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48: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學課的核心素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在科技強國的今天,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是增強綜合國力的表現與有效途徑。在而小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培養他們的科學核心素養尤為重要,這不僅僅是對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更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保障,因此對小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不容忽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小學科學課和校園科技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和科學核心素質都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將淺談培養小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策略。
1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引導學生能夠積極開展思考與想象,跟隨教師的腳步參與到學習中來。并且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形成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產生緊張的心理,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再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小學生總是被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引導學生產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但是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總是把理論知識的教學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總是進行被動地學習,形成了緊張的教學環境,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始終要認識到,小學科學教學不同于傳統的理論學科教學,不需要刻意地對理論知識進行教學,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人文素養而不是應試技能。并且提出質疑,也是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形成愉快寬松的課堂氛圍。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課堂設計,引導學生思考,根據教師的講學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2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打破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讓學生產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而言,主動探究既是開展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進行有效學習的方式。所以要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引導小學生參與活動,利用可用的資源探究未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以往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與學校對此不夠重視,從而開展的活動也是相當有限,使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與科學探究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思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聯合學校各部門,組織開展好豐富的活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年央視有一檔熱播的節目叫做《奇思妙想闖七關》,主要是引導學生設計一個過關的模型,在其中利用眾多的科學原理,使得只要模型在第一關開啟一個開關,模型就能自動的到達最后一關,達到終點。教師也可以開展類似的活動,由學生探索其中的奧妙,展開想象,運用科學原理設計成可行的模型。
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要想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就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只有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養成,才能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利用創新思維進行創造。并且在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教學是學生對新事物產生認知的過程,只有保證學生主動參與,才能提高教學的成效。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地創造條件,為學生構建一個有效的平臺,讓學生能夠進行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想象力是創新思維的來源,教師要以豐富學生想象力為前提來培養創新思維。于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進行天體運動的學習時,教師要借助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營造一個有效的情境,讓學生仿佛就置身于宇宙空間,展開想象,仿佛可以直觀地看到天體運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其次,教師要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進行創新的動力。比如教師在教學中以一個科學模型為例,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提出與之相似的多種模型。一旦創新思維得以養成,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養成也再不是難事。
4結語
以上是本人的淺薄見解,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時代的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的騰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教要分析好客觀的實際情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同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切實地養成科學核心素養。
對于科學素養,國際上通行的解釋是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對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二是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三是對科學技術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這三方面都達到要求才算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改革落后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在化學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在傳授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訓練和培養。
一、重視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知未必有能,無知一定無能。所以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獲得知識始終是教師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傳統化學教學中科學知識主要側重于以實驗現象為代表的經驗知識和以實驗原理為代表的理論知識,它們是基礎,反映了化學教學的一般特點。然而獲得最多知識不是老師加班加點“硬塞”給學生似懂非懂的信息,也不是學生毫無意義的死記或為了考試而機械地掌握某些知識,而是學生主動有意義地建構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是有利于學生探究、合作、交流、對話、創新的知識。那么,怎樣更新和拓展這方面的知識呢?
1.轉變教學觀念,對知識進行篩選,完善學習內容
我們過去太過于強調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沒有顧及學生的現實生活,很難與社會問題一一對應起來。所以教學內容應考慮到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懂得社會,掌握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學生掌握那些屬于基礎的、具有“生產性”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包括那些豐富的科學事實和科學規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帶有方法性、應用性、發展性的知識。
2.實驗設計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中絕大多數知識都是由實驗得出的,由假設到實驗驗證、由實驗現象到本質分析是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各種實驗活動,構建知識技能和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重視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會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現與交流等環節,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化學學習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1.利用探究性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探究實驗是學生用實驗的手段對某些化學問題進行論證和探究的一種活動,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素養。如:在科學探究制備氫氧化鐵和氫氧化亞鐵時,我首先請學生根據實驗桌上的試劑,按照教科書操作,學生通過實驗發現能制得紅褐色的氫氧化鐵,而制得的氫氧化亞鐵由白色立即變成灰綠色,為什么呢?我和學生一起分析鐵的化合價,得到氫氧化亞鐵具有還原性,它不能保持白色是與氧氣接觸了。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不讓氫氧化亞鐵接觸空氣?教室里氣氛熱烈,學生們各抒己見,幾分鐘后,各組陳述自己設計的方法,主要有:將水煮沸;將滴管插入試管底部;加植物油;將空氣趕出。在探究過程中,有個學生站起來提出將鈉放入上面覆蓋植物油的新制FeSO4溶液中的實驗設計,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經過這位學生的提醒,我和大家一起分析、探究并獲得實驗成功。這節課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技能、反思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使我和學生都體會到探究的愉悅,很有成就感。
2.創設問題情境,訓練學生的創新意識
人的創新意識總是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才能被充分地激活,創新的火花才能被點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和設問時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給問題設立臺階,激發學生思考,產生創新動機。
三、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科學精神、科學素養的靈魂,是各種價值觀念、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道德與意識品質的總和。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敢于超越現狀的創新精神。
1.轉換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勇于實踐,敢于提出挑戰的探索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的化學新課程,將科學素養作為突破口,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和促進學生進行探究、自主和合作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探究學習凸顯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通過自主學習凸顯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弘揚人的主體性和自主精神;通過合作學習凸顯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
1.增強環保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化學新課標要求課程內容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
2.開展家庭小實驗,養成勤思考、愛動手的好習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化學無處不在,只要多加留意,善于思考,就可以用所學知識指導我們的生活。如炒菜何時放鹽?不同型號墨水為什么不能混用?如何鑒別牛奶中是否加了面湯等等。這樣學生在應用、解釋問題時就會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來開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個性特長,使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
總之,科學素養教育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亮點,運用于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科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規律,發展教師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努力探索科學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便向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傳統的課程體系構建主要是從課程的內容數量、組織結構以及知識的側重點等幾個方面進行的,其并沒有打破原有的學科知識結構,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知識選擇標準的模糊化。而以核心素養為指導的課程教學實踐改革,不僅打破了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結構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構建思維,還將學生的發展與社會的和諧定為課程結構構建的主要任務,并在重視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技能進行培養。
1.2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程給改革中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核心素養課程教學實踐則主要提出了教學應該側重學生的個體發展,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個人自身的發展需求,從而間接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核心素養課程教學的教育目標主要是將受教育者從被動的學習中解放出來,使課程內容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解除學科知識對學生精神上的奴役,消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擠壓,并利用核心素養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減少由學習成績的評價對學生個體所造成的傷害,從而深化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1.3有利于幫助教師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
教師的教學觀念對教師教學實踐活動的實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階段,仍有許多教師受傳統教?W觀念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弱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制約了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同時還阻礙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教學實踐則將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并根據學生的需求來進行課程的構建,使知識的供給與學生的需求相對接,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學科專業知識對學生心理上造成的壓力。
2核心素養時期美術教學策略
2.1整體布局開放便捷,讓幼兒自主按需選擇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幼兒教育已從著眼于表層的當前認知,逐漸轉向關注于深層的長遠發展,開放性的學習區域活動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種游戲形式。
根據班級的原有設施結構,我們對美術區做了整體布局的調整,根據不同的美術方法,將大區分割成小塊,并將區域充分開放化,細化美工區的操作內容,如戲墨娃(水墨畫)、油你真精彩(油畫)、星羅棋布(布藝)、給你點顏色看看(彩繪)、情定沙緣(沙畫)等,讓幼兒能自主地按興趣和需要選擇活動。經過精心布局,我們將區域的柜子設計成了不同的造型,如“十字型”“L型”“馬蹄型”,或靠墻擺放的全敞開型,或依角而成的半包圍型,每個小區順勢而成、巧妙連接。既開放,又相對封閉,既有一定間隔,又能自由交流。我們充分利用柜子進行分割,內置籃筐、上擺貨架、側貼圖示、后加操作,發揮區域的最大價值。
活動中,每個孩子在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進行活動。他們個性化的興趣得到滿足,學習的原動力得到激發,彌補了集體教學的缺陷,使幼兒的自主性得到了發揮,個人的經驗、特點得以體現,也使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體落實。
2.2標志規則清晰形象,幫助幼兒控制行為、形成定型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的觀點,人的行為就是“刺激――反應聯結,通過刺激可以預測反應,通過反應可以預測刺激”。在幼兒園教育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可以形成不同的刺激條件,對幼兒的認知、行為具有激發性,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兒的某些行為習慣,如果環境創設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就可以影響或促進幼兒特定方面的發展。
因此,在美術區的設置中,我們注重各類標志和規則的融入,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例如,在美術區域適當的位置貼上相應的規則圖示,事先與幼兒一起商討確定,再由師生共同合作,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形成“我們的約定”。在這種情況下,環境就能替代教師的指導語,成為行為習慣的提示,幫助幼兒自我控制,逐漸形成動力定型,促進幼兒堅持性的素養發展。
2.3作品展示彰顯藝術,提高幼兒審美能力
審美,是一種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其本質就在于讓幼兒懂得美、追求美、??造美,從而陶冶情操,促進知、情、意和諧發展。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帶有直覺性、表象性,因此教師要正確把握方向,給予幼兒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讓幼兒充分感受美,善于評價美,隨后形成創造美的能力。
我們在美術區的設置中,為幼兒預留了充分的展示空間,桌面展示、墻面黏貼、空中懸吊,或專門成列,或變成裝飾,或形成隔斷,全方位巧妙地呈現幼兒的作品。幼兒的作品或獨樹一幟、或組合造型、或批量成勢,展示擺放看似隨意恰是有為,處處彰顯藝術氣息,不僅給幼兒提供展現自我、相互欣賞、比較評價的平臺,也給幼兒美的熏陶。幼兒能自由地欣賞、觀察、討論,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發展幼兒的反思能力。
2.4教學手段現代化
“以科技教育推進中小學特色品牌建設”這一主題設計好,立意高,角度好,有利于引導學校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這個專題把科研力量、教研力量、學校力量以及高端專業媒體力量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是組織創新、平臺創新、呈現創新和協同創新的范例,具有示范和啟示意義。
所選擇的區域性與學校性的科技教育經驗材料,均體現學校辦學核心理念和學校科技教育理念,有獨特性、實踐性、先進性、突出特色創意,各成體系,學生的科技素養得到最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最好的提升,正逐漸成為學校的特色品牌。概括起來,有以下特色。
一是科技教育校本模式創新特色。有的學校能夠更新教育理念,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把課程內容與科技教育內容整合,如語文課程開展奇思妙想作文、科學課程開展發明創造活動、音樂課程開展科普音樂劇、英語課程開展科普英語演講、數學課程開展建筑設計活動、信息課程開展電腦設計活動、環保課程開展廢物利用活動等等,開發了科技教育校本課程,實時更新課程內容,最大限度拓展了學校教育的空間。
二是科技教育校外模式創新特色。科技教育是一個開放系統。有的學校讓中小學生更多地走出課堂,走進科技館、博物館、科博會、科普基地、奇特地貌等,向科學家學習,向技術專家學習,使學校、家庭與社會各種資源得到充分整合,形成一個協調發展的自組織機制,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客觀、求真、探索、合作、競爭等科學精神。
三是科技教育管理機制創新特色。如福田區設立2個科技教育教研員,成立了福田區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和福田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統一協調全區科技教育工作,成績顯著,如成功舉辦了十三屆全區青少年科技節、組建了深圳市首家集體業余電臺、被評為“全國科普示范城區”、“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 “廣東省科普示范區”等,已經形成科技教育的區域整體推進特色。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共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六大核心素養,18個具體要點。其中,文化基礎中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在人文底蘊中又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審美情趣的重點是“具有藝術知識、技能和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這些素養的培育只能在藝術教育中實現。其中美術課承擔著很大的重任。
那如何在美術課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一、美術課就是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作美的陣地。
(一)課前備課一定要找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點
美術課堂看似枯燥,但是里面蘊含著很多美的元素。因此,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精心設計課堂內容,要變單純的知識傳授變成美的欣賞,美的創作。要多搜集整理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讓學生來欣賞,讓學生感受美的存在。要讓學生放寬眼界尋找課堂外面美的東西,讓學生在尋找的過程中來發現美。教師在進行指導創作的時候,不是單純教給學生創作方法,而是引導學生自由去想像,自由去創作,讓學生有一種創作的欲望,這種創作的欲望就是一種表達美的欲望,只有學生創作欲望被激發出來,學生才能夠真正感覺到美的存在。美術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展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評價美。要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認識到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不都是美的還有一些不美的東西存在,但是,我們要學會辨別,學會審美,用自己的筆來表現美,來宣傳美。在評價美的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評價方法,在評價中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審美能力。有了正確的評價方法,學生才能夠真正認識到這個世界有很多美的存在。這個世界是多么地美好。
(二)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要建立在扎實的技能基礎上
美術教師一定要大練基本功,一定有過硬的課堂藝術和教學方法,一定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表現美,懂得創作美的方法。審美情趣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只有學生心中有美的存在,學會審美,主動去發現美,去創造美,學生心靈才是美的。當然,要想真正讓學生具有審美情趣,還需要我們認真去研究,努力去探索,特別是要抓住核心素養的學習,用正確思想來武裝頭腦,在課堂中不斷實踐,不斷研究和探索,針對學科的特點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我想抓住了核心素養的本質,在課堂中有意識的去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就一定會形成,就一定會為未來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二、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盡可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一)尊重學生不同的情感表達
美術,是一種表達,是一種溝通,在創作者和觀眾之間進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從而引起共鳴。通過美術教學過程和學生坦誠地進行情感的溝通。讓他們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內容和形式上過多地去束縛和限制他們。比如,同樣的風景,在某同學的畫中體現出來的是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但在另一個同學眼里,則有可能是烏云密布,荒涼一片。這樣,讓他們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現出來的各種情緒都在美術作品中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始終保持對學生的尊重與激勵,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可減輕或消除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壓力,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有利于改善學生的負面消極的不良情緒,使學生樂于學習。
(二)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就興趣而言,有的喜歡體育,有的愛好音樂,有的迷戀美術,有的傾心文學;所以要承認和尊重每個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有些學生的成績不好,就會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批評、指責和埋怨,嚴重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心里找不到一個平衡點,就會在負面爆發,引起學習差、紀律差、思想道德敗壞,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越來越多“問題學生”的產生,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所以,鼓勵學生盡可能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正所謂“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學科不見起色的成績上去耗盡他們的精力,去傷害他們的自尊。
(三)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學認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出來,又在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讓學生主動地學,創新地學。多贊揚鼓勵學生,達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學中多加強積極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畫的真好!”“沒問題,你肯定行!”。并同時和學生建立多些聯系,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
教師是學生的重要引領者,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教師的思維方式息息相關,因此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再將它轉移給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校也需要通過開設講座、去其他學校聽課等措施培養教師正確的核心素養。教師的思維引領是學生核心素養走向正確方向的指明燈,為接下來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教師通過各種小故事、智力題、視頻等豐富課堂內容的時候也要注意內容的健康性、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探索世界與尋求真理》中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個唯物論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博物館失火,你只可以選擇救一幅畫,你選擇哪一幅畫”這條智力題作為引入,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爭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此后,教揭曉正確答案:是離窗口最近的畫。教師要把握時機向學生灌輸“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可貴思想。這樣新穎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核心素養,有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問題引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高中生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與小學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提問題、創設情境的教學模式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引領學生加入到學習之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思考,使其真正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進而提高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量變與質變”時,教師就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點。“你們怎樣理解量變和質變的含義?”“郎朗從小開始苦練鋼琴最終成為一位有名的鋼琴家,這是量變還是質變?”“酸奶過了一定的時間變質了,這是量變還是質變?”這樣提問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積極思考,有利于進一步升華學生的思想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正確率、增加學生做題目的感覺,明白不同題目之間的差別,而不是僅僅聽教師講解的抽象理論知識。理性思考是核心素養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提高思考能力。
三、練習引領,提高學生的解題正確率
練習是政治課堂的延伸,學生需要通過練習來檢驗自己課堂學習的掌握情況,并通過這一途徑鞏固已經學習的知識點。在當今應試教育環境下,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學習的第一要義,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增加練習的力度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鞏固學生核心素養的掌握情況。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毫無目的、大量無節制地讓學生做題目,這樣只會事倍功半。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練習之前的經典、易錯的題目,還要尋找、創新一些符合生活實際、當代潮流的題目,只有這樣才能讓政治教學與社會接軌,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有關唯心主義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一段接近生活實際的小片段,讓學生分析其中哪些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的后果是什么。
案例1 村里張大媽家的小孫子生病了,張大媽認為是孩子得罪了天神,就請了符紙燒給孫子喝。
林崇德教授曾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做出過這樣的解釋,即學科核心素養指的就是學生通過學科教學或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所逐漸形成和所必須具備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與滿足個人終生發展、持續成長需要的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抽象的教學概念與學習理念,而是與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變革緊密聯系的。隨著近年來我國教育教學事業的持續發展與進步,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也逐漸從以往的關注知識逐漸轉向到關注能力上,這就使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新時代對學科教學所提出的教學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學科教育能實現現代化發展、確保學生實現全面發展與綜合成長的關鍵教學途徑。而化學核心素養便是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一種,學生通過化學學科教學所形成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均是帶有較強化學學科特點的。主要是由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維度所構成的。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對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不但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對學生批判、推理、質疑以及創新等化學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同樣也具有積極的教學促進作用。因此,作為新時期的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重視核心素養教育對促進學生成長,推動學生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與影響。并要充分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合理運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效創新與改革,從而在滿足學生發展需求與學習需求的同時,全面提高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學生更為深入地感知與體會化學學科的魅力與價值,最終實現全面發展與綜合成長。
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問題分析
(一)教學觀念陳舊
雖然在素質教育與新課改全面貫徹我國學校教育體系中的今天,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認識有了明顯的變化與革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當前的高中教育階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學教師會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這就使這部分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與應用上,也會過于關注教師教學主導作用的發揮。這就使學生難以在高中化學課堂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主體作用,致使學生的化學學習熱情與化學學習積極性日益衰減,課堂參與度與配合度降低。這不僅會嚴重影響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質量,對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同樣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與制約。
(二)教學方法單一
隨著學生的成長與發育,在學生步入高中學校開展新一輪的化學學習活動后,高考的學業壓力與學習負擔便會接踵而至。這就使許多秉承應試化教學思想的高中化學教師為了能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化學書面成績,會以“填鴨式”教學為主要的化學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致使學生在高中化學課堂中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僅能通過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進行死記硬背,而不是主動理解化學知識的本質,感知化學知識的內涵。長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學學習興趣便會在夜以繼日的枯燥學習中消磨殆盡,其學習效果也難以得到本質上的提高與增強。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教學學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極具廣度與深度,這在很大程度上便嚴重加劇了學生化學學科學習的困難與復雜程度,這便直接影響了高中生的化學書面成績。而針對這一問題,許多高中化學教師在學生化學知識學習中,便會提倡題海戰術的應用,讓學生通過海量的題型練習而實現在考場中對相應題型的快速解答,以此達到提高學生化學成績的目的。題海戰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內提升學生的化學成績,但這并不表示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與質量就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教學學科,其試題也得益于高中化學的綜合性學科特點而表現出靈活多變的特點,其主要考查的是學生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以及問題分析能力等化學綜合素質與能力。而通過題海戰術取得高分的學生,在重復機械的習題練習中其思維能力便會受到局限,在應對綜合性與思維性較強的化學習題時,這部分學生便會因思維不活躍、不發散而出現無從下手、不知所措等學習問題,其學習成績也會出現較大的下滑,進而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這對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三)輕視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學科,這就使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是需要建立在學生具備較強實驗操作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基礎上的。但就現階段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與組織情況來看,大多數的高中化學教師往往會以教學時間有限、教學進度慢為由而忽視化學實驗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這就使學生的化學實驗操作能力與動手能力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鍛煉與提高,這不僅嚴重阻礙了高中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化學知識的深度學習與高效學習也會造成相應的阻礙與限制。
三、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策略與方法
(一)夯實化學學科基礎知識,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創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學知識相對較為復雜與綜合,這就使大多數的高中生在實際的化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常會因基礎不扎實而出現學習成績下滑、學習問題頻出等學習問題。這不僅嚴重影響了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與增強,對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養成與發展也會造成相應的阻礙。因此,為了有效改善與優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這一教學問題,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重視夯實學生化學基礎,可通過化學基本概念的講解教學幫助學生整合化學學科知識之間的邏輯性,從而在有效提高學生化學基礎能力,奠定學生化學知識基礎的同時,為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創造可能。例如,在教學“氧化還原反應”一課時,高中化學教師就可圍繞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即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在一個反應中同時發生的,這樣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展開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首先,可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向學生指出“鐵絲生銹,蘋果發黑”等常見的氧化現象,并以此為依據向學生提出“如何還原氧化現象”的教學問題,從而在有效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同時,促使學生聯系已知的氧化與還原知識初步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內涵;其次,在正式授課中,高中化學教師則可在課堂中為學生演示“鐵絲燃燒”的實驗,便鼓勵學生寫出本實驗的化學反應式,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能站在化合價的變化與電子轉移的化學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理解氧化還原的實質,全面掌握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內涵;最后,則要鼓勵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特點與本質進行總結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設置一定的化學練習題目,以此更好地夯實學生的化學知識基礎,為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創造可能。
(二)創設化學學科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多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這也決定了高中化學必將服務學生生活的學科教學本質。但由于高中化學的思維性相對較強,這就使絕大多數的高中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常會受到自身年齡特點與認知特點的影響而難以全面、深入體會與感知高中化學學科的生活化教學本質,化學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也相對較低。對此,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可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化學學科教學情境,從而在有效深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理解的同時,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與激情,促使學生以更加積極與主動的學習態度與情緒投入化學教學課堂,進而實現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在教學“鈉及其化合物”一課時,高中化學教師就可在為學生講解碳酸鈉的化學性質時,引入純堿在現實生活中的有效應用,從而在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同時,有效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對其進行思考、討論以及分析,從而促使學生理解強堿弱酸鹽水解呈堿性的化學本質的同時,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發展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與感知化學學科的生活化教學本質,并能在實際的生活中熟練的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對學生化學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極為深遠的教學作用與影響。
(三)強化實驗教學活動組織,鍛煉學生實踐探究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核心基礎的教學學科,因而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也成了促進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的高中化學教師往往會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與限制,而對化學實驗教學存在錯誤的教學認知。這就使高中生在實際的化學課堂學習中很少有參與化學實驗學習活動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因實踐能力與操作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與鍛煉而出現化學學習效率下滑等學習問題。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與綜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對學生化學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造成打擊,進而嚴重限制與阻礙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因此,為了能在實際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與學生發展促進者,高中化學教師就必須充分重視多種化學實驗教學活動在日常教學中的組織與開展,從而在有效豐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促使學生通過參與化學實驗學習活動實現實踐探究能力與操作能力的有效鍛煉,進而實現化學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在教學“認識有機化合物”一課時,高中化學教師就可采用演示實驗的方式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的過程,從而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促使學生通過演示實驗教學更為直觀、形象地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特點。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更多的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模型,從而在有效開闊學生化學知識視野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理解與認識。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化學學習效率的提高,對深化學生理解能力、鍛煉學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引導學生進行“用化學沉淀法去除粗鹽中的雜質離子”化學實驗學習活動時,教師便可根據學生的化學學習情況,認知發展情況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實驗學習活動展開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以此促使學生能在實際的實驗學習過程中能充分發揮自身學習主體性對實驗過程進行探究、思考,對實驗方案進行改進、優化,對實驗結論進行總結、分析。在此過程中,高中化學教師則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針對學生實驗學習方法、實驗操作步驟、實驗設計環節中所存在的不足進行合理指導,從而在促使學生更好地完善化學實驗學習結構的同時,促進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獨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與分析能力的發展。這不僅有利于高中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對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培養初中生的人文素養,就是通過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和人文素養培養,讓他們不但學會學習,更要學會做人,能夠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以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
如果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注重言傳身教就能達到一個理想的效果,如主動給一個遲到的學生開門,并在開門時順便為他扶著門,和學生一起進門時注意學生優先;擦講臺上積攢的粉筆灰時,教師站在講臺下面往黑板方向撣粉筆灰;在路上與學生相遇時,教師主動停下匆匆的腳步并向學生打招呼。教師不用刻意去找情感目標,學生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國際通用的人文素養。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教育行為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日復一日,相對穩定的核心素養會滲透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固化成他們的個人素養。
比如,教師在教“生氣”的英語表達時,首先問學生平常生氣時會怎么做,學生可能會想到大喊大叫、痛哭流涕等,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行為導致的后果,可能會對自己、親人及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應該怎樣發泄情緒,如整理房間、運動、唱歌等。這時,學生內心世界與學科教學在課堂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在以核心素養為背景的英語教學中,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德育與智育齊頭并進的高素養人才。
在教學中,把握核心素養這個中心思想,就把握住了英語學科教育發展的新方向。但是學校還沒有這樣一種系統設計,沒有從整體上考慮實施,所以很多教師覺得非常困難。教師可以設計系統化的情境,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究、合作等實踐方式,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交流自己的思想,分享與反饋自己的成果。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是一個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引導者,帶領學生體驗異域的文化和藝術,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國家的思維差異以及文化差異,兼容并蓄,,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素養。
強烈的好奇心,是學生肯深入思索事物奧秘的動力,是培養追根究底精神的催化劑。學生只有在強烈好奇心的催動下,才能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自主地參與學習,激發創新興趣。李振道曾說過:“一個人想做點事業,非得走自己的路。要開創新路子,最關鍵的是你會不會自己提出問題,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邁開了創新的第一步。”因此,我們要從正面加以引導,創設一種促進學生好奇心的氛圍,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境,善于創設情景,設置懸念。如教學《哪種材料硬》這一課中,我把各種材料做成的物品放置于一個紙盒當中,讓學生把小手伸進去觸摸,通過學生的觸覺讓學生猜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材料,通過創設這么一個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我便順水推舟地提出本節課的關鍵問題:你們又是通過什么來判斷自己摸到的是哪種材料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個個都積極動腦,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進而提出探究材料軟硬的方法。在問題的提出,問題的發展,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都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科學的滲透完成,使學生在問題和懸念的激發下去主動探究、主動學習,在解決問題的喜悅中去提出新的問題,新的疑問,使其在不斷的探索性學習中逐步培養創新意識。
二、激發求知欲,培養創造力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發創造活動的誘發劑,也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原動力。三年級的小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能引起觀察、探求知識的教學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去發現和找到問題答案。譬如,在教學《蝸牛》這一課時,我提前一個星期給學生布置了飼養蝸牛的任務,然后請學生來講講自己飼養蝸牛的心得,尤其講講喂養蝸牛的食物。學生眾說紛紜,有些給蝸牛喂了餅干,有些喂了蘿卜,有些喂了菜葉、洋蔥,還有些竟然喂了巧克力糖果……在這里,學生定然會產生疑問,蝸牛到底是吃什么的呢?有學生提出要進行一個《蝸牛的吃食》情況探究,我表示贊同。頓時,小朋友的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個個積極動腦,產生了強烈的探索欲望,各種各樣的探究方法在他們的腦中形成……在這里,我巧妙地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讓學生給蝸牛喂食,引起其濃厚的興趣,再通過探究蝸牛吃食情況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啟迪他們的創新意識,進一步培養起創新能力。
三、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的一種重要方面,更是學生進行創新學習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式學習教學。開展課堂討論,一方面可以發揮學生“群體”的學習作用,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與空間,同時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互相評價,從而學會合作、學會交流。譬如,在《水和油》這一課中,我請學生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水和油的輕重,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出一個實驗方案,然后四人相互比較,當一人陳述時,其余人可以質疑提問反駁,最終選一個最佳方案呈現給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征得以激發,他們踴躍發言,互相補充。討論使學生敢于質疑問題,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大膽求新,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四、注重想象,啟發創新能力
1.讓學生按照常規的做法,起立坐下,感覺很容易。
2.實驗要求:一人雙腳著地,端坐在凳子上,另一人用食指頂住他的額頭,防止他身體向前傾斜,猜測一下不借助雙手的力量,坐著的人能夠站起來嗎?
3.學生猜測:能不能站起來?
4.兩人一組做實驗。
發現問題:有的同學能夠站起來。
分析原因:這部分學生因為沒有端坐,雙腳太靠后,或者雙臂用力了,或者前傾了。
5.糾正規則后實驗:必須坐端正,否則不符合要求,繼續試驗。
6.實驗現象:站不起來。
7.討論問題:說說為什么?
8.實驗結論:因為重心在脊柱上,按照實驗要求,無法移動到小腿上,所以無法站起來。
實驗二:看誰能吹滅蠟燭
1.實驗要求:在同學們的實驗桌上有蠟燭、火柴、漏斗、瓶子、木塊,隔著漏斗、瓶子、木塊這些形狀不同的物體吹蠟燭,會把蠟燭吹滅嗎?
2.學生猜測:部分學生認為隔著漏斗、瓶子能夠吹滅,隔著木塊吹不滅;有的學生猜測隔著什么也吹不滅。
3.分組實驗:4人一組實驗。
4.實驗現象:隔著漏斗、瓶子能夠吹滅,隔著木塊吹不滅。
5.討論問題:為什么隔著漏斗、瓶子能夠吹滅蠟燭,而隔著木塊、書本等吹不滅蠟燭呢?
6.實驗結論:學生說:對著圓形的瓶子吹氣,氣體能夠繞過瓶子,就吹滅了蠟燭;而對著木塊、書本吹氣,因為它們不是圓形的,氣體繞不過去。
實驗三:用兩根吸管能否吸到飲料
1.實驗要求:在每個小組的實驗桌上,都有一瓶新鮮飲料和兩根消過毒的吸管,如果我們把兩根吸管一根插在瓶外,一根插在瓶內,能夠吸到飲料嗎?
2.學生猜測:多數學生猜能夠吸到;少數學生猜吸不到。(大膽猜測)
3.分組實驗:4人一組實驗。
4.實驗現象:不容易吸到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