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0: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老年病學術會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老年患者;膽囊手術;腦血管意外
1 資料與方法:
2008年01月―2013年06月,本院296例老年膽囊切除手術患者,有7例發生腦血管意外,具體資料見表格:
2 結果
這7例患者發生腦血管意外后,5例轉上級醫院神經內科治療,1例后放棄治療,1例在本院治療?例1腦出血很重放棄治療而死亡;例2例5例7腦出血經上級醫院神經內科治療,后出現并發癥;例3多發性腦梗塞經上級醫院神經內科治療20余天而死亡,例6腦梗塞經上級醫院神經內科治療,后出現并發癥;例4輕度腦梗塞,發生于手術后8天,于本院治愈?
3 討論
3.1 老年膽囊手術后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
腦血管意外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老年膽囊炎?膽石癥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進行膽囊手術,有時必須進行,但是手術風險明顯增加?老年膽囊手術后的患者并發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
(1)手術前合并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眩暈病.(2)手術前血液高凝狀態?(3)手術?麻醉?手術刺激影響?(4)手術創傷大?失血多?手術后貧血?(5)手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全身血流緩慢?(6)手術后疼痛?精神緊張而使血壓波動?
病例3手術結束時出現麻醉蘇醒延遲,留在手術室觀察1小時,考慮麻醉影響,未引起重視,未作頭顱CT檢查,手術后48小時夜間發生多發性腦梗塞,經上級醫院神經內科治療20余天而死亡?本例患者沒有及時檢查治療,否則可能不致死亡?病例1患者手術前合并高血壓病,圍手術期處理未做好,手術創傷大?時間長?失血多,發作時病情很重,患者家屬放棄治療?對于長期高血壓病患者,手術前應做好圍手術期處理,手術前必要時可作頭顱CT檢查,明確可能腔隙性腦梗塞,手術中?手術后應加強監護,及時發現病情,及時治療?
3.2 老年膽囊手術后腦血管意外的防治體會
針對老年患者的特點應采取綜合措施,預防老年患者膽囊切除手術后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具體方法:(1)圍手術期處理:手術前評估患者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做好相關檢查,指導治療內科合并癥,盡早戒煙,保持大便通暢,保持血壓平穩?(2)手術中仔細止血,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對于腦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在治療上選擇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的方法?(3)手術后24小時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或盡早下床適當活動?(4)手術后監測并保持血壓平穩,及時發現腦血管意外,盡早轉上級醫院檢查治療?(5)積極鎮痛鎮靜,做好患者心理治療,使患者情緒穩定,睡眠充足?(6)手術后積極糾正患者失血性貧血,合理補液?(7)合理使用止血藥物和肝素? 老年膽囊手術患者,手術后處于腦血管意外的高危狀態,做好手術前評估,手術中?手術后積極防治,是減少死亡率,避免嚴重并發癥的重要關鍵?由于鄉鎮衛生院檢查治療條件限制,手術后發現腦血管意外患者,盡早轉上級醫院治療,轉歸可能更好?
參考文獻
[1] 陳均南,劉寧海?老年患者腹部手術術后腦血管意外的防治體會【J】.海南醫學,2005年16卷04期
[中圖分類號] R473.7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34-153-02
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是老年人腦梗死后引起患者肢體功能障礙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一種難治性疾病,是當前老年病臨床上最多見的腦血管病的后遺癥。為有效改善和提高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肢體功能和生存質量,探索老年腦梗死后遺癥的有效治療方法,本文對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1月間住院的120例腦梗死后遺癥病例肢體功能鍛煉和腦循環治療儀治療的康復治療觀察,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120例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肢體功能活動受限,并需作進一步治療的病例。入選前均作過頭顱CT、MRI檢查提示有腦梗死病灶,診斷均符合全國1995年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標準[1]。入選病例按住院號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及腦梗死后遺癥的病情具有可比性,具體詳細情況見表1,表2。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腦復康或丹參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靜脈滴注;或對癥治療,20d為一個療程,共6~8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肢體功能鍛煉和腦循環治療儀的康復治療。肢體功能鍛煉每日1次,每次30~45min,腦循環治療儀治療每天一次,每次30min,療程4~5個月。由臨床科室床位醫師根據病情填寫康復治療申請單,康復科專職醫師制定康復治療方案。
1.3臨床治療效果的評估
①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關節、肌力、張力功能情況的評估[2]。②根據WHO-QOL100[3]的評估內容分別對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的評估。WHO-QOL100正常人100分,腦梗后遺癥病人根據WHO-QOL100標準打分。數據資料用χ2檢驗、t檢驗,P
2結果
本文應用肢體功能鍛煉和腦循環治療儀治療60例腦梗死后遺癥,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應用肢體功能鍛煉和腦循環治療儀的治療組在治療后患者的肢體功能明顯好轉,重度肢體功能受限由原來的13例下降到5例,下降8例(61.5%),未出現任何癥狀加重現象。輕度肢體功能受限由原來的18例上升到25例,增加7例(38.8%),并有17例患者的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由此可見總有效病例為32例,總有效率為53.3%。對照組治療后重度肢體功能受限下降1例(9.1%),輕度肢體功能受限上升了3例(14.2%),總有效病例為4例,總有效率為6.7%。經χ2檢驗,P
3討論
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康復治療可以影響患者肢體功能的改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關節僵硬攣縮、肌肉萎縮、肌力低下或張力增高等變化是患者肢體功能受限的重要原因[4]。藥物治療一般很少有良好效果。而肢體功能鍛煉和腦循環治療儀治療,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受限肢體和受限腦組織,起到藥物治療無法起到的治療效果。我們認為肢體功能鍛煉一定要因人而宜,從小活動量到大活動量,循序漸進,早期可以在病人的床上進行,給予肢體活動、翻身等。然后根據病人反應情況逐步增加功能鍛煉活動量和內容,如臥位起坐、坐位平衡、坐立交替、站位平衡等的功能鍛煉,只有這樣,才能使患者的肢體功能慢慢恢復。我們認為整個肢體功能鍛煉的恢復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要經過3~5個月才能有效,千萬不能有急躁情緒,否則會給病人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深信只要按照治療方案,正規操作,患者會慢慢的改善肢體功能。
腦循環治療儀對腦梗死后遺癥的治療與肢體功能鍛煉合用,可以加速患者受損肢體功能的恢復,主要原理是腦循環治療儀與病人接觸的電極發生一種仿生電刺激患者受損腦組織區域微血管,使血管擴張,循環改善,利于受損腦組織的修復,從而改善該腦組織管轄下的肢體功能[5]。從本文120例腦梗死后遺癥的治療效果分析,腦循環治療儀治療腦梗死后遺癥不僅有效,而且具有方便易行、副反應少等優點。若與肢體功能鍛煉合用,可取得更好的療效,應予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3.
[2] 繆鴻石,朱鏞連. 腦卒中的康復評定與治療[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22.
[3] 胡永善. 新編康復醫學[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10.
大面積腦梗死通常是頸內動脈主干、大腦中動脈主干或皮層支的完全性卒中[1]。其起病急、進展快,致殘率及死亡率均較高。為探討其臨床特點,利于早期診斷和治療,現將我院2002年5月~2007年1月收治的大面積腦梗死38例患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大面積腦梗死。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31~81歲,平均61歲。38例中伴有高血壓病史27例,糖尿病病史10例,高血脂癥16例,冠心病20例,風濕性心臟病者5例,合并心房纖顫7例,既往有腦卒中史者9例。
1.2 臨床癥狀與體征
活動狀態下起病17例,安靜狀態下起病21例,起病時有意識障礙22例(其中,嗜睡8例、昏睡9例、淺昏迷5例)。起病后頭痛、嘔吐13例,偏身感覺障礙16例,肢體癱瘓32例,偏盲6例,以癲癇發作起病者6例,失語者14例,兩眼球凝視麻痹者22例,病理征陽性者30例,腦疝8例。
1.3 CT和(或)MRI檢查
全部病人入院后均行頭顱CT和(或)MRI檢查證實為大面積腦梗死,其中,15例病人查腦CT時距發病時間短(不超過24 h),CT未顯示病灶,24 h后復查CT或查腦MRI證實均為大面積腦梗死,有7例大面積腦梗死腦內有點片狀高密度灶。梗死部位:大腦中動脈閉塞12例,額顳葉6例,顳頂葉5例,額顳頂葉8例,頂枕葉4例,枕葉3例。
1.4 治療方法
全部病人急性期以脫水降顱壓為主,常規給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控制腦水腫,配合腦細胞活化劑(胞二磷膽堿等)、自由基清除劑以及改善微循環、活血化瘀藥物,適當控制血壓,控制血糖,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預防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有梗死后出血者停用擴血管藥物及抗凝劑。有7例因病情進行性加重、瞳孔不等大、腦疝形成即轉腦外科行去骨瓣減壓術。
2 結果
經過治療,存活26例,死亡12例,存活者遺留不同程度的偏癱、語言障礙及智能障礙。
3 討論
大面積腦梗死目前診斷標準不一,有作者認為兩個腦葉以上的梗死即屬之[3],也有作者認為應以頸內動脈和(或)大腦中動脈閉塞造成的梗死為限,目前較多人采用Adama分型法:大面積腦梗死為梗死灶≥3 cm,累及兩個以上解剖部位。本組患者均參考以上指標確定。大面積腦梗死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壓性動脈粥樣硬化致血管狹窄、閉塞,其次是糖尿病、高脂血癥,二者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最終發展為腦梗死。本組病例中有高血壓病史者27例(占71%),糖尿病10例(占25.8%),高血脂癥16例(占42.1%),均說明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癥是導致大面積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另外,本組病例中,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房纖顫也是大面積腦梗死的主要病因。其原因為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合并心房纖顫致心臟瓣膜栓子脫落,隨血流到大腦半球堵塞血管致大面積腦梗死。本組病例年齡在31~81歲,平均年齡61歲,提示大面積腦梗死多發于老年病人。
大面積腦梗死既可動態起病,也可安靜狀態下起病,多起病急,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顱高壓癥象,臨床表現極似腦出血,早期(24 h內)頭顱CT表現往往不典型,需根據臨床癥狀、體征作出臨床判斷以對癥處理,必要時及時查腦MRI以確診。大面積腦梗死以大腦中動脈多見(12例,占31.5%),其次為大腦前動脈供血區,多累積兩個以上腦葉,通過CT或MRI均可確定。
由于大面積腦梗死面積大,腦組織嚴重缺血、低氧、自由基大量潴留,造成神經細胞膜、細胞器損傷以及酶的功能障礙,同時出現嚴重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而危及生命,其死亡率可高達25%~41.7%[4]。因此,腦梗死的治療主要以降顱壓為主,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呋塞米等,配合應用腦細胞活化劑、自由基清除劑及活血化瘀藥物,控制血糖、血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預防并發癥,加強支持治療。對上述保守治療無效者,顱高壓不能緩解、病情進行性加重、發生腦疝者應及時行去骨瓣減壓術。本組有7例患者均行去骨瓣減壓術,成功4例,死亡3例。本組38例病人中存活26例,死亡12例,死亡率為31.6%,死亡原因為腦水腫、腦疝及多器官并發癥。
另外有7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CT提示梗死灶內有點片狀高密度灶,提示有腦梗死后出血現象,考慮與梗死后動脈血管再通有關,對此種情況,要及時調整用藥,停用抗凝及擴血管藥物。
綜上所述,大面積腦梗死病情兇險、死亡率高、預后差,其預后決定于梗死的部位、面積、并發癥以及腦水腫控制的程度。積極有效地降顱壓、控制腦水腫是救治大面積腦梗死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維治.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5.
[2]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從事腎臟風濕內科醫療事業已20余年,作為我省大型綜合三甲醫院腎臟風濕內科、省內重點學科及***省慢性腎臟病科技創新人才團隊領銜人,始終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較高的學術造詣,在腎臟病學專業領域成績突出,得到了患者的贊譽、同事的好評、同行的認可和上級的肯定。
一、仁心仁術保患者,提供一流服務,造就黔貴第一腎科品牌
一是傾心傾情服務患者。從醫二十余年來,始終堅持“醫者父母心”的原則,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汶川抗震救災、平塘煤礦透水事件、抗擊危重癥“手足口病”、“禽流感”、“甲流”等重大醫療衛生突發事件中帶頭成立本學科的專家組,牽頭會診、靠前指揮。參與搶救我省首例危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者;成功救治3個月及以下的溶血尿毒癥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兒;救治我省首例抗GBM陽性患者等。
二是搭建平臺服務患者。2009年成功將腎臟風濕內科打造成為“中國腹膜透析衛星中心”、“***省腹膜透析培訓基地”;成立了省內大型的血液透析病房、腹膜透析室、結腸透析室、為省內1萬多名尿毒癥患者提供了救治的平臺。
2010年帶領腎臟風濕內科團隊與廣東省腎臟病研究所共同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培養了高水平的臨床型和科研型博士研究生。
2011年成功將腎臟風濕內科申請成為我省唯一的國家級“血液透析培訓基地”,和本專業“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為全省88個市、州、縣培養了400余名血透、腹透醫護人員。
2012年與泌尿外科共同組建了***省腎臟泌尿疾病研究所,并協助成立了中華醫學會***省血液凈化學分會。
2013年成功獲得***省慢性腎臟病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及***省重點學科稱號。血透、腹透、結腸透析每年達58000人次,較2009年增加6倍;病房床位數增至77張,出院病人3228人次,較2009年增加180%。
二、精益求精興醫術,創造一流業績,成就科研學術碩果累累
一是不斷學習新技術,提升臨床經驗。在繁重的工作任務中,仍然擠出時間不斷學習國內外的新知識、新技術,對腎臟風濕系統疾病和疑難病的診治研究有獨到見解。
二是不斷研究新領域,攻克腎科難題。多年來對慢性腎臟病抗腎纖維化的研究獲得2008年日本長崎醫學會獎;鋅指轉錄因子Snail-1和GF/IGF-1軸對腎小管上皮和間質的作用及調節機制的研究獲***省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慢性腎損害腎小管間質纖維化進展及干預措施的研究獲2012年度***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不同血液凈化模式對危重癥的救治獲2013年度國際血液凈化大會杰出論文獎。對多中心狹窄或閉塞的疑難Cuff管的置入、腹膜透析對3個月以下嬰幼兒危重癥的救治、雙重血漿置換療法等成為學科自身的醫療技術特色,在國內均處于先進水平。
三是不斷追趕學術前沿,占領學術高地。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民生項目各1項;參與衛生部重大項目和科技部支撐項目2項;主持并參與國際合作項目2項,省部級課題15項,廳級課題8項,共擁有科研經費500余萬元。共發表專業論文75篇,其中SCI收錄3篇,核心期刊32篇。
三、至真至誠育團隊,培養專業人才,鑄就醫德仁術精英
一是打造一流腎科團隊。積極帶領團隊參加美國腎臟病年會、亞太風濕病學會及每年的全國年會等。近年來,帶隊參加國家級學習班56人次,全國性學術會議178人次,省級以上學術會議379人次。團隊骨干近年來在省級以上大會發言50多次;國家級大會發言10余次;國際大會發言3次。目前,學科團隊24名醫生中,高級職稱8人;博士3人、碩士17人。
二是培養一流學科科人才。作為貴陽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診斷學教研室主任,內科學教研室副主任,高度重視臨床教學工作,帶領團隊每年承擔2000多學時的教學工作,共帶教600多名本科實習生,培養了46名進修生,11名碩士研究生,2名成長為博士研究生。為全省腎科專業培養了400多名醫護人員。榮獲2011年度“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優秀指導教師”。
三是積極開展務實合作。除發展腎臟風濕科各亞專業外,還與兒科ICU合作開展組合式體外多器官支持對小兒急性中毒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研究,并成功救治3個月溶血尿毒癥患兒;與呼吸內科ICU聯合救治危重癥甲流、禽流感患者;與心內、心外ICU共同開展老年頑固性心衰及體外循環心臟大手術后CRRT介入治療等,提升了團隊的綜合實力。帶領團隊與日本長崎大學腎臟病研究所、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腎科、北醫大腎臟病研究所等國內外知名醫科院校進行合作和學術交流,為團隊培養了3名博士研究生和11名碩士研究生;參與并承擔了國家級重大課題4項。
【摘要】目的觀察通心絡、辛伐他汀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腫瘤壞死因子(TNF)α、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響。方法 將134例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通心絡組和辛伐他汀組,每組67例。通心絡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服通心絡,每次1 g,每日3次;辛伐他汀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服辛伐他汀,每次5 mg,每晚1次。正常對照組86例。觀察患者治療前后TNFα、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的變化。結果 兩個治療組TNFα、hsCRP、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總膽固醇(TC)均明顯下降(P<0.01);與通心絡組比較,辛伐他汀組的HDLC明顯升高(P<0.01)。結論 辛伐他汀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療效顯著。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通心絡;辛伐他汀;腫瘤壞死因子;高敏C反應蛋白
實驗證實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脂聯素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存在相關性〔1,2〕。羅孝全〔3〕證實通心絡有助于改善人腦部血液循環,但對其內在機制研究不足。本文進一步探討這兩類藥物在治療和改善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與TNFα和hsCRP之間的內在關系及其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所有入選者均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住院的海南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134例。其中,男72例,女62例,年齡50~72〔平均(61.45±9.52)〕歲,診斷均按內科學(第7版)的標準,并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4〕,經過顱腦CT檢查或者顱腦MRI檢查證實,排除短暫性腦缺血和合并顱內出血者,并隨機分為通心絡組和辛伐他汀組各67例。正常對照組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齡52~73歲,平均(61.83±8.22)歲。所有研究對象均檢測血壓、身高和體重。排除高血壓、心臟病、周圍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急性腦梗死患者與正常對照組間年齡、體重指數、血壓和血糖等無顯著差異(P>0.05)。通心絡組及辛伐他汀組間年齡、性別、腦梗死面積、病情嚴重程度等均無統計學差異。
1.2 檢測方法
取空腹靜脈血10 ml提取血漿和血清,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T0LAB18,北京中科富邦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檢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和血糖,其中血脂檢查項目包括: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TNFα和hsCRP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來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1.3 治療方法
腦梗死常規治療:入院后給予500 ml葡萄糖液加注射用鹽酸川芎嗪(哈爾濱三聯藥廠生產)320 mg靜脈滴注,同時針對患者病情變化給予相應對癥治療。通心絡組:常規治療基礎上加通心絡膠囊(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 g/次口服,3次/d;辛伐他汀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辛伐他汀(舒降之,美國默沙東藥廠生產),5 mg/次口服,每晚1次。在治療期間,停用所有降脂類藥物和保健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統計分析軟件包,數據以x±s表示。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 果
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前TNFα、hsCRP、TC和LDLC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而辛伐他汀組及通心絡組之間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個治療組TNFα、hsCRP、LDLC和TC均明顯下降(P<0.01);與通心絡組比較,辛伐他汀組的HDLC明顯升高(P<0.01)。見表1。表1 治療前后各組血脂(mmol/L)、hsCRP(μg/L)和TNFα(mg/L)檢查結果比較
3 討 論
目前采取的降脂治療手段主要是降低TC和LDLC的濃度,提高HDLC的濃度〔1,2〕。本研究通過比較通心絡組和辛伐他汀組患者的TNFα、hsCRP、LDLC和TC等指標變化情況,發現其檢查結果與袁彬等研究基本一致〔5〕。血清TNFα和hsCRP均為血管炎性反應的標志物,其血清水平有助于區分高危腦血管病。其中,hsCRP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其影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可能機制是定位于粥樣硬化內膜,依托單核細胞在動脈壁聚集,與LDL結合,由經典途徑激活補體系統,產生大量終末攻擊產物和蛋白C3b9,造成血管內膜受損,粒細胞、單核細胞均含有CRP受體。CRP的大量產生,可經其受體活化上述細胞,通過直接(浸潤、聚集)或間接(產生細胞因子)作用,造成心腦血管損傷〔1,2〕。
TNFα和hsCRP均作為炎癥敏感性指標,參與腦梗死發病的病理生理過程。TNFα可刺激肝臟等組織分泌hsCRP增加,加重炎癥反應〔6〕。局部或全身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炎癥反應可促進動脈血栓的形成。CRP是組織損傷時表達的炎性細胞因子,也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預后的獨立預報指標〔7〕。利用hsCRP檢驗而獲得的健康人無感染時的CRP水平,可用于預測將來心肌梗死及中風發生的危險性。TC與HDLC比值和hsCRP結合分析,較其他的危險因子更能預示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度。大量研究表明,LDLC是獨立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其水平升高會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本研究也證實了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中TNFα和hsCRP水平升高,LDCC、TC的水平也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
辛伐他汀藥物的作用原理是抑制3羥基3甲基戊二酰(HMG)輔酶A還原酶,降低內源性TC的合成并反饋性地使肝內LDL受體數上調,從而降低血清TC及LDLC,減少腦梗死的發生。但從臨床使用效果來看,應用辛伐他汀治療的患者普遍有肌酸激酶(來自骨骼肌)輕度一過性升高,并伴隨有輕微的肝功能損害。通心絡可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程度,縮小心肌梗死范圍;還可增加動脈血流量,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凝血時間,縮小腦梗死面積,降低腦血管通透性,減輕腦水腫,減輕神經元細胞變性壞死、尼氏體消失等病理損害,保護缺血腦組織,提高腦組織超氧化歧化酶活性〔6,7〕,降低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含量,同時通過抑制家兔血管成形術后絲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表達和血管內膜增殖,降低血TC、LDLC、內皮素水平并升高NO水平。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辛伐他汀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比通心絡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 劉開祥,曾愛源.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脂聯素與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09;30(4):5801.
2 程 浩,賈海芹,黃 河.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濃度、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關系〔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8):17356.
3 羅孝全,楊盛瓊,曾 麗.活血通絡方治療急性腦梗死7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9;30(8):223.
4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80.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8-0112-02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03年至2007年,我科收治糖尿病合并腦出血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齡45~78歲。所有病例診斷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學術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1],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腦出血,并排除了腦外傷,顱內占位病變,腦炎及血液系統疾病等。患者均為乙型糖尿病,病史4~10年,住院時空腹血糖8.9~16.9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1.1~21.8 mMol/L,糖比血紅蛋白6.8%~12.0%。
1.2治療方法
1.2.1給予抗纖溶藥物
1.2.2控制血壓接近正常水平
1.2.3給予止痛藥和鎮靜劑
1.2.4若有抽搐、癲癇,給予足量的卡馬西或丙戊酸鈉
1.2.5尼莫地平盡早給藥
1.2.6有顱內壓升高表現的給予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脫水減輕腦水腫
1.2.7腰椎穿刺放腦脊液,每次緩慢放液10~20ml,每周2次。
1.2.8維持水電解質酸減平衡
1.3結果治愈3例,好轉2例,1例因并發再出血自動出院。
2觀察與護理
2.1常規護理
2.1.1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各種不必要的刺激及一切可能引起血壓和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用力排便、打噴嚏、情緒激動等。
2.1.2保證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2.1.3保持大小便通暢,便秘者可用開塞露或緩瀉劑。
2.1.4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4周后可在床上活動,6周后可在床邊活動。
2.2預防和控制感染
2.2.1痰多粘稠者,每日給予霧化吸入。
2.2.2昏迷患者及時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防止窒息。
2.2.3留置導尿管患者每天給予呋喃西林液沖洗膀胱,每日會陰護理預防泌尿系感染。
2.2.4為臥床患者用氣墊床,2-3小時翻身1次,保持皮膚清潔,預防褥瘡。
2.2.5預防感染。
2.3防治腦出血并發癥
2.3.1首次腦出血48小時至2周是再出血的高危期,2周內再出血率達54%~80%,再出血后死亡率達41%~46%[2],其發生機制與患者纖維蛋白酶溶解活性增高有關。一旦發現患者頭痛加重、煩燥不安、瞳孔形狀異常、血壓再次升高、意識進行等應考慮顱內再出血可能。
2.3.2遲發性腦血管痙攣的發生在出血后4-~15d,7~10d為高峰期[2]。給予鈣通道阻滯劑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痙攣,能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殘率。尼莫地平靜滴時要防止過快,且需嚴密監測血壓。
2.3.3腦出血繼發腦水腫的發生率為20%~70%,若發現患者反應遲鈍、尿失禁、頭痛加重、意識障礙等,應考慮腦水腫可能。
2.4防治糖尿病急性并發癥
在使用脫水利劑時需警惕糖尿病酮癥中毒,高滲性昏迷等并發癥的出現,同時,注意嚴密監測血糖,避免低血糖昏迷的發生。
2.5多臟器功能衰竭的防治
本組患者均為中老年病人,且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存在糖尿和腎病、冠心病等,在應用某些藥物如利尿脫水劑等時,需注意監測肝腎功能及血電解質等。
3討論
糖尿病合并腦出血較單發腦出血或糖尿病更為嚴重復雜。腦出血時因應激腦組織損害使血糖升高更明顯,而血糖升高,加重了腦缺氧損害[3]。在觀察與護理時,應綜合分析,全面評估,采取嚴密的護理措施,才能正確判斷病情,給臨床醫師提供有效的幫助。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風;焦慮癥;解郁逍遙方;鹽酸氟西汀中風后焦慮癥是中風后并發癥中多發病、常見病,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該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祖國醫學未訴"焦慮癥"一名,但《皇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示“肝病者……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所述癥狀與現代“焦慮癥”極為相似。近年來,我們根據中醫辨證從肝論治對中風后焦慮癥患者采用自擬解郁逍遙方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中風科診斷為中風伴發焦慮狀態的住院患者120例,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腦梗死”、“腦出血”的診斷標準[1], 并經影像學證實。入選標準 ①發病4周至18個月;②年齡40~75歲;③符合CCMD-3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病程>4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4分;④意識清醒;⑤除中風癥狀外,存在焦慮、激惹不安,對外界事物興趣淡漠,孤獨感,自覺悲觀絕望,心煩躁擾,失眠或驚惕多夢,手足或肌肉震顫,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脈弦。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病(腦器質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情感等);②有意識障礙、失認、認知功能障礙者;③嚴重軀體疾病;④有嚴重并發癥,如心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急癥等。將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43~85歲,平均65歲;對照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42~86歲,平均64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腦中風基礎治療和正規治療的康復治療,如改善腦血液循環、營養腦細胞、控制高血壓、防治各系統并發癥及對癥治療,均按照2005年中醫腦血管病防治指南進行。對照組加用鹽酸氟西汀(百憂解)治療,每日一片。治療組加用解郁逍遙方加味:柴胡12g,枳殼9g,白芍10g,當歸10g,黨參10g,炒白術10g,黃芪30g,木香6g,酸棗仁30g,全蝎5g,丹參30 g,炙甘草6 g以上藥濃煎,取汁300mL,分兩次口服,每日1劑,兩組均治療1個月后評價療效。
1.3療效標準
采用汗密爾頓 焦慮表(HAMA)于治療前后對兩組病例測評,基本治愈:積分減少75%以上;顯著進步:積分≥50%,進步≥25%;無效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組別1 例數1 基本痊愈1 顯著進步1 進步1 惡化治療組1 601 351 211 21 2對照組1 601 231 26 11 110治療組60例中發生睡眠障礙4例,口干2例和胃腸癥狀2例,總不良治療為12.50%,對照組60例中發生睡眠障礙10例,乏力2例,口干4例,胃腸道癥狀4例,總不良率為3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中風后焦慮癥是腦中風后常見并發癥,國內外有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18.4%~40.8%[2]。中醫對本病名無記載,其臨床表現屬于“情志病”、“心病”范疇[3] ,與“郁癥”、“恐”、“驚悸”、“心悸”、“怔驚”、“寐”等病癥有關。現代醫學多在心理治療基礎上,給予苯二氮類抗焦慮藥治療,合并抑郁者,也可聯合或單獨使用具有抗焦慮作用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中風后焦慮癥多因肝失條達,氣機不暢,肝氣郁結,氣郁日久,血液運行不暢而形成[4]。中醫學認為肝藏血,調節血量,為陽中之少陽,性喜條達,主疏泄,關系著全身氣機活動。可見肝具有調和機體各項機能作用,使之勿太過和不及。治療方面運用解郁逍遙方,以疏肝理氣解郁,暢達氣機之法。方中柴、枳、芍、歸合用共收條達肝氣,疏肝解郁,酸棗仁以養肝安神,參、術、芪、草以補土生金抑肝,丹參、全蟲活血通絡。全方以大隊入肝經之藥,在疏肝解郁,養肝柔肝之基礎上化瘀通絡,諸藥合用共收疏肝解郁,養肝安神之效。本臨床觀察表明,解郁逍遙方治療中風后焦慮癥,療效確切,是臨床上治療中風后焦慮癥的有效方劑之一。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中圖分類號】R25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5-0034-01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老年人在我國人口比例越來越多,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因此老年病的防治越來越引起社會公眾的關注和重視。中醫對于老年病的防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其中最主要的為“治未病”理論。元代著名醫學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指出:“與其求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痰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長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這種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是我們祖國傳統醫學的要旨。
1 “治未病”的概念
“未病”一詞首見于《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其中“渴而穿井, 斗而鑄錐”強調防重于治的思想, 詮釋“治未病”的含義及其科學內涵。“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變三個主要方面[1]。
1.1 未病先防: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關系到邪正兩個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內經》云:“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病安從來”,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內在原因的根據,“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恰如其分地為“治未病”思想提出了理論依據和具體方法。現在我們對-些傳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乙型肝炎、腦脊髓灰質炎等在嬰幼兒時期便接種疫苗,防患于未然,使各種傳染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有效地保障了人類的健康,使人的壽命及生存質量明顯提高是未病先防思想在現代醫學中的具體應用。
1.2 有病早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提示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金匱要略》云:“適中經絡,末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說明經絡開始受邪,應當趁尚未深入臟腑之時,即及早治療;四肢剛剛感覺重著不適,即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方法,使機體氣血暢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絕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如頭目眩暈, 大拇指或次指麻木, 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為中風預兆,必須先防治;又如癌癥已發,早診早治,防止癌癥的復發、轉移。
1.3 已病防變:中醫認為,疾病發生后在不斷地變化發展。各種疾病的傳變,大致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根據各自規律,系統采取措施,截斷傳變的途徑,是防變防篤的有效方法。張仲景對疾病的傳變有卓越的預見性,常以一脈一癥之征,測知病情是否傳變,如“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是已病防變思想的重要體現,其精神實質在于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機體正氣弱,正不勝邪者,及時扶正抗邪,截斷病勢傳變,以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的傳變。
2 “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的體現
《內經》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人體經歷了生命最旺盛時期之后,人至中年精氣開始逐漸衰減,年愈長而精益消。因此體弱,正氣不足,臟腑虧損成為老年人最基本的生理特點。老年人由于精氣不足,臟腑機能衰退,導致了氣血津液代謝的紊亂,陰陽平衡能力失調,因此諸病叢生。由此可知,顧本護精,扶助正氣,兼祛外邪,達到陰平陽秘,實為老年病防治中的要點。
2.1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是呼吸道常見的慢性炎癥,臨床以長期頑固性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等為主要癥狀,我國50歲以上者患病率達到15%以上[2]。慢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學之“咳嗽”、“喘證”范疇。
《素問·咳論》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肺主氣,外合皮毛,肺葉嬌嫩,不耐寒熱,因此外邪侵襲肺衛首當其沖。《內經》云:“……故治風者,不是無以驅之,而是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試風藥以驅之”。因此,就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而言,在于日常益氣固表,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邪能力。另外,老年人多為腎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火不生土,造成脾陽不足,不能使津液輸布于肺,水濕為聚,釀痰成飲,上漬于肺,留滯肺臟,阻塞氣道,以致肺氣宣降失調,造成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久則為宿痰留滯,每則外邪引動,所以老年人除益氣固表外,也要顧護脾腎,應補脾氣,溫腎陽,此即所謂“未病先防”。
慢性支氣管炎發作時以咳嗽、咳痰、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脹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上風寒襲肺者予麻黃湯或小青龍湯,以宣肺散寒;痰濁阻肺者予三拗湯和止嗽散,以化痰降濁;痰熱遏肺者予桑白皮湯,以清泄痰熱、止咳平喘。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腎金水相生。慢性支氣管炎遷延失治,肺病日久,肺氣受損,金不能生水,肺傷及腎,肺不主氣,腎不納氣,則吸入困難,氣短不續,日益加劇。肺腎氣虛,一方面引起宣降失常,津液不布,氣不布津,津液凝聚為痰濁,痰濁潴留,伏于肺間,肺氣壅滯,久則氣還肺間,肺氣脹滿,不能斂降,形成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另一方面痰濁滯留日久,氣滯血瘀,或肺虛不能助心主治節而血行不暢,致痰濁與瘀血互結,痰瘀滯留于心肺,進一步加重肺氣脹滿,不能斂降,而成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再者痰濁滯留于氣道,阻塞氣道,又因肺腎氣虛無力主氣,則吸氣艱難,而致呼吸衰竭。因此,慢性支氣管炎發作初期,積極治療,以防病變,治療上應當宣肺止咳化痰的治則與補腎納氣的治則并用。
2.2 糖尿病: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的范疇,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
《素問·奇病論》曰:“其人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說明過食肥甘影響脾胃運化,釀生痰濁、內熱,氣機升降失常,精微不布可成消渴。《靈樞·五變》云:“怒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充皮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說明情志失調,氣血上逆,胸中蓄瘀,內熱結滯,傷津耗液,可成消渴病。預防糖尿病,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心情舒暢,對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有積極意義。
糖尿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特征的疾病。其證型分為上消、中消、下消、瘀血阻滯。治療上消者予消渴方,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中消胃熱熾盛者予玉女煎,以清胃瀉火、養陰增液;中消氣陰虧虛者予七味白術散,以益氣健脾、生津止渴;下消腎陰虧虛者予六味地黃丸,以滋陰固腎;下消陰陽兩虛者予金匱腎氣丸;瘀血阻滯者予血府逐瘀湯,以活血化瘀。
消渴日久,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氣血津液損耗,陰陽失衡,或陰虛火旺,灼傷陰津,血液濃煉,粘滯不暢,或陰津虧少,津傷則血少,致營血不足,脈道不能充盈,血行艱澀,或痰濕壅盛,留滯血脈,阻滯氣機,血行不暢,均可致瘀血。瘀血阻于血脈后并發眼疾,心腦疾病,水腫,肢體麻木,肌膚甲錯、瘙癢,皮膚疔腫,癰疽疔瘡等。診斷糖尿病后,應積極控制血糖,防止其并發癥的出現或出現并發癥后防止其進一步發展。中醫辨證論治,在改善口渴、多飲、乏力等癥狀,控制血糖防止其并發癥及病情加重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臨床中,患者血糖較高時或并發癥較嚴重時,單純中醫藥很難控制,加用西藥降糖藥,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能夠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2.3 冠心病:冠心病,屬于祖國醫學“心痛”、“胸痹”等范疇,為老年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病因病機為外邪侵心,七情內傷,飲食失節,勞倦內傷,年邁體虛。防治冠心病,應切實把握好一下幾個環節。
早在內經《素問·舉痛論》指出:“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人經而稽遲,澀而不行。客與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曰:“心痛者,風冷邪氣乘于心也,其痛發有死者,有不死者……”;《辨證錄·心痛門》則認為“火邪犯心”也是導致胸痹心痛的原因之一,說明外感六之氣,皆可致血脈運行不暢或瘀阻,而致胸痹心痛。為此,我們必須順四時、適寒溫,謹防外邪侵心,保持心脈之血液運行通暢,避免胸痹心痛的發生。
《內經·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恐七情太過,或致氣機逆上、橫逆,或致正氣耗散、氣行緩慢、或致氣機郁結、凝滯,均可致氣機運行失常,心脈氣血瘀阻而發胸痹心痛。必須保持樂觀豁達的精神、淡泊寧靜的心境、處變不驚的心智,方能保持心脈氣血的運行正常有序,防范胸痹心痛的發生。
恣食膏粱厚味,飲酒無度,損傷脾胃,運化失司,飲食不能化生氣血,津液不能正常輸布,聚濕生痰,上犯心胸,清陽不展,閉阻心脈則可發為胸痹心痛。因而當飲食有節,不得恣食肥甘厚味,飲酒無度,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化,杜絕痰濕化生之源,清陽聚于胸,維系心脈氣血的正常運行,以防胸痹心痛的發生。
此外,老年人年過半百,腎氣自半,精血漸衰。如腎陽虛衰,則不能鼓舞五臟之陽,可致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于溫運,痹阻不暢,發為胸痹;腎陰虧虛,則不能濡養五臟之陰,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濟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陰耗傷,心脈失于濡養,而致胸痹。因此老年人補腎固本對防范胸痹尤為重要。
3 小結與展望
中醫“治未病”思想,不僅強調了治在“病先”的主題,“知常達變,知變先防”的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更突出了“已病防變”的康復醫學的思想。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威脅日趨嚴重, 把大部分精力和經濟都投入到檢查和治療的環節上,但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積極、廣泛地推廣“治未病”思想的宣傳教育,把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灌輸于人們的腦海中。在老年病防治方面,根據其發病特點,防治本著“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以調理脾腎為主,用藥要氣虛宜補,補而勿壅,陽虛宣溫,陰虛宜養的用原則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通過飲食有節、堅持適當體育運動、精神調攝等養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來促進人體的陰陽和諧,提高機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健康狀態,才能有效地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保障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穩定。我們要把這種預防保健思想和法則,更好地應用于防病、治病和養生保健的實踐中,把“治未病”這一中醫預防醫學之理念繼續承傳和發揚光大。
有研究報道[1]腦梗死后抑郁的發生率高達25%-60%。我國老齡化日趨嚴重,老年腦梗死后抑郁患者逐漸增加,本研究對老年腦梗死后抑郁患者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結合電子生物反饋療法和心理干預為主的護理措施后,觀察患者抑郁狀態、神經功能的變化,以期為老年腦梗死后抑郁患者的護理實施提供客觀依據。
1 研究的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我院老年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老年腦梗死后抑郁患者98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9例。干預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齡60~83歲,平均(73.2±11.8)歲,病程(9.36±4.61)個月;對照組49例:男24例,女25例,年齡60~85歲,平均(75.3±12.7)歲,病程(9.87±5.69)個月。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NDS評分及HAMD評分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 P>0.05)。
1.2 入選標準 (1)腦卒中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經臨床及CT或MRI確診為腦梗塞;(2)臨床類型為完全性卒中;(3)首次發病、意識清楚、無理解障礙、病程在1個月內;(4)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5)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3](前17項)評分≥17分;(6)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或糖尿病史。
1.3 排除標準 (1)昏迷患者;(2)血管性癡呆;(3)嚴重肝、腎、心臟功能衰竭及青光眼患者;(4)有精神病史者。
1.4 研究方法
1.4.1 護理干預 全部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和護理。兩組均進行脫水、改善腦循環、營養腦神經、穩定血壓等常規治療,并每天早餐后1h給予口服氟西汀膠囊20mg/d。常規護理按照要求進行定時服藥、飲食調護、康復鍛煉等指導。
(1)提供良好舒適的住院環境,支持關心病人,避免減少病人的心理應激,針對住院期間的一些問題,給予幫助和指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轉貼于
(2)心理疏導:認真地傾聽患者的苦訴、寬慰病人,耐心地解釋患者提出的各種與疾病相關問題,提高患者對本疾病的認識,消除各種顧慮和悲觀情緒,克服自卑感。對于患者疾病治療過程中取得的進步,給予反復鼓勵,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康復指導:為癱瘓而臥床者定時翻身扣背和變換,并對患病的肢體進行按摩;協助患者在室內進行功能恢復訓練,對癥狀改善者及時鼓勵。
(4)家庭支持:幫助患者家屬樹立正確的觀點,要求患者家屬體貼和關心患者,幫助患者增強自信心,緩解其壓力。
上述方法每周做3次,堅持治療8周。
1.4.2 評定方法 由固定的責任護士對綜合護理干預前及干預后第八周進行評分,每份調查問卷由患者獨立或家屬幫助共同完成:(1)HAMD、NDS評分標準同前。(2)計算HAMD減分率作為判斷療效的指標,HAMD減分率≥75%為治愈,25%~75%之間為好轉,
2 討論
腦梗死后抑郁對患者及家屬造成嚴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特別是患者本人,認為疾病的后遺癥會給家人帶來負擔,對生活喪失信心,出現情緒低落、厭世、睡眠障礙、興趣喪失、不愿配合治療等,從而影響了疾病的治療和恢復。
對于腦卒中后抑郁的治療,人們只重視軀體治療而忽視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對神經功能恢復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下降影響著相關腦梗死危險因素的治療,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由此導致腦梗死的再次復發及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另外一方面,腦梗死后抑郁往往導致患者主動康復的意識明顯降低,甚至拒絕服用常規藥物治療。因此,腦梗死后抑郁不僅增加患者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而且還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干預腦梗死后患者的抑郁癥狀,可以明顯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和依從性以及主動積極的參與康復訓練,從而促進神經功能的進一步康復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電子生物反饋治療是一種物理療法,原理是將兩個電極放置在患者的額頭部,隨著肌肉的放松和收縮,產生不同強度的皮溫變化,可轉化成患者可察覺的聽覺和視覺信號,將生理、心理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反饋給患者,調整機體功能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心理療法配合電子生物反饋治療腦梗死后抑郁癥患者8周,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間療效相比有統計學差異 (P<0.01)。干預8周后,干預組患者的HAMD和ND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
參考文獻
[1] 蘭月,徐光青,胡昔權,等.初發腦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07,87(10):2768~2771.
我國結核病人數居全球第二位,是世界上結核病負擔最重的國家之一[1]。我國制定了《中國結核病控制規劃(2001-2010)》(以下簡稱“控制規劃”)。2003年4月,某市啟動了世界銀行貸款/英國贈款中國結核病控制項目(以下簡稱“衛Ⅹ項目”),大大地促進了該市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開展,至2005年底,達到了控制規劃中期所規定的主要工作指標。為了摸清該市結核病人流行的分布特點及規律,通過對該市2003~2005年接診及轉診的結核病人資料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為確立該市防治重點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574例接診及轉診的結核病人材料,其中男382例,女192例(來源于某市衛生防疫結核病防治科2003-2005年的病人登記本所有病人資料)。
1.2 方法:結核病的診斷分型按1999年國家標準及《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的規定,分為五型,即Ⅰ型(原發性肺結核)Ⅱ型(粟粒性肺結核)Ⅲ型(繼發性肺結核)Ⅳ型(結核性胸膜炎)Ⅴ型(其它肺外結核)。Ⅲ型合并Ⅳ型者按Ⅲ型計算。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病人的型別分布:574例病人中,Ⅱ型10例,占1.74%,Ⅲ型526例,占91.64%,Ⅳ型35例,占6.10%,Ⅴ型3例,占0.52%。以Ⅲ型為主。
2.2 不同性別病人的型別分布:574例病人中,男性382人,占66.55%,其中Ⅲ型353例,占92.41%,Ⅳ型20例,占5.24%,Ⅱ型8例,占2.09%,Ⅴ型1例,占0.26%;女性192人,占33.45%,其中Ⅲ型173例,占90.10%,Ⅳ型15例,占7.81%,Ⅱ型2例,占1.04%,Ⅴ型2例,占1.04%。男女之比為1.99:1。男性與女性病人型別構成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770.05)。
2.3 病人年齡分布:年齡最小10歲,最大86歲。1-15歲組8例,占1.39%,16-30歲組104例,占18.12%,31-45歲組105例,占18.29%,46-60歲組172例,占29.97%,61-75歲組150例,占26.13%,76-歲組35例,占6.10%。發病人群以46-75歲居多。
2.4 不同年齡組的型別分布特征:
不同年齡病人的分型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2.880.05)。
2.5 職業分布:農民503例,占87.63 %,學生42例,占8.35%,工人26例,占4.53%,干部3例,占0.52%。
2.6 地區分布:該市16個鄉鎮均有病例發生,但93.73%(538/574)分布在農村地區。
2.7 時間分布:按月份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全年均有病例發生,2月份最少,僅占2.09%,6月份最多,占16.55%,5~8月份為發病高峰,病例數占全年的56.79%,總體分布在1~6月份呈上升趨勢,7~12月份呈下降趨勢,時間分布曲線呈單峰型。見下表:
2.8 Ⅲ型合并Ⅳ型者53例,占Ⅲ型病人的10.08%。其中男35例,女18例,男女比為1.94:1,與總體性別構成比無顯著性差異(x2= 0.0069,P=0.9338>0.05)。1-15歲組0例,16-30歲組9例,占16.98%,31-45歲組7例,占13.21%,46-60歲組23例,占43.40%,61-75歲組13例,占24.53%,76-歲組1例,占1.89%,與所有Ⅲ型病人的年齡構成比無顯著性差異(x2=5.45。p>0.05)。
3 討論
某市是一個縣級市,屬于經濟相對落后地區,于2003年4月啟動并實施了“衛Ⅹ項目”,層層建立了防治目標責任制。至2005年底,病人發現率、涂陽病人治愈率、DOTS覆蓋率等主要工作指標均達到了控制規劃中期目標的要求。
2003-2005年該市發現的574例病人中,Ⅲ型肺結核占91.64%,揭示了結核病的自然分布以Ⅲ型肺結核為主的特征。且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的各型別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吳長春等報道一致[2]。
在所有結核病病人中,男女之比為1.99:1,與全球各國結核病報告發病率男女性別比為1.5-2.1:1相符[3]。
Ⅲ型肺結核病人中有10.08%合并Ⅳ型,與性別、年齡無關。提示肺部結核較易擴散至胸膜。
全年均有發病,但以5-8月份發現病人數居多,可能與加強行政干預措施有關。
從年齡和職業分布中可以看出,46-75歲的病人多,發病呈老齡化,農民病人多,這些人群應是結核病防治的重點人群,提示防治的重點地區在農村。同時學生病例占一定比重,學校是一個人群較為聚集的場所,提示搞好學校內的結核病控制工作已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