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0: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幼兒園科研課題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對策建議
針對這些不同的情況,我園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確保課題研究常態化。
(一)轉變觀念、明確思想,建立常態化機制。
首先,幫助教師明確教育科研與教師自身專業化成長的關系,樹立“教育科研是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的觀念,知道這不但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需要,而且是學校管理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使教師對課題研究更加重視。其次,讓教師明確,我們不必像“術有專攻”的專家們那樣開展研究,不要一提到課題研究,好像就必須是他人從未做過的,研究的成果最好是要“填補某一空白”或者必須是“實驗研究”的,片面地認為,只有這樣的課題才是“有意義的”,才是屬于“規范的”研究。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教育研究者認識到,教師的教育研究應有別于專家的研究。“教師研究的課題應該是自己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應該是自己有興趣去研究的、與改進和提升自己教學實踐相關的問題,而且是確實需要以課題形式深入開展研究的問題”;“對幼兒園教師來說,從自身的實踐中發現問題并以此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是其確立研究課題的基本思想”。
課題研究能否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建立與之相對應,適合其發展的研究制度。制度規范行為,行為決定效果。為了積累課題研究資料,也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常態化,我們還和績效考核相結合,制定了課題研究考核機制:每月填寫《課題實施記錄表》,把課題實施過程客觀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最原始的寶貴資料;在實施課題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大家各自提出問題,再找出具有共性的,一起商議討論,形成《每月一議》;最后每人根據自己課題實施的真實情況,每月撰寫科研隨筆,每學期撰寫兩篇科研論文。
(二)加強過程性研究,從小處入手,細化子課題。
研究始于問題,問題就是矛盾。在幼教領域中存在著舉不勝舉的問題,研究者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是不可能對所有的問題都進行一一研究的,而是只能從中選擇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能夠解決的重點問題予以研究。因此,在確定課題后,首當其沖的便是要對課題中所面臨的諸多實踐問題做一番的梳理與分析,以判斷哪些是屬于迫切需要解決的、能夠解決的重點問題。對課題所涵蓋的若干具體的“小”問題進行逐一分解,并根據課題研究目的、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對所分解出來的這些“研究問題”進行分析,在明確課題研究目標后,再對所分解出來的具體研究問題進行增刪,保留與課題研究目標有關的“主干”,而去除其“枝蔓”,形成各個子課題。例如,我園這學期的課題《幼兒園家園溝通的途徑和策略》,就是根據老師和當今家長溝通之間出現的問題而確立的課題,在具體實施中,我們又把它細分為五個子課題:《對各年齡段幼兒家長溝通心理特點的研究》、《對老師各種溝通方法針對性、適宜性的研究》、《對溝通方法多樣性的研究》、《對溝通人際密度所產生效果及溝通語言有效性的研究》、《對建立網絡家園溝通平臺的研究》。一學期實施過后,我們發現,有些子課題的內容有所重復,有些子課題的內容不易實施,又把子課題改成三個:《對溝通的途徑方式多樣性的研究》、《對不同類型家長溝通針對性適宜性的研究》、《對溝通技巧及溝通語言有效性的研究》。
雖然這些子課題很“小”,但指向性明、實踐性強、周期性短,因而便于施行,實用價值明顯。這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既是一種方法、手段,又是一扇思想、智慧之門。這扇門有些窄,但耶穌告誡人們“要走窄門”,由此入門并出發,將走向寬廣,走向頂峰。
為確保子課題研究落到實處,我們還做到“四保證”。保證學習時間:將自主研修與集體學習培訓相結合,每兩周進行一次集體的科研學習,平時進行自主學習。保證學習內容:將自定學習主題與引導性主題相結合,每次科研活動,確定一個共同的學習主題。保證學習形式:將教研組學習與學習型小組相結合,學習型小組的確立,可以是相同子課題成員組成的,也可以是由有共同問題的成員組成的。保證研究效果:將績效評價與自查反思相結合。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思路是這樣的:
一、專家引領,指導實驗班教師的研究工作。
憑借專家的理論優勢指導課題的實際操作者――教師――則是使課題順利進行的重點之一。針對我園教師科研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我們先請相關專家對參與課題研究的實驗班教師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幼兒園體育活動教育新理念講座”,讓教師們把新的理念貫穿課題的研究中、從新的角度審視課題的切入點:為了使課題研究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我們定期邀請專家對實驗班的工作進行階段性評估,專家們與教師充分交流探討,及時調整方案,鼓勵教師們在研究范圍內進行合理的個性嘗試。
二、相互滲透,把保健室和實驗班的工作結合起來。
請保健醫生對教師們的體育活動設計提出專業意見:例如,體育活動的強度是否適合小班幼兒;什么樣的活動密度才能有效的對小肌肉群起到鍛煉作用;不同年齡階段的肥胖幼兒應如何區別對待等。
三、家園攜手,既培訓教師也培訓家長。
由于地處經濟落后的西北地區,大部分家長依然認為幼兒園就是小學教育的“預科班”,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應放在學習識字、數學和英語上。這種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觀念曾經是我們開展工作的攔路虎。各實驗教師利用家長開放日和親子園活動向家長們講解課題內容,舉辦“您也應該了解幼兒教育新理念”的講座,使家長們逐漸轉變了觀念,在相關的研究范圍內,開始理解并能主動配合體育活動工作的開展。
四、發揚特色,把軍體活動和普通體育活動結合起來。
鑒于我園是軍隊幼兒園特殊優勢,實驗班的教師們設計了一些富有軍體特色的活動,如:小小工兵連、小小救援隊、小小消防員、勇敢的小兵、軍營小花等,面向中班和大班開展了軍訓,極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興趣,并且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方法是這樣的:
1、把保健室和實驗班教師的工作結合起來。
2、把專家指導和實驗班教師的工作有意義地結合起來。
3、把培訓家長和培訓教師結合起來。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在幼兒園體育規范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
1、探索開展體育活動的最優時間安排和場地利用,逐步形成較規范的幼兒園體育活動模式。
2、使幼兒形成可在教師或家長的幫助指導下自覺進行體育活動的習慣。
3、提高了教師的主動學習和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和自主開發、運用新的體育活動模式的能力。
經過一年多的實驗與研究,我們深切的感到:開展本課題的研究,無論是對幼兒園、對參與科研的教師、還是對參與實驗的孩子們而言,可用“收益匪淺”四個字來形容。
對幼兒園而言,建立了園本體育活動教案集,成立了教師自制體育活動器械素材庫(收集的廢舊材料和已完成設計制作的體育活動器材)。
何謂整合?整合,也稱為綜合,是把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事物組合在一起,使他們成為一個整體。基于這一認識,結合我園科學與體育整合課題研究的現狀,就如何滲透科學與體育整合性問題談幾點認識。
一、科學與體育的整合,是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
在幼兒園科學與體育整合創新發展的活動中,圈、球、沙包、盒等都是常見的器材。在活動中,我讓幼兒自由自在地活動,他們都選最感興趣的來進行活動,使常見器材發揮新功能。我經常用生活中的廢舊物當器材,像報紙、奶粉罐、紙盒、布條、各種飲料瓶等。鼓勵幼兒一物多玩,以調動幼兒的“發現”興趣,這樣既可從小培養幼兒的樸素意識,又可以器材為媒介引導幼兒大膽創造、主動創新。寓教于樂,讓幼兒在動中探索、在玩中學習,能大大激發幼兒對科學與體育整合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的精神。如:有一次在戶外游戲活動中,幼兒對玩呼啦圈很感興趣,我就啟發引導他們自主探索,他們有的把呼啦圈當作小汽車方向盤,把“汽車”向前開、往后開、轉彎、倒車,還想出了打氣、修車;有的幼兒幾個人合作把呼啦圈連接起來,把圈套在身上一個拉著一個變成一列火車,練習走、爬,一個跟著一個走,鍛煉了平衡能力。幼兒還想出了跳圈、滾圈。還有的孩子把呼啦圈當作小動物的家,做起了“小兔找家”的游戲。看到幼兒的創造我很興奮,非常支持他們的想法和創意,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體驗玩的快樂。通過培養,鍛煉出幼兒拿到一種材料就能想出許多種玩法,開發出他們的多種運動能力,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讓幼兒更好地去實踐和探索。
二、科學與體育的整合,是促進幼兒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教育內容的整合是幼兒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現,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整合。幼兒教育的整合最終體現在內容整合上。通過科學教育活動,將幼兒的體育活動內容有機整合在一起。例如在“紙繩力量大”活動中,首先我讓幼兒觀察干旱圖片,告訴他們某地發生了旱情,需要我們運水,但是只能用餐巾紙來運水。讓幼兒嘗試餐巾紙擰成紙繩,用紙繩提一桶水運到災區。有的幼兒能用紙繩提水運到災區,有的幼兒紙繩斷了,水運不到災區,這樣就引出了如何按照不同的紋路擰成紙繩,紙繩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在發現了這一不同之后,幼兒會非常想知道為什么有的餐巾紙擰的紙繩會很結實。我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兩種不同的結果都進行分析,就會發現斷的紙繩打開后,餐巾紙很容易撕開;而沒斷的紙繩再打開進行撕紙,餐巾紙很難撕斷。幼兒再一次用自己制作的紙繩提水運到災區后,我引導幼兒思考,怎樣做一條更有力量的紙繩?讓幼兒理解將他們集合在一起,紙繩的力量會更大。幾個人分成一個小組,用自己小組一起做的紙繩合力提一桶更重的水運到災區。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最直接的體驗中學習,在動手中去發現。在本次活動中,都是幼兒自己在操作實踐。提水桶環節也是幼兒最喜歡的環節,這些都是幼兒探索科學的欲望與方法,并從體育游戲中獲取了科學知識,萌發對科學現象的興趣,從探究體育游戲中感受快樂,獲得智慧。
[關鍵詞]幼兒園 主題課程 本土化
幼兒園的主題課程種類繁多,課程實施的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提升了全民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多的人對幼兒的教育進行研究。我國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有著豐富的本土地域性的社會資源,如何將文化從小傳承,如何將我國古老卻又對幼兒的成長具有指導意義的文化傳遞,這是我們幼兒教育者需要重視的一大重點。
幼兒從早上入園到晚上出園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作為幼兒教育的我們該做的是如何充分地利用這有限的時間,將更多的信息傳遞給幼兒,在適應其身心發展的前提下,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將本土化的信息通過一定的形式與方法傳遞給幼兒,使其在游戲、娛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隨著幼兒園課程內容與方式的不斷改革與發展,使我們更加明確了這樣的教育理念:生態、開放、創新、終身教育。由此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課程改革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程資源的豐富不僅能夠增加幼兒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而且也可以很好的拓展幼兒教育的空間,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近年來,很多幼兒園開始嘗試通過本土化課程資源的利用,來增加幼兒園主題課程的內容,開展更多的本土化的主題教學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豐富的本土化資源主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以便于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探究本土化的主題課程,就是在不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通過本土化的地域文化、民俗、民風及發展現狀的熏陶及學習,通過讓幼兒自行觀察事物的現象和發展變化等,來開展與幼兒發展相整合的活動。
1.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的學習與熏陶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優秀的歷史人物,他們事跡對現今人類很多方面的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例如,總理,今日事今日畢;雷鋒的故事,做好人好事,不圖回報;王二小放牛,不怕犧牲,保護村民。這些歷史人物的優秀事跡可以通過課堂講故事的形式講述給幼兒,通過故事情節的豐富,也可加入一些圖片說明,給幼兒形成一種較直觀的故事內容的了解,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其形成優秀的品德,激發其愛國主義、愛家鄉的情感。
2.民俗習慣于地域游戲的掌握
在我國有著各種民俗節日,都有著不一樣的慶祝方法。比如,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這些民俗文化的傳遞及學習,可以增加幼兒對我國龐大文化底蘊的學習及了解。同時可以讓幼兒參與到民俗習慣中,真正的體會民俗的魅力。
我國不同地區還有著不同的鄉土游戲,如跳皮筋、跳格子、打蕎麥、丟沙包、木頭人、藏貓貓等,通過這些游戲的玩耍,可以使幼兒充分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及具有家鄉特色的幼兒游戲。
3.我國非物質文化的遺產
在我國不同地區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北方的吹糖人,山東海陽大秧歌等。根據幼兒園所在地不同,可以帶著幼兒感受臨近地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從而增加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情感。
二、新課程思潮下的幼兒園主題課程本土化實施的方法及要點
主題課程又稱“核心課程”,就是圍繞生活中的某個主題設計的課程,是指以兒童生活的主題為軸心(中心、核心)設計的課程。
在新思潮課程的影響下,幼兒園主題課程有如下幾個特點:
1.主題課程關注的重點是兒童在想什么
只有充分了解這個階段幼兒思想的主要趨向內容,我們才能設計出適應幼兒的課程內容,通過課程的設計來達到目標的實現。
幼兒這個階段好奇心很重,無論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他都會問為什么,基于這個特點,在安排我們的本土化主題課程時,要選擇那種更能引起其好奇心的主題內容。比如,在講小時候的故事中,對古詩“鋤禾”內容的深入了解中,明白了大米飯是怎樣來的,可以引導幼兒回家去問父母自己吃的米飯是怎樣來的,通過一問一答中了解米飯的由來,也體會到農民伯伯的辛苦,從而養成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
2.課程實施的方法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
課程內容的選擇很重要,實施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基于幼兒這個年齡段的特點,課程的設計要讓幼兒直接參與進來,通過活動、游戲、動手操作等來達到讓幼兒的身心進入到課程的整體活動中來,要引起幼兒的興趣,絕不能枯燥地傳播、傳遞。
比如,本土游戲的玩耍,要讓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其中,充分體會這種鄉土游戲不同于現今的高級玩具及一些游戲機。藏貓貓游戲,一個是鍛煉了幼兒性格中的耐性,只有在數完一定的數字才能開始尋找同伴。在尋找同伴的過程中也鍛煉了幼兒的觀察力,通過觀察周圍環境的不同及變化來確定同伴的位置。
在木頭人的游戲中,可以組織幼兒一起在游戲跑動中鍛煉了身體素質,也同時鍛煉了幼兒的自制力,自己變成了木頭人就要不許說話、不許動,只有在同伴的“救活”(身體接觸)下才能改變姿勢。
3.互動是主題課程的中心思想
幼兒不同于入學后的兒童,他們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活動為主,活動的主體是教師與幼兒本身。只有在良好的互動、配合、參與下,才能調動起幼兒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也才能在活動中將知識傳播,將教育目標達成。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主動參與,自己動手操做尤為重要,只有他自己親自動手操作了,他才真正明白這一過程的實施,才能記牢這個自己操作的結果。同時,在操作過程中,他也將體會到與老師、與小伙伴之間的伙伴關系、配合關系、合作關系、交流關系,也鍛煉了與同伴間的溝通能力。
三、結束語
幼兒園主題課程的設計必須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活動的規律。在課程內容上將本土文化引進幼兒園的主題課堂里,這樣幼兒從小就能了解本民族的起源與發展,知曉本國的傳統文化,也為培養傳承民間文化的新生力量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課程的活動中,培養幼兒養成各種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也促進了幼兒的各種認知、動手操作等能力的發展。主題課程內容的豐富,也能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玉鳳.幼兒園主題課程本土化的實踐研究[J].廣西教育,2011,(28):17.
在課題開展初期,嘉裕幼兒園對開展課題研究存在很多困惑,感覺無從下手。新景幼兒園首先幫助嘉裕幼兒園開展課題剖析,梳理具體的研究問題。向老師發放問卷,收集老師們的困惑,如“什么是低結構材料”“低結構材料從哪里來”“如何收集,如何使用”“如何規劃區角”“什么是高低結構材料”“什么樣的高低結構材料配比,更適合幼兒的發展”等等。接下來開展園本培訓,在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基礎上,逐步厘清本課題中“高結構材料”“低結構材料”“合理配置”等核心概念的定義,以此為突破口,對課題研究方向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然后,結合幼兒園自身特點,確定研究的切入角度。課題的開展需要比較穩定的研究團隊,所以幼兒園先選定大中小的段長班級為試點班,初步展開研究。經過這個過程,到課題正式啟動時研究團隊已經做到目標清晰、分工明確,課題組成員還根據自己的特長和研究興趣認領了具體任務。
第二步:引路子――加強示范引領,步入研究正軌
課題開展以來,根據各個園所的實際情況和不同需要,我們將公辦園新景幼兒園、集體辦園欣高林幼兒園、民辦園嘉裕幼兒園三所不同性質的幼兒園組織起來,成立了學習共同體,通過出點子、引路子、做示范,共同探討,解決實際問題。如在開展課題過程中,老師們發現低結構材料的玩法具有多樣性,與之相關的教育目標也呈現多樣性。但是,由于老師本身對材料的多種目標沒有做任何思考,就出現了區角游戲玩法單一、孩子的游戲水平缺少遞進性等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擺弄一會兒就不想玩了,區域活動無法延續開展。又如,中班年段的孩子收集來牛奶盒,孩子們只會將牛奶盒用來壘高,游戲水平沒有進步,孩子興趣不濃,牛奶盒變成一堆垃圾……這時新景幼兒園首先起到公辦園的示范引領作用,率先向片區開放區域活動,通過事先分發區域觀察記錄表,引導參與研討的老師們學習觀察材料如何體現各年齡段各區域的活動目標,如何針對孩子的個別差異創設有層次性的材料、分階段投放材料等等,然后組織研討,讓民辦園教師對區域的研究也越來越全面和深入。在這樣手把手出點子、引路子、做示范的帶領下,欣高林幼兒園、嘉裕幼兒園從模仿到思考,逐步走上開展課題研究的正軌。
第三步:架梯子――搭建學習平臺,做實研究過程
公辦園新景幼兒園的區域游戲開放,讓民辦園老師們感觸很大,對區域游戲有了全新的認識。接著新景幼兒園和新高林幼兒園到嘉裕幼兒園分班詳細指導,并實地研討,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如嘉裕幼兒園的班級空間場地小,建構區、表演區放在班上不合適,建議嘉裕幼兒園開發公共空間,利用走廊、小樓道、大廳、寢室,把空間還給孩子;有些區域,如桌面的操作擁擠,孩子會互相干擾,建議充分利用地面、柜面、墻面操作,把空間擴大,便于區域活動合理有序地開展,使公共空間的使用價值最大化。緊接著嘉裕幼兒園參與到新高林幼兒園的區域觀摩研討中,回來后,嘉裕幼兒園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實踐,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如投放的材料目標性太強,為操作而操作,忽略了材料的游戲性,這種材料帶給幼兒的是被動的、機械的操作,使得幼兒沒有自主活動意識。針對問題,三家園馬上開展了低結構材料不同玩法的研討。思考“如何根據幼兒最近發展區調整材料”“大班科學區材料如何投放”“美工區材料的規范調整”等問題。通過研討找出對策,幼兒園實踐出許多好的案例,如“低結構材料的多種玩法”“瓶蓋的多種玩法”“撲克牌的多種玩法”“同種材料的遞進性玩法”“一次性筷子的遞進性玩法”“高結構材料的游戲性玩法”“扔骰子說數字”等等,投入到日常的區域游戲中去。就這樣,幼兒園經常“架梯子”,通過手把手幫扶,輸送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活動案例,不斷做實研究過程、提升研究水平。
第四步:結對子――結對幫扶模式,產生乘數效應
新景幼兒園每周定期到嘉裕幼兒園,針對幼兒園的區域環境、材料投放與主題整合、園公共區的創設上加強指導,并通過跟班蹲點,一對一幫扶,分年段進行研討、評價、交流等,及時解決研究困惑。主要做了幾大調整:一是走廊的充分利用。原來班級走廊是空的,看不到孩子玩耍,班級里又顯得擁擠。調整后,三樓大班走廊創設操作性強的剌繡坊、編織坊、繞線坊、木工坊,很受孩子喜歡;二樓小班走廊創設了適合小班操作的墻面,如“來來往往”、小超市、扣扭排序等。二是格局調整。二樓中廳原來是彩繪吧和閱讀吧,經指導,把閱讀吧調整到班級,中廳全部布置為巧手彩繪吧,整體協調性更強,區域之間互不干擾,保證幼兒在合理的環境下進行區域活動。三樓中廳是夢劇場,原來只提供幾把椅子,讓孩子坐著看表演,孩子們無事可做,嬉鬧不停,游戲無法進展。經過調整,大廳把劇場后臺呈現了出來,孩子們可在劇場的不同區域自主設計服裝、選擇服裝、化妝、選擇飾品等。當臺上孩子開始表演,臺下孩子可以利用道具打節奏,很受孩子的歡迎。通過一次次的研討與調整,區域活釉實穩步地向前推進著,幼兒園保教質量得到穩步發展,進步顯著。
第五步:摘果子――分享收獲喜悅,釋放催化效應
三、研究對象:小二班全體幼兒
四、研究時間:2005年9月-2006年6月
五、研究方法:以實驗研究法為主,觀察法、操作法、調查法、談話法、文獻法等方法為輔。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讓幼兒認識各種常見的色彩,學習正確的涂色方法,對多種色彩感興趣。
(二)通過幼兒對周圍環境和美術作品的感知,誘發幼兒興趣,陶冶幼兒情操,開啟智力,在獲得美感和喜悅的同時激發幼兒的創新精神。
(三)通過“觀察—體驗—發現—想象—表現—創造”來開展活動,讓幼兒觀察、游戲、創作等具體實踐活動來進行,學習色彩的運用。
七、課題研究步驟:
(一)準備階段:2005年9月
1、認真學習《綱要》精神,學習有關美術教育方面的文章,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以幼兒為主體,貼近幼兒實際,注重活動的操作性和啟發性,循序漸進、由潛入深,促進幼兒運用色彩能力的發展。
2、對小二班幼兒進行認識色彩、運用色彩水平的測試,為開展《幼兒運用色彩繪畫初探》課題做準備。
3、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研究計劃。
(二)實施階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
第一階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
1、收集有關作品,組織幼兒共同欣賞,以激發幼兒對色彩的興趣。
2、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選擇相關內容進行運用色彩繪畫的教學,初步培養幼兒對色彩的興趣。
3、收集相關材料,階段小結。
第二階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1、調整策略,選擇適合小班幼兒運用色彩繪畫的教學內容進行指導,提高幼兒運用色彩繪畫的水平。
2、啟發引導幼兒、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選擇各種內容,運用各種手段,開運用色彩繪畫教學,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感受和體驗,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富有個性的表現自己,在活動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膽的創造,增強幼兒的興趣和自信心。
3、對幼兒進行后測,并收集相關材料。
一 幼兒園是對兒童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及時地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初步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懂得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地球,也是保護人類的道理,從而逐步養成自覺保護周圍環境的習慣。
1.營造環境教育的氛圍
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認識是通過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我們應積極為幼兒營造環保教育的氛圍。在幼兒園房舍四周種植花草樹木,為幼兒開辟種植園地,讓幼兒觀察種子生長發育需要的條件,感知植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各班設置自然角,老師們根據季節變化及時更換自然角的植物,并要求幼兒觀察記錄;我園的廢物箱分兩種:一種是裝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另一種是裝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教幼兒將垃圾分類,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2.把環境教育納入教學活動之中
幼兒園的環保教育應滲透于幼兒的一日活動及各科教學中去,在國內外一些主要的與環保有關的紀念日,幼兒園應積極主動開展環保專題教育活動。幼兒園在教學時間、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有較大的機動性,為了有計劃地開展環保教育,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對原有教材進行補充,有意識地滲透有關環保教育的內容。
3.采用多種形式開展環保教育
我們采用多媒體、看碟、講故事、唱兒歌、游戲、繪畫、實地觀察等多種形式進行環保教育。例如,學習有關水的知識時,我們就從過去單純地讓幼兒了解水的物理屬性和化學屬性,記憶有關水的抽象概念的教學形式,轉變到著重讓幼兒認識: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之一,水的污染對我們生活乃至全部生命體的影響,水質的變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教育過程不只是讓孩子坐在教室里觀察杯子中自來水是什么形狀、顏色,是如何變化的,還要讓幼兒觀察比較現實中的各種水,它們的各種形狀、顏色、氣味,使他們產生疑問,探究為什么水會有這么多的變化,通過了解人類發明的各種水利裝置和水利設施,加深人與水相互關系的認識。同時,利用以水為主題的詩歌、繪畫作品、音樂、舞蹈、電影等,豐富幼兒對水的感性認識。
二 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樣
在幼兒環保教育問題上,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如何以身作則,加強對孩子的環保教育,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呢?
1.加強自身的環保素質,事事處處為孩子樹榜樣
父母平時應多閱讀一些有關環保的書籍,收看相關電視節目,豐富自己的環保知識,多關心周圍的環保狀況,了解國內外的環保狀態,不斷提高自己的環保素質;同時,應注意自己的行為,從點滴做起,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
2.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面對遠離自然的孩子,家長應怎樣做呢?我認為,保護和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熱愛之情,讓孩子融入大自然尤為重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應盡可能地為孩子了解、探索自然創造條件,平時,讓孩子多看一些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及書畫等,多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展覽館,多與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游玩。讓孩子通過觀賞自然景色,收集樹葉、石子、貝殼,撈養小蝌蚪等活動,感受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歡樂,從而喚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樹木花草、動物的愛惜。
3.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環保意識的培養也是養成習慣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善于抓住各種機會,幫助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每次外出游玩時,給孩子準備一個塑料袋,把果皮、塑料袋等裝在一起,再扔進垃圾桶。總之,在點點滴滴的環保教育中,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也會得到培養。
三 社會應積極為孩子營造環境保護的氛圍
1.新聞出版界應注重環保教育
新聞媒介是對全民進行環保教育最重要、最生動、最富有影響力的工具。多開辟一些如“人與自然”“動物世界”這些家喻戶曉、深受孩子們喜愛的電視節目,多出版一些如《地球家園》、《21世紀不是夢》等生動形象的環保科普讀物等。一方面,讓兒童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汲取豐富的環保知識;另一方面,讓兒童了解環境污染的現狀,感受重視環保的呼聲,從而不斷增強環保意識。在環保日要緊扣某一環保專題,深入開展有效的、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環保宣傳教育。
2.社會各界應積極倡導,組織一些環保活動
環保活動的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即可反映當地的環境特色,也可結合“紀念日”主題進行。
傳統的幼兒園教學模式,一直是以教師為主,教師負責講,幼兒負責聽和做,所有的話語權幾乎全集中到教師的手里,幼兒所存在的疑問大部分都不敢提出,形成長期的疑惑。而且在幼兒教育當中,很多教師傾向于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對常識的講解部分就顯得十分缺乏,導致幼兒一開始耳濡目染的就是書本知識,而他們最感興趣的恰恰是生活中的常識,這樣的教學很大程度上無法達到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的首要目的。近年來,隨著教育體系和模式的整體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被社會所淘汰,教育界對幼兒園的教育更加傾向于提問教學,而它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甚至可以說,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質量。在以互動教學為基礎的教師提問活動中,教師可以以活動內容為穿插,通過對常識及幼兒所關心的話題的提問,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喜歡上學習的課堂,并鼓勵他們大膽地嘗試回答,加強幼兒與教師的交流,促進彼此間的配合。
一、互動下的教師提問在幼兒教學模式中的意義
幼兒園的孩子,正處于剛剛有認識世界能力的時候,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并且渴望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而在幼兒園中進行科學的教學活動就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同時也可以帶領他們認識社會和生活,順利進入義務教育階段。但是,這些活動大都是以抽象性游戲為主,如果僅僅讓他們樂在其中,他們可能并不能掌握什么,因此,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所以就出現了現有的基于對話的教師提問教學。教師提問教學主要是指在進行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以活動的內容為題材,進行各方面的提問,同時,題目應切合實際,便于幼兒進行思考和回答。教師提問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健康、積極地進行活動,在幼兒產生疑問的時候,教師應該主動地向其詢問,并把正確的答案或者解決方式告訴他們,使他們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除此之外,通過教師提問也可以使學生敢于大膽與老師進行交流溝通,主動提出疑惑和不解,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幼兒的各方面能力都會得到自覺的發展,如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創新能力,也可以加強教師與幼兒的感情交流,使幼兒對教師產生一種學習上的依賴感,從而使教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引路人。
二、以對話為基礎的教師提問的具體實施步驟
在科學的幼兒教學活動當中,首先必須明確一點,在教師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整個活動的主人公,而應該以幼兒為基礎,提出的問題也要符合幼兒的思想,便于他們接受和認可。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要對幼兒的活動進行細致的觀察,了解他們的想法,并對他們的抽象性思維進行適當的鼓勵和指引,不能一味地反駁或批評,這樣的教學活動也就失去了其意義。其次,由于教師提問教學是以科學的教學活動為前提的,教師在課前應根據孩子的習性對教學活動進行創設,不僅要有趣味性和可玩性,同時要使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教學目的性,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最后,科學活動中的提問應當遵循符合情形的原則,不能突然提問和教學活動無關的內容,而且教師提問也要選擇恰當的時刻,從而促使幼兒產生回答的欲望和求知的理念,形成一定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提問對開發幼兒思想的重要作用
由于幼兒的思想正處于發展的階段,他們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也處于最強的時候,教師的合理提問會很自然地使他們融入其中,并且樂意朝正確的學習方向走。在教師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當是十分開放的,沒有固定的答案,方便孩子進行探討和爭論,最后給予一定的解答。幼兒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他們喜歡按著自己的思想去發展,因此,教師的提問就可以激起他們自我提升的心理,產生探索的欲望。在回答的過程中,由于幼兒的思想各異,教師應當不厭其煩地進行一一鼓勵和指導,使他們養成主動積極回答問題的習慣,培養創新意識。
時代的發展必然導致教學模式的不斷完善,基于對話的教師提問教學,不僅可以加強幼兒對教學事物的感知,還可以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同時便于教師教學的開展。但是,其在進行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切實的要求,需要老師多方面的配合,因此,教師提問教學模式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完善,以為幼兒的成長提供良好條件。
2010年4月,上海市提升中小學(幼兒園)課程領導力項目研究正式啟動。在總項目組的帶領下。幼兒園研究團隊歷經三年,于2013年4月完成階段研究工作。這期間,形成了《幼兒園課程圖景:課程實施方案編制指南》《我們的課程領導故事》以及子項目研究成果《讓評價成為教師的專業行為——教師在課程實施中質量監察與管理的研究》《基于“思優”價值的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理想課程的執著追求——幼兒園游戲課程自我完善的實踐探索》等一批具有引領實踐作用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課程領導力項目研究作為學前教育內涵發展的一面旗幟,不僅對經歷其中的項目幼兒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一批銳意改革、具有課程意識和課程領導能力的園長和教師在項目研究中獲得了成長,而且項目的實施過程是幼兒園課程領導力核心內涵不斷深化的過程,對這一問題的反思與對規律的總結,將成為指引幼兒園課程領導力未來發展方向的航標,對促進上海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持續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項目基本概況
(一)為什么開展研究
1988年至今,上海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經過20多年的探索與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幼兒園課程的理念、實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然而,當我們跨入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的歷史發展時期,面對新形勢與發展要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前教育科學化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尤其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幼兒園課程實施與課程管理的有效性上存在的瓶頸問題也日益凸顯。如。課程編制與實施的關系問題,課程實施有效性問題,課程評價與質量監控問題,等等。由此,我們希望通過課程領導力項目研究,激發基層幼兒園的活力,并借助團隊的智慧解決課改中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二)如何開展研究
項目研究的關鍵問題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及實現改革的路徑、方式。
1.研究目標
本項目研究本著“實踐導向、互動生成、模式多樣、促進提升、關注特色”的指導思想,采用“研究一開發一試點一推廣”的工作模式,達成如下目標:探明課程領導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具體內容,設計、實施、完善校(園)長課程領導力評估方案,探索提升課程領導力的策略、方法、手段及運行機制;切實提升課程領導的意識和能力,實現課程領導從“應知”“應為”到“愿為”“能為”的轉變,從而推進課程改革,提升校(園)長、教師和教研員的專業水平,促進學校內涵發展,促進學生發展。
2.研究假設
在設計總體框架時,我們重點研究并厘清提升課程領導力最核心的問題,由此確立研究的假設,并將這種判斷衍生到項目的總架構與子項目的行動研究中。
本項目研究對于幼兒園課程領導力有如下三方面假設:第一,園長的課程領導力是影響幼兒園課程建設與實施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規劃、設計課程以及推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吃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國家相關文件的精神,準確理解和把握課程園本化的精髓,園長的思考力、規劃力成為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二,幼兒園全體人員對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的認同是提升課程領導力的關鍵因素。所以,課程領導力的核心是要取得全體員工包括家長的認同,并轉化為一種專業自覺。第三,營造適合管理團隊、教師團隊發揮課程領導力的有利環境是促進課程有效實施的主要策略。
3.內容框架
該項目研究以“提升學校課程領導力的理性認識與行動策略”作為整體目標。以幼兒園課程方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等四個方面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幼兒園“必選項目”與“自選項目”為具體內容,架構起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以提升幼兒園課程領導力。“必選項目”為“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編制與完善的研究”,包括五部分內容:課程方案編制的思考、基礎性要素、實踐性要素、更新與完善、案例與分析等,主要由28所市課改基地幼兒園以及市立項幼兒園承擔,每所幼兒園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從中選擇一個切入點,確定重點研究主題。“自選項目”有6個子項目。每一個子項目分解為若干研究內容,經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復推敲、遴選,又根據研究的假設,最終確定10個“自選項目”,包括“基于一日活動中保教結合操作手冊編制與施行的研究”“幼兒園游戲與學習融合的實踐研究”等,由10所幼兒園承擔子項目的研究。
4.實施策略
為了更好地推進本課題研究的實施,達到課題預期的目標,我們具體采取了聚焦問題、點面結合、專家指導、縱向銜接(高中、初中、小學和幼兒園四個學段)、橫向貫通(每個子課題之間橫向聯系)、強化過程的實施策略。
二、研究過程與實踐探索
項目研究的關鍵是,要把握好改革方向及實現改革的路徑、方式,要明確研究從哪里切入以及該如何做研究。
(一)聚焦核心問題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確立問題意識,要把全體實施者的問題意識激發出來,找準并分析阻礙幼兒園課程實施的瓶頸問題。
研究始于幼兒園中的真實問題。比如,從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編制中提煉的問題是:(1)如何落實課程理念(核心價值)問題,并使之成為聯系課程各要素的紐帶?(2)如何使課程各要素之間保持內在的邏輯一致性?(3)如何使“政策性”文本變為“應用性”文本?(4)如何進一步彰顯園本特色?(5)如何將“系統化”課程文本轉化為教師的教育實踐?又如,南京東路幼兒園在“社會教育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有效開發與利用研究”中提煉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家長資源流動性與幼兒園課程資源固定性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周邊資源通用性與幼兒園課程資源特殊性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節日活動與學習主題活動的平衡與整合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幼兒園要探索的真問題。
問題從何而來?從現狀調查人手,采用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在研究過程中不斷聚焦核心問題,使后續研究更有針對性。從文獻資料研究中尋找理論依據和對關鍵概念的詮釋。例如,黃浦區思南路幼兒園在項目研究中經歷了三次集中性的文獻研究,包括對有關兒童需要的文獻進行再研究,獲取了能解決“兒童需要高滿足”質量觀實踐化的核心要素是關于兒童適應的界定,隨后梳理了對本項目價值最大的文獻資料,形成了關于“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的文獻綜述。所有項目幼兒園根據總項目組整體工作要求,均要對國內外本項目的有關文獻資料進行梳理與分析,形成調研報告。這些為后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1.明晰“研究方向”,不斷調整研究內容與方法
項目研究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清晰、不斷撥開迷霧的過程。本研究最大的難點也可謂最大的價值,就是通過某個“點”的研究,形成提升課程領導力的策略與機制。而項目幼兒園起初還是用慣性思路搞研究,比較注重項目研究的本身,沒有與課程領導力的提升建立聯系。
要調整研究思路和確立與總課題相一致的研究重點并非易事。因為這意味著對原有思路的顛覆。對原有內容的調整,對已有經驗的放棄。當幼兒園項目組陷入沉思、困境時,市項目組及時組織了項目研討、交流、評價活動,尤其是中期評估,通過現場觀察,查閱資料,質疑、對話、交流等環節,對各幼兒園的項目研究方向、重點及與實踐的適切度等進行全方位診斷,引導幼兒園著重思考子項目與總目標之間、與幼兒園實際發展的有關目標以及重點目標之間的關系,并對目標與內容作出適度的調整,為后續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2.著眼“技術路徑”,不斷明確研究定位與過程
在研究過程中,要求各項目幼兒園既要有關于戰略目標及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手段的總體規劃,又要有行進中承上啟下地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技術路徑的設計。一方面可以使幼兒園明確項目研究在本階段的可操作的目標、可實現的預期目標和研究的主要路徑。主要是以問題的形式聚焦,通過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呈現解決問題過程的技術路徑,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厘清幼兒園項目研究與課程領導力的關系。把項目研究的目標置于幼兒園辦學目標和培養目標之中進行長遠考慮,厘清項目研究對于幼兒園發展的各個層面的關系。
3.伴隨“過程反思”,不斷跟進實踐行為與策略
幼兒園和中小學不一樣,園長課程管理的內容比較雜,如果缺乏思考力就容易抓了芝麻丟了西瓜,或者停留在問題表面。因此,在項目研究中,我們要不斷思考、明晰提升課程領導力的內涵是什么。存在的問題是什么,產生問題的原因是什么。矛盾焦點在哪里,可以從什么角度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在哪里,等等,伴隨“過程反思”,找到規律性的領導思路與領導方法,把研究內容轉變成常態化、長效化的實施內容以及操作程序,進而有效地提升課程領導力。這是提升課程領導力的核心所在。
三、研究成果與成效
(一)研究成果
1.主要觀點
三年來,基于問題的行動實踐、項目研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形成了以下基本結論:
(1)樹立課程領導主體是一個包括園長、教師、家長、幼兒、社區相關人士等的共同體的理念。這是提升課程領導力的前提。
(2)園長在課程實施監控過程中的專業自省,是提升課程領導力的根本。
(3)促進教師在問題驅動下開展反思性實踐,是提升課程領導力的關鍵。
(4)幼兒園支持系統的統籌和發展,是提升課程領導力的保障。
2.實施策略
(1)整體規劃幼兒園課程。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是對幼兒在園學習時間與學習內容從課程層面進行整體規劃,是國家課程方案的園本化體現。也是幼兒園文化和幼兒園課程領導力的具體體現。幼兒園在課程實施方案研制過程中,采取了各個擊破、重點突破、團隊攻堅的策略,以加強研究和實踐。研究成果《幼兒園課程圖景:課程實施方案編制指南》從課程實施方案基本要素人手。描述了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編制與完善的基本方略,并以大量的幼兒園“案例報告”闡明了幼兒園課程規劃與實施的課程改革的哲學。課程是幼兒潛移默化接受教育的一種途徑,好的課程承載著幼兒的童年生活方式。項目幼兒園對課程的探索始終透著勃勃生機。這種生機來源于對教育規律的遵循,對幼兒成長的尊重和對未來發展的突破。
(2)瞄準幼兒園課程實施有效性:找到了游戲與學習結合的三種路徑,梳理了自主游戲中的關鍵經驗,形成了有關個別化學習材料的可玩性設計及集體教學游戲化的經驗;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廣的保教結合的實踐成果;園長對教師進行專業指導和引領;園長直接統領保健室與教研組,形成研究共同體,以便有策略地突破難點。
(3)運用多種手段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突出分享理念,重構幼兒園園本教研模式;以教師發展規劃的動態機制來引領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構新型的研訓模式,形成教師發展共同體;提煉了教師有效發展的三個定律——扎根于教師實踐的需求,扎根于教師鮮活的經驗,扎根于教師的實踐反思。
(4)多途徑保障課程實施資源開發與利用:積極爭取園外資源支持,為“我”所用;在“互動、共建”中統籌規劃、合理高效地利用園內資源。
(5)攻堅克難,夯實評價研究底部:借助保教質量監測平臺。做實評價底部;尋找評價研究突破點;創新機制,構建幼兒發展評價運行機制。
(二)實踐效果
1.實踐中的變化
(1)園長課程領導力得到明顯的提升。主要表現在:重視對課程計劃的整體性思考與規劃;正確處理課程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更全面地關注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對課程實施過程的管理更注重細節,逐步建立促進課程建設與實施內涵發展的制度與機制。與此同時,園長的領導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幼兒園課程建設與實施的氛圍正向著民主、開放、溝通、合作轉化。每所項目試點幼兒園都形成了具有園本特點的課程實施方案,組建并優化了課程教研團隊。在園長的帶領下。幼兒園課程文化正逐步形成。
(2)“教師自主發展、群體合作發展、領導服務支持”的教師發展文化初步顯現。項目試點幼兒園的教師在參與項目研究過程中對課程的敏感性與課程開發意識、課程資源利用意識以及課程設計、評價能力都在發生變化。同時,教師逐漸重視同伴之間的相互學習,關注群體合作發展。而幼兒園管理者則以服務者的角色提供符合教師發展需要的支持。這種教師發展文化的培育,為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3)幼兒獲得了更多的關注。“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是項目研究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項目研究以兒童需要為起點的實踐研究歷程提升了教師及家長對幼兒的關注度。
(4)研究成果對其他幼兒園產生了積極影響。我們采用開放式研究方式,在不同階段通過展示交流等途徑向全市幼兒園宣傳、推廣課程領導力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理念與操作方式。如,在2011至2012年,市項目組在思南路幼兒園、南西幼兒園、芷江中路幼兒園、荷花池幼兒園舉辦了4場課程領導力項目的全市性展示,使大家既學到了項目試點幼兒園的寶貴經驗,又看到了提升課程領導力的探索過程,有效地推動了項目研究成果的及時推廣。又如,市以及區縣教育局結合項目的中期評估、結題評估,組織了68場展示交流活動,黃浦區教育局還組織了“幼兒園專場”,幼教界有2600余園長參加。這些舉措給其他幼兒園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讓同行分享了提升課程領導力方面的信息及階段成果。項目組還圍繞項目主題,形成了市級層面的研究專著和項目試點幼兒園的經驗總結類書籍等,同時《文匯報》《解放日報》《上海托幼》和上海學前教育信息網等媒體還作了報道,項目研究成果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2.項目研究與管理上的突破
(1)整體研究框架明晰。提升幼兒園課程領導力研究包括:必選項目——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編制與完善;自選項目——幼兒園課程實施有效性的研究、幼兒園課程質量評價機制的研究、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幼兒園教師教研團隊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基本涵蓋了課程領導力的所有方面,參與研究的項目試點幼兒園除了完成必選項目外,還可以根據原有基礎選擇一個自選項目,從中尋找一個切入點,進行具體、深入的研究。
(2)充分體現行動研究的特質。文獻研究先行——從現狀研究中發現問題——根據問題制訂行動計劃——按照行動計劃開展行動——行動中發現問題、進行反思——重新修正計劃——再次實施……在不斷地循環往復、螺旋上升中,使研究越來越接近核心問題,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研究技術路線清晰,體現了是在踏踏實實做項目,而不是“寫”項目。
(3)注重機制的研究。在自選項目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相應的機制。如,體現幼兒園課程特點的、動態平衡的教師課程質量監控與管理的有效機制;幼兒發展評價運行機制;教研團隊建設運行機制和相關保障機制;與課程相連接的社會資源和資源活動室的管理運行機制等。由此,保證研究成果的長效性。
(4)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創新性。項目試點幼兒園在自選項目研究過程中,都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都深入分析已有研究中的問題,尋找到突破口,進行扎實、細致的研究。如,思南路幼兒園“幼兒健康監測與干預平臺”“幼兒園保教活動質量監測平臺”的建立與運行等。
(5)項目管理上的優勢。項目整體頂層設計先行,培訓到位,對參與研究的項目試點幼兒園有指導意義;專家定點指導,使參與研究的項目試點幼兒園有依靠;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園長注重調研,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意團隊建設、激發員工的內驅力,領導方式發生了變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育研究人員和基層幼兒園教育實踐人員三支力量的有機融合,使各個主體都能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
四、項目反思與展望
三年來,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項目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進一步梳理與提煉已有成果,將成果轉化為提升課程領導力的“利器”
研究成果要真正起到引領、輻射作用,還需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梳理、提煉項目研究中可視化的研究路徑及普適性、可操作性、具有指導性的經驗。不僅要有理論性研究成果,還應有可推廣的操作性研究成果,為全市幼兒園課程領導力的提升提供經驗,使更多幼兒園從中獲益。
(二)進一步深化實踐研究。使研究變為“常態”,走向“自覺”
本項目研究雖獲得了實質性進展,但由于研究過程還不夠從容,獲得的經驗還略顯粗糙,很多經驗還需經過實踐驗證其科學性。同時,對已梳理的經驗需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進一步貫徹與落實,在實踐中進一步優化促進課程領導力持續提升的管理制度、體制和內部運行機制,以不斷推進項目研究常態化,形成自主的、自覺的課程文化。
由于實際操作中的PPT課件設計內容單一,缺乏生動性,未凸顯活動重點等原因,造成了課件在活動中基本都是“播放器”的功能,沒有起到激發幼兒繪畫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思維、輔助教師解決活動重難點等關鍵性目的。
所以我嘗試以小班美術《聽風聽雨》為例,來談談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在情境化美術活動中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
二、實踐研究
本次《聽風聽雨》課例改編自《小班建構式教材》下“天氣我知道”主題的美術活動。如何讓幼兒感知狂風暴雨呢?于是我們想到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風雨,讓幼兒通過多媒體情境了解。
(一)多媒體課件之初體驗――圖像、聲音組合失效
1.初次設計
在《狂風暴雨變出來》的初次多媒體嘗試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了一個喜歡風雨的晴天娃娃圖像,利用有生命的晴天娃娃等待風雨的故事,加入刮風、下雨的聲音特效來喚醒幼兒對風雨的已有經驗,而狂風暴雨的印象則通過觀看單獨的動畫視頻來熟悉。
2.課件實施――無法進入情境
課件中出示晴天娃娃的形象,教師講述著晴天娃娃喜歡風雨的故事,引出刮風下雨和狂風暴雨的聲音和視頻,看完后教師引導、“剛才聽到的風雨聲音是怎樣的?”“還能怎么表現風雨?”幼兒的回答幾乎都是單一的“雨是嘩啦啦的”,表現動作時,一般都是用手揮幾下代表下雨。到了繪畫環節,幼兒隨意地拿著工具涂抹,有的還說,我這是在給晴天娃娃涂色呢……
3.分析與反思
本次課例所用到的多媒體課件中,我們用到了圖像與音樂的情境,但是為什么還是引不起幼兒的興趣呢?
(1)靜態圖像乏味
娃娃的圖像只是一張靜態的圖像,并沒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生活中晴天娃娃并不是幼兒熟悉的卡通形象,自然在活動中也就不能引起共鳴。
(2)動態視頻干擾
由于課件中運用的是動畫片視頻,干擾幼兒對狂風暴雨經驗的接收,自然也就無法說出對于狂風暴雨的印象。
(二)多媒體課件之第二回――情節、背景的自然呈現
加入了人物表情的小石頭形象變得生動有趣,同樣的故事,課件中出現了小石頭愁眉苦臉的表情,當教師問道:“小石頭的心情怎么樣?”幼兒一邊看著圖上小石頭的表情,回答也變得五花八門:“難過、孤單、痛苦……”隨著故事的推進,課件中出現了動態的雨和隨風擺動的植物,所以在用動作與語言表現風和雨的形象時,幼兒說出“雨是細細的”“是一條一條的”……也有慢慢轉的小風、激烈的龍卷風……繪畫時幼兒作品不僅有單一的刮風、下雨,有些還有一邊刮風一邊下雨的創意場景。在評價環節,大家一起將作好的畫送給小石頭,課件中一直愁眉苦臉的小石頭表情變成了笑哈哈的了,有個幼兒說:“小石頭肯定很喜歡我們的畫!”
多媒體課件中主人公表情的變化讓幼兒的心也跟著一起變化,有了為小石頭實現愿望的意愿,讓整個活動更加連貫,更加自然,而風雨真實場景的出現,則將幼兒的回憶喚起,將自己所看到、聽到的轉化成經驗的表現。
三、研究成效
通過本次課例的研究,我對于多媒體課件在情境化美術教育中也有一些自己的體會。
(一)多媒體課件設計要符合幼兒的已有經驗
教育來源于生活,我們應為幼兒提供與主題內容相關的,同時和自己已有生活經驗相類似的或真實的情境,使幼兒具有為理解主題所需要的經驗,幫助幼兒自主在這一情境中進行探索。
(二)多媒體課件技術需追求有多樣性技術的整合
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從活動主題出發,力圖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變與多樣化的情境創設,也讓幼兒有自主選擇符合自己經驗的情境進入,也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義建構。
(三)多媒體課件內容需要體現生動性
在課件中,我們運用的素材不再是單一的、靜態的圖片,而是將軟件中自有的短線、橢圓等資源進行整合,制作出與Flash效果相差無幾的下雨場景,讓畫面更加生動。在場景制作中,利用PPT特有的層次關系,讓主人公的形象、表情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