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農場市場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為努力實現職工持續增收、農場持續增效目標,牡丹江管理局積極探索質量效益型農業發展路徑,通過“轉方式、調結構、穩產能、提品質、強基礎、促營銷”,在尊重市場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實行“增減”模式,今年計劃種植水稻424.2萬畝,同比增長2.4%;種植大豆30萬畝,同比下降46.3%;種植經濟作物37.01萬畝,同比增長26%。
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調結構勢在必行。這個管理局通過增減作物種植面積,把調結構“增”的目標盯在市場行情好的水稻上。今年,這個管理局依托興凱湖灌區擴能改造配套項目建設,新增旱改水面積10萬畝;置換地下水灌溉37萬畝,地表水灌溉比例達58.6%,較以往提高18%。好地得種好品種,好品種還得適應市場。牡丹江管理局的農業、商務、糧食以及工業等部門及時分析市場形勢,選擇了一批市場前景好的作物品種。今年,管理局將種植優質水稻30萬畝,同比增長110%;示范種植有機水稻1.6萬畝、有機大豆1000畝、紅小豆1000畝、特色大豆2000畝。
調結構在于優,并不在于統。在調結構過程中,牡丹江管理局既尊重市場規律又尊重自然規律,在只適合種植玉米的地塊上重點推廣了早熟、優質和脫水快的品種,并嚴格控制、壓縮熟期偏晚、脫水慢的品種。
只要對老百姓有益的事,管理局黨委便會鉚足干勁。今年,這個管理局積極依托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依托興墾糧貿有限公司種植紅小豆15萬畝,同比增長16%;依托農墾卉菊海林甜菊糖有限公司種植甜葉菊3萬畝,同比增長25%;依托農副產品營銷公司和集貿市場種植白瓜子10萬畝,同比增長76%;依托各類經紀人種植元蔥6000畝,同比增長10%;依托圍城優勢種植瓜菜2萬畝,同比增長15%;依托新友誼豆蛋白食品有限公司種植特色大豆(黑豆、雙青豆)5萬畝,同比增長15.7%。
牡丹江管理局在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過程中,注重依托優勢、挖掘潛力、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優勢,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在管理局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權和生態功能作用不變的前提下,加大森林經營權市場化出租轉讓力度,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挖掘潛力,促進質量效益型畜牧業健康發展。大力推廣農牧融合發展模式,盤活各類養殖資源。盤活存量,提質增效,重點抓好糧食加工企業達產和升級改造工作,努力使糧食加工綜合達產率達到49.2%。拓展增量,用活用好用足周邊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政策,著力引進一批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投資力度大、衍生能力強、稅收貢獻多、生態環保型項目人駐園區,重點抓好八五五農場60萬噸蒸汽壓片玉米粕飼料、八五0農場玉米綜合精深加工、八五七農場5000噸大米面條等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引導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社會資本通過建立長期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組建多種形式的經營聯合體11家(新增5家),經營規模達到30萬畝,奶牛8700頭。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爭取并制訂扶持政策,大力發展餐飲、物流、家政、旅游、電商等現代服務業,有效拉動了就業和創業,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農家樂”Out了?
其實,人們在紛繁喧攘的城市生活久了,對自然與純樸鄉情的回歸心態并沒有減少,特別是隨著汽車逐步走進平常百姓的家庭,自駕車體驗和休閑成為了一種時尚式的旅游方式。但是對于“農家樂”走下坡路的原因,主要是各地的農家樂項目的類同性大,參與性不強,服務質量不高,農家樂雖然打是的農字牌,但是也是屬于三產服務業,三產服務業這個產品對于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而往往很多地方都是一部分農民在經營,沒有經驗,沒有管理水平,服務檔次和品位不高。“這恰恰是一個商機,城市服務業高度發達,應該引導一部分城市的服務業管理公司向農村流動,事實上有眼光的城市酒店管理公司已經在嘗試與觀望,這將是一個方向。”江蘇省常州市嘉澤鎮農博園主任路錦介紹說。
很多歷經市場“洗禮”的業內人士也比較贊同這個觀點。北京鳳凰公社總經理李巖指出,小型“農家樂”在四川、貴州市場前景看好,而在北京卻生存困難,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消費層次不同”。“貴州人對‘農家樂’要求不高,可謂抱著‘小富即安’的心態,而在北京這樣的城市,游客對消費升級的需求很大,內部設施達到三星級標準,外部設施古樸自然,即使人均消費兩三百元也覺得是可以承受的。”李巖說。
對此,專家指出未來的預判:從北京的市場來看,主要有三種方式來改變當前的困局。首先是政府直接投資或直接補助,讓村民把“農家樂”投資成為鄉村酒店,但由于農民不能了解城里人的需求,僅以北京市的效果來看,發展并不樂觀。其次,鄉村集約化發展也是一個有效解決當前困境的方式之一。即以村、鎮為單位,把資源統籌起來,統一發展。一般的情況是村委會招商引資,農民入股分成。比如說100家農家樂合并成一起做“村家樂”,統一規劃,主題鮮明,也改變了純粹的農民經營,不了解城里人的心理與審美要求的問題,但這樣做的弊病是,村委會的退出機制走向不明,或是成為外來資本的俘虜,或是與外來資本發生沖突,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外來資本逐步滲透農家樂,將其收編,以品牌收購,做成鄉村酒店群,或是休閑農莊,這樣做的市場前景比較好。
休閑農場非常In!
休閑農場在日本、臺灣較為發達,在大陸可謂是方興未艾。它是休閑農業的衍生產品。休閑農業是靜態駐守定點或區域的經營,只能被動等待消費者前來。其主要賣點為農業的升級經營,把原本從事初級生產事業所販售的農漁產品,融入二級加工及三級服務的游憩形態。但所謂農業旅游是一種動態的多點串聯,追求同業異業多通路的合作發揮綜合效果,在本質上為觀光產業,發展的范疇較休閑農業更為寬廣。它是休閑農業及觀光資源的整合運用,將農業及觀光原有的素材匯整成整套商品,涵納多點領域的多變組合,投資小成本低,是知識經濟與體驗經濟的高度融合,而它與商業旅游的最大區別在于扎根于農業。
從比較成熟的市場來看,休閑農莊就一般而言有六種功能:一、提供休閑場所;二、教育市民認識農村,體驗鄉村生活;三、拓展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的社會功能;四、增加就業,提高農民收益的經濟功能;五,為招徠休閑人口而維護自然生態的環保功能;六、解除游客緊張、舒暢身心的醫療功能。
“在全球各國的外匯收入中,約有8%是來自觀光休閑的收益,在未來十年中,觀光休閑事業仍會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快速的行業之一。”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的李昭良教授說。
而專家的意見也被業內人士所贊同。“臺灣依托農業發展起來的農業旅游與休閑產業的范圍相當廣泛,諸如農園體驗、森林旅游、鄉野畜牧、教育農園、農莊民家、鄉土民俗、生態保育、漁業風情等休閑活動項目皆屬之。歷經多年的發展,目前中國臺灣農業旅游與休閑產業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現象,主要有鄉村花園、鄉村民宿、觀光農園、休閑農場和市民農園、教育農園、休閑牧場等幾種類型。這些以農業旅游為主導的休閑產業類型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旅游、教育、環保、醫療、經濟、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旅游與休閑產業在臺灣地區已成為發展前景良好的新興產業之一。而我們集團已有8個休閑農莊在臺灣上市,我們田野休閑農場也將爭取成為廣東農業示范基地。”田野(佛岡)休閑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信說。據他預計,因為投入的營業項目除了原有的低產值的農業生產之外,更將引進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預計首年營業額可達2億元人民幣,而因為吸引觀光休閑人潮所帶動縣城周邊的經濟規模亦達3億元以上。
田野休閑農莊位于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距廣東僅70公里,距東莞1.5小時車程,距深圳2.5小時車程。這里山清水秀,度假村周邊有聚龍灣天然溫泉、觀音山王山寺、羊角山漂流、民安古居等數十處旅游景點。農莊總投資共分三期,約12億元人民幣。農莊占地5380畝,依現在地形地貌將全區依使用功能規劃了32處景點,保留當地原有自然景觀生態并加入臺灣農村特色的建筑語匯與農村文化的人文體驗,來展現整體度假村的風格。“我們的度假村十分注重體驗與教育功能,是以‘全家共享’為理念的度假基地,比如說我們這里有許多螢火蟲和原生植物,不僅可以讓小朋友進行科學體驗,也可以讓老人有一個回憶童年的機會,而我們的臺灣風情與文化又可以讓人們體驗到異地的文化,不論是牛車還是臺灣美食小吃街,都具有臺灣原味的特色。當然,我們也引進了許多臺灣水果,汁多味美,采摘品嘗購買一條龍服務,可以讓游客更了解臺灣原味的真諦。現在,我們農莊的一期建設已經完成,正在做二期建設,我們希望等到真正完備時,再對外開放。”李永信說。
他的話正道出了投資休閑農莊的幾個注意事項:雄厚的資金、理想的外部環境與內部設施、完備的主題策劃、人文與自然的關懷,以及不那么急功近利的心態。
投資休閑農莊需careful?
“民間、城市資本進入市場,目前還有很多阻礙,比如說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制約了品牌的可持續發展,使得很多公司只能做短期投資。”魏翔說。對此,江蘇省常州市嘉澤鎮農博園路錦也認為,對于農莊方面的投資,政府目前是做引導性的工作。“我們的理想是讓農民用土地來增加資產性收益,城里的人下鄉用資本換于空間和環境,這個市場很大,具體還有一些政策上的瓶頸。”他說。而企業界也認為,政策對投資的影響十分重要,李永信就坦言:廣東省已經中央政策支持,而清遠市也已向廣東省旅游局爭取開展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先行先試地區,并已獲得批準。故此,田野休閑農莊在土地承租、地稅征收等方面獲得優待,也為他們的事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除了厘清政府政策,心態也十分重要。以目前的市場行情看,要賺回后期設備投資等,至少要5年左右,特別是前兩三年的開局會比較困難,再加上設備更新換代快,后續資金也是必不可少,因此經營休閑生態農莊一定要有長線投資準備。
此外,據專家介紹,休閑農莊旅游投資還涉及到五個最關鍵要素的把握:第一,項目區位研究;第二,資源聚集研究;第三,項目產業鏈研究;第四,整體概念設計把握;第五,市場運作方式控制。
首先,所謂區位研究,是指休閑農業項目一定要考慮兩大因素,這就是項目區域同城市的關系,以及項目所在地同高速公路的關系。
一般來說,項目區域同大型城市相距不能超過一小時車程;或者該區域應該在主要的旅游線上,同高速公路要有比較便捷的對接方式。
第二,休閑農莊旅游項目成功的核心因素,依然是資源的高度聚集和項目高科技含量。
農業休閑是有錢、有閑、有車的人的一種新的體驗方式。成功的觀光型農業旅游表現為具有資源聚集性特點,難以復制和模仿。例如法國的葡萄園和釀酒作坊就有幾百年的傳統;德國柏林的大型農業科技公園,就具有很強的科技聚集性,包括名貴花卉的收采和珍稀動物大量培養從而形成的娛樂場所;而臺灣的觀光農業則大都建立在原始森林中,或具有名、特、優、新的農作物地區,或有大型水面區域,或有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作為核心資源。有特色才能使得休閑農莊長青發展,無論這種特色是自然性的,還是人文的。
第三,項目產業鏈問題。如果項目位于旅游線上,那么它就能進入旅游產品系列,為整個旅游業服務。如果是一般性的農莊項目,其生產功能則依然非常重要。因為僅僅利用觀光方式很難讓休閑農莊贏利。因此,如廣東省惠東的永記生態園,所生產的農業產品都是出口到國外的,這一部分利潤就能夠基本維持整個園區的運作。當然,很多休閑農莊以良好的區位和生態環境自然向房地產開發轉移,如中山的“海上莊園”營造了上千畝的荷塘,深圳的“青青世界”則通過旅游向房地產業發展,以收回龐大的投資。這就是通過旅游主題作為區域發展引擎,走向了為城市服務的另一產業鏈。
第四,關于概念設計。對于休閑農莊的策劃來說,最重要的是設計概念。現在看來,休閑農莊的設計應該追求一種自然主義的風格,美國著名的景觀設計學創始人西蒙茲(j.o.simonds)提出的社區規劃的新倫理概念十分適合休閑農莊的規劃:
一、保護最佳的自然和歷史風貌;
二、保存、限制使用互為聯系的開放空間架構;
三、開發選出的高地區域,依地勢建房。
(一)實施可持續農業和綠色農業發展戰略在農場制定長遠發展規劃時,把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農業發展戰略規劃在內,加大生態資源保護力度,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真正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發展安全農產品產業的一項根本性措施來抓。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下力氣治理水土流失,引導和鼓勵職工增加有機肥和秸稈還田力度,提高土地質量,發展可持續農業。
(二)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安全農產品種植引龍河農場地處小興安嶺南麓,擁有耕地35.3萬畝,土壤以黑壤土為主,年有效積溫在1950~2100度之間,降水充沛,晝夜溫差較大,適合于種植麥類、大豆、蕓豆等作物。較好的自然氣候,有利于發展高油大豆、強筋小麥、高產優質的蕓豆等作物;同時農場遠離城鎮和重要交通公路,沒有工業污染,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綠色食品提供了強大的地緣優勢。
(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安全農產品質量一是加強現有農業生產技術的組裝配套,不斷提高有機綠色無公害等安全農產品種管收技術,提高安全農產品產量及品質;二是積極選擇市場銷路好、品質佳、受歡迎的品種進行種植,提高安全農產品在市場流通中所占份額;三是積極推廣有機綠色無公害等安全農產品栽培新技術;四是重視對農業技術隊伍和種植職工的培訓,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加強業務素質和實用技術的培訓,建立一支業務精、素質強的安全農產品種植管理技術隊伍;五是抓好安全農產品試驗、示范基地建設,依托基地帶動安全農產品大面積生產,通過示范田的管理標準來提高全場安全農產品的生產。
(四)加大對綠色產業投資力度在農場發展安全農產品過程中要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確保資金的投入,使安全農產品的開發得到重要支撐和基本保證。以有機綠色無公害等安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農民投入為主體,以資金投入和信貸投入為導向,廣泛吸引場內外資金,鼓勵職工增加對安全農產品生產的投入,提高生產的集約化水平,支持市場前景廣、科技含量高、區域牽動能力大的安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到農場建廠。同時農場應每年投入一定規模的資金,作為安全農產品專項資金,列入財務預算,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安全農產品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培訓等方面,將發展綠色食品作為投入重點。
(五)建立“產加銷”一體化營銷網絡發展綠色產業就應該積極組建“公司+基地”模式,以公司帶動基地,以基地壯大公司,形成基地、公司一體化生產。通過強力的營銷策劃形成較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建立銷售網絡,設立物資供應站、技術咨詢服務站,通過開設安全農產品專營店、直銷店、專柜、配送等營銷方式,形成多層次的營銷網絡。同時增加綠色食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品質;增添新品種,形成系列;按區域建立銷售中心和直銷點,統一品牌,統一價格,集中出擊,占領市場。(六)建立完善的安全農產品生產管理體系農場積極按照上級發展安全農產品的指導方針和意見,不斷完善農場安全農產品發展辦公室職責。應全面負責農場安全農產品發展的綜合協調指導、有關政策法規的落實、有機綠色無公害等安全農產品的開發認證、產品生產過程的監控、人員培訓及整個生產環節的技術指導培訓等工作。還要組織協調技術監督、環保、工商等有關部門切實加強對安全農產品生產的全程監控。在農場形成一套安全農產品全程管理監控體系,保證安全農產品生產向規范化、標準化、科技化、法制化的方向發展。
1.文化創意農產品農場。指的是單純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開發與種植的農場,它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種植為主要功能,通過批發文化創意農產品作為盈利手段。它的規模可大可小,主要目的為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化創意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2.文化創意農藝工坊。是以文化創意農產品包裝、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設計、創作與生產為主,以銷售此類商品為主要盈利途徑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3.農品專營店。此種開發模式,主要結合城市或者旅游服務區,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創意農產品、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銷售服務,以此來獲得盈利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以上項目規模較小,項目主題較強,因此盈利模式相對單一。
二、綜合型文化創意項目
1.主題農莊。主題農莊模式,是以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貫穿,以農業要素為主體和題材,輔以花園、果園、田園、菜園、樹園、牧園等農業生態環境,主要以為游客提供農事活動體驗、農業文化欣賞、居住、游樂、養生等功能服務為主要目的的一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于其中,可以增加文化創意農業景觀,品L、購買文化創意農產品、工藝品,體驗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等農業項目。
2.親子農園。親子農園模式,是以生態農業景觀、農作物、畜禽動物、農事活動等為主要元素,供親子家庭游樂、體驗的一種農業樂園。可以將文化創意農業景觀、農產品、工藝品、農業技術展示、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體驗融入其中,從而提升親子農園的品位與價值。
一、生態農業面臨的發展困境
1.農業生產環境治理壓力大
生態農業生產對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生產環境約束趨緊直接影響并制約生態農業發展。不正視農業的環境治理,整體上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導致農村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已經主要不是人口的壓力,而是農業生產方式、農村人口結構和農村產業發展和轉型所導致的。由于工業發展中對于環境承載能力的透支,帶來巨大的環境污染代價,重金屬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空間。在產量至上理念的推動下,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對耕地及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禽畜養殖業污染問題逐漸凸顯,農業生產的排放物已經成為污染物的重要來源。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是現實的挑戰。生產環境污染治理難度大,注定是一場持久戰,亟待加強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復,加強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2.逐利沖動與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
相對于工業生產而言,農業生產周期長,容易受自然災害、天氣、病蟲害等不確定風險的影響,結構調整難度較大。工業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程度高,信息透明度好,相對更容易進行質量追責。農產品的生產供給者數量眾多、來源分散,流通環節中的加工、儲存、運輸、分銷等環節均存在安全風險,對農產品質量無從追溯或追溯成本過高。逐利思想的誘導和市場秩序的缺失,致使一些急功近利的生產者竭澤而漁。生態農產品生產標準嚴格,但實際操作中監管存在漏洞,經銷商隨意標注生態標識等違規行為難以得到及時處置。信息不對稱與市場秩序不規范疊加,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現象。破解信息不對稱亟待整治認證領域亂象,打擊假冒生態農產品,規范市場交易秩序增強交易信任。
3.缺乏合理的定價機制
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是提高農業安全水平的關鍵。投資現代生態農業投入的資金大、成本高,投資回報速度較慢。只有當生態農產品能夠得到足夠的回報,農業從業人員才有積極性恪守生態農產品的嚴格要求。生態農產品定價面臨顧客的購買欲望與價格之間的反差,雖然消費者都想享用優質農產品,但面對相對較高的成本和售價,部分人群只能是望而卻步,市場前景并沒有預想的那么好,需要細分市場精準定價。生態農產品如果定位于高端農產品,高端消費者為了食品更加安全,愿意也有能力花費更多的代價。但僅僅面向高端收入群體,受眾面較小,市場前景不寬。如果定位于中高端農產品,必須將規模做大才能保證投資收益。部分農產品價格漲跌頻次高、波動幅度大,分散生產的農戶在承擔價格風險上缺乏避險手段。
4.利益分配機制有待完善
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巨大、種類繁復,數量眾多、分散經營的小農戶處于產業鏈的下游、風險承受能力弱,面對市場缺乏議價能力,被迫依靠低廉的價格和粗放的產量謀求生存空間。農產品重要特性之一是“盲點商品”,僅從外觀很難判斷其質量高低,市場上既有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情況,也有魚目混珠投機取巧的現象。銷售者以盡可能低的價格收購農產品,而缺乏議價能力的農民只得以量取勝。數量至上影響下的工業化農業生產方式,導致抗生素與食物添加劑的濫用,工業化原料、準工業化原料等諸多種類的東西,披著增加產量的科學外衣出現在農業各個生產環節。一些地方出現生產上的“一家兩制”雙重標準現象,不同用途的農產品采用不同的方式生產,用于出售的首要標準是高產,用于自己吃的首要標準才是安全。
二、生態農業改革的路徑探索
1.強化科技支撐,鍛造動力引擎
以科技創新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科技的創新和重大技術推廣,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使用更少劑量的化學農藥和肥料,發展生物防治技術,實施綜合的農場管理。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研院所、大學與企業共建技術研發平臺,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生態農業選址在土壤質量、灌溉水源、環境空氣等方面必須符合安全標準,加強農業用藥安全管理,減少化肥使用量,即使犧牲產品的品相和產量也要保證符合生態標準。改善農業技術裝備條件,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武裝生態農業生產。推廣3G智慧農業物聯網遠程監測與自動控制技術,利用云計算等新手段將互聯網從桌面延伸到田野,實現農業生產與大數據智能銜接。以優質種苗產業化開發、推廣溫室智能系統、工廠化水產養殖、現代設施化畜禽養殖為手段,有力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生態農業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職業農民。根據農民培育需求變化,調整培育對象和培育內容。側重培育需求更強烈的新型經營主體,如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種田大戶、家庭農場等。在做好傳統農業生產培育的同時,加強農業產前和產后的培育,增加農產品銷售、管理、品牌建設等針對性較強的培育內容。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使其增強抗風險能力。
2.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競爭能力
農業品牌化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萊瑞萊特指出:“擁有市場比擁有工廠更為重要,而擁有市場的唯一途徑就是擁有占有統治地位的品牌。”隨著產能過剩的凸顯,市場競爭更趨激烈,企業經營策略從重視生產到重視營銷,再到重視品牌建設不斷演進,力圖從眾多的供應商中脫穎而出。品牌是生產者對產品質量的保證和對消費者的承諾,消費者的認同是品牌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品牌有助于建立質量安全與信譽管理的載體和約束機制,可以減少搜尋成本,降低交易風險。品牌產生的溢價效應有助于提升產品附加值。生態農產品應具有與其他同類商品的明顯差別和鮮明特征,正是這種差異性將這些產品與同類商品在消費市場中區分開來。企業存在的價值是為滿足顧客需求,重視顧客需求調研,掌握和引領顧客需求,企業才能找到進步之階。隨著消費層次的提升,人們的消費心理有所改變,從單純注重商品的使用價值轉向更加關注商品包含的情感價值、美譽度等。新品牌主要關注品牌創建,求新求變以形成品牌資產,老品牌主要關注品牌維護,延續消費者對老品牌的正面回憶和情感。
3.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提升農民增收能力
建立和完善市場利益分配機制的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關鍵因素。生態農業必須使農戶得到經濟效益,才能得到推廣和發展。農業增效僅依靠土地流轉增加規模化程度是難以實現的。農民增收不僅取決于產量增加,更取決于價格形成及其背后的市場力量對比。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目前仍然是以家庭農場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說明大規模集中經營并不是解決現代農業發展障礙的萬能靈藥。解決分散生產與龐大市場對接風險的精髓在于,如何以社會化服務為中介幫助農民順利進入市場,如何建立符合多元主體意愿的合理利益分配機制。增強農民的議價能力需要提高其組織化程度。臺灣、韓國、日本等東亞農業發展模式限制工商業資本進入農業,目的在于側重保護農民的收益。在適度規模農戶和小農戶的現實基礎上,以農民合作組織進行市場對接、安排生產、提供技術和金融服務,農民合作組織可以從農民急需的生產服務項目入手,提供機耕、供種、灌溉、植保、收割、儲運、分揀、保鮮等服務,發揮規模優勢獲取一定的盈利空間。金融的本質是信用,通過農民組織化的方式可以有效減少農民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發掘農村社會資本熟稔的潛力,讓更多的資金進入農業農村。
4.豐富營銷渠道,拓展盈利空間
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按照目前人口的增長速度,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從現在的66億增加到80億。目前全球80 %的可耕地已被利用,而人口卻以每年2 %的速度遞增,土地和水資源的緊張使人類面臨很大的生存挑戰。
為了解決人類共同的發展難題,在大廈里種植糧食、栽種蔬菜的創意農業大廈產業,以其無限的發展空間、生長優勢與高附加值,深受人們的青睞。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大廈產業成為應對逐漸惡化的生態環境挑戰的重要途徑。
建造摩天大廈,在摩天大廈里種植蔬菜,令其變身為創意農業垂直農場,在大廈內養魚、種菜、培養鮮花、栽培水果、發展園藝,飼養蜜蜂,通過無土栽培、氣霧栽培、廢水凈化、雨水循環利用、有機生產、垂面種植、節能節水灌溉、太陽能、風能等技術,在空中再造田地,每層樓都是一片農地,讓植物生長懸掛于空中,實現365天不間斷地種植、收割,讓大廈變成一個集生產、耕種、審美、創意、創作、健身、體驗教育于一體的產業平臺。一座30~50層高的摩天大廈大約可以為5萬~7萬人提供必要的食品。創意農業大廈產業是突破傳統農耕理念,通過對現代大廈的科學利用,實現都市創意農業生產大廈化、空中化、智能化、低碳化、產業化,創造高附加值,占領高端市場,形成多層次空中農業產業的新型發展模式。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創意農業領域。開發創意農業垂直農場,發展創意農業大廈產業,必將成為人類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創意農業大廈產業的興起,將來在摩天大廈里負責種植本樓層需要的食品的垂直園藝師將是令人羨慕的職業。
發展創意農業,是拉動投資建設與消費內需的契機。就投資需求來看,啟動創意農業投資市場、創意農業市場建設和創意農業產業園區,還包括創意農產品的策劃、設計、包裝、開發,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垂直農場,打造空中花園,把農業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優勢,建立起我國獨特的創意農業產業體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引擎。
建造空中花園有點像科幻小說中的故事,但在創意農業垂直農場,長滿綠色作物的大廈可供都市達人在其中隨意種糧養花。通過物聯網控制氣象條件和生態友好技術,可以24小時“日照”促進創意農產品的生長,實現巨大的綠色房頂效應,成為城市美麗的風景線。讓農業向空中發展,減少運輸環節中的廢氣排放,還能將原來的農田讓給樹木,而樹木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哥倫比亞大學公共健康學教授迪克森?戴波米亞認為,我們對垂直農場的重視應該不亞于人類登上月球,它會讓世界不再擔心我們下一頓吃什么。在江西省南康市,農家屋頂成為“聚寶盆”。一些農民在自家屋頂上筑起小池,栽花,種蒜、蔥和辣椒等蔬菜,養魚、鱔和泥鰍,賣出了好價錢。南康市蓉江街道大樹村村民鐘祖平利用自己的屋頂養魚,每年增收2 000多元。
創意農業的發展,為人們拓展了更廣闊的休閑空間,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民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呈現出經營形態多樣化、投入主體多元化、資源依托特色化、經濟效益顯著化、市場前景廣闊化等特點。創意農業大廈產業將帶來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通過發展創意生產、創意生態、創意生活,建設創意農村、創意農居,培養創意農民,創意農產品深加工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文化的發掘和發揚是創意農業發展的前提,科技是創意農業發展的動力,農業新產品的研發、生產方式和規模的改變等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上海世博會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生活和家庭農場創意新技術。在上海世博會荷蘭館400 m的“快樂街”,分布著28個小房子似的小型展館,其中“綠色室內設計”房屋由著名的荷蘭設計師彼特?海恩?伊克用再生材料制成的家具布置而成;在“家庭農場”房屋,上兩層通過LED栽培蔬菜和藻類,下層養魚。黃瓜等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送到有魚的水槽中,系統內部同時養魚、蝦、藻類、蔬菜等生物,各個養殖區在內部循環,細菌產生的甲烷氣作為驅動系統的能量,形成一個整體幾乎封閉的生態系統。飛利浦家庭農場利用水、有機廢物和陽光生產生物,實現了在室內種植有機萵苣、黃瓜、無花果、甜菜和養魚。生態環境優美、低碳特色鮮明,成為上海世博會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對新興的“城市屋頂農夫”來說,讓自己感受親手種菜的樂趣,體驗現實版開心農場,是最快樂的事。也許,現在最酷的事是做一個投資者,在未來,最時尚的事則是做一個創意農民。
2宇宙空間站――“會飛的農場”
從1996年起,俄羅斯宇宙空間站(MIA)開始太空農耕的研究。該研究可使科研人員探索植物在太空特有環境下是如何生長變化的規律,研究目標是了解失重對植物所產生的影響,在近乎失重的條件下,植物“呼吸”、“喝水”及進行光合作用的奧秘。美、日、西歐等國家已經著手設計新型太空農場。在“禮炮”號和“和平”號空間站,宇航員播種的豌豆、小麥、稻谷、洋蔥、蘭花、郁金香等植物比地球上生長得快、成熟得早,其蛋白質比地球上的含量高。美國、日本的科學家著重將馬鈴薯作為未來的太空作物,種在飛行器中,供航天員食用。因為馬鈴薯營養豐富,適應性強,產量高,只需一小段莖蔓、一小塊切片、甚至一片葉子就能成活。空間育種技術在增加產量、改進品質、美化環境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特別是其產品的美色、美形、美味、美質、美感、美景、美心的創意農業美學特性和高附加值優勢,已經引起社會、政府部門及一些企業集團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可以想象,未來空中農場不但能種糧種菜,還能飼養家禽家畜。人類在空間站長期居住和進行火星之旅時,只要種植面積足夠,種上甘薯、小麥、豆子等作物,既能保證宇航員長期生存的需要,又能讓宇航員把空中農產品當作風景來欣賞,生活其中的航天員將成為亦工亦農的“頂級農民”。
3全新體驗的屋頂創意農場
目前,在發展創意農業,實現傳統農業突破的過程中,我們要解放思想,借助創意和創新智慧,大力推進創意農業產業建設。如今,創意的理念已經滲透到農業產業形態中,屋頂創意農場就是展現其魅力的舞臺。
在加拿大懷雅遜大學,4名建筑系的華裔學生以多倫多市中區唐人街為設計主題,通過屋頂放置有機廢物產生堆肥,栽培生長期長的番茄、黃瓜等蔬菜,建設城市屋頂創意農場。學生們希望唐人街變成每個人都想去的地方,希望人們知道,唐人街有很多特色名吃店和中式餐館,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的地方,讓大家都來關心農業,關愛農業,以創意農業與情感農業的理念為農產品尋求新的栽培方式和銷售方式,實現資源優勢向市場優勢的轉化,讓大家熱愛唐人街。有機廢物放在屋頂,冬天的供暖系統產生的熱量能夠促成廢物的分解,產生蔬菜和果樹生存的土壤。市民在屋頂上種植蔬菜和水果,同時在大廈后面的室外停車場開辦一個農貿市場進行銷售。“屋頂創意農場的設計令唐人街面貌煥然一新”,學生們新穎的創意和出色的設計征服了評委,在2009年“活動的城市――國際學生建筑設計比賽”中奪得第2名。
創意農業是一個能夠最大程度刺激消費潛能,并且在消費中能讓人不斷提高審美能力、追加消費的產業。發展屋頂創意農場不僅可以達到美化環境,享受美食,揮灑汗水,種出創意生活的目的,還可以加強社區之間的合作,培養鄰里之間的感情,更好地開展消費體驗和消費教育。在城市大廈中回歸田園,經營完全屬于自己的綠色休憩之地,讓親朋好友分享綠色文化。上海世博會新西蘭館的屋頂花園鳥語花香,種滿了新西蘭珍貴樹種、沙漠植物,以及有機種植的番茄、茄子、彩椒等等,盡顯生態理念,展現了新西蘭人的自然審美觀,反映了新西蘭創意農業的發展水平。
美國紐約的“鷹街房頂農場”是一家利用廢舊倉庫的屋頂建造而成的有機農場,種滿蘿卜、豌豆、西紅柿和辣椒等蔬菜的屋頂枝繁葉茂,郁郁蔥蔥,遠遠看去就像是大樓頂長出的美麗“發型”,俯視則如同一條五彩繽紛的巨型地毯,令人心曠神怡。農場平時將樓頂上聚積的雨水收集起來,通過滲透灌溉到蔬菜上,還擁有自己的蜂房、雞舍。“鷹街房頂農場”種植的有機蔬菜受到周圍社區的居民和餐館的歡迎。
發展創意農業,要以創意農產品生產為核心,整合農村各類創意農產品生產技術,堅持“聚集資源、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思路,構建集“創意生產、創意生活、創意生態”功能于一體的高端、高值、低碳的創意農業產業,推動我國創意農業發展。
紹興縣楊汛橋鎮麒麟村農民彭秋根發展創意農業,就是從屋頂種水稻開始的。彭秋根的幾畝田承包出去后,有了時間,逐步將四樓屋頂設計成長方形,修建了水泥溝渠,安裝了水泵,加固了屋頂,鋪了防水油氈,改造成了屋頂農田。剛開始種西瓜,就收獲了400 kg西瓜。后來種水稻,沒有發生過病蟲害,水稻長勢好,家里冬暖夏涼,一季能收120多kg。在上海同濟大學舉行的世界屋頂綠化大會上,彭秋根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屋頂綠化頂級專家共同研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作為“屋頂種稻人”――在屋頂種水稻創意生產方式的探索者,彭秋根被授予世界屋頂水稻最佳人物金獎。他栽培的屋頂水稻被浙江省農科院定為屋頂農業試驗田。
2005年,身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的蔣高明,成為山東省人民政府首批“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接到聘書的那一刻,蔣高明決定要進行他夢寐以求的生態農業鄉村實驗:“不能只待在實驗室里,必須一竿子插到底,插到鄉村。”立定這樣的志向,2006年7月,蔣高明帶著“生態農業”研究課題和一支由十多人組成的科研團隊,回到自己的家鄉山東省平邑縣卞橋鎮蔣家莊,承包40畝低產田,辦起了自己的“弘毅生態農場”。
由于低產田是薄地,過去一畝地1年110元都沒人承包,蔣高明卻以每畝260元的價格承包下來。村民們善意地提醒他:這樣的土地可能連種子都收不回來。但蔣高明接下來的行為讓鄉親們更吃驚――他堅持種地“六不用”,即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農膜、不用添加劑、不用除草劑、不用轉基因。“種地不用化肥、農藥,不絕產才怪呢!”鄉親們紛紛議論。
而在蔣高明看來,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在三十多年的陳舊農業模式下,農民種地對化肥、除草劑、殺蟲劑越用越多,不僅沒有從根本上控制住害蟲和雜草,反而把有害物質留在土壤、空氣中,既污染了環境,也減少了野生物種和鄉村生物的多樣性,直接導致了土壤肥力下降。
蔣高明對鄉親們用事實說話,把自己的思想和認識落實到行動上,進行示范。2008年,蔣高明種植的小麥和玉米兩季加起來一畝才收獲500千克。但到了2011年,農場小麥畝產450千克、玉米550千克,比周圍農田產量高出近一倍。經過多年的試驗,昔日的低產田已經被改造成噸糧田。蔣高明說:“生態學的威力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土壤變得松軟,并且有了比較厚的表土層,肥力嚴重下降的土地經過生態修復逐漸煥發了生機。”
十多年來,蔣高明和他的弘毅生態農場是在用近乎“癡狂”的態度,實踐著“借自然之力恢復自然”的理論。在蔣高明的生態農場帶動下,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浙江、江蘇等地不少從事現代規模農業的企業家和農民前來學習取經,加上蔣高明的團隊到各地指導講解,目前已在全國累計推廣生態農業種植面積14.5萬畝,充分展示了他們獻身生態農業、積極開展示范作用的理念和作為。
用“六大要素”為生態農業注入活力
蔣高明1985年從山東大學生物系畢業后,考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先后到英國利物浦大學和美國生物圈二號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他在成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4年后,決定再返回田間地頭,開啟一項前所未有的“一大于六”鄉村試驗。所謂“一大于六”,即試圖用生態學的方法,打敗“大農藥、大化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轉基因”六項技術之和,還要效益翻倍,乃至增長3~5倍。而后者,正是被奉為現在農業的“六大要素”。
在很多人的眼里,他的這些想法似乎有些烏托邦。蔣高明卻說:“動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類群,構成了大自然完美的生物圈。但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不到300年的時間,人們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便利和好處的同時,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蔣高明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犧牲鄉村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現代農業過分依賴化肥、農藥、除草劑、添加劑、農膜等化學性生產資料,糧食是在增產,但環境污染和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也接踵而來。”
他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中國單位耕地面積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僅為40%左右。農藥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頃,其中高毒農藥占70%,有60%~70%殘留在土壤中。我國目前每年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在土壤中,殘留率高達40%,這些農膜在15~20厘米土壤層形成不易透水、透氣性很差的難耕作層,很難被分解。
在養殖上,過度使用飼料添加劑和抗生素,提高料肉比,讓動物們長得快,造成很多速生雞、速生鴨。更可怕的是,面粉加工竟使用滑石粉,被國家明令禁止的面粉增白劑也被某些不法企業偷偷利用,本應只能做生物柴油的地溝油又重新返回了餐桌。農村畜禽糞便污染也相當嚴重,其大氣污染排放量超過工業固體廢棄物2倍多,在部分省份超過4倍。
“現在有些地方,農民種地、養殖分兩塊,一塊用傳統的辦法生產,自己吃,另一塊用現代技術生產,賣給城里人吃。現在的黑心產業,把農產品當成載體在流通環節賺取不義之財。注水肉在城里銷售很普遍,舉個例子,我們養的牛當地銷售價在28元錢1千克,1千克活牛出0.5千克牛肉,不算人工費,成本至少每千克56元錢,加上屠宰費、運輸費更貴。所以說,城里人吃三十多塊錢的牛肉怎么可能呢?我養的一頭牛被牛販子買去,他們能注50千克水。什么概念?光注水就凈賺3000塊。我養一年牛,不如他們注一次水!光注水還好,買回家放一放把水化出來。現在的問題是你化都化不出來了,有人發明了膠體注水劑,逼著你把注水牛、注水豬、注水雞鴨吃進肚子里去。”蔣高明氣憤地說。
只有生態農業才能解決農民就業與脫貧
在農莊一間大平房里,采訪的記者們圍著長條桌在木板凳上坐定,蔣高明指著一盤盤花生、蘋果說:“這全部都是有機農產品,原生態,一點兒農藥、化肥都沒有使用。”
他介紹說,經山東農業大學環境學院測定,目前在弘毅生態農場,土壤里的重金屬基本為零,農產品沒有重金屬超標問題,更沒有農藥殘留。山雞、燕子、蜻蜓、刺猬、青蛙、蛇、蜜蜂、螳螂、瓢蟲等動物,重新回到了農田。
站在農場的有機果園里,蔣高明告訴筆者:“我們這里40厘米厚、1平方米面積的土壤里,有四五百條蚯蚓,而周圍果園里最多只有十幾條,有的甚至一條都沒有。”
聽著屋外時斷時續的雞鳴鴨叫聲,蔣高明說:“現在的農業模式,土地不喜歡,蟲子不喜歡,雜草不喜歡,農民也不喜歡。要恢復地力,出路在生態循環農業。生態化是前提,組織化、市場化是保障。”
蔣高明以一個植物學家的視角談起自己的看法:“我是生態學工作人員,我就要把生態放第一位。沒有好的生態,人們就沒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居家、健康的心態”。
蔣高明說:“優質農產品生產對生態環境有嚴格的要求,水、土、空氣都不能污染,只有從源頭杜絕了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人工合成激素,通過市場作用倒逼工廠少生產有害化學物質,才能幫助國家保護生態環境。而高效生態農業又是一種環保產業,是最大的公益產業,中國有18億畝農田,若將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的話,其土壤就可以從空氣中凈吸收306億噸二氧化碳。中國科學院的實驗數據證實,將傳統的農業模式改為有機農業模式,可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逆轉為凈吸收。”
一、統計方法
今年,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良種補貼實行全覆蓋,按照實際種植面積予以補貼。
二、品種擇優
農業部門負責主導品種的篩選,在符合國家有關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優先選擇經過國家審定和生態適應好、符合生產需要、市場前景較好的品種。
三、補貼對象和標準
對生產中使用農作物良種的農民(含農場職工)給予補貼。良種補貼執行標準為小麥、玉米、油菜10元/畝;早中晚稻、棉花15元/畝。
四、工作要求
(一)強化協調配合。各鄉鎮要高度重視良種補貼項目,切實把該項目作為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要向廣大農民宣傳良種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群眾對農作物良種的認識,充分調動農民使用優良品種、發展糧棉生產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嚴格落實種植面積。各鄉鎮要按照整體覆蓋、逐級推進的原則,嚴格匯總審核上報種植面積。由農戶據實向村委會申報種植面積和品種,村委會登記、核實、公示后上報鄉鎮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造清冊,并審核匯總,與上報統計部門的面積核對后,報縣農委、財政部門。
(三)強化項目公示。落實良種補貼村級公示制度,公示內容包括農戶良種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等,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
文創農業是繼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后,新興起的一種農業產業模式,是將傳統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借助文創思維邏輯,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從而開發、拓展傳統農業功能,提升、豐富傳統農業價值的一種新興業態。
文創農業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是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
文創是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農業經營者,應先透過添加文化元素,找出特色、賣點、或銷售點。有了賣點,再從“創意”角度,將賣點簡化、符號化、可傳播化,成為銷售主張或銷售論述。
用文化和創意手段去改造農業,農業會把生產、生活、生態更加完美地呈現在你面前。在文化創意和農業產品融合方面,臺灣是佼佼者,臺灣的創意農場和個性農產品品牌,處處都折射出文創的影子。為什么說休閑農業無文創便無靈魂?因為文化是內涵,它代表了你的特質,是別人無法模仿和超越的。
專業型文創農業項目
此類項目單純以文化創意農產品、工藝品、飾品等種植、加工、創作與銷售為主的文創農業項目。
文創農產品農場
文創農產品農場,這里我們指的是單純以文創農產品的開發與種植的農場,它以文創農產品的種植為主要功能,通過批發文創農產品作為盈利手段。它的規模可大可小,主要目的為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創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文創農藝工坊
文創農藝工坊,是以文創農產品包裝、文創農業工藝品、文創農業裝飾品等設計、創作與生產為主要服務職能,以銷售此類商品為主要盈利途徑的一種文創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文創農品專營店
此種開發模式,主要結合城市或者旅游服務區,為消費者提供文創農產品、文創農業工藝品、文創農業裝飾品等銷售服務,以此來獲得盈利的一種文創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綜合型文創農業項目
此類則與農業休閑旅游項目相結合,主要有主題農莊、親子農園、休閑農牧場、文創酒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文創主題農莊
主題農莊模式,是以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貫穿,以農業要素為主體和題材,以建筑為核心,輔以花園、果園、田園、菜園、樹園、牧園等農業生態環境,主要以為游客提供農事活動體驗、農業文化欣賞、居住、游樂、休閑、養生、養老等功能服務為主要目的的一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于其中,可以增加文創農業景觀,品嘗、購買文創農產品、文創工藝品,體驗文創節事活動等文創農業項目。
文創親子農園
親子農園模式,是以生態農業景觀、農作物、禽畜動物、農事活動等為主要元素,供親子家庭游樂、體驗的一種農業樂園。文創農業同樣可以與其結合開發,將文創農業景觀、文創農產品、文創工藝品、文創農業技術展示、文創農業節事活動體驗融入其中,從而提升親子農園的品味與價值。
文創休閑農牧場
休閑農牧場,其實是休閑農場與休閑牧場的統稱,也有兩種結合的情況。此類開發模式主要是以農場或者牧場為經營主體,以農業種植、牧場養殖為主要目的,并輔以休閑、游樂體驗服務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創農業的融入,能為其增添更多樂趣與價值。
文創酒莊
酒莊,一般主要為紅酒莊園。它主要以釀酒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為主,并輔以紅酒文化體驗、展覽、銷售、休閑度假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創農業的加入與運用,可以為其增添更豐富的產品和更高的價值,增強其發展競爭力。
文創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現代農業示范區,主要以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現代農業生產為主,并輔以參觀、體驗等休閑度假服務。同樣,于其中并入文創農業,可以更好的發揮其示范和游覽作用于價值。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來講,農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而l展文創農業則是最理想的發展模式,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發展文創農業怎么做
戰略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出自己的個性。在臺灣 ,我看到很多小而美、小而強的農業會,產品都非常有特色,我想這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農企哪怕只做一個產品,也要力求做精做強。
經營模式上:因地制宜,遠交近攻。臺灣農業在市場半徑,經營大小等的考慮上都特別的精細,很好的把握了周邊市場。
營銷上:深挖風土人情,嫁接文化。我們服務的近300家客戶中,我發現,那些能靜下心來,在身邊好好尋找歷史、尋找打動人心故事的企業,不但產品能持久于市場,更有著深厚的企業文化,因此,這點是值得農業企業好好借鑒的。
產品上:追求一魚多吃,創造更多的消費。農產品需要多加工、深加工、精加工。這樣才會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
(一)工業園區現狀
****場辦工業園區,名稱綠生源工業園區,位于****街,原農場糧米廠院內,規劃面積5萬平方米,園區內現有綠生源米業、****冷庫和綠寶醬菜廠3家股份制企業。總產值1090萬元,增加值412萬元,其中綠生源米業利潤120萬元、冷庫利潤35萬元,綠寶醬菜廠利潤45萬元,占全場工業比重的35%。
(二)工業園區發展目標
綠生源工業園區建設,以總局、管局、農場的“十二五”規劃為指導,以“夯實基礎產業、培育優勢產業、引進發展特色產業”為戰略方針,實施米稻瓜菜戰略,以餐桌經濟發展為支撐條件,以糧食、蔬菜加工為主要產業。 通過產業調整、改造、升級,最終要建設成為經濟實力雄厚,產業系列清晰,產業鏈條完整,在綏化管局具有較強產業聚集能力和較高經濟開放度的糧食蔬菜加工生產加工基地。
園區內產業發展具體目標。 一是壯大兩大基礎產業 ,即壯大稻米深加工和蔬菜深加工兩大基礎產業。 二是培育二項新興產業 即,培育馬鈴薯加工和食用菌加工兩大產業。
(三)加快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1、強化項目謀劃,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依托農場產業發展,結構調整。圍繞延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著力謀劃一批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戰略性項目,對重點產業發展項目實行領導負責制,全面落實各項管理制度。
2、強化環境建設,打造產業發展平臺。
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努力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平臺。
3、強化資金籌措,形成多元投資渠道。
廣開資金籌措渠道,靠招商引資引進外來投資,靠政策吸引民間投資,靠合力爭取上級投資,形成渠道暢通、來源多樣、成分多元的產業投資機制。
二、打造餐桌經濟工作
近年來,我場遵循“打造旅游專業大場,實施米稻瓜菜戰略”的發展思路,使農業結構調整不斷調優、調精,蔬菜大棚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餐桌經濟”有望成為我場職工增收致富的經濟增長點。2011年我場更是要貫徹好管局確定的“走精品路線,發展餐桌經濟”的營銷戰略,為管局實施“五大精品工程”添磚加瓦。
(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耕地面積少,要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益,就必須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種植蔬菜附加值高的作物。我場現規劃農業標準化示范帶一條,長約10公里,播種面積近萬畝,占農場旱田播種總面積的2/3。示范帶內以種植高效經濟作物為主,包括白菜、馬鈴薯、西葫蘆、西瓜、菇娘、南瓜、漿果等近10個品種,畝效益都超千元。農場現有蔬菜大棚園區一個,占地面積150畝,園區內現有大棚300棟,以種植彩椒、禮品西瓜、香瓜、油豆角以及各種小菜等。每棟大棚利潤超過4000元。對于我場來說,蔬菜種植還處在起步階段,規模不是很大,所以產品銷售均以自銷為主,外地客商收購很少,產品大部分都銷售到本場或附近縣市。
(二)餐桌經濟發展思路
堅持“走精品路線,發展餐桌經濟”的發展戰略,以增加職工收入為目標,通過轉方式、調結構,進一步加快蔬菜產業發展步伐。立足****資源,突出****特色,加大蔬菜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全力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使蔬菜產業成為發展餐桌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發展中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 根據當前城市居民對蔬菜供應“均衡、穩定、新鮮”的需求特點,兼顧“求新、求奇、求特”的潛在消費需要,因地、因時制宜,科學安排,以反季節蔬菜為主、常規蔬菜為輔、特色品種豐富市場。二是要堅持產業化發展。 著眼于提高優勢蔬菜產業的競爭力,打造****蔬菜品牌,構建蔬菜優勢產業群體,延伸蔬菜產業鏈條,大力推進****特色蔬菜的產業化建設。三是要保障吃菜安全。 適應市場競爭和消費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完善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驗檢測和監督體系,提高蔬菜生產質量安全水平。
(二)餐桌經濟主要工程
1、新增1萬畝蔬菜種植基地,以種植常規菜為主。
2、新增500棟棚室蔬菜,使蔬菜大棚基地內棚室數量達到1000棟,重點發展以特色蔬菜和反季蔬菜為主。
3、完善和擴建1000平方米蔬菜保鮮庫1座和800平方米冷庫1座。
4、大力扶持和規范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10個,健全農資與市場信息服務體系。
5、扶持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10個,年外銷蔬菜產品2000萬公斤。
6、培植1個蔬菜龍頭企業,即綠寶蔬菜加工廠,創建品牌,構建蔬菜產品營銷載體,開發蔬菜產品深加工技術、特色產品研制技術。
7、加強職工技術培訓培養100個科技種菜帶頭人。
8、力爭建立1個科技示范園,對蔬菜新品種、新技術、設施栽培和利用物理、生物措施綜合防治蔬菜病蟲害進行示范。
(三)餐桌經濟發展措施
針對我場蔬菜生產存在的問題,立足蔬菜生產擁有的資源優勢。做強做大蔬菜業生產必須“做規劃、建基地、提高質、抓流通、樹品牌。”
1、做規劃
“做規劃”即編制蔬菜業發展規劃。緊緊抓管局提出打造“餐桌經濟”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我場的高效經濟作物,和棚室蔬菜種植產業。首先,要科學規劃種植區域,合理布局優良品種。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場大多數旱田地快都適宜栽種蔬菜開發潛力巨大;適宜栽種的品種也很多,如瓜類有西瓜、南瓜、香瓜、黃瓜等,蔬菜類有辣椒、白菜、大蔥等,豆類有油豆角豆、粘玉米、紅小豆、黑小豆等。其次,要定位發展定向目標。我場蔬菜生產要朝生產標準化,產品生態化,交易市場化方向發展,通過一至五年的時間的努力,力爭使蔬菜年栽種面積達20000畝,職工人均增收4000多元,把蔬菜培育成我場經濟發展的一項的主導產業。第三,根據產業發展布局,加快龍頭企業的建設,使蔬菜生產、加工、銷售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更好的帶到農戶積極的積極性。
2、建基地
“建基地”即蔬菜示范基地和育種基地。為推廣農業科技,增強農戶的種植水平,提高農產品質質量和產品安全。在我場現有的示范帶內,創建一個1000畝左右的蔬菜種植科技示范基地;在基地內加強各種新品種推廣試驗。在基地建設中,要注意科技成果的推廣和運用,加強對農戶測土配方施肥、田間管理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指導,同時建立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3、提素質
“提素質”即提高蔬菜業生產和經營者的素質。我場要加強農業推廣體系建設,扎實開展農業科技人員的崗位培訓、參觀考察等有利于提高技術水平的活動,全力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科技素質。提高農戶的生產技能和經營能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為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生產者。
4、抓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