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5:45: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小學教育輔導,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倒回幾十年前,課外輔導并不普遍。然而如今這類輔導機構不僅存在,而且還十分火爆,特別是英語輔導。可以說,在今天,補習班、家教的學習經歷,幾乎已經成了每一個學子的必備經歷。
1.現象成因
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是復雜的,從社會學角度這與經濟利益的驅動、社會流動的需求以及就業形勢的逼迫不無關系,但在教育學領域,則更有其深層次原因和值得思考之處。
1.1教育資源不均衡
為更快更好的培養出高質量的精英人才,我國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教育培養模式,重點學校集中了優勢教育資源,重點班級更是其教育資源的精華所在。為使孩子成為重點學校里重點班級的一員,家長間的爭奪從未停止過。升學考分,英語這門學科,無論中考還是高考都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家長希望孩子從輔導中能學到更多的外語知識和答題技巧,從而增加一份進入重點的勝算。
我國的教育資源分布是很不均衡的。總體來看,農村教育資源貧乏,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城市的重點中小學,為了接納這些借讀生,學校里的班級被迫擴充人數,學生太多,教師便很難兼顧好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許多學生課堂上聽的云山霧罩,校外輔導便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輔助。成績好的孩子家長為了保住孩子的領先地位,也將孩子送到輔導班。
1.2教師觀念陳舊
很多教師認為“嚴師出高徒”。學校教師往往不太注重給予學生人性化的關懷,對學生進行無所顧忌地指責,學生因此會對老師產生反感情緒而影響該科目的學習成績。為找回課堂上失去的知識,不得不進行課外輔導。學校教師的另一陳舊觀念,便是成績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往往會建議家長對孩子進行課外輔導,“補比不補強,多補比少補強”。布迪厄的場域理論認為,場域的特性之一就是集體成員之間的競爭性。家長聽了教師的建議,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在班級這個場域里面取得優勢地位,送自己的孩子進行課外輔導也就不足為奇了。
1.3 考試制度不完善
我國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即是考試。考試是社會出現了強制性社會分工,特別是腦體分工之后的產物,主要是為了選拔出作為管理人員的腦力勞動者。然而,現今的考試制度卻已偏離這一初衷,成為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科舉考試起源于隋唐,一直是我國選拔人才的相對最公平與主要的手段。如今,考試成績是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考試分數的高低體現著學生學習的好壞、能力的大小,決定著學生的升學。而有些模擬測試題目超出學生學習范圍的現象,更促使學生選擇課外輔導。也有的學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而在課外輔導班那里提前學習了高年級的知識。可以說,現行的考試制度促進了課外輔導的迅猛發展。
2.家長影響
課外輔導,究其根源是以家長的行為為根本歸宿的,畢竟價格不菲的輔導費用源于家長的口袋,所以,學生家長的因素不容小覷。
2.1家長過度偏愛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向來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孩子教育成功與否,家長承擔了較大的責任。有的家長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使家長對孩子的智力教育十分關注。面臨全球化的大趨勢,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國際化的人才,而國際化的前提即是國際化的語言:英語。同時,英語也是孩子以后升學、考試的重要科目,所以,不管家里有沒有條件,都要送孩子進輔導班,期待以此作為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學的保障。課外輔導熱的直接推動力正是由此。
2.2家長過于繁忙
學生家長大體分為兩類:上班族和商人。上班族中普通職員工作時間規律,但沒有寒暑假,假期無人看管或是輔導功課,便會送孩子進行課外輔導;而經商的家長則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更不用說輔導功課了。出些錢送孩子去輔導班,既不影響自己打理生意,又可以讓孩子在專業的指導下學習,兩全其美。
2.3 家長文化貧乏
很多家長感慨自己文化匱乏,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經濟的時代,誰受的教育多、掌握的知識資源多,誰就更有可能、更有實力在社會等級體系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如今,許多中小學在寒暑假期間都留有大量的作業,這些作業的布置本意是好的,為使學生假期也能不荒廢學業,但無形中卻給學生造成很重的負擔,給部分家長也帶來一定的壓力。受其文化水平的限制,許多家長也難以解答學生不懂不會的問題。家長為了讓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假期作業,對其進行不同形式的課外輔導便是很好的選擇。
中小學英語課外輔導熱作為一種教育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參加各類的課外輔導也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一個重要延伸。社會需要它、家長需要它、教師學生亦需要它,它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新興事物,而它發展和繁榮的驅動力則是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逐利心態使然。中國的學生普遍埋首書本,很少關注社會與生活,在教師與家長的引導下,他們的唯一目標便是考得好分數,升入好學校,以期以后獲得好工作,有更好的發展。似乎考試早已成為實現成功的捷徑而令所有人都趨之若鶩。中國的中小學生的課外英語輔導何時能不以考試為導向,而切實以提高學生英語興趣和綜合水平為宗旨,那的確令人期待,也才是真正的英語學習輔導的王道!
參考文獻:
[1]成力,成云. 對“假期輔導班熱”的現狀分析及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2).
[2]王從慶.關于中小學生假期輔導班的社會學透視.當代教育科學,2005(20).
隨著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頒布,更多的中小學校正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綱要》頒布以來中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來看,不少專任教師簡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科課程,仍不太了解它的特性,把握不準教學與輔導的要求和要領,出現了《綱要》所要求力戒的學科化教學、傳統化教學等不良傾向,未能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其教學與輔導的基本特性和要求等問題,尚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與宣傳。
一、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化
心理健康是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如果把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對少數學生的心理咨詢,心理疾病的治療,心理障礙的疏導,用治療取向代替預防、發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化、醫學化的傾向,就會忽略全體學生的身心發展。心理咨詢僅僅面向個別學生,它只是學校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不能成為健康教育的全部內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為缺乏心理健康知識,把學生表面的行為“上綱上線”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視了行為背后潛藏的真正原因――學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為是班主任和政教、團隊工作者的任務。誤將心理問題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內容上,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單純地開設心理課,或開展心理咨詢,或進行心理測驗。首先,學校這方面工作者大多為半路出家,專業性不是很強,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于非知識性的內容,需要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身體驗的方式才能實現,而且心理課程只能解決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問題,很難能解決個性的或特殊性的問題。常常因措施不當以致公開結果,人為分類,結果無意中傷害了學生,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疾病。
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師的表率作用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質量。”教師完善的人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并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有理想,有抱負,對事業兢兢業業,刻苦認真。有正氣,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行為等,體現出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學識廣博,思維敏捷,良好儀態,充沛精力,開朗性格,樂觀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風度,有較強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友善等。教師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動學生的心,足以使學生心悅誠服,達到效仿療法的目的。對學生人格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2課堂的滲透作用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動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的主渠道。
2.2.1選擇恰當教學內容
強加給學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無力的,是很難被學生接受的。每一堂課所要“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是該堂課的教學素材中所蘊涵的,是份內的、自然的。例如通過介紹我國的某些化學工藝如造紙、制火藥、燒瓷器發明很早,對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貢獻,我國勞動人民在商代就會制造出精美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就會冶鐵和煉鋼等古代的化學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講純堿時,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化學家、制堿工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侯德榜為打破外國技術壟斷,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堿法,并將其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公布與眾的高尚人格。通過“化學與社會發展”的教學,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化學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從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到人造衛星上天,從現代海洋開發到合理利用資源,從現代化工業發展到人類環境的保護,從人的衣食住行到衛生保健,都離不開化學知識,從而使學生適時產生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時機,向學生展示學習化學的價值。使學生明顯地感覺到,學好化學能夠培養科學情感和科學態度,提高科學實踐意識,優化思維品質,培養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知難而進勇于探索堅忍不拔的毅力。
2.2.2營造良好心理環境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181-01
隨著英語課外輔導機構的大量興起,其作用不言而喻,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與學校的教育模式相比,課外輔導更加靈活,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同時,課外教育體系的發展并不完善,存在很多需要正視的問題。經過我和我團隊成員的多次問卷調查和走訪,現將校外英語輔導班教學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教學現狀
1.教師水平良莠不齊,準入制度不完善
有很多輔導班打著新東方概念、劍橋少年英語的幌子,實際師資不過是中師、中專、大專剛畢業的學生,甚至有的還沒有教師資格證等相關證件,而真正有教學經驗的在職老師的輔導班只占了很少一部分。通常人們更愿意相信教齡較長的資深教師,并不一定是因為這些老師的學術水平一定很高,知識儲備也未必很大,但是其教學經驗很豐富。尤其對于初中生來說,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不僅對于國家考試大綱了如指掌,而且更懂得如何更好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講解知識。所以,學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未必就教學出眾。但是,學歷層次較高的教師,其知識儲備必定豐富,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也能體現出自己的教學水平。
2.教師流動性過大
校外英語輔導班教師流動性大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對兼職教師來說。有些輔導機構為了縮減開支,大多聘用兼職教師,更多的選擇和更豐厚的收入增加了教師的流動性。
3.管理體制不完善
以本溪市某鎮為例,鎮上的幾家英語輔導機構均來自本土。其創辦人都是從家庭輔導逐步擴展而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輔導機構。這些機構通常只有一個人主管,其他人屬于“工作人員”。最為明顯的是缺乏考核制度。這些輔導機構的老師按課時結算工資。不同于學校的老師,這些老師沒有升學壓力,沒有嚴格的考核制度,難以衡量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
4.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過多地注重英語學科的學習會使孩子減少在其他學科上的學習,造成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其次,英語輔導機構過度注重應試教育,只看重學生的卷面成績,而不注重英語講究的“聽、說、讀”,因此,不少孩子的英語雖然取得了很高的成績,但卻是“蹩腳英語”,語音語調等方面都相差甚遠。輔導班對成績的過多追求無形中也給孩子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二、對策與建議
1.制定合理的工資待遇,穩定師資力量
首先輔導班要完善教師待遇,分類管理,強化競爭意識。教育本身是一個社會學工作,但是校外輔導班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和盈利性,教師的工資待遇通常是與招生量相關的。招生人數多,輔導班收入高,教師的收入自然會有所增加。但是,教師工資應該與教學水平聯系在一起。這樣不但能提高教師的競爭意識,也能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此外,教師待遇不僅是經濟上的考量,還包括情感上的需求。輔導班應該在教師管理中注意對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認可和贊同給予充分的空間。其次,定期組織教師培訓,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輔導班應該在完善自身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培訓。這既是教師的權利,也是教師的義務。身在一個學習型社會,教師需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在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修養的基礎上不斷追求更更卓越的教學水平。
2.實施科學的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輔導班要完善服務機制,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辦學宗旨。雖然輔導機構具有一定的盈利性,但是也應該重視其教育性的特質。輔導班在招生前應該認真考察自己所在的環境,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狀況,以學生的利益為己任。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后,認真為其推薦合適的班級。這是對輔導班負責,也有利于輔導班展開教學。第二,做好輔導班、家長、學生三者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家長只有在了解孩子上課狀態的情況下方可對癥下藥。同時,輔導班老師更應該注重社會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結合。英語是一門聽、說、讀、寫、譯皆有的學科,學習切不可斷章取義。老師可以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加強學生英語其他方面的訓練。
筆者認為對于英語輔導班而言,不斷提高自己的師資力量,端正自身的辦學理念,合理管理教師學生,方為輔導班持久之道。對于家長而言,輔導班的選擇一定要冷靜慎重,對孩子英語的學習要做到有度,不可操之過急。
二、積極進行家校聯系
知道小孔的情況后,我積極做其父母的工作,使之了解這個時期是學生性格、人生觀、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的重要時期,現在如不及時教育或者教育失當都可能造成嚴重后果而終生遺憾。我與他們商量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起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議他們盡量少打罵,多講理。我的觀點基本得到家長的支持,特別是在交談中其母親意識到他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愿意配合老師改變對孩子的教育。如有小孔與同學打架,我及時與家長溝通,為使孩子改正錯誤,家長不要偏袒孩子,而應讓學校教育解決,否則孩子可能有恃無恐,對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無一利。其父母積極配合,一改以往在學校偏袒而回到家就暴打的做法。同時也使該學生明白,通過暴力途徑不能妥善解決問題。后來我經常與其父母通過電話或“校訊通”聯系,了解小孔在家情況,反饋他在校情況,出現問題一起解決。
三、軟硬兼施,強化正認知
因長期受批評,家長訓斥打罵,同學厭惡冷落,所以小孔心理失衡,越消極就越制造問題,以至招致更多指責,形成惡性循環,我認為應該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鏈,多爭取契機點亮其希望之火。針對他打人、欺負弱小的現象,我就經常找他談話,心平氣和地分析事件的正誤;更多的我會嚴厲批評,嚴格按照我和小孔原來協商好的方法去處理。我為他特意設了個文件夾,他一打人就要寫檢查,然后收進文件夾,經常和他一起點數檢查的份數,因為到了一定份數是要到派出所的,這多少對他起到一定“威懾”作用,從而幫助他強行控制自己的行為。在他攻擊嚴重時,我會適當使用“冷凍療法”。針對他內虛的特點,他怕別人都不理他,特別是怕老師當眾批評他,當他一天之中多次無端打人的情況出現,我會以他不接受老師教育為由當眾點名批評,并私下希望同學配合(當然這只是一種策略,家長也會配合),讓他切身體會到“面子”是何等重要。此后,他就逐漸減少了攻擊行為。
2.社會發展的現狀要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回歸。黨的以后,我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計劃生育這一國策的實施,我國目前已有5000多萬獨生子女,這一特殊歷史條件產生的特殊群體,受到來自家庭的過分愛護與保護。越來越多的長輩把孩子捧為“小太陽”、“小公主”,過多地講究孩子的營養、打扮、排常這些“過度”的愛,使大部分孩子變得驕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責任心,他們不知父母工作之艱辛,不知父母的養育之恩,有時父母行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責,甚至是漫罵。一些孩子還認為父母為自己服務是應該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是順理成章的孩子的這些言行。使我們驚呼:現在該是猛醒的時候了!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教育如果還不擺到議事日程,那么,我們現在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會在素質方面大打折扣,難以接受21世紀的挑戰。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學德育建設和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天,我們倡導的“孝”是摒棄了封建主義糟粕之后并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現代道德觀念相適應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它具有傳統美德的健康內核。我們提倡的孝敬父母強調親愛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順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這些與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時改變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專橫、缺乏同情心等狀況,有著積極的意義。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應是其直接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學校開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動只有通過家長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長對子女過分寵愛、關心,必將導致其忽視或放松對子女擺脫依賴、自理生活、學會關心、幫助父母等良好習慣的培養。家長倘若縱容孩子任性、專橫而不以為憾,任何時候對孩子都百依百順,必將導致學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為單方面的灌輸,失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這種教育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持,使之成為家教中經常和長久的內容。
4.對轉變目前家教中的重養輕教、重智輕德的現狀具有積極意義。一般來說,現在的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們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須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縱觀現代家庭,由于家長的文化素養不同,教育觀與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對于教育孩子有兩種類型的家長,一是放縱型的。這類家長,平時整天忙于掙錢或搓麻將、跳舞等,對孩子棄而不管,認為“樹大自然直”。
二是嚴管型的。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雖抓的很緊,不過他們的目的卻很狹隘,只不過是為了孩子將來念大學。能“出人頭地”。于是家長們盡可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請家庭教師千方百計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這往往導致孩子在學業上不堪重負而對父母不滿,有的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與父母頂撞起來,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沒有得到好報。這些家長在培養孩子某些技能時,忽視了對其進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為的培養,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與培養。
二、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行為的特征以及實施教育的內容
中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道德觀念萌生與道德行為發展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道德心理發展的特點是,道德行為的情感性強,道德意志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夠堅定,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學生正處生理上的青春期,個體的道德心理發展雖然情感性強,但道德意志已開始在成長發展中,隨年齡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堅強,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一致水平要超過小學生。但是總的來說,中小學生的道德行為發展滯后于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的發展。
當前,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行為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
1.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現狀發展的整體水平與其年齡特點、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適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苗頭,許多父母的溺愛并沒能贏得孩子的敬重。從心理方面來看,學生各種道德品質(包括孝敬父母品質)均處于萌生和發展階段,雖然父母子女間的親緣情感是學生發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礎與內驅力,但仍需要通過中小學長期系統的教育培養與實踐以及家庭中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穩定形成。影響學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質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學校教育與家庭陶冶,而社會環境對其影響較小。
2.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認識和情感水平總的來說優于道德行為,“知、情、意、行”發展不平衡,經常出現道德行為偏差。小學生的這種行為偏差主要有:不聽從父母教導,常惹父母生氣;在家庭生活、娛樂活動中喜歡獨享獨占,不會禮讓父母;不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中學生這種行為偏差的主要表現有:時常頂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隨意之處,就撒嬌頂撞、毫無禮讓約束;對自己的事過分地“保密”,不愿讓父母過問;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話入耳則聽,不入耳則不予理睬。
中小學生由于道德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情感色彩濃厚,其道德意志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夠堅定,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認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會去實施,而在行為實施過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難以維系,這就導致孩子道德行為發展滯后于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的發展。
3.學生的學業成績、行為方面的差異與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異不盡一致。
在平時,一般學習較好的學生,有時常發生對父母不孝敬的行為,而有的差生,卻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閃光之處,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發展的特征,為科學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內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實依據。筆者認為,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認知教育;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父母添麻煩,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辛勞等的道德行為教育。但由于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應區別,其具體要求如下:小學生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聽從父母的意見和教導,學會從小禮讓父母;②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起居飲食,保持身體健康;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努力向上;⑤出門和回家時都要向父母有個交待,以免父母掛念;⑥要誠實,杜絕撒謊的行為,不在外面做違犯紀律的事。
中學生主要應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①聽從父母的教誨;②聽取父母的意見,不要事事任性,盡量避免與父母有任何的隔閡,重要的事,要請父母發表意見;③幫助父母做家務,注意在家接人待物,為父母分憂;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鍛煉身體;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充實自己,爭取學習不斷有進步;⑥隨時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動內容。有事在外必須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在學校付出辛勤的勞動,而且要家長的配合與參與。在實施這種教育時,應采取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這種教育過程,自始至終都應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要符合少年兒童心理特征和行為現狀,適時適度,防止成人化。二 是實踐性原則。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這種教育活動要重在導行,要防止空洞的說教。對于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空洞的說教只會導致教育的失敗。三是滲透性原則。教育的方式重在滲透,除課堂講授和專項訓練活動外,應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學校教學、家庭活動中進行滲透。四是學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則。這項活動必須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必須開展家長工作,對家庭教育進行正確引導,防止學校孤軍作戰。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屬性,它屬于青少年兒童道德教育的范疇,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是家庭教育、勞動教育、文明禮貌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應將中小學生孝敬父母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體規劃之中統籌安排。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須通過學校和家庭兩個主渠道開展。在學校開展這種教育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過開設專門講座與學科教學滲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平時,通過上專門課,可以比較系統地幫助學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發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學科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滲透孝敬父母教育內容,這是德育的共性。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強化滲透意識,特別是在中學,由于學科較多,教材內容豐富,教師應該依據學科教材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道德品質實際、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內容,運用具體聯想、展開想象、觀察比較和系統歸納等多種方式進行滲透,并力戒牽強附會,做到適時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對父母真摯而強烈的愛心。
2.在學校的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將中小學孝敬父母教育滲透到學校德育活動中去,既是這項教育的原則之一,也是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由于學校的德育活動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和針對性,有意識地在各種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動收到綜合性的效益。因為孝敬父母這一主題既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又可以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個突破口,故只要我們選準目標,選擇有利的時機,針對學生實際,通過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學生家長普遍歡迎和支持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體操作時,家長的行動往往滯后,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應如何與學校配合。因此,進行孝敬父母教育應加強家長工作,密切家庭與學校聯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迅速改變家教觀念,杜絕家長隨意打罵訓斥孩子和寵得過分、愛得過濃的行為。筆者認為,首先應使孩子消除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優越感,把孩子放在與家庭成員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關心幫助家庭的其他成員,能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起碼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盡量不給父母添負擔。父母要為孩子在家庭中創造一些鍛煉意志品質的機會與環境,培養他們自強、自主、吃苦耐勞的精神。其次,父母應樹立和氣待人、文明禮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樣。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關鍵階段,中小學教育的總體水平關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當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以義務教育為主要形式,中小學生通過在學校接受全日制教育,達到教育目標。但是,隨著中小學課程難度不斷增加、教育要求不斷提高、影視教育需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類中小學補習班和補習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的開始出現,給中小學教育帶來了重大的影響。近年來,中小學教育補習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對中小學教育補習機構的性質進行認定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除此以外,由于目前中小學教育的規范化管理存在許多弊端,很多侵害中小學學生及家長利益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因此,加強對中小學教育的規范化管理已經勢在必行。
一、加強中小學教育補習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意義
從本質上來說,中小學教育補習機構屬于社會力量興辦的社會化教育機構,為中小學學生提供包括文化課、特長班、興趣班及各類專業教育服務。根據現階段我國對于社會化教育機構的管理政策規定,中小學教育補習在本質上是合乎政策規定的。但是,根據現有規定,如果在職的中小學教師私自組織、參與補習,則屬于違紀和違規行為。筆者認為,加強對中小學教育補習的規范化管理,具有下列幾方面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強中小學教育補習規范化管理有助于規范教育市場。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市場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規范教育市場發展秩序,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各類中小學教育補習機構是社會化教育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教育補習是一種市場化的行為,因此加強對中小學教育補習的規范化管理,是規范教育市場秩序和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2.加強中小學教育補習規范化管理是維護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教育公平是義務教育階段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通過加強對中小學教育補習的規范化管理,一方面能夠有效杜絕中小學教育進程中存在的“課堂不教、課后補習”的問題,全面提高學校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則可以有效提高各類社會教育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讓花費金錢、時間和精力的中小學生及家長得到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從而從根本上維護教育公平。
3.加強中小學教育補習規范化管理能夠有效化解教育矛盾。當前,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學校及社會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服務與學生和家長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矛盾,問題比較突出。中小學教育補習機構的管理主體不明確、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學教師私自參與或組織補習的問題還比較嚴重。通過加強對中小學教育補習的規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將會有效地解決諸多矛盾和問題。
二、現階段中小學教育補習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認為,在現階段中小學教育補習規范化管理過程中主要存在下列幾方面突出性的問題:
1.管理主體不明確。目前,中小學教育補習的管理主體不明確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作為一種性質管理模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作為主管部門。但是如果將中小學教育補習機構視為教育市場的經營主體,那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要承擔相應的管理職責。由于現階段中小學教育補習管理的主體不夠明確,在實踐過程中就會出現“令出多門”的現象,教育行政部門、工商管理部門甚至是公安部門等都參與管理,由于各部門之間的權責分配并不明確,就會非常容易出現管理的“真空區”,給中小學教育補習的規范化管理造成嚴重的影響。
2.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針對中小學教育補習規范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規定并不完善。雖然有關部門明確規定了中小學在職教師嚴禁組織和參與補習,但是在實際監管的過程中卻很難杜絕。此外,由于缺少相關政策規定,對于中小學教育補習機構的補習行為是否符合有關規定也很難準確地進行定位。由于管理制度不夠完善,中小學教育補習的規范化管理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證。3.中小學學生家長對于補習行為的認識不到位。當前,還有很多的中小學學生家長對于補習行為的認識不到位,其中有很多家長將其視為一種理所應當的行為,甚至認為“不補課就會落后”,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之下,很多家長就會主動找到教育機構給子女補課,給子女增加了非常沉重的課業負擔,也容易給很多非法補習機構帶來巨大的利益,破壞市場秩序,給中小學生及家長的利益造成嚴重的損害。
三、對于提高中小學教育補習規范化管理水平的建議
筆者認為,為了有效提高現階段中小學教育補習的規范化管理水平,有效解決突出問題,應當采取下列對策和措施:
1.明確中小學教育補習管理主體。有關部門應當制定相關規定,明確中小學教育補習的管理主體。在現階段相關政策沒有制定的情況之下,應當建立聯動管理的機制,即堅持政府主導,并發揮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工商管理部門等的各自職能,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共同做好中小學教育補習規范化管理工作。
2.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在加強中小學教育補習規范化管理的過程中,應當以完善制度建設為重點,制定針對中小學教育補習機構性質認定、補習行為性質認定、補習師資管理、教學效果考評等相關制度,杜絕虛假宣傳,嚴格限制在職教師私自組織和參與補習,獲得非法報酬。
3.加強觀念引導和職業道德教育。要加強對中小學家長的觀念引導,讓他們要求子女盡量通過日常學校學習掌握知識,避免過度補習造成的沉重課業負擔和經濟壓力。與此同時,加強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要求教師認真敬業,高質量完成學校教學任務。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223-02
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曾對14個地區168所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了抽樣檢測,發現有52.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為此,在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除了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目標與任務等內容做出詳細規劃外,同時也明確指出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關心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從實際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輕教師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作為從事天津市河東區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筆者非常重視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極探索提高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新途徑新方法。
通過和本區小學教師的溝通交流和自己的探索實踐,筆者感到把團體輔導活動應用于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比較有效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他們自身的成長,從而能夠更好地發揮教師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它具有感染力強,影響廣泛;效率較高,省時省力;輔導效果易鞏固和遷移等特點。為積極探索團體輔導在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應用,逐步提高小學教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幫助他們調節情緒狀態、緩解心理壓力,協調人際關系,根據河東區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筆者設計了一套團體輔導方案,實施后取得了良好的輔導效果。現將輔導方案設計及實施過程簡單介紹如下:
1 目標
提高小學教師的自我認識,幫助他們學會情緒管理與壓力應對,積極協調人際關系,促進小學教師身心健康發展。
2 參加者
參加第五周期繼續教育的小學教師,每個班級按學科劃分,人數不一,基本在45人左右,根據每個班的實際情況分組。
3 時間
每個班級每周一次共三次,每次一個單元,每個單元120分鐘。
4 程序
4.1單元一
目標:學會情緒管理,懂得如何宣泄情緒。
主題:每天都有好心情
設計依據:情緒穩定與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因此學會情緒管理,懂得如何宣泄情緒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內容。
4.1.1微笑握手
目的:幫助教師互相認識,感受團體心理輔導的特殊氛圍,在以后的活動中互相支持、協作。
操作:指導者:“今天的你與以前的你是不一樣的,你今天心情愉快,積極樂觀,讓我們團體中的每個人都感受到今天這個不一樣的你。請你面帶微笑,和周圍的人親切的握握手,打個招呼。”指導者引導大家爭取與每一位成員握握手。
4.1.2情緒彩帶
目的:了解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情緒狀態。
操作:指導者發給每位教師一張白紙,每個小組一盒彩筆。指導者:“如果每種情緒可以用一種顏色代表,請把你近一周所體驗到的情緒按順序畫成一條情緒彩帶,并在下面空白地帶畫上你此時此刻的心情。請大家一起觀察自己的情緒彩帶,在組內與其他老師交流自己情緒彩帶的具體內容。”
4.1.3我的情緒我做主
目的:掌握情緒調節的方法。
操作:發給每位教師一本彩色記事貼紙,讓教師寫下自己平時調控情緒的方法,然后小組討論,形成小組意見。每組派一位代表上臺介紹調節情緒及宣泄情緒的方法。
4.1.4情緒ABC理論
目的:讓教師了解情緒ABC理論,并能在實際生活中使用。
操作:指導者講解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立的情緒ABC理論。讓教師了解誘發性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誘發性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誘發性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因此我們的不良情緒或者說是不適應,歸根到底是由非理性信念帶來的。非理性信念有三個特征: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列舉埃利斯總結的人的十大非理性信念,并引導組員逐一進行反駁,用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然后成員在固定小組內挖掘自己身上的非理性信念,請小組成員幫助校正。活動結束后,團體分享感受。
4.2單元二
目標:學會壓力應對的方法與技巧。
主題:與壓力共舞
設計依據:小學教師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掌握壓力應對的方法與技巧,能讓小學教師在工作生活中更好地面對壓力,從而保持身心愉悅。
4.2.1壓力指數測試
目的:了解自己的壓力大小。
操作:發給每位教師一份15道的壓力指數測試問卷,讓他們初步了解自己壓力的大小。測試題如下:1.你是否在嘈雜的環境中工作或者生活?2.你是否有時候很難集中注意力?3.你是否經常有失眠的困擾?4.你是否對工作不滿意或覺得責任太重?5.你是否為計劃進展不順利而惱火?6.你是否和某些人包括親人經常爭吵?7.你是否常對家人或者小孩沒有耐心?8.你是否常無法安靜下來,并且容易感到緊張?9.你是否常有頭疼或者胃病?10.你是否經常忘記了東西放在哪里?11.你是否有家人健康狀況不良?12.你是否經常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13.你是否覺得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14.你是否有暴飲暴食或過度抽煙的傾向?15.你是否常覺得沒有可以傾訴的地方?測試結果說明:如果只有2-3道題回答“是”表明你所感受到的心理壓力程度不高。如果你有4-8道回答“是”,則表明你的心理壓力較大,這時如果能夠了解引起自己心理壓力的根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這些題目中間有8道以上你都回答了“是”,那則表明你目前正承受著較大的生活壓力,這時你就要冷靜下來好好想想如何減壓了。
4.2.2壓力事件評估表
目的:分清不同的壓力事件對自己的影響。
操作:發給教師一份壓力事件評估表。中間的“笑臉”代表自己,笑臉周圍有若干“圓圈”代表你面臨的壓力事件。圓圈大小代表壓力事件的大小,圓圈離“笑臉”的遠近代表壓力事件的緊迫程度。在圓圈里寫上自己的壓力事件。不一定所有的圓圈都要填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即可。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壓力事件。
4.2.3壓力大家談
目的:通過討論交流,掌握壓力應對的方法與技巧
操作:發給每位教師一本彩色記事貼紙,讓教師寫下自己平時應對壓力的方法,然后小組討論,形成小組意見。每組派一位代表上臺分享應對壓力的方法與技巧。
4.2.4對抗壓力的CALM技巧
目的:讓教師掌握對抗壓力的CALM技巧,并能在實際生活中使用。
操作:指導者講解對抗壓力的CALM技巧。CALM指的是改變(Change)、接受(Accept)、傾聽(Listen to yourself)、管理(Manage)。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接受生活工作中的不順與失敗;傾聽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管理自己的時間、情緒、生活方式和職業生涯。
4.3單元三
目標:掌握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方法。
主題:攜手同行
設計依據:在工作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有利于小學教師消除工作中的不適感和倦怠感。
4.3.1松鼠搬家
目的:通過體驗找不到團隊的那種無助感,讓教師明白人際交往的重要性。
操作:三人一組,其中兩人面對面拉起手,扮作一棵大樹,另外一人鉆入其中扮作松鼠,并有1-3個自由人,既不是大樹也不是松鼠。指導者下口令:“松鼠”,大樹不動,所有的松鼠去尋找新的大樹。下口令“大樹”,所有的松鼠不動,扮作大樹的兩人去尋找新的松鼠。下口令“地震”,全部重新組合,兩人作大樹,一人作松鼠。活動過程中和活動結束后團體分享感受。
4.3.2背坐起立
目的:缺乏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天敵,通過活動讓教師明白互相信任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操作:每位教師尋找一個伙伴,兩人一組背靠背坐于地板上,雙手抱肩,然后相互用背靠緊,用力推擠漸漸站立起來。分享整個過程中成功或失敗的感受。
4.3.3同舟共濟
目的:增強合作意識,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操作:全體成員分成8-10人一組。將報紙看作本小組在落水時唯一的救生工具,小組討論想辦法讓更多的人站到報紙上獲救,每個人都必須踩到報紙作為支點。看哪一組獲救的人最多。團體分享感受。
4.3.4心有千千結
目的:通過活動,讓教師掌握處理人際沖突的方法。
操作:10-12人為一小組,拉起手圍成圈,記住自己的左右手拉的是誰的手,然后松手在圈內自由走動,指導者喊“停”,站立不動,再拉起原來的左右手,打成結。在不松手的情況下,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在獲得經驗后,讓全班教師圍成圈再進行一次活動。大家分享感受。
4.3.5共植心愿樹
目的:分享三次培訓的感受,更好地面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操作:每位教師發一張心形的彩色貼紙,寫上自己的感受或者將來生活工作的愿景,貼在提前準備的塑料圣誕樹上。讓全體成員在一個充滿溫馨甜蜜又依依不舍的情景中告別團體,走向工作生活,留下一段美好而又難忘的記憶。
團體活動結束后,經過調查反饋,絕大部分參訓教師都認為這次團體輔導非常有意義有價值。因為大家都是小學教師,所教學科相同,工作情況類似,在團體輔導活動中容易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所以愿意去發現內隱的自我。通過溝通交流彼此幫助,調整了自己的情緒狀態,學會了壓力應對的方法和技巧,知道如何去建立更加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變得更加寬容,更加快樂,并能夠積極地投入工作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近年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有愈發嚴重之勢,我們有必要把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面,為他們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供必要的條件,利用團體輔導獨特的教育與發展作用,促使小學教師學會心理調適,增強應對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賈林祥,宋廣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J].健康頻道,2000,9(3A):23-26.
[2]張明.淺談教師的心理健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25(12A):20-23.
教育經濟
教育管理
一、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來看,在未來5-10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潛在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其中中小學教育培訓將超出一半,并且以每年30%速度增長,這將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目前全國品牌化的教育機構像新東方、環球雅思、清華少兒外語等教育培訓機構占據英語、課外輔導等行業領頭地位。而中小機構發展面臨著危機。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二、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存在和發展優勢
(一)教師隊伍的組成
優秀負責的教師是許多家長給孩子選擇教育培訓機構所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一般都是培訓機構自己招聘的。他們的教師隊伍一般由一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并已經退休的老師、部分正在從事教學的一線教師、學歷較高的一些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組成,一些實力較好的培訓機構甚至還會聘用一些外籍教師。這些教師學歷高,教學經驗豐富,能夠迅速地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快速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課程設置和教材的選用
在課程的設置上,教育培訓機構會充分考慮到學生本人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在教材的選用上,有的直接引進國外或是港臺地方的原版教科書,有的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教育需求自行設計。因此,比普通的中小學的教學更具有前瞻性、趣味性。
(三)教學的過程
大多數教育培訓機構實行的是小班教學或者是一對一教學。讓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更為親密,真正做到互動教學、體驗式教學。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不足,并為其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和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力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培訓成效。
三、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特色和精品課程
大多數的教育培訓機構在其廣告宣傳中標榜自己使用最新的最優秀的教材,有著普通公立學校和其他同類型的輔導機構無法比擬的教學優勢。但是這些往往只是停留在廣告上的空談而已。由于資金有限,導致在教育教學上的投入不足,難以開設所謂的特色和精品課程,在真正的教學中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和家長對培訓的實際需求。教學質量和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師的專業化素質不高,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師資是一個學校的生命和保證。然而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只是聘請幾個著名的教師作為其名譽教師,而真正從事教學的往往是一些兼職老師,而這些兼職老師普遍存在著專業化和職業化素質不高。60%的教育培訓機構以外籍教師作為其辦學的亮點,成為吸引和招納學生的噱頭。然而這些外籍教師并不都是經過正規的渠道引進的,一部分外籍教師并沒有受過專業的教學培訓和擁有一定的學歷。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三)教師流失嚴重
優秀的師資力量和較高的教學水平是教育培訓機構的生存根本。由于教育培訓機構的特殊性,一個優秀的教師完全可以不依靠機構就能獨立完招生和授課。所以這個行業初期曾涌現過不少優秀的機構但都因為教師的流失而很快就從市場上消失了。一個教育培訓機構要持續發展下去,要么建立一種保證教師不會輕易流失的模式,要么建立一種降低教師重要性的模式。
四、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教育培訓市場趨于完善
教育培訓市場的不斷擴大,競爭愈加激烈,最終形成了各個教育培訓機構競爭的是教學質量、師資水平、教學環境的格局,無形中從內部做了自我完善。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培訓機構的發展勢在必行。因此教育部門,政府部門必將加大監管,又從外部完善了這個行業。內外完善的相互結合,必將促使我國教育培訓行業走上正軌,形成良性發展。
(二)形成品牌化模式
在未來,教育培訓業的品牌化模式將會形成定局。例如:英語培訓領域將是新東方、環球雅思等這樣的機構領跑英語培訓市場;中小學課外輔導領域將是像巨人教育以多元化的優勢占據全國市場,最后將形成像家電業和食品業的市場格局。各大品牌在自己的領域內不斷圈地擴大,將標準化和專業化的運營模式向全國推廣,這也將是我國教育培訓機構的未來發展格局。
(三)進入國際市場競爭
國際教育集團進入中國教育市場的同時,我國教育培訓機構也要走向國際大舞臺,同時要展開與國際教育集團在國內市場的競爭。而本土品牌需要聯手行動,加大產業聯盟,既要學習國際先進的教育模式和教學科技技術,同時也要發揮本土的優勢,研發國內教育產品,提高競爭力。
總結
21世紀是一個經濟全球化和服務國際化的時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教育也作為服務業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小學教育市場呈現旺盛的增長趨勢,成為我國經濟領域閃亮的市場熱點,是未來行業中最具發展潛力的。作為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的創辦者要抓住這個市場發展的機遇,力求把這個行業做強做大。為教育事業和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將中國教育市場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新一輪的教育掘金行動即將開啟!
中國與英國是兩個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它們之間的教育也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英國的中小學教育一直以來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啟發他們主動探究,而不是簡單地從老師那里接受知識。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深入研究。并就所學內容提出疑問,不斷思考,充分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中小學的教育只能集中開展教學,教育的發展更多的是需要聯系國情,迎而追求一種集權化的教育,追求統一化的教學、統一化的學生,強調知識的系統傳授。
一、授課方式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班級授課制的國家之一。他們在發揮這一現代教育制度長處和優勢的同時,也采取相應的措施彌補其在個別教育方面的不足。為此,英國中小學的教學組織始終保持著課程教學和個別輔導兩個系統。課程教學系統以教研組(按學科劃分組成)為紐帶,由任課教師組成。其主要職責是面向全班學生系統授課。個別輔導系統以年級組(按年級劃分組成)為紐帶,由輔導教師組成,其主要職責是對本年級兒童進行個別輔導。這種雙軌并行的教學組織形式既發揚了班組授課制系統講授、成批培養、大規模提高教學質量的優勢,又克服了其在因材施教上的不足,充分照顧到了每個兒童的個體需要和個性發展。而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要實現人人平等的教育就無法滿足個別輔導系統化的要求。我國的受教育人口很多,教師的教學壓力大,除了邊遠的地方外,我們中小學的班級規模都是超大容量的,一個班級可以有大幾十的學生,在這么一個情況下,教師只能重視效率而忽視了學生的平等受教育的公平性,容易忽視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再加上我國對個別輔導沒有相應的規定,就算是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那也只能是針對幾個個別的學生而已,學生的受益面不廣,嚴格地說,因材施教不能真正落到實處。
英國中小學在教學計劃的制訂上充分體現了對個別教育的重視。通常學校對每個年級和每個班級訂有整體性教學計劃。整體計劃規定了兒童必修課程的門類、教學時數和教學進度。與此同時,任課教師和輔導教師還要負責為每位兒童制訂個體教學計劃。每一所普通中小學又都設有特殊教育教研組。特教組的主要職責是對全校那些經過國家標準檢測已注冊的特殊兒童進行特殊教育,這種特殊教育的高度普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對個別教育的重視。重視個別教育的客觀結果是兒童個性發展十分鮮明、充滿朝氣和創造的活力。相比之下,我們國家的中小學教育為了統籌兼顧就得追求統一,授課的進度也要根據絕大部分學生的接受水平而進行,追求學生的同步、統一。所以,個別學生的需要沒辦法得到滿足,在教學活動中也就難能得到體現。這給人一種我們整個中小學教育四平八穩、沒有激情、沒有活力的表象學生的潛力和特點得沒得到顯現、重視,學生得沒得到充分的發展,使他們成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養、又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才能的人,成為能夠自食其力并對社會有用的人,做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這些似乎都在表象的掩蓋下變得模糊起來。
二、教學方式
英國的中小學,任課教師從每學期開始,根據課程要求,制訂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征得校長或專業組長同意后實施。但是,教師很少按部就班按照教材上課,而是根據自己對課程要求的理解靈活地選擇授課材料。報紙、雜志、因特網和廣播電視等都是老師們選擇材料的來源,學校可根據學期進展的情況、家長建議、突發性事件等隨時調整教學內容。這種在一定框架內靈活選擇授課材料的做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使學生每節課都有新奇感,有利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英國的中小學生一節課50分鐘,通常教師只講授15~20分鐘,其余時間留給學生自己鉆研教材或獨立完成作業與練習。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提綱挈領地講透教材的主要內容,然后進行巡回解答和指導。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說是教師圍著學生轉。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方式五花八門。走進教室,你會看到有的在研讀課本,有的在相互討論,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師詢問。盡管教學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靜整齊,可是學生的學習神情都很專注、很投入,而且課堂氣氛富有生機,十分活躍。這種以兒童主體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始終處于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的積極狀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培養和鍛煉了發現知識、探索真理的創造意識和能力。
在我國,根據我們實習時了解到的情況,我們的課堂跟他們的課堂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的課程實施是根據國家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來進行的,雖然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要求、鼓勵中小學開設校本課程,使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但是從整體來看,大多數的中小學是沒有開設這門課程的,為了升學率這個指揮棒,只因為沒有合適的教師、人才來開設這門課程,課堂的開展也是跟英國有截然相反的地方。我們國家的中小學課堂是屬于老師的,雖然新課程改革一直強調學生課堂的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但這種理念不能得到實施,課程更多的還是教師的主體性的發揮。一節課40分鐘,教師講的時間超過半節課,整個課堂都是由教師來掌控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有互動,但那是為了實現教學目的而設置的,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發揮的作用不大,他們還不知肩上擔負的重任。
三、教學實踐
英國中小學的教室里,總是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教具和玩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活動相當一部分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操作這些教具、玩具。與此同時,學校還常結合教學內容舉行各種參觀、見習、實習等活動。講生物課會帶學生到自然博物館參觀,講歷史課會帶學生到歷史展覽館參觀,講天文知識會把學生帶進天文館,講宗教知識會把學生帶進教堂等。除此之外,英國中小學在課程設置上也非常突出實用性知識和技能教學。有一門課叫做技術課程,主要內容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備的技能,由于高度重視教學實踐環節,英國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較強。
而這正是我國教育所應面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我國的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由于教學任務與教學進度所限,我們老師絕不會為了某個問題而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進而把學生帶出學校去體驗,最多只能是為了讓學生寫作文而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去看看校園,就因為安全問題是首要的因素,我們不能把對學生、對家長做出不負責任的事情,所以也錯過了跟學生一起了解世界、了解社會的大好方法。我們的教學更多的是進行理論上的教授,而忽視跟實際生活、實際社會的聯系。這種紙上談兵的教育方法自然就會出現“高分低能”的尷尬。比如,一個學生的物理成績非常好,可是他面對實際的電路時,卻連最簡單的電路都不敢碰,這真可謂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失敗啊。不只這樣,幾年前,媒體還曾經報道過有學生“指鹿為馬”的可悲場景。
四、道德教育
英國是一個倡導“紳士風度”的國家,然而縱觀英國的教育,卻很難找出專門的德育課程。過去,中小學以宗教課程為主渠道來滲透道德教育。現在,越來越多的英國青少年已開始不信奉宗教,這樣宗教課的德育功能也就日漸萎縮。現在除少部分教會創辦的學校外,大部分中小學已取消了宗教課程。如今德育實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學。英國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確規定,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公民素養教育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和目標,同時要求任何教學都必須貫穿教育性原則,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質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各種教學之中。因此,英國中小學的教材是遵循科學與價值的雙重原則來編寫的,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把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的傳授和人道主義、國家意識的滲透有機結合。在教學管理中,英國中小學普遍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挖掘和講解既要體現科學觀念、真理觀念,又要體現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同時要求每個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除此之外,學校還通過校園文化、禮儀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管理以及學校與家長和社區等相互配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由此可見,英國對中小學生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多樣。
我國對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設立專門的《思想品德》課程來進行,把道德教育歸于教師的職責,社會和大眾還沒能真正擔負起對中小學生道德教育的責任。這就讓道德教育的實施面相對窄了好多。
在這里,我們進行中英兩國中小學教育幾個問題的比較,目的就在于,通過對比,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教育面臨的處境和不足,吸取別國的教育經驗和教訓,不斷地通過取長補短,發展我國的教育,使我國的教育能夠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不可能一味模仿甚至照搬別人的教學模式,但有很多東西是我們在教學中忽略了或未能引起足夠重視的,這些值得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參考文獻:
[1]王素霞.掃描英國中小學教育.山西教育,2006(05).
而中小學教師呢,他們往往是每天埋頭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這樣的教學工作中,再加上應付一些日常性的事務,他們已經是疲于應付,很少有時間、精力去搞教育教研。長此以往,他們的知識大為萎縮,僅僅盯住眼前辦公桌上的幾本教科書,失去了教科研的能力,最終成了一名“教書匠”。這樣,中小學教育教研形成了“你研究你的,我教我的”兩張皮不相干的怪現象。這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發展,令人堪憂。
因此,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種措施。
首先,廣大中小學教師要樹立教育科研意識,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善于思考,勤于總結,對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要大膽嘗試,將成功的經驗加以總結。中小學教師要改變只埋頭備課、上課,教研與自己無關的錯誤認識,并克服對教科研的“畏難”心理。
其次,中小學教師要處理好專和博的關系,既要學精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又要廣泛涉獵擴展知識面,要知識淵博。另外,一些理科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缺乏,這也阻礙了他們的教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