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49: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研成果轉化的意義,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通信作者]*謝雁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臨床評價,Tel:(010)64014411-3302, E-mail:
[作者簡介]張雯,碩士研究生,Tel:18810465641,E-mail:
[摘要]目前在中醫藥研究方面已經形成了若干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科研勞動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標準化是促進中醫藥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對于推動我國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促進國際貿易有重要意義,及時將具有向技術規范轉化潛質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規范不僅有利于提高標準的技術含量,而且有利于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該研究初步探索出適合具有向技術規范轉化潛質的中醫藥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的路徑,旨在為今后中醫藥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方法參考和借鑒,以促進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中醫藥科研成果;技術規范;轉化;路徑探討
1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現狀
近年來,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政策法規,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各地的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加強與科技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法規等,為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科技向標準轉化的轉化率非常低,以2013年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統計數據為例,科技部當年共登記科技成果51 723項[1],與51 723項科技成果相對應的是2013年共計制修訂標準1 691項,其中指定1 211項,修訂480項[2]。從以上統計數據不難看出,我國科研成果產出多,但是轉化率低。
就中醫藥而言,隨著國家對中醫藥的重視,科研經費投入逐年增多。僅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為例,截至2012年,通過中醫藥學科資助的各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達5 146個,資助經費約達15.080 7億元;其他資助還有來自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省部級科研項目等若干類別經費的支持[3]。反觀中醫藥標準化進展,截止到目前為止,中醫藥領域共制修訂國家標準27項,行業或行業組織標準471項。雖然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中醫藥相對于其他行業領域的標準化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科研單位等相關研究機構,往往局限于為了發明而發明,為研究而研究,并未對其科研成果進行大量的改進和轉化,為能充分考慮科研成果的“實用性”,科研成果往往停留于“實驗室”的初級階段,致使眾多本應對中醫藥推廣與傳播,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服務社會,造福國家和人民的中醫藥科研成果在很長一段時期都被束之高閣,難以實現其應用的自身價值,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2亟需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的路徑和方法
科學研究、標準和成果轉化三者既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成果轉化是技術知識和研究成果的具體轉移和應用于生產的實踐表現,不但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同樣,各發達國家競爭的焦點,也集中在把當代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競爭上,因此科研成果只有經轉化和推廣,才能發揮科研成果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才能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為科研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的支持[4]。
當今社會,標準的競爭關系到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利益分配。總理指出,“標準是自主創新的制高點,誰掌握了標準制定的話語權,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標準不僅滲透在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形成新的生產力[5],而且能夠成為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經濟貿易中不可缺少的共同語言,成為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助推器。一項技術標準被國際標準采納,往往可以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甚至能決定一個行業的興衰,標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所處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6-7]。標準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構成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8]。
隨著全球經濟的深入發展,現代科學計劃不斷革新以及人類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深刻變革,中醫藥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通過中醫藥標準化,使中醫藥服務和產品達到國際技術交流合作與貿易條件的要求,符合國際慣例,促進中醫藥更好地走向世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資源轉化為產業,文化和經濟優勢,保持我國中醫藥在國際傳統醫學領域的話語權和應用地位。同時,標準也是國際貿易壁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各國通過制定實施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技術標準,來限制不符合本國標準服務和產品的進口,保護本國的利益。我國雖然加入了世貿組織,在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堡壘己不在,但是技術堡壘仍然存在,例如,2004年歐洲的《傳統藥品法》案的頒布就是為了阻止中草藥進入歐洲市場設立的門檻。因此中醫藥標準化對于中醫藥現代化、國家化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工作,對引領和支撐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9]。及時將具有向技術規范轉化潛質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規范不僅有利于提高標準的技術含量,而且有利于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因此只有吸收借鑒當今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用標準的形式再現中醫理論和醫療技術,中醫藥學才能與時俱進。
3中醫藥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的路徑
3.1標準的涵義及分類
技術規范屬于標準的一種,國家標準GB2000.1-2002《標準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中給出了標準的定義,標準是指“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并注明:“標準宜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按照標準的要求程度分:規范標準、規程標準和指南標準[10]。規范:規定產品、過程或服務應滿足的技術要求的文件。適宜時,技術規范宜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是否得到滿足的程序。規程:為設備、構件或產品的設計、制造、安裝、維護或使用而推薦慣例或程序的文件。指南:給出某個主題的一般性、原則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導或建議的文件。
3.2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的科研成果界定
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規范是指從科研成果的形成開始,到形成基于該成果的技術規范的一系列活動,其中跨越了2個系統即科研系統和標準化系統。從標準化的角度看,它包括了將科研成果納入到技術規范的所有標準化活動;從科研系統來看,它是將處于轉化中某個適當階段的科研成果將技術規范的形式固化,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有力手段[11]。
然而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能夠符合轉化為技術規范的條件。從標準的概念不難看出,標準是在一定范圍內適用的規范性文件,因此每個標準都應當界定出其適用范圍;其次標準的實施是為了使有關的工作獲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關方的協商一致;而且標準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復使用的文件,某些一次性出現的事物由于其偶然性,不需要制定標準,某一方單獨使用的文件也不一定要制定標準;只有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而又反復出現的事物,為了規范它,才需要制定成標準[12],因此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的科研成果內容必須符合具備以下特性:①其內容必須具有適宜于制定為重復使用或者共同使用技術要求的性質,這種性質對于科研成果的產生和生存來講不是必須的,但對于科研成果的轉化和進一步的推廣時至關重要的。②同時應當具備向技術規范轉化的內在要求和外部條件。內在要求指的是科研成果需要符合一定的成熟度,先進性,應用價值及與政策的協調性等等,如果科研成果的實際狀態沒有達到一定的要求,其不具備可轉化性;外部條件指的是行業內或者領域內有制定該技術規范的需要,具有推廣的必要性,才需要將相關科研成果進行整合和梳理,轉化為技術規范。
3.3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的具體步驟
3.3.1遴選科研成果
在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的現狀部分不難看出,目前在中醫藥領域,已經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然而標準的制定數量是有限的,追根溯源,在于哪些科研成果能夠轉化為標準以及如何轉化目前缺乏相關的方法[13],本研究通過檢索相關文獻,法規和政策,借鑒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承擔的“十一五”科技專項課題“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試點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潛力分析方法” [14],結合中醫藥的特點,初步擬定出適合于判斷中醫藥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技術規范的準則和條目。
判斷一項中醫藥科研技成果是否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要考慮以下2個基本準則:第一,可行性,即該項科研技成果是否具有轉化為標準的基本屬性,例如是否具有推廣價值,能夠重復利用;是否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人員基礎;在該領域是否能夠達成一定范圍的共識,并確保該項技術規范與當前已經的或者正在研制的技術標準之間保持相互協調、沒有重復。第二,必要性,即通過對該項科研技成果技術水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綜合評估,認為其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所需,這是確保技術規范制定完成之后能夠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具體評價條目見表1。
在必要性的遴選條目中,技術水平的先進性和成熟度是判斷科研成果是否具備轉化潛質的先決性要素,主要表現為通過分析該科研成果應用推廣的時間、范圍大小、與相關技術的協調性,是否在中醫藥行業內達成一定的共識,設立該條目的原因是,因為標準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復使用的文件,標準的實施是為了使有關的工作獲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關方的協商一致,因此只有中醫藥領域內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并且在行業內達成一定的共識的科研成果才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能否解決中醫藥領域的技術難題或熱點問題是指該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之后可以解決行業領域內懸而未決的技術難題或熱點問題;科研成果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與同行業比較達到國內或國際的先進程度,并考察是否可以帶來共性問題的解決。
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體現科研成果價值的第2個特性即表現為經濟性,因此設立了經濟效益的評價指標,這一點對于評價應用及開發類科研成果尤其重要,所謂的經濟效益自然指科研成果可能帶來或者已經帶來的經濟價值,即科研成果轉化后將其應用于生產和服務帶來的間接和直接的經濟效益[15],對于中醫藥科研成果而言,主要表現在是否是中醫藥市場發展所亟需,該條目是通過分析該科研有利于行業的發展,可以創造更大的利益,則推廣的價值就大;科研成果是否可提高中醫藥市場的競爭力指的是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后對于中醫藥市場增收,增效的直接貢獻和對于國民經濟帶來的間接貢獻,預期的經濟效益越大,提高中醫藥市場競爭力越強,則越需要轉化。
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其一表現在科研成果是否符合人類的安全,文明和倫理道德準則,因為有些科研成果的先進性、成熟度和經濟價值很高,但是違背了人類安全、文明和倫理的原則,是需要被禁止轉化為技術規范的;其二表現為是否提高中醫藥醫療服務水平,中醫藥的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屬于中醫藥在衛生領域內應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只有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規范后,能夠切實提高中醫藥的醫療服務水平,實現其社會價值,該項科研成果才具備轉化的必要。
運用共識會議法對前期遴選出的科研成果進行專家論證。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進行完多輪專家共識會議之后,根據專家共識會議的結果,確定技術規范的轉化方案。
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藥標準制定管理辦法(試行)》提出新工作項目提案建議書,填寫完成后交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標準化辦公室,履行報批程序,收到正式批復后批準立項。
3.3.2確定技術規范制定主體
明確技術規范的制定主體,對于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技術規范至關重要,技術規范的制定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需具備在中醫藥行業內,處于該領域領先并且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資質,才能在科研成果轉化技術規范后起到推廣和應用的促進作用。
3.3.3組建技術規范制定工作組
3.3.3.1遴選原則技術規范制定工作組由臨床醫生、藥學學科的人員、臨床方法學方面的專家、各級管理人員及標準制定人員等多學科人員組成。人員有資深老專家、專家、臨床一線醫師、藥師、科研研究人員、方法學研究者等,分布在老、中、青3個層次。負責起草的工作組積極收集、分析相關資料,吸納各國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既往標準化建設的經驗。
3.3.3.2工作組組成由臨床專家、藥學專家、方法學專家、統計學專家、中醫藥行業管理者及衛生行業管理者等資深專家組成,對技術規范的制定提出決策性的建議和總體督導。撰寫工作組又分為文獻檢索小組和起草小組。由具有臨床、藥學、臨床流行病學知識背景的人員執筆撰寫技術規范;由具有中醫學、臨床流行病學知識背景及較好外語水平的人員進行文獻檢索與評價。
3.3.4系統收集相關材料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補充相關材料,具體包括:廣泛收集與技術規范相關的專業文獻及相關科研成果,與技術規范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化的法律法規;編寫工具,《標準化工作導則》、標準編寫的相關規則與指南;從而節省技術規范編寫所需的時間。
3.3.5起草技術規范
3.3.5.1撰寫技術規范討論稿基于文獻檢索小組檢索的所有相關材料,并且廣泛征集技術規范制定完成之后的使用各方比如各級醫院、藥品生產企業和科學研究單位的建議和意見,形成技術規范的討論稿。
3.3.5.2撰寫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根據標準化管理的要求,為了使技術規范更具公認性,召集技術規范指導委員會專家對技術規范討論稿進行專家論證,以期討論稿進行修正完善,撰寫工作組對指導委員會專家提出的意見進行細致的推敲和反復討論。
經反復討論之后,運用由中國標準出版社,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白殿一教授主編的《標準的編寫》一書中附錄6中的“標準編寫模板TCS2009”及使用指南進行編制,使編寫的技術規范符合GB/T1.1規定的標準要求,形成征求意見稿。
在標準編寫時應當注意,標準的條文應用詞準確,條理清楚,邏輯嚴謹。語言描述準確、規范是制定標準的最基本要求。標準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信息的,它對語言描述的要求特別苛刻,標準的語言和表達形式應盡可能的簡單,明了,易懂,還應注意避免使用口語化的措辭,一是要清楚的表達信息,一是不容許出現異議。標準文本的表述要有很強的邏輯性,用詞禁忌模棱兩可,防止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標準內容產生不同的理解。具體可以參考GB/T1.6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單元:標準的起草與表達規則。
3.3.5.3技術規范意見征求在形成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之后,需進行必要的內部驗證,同時通過各種形式:公開,網絡,問卷調研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在完成技術規范的征求意見之后需對征求的意見進行歸納匯總和研究處理,形成意見匯總處理表,對于未采納意見的,應當說明理由,對于技術規范進行了重大修改的,應當再次征求意見。
3.3.5.4形成技術規范送審稿根據技術規范征求意見,對意見進行逐一認真分析后,再進行意見的匯總處理,形成技術規范送審稿。
3.3.6審查、批準、出版、復審
由于技術規范的審查,批準,出版及使用和復審,均屬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行為,因此僅需按照其流程具體操作即可。
4討論
在中醫藥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時,遴選具備技術規范轉化潛質的中醫藥科研成果對于技術規范的轉化至關重要,本研究通過檢索相關文獻,法規和政策,借鑒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承擔的“十一五”科技專項課題“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試點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潛力分析方法”,結合中醫藥的特點,初步擬定出適合于判斷中醫藥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技術規范的原則和條目。然而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深入探討,迫切需要進行中醫藥科研成果向標準轉化評價系統的研究,建立適合中醫藥發展的相關評價指標體系,采用適當的評價方法,科學合理的做出評價,更好得確定應當重點進行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的項目。
然而大部分標準化的學術論文目前都還停留在對標準化工作的初級探討、經驗總結及具體標準的討論方面,對于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轉化路徑深入研究很少,使得中醫藥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支持的中醫藥科研計劃從立項到科技成果產出,標準計劃立項到標準批準,是兩條互不相關、各自獨立的過程鏈,很多中醫藥技術成果中亟需形成標準的內容未能進入我國的標準的制定程序中來。科研院所的廣大科研工作者承擔著繁重的科研任務,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來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為標準,更缺乏這方面的有效經驗,造成了大學研發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加之我國僵化的科研體制管理模式,立項專家往往忽視科研的應用性,容易導致高校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從而無法實現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因此應當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標準化管理體制,加強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資源的整合,系統梳理科研進展及成果,建立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機制,加大科研成果向中醫藥標準轉化的力度,真正體現科技創新對于中醫藥的支持和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2013年度科技成果登記與統計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EB/OL].2013-11-26.http:///web/detail1.aspx?menuID=11&contentID=1011.
[2]國家標準委. 2013年第二批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公布[EB/OL].2013.http:// .cn/news/20131219/119658.shtml.
[3]郭春莉,付強.中醫藥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模式探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15(8):1850.
[4]石驥,傅良韜,文軍,等.注重科研管理,加強成果轉化[J].西南國防醫藥,2005,15(5):534.
[5]Pat Picariello.A global standards strategy by industry for industry[J]. Standard News, 2002(5):57.
[6]高曉紅,丁日佳.標準化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J].經濟論壇,2004(1):48.
[7]丁日佳,李翕然.技術標準、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系統論[J]. 世界質量與標準化,2004(1):37.
[8]郝素利,丁日佳.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國際標準的策略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6):96.
[9]宇文亞,韓學杰,史楠楠.中醫藥標準化現狀分析與思考[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3)∶445.
[10]白殿一.標準的編寫[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11]柳成洋,丁日佳.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理論及方法[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12]中醫藥標準化知識簡明讀本編寫組. 中醫藥標準化知識簡明讀本[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3(b)-0-01
科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驅動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目前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新趨勢。“十二五”期間,發揮科技創新驅動引領作用,著力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學化水平,是推動遼寧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性環節。
1 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明顯成效
1.1 綜合運用計劃等手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深入發展
設立實施產學研合作技術聯盟計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計劃,建立對科技成果所有者和轉化實施者給予重獎的制度等,改革科技計劃的運行機制和模式,推動企業成為重大產業化項目的承擔主體。據了解,目前全省9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企業產學研技術聯盟達到535家,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沈陽、大連、撫順、盤錦等市每年安排產學研合作項目資金超過科技計劃資金總量的60%以上。
1.2 創新觀念和作法,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遼寧省先后創建了中科院沈陽技術轉移中心、東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大連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等7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并以沈陽、大連兩大技術交易市場為主體,帶動全省各市技術交易市場實現融合共贏發展,組建了遼寧省網上技術交易市場。初步建立起了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1.3 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產業化效果進一步顯現
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以來省本級財政投入各類促進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近3億元,引導100億元的各類資金投入產學研項目,實施了產學研合作重點項目3000多項,完成產學研合作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過4000項。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正逐年穩步提升,僅以中科院系統為例,2010年其在遼寧的產學研合作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03.7億元,在全國排名第五位。
2 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
2.1 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在動力和能力不強
一是吸吶轉化科技成果的內在動力不足。絕大多數企業尚未擺脫外延式簡單擴大再生產的路徑依賴,缺乏采用新技術的內在動力。二是吸吶科技成果的技術能力不足。2010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有研發機構和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比例分別為14.4%、15.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三是創新文化和觀念落后。許多企業不愿意承擔風險進行博弈,很多好的項目因此流向省外。
2.2 院校科技成果轉化觀念與能力有待引導和提升
一是科研評價偏差導致科技成果轉化觀念淡薄。院校在科研評價上以學術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對應用技術研究及科研成果轉化熱情不高。二是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院校為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不強。三是部分科技成果難以滿足產業化的要求。很多院所“生產”的成果通常只是科學形態知識或是實驗室技術,在技術層面尤其在系統集成方面還需繼續研究
攻關。
2.3 社會金融體系和科技中介機構發育不成熟
一是社會金融體系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目前,遼寧省產學研投入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來自企業和政府。風險投資機構少,省會沈陽只有各類風投機構38家(天津市僅2006年底就達68家);私募股權基金起步較晚,全省只有兩到三家私募股權基金,且規模都不大。二是科技中介組織發育不夠成熟。三是科技中介人員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3 對策建議
3.1 建立多元化投入體系
一是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省財政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有條件的市、縣(區)要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二是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科技型骨干企業要提高研發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三是引導金融和投資機構更多參與科技成果轉化。通過設立科技銀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開展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通過股權轉讓、股權融資、上市等辦法,引導和支持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
3.2 提升企業參與動力和能力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媒體對典型事例和成功經驗進行報道,正確引導輿論導向,樹立以科技創新為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動力的理念,引導企業創新行為和社會投資方向。二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與院校設立長期合作專項經費,探索形成以技術入股、利潤分成、銷售提成等為主要合作形式的合作機制。三是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建設和完善研發機構或研發平臺。實施工業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力爭用4年時間從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選派千名科技人員擔任工業企業科技特派員,輻射帶動5000家企業發展。
3.3 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加快中介服務組織建設。繼續推進服務機構建設,發展中介組織,制定有利于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二是大力加強高新區孵化器、公共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等創新體系建設,引進重大項目和國際知名企業與研發團隊,在產學研結合和科技金融上進行創新和試點。三是完善公共網絡服務平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立全省統一的網上技術市場。四是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平臺。定期舉辦洽談對接活動,搭建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對接平臺。
4 結語
針對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包括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在動力和能力不強,院校科技成果轉化觀念與能力欠缺,和社會金融體系和科技中介機構發育不成熟等問題,該文提出了建立多元化投入體系,提升企業參與動力和能力,以及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等相關的對策建議,促進遼寧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而推動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胡朝陽.試析政府資助科技項目成果轉化的法律調整[J].科學學研究,2010(4):530-534.
[2] 秦軍.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1):79-87.
[3] 梅姝娥,仲偉俊.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障礙因素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3);22-27.
[作者簡介]張宏英(197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及設計教學。(河北唐山 06302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構優化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Q137017)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4-0147-01
在許多以藝術設計為主的高職院校中,主要注重設計的實用性,中國畫就顯得無足輕重。隨著對設計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需要設計師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傳統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中國畫是傳統文化的精粹。目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中國畫課程在教學上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清、教學內容和課時設計不合理、教學方法不適合學生的問題。因此,高職藝術專業的中國畫教學應根據自身特點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才能學以致用。
一、建構符合高職特色的教學目標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是從事設計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應當將中國畫作為提升藝術素養的媒介、培養創新思維的途徑。
(一)提升學生藝術素養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基礎相對薄弱,藝術素養不高,設計作品缺乏內涵。藝術素養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構成,傳統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中國畫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能從中了解中國數千年燦爛的文明、傳統的審美意識和獨特的繪畫形式。
(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設計創意的根本,它決定著設計質量的高低。思維是中國畫認識與表現物象的思維方式,是經過主觀意念對客觀物象加工、提煉后形成的精神產品,既符合客觀規律,又帶有主觀意趣,中國畫的筆墨元素同樣具有意象性。中國畫意象的思維方法能夠給創新設計思維一定的啟示,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同時,中國畫的筆墨元素形式獨特、變化多樣,筆墨造型的訓練和應用也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
二、優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學時比例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內容和學時比例上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進行規劃。
(一)調整教學內容,重視理論教學
基于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人文素養不高的情況,應重視中國畫的理論教學。中國畫的歷史淵源、審美特點、筆墨形式等是理論的組成部分,通過感性直觀和富有啟發性的教育手段,把抽象的藝術理論融合到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講解當中。使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構建理論知識體系、提高審美能力、感受文化的精髓,形成設計理念并應用到設計中。
(二)分析專業特點,調整學時比例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一般包括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動畫設計、服裝設計等不同專業方向,中國畫課程為各專業方向的必修基礎課。因每個專業方向與中國畫結合的角度不同,理論與造型技法訓練課時比例也應有所區別,應根據各專業方向特點合理配置課時比例。
三、改革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不同專業方向采用不同教學方法
1.平面設計專業方向的比較式教學。平面設計專業的中國畫教學,可以將中國畫的原理與平面設計原理作比較:中國畫由描繪物象、題詩、印章等畫面元素組成,用主次、開合、疏密、聚散、虛實等形式來經營畫面;同樣,平面設計是由圖形、文字、色彩等視覺要素組成,并按對比、調和、主次、疏密等法則來布局,兩者都能歸納為點、線、面,遵循形式美的規律進行組合。中國畫以高超的筆墨技法和深遠的意境來打動觀眾,而平面設計則以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和思想內涵來吸引讀者。從這些方面看,中國畫原理與設計原理是相通的。
在現代平面設計中,越來越多的作品借鑒中國畫的構圖原理,注重設計符號之間的疏密、虛實及對比關系,利用大面積的空白與小面積的圖形或文字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體現了中國畫中“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等章法布局原則。另外,在平面設計中巧妙引入筆墨元素,會為作品增添新的活力。傳統的筆墨訓練基本上是寫實性的,平面設計專業的筆墨訓練可以結合現代構成形式,將自然空間轉換為畫面空間,將自然形態變為藝術形態。構成形式的筆墨訓練,可以開拓思路、加強創造意識。
2.環藝與裝潢設計專業方向的布局原理式教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中國畫教學,需要將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中國畫的布局原理上。
中國畫在環境藝術和裝潢藝術設計中應用相當廣泛,應用形式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利用中國畫原理進行空間布局,一種是將中國畫作為裝飾品引入設計中。在環境空間布局上,可以借鑒中國畫布局章法,比如中國畫中的“留白”就是環境空間布局常用的手法,對空間進行整體把握,營造空間的延伸感。中國畫有很強的裝飾性,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變化,古典中國畫技法純熟、意境深遠,現代中國畫形式感強、肌理豐富。
3.動畫專業方向的水墨動畫教學。水墨動畫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動畫藝術形式,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就出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中國水墨動畫作品,如《哪吒鬧海》《螳螂捕蟬》《牧笛》等。《哪吒鬧海》主要以線描、平涂為主要表現手法,這種手法與中國畫中的工筆手法較為相似;《螳螂捕蟬》為兼工帶寫的表現手法,花卉、石頭、樹木等背景采用寫意手法、昆蟲則采用工筆的手法,有收有放、相得益彰。中國畫的各種表現手法,都可以成為動畫的表現形式。首先對中國畫理論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據動畫內容,進行相應題材的工筆、寫意等造型技法訓練。
4.其他專業方向的中國畫教學。在一些職業院校還會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如陶瓷、染織、服裝等。從中國畫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自古以來陶瓷就與中國畫有著密切的聯系。青花瓷是中國水墨在陶瓷上最形象的體現,水墨形式在青花瓷中體現出變化無窮的筆墨意蘊。在服裝和染織產品中,水墨風格的設計作品舉不勝舉,在絲綢圖案、服裝設計中,中國畫元素成了流行的“中國風”中不可或缺的設計符號。這類專業要對中國畫發展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豐富設計思維,同時還要掌握造型技法進行裝飾設計。在中國畫教學中,可以將中國畫的發展史貫穿于整個教學當中,以歷代優秀作品為載體進行美學分析,再進行相應裝飾技法的訓練。
(二)用現代信息手段進行中國畫教學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相繼應用到教學中,中國畫教學也不例外。多媒體教學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等特點,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
1.多媒體教學有助于信息的傳達。在現代教學手段中,多媒體課件已成為較為普及的形式,以大量的圖片進行直觀展現,利用作品的賞析對相關內容進行超鏈接,擴大了課堂信息量。
2.網絡教學便于師生的溝通與交流。網絡是現代人溝通的橋梁,成為相互交流的便捷手段,也逐漸成為中國畫教學重要媒介。在理論教學中,可以搜索任何朝代的名作、畫家及其歷史背景;可以欣賞中國畫名作,詮釋美學理論,還能成為師生交流的有效途徑,通過網絡進行討論、答疑等。
3.為創作提供大量素材。學生在進行中國畫創作訓練時,需要有大量的創作素材,根據不同創作要求搜集名山大川、花鳥魚蟲、人物建筑等圖片,通過網絡可以快速搜索,還可以找到大量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來作參考。
中國畫為設計實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豐富的表現技法,在高職院校探索合理的中國畫的教學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藝術修養,更好地將中國畫的藝術元素融入設計實踐中,使設計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思想內涵。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專業;課程標準;國家職業標準;對接
Key words: major;curriculum standards;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docking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6-0251-02
0 引言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指出:“要推行‘雙證書’制度,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由以規模擴張為主轉變為以內涵建設、提高質量為主。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主要體現在課程體系的重構、課程內容的選取、教材的開發及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的改革等方面),課程標準作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它引導著課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定好每門課程的教學標準,對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程培養目標,提升教學質量就顯得十分重要。
1 高職課程標準與國家職業標準的內涵
1.1 高職課程標準 高職教育的課程標準是依據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形成為重點,為教與學提供詳細指導而編寫的指導性文件。它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化,是每一門課程教學過程的執行規范,是管理與評價課程的基礎。課程標準包括“課程的性質與任務”、“職業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要求”、“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材料的編寫與選擇”、 “教學評價”、“課程相關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內容。
1.2 國家職業標準 國家職業標準是在職業分類的基礎上,根據職業(工種)的活動內容,對從業人員工作能力水平的規范性要求。它是從業人員從事職業活動,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以及用人單位錄用、使用人員的基本依據。國家職業標準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組織制定并統一頒布。國家職業標準要求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資格鑒定,將職業資格等級劃分為五級,分別對應為初級工(五級)、中級工(四級)、高級工(三級)、技師(二級)與高級技師(一級)。由于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中規定了具體崗位的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典型的行業特點,因而對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制定有很強的指導性。
2 在制定專業課程標準時應遵循的原則
2.1 應融入職業資格標準 高職院校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在制定高職專業課程標準時應引入現行職業資格標準中的中、高級工職業資格標準(代表現在的崗位要求)。
2.2 應校企合作共同開發 通過聘請企業兼職教師與校內專任教師一起聯合開發課程標準,所制定的課程標準不僅可以直接反映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保證課程內容、教學手段及考核方法與企業實際緊密結合,為學生后續從事職業工作提供素質、技能與知識儲備,還可以將其作為企業員工崗位培訓的標準,通過專任教師開展社會服務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則給企業帶來了方便,可為企業節約培訓成本。
2.3 應便于開展工學結合 在制定課程標準時應依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律。課程內容要體現主要職業行動領域的要求;課程實施要注重學校、企業雙線工學交替,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工學結合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可以操作、學習和傳授的具體工作任務,使學生能獲得與企業發展需求相一致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2.4 應明確具體,便于考核 課程標準關于工作過程知識的描述應是企業技術交流和管理實施過程中通用的術語,應明確具體,以便學生能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有效溝通,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所制定的課程評價標準應便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開展過程考核。同時,課程標準不能制定的過于寬泛,否則無法有效落實。
3 如何實現專業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對接
3.1 課程體系設計應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可能涵蓋現在和未來的所有崗位,為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可按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進程將崗位劃分為基本崗位、提升崗位和發展崗位。首先在課程體系的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如何按能力遞進實現課程設置與職業崗位的對接。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針對基本崗位設置了 “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課程,課程標準與“電工”初級的技能與知識要求對接,也與企業對員工能勝任電工、電子產品安裝調試等崗位的要求對接;針對提升崗位設置了“機床電氣控制”和“PLC編程與應用”兩門課程,課程標準與“維修電工”中、高級工的技能與知識要求對接,也與企業對員工能勝任電氣設備及系統的調試維護等崗位的要求對接。
3.2 選取的課程內容應與工作任務對接 課程內容的選取一方面要堅持以職業活動(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工作任務)為載體,優化教學內容(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CAD/CAM應用”課程,把電風扇的外形設計作為一個項目,學生通過完成該項目所包含的機頭、扇葉、扇蓋等部件的設計及最后組裝,對所使用的三維設計軟件有了很好地掌握,表現出極高的學習興趣,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要按“分級別、模塊化”的開發思路將不同的教學項目組合成獨立的教學模塊,并按學習的難易程度和技能訓練的復雜程度對模塊進行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模塊結構。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將“數控機床操作與維護”課程,針對數控機床的操作、安裝、調試、維護和技術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務,設置了“數控車床、銑床的操作與維護”(A級)、“加工中心的操作與維護”(B級)二個項目,每個項目含若干教學模塊。B級供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學習,A級供相近專業學生學習。
3.3 課程的教學過程應與生產過程對接 將企業的工作任務,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并按照企業生產的實際要求,將企業的生產過程情景通過視頻傳輸到課堂中,如果有合作企業的,可以切身的到現場去體會生產過程,進行現場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進行專職教學和企業兼職教師聯合進行授課,發揮各自的長處,通過企業的工藝,質量以及管理要求來進行教學行動,并做到教學和生產過程的對接。
3.4 課程的評價應與社會評價對接 課程評價既要突出職業資格標準的導向作用,重視職業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考核,將行為目標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以強化學生規范行為的養成。在課程評價上,應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職業資格證書主要針對提升崗位的要求,可幫助學生取得從業資格;學歷證書則主要針對基本崗位和發展崗位要求,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即學生畢業時,應達到中級工水平,以滿足基本崗位的工作要求;參加工作1至3年,應達到高級工水平,能滿足提升崗位的工作要求;參加工作3~10年,應達到技師水平或基層生產管理人員水平,以滿足發展崗位的工作要求。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期間,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到高等教育中所要求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并做好學校教學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對接,這是真個教學活動的關鍵。以職業資格標準為教學活動的培養目標,并對現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40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自然資源優勢讓位于科研創新優勢,為提高電網科研含量,增強駕馭大電網能力,電力企業不斷加大科研投入,推進電力科研發展,然后眾多科研成果卻面臨轉化率低,不能創收的瓶頸,科研成果增值成為電力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研究電力企業科研成果特點的基礎上,深入發掘其增值轉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實際構建了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評估體系,對于電力企業科研成果的增值轉化工作有重要指導和借鑒意義。
一、電力企業科研成果的特點
隨著節能減排的推進和智能電網的建設,電力企業為確保電網的經濟安全運行,在進行基礎應用研究之上,還必須進行一些前瞻性探索。電力企業的特性決定了其科研成果具有如下特點:(1)電力科研成果前期投入大。電力科研成果需兼顧技術、經濟和電網安全等多種因素,前期投入科研人員、資金和設備多,時間久。(2)科研成果價值衡量困難。電力科研成果解決電力生產中實際問題,并產生無形的效益,其價值衡量難。(3)科研成果科技含量高,應用領域少。科研成果針對性高,解決目標問題,只能在特定領域使用,此外,一些前瞻性科研成果的應用還需要配套基礎設備的逐步完善。
二、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過程中存在問題
目前電力企業面臨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成果止步于科研成果報獎的問題。深入探究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轉化過程發現其存在如下問題:(1)缺乏有效激勵機制,科研人員積極性低。目前電力企業缺乏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不高。(2)科研成果增值轉化投入不足。由于機制上的缺陷和人員缺乏積極性,導致科研成果轉化上人、財、物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增值轉化缺乏有效支撐。(3)科研成果增值轉化缺乏有效中介服務平臺。目前我國技術交易市場不健全,電力企業科研中介機構少,不能滿足企業成果增值轉化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現狀
科研成果增值即采取各種手段、方法將蘊含在研發人員的技術研發成果中的價值轉化為企業效益的過程。科研成果增值是科研成果價值得以成功轉化的結果,科研成果的價值是其轉化的基礎,而科研成果的轉化則是其價值的最終目的,因此對科研成果進行增值評估應包含科研成果價值評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評估兩方面。
關于科研成果評估,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己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評估程序和評估方法。我國開展科研成果評估工作稍晚,但是仍進行了不少研究,洪曉楓設計了交通科研成果評價指標體系,涵蓋了技術、法律和效益等14個二級指標[1]。楊斯博對不同種類的科研成果建立了相應的指標體系[2]。王曉鶴提出了包括技術、市場、效益和推廣因素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3]。彭修娟主要從經濟效果、技術水平、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適用性等方面構建了科研成果后評價指標體系[4]。
隨著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國內學者對科技成果轉化評估展開了許多有意義的研究。尹航等認為主要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擴散效應四個方面對科技成果轉化開展后評價研究[5]。魏猛選取了22個指標構建了工業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評價指標體系[6]。徐小欽和余海霞則主要從科技成果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效果3方面構建了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指標體系[7]。蘇俊宏等主要從科研投入、科研過程和科研產出三方面構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8]。
四、評估體系的建立
1.指標選擇的原則
由于科研成果增值評估具有模糊性、復雜性和綜合性,因此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性原則。選取的評估指標應盡可能完整、系統地反映被評估對象的全部信息。(2)可比性原則。指標應具有代表性,同時評估指標間應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便于比較。(3)獨立性原則。評估指標之間要相對獨立,指標之間亦不存在相互因果關系。(4)科學性原則。指標從計算內容到計算方法,都必須科學、合理、準確。
2.指標體系的構建
(1)科研成果價值評估指標
本文從經濟、技術、市場、法律等方面構建科研成果價值評估指標。經濟因素: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是衡量科研成果價值的首要因素。實施科研成果能增加銷售收入,還可以減少成本金額節約費用。技術因素:科研成果應該技術上先進,并具有廣泛適用性,能夠被靈活運用以適應市場的需求,技術含量高,應用范圍廣,技術上成熟,且不可被替代都說明科研成果價值比較高。市場因素:市場化能力越強,市場需求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科研成果價值越大,科研成果的剩余經濟壽命則表明了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時間期限。法律因素:科研成果不依賴其他技術,獨立性較強,許可發放較多,而且法律地位比較穩固,則科研成果的價值較大。
(2)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評估指標
科研成果轉化需在市場化環境中利用企業現有資源進行轉化投入,并取得轉化效果。本文從轉化基礎、轉化投入和轉化機制與環境三方面構建評估指標。
轉化基礎:研發人員數量越多,科研項目數越多,科研經費數也相應增多,科研成果轉化也就有了相應的人、財、物基礎。
轉化投入:科研成果實現轉化必須有相應的資金和人才的支持,市場推廣人員在相應推廣經費的支撐下可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
轉化機制與環境:科研成果轉化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激勵,同時健全的成果轉化平臺能夠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交易的空間,此外科研成果符合政策規定也會加速成果增值轉化。
綜上所述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五、結語
本文借鑒國內外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構建起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體系,這套指標體系相對來說比較宏觀,對于一些指標的評估還有進一步改善的余地,而且還可以根據科研成果種類的不同分別構建指標體系。隨著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轉化工作的開展,各地將制定科研成果增值轉化實施方案,繼續深化和完善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體系,對于加快電力企業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洪曉楓.交通科技成果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
[2]楊斯博.科技成果評價方法及其軟件系統的實現[D].天津工業大學,2002.
[3]王曉鶴.科技成果評價理論與模型研究[D].吉林大學,2007.
[4]彭修娟.華北油田科技成果后評價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
[5]尹航,孫希波,傅毓維.基于熵值法確權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后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10:20-25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早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研單位和企業在架構調整、運作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對于學術活動產生的經濟價值也越發看重,并形成了科研經濟一體化的觀點,要求科學研究與經濟效益進行緊密結合,雙管齊下,利用科研成果來支撐經濟結構,實現學術社團的經濟價值。
一、目前學術社團機構經濟價值狀況
(一)學術活動意義和成果
目前,國內的科研院校所均在積極開展科研領域學術活動,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廣泛的交流平臺,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因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場機制,但是往往較難體現出經濟價值。如何從眾多信息中遴選出有用的信息是一個難點。科研機構缺乏相應的市場導向的意識,科研人員在開展學術活動的同時也很少將經濟效益考慮到學術研究的全過程中,這就造成了很多具有較高科技研究價值的學術活動不能夠及時的轉化成經濟效益。還有的項目理論痕跡過重,研究與產業化不能完善對接,有時缺乏風險預期,導致研究成果得不到市場認可,無從體現其意義和成果。
(二)缺乏研究成果轉化的啟動資金
目前,很多科研單位內部的學術研究都面臨著經費不足的困境,而且也缺少外部資金的注入和扶持。大量的資金匯集在基礎項目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方面,對于有潛力的實用性技術項目,資金來源向來比較匱乏。同時,受到科研機構結構的影響,企業自主開發能力比較薄弱,能夠投入到科研中的經費較少,使得科研成果轉化面臨著較大的資金問題。
(三)知識產權保護缺乏
很多科研單位在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中不注重知識產權的維護。包括在科研成果的所屬權、科研成果轉讓過程的糾紛處置目前都缺乏明確的判定標準,使得科研成果在尋求經濟價值的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甚至被外部人員所竊取。
二、實現學術社團機構經濟價值的對策和措施
(一)立足市場需求
要面向市場進行技術研發,盡量準確預知創新產品的市場前景,以市場預測來確定技術研發目標,切實改變科技研發與市場脫節的問題。學術社團機構要充分利用本機構所具有的科研優勢,引導研究人員從產業角度出發,科學立項,為實現社團機構的經濟價值提供技術指揮,使科研項目與市場需求、企業產業化需求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高度結合,為科研成果日后的產業化創造良好條件。
(二)強化研究成果轉化的意識
科研成果的經濟價值體現主要集中才成果的轉化方面,它是判斷該項成果是否具有市場價值的判斷標準。只有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才能夠為科研單位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所以說,必須要在科研機構內部形成重視科研成果轉化的氛圍,樹立相關的科研成果轉化意識,將學術研究成果的轉化性放在研究的全過程之中。通過這種手段,進一步使企業全體員工意識到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性。
(三)建立學術社團機構和企業間的新型合作關系
學術社團機構要明確自身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自身的技術優勢和企業的資金優勢進行互補,加強機構與企業間的合作,通過承接企業的科研項目委托、與企業研究人員進行培訓和學習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快學術社團機構的經濟價值實現。
(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一方面,學術社團機構要加快專利或者知識產權的方式來保障本社團機構的科研成果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要敢于和各種侵犯本機構學術成果的行為作斗爭,通過多種方式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五)積極尋找中介機構,加速科研成果經濟價值的實現
通過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我們可以發現科研中介機構在加速科研成果經濟價值實現方面的作用。相關的中介組織不僅是連接科研機構和市場的紐帶,同時又能夠與企業進行對接,并將企業的需求反饋給科研單位,縮短科研成果與實際的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的距離。針對我國專門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機構或部門較少的這一現狀,可組建專門的中介機構從事傳播、推廣、應用工作。
(六)優化人力資源的配置
首先,要通過制定優惠人才政策來吸引優秀的創新型人才,制定有競爭性的學術研究實現經濟效益的獎勵機制,對于優秀人才給予相應的獎勵,使科研人員在獎勵機制刺激下進行科研項目的經濟效益轉化。其次,要建立相應的培訓機制,推動人才隊伍的建設。除了科研團隊內部的技術性人才之外,還需要能夠將科研機構內部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轉化的市場領域的人才,只有二者結合,才能夠有效的實現學術研究成果的經濟價值。要實現這種融合,要逐步提升學術研究人員的市場知識,使其成為既能開展學術研究,又具備一定市場推廣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三、結語
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目前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經濟競爭的集中體現,且科技成果的數量、質量、轉化率也成為了判定競爭力的重要標準,而科學技術的研究核心越來越多的轉向該項成果是否能夠成功轉化生產力、提升生產效率并實現產業化,目前學術社團機構的經濟價值體現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意識還處于成長階段,轉化的途徑和方式都較為簡單和死板,轉化效率低,需要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展開深入研究,這是一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謝孝榮.對我國學術社團現代轉型的若干思考[J]. 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0.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它除了具有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以外,還應該具備實用價值,并且實用價值應該是其核心價值。但我國目前的科研成果往往欠缺實用價值,科研成果市場化率非常低,而且途徑單一。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加強對于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視,加快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步伐,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我國科研成果市場化的現狀
1.科研成果市場化的周期長、轉化率過低。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如何轉化,是長期以來困擾社會科學界的一個問題。社會科學是一種知識形態的潛在的生產力,能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特別是對基礎理論研究是否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科研成果的誕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其市場化的轉化也隨之復雜,這就使其轉化周期長,效率低。
2.科研成果市場化的途徑單一、專業性不強。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具體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以公開出版發行的方式面示學術界與社會。這是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最主要、最常見的形式;2、以內部報告的形式,為黨和國家、政府部門、地方省市和企業的決策提供政策依據和正確的理論方法,服務于社會;3以在學術研討會議上發言或提交論文的方式,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4、以學術評價、評論的方式,向學術界和社會介紹和闡釋社會科學成果的研究內容。然而這些途徑往往很少和實際相聯系,而且過于形式化,不具有專業性。
二、制約科研成果市場化的因素
1.缺乏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意識。科研部門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源頭,其主觀意愿是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決定因素。長期以來,科研部門十分重視理論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缺乏對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重視。而且一些科研機構缺乏獎勵機制,無法充分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以及將科研成果市場化的主動性。因此,必須要加強科研人員的培訓,使科研人員從意識上重視科研成果的市場化。
2.科研成果與現實需求不相適應。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科研體制仍沿襲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科研項目和研究方向均由上級主管部門下達、制定,導致科研項目缺乏針對性、與市場相分離。 另外,科研部門的理論性探索比較多,實踐性研究比較少,研究多側重于技術領域的前沿和高新,研究過程缺乏市場調研和企業的參與,較少關注市場需求和經濟效應。科研部門與企業、市場信息不對稱,致使產生的成果或先進有余而實用性不足,難以滿足現實需要。
3.一些科研人員缺乏相應的實踐素養。有些科研人員只是重視理論學習以及理論研究,無法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從而使科研成果缺乏向市場化轉變的可操作性。因此,科研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質。
三、促進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措施
1.轉變思想觀念,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首先,科研部門的領導需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科技成果轉化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自覺樹立高校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實驗室建設協同發展。同時科研人員要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改變從事科研是為了發論文、提職稱的錯誤觀念。重新審視科研的目的,充分認識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性,實現科技成果的社會價值與科研人員人生價值的最大統一。
2.結合現實需求,構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機制。首先,科研過程要注重市場導向。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在選擇科研項目時,很少考慮市場需求。然而為了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化,就必須從項目源頭入手重視市場需求、吸收企業參與研究,搭建部門與企業的溝通渠道,鼓勵科研人員積極與企業聯合,定期交流,掌握市場動態。除此之外,成果鑒定過程中也要完善工業性試驗,使科技成果具備實用性、新穎性、效益性及理論上的科學性。只有把市場需求與學科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使科研過程與生產效益緊密結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性、實用性和效益性,科技成果轉化才能成功。其次要積極利用技術中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四、結語
楊振寧曾說過:“中國已經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最復雜的技術,如衛星和火箭技術,但中國最失敗的地方,是沒有學會怎樣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利益”。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高校作為科技成果的重要發源地,提高其科技成果轉化率,可為國家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提供有力支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效保證。
但目前我國的科研成果市場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而且市場化的過程十分的漫長,缺乏效率,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重視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大學和科研機構等是科技成果發明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主要力量,因此這些部門要更加重視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在尊重市場自的前提下,要提高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從而進一步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胡秋靖;淺述科技成果轉化的含義、構成和特點[J]管理觀察;2009(14).
[2] 夏季;談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之機制創新[J]當代經濟;2009(18).
二、實證結果為了有效地消除變量之間的自相關性
1.高校科研資源轉化成果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模型的模型檢驗結果表明工具變量的選擇是合理的,從結果可看出從科技著作到技術合同出售金額,彈性系數都為正數,說明高校通過科研所產生的七種主要科研成果都對經濟轉型升級有顯著性的促進影響,我們可以從整體上肯定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是有價值的。
2.科研資源轉化效率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模型Crste被定義為將第一階段的投入作為投入變量,中間和最終科研產品同時作為成果測算出來的整體轉化效率值,Crste1~3則表示第一階段的投入作為初始投入,而僅僅將第三階段的最終產品作為產出計量的效率值;Crste1、Crste2則分別表示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轉化效率。是高校科研資源四種不同的轉化效率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影響的模型。可見,其一,我國高校科研轉化整體效率的提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加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其二,是即便第一階段的效率均值高出第二階段很多,但是第一階段效率相對于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了負向顯著性效果,第二階段為正向非顯著,說明第一階段效率值對經濟發展促進沒有真正的意義,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效率提升才是關鍵之所在。因此,我們應該大力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縮小各省市第二階段轉化效率差距,才能帶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一大批項目已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為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總的形勢是不容樂觀的,據有關媒體報道,我國每年約有五萬件左右的科技成果,絕大多數沒有及時應用或轉化成生產力,其轉化率只有10%多一點,而達國家通常為60%左右。這說明大量科研經費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力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同時也表明,我們在這方面的潛力還很大。
1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問題
1.1 科研評價機制不合理,選題立項脫離市場需求,缺乏實用性
選題是科研程序中的首要環節,也是科研成果能否順利推廣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有市場需求的成果才有推廣成功的可能。由于大多數科研人員在選擇科研課題時往往只追求學術層次和學術效果,缺乏對市場需求的分析。結果是基礎理論研究多,開發性科研研究少,真正能直接轉化、應用于生產的科研成果就更少了。在高校每年開發出的數以萬計的科研成果.員然有一部分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卻不能填補生產中急需技術的嚴重短缺。
1.2 科研體制不健全,轉化資金短缺,轉化后續能力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產生后,一般都還處在理論和實驗室階段,都是知識形態的科研成果,最多也只是具有某種不完全的“物化”載體的知識形態的成果,即樣品、樣機、初步設計等。這種科研成果還不能直接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必須解決生產放大、工藝設備設計、成果商品化等一系列問題,才能最后實現轉化這就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近年來,政府對高校下撥的科研經費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上,對于政府、高等學校和研究者來說,大部分成果中試與成果商品化需要的的巨大資金和風險難以承擔。因此,都把希望寄托給企業而企業卻又認為,從市場上買回的技術,應無需經過轉化就能直接投人生產變成產品,不愿大量投人具有較高風險的轉化經費。沒有企業和風險投資機制的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后續能力就嚴重不足。
1.3 專業化的中介機構質乏,服務能力低下,轉化渠道不暢
高校外的中介機構大多是各級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科研進步而出資設立的,具有濃厚的官辦、半官辦色彩,依靠政府部門為其出項目出課題,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薄弱,中介作用未能有效發揮。同時由于有關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健全,有些科研中介服務機構出現為假冒偽劣鋪路搭橋,提供虛假信息,損害雙方當事人利益的行為。由于我國高校、企業與中介服務機構之間還未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相互幫助、風險與利益共擔的新型關系,雖然每年通過中介服務機構舉辦各級各類的技術洽談會、成果拍賣會上千次.但是真正對科研成果轉化富有實效的卻寥寥無幾。
2 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對策
2.1 充分認識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科研成果轉化工作
當今世界,經濟競爭與科研競爭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科研的核心問題已不僅是追求科研成果的先進性,而是追求科研成果商業化、產業化、市場化。高校作為我國當前科研創新體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國際變化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實際情況,高校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都要提高對科研成果轉化的認識水平,徹底改變那種“從事科研是為了,是為了評職稱”的錯誤觀念以及研究內容僅僅取之于文獻,而研究結果又僅僅用之于文獻的做法。高校領導應把科研成果轉化的工作放到其發展的戰略高度和地位去考慮,將科研成果轉化工作放在與教學基礎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配備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具體組織和實施科研成果轉化的規劃和建設,為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的環境,并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工作推動學校全面發展。
2.2 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建立科學的高校科研評價指標體系
當前重立項、重論文、重獎項的不合理評價指標體系導致科研人員只注重學術價值,對成果的市場開發前景、推廣的可能性和對科研成果產業化很少關心,其造成的結果必然是大量的成果被閑置。因此,必須克服目前科研人員圍著論文成果轉,高校圍著項目經費轉,而將國家需要、市場需求拋在一邊的不合理狀況,盡快對科研人員不同的分工和行為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建立科學、客觀、可操作的、合理有效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可側重于考察論文的數量和質量。
2.3 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積極組織社會資金參與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工作
風險投資是發達國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手段,它能降低單個企業和高校的轉化資金壓力和轉化風險,加速科研成果的孵化出殼。在目前國家資金整體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建立起國家投人引導,企業投人為主,外資、個人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風險投資機制,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必然選擇。在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機制過程中,政府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應積極組織國內外的知名企業、投資機構、中介機構走進校內,并為此制定種種政策,引導企業參與,促進產學研結合。對已介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企業,要在新產品試制、試銷過程中給予稅收、資金等方面的優惠和傾斜。政府也應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直接對那些雖然經濟效益不高,但社會公益性強,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的項目進行風險投資,促進轉化。
結束語
總之,解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不是一踐而就的,要通過政府、高校、社會和個人的長期努力。這當中國家的宏觀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條件;轉變觀念,樹立起知識即經濟的意識,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客觀條件;投融資渠道的暢通、企業的支持、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及高校科研和管理人員銳意進取,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科研成果本身的先進性、創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轉化的關鍵因素。[1]首先,很多高等院校立項的初衷就偏離了為社會服務的方向,立項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評職稱、漲工資、買房子等個人利益,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缺乏深刻認識,由此導致了立項的意義偏離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再者,由于長期以來受經濟辦學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慣性所致,一部分從事科研人員在研究選題時,只注意文獻的檢索,專為學術而研究,成果遠離市場需求,遠離市場。在高校,許多教師和學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這些想法和實踐得出的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的產品,市場才是關鍵,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場的需求,有突出的競爭優勢才能夠吸引投資,得以轉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這些方面往往很難完全符合市場的要求,從而很難將投資者的目光吸引過來。
1.2企業的科研水平對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嚴重的不適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科技創新和進步的主力軍,技術創新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前提。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可記得創新在企業中的作用,為了節省資金企業往往和乖哦等學校進行合作,利用高的那個學校的科研力量來增強企業的科研能力。但是企業對高校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高校的科技成果,最后必須通過企業的行為才能轉化為生產力。一方面企業需要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高校也有許多這方面科研成果,但由于許多企業缺乏對高等學校科研情況的深入了解,特別企業是對高等學校科研運行機制了解的更少,對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對企業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所以二者很難結合到一起。另外,一些企業熱忠于所謂的“概念”炒作,不愿意真正投資于高新技術,致使許多高新技術的轉化中途夭折。
成果考核制度缺陷。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商品化缺乏明確的計劃和指標要求,對科研成果的轉化軟約束。大多數高校管理部門仍按教學機制運行,科技系統的結構格局和資源配置不合理。只重評估研究前期理論成果,不重評估后期成果社會效益,科技成果主要*相關專業人士進行“評估”,而不是按照成果的市場轉化前景和可能效益來評估。
1.4資金的缺失使許多高校科研成果束之高閣
在我國,從課題研究到實驗室成果的研究經費,大都是由高等院校自己組織或者通過國家科技項目撥款或自籌資金投入的,[2]雖然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科研的重視,對高校的投入也越來越大,但是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教育經費在國家預算中的所占比例還明顯偏低。資金上的欠缺使得某些高等院校,雖然有好項目,也有好的人才,就是缺乏資金和設備導致項目流產,或者進度緩慢,或者雖然已經取得成果,但是缺乏推廣,形成不了生產力。因此,許多科研成果實際上成了放在保險柜里的一紙空文,如同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二增強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手段
2.1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體制制度
最大程度地減少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對科研項目是否入選的干預,關鍵是要在科研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科研項目“同行評審”機制。科研項目的評審人員,必須是科研和學術同行,對評審項目擁有足夠的前沿知識,而不宜采用如候選人的職務、職稱、資歷、學術組織成員等與專業水平無關的標準。同時,要堅持利益相關時的回避原則,凡是評審者的個人利益會影響評審結果,或評審結果會影響評審者個人利益的,都應當實行回避,尤其要防止朋友、同學、學生、導師、同事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評審”。最后,還要保證項目評審人員對評審對象做出獨立評審,評審機構在綜合所有評審人員的意見后,再得出最終評審結果。
2.2高等院校的科研立項要面向市場
要加強高等學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的聯合協作。高校科研人員積極從事技術發明,并通過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等形式,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高校科研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在開展科技創新的同時,不斷為社會提供經過嚴格科研訓練的各類專業化人才。為了促進科研成果推廣的順利進行,要多方面采取措施。要面向市場需要,加強立項的審查工作;要積極采取那些技術開發與推擴使用緊密結合的組織形式;要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技術轉讓或入股;要加強技術培訓和宣傳工作;要面向廣大企業的技術改造,采用新的技術成果,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使科研成果形成顯示生產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2.3增加科研投入
科研的基礎是科技經費的投入,高等學校要加大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尤其重點學科、重點項目的投入,使之有充足的資金組織精兵干將,有充足的資金購買各種試驗設備,高校財務部門應及時掌握國家有關政策、教育主管部門的重大決策,協助院領導和各部門認真規劃,加強預算的科學性性、可信賴性,盡量通過項目申報等方式來爭取財政撥款。[3]為科研創造最好的條件和環境。同時,也要加大對科研成果轉化的投入,建立起專業的科研成果推廣人或者借助社會上專業的科研成果中介人,最大程度的利用社會資源,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不僅會創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帶回的資金又可以反過來增加對科研的投入,形成良好的資金循環鏈。再者,科研投入不單單是學校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情,事實上在中國主要是考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在資金安排上把對學校的投入放在最頂端,把科研投入作為重點,政府還要努力的做高等學校和企業的“媒人”,努力促成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2.4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其科技成果推廣體系
要注重和技術需求方或潛在技術需求方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地溝通和交流,注意把研發人員、技術需求者以及投資機構、社會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都吸引到統一的平臺中來,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科技成果的評估、檢測、包裝和推廣。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配套條件,這需要政府牽頭,吸納企業、高校、市場和技術中介等組織參與并使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別是各相關方需要協調利益關系,分擔風險,共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配套條件建設。
總之,基于高等院校組織結構與其職能上的獨特性,要將我國傳統上以教學為主的高等院校塑造成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機構,就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