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5:55: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標準農田審計問題及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前,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一般是以縣一級為平臺進行項目和資金整合,具體動作不外乎以下三種模式:
(一)集中管理模式。即以縣為單位,成立統一的項目建設綜合協調機構,將資金集中管理使用,各部門共同參與,統一規劃、統一實施。這種模式便于項目和資金的統籌,方便組織,能較好地體現政府意圖,達到資金整合的最佳效果。但前提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管理機構作為支撐,不僅人員要相對固定,而且機構的負責人須具備很強的領導和協調相關部門的能力。反之,就難以保證各部門步調一致,造成部門職責不明,管理缺失,出現相互推諉、扯皮現象,不僅達不到整合效果,甚至還不如各部門各負其責。就現有條件看,這一模式執行難度較大。目前,各地均成立了由縣一級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擔任正、副組長的領導機構,并由相關部門牽頭,抽調人員組建了臨時辦事機構。就短期或是某一項獨立的工作而言,有一定的效果。但整合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項長期而且是非常復雜繁瑣的工作,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需要一支穩定的隊伍和堅強有力的領導作后盾。對于一個從各部門抽調人員組建的松散聯合體和臨時機構,顯然不具備執行這種模式的條件。從農業綜合開發的角度看,這種模式將大大削弱農發機構的管理職能,不宜提倡和推廣。
(二)合作開發模式。即對不同來源渠道的資金,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各部門項目資金的使用情況,按單項工程分派建設任務,兩個或者多個部門在同一區域內協同建設。從目前運行情況來看,這種模式弊端較大。首先,合作開發的部門和領域有限。只有不同資金的使用范圍相同,才能在同一地塊實施項目,建立整合機制。其次,項目計劃銜接難。由于各部門項目申報時間,申報要求不同,部門間申報的計劃很難與所需整合建設的內容達成一致,即便是在申報環節達成了共識,也可能會因各部門申報要求的不同,在審批環節中被否定。第三,實施管理難。在同一地塊,多部門協同建設,涉及施工單位不同、建設內容不同,施工時間、工藝、標準不同,相互影響不可避免,管理和協調難度大。就農業綜合開發而言,這種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將無法全面農業綜合開發成果。以農發部門和水利部門整合為例,農發部門側重于整合農田的整治,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資金用于土地平整、機耕路、排灌溝渠的土方開挖、疏浚,配套建筑物等基礎建設,資金投入多,承擔責任大,項目效果最不易顯現。相反,水利部門側重的溝渠襯建設正是工程建設中的點晴之筆,最受群眾喜愛,也最能體現其價值。如果長期這樣合作,農發部門的聲譽必然會受到影響。
[中圖分類號]F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4)01-0072-03
黑龍江是我國著名的糧倉,農墾企業在該省農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黑龍江土地遼闊而肥沃,但生產季節緊,局部地區存在旱澇不均的現象。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改造土壤障礙因素,強化農業設施保障,對促進黑龍江農業發展及確保主產省的糧食安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期間黑龍江農墾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情況
(一)農業綜合開發從廣度和縱深全面推進
在國家嚴格控制項目縣增加的大背景下,墾區項目農場數量仍持續增多。到“十一32”期末,黑龍江墾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場數量由“十五”期間的66個增加到74個。對規劃治理任務已經完成的5個項目農場進行了等量進出的適時調整,優化了項目農場的布局,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享受到農業綜合開發公共財政的陽光。與此同時,“十一五”期間,墾區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保持平穩上升的趨勢,資金投入比“十五”期間增加了17%。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已成為墾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現代農業的持續穩定和重要的投資來源,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發展產業化經營和推廣農業新技術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黑龍江墾區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共完成治理面積30.45萬公頃。其中,改造中低產田22.07萬公頃;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12個,治理面積1.2萬公頃;建設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9個,治理面積3.46萬公頃;建設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項目5個,治理面積3.694萬公頃;建設良種繁育基地項目5個,基地面積2467公頃。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加強,有效地改善了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建設目標。“十一五”期間墾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825億千克。
(三)推進了墾區農業產業化進程
黑龍江農墾在確保糧食穩定增長的同時,把農業結構調整列入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內容,重點扶持了優質水稻、高油大豆、專用小麥等優勢產業的發展,為北大荒米業、九三油脂、北大荒豐緣麥業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優勢農產品基地19.47萬公頃,占中低產田改造總任務的88.2%。同時,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優質高效特色種植、畜牧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區域主導產業,共建設和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115個。其中,圍繞總局確定的發展畜牧業這一主導產業,農業綜合開發連續對完達山乳業、北大荒肉業和北大荒牛業等龍頭企業的奶源、生豬和肉牛生產基地建設進行大力扶持。共建設高標準畜牧養殖小區59個,其中,奶牛養殖基地30個、生豬養殖和繁育基地16個、肉牛養殖和繁育基地13個。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的扶持和帶動,墾區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相互配套的農業優勢產業,促進了墾區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推進了墾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四)農業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十一五”期間,黑龍江墾區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用于科技推廣的投資為8046.28萬元,培訓職工8.15萬人次,示范推廣新技術22余萬公頃次;重點推廣新品種、良種繁育、測土配方和科學施肥以及農業高產綜合配套技術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強化了對項目區職工的技能培訓,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普及,提高了職工科技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并帶動了墾區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時,墾區農業綜合開發始終堅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圍繞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建設,營造大批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通過治理,大大緩解了項目區水土流失,增強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了林木覆蓋率,美化和保護了項目區的環境,為項目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農業綜合開發影響日益擴大
“十一五”期間,黑龍江墾區農業綜合開發強化了對項目和資金的精細化管理,使墾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走上了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一是嚴格控制開發范圍和開發規模,并強化對項目農場的動態管理。二是嚴把評審立項關,切實提高項目選擇的準確性。三是加強質量管理,全面推行項目工程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項目資金公示制和檢查驗收制。四是嚴格對資金的監管,切實做到按“三專”規定管理財政資金,嚴格執行場級報賬制和資金的使用審核、批準和審計制度,確保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使用效益和安全高效運行。五是加強基礎工作,細化檔案管理。六是抓好項目運行管護制度的落實,確保已建成的工程長久發揮效益。
二、黑龍江農墾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整體水平不夠平衡
1.項目科技含量仍然偏低,農業高新技術項目少。
2.部分農場項目資金安排比較分散,建設重點不突出,工程質量標準低,效益不明顯。
3.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較少,如二龍山農場至今只建設了0.2萬公頃高標準農田,僅占農場耕地的7%。
4.農業產業化項目缺、投資少、配套比例較大。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資金缺口較大。
(二)個別農場在資金投入上過分依賴中央財政資金,自籌配套資金不能及時足額落實到位
1.農民籌資投勞任務落實難。隨著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的增大,同時自籌資金的比例也在增長,農民收入增長比例相對較少,極大地制約了農戶再生產能力的提高。
2.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民籌資投勞要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農業綜合開發的籌資規定與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矛盾很難協調,而隨著農村大量勞力外出務工,農業綜合開發投勞計劃在實際操作上完成困難。
(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量相對較少,渠道還不夠寬
1.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資金量與黑龍江農墾的重要性和貢獻率不相稱。
2.由于企業發展的需要,很多企業合并重組成立集團公司,由多個法人合并為一個法人。但項目只按法人申報和批準,每個法人只能承擔一個項目。
3.項目指南規定一些專項只對企業開放,限制科研單位對項目的申報。
(四)機構和隊伍建設與農業綜合開發需要不相適應
1.項目區人員雖已基本配置到位,但由于人員調整和調動,業務能力有待提高。
2.農發基層管理機構人員少,不夠健全,設備落后,急需引進人才,健全機構,購置設備。
三、關于加強黑龍江農墾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思考
(一)鞏固和加強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
繼續把穩步發展糧食生產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重點加強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和后備產區建設,優化品種結構,改進品種質量,在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是加強原種擴繁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高主要農作物的供種能力。“十二五”期間,黑龍江墾區根據主要農作物種植發展的需要,規劃建設水稻、大豆、玉米、馬鈴薯等主要作物原種擴繁和良種繁育基地項目10個。二是繼續堅持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強化農業發展基礎支撐。“十二五”期間,黑龍江墾區規劃改造中低產田330萬畝。三是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提高高產穩產農田比重。“十二五”期間,黑龍江墾區將集中資金,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7.6萬公頃。四是充分利用墾區水土資源,加快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步伐。“十二五”期間,黑龍江墾區計劃對已建成的中型灌區進行節水配套改造,規劃改造0.33萬~2萬公頃重點中型灌區15處,設計灌溉面積7.07萬公頃;規劃改造0.067萬~0.33萬公頃一般中型灌區40處,設計灌溉面積6.8萬公頃。五是加強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建設,促進墾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繼續對水土流失嚴重的農場進行治理改造。
(二)堅持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強化農業發展基礎支撐
逐步提高中低產田改造投資標準,突出抓好以農田水利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采取水利、農業、林業、科技等綜合措施,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把中低產田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標準化農田。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把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建設成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農業基礎完備、農機配備先進、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示范區,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示范作用,擴大農業綜合開發的影響力。加強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建設,通過加強建設小型水保工程、種植水土保持林、治理沖刷溝、改變壟向、保土耕作、保護性耕作等措施,提高植被覆蓋率,減少土壤侵蝕量,提高水資源涵蓄量,控制水土流失面積,創造生態條件,保護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果。
(三)加大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投入力度,降低自籌配套資金比例
黑龍江墾區地處糧食主產區,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商品率高,發展糧食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潛力。墾區現有中低產田近1600萬畝,每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投資只能安排改造中低產田50多萬畝。治理改造的步伐跟不上農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在中央強調對糧食主產區進行重點支持的情況下,建議進一步加大對黑龍江墾區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國家已出臺惠農政策,取消了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級自籌配套,由省級財政列入預算。由于黑龍江等中央直屬墾區沒有地方財政,享受不到這一惠農政策,再加上墾區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企業辦社會情況,企業負擔仍然較重。建議國家考慮墾區的特殊性,降低自籌配套資金比例,中央財政資金與自籌配套資金的比例降到1:0.2。企業自籌資金部分實行任務書目標管理,不列入招投標計劃,不納入財政資金預算,免開稅收票據,由企業建賬管理。
(四)增加農業綜合開發事業費,加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
國家農發辦自1999年核定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農業綜合開發事業費,該項事業費由總局和管理局兩級農發機構人員使用,現有管理人員約70人,截至2012年已長達13年沒有增加額度。該項經費與目前黑龍江墾區機構人員以及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規模不適應。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目前有項目農場74個,分布9個地市的65縣(區),東西跨度900公里,南北跨度1100公里,管理范圍較大,管理費用較高。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規模也在逐年增加,管理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無論是數量還是資金規模都在逐年增加。隨著農業綜合開發兩級管理人員的擴充及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規模的擴大,現有的農業綜合開發事業費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管理需要,建議增加額度。
(五)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切實改進工作作風
中圖分類號:D651.1文獻標識碼: A
1 項目概要
烏林鎮位于洪湖市區東北部。烏林鎮國土面積10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616畝。鎮轄29個行政村。烏林鎮耕地面積48616畝,總人口52014人。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21525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161元。
1.1 項目范圍
整個項目區涉及烏林鎮的吳王廟、莒頭村、青山、松林、牛埠頭和黃蓬山等6個村。
項目區總面積為1469.42公頃,動工面積1333.33公頃,不動工面積136.09公頃。該項目實施后新增耕地13.47公頃,新增耕地率為1.01%。
此項目的實施,將直接改善項目區內灌溉不力,交通不暢,土地產出低下的問題。
項目計劃建設工期為1年,從2013年12月到2014年11月底。
2項目規劃方案及建設內容
2.1項目主要工程內容
2.1.1 土地平整工程
項目區八寶片將部分旱地改為水田,需平整田塊共99.45公頃,平整土方為186731方。
2.1.2 灌溉與排水工程
1、溝渠
(1)清淤溝渠設計
項目區所屬平原湖區,現在支斗農溝淤積情況嚴重。項目片區清淤溝的平均清淤挖深約為0.4-2.0m。根據實地調查及測量情況,清淤溝渠16條,長度為18200米,清淤方量為13.68萬方。
(2)灌溉工程
項目區內在充分利用現有泵站的基礎上,結合項目區的地勢以及集中灌水的要求,本次規劃項目區共規劃泵站46座,水源為項目區內支溝渠。
項目區規劃的輸水工程主要為斗渠和農渠以及灌排渠,斗渠和農渠盡量按垂直的形式布置。
項目區規劃新建斗渠4024.5m,規劃修復斗渠11179.9m,新建農渠3277.2m,修復農渠7909.6m。
(5)排水工程
項目區規劃的排水溝為斗溝及農溝,并使之與區內排水干支溝相銜接。主要采取灌排相間、灌排相鄰兩種方式,單向灌溉,單向排水;當然,部分溝渠也可以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起到灌溉和排水的雙重功能。
項目區規劃斗溝7286.13m,規劃農溝10920.68m。
規劃灌排渠道773.81m。
(6)水工建筑物
本次規劃的水工建筑物主要包括下田埠、分水口、大閘等。
1)項目區內規劃節制閘、分水閘。
2)下田埠是為方便大型農機下田時設計在溝渠之上的輔建筑物。
3)分水口主要是為方便農民將渠道中的水灌溉到農田之中。
具體工程量見表4-11、4-12。
表4-11 大閘、渡槽工程量統計表
4-12 涵管工程量統計
2.1.3 田間道路工程
1、田間道、生產路
根據項目區內外現有的道路交通情況,在充分利用現有主干道的基礎上,規劃的道路工程分為田間道和生產路兩級。田間道和生產路同農業生產過程直接相連系,其布局要有利于田間生產和勞動管理,既要考慮人畜作業的要求,又要為機械化創造條件,應與田、林、溝、渠結合布局。
項目區道路工程情況見表4-13:
表4-13田間道路工程分布表
2、農橋
項目區內農橋分為機耕橋和人行橋兩種。其中機耕橋主要布置在田間道跨原有大溝處,根據溝的寬度以及過水斷面,設計跨度分為三種:10米跨、8米跨、6米跨。項目區橋梁工程情況見表4-14.
表4-14橋梁工程量統計表
2.1.4 村莊整治工程
新農村建設主要是對項目區內新農村建設試點公共設施進行配套,工作內容包括建設排水工程網、完善水泥道路等方面的內容。新農村整治工程情況見表4-16。
表4-16村莊整治工程統計表
3投資概算
項目區估算總投資3000.02萬元。全部申請省級投資。
其中:1.工程施工費2470.26萬元,占總投資的82.34%。
2.設備購置費109萬元,占總投資3.64%。
3.其它費用333.24萬元,占總投資的11.11%。
4.不可預見費87.38萬元,占總投資的2.91%。
4效益評價
洪湖市烏林鎮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完成后,將明顯提高其土地利用率、投入產出率,增加耕地面積,加大技術措施增產率,改善耕地質量,為農業穩產高產提供有力保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土地資產營運創造良好條件,具有十分顯著的社會效益。該項目實施后,將對項目區原有的農田防護林網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生態環境將得到改善。項目完成后,可提高項目區的耕地面積、單產、總產、產值和利潤,增加地方財政和農民收入,顯示出明顯的經濟效益。通過本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項目區內現有耕地的各類生產條件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通過本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項目區內現有耕地的各類生產條件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項目實施后改良原有耕地931.81公頃,水稻單產將從400公斤/畝增加到450公斤/畝,每畝生產成本降低11元;油菜單產將從140公斤/畝增加到165公斤/畝,每畝生產成本降低15元。改良耕地每年可多獲利潤223.6萬元。土地整理項目總投資3000.02萬元,根據上面的計算,整理后每年凈收益249.42萬元,投入產出率為8.31%,靜態投資回收期為12.3年,約為13年。
綜上所述,可達到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標。
5結論與建議
5.1可行性研究結論
經過對洪湖市烏林鎮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區可行性的研究,結論如下:
1.項目區通過土地整理可新增耕地13.47公頃,對實現全縣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根據項目區內土地適宜性,合理配置土地資源,科學利用土地,可使項目區農民增收,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3.項目區通過運用高新農業技術和機械化作業,可提高項目區農業的產出率。
4.項目設計比較科學,可操作性強。項目區通過農業生物、科技、工程等措施的綜合運作,復墾整理土地的措施合理。同時,通過對田、水、路、林的綜合整治,可使項目區內的環境有較大改善。
5.本項目采用嚴密的管理措施,為項目按標準如期建成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體系。
結論:本項目符合土地整理要求,綜合效益非常明顯,完全可以進行投資實施。
5.2問題與建議
5.2.1問題
工程實施過程中,項目施工單位的技術力量與土地整理項目高標準相適應的問題,以及土地整理管理部門如何加強工程實施管理的問題。
5.2.2建議
1.該項目除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下招標施工隊伍外,重點還要加強對項目的監督和管理。
2.嚴格項目資金使用管理
市土地整理中心設置專戶、管理整理專項資金,領導專班加強對各項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和審計。
3.及時總結經驗
項目實施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探索丘陵地區開展土地整理、改造中低產田的最佳方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一、土地資源整合治理的作用
1、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的新階段。實現這一目標的重點是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我國農地整理主要是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土地開發整治與新農村的建設密切相關。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通過農田特別是基本農田整治,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田生產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可以有效改善傳統的農用地利用格局,擴大經營規模,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通過改造舊村,歸并農村居民點,可以有效改變農村面貌,提高農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
2、保護耕地資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第一資源,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必須立足于國內基本自給。隨著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需求將繼續增加,保護耕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壓力將日益加重。要切實做到有效控制耕地減少過多的狀況,確保糧食安全,必須穩定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這事土地開發整治工作首要的目標和任務。基本農田的土地整治將是加強基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本農田質量、改善基本農田生產條件的主要手段。
二、土地資源整合治理現狀分析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和城鄉用地增減掛鉤為平臺,推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規模經營、人口集中居住、產業聚集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一項系統工程。本文以2013年我國土地資源整合治理現狀進行分析,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農用地64646.56萬公頃,其中耕地13515.85萬公頃(20.27億畝),林地25339.69萬公頃,牧草地21956.53萬公頃;建設用地3690.70萬公頃,其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3019.92萬公頃。
2013年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報告。通過土地整治新增農用地38.84萬公頃,新增耕地34.63萬公頃,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710.83萬公頃。2013年,中央累計下達土地整治資金442.64億元,共驗收土地整治項目2.05萬個,總規模240.10萬公頃,通過土地整治新增農用地38.84萬公頃,新增耕地34.63萬公頃,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710.83萬公頃。共批準建設用地53.43萬公頃,其中,農用地轉建設用地37.24萬公頃,占用耕地21.96萬公頃,同比分別下降13.1%、13.2%、15.3%。批準單獨選址和城鎮村建設用地同比分別下降20.5%和8.5%。國有建設用地供應73.05萬公頃,同比增2.7%,其中,工礦倉儲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供應面積分別為21.00萬公頃、6.51萬公頃、13.81萬公頃和31.73萬公頃,同比分別增長1.4%、增長27.9%、增長20.5%和下降6.3%。
三、土地資源整合治理的措施
1、加強領導,嚴肅問責。各司局、各單位要把安全穩定工作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切實承擔起第一責任,主要負責同志負總責,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深入抓。要夯實工作基礎,針對本單位基礎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影響穩定的突出問題,加快建立與當前維護穩定形勢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要嚴格責任追究,把維護內部穩定安全的責任細化落實到領導,落實到部門、崗位,落實到人頭,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崗位、每一個細節的安全,確保整體的安全。
2、科學規劃,注重可行。土地整理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我們在學習借鑒先進地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紅安實際,因地制宜,科學編制土地整理區域規劃。對荒地開發整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全面衡量田、水、路、林,確保合理布局;對低丘崗地改造項目整理,以實現“三個集中”為重點,即農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鎮集中、鄉鎮村辦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重新界定村莊、居民點和鄉村界限權屬,科學修訂鎮村規劃;對高產農田土地整理,通過移土回填、剝離回填等方式,改善耕作層,使“瘦田”變“肥田”,“低產田”變“高產田”;集中整理“荒、廢、閑”項目,重點是挖掘土地的整治潛力。
3、創新模式,陽光操作。為保障招投標活動順利推進,縣政府成立了工程項目招標工作領導小組,并從紀委、招投標辦、國土等部門抽調專人,組成招標專班。為減少項目招標中的情感因素和人為因素,我們嚴格執行招投標公告制度,由省國土資源廳搖號產生的具有招投標資質的機構全程,實行明標明投,并且請紀委、監察局、財政局采購辦以及局紀檢組全程監督,開標后確立的中標單位在網上公告,確保每個項目招投標陽光操作。
4、落實資金,加強監管。對項目資金的使用,我們嚴格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專款專用,單獨核算,建立專帳;堅持按照規定范圍開支,絕不突破相應概定總額;堅持法人“一支筆”審批,嚴把資金管理關;堅持科目資金決算,嚴格資金審計。對項目建設資金,嚴格做到“五個到位”,即工程預算到位、施工合同到位、簽字核實到位、正規發票到位、驗收報賬到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還請審計部門到現場“查、對、核、審”,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整改。同時,我們還經常組織開展土地整治集體廉政談話,打好預防針,念好緊箍咒,有力地保護了項目建設資金的安全,全縣沒有出現因資金問題停工事件及違紀違規的案件。
5、強化管理,保障質量。對每個建設項目,我們采取“一到、二查、三督”的方式,加強質量監管。“一到”即監理人員、技術人員、協管人員在每一個單元單項工程實施的全過程,必須有專人到現場監督;“二查”即查施工前圖、地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查進場原材料是否符合國家行業標準;“三督”即管理人員、聘請人員、當地群眾交叉監督,對不符合規劃的施工堅決停工,對各標段建設工程嚴格實行末位淘汰,對工程建設質量實行終身負責制,確保每一個項目都建成為人民群眾滿意的工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土地資源是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和保障。為推進我國土地資源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發揮土地資源學科在經濟社會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必須重視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整治、保護和管理,這也是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彥隨,陜西農村宅基地綜合整治模式的價值與啟示[J].中國土地,2011(7):61―62.
2009―2012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天津市小農水專項資金1.75億元,支持寶坻、薊縣、武清、靜海、寧河等5區縣實施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其中,武清、靜海是高效節水灌溉試點縣)。天津市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加大投入,積極推動,扎實做好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各項工作。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天津市成立了由市財政局、市水務局主管局長任組長,相關處室負責同志任成員的市級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領導小組,負責重點縣的方案審查、資金整合、監督檢查、工程驗收及績效考評等工作。各重點縣也相應成立了縣級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項目落實、資金籌措、工程推動、施工監導、質量監督、竣工驗收、建后管護等工作。項目鄉鎮負責自籌款的籌措、施工協調,確保工程按質、按量、按時完成。
(二)足額落實建設資金。截至目前,天津市四批重點縣已累計下達資金28185.7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10100萬元,市財政8000萬元,區縣財政4353.15萬元,農民自籌5732.58萬元)。第一批重點縣寶坻區三年建設任務全部如期完成并通過總體驗收,累計完成投資8274.9萬元(其中:中央財政2400萬元,市財政2400萬元,區財政915.27萬元,農民自籌2559.58萬元)。第三批重點縣武清區2011―2012年已累計完成投資6133萬元。
(三)著力強化資金監管。寶坻區制定出臺了《寶坻區小農水建設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在區水務局設立了資金專戶專賬,并設專人負責會計核算日常管理,保證項目資金專款專用。財政補助資金,由區財政局在項目建設期內分期分批及時撥付至區水務局報賬專戶;鄉鎮自籌部分,由鄉鎮在工程開工前足額繳至區水務局報賬專戶。單項工程竣工后,根據施工單位提出的撥款申請,經工程所在鄉鎮核實,經區財政局、水務局同意后,據實撥付給項目施工單位,撥付形式試行區級報賬制,報賬資金票據一律使用稅務機關監制的發票。經寶坻區審計局審計,重點縣建設項目未發現擠占、挪用項目資金等違紀違規問題。
(四)狠抓工程質量管理。天津市嚴格實施計劃審查、嚴格遴選施工隊伍、嚴格把好材料關,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切實保障工程質量。寶坻區建立巡視制度和檢查驗收制度。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巡視和檢查,重點檢查施工用材、操作工藝、操作程序以及質量控制方法等,每個工序完成后,首先由施工單位自檢,然后由施工單位專職質檢員復檢合格后,局組織工程監理人員及區財政監督人員,進行終驗,監理確認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五)建立運行管護機制。寶坻區將經驗收合格的工程,及時移交項目所在鎮村管理,產權歸項目所在村集體所有。按工程受益面,分層次落實管護責任,將農民可直接利用、受益明確的機井、揚水點、地下管道、防滲明渠等設施交由農民用水協會管理,目前已組建農民用水者協會25個,成立灌溉小組110個,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為促進節約用水,部分項目區還結合工程建設,安裝灌溉計量水表,積極探索水費征收方式改革,推行灌溉計量收費。
(六)注重管理制度建設。結合天津實際情況,天津市水務局、財政局先后出臺了《天津市〈小農水重點縣建設資金績效考評暫行辦法〉實施細則》、《天津市〈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天津市小農水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天津市〈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驗收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等管理制度,項目區縣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管理細則和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小農水建設補助資金管理,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二、高效節水灌溉發展成效顯著
近年來,天津市加大以低壓管道、噴微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力度。“十一五”期間,新建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10萬畝,累計達到393萬畝,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積的76%,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5;計劃到“十二五”末,新增和改善節水灌溉面積180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70。寶坻、武清兩區以高效節水灌溉為主要內容,實施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以寶坻區為例,該區通過三年重點縣建設,共增加節水灌溉面積16.5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94萬畝。項目建設大幅度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以畝均節水100方計算,共可節水1849萬方,節電56.5萬度;通過襯砌防滲渠道和鋪設低壓管道,減少了渠道、田埂的占地面積,可提高耕地利用率5%―10%,節地1.29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96.5萬公斤,新增糧食作物產值822.4萬元,新增經濟作物產值1864.06萬元。此外,項目建設實現了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循環利用,改善了土壤環境,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地下水儲量和河道流量,稀釋了排泄河道中農藥等有害物質,改善了水體環境。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同時,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村環境,促進了農村的社會安定團結。
三、中央財政追加小農水資金項目實施順利
2012年9月下旬,中央財政追加安排小農水專項資金45億元,支持全國31個省(區、市)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擴大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覆蓋面,加強山丘區“五小水利”建設,加快推進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其中,追加安排天津市小農水專項資金4500萬元,全部用于高效節水灌溉建設。
天津市財政局、水務局按照財政部、水利部要求,迅速開展工作,選擇薊縣、寶坻、武清三區開展項目建設。工程涉及44個村,新打及維修機井289眼,新建泵點60座,鋪設低壓管道350.3公里,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02萬畝,改善節水面積0.2萬畝。10月下旬,天津市中央財政追加安排小農水資金項目建設方案和標準文本通過市水務局、財政局的聯合審查,并報水利部、財政部備案。目前,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已撥付三區縣,累計完成投資900萬元,打井15眼,建設井房25座,開挖管道溝30公里,購置低壓塑料輸水管材50公里。預計2012年可以全部完工。
四、政策建議
天津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5.7億立方米,加上入境和外調水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有37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就用水結構而言,農田灌溉用水量約占全市用水總量的一半,天津市農業節水潛力巨大。此次調研的寶坻區和武清區都是天津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其中:寶坻區耕地面積114.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98.4萬畝;武清區耕地面積13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8萬畝。實踐證明,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契合天津市水資源緊缺實際,是實現農業節水,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建議:
(一)加大支持力度,規模化發展高效節水灌溉。以在建的薊縣、武清、寧河、靜海4個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為依托,積極統籌整合資金,完善投融資體制,大力開展防滲渠、低壓輸水管道、微噴灌等節水設施建設,對現在的農業灌溉設施進行連片配套改造,進一步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實現水資源利用規模和效益的最大化。支持武清區建設“一個示范點、兩個聯系點”(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示范點、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工作聯系點),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全面推動天津市高效節水灌溉發展水平。
一、存在問題
(一)普遍存在掛靠轉包現象。目前在我縣政府投資工程建設市場,有些項目實際施工的項目負責人并不是中標企業的項目經理(建造師)。有的人借用施工企業資質和建造師證參與投標,就是所謂的掛靠,真正的建造師只在開標當天露個臉、驗個身份,一旦中標,再向所掛靠的企業交管理費,然后由掛靠人進行施工。有的雖然是企業自身參與投標,但中標后企業自己并不做工程,直接將工程非法轉包或非法分包給他人承建。以2017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例,僅事后省專項審計調查就發現1個中標企業出借單位資質、3個中標單位非法轉包。
(二)普遍存在設計變更較大問題。現在很多的施工企業在招投標和施工過程中采用“低價中標、高價結算”的策略,通過合法的方式獲取中標,然后鉆建設單位項目前期做得不夠充分,圖紙設計、清單編制不夠深入、不夠細致、不夠準確等漏洞,同時利用政府投資項目工期緊等特點,通過設計變更和現場簽證在材料和工程量上大做文章。工程量變更不履行報批手續,而是先施工后報批,甚至有的項目實施1、2年后才召開部門協調會,才上縣政府常務會研究,整個報批程序完全流于形式。以2017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例,僅事后省專項審計調查就發現在50個標段中,就有12個標段出現未履行變更手續的設計變更,涉及金額達693.3萬元。
(三)普遍存在質量較差現象。絕大多數項目,驗收合格是肯定的,也存在一些項目在第一次驗收時不達標,通過整改之后才勉強達標的。但有一點,普遍存在質量較差現象。相信廣大建設單位都有同感。
二、主要原因
從表面上來說,存在上述問題,主要原因是借資質投標、買標,使得實際施工方成本增加,不得不為了降低施工成本而偷工減料或以次充好。業主方專業知識缺乏,項目前期規劃、設計不到位,造成邊施工邊調整規劃,造成工程款大大突破預算。但是,就其實質來說,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一)體制缺陷。工程建設項目的標后管理主要由建設單位直接實施,很多建設單位缺乏專業的管理班子和管理人員,對工程每項驗收的內容和程序等了解不深等。
(二)制度缺乏。目前我縣尚未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標后監管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沒有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具體實施,對出現的問題往往難以一查到底,從而導致監管不力。
(三)監管缺漏。行業監管部門因人手問題等種種原因實地檢查往往不能十分到位,對建設單位的監管沒有有效的手段,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等往往側重于形式和程序的監督,尤其是沒有仔細核查中標項目經理的到位到崗情況。
(四)信用缺失。當前的市場信用意識普遍比較淡薄,工程建設過程中,失信、違法成本低,往往出現守信者吃虧、失信者得利的不正常現象。
三、工作建議
(一)健全監管制度,明確監管職責。制定統一標后管理辦法,明確監管的責任主體,組建標后管理機構,將標后監管常態化。從建設標準和規模控制、合同訂立和履行、工程施工和監理、資金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建立經常性的檢查機制。建立工程項目公示制度,涉及到一定規模的設計變更、現場簽證、結算價格和施工工期的調整等都要按一定程序批準后方可實施,堅決杜絕先施工后報批的現象,凡是未履行報批程序的建設單位,應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并要求在一定范圍內予以公開。
(二)完善制衡機制,強化組織協調。整合監管資源,搭建監管平臺,建議成立專職機構——縣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局,全權負責標前、標中、標后各項監管職能。在成立公管局之前,由縣公管辦牽頭,行業監管部門參與,加強對合同簽訂、履行、現場到位、工程質量等后續重點環節的監督,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督。定期開展在建項目合同履約檢查和專項治理活動,全面加強標后監管工作,對不法行為予以堅決查處。嚴格建設資金、履約保證金和質量保證金的監控制度,為監管部門監督合同履行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人們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為一名基層水利工程技術人員,要牢記使命,苦干實干,創新攀高。現結合工作實踐,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特點進行分析,探討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與管理的有效措施,實現水利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農業的穩產和高產。
1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特點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俗稱“小農水”,一般是指為解決耕地灌溉和農村人畜飲水而修建的田間灌排工程、小型灌區、小型水庫、塘壩和中小型泵站等。這些工程的興建調節了農田水分狀況,改善地區水利條件,水利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滿足和保障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高質量和高效率建設,如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田間工程、中小河流疏浚整治工程、農村小型公益設施農村橋梁建設項目等,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田灌排用水、農村養殖業用水、農村人畜飲用水的問題,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推進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2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
2.1規劃設計不合理
雖然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規模并不是很大,但涉及的范圍很廣,與所在區域的地理狀況、農田高程、水流走向及原有水系等有著密切的聯系[1]。很多規劃設計人員對建設工程區域的地形地貌不夠了解,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不夠重視,導致設計存在瑕疵,所做的規劃設計不夠全面和合理,給出的圖紙是所謂的“通用圖紙”和“典型設計”,實際施工時變更較多,不利后期的施工建設與管理。
2.2施工管理有待加強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往往數量多、分布分散,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在原材料及設備的選購、施工工序等方面,仍有不少細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2-3]。目前,不少中標單位的水利水電施工總承包資質都是后期增項取得的,缺少水利專業施工技術人員和施工經驗,在施工方法與技術等方面缺乏有效籌劃和管理。例如,在水利工程施工時,不僅要考慮當地的灌溉與排澇,也要兼顧周邊地區的水流走向和水系變化等因素。施工單位未能從區域和大局上進行把控,施工過程中相對松散隨意,往往忽略其他存在的因素,造成不能充分發揮工程應有的功能和效益,影響了整體工程的施工質量。
2.3監理單位管理有待優化
工程項目雖然實行了建設監理制,但仍有部分監理單位存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水利專業人才短缺、監理職責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對工程質量形成直接影響或給項目法人增添了工作內容和難度[4]。
2.4基層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嚴重短缺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程序一般分為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施工準備、初步設計、建設實施、竣工驗收等階段。工程建設推行了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和建設監理制的項目管理形式。基層水利站直接或經鄉鎮人民政府的授權委托成為項目法人或代為項目法人,是項目建設的直接組織者和實施者,對建設項目的立項、籌資、建設等實行項目建設的全過程管理。這就要求基層水利站的工程技術人員,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水平,還要了解規劃設計、造價咨詢、建設監理、質量監督與檢測、檔案管理、工程與財務審計等方面的知識,才能在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有預見性,及時地協調、跟進各參建單位的關鍵工作,從而提高工程的整體質量與建設管理水平[5]。目前,基層水利站已出現了工程技術人員青黃不接的現象,而綜合型的水利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這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與管理是很不利的。
3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設與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工程前期的規劃設計工作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項目前期要多方進行認證、科學規劃,設計人員應親赴項目規劃現場進行勘察調研,了解地形地貌狀況、水文地質、農民耕作習慣等情況,統籌考慮地域的防洪防旱能力、水資源配置與供給、水環境治理和保護等各方的需求,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設計成果后,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并不斷改進和完善,使得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有個良好的開端。
3.2落實各方責任,通力協作,緊密配合
要構建嚴謹的責任機制,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參建各方(建設、設計、施工、監理、質量監督、審計等單位)的權責進行明確劃分并落實,提前熟悉各自的工作內容。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設過程中,要加強溝通和協作,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協調解決,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有序推進。
3.3高度重視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要高度重視基層水利行業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對現有的水利技術人員進行適當的分工管理,明確業務方向(如工程、機電、水政等),要有計劃、按步驟地選撥人才進行深造,讓這些具有實際工作經驗地人員在理論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并可以學以致用。同時,積極鼓勵職工在工作過程中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以適應崗位和市場的需求。
3.4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設與管理模式創新的探索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對象。土地整治是對低效、空閑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進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活動,是各類土地整理、復墾、開發以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活動的統稱。2010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47號),要求:土地整治要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為導向,以增加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以切實維護農民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標志著土地整治已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
土地整治工作歷經10載,在保護耕地和節約用地、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制約農村土地整治效益的充分發揮。一些國家在土地整治管理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經驗,國內部分省區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結合內蒙古的實際情況吸納與借鑒。
一、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現狀
(一)法律法規及行政管理方面。根據《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國土資源部相繼制定了《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竣工驗收暫行辦法》,《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管理若干意見》,《關于做好土地開發整理權屬管理工作的意見》,為全國土地整治工作搭建了規范性框架。在此基礎上,2013年內蒙古出臺了《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為內蒙古土地整治提供了行政管理保障。
(二)資金保障方面。2004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其中30%上交中央財政,70%留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專項用于耕地開發。《關于調整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政策的通知》(財綜[2006]48號)規定:新批準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征收標準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倍。農村土地整治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按項目或按因素法切塊下達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2001年以來,全區共實施項目1,121個,總投資122.49億元,其中中央投資61.88億元,自治區投資60.61億元。在項目資金管理上,國土資源部2000年出臺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內蒙古根據地區實際制定了《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財務管理暫行辦法》、《農村土地整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管理辦法》,并逐步進行了完善。
2012年內蒙古啟動了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項目,對以農村土地整治為載體,整合涉農資金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要求各示范項目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專賬管理、統籌安排、各計其功”的原則,對示范項目建設資金和其他部門的涉農資金,包括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林業工程、農村環保工程、農民飲用水、農村電氣化建設、一事一議、農民自籌等資金進行全方位整合,充分發揮資金的乘數效應。
(三)公眾參與方面。目前,內蒙古針對土地整治中的公眾參與,特別是項目區所在基層組織及農民參與尚沒有明確制度辦法規定,僅在個別項目實施過程中就鼓勵農民參與進行了嘗試。
(四)技術規范方面。在國土資源部制定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規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驗收規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工程監理規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工程質量評定規程》、《土地開發整理權屬管理操作規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數據庫標準》、《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數據庫標準》等的基礎上,內蒙古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內蒙古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進一步明確了技術規范。
(五)整治成效方面。內蒙古現有耕地1.07億畝,有效灌溉面積4,339.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0.5%,總體上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全區仍有2/3的耕地屬旱作農田,1/3的耕地屬中低產田,全區渠畦配套的農田和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較少,土地整治改造的潛力很大。自2001年實施土地整理以來,全區共實施項目1,121個,總投資122.49億元,涉及全區12個盟市98個旗縣區,建設總規模1,150.56萬畝,新增耕地101.68萬畝。土地整治無論在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還是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群眾的歡迎和擁護。
土地后備資源較多,大部分土地較為平整,立地條件較好,土地整理工程量和實施難度相對較小,具備大規模、高標準開發的條件。目前全區土地整治工程主要有三類:一是在黃河流域和西遼河流域開展的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總規模300萬畝,涉及4個盟市15個旗縣區,建設總投資38億元;二是在赤峰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和鄂爾多斯市4個盟市20個旗縣(市區)開展的自治區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工程,2010至2012年計劃安排資金20億元,建設總規模為150萬畝;三是自治區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項目,整合涉農資金整村推進,總投資4.05億元。
盡管內蒙古在農村土地整治方面開展了許多工作,也取得很多成效,但還存在諸多制約工作進展和效益的因素:如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特別是沒有上升到地區性法規的層面對土地整治給予保障;沒有在規劃的指導下建立土地整治項目庫,某種程度上還存在臨時抓項目的情況;土地整治工作前瞻性不足,沒有從創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角度開展土地整治工作部署及績效評價等。
二、部分國家土地整治管理經驗
德國、法國、荷蘭和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在世界范圍內較早開展土地整治的實踐活動,歸納起來,這些國家在采取法律、行政、經濟、社會和技術等手段方面形成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做法。
一是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土地整治的國家之一,也是土地整治活動最廣泛、成效最好的國家之一。1918年德國頒布了《農地整理法》,1937年制定了《土地整理法》,1953年聯邦德國頒布了第一部完整的《土地整理法》,并于1976年和1982年兩次修訂《土地整理法》,從法律上保證了土地整理內容的完備與程序的規范。荷蘭土地整治始于上世紀初,1924年通過了管理土地整理活動的第一部法案,1954年頒布了《土地整理條例》,1985年頒布新的《土地整理條例》為土地整理的各項具體工作提供了比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俄羅斯的土地整治工作開始于17世紀,20世紀末政府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規推進此項工作,1993年頒布了《俄羅斯土地基本法》,2001年俄羅斯聯邦《土地整理法》豐富了土地整理法律制度的內容。日本近代意義上的土地整治活動開展得比較早,1899年制定了《耕地整理法》,并于1909年進行了全面修改,形成基本的土地改良法律框架,1949年制定了《土地改良法》,以后進行多次修改。
二是規范的組織運行體系。為保障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審批、實施全程的有效運行,許多國家建立了土地整治規劃管理體制。如日本在土整治規劃編制、申報、立項、設計、實施、管理和驗收等方面,都建立了嚴格的法律程序。從程序上看,其做法與我國現行的土地整治項目運作程序類似,但我國尚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
三是有效的管理監督機制。土地整治監督機制的建立,減少了地方政府和部門在土地整治項目實施中的部門利益及個人的營私舞弊行為。
三、湖南、四川兩省土地整治經驗
四川省總面積48.5萬平方公里,人口9,000萬,耕地面積8,994.5萬畝。2005年在全省啟動“金土地工程”,計劃十年投資150億元在130個縣綜合整治1,000萬畝土地,7年來共實施土地整治項目3542個,整治規模達2,117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3.5%。目前已完成2733個項目,整治1,289萬畝土地,集中建成農民新區5,700個,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524萬畝,受益戶852萬人,農民人均新增年收入1965元。湖南省是全國糧食主產省之一,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人口7,119.3萬,耕地面積5,684萬畝。1999年開始實施土地整治,目前累計補充耕地91.97萬畝,連續12年實現占補平衡,特別是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3年來,僅省以上投資土地整治項目就達287個,整治土地241.6萬畝。
四川、湖南兩省都為農業大省,人多地少,后備資源緊缺,地形地貌復雜,保護耕地與保障發展的壓力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創新工作思路,大規模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有效提高了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特點:
一是有明確的目標定位。兩省已從提高耕地質量為主的單一整治轉向以推進新農村建設為主的綜合整治轉變,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村城鎮化、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作為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標,整體推進田、水、路、林、村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在嚴守耕地紅線,增加耕地產出的同時,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整治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拓展。
二是有較強的聚合能力。變單兵作戰為協同推進,以土地專項資金聚合相關資金,實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四川省長沙市截止2009年底,通過土地整理共聚合農業開發資金1.13億元,水利資金6,670萬元、交通資金4,320萬元、中低產田改造資金1,107萬元,文教衛和基層組織建設等資金2,178萬元。湖南省望城縣白箬鋪鎮光明村投入3,000多萬元土地整治資金,聚合各類資金4,000多萬元,一個普通城郊村一步到位打造成遠近聞名的集生態、旅游、休閑、現代農業為一體的新農村示范點。
三是堅持高標準建設。兩省根據村莊特點、地形地貌、區位條件、民俗文化等因素,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風貌各異、特色鮮明的農民集中區,項目區村落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向城市看齊,有的已經超過城市建設水平。村莊整治后,農民打工有企業,活動有場地,看病有診所,養老有社保,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城市般的生活,一步跨越了十幾年。走進四川雙流縣三星鎮龍星村河星村,可以看到錯落有致的別墅式農家掩映在綠樹叢中,干凈的油路、清澈的小湖、完善的設施,村民過著閑適而富足的生活。湖南省望城縣光明村土地整治后,村民家家有果園,戶戶住別墅,吃有農家樂美食,休閑有開心農場,還開發了垂釣、爬山等旅游項目,吸引許多城里人來這里休閑度假。
四是突出產業支撐能力。兩省把培育特色產業放在土地整治的突出位置,利用建成的連片高產穩產農田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項目招商,引進龍頭企業實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四川省成都市目前龍頭企業達420家,今年銷售收入預計將達到1,400多億元,已建成60多個面積在5,000-10,000畝成規模的糧、油、菜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綜合加工率達到52.2%,帶動就業20多萬人,一批諸如蒼溪縣獼猴桃、渠縣黃花、邛崍茶葉等特色種植基地效益明顯,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同時,兩省利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比如,成都市新津縣普興鎮袁山社區通過村民參股發展獺兔養殖,實現了不低于5萬元的年收益,一舉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
五是體制機制靈活。兩省不斷解放思想,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在資金投入、土地置換和工程實施等方面形成了許多好政策、好措施。從2006年開始,四川省利用土地級差地租原理,把整理出的集體建設用地掛鉤在符合規劃的城鎮作為“建新區”,把“建新區”土地收益的一部分反哺于“折舊區”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為國家實行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提供了參考。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又在極重災區都江堰市向峨鄉實行整鄉推進田、水、路、林、村、房綜合整治,成為全國第一個實施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湖南省2006年頒布了全國第一部省級土地整治的地方性法規《湖南省土地開發整理條例》,2009年在全省實行項目區富余建設用地置換指標允許跨行政區有償轉讓,新增耕地占補平衡富余指標允許省域內有償轉讓等政策。通過探索和實踐,兩省有效解決了城市建設“地從哪里來”和農村發展“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實現了農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農村的雙贏。
六是建立了有效的管理監督機制。兩省注重通過頂層設計來規范項目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游戲規則”,實現了用制度管人,按規則辦事。湖南省獨創的“合理定價評審連續兩輪抽取法”招投標管理辦法被國土資源部在全國推廣,2008年以來該省共淘汰12家設計單位,處理了15家違規施工單位,取消了31位項目經理備案資格,2010年以來,省以上投資233個,投資達48億多元多,涉及標段1400多個,期間沒有發生一起群眾上訪舉報事件,沒有發生一例招投標違法違紀事件。四川省成都市制定38項制度和規范,實行項目資金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分賬核算,嚴格執行項目資金預算會審制、逐級審批制、現場復合制,保證了項目的規范操作。兩省通過強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土地整治項目成為經得起各方面檢驗的“民心工程”和“放心工程”。
四、國內外經驗對內蒙古土地整治工作的啟示
土地問題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當前,內蒙古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推進土地整治,特別是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對于緩解保護耕地壓力、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和成功做法,內蒙古土地整治工作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把土地整治工作上升到法律法規的層面,才能對這一涉及確保耕地紅線、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給予根本性的指導和保障。對比具有土地整治成功經驗的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現狀,可以發現都是以法律或者統一法規的形式出現。而我國在法律方面涉及較少,僅做了一些原則性規定,國家層面應結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制定《土地整治條例》;內蒙古應結合本地區實際出臺土地開發整治條例或辦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土地整治規劃、立項、實施、資金管理、土地權益保護和法律’責任等。
二是進一步完善行政保障措施。自治區整體決策部署上,要把土地整治上升為自治區重大民生工程,專門出臺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意見,對全區土地整治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作出全面安排,整合現有分散在國土、發改、農業、水利等部門的土地整治資源,明確各級行政主體的職責,整體規劃、協調推進土地整治。在具體實施上,應堅持地方政府主導,強化地方政府責任。要建立規劃實施檢查督導制度。把整治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工作目標責任內容,對項目規劃、資金籌措與使用、拆遷補償、工程建設、群眾安置等環節加強督促檢查和考核評價,對土地整治工作實行全過程監督。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健全公眾參與的機制,做到公眾的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要建立健全土地整治的投訴機制,廣泛依靠公眾監督。加強公眾參與組織建設,建立由人大、政協等參加的土地整治公眾參與的非常設機構,以及由獨立于行政組織之外、關心土地整治事業的公眾組成的團體,對土地進行整治。
三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新農村建設怎么抓,城鄉差距如何縮小,這是各地一直在付諸實踐的重點工作。四川和湖南以土地整治為平臺推進新農村建設,較短時間內實現了耕地質量提升、農民收入增加、人居環境改善、城鄉差距縮小,破解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許多難題。建議內蒙古把土地整治作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扶貧開發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抓手,把土地整治與改善生產條件、推進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農民新居、壯大集體經濟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整治。可以先選擇一些條件成熟、群眾意愿高、發展前景好的地區,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田、水、路、林、村建設,集中配套文體、醫療、教育、商業等公共設施,建設標準一定要高,可以按照一個項目就是一個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樣板工程來實施,做到整治一片,改造一片,建設一片,造福一片,在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實施范圍。
1、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建成了一批高產穩產農田。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業綜合開發共改造中低產田12.03萬畝,其中建設高標準農田6.3萬畝,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0萬畝,新增和改善除澇面積2萬畝,經過治理改造過的農田,基本達到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建設標準。
2、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先后推廣了有機水稻、有機蔬菜栽培技術,引進了目前全國最優苧麻品種——“中苧一號”,推廣了機械打麻技術,研發了國內首臺全自動打麻機,使每個勞動力每天打麻量從10余斤提高到120余斤,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扶持了國內首條微生物脫膠精干麻生產線的研發,并得到了全國麻紡協會專家高度評價,培訓農民16500余人次,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3、推進了農業產業化。十一五期間,我市農業綜合開發先后扶持了恩達、金土地、天欣源、科農種豬、姍娜果業等20家產業化龍頭企業,一家專業合作社,爭取產業化經營項目42個。通過連續多年的扶持,恩達、科農種豬已經成為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恩達家紡”成為我市首個中國馳名商標。目前,全市優質水稻、苧麻、蜜桔、種豬繁育等產業有序發展,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帶動了十萬農民增收致富。
4、促進了農民收入和糧食增產。項目區農業人均年收入比非項目區高出300元以上,使農民從開發中真正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被項目區群眾形象的比喻為“增加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方面,項目區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20萬公斤,油料10萬公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5、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市始終把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扶持力度、做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新農村建設銜接工作,作為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重要內容。共扶持新農村建設示范點89個,扶持資金2250萬元。
二、主要做法
我們在土地治理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緊緊圍繞“項目選址立項、科學規劃設計、高質量施工監管”這一主線,始終做到:
1、堅持兩個條件,即“三個好、一個高”條件,競爭立項,擇優選項。一是地形條件要好。選擇地理位置重要、地貌平坦、集中連片的地方搞開發,不僅便于項目實施,而且能夠塑造農業開發工作整體形象,起到典型示范、輻射帶動作用。二是經濟條件要好。土地治理項目不是扶貧項目,選擇經濟條件好的地方搞開發,能夠保證自籌資金的足額到位。三是村級班子要好。村班子的強與弱是搞好項目的關鍵。選擇那些村班子團結、敢打硬仗、愿意為老百姓辦事的地方搞開發,將使項目實施事半功倍。四是群眾積極性要高。這是農業開發工程能否順利完成、不留后遺癥的關鍵所在。組織召開村支委會、村小組干部會和群眾大會,征求群眾意見,經2/3的農民同意后,并逐戶簽字,承諾自籌資金按期到位。
2、堅持兩項原則,科學搞好規劃設計和項目實施。一是堅持求真務實原則,搞好測量工作。在實地測量前,帶領設計和測量人員到實地熟悉地形地貌,銜接地形測量有關事宜,制訂具體測量工作安排方案;在測量完成后,設計人員根據現狀地形圖進行規劃設計。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適地選擇整地方法。對地勢平坦的田塊,按同水平線進行平整;對有一定坡度的項目區,以等高線平田的方法進行平整。
3、建立三項制度,創新項目工作機制。一是建立項目村組、鄉鎮水利站等多方參與的規劃工作機制。在工程項目完成初步設計時,將規劃設計成果拿到項目區去,多次征求當地鄉鎮、村干部農民的意見,并采納合理、可行的意見,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推行專家評審機制。在年度項目規劃論證工程中,接受水利、農業、林業等方面的專家,逐個核對工程位置、規格型號、施工圖紙和工程量,進一步提高工程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準確性。三是推行項目工程建設招投標制。在招投標過程中,根據《招投標法》的規定,確立了“公開、公平、公正”的競標原則。報名參加投標的單位,必須具備足夠的資質和國家頒發的施工許可證件。招投標統一管理,成立農業綜合開發招投標領導小組,由監察局、財政局、審計局、開發辦等為成員單位,進行有關招投標工作。
4、多措并舉,確保工程進度。工程遇到陰雨天氣,給施工帶來極大不便,嚴重影響工程工期與質量。面對這一現實情況,我們采取多措并舉強抓工期、確保質量,取得較好效果。一是精心組織。領導在一線靠前指揮,工作人員常駐工地,深入到各個標段施工現場督導,及時處理有關問題。二是統一標準。要求各個標段的工程質量統一標準,并不定時組織各標段施工管理人員互相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相互促進。
在農業產業化方面,我們依托本市資源條件和產業比較優勢,按照市委、市政府“3321”工程和全市農業產業化企業重點工程的總體部署,擇優選項、集中連續扶持我市的區域優勢主導產業,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
1、水稻加工產業。重點扶持百樂、金土地和天欣源大米加工等龍頭企業,扶持的重點從提高糧食加工能力向糧深加工轉變,重點扶持好金土地米乳飲料和百樂精制米粉的生產,達到延長產業鏈,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的轉化增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2、苧麻生產、加工產業。推進以“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建設以恩達公司為龍頭的10萬畝苧麻種植基地,重點放在擴建恩達公司生物脫膠生產線和優質高產苧麻種植基地項目上。
3、種豬繁育產業。建立以科農、渝州公司為龍頭的良種豬生產繁育基地,重點是擴大良種豬繁育的整體規模。
4、蜜桔產業。推廣“豬—沼—果”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以珊娜、蒙山公司為龍頭建立優質高產生態蜜桔園,重點扶持蜜桔苗木繁育、品質改良和提高采后儲藏保鮮及處理加工能力。
5、部分特色農業產業。結合農業綜合開發產業扶持政策,有選擇地扶持葡萄、無公害蔬菜等特色產業,重點放在以設施農業為主的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上,促進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優。
6、支持企業的品牌建設,將百樂、恩達、谷韻米乳等品牌培育成影響力大、競爭力強、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責任田調整難。土地治理項目實施格田化后,原有農田出現增減,原有田塊面積、形狀發生了變化,必然要重新進行農田調整。但由于項目區很多村、組,自分田到戶后,田塊一直未動過,而人口發生很大變化,使人地矛盾相當激烈,使得農田調整很容易成為矛盾糾紛的導火索,處理不好甚至出現群眾上訪事件。
2、農民自籌資金難。目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還需要農民群眾通過投工投勞自籌資金參與項目建設。如2009年羅坊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平塘村委各村小組要求每家每戶每人籌錢搞土地平整;沙堤村則用承包魚塘的資金搞土地平整,這樣做加重了村委、村小組的經濟負擔,從而影響農民群眾對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嚴重時群眾情緒激動,導致工期拖延。
3、畝投資標準較低。目前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同類項目的除我們農業綜合開發辦外,還有水利、農業、國土等部門,據我們了解國土部門的土地開發(類似于我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單位面積投資標準是3000元,其中:1500元用于田間基礎設施建設,500元用于項目區村莊整治,1000元(地方配套資金,一般不能足額到位)用于鄉鎮、村委建設費用,且國土部門的土地開發面積是指國土面積,而我們是指耕地面積。水利、農業等部門的投資標準也高于我們的投資標準,且不需要農民自籌資金。
4、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強。從企業銷售收入上來看,我市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缺少規模大、效益好、品牌響、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聚集群。
5、加工型龍頭企業發展滯后,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在我市現有龍頭企業中僅有11家農產品加工業,其中就有6家大米加工企業,而在畜禽肉類、水產品、花生和水果等特色農產品的加工方面至今還是空白。多數現有的加工企業設備陳舊落后,加工技術條件差,在農產品加工生產上,一般只能搞粗加工。這嚴重影響了農產品銷售市場和銷售渠道的擴張和發育,制約了我市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
6、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程度不高。我市農業中介組織建設相對滯后,大部分處于起步階段,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尤其企業農產品訂單年收購量只占總量的30%左右,且訂單履約率也不到50%,市場價格好,農戶不按合同向企業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企業不愿按訂單收購,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銷售的矛盾相當突出。
7、企業融資難。我市農業產業化企業募資額度較小,發展后勁不足,大多數龍頭企業固定資產不多,獲銀行貸款困難。加上擔保體系不健全,企業辦理抵押貸款過程中存在費用高、辦理時間長等問題,使企業難以得到適時的金融支持。
四、幾點建議
1、處理好責任田調
整。要依靠鄉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調,在項目立項時要統一思想,明確是按人口重新分地或者還是按保持原有農田數量,項目實施后根據農田增減情況按比例相應調整;其次是項目實施時要對項目區原有農田重新丈量,如實登記造冊;最后是項目實施后,按原定的分田方案將田塊分成好、中、差三等重新分配。
2、提高畝投資建設標準。應加大地方財政投入,盡量減少農民自籌資金。由目前的財政投資1200元/畝提高到1600元/畝以上。達到其它部門同類項目的投資標準,同時取消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中的農民自籌資金,與其它部門同類項目的政策一致。
3、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要始終把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關鍵環節來抓。要認真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重點扶持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經營機制活、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一是加大對現有優勢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做大一批龍頭企業。二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做強一批龍頭企業。用市場的方式,積極引導和促成全市同類型的龍頭企業具備條件的加強橫向聯合,實行品牌、技術、產品資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設跨區域的大型龍頭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三是推動科技創新,幫助企業在發展中做強做大。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企合作,引導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儲運、保鮮、精深加工、包裝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密切合作,開展聯合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
4、強化農業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項目建設,是我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切實利用好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瞄準國內外產業化優強企業和知名品牌,千方百計引進一批國家級龍頭企業來我市落戶,形成新一輪農業項目招商引資。當前,要圍繞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引進新上一批肉類、花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設項目。圍繞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積極引進出口型企業來我市從事優質農產品采收、包裝、儲藏、運輸、加工等技術的開發,鼓勵客商在農產品基地投資建設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和以加工營銷為主的龍頭企業,利用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暢達的市場銷售網絡,建成一批一頭連接農戶,一頭緊貼市場的農業產、加、銷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5、著力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化。規模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一是加強產業的規劃引導。要圍繞優質稻、生豬、禽類、苗木花卉、蔬菜、果品等六大主導產業,根據區域資源特點、地理位置及傳統優勢,搞好優勢主導產業科學布局定位,制定發展規劃,按照標準化的要求,重點扶持建設一批資源優勢和地域特色明顯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要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專業大戶、農民經紀人等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加生產基地建設,推進“一村一品”發展。二是要加強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的聯系。對現有農產品基地要加強引導和扶持做大規模,特別是要通過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解決好農產品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使農戶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生產,使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所要求的品種、質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2010~2012年三年項目共完成更新改造泵站60座、裝機3178kW、機井111眼、防滲渠道90.86km、渠系配套建筑物5641座、疏浚溝渠土方161.35萬m3、高效節水灌溉100hm2,共計完成投資9600萬元。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5,中溝及中溝以上建筑物配套率和完好率達100%,田間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達90%,抵御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為發展現代農業、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糧食產量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1.2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堅持農田水利建設為產業配套
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的實施,提升了土地產出能力,全市有效灌溉面積從4.68萬hm2提高到5.55萬hm2,占耕地面積比重提高18.54%,達到70.79%;節水灌溉面積由2.57萬hm2提高到2.83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51%;糧食總產量由59.93萬t提高到66.14萬t,糧食畝產由509.39kg提高到565.41kg,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1%,農民人均增收178元。
1.3生態環境不斷優化
項目實施后,水利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灌溉水利用率得到進一步提高,有效緩解了水量嚴重不足的矛盾,增加了農業生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隨著地面攔蓄工程的增加,項目區植被覆蓋情況得到進一步改善,減少了坡地沖刷及水土流失,使田間土壤能夠保持一種適宜的環境,對促進生態系統平衡、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4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有助于充分發揮項目區的綜合潛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提高項目區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改變鄉村面貌。項目的實施不斷擴大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多的農民獲得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實施帶來的效益,并自覺地、積極地參與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同時,項目的建設也促進了農業水利現代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擴大內需等政策的指導下,有助于引導和支持農民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維護工作,推進新時期小型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健康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穩定,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促進當地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2主要做法
為真正把重點縣建設這件強基礎、惠民生、管長遠的好事辦好,確保農民長期受益,新沂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科學設計規劃、積極籌措資金、規范項目管理、加大宣傳力度、落實管護責任,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作為農村水利的核心工作來抓,作為民生水利建設的重要舉措來落實。
2.1領導機構完善
責任機制有效落實新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作,并將重點縣建設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進。一是在項目建設之初就成立了由分管市長任組長,財政、水利、審計、農業、農開、國土等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新沂市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組織領導、關系的協調、資金的調度和籌措等工作;二是市政府辦公室及時出臺了《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做好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導思想和建設原則,細化建設任務和目標,制定工作措施;三是各項目鎮(街道辦)主要負責人牽頭、分管負責人主抓,主要解決工程實施前的清障問題、工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問題,保障工程的順利實施;四是成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處,全面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技術指導等工作。這些機構的成立為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扎實推進提供了組織保證。
2.2規劃設計科學
項目建設重點突出以《新沂市農田水利規劃》、《江蘇省新沂市2010~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為依據,建設處人員全面深入到鎮村,廣泛聽取項目區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經過精心調研規劃,結合當地水資源現狀和產業結構需要,委托設計單位編制建設方案和年度實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質量第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確保項目建設充分滿足農民的需求,重點解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3建設制度健全
工程建設質量優良按照省、市有關文件的規定以及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管理辦法和建設管理細則等文件要求,新沂市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管理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項目公示制、竣工驗收制、農民義務監督制。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實施方案進行施工,嚴格履行建設程序,嚴把材料設備采購關、施工隊伍選擇關、工程質量監督關以及工程竣工驗收關四個關口,建立健全“建設單位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審計單位控制、政府部門及受益群眾監督”的質量管理體系,保證項目工程質量符合設計要求,確保工程質量達到優良標準。
2.4資金管理規范
財政配套足額到位在競爭立項之初,新沂市財政就明確承諾,地方配套資金全部由市財政解決,市財政每年配套1000萬元,配套資金足額到位,不讓老百姓出一分錢,不增加農民負擔。一是資金的使用嚴格按照《江蘇省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工程補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及其補充規定要求執行,設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資金專款專戶,專戶儲存、專賬管理,保證專款專用。二是嚴格執行縣級財政報賬制,按工程進度分期分批提報,按合同約定,先由施工單位提出申請,監理工程師計量審核,建設處同意后,由國庫集中支付。嚴格按合同規定和施工進度撥付工程款,并將支付資金的10%作為保留金,待工程運行一年復驗合格后撥付,以保證工程質量。三是加大工程資金使用的公開力度,及時將工程建設及資金使用情況向受益群眾公示,接受社會監督,讓項目資金運作公開透明,以保證資金使用安全、規范、有效。
2.5宣傳工作扎實
干群參與積極性高一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公示欄等多種形式向廣大干部群眾宣傳黨和國家水利建設的惠農政策,重點縣建設的先進事跡和帶來的好處,激發大家參與重點縣建設的積極性,確保項目的實施受到擁護;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召開項目區黨員、群眾代表座談會征求意見,提高項目區群眾對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意義的認識;三是積極推行農民義務監督員制度,聘請黨員、群眾代表作為農民義務監督員,為工程質量把關,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工程建設的自覺性。
2.6建后管護到位
工程效益發揮長久項目建成后,及時移交當地人民政府,由當地人民政府委托村級管理,成立以村主要負責人、用水戶群眾代表和工程承包經營戶參加的用水者協會,支持和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灌溉管理。一是建立管護體制,落實管護責任。隨著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的實施推進,市政府辦公室及時出臺《新沂市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文件,堅持“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明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確定管護范圍,規范管護標準。二是落實管護資金,保障管護到位。《辦法》明確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資金的來源,即:管理養護經費中材料費、機械費、人工費由市財政、鎮(街道)財政、行政村按照各三分之一的比例承擔。市級補助實行“以獎代補”,根據市水利局每年對各鎮的考核結果撥付。鎮(街道)級資金用于鎮管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村管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獎補,村級資金由各行政村自籌或采取一事一議方式籌集。各鎮(街道)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經費資金專戶,嚴格資金的使用管理,確保專款專用,保障小型農田水利管護工作落實到位。三是強化管護考核,嚴格考核獎懲。為加強全市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充分發揮工程效益,提高工程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現代化水平,市政府辦公室制定《新沂市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考核辦法》。考核對象為各鎮(街道)人民政府,考核工作由市水利局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考核成績作為考核各鎮(街道)農村水利工作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與市級補助管護經費掛鉤,確保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工作常抓不懈。四是完善基層建設,加強行業管理。早在2005年底,體與空氣充分參混,提高水體含氧量,有利于水生物生長,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3建筑形象景觀化
渠南灌區建設徹底摒棄過去農村水利工程建設中重視工程質量和功能、忽視景觀形象的作法,重視工程質量的同時,更注重工程形象。灌區項目建設結合生態示范鎮村建設,與時俱進,在建筑物外觀結構設計上,拓展思路,突破常規,聘請城市建筑專業設計人員協助水利設計單位,優化地上建筑物結構外觀形象設計,注重水利工程建筑物結構形象與周邊農村環境相協調,創建農村田頭景觀化建筑,如:渠首啟閉機房仿古亭化、泵站管理房仿徽式建筑風格等。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按城市公園景觀建筑物建設標準要求施工,打造一處工程一處景。
4灌溉用水科學化
渠南灌區不僅重視通過工程措施提高灌區節水能力,更注重通過管理措施實現節水目標。通過優化管理方式方法,科學調控水源,落實輪灌制度,不僅保證了水位流量,降低了灌溉能耗,而且提高了灌水效率。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末,渠南灌區成立節水灌溉技術實驗小組,通過實驗探索水稻生長時期不同水分需求不同的規律,總結出適用于渠南灌區的水稻淺濕調控節水灌溉技術。通過探索和推廣科學化的水稻灌溉節水技術,不僅實現了節水目標,提高了水分生產率,而且提高了水稻產量。
5管理隊伍組織化
渠南灌區實行灌區管理所和用水者管理協會分級管理體制。渠南水利管理所為淮安區水利局直屬準公益性事業單位,主要承擔渠南片鄉鎮工農業用水服務、防汛防旱、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工作任務,負責水資源調度、規費收繳、水政監察等工作。核定渠南水利管理所編制68人,實際在編60人,其中,管理人員7人,專業技術人員32人,工勤人員21人。渠南灌區用水者管理協會主要負責骨干灌排渠系和建筑物的管理,為鎮村級管理協會提供指導和技術支持,協助其完善管理制度,強化組織管理,提高基層用水者協會管理水平。鎮村級用水者管理協會負責斗渠及以下級小型配套建筑物管理,實現工程受益對象自主管理。
6工程管理信息化
渠南灌區在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過程中不斷嘗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在2001、2002、2003年連續三年的灌區改造項目中,逐步建立了渠南灌區自動化控制應用平臺,安裝了頭閘渠首、大興洞、岔溪洞、平橋閘、平橋洞、澗河洞、市河洞、新市河洞、漁市洞、復興洞等10座渠首的遠程無線閘門啟閉控制設備,初步形成灌區通信調度用“有線+無線”的通訊方式,實現了水情統一調度、統一管理。2014年初,淮安區水利局在河海大學技術指導下,在渠南灌區東北片的復興鎮建立視頻監控信息中心站,在復興洞、復興東干渠渠首、東干渠一支渠首、東干渠二支渠首安裝了閘門啟閉遠程控制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并鋪設專用光纜進行數據傳輸。目前,渠南灌區規劃按照大型灌區信息化建設標準對已有信息化管理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和擴建,逐步建立和完善通信網絡,提高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實現干渠渠首和干渠沿線支渠首及骨干建筑物管理信息化、對其他主要建筑物遠程視頻監控;實現灌區辦公信息化、升級完善管理中心及數據庫的建設、完善灌區灌溉優化調度信息化系統建設以及管理人員專業培訓等,以提高灌區現代化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實現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目的。渠南灌區通過信息化建設,在提高業務管理能力、保障工程安全運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供水成本、減少水事糾紛、改善工作環境、促進灌區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