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2 09:19: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產業發展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舟以“加快農業產業化富鎮,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興鎮”的思路發展農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對農業機械化的平衡發展規劃、推廣服務機制建立統籌與重視度不夠,以致農機推廣工作及農機化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
(1)農機推廣機構不健全。鄉鎮機構改革以來,鄉鎮農口五站合一,農機站合并于鄉鎮農林服務中心,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已名存實亡。推廣人員納入鄉鎮府統一調配,農機推廣人員不能專職專用,不少農機員的主要精力沒有真正集中到農機化工作上,使農機員本職工作淡化,久而久之,農機員在思想、觀念、技術上已不能適應農機化發展形勢,行動上跟不上發展步伐。同時,縣及鄉鎮農機推廣人員年齡逐漸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新老交替緩慢,大中專畢業生寥寥無幾。農機推廣技術力量弱化,使農機推廣的專業性、技術性降低。
(2)農機化工作還未提到應有高度。鄉鎮政府及鄉鎮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著力點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及種養技術推廣,推廣農業機械幾乎是農戶自主自發的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農機化與農業產業發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夠。而且縣級農機推廣部門與基層聯系松散甚至脫鉤,農民對農業機械的真實需求情況不得而知,有些農機化基礎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實。因此,依靠鄉鎮基層農業(農機)推廣機構來發展農機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農機裝備結構及布局失衡。由于農機技術推廣的政策引導與規劃指導性不強,農戶及產業基地對農機具購置缺乏長期規劃,有時顧前不顧后、顧頭不顧尾。一是低效率低價位的小型農業機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機械少,環保型機械及多功能機械少。二是自購自用的多,開展作業服務的少,致使部分農機具使用率低,造成資源的浪費及農機資產閑置。三是設施農業裝備發展不夠,養殖機械化技術及產后深加工機械化裝備少。
3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的建議
(1)同步謀劃農業產業與農機化發展規劃。根據城鄉一體發展要求和農業產業布局,統一規劃農業機械化發展。以6個農業產業基地為機械化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結合基地實際,重點發展機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術及裝備、節水灌溉裝備、育苗及移載機械裝備、大棚機電設備,養殖成套機械設備。
(2)改進推廣服務方法。以鎮農業服務中心為主力,統籌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特別是要改進推廣服務方法。一是創新服務模式。在推廣方式上,應深入農戶和生產基地進行調查研究,認真聽取意見和要求,大力宣傳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優惠,把服務送到田間地頭。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廣。結合本鎮的實際情況并加大示范點的力度,大膽將新技術新機具在產業基地、示范點和農機大戶中率先推廣應用,不同產業推廣不同新機具,發揮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既要優先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綜合效益顯著的新技術新機具,同時還應注意引進推廣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良好的新技術新機具。三是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鎮政府及鎮農業服務中心要加強與農機生產企業和農機經銷商的聯系,搞好協調服務,督促企業做好農機產品售后的“三包”服務和技術培訓,解決購機、用機及修機過程中的問題。
中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發展階段,農業產業化遇到了最佳發展時期。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與相關產業系列化、一體化、社會化的發展過程。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各產業的分工逐漸深化,專業化水平提高,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建筑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產業快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因而得到相應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稅收政策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國家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一、農業產業化需要稅收政策支持
我國農業產業化是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它綜合的發揮了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等縱多優越性,提供了符合我國國情發展的途徑。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距離農業強國還有很大差距。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基礎產業,我國要解決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解決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農業問題。自加入WTO后我國農業面臨很大的沖擊和挑戰,政府無論是從解決三農問題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應對WTO對我國農業沖擊而需要扶持角度出發,都迫切需要從政策層面來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稅收政策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調控宏觀經濟杠桿。現行農業產業化的稅收政策集中體現在農業部、國家稅務總局等聯合發出的《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的意見》,主要規定有:國家認定的重點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業”取得的所得,企業所得稅均暫免征收;重點龍頭企業為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研究費用,不受比例限制,計入管理費用,所發生各項費用增長幅度在10%以上的企業,可再按實際發生額的50%抵減應納稅所得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的40%,可以從(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對于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目錄和國家有關部分批準引進項目的農產品加工設備,除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外,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我國從2004年開始逐步降低了農業稅稅率,2005年全國有28個省(市、區)免征了農業稅,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廢止了在我國有47年歷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除煙葉稅外,所有農業稅、農業稅附加、農業特產稅已全部廢除。此外,稅務部門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以稅惠農”的稅收優惠政策,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種服務實體減免所得稅,降低了農產品經銷和加工的增值稅稅率。
二、現行涉農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分析
1.增值稅對農產品和農業產業化保護力度不夠。現行增值稅規定,對農民生產的初級農產品銷售免征增值稅,從2001年1月1日開始對收購農產品的企業按13%的扣除率抵減進項稅額,雖然解決了部分銷項稅額按13%計算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稅負問題,但對按17%計算銷項稅額的企業來說,仍然存在稅負偏重的問題。再者,就增值稅率而言,對農業投入物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優惠稅率還不夠完善,保護支持力度不夠。
2.稅收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比較單一。稅式支出的形式包括優惠退稅、優惠稅率、稅式扣除、投資抵免、稅式豁免和加速折舊等,不用形式的稅式支出會產生不用的效果和功效。現行稅收政策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優惠政策主要是對所得稅優惠,在流轉方面的優惠不夠,這就使得現行稅收制度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照顧作用遠大于鼓勵作用。單一的稅收優惠政策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納稅人稅收負擔,但不利于農業、鄉鎮企業及涉農部門的投資增長和技術進步;主要是對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以及農業科研機構,覆蓋面較狹窄,沒有形成全程的滲透機制,缺乏促進傳統落后農業結構和產品向現代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缺乏對農業專業化生產、區域化生產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利于擴大農業生產基地,提升農業生產規模。
3.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偏高。國家對“重點龍頭企業”的認定主要是以規模和效益為標準,對于固定資產規模及近3年的年銷售額,東部地區是5000萬元以上、2億元以上,中部是3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上,西部是2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上,還要求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不得超過60%,A級(含A級)以上銀行信用等級的重點龍頭企業的認定需經過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審查確定,這就使得大多數企業無法達到認定標準,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有促進作用的中小型企業不能夠像大型涉農企業一樣享受所得稅優惠,造成稅收優惠資格的差別,不利于發揮稅收政策的刺激效應。
4.財政體制不規范,政策和管理服務有待改進。現行分稅制“以基數加增長”的分配方式劃分地區政府財力,經濟越發達地區得到的財力支持越多,越落后地區得到的財力支持相對越小,地方財力增長緩慢,導致地區財政對農業投入不足,無法保障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資金投入。稅收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服務和管理服務待改進,我國缺乏規范性的稅法公告制度,宣傳力度不夠,降低稅收政策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三、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調整農業經濟和增加農業收入,政府應加大力度在政策手段方面加以改善和促進,但是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體制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因此必須對稅收政策完善,以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作用。
1.確立保護和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總體思路,建立多環節、多層次、協調統一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保護和扶持農業是世界各國共同的做法,政府把對農業投入作為重點。調整我國產業性稅收優惠政策,把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保護和扶持農業的重點,充分利用WTO規則,在不扭曲農產品市場和貿易的“綠箱”條件下,明確農業生產、交易、加工等領域的稅收傾斜,建立保護和支持農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盡快提高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鼓勵農村金融機構以及城市金融機構投資農業經濟、為農業經濟建設,對農村信用社實施更為優惠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對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投資農業的收入或者支農資金的信貸收入減征、免征營業稅。
2.用足用好現行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最大限度發揮傾斜政策的經濟效應。調整與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不相適應的區域性稅式支持政策,加大對落后地區農業優惠力度,使得落后地區能夠以投資軟環境的相對優勢彌補硬環境的不足。同時,充分運用好國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集中扶植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效益好、帶動農民增長增收作用顯著的骨干龍頭企業,促進產供銷、貿工農相結合的“一條龍”產業鏈經營機制的形成,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組織化。認真貫徹落實好涉外稅收和進出口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優先辦理農產品和以農產品為原料加工出口產品的出口退稅,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支持和發展外向型農業。積極運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積極參與研究開發農業優良品種和農業生產技術,鼓勵生產優質高效無公害綠色產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稅式優惠政策對農業傾斜的范圍不僅包括農業自身的種植業、養殖業等,還包括與農業相關的產業、行業,如農村生產資料的生產行業、從事農產品深加工、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鄉鎮、村鎮企業以及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社會化農業服務業等,使農業處于一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中。
3.改善現行增值稅制度。大力推行增值稅即征即退制度,按農業產業的不同行業確定最低的合理稅負水平,對實際稅負超過合理稅負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推動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對于農戶,現行增值稅規定銷售額免稅,但實際農民還需承擔進項稅,可比照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企業購入農產品依據收購憑證按13%抵扣進項稅管理,農民購入農用機械、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依據普通發票或其他合法的銷售憑證,經稅務機關審核通過的,即可對其所含的進項稅實行退稅,從而有效解決農民的稅收負擔問題。
4.進一步挖掘稅收政策扶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潛力。盡可能降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認定門檻,取消規模、效益認定限制,中小型企業只要能符合國家產業發展導向政策的就予以相應的稅收支持,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使其能真正融入市場競爭,增強發展后勁。結合各種稅收支持形式,將稅收豁免、優惠稅率等直接稅收支持與投資抵免、再投資退稅、加速折舊、稅收扣除等間接稅收支持相結合,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鼓勵和促進、引進、利用閑散資金流向農業產業,提高資金利用率和投資報酬率,還可以對稅率、稅基制定優惠政策,實施更廣的稅收優惠扶持政策。
5.全面加強稅收管理,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良好稅務環境。按照WTO透明度原則要求,建立和完善稅法公告制度,提供良好的稅收政策服務,將在不同時期、不同經濟背景下出臺的,散見于各種法規、文件和補充規定中的農業稅收優惠政策進行清理、歸集和分類,裝編成冊,使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公開、易得,易于操作。我國城鄉差距較大,不同地區間的農村差距同樣存在差距,可考慮對特別落后的農村地區通過制定法律明確其標準和地域界限,采取與經濟特區類似的全面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稅收優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勵企業和個人在地區間投資或服務農業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應通過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逐漸把資金引向農村和農業產業,充分發揮稅收的激勵和限制作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發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項目,理順農村生產關系、經濟關系以及城鄉關系,加速農業向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發展。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村各產業的分工日益深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將帶動農產品加工、建筑業、運輸業、服務業等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因而得到相應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繼而使三農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但是農業因其自身原因制約使得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國家政策扶植和保護,稅收政策就是其中一個保護手段,因此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稅收政策加以保障,我國應從符合現實國情的情況出發,構建一個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周波,施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選擇與思考[J].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9(2)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市高原特色優勢產業,以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為目標,以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為基礎,以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保障,以開展“三權三證”抵(質)押融資工作為切入點,以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精品農莊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著力點,積極探索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和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改進和提高“三農”金融服務水平,切實加大金融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支持,推動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加快農業現代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農戶等多方參與的機制,加強對接,搭建平臺,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工作開展。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發揮政策激勵作用,合理整合涉農獎補資金,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有效撬動信貸投入,激發金融機構支農服務的內在動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傾斜,更好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注重創新、風險可控。重點完善信貸管理體制,豐富抵押擔保方式,推動金融產品創新,靈活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索實踐,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堅持改善服務與風險防控相結合,完善農村金融的風險分散、轉移和共擔機制,確保收益有效覆蓋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以點帶面。按照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結合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實際需求,突出地方農業發展特色,選擇農業產業優勢突出的鄉、村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逐步在全市鋪開,做到統籌規劃,穩妥推進。
(三)目標任務
力爭在2015年實現“兩個突破”。一是力爭在涉農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破解支農關鍵制約因素上實現突破,財政對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初步形成統籌利用財政獎勵、政策性擔保、風險補償、利息補貼等支持金融惠農機制;二是力爭在支農金融規模上實現突破,實現全市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的平均水平、增量高于上年的“兩個高于”目標。到2017年,基本建立起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信貸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實現農村經濟金融的良性互動,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實際、具有特色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子,支持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二、重點工作
(一)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和信貸管理機制
1.建立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定位明確、覆蓋廣泛、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的金融支農組織體系。一是進一步發揮農村信用社的支農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以深化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繼續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在傳統小額農貸、聯保貸款等基礎上,向“農信社+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二是加快推進農業政策性金融體制改革,發揮其在服務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認真落實財政部關于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政策;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業銀行“三農”事業部制,立足縣域經濟和“三農”,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和中介組織;四是積極推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鄉鎮設立分支機構,創造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
2.建立健全涉農信貸管理體制。各金融機構要正確處理好防范風險與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的關系,克服“惜”貸、“怕”貸顧慮,樹立在支持經濟發展中實現金融安全的經營理念,把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調整信貸結構的一個切入點和提高銀行資產質量和效益的契合點進行有益探索和實踐,圍繞農產品加工、農業技術構成的提高、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等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要根據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資產特征、資金需求特點和生產周期,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授信管理流程,合理設置授信額度和期限,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優化績效考核機制,推行盡職免責制度,通過調動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內在積極性來緩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貸款需求壓力。
3.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各金融機構要和各涉農部門建立工作聯系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密切業務協作,共同做好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工作。各級涉農部門應主動配合金融機構做好信貸服務工作,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產業政策導向等資料,為金融機構授信和放貸當好參謀。發揮主管部門的指導、扶持和服務作用,積極推進產業化組織規范化建設。金融機構應優先對經規范化認定的農業產業化組織給予貸款支持。合理確定財政金融職能,加強財政金融溝通配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財政支農資金為先導,金融支農資金為主力,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實現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配合投入,共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國土資源部門要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龍頭企業發展用地需求,按集約節約用地的原則優先安排、重點保障。農產品加工項目入駐工業園區,所需建設用地出讓價格可以低于園區內其他工業項目用地價格;涉及占用林地的,按最低標準收取植被恢復費。龍頭企業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臨時性收購場所、農林種養殖的設施農業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人民銀行要積極協調轄區各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情況適時指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投向、投量和金融服務方式,不斷提高金融支農效益和水平。
(二)突出金融支持重點環節
1.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各金融機構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按照“宜場則場、宜戶則戶、宜企則企、宜社則社”原則,加大對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特別對管理水平高、產品特色強、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龍頭企業,要優先給予支持;加大對規模效益突出、示范帶動能力強、市場和效益穩定的種養殖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信貸支持;加大對股權結構清晰、內部運作規范、利益連接緊密、財務可持續的農民合作社的信貸支持。
2.積極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各金融機構要積極支持現有園區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建設,重點支持現有工業園區以“園中園”的形式,設立相對集中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引導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聚集區。
3.大力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各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大支持力度,重點在區位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的地區,全力支持以集聚性、展示性、示范性、效益性、規模性、生態性為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
4.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的建立。各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優先支持標準化生產、質量體系健全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及其生產基地發展,對缺乏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的,則提高信貸準入門檻,從而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的標準體系的建立健全。
5.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力度。各金融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把扶貧到戶貸款貼息工作與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支持能夠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通過信貸扶貧與產業扶貧工作的有機結合,合力開創扶貧開發工作的良好局面,確保實現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扶貧開發目標任務。
(三)加快推進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工作
1.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和上級政策文件精神,充分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實際,及時制定出臺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辦法》、《市農村房屋抵押貸款辦法》、《市林權抵押貸款辦法》等相關政策。各縣(區)和有關部門要及時出臺符合實際、操作性強、流程清晰的實施辦法和操作規程,穩步推進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工作有序開展。
2.加快農村產權確權頒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有序、規范的原則,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和不損害農民權益的前提下,加快推進農村產權的確權頒證工作。一是積極探索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的思路和辦法,進一步提高林權確權頒證率,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的確權頒證工作,對需要辦理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的農戶優先確權頒證,不斷優化、規范農村產權確權頒證的業務辦理流程,明晰產權關系,以物權的形式規范和保護農民權益,實現有權必有證,有證可抵(質)押。二是建立健全農村產權糾紛調解、仲裁機制,及時妥善處理農村承包土地、房產、宅基地、林權等矛盾糾紛,保障農村產權確權頒證工作的順利進行。三是加強檔案資料管理和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健全相應的農村產權數據庫,實現檔案數字化,為信息的有效利用提供高效便捷的查詢和共享渠道,為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工作順利開展夯實基礎。
3.建立健全農村產權市場服務體系。積極構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和服務機構,促進農村產權規范、有序、公平交易和農村資源優化組合,逐步建立權屬清晰、主體到位、權責明確、保障嚴格、流程規范、監管有效的流轉管理機制。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及時設立和完善農村產權綜合交易服務中心,收集和各類產權流轉信息,開展政策咨詢、合同備案和抵(質)押登記等管理服務,組織產權流轉、招拍掛等交易活動,為貸款抵(質)押物處置、抵(質)押權利的實現提供平臺。積極培育市場化、競爭性的中介服務機構,在農村地區為貸款抵(質)押物的價值評估、登記、資信證明等方面發揮銜接作用,同時為農村產權流轉雙方提供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等服務,為農村產權流轉變現提供高效便捷的平臺。進一步完善農村資產評估體系,各縣(區)要積極組建成立農村承包土地、農村房屋(宅基地)和林權評估機構,滿足當地農村資產和權益的評估需求,并及時公布區域農村承包土地、集體建設用地、林地的基準價格,為農村產權的價值評估提供依據和標準。
(四)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1.創新貸款擔保方式。各金融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各地農業發展情況和農村經濟特點,依照相關法律,進一步擴大農戶和農村企業申請貸款可用于擔保的財產范圍,積極規范和完善涉農擔保貸款業務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涉農貸款擔保財產的評估、管理、處置機制。按照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原則,探索發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水域灘涂使用權等抵押貸款,規范發展應收賬款、股權、倉單、存單等權利質押貸款。原則上,凡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財產權益歸屬清晰、風險能夠有效控制、可用于貸款擔保的各類動產和不動產,都可以用于貸款擔保。
2.積極探索金融支農的新模式。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探索建立公司、農戶、信貸、專業組織、農業保險、財政撬動、種植基地等有機結合的多種信貸支持模式,有效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需求,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探索信貸支農與保險支農相結合的金融服務新產品。在進一步擴大轄區農業保險試點范圍的基礎上,鼓勵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村信貸擔保機構及相關中介機構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以訂單和保單等為標的資產,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
3.創新特色農業金融產品。各金融機構應根據各地農業產業發展特點,結合中藥材、特色林果和山地牧業等高原特色農產業實際,創新信貸產品,推行“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信貸模式。探索推廣“信用貸款”、“本草貸”、“林果貸”等信貸產品。根據各產業生產周期、資金周轉頻次和貸款用途合理確定貸款額度和期限。
4.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各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加大農村金融產品營銷力度,采取流動和定點上門服務,擴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覆蓋面,積極爭取上級行支持,合理擴大信貸管理權限,優化審貸程序,簡化審批手續。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貸信貸員包村服務。結合各縣(區)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通過推行手機銀行、惠農卡、惠商卡、信用村鎮建設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手段電子化、信息化和規范化,逐步普及農村金融產品的網絡化交易,發展基于現代信息科技的低成本的商業可持續模式。
(五)完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配套政策
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貸款與其他貸款相比,受自然條件、生產周期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較大,且貸款承載主體脆弱,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低。因此,各級政府要通過設立擔保基金、風險補償金以及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建立財政促進金融支農的長效機制。
1.設立以財政資金為主導的涉農貸款擔保基金。市政府設立涉農貸款擔保基金,金融機構根據擔保金規模,按一定比例發放涉農貸款。同時,要積極探索設立以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生產企業等為會員的融資擔保機構,此類機構實行會員制管理,以民間資金為主,互助、微利為目的,實行民有民管。
2.建立涉農貸款貼息機制。市財政每年安排4000萬元專項用于涉農貸款貼息。涉農貸款貼息資金由市財政專用賬戶存儲,進行專項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市財政局牽頭,市直有關部門、金融機構配合,制定貼息辦法。
3.統籌發揮好涉農補貼資金的作用。各級各部門要科學整合歸并國家及地方補貼,創新支農機制,加強與銀行合作,更好地發揮支農資金作用,鼓勵銀行擴大信貸投放,發揮“小補貼撬動大資金”效應,合理彌補農村金融風險成本,有效調動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積極性。
(六)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1.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搭建農村信用信息平臺和產權交易平臺,著力培育“征信+信貸+服務”發展模式,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適時在全市推廣。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納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對有信貸需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制度,確保信用體系建設全覆蓋。
2.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要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的力量,綜合運用各類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大對非法集資、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維護金融債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成立市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以市長為組長,分管金融、農業副市長為副組長,市委農辦、市政府金融辦、市政府法制辦、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住建局、市國土局、市扶貧辦、市人行、市銀監局、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協會等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金融辦,具體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各縣(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
(二)明確工作責任
各縣(區)、相關部門要明確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層層落實責任。市委農辦負責研究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相關政策,提出促進工作開展的意見建議,加強與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協調聯系,指導和督促各縣(區)開展工作;市金融辦負責研究制定涉農貸款融資的相關政策措施和獎勵辦法,組織開展政策宣傳,引導和協調銀行、保險、擔保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設立由政府出資的融資擔保基金,并制定管理辦法,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市農業、國土、住建、林業等部門負責研究制定涉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的確權頒證、流轉、評估、抵(質)押登記等方面政策并組織實施,建立和完善農村“三權”交易平臺,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各縣(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也要建立定期協作機制,有效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融資問題。各級農業部門要推動建設農業產業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名單、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各類農業產業化投資項目等信息的定期和通報制度,促進銀行與企業的信息溝通和項目對接。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主動將優勢突出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向上級行推介,爭取納入上級行的項目庫。
(三)建立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313-01
1 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現狀
1.1 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初見成效
近年來,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各項政策,勇于實踐,敢于探索,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不斷總結經驗,深化對農業產業結構內在規律認識,確定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堅持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夯實基礎增強內驅力,切實加快優勢產業發展步伐。在農業產業布局中,突出主體氣候特點,按最適宜地區來規劃各優勢產業布局,逐漸形成了老灌區東園鎮、柔遠鎮、鎮羅鎮、以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為主;南山臺永康鎮、宣和鎮、常樂鎮以發展經濟林果產業為主;河南省永康鎮、宣和鎮以發展養雞產業為主發展畜牧業,迎水鎮以發展養魚產業為主,香山地區的香山鄉、高興仁鎮以發展硒砂瓜產業的優勢特色產業布局。通過優勢產業區域規劃布局的建設,沙坡頭區優勢產業已初具區域化、規模化,并逐步向產業化發展。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建設初見成效
一是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二是暢通了流通銷售渠道,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三是成為政府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推廣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的載體。四是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品牌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五是加大了為農服務力度,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六是以增收為目的,社員收入逐步呈現最大化。
1.3 家庭農場經營大戶建設初見成效
沙坡頭區家庭農場現在發展到298個,從事種植業的125個,其中:種植糧食作物的28個;從事養殖業的145個;家庭農場經營耕地面積1 873.33 hm2;家庭農場全年經營總收入31 504.5萬元。沙坡頭區專業大戶現在發展到898個,帶動農戶5 100戶、帶動農戶人均增收463元。
2 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做法
2.1 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落實責任制,沙坡區始終把發展農業優勢產業納入各級干部任期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區、鄉、村層層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制,做到責任明確,任務到人。嚴格考核,為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提高責任意識,真正把農業優勢產業發展工作落實到實處,把優勢產業發展工作納入各(鄉)鎮、各部門“爭先創優”進行考核嚴格獎懲。
2.2 明確目標,強化責任
為確保農業優勢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每年都與各鄉鎮、各部門簽訂目標責任狀,明確各產業發展的目標。
2.3 突出重點,全面推進
始終圍繞突出重點,擴大規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優勢產業的發展。始終把適用技術推廣作為抓好優勢產業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廣投入,依靠科技增收。
2.4 整合資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強農業優勢產業,投入是關鍵。面對財政十分困難的現狀,在堅持農業優勢產業專項資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對優勢產業發展的投入。
3 加快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的建議
3.1 健全運作機制,推進優勢產業發展
配套建立并不斷完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個人等積極參與發展產業,對項目實行承包責任制。同時采取靈活的運行機制,鼓勵科技行政人員帶薪、脫產到農村與農戶聯辦創辦,承包技術指導[2]。
3.2 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對一些發展比較好的農業龍頭企業要進步引導和扶持實施技術改造,促進改造升級,有計劃地擴大加工規模,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3]。堅持開放活縣,引導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硒砂瓜等產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貯藏、保鮮、營銷企業。
3.3 制定保護價,統籌農民與企業利益
堅持企業與農民利益兼顧的原則。既要照顧企業的效益和壯大,又有效地消除農民的生產顧慮,激發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支持并配合發展產業。同時根據市場行情,確定的具體收購價格與周邊毗鄰相比略偏高。
3.4 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多方宣傳,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確保產業發展的必要投入。在資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設為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基礎,增強發展后勁[4]。
4 參考文獻
[1] 唐勇,王章.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壯大縣域經濟實力[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3(6):33.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9-1939-03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bei Bio-agriculture a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MEN Yu-ying,YAN Hui-chao,SHENG Jian-xin,TANG Hua-bo,LIN Hong
(Hubei Academ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Wuhan 430071,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of bio-agriculture was study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he situation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ypical domestic provinces was summarized. Meanwhile, the focus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Hubei was analyzed deeply. Based on these, the priority areas and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bio-bree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當今世界正處在信息經濟時代,人類所面臨的貧困人口增加、食品短缺等問題的解決或緩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現代生物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農業作為現代農業與生物技術的結合體,是農業發展到生物經濟時代的一種必然趨勢,是現代生物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隨著人類對農業生物技術認識的不斷深入,相關國家紛紛把農業生物技術作為提高國家農業競爭力的突破口,生物農業成為全球倍受關注的熱點[1,2]。
1國際生物產業發展動態與趨勢
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為農業科技革命和農業發展帶來了契機,它不僅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而且在保障食物安全、保護環境、尋求替代能源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3]。當前許多國家在生物農業產業方面的意識空前提高,希望通過整合產業資源、完善產業鏈條、搶占產業上游謀求對產業鏈的掌控和壟斷。
1.1國際生物農業產業發展動態
生物產業以再生性資源為主要原料,能源需求較少,污染性低,是創造綠色GDP的產業,兼具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的雙重特征。自1983年首批轉基因植物如煙草、馬鈴薯問世,特別是1996年轉基因大豆等研制成功并實現環境釋放以來,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發展迅猛。目前,世界生物技術正處于大規模產業化的初始階段,但加速生物產業發展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過去10年,世界各國在發展生物農業方面的投資增長了10倍[4]。
為了爭奪未來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市場,許多國家制訂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及重大支持措施,聚集和培養人才、投入大量資金,以鼓勵和推動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如美國的“面向21世紀的生物技術”計劃,日本的官、產、學一體化推進21世紀的生物技術計劃等,中國的“863高技術發展計劃”,歐洲的“尤里卡計劃”,都把農業生物列為優先領域,力圖占據生物農業的技術前沿。
跨國公司現已成為生物農業的主體。2009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達到1.34億hm2,占到全球農作物總種植面積的9%,1996~2009年期間增長了80倍,并預測2015年種植面積將達到2.00億hm2。全球生物種子市場的價值高達105億美元,其中轉基因玉米、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棉花種子市場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長[5]。
1.2國際生物農業產業發展趨勢
目前,國際上利用植物轉基因技術已經培育出一大批高產優質的超級農作物新品種,動物克隆技術已經基本成熟,為改良和培育新的動物品種開辟了新的途徑。畜禽疫苗、生物獸藥的研究使用,將構筑動物防疫新體系,大幅提升人類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疾病的防御與控制能力[6]。牛、豬、魚等動物生長激素以及新型飼料添加劑的應用,將大幅度提高畜牧業生產經營效益。
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世紀。生物技術作為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推進器”,正在悄然拓展和創新農業功能,進而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而強勁的動力。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雖然還處在起步階段,但隨著愈來愈多的生物技術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進人商品化階段,農業生物產業正呈現出農業應用延伸化、產業規模擴大化、產業發展國際化等特點。這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物產業已經成為一種高度社會化的產物,而且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規模愈來愈大,乃至成為國家規模甚至國際規模。例如,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丹麥、意大利、中國等許多國家都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研究,耗資數十億美元。由此可見,生物農業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大規模集成化的協作研究對象。
2我國生物產業布局及發展現狀
自“863計劃”實施以來,我國農業生物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生物技術育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獸用疫苗、生物飼料等領域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7]。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在“十一五”期間選擇性地分批建設了一批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截至目前,已認定了石家莊、長春、深圳、長沙、廣州、上海、北京、青島、武漢、成都、昆明、重慶1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以及哈爾濱、德州、泰州、鄭州、通化、南寧、西安、天津、南昌、杭州10個生物產業領域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并計劃逐步增多。
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20多年來從無到有,獲得了很多成果。中國是全球主要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國,目前主要集中在轉基因抗蟲棉、雜交水稻和飼料添加劑等領域,年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領域依次為飼料添加劑、轉基因抗蟲棉、雜交水稻[8-10]。目前,國家已經明確把生物育種產業納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省紛紛大力發展生物農業產業。
3湖北省生物農業發展的基礎
湖北省生物農業產業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越來越受到省委省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并且經過科研人員十幾年的努力取得了積極進展,具有較強的產業發展優勢。
3.1生物資源豐富,生物育種技術領先
湖北省植物、動物、生物質和中藥資源豐富。共有植物資源9 0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893種、濕地野生脊椎動物441種,擁有一大批特有資源和國家保護動植物。微生物、動植物種質資源和試驗標本等自然資源建設居國內領先地位,是我國重要的種質資源中心。這些豐富的生物資源為發展生物農業產業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動植物新品種培育與良種產業化位居全國前列,先后誕生了世界第一條克隆魚、我國第一頭試管豬和第一個轉基因植物新品種。
3.2科技人才優勢明顯,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完善
湖北省是農業科教大省,具有科技人才優勢。在生物產業方面,具有上百家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集聚了一大批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人員,其中“兩院”院士14人,同時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部委開放實驗室17個、重點工程(技術)中心4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個和省級重點實驗室2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是我國最大的農業科研基地之一和兩大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之一;已建成的全國首家認證的P3實驗室和正在建設的生物安全P4實驗室,使我省在高致病性病毒研究方面位居全國乃至亞洲前列。
3.3生物產業發展初具規模,逐步形成生物產業群
湖北省目前從事農業生物技術開發的企業近200家,從業人員約5萬人,出現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業,開發的產品在國內及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湖北是我國最大的獸用和魚用藥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最大的生物農藥基地。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聚集了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獸藥、生物飼料等一批生物農業企業。2007年6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建設“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目前,湖北省初步形成了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以武漢為中心,以宜昌、荊門和荊州,鄂州、黃石和黃岡為東西兩翼的“一主兩翼”發展格局。在武漢,以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為重點,先后建立了關南、南湖、吳家山、沌口、江夏等生物產業基地,為湖北省生物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僅“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內就擁有生物農業企業39家。2010年4月,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華大基因落戶“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同時,一個集生產、研發、示范、展示和應用生物科技成果的湖北最大生物農業科技園區已在湖北崇陽投建。
3.4生物產業支持力度加大,發展環境日益優化
湖北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編制了《湖北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5年)》,加大對生物農業產業園區的支持力度,推進全省優勢特色生物農業產業聚集發展;啟動了全省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和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有效提升了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能力;生物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優化環境。目前已有近百家風險投資機構及相關中介服務機構落戶武漢。
3.5生物產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湖北省總體上存在生物農業企業實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核心競爭力缺乏,成果、企業、市場之間有效溝通及連接的橋梁和機制仍然不暢等問題。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湖北省農業生物技術成果的轉化,從而呈現出如下主要問題:其一,生物育種產業正處于產業發展初期,農業生物育種體系還不完備,生物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提升;其二,生物肥料產品缺乏創新支持,應用效果不穩定,適用作物或適用地區不盡合理,綜合效益難以發揮;其三,獸用疫苗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品的附加值低,新產品的轉化能力不足,產業化程度不高,國內市場占有率較低;其四,生物農藥在整個農藥行業中所占份額相當有限,生產水平及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仿制國外產品多,原創性拳頭產品少;其五,雖然生物飼料(添加劑)的生產與銷售一直處于全國前列,有一批在行業內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但生物飼料新產品的創制能力仍較差,科技含量低、產品質量不穩定及市場混亂等。
4對湖北省生物農業發展的建議
4.1更新觀念,占領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
大力發展生物農業這一戰略型新興產業,將生物農業產業的發展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對生物農業的產業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和重點扶持,大力支持生物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充分發揮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在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方面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4.2加強產業平臺建設,拓展融資渠道
設立專項資金扶持生物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研發條件改善,加強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及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生物農業產業發展平臺建設。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更多投向生物農業產業領域,逐步使企業成為生物農業研究開發及產業化投入的主體。
4.3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產學研有效結合
根據湖北省現有的生物農業產業基礎及現代農業產業鏈發展需求,應積極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相關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建設,鼓勵校企合作,促進生物產業上下游的緊密結合。同時,盡快孵化生物農業領域成熟配套的技術和工藝,加速具有商業發展前景的技術和產品的商品化和產業化。
4.4立足湖北省實際,培育產業龍頭企業
應圍繞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加快動植物新品種開發,做好技術儲備,加速生物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強生物育種創新能力和育種基地建設,加大重要糧油作物、畜禽水產和林木花卉新品種研發和大規模應用,著力提升種業競爭力;積極推廣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生物飼料等綠色農用投入品;大力培育生物產業龍頭企業,使生物農業企業發展位居全國領先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貴英.我國生物技術及產業化的現況與發展[J].中國科技投資,2007(4):19-21.
[2] 湯波,李寧.生物農業發展現狀與熱點分析[J].生物技術產業,2007(3):18-25.
[3] 劉助仁.美國農業生物技術應用蓬勃發展――兼論美國農業生物產業公共政策的運用[J]. 財經政法資訊,2006(6):12-16.
[4] 龔春紅.歐盟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應用熱點[J].生物技術通訊,2009,20(1):143-146.
[5] 于洪巍.生物技術最新進展[J].國際學術動態,2009(1):29-30.
[6] 萬之瑜,張明山.我國生物技術發展態勢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1):59-60.
[7] 王傳龍.鳳臺縣生物農業發展現狀及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301-303.
經過幾年的培育和發展,__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階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截止20__年底我縣上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3家,其中,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__縣綠海苜蓿產業發展有限公司、__縣榮寶養殖有限公司),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1家(寧夏__縣原野蜂產品科技開發公司、__縣山川科寶食品有限公司、寧夏余聰食品有限公司、__山逗子雜糧綠色食品有限公司、__縣和豐淀粉有限公司、__縣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寧夏__生成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__縣鴻元奶牛養殖合作社、__縣忠信畜產品開發有限公司、__縣源豐草產業有限公司、寧夏來浴淀粉有限公司)。資產總值17283.9萬元,固定資產10314.1萬元,年銷售收入16538.6萬元,凈利潤1099.5萬元,開發基地種植面積5.65萬畝(不包括原野蜂蜜公司的蜜源基地10萬畝),直接帶動農戶2.5萬戶。這13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均屬于加工型企業,其中,以灘羊肉為主的肉類3家,糧食類3家(小雜糧1家,馬鈴薯淀粉2家),林特產品類2家(檸條加工1家,蜂產品1家),蔬菜類、油料類、乳類、皮及皮毛制品類各1家,其他類1家(以苜蓿為主)。__縣綠海苜蓿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__縣榮寶養殖有限公司2家農業龍頭企業率先被評為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享受自治區的資金、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我縣13家區、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經濟特色,產品品質較好,有的產品擁有出口許可,有的產品獲得品牌稱號,有的產品獲得專利產品。如:寧夏原野蜂業有限公司是寧夏唯一一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生產、經營出口蜂產品的企業。連續八年產品質量經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寧夏回族自治區分局和寧夏食品質量監督檢驗局檢測各項指標達到優質,公司先后獲得了“中國食品安全放心品牌” 和“寧夏地產品牌”等榮譽,20__年,國家星火計劃萬畝優質蜜源基地建設及專利產品“蜂膠枸杞片”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批準(專利號20__101193018),被指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指定產品,并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示范企業,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命名為自治區科技創新重點企業。根據調查分析,我縣重點龍頭企業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1、 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步提高。
20__年,全縣有區、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3家,其中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有9家。如,__縣綠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資產已達3543萬元,20__年實現銷售收入1066萬元,實現利潤89萬元,較上年增加27萬元,增長43.4%。公司不僅建立了自己的苜蓿示范種植基地9000畝,現有苜蓿草塊、草顆粒和新型牛羊復合生化成型飼草產品加工設備三套,年設計能力4萬噸。__縣榮寶養殖有限公司作為全區第一家以純羊肉為原料生產的清真肉食品加工企業,始終將公司的發展與縣委政府的產業化政策豐結合,歷經3年多的發展,在產品開發、產業化經營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條“以優補優”的自我發展模式,即以優勢資源灘雞產業補資源優勢灘羊產業的發展模式。20__年企業資產達到了922萬元,銷售收入1620萬元,實現利潤83.1萬元,帶動農戶數由20__年的113戶增加到20__年的243戶,戶均純收入1420元。寧夏原野蜂蜜有限公司20__年實現銷售收入1507萬元,實現利潤131萬元,上繳稅金48萬元,出口創匯8萬美元,直接安排就業40人。
2、 龍頭企業有力地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縣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民收入顯著增加。20__年,種植業結構調整也明顯加速,全縣蔬菜面積5萬畝、加工型馬鈴薯面積17.1萬畝,分別比上年增加1萬畝和1.5萬畝;以蕎麥為主的小雜糧種植面積達40萬畝,比上年增加15萬畝,增幅達到60%。全縣畜牧業的發展速度較快,灘羊飼養量達138萬只(其中存欄數71萬只,出欄數67萬只),比上年增加了17萬只,增副達到14%。特別是優質牧草發展迅速,20__年種植面積達83.36萬畝,比上年增加26.31萬畝,增幅達到46%。20__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624元,同比增加386元,增長17.2%,其中,龍頭企業為農民人均增加收入318.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13%。
3、 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形成并壯大。
通過對龍頭企業在原料基地建設方面的扶持,龍頭企業逐步把原料生產基地作為自己的第一車間來抓,主動與農戶簽訂生產合同,農戶按合同進行生產,企業按合同組織收購,通過訂單合同的方式穩定了產銷關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目前,全縣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產銷合同關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時,龍頭企業還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中介組織簽訂了訂單。如:寧夏原野蜂業有限公司利用當地特有的資源優勢,公司先后成立了100萬畝優質蜜源基地,并成立了”__縣神蜂養殖合作社”,與當地300多戶蜂農建立了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為他們提供蜜蜂養殖方面的技術和信息以及國內外蜂產品市場的發展的動態。通過以上兩種舉措,一方面保證了公司原料的供應,另一方面激發了蜂農養蜂致富的極大熱情。__山逗子雜糧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與4個鄉鎮500個農戶簽定了綠色蕎麥原料基地供貨協議,保證了我縣蕎麥綠色基地標準化生產的質量。
4、 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
我縣因地制宜,采取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通過龍頭企業把分散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形成整體
,參與競爭。據統計,20__年,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縣共成立了52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1個專業協會,有12955個農戶參加了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實現了部分產品的組織化生產,不少農民依托協會走上了致富之路。二、__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縣以2家自治區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11家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領航已成雛形。這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技術、信息、資金、市場等方面優勢,與農民合作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科農工貿一體化的格局,大大推動了__縣農業產業化進程。但是,__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還頗受一些問題困擾著,主要表現在:
1.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普遍存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較松散現象,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相對偏小,輻射帶動作用有限。一些企業與基地和農戶之間還停留在以產品買賣關系為基礎的低層次產銷合作上,沒有真正形成很好“公司+農戶”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科技投資少、產品鏈條短、科技含量低。我縣農業企業的科技投入與工業企業相比有較大差距,雖與投入來源、資金積累、起步較晚有關,但主要是部分龍頭企業安于現狀,風險意識和拓展意識不強,滿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階段,工藝簡單,部分龍頭企業缺少精深加工技術和設備,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難以上檔次,企業缺乏競爭力,企業成長速度緩慢。
3.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質量管理不夠完善。我縣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自己定位于農業,而沒有從真正的企業管理上來看待,缺乏企業管理制度。并且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輻射面不寬,市場制約因素明顯。我縣的龍頭企業,缺乏品牌產品,知名度較低,出口量極少。
4.政府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近幾年在政策、資金上,自治區都相繼出臺一些政策和撥出一些專款來扶持一些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但是扶農專款資金量不大,且分頭管理,難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礙了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
5.我縣農業龍頭企業的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近年來,我縣各級政府都相應成立了服務機構,但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服務不夠深入,尤其是對企業負責人的經濟、政策理論和科技等方面指導不夠。
三、加快__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跨越式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鑒于上述存在的諸多問題,為進一步加快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促進全縣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以十七大精神、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為指針,結合__縣農村工作實際,為加快__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跨越式發展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規劃引導,實現規模經營上的跨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涉及到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政府必須在政策上進行引導和鼓勵。
2.進一步處理好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關系,實現利益連接機制上的跨越。要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農業龍頭企業要積極采用預付定金,提供技術服務,實行保護收購等方式,確保產銷雙方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一、指導思想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培育發展龍頭企業。通過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目標任務
全市圍繞特色產業,積極發展綠色稻米、油茶、毛竹苗木、中藥材、特色蔬菜、特色水果、棉麻、生豬、肉牛、家禽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其生產總量占全市農產品總量的75%以上。培育一批競爭力強、帶動面廣、與優勢產業帶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20*,年銷售收入超1億元的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0家以上,優質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45%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比例達到60%以上,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30%以上,農民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平增收1000元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不斷延伸鏈條,提高附加值,促進現有龍頭企業規模擴張、水平提高、做大做強。采取項目扶持、嫁接改造、外引內聯、兼并重組、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重點培育具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加大農業產業化項目招商引資力度,注重引進大企業落戶我市。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鼓勵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回鄉投資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組建企業集團,整合市場、技術、資金等資源,形成合力。
2、培育壯大產業基地。圍繞特色產業,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要求,突出重點,注重特色,建設100個與龍頭企業相配套的安全、優質、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要積極參與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實施標準化生產。到20*,全市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面積達400萬畝,標準化小區飼養家畜、家禽達60%以上,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數量達160個,認證面積200萬畝以上。
3、實施名牌帶動戰略。鼓勵龍頭企業積極爭創農產品名牌和馳名商標,同時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加快農產品品牌的整合力度,注重農產品的營銷策劃與形象宣傳,努力提高我市優質農產品的覆蓋面和市場占有率。到20*,全市爭創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與著名商標100個以上,其中國家級名牌和馳名商標達6-8個。
4、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推廣龍頭企業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廣大農戶有機聯結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市里每年重點抓好和扶持10家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點的建設,每個合作社給予1萬元的補助經費。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工作指導和支持力度,爭取到20*末,全市建立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300家以上,實現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及帶動農戶數占農戶總數的30%以上,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經銷的農產品量占30%以上,合作社成員收入提高30%以上。
5、推進“一村一品”發展。在全市范圍內按照特色產業的規劃布局,市級重點抓好10個示范點,縣(市、區)抓好100個示范點。每年對示范點進行一次考核,實行動態管理。對示范點發展不明顯的予以取消,并由符合示范條件的村及時補充。要善于發現典型、總結經驗,引導農戶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特色塊狀經濟發展新格局,促進塊狀經濟發展,加速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
6、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市、縣財政每年要在財政預算中安排扶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并按照同級財政增長比率逐年有所增加,做到專款專用。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要重點扶持市級龍頭企業的信息網絡建設、新產品開發、市場開拓、新材料、新技術的引進、人才的引進和技術培訓,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各級要整合財政支農資金,重點向農業產業化經營傾斜,用于扶持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和基地建設。市級財政每年安排5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每年扶持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萬元,市級龍頭企業重大項目貸款貼息25萬元,農業產業化工作以獎代補10萬元,培訓、學習經費5萬元(具體管理辦法另行下發)。要建立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嚴格管理,規范運作,跟蹤監控,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優先幫助列入“雙十雙百雙千”工程的企業和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扶持。市農業局、發改委、財政局、農業綜合開發辦、扶貧辦等相關部門向上申報項目時,在符合國家政策和項目要求的前提下,優先考慮省、市級龍頭企業,尤其是對“雙十雙百雙千”工程予以重點支持。
7、全面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認真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辦發[20*]12號)文件中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國家和省出臺的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稅收優惠政策要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1)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暫免征企業所得稅。
(2)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允許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3)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資進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其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的40%,可從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設備購置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
(4)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按國家高新技術目錄和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引進項目的良種和加工設備,除按《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所列商品外,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5)為農產品加工業服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事新技術開發,新技術轉讓和相關的技術服務,以及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的技術服務或勞務,免征營業稅。
(6)市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農產品原料的進項稅額扣除率為13%。
(7)對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稅收管理權限經批準,可減征或免征所得稅。
(8)《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后,國家對企業所得稅征收扶持政策有新的規定的,按新的規定執行。
8、加強金融信貸服務。涉農金融部門要創新金融理念,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不斷開發金融產品,降低貸款門檻,改善金融服務,要增強縣級分支機構金融服務能力,落實金融配套扶持政策。對龍頭企業實行差別化的信貸準入,信用評級套用農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擴大貸款抵押范圍,允許以流動資產、山林和水面承包經營權作為抵押。要探索龍頭企業間聯保,允許合作社建立信用共同體,申請開辦信用共同體聯保貸款。
9、吸引市外資本投入。凡市外資金來我市投資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建設生產基地的,要在項目審批、土地供應、銀行貸款、財政資金扶持、良種供應、技術服務、產銷對接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達到市級龍頭企業基本條件的,優先增補為市級龍頭企業;對投資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利用市外資金的重大項目,優先安排市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
10、實行水、電、土地使用優惠政策。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用地計劃,由所在縣(市、區)在年度用地計劃中優先安排。對龍頭企業直接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科技示范園、農產品臨時性收購場所、農林牧漁場和設施農業用地,涉及建設永久性建筑物的,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在不改變土地使用性質前提下,允許農戶在承包期依法有償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或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直接向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用于生產的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在申請獲得取水許可的前提下,由所在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核定年度用水計劃,計劃內用水減半征收水資源費。直接向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的種養業基地,在落實防治污染措施的前提下,暫免征收水資源費。以電為原動力,受電總容量在315千伏安及以上的農產品加工用電實行大工業電價政策;對符合農業生產用電類別的專業化種養項目,執行農業生產用電電價政策。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促進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綜合利用、轉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通過擴大農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促進農產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基本途徑,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提高技術裝備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
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避免重復建設、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的同時,逐步實現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轉變;推進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加工制品優質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
經過5-10年發展,形成與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相適應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和示范基地;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重要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標準;使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有較大提高。
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原則和重點領域
(一)主要原則。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優質、安全、方便、營養的農產品加工制品,鞏固城市消費市場,開拓農村、小城鎮和國際市場,不斷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
2.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其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優勢,依托優勢農產品專業化生產區域,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實現農產品加工與原料基地有機結合。
3.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與原料基地的規模和市場需求相適應,既要發展大中型龍頭骨干企業,又要發展有市場、有特色、有潛力的小型企業。
4.采用先進適用技術。保護和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選用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引進和開發高新技術。
5.發展和保護相結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采用先進工藝和技術,切實推行清潔生產,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特別注意不能上污染嚴重和危害生態環境的項目。
6.加強宏觀指導。通過制定和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鋪攤子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新上項目一開始就要做到高起點、高水平,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現代化水平。
(二)重點領域。
1.大力發展糧、棉、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精深加工。糧食加工以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稻米深加工為主,配套發展糧食烘干等產后處理能力。發展各類專用糧油產品和營養、經濟方便食品加工。
2.積極發展“菜籃子”產品加工。肉類重點發展豬、牛、羊、雞、鴨、鵝、兔等產品深加工;奶業要優先提供優質、營養的學生飲用奶;水產品發展優質魚、蝦、貝類、海珍品等水產品精深加工;積極發展有機蔬菜產品和綠色蔬菜產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級、整理、包裝,推廣凈菜上市,發展脫水蔬菜、冷凍菜、保鮮菜等;注重發展干鮮果品保鮮、儲藏及精深加工。
3.鞏固發展糖、茶、絲、麻、皮革等傳統加工。鼓勵發展精制糖,發展名優茶、有機茶和保健茶;發展絲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積極開發牛、羊等皮毛(絨)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開發食用菌等農業野生資源,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
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工作
(一)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根據《全國主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和《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等有關規劃,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并認真組織實施。要重點做好對市、縣兩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編制和實施的指導,防止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
(二)建設原料生產基地。
在現有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加強優勢農產品良種繁育、技術推廣、運銷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和形成布局合理、專用、優質、穩定的優勢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
(三)建立生產經營新機制。
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發展產業化經營,與農民建立穩定的合同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四)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
支持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實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科研開發、生產加工、營銷服務一體化經營。要重點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增強農產品加工制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五)推進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
國務院農業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要抓緊制定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發展政策措施。優先開發大宗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工藝、技術和裝備。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先進適用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鼓勵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各地有關部門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要重視對職工的技能培訓。
(六)健全質量安全體系。
參照國際標準,抓緊制(修)訂和健全農產品加工制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和技術規范。完善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手段,抓好質量認證工作。加強對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測和檢查,完善有關法規并嚴格執法。
(七)扶持和發展中介組織。
加強農產品加工業行業協會、專業技術服務等中介組織建設。發揮各種專業化中介組織在提供社會化服務、開展行業自律、防止無序競爭、協助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國家投入力度。
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占整個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增加對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的技改投入。各級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有償資金等,要重點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地建設、科研開發、技術服務、質量標準和信息網絡體系建設。科技、農業、鄉鎮企業等行政主管部門的科技開發資金、教育培訓資金,應有一定比例用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外經貿部門應加大對農產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協調服務。
(二)給予相關的金融支持。
商業銀行要將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作為信貸工作的重要內容,及時滿足農產品加工企業合理的資金需求。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戶收購農產品和完成國內外訂單生產所需流動資金,有關銀行應積極予以支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貸款,應視項目用途與實際需要,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應把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列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優先扶持對象。符合股票上市條件和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可申請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實稅收支持政策。
對農產品出口實行與法定退稅率一致的退稅政策,出口退稅率尚未達到法定征稅率的農產品,應優先考慮適當提高出口退稅率。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技術和進口農產品加工設備,符合國家有關稅收政策規定的,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重點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實免征3-5年企業所得稅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計劃時,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地進行統籌考慮,合理安排。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骨干企業生產經營需征用土地應依法報批,各項費用按合理標準收取。電力部門要保證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供電。
扎實做好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對全縣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及中央和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增強科技支撐,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改革創新,把市委三屆四次全委會明確的任務落到實處。2009年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是:農村經濟總量增長13%;農業增加值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20%;糧食總產量穩定在40萬噸左右;解決9.5萬人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土地規模經營集中度達到20%以上;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35%;鄉鎮和行政村公路通暢率分別達到100%、60%;森林覆蓋率達到36%;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8000人;穩定農村人口低生育水平。
一、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努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持糧食總產的基本穩定,確保糧食安全。進一步落實好種糧直補政策,完善種糧農資綜合補貼切塊15%的資金使用辦法,重點扶持種糧大戶和糧油生產專業合作社,促進糧油規模經營和基地建設,啟動建設20萬畝優質糧油基地規劃建設。落實產糧大縣獎勵資金50%以上用于良種良法推廣和糧食基地建設。抓好仁賢萬畝水稻高產示范區、10個千畝水稻高產示范片、1個特色水稻示范園建設,培育500戶種植大戶。全面推進產油大縣建設,切實抓好渝萬高速公路水稻--油菜輪作區和1.5萬畝油菜觀光帶和油菜高產創建,穩定14萬畝油菜種植面積,新建油茶種植面積6000畝。全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40萬噸左右。落實防止耕地撂荒的政策措施,大春耕地撂荒率控制在1%以下。
(二)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堅持產業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一是大力發展竹產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組建竹產業專業合作社,加強竹產業基地建設。新造竹林4萬畝,改造低產低效竹林3萬畝,撫育管護竹林15.8萬畝。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引進大型龍頭加工企業,做大做強竹產業。二是大力發展*柚產業。努力推行標準化基地建設,不斷提高*柚品質。完成龍灘村5000畝*柚標準示范園建設和金帶名柚園建設。三是穩步推進蠶桑產業。著力加強養蠶基礎設施建設和良桑管護,新栽桑樹管護面達到98%,全力鞏固桑樹基礎。加大“六化五配套”養蠶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提高桑園綜合利用率。四是穩定發展蔬菜產業。重點推行“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新增蔬菜面積1.1萬畝。五是抓好生豬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建設,重點做好現代農業示范區內生豬基地的建設工作,推動全縣生豬產業發展,完成年出欄生豬80萬頭。培育年出欄肥豬1000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2個,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大戶5個。完成5個新建、6個改建基層獸醫站建設工作。完成市級下達的目標任務,啟動新盛、碧山道路防疫檢查消毒綜合站建設,防止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六是抓好水禽產業。以實施國家級*肉鴨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為契機,做好核心示范區內無公害肉鴨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加快種苗工程建設步伐,加快推進養殖業產業化,推進水禽養殖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化;培育年出欄水禽100萬只以上的養殖小區1個,出欄1萬只以上的養殖大戶10個,年出欄2000只以上的種鴨大戶5個,培育水禽專業村2個。
(三)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重點啟動金帶現代農業綜合展示區中的120畝名柚園建設和協助抓好300畝國家級花卉苗圃基地、云龍循環農業展示區的200畝蔬菜示范園建設、仁賢萬畝水稻高產示范片中的100畝特色水稻示范園建設。
(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大力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行動、品牌跨越行動、檢測能力提升行動、應急反應迅達行動、“綠劍”監管行動。健全農產品標識和可追溯制度,擴大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試點。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著力開展原產地保護申報、地理標志認證和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和產地認定。申報無公害農產品80個,綠色食品3個,有機食品1個,國家級名牌農產品1個,市級名牌農產品2個,培育一大批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加強植物檢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開展農業綜合執法,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行為。
(五)強化農業科技信息支撐。大力實施“科技富民強縣行動”,積極創建國家級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加大現代農業科技應用和創新,增強對森林工程和農村沼氣推廣應用領域的科技支撐。建設完善縣、鎮、村三級農技推廣體系,鼓勵鄉鎮基層技術人員參與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的技術合作服務,探索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繼續推進“農村信息進村入戶”和“千鎮萬村信息惠農”工程。著力構建農情信息服務網絡,廣泛開展“12316”、“12396”、“12582”三農服務熱線,加強農村信息服務能力建設,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提高到50%。
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圍繞重點產業,積極發展生產基地。整合農業項目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產管理水平。整合大米加工企業,創建*大米加工品牌。發展壯大“張鴨子”公司、*柚開發公司、大舜水禽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增市、縣級龍頭企業4家,專業合作社30家。積極開展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申報工作,培育一批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培育農業產業大戶660戶。
(二)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積極鼓勵和支持發展非公經濟,引導規模以上企業進入工業園區。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堅持以骨干企業為龍頭,進一步培植骨干、膨脹總量、拉長產業鏈條。鼓勵有條件的鄉鎮興辦農副產品加工園區,逐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發展農村市場,大力扶持發展農副產品流通企業,培育壯大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經濟發達的鄉鎮,可積極建立農產品交易市場。構建農村市場流通網絡,開展各種形式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落實鮮活農產品運銷綠色通道。加快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形成以縣級配送中心為龍頭、鄉鎮連鎖經營超市為覆蓋、村級便民放心店為基礎,兩級配送、三級銷售、雙向流通的農村日用消費品和農資流通服務體系。培育、引進大型超市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農產品種植和直接采購基地,扎實推進“家電下鄉”工程。支持發展返鄉農民工創業基地,扶持發展農村運輸、連鎖配送、農家樂、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拓寬農民就業渠道。
(三)推進農民就業創業。堅持勞務輸出、返鄉創業“兩手抓”,全年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8000人,農民工返鄉創業1000人。組織培訓農民10000人,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鑒定1000人和農民工專項職業能力考核200人。積極創建充分轉移就業村,年內15%的行政村達標。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吸納農民就業能力。進一步深化勞務協作,發揮勞務品牌和勞務經紀人帶動作用。組織農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就地就業。支持和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擔保貼息、土地供給、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承包權益。
三、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一)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產田2萬畝,完成項目總投資1450萬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完成5300畝基本口糧田建設,完成項目總投資450萬元。加快水利建設步伐,力爭完成各類水利投資2.8億元,加強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蓼葉水庫建設進度;著力推進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充分結合場鎮供水改造,以農村人口聚居地為重點,集中打造規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完成5處城鎮供水站改造,解決9.5萬人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著力推進城鎮堤防工程建設,完成3處場鎮河堤整治工程;改善農田灌溉條件,進一步推進龍溪河大灌區(*項目區)和竹豐水庫渠系配套工程;著力實施病險水庫整治,完成12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快實施20*年中央增加投資項目,加強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力爭上馬2-3個小農水項目;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著力實施龍溪河、仁興2個水保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平方公里。
(二)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全面落實農民購農機補貼政策,扶持發展農機銷售維修服務網點。培育農機租賃市場,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推廣插秧機90臺,高性能聯合收割機45臺,耕整機500臺;完成機耕作業50萬畝,機收作業24萬畝,機插秧作業4.2萬畝。每個鄉鎮創建1-2個農機化示范村。全縣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35%。
(三)加強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公路硬化,通鄉公路通暢率達100%,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60%,行政村通客車率達54%。硬化農村公路80公里,開通農村客運線路20條,新建3個等級鄉鎮客運站、60個農村客運簡易候車亭。采取縣鎮村三個一點的形式,多方籌集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建立農村公路長效養護機制,明確管理養護主體,加強農村客運線路養護管理,全面提升通行能力。
(四)加快小城鎮建設。整合各級投入,支持全縣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搞好鄉鎮簡易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抓好農村便道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優化城鎮體系發展格局,重點發展中心鎮,積極發展一般鎮(鄉),因地制宜發展村莊。投入960萬元,建設一批小城鎮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積極爭取市級項目資金補助,啟動龍溪河流域內的小城鎮簡易治污工程建設。竣工小城鎮房屋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新增城鎮人口1.2萬人,提高城鎮化率1.6個百分點。
(五)加強森林工程等生態環境建設。以實施森林工程為契機,借助退耕還林后續產業政策,積極做好竹資源培育發展工作,加強竹林撫育管護。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12.15萬畝造林任務,突出重點,打造亮點,撫育管護竹林15.8萬畝。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制定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和辦法,啟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逐步改變農村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的習慣,加快農村垃圾和規模養殖產生的糞便處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切實搞好農村能源供給,完成生態家園富民工程1*83戶,世行貸款建設生態家園工程900戶。啟動石漠化治理試點工程建設,治理巖溶面積1.48平方公里。加強農村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建設,完善農村防災、減災和抗災體系,加強農村科普宣傳,提高農村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救援能力。
(六)深入推進“千百工程”。以鎮村為單位,因地制宜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深入實施“千村推進百村示范”工程,加大力度籌集“千村推進百村示范”專項資金。積極參加市里競標,力爭新增加2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使全縣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由2個增加到4個。實施“康居農房”建設改造。鼓勵農戶在規劃指導下,自愿聯建住宅和相對集中居住,建成農村康居點(農民集中居住點)20個,建成“*新居”800戶。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啟動4000戶危房改造。加強村鎮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實現重大責任事故零目標。
四、著力改善農村民生,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
(一)發展農村教育文化通信事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探索“教育券”制度,完善扶貧助學體系。加快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和薄弱學校改造,完成中小學校舍建設4萬平方米,新建中小學塑膠運動場8個。啟動全國文化先進縣創建工作。深入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成鄉鎮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7個、綜合文化站8個、農家書屋29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60個。全面完成自然村“村村通”電話工程,啟動“村村通”寬帶工程。
(二)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鞏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農村居民病有所醫提供醫療保障。今年參合農民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100元/人·年,其中農民個人繳費20元,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80元;適當擴大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確保參合率達到90%以上。對納入兒童免疫規劃的疫苗預防接種實行全免費,繼續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加保險的政策。探索以“建村、實鄉、強縣”為目標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以“健康重慶”建設為契機,爭取國債資金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40個。完成竹山、城北、復平、紫照4個鄉鎮衛生院綜合樓建設。開展農村衛生人員基線調查,制定農村衛生人才發展規劃,增加農村衛生人員編制,逐步達到衛生部要求。繼續加強對農村衛生人員培訓工作。認真做好鄉村醫生換發證工作,加強對鄉村醫生管理。
(三)強化農村社會保障。積極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并逐步擴大覆蓋面,切實做好被征地農民農轉非養老保險工作,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提供社會保障。著力推進農村五保戶供養和敬老院集中供養工作,敬老院集中供養率達到30%。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做好社會應急救助工作。
(四)加強農村扶貧開發,促進梯度生態移民。完成市級扶貧資金投資360萬元,啟動3個村實施“千村脫貧”項目,培訓勞動力1000人,完成蠶桑產業扶貧建設項目。減少農村絕對貧困人口1500人。制定出臺生態移民梯度轉移政策和辦法,完成梯度生態移民642人。
(五)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深入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進一步抓好75個村級服務中心建設,完成改擴建25個。建黨員片區電教點87個。大力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積極創建文明衛生社區。培育社區民間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試點村建立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和志愿者組織,完善農村社區功能,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新建農村新型社區4個。
五、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業發展體制機制
(一)深化土地、林權制度改革。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國家鄉村建設節地標準及獎勵政策。嚴格耕地保護制度,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建立征地安置補償標準適時增長機制,征地補償必須與社會保障聯動。探索非農轉移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補償激勵機制、農民變市民的社會保障政策。完善農村二輪土地承包,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尊重農民土地流轉主體地位,健全收益分享機制。我縣被確定為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要大膽探索和創新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改革重點是,進一步明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積極提倡探索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進入土地市場的途徑。要進一步完善集體土地交易運行機制,規范開展土地實物交易和指標交易。完善縣、鄉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開展農村土地流轉糾紛仲裁試點。全縣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度達到20%。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完成集體林地100%確權(換)發證任務。建立林權產權交易所1個。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平臺)建設和服務試點工作,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試點工作。
(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加大農村金融改革步伐。積極籌建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鼓勵民間資金參與村鎮銀行建設。加速推進小額貸款公司的掛牌和試運行工作,填充金融服務空白。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鼓勵保險公司開發農業和農村小額保險及產品質量保險。全年新增農業貸款7000萬元,信貸支持農業產業發展,重點扶持“公司+農戶”和“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大戶。擴大農戶小額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規模,及時滿足農戶多層次的資金需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以生產加工實用技術推廣和標準實施為基礎,以推廣機制名茶,開發有機茶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為目標,著力做好“規模、質量、品牌、效益”四篇文章,推動茶葉產業加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
到*年,全縣新發展早生無性系良種茶園2.5萬畝,使茶園總面積達15萬畝,茶葉總產量達3500噸,總產值實現4億元;茶葉總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到18%,農民人均茶葉收入達到1000元,淳安茶葉的地位在全省排名上升到第三位。
三、政策措施
(一)繼續扶持無性系早生良種茶基地建設
大力發展無性系早生良種茶基地是實現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調動農民發展積極性,*年至*年,縣政府對規劃連片種植10畝以上,且按標準化要求進行種植,并經驗收合格的茶葉基地,給予每畝補助200元。庫區發展種植的茶葉基地以縣移民局驗收補助為準。
(二)鼓勵名優茶機械化加工
為鼓勵名優茶加工企業的發展,對新建茶廠廠房面積在200平方米以上、擁有名茶機械10臺以上、年加工名茶3000公斤以上、年加工名茶產值40萬元以上,茶廠環境、廠房設施均達到無公害茶標準的,經驗收合格,給予每個茶廠2萬元的補助。對收青制干茶廠擁有名茶機械5臺以上,年加工名茶產值在20萬元以上,經有關部門核實,一次性給予2000元獎勵。
(三)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茶生產
無公害茶是今后茶葉市場準入的基本要求,發展綠色、有機茶是與國際接軌的迫切需要。為鼓勵我縣加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茶生產,根據縣委〔*〕29號文件精神,對被認定為省級以上無公害茶葉、綠色茶葉和有機茶葉的分別給予5000元、8000元、1萬元的獎勵。
(四)加強茶葉品牌建設
整合我縣茶葉品牌。千島玉葉是我縣茶葉的主導品牌,是浙江省的著名商標。為進一步提高千島玉葉名茶的知名度,提高千島玉葉名茶的市場占有率,根據縣委〔*〕29號文件精神,縣政府每年安排的20萬元農產品宣傳銷售獎勵經費重點用于千島玉葉品牌的宣傳促銷。
(五)扶持茶葉銷售和產地市場建設
鼓勵本縣茶葉經銷大戶闖市場,凡在縣外大中城市開設茶葉經銷店面,且打千島湖品牌,銷*葉,年銷售額在50萬元以上的,經有關部門核實,一次性給予3000元的獎勵。要加大投入,切實加快*葉市場遷建步伐,力爭早日建成。鼓勵鄉鎮辦好產地茶葉市場,對年交易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經相關部門認可,一次性給予1萬元的獎勵。
(六)加強技術服務和茶葉協會建設
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強化為茶農服務意識,大力開展茶葉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茶農的采茶制茶水平。茶葉協會作為一個中介組織,要進一步發揮行業自律、行業代表、行業服務和行業協調作用,努力成為政府和茶農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積極引導協會要積極參與茶葉生產、經營工作,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提高為農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