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4: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麗鄉村建設的必要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清潔我先行。為民當先鋒”主題實踐活動暨農村清運車受贈及發放儀式農村清潔工程清運車發放儀式,這是我區推進清潔鄉村活動的再動員,也是一件惠及民生、造福百姓的好事,標志著我區開展清潔鄉村活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借此機會,我代表區委、區政府向長期奮戰在農村工作一線的各級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廣大保潔員致以親切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
清潔鄉村活動是區委、政府的決策部署,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重大舉措。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既是清潔鄉村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參與者,也是指導者。目前,我區村容村貌與農民群眾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街道、村(社區)建設水平還比較低,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跟上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些問題,充分認識開展“清潔我先行。為民當先鋒”主題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這次新配發了垃圾轉運車,充分體現了區委、區政府以人為本、情系民生,著力改善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的堅定決心與信心。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2-0075-02
一、善治是鄉村治理的基本趨勢
治理(Governance)主要用于與公共事務相關的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進行了全面的界定:“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1]。我國學者則從不同角度分析治理和鄉村治理的內涵,徐勇認為“鄉村治理是通過公共權力配置與運作,對村域社會進行組織、管理和調控,從而達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動”[2];黨國英認為“鄉村治理是指以鄉村政府為基礎的國家機構和鄉村其他權威機構給鄉村社會提供公共品的活動”[3]。可見,對社會的公共治理目標是能夠使公眾盡可能廣泛地參與發展決策,保障公眾政治自由和參與決策權利的政治意愿,“治理明確肯定了在涉及集體行為的各個社會公共機構之間存在著權力依賴”[4]。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善治”(Good Governance)成為實現治理目標的重要范疇。“善治”就是良好的社會治理,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是國家與公民社會良好合作的一種新穎關系,善治“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和二者關系的最佳狀態”[5]。
鄉村善治就是通過治理農村社區以實現農村社區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動態管理過程。善治理論提示我們鄉村治理的根本改善有賴于形成鄉鎮政權和公民社會合作共治以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多中心治理體系,善治理念是改善鄉村治理的必然選擇[6]。首先,善治理念所提倡的多中心理念,為我國鄉村治理中各種組織性因素提供了完善其組織和人事的基本準則。其次,善治理論有助于實現我國鄉村治理改革模式由國家權力本位型向公民權利本位型的轉化。再次,善治理念所提倡的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治理理念,有利于“信任”社會資本存量的提升和合作型治理精神和文化的培養。善治的網絡治理理念有助于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尤其是政府之外的主體在改善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鄉村善治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鄉統籌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城鄉統籌是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為目標,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平等、和諧、協調發展的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7]。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就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統籌發展的有序轉變。因此,城鄉統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正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是實現統籌發展的過程與手段,而城鄉一體化是城鄉經濟社會融合協調的現代社會結構的實現狀態,是統籌發展的價值目標。
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的具體內容包括城鄉經濟一體化、社會一體化與城鄉居民生活均等化。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縮小城鄉公共事業發展差距和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等戰略舉措正是圍繞城鄉一體化的具體目標實現而展開的,這與鄉村善治的推進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城鄉經濟一體化是城鄉統籌的基本要求
城鄉經濟一體化可以構建更大的區域統一體和重建城鄉之間的平衡。城鄉經濟一體化需要通過有效的鄉村治理解決農村土地資源合理配置與農村土地有效利用的根本性問題。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協調城鄉資源配置關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8]。鄉村善治的基本目標是充分發揮鄉村自治的基本功能,完善農民集體組織的運行和決策機制,實現土地要素功能的一體化、土地要素地位的均等化與土地要素流動的自由化。
(二)社會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延伸
實現城市與農村的融合和平等化,通過實行城鄉空間結構優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實施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等措施實現城鄉地位平等和城鄉共同繁榮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城鄉統籌是對區域經濟系統中城市與鄉村兩個共生單元的綜合考慮、相互兼顧,以保持二者協調、持續發展”[9]。因此,未來的鄉村治理應當圍繞農村社區形態的轉變,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的社會化職能,為農村居民融入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綜合平臺。
(三)城鄉居民生活均等化是城鄉統籌的最終目標
城鄉居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統籌城鄉發展正是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民社會保障、增加農民權益等手段實現城鄉和諧發展。一方面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實現農民的市民化,通過農村人口的城鎮化以及農村人口待遇的普遍提高向市民轉變。未來的鄉村治理應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以保護農民權利特別是土地權利為核心,使農民能夠以土地的權益來分享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成果,并建立保障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生存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善治的內在品質
鄉村治理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政治現象,涉及國家的權力建構,影響農村的社會穩定。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鄉村善治作為一種目標追求實施起來,在現實中仍存在著種種問題或困境。如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對當前的農村治理模式進行調整和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美麗鄉村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工程、新載體,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踐的又一重大創新。美麗鄉村建設應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為主線,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著力構建有利于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永續發展的農村產業結構形式、農村建設管理模式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美麗鄉村是實現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核心內容,美麗中國戰略是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時期提出的,“體現了中國現階段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的轉變,是中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手段”[10]。在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需要積極貫徹“善治”的鄉村治理理念,以謀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為最終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區和諧,而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密切聯系的。
1.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統籌性推進
美麗鄉村建設首先應將新農村建設放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格局中來謀劃部署、統籌推進。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具體實施途徑,“美麗中國”是一個集合和動態的概念,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中國實踐,而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基礎和保障[11]。美麗鄉村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城鄉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生態富民與綠色鄉村的基本目標。
2.以人為本理念下的主體性參與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它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合理利益與個性發展[12]。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需要培養村民的主體性意識,鼓勵和保障農民直接參與鄉村公共事務,這種參與應該是有序化的制度性參與。村民的主體性參與也符合直接性參與民主政治的治理理念,強調公民對公共行政和政治生活的直接參與,有利于激活公民精神和培養現代公民,是政治和行政民主最充分的體現。因此,村民的主動性和直接下的政治參與是鄉村治理的重點,包括制度化參與和而非制度化參與都有利于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
3.公平法治理念下的和諧性構建
公平和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鄉村法治和公平是解決中國鄉村治理問題的重要保證。善治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基于民主和法律的治理,亦即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將管理社會事務和保護公民自由等都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公平法治的治理理念是為了構建真正的鄉村和諧,包括村民之間、村民與集體之間,以及村集體與鄉鎮之間協調合作的社會關系。鄉村善治的實現要求在鄉村治理主體上、鄉村權力流向上和空間上的多中心,要求變單一的自上而下權力流向為上下左右互動的多元權力流向。通過對鄉村和諧社會構建,能夠促進鄉村治理主體間對公共權威的高度認同和相互合作,增進公平與效率,因此完善我國鄉村治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鄉村治理機制創新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學者們一直所討論的話題。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局限于鄉村的自我完善,而是應當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趨勢,完善多元、自治、有效的鄉村治理機制。傳統的鄉村治理是由政府主導下的治理模式,即所謂的“鄉政村治”,但這種制度設計和實踐中帶有濃郁計劃經濟色彩的治理方式,正被市場經濟催生出的多元治理模式所打破。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由于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樣化,嵌入市場因素的鄉村治理模式成為鄉村治理的趨勢和必然。我國鄉村治理應當適應多元化中心的趨勢,充分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功能,政府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轉變職能,通過制度性安排來構建平等自主、具有活力的多元治理機制。
參考文獻:
[1]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2]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黨國英.我國鄉村治理改革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08,(12).
[4][美]詹姆斯?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統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5]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6]劉峰.走向鄉村善治:改善我國鄉村治理之多維理論考察[J].湖北社會科學,2006,(9).
[7]周琳瑯.統籌城鄉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8]付光輝,劉友兆.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城鄉統一土地市場構建[J].中國土地科學,2008,(2).
[9]劉榮增.城鄉統籌理論的演進與展望[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4).
一、收獲感觸很多,受益匪淺
6月1日,在嘉善縣黨校學習,了解了該縣抓住機遇,科學規劃發展示范點的建設方案,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把上海作為接軌的第一站,同城效應逐步增強,開放發展成效明顯,經濟結構優化,城鄉一體化落實,社會發展全面進步,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二、收獲顯著,感受和諧
6月2日至4日,我們外訓學員參觀了嘉善縣養老服務中心,在那里真正體會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嘉善人民文化精神。實地參觀了長泗村和雙聯村,美麗鄉村是真正使農村與城市的差距為零,嘉善縣給人的感覺是鄉風文明、村莊道路整潔,村民生活在城鄉結合一體中、優美的生態環境中。
1我國“法治鄉村”建設的必要性
十政府工作報告上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理念,建立法治化的社會。法治國家是全方位的法治,不僅要全面推進黨的法治,做到依法執政,還要依法行政,全面推進政府法治,而且要推進社會法治,從而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位一體”建設。可見,法治社會是依法治國重要領域和重要一環。建設法治社會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社會”的法治,法治國家就無法推進;同時,法治社會建設可以為依法行政和依法執政的全面推進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法治鄉村作為法治國家建設農村的重點領域,提倡新農村的法制化建設也勢在必行。十八屆四中全會再次全面重申了依法治國理念,再次為加快法治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是完全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各族人民的意志、愿望和新期待,廣大農民也對依法治國充滿了信心和期望,他們強烈呼吁和衷心期盼建設一個風清氣正、和諧穩定、生態文明、宜居樂業的“法治農村”,把美麗鄉村建設和管理真正納入法治化、規范化、科學化、常態化的發展軌道。
近幾年,農村經濟社會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擴大,而農民的法律需求也日益增多,尤其在中國鄉村社會的特殊性氛圍,更加迫切的需要加強農村法理化法治建設。然而,從目前法治鄉村來看,如何加強農村的法治建設,提高村民的自我民主意識,從而建立良好的農村秩序,最終實現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這恰恰是我們在“法治鄉村”中面臨的重大課題。
2“法治鄉村”建設的問題及現狀
2.1宣傳不到位,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
當前農村法治狀況無法適應新常態下農村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一方面是基層鄉村干部無法勝任農村法治宣傳員的角色,在工作中沒有很好的重視農村的法治化建設宣傳工作,推行落實國家政策往往擺在主要工作方位上。另一方面是法治宣傳員的鄉鎮干部在工作中下鄉時間短,日常工作任務繁雜,導致大叔村干部無暇宣傳法治鄉村重要性。雖然法律對農村村民自治的主體、客體、內容及村民自治的程序、違法實施自治行為的法律責任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在實際的法治操作過程中,村民自治的真正作用還是難以發揮。最后,國家普法法治宣傳隊及其法律志愿者更多的是在城市中心普法宣傳,而很少甚至沒有普及到農村。農村法規體系的缺失進一步致使村民在某些情形下依舊無法可依,目前法制建設多停留于立法層面,在村民守法及其執法依然存在問題。
2.2法治意識薄弱,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農村作為我們國家依法治國方略推行的重要社會群體而言,整個農村因為種種原因對法律的認知及認同度較低,村民的守法意識及其要受法律保護的意識都很差,村民對農村的禮儀習俗的尊崇遵循都超過了對法治化的應用范疇,大部分農村都缺乏現代法治化社會所應具有的民主氛圍。我國農村受自然經濟條件的制約和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加之農民法律意識淡薄,村民自治對農村大多數村民、村干部是比較模糊的概念,農村法治文化的建設及其農民的法治觀念趕不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下的法治管理,法律在調解農村的社會矛盾、在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方面發揮作用不夠明顯。加之農村社會法治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和諧有序發展。同時,農村傳統文化觀念中的家族觀念、血緣關系、宗族派系相對于村民自治而言更是占據了社會管理的主流方式。基于農村整個經濟基礎水平和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專門針對農民的專門法律知識培訓還不夠系統化,普法教育的知識水平與普及程度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與我們現在進行社會主義法治鄉村中提出的新知識型農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村民的法律知識和能力。而這一切,農民傳統觀念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法治化的進程。
一、經濟法教學何以需要關注社會
經濟法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總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規范等形式出現。為了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增強學生法律應用能力,就需要注重培養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應用技能的培養顯得更加重要。而運用案例教學法無疑是比較恰當的互動式教學方式,采用案例不僅能提高學習興趣,更能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濟法理論教學中引入關注社會熱點、社會關切,其必要性有以下三點:
(一)體現理論教學的時代性和社會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發生深刻巨變,經濟成份、經濟利益格局、社會生活、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形式和分配方式呈現出多樣化局面,社會思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隨之多樣化和復雜化。這是任何一門理論課程所面對的形勢變化,因此,任何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講授都必須注重時代性和新穎性,否則就無法實現課程改革的創新與實用。杜威說過:“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學校不是社會“真空地帶”,是社會生活的組成,也因此受到社會生活各方面,正面乃至負面影響。
(二)經濟法課程獨特性質的要求
誠如學者所論:“現代經濟法的產生是經濟社會化的后果,是法律對經濟社會化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的回應。”經濟法所涉內容廣泛,既包括基礎理論知識還涉及到具體的部門法。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變化,必要要求調整經濟關系的經濟法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因此經濟法與其他學科發展相比較更具動態性。經濟法理論雖然抽象,同時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經濟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政策法律化的產物,其來源于經濟實踐。因此,經濟法課程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解答社會熱點問題才可體現其與時俱進的特點。
(三)豐富教學內容和完成教學任務
經濟法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社會關切緊密相連。要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除了要求講授者本身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講授者能否恰當運用社會熱點、社會關切來闡釋抽象的理論知識,進而充實教學內容。經濟法教學需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才能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照本宣科,要抓住社會熱點,指導他們運用經濟法的相關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社會問題。
社會熱點是指較受社會民眾所關注的新聞或事件及對這些問題的分析看法,包含了民生保障、環境資源、食品安全、醫患關系、消費購物等方面。有社會熱點,就會有人關注、評論,也就產生了社會關切。如果說讓學生每天都關注這些社會熱點尚存在困難,那么以上所闡明的三點必要性是可以,也是應該“督促”經濟法理論教學增強關注社會熱點與社會關切的主動性的。
二、將社會熱點與關切融入“可持續發展原則”講授的一些事例
面對當前我國資源形勢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客觀形勢,我黨做出了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部署,即在十報告中首次闡述了生態文明,將其從可持續發展提升綠色發展的戰略高度,同時也繪制了“美麗中國”藍圖。其關鍵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秉持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理念,不能離開環境保護來談發展、搞發展。當前高校也在全面開展學習貫徹十精神和“中國夢”等主題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也勢必包含了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學習和宣貫。作為與之密切相關的經濟法可持續發展原則,是可以在這些學習和宣貫過程中得到體認的。基于筆者所在高校地處廣西,生源基本上都來自廣西區內的這一基本情況,在課堂中講解可持續發展原則這一知識點,筆者也盡量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讓經濟法相關理論、原則在教學中具體化、微觀化、生活化,以更貼近現實生活和地域特點,以下所舉的一些事例,可供探討:
事例一:“美麗廣西·清潔鄉村”行動與“南珠杯”競賽、“城鄉清潔工程”、“城鄉風貌改造工程”
為全面貫徹落實十精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廣西建設,加快實現富民強桂新跨越,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西區黨委、政府決定從2013年起開展“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目前廣西各地正在部署開展這項工作,在桂高校同樣要結合此項工作開展建設美麗校園和文明校風的活動,廣大在校大學生也將要參與其中。作為“美麗中國”戰略任務在廣西的具體化,“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是廣西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當前經濟法教學中闡述地方可持續發展知識點的最佳案例,是可以讓學生感同身受的。其實,早在1994年廣西就發起了“南珠杯”競賽,至今已經八屆;這項活動使得廣西城市綜合功能不斷增強,城鄉居住環境和風貌明顯改善,城鄉文明顯著提升,極大推動了廣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06年,廣西實施了“城鄉清潔工程”,將其作為一項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民心工程深入開展。2009年廣西站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在全區開展“城鄉風貌改造工程”,加快形成民族和地方特色凸現的壯鄉建設風格,服務廣西科學、和諧、跨越發展大局。但這三項活動對于目前在校90后大學生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因為在“南珠杯”競賽舉行時,這些大學生才來到人世;在“城鄉清潔工程”實施時,這些大學生仍是未成年人;在開展“城鄉風貌改造工程”時,大部分學生尚未步入大學殿堂。客觀地說,“南珠杯”、“城鄉清潔工程”、“城鄉風貌改造工程”這三項活動是“伴隨”著這些90后大學生成長的,但他們對此普遍缺乏了解,談不上理性認識,也談不上理解這些活動背后所具有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更談不上從“可持續發展”原則去看待此問題。但不能忽略的事實是:90后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一員,家鄉的環境改善、風貌變遷是他們所親歷的,這得益于“南珠杯”、“城鄉清潔工程”、“城鄉風貌改造工程”這些政策實施和活動開展,從這點意義上說,他們是廣西城鄉變化、社會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親歷者,也是受益者。如果將這些政策、活動的歷史沿革與變遷對90后大學生講解,是可以增加他們對“美麗廣西·清潔鄉村”行動的理性認識,通過提高他們對這些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度,進而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使他們從廣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親歷者、受益者轉變為實際參與者。
事例二:“天下風景·美在廣西”宣傳語
2009年廣西以“天下風景·美在廣西”作為旅游的形象宣傳口號,并產生了強烈社會影響,使越來越多人更加深入了解、熟悉廣西。可以說經過多年旅游宣傳促銷,這一宣傳語作為廣西旅游形象宣傳口號已家喻戶曉。《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頒布實施,《意見》決定建設桂林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北海潿洲島旅游區和中越國際旅游合作區,為廣西旅游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廣西旅游業也以此為突破口,努力開發將經濟、生態保護和社會效益三者結合起來的生態旅游,實現廣西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大自然賦予廣西得天獨厚的優勢,廣西也正把旅游資源、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旅游強區的藍圖走向現實。旅游消費、旅游業發展對大學生而言是比較模糊的概念,但“旅游”在他們觀念中或許可用另一個詞替代“玩”。但如何從“玩”字入手,通過旅游消費講解旅游、講解這一朝陽產業背后的可持續發展,是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目的的。就筆者所在高校而言,學生絕大部分來自于區內,他們在入學前或入學后,或多或少都曾有旅游的經歷,從這點意義來說,旅游消費、旅游產業不僅是社會熱點,也是師生之間的共同話題,是可以找到語言與思想共鳴的。那么,在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旅游經歷,讓他們主動討論旅游產業給社會經濟所帶來的變化。不可否認,由于客觀原因限制,有不少來自于城鎮農村的學生可能會缺乏直接的旅游經歷。但換個角度思考,旅游資源在廣西而言,又往往集中在一些發展比較滯后的縣份或者城鎮,如果有來自于這些旅游資源豐富縣份城鎮的學生,那么他們對旅游業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變化,是比在城市出生長大的學生更有直接認識或者發言權的,因為不少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就得益于當地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由此切入可持續發展的知識點是極易達到教學效果的。對于在大城市出生長大的學生而言,在課堂教學則是通過城市規劃變遷入手舉例,如南寧城市“生態功能區劃”與“水城”“綠城”建設、“百里柳江”打造、桂林山水城特色等等,對來自于這些城市的學生而言,這就是城市發展建設典型的可持續發展事例。
事例三:廣西的電力形勢
電力作為基礎產業,對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受裝機容量和水電出力不足、夏季電力需求迅猛增加等因素影響,廣西自2011年起步入了缺電程度最嚴重和時間跨度最長的缺電局面,成為全國最缺電省區之一。依靠科技轉變發展方式,節約、清潔發展,升級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是推進電力產業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作為重點保障民生用電范圍,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他們對于“電”、電力產業的理解較為模糊,所能接觸到的只是在校期間的用電安全教育和繳納電費等方面,這是由于客觀原因限制。因此要從學生所能接觸到的基本用電行為講解電力產業背后的可持續發展,則需要教師“抽絲剝繭”的案例教學。首先,作為經歷過初等、中等教育步入大學殿堂的學生,是學習過物理知識的,電如何產生送到千家萬戶、有哪些常見發電模式等問題,學生是可以輕而易舉回答的。其次,作為一般地理常識,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前也有所了解,比如廣西水利資源較為豐富,但煤炭資源卻極為匱乏(即使不是廣西籍的學生,也能對其所在省區的資源有初步了解)。也就是說,在學生知曉廣西發電主要靠水力的基礎上,是可以讓其認識到廣西電力供應具有“靠天吃飯”的特點,進而理解枯水期廣西電力供應則會陷入捉襟見肘的困境;拋給學生的現實問題則是廣西電力需要能源節約、優化資源配置,需要可持續發展。再次,對以上內容進行深化,則拓展出很多讓學生了解的社會熱點或思考的問題,比如居民“階梯電價”機制;廣西合山被國家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防城港核電站建設等。如此引導學生通過電力,特別是廣西現狀來認識資源的重要性,資源節約必要性,認識可持續發展原則對社會經濟發展所具有的不可或缺意義,應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教學過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為主線,緊緊圍繞建設“美麗鄉村”這一主題,總體達到“二清一凈”這一工作目標,即河面清潔、空氣清新、面上干凈,切實改變我鎮環境現狀,不斷提高千年古鎮的人居條件和生活質量,扎實推進我鎮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二、活動內容
1、發放一份倡議書。向全鎮婦女發放一份倡議書,倡議全鎮婦女同胞們都來積極參與鎮黨委、政府組織開展的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專項行動,自覺清理房前屋后陳年垃圾,實行“門前三包”,物品堆放整齊,定點投放垃圾,家畜實行圈養,污水溝渠暢通,向“臟、亂、差”告別,向不良陋習告別,用我們自己勤勞的雙手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用我們的愛心和責任心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為共建和諧文明的新家園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成立一支巾幗志愿者隊伍。在各村、居成立一支由女黨員、女村(居)民代表、先進女性組成的巾幗志愿者隊伍,盡自己所能,積極參與本村(居)的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如清除村莊內的“牛皮癬”、亂貼亂畫等,帶頭倡導文明、衛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敢于監督、勇于制止和勸導有損環境衛生的不良行為,爭做先進文化思想的傳播者、社會新風的倡導者、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實踐者。
3、開展一次集中整治行動。各基層婦代會要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一次集中整治行動。各村、居婦代會要組織本村的巾幗志愿者隊伍,對村莊內的“牛皮癬”、亂貼亂畫進行集中清除,同時各企業婦代會也要組織本企業的女職工對企業周圍的“牛皮癬”、亂貼亂畫進行集中清除,按村域、按地段實行包干到村、到企業。
4、形成一個長效工作機制。對包干到村、到企業的村域、地段實行承包責任制,即誰的地段誰負責,形成一個長效的工作機制,對責任區內出現的“牛皮癬”、亂貼亂畫現象由各基層婦代會負責清除,并加強日常的管理和監督。
三、工作要求
自治縣人大常委會:
XX街道知逢5日,逢0日趕圩傳統歷史悠久,老的街道市場也發揮了它們應有的歷史義務,但在2013年8月份的一場暴雨,導致溫平街道市場棚架結構的交易場地全毀性的倒塌,從而影響了溫平市場正常貿易已數年,群眾要求修復已迫在眉睫,經多次到該地調研,認為修復有很大的可行性,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概況背景:水源鎮溫平村位水源鎮南大門,距金城江區(市政府所在地)有12公里,距自治縣有15公里,省道S309線貫穿境內,交通便利,全村人口近5000人,村委所在地有村委小學、當日、街道、下舊、下平等屯隊,附近居民有3500多人。由于區位優勢,所處地理位置既是水源的門戶和窗口,又是人流物流、車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之地,附近的隔壁村屯也到溫平村進行貿易,流動人口眾多,每次圩日達0.7萬人/次。特別近年以來,受到各級人民政府的厚愛,把城鄉農貿市場的建設列入議事日程,經多方籌集資金,為民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去年溫平村已翻新修建了一座圩亭1200多平方米,是近年來投資力度、基建面積最大的一年。對方便群眾購銷活動,擴大商品流通,促進生產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成為了水源鎮主要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之一,主要經營的范圍包括:農副土特產品、服裝、日用百貨、五金家店、建材、餐飲等滿足當地群眾日常需求。
二、當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商品生產的發展,農村市場調節范圍進一步擴大,剛建成的農貿市場場地仍遠遠不能滿足集圩貿易發展的步伐,加上市場地面未進行硬化,群眾交易也不方便,每逢圩日,趕圩的群眾就地擺賣、露天交易,日曬雨淋,市場擁擠,秩序稍為混亂,影響了購銷活動;二是露天交易與宜居鄉村規劃不符,溫平歷史傳統市場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其中街道兩邊居民已建成樓房作為經營門面外,還剩有3600多平方米,除去去年已修建1200平方米,還剩下2400平方米的露天市場還沒有搭棚、硬化,每次圩日交易過后,有是遺留的垃圾、產品沒有得到及時的收集和整理,導致環境衛生不合要求,造成不同程度的群眾怨言,對“美麗、宜居鄉村”活動造成了負面影響等;三是由于第二期市場工程未能修復,群眾擺賣攤點場所不足,從而被擠到省道S309線兩旁擺攤經營,叫賣叫買,加上交易時間較長,致使道路交通有時擁堵,給交通通行形成壓力,留下了安全隱患。
三、建設項目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一是溫平農貿市場從物流的環境看南靠金城江區,附近水源鎮的有三才、三美、溫平、含香及東江鎮的長排、齊美、龍友等數個村屯,而且都是大的村屯,村民眾多,涉及人口達3萬人,溫平村街道作為中心點,這里交通便利,商業氛圍濃厚;二是又是歷史集圩年久傳統之地,有一定的商品流通底蘊,對周邊村屯經濟發展起到輻射力強、面廣,有利于周邊區域農副產品流通體系的建立、完善與正常運行,是擴大修建第二期農貿市場的理想場所;三是規范市場運行機制,群眾自行到市場指定點進行交易,科學布局空間,既緩解省道兩旁的交通擁擠安全,又方便群眾的自由貿易、遮風擋雨,一舉多得;由此可見,充分利用這一區位、交通和環境優勢,建設一個有一定的人數基礎、有一定集圩規模,對保障鄉村人民生活供給,對環境衛生、開展“宜居鄉村”活動提供良好條件,對進一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和促進我鎮溫平村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
四、項目建設方案:該項目建設地址位于溫平村老街道,第一期市場工程西側,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新建彩鋼大棚1個1200平方米,棚下地面填方、平整、硬化2400平方米(含第一期市場地面),排水渠道長350米,共需資金40萬元,資金的來源申請上級資金40萬元,建設年限為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底,建成后立即投入使用,建設工期2個月。
五、經濟效益分析:該項目建成后,一是結合實際,可以由溫平村委進行市場管理服務,對市場攤點以租賃模式進行經營,對衛生、消防、治安等進行有償服務進行管理,從而對市場的管理更加深入,更加透明,同時也加大村集體的經濟收入;二是市場的建成可提供攤位數達100個,新增從業人員150人,解決300多人的就業問題,帶動周邊1000多戶的群眾、100多戶貧困戶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年交易額達2000萬元以上,使鄉村經濟狀況持續健康的發展。
附:工程預算表、項目工程簡易圖
建議人:
2018年9月5日
溫平村市場第二期工程投資預算表
內容
名稱
規格
數量
單價(元)
金額(萬元)
一.鋁合金鋼棚架
柱管
150(mm)
40
375元/根
1.5
棚架管1
40
136
140元/根
1.9
棚架管2
30
160
62.5元/根
1.0
鋁合金
1.2M×2.4M
420張
205元/張
8.61
棚架方通
40×60
330根
51.5元/根
1.7
人工費
6人
30天
300元/天
5.4
其它
0.39
小計
20.5
二.地面硬化
地面平整費
4天
2500元/天
1
沙石
500方
100元/方
5
水泥
108噸
460元/噸
4.97
硬化人工費
2400方
10元/方
2.4
其它
0.33
小計
12.7
三.排水溝
三面光排水渠道
0.50×0.50
360
80
2.88
四.豬肉攤水泥架
包工包料
1.2M×60M
2
2
五.
其他(稅費)
2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329
1休e農業旅游發展的現狀
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農戶參與到休閑農業旅游的大軍中來。截至目前,全國共創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328個,推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70個,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6項。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從業人口845萬人,帶動672萬戶農民受益。而隨著消費者休閑時間的增多和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休閑農業旅游越來越多地成為消費者青睞的旅游方式。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2016―2017年中國旅游消費市場發展報告》顯示,國內自駕游、鄉村游等旅游形式成為出游常態。2016年國慶期間全國鄉村游游客人數達129億人次,在593億總旅游接待人次中占比217%,成為長假出行的主要消費選擇。
2基于O2O模式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困境
21鄉村基礎設施落后
鄉村目前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落后、網絡普及率低的問題。由于留在農村的農民普遍年齡偏大,很多農民剛剛開始使用智能手機,甚至都沒有上過網,在這種情況下更不要說“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了,這大大限制了休閑農業O2O模式的發展。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雖有所增長,但是城鄉差距依然很大。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91%,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31%,城鄉普及率差異為360%,在網購、支付、旅游預訂類應用上的使用率差異達到20個百分點以上。所以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有待加強,農村人口的網絡意識有待提高。
22缺乏電子商務人才
農業部通過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到2016年已經累計培訓農民69萬人次,但這只是讓農民開始觸網,和我們所要求的線上線下融合或者觸網營銷相去甚遠。其實,不管企業經營的休閑農業旅游還是農戶自己組織的休閑農業旅游,都存在缺乏電子商務人才的問題。懂電子商務的不懂旅游,懂旅游的不懂電子商務。因此,電子商務人才的缺失很難適應目前“互聯網+”發展的需要。
23網站宣傳信息雷同
很多觸網的休閑農業都存在頁面信息雷同的問題,沒有針對產品的特點量身定做。針對很多農業園在淘寶或團購網站上的銷售頁面的調研發現,不同產品的頁面宣傳內容基本一致,沒有產品特色,很多也只是進行網上圖片和文字的堆砌。例如,無論是蔬果采摘、農業休閑、真人CS項目里的宣傳圖片和內容都是一樣的,產品特色不突出,這樣就很難激發消費者的消費熱情,產生購買欲望。
24推廣形式單一
很多企業將產品委托給旅行社進行線上線下融合,讓它們進行網絡方面的推廣和宣傳,可是通過旅行社進行休閑農業旅游的消費者很少。或者出現在團購網站上或者出現在淘寶上,沒有集合各種新媒體營銷方式的優勢進行品牌傳播與推廣。推廣形式很單一,這不利于品牌的塑造和口碑的形成。
3構建休閑農業旅游O2O發展模式的必要性
31休閑旅游的需要
一方面,人們的休閑時光增多為休閑農業提供了可能。大多數消費者全年休假時間已經超過100天,小長假出行和周末游的消費者呈上升趨勢,度假模式也由“觀光”向“休閑”轉變。另一方面,城市旅游人群消費觀念的轉變和消費需求層次的提高也為休閑農業提供了廣大的目標市場。城市工薪階層的較強的工作壓力和休閑時間的不斷增多勢必使休閑游成為消費者心儀的旅游產品,更多人愿意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和家人、朋友休閑娛樂,而不再是疲于奔命地奔赴各個景點。自駕游的盛行更使得周邊游休閑游成為一種可能。
32智慧旅游的需要
在我國全域旅游和電子商務井噴發展的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O2O模式的落后與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不斷加強休閑農業旅游O2O模式的發展是當務之急。中國在線旅游的占比逐年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在攜程網、途牛網、去哪兒網、驢媽媽網等知名旅游網站訂購自己需要的旅游產品,這些網站主要針對國內游、出境游等路途較遠的旅游,而團購網站如美團網等則更多地傾向于周邊游等短途旅游。但是我們看過這些網站后可以發現,輸入 “采摘”“農業園”等關鍵詞后相關的信息少之又少,這與蓬勃發展的在線旅游市場顯得格格不入。
33口碑旅游的需要
一方面,消費者消費方式的轉變要求休閑農業旅游構建O2O發展模式。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各種旅游產品依靠消費者進行旅游體驗后進行的評價形成口碑,消費者也已經習慣了通過在線網站查看這種口碑后做出相應的購買決策,而目前休閑農業的口碑主要是靠傳統的口口相傳,可是口口相傳的覆蓋面有限,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的需要。整個農業產品包括旅游產品目前品牌意識落后,O2O模式可以為農業休閑旅游和鄉村旅游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3-0189-02
生態林業即為在傳統林業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及管理方式,采用生態學、經濟學等原理建立起來的集約化程度較好,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均較高的一種高效林業方式,可以有效地協調一直以來存在的資源保護與利用、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實現林業的良性發展。生態林業的發展方針為因地制宜,采取以林業發展為主的綜合發展模式,立足當地的資源優勢,建立起層次豐富、結構合理、循環發展的林業體系。生態林業的發展,成為各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興寧市屬于廣東省的東部地區,海拔100~1 017 m,年均溫21 ℃左右,降水量1 500 mm,其中40%以上集中在夏季,年均日照時數在2 000 h以上,光熱資源豐富,適宜發展農、林、牧、漁、果等。近年來,興寧市林業局對當地林業生態發展進行認真規劃,開展了新一輪的綠化活動,全面貫徹梅州市下達的精神,結合興寧市當地的林業發展實際,加大了生態林業建設步伐,依靠科技的力量,用現代、生態的理念發展林業,轉變傳統的林業發展方式,以規模化、立體化、多層化的經營方式逐漸取代傳統的分散、粗放型的經營方式,以注重品質的提升為目標逐漸替代原來以注重產量為目標的理念,以提高林業發展水平,實現林業持續增效、林農收入持續增加等目標。
1 生態林業發展的必要性
1.1 類型多樣,可充分發揮地方優勢
我國的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的林業生產條件、自然資源、林業發展水平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別,生態林業的發展類型多樣,可以對我國傳統林業的經驗進行充分吸收,再結合現代林業發展技術以及先進的林業技術裝備,結合各個地區的森林資源的實際,揚長避短,充分針對實際進行協調,發揮出各個地區的優勢。
1.2 綜合發展,提高林業生產能力
生態林業的發展,較為重視林業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以生態、保護環境為原則,結合整體、協調、循環等先進理念,對林業的發展進行全面規劃,以優化林業結構,促使農、林、牧、副、漁等各個行業的綜合發展,較大幅度地提高林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1.3 效率高,提高林農生產的積極性
生態林業,注重林業的循環發展,通過對林區的空間、光熱資源等進行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目標,還可以實現林產品的深加工,不僅增加林產品的附加值,還可解決林區剩余勞力的就業問題,對激發農民積極性、維護林區穩定等方面均有較好的效果。
1.4 維護生態平衡,促進林業持續發展
生態林業的發展,可以對生態環境起到較好的保護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環境污染,從而使林產品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將當地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轉變以前的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獲得經濟發展的落后方式,在維護生態平衡、保證人們食品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促使林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大大提高生態林業發展的后勁。
2 興寧市生態林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興寧市政府對當地生態林業的發展極為重視,重點做好規劃,確保政策的落實,培育典型示范,打造生態品牌,提高經濟效益,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生態林業的發展水平,在營造山青、水凈良好環境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13年,興寧市被廣東省授予“廣東省林業生態縣”的稱號,當年完成造林面積6 400 hm2,封山育林的面積在4 700 hm2,生態景觀林帶的建設長度超過56 km,在森林碳匯造林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在廣東省范圍內逐漸得到推廣。2015年,興寧市統一部署,積極對當地林業生態紅線進行劃定,加大了對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完成碳匯造林、封山育林面積分別為6 400、4 700 hm2,在47 km濟廣高速興平段進行生態景觀林建設,完成面積超過106.7 hm2;做好省級生態公益林的建設,規劃新建面積200 hm2;對已有的生態公益林(6.87萬hm2)加強管理,對相應的效益補償機制進行完善;加大對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推進興寧市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建立了5個森林公園,包括合水、龍田等,在全市的80余個鄉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打造示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村的林業綠化水平。2016年,興寧市林業局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作為指導,加大林業生態建設,將生態文明放在重要的位置,計劃完成重點生態建設面積為2 900 hm2左右,投資總額在3 698萬元,部署碳匯造林、韓江流域水源涵養林、珠江防護林的面積分別在1 500、300、2 300 hm2,推進建設了50 km生物防火林帶,完善提升了121 km的生態景觀林的建設;重點做好新幼林的撫育管理,計劃投入2 500萬元以上,于11月前完成省級碳匯林、國家森林撫育等任務;對近年來取得的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效進行鞏固,保障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興寧市林業局還在當地國有林場改革、森林公園建設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保證林業的各項具體工作得以真正落實,實現興寧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將興寧市打造成生態文明、生態安全的宜居、宜業之鄉。
3 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興寧市生態林業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還是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一是建設水平普遍不高。在當地生態林業建設中,很多地區造林的樹種單一,人工造林的積極性很高,但忽略了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在樹種的搭配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人造林的林分大多為純林,混交林比例很低,且存在重視造林卻輕視后期管理維護等問題,整體上影響了興寧市整體造林的效果,降低了生態效益。二是法制觀念淡薄。一直以來,人們的習慣看法是林業就是一個普通的產業,對其在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沒有充分地認識到,一般過分注重當前的效益,忽視了林業的長期發展。三是保障體系不完善。目前,林業生態建設方面的投入還相對不足,特別是造林后長期的管護方面,因此造成很多地區在政府的大方針下取得一定的造林效果,但由于缺乏資金等多方面原因,后期管理不能及時跟上,無法鞏固建設成果;此外,未充分建立多方共同參與到生態林業建設中來的機制,且新的成果在實際中無法廣泛推廣,造成很多人力、財力等資源的浪費。
4 可持續發展對策
4.1 完善苗木培育與流通體系
結合興寧市林業發展的實際,建立起完善的苗木培育體系,以有效地緩解當地林業發展的需求與苗木品種單一化的矛盾,為生態林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基礎[1]。育苗要與實際相結合,以培育出真正適合在興寧市種植的種苗,保證當地林業發展。育苗方式上,可采取地膜覆蓋、營養缽育苗等方式,為了促進苗木盡快長出根系,可適當地蘸取生根劑等,效果明顯[2]。結合興寧市的土壤及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地引入合適的新品種進行示范、改良,以培育出適宜在當地種植的林苗優良品系。種苗生產中務必在質量上把好關,嚴格禁止不合格的苗木用于造林中,從根本上提高林業建設的質量[3]。種苗的供應方面,采取招標的方式,保證應用到林業工程中的苗木質量均為優質苗。種苗價格方面,可實行聽證制,絕對不允許種苗市場出現壟斷,造成價格非正常上漲,避免增加種苗需求單位的成本,保證其合法利益,達到穩定種苗市場的目的。此外,對于原有的國有苗圃,要進行整改,進行資源的整合,統一規劃[4]。
4.2 改革林業生產方式
在林區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宣傳,提高林區內農戶的生態意識。通過舉辦森林論壇等活動,估計全民積極地參與,提高其對林業生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并主動參與到植樹造林活動中[5]。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以增加森林的覆蓋率。對當前的林權制度進行深入改革,積極地發展多元化的生態林業發展模式,拓寬資金融資渠道。充分地結合興寧市林業資源,發展林下養殖等[6]。
5 參考文獻
[1] 姜士平.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科技致富向導,2011(9):256.
[2] 方懷龍,玉寶,張東方,等.林業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對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4):252-257.
[3] 石懷綬.安慶市生態林業建設對策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04(3):186-189.
新常態下,旅游業正在成為新的增長點。國發〔2014〕31號文件《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依托當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挖掘文化內涵,發揮生態優勢,突出鄉村特點,開發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2017年1月12日,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積極實施“三步走”戰略奮力邁向我國旅游發展新目標——2017年全國旅游工作報告》上明確說明,“515戰略”實施以來,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積極推廣‘旅游+’等模式,推進旅游業與農業、林業等深度融合”。鄉村旅游僅依靠產業規模的擴建、配套設施的完善等方式進行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旅游業發展的新形勢,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勢在必行。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明顯呈現出原創力不足,其衍生產品的價值不高、產業鏈不完整等問題。近年來,我國學者對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機理、路徑、模式等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理論與對策。以“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為詞頻在CNKI中文知網文獻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共找到20條相關結果,關于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有6篇,關于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有4篇,關于鄉村旅游資源和旅游開發的有7篇,關于鄉村旅游產業和產業鏈發展的有3篇。其中,李霞對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進行了策略研究;張曼婕研究分析了貴州省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之間的互動與融合發展狀況;張碩等提出了北京鄉村旅游與創意產業互動發展的途徑;李霞提出了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在產業鏈各節點上的融合建議;趙華等從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視角出發,分析了中國當前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途徑。不難看出,目前我國對于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第一,沒有統一界定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后所產生的新業態的名稱和概念,難以準確把握這兩大產業融合發展的水平、規模和效果。第二,集中于初步描述和探索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現象,傾向于對這兩大產業融合的宏觀策略進行探討,側重于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和應用型研究較少。第三,沒有深入研究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機理、路徑與模式,還需進一步做理論和實證的重點探索。因此,研究經濟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轉型升級、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
“互聯網+”“旅游+”時代下,我國鄉村旅游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逐漸由原本依靠要素或投資驅動向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轉變,鄉村旅游需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為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衍生出新的旅游業態創造了天然的基礎。為適應當前大眾旅游消費升級的特征,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應依托鄉村生態,融入文化靈魂,突出農耕生產,體驗鄉村生活,打造鄉村旅游的升級版。要立足地區實際,挖掘特有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實現鄉村旅游的特色化、差異化、個性化、人文化發展,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便是一條有力的發展路徑,文化創意產業可將原有的鄉村文化進行再挖掘,開發出獨具特色的主題產品,最大程度地發掘出農業的多元化功能。另外,文化創意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將鄉村文化資源、場景創意等進行商品化、市場化開發,利用鄉村旅游產業手段實現文化資源的商業增值,開辟一種鄉村文化資源產業型發展的新模式,使文化創意產業在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融合中實現效益最大化,改變文化創意產業傳統的生產與消費模式,擴展其附加價值,完善和延長其產業鏈。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最終將帶來鄉村旅游的巨大發展,也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最佳手段
2014年8月,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中指出“加強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扎實推進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2014年1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旅游局等七部門共同啟動鄉村旅游富民工程。2016年8月,國家旅游局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下發《關于印發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的通知》(旅發〔2016〕121號)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力爭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全國25個省(區、市)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30萬貧困戶、7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通過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工程,使全國1萬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年旅游經營收入達到100萬元,貧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新常態下,鄉村旅游目前普遍的一家一戶的零散經營模式,在食品衛生、服務水平、安全甚至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日益凸顯。以發展鄉村旅游來實現精準扶貧,就是要把各種旅游資源整合起來,重塑鄉村經濟產業結構,延長鄉村經濟產業鏈。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可以解決鄉村旅游景區建設城市化、產品單一雷同、環境污染、缺乏科學規劃等問題,將新農村建設、農業生產、小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緊密結合,打造出能夠實現旅游精準扶貧目標的特色鄉村文化創意旅游精品,加快文化創意型鄉村旅游的良性發展。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優化鄉村旅游產品的結構,加快休閑農場、房車營地、鄉村民宿、藝術村落、鄉村莊園、鄉村博物館和市民農園等鄉村旅游新業態類型的發展,擴展鄉村旅游產業鏈和產業面。再通過吃、住、行、游、購和娛等旅游基本要素的本地供給,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參與開發建設、旅游服務、經營管理、發展決策和利益分配等各個環節的機會,實現當地村民收益的最大化,擴大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造血”功能。
三、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瓶頸
鄉村旅游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加豐富的創意素材,提供更具特色的創意環境,提供更為廣闊的創意空間,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實現鄉村文化多渠道、多層面的表達,倍增產業效益,實現產業集聚和區域優勢。但是,當前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還面臨著不少的瓶頸。
(一)缺乏整體規劃,聯動發展不足
文化創意是一種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將鄉村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加以創新,以不同的文化創意物質表現體現鄉村文化內涵,使鄉村旅游開發,聯系創意生活,讓原有的村落以現代形式彰顯。只有依托鄉村文化底蘊而發展,才是文化創意的重要展現,才能帶動相關區域和產業經濟的發展。然而,由于我國大多數村落的發展模式都較為單一,造成村莊的生活模式只適合于當地村民,真正融入鄉村的藝術家和扎根鄉村的文化創意產品較少,真正受益的村民不多,區域聯動發展不足。要想讓藝術家與原住民共生共融,文化創意產品獨具特色,還需要村落的整體規劃,甚至區域的整體規劃,在尊重原生態、原風貌的基礎上,促進藝術家與原住民的共生共融,讓村民更多受益,讓藝術家更接地氣。
(二)產業鏈不完整,發展后勁不足
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需要進行農業生產創意、鄉村生活創意、鄉村景觀創意、鄉村功能創意、農產品科技創意和鄉村旅游品牌創意,助推鄉村旅游方式從“旅游”到“生活”的轉變。然而,當前我國引入文化創意開發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大多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復合其他相關產業共同發展力度不夠,產業鏈過短,沒有形成多種新的旅游業態和旅游產品。只有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空間,全面打造集文化藝術展覽中心、農事生產銷售、主題酒店、特色餐飲等多種業態為一體的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園,重點發展一批農業旅游示范點和國家農業公園,構建統一的鄉村創意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互融與共榮,用文化創意發掘鄉村文化、表現鄉村文化、營銷鄉村文化。
四、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策略建議
(一)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路徑
用文化創意推進鄉村旅游產品研發和產業融合,可形成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如何將原有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及傳統民族習俗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融觀賞、考察、度假、學習、參與、娛樂和購物于一體,提升鄉村文化創意旅游的市場化運作能力,是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應走一條基于資源特色的差異化融合發展路徑,不同資源類型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其產業融合發展具體路徑與發展重點均應有所不同。不同地區都應找準自己最獨特的資源優勢,培育鄉村文化創意旅游新業態,形成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創意旅游產業格局。如農業資源優勢突出的地區,應重點發展創意農業旅游,一方面提高創意農業的科技含量,集約生產高附加值的農作物產品,完善創意農業生產體系;另一方面通過開發體驗型創意農業旅游產品,讓游客回歸自然,感受田園生活的樂趣,并充分發揮出創意農業旅游的科普和環保教育功能;歷史建筑資源優勢突出的地區,應重點關注歷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彰顯自身特色,在規劃中堅持對自然肌理和歷史文脈保護的基礎之上,進行歷史文化教育旅游、生態旅游的開發;節慶資源優勢突出的地區,應重點發展特色文博和主題文化旅游節,大力開發農業的綠色、環保、休閑、體驗和示范功能,開展各類鄉村體驗特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