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48: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民族音樂教學反思,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首先各中小學校領導雖然重視音樂教學,但是卻忽略了民族音樂教學,沒有意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這主要表現在學校領導對多元音樂文化理解不深刻,不清楚民族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特征,同時沒有做到各民族音樂的平等教學,導致各音樂文化之間無法平等交流和發展。此外是各中小學沒有專門的民族音樂教學設備和教具,尤其是服裝。在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各民族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音樂舞蹈和音樂服裝,通過舞蹈和服裝等設備,學生能夠進一步走入民族音樂,感受民族文化,無疑這是民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缺失。
2、學生潛意識里抵觸民族音樂教學
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總體表現為喜歡新鮮和好玩的東西,而對于民族音樂這種傳承性較強的文化,接受起來比較困難,而且很難提起興趣,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此外是學生的民族文化知識不足,這主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有關,隨著我國流行音樂的不斷發展,學生更加喜歡哼唱一些最新的音樂,而且相互之間也比較喜歡推薦張杰、周杰倫等現代歌手的最新歌曲,很少會有學生去討論一些傳統的民族音樂。當然這也與學生的生活背景有關,尤其是一些比較喜歡流行音樂的家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己的孩子。
3、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
首先是各中小學在進行音樂教學時,主要以教材為主,但是目前教材中涉及到的民族音樂較少,尤其是小學音樂課本上。這樣學校難免會缺乏對地方音樂文化資源的挖掘,使學校教師很難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較難實現民族音樂教學與本地區文化的融合。其次是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過多的把數學、語文等主科放在了教學的首要地位,而忽視了音樂教學的課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民族音樂教學的低效率。例如目前很多中學把音樂課程縮短到了每周二到三節,甚至更少,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時間較少,同時得不到鞏固,難免會使得教學效果不好,還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最后是各中小學沒有安排相應的民族音樂課程實踐,導致音樂課程教學的實用性不強,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清楚學習民族音樂具體可以做什么,學習時就會消極怠工、注意力不集中。
4、教師的民族音樂知識水平不足
首先是學校在招聘音樂教師時,門檻較低,而且很多學校只要求教師會演奏一種民族樂器,會跳幾段民族舞蹈就可以,甚至沒有對教師的學歷進行相應的要求,這樣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都不強,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就可想而知。其次是學校在師資力量方面投入較少,尤其是一些中小學不重視音樂課程,連帶音樂教師的福利待遇偏低,招不到優秀的人才。此外是學校沒有提供給音樂教師外出學習和參加各種民族音樂講座的機會,教師再學習能力很低,長此以往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出的學生也很難有突破。最后是教師自身沒有學習的意識,尤其是一些小學音樂教師。例如在小學音樂課上學習京劇時,教師的京劇水平不高,只能教給學生西皮二黃唱腔和反二黃唱腔,小學生正處于性格活潑和喜歡流行音樂的階段,咿咿呀呀的西皮二黃和節奏慢吞吞的反二黃唱法根本無法激發他們的興趣,使教學過程難以滿足學生的音樂需求。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具體策略
1、學校重視民族音樂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很多中小學領導已經認識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逐步開展起了民族音樂教學,但是重視水平依然不夠,不明確民族音樂的最新發展和民族傳承性。為此,首先學校領導應該作為民族音樂的帶頭人,積極轉變自身的觀念,大力支持民族音樂教學。這主要表現在與音樂教師合作,開發和研究較好的民族音樂教材,以及一些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開展民族音樂教學等。此外是學校積極購進一些教學器材和道具,這樣學校就可以開展選修課,鼓勵中小學生選擇自身感興趣的民族音樂課題,根據他們的興趣購買相應的服裝和設備,形成多樣化的民族音樂教學文化。在營造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環境的過程中,中小學應該重視視聽環境的影響。這樣學校可以從廣播站、宣傳欄和圖書館等入手,每天通過廣播站播放幾首經典民族音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每天在走廊上的宣傳欄里張貼民族樂器和民族服飾等,刺激學生的視覺。
2、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
為了更好地激發中小學生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成立專門的音樂表演團隊。現階段常用的音樂表演團隊主要有合唱隊、民樂隊、舞蹈隊和戲曲小組等。合唱隊的形式比較多樣化,可以在全班、全年級和全校等范圍內開展,也可以采取女生合唱、男生合唱和男女生小合唱及大合唱等,可根據中小學生的特點進行選擇;民樂隊可通過古箏、二胡、琵琶和嗩吶等民族樂器開展,通過學生對樂器的興趣,進而激發起他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舞蹈隊應該從各民族的象征性舞蹈入手,如典型的蒙古舞、傣族舞、朝鮮舞和藏族舞等,使中小學生通過肢體運動形成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戲曲小組是針對我國戲劇種類繁多的提點提出的,尤其是我國的京劇、呂劇、豫劇和越劇等,都是民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瑰寶,雖說絕大多數學生不喜歡接觸,但是學習和傳承的價值很高。此外是各中小學組織學生去民間藝術團采風,通過上網和實際考察的方式,了解較多的民間藝術素材,形成學生完整的民間音樂學習體系。這樣教師可將全班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使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采風;同時學生在采風的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導的作用,對他們多一些評價和鼓勵,以提高學生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3、學校合理安排民族音樂課程,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實踐
首先各中小學應該積極開發民族音樂教學的教材,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從中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拉近師生關系的同時,促進學生民族音樂文化素養的發展。其次是學校合理安排民族音樂課程,雖說民族音樂課程不參與學生的升學考試,但是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樣學校可實施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中小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實踐,提高民族音樂課程的教學效率。此外學校還可以安排學生參加一些社會上的民族音樂活動,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最后是學校可與社會上的民族音樂興趣小組建立合作,隨著社會和我國文化的不斷發展,社會人士對民族 音樂的興趣也不斷衰減,真正懂傳統藝術的人越來越少。這樣學校在與社會合作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提高社會各界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使學校的民族音樂教學活動獲得社會各界的關注,更好地促進中小學生民族音樂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學生能進一步明確自身學習的目的,更能找到民族音樂學習的動力,學習的過程會更加積極和主動。
4、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充分挖掘教材的民族性
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除了把好招聘關以外,各中小學還應該做好以下幾點:首先是學校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供給教師更多進修的機會,使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例如組織教師外出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去各地了解民風和習俗等,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其次是學校積極組織各民族音樂教師進行教材的挖掘,開發本土教材。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教材為主線,適當地延伸和拓展,使學生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民族音樂知識。最后是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注重將民族樂器引入課堂。教師在引入樂器時,可根據本校的特點進行選擇,不僅利于學生學習,還有利于養成學生長期的興趣。例如教師將葫蘆絲作為本校的樂器,就可鼓勵學生用葫蘆絲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使他們進一步了解葫蘆絲的演奏技巧,更好地接受民族熏陶,逐步養成自身的民族文化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并逐步積累起來的,因此我們每一個中華人民大家庭中的人員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弘揚、傳承民族音樂,接受民族音樂的熏陶,以使民族音樂更好地綻放光彩。這樣在多元化音樂背景的前提下,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民族音樂素養的養成,注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使中小學生對民族音樂有自身獨特的見解和感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塑造出愛國、愛家鄉和愛自己等的良好品質,實現我國民族音樂教學和發展的最終目的。當然中小學生自身也應該樹立積極學習民族音樂的意識,以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
作者:劉然 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瑩.談民族音樂教育的當展[J].中國教育學刊,2012,04:64-66.
[2]博雅杰,張海彬,尹愛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中小學音樂師資現狀及反思[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122-125.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獨具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文化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文明進程中,創造了大量內涵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民族審美內涵的民族音樂文化體系。民族音樂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表達其情感生活的音樂。它包括民族民間音樂和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音樂兩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內涵表述為:以中華民族音樂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們的世界優秀音樂文化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鮮明時代特征的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樂教育是國民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全面素質教育得以實施的基礎內容之一,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樂文化審美觀念、民族意識和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音樂教育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一般過于重視音樂技能和理論忽視音樂實踐在民族音樂中的重要作用。綜合性全面的培養學生的思想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也是當代教育與社會實踐、工作崗位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建立相對獨立的、科學的、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現階段培養我國學生較強的職業綜合能力、實踐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強音樂實踐的必要性
音樂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需要來自多學科理論的支持,其專業特點決定了研究主體的多元化、實踐內容的多層面化。音樂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表演性很強的藝術文化活動性課程,是我們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民族音樂形象和意境產生的過程就是民族音樂實踐、音樂學習和音樂再創造的一個過程。可以這么說,沒有了對音樂藝術的實踐,就沒有了音樂意象的再現;沒有對民族音樂的實踐,學生對民族音樂美的感知和理解就會出現偏差。這一點尤其在基礎音樂教學中體現的最為突出,中小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論和器樂通常了解的比較少,只有通過音樂實踐教學,讓他們參與到生動的、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參與、積極參與具有直接的音樂經歷,在學生主動參與聽、唱、學、看的實踐活動中了解民族民間音樂,去發現、知音樂的內涵和意境中既欣賞了音樂,又學到中國音樂知識的愉快體驗,讓藝術的熏陶真正變成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學生們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學生們對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及創造能力。
二、加強音樂實踐,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審美素質
民族音樂教育的目的性不僅僅在于會唱幾首民歌、彈奏幾首曲子,最終目的在于對民族音樂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創新。要想達到這一要求,單靠課堂內的音樂教學實踐是不夠的,必須在課外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領悟音樂的內涵。反思我們傳統的課外音樂活動,大多是為了應付音樂競賽而進行,為了培養特長生而進行,從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從音樂教育的現狀發展研究與趨勢來看,課外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值得重視、探索的重要問題。新頒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音樂實踐。所有的音樂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這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音樂實踐活動,多角度的對民族音樂進行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音樂實踐的多種途徑
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構建,要以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為依據,把知識、技能與素質融為一個整體;以就業為導向,以綜合實踐能力為主線,將各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體設計,從而建立與理論教學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音樂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分為校內實訓、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專業實習設計與創新能力訓練等。校內實訓是通過學校提供現有的音樂場地給學生一邊學習理論,一邊從事音樂藝術實踐,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實際運用能力。可以運用舞臺實際教學、微格教學等現代教學技術手段來培訓學生實踐能力。音樂實踐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在音樂電臺、電視臺、文化館、藝術館、音樂出版社、音樂媒體(網絡娛樂公司)、娛樂公司等專業實習場所的藝術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民族音樂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高學生運用所學民族音樂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舉辦作品展覽、專場音樂會、廣場文藝晚會、科普宣傳演出等,從而推進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建設,擴大影響,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學生的創新與應用能力。
四、音樂實踐有助于促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
加強音樂實踐對于促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科學化有重要作用。在進行音樂實踐的同時,逐步修訂音樂實踐教學計劃,整合音樂實踐課程,音樂院系根據音樂專業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圍繞專業培養目標來確定應開設的課程和課時分配,完善實踐教學大綱,明確實踐教學指導任務,掌握實踐教學的目的、性質、實習內容和要求,從而保證實踐教學質量;整合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設置,突出專業特色,強化技能訓練。為此,學校為確保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計劃的實施應堅持“優化基礎,注重素質;強化應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據專業實踐教學目標的要求,修訂民族音樂指導性培養計劃,整合民族音樂實踐項目和實踐內容,逐步建立民族音樂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論文,項目編號:hb10uys091。
參考文獻:
[1]張艷.加強民族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j].黃山學院學報,2005(8).
[2]毛娟.關于音樂實踐教學的模式探討[j].四川戲劇,2008(2).
[3]尹緋.試論音樂實踐對于高校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要性[j].藝術教育,2007(6).
[4]馮玉國.加強課外音樂實踐 提升學生審美素養中學課程資源[j].2008(5).
[5]蘭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2007,(8):1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逐漸受到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在廣大音樂工作者的努力下,學習民族音樂的人越來越多,民族音樂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當前民族音樂教學出現了重技術輕人文的不良傾向,無論是民族樂器的教學還是民族音樂的欣賞教學,普遍重視音樂演奏技能的訓練或是作品的技術分析,而音樂背后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卻被拋到九霄云外;通過音樂培養人的教育理念并未得到真正落實;我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價值也未能得到學習者的理性認同。因此,要想真正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學習者的理性認同必不可少。
理想的民族音樂教育需要塑造理想人格,這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撐,而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從音樂本身的內涵中挖掘,成功的音樂教育應是音樂技能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機融合。因為,人文精神相對于人的終身發展而言,它比一般的學科知識更為基礎。有學者認為:“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對于人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人文精神比數理能力的培養更基礎,因為人文素養是綜合素質的體現,是多方面能力的總支撐。人文精神的缺乏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造力的重要內涵”。[1]由此可見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何等重要!
一、人文精神概念的爭議
對于這個問題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國內學界曾經有過一場長達兩年多的學術大討論,目前國內學界對此看法不一:部分學者認為該詞是從西方的“人文主義”(humanismus)翻譯過來的,其含義基本等同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另有以張汝倫為代表的部分學者則認為“人文精神”一詞本身就早于西方,對該詞的理解也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漢語字面入手的,他們認為“人文精神始終應該是自覺脫離了自然狀態的人的一種生存狀態或理想目標”。[2]總之,人文精神其實是人之為人的一種人文關懷,它體現了人的主體精神,人際間無功利的一種相互理解和尊重,煥發著人性的光輝。
二、民族音樂教學在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獨特貢獻
(一)培養人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種思考、判斷、辨析能力,是主體意識對客觀世界做出的積極反應,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獨立性,一般包含數理思辨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與數理思辨能力相比,人文思辨能力有3個明顯的特征:其一,對人文性問題進行思考無法得出像“1+1=2”這樣公認的、唯一正確的答案,也就是所主張的觀點通常具有較大的爭議性。其二,在對人文性問題進行思考辨析的過程中,對所主張的觀點進行辯護性解釋和說服性論證是維護這一觀點的主要說理方式。其三,思考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證明或確證一個科學的定理,而是為了鑒別和選擇一個最佳的價值理念或行動準則。民族音樂的教學恰好提供了這種思辨的契機。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音樂資源極為豐富,由于地域間自然條件、社會風俗、語言等不同,音樂風格差別很大,正是這些風格迥異的音樂,構成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姿的多元音樂文化。如此豐富的多元音樂為培養學生的人文思辨能力提供了極為難得的良機。只有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我們才會經歷“文化震撼”,才會對人類文化的巨大差異進行反思,從而認識到某一文化的局限性,進而認識自身的缺失。正如我國學者王銘銘在《甜蜜的悲哀》序言中所說的那樣“通過邊緣理解中心的缺失”。[3]人常常會囿于自己所推崇的文化而無視其它文化的存在,這樣的偏見影響著人類的認識能力,而通過對多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我們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給人類情感帶來的直接沖擊,進而引發對人類自身的反思,從而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發展,這種能力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人文精神的養成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民族音樂中的文化內涵及其文化精神能給予學生以豐厚的精神滋養
民族音樂植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凝聚著不同民族的理想,反映著不同群體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國56個民族,其音樂風格鮮明,題材廣泛。有些音樂,如新疆的木卡姆在律制上與漢族音樂有較大的差別;有些音樂與特定的民俗儀式緊密相連,如嗩吶曲《百年朝鳳》是用來娛神與超度亡靈有關;有些音樂與特定的地域環境有關,譬如同樣是漢族音樂,北方的音樂往往旋律起伏較大,比較高亢,而南方的音樂旋律則相對比較平緩,感情比較細膩委婉。正所謂“北曲如掄槍,南曲如抽絲”。[4]由人類所創造的音樂亦無可避免地和地理空間密切地聯系在一起。“音樂可以與歸屬感相連,用以加強某一地區的特征”, “音樂能夠創造一個情感空間,這一空間內的群體在一起傾聽音樂、一起跳舞,形成了這一空間的行為規范”。[5]還有些音樂反映了中國千百年來儒家的精神追求,如古箏曲《漁舟唱晚》反映了中國文化傳統中“寄情山水,回歸自然”的生活理想。
從這些極為豐富的民族音樂寶庫中,我們可以發現,豐厚的文化內涵是進行師生交流的談資,如果教學中能夠加以利用,必將能夠促進學生人文思辨能力的發展,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因為師生間的對話和交流是發展人文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在多元文化的審視中,返觀自身,做出選擇,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三)民族音樂的交流和傳播能促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音樂文化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的生活習俗,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各自的音樂文化中亦反映出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間的差異也會造成文化誤讀,引起民族間、人際間的沖突。反之,如果能夠尊重彼此的文化,則能夠有效地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增進民族間、人際間的了解和溝通。中央電視臺著名的編導金越在成功地執導了2007年春節聯歡晚會后,在南京的一次座談會上感言,他說,2007年將原生態的歌舞引入春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當年的兩會期間,許多藏族的代表曾經親口對他表示,藏族音樂進了春晚安定了邊疆,團結了藏族同胞,藏族人民非常自豪,也非常感謝,作為藏族代表,他們對此表示了特別的謝意。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多民族音樂的交流與傳播有利于增進不同民族間的了解和溝通。與此類似的是,在當今的北美地區,如美國和加拿大,已經在有意識地大力推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此舉在消除種族歧視、促進不同種族間的理解和團結發揮了其他政治手段難以奏效的作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由此可見,民族音樂教學活動中蘊含著許多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機,教師如果能夠真正領會民族音樂的的文化內涵,是不難把握住這種契機的。然而遺憾的是,很多教師未能認識到這一點,導致了教學活動中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偏差,這些偏差構成了當前民族音樂的教學困境,客觀上造就了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機。
三、當前的民族音樂教學困境
當前,民族音樂的教學由于長期以來受工具理性及西方音樂學科的影響,簡單地將西方音樂的體系嫁接到民族音樂教學實踐中,形成了重音樂的邏輯構成、輕音樂的文化內涵;重音樂的客觀性、輕音樂的情境性等特征。具體而言,以下兩點值得深思。
第一,對民族音樂本身的內涵認識不夠,教學活動熱衷于音樂作品的形態分析,反而忘記了音樂之所以存在的意義。以廣為流傳的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為例,一般的教學活動我們大多會簡單介紹一下該曲的由來及唐代張若虛的詩,接下來就是連篇累牘的曲式分析,學生在如迷宮般的作品分析中渾渾噩噩,最后竟忘了該曲美在何處,難以體驗到中國音樂的神韻,更不用說該曲跟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淵源、與我國儒家哲學之間的有機關聯,以及特定的地域環境,特有的音樂傳承方式,特定的歷史因素等之間的密切聯系。而這些因素恰恰是挖掘音樂意義,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支點。非常可惜的是,很多教師忘了這一點,許多學生對此也不以為然。
第二,民族器樂教學中教師重技輕道,學生成了技術的奴隸,成為“單向度”的人。當前,民族器樂的教學熱衷于演奏技能的訓練,將掌握一定演奏技能技巧為唯一目的,學生在枯燥無味的技能練習中逐漸成了技術的奴隸,所有的喜怒哀樂隨著技能的掌握與否而變化。技能技巧,這種本該服務于音樂的工具轉而成為了一種控制人的力量,學習者在技能技巧的規訓下,演奏音樂成了一件很機械的事,總是擔心某個動作或是某個樂段出現錯誤,音樂演奏成為演奏者的一種精神負擔,更不要說享受音樂之美、之韻了。然而,這種情形在民間藝人中間卻非常罕見。民族器樂大都來自民間,民間藝人的演奏往往能夠隨心所欲,享受音樂之美,抒發至性至情。
四、民族音樂教學的人文之路
由于我國民族音樂在音樂的生成方式、應用語境、音樂行為、音樂語言等方面與西方音樂存在諸多差異,因此,在音樂的教學中有必要考慮這種差異,就民族音樂的人文精神培育而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來著手。
首先,更新音樂認知觀念,將音樂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審視,注意挖掘音樂背后的意義,通過對話和交流促進人文思辨能力的發展。音樂是文化中的音樂,音樂與文化緊密相連。音樂也是有歷史語境的,與特定的歷史條件和行為方式緊密相關,民族音樂尤其是民族民間音樂往往跟特定地區、特定族群、特定的宗教生活有較為密切的聯系。仍以民族管弦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為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將該曲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審視,這樣我們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該曲的由來是什么?該曲與中國古典文學有何關聯?該曲有無作者?為什么?在該曲的歷史演進中,所用的樂器發生了哪些變化?春、江、花、月、夜這些題材與中國繪畫有何關聯?這些關聯說明了什么?該曲的音樂風格如何?與地域環境有何關系?你常在哪些場合聽到該音樂,說出你的理由;《春江花月夜》反映了古人什么樣的生活理想?它們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有何聯系?如果教師就以上問題與學生一起展開討論,我想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這些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思辨,在這樣的質疑、爭論、探索中,學生會真正感受到中國民族音樂之博大之精深,進而從內心深處為中國傳統文化之偉大而震撼、欣喜。
第二,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努力做到“情感先行,技術跟上”。在民族器樂的教學中,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往往是演奏技藝。誠然,沒有演奏技藝,就沒有音樂藝術,表現藝術是需要技術來支撐的;但是,有了技術就會有藝術嗎?未必。沒有情感的參與,再好的技術也未必會能讓音樂感染人;如果沒有情感的滋養,藝術只會是僵死的、機械化的、虛情假意、故作姿態的物理音響而已。從音樂學習心理角度看,如果一開始就過于強調樂器的演奏技藝,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迅速降低,對音樂會很快失去興趣,這一點在學琴的兒童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成人學琴其實也有這個問題,只是一般隱藏的較深,不會輕易地表現出來。因此,筆者認為,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應努力做到“情感先行,技術跟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習者能以高昂的熱情進行學習,也才能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音樂感受力、理解力,切身感知聲音變化之玄妙,深入享受民族音樂之神韻,進而培育人文精神。
最后,改善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提高音樂教師的文化闡釋能力。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目前的高師音樂課程設置基本上是沿襲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體系,在學生的培養上側重于培養表演技能而非教學技能,因此造就了學生重技輕道的現實。而作為一個教師,首要的責任是育人,無論是高師音樂教育還是專業音樂教育都面臨這個問題。將人文精神的培養有機地融于民族音樂教育中,需要教育者本身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擁有一定的文化闡釋能力。因此在音樂教育課程中有必要增加相應的人文課程,如美學、哲學、音樂人類學、文學等,因為這些課程與民族音樂緊密相關,也是人文思辨能力得以展開的知識基礎。
總之,當前的民族音樂教育存在著重技輕道的不良傾向,如果不加以扭轉,民族音樂教育必將異化為追逐某種實利的工具,而所謂的弘揚民族文化有可能成為一張“空頭支票”。民族音樂教學中充滿著培育人文精神的良機,錯失這些良機會使民族音樂教育空心化,既不利于民族音樂的發展,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既阻礙了人文思辨能力的發展,也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審視當前的民族音樂教育,充分發揮民族音樂教育在人文精神培養方面的潛力,使民族音樂教育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上官子木.創造力危機——中國教育現狀反思[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1
[2]王曉明.人文精神尋思錄[M].香港:文匯出版社,1996 .
關鍵詞:實踐 審美 教學 策略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獨具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文化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文明進程中,創造了大量內涵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民族審美內涵的民族音樂文化體系。民族音樂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表達其情感生活的音樂。它包括民族民間音樂和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音樂兩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內涵表述為:以中華民族音樂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們的世界優秀音樂文化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鮮明時代特征的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樂教育是國民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全面素質教育得以實施的基礎內容之一,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樂文化審美觀念、民族意識和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音樂教育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一般過于重視音樂技能和理論忽視音樂實踐在民族音樂中的重要作用。綜合性全面的培養學生的思想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也是當代教育與社會實踐、工作崗位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建立相對獨立的、科學的、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現階段培養我國學生較強的職業綜合能力、實踐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強音樂實踐的必要性
音樂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需要來自多學科理論的支持,其專業特點決定了研究主體的多元化、實踐內容的多層面化。音樂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表演性很強的藝術文化活動性課程,是我們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民族音樂形象和意境產生的過程就是民族音樂實踐、音樂學習和音樂再創造的一個過程。可以這么說,沒有了對音樂藝術的實踐,就沒有了音樂意象的再現;沒有對民族音樂的實踐,學生對民族音樂美的感知和理解就會出現偏差。這一點尤其在基礎音樂教學中體現的最為突出,中小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論和器樂通常了解的比較少,只有通過音樂實踐教學,讓他們參與到生動的、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參與、積極參與具有直接的音樂經歷,在學生主動參與聽、唱、學、看的實踐活動中了解民族民間音樂,去發現、知音樂的內涵和意境中既欣賞了音樂,又學到中國音樂知識的愉快體驗,讓藝術的熏陶真正變成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學生們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學生們對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及創造能力。
二、加強音樂實踐,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審美素質
關鍵詞:
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前言
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密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需要在音樂教育中逐步滲透。但是,在社會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受到嚴重的影響,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存在著嚴重的缺失,主要表現為:音樂教育重技輕論,流行音樂的發展對民族音樂文化帶來沖擊。那么,如何在音樂教育中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音樂教育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1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概念界定
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二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民族音樂通常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產生的音樂類型,例如,民歌、說唱、器樂、戲曲等不同形式。而“文化”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體系,其中不僅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還包含了人為力量與習慣。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傳統思想觀念以及特色價值觀,在文化中價值觀最為重要。同理,民族音樂文化就是一種具有特殊符號的思想價值觀,該種文化具有一定的規范體系,以及物質產品。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不能通過音樂教育,將其作為一種音樂技藝來學習,而是需要將其精神、內涵以及價值觀念傳承下來。[1]
2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的缺失
2.1重技輕論
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密切,民族音樂文化需要在實際的教育中得以傳承。但是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大部分音樂教學環節中只是關注音樂技巧,而忽視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知識的教學。這種重技輕論的模式,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帶來嚴重阻礙。就陜北民族歌教學來說,經過練習學生能夠掌握好陜北民歌的演唱技法,但是卻對藝術作品中所展示的陜北地區豐富的異域風貌和人文特色了解甚少。
2.2流行音樂的發展對民族音樂文化帶來沖擊
隨著社會生活逐步進入現代化,傳統民族文化中所映射的勞動形式、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嶄新的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民族音樂文化原有的傳播形式。多元化的文藝形式,使得人民群眾對文化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由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民族音樂取材是人民勞動、愛情和生老病死的生活元素,這些都滿足了農民的需求,人民對民族音樂文化比較熱衷,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改革,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人民不能在民族音樂文化中找到生活的縮影,導致民族音樂在民間傳播受到阻礙。[2]
3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3.1改革音樂教學體系
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中,存在著忽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象,以此為例將我國的音樂文化精髓流傳下去,從音樂教學方向入手,將改革音樂教學的體系。在傳統的音樂課程安排上,其專業課以及選修課程安排不合理。因此,需要將傳統音樂課程體系、中國音樂史、民間音樂以及中華傳統音樂論文精選作為音樂教學中的必修課。將教學的重點轉移,轉移到培養人的音樂思維方向上。學生的音樂思維得以培養,就會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觀有所理解,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來說具有重要意義。[3]而在民族音樂作曲專業中,需要設置作曲技法課程,作曲技法在民族音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民族音樂質量提升,以及創作都不能脫離作曲技術而實現。民族音樂中應用作曲技術的關鍵就是將和聲、復調、曲式以及配器四種作曲技術與民族元素之間相互結合。這四部分是音樂作曲的靈魂,因此將這些應用于民族音樂中,需要做到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民族音樂民族元素挖掘;第二,作曲技術與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底蘊不同,在音樂藝術上的呈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尤其在民族音樂作曲上更是千差萬別。對不同民族進行民族元素挖掘,首先需要根據民族歷史,分析歷史對作曲的影響。[4]
3.2民族音樂教材編制
為了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建立學校對音樂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在《音樂課程標準》中,中國民族音樂所占比重比較少,由于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接觸到民族音樂比較少,那么對民族音樂文化了解到的就更少了,為了將民族音樂文化滲透到學生學習的日常中,需要增加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大綱中的比重。目前,音樂教學內容一般都是以歌唱教學模式來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但是卻沒有通過音樂本身所蘊含的教育意義,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音樂教材中的愛國歌曲比較多,教師引導學生在歌詞中,感受愛國情感。教材中的現代歌曲比例比較大,雖然很多作品很優秀,但是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較大。這些現代歌曲中,模式創新,雖然創新精神對于學生很重要,但是在學生學習音樂的初級階段,還需要以民族音樂為主,民族音樂是一切創新的基礎。當沒有民族音樂這一扎實的基礎,再好的音樂創新,也是空中樓閣,根基不穩。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可以通過改變音樂教材編制的方式,提升學校以及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5]
3.3創新民族音樂文化,促進傳承
如何在開展音樂教育環節中,促進對音樂文化的傳承,是民族音樂文化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首先需要對民族音樂形式進行創新,獲取民族音樂中的精華。而創新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并不沖突。創新是創新其形式,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但是民族音樂文化的精神以及價值觀依然還在。以陜北文化的傳承為例,創新是一切藝術發展的保證,陳舊的文化傳播只能在現代化發展的浪潮中被淘汰。陜北民歌的創作中,動員專業作詞作曲人,改編陜北民歌。雖然陜北民歌庫非常的豐富,但是在民間廣為傳播的只有寥寥幾十首,在陜北民歌推廣時,新曲風的改編很重要。為了更好地對陜北民歌進行宣傳,藝術家應該對陜北的勞動號子、信天游、秧歌調等進行深入了解,在保持基本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對音樂基調進行合理整合改編,使得音樂聽起來朗朗上口,旋律吸引人。
4結語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需要通過音樂教育來實現,但是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存在著明顯的缺失。為了將民族音樂文化這一文化瑰寶良好傳承下去,需要將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缺失的情況彌補。因此,在本文中,通過對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現狀分析,提出以下對策來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首先對現有的音樂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其次,將民族音樂教材進行合理編制,并創新民族音樂文化,促進音樂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李松,樊祖蔭,張歡,蕭梅,謝嘉幸.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反思——“第三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J].中國音樂學,2013(01):12-23+1.
[3]陳雅先.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163-167.
0 前言
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密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需要在音樂教育中逐步滲透。但是,在社會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受到嚴重的影響,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存在著嚴重的缺失,主要表現為:音樂教育重技輕論,流行音樂的發展對民族音樂文化帶來沖擊。那么,如何在音樂教育中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音樂教育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1 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概念界定
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二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民族音樂通常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產生的音樂類型,例如,民歌、說唱、器樂、戲曲等不同形式。而“文化”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體系,其中不僅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還包含了人為力量與習慣。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傳統思想觀念以及特色價值觀,在文化中價值觀最為重要。同理,民族音樂文化就是一種具有特殊符號的思想價值觀,該種文化具有一定的規范體系,以及物質產品。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不能通過音樂教育,將其作為一種音樂技藝來學習,而是需要將其精神、內涵以及價值觀念傳承下來。[1]
2 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的缺失
2.1 重技輕論
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密切,民族音樂文化需要在實際的教育中得以傳承。但是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大部分音樂教學環節中只是關注音樂技巧,而忽視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知識的教學。這種重技輕論的模式,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帶來嚴重阻礙。就陜北民族歌教學來說,經過練習學生能夠掌握好陜北民歌的演唱技法,但是卻對藝術作品中所展示的陜北地區豐富的異域風貌和人文特色了解甚少。
2.2 流行音樂的發展對民族音樂文化帶來沖擊
隨著社會生活逐步進入現代化,傳統民族文化中所映射的勞動形式、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嶄新的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民族音樂文化原有的傳播形式。多元化的文藝形式,使得人民群眾對文化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由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民族音樂取材是人民勞動、愛情和生老病死的生活元素,這些都滿足了農民的需求,人民對民族音樂文化比較熱衷,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改革,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人民不能在民族音樂文化中找到生活的縮影,導致民族音樂在民間傳播受到阻礙。[2]
3 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3.1 改革音樂教學體系
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中,存在著忽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象,以此為例將我國的音樂文化精髓流傳下去,從音樂教學方向入手,將改革音樂教學的體系。在傳統的音樂課程安排上,其專業課以及選修課程安排不合理。因此,需要將傳統音樂課程體系、中國音樂史、民間音樂以及中華傳統音樂論文精選作為音樂教學中的必修課。將教學的重點轉移,轉移到培養人的音樂思維方向上。學生的音樂思維得以培養,就會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觀有所理解,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來說具有重要意義。[3]
而在民族音樂作曲專業中,需要設置作曲技法課程,作曲技法在民族音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民族音樂質量提升,以及創作都不能脫離作曲技術而實現。民族音樂中應用作曲技術的關鍵就是將和聲、復調、曲式以及配器四種作曲技術與民族元素之間相互結合。這四部分是音樂作曲的靈魂,因此將這些應用于民族音樂中,需要做到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民族音樂民族元素挖掘;第二,作曲技術與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底蘊不同,在音樂藝術上的呈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尤其在民族音樂作曲上更是千差萬別。對不同民族進行民族元素挖掘,首先需要根據民族歷史,分析歷史對作曲的影響。[4]
3.2 民族音樂教材編制
為了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建立學校對音樂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在《音樂課程標準》中,中國民族音樂所占比重比較少,由于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接觸到民族音樂比較少,那么對民族音樂文化了解到的就更少了,為了將民族音樂文化滲透到學生學習的日常中,需要增加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大綱中的比重。目前,音樂教學內容一般都是以歌唱教學模式來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但是卻沒有通過音樂本身所蘊含的教育意義,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音樂教材中的愛國歌曲比較多,教師引導學生在歌詞中,感受愛國情感。教材中的現代歌曲比例比較大,雖然很多作品很優秀,但是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較大。這些現代歌曲中,模式創新,雖然創新精神對于學生很重要,但是在學生學習音樂的初級階段,還需要以民族音樂為主,民族音樂是一切創新的基礎。當沒有民族音樂這一扎實的基礎,再好的音樂創新,也是空中樓閣,根基不穩。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可以通過改變音樂教材編制的方式,提升學校以及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5]
3.3 創新民族音樂文化,促進傳承
如何在開展音樂教育環節中,促進對音樂文化的傳承,是民族音樂文化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首先需要對民族音樂形式進行創新,獲取民族音樂中的精華。而創新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并不沖突。創新是創新其形式,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但是民族音樂文化的精神以及價值觀依然還在。
以陜北文化的傳承為例,創新是一切藝術發展的保證,陳舊的文化傳播只能在現代化發展的浪潮中被淘汰。陜北民歌的創作中,動員專業作詞作曲人,改編陜北民歌。雖然陜北民歌庫非常的豐富,但是在民間廣為傳播的只有寥寥幾十首,在陜北民歌推廣時,新曲風的改編很重要。為了更好地對陜北民歌進行宣傳,藝術家應該對陜北的勞動號子、信天游、秧歌調等進行深入了解,在保持基本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對音樂基調進行合理整合改編,使得音樂聽起來朗朗上口,旋律吸引人。
4 結語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需要通過音樂教育來實現,但是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存在著明顯的缺失。為了將民族音樂文化這一文化瑰寶良好傳承下去,需要將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缺失的情況彌補。因此,在本文中,通過對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現狀分析,提出以下對策來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首先對現有的音樂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其次,將民族音樂教材進行合理編制,并創新民族音樂文化,促進音樂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 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 李松,樊祖蔭,張歡,蕭梅,謝嘉幸.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反思――“第三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J].中國音樂學,2013(01):12-23+1.
[3] 陳雅先.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04):163-167.
2011年版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強調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可以讓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一、民俗器樂在小學教學中的理解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民族器樂音樂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如何在新時期祖國未來接班人身上弘揚民族音樂,傳承優秀音樂文化呢?課標中明確指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提倡大課堂、中課堂、小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其中,中課堂指的是在學校課外音樂活動中,通過舉辦民族音樂知識講座、傳統文化講座、民族音樂欣賞會、讓學生親身參加民族音樂興趣小組等活動,使民族音樂滲透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小課堂,指的是在音樂教育的各種類型的民族音樂課程內容的教學中,注意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傳統音樂水平。基于此,我校以中課堂和小課堂相結合的方式,從最初的民樂隊發展到具有自己特色的琴韻齋民樂課程,從摸索到探索課程設置的科學化、個性化,為學生們創設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
二、探索有效的民俗音樂教學途徑
器樂的學習容易枯燥、單調,特別是對于小學生更是如此,基于此,我們進行了如下努力。
首先,我們精心挑選練習曲,不斷增強學生學習民樂的興趣。挑選那些學生熟悉的、節奏歡快活潑的,對它們進行簡單的變奏,成為器樂學習的啟蒙曲。比如《閃爍的小星》,我們是這樣變奏的:二胡作為樂隊的主奏樂器演奏主題旋律,彈撥樂進行了前八后十六的加花伴奏111笛子則運用吹奏技巧進行這樣的變奏11 11 5 5,這樣從一開始就把演奏樂器與表現音樂相結合,既克服了音階練習的枯燥,又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在課程開發和實施中,一定要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因為學生們很少能親眼見到民族樂器演奏,如果我們能給他們現場示范演奏,不僅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崇拜感信任感,還能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我們民樂課程的三位輔導老師李霞老師、石叢叢老師和我,經常針對學生的難點進行輔導,或在課間休息時,給學生示范演奏一曲。這樣既能給學生提供更為直接的示范演奏,感染學生,又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民樂的熱情和興趣。
第三,我們在練習過程中主要采用分組練習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法。不同樂器的練習方法不同,所以在練習時我們把隊員按樂器的不同分為二胡、彈撥和笛子三個組,在同一小組里又采用以老隊員帶新隊員的方法,以便隊員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為了降低難度,練習開始時,我要求學生分樂段練習,遇到難的樂句,老師范奏后學生還要反復練習。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我巡視檢查,逐個輔導,看他的姿勢、音準、節奏是否正確,仔細聆聽學生的演奏,及時做出評價和指導。練習的后階段,我們注重學生演奏情感地表現,讓學生把自己對樂曲的理解融入演奏。通過有目的的反復練習,學生的演奏水平明@提高。
最后,搭建課堂展示的平臺。例如,在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小青蛙》一課中,為了加深學生對我國民族樂器二胡的了解,我讓民樂選修課程學胡的同學現場演奏一曲,這樣既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又能吸引全班同學的眼球,加深對二胡的認識,激起學習的興趣。再者,這部分同學在課堂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同時也為我們吸納新學員打下基礎,加深了全體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
一、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
中華民族擁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創造了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數民族以其燦爛的音樂、舞蹈文化為中華文明增添了寶貴的文明財富。中國的民族音樂深深扎根于國家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中,對于維系民族情感、凸顯民族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時期,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已經成為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民族音樂教育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傳遞民族優秀文明的重要一步。民族音樂教育主要包括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和繼承,也包括新時代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扎根于本土音樂,滲透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當前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步入了教育的正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隨著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逐步建立,民族音樂教育教材更加完善,民族音樂教育成果日益喜人。
然而,目前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仍然存在著問題,制約著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一是民族音樂教育在許多地區的院校依舊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民族音樂教育由于歷史、地區的發展限制,以及近現代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民族音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擠壓,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更多的支持。二是民族音樂教育中的民族特性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和重視。受到近現代音樂文化以及西方音樂文化的雙重“威脅”,中國的民族音樂教育理念受到“崇洋”思想的打壓,很多人片面認為“西方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更加推崇西方音樂,而在不了解的情況下相對對民族音樂有排斥心理,導致民族音樂教育缺乏富有營養的教學土壤。三是民族音樂教育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脫離民族傳統的情況,失去傳統民族音樂特點,并不真實反映民族文化的音樂、不能滿足民族文化生活需求的音樂,不能被稱為民族音樂。而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不足等問題更是嚴峻,制約著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要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實效性,不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擴大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提升民族音樂教育的教師素質、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現代音樂世界和音樂教育面臨著更多新鮮多元的音樂元素,音樂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朝著一個更加多元化、現代化的方向前進,這都要求我們在民族音樂教育要更加注重對于民族音樂教育的實踐和創新。
二、民族音樂教育的實踐與創新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民族情感的集中體現。民族音樂體現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現了中國廣闊地域中多民族的獨特民族文化。民族音樂教育必須遵循民族文化傳統,符合民族文化的實際,切實反映民族文化內涵。筆者認為,促進民族音樂教育的實踐和創新,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具體措施:
首先,堅持弘揚民族文化,發揚民族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寶,要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效果,就必須弘揚民族文化,宣揚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提倡民族文化內涵的學習,從深層的文化涵義推進民族音樂教育,拓寬民族音樂教育的廣度,加深民族音樂教育的深度,讓民族音樂教育富有民族文化內涵,能夠切實反映民族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歷史,反映民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現實,向世界和人們展示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精彩的民族音樂。民族樂器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體現,它既是民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勞動產物,又是民族人民用以制造音樂、表達情感的重要音樂工具。熱瓦甫就是一種著名的民族音樂樂器。它在新疆地區廣受人民群眾歡迎,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因此也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如熱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熱瓦甫是新疆的維吾爾族以及烏孜別克族經常使用的一種彈弦樂器,它主要是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的來講,熱瓦甫的發展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它也見證了新疆的維吾爾族的歷史進程,是人民表達音樂情感的重要工具。據傳說,熱瓦甫出現的歷史很早,最早創制于十四世紀。而且有史料證明了熱瓦甫的歷史。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樂師史》中就有記載,熱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間制作熱瓦甫的手藝人很多,熱瓦甫也有所區別,但是熱瓦甫是珍貴的新疆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縮影,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
其次,民族音樂教育必須增強師資力量,創新引入音樂教育人才機制。我們知道,相對于人們的西方音樂而言,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而缺乏有一定素質的民族音樂教育師資隊伍,制約了民族音樂教育的進步。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部門在引入民族音樂教育人才的過程中,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入機制的創新,突破思維定勢,不要局限于教育人才的學歷、文憑和教學資歷等,而是要綜合考核教師的文化素質和音樂素養,對于符合民族音樂教育人才條件,擁有一定素質的民族音樂教師,要積極將他們吸收并引進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中。民族音樂教師的選擇不能局限于教育者,也可以在當地的民間音樂人或者是民族的音樂藝人中,盡心探尋、挖掘一些高素質的民族音樂家及民族音樂人才。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在選擇教師的過程中,運用開拓性的眼光,“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拋棄門第之見,大膽啟用優秀的民族音樂教育者。院校也可以開展各項民族音樂教育培訓課程和回憶,提升民族音樂教育者的綜合素質。
最后,完善民族音樂教育教材,增強民族音樂教育的理論支撐。民族音樂教育教材的完善是保證民族音樂教育能夠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同時又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要理論知識支撐。民族音樂教育教材必須結合民族音樂教育的實際需要,在編寫和更新的時候,都必須結合當下的音樂教育現實,及時融入新的教育元素,既保持傳統民族文化內涵,又能夠使得民族音樂教育能夠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新的民族音樂魅力。
隨著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青年歌手大獎賽以及京劇戲曲票友大賽等形式比賽,其中多聲部的原生態唱法逐漸被人們欣賞和喜愛,它不斷的帶給人們精神上和心靈上的美感享受。這一方面說明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形式得到重視和發展,使得人們的審美觀和社會需求發生著變化。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的民族音樂具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作為培養和發展學生音樂多聲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的視唱練耳教學,更應當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合理的組織和選擇民族音樂多聲思維知識內容,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促進教師民族音樂知識結構和能力狀況的提高。只有將教育社會學價值目標融入音樂基礎教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才能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得到更好的傳承。
一、 現今視唱練耳教學現狀分析
在我國,對于西方大小調體系下的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已經歷了相當長的時期,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方式,并且獲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果。然而,在視唱練耳教學中,不論從教材的組織與選擇還是從內容的編排上,對于長期處于西方大小調體系“統治”下的“民族音樂多聲思維”教學來講仍然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民族音樂的和聲、作曲技法在思維形式上與傳統調性音樂在聽覺思維和聽覺心理上雖然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是采用西方傳統調性音樂的聽覺方式來聆聽本民族音樂,我們很難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品。因此,應該盡早的、全方位的進行民族音樂多聲音感訓練,通過對音準、節奏、和聲、音色、調性感等民族多聲音樂要素的訓練,使學生真正建立起具有屬于本民族音樂多聲音感的“耳朵”。學生對視唱練耳課“民族音樂多聲思維"學習內容興趣程度和自我效能感偏低,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自身民族音樂知識結構和能力偏低,教學內容的組織與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不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民族音樂知識和技能。除此之外,視唱練耳“民族音樂多聲思維"教學還受到教材以及社會因素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從“民族音樂多聲思維"教材內容組織和選擇上看,部分高校所選視唱練耳教材明顯存在帶伴奏的民族音樂多聲思維視唱曲少,視唱及聽音訓練方面有價值的文字說明和教法建議少;并且缺少從實際的音樂作品出發培養學生多聲思維音樂能力的練習,忽視了視唱練耳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
二、如何提高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性思維
要提高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性多聲部思維要走“多元化”的道路;以期建立新型的“民族音樂多聲思維"教學關系;并且提出了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和傳統的教學模式基礎上,
吸收和借鑒外來優秀音樂文化和教學思路的有益成果,為視唱練耳“民族音樂多聲思維"教學提供豐富的理論和方法上的支持。
1、民族性思維的含義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或規律的一種間接、概括的反映.感知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和整體以及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系.而對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間內在的、必然聯系的認識則是通過思維來完成的.大腦通過對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等形式,對“多聲部’’音樂知識進行認知和加工,達到對各音樂要素的理解與記憶。多聲思維主要體現于各聲部相互結合的結構形態(即多聲織體)與由不同高度的音同時相結合及其運動所產生的和聲關系(即和聲)兩個方面。“多聲思維"是人類在多聲部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隨著多聲感覺、聽覺及多聲欣賞習慣與能力的發展,逐漸形成起來的一種立體狀的音樂思維方式。它從不自覺走向自覺,并逐步向更高級的階段發展。多聲思維又是一種多層次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它縱橫交錯的多旋律線條涵蓋了音樂各要素,從音高、音程、音區、音色、節拍、節奏、旋律、和弦到調式、轉調、離調、樂句、樂段、和聲織體、曲式、體裁等無所不有,它有別于單純的多聲部訓練,是通過對音樂各要素的認知和把握,更好的去理解、分析多聲部音樂結構和縱橫旋律發展的手法。為培養學生橫向縱向、立體交錯的音樂分析能力,增強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達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民族音樂多聲思維"就是指研究民族音樂縱橫織體形態、和音結合及調性發展等方面。因為,我國的傳統音樂,一向重視橫向的線條進行,其旋律形態之發達、豐富,為世界各國所公認。但是,我國各民族的音樂也不都是單聲部的,在實際的民間音樂活動中,無論是民歌、戲曲、曲藝音樂,還是器樂、歌舞音樂,都廣泛地存在著多聲部音樂形式,只不過這些多聲部音樂與單一聲部的旋律相仿。在多種形式下,各民族音樂多聲思維體現出的音樂要素之間的規律是不平衡
的,本研究所討論的,當指從總體出發的一般原則與一般規律而言。
2、教師的綜合素養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人文教學能幫助個人智力、德行、感情、體格達到和諧狀態,從而幼兒的整體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但部分學校存在功利性辦學思想,這導致部分教師在進行學前音樂教學時只強調演唱、發聲等技巧的訓練,忽視人文教育。幼兒只學到了暫時性的音樂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質,課程文化內涵的缺少,就導致學前音樂教學的定位有所偏頗。表面上雖然得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實際上卻沒有教學意義,音樂技巧的擴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樂能力的培養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語文化基礎薄弱,音樂教學內容不完善
近年來,學前教育目標過于多元化,同時兼顧道德教化、審美教育、文化傳承、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等多項任務。這種多元化的目標定位使學前音樂教學無法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集中在母語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導致幼兒難以掌握母語文化基礎知識,缺少對民族音樂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論思想的進一步理解。這樣一來,導致學前音樂教學內容無法得到完善,幼兒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樂技巧,也無法理解音樂中的思想情感。
二、學前教學音樂課程的多維內涵構建
多維內涵學前音樂課程是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將音樂與文化融合為一體。要想進一步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不僅要關注音樂本身的價值,還要關注非本體價值的重大意義,明確我國的學前音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單純培養音樂家,而是要培養高尚品格的人。因此,應充分結合我國的國情,不拘泥、不盲從,構建學前教學音樂課程的多維內涵,充分融合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樂文化、完美融合后現代和信息化,這樣才能真正現實我國學前音樂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一)充分融合我國民族音樂文化
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的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每一首民族歌謠都有其獨特之處,正是由這些風格各異的民族音樂構成了我國燦爛輝煌的民族藝術。因此,在學前音樂教學課程內容中應充分融合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依據各個年齡層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從活動設計、教育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個民族中的特色歌謠,以民族音樂為切入點,不斷深化課改。目的是讓幼兒在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廣泛接觸到不同類型的音樂文化,以促進幼兒的自我認同和文化認同,并學會尊重他人與他文化。民族音樂文化能讓幼兒獲得以和諧為中心的審美思想,堅韌強固的愛國主義民族認同感,弘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而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樂文化的綜合藝術教育能夠不斷發展的價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樂文化
世界多元音樂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載體,對于進一步傳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處,啟發人類對自身文化的正確認識和反思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應在學前音樂教學中積極與世界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接軌。一方面從自身的母語文化出發,另一方面要積極地吸納、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樂文化。并從以下步驟出發:世界多元音樂概念的學習;有引導的聽賞;綜合學習;教材的合理選擇。經試驗證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和在課堂中幫助幼兒對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正確引導,幼兒是完全能夠用接受和歡迎的。然而,在實際的學前音樂教學中,必須打破受前蘇聯及歐洲音樂中心論影響,樹立起平等多元的音樂教育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帶領幼兒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現代和信息化
在學前音樂教育中融合后現代是強調藝術作品與觀賞者及其文化背景的關系,借鑒、整合、吸收各家理論的合理之處,更好地指導藝術欣賞教育活動,有助于幼兒形成多元的藝術欣賞教育視角。而在學前音樂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運用學校的網絡平臺,有利于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陶冶幼兒的音樂情操,培養幼兒感受音樂的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學前音樂教學質量。在實際的學前音樂教學中,完美融合后現代和信息化,打破傳統面對面的音樂教學方式,利用網絡對音樂作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得到進一步的認識,真正實現高效學前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