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4: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在職研究生研究成果,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耐力項目的比賽歷來被譽為心臟的較量。
生理醫學研究發現,有45%的長跑運動員左心室肥大,而左右心室均增大的約占20%。這種增大是由長期進行耐久力訓練使心室容積負荷增加,因而心室腔發生了適應性增大,使心容血量增多,每搏輸出量增加,以保證長跑時對肌肉有更多的血液供應。科學工作者應用超聲心動圖等技術對馬拉松運動員的心臟進行檢查,證實這些運動員心室壁并無顯著肥厚,但心室腔較顯著增大。所以說,要獲得良好的耐久力,那么首先就要鍛煉強大而有力的心臟。
2.運動時需要肌肉,肌肉運動需要耗能,運動時間越長它的能量消耗也必然多。
生理醫學研究表明,耐久力運動員最大吸氧量比常人大1―3倍,肌肉內有氧代謝場所中肌糖元較一般人增加一倍,甘油三脂增加83%,肌紅蛋白含量和磷酸肌酸量也有增加。這些是保證耐久運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除了有賴強大的心肺功能使每分鐘最大吸氧量增加外,肌肉有氧代謝能力的提高,肌糖元、肝糖元貯量的增多,動員脂肪供能能力的改善,都是保證耐力運動的能量供應充足的生理基礎。
3.耐力跑運動對人體神經系統也要求頗高,需要各肌肉群高度協調,節省能量。
人體的肌肉運動與協調是神經系統協調的結果。神經系統一旦疲勞,工作能力下降,對各器官的協調指揮不力,其它器官機能也隨之降低,就無法耐久了。神經系統是人體要求最高的系統,它對血液及氧的供應十分敏感。以體重60千克的人為例,腦的重量僅為體重的1/40,但安靜時腦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腦血流量占心輸出量的13%。在長時間耐久運動中,由于全身耗氧的增強及心臟工作的繁重,一旦對腦的供血供氧略有降低,就會導致神經系統協調指揮能力的下降。所以,神經系統對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對各器官系統和肌肉的活動保持較長時間協調調節的能力,也是耐久力運動的重要保證。
二、在教學中應加強對耐久跑的訓練
1.從運動生理學角度向學生講解耐久跑運動對鍛煉身體的好處,讓學生認識到耐久跑比賽不單純是名次的比賽,而是人體重要器官的較量,讓學生認識到鍛煉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氣,它可使頭腦清楚,工作學習效果加強;在大量吸氣的過程中,它的深吸深呼過程就是隔肌、肋間肌、腹肌、肩帶肌和背肌參與活動的過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長發育時期,可促進胸部增長和內臟發育;利用大量業余訓練的學生和普通學生的身高、胸圍、肺活量、心臟每搏輸血量等數據的變化,從生理基礎原理向學生進行講解,從而提高學生重視耐久跑鍛煉的意識。
2.在耐久跑鍛煉中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慢到快,由近到遠”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中長跑教學中應首先強調呼吸節奏問題,即兩步一呼,兩步一吸,并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意念導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跑步時讓學生默念“兩步呼吸練長跑,心情愉快成績好”;又如在“極點”過后讓學生自己心里默念“腳下生風,越跑越輕”等提高學生對耐久跑的興趣。
3.要有較長時間的勻速跑練習。因為有氧代謝是耐久跑的核心,這是讓人體各器官系統適應耐久練習,鍛煉強大心臟工作能力的好辦法。在勻速跑時,心率應在150次左右,這種勻速的長時間跑不易疲勞,又使心臟長時間維持在一定水平工作,能得到很好鍛煉。
4.要有較長距離的間歇跑練習。在勻速跑時心率總維持在一個中等水平,這是一個不足,而間歇跑可使強度提高。在課堂教學中可讓學生用心率來控制自己的運動量,如配備心率接收器更為方便,在一個距離跑完后心率要求達到每分鐘170―180次,然后休息至心率恢復到每分鐘120次左右再跑第二次,使心率再達到180次的高限,它和勻速跑交替配合使用可互補不足,作為耐久跑間歇跑每次距離應在800―3000米。
5.在生活中人們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耐久力,如走路、爬樓梯、騎車子等,要善于發現其與耐久跑的相同處,可參考以下方法做:①利用醫學保健監測法,讓學生用齊步走的速度(每分鐘100―120步)上一般的五層樓,上去后心臟跳動次數,增幅不超過原心率40%,沒有明顯的喘氣現象,說明心肺功能好。中老年人用此方法做實驗若能達到這要求,證明心肺功能最少還可再正常工作二十年。②學生上樓鍛煉前,鼓勵學生在樓下進行3―4次深呼吸,這對心肺鍛煉有好處,古人云:“登樓如登山。”它的鍛煉價值很有相近處。
三、對如何提高耐久跑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1.應在學校大力宣傳國家倡導的全民健身計劃,提高自覺鍛煉意識,把提高全民素質當成百年大計來抓,為青少年終身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2.建議教育有關部門在修訂體育教學大綱時加大提高耐久跑教學內容的比例。
3.在學校要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要給青少年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要多組織一些小型多樣的體育活動,要讓人們認識到,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出色,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不亞于家庭作業,實際上優秀學生往往“玩像玩的樣子,學習像學習的樣子”。只有提高學生鍛煉身體的自覺性,才能對提高耐久跑起到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六西格瑪法是提升企業質量管理的一種方法,是對“零不合格產品率”的追求,是以質量降低成本,提升經濟效益的有效技術。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企業對于產品的合格率要求越來越高,而在壓鑄生產過程中,由于模具、生產工藝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著較大的產品質量差、返修、報廢等事件,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影響了企業的市場形象。六西格瑪法是優秀的質量管理技術,在企業的推廣中為企業帶來了理想的質量管理績效,推動了企業的發展。文章通過對六西格瑪法的研究,探討其在壓鑄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的作用,以期為相關企業提供借鑒和參考。
1 六西格瑪法的概述
1.1 六西格瑪法的含義
六西格瑪法中的西格瑪是希臘字母σ的音譯,是標準偏差的代指。六西格瑪即是六個標準偏差,在企業產品生產的質量管理中,是指百萬分之3.4不合格率的流程變化(六個標準偏差)尺度。在一般情況下,企業產品生產的不合格率約是3西格瑪或是4西格瑪,4西格瑪換算后是百萬分之6.21的不合格率。六西格瑪法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質量改進措施,使企業產品生產的不合格率降低到百萬分之3.4之內,即六西格瑪。由六西格瑪的含義可以引申出六西格瑪法的含義,即以客戶為中心,合理配置資源,改進產品的關鍵質量特性,以此來提升產品的品質。六西格瑪法的核心即是量化,其具體的步驟為定義、測量、分析、改進和控制,通過一系列的步驟來使產品生產的不合格率降低到百萬分之3.4之內。
1.2 六西格瑪法的特點
以客戶為中心。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其產品的質量,只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征服市場。六西格瑪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客戶的滿意度以此提升市場份額,拓寬市場。六西格瑪法是以客戶為中心,對客戶需求和客戶所重視的問題高度關住。注重量化。六西格瑪法非常注重數據,決策的制定和信息的收集都依靠直觀而準備的數據來進行。通過嚴密的計算將難以開展的產品質量管理工作進行數據量化,使產品的質量可量化、可評價,有助于及時地發現問題改進問題。強調團隊合作。六西格瑪法加強了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檢驗和檢查工作,拓寬了各個部門、各個崗位之間的合作機會,增強了各個環節中工作人員和部門的依賴性,使工作人員意識到團隊的整體性和責權的明確性,通過高效的團隊合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和企業文化,加強了員工的團結,提升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消除了部門之間的隔閡,增強了工作的成效。
2 六西格瑪法在壓鑄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的應用
2.1 定義階段
在壓鑄生產過程中,六西格瑪法在定義階段應當結合企業具體的發展戰略、部門發展計劃和市場客戶的反映情況,從進貨檢驗合格率出發,組建合作團隊,立足于直觀的數據,對項目進行充分的研究,制定具體的質量目標和質量改進計劃。
2.2 測量階段
由于六西格瑪法注重數據的量化,所以測量階段是壓鑄產品質量控制的重要階段。在測量階段中,利用多種策略工具對數據進行確認,同時深入分析其產品質量的變量,根據數據來確定出最為關鍵的變量,也就是找出關鍵質量特性(CTQ)和Y,根據具體的CTQ和Y,來制定質量改善措施。
2.3 分析階段
在六西格瑪法的分析階段中需要進行嚴格的數據收集工作,通過科學而正規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工具對測量階段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找出關鍵輸出變量。在分析階段中主要包括了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數據確定三大部分。
2.4 改善階段
改善階段是根據分析階段中的結論,選擇改善的方案。根據上一步驟中對于變量的設置進行檢驗,制定出改善的具體措施。具體的步驟為制定出改善方案、優選出關鍵的少數因子、設
2.5 控制階段
控制階段是六西格瑪法的非常關鍵的階段,通過前期的數據收集、分析和驗證,使壓鑄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得到了很大的優化。若后續工作不到位則質量控制的效果難以持續化和長久化。通過建立計劃、實施質量控制計劃和共享質量控制計劃才能保證質量控制效果持久。
3 六西格瑪法在壓鑄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實例
文章以A精密鑄造壓鑄企業的壓鑄合金標牌的質量控制為實例進行分析。A精密鑄造壓鑄企業由于客戶多次反映其壓鑄合金標牌的質量問題,將壓鑄合金標牌產品的質量控制提到了日程。
3.1 定義階段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年)》提出: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反戰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隨著信息化發展的“微時代”到來,傳播的信息內容更簡短、更吸引人的注意力,且傳播速度之快令人震撼。催生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微課程備受高職院校教育者的關注,微課程以其短小精悍、隨時播放、素材豐富等特點,成為課堂中的創新的教學方法,優秀的微課資源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了一種便利的在線學習模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一、微課程的特征
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為微課程的推廣提供了廣闊舞臺。微課程采用建構主義方法,以移動學習或者在線學習為目標的教學內容,含有完整的教學設計環節,完全符合“90后”學生的學習特點。微課程一般5-10分鐘比較適宜,主要有三種制作形式:一是PPT式的微課程,利用幻燈片的自動播放功能,通過錄屏軟件完成,PPT中包括文字、圖片、音樂等素材;二是講課式的微課程,對老師的授課過程進行拍攝,視頻需要經過后期剪輯制作;三是情景劇式的微課程,此課程需要一個團隊,老師對課程內容撰寫腳本,需要導演進行策劃,再進行拍攝,視頻經過后期剪輯制作完成。微課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短時高效,可以隨時隨地在互聯網上進行學習,內容精簡,能較好地突出某個知識點或是某項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授課者可以出鏡,也可以不出境,通過圖片、視頻展示教學內容;微課程以自主學習為主,配有相關練習、拓展訓練等,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學生有需求,即可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
二、“90后”高職生的特點
現在,高職院校的主力軍是“90后”學生,他們分數普遍較低,知識基礎薄弱,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但他們的個性強、形象思維與動手能力較強,甚至有不少學生在文學、藝術、技藝等多方面各有所長。他們既具有普通高職生的特點,又被貼上了網絡時代的標簽。“90后”高職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行為和思維方式等都受到互聯網的大力沖擊,具有屬于自身的網絡特質。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90后”高職生不再保守,他們心態開放,易于接受新鮮事物,這就使他們的創新精神增強。“90后”高職生的電腦使用水平比較高,微信、微博、QQ、飛信等儼然已成為“90后”高職生人際交往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教育者應該因勢利導,充分利用“90后”高職生的突出特點,創新教學教育方法,將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做成10分鐘左右的微課,讓同學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在手機、電腦上進行學習和鞏固,便于同學們從網絡上接受課程信息、學習課堂上沒理解的教學內容。
三、微課程對“90后”高職生的影響
出生在網絡時代的“90后”大學生更加依賴網絡,似乎也更善于運用網絡,“網來網去”成為“90后”大學生的最大特征。如今,高職院校的主力軍正是這些“90后”學生,而高職院校的微課程也充分符合“90后”高職生的特點。微課程是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使“90后”高職生能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他們可以借助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媒體閱讀觀看各種數字雜志、電子書籍和公開精品課等。
微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采用智能手機拍攝、錄屏軟件錄制、數碼攝像機拍攝等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錄像。與傳統課程相比,微課程大多圍繞某個知識點講述知識的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具有獨立性和松散性。微課程是由若干個精短的微視頻組成一個系統化、模塊化的內容,內容濃縮、可視,一個微視頻播放時間大多5-10分鐘,視頻配以動畫、音樂、文本等形式呈現講述內容,容易吸引“90后”高職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課上沒有掌握的內容,還可以利用課后時間繼續學習,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
因此,“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標志著社會已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網來網去”是“90后”高職生的最大特點,微課程的開發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按知識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分割,并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使“90后”高職生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進行若干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點學習,這就要求教師開發與應用優質的微課程學習資源,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充分融合顯得尤為重要。微課程成為一種新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應用和推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應推進微課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
四、微課程在“90后”高職生中運用的優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推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教師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臺,使得教師專業素養得到顯著提升。作為基于信息技術的一種新型學習資源,微課程在“90后”高職生中的應用具有較大優勢。
1.微課程完全符合“90后”高職生的學習特點。微課程以碎片化、移動化、互動參與性強、信息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90后”高職生課余時間比較富余,而微課程課時一般為5-10分鐘左右,教學材料小,靈活性大,形式多樣,如理論解析、實戰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擬等各種素材,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需要,篩選感興趣的教學內容。
2.微課程在“90后”高職生中可操作性強。隨著智能手機、手提電腦、iPad和其他設備的迅速發展,對于“90后”高職生來說,學習已變得越來越自由,移動學習時代的學生不需被限制在四面墻的教室里。移動學習為“90后”高職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微課程是移動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90后”高職生利用自身優勢,可以在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上在線觀看教學視頻、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登錄網絡學習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這在“90后”高職生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靈活方便地實現移動學習。
3.微課程為“90后”高職生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學習資源。微課程是以微視頻為主要手段,配有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微反思等輔助內容,創設了真實情境的微教學資源。微課程充分考慮到“90后”高職生的特點,以知識點為核心,視頻中使用了動畫、圖片、聲音,并配合文字,給予學生更多學習主動權。但“90后”高職生的學習基礎薄弱,仍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需要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如何進行學習,并做好答疑指導工作,使學生依據自身知識基礎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微課程不僅能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要的教學和學習資源,而且將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
五、結語
微課程的應用、推廣符合“90后”高職學生的特點,智能手機、iPad等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移動學習的需求,也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對微課程的設計和開發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職院校需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制作出真正讓學生喜歡、能更好地提高職業技能的微課程,解決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全麗莉.微課程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4,(12).
[2]朱艷紅,楊慧.微課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高職學報,2014,(11).
Abstract: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small batch manufacturing, use the traditional Shewhart control chart will produce false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sis the techniques of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in the small batch condition, then point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ol of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chart;
small batch
中圖分類號:C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 引言
“預防為主”的原則是現代質量管理的核心和精髓。制造業中傳統的方法是通過檢驗最終產品并篩選出不符合規范的產品進行質量控制,這種檢驗策略通常是不經濟的。在現代化機械制造生產中,為了有效地進行現場質量控制,可以利用數理統計的方法研究質量數據隨時間變化的統計規律,進而發現可能產生質量問題的原因,實現預防為主。為了保證預防原則的實現,1924年美國人休哈特(W. A. Shewhart)首創過程控制理論及監控過程工具――控制圖,現今統稱為統計過程控制。 [1]
2 統計過程控制概述
統計過程控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是一種借助于數理統計方法的過程控制工具。在企業質量控制中,可應用SPC 對質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區分出生產過程中產品質量的正常與異常波動,進而對過程的異常波動及時提出預警,提醒管理人員采取措施消除異常,恢復生產過程穩定性,從而提高產品質量。SPC技術的應用,使質量管理從被動的事后把關發展到生產過程中積極的事前預防,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同時也為企業贏得了更多的定單和更好的商譽。[2]
2.1 統計過程控制原理
產品質量具有波動性,產品質量的波動具有統計規律性,這是現代質量管理的基本觀點之一。當過程受控時沒有系統誤差,隨機誤差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即總體質量特性服從正態分布。在正態分布范圍內, 即樣品特征值出現在中的概率為99.73%,超出該范圍的概率僅為0.27%。
過程受控時,過程特性一般服從穩定的隨機分布;而失控時過程分布將發生改變。SPC正是利用過程波動的統計規律性對過程進行分析控制,因而,它強調過程在受控和有能力的狀態下運行,從而使產品和服務穩定地滿足顧客要求。
2.2 休哈特控制圖原理
根據所控制質量特性的情況和數據性質,休哈特控制圖可以分為計量值控制圖和計數值控制圖。其中,均值―極差控制圖(圖)主要用來監控生產過程均值是否處于或保持在所要求的水平,適用范圍廣、靈敏度高,是計量控制圖中最重要、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圖的作用類似于圖,但是更精確,效果更好。
圖中,總體分布為時,的分布為,按照方式,控制圖和控制圖的中心線和上下控制界限為:
圖中,若為計量值,從總體中抽取大小為的樣本,樣本標準差,根據原則圖和圖的控制界限分別在和的三倍標準差處,即
3 小批量生產中的質量管理
在大批量生產模式下發展起來的休哈特控制圖,需要采集大量數據來建立控制界限,若將它直接應用到小批量生產環境中會產生以下問題:[3]
①在小批量生產過程中,不可能得到大量樣本。例如,要確立控制圖界限通常需要25個左右的樣本,每個樣本有4~6個觀測值,如此大的樣本在小批量環境中是不可行的;
②在小批量生產環境下,由于批量小,往往采用連續抽樣,這樣抽取的樣本具有相關性,而傳統的休哈特控制圖建立在數據具有獨立同分布的前提下;
③傳統的休哈特控制圖要求特征參數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布,而在小批量生產模式下,有些質量參數并不服從正態分布,而是服從二項分布或泊松分布;
④由于先進制造技術在小批量生產過程中的不斷應用,使得生產不穩定因素明顯減少,工序質量參數有可能長時間保持穩定或僅發生微小變化,而傳統的休哈特控制圖對過程參數的微小變化檢出率很低,甚至會在小批量生產模式下失效。
因此,如果在小批量生產模式下仍使用傳統的休哈特控制圖,必然會導致錯誤的結果。
4 小批量生產模式下SPC技術的改進
4.1 利用成組技術方法
該方法設法從相似的生產工序中提取更多的質量信息,通過數據變換的手段來構造服從同一分布的統計量以增加樣本容量,從而直接使用傳統的SPC方法對各生產工序進行控制。但對于一些新的工序或是很少有類似工序或歷史數據可供參考時,則不能用數據變換的方法來增加樣本容量。因此,它只適用于有較多相似工序和有充裕歷史數據的質量控制場合;同時,對數據進行變換并不能反映實際質量參數的狀況。
4.2 利用更為敏感的控制圖
CUSUM(累計和)控制圖和EWMA(指數加權移動平均)控制圖的設計思想是對數據的信息加以累積,這使它對過程的微小偏移變得更加敏感。CUSUM控制圖對于所有的歷史數據具有相同的權重;而EWMA控制圖的獨特之處在于:距今越遠的數據權重越小,距今越近的數據,權重越大。這兩種控制圖適合用在小批量控制場合,但不能反映質量的真實特性。
4.3 調整控制圖的控制界限
調整控制圖控制界限的方法是利用改變控制界限的方法來使犯第一類錯誤(誤發警報)的概率保持在一個比較小的固定值,使其不受樣本量大小的影響,在生產過程中建立動態的、變化的控制界限。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使誤發警報的概率保持為固定值,且隨著采集樣本數量增多,對工序的分布參數及控制限的估計趨于合理和精確,具有通用性;其缺陷是一味保證誤發警報的概率,使得在樣本量較少時使用此方法建立的控制界限有時會超出零件本身的公差范圍,從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失去意義。
4.4 對生產過程建立動態模型
一般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時間序列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作為一種動態模型,既考慮過去的加工值,具有記憶功能;又反映了檢測序列的隨機和統計特性,具有預測功能,對動態加工過程的隨機性誤差和隨機化的系統性誤差反映比較充分,適用于較強隨機性加工過程的質量預報。但時間序列模型應用在小批量質量控制中也有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如模型定階過程十分復雜,且準確度不理想;建模預報速度慢,預報范圍及精度受限,對加工過程中系統性誤差趨勢反映較弱。而且,時間序列分析法一般要求事先有50個可用數據為最佳,這也限制了它的使用。
4.5 代碼值圖
代碼圖是用實際觀察值減去標稱值或其他目標值所構成的控制圖。[4]這些控制圖要經常進行標準化,把測量值轉化為整數且無量綱。通過對數據進行簡單的變換:Y=(X-目標)/度量單位,使用變量Y來計算控制界限,并將Y繪制在均值和極差控制圖上。代碼圖作為一種有效的控制工具,尤其適用于短周期、小批量生產的過程中。它無需收集大量的檢測數據就能很好的反應過程控制狀態,對過程的質量波動進行分析,而且此方法可以在一張控制圖上實現對多個質量特性的控制。
4.6 改進的休哈特控制圖和表格式累積和控制圖
文獻[3][7]中,胡興才等提出了一種將改進的休哈特控制圖和表格式累積和控制圖結合使用的方法。通常情況下,對生產的產品要求有一定的(過程能力指數)值范圍,且應大于1,生產的產品有一公差帶,假定生產過程的瞬時質量特性服從正態分布且沒有歷史數據可用。上下界限按照標準建立時,應有(這里,代表規格上限,代表規格下限),據此建立控制界限:
根據給定的值和公差帶計算方差:(該值為理想值);
根據公差帶,計算出過程理想均值:;
建立控制線:;
考慮到實際生產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偏移或隨機波動,根據測量值落在哪個區間采取相應的決策措施。
以上方法只建立了過程的單值控制圖,主要用來監控過程中的突發因素,在小批量生產過程中,若考慮用已成熟的CUSUM(累積和)控制圖來發現過程的微小偏移,將兩種控制圖組合使用的話,可以達到對過程的嚴密監控。表格式累積和控制圖是傳統的累積和控制圖的一種改進,較傳統方法更方便有效,且更易于用計算機實現。
4.7 單值實時標準化控制圖的數據模型
在小批量生產環境下,過程質量特征數據少,又需要在收集到少量數據后就繪制控制圖對生產過程進行分析。為了實時利用生產過程中逐個獲得的質量特征數據,運用抽樣分布理論、概率積分變換方法獲得服從標準正態分布的統計量, 以該統計量繪制控制生產過程均值、方差的標準化控制圖,其中心線為0,在給定第一類錯判概率時,其上、下控制限為固定不變的數值,不隨樣本數據量的遞增而發生變化,克服了傳統統計過程控制圖應用于小批量生產存在“誤發警報”加大的問題。[5][8]
設為來自服從正態分布的獨立、同分布、順序型的隨機樣本。由于,則個樣本數據的均值,為消除位置參數,引入標準差的抽樣分布,構造不含位置分布參數的統計量:
求出服從自由度為的分布的統計量的概率密度積分并進行反標準正態變換,得到服從標準正態分布的統計量:
由此建立控制過程均值的單值標準化控制圖。類似可建立控制過程方差的單值標準化控制圖。
公式中為服從標準正態分布的無量綱的隨機變量,如采用原則,上下控制限為。
4.8 基于Meta分析思想的統計過程質量控制
Meta分析是當今一種比較流行的對同一主題下多個獨立試驗結果進行綜合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統計方法。將Meta 分析思想引入SPC 也應有顯著的效果。“Meta”為一前綴,表示改變、轉型或某系列的一部分。1976年美國教育學家Glass對Meta分析下的定義是:為了綜合研究結果,對同類單個研究分析進行統計、綜合及再分析的統計方法。
李淑慶等結合成組技術討論將Meta分析思想引入SPC。[6]如前所述,成組技術常常用于小批量生產中解決控制過程質量數據不足的問題。與成組技術相比,將Meta分析思想引入SPC可以集合以往的分析和研究結論,更客觀地反映以往的研究結果,從而獲得更有參考意義的統合結論,指導當前實踐。
在SPC中引入Meta分析思想時需注意三點要求:首先,所需的研究資料必須從多方面搜集,包括各種期刊、文獻,最好利用網絡技術和各個企業的資源組建一個公共的數據庫,以獲得多企業、多地區甚至多國家的較全面的信息資料。其次,在選擇和評價時需要設計符合具體要求的參考標準,按標準客觀的選擇和評判納入資料。最后,在具體統計分析處理時,要求按部就班,認真操作,一般需要執行以下五個步驟:①選擇合并統計量;②進行異質性檢驗;③對多個獨立研究的合并統計量進行假設檢驗;④利用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⑤對所得結果、數據進行分析討論,指導實踐。
5 結語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顧客對產品的需求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市場競爭形勢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致力于應用以柔性自動化為基礎、以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占主導地位的各種先進制造技術,正是這樣的趨勢驅動了各專家學者對小批量生產條件下SPC技術進行研究和改進。文獻[3]至[8]都對實際問題進行了分析,證明所采用的理論具有實際效果。雖然現在各個方法理論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由于其理論先進性和實際應用價值,相信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來進一步完善小批量生產模式下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案。
參考文獻:
[1]尤建新.質量管理學(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崔喜權,解治宇.SPC技術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 礦業工程,2007,(3):9-11.
[3]胡興才,葉文華.小批量生產條件下的統計過程控制研究[J].機械研究與應用,2006,(1):36-38.
[4]宋書強,葉春明.統計過程控制在小批量生產條件下的應用研究[J].電子質量,2008,(5):88-90.
[5]陳煒,苗瑞,楊正娥.面向小批量生產的統計過程控制的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5,(1):43-45.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景觀生態規劃(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根據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及其它相關學科的知識,以區域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為基本目標,通過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以及人類活動與景觀的相互作用,建立區域景觀生態系統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使廊道、斑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且適于人類居住。城市景觀生態設計則是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深入和細致,更多地從具體的工程或具體的生態技術配置景觀生態系統。
2目前我國景觀生態規劃中的局限性
我國景觀生態規劃中,更多的是從單一的水平生態過程或垂直生態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而針對二者融合在設計中的應用提到的很少,一方面由于景觀規劃過程的復雜性,同時考慮時間和空間上規劃容易使設計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時間上的自然演進和空間上的人類開發在選擇平衡度上難以取舍。而現階段社會發展,城市化過程中人類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需求也越來越突出,因此注重水平生態過程和垂直生態過程的融合在景觀規劃中的應用變得尤為重要。這種融合不僅要考慮景觀規劃之后的生態持續性,還要考慮符合人類開發的可利用性,同時滿足人類使用的需求和生態延續的目的。
3摩爾廣場簡述
摩爾廣場占地面積4英畝,距今已有220年的歷史,是威廉克里斯摩斯1792年為卡羅萊納州北部的羅利市規劃的五大廣場之一。在現存的三個廣場中,聯合廣場(Union Square)現已成為卡萊羅納州首府用地,納什廣場(Nash Square)則成為19世紀的漫步花園和紀念廣場;但是摩爾廣場始終是一片公共綠地,深受羅利市民喜愛,并被列入國家歷史名勝名錄。如今羅利市人口是初建時的400多倍,人們對公園綠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摩爾廣場的存在正是為了滿足這一需求,但最初規劃的公共空間網絡卻已退化了50%。在摩爾廣場周圍繁華的城區,包括兒童博物館、公共交通系統、歷史名城市場、熱鬧的餐廳、酒吧和咖啡廳在內的地區,這種需求的增長顯而易見。
4摩爾廣場案例分析
4.1生態過程和垂直生態過程的融合應用
場地設計的切入點是針對水平生態過程對整體景觀格局進行簡單干預,在此基礎上再融入細部中的垂直生態過程,增加摩爾廣場空間豐富性的同時,保證廣場內部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植被得以保護、雨水得以收集、生物得以多樣。
4.2 水平生態過程打造景觀格局
盡管摩爾廣場的物理特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它的最大優勢在于它作為公共空間所發揮的作用,根據國家公園管理局對歷史風景的規定改建廣場以提高其公共性能。但是這塊城市瑰寶正在走向破敗,急需改建以適應羅利市繁榮的城市生活。摩爾廣場的整體規劃是基于其最獨特、最顯著的特點設立的,通過打造中心城市地形拓展其空間上、經驗上和規劃上的范圍。這一設計特征將從功能上和視覺上將廣場劃分出幾個特別的空間,滿足更多人群的要求。中心地形概念巧妙的打破了傳統的棋盤式道路結構,充分激發了廣場的潛力,增修了36%的道路,可占用陰影面積增至原來的2.5倍,樹林覆蓋面積增加了39%,專用休息區增加了10倍,原生棲息地擴大至原來的3.45倍,同時保持95% 的地方視野開闊。這種簡單的干預將廣場功能拓展到最大化,在這塊4英畝的廣場上,人們將有更多的娛樂選擇和體驗,這樣的戶外環境將占地面積和多功能 花園放在首位。廣場將成為一個多維度的開放草地,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廣闊的綠地,既可用于緊急避難,還可用于休閑娛樂場所。
4.3垂直生態過程打造細部設計
摩爾廣場項目在垂直生態過程中,盡可能減小對植物根部的破壞,僅把花槽移除以增加景深。現有的鋪路材料將被回收用做新廣場內鋪路圖案的材料,這樣可以舉辦大型表演和即興表演活動。廣場地形有很多是自然形成的,北面的緩坡成了天然的露天競技場,人們還可以在那里沐浴日光,欣賞美景。規劃還設計了一系列可持續項目,比如:將雨水收集到雨水花園、在自然區增加生物棲息地等,確保該設計有利于生態系統,同時打造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和賞鳥勝地。
4.4 水平與垂直生態過程的成果
摩爾廣場項目設計中秉持可持續性原則,這包括一系列元素,例如:長期的樹木管理、場地規劃和選材。對現有樹木的保護和壽命的考慮幫助完善了項目的各個方面,從而引發出一些創新的設計,如抬高路面,利用墩子做成邊緣系統保護 樹木保護區,嵌入中央地貌內的地上基礎設施核心和景觀動態循環系統。保護性建設技術可以保護歷史悠久的橡木圍,同時賦予廣場更多的占地和娛樂空間。
5 結束語
不同的生態景觀設計在尺度上和地域性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項目尺度較大,采用在大的空間尺度上進行整體景觀規劃,將景觀格局和整體的水文、地形、植被綜合考慮,注重水平生態過程和垂直生態過程的綜合應用。摩爾廣場景觀規劃項目尺度較小,采用先打造大的景觀格局完善水平生態過程,然后在此基礎上融入細部設計完善垂直生態過程。但在塑造景觀生態過程中,考慮了地域景觀在未來發展演進的垂直生態過程和人的活動進入地域景觀之后的水平生態過程。在建立合理景觀格局的基礎上,逐步考慮土地持續利用、生態環境改善、人類活動規劃等一系列景觀生態過程。這種景觀生態規劃的過程都是基于對未來地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遵循自然優先原則、可持續原則、針對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對景觀進行有目的的規劃設計,將景觀生態過程中的垂直生態過程和水平生態過程有效合理的融入到景觀規劃的過程中,以保證景觀空間格局的完整性、連續性和時間格局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章俊華. Landscape 思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13-114
[2]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觀生態網絡連接度評價[J].地理研究,2012.28(2):284-292
[3]曾輝,夏潔,張磊.城市景觀生態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地理科學,2013,23(4)
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meritocratic education)”時代逐漸過渡到“大眾化教育(mass education)”時代。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層次的教育階段在這一系統中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共同組成統一完整的教育體系。我國的強國之路需要各類人才,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高科技文化知識,而且要與就業市場匹配得到優化組合。但我國中學與大學教育之間往往存在著斷裂問題,不僅存在著為社會需求上認識問題,而且在人才培養理念上也存在著差異,最終學生職業選擇與就業途徑成為學生與家長最為郁悶的事情,為社會選用人才也形成了許多障礙,所以作為最后的教育接盤者-高校教師,不能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當肩負起職業生涯教育的責任,讓大學生真正做到學有所長,學以致用,在發展我國經濟中發揮自身的價值。
1 基于溝通機制的教學導向
1.1 高等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銜接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銜接主要通過高考,因此,要增強考生在選擇學校與未來高校培養學生的引導作用。中學教育是傾向于應試教育,學生只有順利地通過高考,才有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但大學教育是以培養復合型人才與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大學階段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從應試教育方法中吸取不少經驗,但大學生動手與實操能力要求更多,僅從高考分數是不容易識別優秀人才的。應試教育中出現大量的高分低能的現象造成了教育的大量浪費,對學生來說是重要的生命浪費。中學教育中除了極少數的專業如語言類、數學類與高等教育有直接的知識銜接外,大量的專業是基礎教育的界外發展,大多數只是學習方法的銜接,所以中學教育應當從能力培養上來讓學生滿足高等教育的需要,最終滿足社會的需要。教育的社會化是教育本質的體現,它要求教育具有系統性,既要貫穿受教育者各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同時也要求不同的教育內容之間保持聯系,形成統一的整體。那么高校教師也要歸納總結中學教育的特點與現實問題,利用中學教育培養學生踏實的學習風格來加強學生的專業教學,同時克服中學教育中的呆板模式,增加學生的實操能力。在學生填報志愿時,高校應當派出專業老師去進行指導,讓高校培養方向與能力與興趣完好匹配,這樣中學結束時就是未來職業的啟動時。
1.2 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溝通
高校教師不能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更不能把高校的教學看成流水線的生產。高校教師需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彼此溝通,通過溝通搭建師生良好關系的橋梁,根據學生的具體心理來進行針對性教學,以便因材施教。
高校老師除了在課堂上以及課后針對學生的提問通過口頭語言溝通外,還應當熱情接待學生在科研上的一些想法,不僅要耐心傾聽,而且要認真輔導,這種問題思考型的導向是任何課堂所不能培養的,是讓學生進入全新的一種學習方式。
高校教師還可以通過電話短信溝通來解決很多學生不太敢與教師面對面交流的問題。高校教師了可以通過以紙質為載體用書面語言的形式傳遞信息書面溝通。當然,現在網絡溝通更加便捷,師生可以通過e-mail(電子郵件)、教學平臺、qq聊天工具、bbs(網上論壇)、博客等進行溝通對學生進行指導,起到培養學生的目的。
良好的溝通機制才能讓學生對老師敞開心懷,道出自己的價值觀與未來發展理想,老師才能因人特質進行專項指導。
1.3 教師轉變溝通角色
進入信息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增加了,并不是非得從學校與老師那里才能獲取知識。教師的地位已經由過去的 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播者向求知者轉變。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溝通角色,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構建一種基于知識而產生的人格平等、互動密切、氛圍和諧、亦師亦友的新型溝通氛圍。
所以高校教師對學生更多的是導,而不是教。在平等角色的溝通中,學生與老師溝通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掌握問題了,更多是專業知識與社會應用的問題,也就是
生未來職業的選擇及專業與職業的結合問題。
2 課堂中的職業導向
每當談到大學生職業規劃時,大家想到的就是專業的職業指導老師。全美職業教育學會 (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ava) 與全美職業輔導學會生涯輔導與職業教育委員會( 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 commission on career guidanc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對就業指導老師的職責內容作了專門的規定。但除了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輔導員外,專業教師也應當是學生的職業導師,而且是在專業與職業指引上的權威指導者,如同學生掛專家號一樣。
2.1 知識上的導向
專業知識在社會中的實踐應用并非是高職學校的特有的。綜合性大學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綜合性大學雖然不像高職那樣手把手地教實踐技能,但各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專業課程更深邃、在社會實踐能產生更大的效益,是高職高專技工式的教學是完全不能比擬的。有人感覺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實用性相距太大,特別是現在大學生為了就業發生專業與職業不對口的情形。
其實這是對專業知識的誤讀。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專業是開發學生的思想,形成學生的工作方式,塑造學生思維的模式,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引導。這樣的學生走入社會是精英,是高端人才,他們面臨的選擇是統領全局的職業,而高職高專學生的選擇是專項精尖的職業。 所以高校老師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地傳授知識,讓學生感覺專業知識與社會應用是兩張皮,有的學生一門課學完了,竟不知這門課將在哪個領域應用,更談不上如何應用了。有些學生學了許多高深的知識,但一到實踐中又束手無策,把所學的知識丟得遠遠的,完全不能聯系起來思考解決問題。高校教師不能把專業知識孤立起來,在教學中一定不能忽視在專業知識的應用時行導向,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專業與職業發展。
2.2 學生行為的導向
我們看這樣一個案例:曾有一位老師推薦了幾名學生給一個副部長,這位副部長很熱情地接待了幾個年輕人。落座后,副部長親自給同學們倒茶,沒想到有同學不客氣地問:“屋里太熱,有沒有冷飲?”隨后,副部長給同學們分發本單位的介紹材料,所有學生都坐在那里單手接過來,只有一個站起身,用雙手接過這份材料。可想而知這個副部長會留下誰。
雖然這個雙手接材料的同學學習不是最好的,但職場上需要懂得尊重別人的人。部分大學生過分強調個體行為的隨意性,缺乏自律,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公德意識,不講誠信,缺少反思精神等,這些同學往往是平時上課散漫與不認真,甚至目無尊老師的學生,這些與高校教師對這些行為的漠視無不相關。比如上課說話、打手機、吃東西、發短信,遲到,逃課,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下課時把門關得嘭嘭直響。老師怕批評學生引起反感而聽之任之,沒有正確的導向,讓學生形成低文明狀態。這部分學生不注意自身文明素質的提高,一定會影響其就業,應聘時將面臨失敗。
3 可持續導向的建設
大學生的擇業觀是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就業方面的反映和表現,關系到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功利化的擇業取向突出、擇業期望值過高、盲目消極就業、職業心理準備不足等確實影響了大學生的職業生涯。
構建非應急式就業指導模式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模式,是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基礎,這樣才能推動大學生群體更高質量地就業,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品牌的建立。
3.1 階段式指導
大學生在學校一般為四年制,從時間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來進行指導:
大一階段的基礎教育階段,主要靠輔導員與通識課的老師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啟蒙教育,針對人際關系、環境的改變,引導大學生認知新環境,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因為還未開設專業課,可以請專業老師來進行講座,讓他們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景和當前的就業形勢。
大二階段主要是專業教師的任務,他們通過課堂教學與溝通幫助大學生在自我剖析和職業要求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在專業課上的興趣,確立職業方向與目標。
大三階段老師與學校聯合培養一些職業技能,在既定的職業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實習,用實踐來獲得職業經驗,在實踐中培養社交能力與協作能力,并不斷省視修正自己的職業目標。
大四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靠就業指導老師通過培訓他們的求職技巧并參加招聘會,在
實戰中明確職業目標,實現自己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3.2 就業導師制
可以把就業導師分為“就業思想導師”、“專業知識導師”和“職場導師”三類。
就業思想導師主要輔導大一和大二學生,這些教師主要從德高望重并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的高職稱專業老師或在相關領域中已經取得較高成就的校友中進行選拔,。其職責是要端正大學生的就業思想,培養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專業知識導師就是從專業教師中進行挑選,主要也是輔導大一和大二學生,對大學生進行與職業相關的專業技能指導。
職場導師由就業辦的老師來組織與擔當,一是這些老師可以把研究的好的職場經驗拿來與同學們分享,也可以從豐富的職場經歷的優秀校友中挑選,這時主要是對大三和大四的學生的指導。
3.3 融入社會的導向
高校教師桃李滿天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校友資源,通常是,校友的年齡較大,閱歷較多,資歷較深,網絡資本也很豐富。高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職業人物訪談、職業規劃大賽等方式讓學生接觸社會,也可以利用校友的業緣關系,為大學生創造行業調查、實習實踐的機會,提升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質。
導師會接觸眾多與專業相關的單位及個人,有機會了解用人單位的內部結構和人才需求標準。不少用人單位的負責人與老師是校友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網將會讓教師在職業指導中方向更明確,會針對用人單位的需求對學生的就業能力加以培養。
【參考文獻】
[1]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 in modem sociology [j]:porters annual social review,1998(24):l-24.
[2]馬磊.高校全程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的建構[j].科教導刊,2011,10.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數學教育價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和數學價值觀,特別要了解數學文化價值。
數學教學中文化性的缺失給孩子們造成了什么影響?為此,我們隨機抽取了六年級的200名學生進行調查,讓學生談談“學習數學有什么用?”結果,幾乎90%的學生認為學習數學的最大用途是用來計算。學生對數學的這種片面認識,反映出目前我們數學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過分強調數學的工具作用,弱化數學的文化價值,忽視數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這非常不利于學生視野的拓展與數學素養的提高。因此,新數學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的發展”。
2.數學趣味活動課——彰顯數學文化價值的有效途徑之一
基于對數學文化的粗淺認識,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我校在體現數學文化的形態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數學趣味活動課成為我校校本課程之一。它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突出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著眼于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地發展。
我們的數學趣味活動課在重視課程表層的趣味性的同時,更注重課程深層內涵,努力挖掘數學文化的底蘊,展現數學文化的魅力,發揮數學文化在培養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實踐,我們發現,數學趣味活動課不失為彰顯數學文化價值的有效途徑。下面介紹幾種在數學趣味活動課中彰顯數學文化價值的具體途徑與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關的數學背景知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穿插相關的歷史故事,數學背景知識等,定能激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數學家故事,感受數學家的科學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給我一個立足點,我就可以移動地球。”他一生專心研究科學上的體積和浮力問題,其中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時候有一個國王叫金匠打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國王因為懷疑金匠加了雜物,就請阿基米德鑒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鑒定的方法,就在他走進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見滿出去的水時,悟出體積的原理,他高興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時忘了自己是光著身體呢!
自從同學們聽了阿基米德的這個故事,就一直成為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數學趣味活動課之前,讓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查找古今中外數學家的童年故事及他們嚴謹治學、勇攀科學高峰的事跡,然后利用數學趣味活動課進行交流或者進行故事比賽。現在的小學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別多,因此故事的內容也相當豐富。通過故事比賽,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多種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讓他們獲得了一種精神動力。例如當學生聽說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時,躍躍欲試;當學生知道著名數學家歐拉在雙目失明以后,也沒有停止對數學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時,激動不已;當一些成績中等的學生了解到歐拉在孩提時代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后來經過努力卻成為了著名數學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數學家的故事,既能讓學生領略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讓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別是磨礪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形成經得起成功和失敗雙重考驗,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氣度和胸懷,努力養成熱情、認真、求是、求實的良好的學習態度。
3.反思與展望
數學充滿著人性因素,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現代數學教育應充分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在文化層面上找回失落的數學教育價值,是新課程賦予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的職責。
趣味數學活動課僅僅是我們所做的初淺的嘗試,我們對數學文化的研究將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顯數學文化的途徑與策略,合適而巧妙地讓數學文化走進課堂,滲入日常數學教學,關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設,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當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時,數學就會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可以相信,在數學文化的洱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心智得以不斷的滋養,才干得以不斷的升華,人格得以不斷的健全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學》鄭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數學文化學》鄭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數學教育的價值》/ 黃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4―165―02
一、引言
體育生活化教學是以生活為根基的體育教學,創設學生可能接觸的體育生活情境,提煉體育與生活有關的素材,關注學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讓他們在生活中享受體育,從而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進而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不斷改善自身的生活。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成功的極其重要的方面,教師應在教學中以關心愛護學生、激發和滿足需要、確立和強化目標、啟發引導和樹立榜樣等四個方面為出發點和切入點,實現非智力因素與智力水平協調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關。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 研究對象。隨機抽取江蘇蘇南城市(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各類學校學生共1200人為調查對象,就影響體育繼續教育生活化實施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需要,在學校圖書館和資料室進行了文獻收集、檢索工作。
(2)調查法。一是問卷調查法。分別對江蘇蘇南城市(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的各類學校抽樣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二是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通過郵寄和當面發放、當面回收相結合的形式發放問卷,并回收問卷。發放1200份,回收1180份,其中有效問卷1080份,回收率為98.3%,有效率為90.0%。
(3)專家訪談法。根據研究的需要,預先準備訪談提綱,在調研期間對有關專家進行訪談,了解有關情況。
(4)數理統計法。在計算機上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問卷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 學生參與體育生活化教育動機調查。根據調查得出動機排序分別是:促進健康,改善體質(614人,56.9%);豐富個人文化生活內容(596人,55.2%);鍛煉社會適應能力(457人,41.3%);培養意志品質(321人,29.7%);創建自信、增強活力(312人,28.9%);培養個性、發展審美情趣(300人,27.7%)。我們可以得出,體育生活化教學正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體育生活化教學是以學生生活作為教學的知識建構的根基,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對新知識技能的建構作用。課程的選擇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教學過程是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情景化再現過程。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它是一種學習的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
2. 影響學生參與體育生活化教育興趣的原因。根據調查原因分別是:(1)日常體育教學缺乏趣味性和啟發激勵性(因素負荷量為0.736);(2)缺乏體育運動的基本常識和技能(因素負荷量為0.717);(3)學校開展的運動項目自己不感興趣(因素負荷量為0.622);(4)校園體育生活文化風氣不濃(因素負荷量為0.537);(5)體育教師教學水平不高(因素負荷量為0.518);(6)課外體育活動休閑時缺少運動指導員(因素負荷量為0.437)。由此我們得出,體育生活化教學使教學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聯系。它的核心是將體育教學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使體育能夠成為學生終身受用的技能,以體育課堂教學為主體同時兼顧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需要和好奇心人皆有之,體育教師在生活化教育過程中應當因勢利導,講明白體育知識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明確學生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的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自我需要鍛煉,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
3. 影響學生參與體育生活化教育的情感因素調查。根據調查統計排序前六的是:(1)怕累、怕臟、怕受傷(因素負荷量為0.823);(2)會受到社會時尚潮流的影響有意向選擇參與鍛煉的體育運動項目(因素負荷量為0.768);(3)鍛煉時找不到興趣相同的伙伴(因素負荷量為0.678);(4)鍛煉的外界環境影響了我的運動動機和運動情緒(因素負荷量為0.649);(5)沒有養成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因素負荷量為0.587);(6)自身動作技術不好,怕同學見笑(因素負荷量為0.436)。分析得出體育生活化教學是建立在學生的生活基礎之上的,沒有學生主體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沒有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經驗就談不到體育生活化教學。優秀的體育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求學的情感,要用準確誠摯的語言、準確到位的形體示范,聲情并茂地創設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接受教育、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情境。
4. 影響學生參與體育生活化教育的意志因素調查。根據調查統計因素主要有:功課緊張,沒有時間(408人,37.7%);體育教師水平差影響運動情緒與興趣(279人,25.9%);運動強度太大,易臟易累,且怕受傷(262人,24.3%);缺乏指導,怯于動作技術難看(245人,22.7%);周圍同學都不去,只好隨大流(207人,19.2%);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149人,13.8%)。分析可以知道,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單單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動作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將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教師也要確立生活化的態度,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要特別注意個體差異,對盲從輕率的學生,要多啟發他們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對膽小猶豫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學會大膽、勇敢、果斷;體育教學和鍛煉過程尤其重要。對缺乏自制力的學生要培養他們虛心接受意見,獨立完成鍛煉的能力;對學習鍛煉虎頭蛇尾的學生要重視培養其堅韌不拔的意志。
四、結論與建議
1. 學校體育教育的生活化的重要性再次被凸現出來了,它既是青少年體育興趣、習慣、能力形成和培養的搖籃,電是連接社會體育、形成個體終身體育的關鍵點。
2. 以確立和強化目標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社會化體育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的培養依賴于明確的學習目的、新穎的教學內容、靈活而富含啟發性的教學方法、豐富的實踐活動、正確而及時的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以及學習動機的可遷移性等若干因素。體育繼續教育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應當圍繞以上內容進行學生的學習動機培
養。
3. 以激發和滿足需要為出發點,培養學生體育社會化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在承認不同學生有不同興趣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方式圍繞各種流行的社會化體育項目,引導學生喜歡體育鍛煉,利用典型事例來證明必須學習好本門學科的重要性,適當減低要求,讓學生通過成功體驗,激發學習的興趣,逐漸樹立“終身體育”的概念和項目。
4. 以關心和愛護學生為出發點,培養學生參與體育生活化學習的積極而豐富的情感。教師時刻都應注意把積極情緒和美好印象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滿足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和自尊的要求。多創設學生易于產生情感的教學環境,多引發學生學習情感的共鳴。同時,通過體育學習生活化學習情感的培養又會有力地推動學生智力活動的開展。
5. 以啟發和樹立榜樣為出發點,優化學生體育生活化學習過程中的意志品質。良好的意志品質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把諸多非智力因素轉化為學習效果的關鍵。我們在體育生活化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個體差異,多啟發學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多鼓勵學生學會大膽、勇敢、果斷;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和接受建議,獨立完成的品質;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精神。
參考文獻:
[1]Tracey,T.J.&Sedlacck,W.E.(1984).Noncognitivevariables in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by race.Measurement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16:171―178.
[2]唐振宗,生活教育[M],上海:上海聯合發行所,1949.
[3]王世友,課堂教學生活化[EB/OL].http://blog.省略/18892/791077.aspx.
[4]趙祥麟,杜威教育論著選[M],王承緒,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180.
從當前中職計算機教學過程來看,教師只注重教師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極少。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大多數教學課堂中,學生間的互動時間很少。而事實上,許多國外專家將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為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認為生生互動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教學質量。
2.內容簡單,多認知互動,少情意互動和行為互動
師生互動作為一種人際活動,具有多種表現形式。一般將師生互動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認知互動、情意互動、行為互動。當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將知識講授作為主要內容,將情感態度的形成等作為促進教學目標的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真摯的交流與溝通,教師一般不會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情感交流,由此導致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無法達到心靈相互碰撞的目的。
二、解決中職計算機課堂師生互動中存在的問題的措施
1.樹立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觀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更注重知識的講授而不太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這對激發學生的思維有著不利影響。教師應樹立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觀念,在教學中不僅注重知識的講授,還應注重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讓互動對象由優等生擴展到全體學生,兼顧全體學生的情感與能力培養。
2.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上機實踐操作不盲目
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握總體目標,并落實到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互動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展開教學,利用多媒體設備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師生互動創造有利條件,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3.重視計算機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掌握語言藝術
教師在計算機教學中應當掌握語言的運用技巧。傳統的計算機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單一性的師生互動,而忽視了共同活動的師生群體在課堂中出現的多邊、多層交互作用,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就導致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激發出來。因此,教師還應當對此問題展開深入探究。
4.師生互動,促進計算機教學情感交流
在師生互動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以此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教師在教W中發揮著引導作用,教師要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主開展教學。學生的平等地位體現了學生的受教育權的公平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學生。教師還應注重建立師生雙方的信任關系,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將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互動教學中來。如在講授“C語言中的實參與形參”知識時,大多數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采用舉例的方式展開教學。比如,一個學校有兩個同名同姓的學生,但是并不是同一個人,采用舉例的方式可讓學生理解實參與形參的名字相似,但是意思不同,都有各自的領域范圍。這時再通過多媒體工具讓學生做相應的演示練習,對學生表現不足的地方,教師應加以指導;對優秀學生,應當公開鼓勵,以此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總而言之,師生互動是教學課堂中的重要部分,其與教學的整體質量有著密切聯系。然而當前中職計算機課堂師生互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形式單一、多師生間互動,少生生間互動,這會極大地影響教學質量。為了提高中職計算機課堂師生互動的效果,教師首先應當樹立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觀,明確教學目標,重視計算機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掌握語言藝術,重建有利于互動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水平。
中圖分類號 S1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5-0254-03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Guidance to County Territo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UO Qun-sheng
(Lech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Lechang Guangdong 51221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out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subsidy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and using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for years,feasible utilization model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put forward:using soil nutrient testing data and field fertilizer experiment data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of grain,vegetables and staple crops were established;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also used to put forward suitable planting district,soil type,soil nutrient,major evaluation factor and modified direction of different crops;using yield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yields of staple crops were estimated.Therefore,through using the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test data and spatial data from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usable range of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 was extended,operability and intelligent degree were increased;using fertiliz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from the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target yield of crops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accuracy of evaluation content of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 was also improved.
Key words farmland;productivity evalu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utilization model;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2005年農業部在全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以來,各地項目實施縣開展了大量的土壤測試、肥料效應田間試驗,在此基礎上大部分實施縣完成了縣域耕地地力評價,各地在利用縣域耕地地力評價成果指導測土配方施肥、改良中低產田、調整農業生產布局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應用耕地地力評價成果的過程中,各地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主要提出:糧食、蔬菜或當地大宗特色農作物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專題報告、改造中低產田或農業生產布局專題報告。在結合各地自然、社會條件提出適合當地實際的耕地地力評價成果的利用方式的同時,也存在利用方式隨意、標準不一、效果差別大的問題,不利于全面應用耕地地力評價成果[1]。
本研究在樂昌市多年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實施及利用耕地地力評價成果的基礎上,嘗試提出可操作性強的耕地地力評價成果利用模式:利用耕地地力評價成果中的土壤養分測試數據和肥料田間試驗數據建立糧食、蔬菜和大宗特色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利用耕地地力評價成果,提出不同農作物的適宜種植區、土壤類型、土壤養分、大權重評價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利用測土施肥配方技術指標體系中的產量回歸方程估算主要農作物的產量。
1 建立糧食、蔬菜和大宗特色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
1.1 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
根據耕地地力評價成果,選擇不同地點、不同肥力的耕地,設置不同農作物田間肥料試驗,對施肥量、土壤有效養分含量(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和農作物相對產量等試驗數據進行相關統計分析,并求取相應的回歸方程,建立合適的數學模型,以此建立不同農作物的土壤有效養分豐缺指標和不同肥力土壤的推薦施肥量指標[2-4]。
測出試驗地基礎土樣的土壤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根據“3414”田間試驗中基本處理的農作物的產量數據,計算出缺氮、磷、鉀處理小區的相對產量(不施氮、磷、鉀區農作物產量占施氮、磷、鉀區茄子產量的百分比),用土壤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與田間試驗相對產量分別配置對數方程數學模型,通過數學模型求相對產量分別是50%、75%、95%時土壤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的含量,將土壤養分豐缺指標按相對產量分別在95%的范圍定為極低、低、中、高等幾個等級。
將每個試驗的產量與施肥量進行回歸分析,建立農作物氮、磷、鉀肥的肥料效應函數,根據產量和肥料價格通過邊際分析計算每個試驗點的最佳施肥量。并將每種養分最佳施肥量的計算結果與相應土壤有效養分測定結果進行相關分析,并分別求取相關性數學模型,根據公式分別計算出各級等級水平推薦施肥技術指標。從而建立超級稻、辣椒、茄子、柰李、香芋、馬蹄施肥指標體系[5-8]。
1.2 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
1.2.1 按上述方法建立樂昌市不同農作物施肥量回歸方程。按照耕地地力評價成果劃定的糧食、蔬菜及其他大宗農作物的生產區域,在不同年份選擇高、中、低肥力地塊,進行“3414”田間試驗,并對每種作物的試驗結果進行每種養分最佳施肥量的計算結果與相應土壤有效養分測定結果的相關分析,并得出樂昌市超級稻、柰李、辣椒、茄子、香芋、馬蹄等主要農作物推薦施肥數學模型[9-11](表1)。
1.2.2 按上述方法求出樂昌市主要農作物的土壤養分豐缺指標。計算不同年份、不同地力水平的農作物“3414”試驗缺素相對產量,用土壤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與田間試驗相對產量分別配置對數方程數學模型,確定不同作物的養分豐缺指標,再把根據各種主要農作物推薦施肥模型計算出不同土壤養分含量的推薦施肥量(表2)。
2 提出耕地適宜性評價
為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根據地力評價成果、樂昌市大量農作物栽培試驗數據和實踐經驗,提出不同農作物的適宜種植區、土壤類型、土壤養分、大權重評價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表3)。
3 利用測土施肥配方技術指標體系中的產量回歸方程估算主要農作物的產量
在提出樂昌市主要農作物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根據主要農作物的適宜區域、土類、土種、有效養分適宜含量匡算出主要農作物的適宜種植面積,再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中的產量回歸方程估算主要農作物的產量,為農業產業布局提量依據,從而提高農業產業規劃的科學性[12-14](表4)。
4 結語
利用地力評價系統提供的土壤有效養分測試數據和空間數據,擴大了農作物施肥指標體系的使用范圍、提高了農作物施肥指標體系應用的可操作性和智能化程度;利用農作物施肥指標體系提供的施肥數學模型,地力評價系統可對規劃的農作物進行目標產量的估算,提高了地力評價系統評價內容的準確性[15-17]。本研究在建立樂昌市主要農作物施肥體系及利用耕地地力評價成果提出當地農業產業規劃的參數過程中,均采用人工計算,因為當前各地使用的測土配方數據管理系統及耕地地力評價系統均未開發相關的數據處理功能,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測土配方數據管理系統及耕地地力管理系統的升級過程中應增加相關數據功能,以方便基層更好地應用耕地地力評價成果。
5 參考文獻
[1] 田有國,辛景樹,栗鐵申.耕地地力評價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6.
[2] 陳新平,張福鎖.通過“3414”試驗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J].中國農業技術推廣,2006,22(4):36-39.
[3]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土壤分析技術規范[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4] 高詳照,馬常寶,杜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5] 張福鎖,陳新平,陳清,等.中國主要作物施肥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6] 張橋,黃旭,梁友強,等.廣東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氮素指標體系研究初報[J].廣東農業科技,2010(4):19-23.
[7] 黃旭,張橋,梁友強,等.廣東省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指標體系的磷鉀指標研究[J].廣東農業科技,2009(9):76-80.
[8] 古子懷,魏偉謙.優質高產超級稻五優308的引種示范與拋栽高產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0):105-106.
[9] 伍勝華,彭雄文,魏均明.超級雜交稻五優308在龍川的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廣東農業科技,2011(10):15,25.
[10] 劉懷珍,黃慶,陸秀明,等.施氮量和插植密度對超級雜交晚稻天優998產量的影響[J].雜交水稻,2010,25(1):41-44.
[11] 溫皓,張景文,黃曉鳳.天優998無公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6):87-88.
[12] 潘惠玲.超級雜交稻天優998引種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廣西農業科學,2010,41(11):1181-1183.
[13] 趙永志.果樹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2.
[14] 陳杰忠.果樹栽培學各論: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