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踐教學的特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藝術院系學生的特點分析
在藝術院系擔任外語教學的教師,都有過類似的感受,那就是與一般院系的學生相比,藝術院系的學生有著更鮮明的個性。在一般院系行得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對于這些學生就不太適合。要讓他們學好英語,并能運用已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有目標的交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有效地進行教學,教師就必須了解外語學習者、了解影響學習者學習外語的因素,并針對學習者的自身特點在教學環節和步驟上進行調整。藝術院系的學生除了具有大學生普遍的情緒、心理、技能、知識結構與行為傾向外,他們還具有藝術院系專業學生特殊的共性。總結起來,大體有以下幾個特點:藝術院系學生具有與其他專業學生不同的思維特點。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不喜歡呆板固定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式,如:釋意、例句、誦讀文章,通常無法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專業課程與外語學習時間分配不合理。藝術創作過程通常有時間的連續性,前期構思、收集素材、反復修改、后期制作等往往需要幾天、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并不像外界認為的那樣一蹴而就。而外語學習的特點是持之以恒,每天堅持學習,如果不能將零星的時間合理調配好進行學習,學習者通常由于沒有成就感,而放棄了對外語的學習。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雖然學習藝術的學生有崇尚個性,我行我素的特點,但在校園集體生活的環境里,仍免不了受集體不注重外語學習的大氛圍的影響。很難想象,在一個普遍對外語學習熱情不高的環境下,能有人持之以恒地“孤軍奮戰”學習外語。自制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往往在考試前,才選擇“突擊性”的英語學習方式。這些特點中,大多數不利于外語教學。由此造成的艱難教學局面也是外語教師必須面對的。而這些特點也正是影響藝術院系學生學習外語的癥結所在。因此,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實際水平、學習現狀對教學方法做出適當調整。
2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根據藝術類大學生學習外語的特點、方法、習慣和不同的課程內容,可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可以把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例如情景教學法、交際教學法、視聽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等。根據實踐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規律了解學生的情感和需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建立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開展個性化教學,進而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現代外語教學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手段,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軟件等多種教學手段使外語教學朝著個性化的、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這符合藝術類大學生喜歡寬松隨意的學習環境,而且現代教學手段克服了以往缺少語言環境的弊端, 提供了地道的外語材料,標準的語音、語調以及各種現場真實的語言場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適合藝術類學生感性、喜歡創新的特點,容易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注重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多樣性,更能激發藝術類大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
3 考評的綜合性和科學性
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外語學習更多的是注重語言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考試方式多種多樣:考試與考查相結合;把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的考核結合起來;把論文寫作、專業閱讀、翻譯等科目的考評結合起來,有些科目還可提交論文,例如翻譯、閱讀和寫作,把學校考評、學生自我考評和學生間的考評結合起來,以便教師及時了解課程設計、教材使用、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所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英語學習是藝術類大學生的弱項,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提高。對于學生在考評中的不足和進步,教師要及時給予人性化的評價,增強學生外語學習的信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4 教師自身的深化提高
構建立體化教學模式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外語教師的素質問題。外語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不斷決策的過程,因此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它決定著立體化教學模式構建成敗的關鍵。立體化教學模式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外語專業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既懂得現代外語學習理論、語言學、二語習得理論、外語教育心理學、藝術類學科知識、課程理論等相關學科的知識,還要有教學能力,也就是要有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因此要有課堂教學設計與組織的能力;教師要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及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外語立體化教學模式不僅要求外語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而且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還要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充分認識到藝術類大學生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因材施教,構建立體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開展個性化教學,才能達到外語教學的最佳效果,才能利用教育國際化大背景資源培養出高水平的藝術類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建紅.多元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 遲延萍,朱曉艷.論現代外語教學新趨勢:語言與內容融合教學[J].前沿, 2010(14):187-190.
[3] 周海燕. 藝術院校學生英語學習風格個案研究[ J] .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
[4] 董煥玲. 藝術類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其思考[ J] . 中國音樂, 2013(2).
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普及,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和優勢也在逐漸的顯露出來,教學活動是教育的主體,因此,教學活動的成果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多媒體教學的廣泛運用,使得我國的教育水平在不斷提高。本文將簡要分析一下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特點,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一、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和優勢分析
(一)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和直觀。傳統的課堂只能提供靜態的文字和圖片,即使有教師的講解,學生也無法直觀的了解所學習的內容,無論教師怎樣努力的講解,學生對于抽象的知識只能停留在想象的階段,因此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人的認知是有一定的選擇性,客觀存在的事物多種多樣,在一定的時期內,人們總是選擇其中的少數,作為直覺對象,并且能夠從大背景中分離出來,對他們作出反應。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這樣一個選擇的過程,所以,僅僅依靠教師的粉筆和講解,很難使學生把知識從抽象的大背景中分離出來。而多媒體技術,就能夠把這些抽象的知識賦予具體的表達方式,把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的數學概念,物理化學上的宏觀實體和微觀粒子結構,采用多媒體技術,用圖片和聲音,進行具體和直觀的描述,加上鮮艷的顏色、動聽的聲音,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化起來,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促進創造性思維的開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中輕松掌握知識,這是常規教學法無法比擬的優勢。
(二)信息容量擴大,課時容量擴大。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擴大了傳統課堂的容量,它能夠通過多媒體技術,將豐富的內容用直觀的圖形和影響表達出來,從多方面、多層次去表達同一個內容,這就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微觀和宏觀進行有機的結合,在抽象和具體之間進行交替,能夠徹底將知識進行分解并傳遞,化繁瑣為簡單,減少信息在學生大腦中的加工和轉換時間,縮短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傳統教學方式,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就無法進行信息的大量擴充,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則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傳授速度快的特點,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接受比傳統課堂多很多的信息,利用所節省的時間,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同時,多媒體技術中包含了很多書本上不具備的知識,在對書本知識進行豐富和補充的同時,也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整個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和完整,有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更加符合新時期信息型綜合素質人才的標準。
(三)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實踐能力。由于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上課之前教師己經做好了各種與上課內容相關的教學課件,在課堂上,就省去了大量書寫板書的時間,把節省的時間用來演示不同的課件,這為教師的講課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利于教師實施新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把文字,圖片和聲音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直觀,形象地把枯燥的課堂變得有聲有色,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夠獲取大量的信息,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當前教學模式所提倡的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清楚的展示出各種真實的事件,使學生真切的體會到各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助于學生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出判斷,在提高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現代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一)處理好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多媒體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因此,它不可能脫離傳統教學而獨立存在,因此,在進行多媒體教程的編制時,要正確處理其與傳統教學的關系,有時很簡單的知識點,寫在黑板上,并不比幻燈片的效率差,而且要給學生充分的記錄和思考時間,保證學生能夠對知識點進行記憶,課時是有限的,要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理想的學習效果,就要把多媒體和傳統板書的優勢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是連接學生與知識的紐帶,還充當著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角色。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傳統的教學內容與形式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樣,不僅實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就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與實踐發表個人看法。
一、小學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
(1)教學目標整合性。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師教學行為的依據和一節課成功與否的行為起點,教學目標是否合理直接關系著這一節課的成敗與課程目標的達成。如今小學語文新課程強調的重點不同于以往,教學目標具有整合性,不像從前每個目標是孤立存在的,之間沒有相互關聯。這主要表現在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組合、過程與方法的有機組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組合。不難發現,通過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求教師要兼顧每個方面,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夠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時記住作者心目中美好等的形象。
(2)教學內容開放性。美國教育家說過:“一個人要成為優秀的教師,那他必須是一個具有創造力,向前看的人,一個進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開放性語文教學首先需要教師教學思想的開放。新課程理念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和開放性的胸懷。如今的時代不比從前,即便是小學生,鋪天蓋地的信息已經讓他們目不暇接,所以,在講授語文課的時候,單單依靠課本上的知識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以語文課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盡可能多地引進與之相關聯的信息,展開立體式教學,以此來強化學習,但是中心必須是課文本身,最后才能把課文吃透,讓學生得到知識。
(3)教學方式互動性。教學方式互動,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即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人與環境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實施最大的變化體現在課堂上,從前那種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不見了,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氣息,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從前那種“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課堂氣氛活躍,熱烈而不喧鬧,爭辯而又溫馨,師生間以平等的心態相互交流、溝通和補充,教師沒有了居高臨下的姿態,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彼此間交流著情感、體驗和觀念,最后達成共識,學生真正學到了知識。
(4)教學過程活動性。新課程教學理念倡導學生參與進課程中來,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更應如此,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如果僅僅是一味、死板地講課,就不能培養他們對語文的興趣,要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讓學生參與進課文中來,融會貫通,就能夠更好地讓他們掌握知識。
二、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實踐中主要采取方法
(1)注重積累與感悟。新課程標準實施后,語文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積累與感悟。學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語文成績,要通過對平時知識的積累來實現的。因此,語文教師應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對于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不應停留在表面上,而應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探討。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還能鞏固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比如語文教師應在闡述文章內容的同時,滲透關于說明文的寫作特點,并引導學生注重對說明文知識的積累與感悟。
(2)注重激發學習興趣。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小學生在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中各種需要的情緒表現。新授課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我也從多年的小學教學中,深深體會到: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前提,教師的關愛是積極參與學習的動力,正確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有效措施,要獲得教學成功,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主動地進行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是外因條件,學生就是內因根據,教師的教學只能通過學生的學起作用。
(3)注重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發展,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的教學模式給語文教學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也在無形中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不僅是豐富語文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同時還是實現新課程標準的有效手段。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感人場面,從而促使學生切實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4)注重加強橫向思維訓練。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重視思維的深度發展,忽視思維的橫向訓練,隨著課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認識到了橫向思維的重要性,鼓勵多種解題策略屢見課堂,這樣學生的思路就變寬了,大腦變靈活了,創新的積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對橫向思維的訓練是比較少的,對課堂中的重點問題,我不僅要求學生學會,還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決問題,想方設法拓寬學生思維的寬度。這樣的學法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大有裨益。
總之,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參考文獻:
張家界旅游學校創辦于1983年,是湖南省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旅游職業學校,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一直是學校重點建設的專業,為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旅游服務與管理人才。學校一直把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作為教育的目標和宗旨。為了實現這個辦學目標,學校結合學情、校情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徑,在重視專業理論教學的前提下,將實踐性教學納入了學校專業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所謂實踐性教學就是在向學生系統地講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緊緊抓住專業應用性的特點,突出應用特色,強化實踐性環節,將理論學習與提高技能有機結合,以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技能的各種現場教學和專業實習活動。
職業學校的實踐教學是相對于學校的理論教學而言的,與理論教學密切相關,但又不同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教學內容是傳授專業技能,是通過合理結構配置呈現的具體教學內容,包括實訓、見習、案例教學、畢業實習、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而理論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理論知識和思維邏輯,教學形式主要是課堂授課。此外,實踐教學在培養目標、教學環境、教學設備等方面也表現出與理論知識教學的很多不同點,種種區別使實踐教學具有自己的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創新的不斷加快,實踐性教學已經成為職業學校教學的重要一環。為了使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符合新時期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筆者認為在實踐性教學中只有透徹研究這些特點,并在了解該專業特點的基礎上探尋科學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實效。
一、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的特點
1.教學目的的明確性
職業教育中采用的實踐教學不同于基礎教育中的基礎知識教育,也不是基礎教育中的素質教育,而是職業教育中的專業技能教育,教學的目的在于從對知識的傳授和掌握轉向對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從而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所以實踐性教學就是一種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的訓練,是具有明確的職業能力標準、職業范圍甚至明確的就業崗位的教學。為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的組織上以應用性為主。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就是為旅游行業培養所需的導游、旅行社計調與旅行社管理、外聯、景區景點講解員等相關人才。這就需要培養學生具備相對應的管理知識,如上、下、平行溝通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財務報表能力等。
2.教學計劃的系統性
實踐性教學不同于生活實踐,不是單個的行動和事件,是一個由一定的物質基礎和人員合作完成的系統工程,是有計劃地培養人的活動,即是一種系統性的教育。在中職教育中,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必須是系統有序的,要符合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積累和深化、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因此要對實踐教學計劃進行統籌安排,學校應有自己的實踐教學方案,每個方案都要明確的實踐教學的設備、場地、資金規劃、師資、期限、過程等,體現出各階段的培養計劃,在制定計劃時要考慮到實踐教學目標必須與社會對旅游服務與管理人才的總體要求一致,要分階段、有層次、有梯度地來指導整個實踐教學活動,優化和完善各個實踐教學環節。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在一年級時讓學生學習、了解了旅游概論、旅游地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等基本理論課程的內容后要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生在旅行社、景區參觀、見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各個部門業務分工及合作的框架;二年級通過案例教學、實操等手段,使學生掌握實操的技能;三年級考取專業技能證后到相關企業實習,進一步掌握旅行社、酒店的服務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形式的直觀性
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貫徹實踐性教學的直觀性,可以使學生獲得真實、具體、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直觀認知,了解、熟悉技術的操作要領,突破時空和思維模式的限制,使語言難以表達清楚的抽象知識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技術規范創造條件,增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技能培養的效率。例如,講授“地陪導游中首次沿途導游”時,筆者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視頻資料,學生清晰地看到了沿途導游的全過程;同時,教師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能很直觀地明確沿途導游的內容及要領。
4.教學環境的開放性
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環境與其他教學不同,需要的是一種真實的或仿真的情景,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實際設備,所使用的設備未必能在教室這個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所組織的活動未必能在教室這個固定的空間內展開,所使用的素材未必能在教室等特定的空間內獲得,所培養的能力未必能在師生單向交流中形成。導游專業的實踐教學除了在教室內進行情景模擬外,應把學生帶到旅行社學習不同部門的工作流程和技能,此外還要讓學生走進景區(景點),融入到現場導游的具體環境中去。因此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時必須處在一個開放的環境里。
5.教學內容的動態性
職業教育教學內容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教學內容是基于人類知識的積淀,而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是源于當代的職業世界,是對職業世界中技能的歸納和整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專業知識的更新周期不斷縮短,許多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思想逐步應用于專業管理領域,專業管理教學應及時追蹤新技術、新裝備的發展進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由于旅游服務與酒店管理的教學實踐是開放的體系,必須同外界尤其是旅行社、旅游景點景區發生信息的交換,因此實踐性教學也應有一個動態更新機制,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要廣泛地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本專業相對應的職業崗位群的職責和綜合素質與能力要求,并根據旅游業的實際情況和對人才的要求來調整教學內容,針對企業實際所需的人才類型來培養學生,落實具體的課程,強化教學“應用能力”。其教學內容與職業需要必須盡可能的保持同步,至少不能落后于社會需求,因此實踐教學內容必須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更新,使其處在動態變化之中。
6.教學方法的創新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重在培養人的智力水平,增加人的知識總量,但職業教育不能簡單照搬普通教育中的方法。在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應該根據職業教育的目的和學習內容的特殊性,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應變能力,以適應旅游服務與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分組討論法、團隊合作法、案列分析法等
通過與時俱進的實踐性教學方法,吸引開放性教育條件下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既受到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又受到素質教育的熏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7.教學評價的多元性
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考核不像理論教學考核那樣單一和客觀,帶有主觀性和主體的自主性的特點。因為實踐性教學活動完成情況的考核標準以文字說明為主,除完成的字數、完成的時間是類似量化的指標外,基本上是定性指標及原則性說明,任課教師或指導教師對考核標準的文意理解必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隨意性。而開放教育下實踐性教學活動的完成需要依賴于學生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但開放教育下的學生質量差異較大,而且整體水平不高,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很難靠自主性保證實踐性教學過程的真實性、完整性的教學質量。這種主觀性和自主性的特點導致評價的多元性,從主體視角來看,實踐教學評價可以由學校管理人員、教學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學生家長、職業教育專家共同參與;從過程角度來看,實踐教學評價可以包括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從評價內容看,實踐教學除了技能評價外,還有知識評價、職業道德評價等。 但無論是誰評價,評價內容是什么,總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對學生實踐活進行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在活動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更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實施方式
實踐性教學是傳統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在如何加強實踐教學方面,我校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不斷進行探索,采用了實訓、見習、案例教學、畢業實習、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方法,從技能初步形成、技能操作實訓到技能強化等分層次、分階段逐步地開展實踐性教學,將知識技能與工作崗位結合起來,突出操作,重視合作和創新,培養了一大批社會所需求的創新型適用人才。
1.技能形成性實踐教學實施方式
技能形成性實踐教學是實踐性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技能學習從無到有的成長過程的實踐教學形式。作為剛剛從初中畢業的學生來說,對所學的專業還沒有清晰地認識和了解,組織好校內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技能操作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按照技能學習的發展順序和規律,可以分為感知認同實踐和仿真模擬操作實踐等方式。
1.1感同認知實踐教學。所謂感同認知實踐教學就是組織學生利用感官了解職業工作的過程、企業的環境、設備的形態以及職業發展的空間等。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的專業和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從各方面有感性的、初步的認識,并產生喜好等認同感,為以后的學習和教學打好基礎。感同認知實踐的方式主要有參觀、調查、訪問、演講等,這些方式可以集中組織,也可以分散進行;實踐的地點可以是校內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讓學生到學校所在的地區內各大旅行社看一看各旅游部門的工作流程,或讓學生分批跟團了解導游員的工作實況。或通過演講、班會等形式強化他們對所學專業的感受,增強專業意識,激發專業熱情。
1.2案例教學。在《導游實務》、《旅游法規》等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我校專業課教師都非常重視案例的教學,收集了許多的案例進行補充教學。一般采用如下過程進行案例教學:①課前布置案例內容,由學生自主分析或互相討論;②課堂指定學生重點發言,并進行全班討論;③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課后要求學生書面歸納。
1.3仿真模擬。這是技能的初步形成階段,是按照職業世界的真實情況、構造,盡量模仿真實的工作環境,體現旅游服務業的原始原貌,營造職業工作的氣氛,通過教師的示范、影像教材的演示等讓學生了解、掌握技能操作的順序、動作標準和注意事項等,學生經過模擬掌握基本的動作要領,了解相關設備、工具的性能、使用方法等。
這個階段往往是學習新技能的基礎階段,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以理論為基礎,重點突出實踐操作,一步步培養學生操作技能。以上實踐性教學以在學校內部開展為主。
2.技能強化性實踐教學實施方式
學生在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后,需要開始強化這些技能,并通過教學項目等不斷綜合單項技能,以達到熟練再現技能的程度。強化的方式主要有實訓、見習和技能競賽等。
2.1實訓。實訓是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是中職學生理論實踐結合的重要途徑,實訓是為熟練掌握某種技術或技能而在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中進行反復訓練的活動。實訓目前是我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占相當大的比列,實訓的時間一般在學習專業課之后,是在一定理論和技能基礎上進行的,實訓的內容不是仿真模擬操作實踐教學期間的單項動作訓練,而是單項能力、甚至是多項能力的綜合,因此,實訓教學中經常采用項目教學等具有復合型的教學方式,實訓的地點隨所需條件而定,校內有實訓基地等條件的可在校內展開,也可依靠企業資源展開。
2.2見習。見習是實踐教學的補充形式。我校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在二年級上學期或下學期采取招標的形式與旅行社聯系,由中標的旅行社派出精干的導游員組織學生到岳陽樓、衡山、韶山等湖南經典旅游線進行實地教學活動,這些帶隊的導游員既是學生的導游工作者,更是學生的“師傅”。從這些導游員身上學生學到的不僅是他們的導游工作能力,還有他們的應變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等綜合知識。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從課堂、學校走出來,開闊視野、增長實踐知識與技能。
2.3技能競賽。技能競賽是實踐教學的促進形式,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提高中職學校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因此,應定期舉辦或參加全國、省、市、校級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技能競賽,將其制度化、固定化。需要注意的是,技能競賽應作為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的一個必要環節,卻不能用技能競賽完全代替系統、全面的專業教學,畢竟技能競賽前的強化訓練不可能面對所有的學生,但我們可以通過技能競賽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用于指導以后的實踐性教學,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3.技能整合性實踐教學實施方式
這是綜合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檢驗性實踐,進一步完善技能,并不斷獲得工作經驗的教學方式。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3.1校外實習。以畢業實習這種方式為主,這是學習期間的最后階段,是中職教學中必有的實踐教學形式。學習的內容具有綜合性的特性,包含了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方法策略及社會能力等。學生兼有學習者和工作人員的雙重身份,還可領取一定的勞動報酬。實習目的是使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復雜的難題,進行創造性實踐,由此達到最高級別的的實踐,因此這種教學實踐教學具有最終性特性,是職業教育整體培養目標的綜合反應。
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幫助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必須重視校外實習。在校外實習首先要和相關的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這可以借鑒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所謂“雙元制”教學是一種國家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雙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這種“雙元制”模式重視能力培養,針對性較強,能充分調動企業辦學的積極性。在這種制度保證下,企業不僅會制訂完善的培訓規劃,促進專業理論與職業實踐相結合,強化技能培養,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訓經費,使教學有足夠的物質保證。不過當前由于就業形式比較嚴峻,使得學生的畢業實習變成了就業實習,這樣做從長遠來看是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的,因為學生通過校內實習只是初步具備了基本的導游專業技能,學生必須要在實際工作中去鍛煉、提高并積累實踐經驗。這就需要學生不能始終在單一的崗位上實習,必須要有崗位輪換。通過崗位輪換一方面拓展學生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
3.2社會實踐。這是指導學生在社會中從事的一項實踐活動,常以3-5人為一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布置相關任務,目的是增強學生對實踐活動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
以上這些實踐教學形式是循序漸進、互相補充的,動作技能的形成規律是由簡單技能的組合逐步形成復雜的技能,有一個熟能生巧的發展過程,只有熟練掌握了單項技能才能學習復雜的技巧,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給學生充分反復操練的機會,即結合專業特點,不斷的強化操作訓練,在最后階段整合實踐經驗,聯接所學技能,形成較完整的職業技能。
參考文獻
[1]張晉.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33.
[2]歐陽河.職業教育基本問題初探[z].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2):22.
所謂學生視角,簡言之,即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觀察事物、看待問題。因此,基于學生視角的課堂應表現為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從學生學習心理、認知特點出發,定位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以及推進教學活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習起始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
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是體現學生視角的課堂教學設計最基本的特征。換句話說,一節課的教學預設,連學生的學習基礎都不太清楚,那么體現學生視角便是一句空話。唯有準確把握學生學習起點的教學預設,才有可能做到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準確,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恰當,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合理,教學活動的推進上有序,教師才能對“什么時候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什么時候需要給學生以幫助”等問題做到了然于胸。
2.學習過程體現學生的獨立精神
我們知道,一節課雖然由不同的教學環節組成,但終究是學生對某一個知識內容學習的過程。因此,保證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獨立精神,是體現學生視角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特質。也就是說,在整節課的設計中,教師始終需要明確自己首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協調者”,然后是“合作者”,最后才是“幫助者”。表現在課堂上,就是教師一般在材料提供、問題引出以及活動推進時,介入得多一些,而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時候,應盡可能退后,以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實現。教師應始終牢記,保持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立精神,是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
3.學習環境保有生生交流的平臺
課堂教學首先是引導學生學習的環境建設,其次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生態建設,而學生視角的課堂不單單著眼于學生個體的學習,它同樣關注學生群體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生生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是課堂生態環境建設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學生智慧生長、情智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筆者認為,生生交流渠道通暢也應該是學生視角課堂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基于學生視角的課堂教學實踐要點
下面筆者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例,結合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從學習起點的發掘、學習過程中獨立精神的維護以及學習交流平臺的建設三個方面,對構建學生視角的課堂教學作具體分析。
1.把握適切的學習起點
正如前文所述,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是體現學生視角課堂教學實踐的根本。那么,實踐中教師通過怎樣的方式方法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呢?以下介紹兩種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采用的方法。
(1)課前微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設定恰當的學習目標
所謂微調查,是相對于嚴格意義上的調查研究而言的。與一般的調查研究相比,微調查的調查范圍較小,調查手段簡便易行,調查材料簡潔,數據分析簡單及時,突出實用性。課前進行微調查,操作時一般需要圍繞即將教學的內容設計相關問題,采用簡易的問卷或小型的訪談等方式進行。目的是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或者掌握狀況,以幫助教師在課前預設時設定恰當的學習目標。
如筆者教學一年級上冊“加法的認識”一課時,就是在采用課前微調查的方式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基礎后設定教學起點的。
調查內容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對全班學生進行問卷測試,內容為“計算8道加法式題:1+4、2+3、4+1、3+2、6+3、4+5、5+3、3+7”。第二部分,隨機選取一個大組學生(11人)訪談兩個問題:問題①,果樹上原來有3只小鳥,又飛來2只,現在果樹上一共有幾只小鳥?請學生口頭列出算式;問題②,請說說4+1表示什么意思。舉例說明。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筆者了解到一年級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基礎是:能夠進行10以內的加法運算,但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及價值的認識尚未建立。于是,教學重點設定為:幫助學生在經歷加法運算模型形成過程的基礎上,理解加法運算的意義。教學進程設定為兩個層次:前半節課重點引導學生從“境”到“式”,經歷加法模型的產生與提煉過程;后半節課則重點關注從“式”到“境”,體驗加法模型的應用與解構過程,為學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運算意義提供更多的幫助。
(2)課始重嘗試,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組織合理的學習進程
所謂嘗試,即先試著做一做,然后再討論。了解與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除了采用課前調查的方式之外,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在一節課的前5分鐘設計一個組織學生嘗試的環節來完成。如筆者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這個內容時,就采用了這樣的方式。
首先通過媒體逐個呈現三組圖形,每組圖形在屏幕上出現5秒后消失,隨即請學生說說剛才屏幕上出現的是怎樣的一組圖形。三組圖形中,前面兩組圖形是按重復排列規律排列的,第三組則不按規律排列(如下圖)。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活動后,請學生圍繞“記憶的難易”,談感受、說體會、找原因,最終得出結論:按一定規律排列的那兩組圖形容易記,沒有按規律排列的那組圖形不容易記。
接著便組織學生嘗試。問題:圖形按一定的規律排列記起來容易,那你能不能畫一組有這樣的排列規律的圖形呢?試試看吧。
沒有研究規律的特征,只是憑著游戲活動中學生的自主觀察與體會進行創作,這本身便是一個嘗試的過程。實際教學中,因為有了學生的嘗試,后續的學習材料也便足夠豐富,既包括“簡單重復排列”(即2個或3個圖形的重復排列)的材料,又包括“復雜重復排列”(即4個或5個,甚至有6個圖形的重復排列)的材料。活動價值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一則暴露不同層次學生原有的對“重復排列規律”的認識經驗,二則利于教師隨后組織交流活動時設計更有層次的學習活動。
2.設計獨立的學習空間
新課程實施已經十多年,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已經在一線教師中達成共識。體現學生視角的課堂,一個重要特征便是保證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獨立性。現圍繞《認識鐘表》一課的教學,就如何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獨立學習空間談幾點做法。
(1)關注人人參與,保證學習活動的參與面
人人參與是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說說容易,做起來卻不太容易,要保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面,是需要設計的。筆者在《認識鐘表》這節課中,設計了三個“人人參與”的基本活動。
一是課始“畫鐘面”活動。呈現鐘表的圖片,請學生觀賞,然后提出任務:這些各式各樣的鐘表面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畫一個可以用來看時間的鐘面嗎?要求每位學生動手畫。
二是課中“畫時刻”活動。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關系,并能夠初步認讀時刻后,請學生根據電子鐘呈現的時刻(6:00和12:00),在教師提供的不完整的鐘面上畫出相應的時刻。同樣要求全體學生動手畫。
三是課末“做時刻”活動。組織學生根據提供的電子時刻(3:00和9:00),請學生用肢體表示出來(左手臂為時針,右手臂為分針)。同樣是全體參與。
以上三個活動都有相應的活動目標。活動一,既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也為后續的討論學習提供豐富的素材;活動二,引導學生建立電子計時與鐘面計時的關系,建立鐘面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活動三,在進一步鞏固電子計時與鐘面計時關系的同時,強化空間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每個活動都有“人人參與”作保證,使得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調整指導策略,在關注全體學生的同時,還能夠適時幫助更多的學生個性化地完成學習任務。
(2)關注獨立思考,保證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獨立思考既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必要過程,也是課堂上學生思維成果交流的基礎,是保證學習活動有層次、有深度推進的關鍵。從本節課來看,“認識鐘表”的顯性知識點是知道鐘面的構成,了解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關系,知道生活中表示時刻的記錄方式――電子計時,理解電子計時與鐘面計時的關系。從思維角度來分析,這又是一個從觀察到理解,從直接反映到間接反映的過程,是思維從實物形象逐步走向概念表象的過程。完成這樣的過程,需要學生有深度的獨立思考作保證。
教學中,學生的獨立思考體現在兩個層次上:一是完成任務過程中的獨立思維活動,即在沒有人幫助下的個體思維。比如任務一中,學生在觀察了一部分實物鐘面后進行的嘗試“畫鐘面”,需要其結合看到的實物鐘面,獨立分析鐘面上的本質要素,去掉無關要素,在此基礎上畫出比較完整的鐘面;任務二,同樣需要學生獨立思考短針(時針)與長針(分針)的作用,畫出相應的時刻,特別是在畫“12:00”時,需要學生獨立解決時針和分針重合的問題。
二是在交流學習成果后的思維活動,即在同伴啟發下的個體反思。完成任務過程中的獨立思考,是思維成果交流的基礎,而成果交流后的個體反思,同樣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過程。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設計一些學生自我反思的環節,以保證學生自我比較、自我調整,激起學生反思性的思維活動,調整或完善自身的思維成果。如在交流所畫的鐘面時,請學生自我修改;當學生在做游戲時,又請學生自己調整,等等。這些活動的設計,很好地解決了學生思維過程中的偏差,修正了學生的思維過程,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相當有效的。
3.營造生生交流的學習平臺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其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學習素養的提升,除了個體的努力之外,當然也離不開群體的互動與交流。因此,學生視角的課堂在保障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也需要在群體學習環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上下工夫。生生交流平臺的建設,是保障學生群體發展的重要因素。實踐中,教師要做好以下兩點。
(1)減少師生對話,增加生生互動,讓生生交流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常態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滿堂灌”的現象減少了,但“滿堂問”的現象多了起來,而“滿堂問”的課堂其實質還是教師主宰的課堂。學生視角的課堂更應該關注學生間的對話,即教師更多地履行自己作為活動“組織者”、問題“協調者”的角色,盡可能將學生呈現的問題或材料,作為“皮球”拋給學生,由學生幫助學生處理。主張課堂上的生生互動,建設課堂學習共同體,以保證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反映在實踐中,則可以采用大問題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提出一個核心問題: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請學生結合這個實際情境問題討論交流,從而完成對“圓的特征”的認識,就不失為一種改變教師“一言堂”或“滿堂問”現象的好辦法。
1 教學方法的分析與討論
1.教學方法的定義:“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共同活動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又包括學生學的方法。
2.“教學方法是為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專門教學內容的教學活動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總和。
3.教學方法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
健美操組合動作多,內容變化豐富多樣,節奏感強,促進健美操教學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我們通常運用的有線性漸進法、金字塔法、遞加法,連接法、過渡法和分解變化法等六種。健美操組合動作變化豐富多樣,節奏感強,為使復雜的教學過程簡單化,使抽象感覺具體化,還可以利用電視、錄像、多媒體和圖片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更系統全面的掌握知識、技術和技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達到健身的目的。
現代健美操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學生身心發展,達到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一。改革開放對當前體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學校體育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所教科目、動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能力,使其終生受益。而目前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這種模式下,教師僅教給學生各種組合、套路,然后學生學習、模仿。這樣,學生只是一味地完全按固定模式被動學習,離開課堂,掌握的只是教師教的固定套路。21世紀已經來臨,更注重的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而體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又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從新的視角去看待學校體育教育,并在此基礎上對學校體育教育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實踐。一種“學習――創編――實踐――再學習”的創造力教學模式就是一種適應當代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由鋪墊環節、發展能力環節和多維綜合評價三個模塊構成的新的模式運行系統。在鋪墊模塊中,重點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基本技術、基本理論的運用能力,為下一步的能力發展進行鋪墊。發展能力模塊主要讓學生通過課堂領操實踐的鍛煉,達到能力和膽量提高的目的,通過課內外實踐的反饋,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能力和心理能力,提高水平,同時不斷改革,充實模式系統,提高教學質量。多維綜合評價模塊是對學生和整個教學模式系統進行客觀評價,以利于檢驗系統的效能,發揮系統的作用。
2 實施與運用
(一)創造力教學模式的實施
使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基礎上,能靈活運用技術,創造性地應用所學知識,獨立創編套路、組合,并在課堂領操實踐鍛煉中增長才干,提高綜合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首先必須對教材和教法進行改進,要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健美操教育,合理安排教材內容和運用教學方法。在教材內容的構建上,突破傳統的以競技健美操項目為主的格局,重視基本技術、基本能力和其它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在完成健美操專項技術教學之外,增加自我設計體育鍛煉能力訓練、心理品質訓練等內容,充實健美操專項課的教材內容,構建多方位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創造力教育教學模式三個模快的實施步驟。
1、鋪墊模塊教學部分:第一學期進行,重點提高學生的認識,從基本技術、心理訓練、科學鍛煉原理、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等方面進行理論和技術的教學,為學生下一步創編操進行鋪墊,引導學生對突出自身個性特點的自編操做準備。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1-2套熱身操模式套路,并將動作編排原理、動作特點向學生介紹,同時在理論教學中講授動作編排及記寫方法,然后讓學生任意創編體現自己個性特點的動作、內容。
2、發展模塊教學部分;安排在第二學期進行,在培養創編能力、記寫能力、應用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
教師將每節課的熱身操分配給每位同學,讓他們按運動規律和編排原則編排動作,并把動作用文字和圖解記錄下來,在實踐課之后,教師給予評價,使學生能夠及時在技術上、心理上進行調整。
3、多維綜合評價部分:學生的考核通過教師評定和學生自評,互評形式,對學生體育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3 總結
創造力教學模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創造了條件,形成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學生不是復制性地接受知識和技能,而是創造性地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創造力教學模式更有利于職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實施,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使學生在掌握健身方法和技能的同時,提高了自我鍛煉能力,這無疑對終身體育觀的樹立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起到推動作用。
健美操事業的改革、創新是無限的,新世紀一切事物都在飛速地發展,作為體育教育領域的引領人,我會加強健美操教學研究工作,了解健美操最新動態,發展和完善健美操教學組織形式,不斷提高健美操教學質量和訓練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敢于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為推動我國健美操運動的快速發展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沛,馬鴻韜,孟憲君 健美操概念研究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q
2.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
3.方熙嫦編著 時尚健身導航 2006年1月出版
培養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職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問題。人才的培養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植物生產類專業具有理論性和應用性都極強的特點。培養的農科類畢業生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符合種植業生產、農業資源配置、生態環境改善等領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學院根據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特點,加強了實踐環節課程體系的構建,探索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和自主創業能力,滿足了新形勢下社會對農業管理技術人才的要求。
我們按照“尊重個性、發展個性、人人成功、個個發展”的宗旨,提出了植物生產類本科生培養目標是:“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應用”,突破傳統的以專業教育為主的培養模式,在長期教學改革實踐中建立了以綜合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的新模式。以生動、形象化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授課中純理論授課帶來的僵化、呆板,缺少活力的狀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授課質量。
首先,貫通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增加認知實踐課,適當前移專業基礎課程,達到拓寬口徑、了解專業、穩定思想、明確目標的目的;其次,縮減課程學時,按照“小型化”、“綜合化”和“精減理論、強化實踐”的原則,重點解決傳統培養模式中存在的課程內容重復、劃分過細以及內容陳舊等弊端。精減單門課程的理論學時,教學內容強調“少而精”,打破原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完整性,減少死記硬背內容,突出實踐重點知識;最后,選修課程多樣化,增加選修課程數,取消限制選課,規定選修學分,這不僅加大學生選課的自由度,而且保證學生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合理性,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實踐動手能力是社會評判植物生產類專業學生質量的重要標準,為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根據實踐教學“系統性、整體性、循序性、全程性、平衡性”的特點,一方面,增加實踐教學的學時數;另一方面,構建四年持續的實踐教學體系,即認知實踐、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等“四段制”實踐教學體系。
所謂的認知實踐就是根據專業特點,在新生入學后采用參觀實驗室、實驗基地生產田、生產標本田、科學研究試驗田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學生所在地區的本土特點開展針對性的試驗設計,及時的在生產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實現理論-實踐-理論-在實踐的認知過程。
基礎實踐就是在認知實踐基礎上,結合所學內容開展針對性的試驗,包括參與大學生創新計劃、教師的科研實踐等。要求各教研室配備理論性強、實踐經驗豐富的高水平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真正的把知識和經驗傳承給學生,即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又培養了科學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學院又組織了學生社會實踐,科技下鄉、科技服務等活動,免費現場分析、解答農民提出的疑問,了解“三農”問題和市場經濟下的宏觀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專業實踐是在大學的三年級,針對所學專業,開展生產實習。我們制定完善的實習體系,采用校外實習和校內實習相結合,聯系不同生態區位的大規模校外實習基地,配備指導教師并聘請校外生產相關部門的專家作為指導教師規范管理學生的生產實習,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通過幾年的專業實踐學生普遍反映在知識水平上,在個人修養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實習單位的評價也較好。
綜合實踐是在這種不間斷實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教師和學院的科研工作,參與科研工作并結合科學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為此,設置了文獻檢索和科技寫作等課程,使學生能快捷方便的查詢資料,撰寫規范的畢業論文并答辯。通過四年不間斷的實踐活動,不僅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要求有一支業務能力強、專業結構合理、責任心強的指導教師隊伍。教研室采取了引進+培養的方式打造學緣、學歷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對學生實施導師制,導師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等各方面進行指導。導師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用敬業精神去影響學生,不僅穩定了學生專業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使導師們能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個性、志趣和特長,為因材施教,挖掘學生個性潛力奠定了基礎。
為了適應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培養合格的高素質復合型農科人才,我們要不斷地搞好教學研究,探索新形勢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楊金土.對技術、技術型人才和技術教育的再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2,(15/16).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08—150-03
英語專業的文學課程是高師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旨在“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該大綱不僅勾勒出英語文學課程的教學范圍和教學框架,而且也提出了課程的教學組織結構與教學目的,通過文學閱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識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的文學批評方法,領會作品傳達的正面價值觀,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這是一個內容廣泛、要求全面、符合學習者在較高水平上學習展開語言學習活動的大綱,但實施起來難度很大。近年的英語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證明,似乎越來越無法完成大綱的要求,原因有三個:第一,外在環境迫使學習者不得學習一些更加“實用”的語言技能課程以滿足未來就業的要求;第二,學生對文學課程的誤解,以為文學講解的都是遠離現實的知識,因此是無用的知識;第三,文學課程較基礎段的聽、說、讀、寫課程在知識層面上更難,在形式上更復雜,所以學生有相當大的畏難情緒,再加上課時的限制,使教師難以完成授課內容,學生難以取得相應的成績。這些問題促使我們首先應深刻了解英美文學課程的本質,然后發現其學習過程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利用正確的方法、形式與手段來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是關鍵。
一、英美文學學習的理論依據
由于英語文學課程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的課程,不會像聽、說、讀、寫通過反復訓練就可以得到提高,它必須經過閱讀、思考、討論、寫作等環節的漸進過程才能掌握,在此期間,學生必須主動使用以前學習過的人文和英語方面的知識,必須在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交流中才能獲得對文學文本的深刻理解,這樣才能有所長進。以診斷性與反思性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的核心特征意味著學習者必須從事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診斷和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設置的目標。顯然,英美文學課程必須時刻提醒學習者和教師注意自己的目標是否合理,所提出的問題是否超出了學生知識理解范圍和學習目的,以及教與學雙方的互動是否有效等問題,這樣控制整個教學過程,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英美文學教學的建構主義特征說明了該課程應該是以獲取知識為依歸的積極的互動學習過程和教學雙方建立知識體系為真實行為。它是社會的、交往的和自我反思的行為,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必須延伸到課堂之外,那么,網絡環境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網絡化英美文學的知識結構
網絡化教學環境,按照C,Bereiter的解釋,是為學生提供共享數據的網絡系統,為學生的互助學習提供環境。學生自己創造結點,包括文本和圖形,并進入數據……學生通過閱讀和評論他人的反映,在提高自己的認識和思想中得到實踐。外語教學廣泛利用網絡資源和手段已經取得的成績,主要是在基礎階段課程方面。然而,外語專業,尤其是英語專業高年級課程教學中使用網絡的情況鮮有人從理論上、實踐上進行探討。集中探討網絡化或多媒體環境下英美文學教學的文章尚不多見。其中,有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有的局限于網絡或多媒體的某個功能,有的采用認知角度等來討論教學形式和教學效果,但大都沒有關注網絡知識的本質和網絡學習的策略。
有的大學和教育機構也在積極地建立英美文學教學網站,旨在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向外界擴大自己在該專業的影響,也有直接拷貝國外網站內容的,如鹽城師范學院外語系的精品課程和教育部英美文學精品課程都以PPT形式向外公布了課程教案。同時,也分別開辟了“影視作品”、“模擬考試”、“試卷庫”、“在線交流”和“課程答疑”等5個板塊,在全國范圍都是不錯的網站。但教育部英美文學精品課程以教師的PPT教案就相形見絀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語新教材(以下簡稱NSEFC)是在1993年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以下簡稱SEFC)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NSEFC教材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精神,對SEFC教材做了較大的改進,成為由高中英語教學大綱向新課程標準過渡的教材。因此,NSEFC教材自2003年使用以來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一線教師普遍認為,NSEFC教材帶來的啟示大于指示,挑戰大于機遇,跨越大于過渡。
一、對教材體系的認識
1. 在編排內容上,它一改以往教材大多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賦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培養學生語言綜合知識能力的責任,通過大量貼近社會生活的真實材料,向教師和學生展現了一幅幅實際的語言學習場景。教師和學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側重地展開教和學,從而全面提高運用英語這一語言工具來表達情感,展示內心世界的素質和能力。
2. 在編排步驟上,采用了分課型任務教學的方式。對教師而言,這無形中減輕了年輕教師在課型設計上的迷惑,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素材的收集上,從而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我們也看到,一些教學步驟對于學生來講,知識起點較高,開展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難,且具有不甚合理的地方。
3. 課本附錄中的一些語言點的解釋還有不盡詳細的地方,個別還有疏漏之處,艱難適應今后高考的目標和要求,這些都需要編者和教師加以改進和補充。
二、NSEFC教材的特點
1. 基本特點
NSEFC教材的結構合理,形式活潑,設計美觀,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和欣賞需求。該教材仍采用單元劃分的方式,但取消了每個單元設置4課的做法,而是設置了若干個板塊。
NSEFC教材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富有較強的時代氣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和人為修養。
NSEFC教材在采用話題、功能和結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設計了一些任務型教學活動,符合新課程標;位的精神。
NSEFC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評價的內容,體現了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練習冊各個單元所設計的評價內容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逆行反思。教師用書中還提供了補充建議,并設計了一些診斷性測試題,供教學時參考。教學中淡化語法,重視聽說讀寫能力,提倡整體教學法和交際法,鼓勵教師用英語授課。而NSEFC教材則淡化單元課型,加大聽讀量、詞匯量和綜合信息量,強化語言綜合技能的整合;同時倡導任務型教學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方法,強調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改造評價方式,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2. NSEFC教材帶來的挑戰和困難
(1)NSEFC教材學生用書中只有單元話題,聽、說、讀、寫各技能的訓練混合一體,對于長期習慣于依據教材按圖索驥的教師來說,很難把握課時的分配。
(2)NSEFC教材中的生詞量、閱讀量、話題信息量以及各種任務活動量提高的幅度較大,教師難以整合,學生也難以掌握。據介紹,該套教材覆蓋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24個話題,66個功能意念項目和3000多個單詞及300余條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在SEFC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8個話題,23個功能意念項目和1500多個詞匯。
NSEFC教材中的Speaking,Reading,Language Study,Integrating Skills以及Project和Assessing等板塊都設有彈性任務;原本簡單的口語訓練(Speaking或Talking)變成了提供主題情景和語言功能項目,讓學生開口說英語,討論、辯論、采訪或寫調查報告等耗時較多的活動。
(3)NSEFC教材的單元板塊多,教學步驟也多。學生用書中單元板塊包括Goals, Warming up, Listening, Speaking,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 Language Study, Word Study, Grammar, Integrating skills, Readings and writing Tips和Checkpoint14個板塊;練習冊(Workbook)包括10個板塊。教師的最大困惑是:這么多板塊很難全部完成,但該如何整合呢?
(4)NSEFC教材中的聽力材料趨于生活化、場景化和口語化,應該是最佳的聽力材料;但朗讀者語速太快,口語味大濃,學生對材料的背景知識不熟悉以及材料的生詞量大等因素增加了學生聽力的難度。
(5)NSEFC教學參考書中的“教學建議”、“補充參考資料”,特別是用英語編寫的“學生用書教學指導”和“主題任務建議”等部分都頗具學術指導意義。可能因為內容和體例全新的緣故,目前其對教師教學的參考作用卻難以發揮,有的教師甚至反映讀不懂這些英語材料。
三、教學建議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因素我校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興趣都不是太高,聽力、口語、閱讀這幾方面尤其困難,新教材的實施,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因此,靈活地利用教材,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增減,重新整合,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我們來說尤其重要。要完成以上任務,筆者以為:
1. 大膽處理教材,樹立教師及教材的理念
教師沒有必要把教材中的所有的板塊都教完,也沒有必要把所有的“任務”都做完,因為教材只是一種教學資源包。教師應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依據學生的實際,大膽刪減,增補和重組教材內容。
(1)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刪減教材內容,以便集中精力處理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實施最有效的教學活動,落實最重要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比如,簡化Warming up,Speaking,Talking, Postreading, Project以及Assessment等板塊的教學步驟。另外,教師可以舍棄一些與學生生活相距較遠,專業性太強的內容,如The silver screen(Book 1A Unit 5, Fact and fantasy (Book 2B, Unit 12)和frightening nature (Book 2A Unit 10)等單元中的部分內容。)
(2)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通過報刊閱讀等手段增補和拓展教材內容,比如,在教學News Media(Book 2A Unit 2)的近兩周時間里,筆者要求學生閱讀至少5份適合中學生閱讀的英語報紙,如《考試報》等。學生不僅能高效率完成課上所學內容,還可以增強課外自學英語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日常活動的主題調整教學順序,重組教材內容。例如,教師可以在開學時教學Good friends (Book 1A Unit 1),Good manners (Book 1A Unit 6);在運動會期間教學Sports(Book 1A Unit 8); 在元旦和春節前夕教學Healthy eating (Book 1B Unit 13), Festivals (Book Unit 14);在旅游黃金周前夕教學Going places (Book 1A Unit 3),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Book 1A Unit 4)和Cultural relics (Book 1A Unit 7);學校開展理想教育時教學 Great women (Book 1B Unit 17)和Making a difference (Book 2A Unit 1)。
2. 分步實施,突出聽讀,落實任務
針對NSEFC教材“有單元無課時”的特點,教師可對圍繞單元話題讓學生進行整體感知,整體理解,整體鞏固和整體運用。備課時教師應從實際出發,靈活劃分課時,粗線條把握進度,自主確定教學進程,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根據NSEFC教材的特點,聽力(特別是高一年級)和閱讀是各單元的重要教學內容。對于學生聽力理解感到困難的語段,教師可以采取先精聽后泛聽的方式;對于學生閱讀理解有難度的語料,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梳理材料,以降低難度。
目前,絕大多數教師對任務型教學知之甚少,實施時頗感棘手。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實施任務的過程中,應把握好以下特點:(1)必須有明確的活動目標;(2)盡可能接近現實生活和貼近學生生活;(3)必須有獲得、處理和傳達信息的過程;(4)必須運用語言做事情;(5)運用語言的重點是表達意義而不是操練語言形式;(6)必須有具體的活動結果。因此,任務并不等同于練習,也不意味著教師放任學生自由行動;同時,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并不意味著每堂課都必須采用這種方式,也絕不應否定兩種任務型教學的方式:
①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選擇并完成好重點教學任務。費時少的任務隨堂完成,中等難度和復雜的任務周末完成,費時多的任務可以利用長假或寒暑假完成。另外,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興趣,結合地方特色開展大型英語活動或實施專項課題研究。比如,我校舉行愛校愛鄉的英語演講比賽及單詞競賽等。
②嘗試單元整體任務(即課前布置,課后展示,包含聽、說、讀、寫的綜合整體項目)。每單元按照任務設計、聽力輸入、閱讀輸入、語言學習與訓練、讀寫輸出和任務展示與評估等幾個階段進行設計和實施。教師可大膽精簡和整合Warming up和Speaking等板塊中的小任務.單元整體任務的設計可遵循變任務為項目,變分散為整體,先輸入(聽讀)后輸出(說寫),先認知后交際的教學原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獲得學習進步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比如,在教學Scientific achievements時,筆者給學生一些提示詞,只談論These are some grea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hat have changed the world,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Why?對其他離學生生活較遠的話題,就不一定得花費時間去完成。
3.合理處理詞匯教學
新版教材增加的詞匯主要是只要求理解的詞匯,其次是專有名詞。新、舊版教材在要求會使用的詞匯上也有很大變化。原高中教材聽力部分詞匯安排到了初中,原高二的部分詞匯安排到了高一。因此,新版高二教材中要求運用的詞匯有很大一部分對于舊版教材來說也是新增詞匯。高中學生應掌握和能夠運用的總詞匯量變化也很大,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學大綱要求詞匯量為1200+75,現行高考考綱的要求為2200。實踐證明,按這個標準畢業的高中學生其英語水平非常有限。因此,新課程標準七級目標將詞匯量定為1400―2500,入級目標定為3300,九級目標定為4500。這樣的詞匯量標準可以基本解決學生在英語閱讀中遇到的一般性詞匯障礙。另外,新教材還要求學生不局限于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詞匯。可以說,達到了這種要求的高中英語教學就為學生英語學習的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版教材的詞匯數量大幅增加,而每學期的教學時間卻沒有變化。那么,教師應如何完成詞匯教學任務呢?其實答案就在教材的詞匯練習之中。
1. 用已學的英語詞匯解釋生詞,建立單詞與概念之間的聯系
新版教材提倡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其練習的特點或是以舊引新,或是以新習舊,擴大詞匯量。這種練習在高二上冊教材中有兩種形式:①連接英語單詞與英語概念的練習,如課后習題中的Item3 Vocabulary;②根據英語釋義或句子語境填寫英語單詞的練習,如每個單元中的Word Study。③詞的構成規律,如加前綴、后綴等。
2. 在單句語境中運用所給詞匯,學會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匯的意義
在新版教材《教師教學用書》的前言中,編者在闡述語法和詞匯教學時指出:“教師可嘗試改變全部由教師講解詞語用法和分析語法現象的教學方法。”教師用書中提供了一些詞匯教學的方法以及詞義推測的策略。比如,如何通過上下文線索,詞的構成和已有的知識來猜測詞義以及如何使用詞典等。該套教材編入了一定量的在單句語境中運用詞匯的練習。這些練習又分為詞匯意義運用和語法形式運用兩種。從練習的比例看,編者是以意義運用為主,但也注重語法形式的正確性和詞匯之間的正確搭配等。
3. 在短文語境中運用所給詞匯,體會詞匯在語境中的邏輯關系
在新版教材《教師教學用書》的前言中,編者談到詞匯教學時還說:“要真正掌握詞義和詞的用法,還必須通過有情景的課文教學,并結合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才能達到。”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詞匯的運用要在意義和語法形式方面注意上下文的邏輯關聯。學生只有在真實的語境中才能真正理解詞匯的意義,并學會和掌握它們的用法。
4. 適當對比英漢語言差異,建立英漢語言形式之間的正確聯系
現在有不少人強調英語課要全部用英語組織教學。但有專家指出,在英語課上一味地排斥母語也是不可取的。為此,新版教材中增加了漢譯英和英譯漢詞匯練習。通過這兩種練習,學生能夠體會英漢兩種語言形式之間的異同,只有通過仔細比較英漢兩種語言形式和文化上存在的差異,學生才可能真正理解所學語言形式的意義。從這方面練習的比例分配來看,編者是以用所給英語詞匯翻譯漢語句子這種形式為主。同時,該部分練習還包括用所給漢語完成英語句子和用所給的一個單詞翻譯多個英語句子等形式。
5. 運用構詞知識剖析生詞,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
掌握英語構詞知識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新版教材充分利用這方面的知識,編寫了各種練習.例如,高二上冊中的這類練習有:Item 1 Vocabulary, Workbook Unit 3(派生); Item 2 Vocabulary, Workbook Unit 3(合成); Item 1 vocabulary, Work book Unit 4(派生);Item 2 vocabulary, Work book Unit 9(派生); Item 1 vocabulary, Workbook Unit 10(詞形變化)。這些練習系統地分散到各個單元,對學生學習和掌握構詞法知識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
四、完善評價手段
在實施教學時,把學生的學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我管控,表揚后進生,把文化意識滲透到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競爭意識中。通過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筆者所教學生較開學以來有了較濃的學習興趣,成績有了較明顯的提高,自己在教學中的不斷摸索學習,處理教材各板塊時較得心應手了。
參考文獻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指由廣西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及所轄的行政區域為主組成的區域,地處環北部灣經濟圈的中心,是溝通中國與東盟的重要橋梁。2008年1月,國家正式批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將北部灣開放開發納入國家重要戰略范疇,各類大中型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陸續上馬,這為該區域房地產業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房地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部門,對北部灣高職土建大類專業和學生來說,也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機遇和挑戰。在土建大類專業日趨國際化和業務日趨跨國化的大勢中,學生也面臨著專業和外語的考驗。如何讓學生喜歡本專業的大學英語教育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闡述。
一、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是教改形勢和北部灣地區建設發展的要求
2004年1月教育部出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它標志著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必將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正如張堯學同志所指出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一場人才培養模式的革命、教育教學方法的革命,將對我國今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該文件明確提出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教學模式改革應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新的教學模式必須體現英語教學的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以及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方面的積極性。此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出臺,給北部灣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要求這些高職院校必須跟上全國大學英語教改的形式,對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進行改革,走自己的路,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從而使大學英語教學特色化、實用化、北部灣化,以指導和活化該地區的高職大學英語教學。
潮涌北部灣,土建大發展。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城市建設的發展,隨著城市規模的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商貿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功能的逐步實現和北部灣經濟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業用房需求量激增,成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灣城市群發展的剛性需求,大大推動了北部灣經濟區建筑房地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當地促經濟、保民生的支柱產業,拉動了北部灣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推動了北部灣地區土建大類高職教育的發展。在北部灣地區的24所高職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職院校不同數量、不同規模地開設了土建大類的建筑設計技術、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建筑工程技術、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工程測量技術、工程造價、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工程監理、市政工程技術、給排水工程技術、道橋技術、園林工程技術、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物業管理等16個專業,占北部灣地區全部高職院校的79%。北部灣經濟和高職教育已經“建筑化”。北部灣高職院校應該與時俱進,從實際出發,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為構建有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做先驅和框架。
二、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是大學英語教學由EGP向ESP教學方向轉移和北部灣地區高職土建大類學生特點的要求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我們常說的一般用途英語)為主。然而,二十幾年來,中小學外語教學的迅速發展使大學英語教學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大力發展,全國多數考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基本達到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也就是大學英語的基礎教學的目標,這預示著大學英語教學的重心將逐漸向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教學方向轉移。
專門用途英語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者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有四個區別特征: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內容與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詞匯句法和語篇放在與特定專業、職業相關的活動的語言運用上。根據學科門類將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分為科技英語、商貿英語和社科英語。每個分支可以再次分為學術用途英語和職業用途英語。建筑類院校專業英語屬于科技英語范疇,例如:建筑英語、土木工程英語、工程管理英語、環境工程英語、土木工程材料英語等。
對于建筑房地產專業的學生來說,英語對于他們來說是一門及其重要的、與專業相關的學科。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必須改革,重心必須向專門用途英語轉移,必須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為構建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作先驅和框架,服務于北部灣建筑房地產業的發展,服務于北部灣土建大類高職教育的發展,服務于北部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北部灣地區高職土建大類學生最大的特點是英語基礎薄弱。以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為例,對該學院畢業生
35項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排行中,口語交流能力和學習能力排在前兩位。該學院畢業生英語各項能力對就業的影響數據統計中顯示,影響最大的是英語口語,依次是英語翻譯與英語聽力。來自農村家庭的學生一般學習態度端正,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較強,但語言表達缺乏自信、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弱。當然,語言的交際表達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在特定場景下經過反復的思考,不斷實踐才能逐漸提高。而大學的英語課堂就應該要給學生提供大量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機會。這就為高職土建大類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須聯系北部灣高職土建大類專業學生的實際,特別是從英語基礎差但土建大類專業又特別需要高行業英語水準的特點出發,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解決英語基礎差而專業英語要求高的“剪刀差”問題,走出大學英語教學的困境。
三、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對有關大學英語教師的要求
為了編好和用好北部灣特色的高職土建大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求大學英語有關任課教師從如下五個方面努力:
1.做好調研,為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做好準備
在授課前,任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英語掌握度。了解學生來源高考分數,進行摸底測試。首次課不做講述,通過對話交流取得一手材料。填寫學習進度方法意見建議卡,做到心中有數。
2.因材施教,從實際出發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學生來自普高、職高不同且層次有別,同班程度亦不一而足。要整體把握教學計劃進度難易程度,決定起點終點兩點距離決不能一以貫之,教學目標過高過低都將背道而馳。此環節是否設計得當,其關鍵在于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重要內容包括專業英語目標無論長短,都要圍繞培養具有土建大類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的目標去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除閱讀材料外,專業聽力資料、日常會話和專業應用文寫作全部就此展開有的放矢,培養該專業學生在英語環境中的專業工作能力。
3.工學結合,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雖說大學英語是一門公共課,但是離開專業題材和場景即失去了意義,還會逐漸失去學生學習的原動力。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時,要注意利用北部灣城市建筑場地,要有效結合高職學生的未來工作需要,保證可操作和具體化,避免空洞和枯燥;要注意在校內建立和使用語音室和實訓室,為學生校內專業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職業技能訓練提供必要的保證;為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提供保障;要編選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和真實的工作崗位上頂崗實習內容。任課英語教師要深入到校外的實習、實訓基地調查研究工學結合情況,把這些情況編進大綱,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為學生具備崗位能力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提供平臺。
4.以學生達到能力為目標,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任務目標要建立在學生達到能力基礎上,要改變傳統的以課本、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貫徹“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發揮教師的教學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把英語當作工具去了解和學習其專業及相關領域內的最新成果和發展趨勢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素質。
5.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注意“授人以漁”,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課堂學校的時間有限,大學英語教學不過70學時,難免掛一漏萬。最重要的是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思想去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教材是教學之本,教學大綱是教材選用和編寫之本。編制和實施土建大類專業特點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是選用和編寫有建筑特色和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材的指導思想,也是構建有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先驅和框架,對北部灣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陳艷.在改革中求發展:回顧大學英語教學三十年[J].中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4).
[2]吳偉英.從“教學大綱”看大學英語與通識教育的關系[J].惠州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2).
[3]王霞.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吉林省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5).
[4]夏英姿,吳倩.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改革的探討以建筑專業英語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5).
[5]葉薇.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比較研究[J].才智,2011(20).
[6]張聰義.縱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2).
作者簡介:朱仲紀,男,漢族,廣西欽州市人,研究生班畢業,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論,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人文與外語學院語音實訓室副主任,本課題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