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48: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德育的任務,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與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相比,中國傳統道德觀更注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個人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上,強調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以為國為民獻身為榮,在 生死觀上強調要能做到舍生取義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壯烈。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 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表達了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在祖國危難關頭,民族英雄們所 表現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民族責任感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熱 愛祖國、忠于祖國之情。盡管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以公為先的思想通常與忠君相聯系,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 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論,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犧牲精神、高度的民族 責任感,還是我們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發揚光大。 什么是傳統美德?今天我們應當繼承哪些美德?這是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的。中國幾千年的 道德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東西。
二、幫助學生樹立與人為善的交往美德
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友愛、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外要愛人,如孔子提出 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要愛人猶己,都強調了要善待他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另外,在處 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強調要講謙讓,替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就是教人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只顧自己、不想他人。在這種道德倫理思想支配下,形成 了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社會風尚,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講謙讓、懂禮貌等等。這種謙和、善良的人倫思想 ,正是我們今天待人處世、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應提倡的。它還包括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之道。對己嚴、對人寬一直作為傳統美德流傳至今。
三、幫助學生樹立做人要謙虛、謹慎的思想觀。
學生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事情沒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諸己,從自己這里找原因。所謂躬自厚 而薄責于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強調了在為人處世上要嚴于解剖自己,對待他人要寬 容,不苛求于人。傳統道德觀還強調,當自己強于人時要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當自己不如人時,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我們提倡要敢于表現自己參與競爭,這種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還需要不需要呢?我認為,不但需要,而且還有它特 殊的意義。我們講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相互傾軋,在競爭中更需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寬闊,能與人合作。
四、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人格魅力
自尊自愛,講情操、重氣節的人格品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 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強調為人要正直,面對邪惡要剛直不阿,敢于主持正義,寧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氣,在上不驕、在下不諂、要潔身自好,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另外強調做人要知榮辱,懂得自尊自愛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人必其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諸。這種自尊自愛、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質 ,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術是文化的載體,一方面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也不斷開啟著新鮮的創意,這是美術學科獨特的價值所
在。“立德樹人”與美術學科有著密切的關聯,如同人的兩只腳一樣,共同推動學生逐漸成為德才皆備之人。
一、立德為先,成敗在于觀念與方式
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中,對美術課程目標有明確的表述,包含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這四大學習領域中,也分別按照以上三個維度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其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對應了“立德”的內涵,應當在教學中予以重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過程與方法”上,甚至連“知識與技能”都提及的不多,更別說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了。究其原因,還是觀念的偏差。美術老師普遍認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比較空洞的,這個目標是不太好去檢測的,也是沒有辦法在書面或手工作業中體現出來的,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為學校所要考核的目標,自然就沒有必要去加以關注。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樹立“德為才之帥”的觀念,充分認識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對于提高學生美術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觀念轉變之后,教育方式的選擇對于“立德”的成效就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了。說教式方便、快捷,有一定的作用,但比較淺表,也是短效的。體驗式深入、細膩,能夠引發學生共鳴,但是對時間和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不容易實現。合理的方式,可以是兩者的有機結合。課前,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發掘其中的育人點,考慮教學任務和流程中可以滲透之處,提前做好設計,并要充分估計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波折,做好一定的預案。
二、全面樹人,關鍵在于教研與拓展
《標準》指出,美術課堂教學中存在“忽視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缺乏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美術教學方法”“美術教學設計的程式化傾向”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固然有美術老師自身素質、經驗等方面的因素,但是美術教育界內部分別以學生、學科和社會為主的不同觀念的反復沖突,也是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這樣的沖突不會因為《標準》在目標上的界定而停止,在這個價值多元的社會里,爭論必將會延續。作為教學一線的老師,我們要重視《標準》指出的問題并加以彌補,唯一有效的途徑就是教研。
美術學科有其自身的規律,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但是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對于美術教學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觀蘇教版小學美術12個學期的教學目錄,立足于或有賴于課外實踐的課題數不勝數。以一年級第一學期為例,《走進大自然》《七彩生活》《新花布,新衣服》等都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踐密切相關,基本上占了本冊課題的一小半。可以說,沒有課外的體驗實踐,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就不會如愿。因此,必要的拓展是不可或缺的。
三、評價引導,關鍵在于過程與激勵
當前美術學科越來越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根本的舉措就是對美術課堂教學和成果給予合理的評價并與老師的績效相關聯。在這一點上,大部分學校遵循的評價標準就是看學生的作業本,或者是查老師的教案,聽老師的課等等,這些都不能真實反映美術教學的成效。當前的評價均側重于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側重于知識而忽略了情感。在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和評價方法上的認識與研究都比較模糊,導致美術教學評價仍然呈現薄弱狀態。
真正有效的考核,應該注重過程性。首先,是對教案的考核,關注的重點是有沒有體現出學生立場,是不是在充分分析了學情之后再去設計。美術老師常常任教多個班級,每個班級的學生對于美術的態度是有差別的,在美術技能的掌握上也各有區別。教案要能夠針對這些特點加以微調。當一課時上完之后,主要看教學反思是不是深刻到位。
其次,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這個評價不是用一張試卷可以完成的。而是要深入到學生中,通過對學生和家長的訪談,以及該班在一些美術活動中的表現去判斷。這樣的評價結果更為真實、客觀。有的學生善于繪畫,有的學生善于手工,還有的善于欣賞。這些都是美術教學所應該涉及的領域。如果僅僅以繪畫甚至對美術知識的僵化掌握來判斷課堂教學的成效,無疑是極不科
學的。
第三,應該關注課后的研究和探索。美術課不是培養藝術家的,而是培養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和技能的現代公民的手段之一。如果學生只能在課堂中接觸美術,那么這樣的教育也不能算是完善的。學校應該想方設法在課后為學生進一步提供激發美術學習興趣、表現美術才華的場地、時間和空間。允許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將自己的所思所想,以美術的方式加以表達。教師可以把握學生的真實思想,以美術這種柔性的方式去滋養學生的心靈,
(一)討論或辯論式任務
小學生爭強好勝。教學時適當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教學Holidays時,我不僅讓學生在畫一畫、說一說的任務型學習中掌握了課文內容,而且拓展教材,設計了如下表格:
針對表格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最后,我把學生按照喜歡的節日分成了幾個組,就題目“When is…?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Did you…last year?”進行辯論。這樣的任務能使學生在組內討論、交換意見,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操作性任務
貼近學生生活、具有現實意義的語言場景更利于學生產生語言學習的興趣并促使其主動地內化、吸收與運用。因此,通過設計一定的操作性任務,可以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感受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并有效地展現其個性化特征。制作賀卡、生日卡片等活動都是操作性的任務。如在教師節時,圍繞“給教師送賀卡”這一情境,我設計由學生自制賀卡的活動:“賀卡表心意,同學們親手制作的更是精品,你可以將它贈給老師,表達你對老師的節目祝賀。你可以在賀卡上畫好插圖,再在上面寫上一句祝福的話。”全班同學一下子都忙開了。當同學們把賀卡送給我時,我看到了賀卡上美麗的圖畫和各種祝福的話語:“Happy Teachers’Day!”(教師節快樂!)“BestWishes!”(致以最誠摯的祝福!)“I wishyou well and happy!”(祝您健康愉快!)我心中充滿了幸福和欣慰,因為在這一刻,每一位同學在寫下祝愿的同時,正在自覺地嘗試著語言的綜合運用,英語正成為他們生活、活動的工具。
一、任務型教學的真諦
新課標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考試的分數)來體現所學的成就,學生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學習,主動地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過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學語言,在使用所學語言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任務型教學是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教學途徑,也就是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了就要用,學就學到手,這就是它的真正內涵,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任務型活動的設計
(一)英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交流則需要一定的情境
執教 Can I have some……?可以直接切入話題:今天是班里××同學的生日,想不想來參加他的生日Party?你怎樣交流才能得到你想要的食物呢?(同時展示出很多學生們喜歡的食物)又如在My birthday教學中,設計了Our Class Birthday Chart真實性任務活動,鼓勵小組成員交流合作完成,選出小組長匯報給老師,小組成員可以幫助補充、修正,最后完成班級生日總表。
只有通過真實的情境設計,情景再現才能產生真實的交際需要、交流的渴望,這樣才能使學生完成的任務具有真實性。
(二)任務設計與人們日常生活交際關系密切
學了句型How much is it?或How much are they?設計組織學生進行討價還價的任務活動。在學完了有關天氣句子就要設計天氣播報任務活動或What do you wear,進行小組交流活動。學習了有關食品的課文可設計食品分類任務活動:喜歡的或不喜歡的健康的或不健康的。在教學How tall are you?新知時,可先設計小組任務活動,在此基礎上各組還要討論:比較的結果,完成比較級的任務觀察調查結果,自由交流。通過設計學生們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任務活動,實現了同學間的交流、溝通、合作,做到了在“用中學,學了就能用”,讓學生感受了成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說明學和用是一個整體,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三)任務設計的環節及類型
任務的設計應包括三個連貫有序的環節:“任務”準備階段、“任務”執行階段和“任務”后階段。
在準備階段,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布置任務,學生則動腦思考在執行階段:學生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實施任務。在任務后階段:根據任務執行的情況向學生講解語言難點并進行適當的操練,但不是過分強調語法知識。
任務活動設計類型可根據不同教材設計
①列舉、編目型 My family ,Famity Tree,Timetable.
②查閱型:Sports London.
③調查型:Shopping List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④排序分類:按喜歡不喜歡、健康的非健康的。
⑤舉例對比型:City Countryside 各自優劣勢。
Class 1.Class;2.從人數、性別、教師分配
⑥解決方案型:假期就快到了,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出游計劃,并為老師選擇去北京、上海、海南的最經濟實惠的方式。
⑦創造性的任務:采訪市長、校長、家長,Make a report。
三、任務型活動注意和思考的地方
(一)任務活動的設計必須盡量做到真實性和可操作
在教學“what's your name?”句式時,有的老師讓同桌的兩人進行問答。這樣的活動是在學生已經知曉答案的情況下設計的。這樣的活動失去了它的意義。也就是說任務交際需要有信息差或信息溝。有了信息差的語言才是真實的交際。
(二)任務活動強調在互動中交流
在設計任務時,要為學生留出充分語言交流機會,不是走一走過場、形式。在交流中學習語言,應用并拓展語言,教師要以一種“寬容”的態度,看待學生在嘗試用英語表達思想時所犯的語言錯誤,要及時給予鼓勵,
(三)任務設計與練習、操練有本質的不同
《英語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教育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并且還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學生們在學習中要充分的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相互之間的合作精神,培養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英語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這就需要教師可以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創造性的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將學生吸引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通過一個任務的完成,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概述
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是以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為基礎的,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探究性為主的學習模式。其具體指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個任務二進行學習,在這種探究性學習方法的驅動下,學生可以自主的進行探究,并且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獲得了一種學習的熱情。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興趣自主的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與質量。
任務驅動最早應用于語言教學是在80年代,將這種方法應用于語言教學中又被稱為任務型教學法,其本質是相同的,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將語言的應用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要求教師要要提出一個具體的任務,然后以完成該任務為目標進行教學,體現的更多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二、任務驅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英語是整個英語教學的基礎與起點,不僅關系著英語學習的水平,而且對今后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英語教學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針對小學生愛玩、好奇的天性,進行任務啟動的教學模式的應用,下面將做具體的介紹。
1、要設置科學合理的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首要問題時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與目標,并且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習特點進行任務的設定。教師一定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合理的任務,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可以靈活的掌握所要學習的英語知識,并且提高實際的應用能力。比如,在教師在教授Howmany這一句型時,其教學目標是能夠讓學生們明白該句型表達的意思,不是讓學生熟練地掌握語法,也不用過多的糾正學生的發音,教師通過任務的設定要使學生們可以體會到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可以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英語的學習中。
2、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實施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有合適的組織形式,而小組合作的方式時一種有效的方式。組織方式要服從于任務驅動型教學方式的內容,還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而小組合作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還有利于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一定程度上說來,小組成員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可以充分的進行交流與討論,這樣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不僅培養了一種協作精神,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有利于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3、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
在任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形象力與創造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可以通過小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設置的任務中來,比如可以讓學生們合唱“數字歌”,通過這種輕松地氛圍,然后將學生帶到一種英語學習氛圍中。其次,在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之后,教師要巧妙地將任務展示給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形象、生動的展示出來,讓學生在游戲中接受任務。再次,就是學生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積極地進行交流與討論,在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聰敏才智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出問題,完成任務。通過這整個過程,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與綜合素質。
4、采取有效的活動評價
任務驅動的一個重要的步驟是活動評價,因此,在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教師要采取有效的評價方式,這樣可以更有利于鞏固教學效果。小學生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任務結束時對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首先,教學評價要以鼓勵為主,教師要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作出積極地評價,使學生們可以得到一種愉悅感,從而可以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有效英語課堂活動中,這樣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其次,評價還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從而可以不斷地優化課堂活動,提高英語課堂效率,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結語:
任務驅動只是一種教學模式與方法,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地途徑,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靈活的應用該種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向英.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高英語教學效益[J].金色年華(下)
[2]楊彥.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社會科學版)
一、對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的認識
眾所周知,學校體育是國家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此國內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共識。關于學校體育及其目的任務,國內有關論述很多,也有很多建樹。就其目的而言,經歷了從“技能”-“體質”-“人才”的演變發展過程,對于激發人們積極投入體育實踐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于從宏觀上對體育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差異,因而由此反映出來對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在觀點及其內容上各不盡同。筆者積多年從事學校體育工作實踐經驗與學習體會,認為“技能”、“體質”、“人才”均不能單獨構成學校體育的目的。學校體育以青少兒為對象(其年齡一般在6-7歲-21-22歲),其目的在于促進生長發育,體格健美,身體健康,精神愉說,幫助學生形成健身、娛樂、生活等方面的多種身體技能;增進體育文化知識,促進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和生活習慣的形成,佼學生在校期間有充沛的箱力學習,為他們畢業后能夠獲得高質量生活奠定某些基礎,創造有利的條件。學習體育的這一宗旨,與學校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開拓型人才的目的不無一致,反映了青少兒的身心特征,體現了體育的目標功能和國家社會對青少兒一代的期望。由此也決定了學校體育的地位。而青少兒的體格健美、體質強壯,直接關系到國家,民族未來的興旺發達;增進文化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與生活習慣,又正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多種身體技能及其遷移,必然影響到青少兒現在與未來的學習工作效率及生活質量,是人類社會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學校體育地位與意義非同一般。如實說,學校體育發展到現在,己超出了學生時代,具有終身意義,超出了學校教育的范疇,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超出了強身健體的獨特功能,具有促進身心協調發展的全面效能。為此,務必加強全面管理,努力完成下列任務:①傳授體育衛生保健知識和健身、健美、健心的技術技能,使學生掌握科學健身與養護身心的方法;②積極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全面鍛煉學生身體,促進體格健壯、姿態優美,身體健康,全面發展體能、機能和心理能力,增強適應能力和審美能力;⑦加強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健康意識,體育意識與公民意識,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道德作風及堅持體格鍛煉的習慣;④豐富校園體育、文化娛樂生活,發展學生體育能力、社交能力與團結、合作精神。
二、加強管理全面落實體育任務
明確了學校體育目的任務,能否實現的關鍵在于管理。所謂管理,泛指對學校全部體育工作進行計劃、組織、實施、協調與監督的過程。具體而言就是要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全日制小中學暫行工作條例》、《全國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兩個條例》、學生《體育合格標準》以及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學大綱》對學校體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工作,體育骨干隊伍,體育圖書情報,學生體質測試與評價以及體育經費、場地設施器材等方面進行具體的管理。其中,應以實現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為目標,以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其積極性為根本,而以管理人員的明確分工盡職盡責為保障。因此,實施學校體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應該是:
(一)管理人員明確分工,各司其職。
校長學校體育工作應在學校黨政領導下,由校長或副校長分工主管。其基本職責是:①根據上級黨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指示,結合學校各個階段的工作任務,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總的目標要求,并將其列入學校工作計劃。②深入實際,檢查、評估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開展情況及其效果。④加強對體育組(室、部)和體育教師的領導,認真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關心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支持鼓勵他們鉆研業務,尊重體育教師的辛勤勞動。④動員教育班主任、輔導員及全體教師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③提供必要的體育經費和物質條件保證。
體育教研室(部)是學校中具體組織實施體育工作的部門。其基本職責是:①根據黨的教育,體育方針,上級對體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學校教學工作計劃和學校實際情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學校體育工作和必要的規章制度,報請學校領導審查批準。定期向學校領導匯報體育工作情況和存在問題,并提出具體改進意見和建議。②組織全體教師認真組織開展體育教學和學校課外體育活動。⑦協助校醫室(院)定期檢查學生身體,建立健康卡片。④協助總務部門做好場地設施器材的修建、選購、維修和保養工作,并教育學生愛護公物。動員教師維修、自制體育器材。③做好體育的宣傳工作。⑥關心教師生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具體執行者和中堅力量,其基本職責要求是:①自覺堅持政治、思想、業務進修,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教育教學能力強、體格健壯、姿態優美的又紅又專的體育教師。②根據教育計劃和大綱精神及時制訂各種教學文件。③熱愛關心學生,上好體育課,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活動。④協助學校醫務部門檢查學生身體,建立健康卡片。⑤積極做好體育宣傳工作。⑥自己動手及時維修,自制體育器材,教育學生愛護公物。⑦結合學校體育實踐,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班主任、年級輔導員①將體育工作列入本班、本年級工作議事日程,并結合本班、本年級實際情況作好具體計劃安排。②加強對學生進行有關黨的教育方針、思想品德教育,鼓勵學生在搞好文化學習的同時,積極上好體育課,搞好課外體育活動。③以身作則,規范帶頭,主動協助體教師開展各項體育工作。
(二)齊抓共管,提高整體效應實現學校體育目的任務,事關全體學生的切身利益和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其工作過程,涉及面廣又很具體,只有全校師生員工上下配合,協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因此,學校對其體育工作實施全面管理過程中,即從制訂計劃、組織實施到檢查督促,效果評估的全過程,都應全校動員,實行齊抓共管,追求整體效應。更要不時運用評估所獲信息,調控管理過程,提高管理效能。其主要內容至少應該包括:①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②體育教研室(部)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發揮作用的程度。④體育教學質量。④群體活動開展情況。⑤學生體格、體能、姿態,素質發展情況。⑥學生健康狀況。⑦體育圖書資料的收集,整理、儲存使用情況以及場地設施器材的建設,保管與使用情況。@教育科研進展及其主要成果。
參考文獻:
一、觀察
案例1:六年級下冊《月相變化》一課的“先學”任務
1.從農歷初一到農歷十五,在每晚8點,記錄你觀察到的月相。
2.除了月相變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樣的變化?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3.在同一天晚上的7點、8點、9點,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變化嗎?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記錄觀察到的月相,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屬于簡單的任務,并且是觀察既十分熟悉又未曾細致觀察、了解的月亮,學生樂意去做。這個貌似簡單的任務卻觸及了根本,學生們不僅清晰、直觀地觀察了上半月月相由缺變圓的整個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在嘗試解釋觀察過程中所發現、記錄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時,需要不斷糾正自身的前概念,需要甄別到底是“月球公轉”還是“地球自轉”,需要深思。當然,學生不可能就此對月相變化的規律、形成的原因以及月球繞地球公轉和地球自轉引起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完全明白,但已經是繼續學習的良好內核,有待于并有條件建構為完善的科學概念。
案例2:五年級上冊《土壤中有什么》一課的“先學”任務
1.觀察花壇中的土壤,記錄你發現的土壤的成分。
2.觀察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和問題?你準備怎樣解決?
兒童觀察自然狀態下濕潤的土壤,會有許多發現,同時也會遇到問題:潮濕的土壤顏色深,黏成一團,很難觀察得十分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兒童自然想到把土壤曬干、碾碎觀察,以及把土壤顆粒放在水中沉淀并進行觀察,把觀察土壤的活動推向深入,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找例子
案例3:三年級下冊《水珠從哪里來》一課的“先學”任務
找到并記錄關于“凝結”的5個例子。
找生活中的例子,此即“低入”,并能實現多做。要準確找到5個例子,必須先自學,搞清凝結的概念,需要把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聯系起來。在這個案例中,某學生竟 然找到了7個例子:①冬天,教室的窗戶上會出現水珠;②夏天喝冰飲料,瓶子外面會有小水珠;③吃冰棍時,冰棍紙外面會有小水珠;④從冰箱中拿出的蘋果,不久后會出現許多小水珠;⑤夏天自來水管外面會有小水珠;⑥冰啤酒放在桌子上,瓶子外面會出現小水珠;⑦戴眼鏡的同學冬天從室外進入房間,眼鏡片上因為出現細小的水珠而變模糊。這些既包括了書本上的例子,又提供了許多典型的生活實例。有些學生還查閱了相應的資料,這樣,我們就達到“不教而教”了。
案例4:四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花》一課的“先學”任務
找到并記錄不完全花的例子3~4個。
某學生找到的例子是:①柳樹花;②桑樹花;③楊樹花;④南瓜花。
在課堂小組討論中,同組同學對于桑樹花到底缺少哪一部分有爭論。又有同學提出,南瓜花到底是雌花還是雄花?爭論由此而起,并由小組升級到班里。最后,問題聚焦在什么是不完全花,什么是雄花和雌花?大家又重新去閱讀課本和資料。在爭論、辨識和再閱讀的過程中,概念越來越清晰。這樣,課堂上教師還需要口干舌燥、滔滔不絕地“教”嗎?“不教而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
三、做前思
案例5:五年級上冊《我們的小纜車》一課的“先學”任務
1.以墊圈重力拉動小車,你預測拉力大小與小車速度有怎么樣的關系?
2.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哪幾個條件要始終保持一致?為什么?
3.應該怎樣增加墊圈?說說你的理由。
4.你認為還需要什么儀器,才能研究小車的速度變化問題。請說出實驗方案并嘗試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
先學后教促自主學習,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體現科學探究。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把科學探究作為內容標準的一部分,并指出科學探究應是重要的科學學習方式。有教師不禁要問:讓學生先學,先看教材了,結論盡知,還談什么探究,探究性實驗的功能又何在?
典型的實驗探究課,用實驗探尋規律是課的核心部分。但是 動腦勝于動手,如果只是根據教師所給的步驟進行按部就班的操作,將使探究“成為教師指令下的操作活動”,學生的行為淪為做“實驗體操”。說到底,動手前的動腦才是最核心所在。因此,讓學生在課前的先學就是進行觸及核心的思考。該課的“先學”任務,即從生活經驗和三、四年級學習基礎切入,引導學生設計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速度快慢規律的實驗方案。第1問提出假設,第2、3問為實驗設計起鋪墊作用。在課堂交流時,由于學生在課前對于對比實驗相關變量的控制、變化有觸及核心內容的思考,課堂上思維的火花便隨處可見。
四、家庭小實驗
案例6:三年級下冊《水和水蒸氣》一課的“先學”任務
1.洗過的手帕,你能夠讓它干得更快嗎?
2.你有幾種辦法?在家里試一試,仔細觀察實驗的過程。
如此“先學”任務,簡單而靈活,學生樂于去做。雖然簡單,卻觸及本節課的核心――“蒸發”概念的建構及水蒸氣特點的觀察,觸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情感、思維上作好準備。
案例7:六年級下冊《控制鐵生銹的速度》一課的“先學”任務
1.設計對比實驗。提示:把相同的鐵釘分別放在空氣中、潮濕處、完全浸沒在水中、完全浸沒在油中、一半浸水中一半暴露空氣中等。
1. 加強財務人員的師德建設,是學校建設的內在要求。現階段,包括財會人員在內的所有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已經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要把財務人員的師德建設擺在學校的重要位置,納入中學整體建設規劃中加以實施。唯有如此,才能為教學改革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
2. 加強財務人員的師德建設,是校風建設的重要驅動。一所學校后勤及財務人員的工作不顯為人知,但星火之勢不能小視,其服務意識、服務熱情以及服務態度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情緒,教師的師德決定著教風;教風決定學生的學風。財務人員自身的修養對中學生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可謂無處不在。
3. 加強財務人員師德建設,是中學各類管理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核心所在。在中學各類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中,教師的師德是最為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提高中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而且也會帶動整個學校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
二、財務人員職業道德的內涵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適用于所有在校工作的教職員工,財務人員也不例外。由于財務人員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他們的職業道德還表現在:
1. 大局意識。參與學校財務政策咨詢、風險預警。在執行財務制度時,善于發現問題,向領導提供信息反饋,在業務問題處理中,能站在加快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高度為學校分憂解難,提供專業的咨詢意見。
2. 責任意識。在學校,財務人員把握經濟命脈,所以要有極強的責任意識,在執行財務制度、開展財務工作中,要時刻記住為學校負責、為校長負責、為師生負責、為家長和學生負責的準則,嚴把入、出口關,必要時做好提示、警示工作。
3. 專業素養。要做好財務工作,首先要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學校財務人員要不斷加強學習和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工作中做到賬目清楚,為上級提供準確信息,準確上報各類數字,確保工作不出差錯。
4. 服務意識。財務人員的工作涉及學校整體,涉及教師個人甚至學生,可謂一針多線。如擺不好自己工作與一線工作的關系,就容易產生高高在上的心理。因此,作為財務人員要時刻牢記為師生服務、為學校服務的宗旨,不擺架子,不隨意做主。
5. 工作態度。財務工作開展的最終目的在于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服務,妥善解決學校、教師與學生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財務對教育教學的保障作用。因此,在工作中要把自己與一線教師的關系協調好。雖然財務工作不定時,但只要有需要,隨時提供服務、熱情接待每一位同志,就能更好地為師生服務。
一、輸入階段的任務
視頻1是由中關村三小一教師講授的《新起點英語》三年級上冊“My Clothes”。在該視頻中,教師采用了以下方式來促使學生掌握有關clothes的名詞。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 Today is very cold.
T: Yes, it’s very cold. So we need to wear more warm clothes.
教師先通過日常問候,引出本節課的主題clothes,然后提出問題:What clothes can you see?
學生說出一些衣服的名稱。接著教師播放一段學生自己錄制的視頻,內容如下:
Hello, I am John. I’m very, very happy. I will go to park. Look at my sweater. My sweater is blue. I like my sweater. Look at my jeans, I like my jeans. Wow, it’s very cold. Down coat, down coat. This is my down coat. My down coat is blue. I like my down coat. This is my cap, my cap is blue and red. I like my cap. Scarf. This is my scarf. My scarf is very long. It’s black and blue. I like my scarf. Sneakers, sneakers. Where are my sneakers? I like my sneakers. I can jump. Gloves, gloves. Where are my gloves? These are my gloves. My gloves are blue. I like my gloves. Cap, scarf, down coat,jeans, sneaks, gloves. I’m OK.
視頻播放完后,教師提出問題:What do you hear? 學生說出聽到的衣服名稱。在講解學生不太熟悉的詞語時,教師采用了圖片以及實物對比的方法,尤其在講解sneakers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感知何為sneakers, 采用了對比的方式。
T: I don’t have sneakers. Look, shoes.(指向自己的鞋子) Who have sneakers?
S1: I have sneakers.
S2: I have sneakers.
視頻2是由人大附小一教師講授的《新起點英語》六年級上冊Feelings。在該視頻中,教師采用了以下方式來引出本節課的主題Feelings。
T:First let’s play a game. Look at the game rules. We have four groups of phrases. Each team chooses one letter and reads the phrases. And look which team is luckier. Ok?
S:……(沉默)
T:So you are team 1 ,you are team 2. let’s begin the game. Team 1, choose a letter.
(第一組選了卡片C)
T:Let’s read.
S:……(沉默)
T: Read together.
S: Go roller skating, see the dentist…
T: Ok, how much have you got? (電腦屏幕上顯示30分)
(第二組的人選了卡片D)
S:Studying for a test, see the animals…
T: Ok, how much have you got? (電腦屏幕上顯示70分)
……
(游戲最后第二組獲勝)
T: So team 2, you are so lucky in the game. You look happy.(學生反應茫然) Don’t be sad and worried, team 1. (學生反應茫然)
根據費厄斯坦的認知地圖,一個智力行動是由7個重要因素組成的。關于智力行動所圍繞的整體內容,視頻1中的教師做得更好。該教師考慮到學生對所學知識點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在設計任務時,要盡量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明白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視頻2中的教師顯然沒有達到這一要求,在任務完成后,大部分學生呈茫然狀態。關于智力行動的復雜程度,學生處理不同復雜程度的任務的能力是因人而異的。鑒于此,視頻1中的教師采用了多種手段,促使不同階段的學生掌握必備的信息,然而視頻2中的教師只通過游戲復習單詞,且這些單詞與主題內容的相關性不高。就智力運作的三步驟而言,費厄斯坦認為,學生在輸入階段必須選擇、收集、吸收適當的信息,且學習者須掌握以下技能:系統地探索學習情境,而不沖動行事;培養對單詞和概念越來越高的準確性;從多種渠道收集信息。在視頻1中,學生通過教師的日常問候以及教師的鼓勵,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已有的知識背景說出相關詞語,系統地探索學習問題。教師通過實物展示、對比等方式,促使學生培養對單詞和概念越來越高的準確性。學生從自身已有的知識背景以及視頻材料等多種渠道收集相關的服裝詞語。相對而言,從視頻2中可以看出,學生并沒有收集吸收到適當的信息,教師設計的任務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游戲結束后,學生并沒有系統地探索學習情境,因為所涉及的詞組與feelings缺乏相關性。學生通過游戲也沒有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或者失敗的悲傷,處于茫然狀態,就被教師引導到這節課的主題。此外,通過游戲得分可以看出,學生也沒有具備對單詞或概念越來越高的準確性,一是因為教師在呈現單詞時間隔過短,二是因為大部分學生對這些單詞不熟悉。再者,學生只在游戲結束后才收集到3個關于情緒的單詞happy, sad, worried,渠道過于單一,且效果不是特別明顯。
鑒于此,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一定要提前估計學生的現有水平,設計略高于學生現有水平的任務,且要緊扣主題,讓學生能從多種渠道獲得不同的信息。
二、精細加工階段的任務
視頻3是由北師實驗小學一教師講授的Travel Plan。在該視頻中,教師設計了以下任務來幫助學生制定travel plan。
教師首先采用了bomb游戲來幫助學生復習單詞,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快速操練本課所涉及的短語,為之后制定旅游計劃做語言鋪墊。
T: I want to do something interesting. I want to go to another place. I want to see beautiful views. I want to go to travel.
教師板書并教授travel,利用PPT呈現中國地圖,解釋travel含義。接著教師播放視頻,視頻內容為上海旅游宣傳片并配有教師配音及背景音樂。
錄像語言材料:7 wonders of the week, 7 days in Shanghai. I want to go to Shanghai this national holiday. I want to go shopping. I want to eat sea food. It’s yummy. I want to dance with my friends. I want to take pictures. I want to go there by plane.
T: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please tell me where I want to go.
S: Shanghai.
T: Let’s watch it again. This time try to remember what I want to do there.
學生兩人一組討論,結合視頻找出教師想要做的事情,小組討論后,教師請5名同學到黑板前,說出正確答案。
T: How do I want to go there? Do you remember?
S: By plane.
T: I want to go to Shanghai. I want to go shopping, eat sea food, take pictures, see animals and dance there. I want to go there by plane. This is my “Travel Plan”.
接著教師呈現旅游地點圖片,如Hong Kong, Shanghai, Hainan, Tianjin, Sichuan, Xinjiang, etc.
T: Those places are so beautiful. I want to go there now. How about you?
S: Me, too.
T: Before we go to travel, we should make a …
S: Travel Plan.
T: To make a travel plan, first we should know …
S: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T: I want to make my travel plan, too. But I don’t want to go there by myself. I want to find some friends to go with me together.
接下來教師要學生通過問“Where do you want to go”尋找自己的旅行伙伴,去同一地方的為一組,以小組為單位制訂旅行計劃。
視頻4是由人大附小一教師講授的《新起點英語》五年級上冊Shopping。在該視頻中,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了各種幣值的錢,然后通過問價格引導學生掌握cheap, expensive,接著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理解購物常見對話,同時引出一些表示文具的單詞。接著教師又給學生布置一項聽力任務listen and number,讓學生給所聽到的文具排序。最后,通過找朋友的活動來鞏固所學內容。
T: do you have a notebook?
S1: Yes, I do.
T: How much is it?
S1: It’s 6 yuan.
T: Oh, you are not my friend.
……
根據費厄斯坦的認知地圖,兩個視頻中的教師在智力行動所圍繞的整體內容、智力行動的表達媒體或語言以及智力行動的復雜程度這三方面都做得不錯,皆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使不同階段的學生了解本節課的主題,具備一定量的相應背景知識。就抽象度而言,費厄斯坦認為,學習者的抽象思維能力因人而異,他贊同皮亞杰的觀點,認為任務的設置應從具體到抽象,這樣,才有利于兒童的發展。鑒于此,視頻3中的教師設計的任務由小到大,由易到難,從設計旅游計劃包括的各個小方面出發,在學生熟知地點、交通工具、能做的事之后,再由學生設計一份完整的旅游計劃,這符合費厄斯坦的認知地圖理論。然而,視頻4中的教師在設計任務時,皆是些具體的任務,即抽象度低的任務,學生在完成各個小任務后,缺乏整體概念。
根據費厄斯坦智力運作三步驟,在精細加工階段,學習者須掌握以下技能:能夠明確任何所遇到的問題的性質;能夠提取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能夠選擇相關的線索,忽略無關的信息;能夠做相關比較;能夠將事件和對象與之前或預期的情況相聯系;能夠總結所有相關信息;能夠構建一個符合邏輯的行動計劃。
在視頻3中,學生通過教師golden week的導入,能明確自己所遇問題的性質,所做任務皆以制訂旅行計劃為主。在涉及“What do you want to do”這一提問時,學生皆能自動提取之前通過bomb game復習的詞語,選擇與他們要去旅行的地方相對應的信息,使表達更流暢。在感知完where, what, how之后,能總結出這就是制訂旅行計劃必備的信息。通過尋找旅行伙伴,學生能夠根據自己要求制訂出一個符合邏輯的旅行計劃。且教師設計的這個任務,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不僅與學生自身經歷相關,而且還能發展學生思維。在視頻4中,學生能夠明確任何所遇到的問題的性質,在回答教師提問時,能從容提取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在完成聽力任務時,能夠選擇相關的線索,做相關的比較。然而,在最后的找朋友游戲中,學生一開始處于茫然狀態,尚不明白這個游戲的規則,只是單純地回答教師所提的問題,教師并沒有設計任何能夠總結所有相關信息的任務,學生在課結束之前尚沒有親身感知購物,整堂課教師將所有的重心集中在教授知識方面,忽略了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鑒于此,筆者建議,教師在設計精細加工這一階段的任務時,不僅要讓學生對單個的知識點有所感知,更要讓學生整體把握,將所學知識點綜合運用。
三、輸出階段的任務設計
視頻5是由海淀區某小學一教師講授的My Pets。在該視頻中,教師通過大量的圖片、視頻、音頻導入,引出本節課的主題pets,然后通過視頻“蠟筆小新”的寵物介紹,引導學生們對寵物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通過“流浪動物沒有家”這一話題,引導學生們制作海報,為流浪動物尋找新家作宣傳。
T: My pet is very happy, because it can live in my home. Your pet is happy too, because it can live in your home. But there are many pets. They have no home. This woman has many homeless pets. But now, she can not feed them. She wants to make some posters to introduce these homeless pets. So others can keep them and help them. Do you want to help her to make posters?
S: Yeah.
T: Look, here is a poster.(教師出示一張海報,做示范,引導學生做海報)
……
T: can you show your poster to us?
S1: I have a rabbit. It’s white. Its name is huanhuan. It has long ears. It’s beautiful.(學生朗讀海報上的動物介紹)
視頻6是由北大附小一教師講授的《新起點英語》三年級上冊Asking the Way。在該視頻中,教師主要教授學生如何問路以及如何指路。在輸入階段,學生已經熟知一些地名,諸如post office, book store等。接著,教師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怎樣指路。但在學生自己輸出這一部分時出現了些許問題。
T: Our classroom is a big department. We can see many departments in our classroom. (每個桌子上放了個表示建筑物的牌子) Can you show me where is the CD department?
S1: Go straight, then turn right(實際是左邊),go straight, then turn left(實際是右邊), you can see it in your left.(實際是右邊)
根據費厄斯坦的認知地圖,就效率即智力行動的速度和準確度而言,視頻5中的教師在設計完成海報的任務之前,給學生輸入了許多基本信息,因此,學生能夠又快又準確地完成任務。在視頻6中,由于教師在之前的教學中缺乏對細節的強調,過于強調整體,因此,即使學生能十分流利地表達,但其準確性還有待加強。根據費厄斯坦的認知運行步驟,在輸出階段,學習者須掌握以下技能:能夠用一種可控的、計劃好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能夠正確地運用詞語;能夠有效地與他人互動。在視頻5中,教師通過對流浪動物的介紹,引發了學生們的同情心,他們樂于為這些流浪動物制作海報。在海報中,學生能夠用所學的句型、單詞描述動物,能夠正確地使用一些形容詞。海報是4人一組共同完成的,這有助于學生有效地與他人互動。然而,在視頻6中,學生對詞語的掌握出現了偏差,多個學生對right, left不分。在進行問路、指路任務時,學生缺乏興趣,表現比較麻木,且這任務設計的是師問生答,沒有涉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性較差。
鑒于此,筆者建議,在設計語言輸出任務時,教師須注意學生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提前進行鞏固,使學生得以順利進行語言學習任務,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一定要顧及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四、建議
總而言之,費厄斯坦認為,語言學習任務不僅應有意義,而且應有教育的目的或價值。交際法往往設置了有意義的任務,但可能缺少教育的目的,要使任務具有教育的目的,就應使任務與學習者個人相關,還應發展學習者的思維能力。因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教師在設計任務時不僅要兼顧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雙重目的,還應注重任務的教育目的。對小學生而言,課堂任務不僅要緊貼學生日常生活,還應給予學生發展的空間,讓學生既能開心地學習,又能茁壯地成長。
(2)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選擇、調整以及呈現任務的能力,并以一種良好的方式使之與自身的教學理念相融。對小學生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發展其自身的能力,豐富情感,提高信心。
(3)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會對自己所面臨的任務的意義進行建構,因而,對任務的理解和情感反應因人而異。因此,教師需要具備讓學生理解所設計的任務的能力,并且識別學生的需求和調整學習活動。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1-0059-04
職業教育是將學生導向工作體系的教育,不同于將學生導向更高知識層次的普通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下的工作體系是一個需要具備多種素質、多種能力的人才能適應的領域。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應根據社會對進入工作體系人的要求,拓寬教育域面,豐富教育內容。多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從教育的使命出發,依據對職業教育特質的理解,以育人為重心,將“五會”教育即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列為學生教育的重點。
一、職業教育必須教育學生學會做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提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學會做人是職業教育對教育對象的第一要求。
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直接進入工作崗位后,其人品的優劣、境界的高低、胸懷的寬窄,對工作的成效、事業的成敗影響巨大,必須從時代要求的高度出發,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做一個與時代相吻合的人,做一個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所以做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實現了科學精神的回歸。中央教科所周南照先生認為,學會做人超越了單純的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做人,與教育方針強調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相吻合。筆者所在學校在學生做人教育過程中,從個人和社會需要的情感、精神、合作、創造、獨立判斷、批判精神等方面積極探索,提煉出弘揚雷鋒精神、做雷鋒式時代青年,從五個方面引領學生成人。
(一)教育學生做一個有信仰的人
人是不能沒有信仰的。信仰是人的靈魂,沒有信仰,思想就會失去支撐,行動就會失去目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信仰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就是將個人的理想與時代的期望融合起來。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德育為首的理念,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充分發揮德育課主渠道的作用,引領學生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創設了雷鋒園,引領學生學習雷鋒精神,像雷鋒那樣做一個有堅定政治信仰的人。
(二)教育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
正直就是要有正義感,在是非面前有基本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取舍。筆者所在學校將正直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德育課、班會課、宣傳櫥窗等引導學生做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人,做有是非觀的人。學生具備了正義感、是非觀,也就奠定了做人應有的品德基礎。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正直有為的青年,如孫玉龍烈士,為了集體利益,不惜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三)教育學生做一個誠信的人
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礎,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儒家認為誠信是修身之至道,主張“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筆者所在學校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引領學生從理論上知曉誠實對成就事業、發展自我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自覺確立誠信的品德,為學生學會做人奠定行為基礎。
(四)教育學生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愛心是做人的根本,愛心首先就是要有關愛父母的孝心。推而廣之,愛心就是關愛他人的情懷,就是關心弱者的胸懷,就是主動幫助需要幫助人的心懷。筆者所在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從培植愛心出發,積極打造以關愛他人為內核的“仁”文化體系,引導學生確立愛心。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培植學生關愛他人、自覺幫助弱者的意識。學生具備了愛心,懂得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也就奠定了做人的素質基礎。
(五)教育學生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是否有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與時代精神相吻合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現代青年社會化水平的關鍵指標之一。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相互之間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對責任心的要求愈加強烈。多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將學生責任心的確立作為學生做人的支柱,鼓勵學生做任何事都要對使命負責,對父母負責,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學校每年舉行“十八歲成人禮儀”,目的是引導學生對生命負責、對國家負責,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二、職業教育必須教育學生學會學習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學習是學生的基本職責,是學生的第一使命。但由于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學習為基本職責的學生并不真正知曉學習的要義,并不真正了解學習的內涵,并不真正懂得學習的方法。一些初中畢業后選擇了職業教育的學生,由于思維類型的差異,多年來養成的慣性使然,會學習成為他們最需要建構的能力。
學習從本質來說,是學生自己的個人行為,具有顯明的獨特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習的內涵在不斷拓展,學習的形式在不斷變革,學習的要求在不斷提升。我們依據時代變遷對學習內涵的新要求,主動幫助學生補上“學會學習”這一課,引導他們從認知需要、發展需要、報答需要、競爭需要四個角度提升學習的主動性,為學會學習奠定思想基礎。
(一)引導學生確立科學的學習觀
引導學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迫切性,將學習作為完善人格、優化人性、建構素質、提升能力的階梯,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抓手。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實踐范圍有限,要想取得較多知識光靠直接經驗是絕對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吸收間接知識。取得間接知識,可以克服實踐活動的局限性,少走彎路。同時,從科學學習觀出發,還要做好引導學生選擇科學的學習路徑。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靈活具體運用書本知識;要引導學生抓住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而不思則罔”,光學不思,不會獲得真知;要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校正,在實踐中豐富,從而達到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最高境界。
(二)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就是做自己學習的主人。自己選擇學習的主題,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自己創新學習的路徑,自己把握學習的節奏,自己調節學習的重點。自主學習能力不足是當今社會學生普遍存在的不足。在應試教育的大旗下,深諳考試規律、應試訣竅的教師自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宰。一切都聽命于教師,一切都服從教師的安排,習慣成為自然,自主也就無從說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就因此成為時代最為關切的話題。職業教育雖然不是將學生導向更高知識體系的教育,但自主學習能力的建構仍然是學生可持續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幾年來,我們通過學校自創的“主題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涌現了一批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積極分子,整體推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從社會發展的整體來看,單槍匹馬的時代已經過去,人類已經進入一個合作才能成就偉業的時代。對于以學習為主要職責的學生來說,合作學習就是以團隊形式進行的學習。這種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進行的學習,致力于在研討中解決學習中的疑惑,在交流中啟發團體成員的思維,在碰撞中深化學習者的見解,在激勵中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深度。
(四)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反思
反思、探索是真正的學習。中國古代的思想大家十分重視反思,所謂“一日三省吾身”。陶行知先生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的時候,就曾要求全校的學生養成每天反省的習慣,做到每天四問。學會學習,必須注重啟發學生積極反思,在反思中找到前進的目標,找到發展的動力。
三、職業教育必須教育學生學會生活
生活是人生的全部,是人之成為人的根本。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今天許多青年學生,特別是初中畢業的未成年人不懂得生活,不理解生活,不會生活。學會生活對職業學校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一畢業就要進入獨立生活狀態,不懂生活、不會生活,何能自立,何能獨立進行工作?基于此,筆者所在學校在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生的生活教育,千方百計引領學生學會生活。我們通過德育課、班會課,通過學生宿舍行為檢查,通過評獎評優的引領,力圖讓學生從理念上知曉生活,從情感上熱愛生活,從習慣上理性生活,從而把握生活的真諦,做生活的強者。
(一)引導學生懂得生活的真諦
生活的真諦,就是生活的意義所在。我們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知曉生活的意義,懂得學會生活是他們獨立人生開始的第一步;懂得生活的底蘊就是對自己生活的規劃和謀劃,就是在體驗中享受生命的珍貴,就是在享受中升華人生的境界,就是在感悟中回歸生活的本源;懂得生活的形式就是自己獨立人生境界的外在顯現,生活的形式多種多樣,但無論何種形式,都是人的本性、人的素質、人的情趣的物質載體;懂得生活的尊嚴是自己所有追求的第一步,也是所有追求的全部意義所在;懂得只有通過健全人格的塑造,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奠實尊嚴生活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懂得生活的基礎
生活的基礎就是生命價值的基礎。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讓學生懂得生活的基礎就是勞動,就是創造。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實現自己的期望,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只有熱愛勞動,才能確立奠實美好生活的基礎。
(三)引導學生懂得生活的價值
生活的最高價值就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民的積極奉獻。一個人的生活是否有意義,不在于自己的體驗,而在于他人的評價、他人的感受。雷鋒的生活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艱苦教育,啟發學生懂得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社會、奉獻人民。一個人只有奉獻社會,為社會創造價值,才能贏得社會的肯定,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這樣的生活也才能有意義、有價值,才能達到充實的理想狀態。
(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的原則
現代社會生活的原則,一是要充實。充實的生活是一種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的生活,是一個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時代的呼喚、與祖國的需要水融的生活,是在創造社會財富過程中體驗生命價值的生活。二是要樂觀。樂觀的生活是愉快的生活,是最高境界的生活。雖然人生在世煩惱不可避免,但作為個體的人來說,要將樂觀列為生活的理想準則,要沖破名利的糾纏,突破欲望的重圍,將自己的生活之舟駛向樂觀的港灣。三是要有理性。有理性就能杜絕誘惑,克服隨意,懂得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市場經濟下的社會也是一個充滿誘惑的社會,克服誘惑的武器就是通過學習,提升境界,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性的人。
(五)引導學生懂得生活的規律
生活是有規律的。生活的基本規律是因果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投入什么也就收獲什么,沒有投入就沒有收獲。今天我們投入精力于學習,也就能為未來工作創造便利,也就能為事業輝煌創設前提。當然,這里所講的生活規律僅就一般性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規律。
四、職業教育必須教育學生學會合作
合作是現代社會成員生存的基礎,是合格社會成員的顯著標志。合作能力是現代社會最需要建構的基本素質,也是我們職業教育著力建構的素質。特別是我們今天的教育對象大多是90后的新生代,他們中間以獨生子女居多,多年來在家庭中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另外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許多初中畢業的學生不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也沒有合作能力,不會合作。這就導致一些學生人際關系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甚至沖突。為此,筆者所在學校將教育學生學會合作,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在教育內容上,我們將懂合作、會合作作為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在教育中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尊重他人,這是學會合作的第一步,也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的基礎。尊重是雙方的,你不尊重他人,他人也就很難尊重你,人際關系也就可能比較緊張。二是寬容別人,這是學會合作的行為基礎。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實際距離在縮小,但心理距離卻在增大,究其原因,就是社會成員之間的寬容度不夠。三是理解他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很多情況下是由于不理解而引發的。我們在教育內容上,鼓勵學生變換思維主體,學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二)在教育實踐上,我們積極創設引領學生學會合作的情境
我們通過制度建設,通過行為引導,引領學生養成尊重人、關心人的行為習慣。在制度層面,我們將良好人際關系作為評獎、評優的重要標準。在行為層面,我們將合作作為學校宣傳的重點,對學生中涌現出來的關心人、幫助人的先進事跡及時進行表彰、宣傳。在教學層面,我們將學生之間的小組學習、合作學習作為學校創新的“主題教學”模式的重要內容。我們將禮儀課從德育課中分離出來,作為一門獨立課程開設。在強化禮儀認識的基礎上,努力建構學校范圍內的集體禮儀,很好地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在方法層面,我們積極關注人際之間的語言溝通。人與人之間的不合作,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語言表述不當引起的。這些都需要我們加強教育,加強引導,加強訓練。我們通過課堂教育、班會教育,將這些內容很好地滲透進去。
五、職業教育必須教育學生學會創新
“十”報告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是學校發展的動力,也是學生個體發展的基礎。不懂得創新的重要性,不會創新,就會僵化思想,窒息思維,就會失去發展的活力。職業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大都直接走向工作崗位,創新對個人的發展、事業的發展來說,極為重要。我們要在傳授技能的同時,注重創新教育。對于在校生來說,要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路徑等三個維度出發,著力培植學生創新的意識,著力建構學生創新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學習創新理論,培植創業能力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沒有創新理論的掌握,就不可能產生創新的行為。培植創新能力必須從創新理論的學習著手。筆者所在學校在教育學生學會創新的過程中,努力將創新理論,特別是與學校專業相關的創業理論列入日常教育教學內容之中,定期舉辦創新、創業理論講座,鼓勵學生確立創新意識,了解創新、創業過程。同時通過相關措施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類型的創業活動、創新活動,且與學生的評獎評優掛鉤。
(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實踐
我們積極建構學生創新、創業服務的平臺。學校建立了創業園,鼓勵學生組織起來,以公司形式進行創業。通過創業的嘗試,培植創新的能力。雖然我們學校在專業設置上以第三產業為主,直接將創新思維轉化為創新成果的載體并不多,但我們對創新工作十分重視。每年的創新大賽,學校都高度關注,都盡可能抽調骨干教師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輔導和指導,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植學生的創新能力。學校每年進行“學生創業培訓班”,系統進行創業學習;每年進行創業創新大賽;每年請優秀創業者回校作報告,激勵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大潮。
(三)著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
創新在很多情況下就是一種思維轉換過程。面對工作中復雜的困難問題,需要執行者根據情況及時轉變思維方式。轉變思維方式,對工作任務的執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處于工作體系中的勞動者,也要像一個殺毒軟件一樣,要通過學習及時升級自己的程序,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及時轉換自己的思維方式,不能讓過去的經驗、過去成功的思維模式束縛自己的思維和手腳。
"Five Abilities" Education: Mission and Tas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