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0: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現代詩詞精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這篇文章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我從小就聽說的名字——冰心寫的。在小的時候,家人天天跟我講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沒有機會看她的作品,那時的我還只懂得什么叫古詩,還不清楚現代詩的格律與古詩詞的韻律有什么區別。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繁星春水》這篇文章,我才知道現代詩比古代詩更生動上口,給人的情趣更高。在不知不覺中我便迷上了現代詩。不信,您就聽我說一說《繁星春水》這篇文章吧!
翻開書,首篇導讀便吸引了我。講到冰心是如何創作詩集,從小到長大,充分體現了冰心在寫作方面的天賦。
她的詩主要以母愛,童真,自然著稱。從《繁星》中“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滿著夢,充滿著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靈魂深處的孩子呵。”更詮釋冰心與兄弟姐妹之間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誼。這些是冰心充滿童稚的渴望與幸福。
她后來出洋留學,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過筆來敘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夠早點回家。她幻想著與母親見面,幻想著回家,她很快樂。但是一旦沒了幻想,那么她就會變得更加的失落與失望。背井離鄉,又離開了至愛的母親,怎會沒有思鄉之情呢?“故鄉的波浪呵!你那飛濺的浪花,從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盤石,現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斷的拍打岸,我無動于衷,可是一旦離開了家鄉.那一滴滴的波浪,無不在觸動我內心的一根快要繃斷的弦,思鄉的弦。的確,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的愛是最偉大,母親的愛是最純潔。
冰心的短詩,給了我萬千的感慨。她的詩不含絲毫的虛偽,全是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能夠感人至深,也可見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過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勝,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愛,思母心切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母愛是那么圣潔,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愛,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愛的代名詞,通過冰心我讀懂了母愛。
此時的我,心潮澎湃,無法平靜,萬千感受,無法溢于言表。
精選最新關于《繁星春水》讀后感范文
不知從何時起,心中有了一份對詩歌的神往,于是,帶著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與癡狂,隨風讀起了這“零碎的思想”。繁星春水這本書是我頭一次接觸,看慣了白話文的我,一下子來看詩集,就覺得有點不適應,可是也別有一番滋味。
翻開書,首篇導讀便吸引了我。講到冰心是如何創作詩集,從小到長大,充分體現了冰心在寫作方面的天賦。
她的詩主要以母愛,童真,自然著稱。從《繁星》中“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滿著夢,充滿著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靈魂深處的孩子呵。”更詮釋冰心與兄弟姐妹之間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誼。這些是冰心充滿童稚的渴望與幸福。
她之后出洋留學,一去便是多年,她便經過筆來敘述自我的思念,迫切期望能夠早點回家。她幻想著與母親見面,幻想著回家,她很歡樂。可是一旦沒了幻想,那么她就會變得更加的失落與失望。背井離鄉,又離開了至愛的母親,怎會沒有思鄉之情呢?“故鄉的波浪呵!你那飛濺的浪花,從前是怎樣一滴滴的敲我的盤石,此刻也怎樣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斷的拍打岸,我無動于衷,可是一旦離開了家鄉。那
一滴滴的波浪,無不在觸動我內心的一根快要繃斷的弦,思鄉的弦。的確,世上僅有媽媽好,母愛的愛是最偉大,母親的愛是最純潔。
冰心的短詩,給了我萬千的感慨。她的詩不含絲毫的虛偽,全是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能夠感人至深,也可見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過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勝,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愛,思母心切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母愛是那么圣潔,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愛,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愛的代名詞,經過冰心我讀懂了母愛。
此時的我,心潮澎湃,無法平靜,萬千感受,無法溢于言表。
精選最新關于《繁星春水》讀后感范文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記敘著人世間所發生的事,我愛世間所有的一切,更愛讀書。
讀書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在寒假里,學校組織我們上網讀書,我讀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感觸頗深。
縱觀中華五千年的輝煌歷史,詩詞文賦是古代文化的偉大結晶,也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從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唐詩、宋詞、元曲,一相傳,為中國文學留下豐碩的成果。文學和藝術自中國古代開始就已經相提并論了,因此在中國藝術歌曲誕生之初,文學的代表――古典詩詞便與藝術之精華――音樂結伴同行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大多以詩詞為藍本,包括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其中以古典詩詞創作的藝術歌曲尤為突出,這樣的歌曲數量較多,其歌詞嚴謹、典雅,形象生動、內涵深刻,耐人尋味,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與欣賞性。近現代作曲家在根據古詩詞譜曲時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不遺余力地在創作中探索如何應用西方現代創作技法來表達中國詩詞所特有的神韻,無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體現民族氣質、民族風格,在音樂如何體現詩詞的意境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二、聲樂教學中發揮古詩詞聲樂作品的作用
(一)加強理論研究
中國古詩詞教學應在系統的理論指導下進行。我國幾千年的音樂歷史,歷代音樂家都曾對民族聲樂藝術作過理論總結,如戰國時期的《樂論?師乙篇》《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唐代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樂論著,不僅精辟地論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發聲、潤腔等技巧,而且詳細地規范了民族聲樂的審美標準,鮮明地體現了民族聲樂的審美意識,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將這些典籍中有關聲樂藝術的理論進行精選,并從現代聲樂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統整理,從而為古詩詞教學夯實豐厚的理論基礎。
(二)建立教材體系
編寫教材《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及輔助教材《中國古詩詞歌曲萃選》,包括簡譜、五線譜對照的聲樂演唱譜與鋼琴伴奏譜。教材中對每首古詩詞歌曲的教學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1)古詩詞的文學賞析(作者簡述、創作背景、文學風格、詩境與藝境、白話體譯文);(2)歌曲的音樂本體分析(曲式結構、調式風格、旋法特征、鋼琴的背景與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樂情緒、重要的吐字歸韻、有特點的行腔、聲音色彩的把握)。
(三)調整課程設置
為聲樂專業所有學生開設學科基礎課程“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掌握古詩詞歌曲的一般知識以及能夠演唱一定數量的古詩詞歌曲應成為聲樂專業學生的基本素質。同時,為那些立志研究中國古詩詞歌曲的學生開設專業選修課程“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與研究”,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上課程的教學都應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切實按綱實施教學。在聲樂教學中有系統和針對性的選用中國古詩詞歌曲,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民族聲樂審美趣味的理解,提高傳統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而且有利于有效解決學生氣息、語言、音色塑造、風格把握等技術問題。
(四)加強技法傳授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創作的一開始就體現出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的一體性。演唱與伴奏二者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對藝術歌曲的完美表達。鋼琴伴奏上的特點: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鋼琴伴奏上注重營造詩詞的意境,常采用采用富有民族色彩的音樂織體,強有力地烘托和渲染歌唱聲部,刻畫和補充音樂形象,充分、有效的發揮了鋼琴伴奏的藝術功能。演唱者與伴奏者呈現一幅“和與度”的古畫。例如-唐,李商隱詞;許樹堅\劉小明曲. 在聲樂教學和演唱時,需要有極高的演唱技巧,同時在氣質上要有了無頹唐痕跡,通過與伴奏織體的細微變化、融合貫通,達到了詩詞意境,向人們展示出藝術與人生的覺悟,凸現生命價值.從這意義上看,演唱好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不僅是一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文本,它還向人們展示了創作者的心路歷程,并昭示著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層面.演唱、演奏古詩詞還符合民族的審美趣味和心理需求.優美的旋律、豐富多彩的伴奏編配、清晰的意象,是一個極有意義的探索領域。
總之,中國古詩詞聲樂作品的藝術特點使其成為聲樂教學中重要的內容。在教學中有針對性的,有系統的讓學習者涉獵中國古詩詞歌曲,可以使其由淺入深,逐漸積累文化知識,豐富歌曲詮釋手段,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同時,如何與鋼琴伴奏達到“和”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許講真.歌唱藝術講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楊曙光.中西多種風格演唱研究與教學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3]徐競存.戲曲聲樂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一)感受傳統,增強對祖國文化的熱愛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充滿寫實意義的《詩經》到散漫主義氣息的《離騷》,再到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唐宋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現代詩,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底蘊是值得后人所細細品味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的巔峰時期,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感受“詩仙”李白的浪漫和灑脫,也可以在“詩圣”杜甫的憂思之中體味愛國的赤誠;宋朝時期以詞為題材的文化形式開始達到輝煌時期,家喻戶曉的婉約詞人李清照和愛國詞人辛棄疾,用生命見證了詞的發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課外詩歌練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之下沉浸在濃厚的詩歌文化氛圍之中,懷著對先賢的敬仰之情,自然就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學生對詩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義是蘊含在詩篇中的一筆重要精神財富。詩歌語言精煉,它是作者觀眼前之景,抒內心之感慨的表現形式。語文教材之中所收錄的詩歌類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學生的審美追求,向其傳達一種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踐行“中國夢”需要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學觀,強大的正能量,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體味詩詞中所散發的愛國情懷,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的平臺。
(三)以審美情趣的提升,促習作素材積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內容充實程度以及框架結構之外,一個重要的評閱點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詩”入文,正如美人發髻恰到好處的一枝發簪,能夠給評閱老師帶來一種視覺的美感,從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準。同時,學生在品讀詩句的時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語言,也可以是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高尚的情操,這種熏陶自然會成為學生構建自我審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詩性美”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策略
(一)側重誦讀,感悟詩歌語言
將詩性之美遷移到學生審美情趣的構建之中,可以將重視誦讀練習作為一個切入口。本身語文教學就是一門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科,而詩本身就具有一種凝練的文字美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注重語調的抑揚頓挫,就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誦讀食指的《相信未來》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充分了解食指創作該詩的時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時期,作者卻依然保持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復誦讀到“相信未來”的時候,聲音應洪亮、鏗鏘,飽含著對美好未來的一種歌頌。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便能感受到一種堅持不懈的力量和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此時,學生的審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體味古詩之美
古典詩詞當中,創作者將自身或喜、或憂的情感,依托于具體的物象傳達出來,引領學生感悟詩詞之美,就需要讓其挖掘出詩詞意象,感受美化的詩詞魅力。一輪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種相思之情;一株臘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臨寒的傲骨;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暢想巨浪拍岸的氣勢。學生通過把握詞句意象,不僅僅激發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也增強了學生對自然美的一種追尋。
(三)品味情感,升華道德品質
學生審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學生在品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充分調動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醞釀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為教授主體,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感受一種向上的道德情操,從而不斷的升華其道德素養。比如,學生在品讀蘇軾的《赤壁賦》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背景介紹以及情感飽滿的朗讀,指導學生在詞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間,體會其曠達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讓我們一起奔騰吧》的字里行間,升華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對未來的期許。師生通過互讀互評的環節,來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傳達的正能量,從而升華學生的道德品質。
(四)精選詞句,提高習作文采
在“我能行”辦學理念的引領下,我校獨創了以“精選國粹”為特色的校園文化。漫步校園,教學樓上方鑲嵌的“今天我能行,明天我更棒”的辦學理念,激勵著學生走向成功;教學樓門廳里的各國國旗圖案,啟示著孩子們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語重心長的校長寄語,內涵深刻的校風、校訓、教風、學風,都引領著全校師生團結向上、拼搏進取。
教學樓主樓以“傳承龍的文化”為主題。一樓介紹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的心靈在閱讀一個個故事中得以凈化和升華。二樓引領學生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領略龍江獨特的魅力,在青山綠水中感受祖國的秀麗風光。三樓所展示的中華瑰寶,閃爍著藝術華彩,濃縮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四樓列舉了“中國之最”,足以讓華夏大地的每一位炎黃子孫無比自豪。樓梯間的成語墻,孩子們天天拾級而上,扶欄而下,瞥一眼,念一遍,牢記在心。
獨特的校園文化,猶如走進時光隧道,可以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與世界交流;可以聆聽古今良訓,欣賞中外名言;也可以領會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懷。不僅帶給學生視覺上美的享受,更是對學生心靈的洗禮,成為實驗小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香建設不斷創新
1.開展讀書活動
開展了十年之久的“好書伴我成長”讀書系列活動現已成為全校師生的自覺習慣。學校每月一個讀書主題,成功開展了“詩情畫意”“古詩文誦讀比賽”“好書推薦會”“多彩晨會”“故事大王比賽”“名人名言書簽設計賽”“師生同臺詩歌朗誦演講賽”“讀書手抄報大賽”“快樂假期,輕松閱讀”等系列活動。此外,還成立了小記者團,開展了小課題研究等活動。
2.拓寬讀書領域
2010年,學校制訂了《實驗小學閱讀實施方案》,向學生推薦優秀書籍。今年,又印發了《讓我們讀書吧!》閱讀計劃,規定了小學1至6年的必讀書目、選讀書目,內容涉及國學、童話、兒童文學、世界名著、科普讀物和系列小說等領域。此外,為了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實現“好書大家讀”的共贏目標,以年級、班級或小組為單位舉辦了“小書蟲超市”,開展換書、買書、賣書活動。這樣,學生只花一本書的錢,就能讀二三本甚至四五本書。
3.與讀寫結合鏈接
為了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2010年學校著手研究如何進行隨筆化表達,并將讀書活動與隨筆化、與習作有機結合。經過教研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模式:低年級“讀—講—劃—記—寫”教學模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中年級“讀—批—注—摘—記”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式和方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高年級“及時批注、學會整理、隨記感悟”的感悟式閱讀模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在不斷積累和運用中提升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誦讀千古美文,做謙謙君子——經典誦讀魅力無窮
1.開發校本教材
自2006年確定以“經典誦讀”為主的文化活動后,學校根據學生實際,在全校教師的積極參與下,集眾家之言,納多方之鑒,將《語文課程標準》中140首必背古詩詞、中華經典《三字經》《弟子規》等作品合理分布到各年級各學期的教學內容中。還自行研發了《誦讀經典詩文,潤澤智慧人生》校本教材,本套教材共分六冊,每年級一冊,每冊均設六個板塊,即古典詩詞、中華古文、現代詩文、校園文化采、推薦選送篇目和課外背誦積累。
2.納入課程方案
為落實好經典誦讀活動,學校將校本教材《誦讀經典詩文,潤澤智慧人生》納入課程方案,安排隔周一節誦讀課,并將校本課程的備課、上課等教學常規納入教師量化考評之中,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促進了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
3.開展誦讀活動
為調動學生的誦讀積極性,學校定期舉辦 “經典詩文書畫展覽”“經典詩文摘抄”“經典詩文朗誦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猶如春雨滋潤著每一個孩子的心田,促進了經典誦讀活動的深入開展。
書香飄逸,碩果累累。每學年,我校都有60%以上的家庭被評為“書香家庭”,70%以上的學生被評為“讀書小博士”“經典誦讀之星,80%的教師和班級被評為“書香教師”“書香班級”。在近三年各級各類閱讀和作文大賽中學校有千余人次獲獎,還多次榮獲優秀組織獎,創辦的“我能行”校報受到師生和廣大家長的青睞。
四、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國粹藝術走進學生
學校應高度重視經典誦讀工作,成立誦讀工作領導小組,使領導率先垂范,使教師全員參與,使學生日有所誦,熱情高漲。
二、營造經典誦讀氛圍
“環境育人”已是盡人皆知的教育信條。教師可在校園為學生營造濃郁的誦讀氛圍,讓經典浸潤校園。一廊一柱、一室一樓都可展示經典佳句,每個班級也可創造富有特色的誦讀環境,如開辟“我愛經典誦讀”、“經典伴我成長”等專欄,讓校園文墨飄香,書聲瑯瑯,使學生走進經典,學習優秀文化。
三、師資力量
建設一支業務精湛、能力超群的誦讀師資隊伍,是開展經典誦讀的有力保障。學校要成立教師誦讀俱樂部,建立學習制度,組織教師參加誦讀培訓和誦讀活動,拓寬視野,提高教師的誦讀水平。
四、精選內容,開發校本課程
為了使誦讀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學校應從豐富語文教學內容的角度出發,開發校本課程,編寫適合學生誦讀的篇目,以國學經典名篇為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分類誦讀,循序漸進,體現校本誦讀教材的經典性、序列性和趣味性。
例如,一年級可以閱讀《千字文》和短小有趣的童謠。由于《千字文》所選文字,大都是常用字,一年級學生易于識讀。二年級可以閱讀《三字經》和充滿生活趣味的兒童詩。《三字經》是中國早期的啟蒙讀本,自成系統,流暢和諧,易讀易誦,家喻戶曉;內容涉及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多方面,使學生誦讀起來既有興趣又能增長知識。三年級可以閱讀《弟子規》和課內文本的精彩片段。《弟子規》是啟蒙養正的最佳讀物,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范。誦讀《弟子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品性。四年級可以古詩文誦讀為主。古詩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最光輝燦爛的一頁,讓學生從小學習這些文化尤為重要。五年級可以閱讀《論語》和現代詩歌的經典篇章,如冰心的《紙船》、余光中的《鄉愁》、卞之琳的《斷章》、顧城的《遠和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讓學生從經典中汲取營養,從先賢的身上獲取力量,從誦讀中感受詩歌語言的意境之美。六年級可以閱讀《古今賢文》和聲律啟蒙讀物,讓學生在經典誦讀中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情感美,陶冶情操,內化行為。
五、保證誦讀時間
經典誦讀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可以將經典誦讀融入教學,與教學同步,與學生生活聯系。如固定誦讀時間,長期堅持,做到“一日三誦”(早讀集體誦讀經典美文,中午閱讀經典讀物,晚上完成老師布置的誦讀作業)。語文課課前的經典誦讀、課堂教學的適時鏈接、課外閱讀的有效拓展,都可以構建學生與經典對話的環境,使學生隨時隨地感受經典的魅力。
六、開展活動,推進誦讀
為了讓經典文化滲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內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動,引領、推進學生誦讀。
1.舉辦全校型的誦讀活動。如“誦經典,慶六一”、師生美文誦讀大賽等,以活動促誦讀,以誦讀促學習,以學習促成長。
2.在各學段開展不同的誦讀活動。低年級以童謠、童詩為主,展示形式為說唱表演、編演童話劇等;中年級以成語、對聯、名言警句為主,展示形式為成語擂臺賽、對對子比賽等;高年級以詩詞、古文、現代美文為主,展示形式為“我與經典有約”征文比賽、課本劇表演、手抄報比賽等。這些展示活動,讓學生受到了情的渲染、美的熏陶。
3.與學校德育工作緊密結合。教師要將誦讀活動與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結合起來,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經典融合在現實教育、實踐過程中,在讀中行,在行中讀,做到讀、行并舉,確保誦讀活動取得實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177-02
審美作為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貫穿著人生的始終,人人為此努力,以提高個人的審美品味,完善其人生。
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即高職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鍵期。如何提高學生們的審美判斷能力,幫助其形成健康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語文有其深厚的人文性,在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方面的教學資源極為豐富,如能充分挖掘、巧妙運用,必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筆者以高職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高職第四冊語文教科書為例,嘗試對整個單元的教學進行審美教育的總結和提煉,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幾點經驗,歸納如下。
一、古典詩歌(第一單元),重在積累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輝煌燦爛。本單元所收錄的文章,都乃傳頌千古、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對于我們治學修身、陶冶性靈、提升審美品味,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典詩歌的積累程度和鑒賞水平成為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重要標志。
但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筆者更注重詩歌的積累教學(遵循事物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課堂中預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讀、背、記,充實古典詩詞的儲備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多了,記多了,理解自然順暢,鑒賞水平又豈能不提高?本單元教學結束后,抽出一節課的時間,進行“古典詩歌知多少的大比拼”,一是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積累程度;二是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激勵其信心,肯定其成績。事實勝于雄辯,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全員參與,熱情高漲,競爭激烈,氣氛緊張,效果非常好。賽后有學生感言,除了感受到比賽的刺激興奮外,更多的是對古典詩文的熱愛、迷戀、敬畏。
二、現代詩歌(第二單元),重在詠誦
本單元精選了中外各時期的優秀詩作,盡顯詩歌的魅力。詩歌是一種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詩人內心世界的文學樣式,具有抒情性、音樂性、語言的高度凝練和形象性等基本特征。如能暢游在詩歌的海洋中,定能汲取靈感,啟迪心智。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筆者并沒有把如何欣賞放置在教學的首位,而是更注重朗誦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因為詠誦至關重要而微妙,有時老師稍加點撥、講解,無需講得又多又透,其情、其意大可讓學生們在誦讀中自己去領悟、去感受、去想象,況且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又給我們的朗誦創造了良好的基礎。這么好的資源不用,豈不浪費?反復詠誦不僅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詩的意境,還能獲得美的感受,性靈的熏陶。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語言流暢通徹,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蕩漾開來,朗讀時有一種獨特的美感。在本單元結束后,特意留出一節課的時間,舉辦“飛揚的詩情”詩歌朗誦會,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展現個性,飛揚激情,效果也非常好!
三、散文單元(第三單元),重在品味
散文作為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范文,很能喚起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就因為如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把握文體的特點,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學因素,使孩子們置身于美的世界。為了讓孩子們充分領略散文的巨大魅力,在進行單元教學時,確立了教學三步驟:創設情境是首要,賞析品味語言是關鍵,讀懂情感、陶冶情操是目的。
創設情境,意在喚起學生的審美需求和熱情,使其快速進入角色,身臨其境,與作品對話,與心靈對話,繼而為下一步的品味語言做鋪墊。其次在語言所創設的意境中,讀懂作者所包涵的真摯情感及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在賞析中體味人生,感悟生命,尤其是在賞析聲情并茂的美文時,對精彩語段及詞句,得帶著孩子們詳加分析、揣摩,領會其內涵與情感。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通過比喻、通感、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其作用。第五段中多個動詞的運用“瀉、浮、洗、籠”抓住了月色的什么特點?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寄托了什么情感?……需要指導學生認真研讀、仔細揣摩、用心品味,讀懂其中的精妙之處,讀出“味道”來,在品味賞析中增強語言的鑒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單元教學結束后,專門留出一節課的時間,帶著同學們共同賞析美文的經典之作(課外的,配樂朗誦),在音樂的帶動下,踩著情感的節拍,感受散文藝術的精華與深邃!
四、小說、戲劇、影視文學單元(第四、五、六單元),重在評析
詩歌鑒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所以自從詩歌鑒賞在高考試題中出現以來,就深受廣大語文教師的好評。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蘊薄弱,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詩歌鑒賞的學習只強調如何分辨題型、明確試題選項常見的錯誤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等。歷年來高考的詩歌鑒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面對新的題型和要求,怎樣才能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考場上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根據我對詩歌教學的體會,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強化誦讀、激發想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意境、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
二、積累鑒賞知識
1、文體知識: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變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2、詩歌內容:詩歌分類標準很多,常見的是按內容分類的有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寫景詩: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淵明、謝靈運、謝、孟浩然、王維、楊萬里等。李白、杜甫、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如王維的《山居秋瞑》,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②詠物詩: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還要把握時代特征,仔細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④詠懷詩:它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鑒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事,然后體味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這就是"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⑤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
3、詩人風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三曹詩風的蒼涼雄健;孟浩然詩風的恬靜渾健;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王昌齡詩風的雄健渾厚;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元稹詩風的艷麗淺近;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杜牧詩風的含蓄綽約;李煜詞風的傷感細膩;歐陽修詞風的清麗明媚;范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晏殊詞風的明朗疏淡;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詞風的纏綿悱惻;秦觀詞風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陸游詩風的雄渾奔放;辛棄疾詞風的氣勢雄壯等等。我們應加強對作家的感性認識,注重歸納各個作家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4、語言特點。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2)平淡,也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讓讀者去體味。(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5、詩歌意象。古人云:"詩言志"。意象是詩歌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詩歌中的楊柳、流水、殘月、松、竹、梅、等意象都是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東西。古人"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們傳統的審美特點。
6、表現手法。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別。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過渡、鋪墊、伏筆等。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7、三注意。首先注意題目,有些題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李白的《越中覽古》《送孟浩然之廣陵》、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甫的《春夜喜雨》等。
其次注意作者,一般考試出題選取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詩作,例如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柳永、秦觀的婉約詞,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的"詩中有畫"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
再次注意注釋,注釋雖短短一二句,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在我國大海般的民族文化中,詩歌就像是海洋里一顆明亮純潔的珍珠,高貴典雅。從《關雎》到《將進酒》、《長歌行》,再到優秀新詩《再別康橋》、《雨巷》,一首首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詩歌,凈化著人們的情感,扣擊著讀者的喜樂悲愁,豐富著人們的心靈。怎樣使源遠流長的中國詩歌文化不在歷史的洪流中消亡,在當代中學生身上得到傳承和發揚呢?這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的課題。
一、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詩歌產生興趣,才能步入詩歌的大門。教師怎樣激發學生的詩歌學習興趣呢?
(一)介紹寫作背景時適時穿插一些故事、傳說。
中學生愛玩、好動,對故事、傳說比較感興趣,而很多詩歌的作者或者詩歌本身就有很動聽的故事或者傳說。因此,在教學詩歌時,有必要詳細介紹寫作背景,適時穿插一些故事、傳說,以引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帶著自我生活體驗讀詩,激發學習興趣。
真實是指詩歌的現實性。一首貼近生活、引起共鳴的詩,會讓人領略到詩歌不可言傳的妙處。我們可以身邊的事物為引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體驗進入詩歌。如春天來了,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讓人感受到春天擋不住的生機和熱鬧;秋天來了,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又讓人領略到秋天的蕭索和悲涼。
此外,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增加學生接觸詩歌的機會。比如開展課前兩分鐘詩歌欣賞會、詩歌朗誦會、詩歌鑒賞會,組建詩歌愛好社團等活動,讓詩歌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在活動中所選詩歌既可以是古詩,又可以是現代詩,還可以搜集一些諷刺社會不良現象的打油詩,以及一些名篇佳作更應該拿來欣賞。
二、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詩歌是高度濃縮的藝術精品,它的語言凝練而富有形象性,具有節奏美與韻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奇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有利于中學生正確地理解、運用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詩歌鑒賞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詩歌意境。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描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生活場景,淡泊寧靜的心情就蘊含在這種生活的場景中。這種包含著作者感情的場景,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境。
(二)藝術手法。
鑒賞詩歌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在中學詩歌鑒賞中的作用最為重要,但卻是常常被忽略的。詩歌的藝術特色一般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入手:①從煉字角度:著重分析該字詞的表達效果,對主旨所起的作用;②從名句角度:著重分析該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對主旨所起的作用。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這些蘊含哲理的句子;③從修辭的角度。重點講解該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達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常見的修辭手法有這樣一些:比喻、擬人、夸張、對偶、排比、反復、反問、設問、借代、雙關、互文。如余光中《鄉愁》把不同年齡階段的鄉愁分別比喻為“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把“鄉愁”具體化了;④從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⑤從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聯想、烘托或對比襯托(動靜相襯、以有聲襯無聲等)、托物言志、化用典故比喻象征等。
三、培養學生寫詩能力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詩歌鑒賞能力,并不是終極目的,運用詩歌表達感情才是根本。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寫詩能力呢?
(一)加強仿寫能力的培養。
詩歌是誘人的玫瑰,大家都喜歡,但寫詩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豐厚的理論積累的基礎上,由易到難地進行系統訓練,把學生引上詩歌創作的道路。
如臺州一位老師在一節詩歌寫作課上安排了這樣一道題目:
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為下面的語句補寫一句以上帶有詩歌意味的句子。
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陽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先做了示范: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處,但耐不住海洋的呼喚,駕著小河,馳著大江,奔騰著奔騰著,投身于海洋的懷抱里。
在教師的分析引導下,學生的寫詩興趣被調動起來,這節課出現了不少佳句。如:“夕陽啊,/消失了今天的光明亮麗,/是為了創造明日的光輝。”“那顆最亮的,/是我童年的回憶;/它一閃一閃猶如搖籃一般,/搖回了我童年的故事。/那顆最遠的,/金燦燦亮閃閃,/是我期待著的未來。”等。
教師也可以精選(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創)一些典范的詩詞鑒賞片斷提供給學生,以作為學生的范例。我相信:通過多次這樣的系統訓練,學生一定能消除寫詩的畏懼心理,提高詩歌的寫作能力。
(二)教師要想方設法增強學生寫詩的信心。
1.經常鼓勵、夸獎學生。
對學生寫的詩歌里運用得好的手法或寫得好的詩句,要提出表揚;對其中不太好的地方也要找出可取之處,對學生進行鼓勵。經常對學生和他們的詩歌進行鼓勵、表揚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寫詩的信心。
1明確經典誦讀的意義,激發學生誦讀的動力,使學生想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的戰略主題。“中華頌·經典誦讀行動”的目的就是通過經典誦讀活動,提高學生語言文化素質,真正起到“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作用。只有讓學生切實明白了經典誦讀活動的意義所在,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誦讀熱情。經典誦讀的意義具體表現為:
1.1傳承中華文化。所謂經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世界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強大的創造力和凝聚力熔鑄成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它不僅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人類的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中華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同志說:“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證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因此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文化,對于實現中化民族的偉大復興,維護世界和平,實現人類與自然共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意義深遠。
1.2培養人文情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培養。現代社會結構急劇轉型,人們的價值觀念日趨多元,青年學生的人文情懷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經典是古圣先賢智慧的結晶。作為中國人,學生通過經典誦讀,既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能涵養自己的人文情懷,提升自己的心性修養,這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和精神家園的建構都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如誦讀儒家經典《論語》,學習孔孟思想能夠“養德”;誦讀道家經典《道德經》,學習老莊思想能夠“養智”,開啟自己的智慧;誦讀佛教經典《金剛經》能夠“養心” ,通過降伏自己內心中的分別、狂妄與執著,使自己的心態趨于平和,保持寧靜;誦讀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能夠了解生命的奧秘,健康的法則,從而獲取“養生”的智慧;誦讀文學經典《紅樓夢》能夠充分體會到中國人情感世界(包括愛情、親情、世態人情)的飽滿與豐富,并從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怡情養性、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養情”。因此,學生如果能以圣賢為師,與經典為友,那么就會從誦讀中獲得人生的智慧,就會有正確的價值觀,懂得如何去面對人生的種種困惑,也會學會謙卑,懂得寬容和敬畏,不再狂妄和無知,并懂得尊重生命,把握幸福。
1.3進行美育熏陶。中華經典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結晶,滲透著豐富的美學思想,中華經典誦讀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生誦讀經典,能充分發揮經典的審美功能,有助于提高學生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通過對經典作品中優美的語言的感知,生動豐富的形象的感受、情感體驗與分析以及創造表現,使學生具一定鑒賞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審美能力與想象力、創造力能得到充分培養。
1.4語言文字能力培養。經典作品流傳于世,除了其思想內容的獨到性外,其語言文字也往往極富表現力,在經典誦讀過程中,耐心玩味經典之中的精美詞句,仔細賞鑒其語言修辭效果,體會漢語語言文字的優美雅致,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提高漢語表達能力,并最終學會用雅言表達自己思想,傳遞人類文明精神。
2營造讀書氛圍,培養誦讀習慣,讓學生樂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經典誦讀氛圍的營造,將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的有利影響,促使學生樂于讀書,從而養成誦讀習慣。因此,各級學校應當注意為“中華頌?經典誦讀”積極創設環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和熱情,使校園處處充盈著中華經典文化的魅力。
2.1建設文化長廊,感受中華經典。學校可以將中華經典誦讀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建設文化長廊,通過經典上墻方式,將體現中華文化精髓的經典作品,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到文化墻上,讓每一堵墻都是成為傳遞經典的橋梁,如浙江龍泉二中將《三字經》和《弟子規》上墻,使得學生即使是在課間飯后的戲耍中也能駐足欣賞吟誦《三字經》、《弟子規》感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達到童蒙養正的作用,既能規范學生行為舉止,提升學生道德修養,又能有利于學生文化內涵的積累。
2.2打造書香教室,培養誦讀習慣。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陣地,是師生情感共生互鳴的精神家園。打造成書香教室,對于營造經典文化氛圍,培養學生誦讀習慣具有更為實際的意義。學校可以通過置辦圖書角、通過好書同享、流動書架等方式,讓學生處處能讀到經典,天天讀經典,并通過經典誦讀汲取著文化與精神的涵養,同時也學會交友,學會合作。
2.3詩化校園環境,營造人文氛圍。結合校園環境美化工程,適時應景地用經典中詩詞文賦與名言佳句來替代程式化標語口號,如在花草樹木前,可以用給花木題詩詞等方式,將寫有經典的古詩詞牌樹在花前樹下,使學生能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加深對經典詩詞的理解。
2.4調動校園媒體,強化視聽沖擊。現代心理學實驗證實:“視覺形象和美感之間只是構成間接的情感呼應關系,中間穿插著,聯想和理解;而聽覺形象和美感之間,卻構成了直接情感對應關系,可以迅速撥動閱讀主體感應的心弦。”因此積極利用校園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平臺,模擬“子午書簡”、“百家講壇”等方式進行讀書評書活動,用文化經典造成對學生視覺、聽覺的沖擊,能使學生在視聽盛宴中,充分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
3針對學生實際,精選經典內容,使學生能讀。
中華經典浩如煙海。學生年齡、性別及文化等差異使得學生對經典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誦讀興趣會有很大差異,如果不注意根據學生實際,盲目讀經典,使學生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誦讀,只會徒然增加學生負擔,這就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從而達不到經典誦讀的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馳。同時,由于歷史的原因,經典作品會有精華與糟粕并存的現象發生,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價值觀還在形成過程中,鑒賞力也還有待培養和提高,因此學校教師要針對學生特點,注意精選經典內容,使學生能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圍內,誦讀具有相當接受程度的經典作品,以便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切實感受到經典所能展示的中華文化的魅力。
經典的誦讀鑒賞與接受情況可以依次分為親近經典、走進經典、體會經典和演繹經典四個階段。幼兒誦讀經典,可以從簡單易懂而又瑯瑯上口的詩句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神話傳說入手;小學生則要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字句的理解,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并深入理解作品內容,感悟經典中的情感思想;隨著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中學生誦讀經典,要進一步在誦讀基礎上,深入體會經典內在思想情感,品味其文化內涵,并能生動演繹經典;大學生則當在誦讀經典、品味經典、演繹經典得基礎上,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并初步具備研究經典、傳承文化的能力。
關于經典誦讀的推薦書目,社會上較為豐富,但多數推薦書目是比較籠統的,缺乏針對性。2007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針對不同文化接受群體特點,組織編選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讀本》,分為“幼兒篇”、“小學篇”、“中學篇”、“大學篇”、“壯歲篇”和“晚晴篇”,以供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閱讀(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總共8冊)。這套書對學校教師精選誦讀內容,解決不同階段學生究竟該讀什么的問題有一定參考價值。
各級學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積極利用當地鄉土資源,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如紹興是“名士之鄉”,人文薈萃、群賢輩出,從紹興的豐厚文化積淀這一本土資源出發,將經典誦讀活動本土化,有利于增加學生對家鄉歷史的了解與文化的傳承,浙江紹興北海小學編寫了《誦讀經典 品味越韻》低中高三冊校本教材。在與經典的融合呼應中根據本地實際,揚長避短,充分體現了校本教材的個性化和存在價值。 其中“越中典故”、“越中名言”、“越州覽勝”(描寫紹興風光的詩文)、“越地現代詩文”和屬于兒童口頭文學的“越中童謠”,以及從小學生必背古詩文70篇中挑選出來的“中華古詩采擷”等6個板塊,深受孩子們喜歡。是經典內容選擇中具有典型推廣價值。
4正確把握“誦讀”含義,豐富活動形式,使學生多讀。
關于“誦讀”一詞,可以從“誦”和“讀”兩個層面來理解:“誦”可分為吟誦、朗誦、背誦三種方式;“讀”與“誦”相對,是默讀。根據理解與鑒賞的不同要求,讀可分為略讀和精讀兩種。經典誦讀要根據所讀經典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誦或讀。
中國古代私塾中講究吟誦、背誦,《三字經》里關于誦讀有過交待:“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弟子規》中也談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經驗之談。朱熹曾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朗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五四”以后,朗讀、吟誦的方法一度曾被錯誤地連同姿態一起被現代作家批判諷刺,夏丏尊、葉圣陶、朱自清等都意識到這是矯枉過正的做法,就勇敢地站出來,分別在《文心》和《論朗讀》中呼吁要還瑯瑯書聲于校園,要重視吟誦,提出要心、眼、口、耳并用,認為“不該只用眼與心,須與眼與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方法。” 指出“讀不一定要高聲唱念,低聲讀或在心里默讀也可以。”夏丏尊則更是在《關于國文的學習》強調“詩要反復地吟,詞要低徊地誦,文要周回地默讀,小說要耐心地細看”。
正確理解了“誦讀”的含義,我們就可以圍繞“誦讀”, 用吟、讀、說并用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綜合各級學校在誦讀試點活動,我們可以看到諸如朗誦比賽、古詩新唱、經典推薦、百家論壇、文學沙龍、征文比賽、書寫經典、話劇表演、文學社團、漫畫經典、說書評書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經典誦讀的促進手段,激發學生誦讀興趣,促使學生多讀經典。
5進行有效指導,適時評價,使學生會讀。
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學生該如何著手進行誦讀?這是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教師都比較困惑的一個問題。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話除了充分肯定了唐詩的價值功用意外,也從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經典反復誦讀,其義自見的道理。然而,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很大,學生通常很難有大量精力時間去反復誦讀同一部經典。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誦讀指導,引導學生有效地誦讀經典,從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一方面要自己大量閱讀經典,具有較高的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學生特點,研究如何對學生進行誦讀指導。
誦讀指導也包括“誦”和“讀”兩方面的指導。
“誦”的指導側重于口頭表現方式與表達技巧的指導,教師可以借助經典美文作為范例,在深入分析作品,深刻領悟作品思想,切實進行情感體驗基礎上,輔助聲音表現技巧的學習,借助名家誦讀欣賞,教師范讀等手段,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有感情地誦讀,實現對經典進行用聲音藝術再創造的目的。
“讀”的指導側重于閱讀方法的指導。夏丏尊曾著述《怎樣閱讀》一文,指出“閱讀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略讀,一是精讀。略讀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內容;精讀的目的在揣摩,在鑒賞。我以為要研究語言文字的法則,該注重精讀。分量不必多,要精細地讀,好比臨帖,我們臨某種帖,目的在筆意相合,寫字得它神氣,并不在乎抄錄它的文字,家丁在這部帖里共有一千個字,我們與其每日瞎抄一遍,全體寫一千個字,倒不如揀十個或二十個有變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臨幾遍,來得有效。” “我勸諸君多在精讀上多用力。”認為閱讀“第一是理解”,“理解以外,還有所謂鑒賞的一種重要功夫須做,對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局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這是屬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處所在,這是屬于鑒賞的事。”
朱自清在《古詩十九首釋?前言》中也說:“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實欣賞;欣賞實在透徹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見將欣賞和了解分成兩橛,實在是不妥的。沒有透徹的了解,就欣賞起來,那欣賞也許會驢唇不對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響。一般人以為詩只能綜合欣賞,一分析詩就沒有了,其實詩是最錯綜的,最多義的,非得細密的分析功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圇吞棗的讀去,所得著的怕只是聲調詞藻等的一枝一節,整個兒的詩會從你的口頭眼下滑過去。”
為實現經典誦讀的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使學生在理解以外有鑒賞,略讀之后能精讀,要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基礎上走向整體或局部的感悟,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引導學生誦讀經典,要從解決新辭新語入手,正確理解其中文辭,在求得正解基礎上,從更深層次對經典中的思想進行分析、對經典進行鑒賞,體驗其中情感、感受語言魅力、體會文化內涵。
一、童話游藝,踏上幸福閱讀專列
一學期一度的校園讀書節是小學書香活動的盛事。我校的讀書節啟動儀式牽手童話,以兒童喜歡的童話為關鍵詞。開幕那一天,每一個學生都把自己打扮成近期閱讀的童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手持自己制作的人物卡片,走進校園。整個操場被布置成童話圖書超市,校圖書館的書籍分門別類地擺放在道路兩旁,教師化身為超市服務員,協助學生自主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游藝前,為了選擇喜歡的角色,學生再三閱讀,慎重選擇,和家長交流討論,共同準備,這是對童話文本的再欣賞與個性解讀。童話角色設計與準備時的神秘與興奮,是對閱讀節的心理期待。游藝時,童話角色的扮演與互動猜測,是閱讀體驗的展示分享,也是一種不言而喻的童話文本推薦。童話超市的淘書行動,則完全解放了學生的閱讀選擇權,學生非常珍視他們精心選擇的書籍,其閱讀價值自然會實現最大程度的增值。
二、童話誦讀,開啟幸福黎明
“于清晨極靜之時,聽到鳥鳴,令人不敢墮落。”像沈從文先生說的那樣,用晨誦開啟清新靜謐的黎明,讓一首首詩歌委婉地潤澤孩子的心田,讓孩子的生命激昂、沉靜、富有,捕捉一份靈性,共享一份靈犀,可以實現童心的澄澈敞亮,留下童年的悠遠笛音。
我校的晨誦課程,是以適合兒童當下的童詩童謠、優美的現代詩以及中華古典詩詞為主的復合課程,意在讓詩歌與兒童建立關系,豐富兒童的心靈,強調兒童當下的生命與詩歌交融相匯,讓我們的學生擁有博愛而敏感的心靈,擁有詩的情緒,感動于花開花落,流連于天邊的一絲流云。
我們舍棄了繁瑣的分析,弱化背景的負累而強化誦的樂趣。如四年級學生誦讀《晚風》這首詩:
師:同學們,新的一天開始了,讓我們用美妙的詩歌開啟新的黎明。
師生誦讀上半周學習的詩歌作為開啟詩。
師: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的是臺灣洪志明的詩歌《晚風》。(出示全詩,范讀)
學生練讀。齊讀。集體正音。
師:夕陽西下,花兒睡了,鳥兒不叫了。晚風是個調皮的孩子,它還不愿意過早地安眠。
出示詩句,引讀:黃昏的時候,我不經意地,從花園里走過,驚起了一群燦爛的蝴蝶,以及,滿院子的花香。
指名讀,齊讀。
師:淘氣的晚風還會驚起誰?(出示:驚起了一群 ,以及 。指名說)
師:晚風吹送,蝴蝶有什么表現呢?
出示,指名讀:蝴蝶望了望,發現是我——愛散步的晚風,才安心地,一一落定。
師:請用“恍然大悟”的語氣讀這幾句。
師:請再用“安心”的語氣讀這幾句詩。
師:滿院子的花兒呢?(出示,引讀——滿園子的花香,被驚擾了以后,卻再也不肯停止,洶涌。)
師:園子里會有些什么花呢?把自己喜歡的花放到詩中讀一讀。
師:晚風徐徐,夜色正美,請男生用陶醉的聲音誦讀全詩。
師:晚風吹起的是幽香,留下的是詩。請女生無限向往地讀。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學生在簡潔明了的語言引領下,調動了積極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誦讀,在朗朗書聲中聆聽風的絮語,走進花的世界、詩的畫境。就這樣,用最美的詩,給學生最美妙的精神之遇,引領每個孩子愉快地亮出自己的聲音,感受自我的存在,心靈在詩情畫意里得到自由舒展。
三、童話劇團,演繹繽紛童年
有調查顯示:摘抄與讀后感是學生最常用的閱讀成果匯報形式,但這種機械而費時的展示方式,常常會把學生的感悟格式化,桎梏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可能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展示形式。我校一學期一度的童話劇團展演活動,摒棄了這種紙上談兵的展示方式,把學生的身心解放出來,喚醒了他們前所未有的閱讀激情。
各班自由生成童話劇團,每個學生參加一個劇團。各劇團從近期師生共讀的書籍中精選內容,發揮劇組成員和家長后援團的智慧合力,共讀經典,共解文本,共同創編劇本,共同排練書本劇。這些劇本或長或短,內容豐富,別有韻致,有的詼諧活潑,有的委婉細膩,有的大氣磅礴。在這里,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年齡特點的文本,都有自己喜歡的角色。每學年兩次參演,兩次創造,在精心的排練中長智慧、長膽識、長風度,人人都當主角,個個都成明星,在經典的童話里演繹自己的繽紛童年。小學6年,12次演繹就是12次心靈之旅,12次洗煉就有12次思想升華,當孩子們懷揣夢想走出小學校園時,那12次盛大的演出,將成為他珍貴的行囊。
四、童話論壇,守望童心童真
數字化書香校園是對以紙質文本閱讀為基礎的“書香校園”的發展,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絡為媒介,使閱讀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我校依托校園網書香閱讀頻道,建立了師生閱讀博客群、閱讀論壇、QQ群等,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數字空間,拓展了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為學生閱讀搭建了人本化閱讀交流的平臺。尤其是童話論壇,順應了兒童交往需要,滿足了信息時代兒童的精神訴求,成為守護童真、反映童心、點亮童年的激越舞臺。
例如五年級學生在論壇上發起了重讀《海的女兒》的話題,帖子摘選如下:
嘰嘰咕咕:人魚公主為什么不能跟王子終成眷屬,杯具!
妙人妙語:王子是個聲音控,膚淺。
嘰嘰咕咕:如果結局可以重來,可以怎么寫?
流星雨:人魚公主不要答應女巫的要求,逆流而上,找到王子,用歌聲告訴他一切。
妙人妙語:頂一個!可惜人魚殊途,找到了又能如何?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
小荷尖尖:不要這么悲觀嘛!既然女巫能讓人魚變成人類,那么人魚的老爹也行,看過迪斯尼版的《小美人魚》嗎,結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皆大歡喜!
叮當貓:女巫屬于詐騙行為,把她揪到海底法庭,邪不壓正!
流星雨:頂!公道自在人心。
妙人妙語:人魚公主愛上王子,很美的愛情,無望的愛情。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是美好的,與其求而不得,不如好好珍惜身邊的幸福。父母的疼愛、姊妹的親情、美麗的海底,又怎么會舍得放棄?
嘰嘰咕咕:不要故作深沉啦!幫人魚公主想辦法才是王道!
……
這些對于《海的女兒》結局的帖子,雖然沒有非常完美具體的續寫,但不難看出五年級學生對愛情夢想的獨特解讀,對真善美的呵護和對美好結局的追求。論壇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天地,學生的真摯與浪漫、幻想與激情、智慧與文采,都在這里悄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