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2 09:19: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教育實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小學教育專業數學實踐教學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及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一般項目“數學實踐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研究”成果之一.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指出:師范生教育實踐是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培養的必要環節.目前,許多高校設置小學教育專業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課程教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步階段,對于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非常重要.
一、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課程
教學最基礎的階段即為小學教育,它是教學的啟蒙階段,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基礎,對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的學生起到一個奠基作用.這也對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小學教師擁有廣闊的文科知識,還要有良好的數學理論素養,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小學教育專業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在課程的設置上以主修教育學理論、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數學的基本理論,還輔以有語言課程、數學史、數學思想方法等選修的文化類學科.數學是基礎文化的課程,也是數學教育整個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針對小學教育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一直以來我們沿用的教材都以傳統教育模式.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教材的不斷改革,舊有傳統的教育模式、信息系統和封閉的教育空間不僅不利用與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更是束縛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然而我們要擺脫傳統的“以智取向”的教育背景,目前,高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實際效果與發展目標存在差距,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不夠.因此,創新與發展數學教育任務艱巨.
二、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的必要性
(一)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是創新課堂教學的手段
高校開設小學教育專業,是以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人才為目的.舊有的傳統教育模式,以理論和經驗教學為主,缺乏以實踐和創設情境課堂為主的數學教育實踐活動,這樣的堂課擺脫不了刻板、單一.本身小學數學教育面對的是年齡段在6~12歲之間的少年兒童,他們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若以傳統的教育手段,不加以創新變革,則將導致國家在小學數學教育上與國外,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因此,數學實踐是一種很好的創新方式,從高校培養具有數學實踐能力的教師尤為重要,也是創新課堂的手段之一.
(二)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是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方法
小學的數學教育現實情況要求我們的教師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高校小學教育的大學生,對教育理論很嫻熟地認知,各項技能考試也能夠順利通過.然而針對實踐能力,一直是高校培養小學教育老師的一個薄弱環節.高校教師要抓好關鍵點,充分利用院校資源,積極提高師范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利用數學實踐,譬如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數學建模等活動提高實踐能力.
三、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的現狀
(一)數學實踐教學形同虛設,仍以理論教學為主
由于受到部分院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計劃的影響,許多開設的小學教育專業都缺乏教學實踐課程,存在部分院校為完成教學學分,隨意添加理論課程和輔助課程.在缺乏科學依據和參考的情況下,設置了更多的理論文化課程,忽略了數學實踐課程.
(二)數學實踐教學存在形式主義,教學質量明顯偏低
從一個國家和上級部門的指導和關注下,部分院校不是沒有開展數學實踐教學活動,恰恰是在表層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而實際付諸的工作收效甚微.這就導致了由于部分實踐教學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沒有真正深入開展.形式主義是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的大阻力,破除阻力才能在根本上形成.
四、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策略
(一)對教學觀念加以創新,體現教學的價值
現如今,雖然教學改革有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小學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教學變為了一種符號教育形式,不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據調查,不少高校的課程設置和實際操作中,都規定了教學的課程和課時要求,但在現實情況下,許多高校根本就沒有按照課時安排去保障實踐教學的量,甚至根本就沒有實施實踐教學.從另一方面說,存在高校的老師不負責任,不精細設計課程計劃和教學內容,教學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再者有些學生對于實踐教學不感興趣,認識模糊,不支持和關注實踐教學,影響了學校實踐教學的效果.一些教育工作者還把實踐教學當作補充教學的策略,沒有意識到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意義,活動不能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導致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水平具有很大的限制.當然,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開展實踐教學必須以教學資源的完善和資金的充足為基礎,然而一些學校資金較為欠缺,教學設備落后,師資力量有限,甚至還會刻意地刪減實踐教學的數量,用理論課代替實踐課.其二,實踐教學的開展要以教師的科學化教學為基礎,一些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限,專業水平欠缺,使得他們只關注一些理論和公式的授課,沒有關心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變化,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制約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其三,小學生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太過單一,完全的理論化課程,根本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會導致課堂教育過于死板,完全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發揮出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存在差異,不能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制約著他們思維的擴散,更阻礙了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提高,與現代化素質教育的需求不相一致.實踐教學被譽為是對學生進行鍛煉的教學方式,也是培育學生實踐能力,調動他們思維的主要辦法.實踐性知識是在一定教育場域下,個體的一種教育性感受和體悟.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知識基礎,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性知識僅僅存在于實踐中,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它的生成主要是通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教育經驗與體驗的總結、概括與升華,它最終指向教師專業發展進程,促進教師成長.實踐教學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培養學生教學實踐智慧的關鍵.通過實踐教學,學生感知教學場景,發現問題,企圖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理論在實踐中得以檢驗、修正和完善.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必備的素質.教師專業發展由知識型向智慧型轉變,已成為時展的迫切需要.讓教學實踐智慧回歸教育,讓教學實踐智慧喚醒沉睡的課堂,讓教學實踐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更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使命.教學實踐智慧是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教育能力.教學實踐是一種復雜的充滿不確定性的活動,“教育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卻不能預測特殊的教育情境,教師難以直接用教育理論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學實踐智慧需要在實踐中生成和創造.
(二)培養學生理智的實踐創新精神
現如今,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水平較為落后,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培養,阻礙了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對他們創新能力的調動起到了制約作用.據調查,我國很多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在教學中都發現了數學教育的問題,學到的理論知識不能在教學中加以實踐,教學工作與小學生的個性特點也不適應,與素質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兩大問題,一方面與師范教育不重視實踐教學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和方式有關.在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就必須改變原來的示范課程教學模式,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讓師范專業的學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學的新變化,改變原來的空洞教學模式.在實習階段就去開展專業化訓練,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安排富有樂趣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在專業實踐教學階段,還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素養,讓他們認清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在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四年的培養過程中,從進入校門就開始培養他們的實踐意識.小學生必須建立與教師之間的緊密聯系,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數學教師必須要調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將解決一道題目當作樂趣和挑戰,樹立他們終身學習數學的新思想.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地引入實踐內容,豐富教學的手段,運用科學設備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從多個方面塑造學生的人格,鍛煉他們的能力.
(三)從教育方式上變革,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教育教學的方式是教師采取的主要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法起到的作用不同,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同.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學生的興趣無法被激發,甚至還會引起他們的厭煩情緒,死記硬背數學公式,還會阻礙他們的實踐能力,在做題的時候反而無從下手.《綱要》指出: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改變原來的教學辦法,豐富教學手段,改革教育的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結合,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實踐教學活動方式主要有校內實踐教學活動方式和校外實踐教學活動方式.校內實踐教學活動的方式主要有學科教學、微格訓練、模擬訓練、教學實踐競賽活動、社團活動等.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的方式主要有教育觀察、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擔任校外輔導員、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等.這些實踐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剛進入校園,還沒參與過實踐教學,難免存在不切實際的想法,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引出課堂教學內容,采用怎樣的方法提問都是需要考量的內容.對此,通過實踐課程的設置,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參與的平臺,讓學生觀摩優秀教師的成功范例,通過呈現真實的教育教學情景,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事件和情境之中,了解和體驗教學行為或教學事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了解小學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方式.從而認識到教學的真正意義,為今后從事教育事業打基礎.
結語
高校的教學理論研究是高校開展教學的理論參考.我們開展小學教育專業數學實踐教學研究是為了實現教學的革新與改變的目的.通過參考相關文獻、綜合論證可知,實現小學教育專業數學實踐的策略是:創新教學觀念,實現教學價值;培養學生理智的實踐創新精神;從教育方式上變革,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這三大策略不一定是實現數學實踐教學的唯一途徑,然而卻能成為在小學教育專業數學實踐教學方面的一個重要支撐,為促進國家推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小學教育做出應用貢獻.
【參考文獻】
1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1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環節
當前很多高校無論是教學型院校還是非教學型院校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過于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各高校雖然已經開始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但是卻依然存在不足,對于實踐教學環節也只是建立在理論課堂的基礎上,并沒有實踐教學自身獨立的完整體系,使得實踐教學環節并沒有落到實處,也沒有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1.2缺乏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對于各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不夠完善,教學形式和教學空間都比較單一,內容缺乏完整性合理性,在組織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時往往陷入一種程序化的訓練,并沒有使學生真正的融入到實踐環節中,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很難適應小學課堂的工作生活。并且組織實踐教學環節的時間并不連貫,使得實踐教學環節比較凌亂分散,缺乏科學合理的遞進性。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機制也不規范隨意性比較大、主觀性強,不能切實有效發揮考核評價機制的重要價值。
1.3實習基地建設存在不足
實習基地是深入開展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是學生提升自身實踐技能、職業素養、完善自我的重要領域,但是各高校卻與小學實習基地之間并沒有深入密切的合作,導致學生缺少實習平臺的鍛煉機會。此外,學校組織的校內實訓過于單一形式化,教師的指導也不到位,雖然大多數高校教師都具有雄厚的專業知識,但是卻缺少小學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對學生進行的指導缺乏針對性,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2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改革的構建
2.1明確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
高校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按照基礎教育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改革的基本精神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要按照學生所學內容和課時合理的安排實踐教學時間,要具有規劃性、合理性。要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溝通表達能力、管理能力等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具有熱愛兒童、關心學生、為人師表的職業態度。只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為實踐教學環節的深入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2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對于各高校在明確實踐教學目標之后要根據本校的具體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在開展實踐教學環節過程中,要有目的的深入開展,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開展實踐教學環節時要遵循遞進性和層次性,確保組織的每項實踐環節都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有所提升,能夠真正的融入到小學的課堂教學中。實踐環節的考核機制也要進行完善,不能憑借主觀性和隨意性對學生進行評價,要公平公正、科學合理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建立學生成長記錄和實踐檔案,有效發揮考核機制的導向和改進作用,以便使學生能夠真正的了解到自身存在不足,并且能夠不斷的完善自我。
2.3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高校為了能夠及時的將理論應用到實踐過程中,應該建立良好的校內實訓基地,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實訓室等,使學生能夠及時的鞏固理論知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于校外實訓基地高校應與各小學建立密切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指導教師要對學生存在的不足及時進行指導和糾正,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完善自我,提高小學教學的實踐經驗,以便更好的培養學生。
3小結
隨著我國科學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孩子的小學教育更加重視,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型院校要加強小學教育專業的創新改革,對存在的不足及時的進行完善,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對教師職業素養、專業水平、實踐技能、管理能力的培養,以便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提高我國教師整體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實踐教育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教學模式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以下將對實踐教學的特點進行分析。
1.突出能力的培養
教育方針的落實是教育的依據,在實踐過程中要掌握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教育形式的具體要求,根據當前教學指標的具體要求,要圍繞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形成完善的課程管理系統,突出能力培養。
2.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實踐教學內容的重點是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教學內容通常以課程的形式呈現出來,其內容組成意義顯著,從人的發展結構而言,能促進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此外,考慮到知識結構形式的特殊要求,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方面進行指導教育,突出重點內容,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教育中加強實踐課的必要性
基于小學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對教育必要性進行了解,按照具體要求落實實踐教育。以下將對教學教育中加強實踐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
1.實踐教育和認知存在偏差
受到原有教育形式的影響,很多教師認為理論教育屬于附屬品,因此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實踐教育中。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通常被認為是教育實踐,同時教育實踐也是教育見習,但是在實踐中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的現象,學科設計不合理。
2.實踐教學課程設計不合理
考慮到現有教學課時設定的具體要求,在后續落實階段需要對課時進行合理的分配,按照要求進行設定。實踐教育體現在教育實習方面,整體上呈現出分散的狀態,由于時間比較短,因此得不到全面實踐。考慮到主題活動或者教學模式的具體要求,課時設計不合理,必然增加實踐難度。
3.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在小學實踐教育過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內容比較多,如果實踐基地缺少行之有效的指導,則會導致評價系統不完善,增加管理難度。同時在實習和互動過程中,學生占據主導地位,考慮到現有評價系統的特殊性,如果實習管理不合理,或者存在監督不當的現象,都會對教學實踐造成影響。
4.實踐基地建設有待提升
在實踐教育過程中,對基地建設有嚴格的要求。很多小學設定了教學基地,但是考慮到管理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因素,對基地建設重視度不足。基于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如果存在建設指標不完善或者指導訓練不及時的現象,都會增加實踐活動的落實難度。
三、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加強教學實踐
針對當前教學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基于不良因素的消極影響,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做好教育指導工作,滿足實踐教育要求。教師要起到引導性作用,對各類教學活動進行分析,按照實踐課教育系統要求進行落實。以下將對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加強教學實踐進行分析。
1.設定實踐教學目標
考慮到現有教學模式的特殊要求,在實踐過程中要對實踐教學機制進行分析,考慮到提前設定的教學機構要求,要根據專業要求做好體系設定工作。小學教師要從當前教學現狀入手,由于當前教育階段存在理論性過強的現象,原有的培養模式和教學系統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小學教育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多邊際性,在對教學體系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要樹立一體化的教學目標,根據目標要求做好實踐工作。在目標設定過程中要對教師規定的職責、任務和活動形式進行了解,結合專業能力以及教師職業范圍對單項以及崗位群技能進行分析。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通過知識學習、技能培養以及行為方式引導等進行教育,可以達到完善教學指標的目的,整體優勢顯著。
2.制定實踐教育計劃
根據現有教學系統以及實踐課模式的指標要求,需要對目標設定進行分解,將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細化,考慮到層次化指標要求,要對各類目標進行整合,操作階段由小到大,積少成多,通過子目標的設定實現整體目標,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由于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呈現出差異,需要適當擴大實踐含量,安排板書、導入教育以及講解教育等。例如,在《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以及《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落實階段,對實踐教育有嚴格的要求,需要將數學內容和語文內容和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在計劃制定階段,要提前進行調查工作,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具體需求,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教育和引導。
3.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
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要對課時建設引起重視,通過各種形式將專業理論課時進行縮減,增加教育類課程的比例。此外,通過不同教學模式的設定,能滿足學生自身要求。在設定階段要做好課件整理工作,將實踐教學融入到理論課程之中,延長見習、實習時間,充分利用微格資源,增設教育調查、實習培訓等實踐課程。傳統的教育模式突出理論教育的重要性,以知識的灌輸為主,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改變此類教學模式,力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此外考慮到案例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做好專題探究工作,讓學生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教育過程中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需要提升課堂信息量,同時也要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對教學組織進行重建,提升學生對多媒體課件研究的動力。
4.完善評價體系
實踐出真知是當前教育的關鍵所在,在后續落實過程中,需要對形成性和終結性進行分析,按照定性以及定量評價系統的具體要求進行落實。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在4~6人左右,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教育。教育活動結束后可以讓學生進行互評,結合其他小組的實踐結果,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此外,教師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評價,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實踐結果進行評價,如果存在不合理之處,則及時給予引導,讓學生及時改正,進而保證實踐教學得到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
四、結束語
針對當前小學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在實踐階段需要從現狀入手,按照教學系統要求對教學實踐進行創新,按照教學系統要求進行落實。實踐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學實踐課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起到引導性作用。更新思想觀念,整合各種理想,將新型教學模式落實到實踐中,滿足理論和實踐教育的具體要求,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劉曉麗 李艷霞 單位:吉林省輝南縣東街小學
參考文獻:
[1]耿占林,王立林,李丹梅.小學教育中加強教學實踐課的必要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262-263.
選取平頂山學院小學教育專業2011級和2012級44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到有效問卷436份,問卷有效率為99.09%。選取平頂山學院和實習學校指導教師26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校內指導教師79人,校外指導教師175人,得到有效問卷254份,問卷有效率為97.69%。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問卷為《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踐狀況調查表》,該問卷為自編問卷,分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問卷主要包括以下五個維度:教育理論知識指導作用的認識、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教育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教育實踐反思、教育課程開設的合理性。
(三)數據處理
本研究利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具體統計方法有描述性統計分析。
二、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踐理性現狀分析
(一)教育理論對實踐指導作用的認識情況
14%的學生認為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很大,46.2%的學生認為作用不大和無用。說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關于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作用的認識不足的情況比較嚴重。這與大部分學生缺乏職業信念有著密切的關系,訪談中發現第一志愿報考的學生不足20%,將近60%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不甚了解,也不喜歡教師職業。指導教師中55.1%的人認為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很大,認為作用不大的僅占2.4%,卡方檢驗發現高校指導教師和小學指導教師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高校教師的認識程度低于小學教師。說明大多數指導教師能充分認識教育理論對實踐指導作用,但高校教師的認識不足。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大多是學校中教學經驗比較豐富,工作認真負責的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教育理論對自身教學行為的指導。當前小學經常開展教學比賽、說課比賽,優質課大賽等活動,賽后還要介紹自己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因此,對教育理論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感受更加深刻。
(二)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
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豐富將直接影響到教育實踐活動的效果,但調查發現經常閱讀教育理論書籍的學生僅占8.6%,指導教師占37.0%。說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對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主動性,指導教師好于學生。目前地方高校由于良好學風的缺乏,學生自身專業意識不強,教育理論知識的教學嚴重脫離小學教育實際而變得抽象空洞、枯燥乏味,導致很多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在與指導教師訪談中,大多數教師普遍認為,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專業標準、課程標準等一系列要求的出臺,現代小學生心理的復雜化,都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的教育理論知識和理念,才能勝任教學工作。
(三)教育理論對教學實踐的理性指導情況
教育理論對教學實踐的理性指導有利于提高教育實踐的有效性,但調查發現經常想到用教育理論指導教學設計的學生占26.6%,在實踐教學中遇到問題查找教育理論書籍解決的占27.8%,有52.5%的學生不太清楚和不清楚如何利用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活動。說明大多數學生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育實踐理性意識淡漠,能力不足。原因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教育專業課程教學與具體教育教學情境脫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知識講授太多對學生利用教育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不夠。其二,老師對教學行為的指導更多的是經驗性的,很少涉及這些具體的教學行為中所蘊含的教育理論及其對教學活動的指導作用,而恰恰是教育教學行為背后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最重要的。對指導教師的調查發現經常想到用教育理論指導實踐教學工作的占52.8%,但在實踐教學中遇到問題查找教育理論書籍解決的僅占24.4%,這說明仍有大部分指導教師對利用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強。由于指導教師教學工作量普遍較大,指導費又偏低,學校對指導教師指導效果的好壞沒有任何評價和考核,這些都非常容易導致指導教師不愿在指導實習方面投入過多精力,大多憑經驗進行指導。
(四)實踐教學反思情況
實踐反思是教師實踐理性形成的關鍵,但調查發現實踐教學活動中經常反思的學生占33.5%,指導教師占83.9%;有69.8%的學生認為自己利用教育理論指導實踐活動的能力欠缺,有52.4%的教師認為自己此方面的能力一般。說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普遍具有教學反思行為,自覺反思意識較差,反思水平較低且缺乏目的性,這與王東明等(2013)的研究結果相一致[3]。指導教師的教育實踐反思意識較強,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首先,由于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反思并沒提出要求,就形成了上課聽、下課忘、考試拼命背,沒有養成對學習行為的反思習慣,反思能力自然也差。其次,學生對教學反思的概念認識不足,大多數學生誤認為他們撰寫實結和評課記錄的行為就是教學反思。對指導教師而言,教學反思是促進其提高教學成效和專業成長的有效方法,學校對此問題十分重視,不斷組織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為廣大教師提供反思和相互學習的平臺,因此,教師的教學反思意識和能力較強,并普遍認識到自身利用教育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不足。
(五)教育理論課程開設的合理性情況
教育理論課程開設的合理性調查結果顯示,認為不太合理的學生占30.3%,指導教師占50.2%。說明小學教育理論課程的開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理論課程所占比例偏大,且課程教學與具體教育教學情境脫離,再加上課內外實踐教學嚴重不足,落實不到位,就容易造成為確保教育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削弱教育實踐活動,嚴重制約了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踐理性的形成和提高。
三、對策
(一)加強學生職業信念教育,促進其正確理解教師職業及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崇高的職業信念是做好教師工作的前提,只有當學生充分認識到教育職業的光榮感和使命感,才能激發出自身專業化學習的動力,從而認真學習和掌握教育理論知識,并主動在實踐教學中培養自己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為今后的專業成長打下基礎。因此,首先應對新生做好專業教育,使學生具有專業認同感;其次可在學生群體中通過開展專家講座、優秀教師做報告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使職業認同教育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始終,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信念,促進其正確理解教師職業及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二)促進教育實踐體驗與理論學習內容的有機融合
教育理論和實踐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如果教師忽視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就無法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工作,其教育行為就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動性,相反,脫離了教學實踐,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就會導致知行不協調,降低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學生實習的一個關鍵任務是實現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融合,在此過程中建構和豐富實踐性知識。第一,要打破教育理論課程與教育實踐相互脫離的培養模式,以嵌入式的方式開設理論課程,將理論學習融入到教育實踐過程中。第二,采用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真實性,學生利用教育理論解讀案例的過程,有利于促使其對教育具體問題的思考,并轉化為內在認識,使學生在先行后知,知而再行地不斷實踐中達到知行合一。第三,將實踐反思任務納入到課程教學中,即要求學生要結合教育理論的講授內容,自由結合每周到小學進行觀察和思考,從而發展他們的觀察力、批判性探究、溝通及反思能力。
(三)做好教育實踐活動反思工作,增強實踐反思意識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經驗+反思=成長”的模式,充分說明了實踐活動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性。因此,實習生和指導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撰寫教學實踐活動日志,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實習生和指導教師的批判反思能力,幫助他們檢視自己的教育經歷,理清思路、調整心態,而且有助于增強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為專業的教育思考做好準備。其次,積極開展聽、說和評課活動,為其提供反思實踐的機會,在活動中指導教師同時給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點評,將有助于師生共同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能力,增強實踐教學的有效性。
(四)加強對實踐教學活動指導教師的專業培訓,提升指導教師的理論水平及素養
學生的實踐教學過程需要精心的指導和良好的示范,加強對實踐教學活動指導教師的專業培訓,提升其教育理論水平及素養尤為重要。首先,制定指導教師標準,做好指導教師的選拔工作,構建高校和小學資深教師協同培養的實踐教學指導團隊。其次,更新實踐教學觀念,確立指導教師的主體地位。教育實踐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活動,而是職前教師專業化的實踐基礎,指導教師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反思自身的從教經歷,注重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關注實踐過程中的體驗和創造性的表現,才能促進自我專業素養的提高。再次,對指導教師進行教育實習指導的專項培訓,加強高校與實踐基地學校的聯系,采取頂崗置換的方法,使高校指導教師深入小學了解小學教育實際,小學教師到高校接受教育理論知識、教育理念的學習,進一步做到“地與空”的銜接和融合,促進其專業化發展。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小學教育專業數學實踐教學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及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一般項目“數學實踐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指出:師范生教育實踐是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培養的必要環節。目前,許多高校設置小學教育專業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課程教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步階段,對于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非常重要。
一、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課程
教學最基礎的階段即為小學教育,它是教學的啟蒙階段,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基礎,對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的學生起到一個奠基作用。這也對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小學教師擁有廣闊的文科知識,還要有良好的數學理論素養,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技巧。
小學教育專業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在課程的設置上以主修教育學理論、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數學的基本理論,還輔以有語言課程、數學史、數學思想方法等選修的文化類學科。數學是基礎文化的課程,也是數學教育整個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針對小學教育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一直以來我們沿用的教材都以傳統教育模式。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教材的不斷改革,舊有傳統的教育模式、信息系統和封閉的教育空間不僅不利用與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更是束縛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然而我們要擺脫傳統的“以智取向”的教育背景,目前,高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實際效果與發展目標存在差距,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不夠。因此,創新與發展數學教育任務艱巨。
二、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的必要性
(一)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是創新課堂教學的手段
高校開設小學教育專業,是以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實用人才為目的。舊有的傳統教育模式,以理論和經驗教學為主,缺乏以實踐和創設情境課堂為主的數學教育實踐活動,這樣的堂課擺脫不了刻板、單一。本身小學數學教育面對的是年齡段在6~12歲之間的少年兒童,他們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若以傳統的教育手段,不加以創新變革,則將導致國家在小學數學教育上與國外,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因此,數學實踐是一種很好的創新方式,從高校培養具有數學實踐能力的教師尤為重要,也是創新課堂的手段之一。
(二)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是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方法
小學的數學教育現實情況要求我們的教師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高校小學教育的大學生,對教育理論很嫻熟地認知,各項技能考試也能夠順利通過。然而針對實踐能力,一直是高校培養小學教育老師的一個薄弱環節。高校教師要抓好關鍵點,充分利用院校資源,積極提高師范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利用數學實踐,譬如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數學建模等活動提高實踐能力。
三、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的現狀
(一)數學實踐教學形同虛設,仍以理論教學為主
由于受到部分院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計劃的影響,許多開設的小學教育專業都缺乏教學實踐課程,存在部分院校為完成教學學分,隨意添加理論課程和輔助課程。在缺乏科學依據和參考的情況下,設置了更多的理論文化課程,忽略了數學實踐課程。
(二)數學實踐教學存在形式主義,教學質量明顯偏低
從一個國家和上級部門的指導和關注下,部分院校不是沒有開展數學實踐教學活動,恰恰是在表層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而實際付諸的工作收效甚微。這就導致了由于部分實踐教學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沒有真正深入開展。形式主義是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的大阻力,破除阻力才能在根本上形成。
四、小學教育專業的數學實踐策略
(一)對教學觀念加以創新,體現教學的價值
現如今,雖然教學改革有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小學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教學變為了一種符號教育形式,不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據調查,不少高校的課程設置和實際操作中,都規定了教學的課程和課時要求,但在現實情況下,許多高校根本就沒有按照課時安排去保障實踐教學的量,甚至根本就沒有實施實踐教學。從另一方面說,存在高校的老師不負責任,不精細設計課程計劃和教學內容,教學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再者有些學生對于實踐教學不感興趣,認識模糊,不支持和關注實踐教學,影響了學校實踐教學的效果。一些教育工作者還把實踐教學當作補充教學的策略,沒有意識到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意義,活動不能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導致學生的操作能力、實踐水平具有很大的限制。當然,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開展實踐教學必須以教學資源的完善和資金的充足為基礎,然而一些學校資金較為欠缺,教學設備落后,師資力量有限,甚至還會刻意地刪減實踐教學的數量,用理論課代替實踐課。其二,實踐教學的開展要以教師的科學化教學為基礎,一些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限,專業水平欠缺,使得他們只關注一些理論和公式的授課,沒有關心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變化,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制約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其三,小學生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太過單一,完全的理論化課程,根本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會導致課堂教育過于死板,完全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發揮出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存在差異,不能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制約著他們思維的擴散,更阻礙了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提高,與現代化素質教育的需求不相一致。
實踐教學被譽為是對學生進行鍛煉的教學方式,也是培育學生實踐能力,調動他們思維的主要辦法。實踐性知識是在一定教育場域下,個體的一種教育性感受和體悟。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知識基礎,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性知識僅僅存在于實踐中,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它的生成主要是通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是教育經驗與體驗的總結、概括與升華,它最終指向教師專業發展進程,促進教師成長。實踐教學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培養學生教學實踐智慧的關鍵。通過實踐教學,學生感知教學場景,發現問題,企圖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理論在實踐中得以檢驗、修正和完善。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必備的素質。教師專業發展由知識型向智慧型轉變,已成為時展的迫切需要。讓教學實踐智慧回歸教育,讓教學實踐智慧喚醒沉睡的課堂,讓教學實踐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更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使命。教學實踐智慧是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教育能力。教學實踐是一種復雜的充滿不確定性的活動,“教育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卻不能預測特殊的教育情境,教師難以直接用教育理論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學實踐智慧需要在實踐中生成和創造。
(二)培養學生理智的實踐創新精神
現如今,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水平較為落后,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培養,阻礙了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對他們創新能力的調動起到了制約作用。據調查,我國很多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在教學中都發現了數學教育的問題,學到的理論知識不能在教學中加以實踐,教學工作與小學生的個性特點也不適應,與素質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兩大問題,一方面與師范教育不重視實踐教學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和方式有關。在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就必須改變原來的示范課程教學模式,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讓師范專業的學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學的新變化,改變原來的空洞教學模式。在實習階段就去開展專業化訓練,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安排富有樂趣的教學方法。
另一方面,在專業實踐教學階段,還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素養,讓他們認清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在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四年的培養過程中,從進入校門就開始培養他們的實踐意識。小學生必須建立與教師之間的緊密聯系,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數學教師必須要調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將解決一道題目當作樂趣和挑戰,樹立他們終身學習數學的新思想。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地引入實踐內容,豐富教學的手段,運用科學設備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從多個方面塑造學生的人格,鍛煉他們的能力。
(三)從教育方式上變革,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教育教學的方式是教師采取的主要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法起到的作用不同,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同。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學生的興趣無法被激發,甚至還會引起他們的厭煩情緒,死記硬背數學公式,還會阻礙他們的實踐能力,在做題的時候反而無從下手。《綱要》指出: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改變原來的教學辦法,豐富教學手段,改革教育的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結合,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實踐教學活動方式主要有校內實踐教學活動方式和校外實踐教學活動方式。校內實踐教學活動的方式主要有學科教學、微格訓練、模擬訓練、教學實踐競賽活動、社團活動等。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的方式主要有教育觀察、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擔任校外輔導員、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等。這些實踐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剛進入校園,還沒參與過實踐教學,難免存在不切實際的想法,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引出課堂教學內容,采用怎樣的方法提問都是需要考量的內容。對此,通過實踐課程的設置,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參與的平臺,讓學生觀摩優秀教師的成功范例,通過呈現真實的教育教學情景,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事件和情境之中,了解和體驗教學行為或教學事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了解小學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方式。從而認識到教學的真正意義,為今后從事教育事業打基礎。
結語
前言
在中國,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自1998年始,由南京師范大學首創開辦本科層次師資培養。至今在全國共有百余所高校設置了小學教育專業。雖然它已走過十來年的建設歷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在小學教育納入到高師教育體系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中,人們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師范性”處于下風,實踐教學處于次要地位,對實踐教學的理解也存在偏頗,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主要對策,對今后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及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實踐教學認識及定位的偏頗
關于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教育實踐就是實踐教學。事實上,實踐教學不是簡單的操作練習、技能訓練,也不僅指教育見習、實習。實踐教學與教育實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育實踐是實踐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實踐教學所包含的內容則更加廣泛。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的,二者是教師教育中師范性培養的重要組成。實踐教學的對象是師范生,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實踐教學就是實踐學習。
(二)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1.課時數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實踐教學的課時數在高師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課程比例失調使得師范生整體的專業素質出現缺口,普遍表現為只掌握理論,而教學實踐技能較差。而僅有的教育見習、實習,時間和次數也十分有限,每次時間短且安排分散,學生往往學不到什么實踐就結束了,實踐教學成了鑲嵌在其他課程中的點綴。對于最后一次時間較長的畢業實習,很多學生也因為面臨找工作而使實習得不到保證。在四年的學習中,真正的實踐教學課時數嚴重不足。
2.課程形式、內容較為單一。在現有的實踐教學中,實踐教學被簡單地認為教育實踐,而教育實踐又被簡單地認為教育見習、實習,任務只限于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而對于教師科研、家訪、教育行政、教育調查、教研活動等針對小學教師培養特色來設計和加工的成分被極大地忽視了。實踐教學形式和內容單一,使得師范生無法掌握全面的教師教育技能,教師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都受到影響。
(三)實踐教學支撐系統不夠健全
1.實踐教學“無處去”。除了校內實踐教學活動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是在實踐基地小學。而學生要獲得關于小學的全面體驗,這就必然要注意實踐基地的選取和開發。目前,實踐基地普遍較少,類型單一且沒有建立密切的聯系,這都不利于實踐教學的開展,出現了實踐“無處去”的現象且實踐活動很難深入。
2.實踐教學“無人教”。很多時候,學生在實踐基地的實踐活動都是孤軍奮戰,雖然高校和小學都安排了指導教師,但沒有真正發揮指導的作用,出現了實踐教學 “無人教”的現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導教師要忙于教學及科研工作,基本沒有時間到實習學校指導學生實踐;另一方面,雖然實習學校都會為每一名實習生安排專門的指導教師,但由于這些教師大多忙于備課、教學、管理班級等,實習生得到的指導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創新實踐教學的主要對策
(一)更新觀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高師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踐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受到教育及教學工作的鍛煉,加深對專業基礎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要培養他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優良品德和教師的職業技能,為將來從事教師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廣泛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并創新了實踐教學,在傳統教育見習、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確立了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大實踐全程教學觀;增加了綜合實踐、專業技能訓練與測試、模擬教學等實踐教學環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由綜合實踐-實驗教學-技能訓練-教育見習、實習-課題研究五個環節組成的實踐教學模式。同時,體現了全程性—— 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階段性——五個環節分成五個相對獨立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時間保證和階段目標、定位、內容、要求、指導、管理及考核;完整性 ——五個環節都是相對獨立的一塊,但它們相互間有內在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遞進性——五個環節依次排序,有前后順序關系,使實踐教學由淺入深,逐步推進。同時,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的特點:(1)從教能力訓練模擬化。通過微格教學培訓和強化實踐訓練兩個途徑,讓學生掌握多種教學技能,提高學生的從教能力。(2)教師角色體驗全程化。將教育見習、實習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斷線,要求學生長期與實踐教學基地教師結對,參與實踐基地的教學研究活動,形成見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教育實踐模式。(3)專業技能訓練項目化。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測試項目”,實施“教師職業技能考證制度”。
(二)創新形式,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1.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能力培養具有獨特的價值。在調研中,許多小學校長有這樣一個共識,如今小學非常缺乏活動課程教師,小學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專題性的德育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勞技活動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見,高師強化活動課程,不僅對學生專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極為重要,而且為他們提高日后到小學開設活動課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開設藝術實踐課程。藝術素養在現代小學教師的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教師的勞動充滿創新性,對藝術修養要求很高。很多優秀的小學教師教育教學之所以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學生,就得益于他們良好的藝術素養。所以在高師增強藝術實踐課程既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更能滿足小學生對藝術教育的強烈期盼。
3.開發學校隱性課程。充分發揮隱性課程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倡導學生在學校的各種社團文化活動尤其是專業性活動的組織、運行過程中,在生活、學習環境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組織、交際、協調、創業、具體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設置項目,形成實踐教學特色
為實現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保證質量,確保學生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先進的現代教育理論,必須使學生練就扎實、有效的教師職業技能。為此,在廣泛調研、論證及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測試項目”,實施“教師職業技能考證制度”,把專業核心能力分解為若干專業技能測試項目,要求學生在規定的學期完成各項測試,使專業技能顯性化、專業技能訓練具體化。確定普通話、朗讀與演講、鋼筆字、粉筆字、課件制作、說課與講課、鋼琴彈唱、班隊活動為必考項目;毛筆字、應用文寫作、美術字、口令與隊列、簡筆畫、鋼琴或其他樂器、黑板報設計、書法藝術、說課、圖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兒童想象畫等為選考項目。制定了考核標準,每學期統一安排考核時間,把考核結果與小學教師資格證書的取得相掛鉤。
(四)建立基地,提升實踐教學效能
為了使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在農村小學、城鎮小學、市區小學、民辦小學和特殊學校等五類不同類型學校中選取部分作為實踐基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定期安排到基地開展各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從教育見習、認識性實習、規范性實習或頂崗實習到畢業實習,四年不斷線,基地成為學生了解學情、校情,領會小學教師所需要的素質要求、知識和能力結構,全面提升專業技能的舞臺。同時,充分利用基地小學的教育教學資源,要求每位學生與基地小學的教師開展 “師徒結對”活動。從第二學期開始至畢業,學校將有組織、有步驟地為每位學生聯系一名基地小學的優秀教師作為校外指導老師,進行“師徒結對”活動,每位指導教師帶3—5 名學生,每學期對“師徒結對”進行考核。整個過程分為觀摩、協助、體驗、模仿、總結等五個環節。
“師徒結對”活動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熟悉小學教育、接觸兒童提供了廣闊舞臺,它是對舊的實踐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它強調“做中學”;強調教學技藝的模仿與培育;強調與指導教師的合作與交流;強調對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化與建構;強調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實踐證明,“師徒結對”活動充分體現了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是小學教師專業化培養的一種有益嘗試。
結束語
小學教師教育納入到了高師教育體系,但目前尚處于實踐探索階段,缺乏經驗,在小學教師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將這些問題合理解決,提出可行方案,還需不斷深入地進行探索與研究。實踐教學是小學教師培養的一部分,其發展必然依托于整個專業的發展,必須把它放在一個整體下進行研究。只有專業的各方面不斷完善、彼此促進,才能最終促進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完善,從而提高小學教師的培養水平和專業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倪小敏.實踐取向:職前教師教育模式和重構[J].教師教育研究,2010,(1):22.
[2] 黃俊.課程設置之于實踐的探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11):118.
前言
在中國,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自1998年始,由南京師范大學首創開辦本科層次師資培養。至今在全國共有百余所高校設置了小學教育專業。雖然它已走過十來年的建設歷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在小學教育納入到高師教育體系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中,人們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師范性”處于下風,實踐教學處于次要地位,對實踐教學的理解也存在偏頗,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主要對策,對今后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及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實踐教學認識及定位的偏頗
關于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教育實踐就是實踐教學。事實上,實踐教學不是簡單的操作練習、技能訓練,也不僅指教育見習、實習。實踐教學與教育實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育實踐是實踐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實踐教學所包含的內容則更加廣泛。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的,二者是教師教育中師范性培養的重要組成。實踐教學的對象是師范生,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實踐教學就是實踐學習。
(二)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1.課時數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實踐教學的課時數在高師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課程比例失調使得師范生整體的專業素質出現缺口,普遍表現為只掌握理論,而教學實踐技能較差。而僅有的教育見習、實習,時間和次數也十分有限,每次時間短且安排分散,學生往往學不到什么實踐就結束了,實踐教學成了鑲嵌在其他課程中的點綴。對于最后一次時間較長的畢業實習,很多學生也因為面臨找工作而使實習得不到保證。在四年的學習中,真正的實踐教學課時數嚴重不足。
2.課程形式、內容較為單一。在現有的實踐教學中,實踐教學被簡單地認為教育實踐,而教育實踐又被簡單地認為教育見習、實習,任務只限于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而對于教師科研、家訪、教育行政、教育調查、教研活動等針對小學教師培養特色來設計和加工的成分被極大地忽視了。實踐教學形式和內容單一,使得師范生無法掌握全面的教師教育技能,教師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都受到影響。
(三)實踐教學支撐系統不夠健全
1.實踐教學“無處去”。除了校內實踐教學活動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是在實踐基地小學。而學生要獲得關于小學的全面體驗,這就必然要注意實踐基地的選取和開發。目前,實踐基地普遍較少,類型單一且沒有建立密切的聯系,這都不利于實踐教學的開展,出現了實踐“無處去”的現象且實踐活動很難深入。
2.實踐教學“無人教”。很多時候,學生在實踐基地的實踐活動都是孤軍奮戰,雖然高校和小學都安排了指導教師,但沒有真正發揮指導的作用,出現了實踐教學 “無人教”的現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導教師要忙于教學及科研工作,基本沒有時間到實習學校指導學生實踐;另一方面,雖然實習學校都會為每一名實習生安排專門的指導教師,但由于這些教師大多忙于備課、教學、管理班級等,實習生得到的指導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創新實踐教學的主要對策
(一)更新觀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高師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踐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受到教育及教學工作的鍛煉,加深對專業基礎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要培養他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優良品德和教師的職業技能,為將來從事教師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廣泛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并創新了實踐教學,在傳統教育見習、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上,確立了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大實踐全程教學觀;增加了綜合實踐、專業技能訓練與測試、模擬教學等實踐教學環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由綜合實踐-實驗教學-技能訓練-教育見習、實習-課題研究五個環節組成的實踐教學模式。同時,體現了全程性——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階段性——五個環節分成五個相對獨立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時間保證和階段目標、定位、內容、要求、指導、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個環節都是相對獨立的一塊,但它們相互間有內在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遞進性——五個環節依次排序,有前后順序關系,使實踐教學由淺入深,逐步推進。同時,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的特點:(1)從教能力訓練模擬化。通過微格教學培訓和強化實踐訓練兩個途徑,讓學生掌握多種教學技能,提高學生的從教能力。(2)教師角色體驗全程化。將教育見習、實習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斷線,要求學生長期與實踐教學基地教師結對,參與實踐基地的教學研究活動,形成見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教育實踐模式。(3)專業技能訓練項目化。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測試項目”,實施“教師職業技能考證制度”。
(二)創新形式,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1.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能力培養具有獨特的價值。在調研中,許多小學校長有這樣一個共識,如今小學非常缺乏活動課程教師,小學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專題性的德育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勞技活動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見,高師強化活動課程,不僅對學生專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極為重要,而且為他們提高日后到小學開設活動課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開設藝術實踐課程。藝術素養在現代小學教師的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教師的勞動充滿創新性,對藝術修養要求很高。很多優秀的小學教師教育教學之所以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學生,就得益于他們良好的藝術素養。所以在高師增強藝術實踐課程既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更能滿足小學生對藝術教育的強烈期盼。
3.開發學校隱性課程。充分發揮隱性課程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積極作用。倡導學生在學校的各種社團文化活動尤其是專業性活動的組織、運行過程中,在生活、學習環境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組織、交際、協調、創業、具體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設置項目,形成實踐教學特色
為實現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保證質量,確保學生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先進的現代教育理論,必須使學生練就扎實、有效的教師職業技能。為此,在廣泛調研、論證及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測試項目”,實施“教師職業技能考證制度”,把專業核心能力分解為若干專業技能測試項目,要求學生在規定的學期完成各項測試,使專業技能顯性化、專業技能訓練具體化。確定普通話、朗讀與演講、鋼筆字、粉筆字、課件制作、說課與講課、鋼琴彈唱、班隊活動為必考項目;毛筆字、應用文寫作、美術字、口令與隊列、簡筆畫、鋼琴或其他樂器、黑板報設計、書法藝術、說課、圖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兒童想象畫等為選考項目。制定了考核標準,每學期統一安排考核時間,把考核結果與小學教師資格證書的取得相掛鉤。
(四)建立基地,提升實踐教學效能
為了使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在農村小學、城鎮小學、市區小學、民辦小學和特殊學校等五類不同類型學校中選取部分作為實踐基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定期安排到基地開展各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從教育見習、認識性實習、規范性實習或頂崗實習到畢業實習,四年不斷線,基地成為學生了解學情、校情,領會小學教師所需要的素質要求、知識和能力結構,全面提升專業技能的舞臺。同時,充分利用基地小學的教育教學資源,要求每位學生與基地小學的教師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從第二學期開始至畢業,學校將有組織、有步驟地為每位學生聯系一名基地小學的優秀教師作為校外指導老師,進行“師徒結對”活動,每位指導教師帶3—5 名學生,每學期對“師徒結對”進行考核。整個過程分為觀摩、協助、體驗、模仿、總結等五個環節。
“師徒結對”活動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熟悉小學教育、接觸兒童提供了廣闊舞臺,它是對舊的實踐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它強調“做中學”;強調教學技藝的模仿與培育;強調與指導教師的合作與交流;強調對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化與建構;強調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實踐證明,“師徒結對”活動充分體現了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是小學教師專業化培養的一種有益嘗試。
結束語
小學教師教育納入到了高師教育體系,但目前尚處于實踐探索階段,缺乏經驗,在小學教師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將這些問題合理解決,提出可行方案,還需不斷深入地進行探索與研究。實踐教學是小學教師培養的一部分,其發展必然依托于整個專業的發展,必須把它放在一個整體下進行研究。只有專業的各方面不斷完善、彼此促進,才能最終促進高師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完善,從而提高小學教師的培養水平和專業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倪小敏.實踐取向:職前教師教育模式和重構[j].教師教育研究,2010,(1):22.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的主要進展以下:一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重課程的綜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礎教育課程過早開始分科教學、造成知識系統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學生能夠對知識和世界形成整體認識;二是新基礎教育課程強調課程的實踐性,在小學高年級開設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給小學生提供貼近社會生活的機會,發展綜合實踐能力;三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視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勇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四是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注重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就需要對當前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調整,特別是實踐課程設置應具有面向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的意識,體現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協調的現代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實現為基礎教育服務的功能。
(二)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需要
在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體系中,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時間不長,還是一個全新的專業,其專業建設存在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別是其課程體系的建構尚處于探索階段。當前,小教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沒能有效融合,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真實的小學教育相脫節;另外,在實踐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并沒有作為一種課程去建設,實習內容單一,實習任務只限于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調查等其他教師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極大地忽視,因而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難以適應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此,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中,要不斷加強和改革實踐教學,建立實踐課程體系,促進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三)滿足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需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如果像過去一樣,將學習期和工作期截然分開為兩個階段,人們僅僅擁有學校學到的知識,那將難以適應知識的更新速度和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需求。由此,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具備持續學習能力,滿足他們終身發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國勞工部就對終身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做出明確的規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組織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計劃和組織資源;理解和設計系統;解決問題;使用技術;運用數學概念和技術;與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課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領域的知識技能,從終身學習的需要出發,坎迪等呼吁大學課程改革要以終身學習知識技能作為核心,其次一級是通用性知識技能,最后表面層為各學科內容和情景性知識。終身學習的社會現實使傳統高等教育課程面臨巨大挑戰。作為培養教師為己任的師范院校,應該在教學目的、內容和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培養學生成為兼具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踐課程設置構想
人才培養是一個完整、動態和漸進的過程,高師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筑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的構建要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合理配置,建立起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結構和功能最優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根據這一構筑思路,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框架如下:在時間維度上,實踐教學貫穿大學四學年八學期,體現全程性;在目標內容維度上,實踐教學包括專業情意、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體現綜合性;在實踐課程的實施上,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體現開放性;在實踐課程評價維度上,通過課程考核、職業技能展示。
三、小學教育專業全程教育實踐的實踐探索
(一)在教育實踐的時間上安排體現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學第一學年舉辦專業認知教育活動,同時開始學科教學和教學基本功訓練;第二學年是組織各種教學實踐競賽活動、社團活動等,同時組織教育見習,主要是組織師范生到小學進行觀察,深入地了解小學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了解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小學班隊會的組織與實施等;第三學年安排微格訓練、小組模擬訓練以及教育實習,幫助學生學會設計教案、并且能夠站上講臺講課,讓學生體驗課堂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同時,通過組織班隊活動,培養班級管理能力;并初步學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評價;第四學年就業(頂崗)實習和進行理論提升,圍繞教育見實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能夠撰寫出符合要求的論文。
(二)在教育實踐的目標與內容上體現綜合性
1.專業情意培養。專業情意培養主要是通過第一學年舉辦專業認知教育活動,以及學科教學,還有各個學期的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來進行培養。首先是新生入學階段就組織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認知教育;其次,結合教育科學類課程,引領學生形成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等良好職業意識;第三,通過課程和課外相結合,組織教育見(實)習以及志愿支教活動,幫助學生直接的感知和體驗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在這種感受體驗中培養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為將來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2.專業技能訓練。教師專業技能是從事教師職業的必備技能。按照《教師專業技能訓練大綱》的要求,教師專業技能訓練的主要內容有普通話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工作技能(教學設計技能、課堂教學技能、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能、組織和指導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技能、教學研究技能);書寫規范漢字,教育工作文本寫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結合我校實際,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專業技能主要通過教學基本功、教學基本技能和教育實踐三個方面來訓練。
(1)教學基本功。內容包括漢字書寫(三筆字)、普通話、兒童歌舞、琴法、簡筆畫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學期,分別開設普通話、書法和音樂、美術、舞蹈等課程,同時安排學生通過早讀、晚自習進行教學基本功訓練,每學期安排基本功驗收以及各項基本功比賽,促進學生進行訓練。
(2)教學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學的設計技能,主要表現在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對教材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現有水平對學習方式進行選擇,根據教師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編寫教案、制作課件或設計板書等方面;第二,課堂教學的組織技能,主要表現在課的導入、講解、提問、課堂組織、交往互動、作業的設計與批改技能等,主要通過微格訓練、小組模擬訓練以及教育實習進行訓練。
(3)教育實踐。主要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和頂崗(就業)實習以及綜合社會實踐部分。第一階段是教育見習。目的在于通過專業見習活動,讓師范生對小學教育教學常規活動的構成,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心理特點和活動形式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幫助其對未來職業有比較清晰的認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級、二年級,每學期集中安排一周時間。第二階段是教育實習,要求學生在對教育理論進行學習之后,結合學科教學法課程和班主任工作課程到中小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級,大約安排五周左右。平時每周安排一個下午到小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學習輔導與課外活動。第三階段是就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階段,主要包括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教育調查等內容,要求學生完成課堂教學,學會處理班級日常事務和學習做好個別學生的引導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完成教育調查報告。畢業實習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學年,大約13周時間。
3.班級管理能力培養。班級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學教師的必備條件。這主要包括:第一,組建班集體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制訂班級工作計劃、確立班級奮斗目標、培養和使用學生干部、班風建設等方面;第二,進行個別教育能力,主要表現在善于對學生的觀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輔導、實施發展性評價等方面;第三,班隊活動設計與組織能力,主要表現在根據班級特點和學校要求設計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主題活動方案,組
織班隊主題活動;第四,與學生、學生家長、任課教師溝通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善于和學生交往、指導家長實施家庭教育、協調任課教師之間的關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養。教育研究能力是現代教師專業技能的必要組成部分。這主要包括: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的選擇、研究計劃的制訂、研究方法的運用、研究資料的統計和分析、研究論文的撰寫等。結合學生實際,應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1)案例研究分析。圍繞案例搜集資料、寫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夠分析案例,能夠寫出符合規范的案例研究報告。
(2)教育問題調研。能夠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訂調查問卷,列出調研提綱,在調研中能做好相關記錄并進行相關分析,寫出調研報告。
(3)教育論文寫作。能夠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做好教育論文的選題、研究、寫作。主要安排在畢業學年。
(三)在教育實踐的實施上安排體現開放性
1.結合教師技能課程,規范校內的常規訓練。技能必須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訓練才能形成。根據小學教育專業特點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我們依托校內的師范生專業技能培訓中心,統一規范和安排了對學生專業技能訓練。主要包括專門的教師專業技能課程的訓練和學生自主練習。一是修訂和完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增設教師專業技能課程。如開設了《口語訓練》《書法》《美術》《兒童舞蹈》《琴法》《多媒體課件制作》等技能類課程,通過課程促進學生對教師專業技能的掌握。二是統一安排低年級學生的課余訓練。課內學習時間和效果畢竟受到限制,因此,我們統一安排學生的早晚練習,要求全體學生在練習時間到相應的多媒體教室、琴房、舞蹈室、書畫技能室等去練習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讀、每日一畫(簡筆畫)、每日一寫、每周一歌(舞)等,每學期末按年級組織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成果驗收。三是抓好學生的自主練習。其余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自主選擇特長項目加以練習。確保每個學生的基礎技能和特長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2.結合教育實踐課程,組織學生深入小學接受培養和檢驗。首先,組織學生到小學開展專業認知,請優秀小學教師給學生講授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的信息,讓學生了解基礎教育的發展的動態,同時,初步接觸小學生以及小學教師的工作;其次,讓學生走進小學開展教育見習活動,全方位地了解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容以及安排,協助小學教師評改作業、組織班隊活動等,從而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與合格教師的差距,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再次,組織學生進行教育實習(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小學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中接受培養。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提升,圍繞教育見實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
(四)在教育實踐的評價上體現形成性
1.建立訓練規范,完善課程評價機制。規范的評價機制對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既有監督又有指導作用。首先,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建立規范:小學教學技能考核標準、小學教學技能訓練方案、小學教學技能訓練檢測辦法等;其次,按照標準,自我檢測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更正,促使教師專業技能訓練科學化、系列化、規范化,確保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落到實處。
2016年3月18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在教育方面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寫入中央全會決議,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本文結合“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新模式,通過在實際教學當中,采用信息化教學工作的信息處理和參與“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探索和實踐“互聯網+小學教育”教學模式的運用。
一、“互聯網+小學教育”的先進性
現階段,通過網絡、電視的信息,很多老師直接或間接地了解到“互聯網+”對教育過程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小學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學生的年齡跨度一般在6到13歲之間,對新教育模式適應性比較強,小學階段,老師采用“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呈現出一種個性化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從小學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如,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老師提前制作和備案完成鏈接式PPT課件,圖文并茂,將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課文字詞采用網絡地址鏈接,在課文講解中,運用網絡鏈接,讓學生能夠形象真實地看到桂林山水的影視化內容,多樣化、情景化地表現桂林山水,從而提高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的認知度和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應用
“互聯網+小學教育”在運用過程中,不能只是把簡單的課程錄像搬到互聯網上讓學生學習,也不是利用互聯網打破地域和空間限制,把實體教室變成虛擬教室,而應該是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從紙質載體到網絡電子載體的變化,“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方式教育都應該以課本內容為主,“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下,老師需要課程制作,教學內容、學習情境以及講課成果鑒定等程序化實施,將教學模式試圖“產品化”,從“外觀”到“內在質量”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將優質的教學內容實現系統化、動態化。培養學生以課本內容為主進行個性化學習,老師進行動態化、差異化教學。
比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和《自然之道》兩篇課文時,老師均可以按照“自然啟示”為主線,使課堂教學與互聯網搜索進行整合,在編寫教案前,先閱讀互聯網上有關《自然之道》的優秀課件,理解不同版本的設計,進行自我重組,設置教案背景,百度地址鏈接《自然之道》課文中有關海龜和蝙蝠的文章,利用互聯網微信群提前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結合課本進行預習。老師按照一定格式程序完成課件后,在課文教學時,利用互聯網百度搜索,引導學生一步步學習課文,在網絡上完成了解海龜和蝙蝠的生活習性和身體特點,老師應充分實施網絡情景教學,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明白自然啟示,與學生同步互動,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教學。
課后學生和老師對教學課文的成果進行網絡評價,持續改進。學生通過老師的互聯網+模式教學逐漸改變傳統的受教育思維模式,適應新變革下的“互聯網+小學教育”全新模式,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探索和啟發
在“互網+小學教育”的概念模式探索和實踐中,全新的模式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提升了教學素養,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小學教育”模式也開始逐漸從PC向移動終端平移,小學諸多教育APP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關注和學習,應用起來更加靈活。結合智能移動終端,學生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將原本枯燥的學習變成一種興趣體驗,通過微信、QQ等APP互聯網平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教師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能即時快捷地給予學生指導,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和良師益友。
“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新模式目前還受一定條件的限制,還不是很成熟,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互聯網+小學教育”體現的是一種時代教育的先進性,隨著網絡的逐漸普及和新模式的探索運用,“互聯網+小學教育”新模式將成為一種創新教育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現代教育是一種開放性全方位教育,它要求改變以單一的學校教育影響為主的框架,突出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總和交互性教育影響。“家校聯系”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內容,處理好家與校的關系,會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教師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就應當認識到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卻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因此,教師與家長必須做到互相配合,和諧施教。
然而,我們也看到當前家長與教師之間在教育觀念方面還存在分歧。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還流于表面,缺少實質性的溝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內容單一,偏重的是低層次的、臨時性的、單向性的合作。為了切實提高家校合作的實效性,結合相關家校合作的實踐經驗,特提出一些家校合作的實踐策略。
一、轉變思想觀念,營造和諧氛圍
1.家長應該正確定位
當前的家校合作中,家庭與學校合作的觀念落后,尤其是家長方面,部分家長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沒有認識到參與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他們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老師的事情,孩子的學習和思想歸老師管,家長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或者認為自己教育不得利,心有余而立不足,干脆就不管了。有這種思想的家庭一般不會熱心參與對其孩子的教育,相反他們會把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看作是學校推卸責任,是學校無能的表現。
家長應該認識到參與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家長要同學校一起承擔起育人重任,共同肩負起學校發展的重任,要與學校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對孩子的教育優勢,主動與學校、老師有效地交流溝通,主動學習,提高家教能力。在合作中應該尊重教師,給于學校力所能及的支持,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只有這樣,才能家校一體,形成合力。
2.教師應該轉變觀念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學校是唯一提供正規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只是輔助學校教育。因此,不少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長與教師往往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師成了合作教育中的組織管理者、指導者,而家長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一種陪襯,很難發揮出主動性。
現代家校合作是共同服務于孩子健康成長的,體現“以孩子發展為本”的理念,提倡的是全面性、經常性、雙向的和伙伴性的家校合作。既然學校和家庭是伙伴關系,學校和教師就應該尊重家長,創建平等和諧的合作氛圍。全體教師要樹立家校合作中的雙主體意識,并自覺把這種意識落實于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去,以積極熱情的態度主動地接納家長為合作伙伴,真心誠意地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班級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去。
二、提高溝通實效,達成目標共識
1.改進溝通方法
傳統的家校溝通,主要是教師在發現學生的問題后,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的形式以教師一對一地向家長“告狀”為主。交流的內容通常用“你要怎樣”,“你應該怎樣”的句式。學校、教師很難或者根本沒有想過要站在家庭、家長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些家長從來不愿意到學校來,說是怕丟臉,這恐怕跟我們教師的方法有很大關系,家長來了之后,教師當著家長的面訓斥學生,弄得家長臉上掛不住,下不了臺,于是就變成教師訓家長,家長訓學生。有的教師不僅訓斥學生,還會訓斥家長。這樣一來家長再也不愿意到學校來,因為來了每次都被弄得灰頭土臉的,憋著一肚子氣回去。長此以網,家長會覺得無臉見老師,進而對老師畏懼、遠離。
2.豐富、優化溝通渠道
在現代家校合作中,學校和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家校合作,拓寬家校合作的渠道,讓家庭與學校,家長與教師之間能全方位、多層次的充分交流溝通,為家校合作良性發展打下基礎。然而,當前家校之間溝通渠道比較單一,缺少互動。我們要切實改變傳統溝通模式,變單向為雙向,變被動為互動,變對象為伙伴。
三、搭建學習平臺,提升家教能力
1.組織家教培訓
有個教育家曾問總統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做駕駛難呢?還是做父母難?”總統很奇怪:“這還用問?當然是做父母難!”教育家也很奇怪,為什么做駕駛就必須先通過培訓,還要考個駕駛執照才行;而做父母的卻可以不接受培訓,更不用通過考試呢?
現在社會上一個普通的現象就是,很多父母深深感到,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可孩子越來越難管了;孩子的孝心越來越少,冷漠越來越多;孩子的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孩子講吃講穿的越來越多,學習動力越來越少……以至于造成現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非常之緊張。
2.開展家教研討
傳統的家校溝通,以家長會為主,而家長會絕大部分涉及學生的成績狀況,家長會信息的流動大多是單向的,缺乏有針對性的信息互動交流。學校要提高家長素質服務,就必須創新模式。
(1)經驗交流共享
有些家長,教育孩子的理論懂得不少,說起道理也頭頭是道。但缺乏的是理論轉變為實踐的方法,不知道具體到孩子的某個行為、某一情境、某一問題時應該怎么做?他們非常渴望的是有機會多聽聽同齡家長的心聲,對比了解同一階段的孩子有什么共性、困惑和問題?其他家長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怎么處理?有過什么經驗或是教訓?因此我們將家長中的經驗豐富者請上講臺,開展“家長上講臺”活動,讓優秀家長長作經驗交流,推廣成功經驗,榜樣帶動,這樣的經驗交流很接地氣。
(2)熱點互動研討
開設家庭教育研討前,教師和家長委員會成員要充分利用各種家校渠道調查了解家長的困惑和關心的熱點問題,形成一套主題目錄,根據家長的需求,確定家庭教育研討的主題、時間、形式等。教師和家長結合實際,準備相關主題所需的討論材料,包括專家建議、教育類書籍的摘錄等。
這種模式氣氛輕松、活躍,家長是活動的主體,人人參與、全程參與,每位家長的積極性、主動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家長間實現優勢互補、平等對話,提升了家長素質,推進了家校共同教育過程。
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良好的學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建立有賴于學校和教師對家長進行大量的深入細微的教育工作。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穩妥、長足、和諧、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