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0: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分經濟類型看,8月份,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1.7%,集體企業增長8.1%,股份制企業增長14.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13.4%。分輕重工業看,8月份,重工業增長14,2%,輕工業增長13.1%。
分行業看,8月份,39個大類行業全部保持同比增長。其中,紡織業增長兒,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2.9%,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8.8%,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0.1%,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16.6%,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長18.3%,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4.9%,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1.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8.1%。
分產品看,8月份,503種產品中有415種產品同比增長。其中,天然原油1743萬噸,增長6.5%;發電量3903億千瓦時,增長12.6%;粗鋼5164萬噸,下降1.1%;水泥16780萬噸,增長12.8%;汽車133.1萬輛,增長13.1%,其中轎車70.1萬輛,增長7.7%。
8月份,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8.2%,比上年同月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實現出貨值7838億元,同比增長26.7%。
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位趨穩
1-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40998億元,同比增長24.8%,比1-7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58452億元,增長20.O%:房地產開發投資28355億元,增長36.7%。
從項目隸屬關系看,1-8月份,中央項目投資11200億元,同比增長11.4%;地方項目投資129798億元,增長26.1%。在注冊類型中,1-8月份,內資企業投資131063億元,同比增長26.3%;港澳臺商投資4454億元,增長15.8%;外商投資4887億元,增長2.5%。
分產業看,1-8月份,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8.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2.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7.0%。在行業中,1-8月份,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投資6767億元,增長7.9%;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1478億元,增長10.3%;鐵路運輸業投資3780億元,增長21.7%。
從施工和新開工項目情況看,1-8月份,累計施工項目362650個,同比增加22882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35944億元,同比增長27.3%;新開工項目232269個,同比減少2637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22138億元,同比增長26.3%。
從到位資金情況看,1―8月份,到位資金167040億元,同比增長26.5%。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11.5%,國內貸款增長22.6%,自籌資金增長30.5%,利用外資增長3.9%。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穩較快增長
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70億元,同比增長18.4%,比7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492億元,同比增長18.2%,與1-7月持平。
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8月份,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930億元,同比增長18.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640億元,增長15.9%。
按消費形態分,8月份,餐飲收入1471億元,同比增長18.8%;商品零售11099億元,增長18.4%。在商品零售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增長28.1%。
四、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有所擴大
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5%,漲幅比7月份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3.4%,農村上漲3.7%;食品價格上漲7.5%,非食品價格上漲1.5%;消費品價格上漲3.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4%。分類別看,類商品價格六漲二降,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5%,煙酒及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5%,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1.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同比上漲0.4%,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3.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同比下降0.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同比上漲1.2%,居住價格同比上漲4.4%。1-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8%,比1-7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
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0.6%。其中,城市上漲0.6%,農村上漲0.8%;食品價格上漲2.0%,非食品價格持平;消費品價格上漲0.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2%。分類別看,食品價格環比上漲2.0%,其中鮮菜環比上漲7.7%;煙酒及用品類價格環比上漲0.2%;衣著類價格環比下降0.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環比上漲0.1%;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環比上漲0.1%;交通和通信類價格環比下降0.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環比上漲0.2%;居住價格環比上漲0.2%。
理論界關于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問題的探討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筆者通過維普數據庫查詢,在1989-2010年6月期間,與“科學文化”相關的文章有3578篇,探討“科學文化”與“經濟發展”或“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之間關系的文章有102篇,而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的文章則沒有發現。筆者試圖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和皮爾遜相關分析法等現代統計理論,就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聯性進行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及選定
國民經濟數據選取我國1995-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單位:億元)。科學文化數據共選取10個指標:投入選取2個指標:1995-2009年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WT),同期每年研究與開發經費(RD);科學文化產出選取5個指標:同期每年出版報紙的份數(BZ),同期年廣播人口覆蓋率(GB),同期年電視人口覆蓋率(DS),同期年專利授權量(ZL),同期年技術成交額(JS);勞動者及素質選取3個指標:同期每年文化從業人員數(WY),同期每年科技活動人員數(KY),同期每年每萬人中大學生數量(DX)(見表1)。
從上述原始數據來看,科學文化各項指標除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和文化從業人員數據有些波動外,其余基本上呈現增長的趨勢。
二、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根據表1提供的全國1995-2009年科學文化各項主要指標數據,利用統計軟件SPSS17.0做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根據降維的思想,將相關性很高的多變量轉變為彼此相互獨立且不相關的少數變量,從而達到用較少的變量去解釋原來資料中的大部分變量的目的。通常是選出比原始變量個數少,能解釋大部分資料中的變量的幾個新變量,即所謂主成分,用以解釋資料的綜合性指標。
通過對表1中的科學文化10個指標的相關性分析,得出科學文化各項指標的相關矩陣(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大多在0.6以上,沒有0.3以下的。同時還通過了KMO檢驗和Bartlett的球形檢驗。本案的KMO值為0.588(大于0.5的最低要求),表示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另外,Bartlett’s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397.571(自由度為45)達顯著,代表母群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成分存在。因此,上述數據適合于主成分分析和進一步分析。通過分析,得到1個主成分,這個主成分的貢獻率達到86.922%,超過了85%的要求,它解釋了科學文化10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對應的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見表3)。
根據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得到該主成分的計算模型:
F=0.113BZ+0.100GB+0.103DS+0.112WT+0.086WY+0.113DX+0.111ZL+0.112JS+0.110JS+0.110RD+0.110KY
F為主成分得分。相對應的主成分得分用于后面的分析。
(二)關聯性分析
全國1995-2009年GDP及科學文化綜合指標得分(即科學文化主成分得分)(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全國GDP發展指標的趨勢與科學文化主成分得分的趨勢基本是一致的,我們可以假定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正向關系。因此,我們選用皮爾遜(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和雙尾檢驗法(2-tailed)對表4GDP指標和科學文化主成分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拒絕了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的相關性為零的原假設,科學文化主成分與GDP發展的相關性達到0.969,呈高度相關。這說明科學文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確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一種先進的文化也是經濟發展不竭的動力。毫無疑問,國民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也會推動科學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表5出了國民經濟與科學文化各項指標的相關性。全國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和研究與開發經費兩個資金投入指標與GDP的相關性分別高達0.961和0.998,呈高度相關,這顯示了資金投入的重要性,“一投就靈”非常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
從科學文化產出的5個指標來看,除廣播、電視兩個指標與GDP的相關性數據分別為0.736和0.776,屬于有較高的相關性外,其余報紙出版份數、專利授權量、技術成交額3個指標分別高達0.918、0.994、0.998,呈高度相關。報紙數量增多了,說明看報的人多了,這從側面反映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從而對經濟發展產生正向的影響。專利授權量和技術成交額的增長,并與經濟發展高度相關,正是科學技術物化為生產力的最佳佐證。
從人員的3個指標來看,文化從業人員、科技活動人員和大學生數量與GDP的相關性分別達到0.637、0.995和0.962,文化從業人員與經濟發展相關性不高,主要是因為文化從業人員的增長出現多次波動,如2000年、2001年文化從業人員出現下降,是因為同期國家對文化事業基本建設投資減少,期間時值文化部門進行體制改革,實行人員分流造成。從2002年起,文化從業人員又開始增長,這與當時文化基本建設投資又開始增長是相吻合的。科技活動人員、大學生擁有量與國民經濟發展高度相關,這反映了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科學文化各項指標相關度很高,適合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對各項指標進行降維。通過分析得出了一個主成分,這個主成分在科學文化的10個指標上的載荷均在70%以上。
第二,科學文化與國民經濟之間存在明顯的正向相關關系。因此,加大對科學文化的投入,提高科學文化的產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發展和繁榮我國科學文化,是提高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大科學文化的發展力度應作為十二?五期間各級黨委、政府做好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任志安,景治中.經濟分析實驗教程[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F5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8-0091-03
一、我國鐵路運輸生產現狀
從1876年我國第一條營業鐵路——淞滬鐵路通車至今,我國共修筑鐵路91萬公里,營運里程已居亞洲第一。2011年,我國鐵路運輸生產的主要指標都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見表1)。
表1 2011年全國鐵路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
計算單位
本年累積完成
上年同期完成
比上年同期增減
比上年同期±%
1旅客發送量
萬人
186226
167609
18617
111
其中:國家鐵路
萬人
179199
164761
14438
88
非控股合資鐵路
萬人
991
1211
-220
-182
地方鐵路
萬人
528
477
51
108
2旅客周轉量
億人公里
961229
876218
85012
97
其中:國家鐵路
億人公里
958271
872572
85698
98
非控股合資鐵路
億人公里
2297
3015
-718
-238
地方鐵路
億人公里
662
631
032
50
3日均裝車數
車
168663
157277
11386
72
4貨運總發送量
萬噸
393265
364271
28992
80
其中:國家鐵路
萬噸
329535
309541
19994
65
非控股合資鐵路
萬噸
41549
35641
5909
166
地方鐵路
萬噸
22179
19089
3090
162
5貨運總周轉量
億噸公里
2946579
2764413
182165
66
其中:國家鐵路
億噸公里
2763167
2593735
169432
65
非控股合資鐵路
億噸公里
169540
159072
10469
66
地方鐵路
億噸公里
13872
11607
2265
195
6總換算周轉量
億噸公里
3907808
3640631
267177
73
其中:國家鐵路
億噸公里
3721437
3466307
255130
74
非控股合資鐵路
億噸公里
171837
162087
9750
60
地方鐵路
億噸公里
14534
12237
2297
188 資料來源:鐵道部統計中心
二、相關變量選擇
(一)鐵路運輸旅客周轉量
鐵路運輸的客運指標主要是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從圖1中可知,從2000—2011年我國鐵路運輸的旅客周轉量一直在增長,2011年我國鐵路的旅客周轉量為961229億人公里。因此選擇旅客周轉量作為鐵路運輸生產中客運的代表性指標是符合現實的。
圖1 2000—2011年鐵路運輸旅客周轉量變化
(二)鐵路運輸貨運周轉量
鐵路運輸的貨運指標主要是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從圖2中可知,鐵路運輸的貨物周轉量在最近10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2011年達到了2946579億噸公里,故確定此作為代表性指標。
圖2 2000—2011年鐵路運輸貨物周轉量變化
樓艷萍:我國鐵路運輸生產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研究
樓艷萍:我國鐵路運輸生產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研究
三、我國鐵路運輸生產與國民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分析
(一)國民經濟的發展為鐵路運輸生產提供資金
雖然旅客周轉量和貨物周轉量只是衡量鐵路運輸生產指標中的兩個,但卻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一方面,國民經濟的發展為鐵路運輸生產提供了資金,能夠使有關部門建設新的鐵路線和改造舊線,以增強鐵路的運輸能力。鐵路運輸能力的增強,能夠提高旅客周轉量和貨物周轉量。另一方面,國民經濟的發展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生活質量,開始考慮溫飽之外的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隨著人們旅游意識的增強,旅游頻率的提高,增加了旅客周轉量;同時,國民經濟的發展也表明我國各地區經濟的發展,貨物流動量增加,能提高貨物周轉量。
(二)鐵路運輸生產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鐵路運輸生產的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為貨物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為社會的經濟活動提供提供了保證。這些都是計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鐵路運輸生產的發展,能夠加速貨物的流通,方便對外貿易的進行。
四、統計分析
本文以2000—2011年的數據為樣本數據(表2),在Eviews中分別對所選變量進行Granger Causality Test。
表2
年份
GDP
(億元)
LKZZL鐵路旅客周
轉量
(億人公里)
HWZZL鐵路貨物周
轉量
(億噸公里)
2000
980005
45326
137705
2001
1080682
47668
146941
2002
1190957
49694
156584
2003
135174
47886
172467
2004
1595868
57122
192888
2005
1836185
6062
20726
2006
2158839
66221
219544
2007
266411
72163
23797
2008
3152747
77786
251063
2009
3414015
78789
252392
2010
403260
87622
276441
2011
471564
96123
294658
檢驗結果如下:
(一)GDP與LKZZL的關系
Pa 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04/25/12 Time:15:51
Sample:2000 2011
Lags:2
Null 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
LKZZ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1000787309254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KZZL02962607558
圖3 GDP與LKZZL的因果檢驗
從圖3中,09254表明拒絕HWZZL不是GDP的原因的概率,07558表明拒絕GDP不是HWZZL的原因的概率。根據Granger Causality Tests的理論,P值都大于001,不能判斷GDP與HWZZL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二)GDP與HWZZL的關系
從圖4中,06118表明拒絕HWZZL不是GDP的原因的概率,02625表明拒絕GDP不是HWZZL的原因的概率。根據Granger Causality Tests的理論,P值都大于001,說明不能判斷GDP與HWZZL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Pa 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04/25/12 Time:15:32
Sample:2000 2011
Lags:2
Null 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
LKZZ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1005430206118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KZZL17686102625
圖4 GDP與HWZZL的因果檢驗
總之,根據上述的格蘭杰因果檢驗,可知鐵路運輸生產能力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發展之間并不一定存在因果關系。由于鐵路運輸能力的衡量指標還有很多,選取其中的兩個指標進行分析可能存在片面性,但是這一結論還是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因此,不要片面地認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鐵路運輸生產能力一定能夠發展。
[參考文獻]
[1]Jose AGomez-Ibanez,John RMeyer走向民營化——交通運事業民營化的國際經驗[M]曹忠勇譯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現代物流業是在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傳統的儲運資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產業形態,物流業與國民經濟各領域都有密切的關聯,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現代物流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推動著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物流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加大
表1顯示:1991-2007年物流業對GDP增長的拉動力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并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物流對GDP的拉動力指標從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從1991年到2007年的數據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長變化狀況基本一致,在此階段,二者都處于較快增長的階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國物流發展最快的兩年,這兩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28.13%和40%,這兩年也是我國GDP增長最快的兩年,GDP分別比上一年增長35.26%和33.16%。
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現代物流業的支持
從表1看,1991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GDP年均增長約10%,其中物流業功不可沒。1991年至2007年,全社會物流總額從3.02萬億元上升到75.2萬億元,增長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遞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 %(按現價算)的年均增長速度。“十五”期間,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158.7萬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了近1.4倍,年均增長23%。200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38.38萬億元,同比增長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是近十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48.1萬億元,同比增長25.2%,增幅雖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長態勢。2007年全國物流業增加值1.7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75.2萬億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個分點。2008年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43.29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28.1%,增幅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1991年到2007年,國民經濟發展對物流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大,物流需求系數從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國每單位GDP產出需要1.5個單位的社會物流總額來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國每單位GDP產出則需要3個單位的社會物流總額來支持。
現代物流業和國民經濟高度正相關
根據1991-2007年GDP和社會物流總額統計數據繪制被解釋變量y(GDP)與解釋變量x(社會物流總額)相關度散點圖,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高度線性相關。使用SPSS11.5進行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90,進一步確認兩者高度相關。
查相關系數檢驗表得知:r0.01(15)= 0.606
這說明在顯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據此可以構建線性模型:Y=a+bx,其中,a與b是待估計參數,x為我國社會物流總額,y為我國GDP。
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表1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估算出參數a和b的值:a= 2.843,b=0.306,于是得到回歸方程:Y= 2.843+0.306x,R2=0.980。
該結果說明,我國物流總額每增加1萬億元,GDP增加0.306萬億元。其中GDP變異的98%可以由社會物流總額的變異來解釋。
但是回歸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實地反映GDP和現代物流之間的關聯度,能否合理解釋現代物流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需進一步的驗證。因此有必要對回歸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
回歸結果方差分析顯示,F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即檢驗假設“H0:回歸系數b=0”成立的概率等于0,從而應該拒絕H0,說明回歸效果極為顯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來描述現代物流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綜上,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國應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物流競爭市場,形成可控與自由運作的現代物流機制,降低物流成本;進一步推進物流信息化;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物流技術;努力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養,為物流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促進我國的物流產業不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懷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發展經濟學的課程于我并不陌生,本科時修過相關課程,但總覺經濟學內容理論龐雜、數據繁復、圖表難懂,尤其當涉及數據分析、圖表比較的內容便昏昏然入睡。但這次的課程卻讓我有耳目一新、精確明晰、簡單易懂的感覺。或是老師功底深厚加之授課方式有趣、貼近我們自身,或是我個人對經濟學內容了解甚少、一知半解,未能感悟到其精髓。不管怎么說,這次課通過研究對我來說經常聽說但實際陌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最近年份的統計公報以及統計年鑒,比較經濟指標的增長、分析我們同學各自家鄉――山東省、浙江省、內蒙自治區――經濟指標間的差異,第一次領會到了經濟學圖表的實用、高效以及從圖表中發現問題的樂趣。由于山東省和浙江省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在作比較時只采用了該兩省的數據,內蒙的數據略去不用。
一、指標看山東
山東省位于渤海之濱,農業歷史悠久、地域遼闊、資源眾多。在這片廣袤的齊魯大地上養活了眾多人口,是全國人口第二大省。整體上看,無論從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有不錯的成績,從“十二五”規劃指標看山東省總體經濟實力很強,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GDP)5942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98.4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8788.1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25840.1億元,增長8.9%。但隨著近些年全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尤其是東南沿海省份貿易的不斷發展,山東雖不至于像東北老工業區一樣面臨衰落的趨勢,但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很多方面還是需要加強的。在山東省“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主要列出了經濟發展、科技教育、環境資源、人民生活四個維度的總共23項指標。“十二五”規劃的指標因其具有指導意義而凸顯期重要性,但從指標的設置與實現情況來看,有做的比較好的方面還有方面仍需繼續努力。
要繼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2014年初步核算,山東省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8.3:49.7:42.0調整為8.1:48.4:43.5。同年,浙江省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4.7:47.8:47.5調整為4.4:47.7:47.9。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比較來看山東省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還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全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背景下,山東的第一產業比例過高會大大影響全盤結果。現代農業雖然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機械化,但如果以我自己所在的魯西南農村為例,現在村里的居民常說種地不賺錢,最起碼不如外出打工賺錢多,外出打工的家庭其種地收入只比投入多一點,特別是小麥,因為糧食有最高價格限制。一旦遇到像今年的干旱(2015年南澇北旱,山東地區干旱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廣),最后的結果便是入不敷出。選擇種地的多是家有農田面積多且種地年份比較長的農民,一方面由于機械作業,十畝地跟五畝地一樣的操作程序,只不過農資多一些而已,另一方面種小麥、黃煙等作物可以享受國家給予的小麥補貼以及黃煙補貼。如果一個家庭小麥、黃煙田地多的話這是一筆比較大的資金來源。在這樣的情況以及城鎮化的背景下,在滿足糧食需求量的前提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調整三次產業比例就變得很重要。像浙江的貿易以及服務業發展得比較快、比較成熟。山東省二、三產業比例的增長將大大加快富裕山東的建設與實現。
二、指標看濰坊
濰坊市政府部門在制定經濟指標時要更加務實、更加貼近實際。以“十二五”規劃中位列第一的地區生產總值指標為例。如下表格所示:濰坊市2015年規劃目標與
像這樣的例子在其他指標中也存在,這個問題顯示一方面,濰坊市政府部門決心比較大,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濰坊市比較冒進,不務實,沒有以實際情況為依據。所以在后面的指標制定工作中濰坊市應更加務實。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和質量。2014年濰坊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73元,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776元,增長11.3%;差距是兩倍。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8810元,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677元,增長13.1%。差距也是兩倍。由此看出濰坊市要注重縮小城鄉差距,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多關注農村發展。農村人居民賺錢確實比城市居民賺錢難,暑假回農村老家調查到一個男性農民一天給別人家地里幫工的錢是60元一天。這些錢來之真不易,要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管中午一頓飯,而且是在30多度的高溫天氣下在田地里干活。這種勞作環境在城鎮人來看是不能接受的。與此同時在農村賺錢不易但錢花得相對也劃算。因為農村的物價也低,但如果將這些辛苦得來的錢花在城市里那是一點都不劃算的,因為城市的物價要高很多,很多,但農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孩子的教育都與城市密切相連,所以縮小城鄉差距,必須引起濰坊市以及山東省的注意。
能源綜合平衡統計是能源統計工作的高級階段,它全面系統地反映一定時期內能源的資源開發、加工轉換、輸送、分配、儲備、使用的整個能源系統流程的全貌,反映能源系統內各運行環節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反映能源經濟運行中所形成的總量、速度、比例、效益之間的制約和平衡狀況。
能源消費統計主要指標
能源消費總量,指一定地域(行政或地理區域)內,國民經濟行業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時期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一般情況下,行業、企業范圍內所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量,稱作綜合能源消費或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總量在消費環節上包括終端能源消費量、能源加工轉換損失量、能源運輸和管理過程的損失量;在能源類別上包括全部化石能源,以及作為能源使用、作為商品流通并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其計算公式:
能源消費總量(標準煤)=終端能源消費量+加工轉換損失+其他損失量
單位GDP能耗,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創造)一個計量單位(通常為萬元)的GDP所使用的能源,也稱作萬元GDP能耗。該指標由能源消費總量和GDP兩項指標構成,且同時受這兩項指標的影響。該指標是反映能源消費水平和節能降耗狀況的主要指標。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能源消費總量是實物量指標(能源的標準單位是以能源發熱量為折算基礎的綜合計量單位,與通常使用的實物量單位具有同質性),以噸標煤為單位,其核算范圍既包括全部三次產業的生產、經營及其他活動用能,也包括居民生活用能。
GDP是價值量指標,而價值量指標(現價指標)在統計比較中往往受價格變動的影響。為了保持單位GDP能耗在各個報告期的可比性,計算公式中的GDP指標必須使用可比價GDP,以萬元為單位。
單位產品能源消耗,指生產一個計量單位的產品(或完成一個計量單位的工作量)所消耗的能源量。
①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的經濟活動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標。它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簡稱,其內容為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民生產總值的內涵是指明在統計期內所生產的總值如何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間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計算:第一,產品流動法。產品流動法又稱為產品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它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起來,計算出該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即把購買各種最終產品所支出的貨幣加在一起,得出社會最終產品的流動量的貨幣價值的總和。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不計算作為以后生產階段投入的中間產品,僅考慮最后供人們使用的產品。例如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統計中,按產品流動法計算可將其國民生產總值表示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個人消費支出,
B代表私人總投資,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凈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稱要素支付法,它是從生產角度出發把生產中所形成的各種收入相加起來,即把雇傭人員報酬、非公司企業的業主收入、公司利潤、凈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資產折舊和間接稅相加而求得國民生產總值。
第三,部門法。部門法按物質產品與提供勞務的所有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它反映了國民收入的來源,所以也稱為生產法。根據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僅計算所增加的價值。
以上三種計算方法中,產品流動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應以它為標準。如果用其余兩種方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與用產品流動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不一致時,則應按產品流動法所得出的數字進行調整。
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同時計算另外兩個與之密切聯系的總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凈值(NN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并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與國民生產總值是一樣的,即產品流動法、所得法和部門法。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在于前者是一個收入概念,后者則是一個生產概念。所以,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國民生產總值加上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國民生產凈值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以市場價格表示的產品和勞務的凈值。這個指標表明了國家可以用于社會消費和凈投資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它等于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折舊以后的產值。
②國民收入(NI)。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國國民經濟情況的另一個主要的綜合指標,它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以貨幣計算的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資、利潤、利息、租金與政府津貼的總和,也等于國民生產凈值減去企業間接稅再加上政府津貼,用公式表示為:
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利息+租金+津貼=國民生產凈值-企業間接稅+津貼
與國民收入密切聯系的也有兩個重要的總量指標,即個人收入(PI)與個人可支配收入(PDI)。個人收入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從國民收入中減去公司未分配利潤與所得稅,加上政府給居民戶的轉移支付與政府向居民戶支付的利息。個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從個人收入中減去個人所交納的所得稅、財產稅等,表示一國一定時期內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為個人消費支出與個人儲蓄兩部分。
③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因此,它的變動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由于產量所發生的實際變動,另一種是價格所發生的變動。
產量的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是正常的,而由于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則是虛假的。為了準確反映產量的變動情況,使得各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能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就要按某一不變價格進行調整,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同樣,對于國民收入也應作如此的處理。
利用不變價格折算當年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確定為基年,以該年的價格為不變價格,然后用物價指數來調整按當年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樣就得到按不變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便于進行比較。
物價指數是各單個商品按當年價格計算的總價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總價值之比,通常表現為百分數。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這種方法所需的數據資料很難尋找,因此并不適用。實際上,利用《中國統計年鑒》所公布的有關資料同樣也可以求得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例如,我國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8,531億元人民幣,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為45,006億元人民幣。以1990年為基年,由《中國統計年鑒》可查到,1994年對1990年的發展速度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為29,372億元人民幣,比1990年增長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其增長率為142.9%,二者的差距約為85%。存在這樣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義國民生產總值顯然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
關于國民生產總值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是一個平均指標,它等于某年國民生產總值除以當年人口數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反映經濟運行的側重點與國民生產總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市場規模,而前者則有助于了解一國人民的富裕程度與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國民生產總值的補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形勢。
投資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幾個國民經濟主要綜合指標的資料后,通過對它們的水平高低、增長速度、部門構成和地區差別的情況進行分析,就可以大體了解當前國民經濟形勢的基本狀況。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增長情況、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在各個部門與行業間的分配情況,以及國家在各個時期的投資情況等,就可判斷現時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氣候對投資將有何影響,為選擇投資對象、投資時機和解決如何投資打下最根本的基礎。
(2)經濟運行變動特點
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情況只能對國民經濟形勢有一個大致的判斷,要深入掌握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還必須對經濟運行的變動特點進行分析。與對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分析相比,對經濟運行變動特點進行分析更偏重于對經濟運行質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說明增長波動的特征,即所處經濟周期的階段特征;二是經濟結構的動態比較,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三是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說明物價總水平的波動與通貨膨脹狀況,并聯系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等,說明物價變化的特點及其對經濟運行主要方面的影響。
①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實際上就是對經濟周期的分析與判斷。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里,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這種周期性反映了國家總體經濟活動的一種波動,每個周期由大量經濟活動幾乎同時的擴張與隨之而來的普遍的收縮、蕭條與復蘇等階段組成,并且這種波動重復出現。
一般來說,經濟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繁榮時期,即經濟活動擴張的或向上的階段;衰退時期,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蕭條時期,即經濟活動的收縮的或向下的階段;復蘇時期,即由蕭條轉為繁榮的過渡階段。判斷整體經濟處于哪一個階段的主要依據是一個國家的投資規模、工業產量、銷售量、資本借貸量、物價水平、利息率、利潤率與就業率等經濟指標的變動。
對經濟周期的研究經歷過兩個階段,即傳統經濟周期階段和現代經濟周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市場經濟各國的經濟周期表現為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經濟周期統計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絕對水平的統計指標基礎上。但是本世紀30年代西方大蕭條之后,國民經濟的發展較少出現原來那種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據此有人認為西方國家經濟周期消失了。然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雖然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在消失,但相對水平即經濟增長的經濟波動卻存在。為了區別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周期,定義了傳統經濟周期和現代經濟周期的概念。傳統經濟周期,又稱古典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收縮、蕭條、復蘇是在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過程中循環的。現代經濟周期,又稱經濟增長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衰退、蕭條、復蘇是在相對水平即增長率指標基礎上來測度反映和分析的經濟波動過程。
在現代經濟周期中,其四個階段的區分已經不很明顯,不過繁榮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通過對前面所講的幾個指標的動態比較,可以發現在繁榮與衰退兩個階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現:繁榮階段,國民經濟活動發展到比較高的狀態,各行業都欣欣向榮,新行業、新企業紛紛建立,老企業進行更新、開拓,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產品種類、產量都呈上升趨勢。同時,總體市場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銷售量猛增。工商業企業迅猛擴張,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因而信貸規模趨于膨脹,資本借貸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對資金的需求擴大的同時,對另一生產要素--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擴大,因此,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下降。企業盈利增長,利潤率提高。
衰退階段,整體經濟收縮,各種經濟活動都開始衰退,市場需求銳減,產品滯銷,各企業被迫縮減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工業產量與銷售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資金與勞動力的需求的相應減少,資本借貸活動收縮,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率普遍下降,部分企業甚至倒閉關門。
經濟運行這種潮汐般的漲落對投資者的影響非常大。對投資者來說,能否識別整體國民經濟處于哪個階段,能否預測經濟循環將在何時轉到下一階段,這對于其資金的投入方向、規模等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各種行業受經濟周期循環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業受其影響很大,當循環處于繁榮時期時,它們隨之繁榮,而在循環轉向衰退時它們也隨之衰退;有些行業受循環的影響則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產奢侈品、裝飾品或一些耐用消費品的行業以及旅游業等需求彈性較大的行業,因為對這些行業的消費主要視收入狀況而定,收入高時就多消費,收入低時就少消費或不消費。因此,在經濟繁榮時期人們對該行業的需求就高,該行業的利潤率也高;而衰退時期需求減少,行業利潤也降低。投資者在經濟繁榮階段或由復蘇向繁榮的過渡階段中就應該選擇這些行業投資,以分享其在繁榮時期的豐厚收益;在衰退時期或由繁榮轉向衰退的時期則應及時抽出資本轉向那些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增長型行業,即由于新技術應用或新產品開發所形成的行業,其產品由于采用了新技術,因而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功能強大或用途廣泛,價格也不一定很貴,易于為一般消費者接受。而且,作為新生事物,這些行業更有發展前途,具有很強的行業增長能力。投資于這類行業可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業增長帶來的利益。第二類主要是一些生產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如飲食業、服裝業、醫藥業及公用事業等,其產品為人們生活所必需,需求彈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減少也不能因此而縮減對此類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時期投資于這些行業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可以少擔風險。
當然,投資于這類行業,在繁榮時期很難獲得像前面所講的奢侈品業等與經濟波動密切相關的行業那樣的高額利潤。因此,如何妥當地安排投資資金,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在盡量少擔風險的同時獲取最大利潤,仍需投資者把握實際情況,依據形勢的不同做出安排。關于這方面的一些技術與技巧將在以后章節中談到。
②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物價總水平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態、國民經濟環境的變化、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等,都要通過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表現出來,而反映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的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旦經濟運行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會引起物價總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動。因此,對投資者來說,觀察物價總水平的變動為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提供了重要依據。
物價總水平作為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經濟變量,從變動的可能性而言,無非有三種:上升、下降和穩定。從實際變動情況看,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價格總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趨勢。因此,分析物價變動不能不聯系到通貨膨脹。
一般在沒有價格管制、價格基本上由市場調節的條件下,通貨膨脹與物價總水平上漲是同義語。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或者個別商品價格的上漲都不能算作是通貨膨脹,只有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的、普遍的上漲才能算作通貨膨脹。
既然通貨膨脹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那么,對通貨膨脹的衡量就可以通過對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幅度的衡量來進行。一般說來,常用的指標有以下三種:零售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
第一,零售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又稱為消費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它反映消費者為購買消費品而付出的價格的變動情況。零售物價指數是由一國政府根據本國若干種主要日用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以及水、電、住房、交通、醫療、文娛等費用編制計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時期生活費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發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是根據商品批發價格編制而成的指數,反映一國商品批發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是按當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例如,我國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為45,006億元人民幣,而若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則為29,372億元人民幣。設1990年平減指數為100,則1994年的平減指數為45,006F29,372×100=153.2,說明1994年物價比1990年上漲53.2%。
以上三種指標在衡量通貨膨脹時各有優缺點,而且,由于這三種指數所涉及的商品和勞務的范圍不同,計算口徑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的同一時期,各種指數所反映的通貨膨脹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需要選擇適當的指數。一般說來,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零售物價指數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據對以上指數的衡量,可將通貨膨脹按程度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爬行的通貨膨脹,即緩慢而持續的通貨膨脹,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率不超過10%;第二類是奔騰的通貨膨脹,即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率達到兩位數水平;第三類叫狂奔的通貨膨脹,即物價上漲率達到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這類通貨膨脹可能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
具體地說,通貨膨脹一般以兩種方式影響到經濟: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以及通過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影響經濟。
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影響經濟表現在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一方面固定收入階層、撫恤金與養老金的領取者以及債權持有者將因此而蒙受損失,因為其貨幣所得并未隨物價上漲而增加,這意味著他們的實際所得或實際債權將會應之而減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業企業及債務人、投機者等將從通貨膨脹中獲得好處。企業將因產品價格比成本價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債務人將因貨幣貶值而減少其實際債務,投機者則因其預測到通貨膨脹的來臨而進行的投機活動而獲得收益。
通過改變產品產量影響經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物價持續上漲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如果這種成本的升高不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那么企業就不愿生產,總體產量將會下降;另外,在較劇烈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進行產品或原材料的囤積比進行投資更能獲得利潤,因而將刺激企業進行投機活動,阻礙工業生產的發展。二是不同商品價格上漲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說,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價格上漲最快,如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這就造成了投資主要流向那些價格上漲較快的部門,而非必需品生產部門等價格上漲較慢的部門盡管因物價普遍上漲而導致成本上升,但由于產品價格上漲速度慢而使得利潤下降,因此,投資就不易流向這些部門。
正因為通貨膨脹對經濟運行有這樣大的影響,那么投資者要進行投資就不能不考慮到通貨膨脹,就必須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個大約的預測。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知道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
對于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傳統的理論解釋主要有三種: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所謂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是由于經濟運行中存在過度需求所造成的結果。這種理論認為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是由于存在過度的需求"拉上"的,具體而言即由于貨幣數量的增長率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率而引起了通貨膨脹,或者說由于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產品導致了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產品成本上升導致的通貨膨脹。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經濟中存在著某種壟斷力量而促使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將一般物價水平往上"推進",造成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即由于貨幣工資的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導致的通貨膨脹;二是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即壟斷經濟組織為追逐高額利潤,通過制定壟斷價格人為地抬高物價而造成的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一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整體經濟中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但卻有相同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因此,當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高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時,就給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低的部門形成了一種增加工資成本的壓力,因為盡管這些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較低,但各部門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卻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價規則下,這一現象必然使整個經濟產生一種由工資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這一理論實際上仍是對前兩種理論的修改與綜合。
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進或需求拉上,有時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貨膨脹起動之后,成本推進與需求拉上就互為因果了,一定條件下二者甚至會同時出現,因果關系也不復存在。因此,當通貨膨脹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與成本推進的理論就不合適了。
沖擊與傳導理論是一種關于通貨膨脹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沖擊是一種力量施加于經濟系統上,這種力量可以來自于經濟系統內部,也可來自于經濟系統外部;可以是經濟力量,也可以是非經濟力量;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非確定的。例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可以視為一種來自外部的沖擊,利率提高可視為一種政策沖擊等等。一個沖擊發生后,將會對經濟系統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這一影響過程稱之為傳導。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必將影響到國內通貨膨脹水平上升,這一影響的具體途徑,就是一個傳導過程。
沖擊與傳導理論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但運用這一理論的確有助于解釋一些前述三種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而且,在實際分析時,用這一理論比較容易把握問題的重點。
理論與事實都證明:當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時,必定會出現通貨膨脹。可見,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我們可以把經濟增長視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沖擊因素。那么,這一因果關系體現在哪里呢?大致地說,有以下幾點:一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階段有關,如果經濟增長達到潛在增長水平之下時,其對應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當經濟增長處于潛在增長水平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二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相同的經濟增長率可對應不同的通貨膨脹率,一般而言,對應于擴張時期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對應于收縮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則較高。
依據上述兩個結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正確把握通貨膨脹可能的發展變化,必須把它與經濟增長的動態比較結合起來考慮。例如,當前經濟增長率處于較高水平,通過種種分析后我們認為下一年度的經濟增長可能會呈下降趨勢,那么根據前面的結論,同一經濟增長率在收縮時期會對應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又依據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階段的關系,因為經濟增長是向潛在增長水平下降,所以這一通貨膨脹率將會降低。
除了經濟增長之外,還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沖擊因素,如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結構的轉變、戰爭、國際收支狀況以及一些突發的不確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因素可能會超過經濟增長而成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持續的、大量的順差,那么一方面意味著國內市場上商品可供應量減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換回的外匯或流入的外國資本在國內市場上不能流通,需要兌換成本國貨幣,就會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國貨幣。在這兩方面原因之下,通貨膨脹將會顯著上升。可見,要想比較準確地把握通貨膨脹的發展狀況,必須注意全面觀察各種可能的沖擊將對通貨膨脹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能否及時判斷各種沖擊的產生與傳導,對投資者來說將是至關重要的。
③經濟結構變動的動態比較。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活動中各種比例關系的總稱,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最終需求結構等,這里只介紹產業結構變動分析,因為產業結構的發展演化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中心。
產業結構指國民經濟各部門產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產業結構合理與否,對于優化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發展具有決定意義。
衡量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指標是產業結構變化率。對于產業結構已達到高等級的國家來說,這一指標不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但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產業結構需要逐步升級,因而產業結構變化率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這一指標的具體化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結構變化率,即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相對比重變動狀況。計算GDP變化率時可用現價或不變價,如果要用于反映現狀可用現價計算指標,若要反映變化規律時則必須用不變價計算。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構成國民經濟的各項產業在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的比例應該是在保持絕對量增長的前提下,第一產業(農業)的GDP相對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工業與建筑業)與第三產業(流通服務部門),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才能促進產業結構向高層次演變,經濟增長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響分析
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運行,通過價格杠桿與競爭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經濟運行中種種條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無法發揮出來,因此還必須由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宏觀上把握經濟局勢,采取一定調控措施使市場作用的機制充分發揮出來。政府的這種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各種經濟政策與經濟措施,因此,對政府政策措施的影響進行分析就成為宏觀分析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關于這方面的具體介紹將在本章第三節中展開。
(4)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
經濟運行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因此,對政府來說,應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決,促進經濟良性運轉;對投資者來說,也應對此認真分析,預測政府可能采取的調整措施,并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戰略。
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由于自然條件變化引起的問題。很明顯,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資源的銳減和自然災害的發生等,都會引起經濟的嚴重波動,給經濟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第二,由于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引起的問題。主要指國際間政治、經濟關系等的變化而引起的大的經濟波動,這些變化包括戰爭、貿易條件急劇惡化、國際封鎖和經濟制裁等。
■ 歷史追蹤――從“社會產品核算”到“州級國民經濟核算專門機構”成立
1954年黑森州統計局第一次開展了“社會產品核算”,1957年首次在州的層面上了生產指標的成果。同時進行了州層面的生產指標和雇員總收入指標方面的方法論研究,縣級的指標試點也開始著手進行。
20世紀60年代,統計部門進一步對分配指標消費使用核算和養老金收支指標的方法論進行了研究。1964年首次發表了針對1957年至1961年的州級GDP核算結果。1969年正式將州級核算命名為州級國民經濟核算。
1972年巴登州統計局成為德國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的領跑者,70年代中期從三個方面展開了對GDP的核算,同時引進了投資核算、財產核算、固定資產折舊和報廢核算,并對核算的組織機構和任務進行了確認。1987年德國《統計法》肯定了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的必要性和意義。
1990年12月在柏林召開了首屆全德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研討會。20世紀90年代中期,統一后的德國,將原東德地區的州納入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的總體框架之下,很多州以州級統計法規的形式將地區國民經濟核算作為制度固定下來。20世紀90年代末期將州層面的國民經濟核算和1995年制定的歐盟國民經濟核算標準(ESVG1995)結合起來。
21世紀伊始,按照歐盟國民經濟核算標準,首次出版了州層面的國民經濟核算結果,并成立了州級國民經濟核算的專門機構。
■ 實施方略――州際一致的數據來源和指標方法保證核算的科學性、獨立性
德國地區國民經濟核算工作,是由專門機構“州際國民經濟核算組”負責組織實施的。在實施核算工作過程中有一致的數據來源和指標方法,有自上而下的核算程序。
州際國民經濟核算組
每個州的統計局在州際國民經濟核算組中都是具有表決權的成員。德國聯邦統計局則是不具有表決權的成員,法蘭克福市統計局作為德國城市的代表參加其中工作,歐盟統計局作為特約代表參加州際國民經濟核算組的各種會議,巴登州統計局是州際國民經濟核算組的主席和主持人,負責整合地區之間國民經濟核算的各項事務和對外代表州際國民經濟核算組。
數據來源和指標方法
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的方法應該在協調一致的原則下展開,每個州的地區國民經濟核算中,都要考慮到所有州在總體上和經濟部門上的可比性。所有的州在全德范圍內的地區國民經濟核算,必須強調數據來源和指標方法的一致性,以保證指標結果的高度可比性。由于所有的州都致力于方法論角度的協調一致,從而使得1995年引入歐盟國民經濟核算標準時很容易順利的過渡,并保證了國民經濟核算的科學性和獨立性。同時,州以下的市和縣也強調了國民經濟核算在數據來源和指標方法上的一致性。
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程序
德國的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的過程并不是基于原始統計調查的,即并非從最小的基層單位層面匯總至州級數據和國家數據的,相反總是首先有聯邦統計局的國家級數據,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分解出各州的數據。通常歐盟國民經濟核算標準推薦的兩種分解方法用于地區國民經濟核算,即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按照自下而上的方法實施的地區國民經濟核算,首先要求具備最基本的詳細的統計單位信息,然后按照自下而上的層級逐級匯總出州一級的數據,最后由州一級的數據匯總出全德的數據。自上而下的方法則恰恰相反,國家的總體數據被分解為各州的數據,但并不分解為某個具體單位數據。
■ 借鑒意義――地區生產、收入、分配、使用多角度核算經濟狀況
地區國民經濟核算從生產、分配、收入、使用的循環角度反映地區經濟全貌。
地區生產核算
地區生產核算的核心指標是GDP和總產出。總產出反映了經濟部門的總成果,GDP則反映了各部門的新創價值。按上年或特定基年計算的可比價,GDP主要用來反映經濟的增長。
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的結果是歐洲層面分配財政資金的依據。地區層面的人均GDP則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它對于聯邦層面的財政平衡政策意義重大。GDP指標進一步派生出一系列重要指標:如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單位GDP的噸公里貨運量,單位GDP的人公里客運量等。
在國內,有關經濟增長的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統計數據信息,對于各方面的政策制定意義巨大。以人均不變價格GDP表示的勞動生產率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與資金的引進和投資方向的選擇關系密切,同時也對擇業、地區競爭力和稅收產生影響。
地區收入核算
地區收入核算是地區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于經常賬戶核算。核心指標有折舊、雇員報酬和營業盈余。收入核算揭示了在創造社會產品價值過程中,作為要素投入者的勞動和資本是如何獲取相應收入的。收入形成指標也是分配核算的基礎。作為雇員收入基本指標的收入總額和工資總額對于制定地區養老金標準和社會核算標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地區分配核算
作為地區國民經濟核算重要組成部分的分配核算和收入形成核算緊密關聯。它揭示了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分配核算中最重要的三個指標是要素收入、原始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地區原始收入指標和地區總產出(或地區GDP)指標之間的比較,表明了報告期內產出、創造和收入之間的比例關系。原始收入指標的各個組成部分反映了地區的收入結構,并且最終導致了由社會動機因素決定的再分配機制下的可支配收入指標。
國民經濟核算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為對象的宏觀經濟核算,它對社會再生產全過程進行系統的計算、測定和描述,從數量上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及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使用各個環節之間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系。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指國家或國際組織為國民經濟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標準和規范,是全面、系統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數據體系。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為更好地進行宏觀經濟監測,評價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而建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類主要指標:
一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總量和結構狀態的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進出口需求,以及產業結構、地區結構、收入分配結構、財政收支、就業狀況、價格總水平等等。
二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指標,包括行業利潤、資金能源利用效益、勞動生產率等等。
三是國民經濟資金狀況的指標,包括貨幣供應量、資本市場交易狀況、銀行間資金拆借市場狀況、外匯市場運行狀況等。
四是反映國際經濟環境的指標,包括世界經濟增長狀況、世界貿易和資本流動狀況,以及主要商品市場運行狀況等。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國民收入帳戶、投入產出表、資金流量表、國際收支平衡表、政府財政收支平衡表和貨幣概覽等。
1、生產總值核算介紹
社會生產總值(也稱社會總產出)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間內(一年、季度)生產活動的價值總和。由于生產過程中存在生產要素的相互投入,社會生產總值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社會生產總值的計算:全社會生產n種商品,第i種商品的產量為Qi,商品價格為Pi,那么第i種商品的產值就是Qi*Pi,所有的商品產值的總和就是社會總產值。在實際統計中,往往按產業部門計算社會總產值。
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間內(一年、季度)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由于扣除了中間投入,國內生產總值不存在重復計算問題,是世界各國核算的主要內容。國內生產總值可以按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核算。
把各種產品的產值扣除原材料(也稱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就是產品的增加值。所有產品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在實際統計中,按產業部門計算增加值。如第一產業: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氣、熱水、煤氣)和建筑業。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于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門: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又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游業、咨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學研究事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各產業部門增加值合計為國內生產總值。
——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按生產投入的資源、固定資產、勞動等要素貢獻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稅收+營業盈余+資源租金。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按收入以后的支出去向統計的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投資+消費+凈出口。消費按消費主體區分為城鎮居民消費、農村居民消費、政府消費。
2、我委測算中主要考慮的因素
多年增加值率:統計部門計算當年價是在固定統計指標框架、指標體系范圍內,根據相應的產值、增加值統計辦法匯總而成。速度是根據可比價格(在90價基礎上調整)計算總量后對比測算得來。我委因無相應的統計指標來源,對GDP及其構成的測算只能抓住工業、農業、投資、消費等關鍵指標進行。首先考慮多年平均增加值率。即利用統計公布或部門預測的各行業產值以增加值率計算相應的增加值,如:一產增加值率一般掌握在60%~62%幅度內;二產中,工業增加值率掌握在40%左右,建筑業增加值率掌握在1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第三產業中除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用增加值率參照計算外,其余主要根據行業發展狀況用增長速度測算。貿易餐飲業的增加值率掌握在45%左右。各縣的情況可能有所差異,具體的增加值率要根據本地的統計資料進行計算。如:第一產業增加值率=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建筑業增加值率=建筑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行業發展速度:除按增加值率測算外,行業發展態勢及其產值發展速度又是一重要測量指標,以保證產值與增加值增減相一致,正確反映客觀經濟發展狀況。主要方式為一產、二產按增加值率方法分別計算出增加值后,對照農業、工業、投資增長速度調整平衡;三產當前更多是以速度測算。
物價指數:我委對GDP的測算大多數是測預期數、當年價格數,其測算必須考慮物價指數。計算公式為:現價生產總值=基期生產總值×(1+增長速度)×物價指數。反過來,可測算增長速度。
其他考慮的幾個比例關系:規模工業增加值約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7~70%;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70%~72%。各縣的實際情況也有差別,要通過歷史統計數據進行計算。
進行必要的預測結果校驗:經濟指標間存在一定的恒定關系。如國內生產總值、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增長率之間存在以下關系: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基期第一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增速+基期第二產業的比重×第二產業增速+基期第三產業的比重×第三產業增速;同樣三次產業的預測數據也可通過類似關系進行校驗。
貢獻率的測算:投資貢獻率=投資增量/GDP增量;消費貢獻率=消費增量/GDP增量;三次產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率也可根據上述計算方法類推。
二、主要經濟運行分析方法及實踐運用
1、主要經濟運行分析方法
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上,需要對所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常用的一些具體分析方法有:
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實證分析不帶有價值判斷,主要是陳述事實,討論經濟運行怎么樣;而規范分析則帶有價值判斷,主要討論經濟運行應該怎么樣,可能與經濟現實本身無關。經濟分析更大程度上傾向于實證分析,但是也包含了規范分析的內容。例如,在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第一、二、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本身是實證分析,但是在評價這種增長速度是快還是慢的時候,則帶有了價值判斷的色彩,而在進一步分析三次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時候,則更多帶有價值判斷的傾向。
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所謂靜態分析,也稱為均衡分析。所謂均衡,是所分析的經濟系統內各個變量經過彼此之間的調整后,在外部條件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各變量之間的關系維持穩定。而靜態分析或均衡分析則是指不考慮時間變動,僅對各變量之間的穩定關系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動態分析,則是探索經濟變量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這在經濟監測中,是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往往不是處于均衡狀態,而經濟變量隨時間變化的程度和趨勢,則是經濟監測中所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通常的增長率分析,就包含了動態分析的成分。
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在經濟監測過程中,對經濟變量或經濟事件的給出性質變化的判斷。如對投資狀況,給出的判斷是平穩增長,或者是加快增長。定量方法,是指在經濟監測過程中,對經濟變量或經濟事件給出具體的度量,如2006年我市投資為223億元,這就是從數量上說明了投資的規模,或者說投資增長15%,這也從數量上界定了投資的增長率。
2、經濟運行分析實踐
如何分析好經濟形勢,寫好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材料,是發改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現結合我委工作實際,將一些經濟運行分析的體會總結如下。
第一,總供給方面,從三次產業分析支撐經濟增長的因素。
首先對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特征要有一個初步了解。三次產業的劃分就是根據人類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先后順序作出的,是人類對社會發展認識不斷提高的產物。因此,對應的發展階段也有三個。一是農業經濟時代。人類從依靠陽光、水、土地,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到種植狩獵,以自己的體力從事簡單的勞動,最后到馴養家禽家畜來繁衍后代,來發展自然經濟。農業時代的生產比較弱,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十分的緩慢,主要是依靠農業勞動以及其他的手工勞動發展生產。二是工業經濟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了經濟的產業革命,人類進入了工業經濟的時代(從英國工業革命起始到現在為止大致上300年左右的時間)。主要表現在以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占有絕對優勢,生產力快速發展,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日益豐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大為改觀,人們的生活水平已逐步由初期解決溫飽向中后期的發展型邁進。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即處于這一階段。三是后工業經濟時代,隨著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只需要少數勞動力從事第一、二產業就可以創造人類生存發展所需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大量的勞動力從一、二產業中轉移出來,從事各種各樣的服務行業,服務業作為一大產業逐步取代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社會中的主導產業,人們的生活也由發展型向享受型邁進。如今的發達國家基本處于這一階段。
如何進行具體的分析:第一產業,一是要把握氣候情況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征。二要看結構調整形成的新增因素,如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的增加,畜牧業發展的情況以及農業產業化推進情況等。三要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其對農業生產所發揮的作用。
第二產業,主要分析工業運行的情況,一要看規模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可分輕重工業或行業進行分析;二要看重點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產銷率來反映;三要看是否有新增生產能力、市場狀況是否有利于擴大生產以及煤電油運資金等生產要素供需情況。
第三產業,主要分析交通運輸、住宿餐飲、商貿流通等行業的發展形勢,近年來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快,可對其詳細分析。
第二,總需求方面,從投資、消費分析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實現消費、投資、進出口相協調,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表明投資、消費、凈出口的協調和相互促進,對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需求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投資、消費是內需,凈出口是外需,三者被經濟學界稱之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按照三大需求口徑來看,我國近十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具有突出的“投資打頭、消費殿后”的特征。這種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格局的形成是由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必然帶動投資增長,具有其客觀必然性。但投資增長不是無限制和無止境的,同時,由于市場需求旺盛,也容易產生盲目擴張,投資過快增長,將帶來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在分析三大需求時,應當積極地去關注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如本輪國家宏觀調控,主要目的是要抑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其特點又是結構性的調控,不搞“一刀切”。對于農村、西部和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要加大投資力度;對于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和結構優化升級需要的投資,要保持一定的規模,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而對產能過剩行業和盲目低水平的擴張則要嚴格控制,以期達到平衡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因為投資需求不是最終需求,項目建成后將形成新的供給能力,如不適當予以調控會導致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不利于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運行。
從我市來看,主要是分析投資和消費兩大需求,具體講:投資主要監測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這一指標,包括總量和增速。一是從投資性質看,分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和房地產開發三類。二是從投資來源看,分財政資金、銀行貸款和其他資金。三是從重點項目實施情況來分析。
消費主要監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指標,包括總量和增速。一要看消費能力是否提高,二要看消費預期如何,三要看消費環境是否有所改善,四是看有沒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
中圖分類號[U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35-0028-02
1 概述
鐵路建設項目具有建設時間長、耗資多的特點,項目單位不可能完全用自有資金,必須有多種籌資方式,其中向銀行貸款是重要的籌資途徑。銀行必須對貸款項目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確定是否貸款及其規模,以確保銀行經指。因此,目的經評為得必行創造。
2 鐵路建設項目概述
交通運輸業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結構,又是社會公益事業。運輸生產即創造使用價值,也創造價值。鐵路對社會的服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我國現階段,鐵路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居于骨干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2.1 鐵路建設項目的分類
鐵路建設項目有多種分類。按項目性質,可劃分為新建、擴建、改建、恢復和遷建項目;按項目的投資規模又可劃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根據資金的投入分國鐵、地鐵和合資鐵路3種類型。
2.2 鐵路建設項目的特點
在我國,鐵路現擁有的固定資產占國有資產的10%以上。“九五”期間,我國的鐵路路網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相繼建成一批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鐵路項目。5年新線正線鋪軌5 600km,既有線復線正線鋪軌4 270km,既有電氣化4 300km。到2000年底,全國鐵路總營業里程達到6.8萬km,是改革開放以來新增營業里程最多的5年。
從投資角度來看,鐵路建設項目有以下的特點:1)“三多”的特點:一是投資多;二是固定設備多;三是鐵路項目功能多;2)“三長”的特點:一是建設周期長;二是使用壽命長;三是項目的成長期長。
3 鐵路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的指標體系.
3.1 指標與指標體系
無論是微觀角度的財務評價或是宏觀角度的國民經濟評價,為了從經濟角度分析項目經濟,都需要采用經濟指標。為了系統而全面的分析一個項目,往往需要采用多個經濟指標,從多個方面對項目的經濟進行考察。這些既相互聯系又有相對獨立性的評價指標,就構成了項目經濟評價的指標體系。正確選擇經濟評價指標與指標體系,是項目經濟評價工作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經濟評價人員必須了解各種經濟評價指標的經濟含義、特點、計算公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合理的選擇經濟評價指標,建立起恰當的指標體系。
3.2 指標的設定原則
經濟評價指標的設定應遵循以下原則:1)與經濟學原理一致的原則,即所設的指標應該符合社會主義經濟效益;2)項目或方案的可鑒別性原則,即所設指標能夠檢驗和區別各項目的經濟效益與費用的差異;3)排他性項目和方案的可比性原則,即所設指標必須滿足共同的比較基礎與前提;4)分析工作的實用性原則,即在分析項目的實際工作中,所設的指標要簡便易行而且確實有效。
3.3 微觀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財務評價指標包括贏利能力指標與清償能力指標。財務盈利能力指標可用來考察投資的盈利水平,應計算財務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主要評價指標,根據項目特點及需要,也可計算財務凈現值、投資利潤率、投資利稅率、資本金利潤率等指標,以萬換算噸公里運能投資額的輔助指標。
財務清償能力指標,對鐵路運輸企業來說主要是借款償還期;其它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指標,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計算難以準確,可作為輔助指標或暫不計列。宏觀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國民經濟評價要用經濟內部收益率和經濟凈現值等指標來分析國民經濟盈利能力。
3.3.1 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
經濟內部收益率是反映項目對國民經濟凈貢獻的相對指標,它表示項目占用.資金所獲得的動態收益率,也是項目在計算期內各年經濟凈效益流量的現值累計等于零時的折現率。其表達式為:
式中:
B為效益流入流量;
C為效益流出流量;
n為計算期(單位:年)。
經濟內部收益率等于或者大于社會折現率is,表示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達到或者超過要求的水平,應認為項目可以接受。
3.3.2 經濟凈現值(ENPV)
經濟凈現值是反映項目對國民經濟凈貢獻的絕對指標,是用社會折現率is將項目計算期內各年的凈效益流量(B一C)折算到建設期起始年初的現值之和。其表達式為:
當經濟凈現值(ENPV)等于或大于零時,表示國家對項目付出的代價得到符合社會折現率要求的社會盈余項目是可以接受的。經濟凈現值越大,表示項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絕對值越大。
3.4 經濟評價指標的選擇
經濟評價指標的應用,一是用于單方案投資經濟效益的大小與好壞的衡量,以決定方案的取舍:二是用于多方案的經濟效益優劣的比較,以決定方案的優越。
項目經濟評價指標的選擇應根據技術方案的具體情況、評價的主要目標、指標的用途和決策者最關心的因素等問題來進行。由于項目投資的經濟效益是一個綜合概念,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衡量刁能清晰、全面。因此,進行技術方案經濟評價,應盡量考慮一個恰當的分析指標,避免用一兩個指標來判斷方案投資的經濟性。
另外,指標的選用隨國家的經濟評價機構的偏好而有所不同,世界銀行傾向于把內部收益率(IRR)作為主要的分析指標;美國國際開發署卻規定只能用凈現值(NPV);我國則以內部收益率(IRR)作為項目投資分析的最主要指標,其次,是凈現值(NPV)和投資回收期Pt。鐵路項目經濟評價中,建議以IRR、NPV為基本分析指標,然后結合具體情況和決策這最關心的因素等來選用其他指標,以便更全面的對項目進行分析評價。
4 結論
本文分析了鐵路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的原則和指標選擇,在鐵路項目經濟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和探索了地方鐵路及其經濟評價的特點和應注意的問題,分析了經濟評價指標的特點和進行指標選擇應注意的問題。經濟評價指標分靜態和動態兩大類,并各有其含義和優缺點,經濟評價中應合理選擇,建立起恰當的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