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施德育的基本途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習慣養成
自從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提出著名的情感智商理論后,人們已深刻地認識到個體事業成功無不與EQ(情商)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一般都認為,成功與否70%以上取決于EQ(情商)的高低,而EQ中主要一點就是習慣的培養。美育的順利進行有賴于習慣養成,而習慣養成又是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習慣是個體在長時間的學習、生活、工作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所以說,青蛙即使坐在金椅上也要往水里跳。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應該是他們必須養成的習慣,而核心則是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課內和課外的學習習慣相互關聯,互為映襯,形成一個整體,而尤以課外學習習慣的養成為重要,因為它是學生學習的內存素養和主觀能動性的重要表現及主要內容。同時,良好的課外學習習慣將十分有助于優化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知識是會遺忘的,可良好的學習習慣一經養成,尤其是良好的課外學習習慣的一經形成,會使其終身受益。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學習習慣是一件“功在眼前,利在一生”的事情。筆者所在學校在習慣養成教育工作中,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校園是我家,人人愛護她”,要求學生先從愛護校園開始,進而推及愛父母家人、同學老師、街坊鄰居以及他人。這些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處事接物習慣的養成,都對優化學生外在條件和內在素養,并掌握客觀規律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這些良好的習慣,又正是學生圓熟地處理人際關系,使自己能以審美的眼光看待社會、自然的必要條件。
三、情感滲透
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風尚,應該多借助言傳身教的方法來進行情感滲透。所謂滲透,即是“和風細雨”,“潤物細無聲”,點點滴滴出內心,絲絲縷縷總關情。
當前,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小學群體中,為數不少的人都不同程度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心理障礙,有人將“依賴、脆弱、焦慮、孤獨和固執”稱為當代青少年的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心理教育在當今社會,特別是在中小學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關注。
利用諸種手段培育和發展學生的健康心理,糾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種心理功能趨于和諧,使各種非智力因素、各種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的心理教育,毫無疑問地成了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小學繪畫教學憑借其有趣、生動、形象等特點和優勢,在學生心理教育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繪畫過程實施心理教育的潛在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講,繪畫是作者心理現實的展示,它具有深刻的心理孕育功能,繪畫教學過程實施心理教育的潛在優勢是其他教學活動無可替代的,充分發揮其作用應當成為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1,線條、色彩的心理暗示作用。線條和色彩是最基本的繪畫藝術語言。線條從本質上看,是人的主觀的、情感的、理性的創造。線條源自心靈,又有再度感發心靈的能力。與線條相比,色彩與心理的聯系似乎更為明顯。“藍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覺,紅色使人感到恐怖,綠色包含著善良與和解,具有安撫眼睛和心靈的能力。”歐洲一位足球教練,讓人將足球隊員休息時的更衣室刷成藍色,造成一種放松的氛圍,而當他作賽前動員時,則讓隊員站在涂著紅色的接待室里,以便創造出一種振奮人心的氣氛。這是一種非常高明巧妙的做法。
2,繪畫創作過程對心理磨練的功效。繪畫創作高度自主。學生完全可以自由發揮、自由主宰,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認識自我。久而久之必然養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強以及獨創、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
繪畫作業嚴謹有序。對于浮躁、焦慮、粗疏等不良心理的消解和糾正很有效果。作業過程是艱苦的勞作,繪畫作業常會遇到的“越描越黑”“前功盡棄”之類挫折性困難,很有助于幫助受教者增強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矯正知難而退、畏難而棄、遇難而潰的脆弱心理。
3,繪畫活動中蘊含著積極地心理因素。小學繪畫融入各種教育活動(包括各種課外教育活動),如:參觀畫展、舉辦畫展、繪畫講座以及教室繪畫墻報、宿舍床頭繪畫、校園主題畫廊等。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活動使參與者既是創作者、施教者,又是受教者、觀賞者。通過這些活動,創造了學生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有助于學生之間互相競賽和學習,增強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現代意識。
二、繪畫教學實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徑
在繪畫教學實施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定向教育”是諸多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種,所謂“定向教育”是指從教育的系統論觀點出發,學生學習接受構建說、類化經驗說,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心理學應以學生的知識、技能與行為規范學習為主而創建的一個教育心理學體系。
繪畫藝術作品通過主體審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與主體的氣質、性格乃至心性產生“同構”對應,從而使這些心理因素產生各種積極變化,這就為繪畫的定向教育提供了現實的依據。通過定向教育,以有效地改變、完善學生的心理結構。教育定向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研究課題,根據國內外一些研究和實驗并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反思,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
總的判斷是:我國正處于走向服務業主導的歷史節點,把握增長、轉型與改革的主動權,關鍵是“十三五”在走向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升級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盡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結構。
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趨勢與突出挑戰
“十三五”我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內外發展環境深刻復雜變化背景下的現實性選擇、戰略性選擇和主動性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客觀把握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趨勢。
一是工業轉型升級大趨勢――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第一,“十三五”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我國工業革命的歷史交匯點。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成為世界工廠,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未來幾年,如果加工制造為主的格局不改變,勢必在多方面處于被動的狀態。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工業的轉型升級。第二,“十三五”我國將進入“互聯網+”的新時代。依托新信息技術,“互聯網+”將帶動我國工業信息化的新突破。第三,“十三五”我國將開啟一場以智能化為重點實現制造業的革命。預計未來幾年以高鐵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發展將會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城鎮化轉型升級大趨勢――從規模城鎮化走向人口城鎮化。第一,我國城鎮化仍處于較快發展階段。未來5~10年名義城鎮化率仍會以年均1%~1.2%的速度推進,到“十三五”末期名義城鎮化率有望提高到60%左右。第二,“十三五”是我國形成人口城鎮化新格局的關鍵時期。2013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6%,與2012年世界平均52%的人口城鎮化率水平有較大差距。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突破,未來6年人口城鎮化率有望以年均2%~3%的速度推進,到2020人口城鎮化率有望達到50%左右。第三,“十三五”有望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歷史性突破。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看,城鄉一體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未來幾年城鄉一體化在制度與政策層面有望實現重大突破。
三是消費結構升級大趨勢――從物質型消費走向服務型消費。第一,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我國已經從生存型階段進入到發展新階段,城鄉居民的吃飯穿衣等生存型消費需求基本解決,而與人自身發展相關的健康、教育、醫療等發展型消費支出開始全面快速增長。第二,從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以信息消費為例,近年來我國信息消費規模以每年20%~30%速度快速發展。估計“十三五”新型消費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5%~25%的水平。第三,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這是消費結構升級最為突出的特點。我國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接近40%,預計到2020年服務型消費占比將提高到45%,一些發達地區甚至可能達到50%以上。農村居民總體上正處于由日用消費品為主向耐用消費品為主轉變的階段。在這個特定背景下,“十三五”我國將形成消費主導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面臨三大挑戰。
一是創新不足。創新不足仍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突出矛盾。比如,我國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生產l生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只有15%,而發達國家德國生產l生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在70%左右,占GDP的比重在30%~40%。
二是產業結構與發展趨勢不相適應。突出表現在服務業比重偏低。進入工業化中后期服務業占比明顯提高是一個基本趨勢。2014年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48.4%,2015年第一季度達到51.6%,這是個歷史新高。但仍然遠低于2000年發達國家70.1%的平均水平;與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2013年69.3%)、俄羅斯(60.3%)、印度(57%)相比,也有較大差距。
三是改革尚未實現重大突破。第一,服務業市場開放度不夠。服務供給不適應服務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于服務業市場壟斷,尤其是行政壟斷。以教育為例,教育體制“考試型、封閉式、行政化”的特點十分突出,不僅有違教育發展規律,而且也很難滿足全社會的教育需求。第二,結構性矛盾還相當突出。目前我國財稅結構、金融結構、教育結構同經濟轉型大趨勢不相適應矛盾日益突出,“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的要求明顯增強。第三,在某些方面制度化、法治化環境尚未有效形成。比如,盡管這些年法治政府建設有明顯進展,但還面臨相當艱巨的任務,需要加快推進。
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牽動影響轉型發展全局
“十三五”我國基本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的客觀基礎正在形成。實現這一轉型,既可以在結構升級的基礎上形成7%左右的經濟增長新常態,又能夠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創造有利條件。
形成服務業主導新格局的需求明顯加大。一是工業轉型升級對現代服務業的依賴全面增強。第一,創新對生產業的依賴性增強。在工業化發展初期,生產業的作用并不大。進入工業化中期,尤其是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生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第二,制造業轉型升級對互聯網發展的依賴性增強。“互聯網+”時代,離開信息化,離開“互聯網+”,制造業轉型升級就比較困難,形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頭戲和突出優勢就比較困難。第三,企業發展模式轉型對服務型經濟的依賴性增強。企業的產品創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蘋果之所以能夠打敗諾基亞,關鍵在于蘋果的服務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只有包括服務模式在內的商業模式變革能夠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趨勢,企業才能在新階段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二是人口城鎮化對眼務業發展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長。進入工業化中期之后,全社會對城鎮化的需求和期望發生歷史性變化,尤其是對城鎮化的就業、居住等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十三五”時期從規模城鎮化走向人口城鎮化,意味著近4億農業轉移人口將要進城,這帶來巨大的教育、醫療等需求,并為生活業釋放巨大的市場空間。三是消費結構升級對現代服務業需求明顯增強。以教育為例,2014年,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30萬左右,同比增長16%。中國在美留學生占了全部國際學生的31%,2014年為美國經濟貢獻了約220億美元。滿足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服務型消費需求,客觀上要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擴大服務的有效供給。
我國經濟法的制定和修改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當前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平穩健康發展,在這期間,經濟法進行了多次修訂和補充,但無論國內經濟形勢如何復雜多變,經濟法的法律實質必須符合實踐性的基本要求,必須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法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不斷深化,《民法通則》的頒布使我國經濟法徹底擁有獨立的法律地位,隨后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了如《礦產資源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循環經濟法》等新型經濟法律體系作為補充。
我國經濟法立法原則的國情化支持
我國經濟法體系的構成比較廣泛,經濟法不是單一的法律,而是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各種經濟關系的表現形式而確定的。我國經濟法的立法體系具有獨立性,但必須聯系我國現有經濟發展的程度進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我國經濟法理論對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和獨特的闡釋。同一時期的經濟法對于現有經濟發展體制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其法律表現可以就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管理秩序進行解釋,由于國情比較復雜,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改革開放,以價值規律為導向,進一步開展立法建設,因此我國經濟法又需要對于市場經濟中的各個活動領域分別制定對應的法律,這些被細化的法律又共同屬于經濟法的構成體系。因而,我國經濟法必須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立法依據,這是經濟法在我國市場經濟領域發揮法律職能,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是在不斷深化科技創新和改革的基礎上,以國有大生產來促進經濟的不斷增長,來滿足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生產目的由價值規律的導向作用來決定,因此我國經濟法體系的制定必須在滿足國家利益、市場原則和人民利益的基礎上進行,要兼顧三者利益。
當前我國的政治經濟改革不斷升級,優化政法體制,使改革方向能夠不斷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例如,在農村經濟稅費改革實踐中,我國大膽實行免除農業稅政策,提高農村補助標準,從根本上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企業轉型和優化升級過程中,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的生產發展目標,指明企業轉體改制的發展方向,為提高我國工業生產力,增強企業競爭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現有的經濟發展規律。以價值規律為參考,對我國現有經濟運行狀況進行宏觀調控,滿足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國有事業單位向企業轉型,完成自主運營和自負盈虧的改革目標,使國有企業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此外,經濟法還要針對市場經濟發展中的缺陷漏洞及時修訂和補充,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對市場競爭中出現的不法行為予以法律制裁。
我國經濟法的立法和修訂要時刻參考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使各項經濟法規措施也能充分地反映出國家對于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從而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我國經濟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保障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相對開放,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系,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范疇。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參與者必須以我國具體國情和本土情況為競爭參考依據,經濟法也在協調經濟關系和改善市場競爭機制的同時對市場經濟參與者予以法律保護,并以此為法律職能,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合理地運行。
我國經濟法對管理經營權、集體經濟權利進行了系統規定。根據目前經濟運行狀況,已經陸續出臺了針對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鄉村集體經濟保護的相關條例,規定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法律基礎,參與市場競爭中必須履行的義務,以及侵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合法經營權的行為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另外,也對集體經濟參與市場競爭提出了競爭規范的要求,對我國民間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提供必要的法律補充。
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企業的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優秀企業可能擁有市場壟斷能力,新興企業可能在發展起步階段面臨更多困難與挑戰。因此我國經濟法的制定必須結合企業發展需要,對企業的經營范疇作出全面具體的規定。《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的實施體現出經濟法對于企業自主產權的重視;在企業的發展規劃方面,經濟法根據市場需求的標準,對企業的發展方向進行微觀調控,保證企業的性質職能以及企業發展的方向能夠健康發展;在協調企業利益糾紛問題上,以公平公正的原則解決企業間的利益糾紛,維護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一、創建情境,突出探究,激發認知動力
歷史教學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內化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科學設計的情境是學生歷史多感官教學開展的前提條件。隨著生本理念在中學歷史教學應用的日益深入,借助其強大的現實價值,為歷史教學情境的搭建塑造更為直觀、生動、形象的觀念指導,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生活體驗與認知興趣。
借助生本理念創建歷史情境,就要具體實施中,要結合學生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以往傳統教學設計中的刻板性、單線性問題,轉而朝著可視化、形象化、多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教師要把握的一個宏觀原則是:以生本理念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借助聽、說、讀、寫等多種手段,運用眼、耳、口、手等多種器官,了解歷史、體驗歷史、感知歷史,借助情境教學設計的系統化,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將歷史知識歸納總結,綜合在一起,更加系統化。
課堂教學在傳遞基本知識的同時,借助情境教學來實現學生能力的轉化,促進其能力發展。當然,通過生本理念完成情境教學設計還應該在具體結構與形式等方面科學考慮,需要體現的是技術在歷史情境搭建中的現實價值,需要學生能理解與接收,不能將其簡單地當作教師運用生本理念進行“炫技”。同時,還需要考慮學生在客觀的情況下能夠完成的最大限度,以及最佳的情境教學完成順序。科學性也體現在情境教學要貼近生活、深入現實,讓學生能從自身環境體驗到。因為無論是學校生活、家庭生活還是社區生活,不論是天上地下還是海洋陸地都是青少年十分熟悉與向往的東西。面對這樣情境性強的情境教學,學生只有樂于參與的心態,而沒有思想負擔。且能夠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一位教師在講美國南北戰爭時,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林肯是位性格溫和、寬厚、仁慈、謙遜的人,可是為什么他當選為總統成為一場殘酷戰爭的導火線?這場戰爭悲劇能否避免?為什么林肯贏得了戰爭,自己卻被刺身亡? 教師設置的這個有著鮮明對比的這個情境,深深地抓住了學生,讓學生開始動腦筋,自覺地去課本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在活動的展開中聯系自己的經驗、體驗,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討論、比較、評價、互補與修正,豐富與完善自己的認識,并引出新的開放性問題。所以問題的開放性對教學目標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自主學習,深化思考,引領差異發展
在學生運用生本理念開展歷史課堂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歷史素質存在較大差別,綜合把握歷史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在運用生本理念開展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包容大部分學生的思考,通過面的擴展讓各類學生都得到發展。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區分多感官教學的層次與難易度。一般的,可以在運用生本理念開展課堂學習的時候考慮按照基礎、發展、創造的逐級上升層次,對于基礎層次,要求所有的學生基本都能參與,借助生本理念所呈現出概括性、形象化歷史思維圖式、問題線索、內容結構,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尋找知識,努力完成。同時,學生還可以借助MSN、QQ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一對一溝通,或者用QQ群建立討論組來進行溝通互動。此外,學生還可以將自己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成果到Q-ZONE等空間之中,讓自己的同學進行跟帖留言,對于歷史問題展開溝通互動,幫助全體同學進行互助提高。
三、突出激趣,優化引導,推進共同進步
學生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良好的情緒狀態既是我們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運用生本理念開展歷史課堂學習計能否產生實效,對于學生立體全面的感知歷史,了解歷史的內在魅力,進而提升對于歷史的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生動有效的生本理念指導下的歷史教學,需要教師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生活與教學經驗,對問題的獨到見解,能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超越一名學生的認知與接受能力。另外,伴隨著歷史教學的日益發散性與靈活性,教師應發揮生本理念圖形結合的優勢,融抽象于形象,化刻板于生活,重視學生的感性思維術思維訓練,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途徑進行自我調整、親身體驗、自我感悟與質疑,能發表個人思考的意見或見解,而這也就從更為廣闊的層面提升了學生的歷史素養。
四、創新評價,強化激勵,增進參與動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6-007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46
在中學教育的歷程中,素質教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話題。中學教育的內容,基本上可以分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二者是人全面發展的兩個不同側面。科學教育側重于智慧、理性和能力的發展,通過“求真”,使其行為合乎客觀規律;人文教育側重于社會價值、規范、情感的形成和確立,通過“求善”,使其行為合乎本真人性。一個完整全面發展的人,既需要有科學教育使其擁有理性方法,同時,又需要較高的人文素養組成其全面的知識結構,進而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完善的思維模式。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必然會影響到個體的全面發展。
在中學教育現狀中,高考的杠桿作用使學校和個體都把精力投入到了應試教育之中,人文教育基本被忽視是一個現實。尤其是在占據較高比例的理科生的教學中,其教育內容除了語文之外,主要是數理化生等以科學教育為主的內容,無論是從學生個體還是學校的整體來看,人文素質教育現狀都不容樂觀,都亟待提高。因此,應該重視人文教育,使培養學生的不僅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應該有較高的人文素養,主要途徑如下:
一、傳授人文知識
(一)開設人文素質學科課程
與現有實行的文理分科相比,即將取消分科,實施新的高考方法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無疑是一個進步,然而這還遠遠不夠。分科以后,雖然人文類課程(語文、歷史、地理、政治)成為了所有學生日常授課的正常內容,但實際效果恐怕也只是停留在課程表面或者課程表上而已。在考試杠桿的作用下,感興趣的學科才是值得學習的科目,偏理和偏文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依然會分化出潛在的文理生,其本質上和以前不會有太多的改變。只是對于文理兼修的學霸而言,多了一份選擇。
因此,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人文素質教育受到輕視的現狀,有必要對課程結構進行改革。可以嘗試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強制性,使其成為高考的一份子或者參考成績。要創新辦學與育才的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建立人文素質的課程體系,將史地政等基本常識匯成一個門類課程,傳授基本的常識,使學生能接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同時,增設一些文學藝術類的選修課,既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也使學生有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人文特性
在人文素質教學中,語文課無疑是最基本最現實的科目。作為言志載道的精神工具,語文教學承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代文學作品和散文類文章,除了承繼文學的作用,同時也兼有歷史甚至是地理的教育作用。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無論是英雄還是俠客、帝王還是平民,其自身中都會包含有傳統的價值觀和善惡是非的觀念,這些形象在與讀者心靈的碰撞中會改變著一個人的生命活動和思想;同時,一部作品既是文學也會是史學,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歷史的身影。尤其是文學常識部分,其本質上是史學的一部分,在教學中,不應該簡略而過,而是要濃墨重彩,從而彌補歷史教學缺失帶來的空白。再者,結合文章中出現的地理內容,教師也應該融進地理知識,拓寬語文教學的內容,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因此,語文教學的作用應該被充分放大,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自身的人文性,使之能夠在學習中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工具。
語文課程教學除了傳授基本的人文常識,同時也可以利用很多真實的英雄人物和虛構的美好形象,以及對國家自然、歷史的描繪,向學生傳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傳統民族美德等正能量。而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將價值觀和是非觀念等融入到作品中,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和情操,塑造理想的人格。使學生既能通過讀書掌握書籍中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能領悟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
二、 組織人文實踐活動
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工程,傳授人文知識只是工程的一個方面,組織人文實踐活動則可以將人文素質教育進行深化。
(一)舉辦知識講座和人文社團活動
人文素質系列講座和社團活動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一個有力途徑。
在正常的教學之余,舉辦普及性質的文學、歷史或藝術等方面的講座,不求深奧,但求寬泛。既講究知識性,也注重趣味性,使學生在快樂中汲取知識,達到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激感,娛樂身心的作用,從而對學生起到熏陶、教育、感召、凈化的作用。講座時間可以固定,形成一個機制,時間的長短要適度,既能達到傳授基本人文常識的目的,又不能占用過多的時間。把握好時間和內容全面以及趣味性是其重要所在。從這一點出發,對于教師的自身素質要求要高一些,如果達不到要求,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不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
對于社團活動,或許有人認為這是大學生的專利。其實不然,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中學中,也大有市場。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就是一個成功的社團活動。該社團每年都會舉行各種級別的活動,小到全市,大到全國、國際,參加的人數之眾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在這個社團的活動中,不僅僅是英語口語的提高,同時,學生對于聯合國機構的模仿建立,對于世界問題的參與、討論,以及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對策和稿件的寫作等,全方位地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語言辯論能力、對國際政治的了解和解讀能力、對新聞稿件的寫作能力,甚至小到學生自我的生活管理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認知等。
模聯只是成功的例子,其實,在學校中還可以有很多合適的社團活動,比如讀書會、藝術團體等。讀書既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寬度、也可通過寫作讀書體會并加以交流而加深自己的知識厚度。藝術社團則可以了解藝術的有關知識,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所以,社團絕不是大學生的專利,在中學開展社團活動,對于提高人文素質有著不小的實際作用。將社團活動全面禁止或者抱有偏見的觀點無疑是眼光短淺的表現。
(二)發揮共青團的特殊作用。
長期以來,共青團的重要作用在中學被忽視了。語文教學所宣揚的價值觀念是通過隱喻教學來實現的,觀念隱含在作品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思想教育則是直觀可見的,二者之間的作用不可以相互替代。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傳統的美德教育,僅僅通過語文教學來實現是不完整的。必須充分發揮共青團的作用,始終教育學生把樹立崇高的信念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作為教育的重點,長抓不懈。通過輔導講座、觀看影像、知識競賽、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形式形成立體教育,從而使廣大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激發他們愛國、愛黨的政治熱情,自覺地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當前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從家門到校門,一心閉門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其實,這種局面大多是由學校和家長造成的,而學生本身對于走入社會、和外界交流有著濃厚的興趣。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引導他們了解國情、民情,接觸社會,對于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有著極大的益處。我們可以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隊等方式,引導學生到社會中去,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奉獻給社會,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增長才干。
總之,只有不斷更新人文教育的觀念,拓展傳授人文知識的方法,活化人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挖掘人文教育的精神內涵,才能真正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作用不會馬上顯現,但對于個體的發展而言,一生將會受益無窮。
語文的基本功(素質)表現為口語交際、閱讀、寫作三種顯性能力。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通常稱為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支柱撐持著語文能力賴于區別于其他諸學科能力的框架,構成了自己獨特的結構。這四種能力構成了語文能力系統,雖然功能各異,但彼此相通。從生理來看,眼、耳、口、手等各種感官相通;從心理來看,由同一大腦指揮,是大腦多種功能的靈活運用;從系統論來看,聽、說、讀、寫四大要素形成語文能力素質的結構,顯現出集合性,各要素互相聯系,體現出相關性,各要素構成一個整體,不是聽說讀寫的簡單迭加,而整體效應大于各部分之和。
要提高語文能力素質,必須全面展開聽說讀寫訓練,并以此為開發學生智力,培養素質能力貫穿一切語文教學活動及其過程的始終。因此,聽說讀寫訓練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
聽、說能力是人類進行有聲言語活動所必備的兩種基本能力。聽、不是一個簡單的生理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在聽的過程中要很好地利用大腦。憑著聽覺器官對別人講話的信息吸收,大腦就要進行分析理解,在分析理解的過程中,要善于抓重點,善于抓實質,要能概括歸納。對各類講話,如有條理的話、雜亂無意的話、啰嗦重復的話、詞不達意的話等能分析比較,做到揚優棄劣,這里面就有一個判斷評價問題。在聽別人說話的過程中,憑著自己良好的記憶和敏捷的思維,作出判斷、辨析、評價、迅速形成自己的觀點,作出恰當的反應。主要抓相似語言的聽辨,語群意義的整理和提要,言語動機的分析,反應的準確和迅速等。培養“聽”能力素質的途徑有很多。
“說”的能力訓練主要抓說話的勇氣和熱情;普通話的表說和朗讀;言語的集中性、動作協調條理性、準確性、連貫性、簡潔性以及靈活性;說話方式的選取,行為語言的運用等。
啟發式、問答式教學,增加學生發言的頻率,使他們養成“思考”后再“說”的習慣,回答問題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段意.中心,歸納寫作技巧、概括小說喜劇的故事梗概等,鍛煉他們整體把握文章后歸納概括的口頭表達能力。利用第二課堂,就現實生活中焦點、熱點問題中時間展開辯論,如“李向群的人生價值觀”、“神舟五號宇宙飛船試飛成功”、“大學生馬加爵為何成為兇犯”等。通過辯論會各抒己見,激發了他們的思維,大大鍛煉他們“說”的能力。
“讀”的能力訓練包括字、詞的掌握和積累,尤其是字的音、形、義及詞的特定含義與共用;長句、復句結構的把握與意義和理解,篇章脈絡和作者意圖的分析,讀物要領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讀物形式和語言特點的把握;對讀物的全面評鑒;良好的讀書習慣,各種讀法的掌握,讀的速度、記憶和創造性等。
讀有朗讀和視讀,即用口念讀和用眼看書閱讀。培養語言素質首先要培養正確的書面語感,其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是多朗讀文章。語文教學都重視分析而忽視朗讀。朗讀少,所受的書面語言薰陶也少,當然難以形成良好的書面語感和書面表達能力。在一些用方言教學的地區,學生作文普遍語句不通,其原因也就是學生身處方言環境,用方言思維,用方言表達。多誦讀文章,就是多創造書面語言環境,學生不斷地、反復地朗讀語言規范的文章,等于跟著語言大師不斷地?學說書面語言。學說久了,“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有了規范的書面語言積累,書面語感就自然形成是,書面表達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三國的董迂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那些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應熟讀成誦,仔細品味其思想內涵及構文技巧,從中也培養了語感,心靈感應上也能得到美的啟迪,美的薰陶。
中學語言教學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但學生要學好語文,掌握語文工具光靠課內是不足的,還有賴于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自學語文的重要領域。
“寫”的能力素質訓練包括書寫的正確、清晰、工整和快速性;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尤其是造長句和復句;作文的積極性、目的性和速度等。
寫作技能是作文素質的綜合反應。只有綜合素質提高了,才能寫出思想性、藝術性較強的作文,提高學生的作文技能,必須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學生的觀察素質。觀察是寫作過程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不能進入寫作過程。巴金說:“倘使我寫人寫得不好,寫得不像,那就是因為我缺乏觀察。”提高觀察技能,首先要教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做到隨時隨地留心觀察。自然萬物的多彩多姿,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變幻莫測,四季時令的更迭,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為人的社會的光怪大陸離,社會環境下的形形的人的活動等。葉圣陶先生說:“要敘述失誤,必須先認識它們,了解它們,這惟有下功夫去觀察。”注重觀察及其能力的培養,是寫作教學必須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
指導學生注意觀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寫作中的“無米之炊”的困擾問題,而且對于陶冶學生的思想和情趣,發展學生智力,增長其知識,豐富其寫作技巧,都有極其重要意義,要經常組織觀察活動,如參觀訪問博物館、紀念館?名勝古跡、文物、旅游勝地和自然風光。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活動時,還要求他們將觀察結果儲存起來,以備寫作之用。儲存觀察結果的重要方法是多寫日記、觀察筆記、生活札記、讀書筆記等。這種方法可以彌補大腦記憶的不足,有利于寫作材料的積累、儲存,還是練筆的重要方式,記得多,寫得多,就不會手懶筆生,有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
著名數學家懷特海曾說:“數學就是對于模式的研究。”
所謂數學模型,是指對于現實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對象,為了某個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簡化假設,運用適當的數學工具,并通過數學語言表述出來的一個數學結構,數學中的各種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應的現實原型作為背景而抽象出來的數學概念。各種數學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論體系等等,都是一些具體的數學模型。舉個簡單的例子,二次函數就是一個數學模型,很多數學問題甚至實際問題都可以轉化為二次函數來解決。而通過對問題數學化,模型構建,求解檢驗使問題獲得解決的方法稱之為數學模型方法。我們的數學教學說到底實際上就是教給學生前人給我們構建的一個個數學模型和怎樣構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學生能運用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
具體的講數學模型方法的操作程序大致如下:
實際問題分析抽象建立模型數學問題
檢驗 實際解 釋譯 數學解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關鍵是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必須首先通過觀察分析、提煉出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后再把數學模型納入某知識系統去處理,這不但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當的觀察、分析、綜合、類比能力。學生的這種能力的獲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數學建模意識貫穿在教學的始終,也就是要不斷的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的觀點去觀察、分析和表示各種事物關系、空間關系和數學信息,從紛繁復雜的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我們熟悉的數學模型,進而達到用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建模意識成為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習慣。 二、 構建數學建模意識的基本途徑
現階段人類已經進入一個知識資源生產、分配 、配置、占有、使用或消費為主要因素的知識經濟時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知識是其中最重要的資本, 而圖書館作為一種搜集、保管、整理、利用與消費知識資源的社會服務機構,在知識快速增長、傳播與交流的過程中其傳統的管理模式也在發生改變,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知識需求日益增長,知識經濟時代給圖書館的知識資本管理的轉變提供了機遇與條件。
一、圖書館知識資本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圖書館的知識資本管理主要依靠的是內部驅動力和外部拉動力。從內部來說,圖書館的管理機制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缺陷,比如沒有形成完善的激勵機制以及缺乏良好的圖書館員的再教育和培訓等等,這樣會導致館員的整體素質較低,服務質量較差的后果,甚至會引起人才的嚴重流失,隨著這種現象的日益加劇,圖書館管理人員的經驗技巧等隱性知識也會隨之流失,影響圖書館的持續發展;而從外部來說,傳統的知識管理模式不能實現讀者用戶之間知識的良好轉化,更不能適應讀者用戶一體化、個別化、實時化的信息需求,此外,隨著社會對知識的日益關注以及其知識需求的逐漸增加,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成為促進圖書館發展的良好機遇,所以,為了圖書館的自身生存與發展進步,圖書館應該加強知識資本的管理,對其自身的定位與任務進行不斷明確,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外部環境,實行圖書館知識資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促進知識轉化機制的開放。
二、圖書館知識資本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
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指在圖書館對知識資本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實行的以人為中心的實踐活動與管理理論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內部館員與外部讀者用戶兩個主體對象。
1、提高館員的積極性。為了有效提高館員的工作積極性,圖書館要通過激勵或培訓的手段不斷開發館員的潛能,提高其知識技能,增加圖書館的知識資本,為其知識資本的管理提供持續性的資源基礎,館員的專業素質、知識結構、信息意識以及服務理念是影響圖書館產生、發展、積累、轉化以及創新其知識資本的直接因素,所以圖書館要重點培養館員的知識技能,提高其業務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使其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身于圖書館的日常工作。
2、創造和諧的環境氛圍。在圖書館的知識資本管理過程中,應該創造一種自律、自愛、自勉、自尊以及互相尊重的環境氛圍,用一種比較公平、寬容以及和諧的環境氛圍進行民主管理,使館員成為圖書館知識資本管理的主體與客體,提高其主人翁意識和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其在工作環境中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不斷增強其凝聚力與戰斗力,促進圖書館各項日常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以知識為主的管理模式
為了順利地進行知識資本的管理,圖書館首先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資源,使其成為知識資本進行運作的強大后盾,促進知識資本的有效運行,與此同時,知識資本的運作和管理還要通過對知識資源進行析取、重組、分類以及創新等流程使其形成真正的知識資本,所以圖書館要促進其知識庫的建立與完善,形成一種以知識為主的管理模式,促進圖書館知識資本的條理化、流動化、有序化以及關聯化,為圖書館的讀者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促進圖書館知識資本的積累與轉化,而作為圖書館知識資本系統中一種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知識庫也是圖書館知識資本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特征,它主要將知識點作為基礎,包括出源數據庫、知識元庫以及專業知識倉庫等相關知識庫的建設,具有動態變化的特征,其建設思路體現出圖書館知識資本管理的新思路與新方法,所以圖書館要在知識管理模式的支配下,將知識作為圖書館的生存資本,進行決策與知識創新,以適應社會外部環境的挑戰。
(三)以信息科技為主要推動力的管理模式
圖書館是知識的聚集地,而信息技術是圖書館進行知識資本管理重要的物質基礎,所以圖書館在進行知識資本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將先進的信息科技作為基礎與前提,實現知識增值的管理目的。圖書館進行知識資本管理的主要的四個階段為知識的搜集、轉化、創新以及積累,這也是促進其知識資本增值的四個主要歷程。各種先進的信息科技在知識資本管理的過程中為其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促進了知識的多元化與多樣化,實現了知識的傳播與創新以及圖書館隱性知識資本和顯性知識資本的轉化,將圖書館知識資本的價值鏈創造出來,提高了知識資本的創新性。所以,以信息科技為主要推動力的圖書館知識資本管理能夠促進其知識信息資源的豐富,也為圖書館獲取最新的知識信息創造了條件,提高了圖書館管理的高效性以及讀者用戶獲取知識信息的便捷性,為廣大的讀者用戶提供了更好的服務。
結語:綜上所述,作為一種在知識經濟時代提高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知識資本也是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現階段圖書館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所以要實現這些優勢的有效利用,加強圖書館的知識資本管理,采用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以知識為主的管理模式以及以信息科技為主要推動力的管理模式,促進知識資本價值的轉移,提高館員的服務質量,實現知識資本增值的目標,促進圖書館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曉露.知識經濟時代下圖書館知識資本的管理[J].廣西社會科學,2011(06)
[2]劉曉鷗.知識經濟時代的圖書館知識管理[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11(03)
在學習時,如果光扣字詞的表層意思,那學到的只是一些膚淺的知識。這樣的精品,我們只有在把握表面意思之后,反復去讀,反復去品味,方能嚼出其中的滋味,理解其中的內涵,才能真正欣賞到藝術的精華,食其瓊漿。同時通過朗誦古文,從音節的抑揚頓挫里體會作者的語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屈原的《離騷》,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拳拳愛國之心;讀《孔雀東南飛》,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封建家長制等制度的強烈不滿,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愿。實際上,現代詩歌的教學也是如此。讀《黃河頌》時,我們通過大聲地、包涵深情的朗讀,感動同學們,使他們從中感受到作者對黃河的贊美,對祖國的深情。
二、誦讀可以激發我們的聯想和想象
在古詩文中,聯想和想象是常用的手法。例如在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整個的過程都是作者聯想與想象的,想象自己飛入仙境,最終表達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又如在李白的《月下獨酌》中,作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把月看成最親密的朋友,與它一起談心、賞月、喝酒,看似熱鬧異常,開心快樂,逍遙自在,其實這只不過是為了顯示作者更加寂寞而已。想想這些作品,如果沒有加上想象和聯想的翅膀,恐怕難品其真昧。可見聯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賞古詩文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是在古詩文中,“詩人感物,聯類無窮”。而要激發我們的聯想和想象,那就需要我們大量地誦讀,在誦讀中感受那變幻多姿的畫面,在誦讀中去遐思邇想,去想象其人、其事、其景、其境,在誦讀中加深對詩作內容的理解。
三、誦讀有利于文言語感的形成
“語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言語交流中對詞語表達的理解,使用習慣等的反映。語感具有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功能,高品位的語感還能使人聽得真,懂得深,說得好,寫得美。過去,語感訓練并未真正引起語文教育界的重視,近年來,開始呼吁語感的歸位。目前,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并重視語感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古詩文是在古漢語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一種以簡潔、典雅為特征的書面語體。它被應用的時代早已過去了,人們平時說話是不會用它的,因而無從聽到,這使得學生的古詩文學習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語感對的詩文學習有重大作用,這就需培養好學生的語感,培養好語感,就需要我們的誦讀,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心想口誦耳聽,朗朗書聲構筑起相應的語言環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反復讀,反復去背,日積月累,許多詞、句、篇都積淀在頭腦之中,文言語感也就日漸增強,語感增強了,文言的學習也自然輕松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