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5:45: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智慧高效的課堂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預備鈴事件”和“小日本事件”只是我在中學地理教學生涯中遇到的兩次課堂偶發事件。在短短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執教過很多班級、很多學生,有十分優秀的也有調皮搗蛋的。當然,課堂偶發事件經常發生,有讓我措手不及的,有讓我深深反思的,而這兩次事件比較典型。在處理這些事件后,我深深感到:擁有教學智慧在教育中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它是化解師生矛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秘密武器,是活躍課堂氣氛、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下面就說說這兩個事件。
我執教的班級里有幾個課堂紀律比較差的學生,屢教不改,尤其預備鈴響后,班里還是很吵鬧,有一天,預備鈴響后……第四節地理課開始,我像往常一樣拿著書本走進教室,看到學生一個個隨心所欲、交頭接耳,完全沒有要上課的意識的樣子,看著他們一個個懶懶散散、對我視而不見的樣子,我頓時怒氣沖天,忍不住就要大發雷霆,但轉念一想,如果就這樣沖出教室,會有效果嗎?以后課堂會變好嗎?我必須想個辦法治治他們。
于是,我顯出很懶散的樣子,目光移向窗外,外面有落葉在飛。我有氣無力地說:“同學們,你們好!”他們定定地看著我:不解、吃驚、疑惑。有幾個學生隨聲附和:“老師好。”
班長站起來問:“老師,你怎么了?”這時的課堂已漸漸安靜。
我仍很懶散的樣子,保持1分鐘的沉默后說:“你們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一個沒精打采;注意力在課堂之外,對你們不夠熱情,對課堂不夠主動的老師。”
“不喜歡!”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你們給老師的表現呢?伴著這優美的鈴聲,你們說話的說話,聊天的聊天,寫作業的寫作業,下位的下位……再看看你們的精神狀態,懶洋洋的。現在外面的太陽很燦爛,可為什么我看不見你們精神抖擻的樣子呢?”
許多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一個個低下了頭。
看到學生有所觸動,我繼續趁熱打鐵:“其實,無論誰都有優缺點,在眾人面前,為什么要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表現出來,而不把自己好的一面釋放出來呢?我們不單要學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做事。我希望我的學生在課堂上是積極的、熱情的、活潑的、上進的、充滿朝氣的……”
在說話過程中,我發現學生都悄悄坐好了,挺直腰身,面帶笑容,不約而同地把目光定格在我的臉上……我的目的達到了,這就是所謂的“預備鈴事件”。
還有個事件發生在我講授初中地理《日本》這節課時。為了學習這個與中國有著特殊關系的國家,備課時,我特地將民族與矛盾內容淡化,將重點放在日本的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中。本來我的預設是:學生討論日本的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完成表格,可是有的學生卻在課堂伊始就唧唧歪歪,“日本鬼子”、“打倒小日本”一些激憤的語言瞬時爆出。
我頓時感到十分無奈,本想附和這些學生,談一談日本人的惡劣行徑,但轉念一想:我們的教學是為幫助她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必須教他們正確地看待歷史。于是,我引導他們思考:“雖然歷史讓我們和這個國家之間有著深深的隔閡,但是在歷史進程中,它發展成了一個發達國家,而我們還停留在發展中國家階段,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一下子沉默。
我接著又問:“其實日本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你們知道有哪些嗎?”教室里立刻沉寂了。
我抓住機會馬上說道:“其實學習他們的長處并不代表我們忘卻歷史,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過激的語言和行為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壯大自己才是硬道理。”沒有人講話,更多的是學生的沉思,說明他們的觀念已經開始改變。我的目的達到了,這就是所謂的“小日本事件”。
處理“預備鈴事件”和“小日本”等各種課堂偶發事件,增強了我的課堂調控能力,同時時刻提醒我,具備教學智慧是多么重要、多么必要的,它給了我很多啟示:
其一,教學智慧是化解師生矛盾的有力手段。最近幾年,媒體不斷報道一些由于師生之間未能正確處理矛盾,造成老師或者學生人身傷亡的悲劇。我的體會是: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偶發事件,教師都不要輕易動怒。否則,學生會認為你是一個無能的老師,只會看你的笑話。因此,教師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感,學會低調處理這類容易讓人頭腦發熱的事。學會“冷處理”,可以使我們在難堪的處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依然能做出準確的判斷,教育教學的智慧或許就會在這一瞬間閃現,為以后教育教學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贏得主動。
其二,教學智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秘密武器。中學地理在學校領導、老師和家長心目中是副科,這種觀點會有意無意傳遞給學生。因此地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頻率相對來說比較高。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智慧不僅能使課堂中的尷尬化于無形,還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有的老師專業知識過硬、課堂教學環節設計合理,但教學效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尤其近些年隨著高學歷人才的大量引進,許多碩士生,甚至博士生擔任普通中學的老師,這些專業知識深厚的老師和一些本科或專科老師相比并沒有展現出明顯優勢。這是為什么呢?經過調查,教學成績不出色或課堂實效性差的老師大多與學生的親和力不強。如何打造高效課堂這個舞臺?從表面看是個教學經驗和教學技術熟練程度的問題,但離開了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否則課堂教學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毫無活力,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日本一家報刊曾對千名學生進行調查,有52%的學生希望教師溫和、可親、具有愛心,而喜歡知識淵博型的教師只占31.1%。親其師,則信其道。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需贏得學生的心,提高老師的親和力。
親和力與教師先天的性格、秉性有關,也與教師后天的“親和動機”有關。在這里重點探討怎樣愛學生才能有意識地提高教師的親和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親和力就是“在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是教師發自內心地對學生的熱愛。愛學生是教師基本的職業要求,也是教師履行好職責的前提。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愛每一個學生不是毫無原則、毫無方法地對待所有學生。這其中也要講究方法、策略,要智慧地去愛學生。
一、反向偏愛
在我們的學校里,總會有一些學習上有困難或行為上有偏差的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這樣的同學雖然只是少部分,但恰恰是這部分學生他們的學習狀態會對課堂氣氛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對學習又沒有足夠的興趣,那么這些學生要么無精打采,要么東張西望,甚至當堂大睡或干擾教師授課。采取批評教育往往收效甚微,放任不管又影響課堂教學,很多老師對這樣的學生都很頭疼。但如果老師能給這些學困生一些“反向偏愛”,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比如在學習《細胞增殖有絲分裂》這部分內容時,因為課件圖片較多,班里有一名出名的“瞌睡蟲”也多看了兩眼屏幕。剛一下課,我便走到他身邊悄悄地說:“剛才我發現你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很快”,他的眼睛一亮(老師剛才竟然注意到了我),“下一節課我想找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畫出有絲分裂各時期的模式圖,你能畫出來嗎?”(有點難,但好好準備一下,應該可以)“沒問題!”他點頭道。下一節課,我剛一提哪位同學能到黑板上畫出有絲分裂各時期的模式圖,他就高高地舉起了手,而且非常快速地畫了出來。因為難度較大,其他的同學都大吃一驚。在同學們驚奇、贊嘆的目光中他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我馬上說:“畫得太棒了,這部分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你剛學習就掌握得這么好,說明你的智力水平可真不低呀!”他聽后笑了,眼睛閃閃發光,認真聽完了整節課,我又及時給他以肯定。一節課、兩節課……慢慢地,他越來越喜歡學生物,成績也越來越好。
現實生活中,教師往往過于寵愛那些學習好的學生,冷落那些學習上落后或有這樣、那樣毛病的學生。我們如果能把更多的愛分給更需要愛的學生,這樣的愛將會更有意義。
二、要愛學生先注意表情
愛學生要發自內心,但卻不能藏在心底。經常聽到有老師抱怨自己都是為了學生好,結果學生不領情。當你用厭惡的表情對學生說“我是為你好”,他會相信嗎?當你用冷漠的眼神注視學生時,他能感受到你的關心嗎?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擺出一副冷面孔,無論他怎樣表達對學生的熱愛,恐怕也沒有可信度。相反學生很容易產生抵觸、對立、疏遠等負面情緒及不合作態度,阻礙教學的有效開展。
微笑是最能體現教師親和力的表情。微笑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感召作用,能表現教師的友好態度,縮短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課堂上教師的微笑能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積極響應,主動思考,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嚴厲的教師可能能順利完成知識的傳授,但學生是否真正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了。當學生走神時,一個略帶惱意的表情,當與學生想到一起時的一笑,當學生回答錯誤時一個鼓勵安慰的眼神,都能給師生帶來心意相通的意境,達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學生學習起來自然會心情愉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就地取材,巧用道具
關于“道具”的定義,詞典上是這樣說明的:演劇或攝制影視片時表演用的器物,是為了增強表演效果,烘托人物形象,襯托舞臺氣氛。而教學上的道具,我們可以廣義地理解為,為了教學效果的呈現所使用的教學設備、教學器具、手工制作等。這樣的“道具”,都不約而同地打上了“過去時”的標簽,因為教師有備而來,自然談不上“機智”。
我在教學“體積的認識”這一課時,事先也準備了若干大小不一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三棱錐、球等教具,為了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進而感知“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這一概念。剛開始的教學流程就這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學生們小組交流,合作探究,氣氛甚是熱烈。突然,前排一學生在轉身時碰到了課桌,放在課桌抽屜里的書包順勢而落,跌落在地,自然就露出了抽屜的自然空間。這一偶然的插曲讓我興奮不已,我立刻調整教學思路,先是讓學生觀察自己課桌的抽屜,明白“因為書包的存在,進而擠占了抽屜的空”;接著,讓學生把自己的書包從抽屜里拿出來,再次觀察空落落的抽屜,明白“因為書包的取出,進而還原了抽屜的空間”。通過如此這般“一進一出”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書包在放入抽屜前后空間的不同,從而理解了“書包的體積正是抽屜的空間”、“抽屜容納了書包,書包的體積正是抽屜的容積”(學生語)這些道理。事實證明,學生對“空間”和“體積”的理解是透徹的,是深刻的。這樣的設計事先我沒有想到,完全是學生給我的。
有些時候,我們教者為了一味地追求新鮮的教具、鮮活的課堂(當然,這無可厚非),卻忽視了身邊最原始的素材、最本質的常態。其實,只要我們用心發現、用心感悟,這些原本不起眼的“道具”,卻往往可以成為我們課堂教學中最閃亮的印跡。
二、因勢利導,順水推舟
特級教師華應龍曾經說過:“教學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化。
”無數次觀摩、學習了華應龍老師的課堂教學,無數次被他那非凡的教學技巧、崇高的教學追求、睿智的課堂語言、閃耀的名師風范所折服、所震撼。在華應龍老師所作的學術報告中,也無數次提到過“教學智慧”的現象,面對許多個性迥異的學生,面對些許古怪刁鉆的問題,華老師總能夠順水推舟,給出明確幽默的解答。
三、賞識教育,激發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這種心理需要會激發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投入地學習,并且期待著老師或者同伴投來贊許的目光。
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按照正常的教學流程,先是出示了一組數,讓學生通過計算,判斷是否能夠被3整除,再在這些能夠被3整除的數中,讓學生小組討論,發現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即“如果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夠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夠被3整除”。班級里一個學生站起來,振振有詞說:“老師,我覺得沒有必要這么麻煩,只要先去掉一個數中的3、6、9、0這些數字,把其它的數字加起來,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就可以了。”同學們有的用疑惑的眼神看著他,有的立刻拿出筆進行試驗。當確信這種方法準確無誤后,都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樣的一個判斷“能否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方法,我在備課時已經想到,這樣的方法已經不太新鮮,但是為了給學生(名叫浩浩)一個鼓勵,我還是以這位學生的名字命名為“浩浩發現”,并且講述了古今中外一些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數學公式、物理法則、化學現象等。
四、將錯就錯,生成精彩
傳統的課堂教學就是采用灌注式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教學中照本宣科,輕視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脫離行業、企業的實際,學生難得有動手實踐的機會,難以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1]。
有的教師缺乏正確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仍然沿襲以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準確評價一個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反而會引導學生死記硬背,走入應試教育的誤區[2]。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高職高專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目標的實現。
高職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他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甚至還要有獨具特色的教學藝術,也就是常說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是指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較高的操作技能和豐富的實際教學經驗的一專多能人才。這就要求原來的專業理論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實踐技能,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成為“雙師型”教師,以適應高職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的要求。但真正達到高職教學要求、專業領域有一定造詣的“雙師型”教師實在太少。有的有一些理論知識,有的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很多所謂的“雙師型”教師往往有名無實。
高職層次的學生普遍理論基礎較差,學習主動性及自覺性還有待提高,純粹的課堂教學難以吸引學生,到課率及聽課率往往不高。教學效果較差,難以達到教學目標。企業及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能力持懷疑態度。
2 改進的思路與對策
基于以上情況,我系在數控、模具專業和機電一體化三個專業中嘗試進行教學改革。首先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為了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我系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模式是采用二加一教學模式,即兩年在校學習,一年頂崗實習,在此基礎上,對該專業所需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進行梳理,將關聯度較高的專業課程集中調整在第三或第四學期,根據該學期課程的關聯度,將課程分成幾大模塊進行教學,考慮到老師知識、能力的局限性,采用多師同堂的方式來彌補。
以我系11數模班為例,本學期該班五門課程進行整合,分成三個模塊。
模塊1:《塑料成型模具設計》和《沖裁成型模具設計》為一個模塊,采用任務驅動法或項目引領法,適當的加入一些實習內容。時間為8周。
模塊2:《數控機床電氣控制》由原來的純理論教學轉化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時間為3周。
模塊3:《數控編程與操作》和《機械產品檢測》兩門課程合二為一進行教學,不再單獨開設理論課和實踐課,理論和實踐同時進行,采用項目驅動法,在一體化教室上課和實習。時間為8周。
以上三模塊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在教學過程及時間分配上相互獨立,在教學內容上,要求模塊一的設計內容,能夠在模塊二、三中具體實施,也就是說,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學期結束時,要能夠看見自己設計加工的產品。
所有課程綜合后,以項目驅動法來進行教學,為了保證一體化教學的順利進行,在教師配備的過程中,設立主講老師和輔講老師。具體過程如下:教師配備(兩個或三個教師,理論與實訓教師結合)每周具體任務完成任務(學生學習過程以及完成任務過程)分析本周完成任務效果,找到問題并及時解決每周考核下一個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系部及教學部門隨時進行教學檢查,以督促教學的正常化。在教學方法改革實踐中,我們采用學生分組,交叉學習,突出多邊互動,這有利于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提高專業教學效果。現代企業比較看重團隊精神,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合作的過程,通過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
重視教改班的建設過程及效果評價,系部經常深入教改班級,定期了解學情信息,定期進行教學反饋,定期進行經驗總結,并以多種評價方式進行效果評估。促進教學改革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改變傳統的考試方法,由原來的試卷考試轉變為能力測試,學生只有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中安排的所有項目,才能通過該課程的考核,這樣不僅在教學改革上向前推進一步,而且還能讓學生真正的掌握專業技能,最大程度的適應市場的需要。
3 教學改革后的效果
通過一年的嘗試,學生普遍對這種教學方式持積極的態度,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滿意率達到90%以上。根據對教改班級同學的考核,理論成績通過率都是100%,操作成績的通過率也達到90%以上,總成績優秀的達到30%以上。而以前沒有實行教改的班級,就連理論的通過率都達不到80%,就更不用說操作了,由此可以看出教改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4 存在的問題
4.1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要能緊跟市場的步伐,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并且能熟練掌握。有些老師來達不到這樣的要求,教改難度較大。
4.2 設備陳舊落后數量有限是教改的另一難題,無法滿足每一位學生的要求,往往是幾人一臺設備,影響教學效果。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容易突破重難點
學生的創造能力是以扎實的基礎和自學能力等為前提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概念、法則等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這些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給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帶來困難,而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動態圖像演示,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演示出來,而且其突出的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加之,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行探索、創造,可促進學生組建新的認知結構。
如在相遇問題中,用速度和乘以兩物體同時行走的時間,求路程和。比較抽象,對小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難于接受,以往教師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時往往準備大量的教具和學具,而且演示動作和過程的連續性較差,動態演變和教學信息傳遞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師在演示過程中既要進行操作,又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口頭的信息傳遞,教得很累。而如果在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兩人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經過5分鐘相二遇的畫面;然后用線段圖表示兩人走的路程和;接著閃現兩人每分鐘走的路程,并把它們合并成一條小線段,即速度和。走了5分鐘,有5個這樣的小線段,它們的總長度也是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借助計算機,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于學生面前。而這種傳遞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啟發性,使學生絲毫感覺不到由于思維產生障礙可能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反而,卻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快樂。
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打破單一模式,誘發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提倡學生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結合。“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問題,多元思考可以拓展思維空間,捕捉到許多新穎獨特的信息,從而產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設和結論。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發散思維,進行多方面的思考,提出幾種不同觀點,得到幾種不同的答案,使思維縝密,靈活,從而可能產生創造性的獨到見解,擴展延伸,讓學生的思維熱線向外輻射,以培養思維的廣度。
例如,教學圓面積計算公式,以往一般是用實驗的方法,通過圓割補成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推導出來的。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不是近似計算公式,這一點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即使教師通過把圓8等分、16等分、32等分進行割補,學生也難以想象出等分的分份數越多,近似的長方形上下兩邊就越接近于直線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設計圓面積計算公式的課件時,把教師演示的過程用動畫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出,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半徑,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弄清了圓與拼成的長方形的關系,理解了為什么能化圓為方的道理,切實掌握了圓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在課件的演示過程中,注意步步引導,環環推進,逐步抽象概括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從而使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思維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繼而,學生能過分組進行剪拼、操作等活動驗證――有的把圓剪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有的把圓剪拼成近似三角形;還有的把圓剪拼成梯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別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嘗到了獨立思考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一般推導圓面積公式教學到此結束,可教師并沒有就此罷休,而就此設問:“把圓剪拼成哪種圖形的方法最為簡單最易操作、推導?”教師這一提問把學生的思維興趣推向,這時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逐一展示推導圓面積公式的各種方法,學生很快歸納出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并說明為什么。這樣使學生達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學生的思維提高到一個新臺階。
4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反饋的實效性
一年級《認識鐘表》主要是認識鐘面上各部分名稱及認識整時。在認識鐘面環節,讓學生玩自帶的鐘表,看有什么發現?分組介紹鐘面上有什么?介紹后,請學生點鼠標,驗證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重復點擊查看,如當鼠標點旁邊的“時針”兩字時,鐘面上的“時針”立刻閃動,并發出聲音提示;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學生容易混淆,可分開點擊閃動,學生看得很清楚,甚至數一數。認識了整時后,完成練習“小明的一天”,這一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小明在不同的時間都在干什么,并在相應的位置輸入時間,提交給老師。練習“幫小鳥找家”,讓相應的鐘面和電子表示法連在一起。最后,找出動畫片中的整點時刻。練習形式多樣,分步驟鞏固練習,學生十分喜歡。低年級學生注意時間不長,而本節課教學內容較多,且枯燥學生不易理解,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有趣的練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反饋的實效性。
總之,合理選擇、精心設計、巧妙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但可以擴展課堂時間和空間,優化教學環節,還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提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設和提供參與機會,使學生思維能力、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在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動耳之中得到訓練和發展。媒體的魅力如此之大,何不盡情發揮多媒體的功能,增添課堂教學的魅力!
關鍵詞: 游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效性;策略
當前,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進行激發與培養并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使得他們能夠在日常的學習當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趣味性的游戲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氣氛并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積極作用。當小學生在游戲的時候,也是發展其知覺和智力的時候。游戲教學的實質就是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學為充滿趣味的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實現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一、善用情境游戲,提高學生體驗能力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期,他們好奇、好玩并且好勝,普遍對游戲感興趣。基于此,廣大教師可以運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把教學內容和游戲融合在一起,運用卡片、多媒體等方式為學生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通過練一練、玩一玩和賽一賽對自身的英語技能進行強化,以此提高學生的體驗能力。比如,在講到10以內的英文數字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圈,讓學生猜一猜在圓圈中添上一筆之后可以變成哪一個英文數字,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拿出1到10的英文單詞卡片讓學生研究,經過討論后,學生積極發言:添上一筆后可以變成“six”,有的學生回答可以變成“nine”,也有的回答可以變成“eight”或者“ten”,對于這樣的答案都是正確的。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并且對其進行表揚。然后給學生播放一段英文數字兒歌,讓學生通過聽音樂來說出音樂中包含了哪些數字。這樣的游戲情境極大地滿足了小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學生在游戲情境中也學會了迎接挑戰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它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隨心所欲地對英語的交際情境進行創設,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翁。
二、巧用趣味性對話,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小學低年級的英語對話往往只有幾句話,格式也比較簡單,然而這對于剛開始接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掌握英語對話是異常困難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巧妙運用趣味性的對話,通過不同形式把對話打造成適合小學生身心特點以及發展需求的形式,像編兒歌、做游戲等,讓學生從整體上對英語對話進行感知,以此產生學習興趣,然后再分解句子,實施逐個突破。比如,在講到“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Li Lei.”這一句對話時,教師可以把這兩句對話用《兩只老虎》的兒歌形式唱出來,小學生們都對《兩只老虎》的兒歌耳熟能詳,會不自覺地跟著教師的節奏哼唱起來,不知不覺中學生們逐漸掌握住了這兩句話。然后教師再改變方式,把學生分成兩組,通過“警察抓小偷”的方式對這兩句進行練習與鞏固,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既鞏固了學生對英語對話的理解,又鍛煉了他們的應用能力。使他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樂此不疲。
三、活用指令教學,增強學生反應能力
指令教學普遍存在于小學低年級教學的每個單元當中,它們多是以“Lets go”或者“Lets act”的形式出現,對于這樣的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完全生理反應法”(TPR)來實施教學。在教學當中,教師運用目標語把指令說出來,自己先做,待學生充分理解之后,再讓學生把動作完成,然后邊說邊做。一開始,教師向學生說:下面跟我一起做游戲,接著讓學生跟著自己做動作,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對指令進行理解,學生在強烈的欲望之下很快把相應的動作完成。最后,教師把學生分成兩人一組,先讓一位學生以教師的口氣發出指令,另一個學生依照指令把相應的動作做出來,之后,兩人把角色進行調換,反復練習。起初,發出的指令要比較簡單,在學生熟悉與掌握之后再發出幾個連續的指令,比如point to the door,stand up,sit down。有的時候還包括一些想象的情節,比如,now you are Amy,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OK?當然,還可以運用“Dont follow me.”(別跟著我),如果教師動作做對了就跟著教師做,如果做錯了,學生要停下來對教師的錯誤進行糾正。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游戲展開教學時,要立足于課堂教學內容,不能為了讓學生們做游戲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
總之,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游戲進行合理開發,適當采取有效的競爭手段來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控,用游戲點亮學生們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在玩耍中學到知識,在學習中體驗玩耍的快樂,只有這樣,小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英語課堂教學的魅力,體會到學習的趣味,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一、智慧導入的策略
所謂智慧的導入策略,就是指教師運用可行性的、正確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教學導入模式來進行物理課堂的引導物理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大自然所呈現的最基本、最原始的自然規律我們都知道,物理現象在大自然中通常表現得非常的神秘因此,我們的物理課堂就需要教師將這種“神秘化”的內涵轉化成現實可感、可知的現象,讓學生在“具體”中學習,而不被“抽象”所影響因此,教師的工作就要讓學生在學習和對物理知識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真實的快樂,以“趣味”來喚起智慧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入科學故事,播放音頻文件等,將這些“插曲”插入到單調的理論課堂中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提高物理的課堂效率
例如,在“萬有引力和航天”的章節中,我們就可以引用牛頓在“蘋果落地”現象的一系列猜想中所得出的引力作用,然后通過理想模型、圓周運動的相關理論知識,最后再根據開普勒的第三定律以及科學性的猜想,最終所構建的萬有引力這一定律的偉大實踐過程來豐富導入內容因此可以說,我們現在的航天技術能夠取得成功,關鍵就在于對科學家們得出的偉大理論的智慧性運用,進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作用
二、智慧講解的策略
物理學科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局限,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應該用盡我們的智慧去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智慧,而教師的“智慧”主要表現在教學的講解過程中,語言就是這一過程的承載體,而語言包括了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兩方面著名的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的嘴是一個源泉,知識的溪流便是從那里可以發出”所以說,語言也是教師的第一智慧因此,物理教師就要從“語言”的角度出發,將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我們常見的現象就是,電視節目里的相聲、小品、情景短劇都非常的吸引人,不難發現,這些“藝術”均在語言上取勝,尤其是相聲演員在語言表達上的抑揚頓挫、肢體動作的豐富性等,同時這些語言也是充滿了智慧的啟發性如果說,教學是一門藝術,那么生動的語言便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例如,在知識點“速度”的章節里會涉及到速度的快慢,教師就可以在講臺上演示“勻速”和“變速”的行走這一過程在勻速的時候,保持均衡的步伐前進,在變速的時候,通過時而“健步”時而“慢悠”的表現形式來展現,再加上幽默的語言,將“速度”的相關知識融合到這一情境中來,必定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充滿歡笑,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這就體現了智慧的啟發性
三、智慧激趣的策略
智慧激趣法,主要是針對教學內容的設計方式而言,它是在教材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引導進行知識探究的一個“有力杠桿”,那就是物理實驗,實驗是一個表現物理現象同時也是得出結論的重要過程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個相互交流、相互探討、相互研究的過程,它不是封閉、完全獨立的專研,因此,物理學科的智慧激趣就表現在“實驗的靈活多樣化”上比如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來進行試驗合作,其精髓表現在一個“活”字上,利用靈活的學習方法來補充更多的物理知識教師在課堂上也可讓學生在靈活多變的實驗中獲取知識、感悟學習的方法,這是教師駕馭課堂的基本功和魅力所在同時,這也是誘導學生智慧的有效方法因此,學生相互合作實驗的過程也是一種智慧激趣的可行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育資源均衡,實施規范化辦學,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新舉措迫使我們向45鐘的課堂要質量。應當說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學生的智慧去解讀我們初中語文文本內容是語文課堂教學高效的關鍵性一著。筆者從事語文教學多年,倍感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教學的親近性、和諧性、高效性。語文課堂教學的以學生為主體其根本就是在語文教學文本的解讀中高度而又高效地凝聚學生的智慧,現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談幾點膚淺的思考以及不夠成熟的做法,權且拋磚引玉。
一、凝聚學生智慧,需要課堂教學中教師高度親近學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中一個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改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變自己為與學生地位平等的首席。這就從一定意義上告訴我們教師將不再是課堂教學中的霸主,經常不顧一切地去霸占著課堂的現象應當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親近。因此在諸多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講臺被移出,教師在行間來回的諸多親近學生的相關形式在逐步出現。但筆者以為這還完全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親近學生,嚴格意義上的親近學生應當是教學之間師生互動語言的高度相通,試想一堂語文閱讀鑒賞課,師生之間多次冷堂,教師與學生不時地互動不起來,即使你在激情呼喚每個學生,學生也只能在那兒目瞪口呆的。因此,親近學生的課堂首先要從課堂的預設去做起,語文教學篇目應當說是比較接近我們初中學生生活的,但初中學生缺少一張張諸多不同的面孔,又多是一顆顆迥異的大腦,而且所有學生所受教育的家庭背景也大相徑庭。所以課堂教學中的語言我們需要與學生的高度親近,當然也就需要我們去高度熟悉學生。學生們有了些什么?還需要些什么?還有哪些是我們學生難以掌握的?我們又通過怎樣的途徑和方式去突破這些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果能夠把這些問題都能夠去有效把握了,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親近則無需我們再去裝腔作勢便可水到渠成的。我們平時的一些語文隨堂課,學生在課堂上沒有配合好我們老師,其問題不是學生,而多半是出在我們老師的身上。
二、凝聚學生智慧,需要課堂教學中教師高度和諧學生
學生智慧的高度凝聚應當說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比較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平時諸多語文課堂教學,我們的同仁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未曾很好地去去把這個工程建設好,總是在應付著一個目標去拼課堂、揪學生,有時弄得矛盾激化,師生對立,也總是在極力將自己的意志尤其是文本的感悟強加給我們的學生,致使諸多學生只好去永遠保留自己的意見。試問這樣能把我們學生的智慧凝聚起來進而實現課堂教學中師與生之間的和諧嗎?筆者以為是萬萬不可能的。要想使得課堂的和諧,我們首先要有尊重教學對象的理念,尊重學生也不是憑嘴上說的,需要有實在的心理和實際的行動,這實在的心理是高度相信學生具有無窮的智慧,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潛在的能力,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要想使得課堂的和諧對文本的解讀就要允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存在,更要允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出現。譬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作品的主人翁到底應當是誰?說是于勒,對!說是菲利普夫婦是否就是錯了?或者就應當是肯定錯了!而說是“我”是否就一定是站不住腳了呢?筆者曾憑借此了個創新閱讀鑒賞的嘗試,在學生進行一定意義上的前置性學習的基礎上,我就干脆向學生拋去前面所講的幾個問題,而后由學生自己去進行思考,并讓合作學習的小組進行激烈的辯論。同學雖然只是十幾歲,社會閱歷還不是那么的豐富,語言組織的能力還不是那么強,但所作的相關表達還真代表著自己的感受,尤其是獨到的見解以及有板有眼的語言確實令人贊嘆不已。雖然學生所表達的見解還不能完全去說服我們大家,但我們畢竟由此看到學生那無形的智慧力量,畢竟看到因為課堂的和諧學生所迸發出來的智慧火花濺起來的五彩繽紛。
三、凝聚學生智慧,需要課堂教學中教師高效引領學生
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雖然我們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變了,但與學生平等中的首席還是要保留的,這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當好這首席。平時的教學我們也發現很多的課堂我們不是在當好首席,而是在經常性地形左實右。這樣的實際現狀引起我們諸多的反思,這利于學生智慧的高效凝聚嗎?回答應當是否定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有效凝聚我們學生的智慧還完全必須我們教師去引領,只不過是高效引領罷了。如何去高效引領?竊以為歌唱家劉歡“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歌詞對我們而言則有著比較深刻而又貼切的借鑒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摒棄引領學生創新閱讀鑒賞中事必躬親的不良習慣,多多養成凡引領就要力求高效的良好習慣。高效引領學生也不完全局限于對學生難點問題的突破上,竊以為要多考慮對全體學生的高效引領上,一定要考慮其全體性,因為我們無論怎樣的課堂教學都要去面向全體的,所凝聚的智慧也不能就局限于少部分學有余力學生的智慧,更應當是所有學生的智慧。譬如教學曹操的《觀滄海》,曹操何許人也?我們初三年級的學生應當說已從一定的文學讀本以及古代戲劇影視中有所知曉。但怎樣通過一定的手段對《觀滄海》所表達的詩人之思想情趣而又應當是通過對眾學生集體智慧的凝聚,這就有著一定文章可做,需要我們去做一番的思考。這首古詩的精神主要集中體現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而我們所有的學生都能從詩人所描寫的這景象領略到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嗎?應當說是很有可能不盡然。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再現了當時的歷史現實,尤其是淋漓盡致的再現出曹操毅然北上征伐烏桓的戰斗中終于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場景,學生們感到:當時曹操是何等的喜悅,而當人們在極為喜悅之時又會做出怎樣的遐想甚至驚人的決定呢?學生便從當時的歷史現狀、曹操的形象以及曹操所寫《觀滄海》中的四行詩比較順利地感悟出當時曹操的胸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4289(2012)04-0050-03
“課改改什么?改的就是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1]新課程改革,客觀地要求實現教師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以期取得最佳課堂教學效益。多元學習是學生在教師多元教學法的引導下,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整合多種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是從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來體現的。推進多元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構建高效課堂。
一、多元學習的價值追求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它是指在高效教學的基礎上,師生雙方達成教學目標效率最高、完成教學任務效果最好、課堂教學效益最佳并指向學生發展的課堂。高效課堂的實現,有賴于多元學習,即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機整合多種教學方式,高效獲取學科知識,形成學習能力,生成教育智慧。
多元學習在教師課堂教學環節上表現為“導學、講解、評價”,在學生課堂學習環節上表現為“預習、展示、反饋”,在學生學習方式上表現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它的價值在于:
(一)追求教學目標的達成
從目標教學角度,基于高效課堂追求的多元學習應包括實然目標和應然目標兩個方面:
第一,實然目標是對課堂教學時間的高效利用。要實現課堂的實然目標就必須把課堂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課堂45分鐘的時間效能。唯此,才有可能把學生從時間加汗水的應試模式中解救出來,讓知識在對話交流中生成,讓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過程中形成,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成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成長。
第二,應然目標是學生終身發展能力的形成。要實現多元學習的應然目標就必須把學習的自還給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聽講為主講,變學會為會學,實現課堂“質”的提升。
(二)追求學習能力的形成
對學生而言,素質教育的主要素質是學習能力素質。學生只有具備學習能力才能減少對“教師”和“教”的依賴,真正實現“自主”,才會高效學習。唯有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追求學習能力的形成,學習的過程才會充滿生命的律動。
(三)追求教育智慧的生成
高效課堂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加以實化,超越原有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而上升到通達智慧的層面,實現教育的“四維目標”,即教育智慧的生成。傳承人類文明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嚴格說來,靠的是智慧。假如課堂只能給予學生知識卻最終形不成智慧,那課堂即便能夠滿足“三維目標”,仍然是有缺陷的,而基于高效課堂的多元學習恰好能較好彌補這個漏洞。
二、多元學習的基本特征
(一)整合性
整合性指任何高效的課堂教學都是多種有效的“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的整合。整合性是基于高效課堂追求的多元學習的最基本的特征。任何單一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都不能取得最佳課堂效益,只有有機整合多種有效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從而構建高效課堂。傳統課堂多采用接受學習的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其實,對于課堂教學來說,任何一種真實有效的學習方式均含有接受、自主、探究和合作四種成分,只是不同的學習方式中各種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已。在通常所說的接受學習中,“接受”的成分所占比例最大,而在自主學習中,“自主”的成分最大。教學中可以有組合形式的學習方式,如自主性接受學習、自主性探究學習、合作性接受學習與合作性探究學習等。有效發揮接受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優勢,對于高效課堂的建構意義重大。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任何高效的課堂教學都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自主性是多元學習的基本屬性和特點。有研究認為,學生取得學業上的進步和成長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擁有完全的自主。作為學習者,學生可以在別的地方、非核心的地方受到限制,但在核心之處卻需要自由。學生唯有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才會激發學習潛能,形成學習能力,生成創造才能。“把核心處的自由還給學生”,徹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把教師“主導”的教轉化為學生“主動”的學,高效課堂才有可能建構。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程度是衡量一節課是否高效的基本標準。
(三)生成性
這里的生成和傳統課堂講的生成是一個詞,但卻有不同的含義。生成性是指在課堂自然生態下,經由學習者自身或者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人與文本之間的“教學互動”而生成的一個全新的結合體。高效課堂是生成的課堂,是師生情感、智慧、能力的共同投入。與其它社會活動一樣,教學互動也有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之分[2]。課堂價值盡在“不可預設”的“現場生成”上,一切預設應服務于現場,而不是服務于預設。判斷一節課題是否高效要看師生在課堂上互動的溫度、拓展的寬度和生成的高度。
三、基于高效課堂追求的多元學習方式的構建
(一)構建多元學習方式應因學科而異、因學段而異、因學情而異
第一,因學科而異,構建多元學習方式。由于學科內容和培養目標的對應關系不同,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之間,自然學科內部各學科和人文學科內部各學科之間在課堂教學結構和操作辦法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構建多元學習方式應充分考慮學科差異,根據學科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因學科而異”構建多元學習的操作模式。
第二,因學段而異,構建多元學習方式。由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存在差異,基礎教育各學段之間,學段內各年級之間客觀地存在差距。構建多元學習方式只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才能收到“高效”的效果。
第三,因學情而異,構建多元學習方式。由于同一班級學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客觀地存在差異,構建多元學習方式必須根據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身心發展的個性特征,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才能收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二)構建多元學習方式應從“惟學”建構教學關系,從“惟生”建構師生關系
第一,多元學習應從“惟學”建構教學關系。生本教育的踐行者郭思樂先生倡導讓教皈依于學,這是很有道理的。構建多元學習方式,就是要變傳統教學關系中的“惟教”為“惟學”,讓教服務于學,在課堂上充分保障學生的自力,把核心處的自由還給學生[3]。教是為了不教。只有教師放手,學生才能學會走路。如果不明確課堂價值取決于學得如何,那么學的主體則只能屈從于教的主導,學仍然無法得到落實。
第二,多元學習方式應從“惟生”建構師生關系。課堂最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構建高效課堂追求的多元學習方式,就是要變傳統師生關系中的“惟師”為“惟生”,也就是教師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只有一切“惟生”設計教學活動,展開教學進程,進行教學評價,課堂才有可能實現李炳亭先生所描繪的“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三)構建多元學習方式應功在課前、力在課中、效在課后
高效的課堂是將課堂45分鐘向前后延伸,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構成的一個整體。構建多元學習方式應“抓兩頭、促中間”,即一頭抓前端預習、一頭抓后端反饋,促進中間的“開放搞活”。
第一,多元學習方式應功在課前。構建多元學習方式,教師在課前教學設計環節應詳盡下足工夫編制導學案,在集體備課基礎上進行二次備課。在導學案研制時應注意備學習目標、備學情、備學法指導[4]。
第二,多元學習方式應力在課中。構建多元學習方式,教師應把著力點放在課堂上,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示”學習成果,教師進行適時適當的點撥指導,讓課堂教學的成效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得到體現。
第三,多元學習方式應效在課后。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要看學生一堂課下來取得了哪些進步或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吳剛平教授指出,高效課堂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所以,衡量課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標準就是課后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
(四)多元學習方式應注重學習主動、學案主導、問題主線和活動主軸
第一,學習主動就是要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由以教為本向以學為本的轉變。學習高效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來實現。通過拼時間、拼體力的方式同樣可以獲得高效學習,但這不是高效課堂所倡導的方式。高效課堂倡導綠色的教學質量觀,倡導對學生學習“主動權”的尊重,對學生學習力進行保護性開發,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
第二,學案主導指學案的主要作用是“導”。傳統課堂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比較集中地體現在課堂上,大多數問題要在課堂中解決,“大容量、高速度、高難度”使課堂教學不堪重負,常常顧此失彼。通過學案導學,將教師在動機上的誘導、情感上的梳導、探究上的輔導和學法上的指導等有機融入到學習的各個環節,學生依學案自學時在課前、課中、課后各個階段都能感受到“無聲勝有聲”的引導和啟迪。
第三,問題主線是指圍繞課堂暴露出來的問題,抓住問題“拓、挖、思、悟”,不厭其煩,無限放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第四,活動主軸是指課堂教學要圍繞“學”動,學習小組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
綜上所述,基于高效課堂追求的多元學習方式追求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教育智慧的生成,具有主動性、生動性和生成性等基本特征,教師應圍繞學習主動、學案主導、問題主線和活動主軸,堅持功在課前、力在課中、效在課后,從“惟學”建構教學關系,從“惟生”建構師生關系,切實致力于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的概念與原理[EB/OL].(2010-06-25)[2012-1-24].blog.省略/libuqima.
[2]岳欣云.教學互動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1,(12):41.
沒準備的課堂是雜亂無章的,也是低效率的。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分鐘的每一秒,尤其是課前準備非常重要。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研讀教學目標,首先教學目標的要恰當。就像打籃球一樣,籃球筐太高學生怎么努力也投不進去,自然就喪失信心;籃筐太低,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投進去,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其次,教師在制定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即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方面要同時考慮。再次,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兼顧好中差學生。對于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延伸課外的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練習;對于后進生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一些低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的進行練習,此外還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合理的講練每節課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課中目標的完成。
二、師生角色的分配要科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哦,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創造高效的課堂提供了保障。我們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的教學方法要有根本的改變。我們要讓學生先學,讓學生按照老師揭示的教學目標看書、自學,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下一步的“教”。在這個“教”的過程中,老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自學中自己發現問題,并且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過程中老師要針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解決,引導學生參與合作探究。讓老師的“教”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完全融入到一起。
三、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的提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藝術性強給人的感染力就深,反之就蒼白無力。教學藝術的體現是多方面的,包括老師基本功,如普通話、粉筆字等,就語言表達來說,普通話干練流暢,節奏感強,抑揚頓挫,生動形象,感染力就強,印象就好。還有導入、過渡、提問、板書設計、教具使用等。總之教學藝術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一節好課會使人感到是一種藝術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四、適當的激勵機制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