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48: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7
高中階段被公認為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為重要的階段,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的中學學習將告一段落,繼而開啟大學學習生涯。同時,在這個階段學生可能會迎來自己一生中最叛逆的時期,并且面對的學習壓力也是最重的。正是因為高中階段學生發展與學業要求的特殊性,導致了許多學生出現了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比如學習問題,包括學習壓力的緩解等。應對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要做到及時疏解,就需要學生自己、家長、朋友、老師的共同努力,但與疏解心理問題相比,防患于未然,杜絕心理問題的發生顯得更為重要。由此可見,在高中階段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通過對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筆者自身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經驗,提出了相對應的應對措施。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研究
(一)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對該課程不重視
很多高中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甚至很多學校在初中都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到了高中,由于學習壓力和應試壓力的增加,很多學校因此取消了該課程。而部分學校雖然依然保留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卻對該課程不夠重視,導致很多其他學科的老師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象。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如果學生存在心理問題,那么即便其他學科學得再好,于他們的成長和健康發育都是有害的。心理問題沒有大小之分,只有提前發現心理問題并及時處理,才能防止學生的心理問題進一步嚴重或影響到他人。
(二)缺乏心理學專業教師
當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缺乏專業老師的現象十分嚴重,很多學校正是因為沒有專業的老師而沒有開設這門課程,而部分學校讓其他教師兼職擔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這種現象更加普遍,很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納入到班會中,雖然班主任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有一定的幫助,但無法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老師。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需要老師捕捉學生極其細微的心理活動,從而做出應對措施,如果缺乏專業的老師,兼職老師不懂得心理學知識,很有可能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不僅沒有疏通學生心中的郁結,反而進一步刺激了學生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結構單一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學校還應該有心理咨詢室和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這不僅僅是針對學生,部分教學壓力大的老師也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咨詢室來緩解壓力。而就學生而言,高中階段的學生心理、生理發育正處于快速發育階段和逐漸成熟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問題,如果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一個老師對應幾十名學生,難以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也難以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在認真聽講。所以除了課堂教學外,還需要學校采取其他的辦法來配合老師的教學,其中包括硬件上的配備,諸如建立心理咨詢室,還要包括結合多方的力量,包括家長、同學等進行聯合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分析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引起重視
對于部分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校必須要引起重視,我國幾乎每年的高考季都會發生考生跳樓自殺或是與父母吵架離家出走。這些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學校沒有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發現和疏導,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第一步,應該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部分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校,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反而讓心理健康教育的課時被其他學科的老師占用,對于這類現象,學校應該進行嚴處,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應該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果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繁重的教學任務只會加重他們的心理疾病,最終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二)進行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對老師進行相關培訓
想要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起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只有專業的老師才能夠給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才能疏解學生心中的郁結,降低心理問題出現的幾率。其中,招收專業的老師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對于學校感興趣的老師或有天賦的老師,要進行專業培訓,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培訓可以選取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讓老師到高校深造,學習相關知識,另外是請心理學專家來學校舉辦講座,老師參加講座并認真學習。相比之下,第一個辦法雖然較為繁瑣且成本較高,但老師深造之后,專業性程度更高;第二個辦法比較簡單實用,但只能應對一般的心理問題。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學生、家長、老師、社會的力量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競爭越來越激烈。現代社會中,不僅成年人要承受許多心理壓力,中學生們也要面對來自社會的種種壓力。這一切引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因此,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十分重要。現依據心理學理論,對目前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現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根源和塑造中學生健康心理的對策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
1、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對所教學生的了解和與同行的交流的得知,當前在中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如下不健康的心理:
1.1抑郁心理。這是中學生常見的一種心理失常癥,是中學生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有抑郁心理的中學生,經常會有焦慮情緒,內心孤獨而無助;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渴望成功,但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常常因考試失敗而感到痛苦和恐懼。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食欲不振、失眠、胸悶、頭昏等癥狀。因此,抑郁心理必須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高度重視。
1.2封閉心理。封閉心理主要是指中學生內在的心理活動不輕易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有這種心理的人表現為沉默寡言,喜怒哀樂不形于色,其主要特征是關閉性。留守兒童表現更為突出。封閉心理如長期得不到矯正,往往嚴重影響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交流,造成彼此間的心理隔閡,影響人際交往,使學生陷入孤獨無助的境地。
1.3脆弱心理。表現為心理承受能力差,學習和生活中稍有不順,就會陷入消極的心境中,甚至以極端的方式來對待。在積極的方向上,他們自卑,意志力薄弱;在消極的方向上,他們自負,意志力畸形發展。現如今,獨生子女,在模式單一、思想統一、步驟統一的教育中,由于家長、學校包得過多,管得過嚴,從而造成學生依賴性太強。面對打擊,要么極端反抗,要么選擇逃避,離家出走不足為奇。
諸如逆反、猜疑、恐懼、任性、懶惰、冷漠等都是中學生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會嚴重危害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發展。
2、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造成中學生心理偏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因素是極其復雜的,努力尋求造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對矯正中學生心理疾病有很大的幫助。目前,造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主要有:
2.1中學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發育特點所致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發展的過度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盲目性并存的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明顯提高。但同時他們又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的自我意識明顯增強,情感豐富而強烈。但他們的情感帶有沖動性,意志較為薄弱,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影響。再加上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身體發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師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心不足。由此致使許多中學生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發展。
2.2考試壓力過重
中考、高考時,有的考生頭昏腦脹,大腦一片混亂,嚴重考試失常。這些都是過重的升學考試壓力造成的。而這種心理壓力,主要來自家庭和學校。,家長簡單粗暴地訓斥,嚴重傷害子女的心理健康。學校為了生學率,進行考試排名,給學生帶來緊張、不安甚至羞愧心理。這一切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2.3家庭因素
家長是學生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品行素養,文化水平影響孩子成長。而家長教育方式直接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如簡單粗暴教育方式讓孩子望而生畏。又如缺乏感情交流,使得孩子壓抑,委屈。這些教育方式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沉重打擊,有些學生因此變得內向、自卑、寡言,對人失去了感情,甚至痛恨社會。
2.4社會的復雜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現象更加復雜多變。的書刊、錄像、網吧、金錢的誘惑、讀書無用思想的侵蝕等等,對中學生的心理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不法商不顧道德和良心,毒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許多學生在的書刊、錄像和黃色網站、暴力游戲的誘惑下,喪失了人性,跌進了萬丈深淵。
3、塑造中學生健康心理的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適應的場所,學校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并通過特殊問題的干擾和心理咨詢,轉變學生的行為。”具體而言,我們究竟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矯正呢? 轉
3.1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充分利用政治課的優勢,引導學生找出心理偏差,探討對策,制定矯正心理問題的計劃,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3.2 設立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堅持開展心理咨詢服務
可在學校成立心理咨詢輔導中心,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幫助,也可在學校設立心理問題信箱,及時解答學生心理問題,還可定時開通心理咨詢熱線,直接和學生進行心理交流,疏通學生心理障礙。
3.3 以教師自身的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
教師的心理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對學生公正無私的愛,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加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教育,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之一。
3.4學校教育應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學校要定期舉辦家長學校或召開專題家長會,介紹學校心理健康內容與方法,普及心理衛生知識,介紹心理咨詢案例,分析中學生心理特點,指導心理疏導方法,也可以多進行家訪,與家長共同疏解學生的心理困惑。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倍受關注。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師都已經認識到塑造中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社會上各種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課題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我衷心希望能盡快探討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讓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
參考文獻
[1] 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中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心理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特別是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中學生心理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話題。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初步了解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探索一條適合于中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心理問題成因
通過心理健康座談、問卷調查和課堂教學等實踐活動,發現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學校、社會、家庭甚至自然環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身心素質基礎等內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冷漠自私任性
大多數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居高臨下,以自我為中心,不體諒擔當他人,不懂得感恩,不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例如問卷調查中看電視遇到傷心或感人情節,七年級有43%、九年級有35%的同學不會傷心流淚,或認為那是假的無動于衷。
2.厭學焦慮受挫能力差
現代中學生受父母望子成龍、知識改變命運的思想影響,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尤其是九年級學生處在這種壓力下,容易產生考試焦慮,厭學退學等心理,在學習上的受挫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往往不能正確對待批評、委屈、挫折等。
3.孤獨自卑孤僻
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性格因素、家庭經濟條件差,學習成績不理想以及衣著外貌、遭遇挫折和心理創傷等原因,容易產生孤僻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心,不與同學老師交往,尤其不喜歡同比他各方面都優越的同學交往,心理壓抑,性情古怪,行為異常,容易極端。
4.貪圖享受敵對
現在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舍不得子女受一點苦,生活習慣懶散,學習上有一點困難都不能克服,怕吃苦,注重外表。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挫折,無力面對。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還表現在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于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等。諸多的問題,都會對學生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如不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容易導致行為障礙和人格缺陷,因此積極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創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寓教于樂
學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立心理咨詢室,心語信箱,有專職的心理教師。通過有效的途徑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解決和疏導心理困惑。心理健康教師定期在全校舉行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任課教師在教學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中,如角色扮演、想象、演講等。
學校還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班團會活動、課外實踐及班級管理中。如通過“爭當三好”、“每周之星”等活動,激勵學生健康積極向上;通過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假期生活;在班級管理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展學生個性和才能。還可以通過板報、廣播、校園電視臺等途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內容可以是人際交往的方法、學習心理、自信心培養、考前心理調適等,既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又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
2.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個別輔導
心理咨詢教師要由心理輔導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心理咨詢工作,心理咨詢的方式要靈活多樣。一是口頭咨詢,即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接待學生直接面談;二是書面咨詢,設立“心語信箱”。根據咨詢者的要求找他們面談或以書面回答。三是電話咨詢,開通心理咨詢電話,通過在電話中傾聽、對話,給學生以鼓勵、安慰。四是網絡咨詢。讓學生和家長通過網絡和老師溝通,從而解決一些學生和家長的困惑話題。五是團體咨詢,在座談、討論會上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心理問題。對于學生心理發展變化特點、心理健康咨詢記錄、心理測驗材料都集中保存,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預防心理疾病。
3.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合作,共同關注
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僅來源于學校,也與家庭、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決不能忽視家校合作的作用。針對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親子關系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致家長一封信等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增強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認識,確保教育的一致性,與家長攜手共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逐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關心社會,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進行感恩教育。聘請有資質的心理醫生來校輔導,或者請法治校長等上法制課等方式,開闊學生視野,營造良好的學校與社會的共同教育局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表1(見附表)顯示,甘肅省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總分反映出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率隨年齡增長在下降,而危險率、異常率在上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總分危險率、異常率明顯偏高。
二、城鎮和農村學生自評心理健康總分對比分析
表2(見附表)總體評價顯示,城鎮和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總分良好率分別為18.6%、15.8%,危險或異常率分別為19.6%、18.3%。
根據表2數據,對比不同年齡段,小學城鎮戶口學生普通以上占91.5%,小學農村學生普通以上占89.7%;初中城鎮戶口學生普通以上占82.9%,初中農村學生普通以上占83.6%;高中城鎮戶口學生普通以上占76.8%,農村高中學生普通或良好率占77.1%。
三、心理健康總體情況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表明,甘肅省學生心理健康總分與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無顯著性差異。從心理健康指數看,年齡分布和戶口差異上是不平衡的,心理健康總分城鎮學生平均分高于農村學生;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健康狀況呈下降趨勢,尤其高中生心理健康危險率和異常率偏高,分別達到23.6%、2.7%,幾乎是小學生的三倍。
造成這些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當前高中學生學業壓力過大;二是我省大部分地區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過低;三是當前學校仍然過度關注升學率和分數,對學生的身心理發展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四是從年齡分布上看,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優于全國水平,說明隨著社會發展,年青一代父母的文化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家長相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在加強。
四、城市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農村中學生心理問題多于城市學生,而且諸多因子顯示差異顯著。具體來說,造成差異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因素
我們調查統計了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數據顯示城市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明顯優于農村學生。農村家庭還普遍存在著母親比父親接觸子女的時間多的現象,母親比父親對子女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更大。對農村學生的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家庭結構。此外,家庭教養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父母雙方都采取嚴懲嚴厲的教養方式,才會使孩子產生敵對傾向,一方嚴厲則不會出現其他負面心理影響。父母給孩子造成適度的優越感對孩子心理健康有利。同樣,父母適度保護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二)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是全面、系統、深刻的,學校教育的目標、方式以及校風等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不少。首先,學生的學習時間過長,學習負擔過重,導致學生學習疲勞過度。其次,強大的升學壓力導致了學生的焦慮行為。最后,當前中學教師隊伍不穩定,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水平不高,不能適應教育的需要,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風氣,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響。
作者簡介: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由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長高峰。其生理、認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識在迅速發展,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但這一階段也是學生最容易出問題的階段。作為老師不僅應該充當好管理者的角色,還應了解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1中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中學生正是處在由兒童期向少年期過渡的一個階段,他們正處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時期,因此他們具有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這個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大變化的轉折期,在整個心理發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階段學生正處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寶貴,充滿生機具有向上發展趨勢的時期。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追求。
1.1心理品質發展不平衡。中學生自尊心很強,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對較弱,在生活中一帆風順和得意時,常有明顯的優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又易轉向反面,產生自卑感甚至悲觀失望等消極心理反應。
1.2情緒和情感的發展不平衡。中學生情感豐富而復雜,情緒變化急劇而強烈,常常動蕩不定,為一點小事可顯得非常激動,熱情,卻有時又會轉向反面陷入極端的苦惱悲觀的情感狀態而泄氣、絕望。故有人把青少年這個階段說成是“疾風怒濤”時期。
1.3人際關系不協調。中學生需要友誼,需要別人愛又愛別人,把友誼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伙伴,會使他們感到苦惱孤獨。友誼給他們帶來歡樂和支持,來自朋友的鼓勵和安慰、贊揚,往往比家長、老師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學生自尊心很強,感情豐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易產生人際關系的緊張而帶來心理不平衡。
1.4自我意識、自我實現的觀念與認識不平、認識能力的差異。中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思維活躍,尤其處在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種途徑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中學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惡丑的,但由于中學生認識能力跟不上,對各種信息不能過濾,就可能成為一種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如果注意加以引導培養,就能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是非觀念。
2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及成因
2.1學習方面: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有精神萎靡不振, 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學習效率不高等。
(1)厭學,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甚至可以說“厭學心理”在中學生中已經有一定的普遍性。
(2)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下分好班、差班,考試排名次,張榜,搞題海戰術,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于一種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等,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2.2人際關系方面:
(1)與老師的關系不和諧產生對抗心理。在中學時期,老師仍然是學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與愛護。如果老師對學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幫助,就會降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影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
(2)同學間的關系不夠融洽。學習任務越來越重,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同學之間也缺少了交流和溝通。如果老師疏于引導,同學之間就會產生隔膜,缺乏應有的同窗情。
(3)與父母的關系不夠親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 而專制式家庭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會造成這樣的家庭中的學生孤僻、專橫的性格。加上“單親”家庭等問題的存在,使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或制造了痛苦,會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2.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緒嚴重。青少年時期處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過渡的階段,認知特點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現實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犢不怕虎”。一旦將他們的主觀想象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滅,給他們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有自卑傾向的人就會難以忍受,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無能,因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內心。
導致中學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績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2)逆反心理普遍。中學生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在許多問題的認知上,都對家長和教師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可是,他們的潛意識里將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獨立。但是在家長和教師的眼里,他們還是個孩子,還很幼稚,惟恐他們上當吃虧,于是對他們關愛有加,喜歡過多干涉他們的生活。
另外,中國傳統 “師道尊嚴”、“父為子綱”的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十分深遠。于是許多家長和教師無論正確與否,都要求中學生接受他們的觀點,這引起中學生的強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學生就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家長和老師的觀點無論對錯一律拒絕。以免家長和老師對自己進行干涉,這樣就形成了較強的逆反心理。
3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面對中學生如此復雜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憂患,也更加明確了在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那么該如何從事這項工作呢?具體做法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3.1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煉課,這是在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與人交社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于未然。
3.2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內容,只要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就可以使授課內容深入一層,如,語文課就包含有許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勞動課、體育課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學生的挫折耐力、鍛煉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3.3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進行心理宣傳。由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矯治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
4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有諸多標準,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變態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10條標準: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度的評價;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的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4讓學生學習一點心理知識
4.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后,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比如:學習了記憶的規律,就可以解決上課不專心,開小差的問題;學習了思維規律,就可以解決記不住,記不牢以及死記硬背的問題;學習了有意注意的規律就可以使思維開闊、更敏銳、更富有創造性,還可以調節考前情緒,消除緊張,輕松上考場。
4.2、心理學知識還可以解答中學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學習了有關性格的知識,就可以使自己對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從而矯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鍛煉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了情感的知識,可以使自己學會調節情緒、升華情感的方法;學習了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為達到心理健康的標準,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著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實際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兒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重點人群[1]。為此,世界各國均高度重視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并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從幼兒園到大學的相關教育和促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進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領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種自發的狀態,而是個人和社會雙方努力的結果:個人有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社會為維護和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和條件,兩者的結合點就是心理健康服務[2]。中學生作為一個快速成長中的特殊群體,在其成長過程中必然面臨維護和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所以中學生群體需要心理健康服務,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存在的前提。與此相對應,了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以心理健康發展為導向,提供及時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中學生的相應需要,是有效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目前國內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研究還比較零散,缺乏國家層面的和大樣本的需要調研報告,因而難于從整體上把握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總體情況和發展趨勢。因此,有必要系統研究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現狀及其特點。
二、對象與方法
1.調查人員
調查人員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現狀調查協作組。協作組成員由國內六大行政區九所全日制中學十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組成。
2.調查工具
調查工具為羅鳴春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開發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問卷(AMHSNQ)。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60~0.870之間;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間[2],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3.抽樣設計
遵循經濟而有效的原則,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國內六大行政區選取九所全日制中學,初一年級至高三六個年級的在校學生為調查樣本。
4.調查方法
橫斷面調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
5.抽樣情況
共發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問卷2000份,收回1809份,問卷回收率90.45%;剔除數據缺失值超過5%或有明顯反應偏向的無效問卷,最后得到有效問卷1748份(見下頁表1)。
表1 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樣本基本情況表
性別 年齡 民族 居住地 地區 年級
男842(48.1%)
女906(51.7%) 15.26±1.93 漢族1541
少數民族 207 農村746
城鎮538
鄉鎮464 東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 初一年級346
初二年級330
初三年級332
高一年級243
高二年級313
高三年級184
總計 1748 1748 1748 1748 1748
6.數據分析
以每個青少年學生在6維度43個題項的得分為初始數據,計算青少年學生在各維度的均分及需要總均值和標準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試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強度,以標準差反映被試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離散程度。統計中學生在服務機構、人員、內容、方式和途徑、態度所屬題項上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頻次,計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頻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在具體項目上的強度分布。檢驗AMHSNQ的6維度各均分及總均分在人口社會學變量上的差異,得出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現狀和特點。
三、結果分析
1. 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總體情況
(1)總體情況
中學生群體有較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見表2):6維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間,需要總均分為2.63,介于“有點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務的區間內,總體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中學生群體有較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需要強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服務內容(3.14±0.48)、服務態度(2.95±0.59)、非專業服務(2.78±0.65)。非專業服務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從題項的具體內容看,非專業服務是指來自青少年同輩群體、家庭主要成員、學校教師的環境支持與人際互動服務,它體現出中學生在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表達上的社會取向的特征[3]。
(2)服務機構
中學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構排序依次為:學校心理中心、社區心理中心、單位心理中心、醫院、私立心理機構、防疫保健部門、精神衛生機構、民間機構。學校心理中心(67.6%)為首選,社區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衛生機構(36.7%)排倒數第二,民間機構(23.8%)為最末一位。中學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構的前三位是學校心理中心、社區心理中心、單位心理服務中心,反映出當前中學生既需要專業機構提供的專業化服務,同時也需要非專業化的一般社會服務。
(3)服務人員
中學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員排序依次為:同學朋友、父母家人、學校健康專家、學校老師、私人健康專家、醫生、精神衛生專家、自己解決、民間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學生把同學朋友作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首選人員,父母家人(69.9%)次之,學校心理專家(67.8%)居第三位,學校老師(53.6%)居第四位,自己解決(25.0%)、民間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數第三、二、一位。中學生希望提供服務的前三位人員依次是同學朋友、父母家人、學校心理專家。反映出當前中學生既需要專業人員服務,同時更需要來自同學朋友、父母親人的人際社會支持和朋輩服務。
(4)服務內容
中學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內容和項目依次為:人際關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學業問題、校園生活與適應、身體發展與適應、青春期心理、危機干預、物質依賴、精神疾病預防。中學生最關注的心理健康服務項目是人際關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學業問題(87.0%)并列第二位,校園生活與適應(85.8%)列第三位,身體發展與適應(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學生在人際關系、身心管理、學習問題、校園生活與適應、身體發育與適應、青春期心理這六個項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務的比例高達82.1%以上,表明這六個方面是當代中國青少年學生最關注的心理健康服務熱點。研究者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影響中職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和環境適應問題[4]。反映出當今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聚焦在學習進步、人際關系、生活適應良好的發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徑
中學生希望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的方式和途徑依次為:科普宣傳、健康教育、同學朋友咨詢、與心理專家面談、與家人討論、網絡服務、向老師咨詢、書信咨詢、與醫生面談、與精神專家面談、電話咨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為科普宣傳(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學朋友咨詢(72.1%)、與家人討論(68.5%)、與心理專家面談(62.7%);而與醫生(37.9%)、精神科專家面談(37.4%)和電話咨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結果表明,中學生獲取心理健康服務信息的首選方式和途徑是科普宣傳、健康教育、同學朋友的朋輩咨詢。
(6)服務態度
85.1%的中學生認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識,83.0%的中學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提供服務, 69.8%的中學生認為同學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務很有必要。反映出當今中學生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服務意愿。
2.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特點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總體水平差異不大。在專業服務、內容服務、非專業服務、民間服務四個維度上,男女中學生性別主效應非常顯著;男生在專業服務、民間服務兩個維度上的需要顯著高于女生;在非專業服務、服務內容兩個維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顯著高于男生;在需要總分上,性別差異不顯著。表明男女中學生在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結構上有差異性,但總體需要水平差異不大。
(2)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略高于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中學生在非專業服務、服務內容兩個維度上表達的服務需要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從需要總分看,非獨生子女中學生表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高于獨生子女,但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水平。可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滿足程度高于非獨生子女,導致獨生子女表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相對較低。
(3)農村生源和城鎮生源在三個維度上差異顯著。在方式途徑、民間服務兩個維度上,城鎮生源的服務需要顯著高于農村生源;在非專業服務維度,城鎮生源的服務需要顯著低于農村生源;需要總分上兩者差異不顯著。
(4)家庭經濟狀況富裕的中學生在服務態度上比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和貧困的中學生更積極;在需要總分上,家庭經濟狀況富裕的中學生表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顯著高于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的學生。
(5)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年級差異顯著。初二年級學生在專業服務、方式途徑、非專業服務、服務內容、服務態度五個維度和需要總分的服務需要顯著高于中學階段其他年級;數據顯示初中二年級是中學六年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也是各種心理問題較為集中的時期,“初二年級現象”突出。
四、有效滿足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建議
構建高效務實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滿足和諧社會建設的心理健康發展需要,是心理學促進社會發展和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5]。根據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現況與特點的調查結果,課題組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通過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現狀和特點的調查,可以更具體地確定由誰、以什么樣的方式和途徑優先滿足中學生哪些心理服務需要,從而進一步完善以目標群體的心理需要為導向的評價機制,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資源的配置和規劃提供基礎數據。針對中學生的心理服務需要現狀和趨勢制定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實施計劃,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評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常模數據庫,以此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規劃和動態監測的基礎數據。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與國家或地區人口普查或者國家衛生調查相結合,不僅可以在更大的調查樣本中收集更廣泛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數據,獲得更豐富的人口社會學資料,而且可以提高調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進體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服務可得性。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個人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會人際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強專業機構與非專業機構、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的合作與支持,有利于形成專業服務和社會支持系統在維護和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強大合力。
第四,鑒于中學生有較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和較高的心理健康服務意愿,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應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網絡的建設,讓心理健康服務覆蓋校園,深入班級、宿舍,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過程心理健康服務與心理健康促進的立體網絡,最大限度滿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務需要。
第五,從青少年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人員、途徑和方式的需要分布來看,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特點是既需要專業機構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也需要社會環境提供非專業化的一般性社會支持;既需要專業心理健康人員提供專業化服務,同時更需要來自同學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際互動與支持來化解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因此,學校、家庭、社區和社會應該攜起手來,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統籌規劃,形成合力,營造一個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6]。
第六,從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焦點看,追求人際關系和諧、學業進步和個人成長的發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服務也要圍繞這一主旋律。事實上,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核心,以預防促進為主要手段,以矯治作為必要的補充和輔助[7]。
第七,關注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進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在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經濟物質支持的同時,提供配套的心理促進和社會支持資源,從物質和精神上促進貧困生的可持續發展。
第八,有針對性地加強關鍵期和關鍵節點的心理健康服務。中學階段,初二年級是一個關鍵期;加強初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引導中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項目編號:05JZD00031)資助。
主要參考文獻:
[1]趙淑英.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羅鳴春.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3]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華人本土心理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4]羅鳴春,鄧梅.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7):456.
[5]羅鳴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理論與實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252-01
我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交流發現很多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內容,對人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為此,我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產生的原因和體育課的作用意義進行分析,并通過實踐總結,得出一些拙見,提出一些見解,與大家分享、交流。
1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原因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在學校,由于應試教育的現狀,現在的社會與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大多數學校也偏重于抓學生的智力因素培養,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加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夠或沒有普及,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心理素質比較差,調整心態的能力較弱,遇到困難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一方面在家庭,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好了,以及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家長的過分溺愛使學生的許多意志品質不能得到更好的鍛煉,如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等優良品質。
2 體育課的作用和意義
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而體育是以增強人類體質健康為根本目的的一項生命活動。現代社會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醫學專家傅連璋認為健康包括四個部分:身體各部分正常發育,功能健全,沒有疾病;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并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巨繁復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精神貫注,思想集中,對工作、學習都保持有較高的效率;意志堅強,情緒正常,精神愉快。要擁有真正的健康,與學校的體育教育是分不開的。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健康觀念,建立促進健康行為,享有健康并為終生享有健康奠定基礎。
3 體育課教學可以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3.1 重視并上好體育理論課
體育理論課一直是不受重視的一個環節,在體育教學中應該給予重視。通過體育理論課講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內容,其應該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體健康是其它兩個方面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產生更大的價值。讓學生在思想上先重視起來,使他們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學生能及時而恰當地調節自己的心態,并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在運動中尋求快樂,陶冶情操。
3.2 通過體育課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充分的考慮學生情況以及授課的內容,人性化的設計。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諧的協作關系。要使每個學生都樂學,都能很好的參與,并在參與中都能感受喜悅、感受成功。要發揮體育活動可以通過手勢、表情、身體的動作等進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語言為媒介這一特性,使學生隨著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溝通和交流,在不自覺中產生親近感,從而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通過服從裁判、尊重觀眾、團結同伴,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培養學生在交往中的社會公約和團體規范意識,加強自身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通過這些能使學生人際關系得到改善,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3.3 通過體育課幫助學生調節情緒
現在的高中學生學習緊張,每天都有很多的負面情緒。在體育課中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能讓學生體驗到愉快和喜悅,達到放松心情,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學生的情緒。體育課的教學設計都精心安排,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強烈而又深刻,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憂傷與憧憬相互交織,同時人的感情表現也相互感染、融合。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調節的發展。
3.4 通過體育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體育活動一般都具有艱苦、緊張以及競爭性特點。學生在參與時,總是伴有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在體育課中應該有意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擁有一個廣闊的空間領域,身體直接參與活動,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緊密結合,因此學生的個性、意志品質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同時,在體育運動中,學生會經常遇到困難,甚至是失敗。在面對挫折和失敗進行沖擊挑戰的過程中,各種體驗會使一個人的意志品質獲得充分的調整和健全發展。所以,良好的體育教育對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塑造起著長久、穩定的作用。把教學、體能訓練與意志品質的培養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把意志培養貫穿于體育教學、體能訓練的始終。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堅強的意志品質。
3.5 通過體育課幫助學生預防心理障礙
學生的心理障礙的產生有很多的原因。我們可以通過體育課的體育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到樂趣,愉悅身心。這樣學生就是有些心理問題也可以得到釋放,不會堆積;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生理上也得到調節,就像堵塞的管道得到疏通,身體暢快了,自然就減少了心理方面的問題了。
4 結語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雖然有很多,體育課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只有我們好好的利用,在很多細節上往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考慮,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及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2 體育教學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2.1體育教學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
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必須有一個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教學氛圍。體育教學目標要求在傳授知識與技術的同時,發展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鍛煉的能力,發展個性、增強體質、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發展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通過體育運動,促使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2.2 體育教學是推進中學生心理發展的一種動力
體育教學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滿足所學習運動項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籃球比賽中的運球上籃,既要運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要求有較大的注意范圍。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心理特征。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只有在不斷提高自身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獲得提高。
2.3 體育教學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競爭性強的特點。中學生在參加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通過體育教學,有助于培養中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中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2.4 體育教學培養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學習中,我們會發現人際關系好的中學生總是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對任何事都充滿興趣,人際關系不好的中學生常常是無精打采、抑郁寡歡、缺乏生活樂趣,體育教學不一定以語言為媒介,可以通過手勢、表情、身體的動作等進行交往,在不自覺中產生親近感,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中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必須服從裁判、尊重觀眾、團結同伴,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社會公約和團體規范意識,加強自身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使人際關系得到改善。
2.5 體育教學調節中學生的情緒狀態
體育教學能直接地給中學生愉快和喜悅,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中學生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體育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強烈而深刻,成功與失敗、進取與挫折共存,歡樂與痛苦、憂傷與憧憬相互交織,感情表現也相互感染、融合。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中學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調節。
3 體育教學活動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及初步構建
3.1 因材施教,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體育教師要深入到中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教學要有針對性,孤僻的中學生適宜選擇籃球、足球、排球、集體接力、拔河等項目;優柔寡斷的中學生參加球類的活動,如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項目;靦腆、膽怯的中學生可選擇武術、體操以及籃球、足球等項目的鍛煉;急躁、易怒的中學生適宜選擇下棋、太極拳、慢跑、長距離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項目;缺乏信心的中學生應選擇一些簡單、易做的項目,如跳繩、俯臥撐、廣播操、跑步等;遇事緊張的中學生可以讓他們多參加激烈的比賽,特別是足籃排項目;對自負、逞能的中學生可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性項目,如健美操、技巧、長跑、跳高、跨欄等項目,使每個中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以發揮,在運動中找到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2 在個性健康發展中找到自我價值取向,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教師要根據中學生生理、心理特點,開展體育課選修項目的教學,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激發他們的興趣,鼓勵中學生參與性教學,通過他們的需求來獲得知識。要讓中學生發現自我的能力,使其在感受到精神的滿足后能找到表現自我個性的“閃光點”,這樣才有可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和環境。體育教學不僅讓中學生感到快樂,更重要是讓中學生感到成功的體驗:只有讓中學生在“成功――失敗――成功”過程中感受到“滿足――克服――新的需求”后,真正地體驗到體育鍛煉帶來的喜悅。這樣的體育才有感召力,中學生健康的品質就會得到張揚,這對中學生的健康發展和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3 激發中學生自我發展意識。
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10-0070-0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left alone and non left al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ANG Yong-fei,KANG Hui-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by using the self-establishe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Checklist established by professor WANG Ji-sheng as the measuring tool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measured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status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1,200 left alone and 1,200 non left alon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middle schools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ment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 middle schools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rural areas, perform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s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general the students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were even worse; the rate of measured mental health harmful trend of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is 44.5%,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same of the non left alone students (36%);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between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 the male students had a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the female students; grades 1 and 2 students had a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grade 3 students; as for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in circumstances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various aspects in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exercis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left al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過剩,大量農民外出務工,而將孩子留在家里。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不能正常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成長,導致留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有心理問題。近年來,有研究表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樂觀[1-3]。初中時期是學生個體生理發展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個體身心的順利發展對于學生一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的奠基性作用[4]。心理健康依賴于自身、家庭、社會支持。有研究表明,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改善情緒,而且能夠減輕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癥狀[5-10]。那么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課外體育活動有何特點,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又有何特征,本研究通過對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及相關性研究,試圖探討課外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旨在為尋找促進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提高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課外體育活動問卷”結合農村鄉鎮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的實際情況,從體育活動頻數、體育活動持續時間、體育活動后的身體感覺、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意愿、課外體育活動形式、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項目、影響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等維度設計了9個題目,每個題目設計4~6個選項,然后請7位體育專家和2位心理學專家對問卷的內容及問卷的效度進行篩選、評價和修正。問卷的內容包括問卷指導語及9個題目。專家對該問卷的效度評價較高。問卷的信度采用重測法,以30名學生為對象,時間相隔15 d,兩次問卷所測的相關系數r=0.81。
2008年10月采取整群抽樣的方式對江西省于都縣6所農村鄉鎮中學隨機抽取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各200名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表包含“課外體育活動問卷”和“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在老師的指導下,采取無記名方式,由學生在指定地點和規定時間內獨立填寫。回收問卷調查表分別為1 200份,去除無效問卷調查表后,有效問卷調查表分別為留守1 038,非留守1 128份,有效率分別為86.5%,94%。運用SPSS11.0對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
心理測評采用王極盛教授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共60個項目,分為強迫癥狀、偏執、敵對、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等10個因子。每個項目為一個陳述句,采用5級記分制,得分越高者心理問題越嚴重。記錄量表總均分、各因子得分;計算整體心理健康不良的發生率及各因子心理問題的發生率。評定標準:各個維度平均分在2分以上表明在該維度有不良傾向,全套量表總均分在2分以上,表示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有不良傾向;各個維度平均分在3分以上表明該維度有明顯不良傾向,全套量表總均分在3分以上,表示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的不良傾向。量表回收后,通過計算量表克朗巴赫a系數進行信度分析,得到10個分量表的a系數分別為:強迫癥狀0.880 7、偏執0.821 5、敵對0.823 4、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0.884 2、抑郁0.811 8、焦慮0.765 5、學習壓力0.828 0、適應不良0.832 0、情緒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0.798 6;整份量表的a系數為0.952 5。這說明量表內部一致性較好。
2結果與分析
2.1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狀況
1)一周體育活動頻數差異。
留守與非留守生的一周體育活動頻數存在顯著性差異,留守與非留守男生、留守與非留守女生一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頻數上差異存在非常顯著性(P
2)每次體育活動持續的時間差異。
經卡方檢驗,雖然留守生與非留守生在每次體育活動時間上總體沒有差異,但留守與非留守男生在每次體育活動持續的時間差異存在非常顯著性(P
3)每次體育活動的運動負荷差異。
運動負荷是機體獲得有效刺激的指標,由運動負荷的量與強度決定。根據《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中的有關表述,運動負荷用體育活動后的出汗量來界定體育活動的強度[11]。留守與非留守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后的感覺以微出汗者居多。留守男女生和非留守男女生運動后的出汗量差異都存在非常顯著性 (P
4)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差異。
雖然大部分學生都愿意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但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都不足。留守與非留守生之間差異存在非常顯著性(P
5)參與體育活動的其他狀況差異。
調查結果顯示,留守與非留守生在課外鍛煉形式上,主要以與同學一起或獨自鍛煉為主。且男女生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形式上差異存在顯著性,男生大多愿意與同學一起進行群體性體育運動,而女生大多較喜歡獨自鍛煉。男女生在鍛煉項目上也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男生喜愛參加球類和田徑,女生喜愛游戲項目和田徑。這可能與男女生的性格不同和農村學校體育教學內容較單一有關。
研究結果表明,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課外體育活動均不足,但留守生更甚。
2.2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
1)心理健康狀況整體差異。
初中生的心理狀況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傾向,其中非留守生心理健康不良檢出率達36%,留守生心理健康不良檢出率達44.5%。經卡方檢驗,留守與非留守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存在非常顯著性(P
國內外有關資料表明,中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3.00%~20.00%[12]。而本研究中非留守生有心理不良傾向的為36%,留守生有心理不良傾向的為44.5%,明顯高于文獻報道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的平均檢出率,但與劉敏嵐等[13]報道的農村中學生中可能有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相近。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檢測工具不同導致一定的差異;另一方面,文獻報道的是中學生的平均檢出率,而本文檢測的是農村鄉鎮中學初中生這一特殊的群體,這一群體所處的特定年齡階段和農村環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農村鄉鎮初中生中可能有心理不良傾向的比例之高,不能不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多的關注。
2)心理健康狀況性別差異。
為了進一步考察留守與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性別考察留守與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比較分析。兩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留守情況與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3.136,P=0.077),性別因子主要效果的F值為6.840,P
3)心理健康狀況年級對比。
從年級來考察留守與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留守情況與年級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0.653,P=0.521),年級因子的主要效果F值為49.896,P
事后多重比較可知,初一和初二年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初三與初一、初二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2.3課外體育活動狀況與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從留守與非留守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狀況的分析結果可知,非留守生的課外體育活動狀況明顯好于留守生。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試結果表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明顯好于留守生。結果表明,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1)課外體育活動主要狀況因子與心理健康總體狀況的關系。
體育活動頻數、持續時間、活動的量與強度、體育活動意愿對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影響。以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檢出率(44.5%)為參照,經卡方檢驗,體育活動頻數、持續時間、活動的量與強度、體育活動意愿4項因子在不同狀態分布上對留守生心理健康狀的影響差異均存在顯著性,且表現出較為一致的變化規律,即隨著一周體育活動頻數、持續時間、活動量與強度的增加以及體育活動意愿程度的增強,心理健康因子分值大于或等于2的比例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經常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檢出率明顯低于很少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這一結果與周麗君等[14-16]的研究結果相似。
2)課外體育活動主要狀況與留守生心理健康各維度的相關性。
一周體育活動頻數和體育活動持續時間兩個因子與留守生心理健康各個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頻數多且持續時間較長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各個維度都較好,隨著一周體育活動天數增多和體育活動持續時間的增加,強迫癥狀、偏執、敵對、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和心理不平衡等癥狀均有所減輕。課外體育活動的量與強度因子與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和抑郁兩個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表明合適的運動量與強度可以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體育活動意愿與留守生心理健康各個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體育活動意愿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意愿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想法,不違背學生意愿的體育活動,能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身心效應,對提高留守生心理健康水平起著積極的作用。
從課外體育活動狀況與留守生心理健康關系的分析結果可知,課外體育活動與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留守生中一周不參加1次課外體育活動的高達23.8%,1~2次的比例為53.9%,學生體育活動持續時間在30 min以內占36.5%。留守初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嚴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3結論與建議
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不足,留守生更甚。留守與非留守初中學生心理健康不良傾向檢出率都較高,特別是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傾向檢出率更高。男女學生及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情況整體好于女生,初一、二年級學生總體好于初三年級。從留守與非留守初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狀況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性分析可知,經常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好于很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這表明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與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特別是在當今社會轉型與經濟結構調整時期,農村鄉鎮中學的大批留守學生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特別關注。因此,農村鄉鎮學校要真正實施好教育部提出的“陽光體育工程”,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9.
[2] 潘昌坤. 在留守孩身邊留住愛[J]. 求是雜志,2005(16):58.
[3] 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起草組. 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J]. 改革,2006(5):5-30.
[4] 楊紅帆. 對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效應的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5] 季瀏,李林,汪曉贊. 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8,14(1):37-42.
[6] 張河川. 有氧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 中國學校衛生,2005,26(3):184-185.
[7] 楊劍,季瀏,田石榴. 不同鍛煉方式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3):80-83.
[8] 蘭自力,駱映. 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作用探討[J]. 體育與科學,2003,24(1):72-74.
[9] 李林. 中小學參與不同項目鍛煉的心理效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中國體育科技,2000(6):35-37.
[10] 謝琴. 不同運動強度對經常與不經常鍛煉者心境的影響[J]. 體育學刊,2008(12):108-112.
[11]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12] 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 教育探索,2002(4):261.
[13] 劉敏嵐,李東斌. 山區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 中國健康教育,2005,21(1):11-14.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7-0063-02
成就動機是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并使之達到完美狀態的動機,即一種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動成功為目標的動機,它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學業成績的高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包含兩部分:追求成功(MS)的動機和避免失敗(MF)的動機,這兩者在強度上可能不一樣[1]。國內外學者對不同群體成就動機的特點及其差異性做了大量的研究[2-4],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但結論上卻存在著一些分歧。
目前關于中學生成就動機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比較有限;此外,在成就動機的差異分析上還存在一些爭議,有待更深一步的探討。為此,本研究以湖北省部分高中生為被試,探討高中生成就動機的特點、心理健康現狀及其二者的相關,為教育工作者開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一、材料和方法
(一)被試
從湖北省隨機選取4所高中,在每所高中隨機抽取高一、高二、高三的一個班級進行團體測驗。發放450份問卷,得到有效問卷434份,其中農村地區153份,城市地區281份;男生189名,女生245名。
(二)材料
成就動機量表(AMS)。成就動機量表共30道題,分別測量個體追求成功的傾向與避免失敗的傾向。量表采用5點計分;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采用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共有90個項目,采取5級評分制,被試根據最近一個星期以來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三)施測程序
采用集體施測的方式,以班級為單位,統一發放問卷,要求教師嚴格按照指導語及有關問卷測驗程序與要求進行,指導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如實對量表的題目做出評分。
(四)數據統計
應用SPSS13.0軟件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包括t檢驗、F檢驗以及Pearson相關檢驗等。
二、研究結果
(一)高中生成就動機的發展特點
1.高中生成就動機的總特點
對高中生成就動機狀況進行調查,結果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在追求成功分量表上均分都低于全國中學生常模,并且達到了顯著性差異;但在避免失敗分量表上均分都高于中學生常模,同樣達到了顯著性差異。
2.高中生成就動機的年級、地區和性別差異
對本樣本高中生成就動機分別進行年級、城鄉和性別差異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追求成功動機上,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在避免失敗的動機上,年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高二年級避免失敗的動機顯著高于高一、高三年級;在地區差異上,在成就動機方面,農村與城市學生之間都存在顯著差異。在追求成功動機上,農村學生顯著低于城市學生(p<0.05);在避免失敗的動機上,農村學生顯著高于城市學生(p<0.01)。在性別差異方面,男生追求成功動機顯著高于女生(p<0.01);在避免失敗的動機上,男生與女生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總特點
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如表2。
從2表可以看出:本研究中高中生軀體化因子顯著低于全國中學生常模,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恐怖、偏執顯著高于常模,其他與常模無顯著差異,且得分不高,心理健康水平較好。
2.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年級、地區和性別差異
對本樣本高中生心理健康分別進行年級、性別和地區之間差異的比較,結果發現:在年級差異上,除軀體化這一因子,高三年級顯著高于高一、高二年級(P=0.027<0.05)外,其他方面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地區差異上,除軀體化和焦慮之外,農村中學生其他因子水平都顯著高于城市學生,其中人際關系敏感、抑郁以及恐怖與城市學生相差較大;性別差異方面,除了在強迫癥狀以及焦慮兩個因子上女生顯著高于男生之外,其他因子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三)高中生成就動機與心理健康二者的關系
對成就動機與心理健康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得到表3。
從表3可以看出,追求成功與心理健康的各因子都呈負相關,但僅與軀體化因子達到顯著負相關(p<0.05);避免失敗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正相關,除軀體化因子以外,避免失敗與其他各因子相關都達到顯著水平。
三、分析與討論
(一)高中生成就動機的特點
1.高中生成就動機的總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