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49: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民意調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涉及全市100戶384人,2004年總純收入1770600元,人均純收入4611元,95%為非低保戶;5%為低保戶,低保戶中有80%是因疾病損傷致貧,20%是因家中勞動力少致貧。
二、農村醫療服務狀況
1、73%的人選擇距離家最近的衛生組織是村衛生室,10%的人選擇是私人診所,9%的人選擇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的人選擇是鄉鎮衛生院,1%選擇縣級以上醫院;家到最近的衛生組織的距離60%的人選擇不足1公里,39%的人選擇在1-2公里,1%的人選擇在2-5公里。
2、99%的農戶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被調查的100戶中,只有1戶沒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率達99%。
3、66%的人認為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應以保大病或保住院為重點,33%的人認為門診、住院都保,1%的人認為應以保門診或保小病為重點。
4、19%的人對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感到滿意,71%的人基本滿意,8%的人不滿意,2%的人選擇說不清楚。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報銷醫藥費少,報銷手續煩,定點醫院收費高,定點醫院看病手續煩,定點醫院少,就醫不方便,定點醫院醫療水平低等。
5、47%的人認為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所承擔的比例基本合適,11%的人認為過高,10%的人認為過低,32%的人選擇說不清楚
6、在現有合作醫療基礎上,44%的人愿意再增加醫療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員患病,經常就診的醫療單位44%是村衛生室,44%是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是私人診所,5%是縣級或以上醫院。選擇上述單位的主要原因56%是離家近,13%是質量好,11%是定點醫療單位,8%是有熟人,7%是價格低,5%是其他原因。
8、調查前半年,22%的農戶沒有家人患病,59%的農戶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農戶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農戶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農戶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后及時就診,共花費醫藥費121743元,按照規定能報銷或減免43509.4元,實際報銷或減免20712.3元。沒有及時就診的主要原因有病輕,自己治療,經濟困難,能拖則拖,醫藥費不能報銷等。
9、43%的人認為現在看病難,51%的人認為不難,6%的人選擇說不清楚。認為看病難的主要原因有經濟困難,醫院缺少名醫,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手續太煩等。
10、86%的人認為現在看病貴,5%的人認為不貴,9%的選擇說不清楚。認為貴的原因主要有藥品太貴,檢查太多,醫療機構亂收費,個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農戶因家人得病在2004年向醫生送過紅包。
三、農村居民醫療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報銷范圍窄、比例低,報銷的醫藥費少。調查顯示,實際報銷或減免僅占全部醫藥費的17%,農民掙錢不易,他們希望每一分錢的投入都要得到回報。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為主,對小病、門診補償的比例很低。而一般來說,農民患上需住院治療的大病相對較少,而頭痛、感冒等小病時有發生,但不需住院治療。因此,農民在繳納費用后,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醫療補償,導致農民認為付出多,回報小,不劃算。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身體健康、沒有患過大病的農民不太愿意參加。調查顯示在2004年僅17%的農戶得到補償,表明絕大部分農戶近期并沒有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得到實惠。部分農戶在問卷上寫上了他們的困惑:“為什么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報銷?”。
2、部分定點醫院不規范經營,亂收費,農民利益受損。調查顯示藥品太貴、檢查太多及亂收費是目前看病貴的主要原因,而現在的醫療機構都是按市場經濟規律經營,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目標之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有在合作醫療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點醫院是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施第一線的部位,它的服務好壞和收費高低至關農民切身利益。定點醫院收費普遍較高,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能獲得的補償相比微不足道。許多農戶反映,同樣一個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醫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點醫院卻要花費幾百元。一些比較常見的小病,醫生卻要病人作各種檢查,什么心電圖、B超和各種化驗,小病大看現象時有發生。為了能報銷,有病往定點醫院跑,路費、餐宿費、誤工費再加上虛高收費等,化了許多冤枉錢,就算得到了一定補償,仔細算算反而不劃算。
3、定點醫院少,看病手續煩。調查顯示,農民就醫大多數選擇鄉鎮衛生所、村合作醫療站以及個體醫生。因為他們覺得這些醫療單位離家近,就醫方便,藥價便宜,收費低,服務態度好。定點醫院少,給農民看病帶來不方便。
4、村衛生室及私人診所的醫療服務水平低。所調查的100戶中,有51%的農戶患病選擇經常就診村衛生室或私人診所。在這些醫療單位中,規模小、設備簡陋、藥品種類少。醫生的文化素質低,難以滿足農民就醫需要。在80年代以前從業的人員中,很多都是集體經濟時期的赤腳醫生,他們的醫療技術水平普遍較低。
5、醫務人員的素質差。調查顯示患大病的農戶有超過50%的人給醫生送過紅包,部分定點醫院的醫生服務態度欠佳也是農民看病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們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進
1、加大政府的投入程度,充分體現政府為民辦實事的誠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維系全市農民的民心工程,能否真正受到人民群眾歡迎,能否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關鍵是我們的工作能否得到群眾的認可和信任。從調查情況看,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各級人民政府應按照中央有關文件要求,逐步加大對農村衛生醫療的投入力度,加強基礎醫療,這是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政府要切實承擔起組織和資金支持的責任。沒有政府出面組織,合作醫療就會失去組織基礎,政府的適當(根據財政支付能力)資金支持能夠對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產生很大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2、及時調整補償標準,擴大報銷范圍。以收定支、量入為出、逐步調整、保障適度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標準確定的基本原則。從調查資料分析,報銷比例低是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滿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及時調整補償標準,使基金既不沉淀過多,也不出現透支,提高農民受益程度。
4、逐步擴大定點醫療機構,方便參保農民就醫。在全市依據一定標準確定一批定點醫療機構,并根據成熟一家擴大一家的原則,逐步擴大定點醫療機構覆蓋面,參保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定點醫療機構,方便參保農民就醫。
5、調整優化農村衛生資源,加快服務模式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加強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建設,逐步配套必要的醫療衛生設備,合理調整優化農村衛生資源,加快改進鄉村衛生機構服務模式,加快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
6、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鼓勵優秀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到衛生院工作,提高現有醫務人員的業務技能,特別是要加強市、鄉、村衛生機構縱向業務合作,不斷提高鄉、村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讓更多村民能在鄉、村就診醫治,既降低了醫療成本,又能保證村民及時就醫,努力做到讓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重病不出縣”,從而減少農民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7、進一步完善藥品采購制度,切實降低農村藥品價格。從調查看,醫療支出已經成為農村居民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在全部調查農戶中,醫療支出占人均純收入的7%。盡管經過幾次醫改,藥價幾度下調,但高昂的醫藥費用仍是農民進醫院道路上的首要障礙。因此,加強農村藥品監管,平抑農村藥價,是當前農村衛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必須加強監督、檢查,糾正醫藥購銷中的不正之風,使各級定點醫療機構以醫德醫風取信于民,服務于民,切實維護參合農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讓利于農民,讓困難群眾也能看得起病。最大限度降低藥價,更大限度地讓利于農民。
人均純收入8842元,超兩成位于扶貧線以下
調查顯示,受訪農村居民XX年人均收入在2031~8000元區間的最多,收入分布跨度大、差距較明顯。其中,收入2300元及以下(低于國家扶貧標準)的比例超兩成(詳見圖1)。
圖1 農村受訪居民收入分布
通過計算,受訪農村居民XX年人均純收入為8842元,與XX年四川省統計公報中農民人均純收入8803元基本一致,反映出本次調查結果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當前農村家庭收入渠道相對單一,外出務工、家庭種植業是主要來源
在問及受訪者“當前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時,選擇“外出務工”和“家庭種植業”的比例明顯較高,其他來源的比例較低,均在20%以下(見圖2,此題為多選,相加不等于100%)。
圖2 當前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分地區看,“外出務工”和“家庭種植業”均為各類地區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兩大主要來源。不同的是,民族地區、丘陵和山區家庭收入主要來源選擇比例排第三位的都為“家庭養殖業”,而平原地區排第三位的是“個體/私營工商運輸業”。
從收入分組看,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結構差異較大,人均年純收入在2300元及以下的家庭為“家庭種植業”的比例最高,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種植業”作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的比例明顯下降,“外出務工”成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時“個體/私營工商運輸業”作為主要來源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詳見表1)。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居民生活狀況滿意率高,扶貧增收仍需加強;村通路戶通電情況較好,農村基礎設施整體建設水平有待提高;農民比較滿意公共服務,但均衡發展差異明顯。總體來說,四川省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效顯著,全面實現還須加力。
調查結果表明,當前農村居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渠道不多,其中:傳統家庭種植業主要起到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對農民增收的作用不明顯;外出務工是當前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但受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較大,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個體/私營工商運輸等農村服務業雖然對農民增收明顯,但發展水平不高。總體來看,在當前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提高傳統農業經濟效益,加強對農民外出務工的支持和引導,促進農村服務業發展,擴展收入來源渠道,進而優化調整收入結構,保障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人均住房面積31平米,手機、電視、單獨廚房的擁有率排前三位。
調查顯示,當前受訪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積在20平米及以下的占26.5%,21~30平米的占27.3%,31~40平米的占21.5%,41~50平米的占10.7%,50平米以上的占14.0%,通過計算,受訪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1.0平米。
在問及受訪者“家里現在擁有哪些設施設備”時,選擇比例(即家庭擁有率)排前三位的分別為手機、電視、單獨廚房。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農村居民家庭“單獨廁所衛生間”擁有率為74.1%,略低于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5%的標準。從收入分組看,人均純收入越高的家庭各種設施設備的擁有率越高(詳見表2)。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Pan Yu-jia, Jing Lin, Lai Qian, Yu Wei, Hu Jun-qin, Li Jia-wei(Management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2159 sampling households (6700 people),the research explor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rate and treatment ways for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wo weeks is 17.49%, prevalence rate ofchronic disease 24.36%. 51.71% of elder people suffer from chronic disease; 55.21% of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convenience when choos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Lastly, the paper gives 3 suggestions to improve health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prevalence of two weeks;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 ways
居民健康水平是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提高居民健康狀況能夠有效提高社會生產力[1]。黨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居民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由于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長期存在城鄉和地域差異,農村地區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資源的缺乏相對更嚴重,農村居民獲取衛生服務可及性方面難度更大[2-3],本文通過調查農村居民健康狀況和治療選擇情況,獲取了農村居民患病就醫的第一手材料,筆者希望,這些材料能夠為衛生政策的制定與領導層的決策提供有力依據。
一、資料來源與方法
2013年5月~6月,課題組調查人員對四川省郫縣農村地區居民開展調查,共抽樣2159戶家庭(6700人),對不能正常回答者由熟知情況的親屬代答。調查對象中,男性3294人(49.16%),女性3406人(50.84%);年齡最大者103歲,最小則不滿1歲,平均年齡36.9歲;已婚者4872人(72.72%);學歷以初中和小學及以下者最多,其中初中學歷2564人(38.22%),小學及以下3129人(46.70%);在業者3726人(55.61%),無業或失業1679人(25.06%);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見表1。
二、調查結果
(一)農村居民兩周患病情況
兩周患病是評價居民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要測量的核心指標之一,它的根據是調查對象自我報告身體健康狀況及自我感受。調查的6700人中,有1172人兩周患病,兩周患病率17.49%;男性518人(患病率15.73%);女性654人(患病率19.20%)。從表1可知,年齡越大兩周患病率越高,65歲及以上老人兩周患病率最高;在學歷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小學文化及以下群體的患病率最高;在就業狀況方面,離退和無業(失業)人員的患病率較高;在婚姻狀況方面,喪偶群體患病率高于離婚人群和已婚人群,而未婚群體最低。不同人口特征下,居民患病率的差異可能與年齡、身體素質以及健康意識有關,這需要進一步探索分析原因。
(二)農村居民兩周患病不適癥狀及疾病構成情況
兩周內出現不適癥狀的1172人中,前三位癥狀依次為咳嗽(489人,41.72%)、頭痛(240人,20.48%)、腰腿痛(110人,9.39%),其余依次為發燒(7.42%)、腹痛(6.57%)、心慌/心悸(4.27%)、腹瀉(3.67%)、胸痛(1.71%)。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9人,45.99%)、高血壓(176人,15.02%)、糖尿病(60人,5.12%),其余依次為支氣管炎(4.61%)、急慢性胃腸炎(4.44%)、類風濕性關節炎(1.02%)、膽結石(0.94%)、腰椎病(0.60%)。
(三)農村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分析
慢性病患病率是另一個反映居民健康狀況和衛生服務需要的重要指標,通常有兩種計算方式:一種是調查的患病人數與調查總人數之比,另一種是調查居民患病的病例數與調查總人數之比(因為部分居民患有多種慢性病)。本次調查慢性病患者1364人,患病率為20.36%(按人數計算);總病例數1849例,慢性病患病率27.60%(按病例數計算)。
絕大多數(97.36%)慢性病患者集中在成年人(18歲及以上)群體,為準確了解慢性病患者疾病分布特征,調查組對成年人(5451人)進行了專門分析。
從表2可知,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三位是高血壓(612人,11.23%)、慢性胃炎(258人,4.73%)、糖尿病(145人,2.66%),其余依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2.40%)、慢性咽炎(1.47%)、心臟病(1.17%)、風濕病(0.94%)、膽結石(0.94%)、腦卒中(0.72%)、鼻炎(0.57%)。調查顯示,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學歷越低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小學及以下群體患病率最高(36.64%);喪偶群體(59.39%)高于其他婚姻狀況群體;離退休人員患病率(54.71%)和無業人員患病率(37.66%)高于在業者和學生群體。
調查發現,65歲及以上老人有497人,其中有257位老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1.71%(按人數計算);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病,病例數共388例,平均患病1.51種,按病例數計算則患病率則高達78.07%。
(四)農村居民兩周患病治療方式調查
1.農村居民患病治療方式選擇
兩周患病治療情況包括去醫療機構看病、自我治療處理和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本次調查有1172人患病,治療方式如下:(1)739人(63.05%)去醫療機構就診;(2)321人(27.39%)自我治療處理(但未去醫療機構),他們采取了自服藥物(包括藥店購藥)或其他理療等方式;(3)112人(9.56%)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
2.居民選擇醫療機構類型及其選擇原因
去醫療機構看病的739人中,選擇村衛生室的265人(占35.86%),排在首位;選擇其他機構情況如下:私人診所204人(27.60%),縣級醫院107人(14.48%),鎮衛生院83人(11.23%),三級綜合或專科醫院36人(4.87%),職工醫院/保健院36人(4.87%),其他機構8人(1.08%)。
選擇原因:有408人(55.21%)是因為距離近,排在首位;133人(18.00%)是有信賴醫生;96人(13.00%)是因為技術好;38人(5.14%)由于價格低;30人(4.06%)是態度好;19人(2.57%)因為有熟人;有15人(2.03%)是因為定點醫療機構。
3.居民未就診分析
未就診人群指兩周內有不適癥狀但未去醫療機構找醫生看病者,此次調查共有433人,未就診率36.95%。它包括了兩類人群,一類是采取自我治療處理,但未去醫療機構就診,有321人屬于此類;另一類是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者,有112人。未就診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認為“自感病輕”(84.76%,367人);其他依次為:有7.39%(32人)的是因為“沒有時間”;5.31%(23人)的是因為“經濟困難”;2.54%(11人)的認為“無有效治療措施”。
(五)農村居民住院治療情況分析
在接受調查的6700人中,641人在過去一年內住過院,住院率9.57%,其中男性231人,住院率7.01%;女性住院379人,住院率11.13%。住院原因排在首位是“疾病”(481人,75.04%);其他依次是:77人(12.01%)因為“損傷或中毒”,71人(11.08%)因為“分娩”,8人(1.25%)因為“計劃生育”,4人(0.62%)因為“疾病康復”。居民住院疾病前十位依次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4人(占住院居民的11.54%)、分娩53人(8.27%)、胃腸炎49人(7.64%)、婦科病47人(7.33%)、呼吸道炎癥45人(7.02%)、骨折34人(5.30%)、膽結石30人(4.68%)、高血壓22人(3.43%)、肛腸疾病22人(3.43%)、糖尿病10人(1.56%)。
居民選擇住院機構方面,近一半(49.45%,317人)居民選擇“縣醫院或二級醫院”,其他依次為:選擇“三級綜合或專科醫院”有145人(22.62%)、鄉鎮衛生院103人(16.07%)、職工醫院/保健院40人(6.24%)、其他36人(5.62%)。住院患者中,一年內住院次數最少為1次,最多的有8次,平均1.29次;住院天數最少為1天,最多三個月,平均9.25天。住院費用最少200元,最多20萬元,平均6886.86元;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為41.7%。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以上調查,得到以下結論:(1)農村地區居民患病率和醫療衛生服務需要量維持較高水平。居民兩周患病率17.49%;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過半(51.71%)老年人慢病纏身,平均患病1.51種,按病例數計算患病率高達78.07%。居民兩周患病不適癥狀前三位為咳嗽、頭痛、腰腿痛,疾病前三位依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壓、糖尿病;成人慢性病患病前三位是高血壓、慢性胃炎、糖尿病。(2)農村居民兩周患病就醫機構選擇最注重就醫的便利性。63.46%的農村居民首選村衛生室和私人診所,超過一半(55.21%)的居民選擇機構首要考慮“距離近”;兩周患病未就診率36.95%,未就診原因前三位依次是認為“自感病輕”、“沒有時間”和“經濟困難”,經濟因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3)選擇縣級醫療機構住院者最多。近一半(49.45%)農村居民住院選擇“縣醫院或二級醫院”,其次是三級綜合或專科醫院(22.62%)、鄉鎮衛生院(16.07%)。住院原因前三位依次為疾病、損傷或中毒、分娩。
根據調查結果,調查組提出以下建議:(1)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村地區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提高醫療技術服務水平,為農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低價、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提升居民就醫可及性。(2)強化政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引導居民采取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讓居民少生病、晚生病甚至不生病。(3)加強農村地區慢性病綜合防治管理體系建設,將慢性病防治納入政府民生工作目標,形成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參與的慢性病防治機制,切實降低居民慢性病發病率和患病率。
參考文獻:
0.引言
2003年初,國務院頒布《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意見》并在全國范圍內試點這種以自愿參加、多方籌資、以收定支為原則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直至今天,新農合在農民醫療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類研究總體上也反映了參合農民對新農合表示滿意的,制度實施效果受到了大多數農民肯定[1]。就目前來看,國內學者對參合農民滿意度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參合農民對現行新農合總體滿意情況研究。王紅漫(2006)運用多水平多分量分析模型對東部富裕省份六個縣的調查研究發現:年齡、政策的知曉程度、看病費用、對報銷情況的滿意度及主觀期望共付率都對新農合總體滿意度產生顯著影響[2],黃進(2006)研究顯示政策的知曉程度、政府宣傳力度、參合方式、補償方式、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對參合農民滿意度有重要影響[3],劉近安 (2008)研究發現: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自感健康狀況以及生活幸福自感指數等對滿意度影響顯著[4]。二是就影響參合農民滿意度的眾多因素中的某一種展開研究。毛勇(2006)、詹育紅(2008)等研究顯示實施家庭賬戶制的縣鄉門診減免費用占籌資總額的百分比和新農合醫療基金結余比率對參合農民滿意度影響甚高[5,6]。張廣科(2008)、樊麗明(2009)等研究顯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對滿意度影響顯著[7,8]。
為了讓新農合政策得到可持續發展,使其在本質上得到完善,筆者從受益面入手,更細致的研究了不同年齡段的村民對新農合政策的看法。從而,對新農合制度的監督與改進產生實際的政策意義。
1.資料來源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本文以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柏樹鄉為調查點,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共設有17項指標),再以隨機抽樣方法,通過入戶調查獲得原始數據。問卷共發放300份,回收257份,其中有效257份,有效回收率為85.7%。
1.2數據的核查與錄入
為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我們對調查問卷的有效性進行核查,以保證問卷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對完成率少于95%和不符合質量的無效問卷不予采用。將原始數據資料進行編碼整理后,全部輸入到Microsoft Excel 2003表格進行初步處理。
1.3資料分析
對樣本的一般情況進行部分描述性分析;借助于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設計采用描述性統計和推斷統計相結合,對相關變量進行了單變量和雙變量的分析,并依據結果分析進行統計描述和統計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調查所得基本情況
根據年齡、性別、家庭人口數、是否參加新農合以及身體狀況五個方面,概括出受訪者如下基本信息:(1)大部分為中老年人(40歲及以上的占69.3%);(2)多數為女性,占52.9%;(3)家庭人口主要集中在3-4人,占52.5%;(4)受訪者絕大部分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占94.6%;(5)絕大多數身體狀況良好,占92.6%。
2.2存在的問題
2.2.1理論政策不健全,受益面不均
調查發現86.8%的村民對推行新農合制度的看法是滿意的。其中40-50歲、50歲以上年齡段的村民分別占34.5%、34.1%,30歲以下年齡段的村民僅占10.8%。
2.2.2報銷制度不完善,消減受益均衡性
(1)調查發現77.0%的村民認為報銷制度是可以接受的。其中40-50歲、50歲以上年齡段的村民分別占35.9%、33.3%,30歲以下年齡段的村民僅占9.1%。
(2)調查發現77.9%的村民對報銷比例的看法是滿意的。其中40-50歲、50歲以上年齡段的村民分別占37.0%、35.0%,30歲以下年齡段的村民僅占9.5%。
(3)調查發現62.3%的村民對住院報銷情況的看法是滿意的。其中40-50歲、50歲以上年齡段的村民分別占35.0%、38.8%,30歲以下年齡段的村民僅占8.8%。
2.2.3農村醫療服務水平滯后,影響政策運行效果
調查發現55.3%的村民對對醫院服務質量和態度的看法是滿意的。其中40-50歲、50歲以上年齡段的村民分別占35.2%、40.9%,30歲以下年齡段的村民僅占7.0%。
總的來講,大多數村民對新農合各個方面的看法總體上是滿意的,尤其是在報銷制度、報銷比例等方面。但暴露出了參合農民年齡分布不均這一問題,其中40-50歲和50歲以上年齡段的村民在政策運行的各個方面都是占主要部分的。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和參合人員存在逆向選擇問題有關,正是由于新農合制度的實施貫徹自愿性原則,很顯然會使參合的人大多數是一些老、弱、病、殘者,因為他們的受益幾率高于年輕健康者,但同時他們繳費能力卻低于年輕健康者。長此以往,最終只會導致較多的年輕健康者不愿參合。
3.對策與建議
針對以上調查的分析結果,從提高低年齡段村民參合積極性這一點出發,筆者提出三點政策建議。
3.1建立以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的補償機制
新農合主要目的是解決農民因患大病致貧的危機。初衷雖好,但隱含兩點不足之處:一是過分的追求大病、高花費的補助很容易就超過新農合資金的實際補償能力;二是患大病及高花費的情況在低年齡段中發生的概率相對低一點,顯然就會影響其參合積極性。對此,新農合制度的主要目的應該是提供廣范圍、常發性、基礎性的醫療保障,所以建立以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的補償機制刻不容緩。當然對于那些花費很大的病可以單獨制定補償機制。
3.2優化補償比例,做到合理分配
現在新農合制度的補償比例就某一個地區而言是統一的。統一的比例看似公平,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其失去了制度的本質公平性。試想想,同一比例對于一些花費不大的病例,他們會認為即使參保了新農合,報下來的費用也不是很多,尤其是那些30歲以下年齡段的村名。這樣新農合的實質性恩惠也就隨之淡去。對此,筆者認為補償比例可以不統一,針對低年齡段的人群適當提高補償比例,進而提高其參合的積極性,這樣才能達到收益面和受益強度的大體均衡,得到更多年齡段農民的長期支持。
3.3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參合的受益面。筆者建議可從以下三方面做起:(1)加強醫務人員管理。鑒于農村缺乏對高素質醫療技術人才的吸引,可通過改善工作生活環境、職稱晉升給予政策照顧以及政府主要出資提供深造機會等措施得以改善;(2)改革藥品流通渠道。首先政府要對藥品提供商制定鼓勵及優惠政策,藥品實行集中招標采購,由藥品公司統一對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藥店實行集中配送,減少原有的轉手費用,這樣既保證了農民得到安全有效而又廉價的藥品,農民負擔也得以減輕;(3)強化醫療機構監管。一是政府應建立一套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法律手段堅決對違反新農合規定的定點醫院和醫生提出“警告”甚至取消定點資格或執業資格;二是農民也應該執行自己的監督權力,要求新農合中的基本補償藥物實行價格公示,做到違規舉報。
3.4實行強制性合作醫療制度
由于逆向選擇問題直接影響受益面,因此實行強制性合作醫療制度是需要的。然而帶有強制性的措施,可能在實施的過程中會有諸多的不便。對此,建議設計多套參合及補償方案(如由一人保障到一戶甚至一村保障),增加農民的選擇空間來使政策行之有效的實施下去。
【參考文獻】
[1]俞彤,光.參合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滿意度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0(24)
[2]王紅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與滿意度及持續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 2006(5):42-49.
[3]黃進.成都市溫江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滿意度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研究, 2006(6):855-861.
[4]劉近安,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 2O08(2):175-177.
[5]毛勇.有無家庭賬戶的新農合制度補償方案調查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6(2):97-98.
2009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確定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同年在全國10%的縣(市、區、旗)展開試點,2010試點覆蓋面已達到20%,預計今年達到60%的覆蓋面,2020年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農民作為新農保制度的參保對象,他們的意愿將對新農保制度的實施效果產生重要影響。中年農民是不久將面臨養老問題,并且當下還有足夠時間為自己的養老做不同安排的群體,是對養老保險制度反映敏感的一個群體。所以,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第一批試點地區河南輝縣的中年農民。
一、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方法
1.調查對象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劃分45歲以下是青年,45~59歲為中年,60歲為退休年齡。而我國民間約定俗成地將35~45歲之間的人們定義為中年人。我國目前統計的平均壽命是71歲,人口中位數為35歲。因此,結合我國人口壽命的實際情況,本次調查把35—60歲的農民作為中年農民。
2.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的數據來源于2010年7—8月對新鄉輝縣11鎮9鄉進行的《河南中年農民參加新農保意愿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多階段等距抽樣的方法抽取3個鄉鎮,每鄉鎮根據經濟狀況好、中、差隨機抽取3個村,每村隨機抽取20戶。在樣本地區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52份,有效率為84%期刊網。
3.資料收集方法
本次研究是由我們課題組成員利用暑假時間,對試點地區進行抽樣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資料收集時除由農民自己填寫外,還采用問答和訪談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以及實地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農民的基本特征、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認知程度與參與意愿等方面的信息。問卷調查調查所得資料經審核后,用SPSS 11.5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并進行分析。
二、調研數據
1.中年農民樣本的基本情況
(1)性別結構:男性有143人,女性有109人,比重分別為56.7%和43.2%。
(2)年齡狀況:35-40歲有54人,41-45歲有95人,46-50 歲有62人,51-60歲有28人;分別占樣本的21.4%,37.7%,24.6%,11.1%。
(3)文化程度:文盲有36人,小學有112人,初中有67人,高中或中專有24人,大專及以上有13人,分別占樣本的14.2%,44.4%,26.6%,9.52%,5.16%。
(4)婚姻狀況:未婚的占樣本的14%,已婚的占86%,已婚有子女的占82%,已婚無子女的占4%。
(5)職業:以務農為主的僅占29..2%,其它情況如經商、打工等占70.8%。
(6)兒子人數:無兒子的占樣本的31.3%,一個兒子的占57.6%,兩個兒子的占10.5%,三個或以上占0.6%。
(7)年人均純收入:5000以下的占38.6%,5000—10000的占46.2%,10000—20000的占12%,20000以上的占3.2%。
如表1 樣本基本情況
變量
百分比
樣
本
基
本
情
況
變量
百分比
性別
男
56.7
職業
務農
29.2
女
43.2
非農
70.8
年齡
35-40
21.4
兒子人數
31.3
41-45
37.7
1
57.6
46-50
24.6
2
10.5
51-60
11.1
3及以上
0.6
文化程度
文盲
14.2
收入
5000元以下
38.6
小學
44.4
5000—10000元
46.2
初中
26.6
10000-20000元
12
高中及中專
9.52
20000元以上
3.2
大專及以上
5.16
婚姻
未婚
14
已婚有子女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則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新農村建設成了全面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建設新農村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有相應的資金投資。[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農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當大改觀之后,新農村并沒有真正地發展起來。由于農村收入相對較低,留在農村沒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導致建設中的新農村呈現出空心村的狀態。新農村是為農民建的,但建設中的新農村卻沒有農民,這就出現了理論與現實的相悖,也應該引起我們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學界對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兩種主流觀點:一是地理意義“空心村”。如李衛華認為:所謂“空心村”,是指由于村莊規劃嚴重滯后,一些農民新建住宅時,為追求住宅寬敞,在村子外圍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閑和地閑置,形成外實內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張昭則認為:“空心村”就是村莊面積盲目擴大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發展,村莊內部出現了大面積的空閑宅基地的一種特殊結構布局的村莊。[iii]二是人文意義上的空心村。如張志勝就認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吸引農村中的有知識、懂技術的年輕人來到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空心化”;[iv]陳旭堂、王舒則更為簡單地將在“空心村”概括為“缺乏青壯勞動力的農村社區”論文格式范文。[v]
當前情況下,對于空心村的理解我們應該從兩個維度出發:既要顯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狀態,又要體現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和農村資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農村內部宅基地閑置或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大量農村人口的外流,不僅導致了新農村的“空心化”,更嚴重的后果便是與之而來的農村的衰落與貧窮。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擔不起新農村建設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給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新農村建設的空心村現狀
為了客觀地了解北京郊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及其出現的問題,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們先后多次對延慶縣井莊鎮老銀莊村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匯總訪談記錄6篇;發放問卷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5份,問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對新農村建設成效的評價
對新農村前景的看法
項目
比例
項目
比例
非常明顯
4.80%
會讓農村有一個徹底的改觀
18.10%
比較明顯
31.50%
會對農村有些好處,但作用不會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場政治運動,不會有什么改觀
25.70%
不太明顯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顯
棲霞市編辦安排一名中層干部到松山街道豹山口村任職“第一書記”,在服務基層過程中,做到帶著感情、帶著任務、帶著責任進村入戶,用“四心” 了解掌握村情民意,宣傳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當好了農村和諧發展“領頭雁”,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細心察民情,搭建干群“連心橋”。通過進村入戶開展民意調查、走訪老黨員、困難群眾等形式,全面了解掌握村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綜治維穩和熱點難點問題等各方面情況,了解當前農村群眾的所想所盼,及時掌握好民生民情第一手資料,為科學制定年度工作目標計劃、整體工作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熱心解民惑,開通服務“直通車”。及時與農業、民政、人社等部門進行溝通,充分了解黨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以及涉農法律法規,通過編印發放《惠農政策宣傳冊》、入戶“傳經”等方式,熱心解答群眾提出的各類問題,及時為群眾提供政策和法律服務。任職以來,“第一書記”依靠編制部門的強力支撐,共組織編制干部進村入戶進行政策法規宣講37人次,發放各類政策法律法規宣傳資料650份(冊),接受群眾咨詢72人次。
真心促民富,敞開增收“致富門”。在認真分析村發展經濟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村情、民意提出促進發展的方向和對策,在“通路、引技”上找準突破口,真心實意幫助群眾打開增收“致富門”。該村村路凹凸不平一直是村民的一塊心病, 為了讓村民出行不再出現“雨天一身泥,旱天一身土”的窘態,暢通致富門戶,“第一書記”共組織群眾搬遷沿街草垛113個,清理垃圾95車,爭取編辦援助水泥200噸,硬化路面1.6公里,徹底解決了群眾行路難題;蘋果產業是該村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之一,為了讓村民的生產管理技術跟上 “棲霞蘋果”這個全國乃至世界品牌要求的步伐,邀請中國農業大學、煙臺農科所的4名專家進村傳授有機蘋果管理技術,又協調市縣兩級編辦投資3萬元,幫助該村建起文化大院,捐贈圖書5000冊、桌椅和電腦等辦公用品30套,極大提升了農民增收技能、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耐心化民憂,解開潛在“硬疙瘩”。農村穩定和諧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第一書記”站在群眾的立場看問題,找準癥結,及時化解村民糾紛,關心困難群眾生活,真正把潛在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了讓群眾滿意。目前,共幫助村民化解各類矛盾糾紛9起,對16個特困戶、五保戶、孤寡戶、低保戶進行走訪慰問,發放慰問物資價值8000元,有效地維護了該村和諧穩定。作者單位:棲霞市編辦 E:ZLH
我市堅持分類考核,突出實績導向,分別制定了區縣、部門、高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辦法,并根據自然條件、功能定位、發展基礎等因素對區縣再細化分類。實績在考核總分中占比最大,區縣序列達70%,部門序列占60%,高校序列占50%。
總分為100分,每項指標根據其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權重,對應2―11分不等的分值,由相關市級部門逐項考核評定,并經統計部門審核把關,市考核辦再通過公式折算成相應的分數,各單項分數累加得到總分。
在考核內容的設置上,既注重考核發展速度,又注重考核發展質量、資源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統籌城鄉的推進;既注重考核發展績效,又注重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注重考核經濟社會發展,又注重考核黨的建設。
在這一思路指引下,2009年,城鎮新增就業、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等一系列新指標被納入考核體系,而一些涉及各項工作投入的指標則被排除。2010年,又根據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的不同,增加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巴渝新居建設、農戶萬元增收、政府債務平臺整治等指標。
“以前也有考核,但是由于考核體系多而分散,由不同的單位主持,導致考核標準不規范,被考核的單位也應接不暇,再加上一些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的考核沒有量化標準,而是籠統以‘優秀’、‘好’、‘一般’等模糊字眼評定,導致有些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的結果對區縣自然也就沒有多少約束力。”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存根表示,通過實績考核,改變了過去模糊的字眼評定,干得好不好,算賬見分曉。
德行表現:正向測評+反向調查
怎么評價干部的德、如何考核干部的德,這在全國都是一個新課題。細細品味我市出臺的《重慶市市管領導干部德的考核評價辦法(試行)》,其最大創新就在于:采取正向測評和反向調查相結合,從正反兩方面對干部的德進行評價印證,從而在制度設計層面有效破解了如何“考準、考實”的難題。
所謂正向測評,是指通過正向指標,對領導干部德的表現情況進行民主測評,講求綜合評德。“對黨忠誠,與中央、市委保持高度一致,用人五湖四海,處事公道正派”;“慎交友、拒紅包、不吃請、不說情、不謀私”……考評辦法從六個方面細化德的正向測評指標,并納入干部年度考核的民主測評指標體系,一并設置、測評、計分,由參評人員按照“滿意”、“比較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和“不了解”五個檔次,對干部德的表現作全面綜合評價。
所謂反向調查,是指通過反向指標,對領導干部德的表現情況是否具有某些負面反映進行重點調查,突出熟人問德。考評辦法專設了分類指標,用反向調查方式,向熟悉領導干部情況的人員調查了解干部是否具有某些負面反映,以全面、準確、真實掌握干部的德行。
“什么問題突出就考核什么”――我市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行業領導崗位實際,選擇當前群眾意見最集中、社會反響最強烈的十種負面現象作為評價指標,包括“貫徹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態度不堅決、行動不迅速、措施不落實,牢騷話風涼話多”、“學風不濃玩風濃,不信馬列信迷信,求神拜佛、看相算命測風水”等方面,并分別制定區縣正職、副職,市級部門正職、副職,高校正職、副職等六套德的反向調查指標體系。
調查中,由調查對象按照“無反映無議論”、“偶爾有議論”、“社會有反映”、“群眾意見大”和“不了解”等五個檔次,分別對干部的德作評價。調查結束后,將調查結果與正向測評結果逐一比對、相互印證,并將最終結果及發現問題反饋給干部所在單位黨委(黨組)和本人。
在結果運用上,辦法規定:在領導班子換屆(任期)考察和領導干部提拔任職考察中,德的考核低于90分的,不能作為擬提拔人選;在確定領導干部年度考核等次時,德的考核得分低于85分的,原則上不能確定為優秀等次,低于60分的,經組織考察后再確定考核等次。
2010年,我市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市管干部德的專項考評,共有4.5萬名干部群眾參與,考核結果最高的100分,最低的僅43分,改變了過去德的考核“分不出差別,看不出問題”的狀況。
民主測評:德能勤績廉打分說了算
以前部門年度考核只有“德、能、勤、績、廉”抽象籠統的民主測評,單位之間也不排名比較,測評往往走過場。
與實績考核將指標具體化一樣,我市將民主測評內容也由籠統地考核干部“德、能、勤、績、廉”,轉化為干部群眾可以感知的具體指標,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畫好像,比如設置了“公道正派”、“工作實績”、“敢抓敢管”、“團結協作”、“廉潔自律”等更加具體可評價的指標。為便于參評者打分,每項指標后還詳細注明了此項指標的考核要點。
為規范民主測評,新考核體系對測評范圍作了明確規定:按照民主公開的要求,把熟悉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群體作為主要測評范圍,重點在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所在單位(系統)的干部職工中進行,確保參評對象的廣泛性和代表性。
除對參評對象作出規定外,市考核辦還要求各單位將領導班子及成員的述職述廉報告編印成冊,提前三天送達參評人員;參評人員打分前,領導班子各成員則需作簡短述職。
民意調查:干部怎么樣百姓當考官
民意調查,可以說是新考核體系中最具創新意義、最具導向作用的一項。工作做得好不好,誰最有發言權?當然是群眾!隨機抽樣獲得的百姓意見不再是領導干部可聽可不聽的“選擇題”,已成為領導干部必須面對、回答的“必答題”,答得不好,百姓不滿意,考核便無法過關。
從2008年開始,我市引進民調,力倡“民評官”,對區縣黨政領導班子及其成員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績效、公眾形象的群眾滿意度進行隨機調查。
新考核體系規定:民意調查完全委托第三方獨立操作完成,從制度設計上便保證了公平公正。調查一般采取計算機輔助電話民意調查、入戶民意調查、會議民意調查三種方式進行。
2012年2月24日 晴 大風 星期五
自我們工作組進駐元氏小孔村以來,心里始終很焦慮,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昨晚又沒睡好,天還沒亮就爬起來,站在村委會院里迎著寒風點燃一支煙,想著今天能干點什么。
根據省、市委要求,我想應該從小孔村的脫貧致富抓起,然后是村容村貌的改善。就脫貧而言,歸根結底應當依靠村的土地資源。小孔村有350戶、1721人,村民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通過前兩天收集反饋的民情調查表梳理出的村民意見,反映出村里缺少致富帶頭人的問題,絕大部分村民思想意識落后、僵化,不懂得利用資源,通過前兩天收集所以今天走訪的重點應該是村里的“能人”,今后村里的工作要干好還得要了解他們、相信他們、依靠他們,也許從他們身上能得到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想到這些,心情開朗了許多,突然感到天也亮了,看到自己吐出的煙圈也帶有幾分喜氣。盡管昨晚三個人討論村里工作不知不覺又到了凌晨1點,可是工作不等人哪。唉,還是當回“惡人”喊醒他們吧。趁韓書君和侯振龍起床的工夫,我把剛才理出的思路講了出來。
二、活動內容及具體安排
整個活動由局婦委會牽頭,政工、辦公室協助,全局干部職工參與,具體安排以下幾項活動:
(一)社情民意調查走訪活動。時間安排在春節期間,全局干部職工利用春節回家團聚的時機,與村民、居民廣泛接觸,通過座談及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居民群眾的需求,并寫出調查報告。春節后以科室為單位進行交流,并推薦出1-2篇有數據、有情況的調查報告在全體干部職工大會上進行交流。最后由調控科匯總整個調查情況上報市政府有關部門,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二)扶貧濟困獻愛心活動。結合紀念“三八”節活動,組織全局婦女對我局幫扶的兩個村中的困難戶進行走訪調查。通過調查和村委推薦,每個村確定5戶進行重點幫扶。幫扶戶將分配落實到全局每個科室,原則上3-4個人幫扶一戶,人員少的科室兩個科室幫扶一戶(具體分配科室及每戶家庭情況見附件)。每個科室針對所幫扶家庭的情況,采取有效的幫扶措施,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使其生活狀況有所改變。同時還要定期組織了解市直機關工委安排的困難職工幫扶對象和“社會媽媽”資助對象的情況,為他們送溫暖、獻愛心,幫助他們的家庭渡過難關,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三)服務群眾和調研活動。根據當前的物價形勢,充分發揮物價部門的職能作用,在為基層企業和服務對象排憂解難方面多做文章。每個科室結合自身工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工作目標和服務承諾,確定每年為企業及服務對象辦一至兩件實事,解決一兩個問題,形成有一定分量的調研報告。職能科室在定調價和制定收費標準時,要開展廣泛的調研,尤其要充分考慮企業和困難職工的利益;服務窗口科室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實行首問負責制,及時妥善處理群眾價格舉報和價格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共建和諧社會。
三、落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