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5:54: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化學小課題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精心設計教學任務
課前準備是化學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一定要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并制定出詳細的教學策略以及學生在課堂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教師只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才能更好地應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問題,保證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進行“化學方程式”的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提前做好教案,我這節課應該完成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如應該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質量守恒定律,并能夠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自主學習還是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等等)、學生可能會提出什么樣的疑惑(反應前后明明是不一樣的物質,為什么還要質量守恒呢?)教師把這些方面全都要在課前進行考慮、總結,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課堂進度,提升教學效率。
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近幾年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它能夠將復雜的知識利用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還原,從而創設出教學的情境,例如,在進行“酸和堿”的教學時,教師不可能把實驗室里所有的酸、堿都拿到課堂上讓學生感受,而且有的酸堿還具有腐蝕性,很危險,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從網絡上搜集一些常見的酸、堿以及酸堿反應的視頻來讓學生觀看,這種利用多媒體來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肯定要比教師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描述效果好得多;其次多媒體也具有可保存性,教師利用多媒體來提前制作教學的PPT、視頻在課堂上的時候播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等下課的時候教師還可以把這些資源分享到網絡上,如果學生有上課沒有聽懂或者是有疑問的地方可以下載下來進行二次學習,這樣的方式間接提升了教學效率,保證了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想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可以借助多媒體來進行教學。
三、小組合作學習,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后,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有很多的知識點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如果要求W生獨立完成的話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證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進行溶解度和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教學時,很多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有疑問,他們不理解究竟什么是溶解度,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成立學習小組,每五六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要分享自己的觀點、見解,最終把大家的建議進行總結、整合,這樣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可能會更透徹一些。但是在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這幾點:首先就是小組內的成員分布要均衡,小組內既要有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要有“學困生”,互相監督、共同進步;其次,教師設置的問題要合理,難度過大的話很有可能導致學生探究不出來,難度太小又失去了探究的意義。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來提升教學的實效性,但是一定要遵守合作學習的原則。
四、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眾所周知,每個人天生都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千差萬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對不同的學生設置統一的要求、教學方法的話,那么總有一部分學生是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對化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比較困難的教學任務并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相對普通的教學任務并重點引導他們進行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對于化學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相對簡單的教學任務,并重點對他們進行指導,保證他們在教學中能夠有所收獲。分層教學并不是對學生的歧視,而是采取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保證所有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五、多元化評價,重在鼓勵
在傳統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根據學生的化學成績來進行,這種形式太過片面。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呢?首先,教師要少批評、多引導,保證學生都能有所提高;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引導學生改進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再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看看學生自己的認知中有哪些缺陷并引導學生進行改進。這樣多元化的評價形式才更能激發學生改進現有的問題,提升學習的效率。
總之,近幾年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越來越注重教學的額實效性研究,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保證教學的實效性呢?今天我們就如何保證化學教學的課堂效率做了一下研究,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也相信我們的教學質量一定能夠有所提升。
經過對我校高一學生的調查發現95%以上的學生從來沒做過家庭小實驗。調查發現大多數學校老師對家庭小實驗很不重視,從來沒有布置過家庭小實驗作業,更沒有對學生進行過實驗的指導和督促,有的老師雖然布置,但只是口頭布置,布置之后就置之不理,不對實驗進行分析討論并給出合適的評價,導致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不夠。
二、初中開展化學家庭小實驗的重要性
初中化學家庭小實驗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不僅能培養學生關心生活和用科學眼光去思索身邊事、身邊物的習慣,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還能充分認識到化學學習與生產生活的重要聯系,協調師生關系。在活動時還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即使學困生也能保證實驗的成功,從而激發更大的實驗興趣。
三、將課后習題改編為家庭小實驗,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初中化學課程改革旨在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累積向探究性學習轉變,從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變,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很多化學知識都要通過實驗來獲取和驗證,由于受學校實驗材料少、學生在校時間短、課內化學學習時間緊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已經很難滿足新課程背景下數量繁多、形式多樣的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要求,所以,開展化學家庭小實驗勢在必行。
教科書的課后練習中有很多習題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若改編成家庭小實驗,不僅能使學生充分理解題目,更能培養學生勤動腦、勤動手、用科學眼光探索事物的良好習慣,還可以彌補課內時間不足、學生動手機會少的不足,可以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反思習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我從初三化學滬教版2011秋季版(上冊)和2012春季版(下冊)教材的課后習題出發,結合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家庭常用物品,將一些課后習題改編設計成學生力所能及的家庭小實驗,并提供適當的實驗準備輔導,讓學生回家完成。
(一)尋找合適習題,設計實驗報告
課后習題多種多樣,并不是每個習題都可以改編成家庭小實驗,我們教師的工作就是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習題來改編。在選題時,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可行性
將習題改編為家庭小實驗并讓學生完成,首先必須是所需實驗器材和藥品能從家庭中找到的常用物品或者能用家庭常用物品代替,學生才容易找到,實驗才有可行性。例如:滬教版下冊204頁第7題,廚房里有兩種白色固體,分別是精鹽和堿面中的一種,在一般家庭條件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們區分開來?簡要敘述實驗步驟、現象和結論。此實驗所需用到的實驗藥品:精鹽、堿面以及可能用到的食醋、石灰水等,所需儀器也可以用碗、杯等代替,這些都可以在家中找到或很容易在超市買到,才可能讓學生在家中完成實驗。
2.安全性
安全是家庭小實驗最重要的前提。在家中做實驗,缺乏老師全程的幫助和指導監督,所以實驗藥品、實驗器材、實驗過程必須是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才能允許學生在家中完成。對于有毒、有腐蝕性的藥品,像濃酸濃堿的實驗、會燃燒甚至爆炸性的實驗,例如粉塵爆炸實驗等有一定安全隱患的實驗,就不能讓學生在家中完成。
3.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學好化學,首先要讓學生喜歡化學。選擇生動有趣的化學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在玩中學,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化學變化的奇妙和快樂,可以充分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例如:教材第23頁第6題,(1)加熱一根銅絲,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2)把雞蛋放入一個裝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第46頁第3題,取一個小燒杯,杯底立放一支蠟燭(圖2-22),加入一些純堿(主要成分是碳酸鈉),往燒杯中加入一些白醋,觀察實驗現象。請解釋你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這幾個習題改編成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回家自己動手完成,實驗操作簡單易行,現象明顯且出人意料,整個實驗生動有趣,利用這些生動有趣的家庭小實驗可引領學生走進化學知識的探究,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提高學習積極性。
4.可發散性
通過進行家庭小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過程和結果,認識物質化學變化的規律和本質。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能使學生逐步培養從物質的本質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例如:第159頁第7題,在配制蔗糖溶液時,若只是將蔗糖置于水中,蔗糖溶解得比較慢,這時可以采用什么辦法促使蔗糖加快溶解?請寫出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親自動手操作來體驗影響溶解速率的幾個重要因素。同時可以發散至幾個因素同時影響時的情況,再由此及彼,生活中其他一些溶解現象也可以依此類比。再如:第184頁第8題,某些植物的花汁在不同酸堿性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現取三種植物的花汁,分別用酸性、中性及堿性溶液檢驗,顏色如下表所示:
(1)取大紅花的花汁少許,分別滴入無色汽水、食鹽水和澄清石灰水中,所顯示的顏色依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判斷某溶液是否顯堿性,可選擇的花汁是________。
這個實驗可以和酸堿指示劑的選擇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實驗尋找生活中接觸的哪些物質可以作為酸堿指示劑,老師也可作適當引導,例如桑葚、紫薯、楊梅、各色花瓣等等顏色較鮮艷的物質,同時讓學生體會:化學,生活中無處不在。
(二)設計實驗過程和實驗
課后習題中大多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實驗步驟、實驗藥品儀器、實驗注意事項等,在實驗前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設計實驗過程、選擇家庭中的器材做實驗儀器和實驗藥品、設定實驗注意事項、預想實驗現象,再由老師審核修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實驗的成功率,還可以減少實驗安全隱患。
(三)實驗匯總、評價
不同的學生對某些開放性家庭小實驗的設計可能不同,同一實驗可能會得到不同的實驗現象和結論。作為老師,要對每個學生的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做出適當的評價并分析成敗原因,對于實驗失敗的同學,尋找原因后可以回家再次嘗試,最后綜合全班同學的實驗進行總結歸納。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家庭小實驗的重視,也可以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實驗成功的喜悅和培養失敗后再接再厲重獲成功的欲望。
對于一個教師來說,課堂的教學質量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教師付出了多少努力,最終的結果還是要看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能或者方法,情感上受到了什么啟發。課堂教學質量應該以學生為衡量標準。因此,要想提高課堂質量,就要以學生為中心,研究學生的特點,研究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創設學生喜歡的教學情境。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某件事情有濃厚的興趣,才能將這件事情做好。學習依然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時,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學習情趣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重要因素,教師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愿意去思考,去回答;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愿意去探索;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會主動與教師互動,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這些都是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
2 構建初中化學有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2.1 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學習
在化學世界,有一些抽象的物質,用符號代替,還有一些復雜的計算公式。這些知識對于初中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就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化學,熱愛學習化學。在學習一些化學現象的時候,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親自試驗,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學習托盤天平稱重量的時候,事先多準備幾個天平,盡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親自體驗。在講解這一節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講解一些注意事項,比如藥品不能直接放到托盤上,要在托盤上放一張紙,再進行稱重。放砝碼的時候要用鑷子,不能用手直接放。講解完注意事項以后,不要直接給學生做示范,要讓學生自己邊思考邊做。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會通過自己的實踐發現很多問題,他們會學習到很多知識,這些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解就可以得到的。
2.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學習
由于化學本身的性質,只是憑借記憶是不能牢固掌握的。雖然背誦了很多化學符號,雖然記下了很多公式,但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卻發現這些公式都用不上。這就是因為沒有理解這些公式的真正含義,記住的只是公式的形式。對于教師而言,一定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究,思考化學世界的奧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不會去思考一些問題。但是如果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去思索一些問題,不僅能對課本上的知識牢固掌握,還能發現一些課本上沒有講到的知識。比如在學習加熱器皿中的物體時,大家都知道一些器皿是可以加熱的,一些器皿是不可以加熱的。但是實驗的目的是看看物體加熱后有什么樣的反應。在學生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的時候,他們就會思索,為什么有些器皿不可以加熱?這樣的問題就促使他們通過查閱資料或者通過實驗來解決。這樣他們就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3 根據教學情境,合作學習
化學實驗大多都是比較復雜的,是一個學生不可以獨立完成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驗的內容將學生進行分組,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完成實驗。小組合作有很多優勢,可以讓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也可以盡量讓多的同學親自體驗實驗。但是分小組的時候教師需要注意:小組內的成員一定要精心分配,不能按照座位或者按照學號簡單分配。因為學生的學習程度是不同的,他們的優勢也各有不同。在分組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將不同優勢的學生分成一組。每個小組內都包括一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一名口述能力強的學生,還需要一名記錄能力強的學生。因為化學實驗是一個集準備器材、實驗、記錄、反思、總結為一體的過程,只有將不同優勢的學生分在一起,才能達到實驗的目的,也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體驗實驗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構建有效課堂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運用教學策略構建有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要求:一是教師要轉變觀念。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揮主動性,不要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講解知識,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新的知識。教師要起好引導作用。在鼓勵學生進行探索的同時進行引導,避免學生鉆牛角尖。二是教師要熟悉教材,熟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為教師起的是引導作用,就要熟悉教材,熟悉學生的特點。熟悉教材,才能合理安排學生的預習。熟悉學生的特點,才能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選擇了恰當的教學策略,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4 結語
化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化學課的實驗比較多,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理解和掌握復雜的化學現象和化學公式。但是有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夠,不能夠滿足教學所需的所有實驗,這就需要化學教師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韓恩峰.芻議初中化學有效課堂教學手段的設計[J].化學教與學,2012,(11):5.
[2]李銘.初中化學有效課堂的語言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2,(11):12-21.
[3]孫希云.淺議初中化學有效課堂[J].才智,2011,(19):23.
[4]洪月建.初中化學有效課堂建構[J].新課程導學,2012,(8):33-36.
北京市基礎教育黨建研究中心在近一年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努力找準工作定位、全面履行工作職能,通過建立健全規范有序、保障有力、推進有效的黨建研究管理運行機制,促進全市基礎教育系統黨建研究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發展。
■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管理體制
在進一步明確黨的組織管理的有關要求和“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的原則,以及北京市基礎教育系統黨建工作領導管理體制的基礎上,我們不斷明確黨建研究的管理運行體制及不同主體職能的相互關系,形成了以北京教育黨校、北京市普教系統黨建研究會、北京市基礎教育黨建研究中心為主導,以區縣教育黨校、教育黨建研究會為主體,以中小學黨支部(總支、黨委)為基礎的三級研究網絡和管理運行網絡,逐步構建上下配套、條塊結合、職責明確、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黨建研究管理格局。
■ 健全管理制度,構建質量保障機制
我們充分發揮北京市普教系統黨建研究會作用,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市基礎教育系統黨建研究管理制度。每年上半年,面向全市各區縣基礎教育系統黨建研究會《北京市普教系統黨建研究會年度課題指南》,組織市級課題立項申報,并逐步適度擴大立項規模。組織修訂《北京市普教系統黨建研究會章程》,研究制定《北京市普教系統黨建研究課題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市級黨建研究課題的選題申報、立項評審、開題論證、過程督導、結題驗收、成果評審、宣傳推廣的規范要求;制定黨建研究論文征集、評選工作的評審標準,規范評審程序和要求,為深入開展黨建研究工作、提高黨建研究水平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促進全市基礎教育系統黨建研究工作的規范發展。
■ 完善培訓制度,構建支持服務機制
我們充分發揮北京教育黨校的培訓職能,強化培訓為黨員干部專業發展服務,為黨建工作科學發展服務,為基礎教育中心工作服務的培訓理念,建立常態培訓機制,通過高層專題報告、黨建工作研討、異地考察交流等形式,組織開展中小學黨支部書記、區(縣)教工委組織科長、教育黨校常務副校長、黨建課題研究骨干等多層次和多類別的研修培訓,進一步提高區(縣)黨務干部的黨性修養、理論素質和領導能力。特別在課題立項、開題論證、結題驗收、成果評審等環節,加強黨建研究方法的專題培訓和輔導,持續加強黨建研究隊伍建設和黨務干部黨建研究能力建設,促進黨建研究的開展、創新和深化。
■ 建立調研督導制度,構建引導推動機制
中心聘請有豐富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的黨建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組成專家指導委員會、督導組和培訓師資隊伍,不斷完善黨建專家資源系統。建立北京市基礎教育黨建研究督導制度,組織專家組深入區縣、中小學,及時了解區(縣)與中小學黨建工作和黨建研究動態,了解中小學教育改革發展和黨建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區縣與中小學黨建工作推動和黨建研究水平不均衡的現狀和原因,挖掘區縣和中小學黨建工作與黨建研究的典型經驗和特色,開展有計劃、有重點的黨建研究分類指導和宣傳推介,有針對性地為研究工作順利推進提供專業性指導、支持和服務,推動區縣黨建研究的規范與均衡發展,促進基礎教育黨建研究水平的提升。
■ 建立宣傳表彰制度,構建激勵推進機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3-0095-03
一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普及。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在2001年被提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將整合一詞明確地提出來了。這是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融合,就像粉筆、黑板一樣是一種常規,那么,到底什么樣的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比較適宜利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呢?因此,“信息化環境下農村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模式構建”很有研究價值。
二 概念界定
初中化學中實驗教學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手段,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要使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是化學的魅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課題研究不是簡單地用一些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手段來替代化學實驗教學,而是通過信息化環境下的設施、資源來輔助實驗教學,以期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信息化環境下的化學實驗教學是指利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設施、網絡資源等手段輔助完成初中化學實驗的教學。
三 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研究,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農村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途徑,從而形成一定的教學模式。
第一,通過對九年制義務教育化學課本中實驗教學的內容進行分類,借助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手段輔助實驗教學,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第二,在信息化環境下有效、合理、安全地進行化學實驗教學。
第三,培養學生正確的實驗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 研究內容
化學教學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實驗教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基本概念、理解化學定律和化學原理,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聯系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化學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校實際,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多種途徑,安排和組織學生完成化學實驗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和加強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應認真組織學生完成好教材中要求的必做實驗,重視基本化學實驗技能的學習。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實驗形式,有條件的學校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實驗的機會;條件有限的學校,可采取教師演示實驗或利用替代品進行實驗,鼓勵開展微型實驗、家庭小實驗等。
在實驗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安全和環境保護意識,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同時教師應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運用實物、模型、標本、圖表、幻燈機和投影儀等多種教學媒體和手段,有效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計算機模擬化學實驗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但模擬實驗無法全面體現化學實驗的現象和結果,不能替代化學實驗;用計算機模擬微觀粒子的變化過程時應注意避免科學性錯誤。
重視利用網絡資源和其他媒體信息。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使傳統教學方法中難以表達出來的抽象概念更易于展現,克服了傳統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局限性。運用多媒體技術模擬試驗,緩解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驗經費不足、實驗條件欠缺和環境污染等矛盾同時具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優勢,有利于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運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手段,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 研究方法
課題主要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同時運用文獻法、調查法、數量研究等方法,注重理論研究與個案試驗相結合。在教學研究過程中,對師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實驗教學的過程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及時總結、發現規律。并以問卷、訪談的形式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能力、科學素養進行個案研究。經過一年的實驗及總結再通過一年驗證,最后對課題進行總結。
六 研究過程
對信息化環境下農村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方法進行實踐研究。首先,以本鎮初中學校為研究對象,對其教學手段進行調查。分析其所屬的信息化環境,適合運用什么樣的信息化環境下的化學實驗教學手段。其次,對九年制義務教育化學教材中有關化學實驗的內容進行分類,分析哪些實驗在信息化環境下進行教學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從而構建信息化環境下農村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模式。研究的實踐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即理論、實驗、小結、驗證、總結,不同的階段有其主導的方法和行動,在此基礎上實施規劃、展開調查、參與互動、收集數據、開展研究,并最終形成一個系統的教學模式。再對其效果進行新一輪的再實驗以進一步檢測前期成果,進而得出研究結論,撰寫相應的研究報告。
準備階段(2013.5~2013.9):確定課題研究的內容,組建課題組,對課題相關內容進行理論學習,申報課題。
開始階段(2013.9~2013.11):課題立項后,按照課題組成員分工展開工作,完成開題報告。
初步實踐階段(2013.11~2014.1):根據開題方案,完成初期的調查與實驗分類工作。(1)對本鎮三所初中的化學實驗教學手段以及學校具備的信息化環境進行調查。(2)對課本的實驗進行分類,探討哪些實驗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掌握。
實踐階段(2014.2~2014.6):(1)將初步的實驗分類結果應用于教學活動中,通過實踐檢驗分類的正確性。(2)完成部分成果的整理。
中期總結階段(2014.7~2014.9)整理課題資料,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驗證完善階段(2014.9~2015.6):根據開題方案以及前期研究的成果和中期研究報告,對成果進行驗證以及完善,形成比較系統的研究成果。
總結階段(2015.7~2015.9):總結課題。(1)整理所有的課題資料,撰寫最終成果論文,做好結題的申請準備工作。(2)申請結題驗收和研究成果的鑒定。
七 階段性研究成果
課題組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較多的資料,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實驗的分類總結
課題組通過對實驗的分類,總結出哪些實驗利用信息化環境更有利于教學:
第一,化學微觀概念和微觀結構。如分子原子的模型介紹、分子運動的學習,這些都是微觀的概念,無法形象化。而計算機模擬能夠將微觀世界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第二,現象不明顯的實驗,或者反應速度較快或較慢的實驗。如鐵生銹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會很耽誤時間,而利用計算機模擬不僅可以將“現象”放大,還可以控制反應速度。
第三,錯誤的實驗操作會導致嚴重后果的實驗。氫氣的制取與驗證是個很危險的實驗,如果誤將導氣管放人集氣瓶下面,會導致爆炸。如果用計算機模擬實驗,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讓學生看到這種危險的后果,以說明科學操作的嚴謹性。
第四,嚴重污染、較危險或在一般實驗室條件下不能完成的實驗。如具有危險性和污染性而且在一般的實驗條件下無法完成的濃硫酸、氨氣等的生產,這些過程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動態模擬進行展示。
例如:微粒的運動──燒杯中的溶液為什么會變紅的問題情景?
教師在課堂上演示下述實驗。
向燒杯A中加入20mL蒸餾水,滴入2~3滴酚酞試劑,每個同學都看到溶液是無色的。向燒杯B中加入10mL濃氨水。用一只大燒杯把A、B兩燒杯溶液罩在一起。幾分鐘后,可以發現燒杯A中的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
上述現象說明了什么?怎樣用簡單的實驗加以證明?
學生對上述現象提出幾種假設。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針對假設分別進行下列實驗活動。
……
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結論:(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變紅;(2)B燒杯的濃氨水中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逸出,一些微粒進入燒杯A的溶液中,溶液成分發生改變,無色溶液變紅。
對此內容的教學,光靠老師的演示實驗、學生的操作,無法感受到微觀粒子的運動過程,印象還是不很深刻,所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模擬演示分子運動,加深了學生對分子運動的印象,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了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2.構建一整套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資源
第一,依托“班班通”、網絡互動課堂等基礎設施,開展課題研究。我校于2012年開始逐步配備“班班通”設備,2014年所有班級配備“電子白板”。網絡互動課堂于2014年7月完成安裝調試,預計同年10月交付使用。為了更好地利用此類設施,課題組采取多種形式,轉變教師觀念、提高其熟練操作設施的技能。發揮校外專家、校內骨干、微機教師等作用,不斷學習新概念、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推進課題研究成果的應用。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課件制作水平,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切實做好課題研究工作。再者利用這些設施積極完成與課題相關的教學設計,課件、論文、錄像課等。
第二,利用網絡環境進行資源整合與。課題組成員積極利用校園網、安徽基礎教育應用平臺、安徽省中小學教師教育網、個人空間等進行資源的整合與。
第三,積極引導課題組成員參加各類信息化教育評比。為了檢驗課題組研究成果,課題組積極引導組員將部分研究成果參加各類信息化評比,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課題組研究的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課件、論文被安徽省中小學教師教育網推薦。積極參加本市中小學教師多媒體教學應用學術作品評比活動,課題組成員均獲一、二、三等獎。同時建立個人空間,及時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歸納,此空間還榮獲合肥市個人空間評比三等獎。總之,課題組成員都在不懈的努力,力爭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八 反思及今后的設想
信息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本課題研究借助的教育設施主要是“班班通”、電子白板等,后期又加入了網絡互動課題這樣的形式,所以課題組要與時俱進,做好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設施與化學中實驗教育的有效整合。但是在具體的課題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1)課題組成員開始研究課題時積極性很高,能按時參加課題的研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積極性開始減弱,有時不能參加課題研討;(2)由于我們課題組成員大多數都是畢業班教師,畢業班時間緊、任務重,教師精力有限、課題研究時間緊等問題較為突出。對于出現的問題我們會積極面對,我們也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所以在后期的研究中,我們課題組會盡力處理好生活、教學、課題研究的關系,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王祖浩.化學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小葉.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方法初探[J].中學時代(理論),2012(1)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實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注重課堂情境的創設。新課改初中化學教學中,注重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優化“有效課堂”。
從哪些方面去搞好課堂情境創設呢?
本文就將自己與同事在微型課題《農村初中化學課堂情境創設實踐研究》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初中化學課堂 情境創設的策略途徑
1.通過實驗演示,創設問題情境
在最初接觸化學知識時,學生往往會帶著望而生畏的不良心理,因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化學教師可以多設計趣味性的實驗。
比如“空瓶生煙”、“點不燃的手帕”等情境: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感受到化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愉悅性。
再如在對“水的組成”這個課題:化學教師在向學生們演示電解水的實驗,在驗證水電解所生成的產物是氧氣及氫氣以后,學生便能夠深刻的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奇特,并且將化學變化的實質領悟,對由水獲得氫氣的理想能源獲得初步的認識,使學生意識到化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意義。此外,初中化學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結合其他相應的演示實驗,通過與問題情境的結合,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目的。
2.通過家庭小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家庭小實驗是一種輔助形式,同時也是學生較為青睞的一種探究形式。借助于家庭小實驗,能夠對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加以培養,能夠對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加以培養,最終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的得以加強。
比如講解“碳酸鈣的性質”時,化學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家里自己動手做實驗進行觀察:
①將洗凈的雞蛋浸泡在醋酸當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②將浸泡在醋酸中的雞蛋放置三天以后,然后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結束實驗以后,讓學生們分別談談雞蛋殼的性質,學生便能夠發現周圍的雞蛋殼產生氣泡,然后雞蛋殼會逐漸的變軟直至消失,這種意外的發現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情趣,產生強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然后通過自主地在網上查找或者查閱課外書,不斷的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不但了解到了雞蛋殼的相關知識,并且也對碳酸鈣的性質進行了自主的學習,進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更加堅定了學習化學知識的信心和興趣。
3.通過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初中化學探究性學習的開展,應當對生活實際緊密的加以結合。所以,初中化學教師應當以常見的生活現象、事例及物質,引入課題,對問題情境進行合理的創設,使學生能夠切身的感到生活與化學的聯系,讓學生們知道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而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
比如,在對“分子和原子”的知識進行學習時,化學教師可以將校園中盛開的花朵拿入課堂中,學生在對花香進行分享時,教師可以隨即將問題提出“是否聞到了花香?為什么能聞到花香?”
然后教師將幾滴紅墨水滴入到半杯水中,接著提問學生“觀察到什么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這樣便能夠使學生帶著較強的疑惑,這時教師就可以將課題引入,使枯燥乏味的“原子及分子”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對于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課題進行,將學生放置于實際的問題情境中,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和探究欲望,同時從諸多的問題中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借助實驗 創設情境 解答問題
例如:在實驗中創設情境探究“金屬鈉及過氧化鈉的性質”。 雖然這些知識在高一課本中也會學的,但現在的初中化學實驗探究題中時常出現,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看看實驗圖片,干巴巴地介紹幾個化學方程式,就要求學生得出金屬鈉及過氧化鈉的性質,那很難湊效。
于是,我把鈉與水的反應設計成以下三個實驗情境:①鈉與小燒杯中的水(預先滴有酚酞)反應,②鈉與試管中的cuso4溶液反應,③鈉投入盛有水和煤油混合液的試管中。
在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的同時,很自然地認識了鈉的物理性質:“銀白色金屬,熔點低、硬度小、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在化學性質方面,鈉的性質很活潑,與水反應很劇烈,可以置換水中的氫,當鈉投入鹽溶液中,鈉只能置換水中的氫,而不能置換鹽溶液中的金屬離子,生成的氫氧化鈉可能與鹽溶液中的金屬離子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沉淀。
進而啟發學生思考;鈉分別與三氯化鐵溶液、氯化鎂溶液、飽和石灰水如何反應?
把過氧化鈉與水、與二氧化碳的反應設計成以下三個實驗:①向放在試管中的過氧化鈉固體加水,并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產生的氣體,②在石棉網上放置棉花包裹著的過氧化鈉固體,然后用膠頭滴管向棉花上加幾滴水③在石棉網上放置棉花包裹著的過氧化鈉固體,然后用導管向棉花上吹氣。
把問題拋給學生:
【問題1】 向包裹著的過氧化鈉固體的棉花上加幾滴水或吹氣,棉花為什么會燃燒?發生了哪些反應?方程式如何寫?
【問題2】 請設計一個裝置,驗證過氧化鈉固體與水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其產物是氫氧化鈉和氧氣。
通過觀察直觀的實驗現象后,學生的學習不在變得枯燥乏味,而是在輕松愉悅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學會了思考,提高了能力,解答有關探究題就迎刃而解了。
問題是打開思維的鑰匙,情境則是將思維放飛的舞臺。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思維的碰撞能夠產生創造性的火花。所以,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創設趣味性、探究性的問題情境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化學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性格特點將問題情境加以創設,把學生領入精彩十足的問題空間,使學生盡情的在問題情境中想象,從而提升化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
[2] 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3] 徐偉. 問題化教學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7(03)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15)09-0036-03
研究背景
2012年,山東省淄博市教育技術“十二五”規劃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化學“問題-探究”學習策略研究》正式立項。課題組在相關學習策略和帕里斯卡爾等提出的結伴問題解決法的指導下,將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課程進行整合,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運用網絡環境所提供的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結合學科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變革。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課題組近期重點研究翻轉課堂中的微課教學。
“要做老師,先當學生”。2014年7月,我參加了北京大學的首期MOOC,學習了汪瓊教授開設的《翻轉課堂教學法》課程。經過1個月的網絡平臺學習和互動研討,取得了本次MOOC學習的優秀證書。這是我第一次親身體驗MOOC學習,從學習者的角度,換位思考、學習實踐翻轉課堂的學與教。我想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翻轉”,得先從自己的思想、理念、行為方式等方面進行“翻轉”。
課程從什么是翻轉課堂教學法、如何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如何制作優質教學視頻、如何組織課堂學習活動、如何實施翻轉課堂五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引領和共同的“研磨”。我通過學習認識到:教師需要設計出學生愛做的自主學習任務,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學會用簡易的工具制作出好用的教學視頻,為學生的“好學”提供支持。面授環節需要有效促進學生對新知的消化吸收,發揮師生研討的最大效用。教師還要耐心說服家長、同事、領導支持翻轉課堂,同時,積極開展翻轉課堂的行動研究,讓翻轉課堂真正有益于學生的發展。
2014年11月,原蘇州電教館館長金陵到淄博做了《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的專題報告。通過學習他提出的微課程教學法的模式、微課程的課程屬性、創作方法以及評價體系等內容,我對微課程創作以及在教學中的應用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支持個性化學習的翻轉課堂有了新的認識。
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1. 微課程的積累與系統化
(1)微課視頻的創作
我通過ADDIE模型的五個步驟完成微課程設計:①分析。包括分析學生和分析教材(重點、難點、易錯點等)。②設計。包括內容結構、表述方式、視覺設計。③制作。包括選擇方式、錄制、后期加工。④應用。包括課前預習、課中輔導、課后總結。⑤評價。包括微視頻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
我以微課視頻為最終作品,按照圖1所示流程圖,嘗試創作了自己的微課程。從學習主題的選擇到微學習和微教研,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還促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
圖1 微課程創作流程圖
從微課題的確定,到微練習的設置,重點在于把各個教學資源,借助教育技術整合到微視頻里。關鍵在于教學的創意,寓教于樂、潛移默化!
(2)微課程的積累
首先,我們選擇初四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針對他們化學學習中遇到的難點、易混點,借助設計和創作微課程,形成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課程資源。其次,我們對微課程進行系統編排和科學建構,創作了六個“解題類-辨析型”專題微課程。
(3)微課程的系統化
在微課程的系統化和教學研究中,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有幾個團隊的大力支持。在初中化學微課教研團隊中,我們重點研討知識點的選取、微課程系統化的分工、實驗視頻的拍攝與處理、Flas的設計和制作、微課程練習的精選等工作;同時,在微課程教學研究團隊中,我們重點研討平臺的注冊和登錄、微課程的上傳和、微課程的評價和總結等工作。
最終,我們完成了初四的化學小實驗微課程系統化的頂層設計,并且和相關的教育企業合作,研發化學微課程產品。
2. 翻轉課堂的學與教
(1)翻轉課堂的教學組織
翻轉課堂教學的基本元素有:微課、自學任務單、測評。翻轉課堂就是整合這些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深度思維,影響思想發展的“黑匣子”。微課視頻已經基本完成了系統化工作,自學任務單還需要進行匹配處理,尤其是以課時為單位的設計和整合。
基于昆侖中學的教學生態,初中化學備課組通過一個暑假的努力,以紙質《學習手冊》集體完成了初中化學新授課的學案整合工作。
掌握同樣的學習材料,不同的學生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每位學生學習的具體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搭建了支架,比如,配合《學習手冊》,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完成“自學-診斷”,小組合作完成“問題-探究”,獨立完成“覺悟-發展”的學習測評,班級研討、自我錯題整理等。
用互聯網的思維審視當下的教育信息化變革,只有開放、免費、聚合才會有出路。通過360云盤的形式,在初四兩個實驗班的化學督促群(家長QQ群)和化學學習群(學生QQ群)中公開了我們的研究成果,甚至不需要網絡在線學習,學生只要提前下載就能夠自主學習。同時,積極借助淄博市微課程設計和創作大賽平臺,開展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問題-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就這樣,從“無”到“有”,從“有”到“互聯”,從“互聯”到“大數據”,通過半學期的翻轉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組織初見成效。
(2)學與教的方式轉變
翻轉課堂教學研究的邏輯終點是實現人的健康成長和科學發展:學生不僅要學會、還要會學,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學會生存;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不僅要執業、還要發展。所以,翻轉課堂的學與教需要轉變學生、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這種轉變就需要通過視頻改造教育、支持個性化學習、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前移(通過任務單和微視頻)。
視頻資源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重復、倒退、快進,看不懂的重復看、不想看的可以跳過去,適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信息化教學前移具有人機一對一的特征,只要有足夠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就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受干擾很少,就像單獨開小灶,學習效果較好。
(3)教學行為習慣的養成
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通過構建新的教學生態,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到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如圖2)、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如圖3),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組織者、設計者。
圖2 在網絡教室自主學習
圖3 在課堂上探究、研討
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活動,把原來的“老師課上講、學生課后做”變為“學生課前學、師生課內評”,通過教學環節的前置,真正把學習還給學生,把講堂翻轉為學堂!
注重教學行為習慣的養成,按照“檢測、作業、探究、展示”課堂教學創新四步法,提高學生的自學、協作、探究能力。
實證研究總結與反思
1.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選好時機“激”發微課程
不是所有的微課程都適合課堂教學,不是所有的課堂教學環節都需要用微課程。以初中化學學科教學為例,我在教學中有以下思考。
(1)從課型來看,大概可以分為新授課、探究課、復習課、測評課等類型。新授課以傳授新知識為主要任務。它既是學生獲取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的過程,也是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的過程,可使用“講授類”微課程。探究課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充當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的角色,通過自己設計方案,依托討論、實驗等去探求未知和解決問題,可使用“實驗類”微課程。復習課是就是將遺忘的知識重新拾起,將未懂的知識弄懂、弄通,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還可以對知識適當拓寬和加深,因此復習課一般使用“演示類”或“解題類”微課程。測評課一般不用。
(2)從課堂教學環節來看,大致分為“導入-探究-鞏固-總結”四個環節。導入環節有兩種作用:一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二是創設適合學習的情境,通過已知與未知、體驗與想象、現實與虛擬等聯系,展開思維和實踐活動。探究環節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環節。鞏固環節是開展師生互動活動,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師生共同評價-教師或學生再提出問題……”逐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認定、自我評價等。總結環節一般進行學習反思、升華等活動,它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風格等,因課而異、因生而異、因師而異。所以,導入環節和探究環節一般可以使用微課程,而鞏固環節和總結環節一般不用。
2. 微課程不在于用了多少,而在于“活”了多少
微課程不能為用而用。其作用在于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也不能以微課的數量“論高低”,微課程是新型的教育資源,與傳統教育資源相比,關鍵是它發揮了多大的作用,能否在學生的學習中“活”下來。
(1)轉變學習方式。理想的微課程是以微視頻、任務單、微測評等內容為主,能夠在線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能夠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自身的學習狀況、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學會選擇自己的“網絡教師”和“現實教師”,切實轉變學習方式,不斷得到鼓勵,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2)轉變教學方式。在網絡環境中開展一對一的數字化學習活動,或者借助信息技術和微課程開展小組混合學習活動,能夠有效地實現探究式學習、發現式學習,增強教學的“互動性”“體驗性”。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能夠促進教師角色意識和行為方式的轉變。
(3)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增強必需的“指導”。從學生的角度看,以前在課堂上為了實現“統一”的學習進度,經常會出現“吃不飽”“夾生飯”等現象;通過數字化學習活動,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適當減少了老師的“絮叨”或者增強了老師的“關注”,相對減輕了學習的“負擔”。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對于化學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讓每一位學生認識多彩的化學世界;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這些基本理念為新課程的研究與實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據,面對改版的新教材,如何施教?下面就談一談我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環保教育,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保護環境已成為當前和未來的一項全球性的重大課題。新教材中介紹了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溫室效應、光化學煙霧、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及其防治。并將“居室中化學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見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選學教材中。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要將環保教育滲透于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強調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明白,為了不讓環境污染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樹立起強烈的環境意識。當講到涉及環保的相關知識時,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介紹一些實例來加深印象,拓寬視野。例如:初中教材講到空氣的組成時,讓學生了解空氣質量日報,使學生初步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再“純凈”,已受到可吸入顆粒、有毒氣體等的污染,再介紹這些污染物大多是化學物質,在今后的學習中會不斷地接觸到,這樣,引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也對環保教育做了個鋪墊。
二、新課程環境教學下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削弱
我認為新課標教學,要充分體現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好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才能達到教學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來說就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新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做到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三、重視生活經驗和親身感受,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系
新課標提倡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學習化學的主要動機之一。生活中的化學與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展開探究,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認識。如學習煤和石油時,介紹潔凈能源的開發、目前各國開發新能源的舉措等。如英國農村大面積種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國一些科學家開發利用人體能。學習酸的通性、pH時,讓學生完成家庭小實驗:用pH試紙測定肥皂水、食醋、礦泉水、洗發劑等液體的pH值,判斷各種液體的酸堿性。再如,根據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學知識進行非法活動,教給學生打假識假的經驗和常識,如用無水硫酸銅粉末驗證市場買回的酒精是否滲有水;為節約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條油餅等事實,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源于生活。
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最佳途徑,科學探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可采用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如學習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后,讓學生走出課堂,調查本地水資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況,深入社會生活實際去獲得第一手的信息,通過發現問題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化建議,并寫出調查報告。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因此,教學中要廣泛開展小制作、小實驗,并開展自制儀器、自制實驗裝置評比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生活的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1、傳統化學作業存在的問題
(1)作業以教師師統一布置為主,學生選擇很少。
(2)作業布置以書面為主,學生缺少實踐。
2、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新的課程理念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化學教學中的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通過課堂訓練、課外家庭作業、化學小論文等方式,使化學作業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并積極主動地去做作業并完成作業。作業的有效與否直接決定新課程目標的實現。作業有效性研究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大體將化學作業的設計原則分為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來闡述:
(一)初中化學是化學教學的啟蒙階段,重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作業的有效設計是落實多元化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應遵循以下原則:
1、正確理解課堂教學和課外初中化學作業的關系;
2、正確把握教師在學生完成作業中的角色和作用;
3、把握不同層面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合適的目標任務;
4、把握新課與復習課、章節復習與綜合復習的關系。
因此,初中化學作業設計不僅要體現分層性、多樣性、趣味性和復習性,立體開發學生思維,提高興趣、培養能力、開拓視野,還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為更好的發揮化學作業的重要作用,作業的布置可采用多種形式:
1、閱讀型作業---新教材中提供了較多的“閱讀材料”和選學內容,例如:人教版九年級教材中“空氣質量日報、預報”、“綠色化學”、“水資源緊缺指標”、“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薄膜”等等。
2、記憶型作業---例如:初中元素化合價、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號元素、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還有化學基本概念、原理、實驗現象等,檢查這些作業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及概括問題的能力。
3、實踐型作業---以教材上課后的“活動與研究性學習”為主,可以通過電視、廣播、報刊書籍、網絡收集相關資料。也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收集實例資料;調查當地河水水質情況、土壤的酸堿度等。在完成這些作業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交流中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
4、探究型作業---以課本中的“家庭小實驗”、“小制作”為主。如人教版九年級化學課本中的“自制簡易凈水器”“制作葉脈書簽”等。學生在完成這些作業時,必會思考制作的原理、所用材料藥品、操作步驟等。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也增強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
興趣。
5、方案設計型作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方案的宏觀設計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獲取信息資料的能力,繼而為今后的化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應始終重視實驗方案的設計。
(二)、高中化學教學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之上,學科難度逐步加深,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繼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掌握了學生對現行高中化學作業的看法和不同學生對化學作業的要求,據此提出高中化學作業的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強化化學作業的有效性。
作業有效的特征:目的明確、題量適當、自由靈活、效果優良。
① 目的明確:
每一次有效的作業都應該是目的明確、要求具體。每一次作業能解決一類或兩類問題,掌握解題思路,學會解題方法。有效作業的目的要能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能力發展。
②題量適當:
化學課時是有限的,一份作業是否有效,關鍵是看一次作業能不能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并且對以后的學習有啟示作用。有效的作業題量必定要適當,能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充分理解和把握。
(2)提高作業有效的實施原則:
①開放性原則
在作業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首先了解研究學生,掌握學生之間的差別,然后分層次進行作業設計和布置,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作業內容要面向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學習內容的延伸的;學生的作業不僅要關注結果,更重要的要關注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的表現。
②合作性原則
在作業布置中,要重視學生的相互協作,鼓勵學生開展經常性討論和交流活動,使學生在發表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一法、交流作業體驗和感想、傾聽他人經驗的過程中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經驗和認識,豐富自己的解題思路和作業方法。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課題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①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對科學過程的感受。不過分強調知識的邏輯順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生活性、實用性,以及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②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探究的力度,精心創設活動與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③內容的選擇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上三點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我信應舍棄傳統的化學教學片面強調知識和技能目標,必須把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放在首要的位置。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尤為重要。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結合自己多年的化學教學實踐,我對初中化學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幾點體會:
一、演示實驗,創設學習情景,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在最初接觸《化學》這門課程時,是一種望而生畏的恐懼心理,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化學》是一門有趣而又與生活實際緊密相聯的,創設學習情景是化學教師上好第一節化學課的關鍵,因此,在學習課題1時,我設計幾個趣味實驗,如“點不燃的手帕”、“雨落花開綠葉出”、“空瓶生煙”等奇景,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愉悅性,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學習《水的組成》這一課題時,我進行了電解水的演示實驗,并驗證水電解后的生成物是氫氣和氧氣后,學生深感化學變化的奇特,同時領悟化學變化的實質,而且初步認識由水可以獲得氫氣這一理想能源,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還有其他很多演示實驗都會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學習“燃料的燃燒對環境的影響”這一課題時,組織學生進行三個實驗:一是“樹葉與酸雨”的反應;二是“鎂條或鋅粒與酸雨”的反應;三是“大理石與酸雨”的反應。學生通過親自實驗,認識到“酸雨”的危害的嚴重性,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發展新型無污染能源的緊迫性,使他們從小就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同時,學生也有進一步學好化學知識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欲望,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設置化學問題,創設學習物景,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根據不同的課題內容創設學習情景,“設置化學問題”就是一種方法。
將學生置身一個實際的情境之中,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并從該問題中,學習到“科學興趣小組”的科學調查問題的方法,可以說對學生是一種全方位的素質提高。像這個“化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是信手拈來的。
如在學習“燃料的燃燒對環境的影響”這一課題時,我設置這樣一個化學問題:“為什么在冬天有霧的早晨,一婦騎著摩托車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綠燈,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車,突然,該婦女昏倒了。試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這種問題的設置會讓學生對汽車尾汽的污染加深認識,從而對改變汽車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三、通過圖片、模型和影像資料,展示學習情景,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學習化學研究些什么”的知識時,可以展示拉瓦錫的有關實驗圖片,我國化學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質的圖片等,讓學生感受化學家的研究成果;通過觀看“南極臭氧空洞”的圖片,環保部門對大氣檢測的資料片,用高能燃料推進火箭的過程,以及機動車輛尾氣排放圖片、工廠排放廢氣而產生“濃煙滾滾”的景像等,都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認識到只有學好化學知識,才能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
四、通過新聞報道,創設情境,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新聞報道中經常會涉及到化學方面知識情景,例如,有一報紙報道:有一下水道發生了爆炸,所炸之處,下水道蓋全部被炸開,并一直炸到一學校的校園內,并炸傷幾名小學生及路人。據事后調查,這是一起嚴重事故:有一名從事灌裝液化汽的人將罐內殘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丟煙頭掉進了下水道而發生了這起爆炸事故。學生閱讀后,深感生活中化學知識無處不有,加深了點燃“一切可燃性氣體或粉塵都應驗純”的這一知識點的認識,同時,也對我國很多煤礦發生瓦斯爆炸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這里,可以進行知識拓展,設計一個“點燃不純氫氣”的爆炸實驗,讓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驗證獲得為什么會“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活動,探究的內容是“怎樣預防礦井的爆炸事故發生?”學生會感受到搞好礦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學生對社會對人民增添了一份責任感。
新聞報道中的內容,學生有一種新鮮感,閱讀與了解其中內容的欲望比較強,因此,從中選取相關的內容,創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學效果好,比如“在學習天然氣”這一課題時,我市報道了,“天然氣,會給你帶來什么?”的內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氣的成份,天然氣的燃燒產生的污染與煤氣燃燒相比,天然氣與煤氣燃燒熱值的大小,最后,引導市民計算了每立米的價格問題,這實際上是創設學生學習“天然氣”知識的良好情景,讓學生從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熱值與價格等多方面獲得了訓練,學生學得輕松,而且又讓他們感受到實用。像這種例子有很多……
所以說,新聞報道在牌教學測設情景的有寬闊途徑。可以達到引人人勝,立竿見影,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五、調查與實踐,設置情境,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學習“水的凈化”這一課題時,聯系我們身邊的江——西江已受到了污染,那我們的自來水廠是如何凈化的呢?讓學生帶著要“探究”清楚這一過程的問題,學習“水的凈化”的全部過程,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又如,據報道,有位五十多歲的農婦、到自家地窖中拿紅薯時,不幸身亡。經分析確認:農婦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過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讀了這篇報道。就可以提問,怎樣測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呢?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對地窖的二氧化碳質量分數進行探究。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并且對學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識又添了重重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