、學、研能夠緊密結合,加快增長方式由量向質的跨越式轉變。
2.深入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積極開展養殖全程技術跟蹤服務。建立“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塘,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機制,有效形成專家―技術員―示范戶―輻射戶的科技傳輸網絡。
(三)不斷完善服務體系
1.加強水產科技推廣隊伍建設。加強對市級和鄉鎮水產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再教育的培訓,從而建立一支技能過硬、業務熟練的高素質基層科技推廣與科技服務隊伍。
2.推進漁民自律組織建設。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立漁業行業協會服務體系,積極發展漁業協會、漁業合作社或其它專業中介服務組織,及時為漁民提供服務。
(四)以創新發展為動力,推動生態漁業經濟不斷提檔升級
1.優化生態漁業經濟發展新格局。在發展規劃上,首先應突出品種特色,重點抓好優勢主導品種和地方特色品種的發展。其次應突出多元特色,以一業為主,種養結合,發展漁畜、漁禽、漁糧、漁果、漁菜等復合生態系統,使各業間互惠互利,促進良性循環,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讓漁業經濟逐步向“生態之路”邁進。
2.開發生態型休閑漁業。重點開發以觀光、垂釣、品鮮、游樂、度假為主要內容的生態體驗型休閑漁業。
(五)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生態漁業經濟擴張能力
1.對水產品進行深加工,拓寬生態漁業經濟的增值空間。廣泛吸引外資、民資建立水產品的精深加工企業,提高水產品附加值,打造公司+基地+漁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將生態、安全的優質的水產品制成速凍品、罐頭、風干品、魚糜制品、生物系列制品等休閑食品、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推向國內外市場。2.要發展外向型漁業,積極建立與國外的水產貿易關系。把生態養殖方式作為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優勢,將國際上受歡迎的品種不斷做大、做強、做精、做優,多渠道的提高水產品的綜合競爭力。
(六)塑造品牌,發展生態漁業經濟
1.實施品牌漁業發展戰略,建立并積極扶植示范龍頭企業。扶持建立漁業科技示范園區、多元化經營示范園區、高產高效示范園區、資源循環利用等功能齊全、風格各異、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科教與示范基地。優化生態漁業產業發展布局,形成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鄉的輻射效應,使區域性的帶動作用得到增強。爭取政府對品牌漁業建設的鼎力支持,實施產業帶動,加快培育名牌產業和龍頭企業。
2.積極擴大宣傳,全力打造尚志市生態漁業經濟品牌。通過召開現場推進會、專題推介會、產業座談會和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及時宣傳報道,對生態漁業經濟的典型場戶進行全方位的宣傳,使他們快速提高知名度,由此塑造一系列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優勢互補、服務優良的生態漁業精品品牌,促進產業及產品檔次的逐步提升。
(七)加強執法監管,走法制化道路
1.加強執法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隊伍整體業務素質。定期對全市漁業行政執法人員進行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業務知識等方面的系統培訓,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
2.對育苗場戶進行嚴格的質量監管,從源頭上保障生態健康養殖。對水產苗種生產場戶展開清查,對育苗場戶進行逐一登記造冊,建立檔案,不定期對全市水產育苗場進行檢查,對是否取得苗種生產許可證、建立養殖生產記錄、禁用藥物的貯存使用、親本及苗種質量等情況進行逐項檢查。
一、《決議》執行情況
五年來,市政府根據《決議》提出的總體目標和工作要求,采取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制定實施規劃、細化目標任務、出臺相關政策、強化督查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二、《決議》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照《決議》要求,我市的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實際工作進展與《決議》提出的要求尚有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環保工作保障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和所有鎮、街道,一些職能部門和部分鎮、街道責任不清、監管不到位、協調配合意識缺乏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整體合力還需加強。由于環保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投資較大且見效較慢的工程,造成就事論事抓環境的多、一如既往抓環境的少,責任意識和工作主動性還有待提高。市、鎮(街道)環保機構人員不足,制約著環境現場執法的快速反應和現場處置能力。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村級組織由于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等因素主動參與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積極性還不夠高,亟需政府財政的有效扶持。
(二)水環境整治工作任重道遠。飲用水源地監管難度大,無證無照餐飲、禁養區畜禽養殖、非法開采濫挖礦山資源及亂搭亂建房屋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水質安全受周圍環境和氣候因素影響較大,特別是湖庫富營養化已成為飲用水源水質的主要問題。基層反映飲用水源上游村莊因規劃控制,村民要求改善生活條件、創造經濟來源的要求十分迫切。市域污水治理工程配套收集管線網絡尚未完全建成,各鎮生活污水治理施工難度大、成本高、推進速度不快,部分已納管企業雨污分流不徹底,部分地段管道沉降脫節現象時有發生,直接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污水廠處理設施運行負荷率僅達到設計規模的52%,工程日常運行管理機制尚需完善,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長效管理機制亟待建立。中心城區河道漾面寬度不一,河道貫通性和流動性差,河網水系普遍存在富營養化和藍藻現象,偏黑偏臭現象在局部河道還有發生。村莊內部家庭作坊式企業直排現象還普遍存在,部分村級公廁和戶廁污水處理設施達不到技術要求且改造推進速度不快,嚴重污染當地土質和河道水質。
(三)淘汰提升落后產能任務艱巨。七小產能屬于傳統產業,是當前淘汰提升落后產能工作的重要內容,但由于其地域特征明顯,從業人員眾多,且往往與當地產業結構相配套,大量小產能業主淘汰后的出路問題及市場需求、產業配套等因素阻礙著淘汰提升落后產能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同時,由于近期銀行信貸緊縮,融資難度大,設備淘汰成本高,部分企業有一定的抵觸情緒,主動參與淘汰提升落后產能的積極性不高。
(四)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有待全面加強。橋頭、觀海衛等地的廢塑料加工行業仍面臨著反彈的壓力,橫河軸承行業油污處理任務繁重。有些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污染處理設施不完善或運轉不正常,偷排、漏排、不達標排放等現象還有發生。城區污染源面廣量大,污染源綜合整治工作仍面臨較大壓力。城鎮人均綠化面積增幅較慢,城區公廁、城區渣土中轉站等基礎環保設施落地困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機制還不完善,餐廚垃圾處理工作進展緩慢。區域性農業污染仍較嚴重,超標使用農藥、化肥的現象仍然存在。
(五)全社會環保意識亟待增強。市民環境意識還有待提高,一些居民亂倒亂扔垃圾、隨地吐痰、踩踏綠地、隨地便溺等不文明的陋習依然司空見慣,工業垃圾亂焚燒、建筑垃圾亂傾倒等現象仍比較突出。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方式方法還比較缺乏,宣傳力度不夠,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還沒有引起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足夠關注和自覺參與,氛圍營造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意見和建議
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一項關系區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大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切實解決《決議》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定提出的十二五主要目標任務,采取更積極、更務實、更有效的工作措施,進一步推進我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努力把慈溪建設成為綠色生態、宜業樂居的一流幸福家園。為此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一是建立環保綜合協調機制。增強對環保工作的調控協調能力,突破單一的職能部門權責限制,理順各級各部門工作關系,合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對需要多方聯合執法的整治行動,要整合執法力量,強化部門聯動,提高執法效果。二是強化考核指導和行政監管。要提高對各鎮(街道)的環境保護目標管理考核分值,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環境污染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鎮、村環保工作的指導和督促,切實提高各地各部門的工作水平。加強政府監察執法能力建設,建立一支業務精、作風硬、公正廉潔的環境執法隊伍。依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對排污企業尤其是重點污染企業的監管,嚴格執行環保提前介入和一票否決制度,堅決杜絕引進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項目,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進一步推進排污總量審批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實行。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加強檢查、督查和巡查。三是加強資金保障。進一步加大市級財政投入力度,推進治污納污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特別是增加水源地保護區居民的補助額度。減輕鎮級區域性整治及村級環境整治、公廁戶廁改建等帶來的資金壓力,夯實環保工作基層基礎。關于龍山、觀海衛、周巷財政體制調整后的實際情況,建議統籌考慮生態資金安排。
(二)繼續突出抓好水環境整治,確保工程項目效益的有效發揮。一是高度重視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切實加強飲水水源地保護,規范企業生產經營和旅游業發展行為,加大對飲用水水源周圍無證無照餐飲、禁養區畜禽養殖及亂搭亂建房屋等行為的取締打擊力度。加強對水庫水質的日常監測,采取有效舉措努力遏制水質富營養化趨勢。加強對外引飲用水源突發事件的研究,保障市民飲用水安全。二是繼續大力開展截污納管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加快支管網建設,提高管網覆蓋率。加快推進污水接納工作,強化鎮、街道工作職責,加強對企業等用戶納管的技術指導,提高污水處理率。科學評估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設效果,強化對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管理,健全工程運行管理機制,明確運行管理方式,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及時解決處理好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管網沉降破裂、主管支管銜接困難等問題,持續推進工程環境經濟效益的有效發揮。及時總結非納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驗,優化工藝流程,制定后續管理養護政策措施,提高實際使用效果。全面摸清當前全市公廁現狀,列出具體改造時間表,加快推進公廁改造,努力消除公廁對周邊環境的污染。三是有序推進城河治理。加快推進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漾山路江綜合整治工程、水生態修復工程和中心城區引水環通工程建設,充分運用外引水加快推進城區水體流動,提高城河自凈能力。健全城河管理工作機制,提高綜合管理能力。四是全面推進河道和水資源開發保護工程建設。繼續大力實施三橫十一縱骨干河道建設,持續推進鎮村生態河道建設,增加河道自凈、排澇能力,優化河道周邊生態環境。切實抓好和推廣河長制的成功做法,努力提高全市河道水質。推進鄭徐水庫和慈西水庫建設,切實發揮好外引工程效用,進一步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
中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實施原則是滲透,即盡量避免正面的、生硬的說教,而是將情感教育、人生態度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巧妙地與智育、美育結合起來,與生活融合起來,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在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從而培養其健全的人格。
中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施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課堂教學,另一個便是課外生活。這兩條途徑中,課堂教學是主陣地,課外生活是有益的補充與拓展。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途徑,包括常規教學與作文教學兩個內容。在常規教學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主要是指將中學語文課本中與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關的內容,運用適當的方法,巧妙地與語文知識及教學融合,讓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具備良好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且適合對中學生進行智育、美育、情感熏陶和價值觀教育的篇目或片段,這些內容的價值除了使學生獲取一定的語文知識之外,更在于對人的靈魂的凈化和精神境界的提高,是極好的人生教材。運用這些內容對中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關鍵在于將智育、美育、情感熏陶和價值觀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如在學習《淚珠與珍珠》《項脊軒志》、《祭十二郎文》、《變形記》、《我與地壇》、《邊城》等文章時,即可滲透親情教育,引導中學生珍視親情;在學習《荷花淀》、《屈原列傳》、《記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等文章時便可滲透家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在學習《荷塘月色》、《荷花淀》、《故都的秋》、《雷雨》等文章時可滲透情感教育和美育,使其提高自身情感和審美修養;在學習《陳情表》、《柳毅傳》、《人生的境界》、《漫話清高》、《我為什么而活著》等文章時,可滲透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具體的滲透方法應該視所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而定,盡量運用文本中的相關內容,在學生某方面問題較突出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如針對國民在日本地震后的不理智言行,便可將情感教育與態度教育滲透其中,使學生理智地對待歷史遺留問題,具備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新課改要求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不僅表現在要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與技能的直接獲取者,而且更應該成為真實情感的體驗者、良好人生態度的具備者與正確價值觀的踐行者。因而,對中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充分去感受和體驗,從而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深刻的多重情感體驗會促使人形成較固定的對事物的態度,進而形成人的價值觀,美好的情感總是產生于特定的情境,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美好的情感至關重要。
創設情境的具體方法有設問法、對話法、講述法、對比法、角色扮演法和實物展示法等。
設問法創設情境的關鍵是問題的設計要巧妙,所設問題既要能體現一定的知識性,又能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滲透于其中,達到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迅速引入預設教學環節,從而為后面的環節做好鋪墊和準備的目的。如在學習《雷雨》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相愛的人卻是兄妹,一家人重逢卻無法相認,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問題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對話法創設情境,應著重在對話的內容和表達的技巧上下功夫,對話的雙方可以是師生也可以是學生,但關鍵在于通過對話激活思維,引起興趣,調動情感。
講述法的講述者可以由教師來擔任,亦可由學生來擔任,其核心是講述者自身的情感要非常飽滿和充沛,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其內容最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會有較強的說服力。如在講《陳情表》一課時,我是這樣運用講述法的:課前自己撰寫了《懷念祖母》的小短文,經過幾次試講述后,在該課的引入部分用深情的語調講給學生聽,在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之后,又請一位學生講述他與母親之間的感人故事,從而調動了全班同學學習該課的積極性,學生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說明他們的內心在親情與愛這個話題上被深深觸動了。
對比法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情境創設法。當對某個內容的解讀或某個問題的思考陷入“僵局”時,介引入另外一個事物與原事物進行對比,便可令人打開思路、豁然開朗。這種方法一定要選好用于對比的事物。用于對比的事物應與原事物具有可比性,即要么有極相似之處,要么反差非常大。如在分析阿Q的性格時,可以引入魯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閏土、祥林嫂、老栓等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從這些人物身上的共性出發去解讀魯迅的復雜感情,從而使學生在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有一定的觸動和收獲。
角色扮演法創設情境的特點在于其形式的新穎,比其他方法更易使人快速進入情境。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會更直觀地理解相關內容。如在學習《雷雨》、《茶館》時,采用分角色朗讀和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回到”那個時代,走進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內心,切實感受他們與時代同節奏躍動的脈搏,從情感與心靈上接受時代的洗禮,塑造樂觀、愛國的內心。
關鍵詞 :習慣法;少數民族習慣法;生態環境
當今,在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背景下,人們往往過分的信賴科技和現代性,在廣泛使用科技和法律等環保措施背后,本土資源在無形中收到了較大的沖擊,有的甚至遺失。作為傳統法律的一部分,作為“本土資源”的當然構成要素,梳理和發掘少數民族習慣法在維持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的傳統習俗和舉措,勢必會給人們在大力發展工業社會的同時帶來新思考。
“對少數民族地區而言,生態可以理解為是生活的樣態。甚至可以認為,生態與少數民族的生活是絕對的共存共榮。”①這一特性在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幾乎是沒有差別的,所以我們要承認和尊重適合于各地不同“地情”的少數民族習慣法,并在其中試圖探索出一條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有效路徑。
習慣法是人類社會最早產生的法,它是人類長期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套行為規范,它源于各民族生存發展的需要,對于人類法治文明意義甚大。德國著名法學家薩維尼甚至認為法主要體現為習慣法,其地位遠遠超過立法,是最富生命力的法律形式。習慣法,是一種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與制定法相對應的社會規范,“是獨立于國家制定法之外,依照某種社會權威確立的,具有強制性和習慣性的行為規范的總和”。②
朱蘇力說過:“一個民族的生活創造了它的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于法制的理論”。作為中華法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習慣法是中國習慣法體系中內容最豐富、影響最大的一種習慣法,“少數民族習慣法是廣大少數民族在千百年以來的生活、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世代相襲、長期存在并為本民族成員所信守的一種習慣法,它為維護民族共同利益、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傳遞民族文化起了積極作用。”③
少數民族習慣法的內容極為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民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早已切身的感受和認識到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少數民族習慣法中關于生態環境的意識直接源于他們對于自然最真切的認識、體驗和情感,因而也更為深刻的表達了對自然秩序的價值取向及精神追求。我國目前環保法律并不完善,尤其在地方環保法律和環保措施并不完善的情況下,發揮少數民族習慣法中富有成效的環保經驗,即可以彌補和矯正現行環保法條和環保措施的漏洞和不足,也可以更好的促進中西法文化的良性互動和融合。
孟德斯鳩曾近說過:“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量、形式與面積有關系;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④以下將簡單列舉幾個少數民族的習慣法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具體內容。
一、藏族習慣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藏族習慣法中的生態禁忌對藏區牧民來說是良心的命令,違反這種命令會引起一種可怕的有罪感。藏傳佛教的“十善法”有自然生態與資源保護規約,如杜絕殺生,嚴禁獵取禽獸,保護草場水源,禁止亂挖藥材,亂伐樹木。藏族有諺語:“山林常青獐鹿多,江河長流魚兒多”,藏區一般不準捕殺野生動物,對于以打獵為生的人予以鄙視和譴責。許多寺院專門設有“放生節”,在該節日放生的牛馬,被視作神牛神馬,不得驅趕、乘騎和捕殺,任其自然死亡。⑤也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各種環境要素之間共生共存密不可分的關系,才使得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始終保持著生生不息的蓬勃景象。
二、侗族習慣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湘西侗族人認為古樹是神樹,要保護,因此禁止砍伐房屋周圍的古樹,在侗族,有“嫁妝樹”的習俗。即孩子出生之后,便為之栽種一百株杉苗,作為兒女嫁娶的費用,有的地方母親還專門為女兒栽種“嫁妝林”名叫“十八杉”,也稱為“姑娘林”,這在客觀上使森林資源得以持續發展。在社會交往中,侗族有打草標的習俗,即用茅草、芒冬草或稻草等結成疙瘩、田螺或箭頭等形狀,起到一種警示作用,其中山標意為不讓人隨意去砍柴、割草和放牧或拿走砍好的柴草以及打算耕種的荒地等。另外他們崇拜山,由于對山存在敬畏之情,侗族人在獲取動植物資源時,遵循“取物有度、不貪多”原則,要留適量的資源給山峰,這些樸素的自然觀念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
三、傣族習慣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傣族人民在開發自然獲取生存資料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環境觀念。傣族的習慣法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處的關系“: 有了森林才會有水,有了水才會有田地,有了田地才會有糧食,有了糧食才會有人的生命。”正是有這樣的認識,人們才更應該保護森林、水源和動物。傣族歷代流傳的《布雙郎》“祖訓”規勸人們“不要改動田埂”“不要砍菩提樹”“寨子上和其他地方的龍樹不能砍”“不要砍樹來擋路”“寨子邊的水溝、水井不能隨意改動,就是不要也不能填”等等。⑥
四、蒙古族習慣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在蒙古族的觀念中,大自然并非純粹的物質世界,而是一個充滿神靈的世界,萬事萬物皆有靈性,他們認為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與其和睦相處。(關于蒙古族習慣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作者在2014年四月發表在《前沿》雜志中的文章《蒙古族習慣法中的生態環保觀——內蒙古霧霾引發的思考》已有詳細的論述,所以在此不再贅述)。從某些角度看,蒙古族習慣法中的一些思想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蘊含的適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卻有其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僅選取幾個少數民族習慣法做一簡要的介紹。縱觀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它不僅僅是個歷史范疇,它也屬于現在、屬于未來。它是一種“活”的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扎根于各民族成員的頭腦之中,在當今的民族地區仍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當然,由于經濟社會客觀條件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我們在倡導弘揚各少數民族傳統均衡和諧生態環境觀念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其生態環境觀念中不可避免的帶其濃厚的原始性,內容也較為粗糙,不可能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出全面準確的科學解釋和說明。我們應承認并弘揚少數民族習慣法中關于生態環境觀念的合理因素和積極方面,強調環境保護意識、生態價值觀、合理利用資源、敬畏和尊重自然,使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習慣法與現行環保工作和措施良性互動起來,讓它有所為。
引文注釋
①王佐龍.生態習慣法對西部社會法治的可能貢獻[J].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2).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71.
③高其才.中國習慣法論[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
④孟德斯鳩.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7-8.
⑤華銳·東智.淺論藏族傳統的禁忌文化對生態環境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貢獻[J].西北民族研究,2003(1):183-189.
⑥耿明.傣族歷史上的原始宗教及其與法律的關系[J].云南社會科學,1999(3):73-78.
1引言
生態補償作為聯系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經濟的橋梁,已成為地理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研究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之一[1~5]。補償標準是生態補償的核心,關系到補償的可行性和效果 [6,7]。確定補償標準應用較多的方法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意愿調查法[8]。不同的學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對其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李曉光等[9]以海南中部山區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為例,應用機會成本法探討生態補償標準。戴其文等[10]以甘南州草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服務為例,構建以機會成本、交易成本和實施成本為參數的參與成本模型確定生態補償標準。陳傳明[11]依據發展權限制的損失(包括退耕還林的機會成本野生動物破壞造成的損失) 社區居民受償意愿和受益者的支付意愿,制定了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的標準。龐愛萍等[12]以保障黃河口生態需水引起的山東引黃灌區農業損失補償標準分析為實例,計算了冬小麥和夏玉米種植戶不同等級的生態補償標準。
總體來看,目前國內關于生態補償研究多集中在我國中東部地區,較少涉及西部,特別是青藏高原地區,尺度大多涉及國家和流域,缺乏對縣域生態補償問題探討和研究。因此,在大范圍環境背景下確定的補償標準不能準確反映農戶的實際損失,易造成補償力度不夠,難以充分利用有限資金實現環境共同保護。縣域尺度作為生態補償的主要行政區單位,確定其生態補償標準更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天峻縣是布哈河、大通河、疏勒河三條河的發源地,也是青海省西北部重要的濕地生態涵養區和生態屏障。高海拔、土地肥力低下致使天峻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一遭破壞便很難恢復。本文利用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的多次科考調查數據、遙感影像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借助“3S”技術,試圖運用不同的方法確定出天峻縣生態補償的上下限標準。本研究結果在理論層面上可為我國縣域生態補償標準的研究提供借鑒,現實層面上也可為政府部門對天峻縣生態補償問題提供決策依據。
2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區域概況
天峻縣位于青海湖西北側,屬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轄,是海西州主要的牧業縣之一。地理位置介于N36°54′~39°12′,E96°49′~99°42′,之間,研究區總面積約0.14萬km2,最高海拔5826.8m,最低海拔2850m,相對高差近3000m;地勢中間高,西北和東南低;屬高原寒帶氣候,年均溫-1.5℃,極端最高氣溫25.6℃,極端最低氣溫-35.8℃,年降水量303mm,全年無絕對無霜期,農作物不宜成熟,畜牧業是全縣的主導產業。2010年末總人口3萬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0%,還有漢、蒙古、回等民族。
2.2研究方法
2.2.1數據獲取
遙感影像數據,采用2007年7月Landsat衛星軌道號為p132 r35、p133 r34、p133 r35、p134 r34的Landsat-5 TM(30 m×30 m)的遙感影像數據。利用ENVI4.5軟件將5、4、3三個波段疊加合成假彩色圖像,根據遙感數據空間分辨率、植被類型可判讀性、前人研究成果、結合野外實地調察和相關資料等,建立青海湖流域植被類型遙感圖像解譯標志。根據建立的解譯標志,在ArcGIS9.0的Arcedit中進行人機交互式判讀解譯;運用GPS進行外業精度調查驗證;將所得數據在ArcInfo Workstation環境下進行編輯和修改,劃分出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各景觀類型并計算出各景觀面積(見圖1知表1)。
數字高程模型:來源于NASA的SRTM數據,分辨率為90m×90m,使用ArcGIS9.3的Solar Radiation模塊進行太陽輻射(MJ?m2)計算。氣象站點數據:2007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邊地區12個氣象站點的月均溫(C°),使用ArcGIS9.3中的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進行插值。
以資源平衡理論為基礎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是一個充分考慮環境條件和植被本身特征的光能利用率模型[13]。其與“3S”技術相結合成為NPP估算模型研究的一個新方向[14,15]。運用CASA模型與“3S”技術模擬出研究區不同植被類型年凈初級生產力。
2.2.2方法
根據“庇古稅”理論,補償金額為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差額,即邊際外部成本;從環境經濟的角度來說,當邊際外部成本等于邊際外部收益時實現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理論上最佳補償額應該以提供的生態服務的價值為補償標準[16]。韓艷莉[17]等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區域景觀價值的基礎上,確定出青海湖流域區域生態補償的上下限標準。本文結合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的實際情況,對研究區生態系統所產生的氣體調節、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形成與保護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進行綜合評估與核算,確定出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總服務價值,以此作為研究區生態系統補償理論上限值;以研究區NPP為基礎,將生態系統固定的生物質產生的能量轉化為相等能量的標煤能量,由標煤價格間接估算生態系統景觀單元所能夠提供的生物資源NPP的價值,并以此作為研究區景觀價值,這些景觀價值可體現當地牧民在不同植被景觀類型中所能獲取的本年度最低物質生產量和可轉化的最低經濟利益,因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可將植被景觀價值作為區域生態補償的下限以彌補每個牧戶的直接經濟損失。
(1)補償上限計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法是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本身具有的價值或修正后的價值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的一種方法[8]。該方法的核心是:運用市場價值法、置換成本法、機會成本法等計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并將估算的價值作為生態補償的標準。計算公式如下:
VES=∑61i=1Ai×CVi(1)
其中,VES為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元),Ai為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面積(hm2),CVi為生態價值系數 (元/hm2?年)(表2)。
(2)補償下限計算。補償下限計算采用景觀價值法,本文先利用CASA模型模擬出研究區不同類型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然后采用市場價格法[18]、能量替代法[19]估算出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區域景觀價值(Vj),公式如下:
Vj=∑91j=1Wnppj×19.24110×P(2)
式中,10為標煤的熱值(kJ/g),19.24為生物量熱值(kJ/g),高寒地區植重生物量的熱值為16.54~21.94kJ/g[20],取其平均值19.24kJ/g,P為標煤的市場價格(354元/t)(1990年不變價)[21]。Wnppj為研究區不同植被類型年凈初級生產力(g/cm2?年),借助CASA模型獲取(表3),CASA模型中NPP估算是植被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輻射與光能轉化率(ε)的函數。
NPP=APAR(x,t)×ε(x,t)(3)
式中,APAR(x,t)為像元x在t月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輻射(gC/m2?m),ε(x,t)表示像元x在t月實際光能利用率(gC/MJ)。
3結果與分析
3.1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特征
從圖1和表1中可以看出青海湖流域天峻縣2007年Landsat-ETM遙感影像解譯結果的景觀類型看,青海湖流域天峻縣高寒草甸面積達71757216hm2,占縣域面積的5241%。其次是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巖,分別為34436199hm2、21560855hm2,所占比例分別為2515%和1575%。高寒沼澤和溫性草原面積較小,其面積分別為4233872hm2、2158770hm2,分別占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總面積的309%和158%,其余景觀類型分別占不到1%。其中沼澤(高寒,湖濱,河谷)面積為4839174hm2,占整個青海湖流域天峻縣面積的353%;不可利用土地(包括裸巖、裸土地、石礫地和沙地)面積為21787209hm2,占整個青海湖流域天峻縣面積的1591%。
表1天峻縣各種景觀類型面積
景觀類型1面積/hm21斑塊數/個1比例/%裸巖1215608.5513145115.75裸土地12057.61158810.15石礫地1205.931110.02河流112904.071410.94湖泊1929.2012910.07高寒草甸1717572.161227152.41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1344361.991200125.15溫性草原121587.7012311.58河谷灌叢13839.24110310.28山地灌叢11527.8418510.11高寒沼澤142338.721226613.09湖濱沼澤10.001010.00河谷沼澤16053.0218010.44耕地10.001010.00居民區與工礦用地1252.4114210.02沙地10.001010.00
3.2補償上線的確定
根據對天峻縣不同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分析,由公式(1)計算得到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可作為對研究區生態系統進行補償的理論上限值,故2007年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即補償上限為101.42×108元。
結果顯示,在不同景觀類型中,草地的生態服務價值最為顯著,為66.97×108元,占總價值的67%;其次為濕地,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26.82×108元,占總價值的27%;第三為水體,其價值為29.80×108元,所占比例為16.18%;水體的價值為5.63×108元,所占比例為6%;價值最小的為灌叢,其價值為1.19×108元,所占比例僅為1%。從生態系統類型來看,廢物處理價值最為顯著,為22.29×108元,占總價值的29%;其次,土壤形成與保護價值為19.61×108元,所占比例為20%;水源涵養價值為16.95×108 元,占總價值的17%;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為12.59×108元,占總價值的13%;氣體調節價值為8.54×108元,占總價值的9%;氣候調節為7.51 ×108 元,所占比例為8%;此外,娛樂文化和食物生產價值分別為3.34×108、3.05×108元,均占總價值的3%,原材料價值僅為0.55×108元,占總價值的1%。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表2天峻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生態服務功能1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單價/元灌叢1草地1農田1濕地1水體1荒漠1總計/(108元/年)1比例/%氣體調節11902.51707.91442.411592.70101018.5410.09氣候調節11592.81796.41787.5115130.901407.01017.5110.08水源涵養11769.71707.91530.9113715.20118033.2126.5116.9510.17土壤形成與保護12588.211725.511291.911513.1018.8117.7119.6110.20廢物處理11159.211159.211454.2116086.60116086.618.8129.2910.29生物多樣性保護11924.61964.51628.212212.2012203.31300.8112.5910.13食物生產11771265.51884.91265.50188.518.813.0510.03原材料11172.4144.2188.5161.9018.81010.5510.01娛樂文化1584135.418.814910.9013840.218.813.3410.03總計(×108元/年)11.19166.9710.00126.8215.6310.811101.42占總價值比例/%10.0110.6710.0010.2710.0610.01
3.3補償下限確定
通過對天峻縣不同類型植被景觀價值的分析,利用公式(2)計算得到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各類型植被景觀價值及總景觀價值。研究區總景觀價值即補償下限為47.61×108元/年。
由表3可知,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山地灌木林的單位面積NPP最大,為802.69g/m2/年,其次為耕地,為778.67g/m2/年,最低的為高山流石坡植被,為378.11g/m2/年。青海湖流域天峻縣高寒草甸面積分布最廣,NPP總量為5.19×106t;其次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為1.30×106t;其余類型景觀面積較小,相應的NPP總量也較小。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高寒沼澤、溫性草原對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價值貢獻較為顯著。由表3可知,高寒草甸對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價值的貢獻最大,為35.33×108元,占總價值的74%,足以說明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在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具有重要的生態安全地位,其次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觀價值8.87×108元,占總價值的19%,該類植被景觀價值較大原因是該類景觀為研究區的主要景觀斑塊,即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單位面積景觀價值雖小,但其總面積占縣域總面積的25.15%,因此在景觀價值貢獻上較大。
表3天峻縣不同類型植被景觀價值
類型1面積/km21NPP/(g/m2/年)1標準偏差1總NPP/104tc1景觀價值/(104元/km2/年)1總景觀價值/(108元/年)山地灌木林115.281802.69172.7511.23154.6710.08耕地101778.67171.9310.00153.0310.00河谷灌木林138.391738.24167.8812.83150.2810.19高寒草甸17175.721722.871100.31518.71149.23135.33湖濱沼澤101719.07180.3310.00148.9810.00高寒沼澤1423.391664.31174.25128.13145.2811.92溫性草原1215.881661.801107.68114.29145.0710.97河谷沼澤160.531595.801206.5113.61140.5810.25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13443.621378.11178.651130.21125.7518.87
4結語
(1)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類型共有9類,青海湖流域天峻縣主要是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巖景觀分布格局下的其他景觀類型的鑲嵌。高寒草甸的面積達717572.16hm2,占縣域面積的52.41%;其次是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巖的面積分別為344361.99hm2、215608.55hm2,比例為25.15%和15.75%。山地灌木林面積最小,為1527.84hm2,只占0.11%。
(2)通過對天峻縣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和不同類型植被景觀價值的計算,確定了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的生態補償標準區間為:101.42×108元~47.61×108元。其中,草地的補償上限最大,為66.97×108元,其次是濕地,為26.82×108元;在補償下限中,高寒草甸對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價值的貢獻最大,為35.33×108元,占總價值的74%,足以說明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在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具有重要的生態安全地位,其次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觀價值8.87×108元,占總價值的19%,高寒草甸與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觀價值占本縣總景觀價值的93%。可見,這兩類景觀對確定天峻縣生態補償標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傅伯杰,劉世梁,馬克明.生態系統綜合評價的內容與方法[J].生態學報,2001,21(11):1885~1892.
[2] 毛顯強,鐘瑜,張勝.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4):38~41.
[3] 杜萬平.完善西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3):119~120.
[4] 李文華,李世東,李芬,等.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若干重點問題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2):14~19.
[5] Pagiola Stefano.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4):712~724.
[6] 賴力,黃賢金,劉偉良.生態補償理論、方法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8,28(6):2870~2877.
[7] 楊光梅,閔慶文,李文華,等.我國生態補償研究中的科學問題[J].生態學報,2007,27(10):4289~4300.
[8] 趙翠薇,王世杰.生態補償效益、標準――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地理研究,2010,29(4):597~606.
[9] 李曉光,苗鴻.機會成本法在確定生態補償標準中的應用-以海南中部山區為例[J].生態學報,2009,29(9):4876~4883.
[10] 戴其文,趙雪雁.生態補償機制中若干關鍵科學問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生態系統為例[J].地理學報,2010,65(4):494~506.
[11] 陳傳明.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11,31(5):595~599.
[12] 龐愛萍,孫濤.基于生態需水保障的農業生態補償標準[J].生態學報,2012,32(8):2551~2560.
[13] 劉勇洪,權維俊,高燕虎.華北植被的凈初級生產力研究及其時空格局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4):564~573.
[14] 陳正華,麻清源,王建,等.利用CASA模型估算黑河流域凈第一性生產力[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2):263~273.
[15] 樸世龍,方精云,郭慶華.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國植被凈第一性生產力[J].植物生態學報,2001,25(5):603~608.
[16] 吳水榮,馬天樂,趙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進展與經濟分析[J].林業經濟,2001(4):20~24
[17] 韓艷莉.青海湖流域生態補償標準研究[J].生態科學,28(5):460~464.
[18] 李曉光,苗鴻,鄭華,等.生態補償標準確定的主要方法及其應用[J].生態學報,2009,29(8):4431~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