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9 10:50: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踐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對于實踐性教學的意義和作用,現在已經不再是一個認識問題。筆者拜讀了梅子惠教授等所著的《實踐性教學規范與操作――來自經管類專業教學一線的報告》一書,使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這一問題是當下教學環節必須予以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實踐性教學。在國家教育部門對各類高校進行的評估中,實踐性教學所占的權重已被提到一定高度。然而考察眾多高校的實踐性教學情況,收效理想的并不算多,甚至不少高校實踐教學環節已被人為擱置,乃至形同虛設。比如畢業論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弄虛作假,畢業實習以分散實習為名,實為放“鴨子”的放任自流等等,都已不再是個別現象。從客觀層面上考察,因為經費、學制、安全及其就業壓力等都是制約全面落實實踐教學的因素。因而如何克服種種制約因素,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和水平,成為當前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對此,《實踐教學規范與操作》強調提出了什么是教學實踐、如何實施實踐教學的問題。同時從教學理論的高度就教學實踐操作的規范,進行了近8年的探索,系統回答了上述問題,最終著述成書,而獨樹一幟。
《實踐教學規范與操作》一書包括緒論和五章內容。作者在緒論闡述了實踐性教學之功能,特別注重從應用型本科教學要素出發,論述了實踐教學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這些內容主要包括課內實驗和實訓、案例分析教學、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學生專業課外活動等五大實踐性教學環節等等。著作堅持了辯證唯物論,對實踐教學的規范和操作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了探討,不僅對實踐性教學及其組織與管理進行了理論闡述,而且,對其實踐教學規程和具體操作原則及范式進行了必要的規范和演示。綜合全書,有以下三大特點:
其一,建立健全用規范以推動實踐教學貴在標準化。當下各類高校都在組織實施實踐性教學,所采取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各行其是,這里面雖然也不乏有成功的個案,但也存在不少實踐教學的敗筆,而敗者往往產生于不規范的行為之中。據此“報告”所提供的實踐教學的思路、方法和途徑等,均是建立在論證之上,并置于整個實踐教學全局之中,尤其必須提及有序實施各實踐教學環節,必須用規范來要求實踐性教學,從而達到有利于提升實踐教學行為的標準性和有效性。
其二,用個案強化務實性,珍惜成果以利借鑒。《實踐性教學規范與操作》一書,以剖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工商管理系這一個案來展開的(也應該體現出一般如是),所以其副標題即為“來自經管專業教學一線的報告”。采取這一角度,著者的苦心瀝血,賦予作品更多的務實性。即是說,成果所闡釋的內容不是憑空的說教,而是來自教學一線的實踐,這種用個案經驗提供給教師乃至這些教師所在的學校以借鑒,不僅真實可信,還可收到濃厚百家爭鳴學術氛圍的效果。
其三,以探討和引導的方式研究問題,重在鼓勵創新。由于該成果最終要為內容繁多的實踐性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因而自然需要從理論上進行一些必要的闡述和論證。然而這種闡述和論證,不僅是簡單地給出結論,而必須是采取研究和引導的方式,尤其是重操作,最后回答為什么需要這樣作,并用個案的形式給予演示。這種以探討和引導的方式,有利于引發讀者等等共鳴,達成追求真理,共同促成實踐性教學領域創新,達到提高高校教學質量,以多出人才,穩出人才之目的。
由此,《實踐性教學規范與操作》對實施實踐教學之指導作用得以凸現,歸納起來,
一是開創了為實踐性教學提供教學參考書和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環節教材的先例,為實踐教學提供了正能量,最終必將對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產生積極作用和影響。例如該書對什么是教學實踐作出了理論闡釋。著作明確指出,所謂實踐教學,就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是要用教學的手段和規律去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這種教學實踐活動與其他實踐活動有一定區別,它不是一種無邊際的探索性實踐,而是一種具有很強指向性的實踐活動,是一種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即“認知”、“能力轉化”和“能力運用和創新”。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這種背景下,強化實踐教學應該是高等院校彰顯各自特色、打造各自辦學優勢的一條必經之路,這種優勢的打造和特色的彰顯過程,就是一個參與人才激烈競爭的過程。因此,如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該著作給我們做了較全面深入而又具體的理論分析。因為這一過程運作得好,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能力的運用,更在于讓學生能從實踐性中獲得新的發現,從而促使創新,真正落實國家創新性教學的目的。
二是有一個好的制度設計。主要體現在鼓勵學生探索,做到分步驟,分階段而循序漸進,讓學生不斷在實踐中及時總結,逐步完善。具體做法是:第一階段,明確定位,有的放矢,用行政手段推動實踐教學。為此在缺乏實踐教學經驗且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的情況下,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來推動實踐教學的開展。第二階段,確立模式,形成制度,有效穩妥地開展實踐教學。在總結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正反經驗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并將這一模式概括為:“三課互補、三法并用,理論講授與能力培養并重”。這里所說的“三課”具體指理論課、實驗課和實訓課;“三法”則是指案例模擬法、實驗求證法和技能演練法。“三法”對應于“三課”,相得益彰,形成一個教師的知識傳授和學生能力培養并重的完整教學體系,以此有效實現我們的教學目的。第三階段,課內課外全方位推進實踐教學。他們獨創的“學生專業課外活動”,將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學生課外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無論是案例分析大賽、商務談判大賽、模擬導游大賽,還是營銷策劃大賽、創業策劃大賽,都將實踐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內推向社會。第四階段,以評促建,用評估標準來規范和提升他們的實踐教學。按照高教部門的評估標準,動員全體教職員工以高標準、嚴要求推動實踐教學邁向更高一級臺階。
總之,他們使強化實踐教學的措施并形成一種固有的教學模式,其中包括課內實驗、實訓,并用制度保證其正常、有序和規范運行。創新性地提出了“三課互補、三法并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教學模式。
三是探索用不同的教學實踐形式進行實踐教學。具體是對實驗(訓)課的范圍、基本形式和基本準則進行了探索性的闡釋;譬如,實驗(訓)課的基本準則包括五個方面:首先是教學目標:(1)體現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知識、技能的傳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素質、社會素質。(2)依據教學內容、專業特點,制訂切合實際的教學目的,突出實訓教學的特點。其次是教學要求:(1)教材內容完整,圖示規范,注重理論與知識的銜接。(2)設備完好、齊全,材料滿足實訓要求。再次是教學過程:(1)對實訓課的目的要求,設備和工具的性能,操作步驟,安全注意事項等講解正確、清晰。(2)恰當運用現代化手段,講解具有直觀性。(3)操作演示標準規范,分步實施合理,流程無誤。(4)實訓內容安排合理,訓練時間分配合理。(5)巡回指導認真負責,能及時糾正實訓中出現的錯誤,講解客觀全面。復次是教學能力:(1)選擇有企業實踐經驗的教師,能結合企業實踐進行講解,應變能力強。(2)演示操作熟練,內容恰當。(3)組織能力強,管理有序。最后是教學效果:(1)學生參與面廣,扮演角色分工明確,各小組之間能進行有效的合作。(2)學生能舉一反三,能夠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創新能力強。(3)學生能獨立且熟練完成實訓內容的操作。
化學是一門宏觀現象后面藏著微觀現象的自然科學,現象是它的特點,微觀抽象性是它的難點;同時化學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與社會、生活、生產實際聯系又非常緊密……以上種種特點為我們中學化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而操作簡單、功能強大的各種軟件又為我們中學化學課件的制作提供了技術保證。化學課上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就有很多優點,其形象直觀,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和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其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
2.聯系生活實際,使教學內容“實”起來
實驗教學要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的能力。同樣,實驗課堂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能夠自己去探索知識、發現知識,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能讓他們在不斷嘗試,不斷錯誤和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探索。
1實踐教學的目的和特點
對于實踐教學來講它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理論知識,而是實踐操作,兩者是相輔相承的,結合的好,教學會如虎添翼,而且使學生拉進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把理論知識和實踐一體化,易于突出所學專業的重點便于學習。下面從以下幾點來闡述實踐教學在教學中的作用。
1.1實踐教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教學形式它應具有的特點
①學生主要是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學習,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拓寬了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學習途徑,即動手又動腦是學習的能動過程。
②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實踐教學的主體,在實踐教學中具有能動性,對實驗加以理解和體驗,都成為實驗教學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了所學的理論知識,引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因為實踐是科學的基礎,是科學發展的動力源泉,是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知識面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的關鍵,所以實踐教學在現代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④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對知識、技能和能力達到了統一性和實用性。
⑤推動了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樹立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學的價值觀。
1.2實踐教學的目的和任務
實踐教學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檢驗學生所學理論與方法,采用相應手段,按照實際工作的要求進行實際教學的教學活動,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學活動。為了使學生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常規管理與學生養成教育相結合,對違反實踐操作的行為不只是簡單地批評和教育,而是要求學生認識到錯誤,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責任心,培養學生的公德意識,與素質教育接軌。
②通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獲取或鞏固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運用觀察和實踐的手段處理問題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和探究的品質,端正學生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樹立學生不懈的求知精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學的價值觀。
③根據實踐的內容,確定假設與研究的因素。確定分析指標、分析方法,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及能動性,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等。采取通過書寫或討論的形式,對比分析寫出實驗報告。通過撰寫實驗報告,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掌握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④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就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去建構知識,去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電子化學習的資源,學生通過相關信息的收集、處理、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從而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和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
2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實踐教學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拓寬了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學習途徑,但是在運作上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缺乏資源共享意識,造成資源的浪費。學校實驗室基本上都是以院、系為單位,有時寧可不用,也不會給其他部門使用,這樣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也不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全面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②有時實驗項目缺乏與企業和公司的合作,即便是該實驗項目很好,但缺少資金設該項目無法繼續,從而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③在傳統實驗教學中的練習法也因為信息技術的引入而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使得在線練習成為可能,并形成交互,這更強調環境建構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傳統情況下由學生機械的作練習題。
3實驗教學繼續改進的措施
上述情況亟待改變,以提高實踐教學在社會中的應用,當前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在傳統實驗教學中,談話法是教師根據已經積累的實驗知識和經驗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回答,通過師生間的對話交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得實驗課程的知識和鞏固知識的方法。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師在實驗課程進行中的實現形式更加多樣,教師可以利用即時通訊軟件,實現實驗教學的即時評價,也可以進行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暢所欲言,以得到更好的實驗教學。但更多的是利用郵件形式,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教師還可以將實驗談話的規模加以夸大,讓學生通過電子公告板的形式,實現師生間的雙流。
②將實驗室建設置于社會大系統中,并按照社會積極的發展全面系統地進行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包括實驗堆理論的專業層次和動手層次的要求,力求所選的資料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改進資源投入方式,已達到控制實驗的最優化。
③加強合作與參與實驗教學方式。合作與參與教學方式在今天尤為重要,因為教育是一長期積累和持續發展的過程,通過學校與企業、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不僅提高了試驗的效率解決了一些資金問題,而且可以指出學校教學中的不足。
綜合上述,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和手段,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信息技術革命向實踐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面對信息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實踐教學方式未來所面臨的發展方向主要是社會化、產業化。實踐教學的社會化意味著校內實驗室對社會全面開放,實現資源共享;產業化意味著將實驗室當作產業來運營,即不僅對社會提供知識產品和知識服務,還要計算其營運收入、成本、效益,要講求投入、產出和發展。實驗室的建設和運行是知識資源的投入和運作,包括經濟資源和智力資源。經濟資源表現為各種硬件設施,如房屋、設備、用具、器皿等各種物質載體;智力資源實驗模式系統設計和教師投入的積多年專業知識、教學經驗為一體的創造性勞動成果的各種軟件。
參考文獻
在教學方面,我不僅為同學們傳授了新知識,更管理了課堂的紀律。此外,針對班級中出現的突發事件進行了相應的處理。在課余時間里,我也與其他任課老師互相交流,聽取了一定的建議。此外,身為一名實習老師,還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真正做到德才兼備、為人師表。具體來說,例如在班級管理方面,老師要對班級情況有個整體的把握,避免對學生造成錯誤的偏見。同時也要對特殊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愛和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一、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教育部部長周濟在第三次全國高等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指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技能人才。這類人才,既不是白領,也不是藍領,而是應用型白領,應該叫做銀領。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要動腦,更要動手,經過實踐的鍛煉,在工作中能夠迅速成長為高技能人才,成為國家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要完成好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任務,必須走產學研相結合的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是高職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1.是適應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高職教育的目的和培養目標是什么?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在《堅持就業導向,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一文中指出:“是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數以百萬計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從這個觀點出發,可以說,高職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即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市場上需要的、搶手的、有一技之長的高素質勞動者或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高職教育就培養“實用型”人才,要求學生要掌握必需夠用的基礎知識,必須具備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而不是知識廣博、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因為實訓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職業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經,最能體現人才培養的應用型特色,這是高職教育的核心之一。
2.實踐教學是提高實踐能力的需要。教學可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實驗、實訓是實踐教學一種重要形式的體現。實踐教學要改變過去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需要。實踐教學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動手能力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限度。
二、目前高職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都知道,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按國家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暫行)》和《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要求,三年制專業的實踐教學一般不低于教學活動總學時的40%。實踐教學要及時吸收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踐,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作為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效果如何,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方面普遍存在硬件建設不到位、軟件跟不上等問題,與國家提出的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相去甚遠。
1.硬件不足。我國的高職院校多數為上世紀90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由專科學校、職工大學、教育學院、中等專業學校通過升格而來的。這些學校原有的辦學條件是按中專或成人教育目標的要求配置的,顯然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改制后,又恰逢高等教育迅猛擴招的時期,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建設跟不上學校發展的速度。加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較差,根本拿不出足夠的資金去添置和更新教學設施,以至于實驗室設備老化、陳舊,實驗、實訓開展率較低,基地建設水準不高。
2.軟件跟不上。據了解,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的安排依然遵循傳統的分段式課程設計的做法,一是實踐教學的目標指向沒有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二是實踐教學的設計沒有與理論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并突出對所學理論或成熟技術規范的應用,尤其是對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的各門課程知識,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能力考慮不夠,從而影響實踐教學功能和作用的發揮。有些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管理較為松散,沒有建立一整套關于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度和相應的質量管理與評價體系,實踐教學的管理全憑指導教師的責任心。
3.實踐教學的考核問題。一些院校還沒有建立規范的實踐教學的考核辦法,或沒能真正落實。對實踐教學的要求遠沒有對理論教學要求的嚴格。極少有學生實訓課不及格,更不會因實訓課不及格而畢不了業。因為學生本身對實訓學習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又沒有必要的壓力,所以有一部分學生不把實訓課當成一回事,實訓效果可想而知。
4.在當前評估熱潮的推動下,許多學校開展了轟轟烈烈前所未有的實踐教學,但受諸多因素(例如經費少、指導老師少、場地有限)影響,大多浮于表面,實踐教學深度不夠,還不能使學生全面地、系統地、高質量地完成專業技能訓練。
5.實習指導教師指導能力不一,影響實習效果。某些指導教師受自身實踐能力、社會經驗、學歷等條件的限制,還不能正確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實訓任務,有的甚至還誤導學生,從而使實習效果大打折扣。
6.缺乏對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應該說,在課堂理論教學方面,各學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但對于實踐教學的質量監控卻還不完備,由于缺乏科學、規范的標準,使得實踐教學的水平難以評價,指導教師各行其是,實踐教學的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三、加強實訓教學采取的相應對策
1.加強硬件建設。硬件是基礎,必須充實。(1)學校根據開設專業的實際需要加大投資力度,并且進行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建設校內實訓基地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必備條件。但硬件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學校領導應深刻地認識到實訓教學的重要性,應有長遠的發展眼光,加大投資力度。(2)整合現有硬件資源,優化配置,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學校可利用現有的設備建立可反復組裝、多功能的模擬實驗室及技能訓練場所,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已有設備的使用效率。(3)爭取政府相關資金的扶持。對公辦學校而言,政府支持應該作為學校硬件建設的主渠道。對此,學校應在廣泛、深入論證的基礎上,就實踐教學條件的改善問題提出可行性報告,爭取上級立項、給予經費支持。
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組織管理。實踐基地建好了,硬件設施配備了,就必須讓硬件充分發揮作用,對實踐教學進行嚴格、科學管理。可以從以下幾點做好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1)建立以實訓中心為核心的基地,采用集中管理模式。(2)加強“雙師型”指導教師隊伍建設。(3)配合實訓基地建設,加強教學教材建設。組織教師編寫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實用性實訓教材及其輔導書;建立與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把國內外最新知識、最新技術和最新工藝充分融入教材和新的課程體系中,使學生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同步提高;引進與資格證書考試緊密相關的教材,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3.改進實踐教學的考核辦法。實踐教學的考核是確保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要制定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及實踐成績評定辦法等實踐教學制度,確保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7-159-02
一、會計實踐教學的方法
1.現場指導教學法。現場指導教學法是與會計理論教學密切聯系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以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為依據,在正常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組織學生到從事一線生產管理的企業或工廠參觀、了解,并結合具體業務對學生進行現場指導。現場參觀的優勢在于,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感性認識。一些在常規課堂上很難講清楚的比較空泛的概念,如會計組織核算程序等,可以通過現場觀摩以及教師的進一步講解,使學生得到清晰的認知。
2.案例總結教學法。案例總結教學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綜合理論知識進行職業判斷,提高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要求指導教師通深入剖析過選用的一些國內外典型案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并撰寫案例總結。案例總結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在典型案例中學會換位思考,使學生以管理者的身份來思考問題,并主動獲得在未來企業環境中工作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管理技能。
3.實驗模擬教學法。教學實驗模擬教學法是在學校難以保證學生進行大規模集中實習的情況下,提升學生會計實務操作能力的一種最主要的實踐教學方法。它要求指導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內容,以實際的仿真會計資料為操作對象,模擬真實的會計工作環境,充分利用學校的會計模擬實驗室、會計電算化綜合實驗室和ERP綜合實驗室等試驗場所,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職業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學生的實務能力。
4.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范圍較廣,內容豐富。它既包括專業特色鮮明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等考試培訓、金融知識競賽、ERP模擬沙盤大賽集訓、點鈔和模擬炒股競賽等;又包括具有較強綜合性的第二課堂活動,如會計類學術講座、會計電算化操作比賽、會計知識辯論賽、演講大賽等。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要求指導教師依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在第一課堂學習之外,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親自體驗生活、融入社會和提高實踐能力,而且能夠了解當下社會對會計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進而轉變思維模式,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
5.文本指導教學法。文本指導教學法,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實踐報告、調研報告和畢業論文(設計)等文本的撰寫進行專項指導的一種教學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論證和調查研究報告的撰寫工作,有利于提高學生規范化文本寫作的能力和嚴謹的工作態度,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如何運用實踐教學法
1.拓寬教育教學渠道,加強會計人才供求雙方的聯系。會計學作為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實際操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從我國現狀來看,學校僅為在校學生提供了很少的實習機會。雖然近幾年來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教學質量高、學生素質好的會計專業很受歡迎,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會計教育部門在很大程度上是憑自己的經驗來教育學生的。于是,出現了會計專業一哄而上、培訓機構課程設置五花八門、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等問題。當務之急是,在教育部門和會計人才的需求方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使學校的培養目標更加明確,符合社會實際需要。加強會計人才供求雙方的聯系渠道,使會計人才的供給者——會計教育部門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狀況,設立教育目標,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可以考慮充分發揮教育部門與各會計職業團體、會計實務界之間的廣泛聯系,通過定期舉辦會計教育研討會、會計教育培訓會、實地調研觀摩等方式,強化溝通。
2.提倡典型案例教學,注重實踐教學環節。不但鼓勵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積極、科學地思考問題,使所學知識真正消化。變為自己的東西,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學習素質的提高,而且通過典型案例教學、角色模擬、企業實習等方式,在實戰中鍛煉職業判斷能力、邏輯分析能力、溝通能力等。此外,還要注重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的培養,使用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的計算機資源。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技術水平。為調動會計專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教師應減少課堂講授理論的時間,主要講授重點、難點、熱點以及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和課堂討論、案例分析、模擬操作、社會實踐教學方法要穿行,各教學時間分配比例應該達到1:1。學校應安排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會計實際操作與課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具體的財務環境中,體悟會計工作的樂趣,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
選取本院近3年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并開展 《內科學》實踐課的雙語教學。
2雙語教學準備階段
2.1雙語教學師資團隊建設選擇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臨 床經驗、英語聽說讀寫表達能力強、有中級以上職稱者承擔 雙語教學任務,組建內科學雙語教學小組;由醫院聘請外教 對雙語授課教師進行定期的(每周一次)英語口語培訓;鼓 勵教師出外學習和參加相關的學生會議,提高雙語教學教師 的整體水平,構建一個高水平的師資團隊。
2.2編寫內科學實踐課雙語教學配套教材在參照內科學 理論課雙語教學教材的前提下,根據臨床雙語教學的需要, 編制一批難度適宜、操作可行的《內科學》實踐課雙語教學 教材。主要包括中英文對照的臨床操作指南、病例、臨床日 常用語等。
2.3購買和自建《內科學》雙語教學多媒體資源根據本 教學模式的需要,課題組將適當購買一批高質量的《內科學》 雙語教學多媒體資源(視聽教材、網絡課件或網絡課程); 并發揮自身的優勢,創建有特色的《內科學》雙語教學網絡 資源,搭建《內科學》雙語教學資源平臺。
3雙語教學實施階段
3.1雙語教學集體備課在每次雙語教學課程一周,本教 學小組全體教師舉行集體備課,先由一人試講,然后進行討 論,統一本次雙語教學實踐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特別 要統一本次課中學生應掌握的英語內容。
3.2課前培訓考慮到學生在理論課程階段只有少部分課 程開展雙語教學,所以,在開始實踐課的雙語教學前對即將 參加雙語教學的學生進行課前培訓。內容包括:本教學模式 的必要性和意義、本教學模式的方法和教學流程、在教學中 學生應該如何配合,及相關的教學注意事項。讓學生先了解,熟悉本教學模式的情況,為正式開展雙語教學做好準備。
3.3每次課的課前要求把學生分成6~8人一組,每次課 前一周先告訴學生本次課程的內容、需要操作的內容及需要 討論的案例。并根據本次課的內容提出數個問題,要求學生 課前先預習相關的材料(中英對照),小組長組織組員查閱 期刊和網絡資源,進行自學和小組協作性學習,查找并歸納 老師所提問題的答案。在每次實踐課程中,要求每組推舉一 個成員來匯報對問題的學習情況。
3.4床邊病例討論為中心雙語教學采用引導式、提問式 雙語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如何采集病史并抓住主要癥狀,培 養學生如何進行規范性的體格檢查從而獲得陽性體征,培養 學生如何通過癥狀體征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得出可能的 診斷,培養學生如何分析產生癥狀的可能病因,同時還應注 意培養學生如何與患者溝通,并強調職業道德與人文關懷。
學生盡量用英語匯報病史。依照臨床教學程序,教師帶學生 到病床前,要求學生盡量用英語匯報病史、體格檢查及實驗 室檢查情況,并提出初步診斷、鑒別診斷及初步的診療計劃 或診療中遇到的問題及進一步的處理措施等,不足之處由其 他學生補充。
3.5總結教師進行提問,與學生進行討論并總結(總結 病史、體查及英語運用情況),整個過程師生均要求盡量用 英語表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鍛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部分內容運用多媒體配合進行教學及總結,加深學生 對所學病例的臨床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理解。
4教學效果評價
在每批學生的內科學課程結束時,舉行學習經驗交流會, 發放授課質量評估表和問卷調查表,反饋對內科學臨床實習 雙語教學的意見與建議。53.7%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能提高 專業英語水平,同時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與患者交流的能 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家的積極性也較高。但 大部分學生認為,在校期間進行的內科學理論課雙語教學, 只是初步掌握了部分的相關醫學詞匯和表達方法,距離應用 及交流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同時還有部分英語或醫學基礎比 較差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對其提高不大,14.2%的學生認為 雙語教學增加了學習負擔,影響對臨床知識的學習。從總體 效果判斷,該教學模式達到了內科學雙語教學目的。由學生 對各教員的授課質量進行評估,并就教學中的一些內容進行 問卷調查,發放調查表92份。回收92份,有效問卷92份, 結果見表 1。
案例教學法又稱“個案法”。它緣于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通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引導學生從個別到一般,進一步學習、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相關原理、原則。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思想,案例教學目前在我國高校的許多課程教學中得以使用,為了使案例教學在高校教學質量提高及高素質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們應對案例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探討,形成正確認識,科學的實施。
1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
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弄清楚這些區別對于我們推廣案例教學有很大益處。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授課方式。
傳統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堂講授是教學的重點和中心;案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參與對實際案例的討論和分析。案例構成課堂討論的基礎,通常是在課前把書面形式的案例報告交給學生閱讀,然后再在課堂上討論。因此組織好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中的中心環節。
(2)教師的角色和責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只要教材熟悉,表述清楚,就算盡到了教師的職責。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和推動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領導案例教學的全過程。其責任有三,一是課前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案例,真正弄清楚問題是什么;二是課堂上教師要領導案例討論過程,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去作出決策和選擇、去解決案例中的特定問題,進而從案例中獲得某種經歷和感悟,而且要引導學生探尋特定案例情景復雜性的過程及其背后隱含的各種因素和發展變化的多種可能性。在這里,正像一些有經驗的案例教師講的那樣,教師既不能無所事事,任課堂討論自流,也不能嚴格控制討論過程,不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因而,這種討論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三是教師要負責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學跟上時代的要求和反映當前的教育實際,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變,那么,學生也只能處理幾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幾年前的知識。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課堂活力的血液。
(3)學生的角色和責任。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角色是聽講者和知識的接受者,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必須扮演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的角色。課前必須仔細閱讀教師指定的案例材料,進行認真分析和思考,據以作出自己對真實生活的決策和選擇,并得出現實而有用的結論。在課堂上,必須積極發言,講出自己的思考和結論,并與他人展開爭辯。學生是教學的主角,既可以從自己和他人的正確決策和選擇中學習,也可以從承受的錯誤中學習,即從模擬的決策過程中得到訓練,增長才干。這樣,學生學到的知識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條,而是活的知識以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2案例教學的實施
案例教學在實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討論、概括總結三個基本環節。
(1)案例引入。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的需要,挑選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以幫助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案例的選擇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離開案例,案例教學也就無從談起。教師所用的案例,從其來源講,無外乎兩類:一類是自己編寫的案例,另一類是他人編寫的案例。對前者,教師可介紹一些有關寫作案例的感受、趣聞、軼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對后者,教師可運用其他一些手段來提醒學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案例討論。
典型的案例討論一般總是與下列問題的探討聯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難問題是什么?哪些信息至關重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作出決策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決策是最適宜的?應制定怎樣的實施計劃?什么時候將計劃付諸行動以及如何付諸?如何進行整體評價?
討論中,一方面,教師要努力創造良好的自由討論的氣氛和環境,把握和指導好案例討論,要讓學生成為案例討論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討論的方向,使學生緊緊圍繞著案例的主題。但應注意教師只是在必要時起指導作用,在討論中教師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觀點,避免學生產生依賴思想。如果學生分析判斷有錯誤,教師也不必立即糾正,而應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錯在哪里,自覺地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學生則可分別從自身角度剖析案例,闡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辯論、唇槍舌戰,形成熱烈的探討問題的氣氛。作為學生,除了自己積極發言以外,還要認真傾聽別人的分析與見解,并比較自己的觀點與思想,從中吸取并綜合出更完善的決策思想。
(3)概括總結。
這個階段屬于過渡階段,它通過從案例討論中引申出一定的結論,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提供準備。在這個階段,可以讓學生總結,也可以教師自己總結,講明案例中的關鍵點,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論,強化以前討論的內容,提示后續案例,指出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和長處,并要求學生寫出案例分析的書面報告。寫好書面報告是鍛煉和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因此,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對案例廣泛地進行討論后,應要求學生獨立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學生不要去猜測教師的分析構思、評價結論,實際是如何做的,也不要去照搬所謂權威性的分析評價結論。學生通過分析和評價復雜多變的實際問題,能夠掌握正確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3案例教學的優點與局限性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已在教學中得到推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必要全面、客觀地認識和把握案例教學,弄清它的優點和局限性,為我們的教學實踐提供良好指導。
3.1案例教學的優點
(1)案例教學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案例教學是一種引導啟發式教學,改變了教學過程中單純由老師唱主角、講授知識、學生當觀眾、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把知識的講授和能力的培養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使理論講授變得生動活潑,具有啟發性,而且有利于學生盡快掌握抽象的原理,并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質疑,及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好奇心,使學生在一種安全的心理環境下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同時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發現成功與不足,進而針對漏洞尋求填補方法,因此,通過案例教學既可以把握理論的精髓也能夠增強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通過討論還可以使學生提高表達能力,培養交流和合作的意識,強化竟爭意識。
(3)案例教學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體化,讓它們處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這樣,學生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把握、理解這些概念、原理。另外,通過聯系實際了解這些概念、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和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學習的動力,縮短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差距,使學生能夠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以后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從而避免高分低能現象泛濫。
(4)案例教學可以促進教師的發展。要講好一個案例并不容易,需要真正的理論修養和相應的領域知識。如何以小見大,如何于細微處見精神,如何多視角多側面地剖析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又能做到收放自如,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和切實解決的問題,在案例分析上是最能檢驗一位教師的“功力”。案例的運用促使教師很好地掌握理論,教師通過案例教學得到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學中那些“不確定性”的知識。3.2案例教學的局限性
(1)案例教學的課堂上容易出現“冷場”。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的,但我們的學生大多數長期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成長起來,出現了或重或輕的迷信權威、迷信教師的行為,面對新的教學方法常表現出保持原有的“惰性”,采取了冷眼旁觀的態度,被動接受、機械記憶的方式,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主動性會受到限制,而一但學生沒有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課堂上就容易出現“冷場”。
(2)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案例教學是以教師的有效組織為保證。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是導演、教練、評論者、仲裁者,教師要潛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爭辯,讓其各抒己見、展示觀點。組織討論要講究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為此,教師授課前要扎扎實實地備好課,胸裝一盤棋,對案例可能提的問題擬出討論提綱,引導學生參與討論,避免討論過于分散、雜亂無序。同時要根據案例涉及的問題多少、問題的難易程度把握好討論的時間,留有一定的時間加以歸納總結。教師要通過布置案例、設問、分組、指導發言和暗示等方式激發學員思維,拓寬學員思路,引導學員參與討論。討論進行中教師還要善于把握好討論的氣氛,調控好討論節奏。當討論分散雜亂時,要加以規范;當學生熱情不高思維停止不前時,要啟迪疏通;當爭論不休、糾纏不清時,要分析梳理;當水到渠成,問題迎刃而解時,要及時歸納總結。所以,只有特別優秀的教師才能上好案例課,而且培養一位優秀案例老師需要較長的時間。
(3)案例選擇費時費力。案例教學是以精選出來的能說明一些問題的案例為材料的。案例是為了增強教學效果而設置的線索、背景,案例選擇是否恰當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所選案例不僅不能脫離教材內容,要同教材內容“接近”,而且還要使其具有一定的通俗性、簡潔性、疑難性和典型性,要通過案例選取將深奧的理論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便于學生從案例中準確地理解教材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案例要力求簡潔,要將主要時間用在講授理論和學生思考、討論上,不能把整堂課變成故事會,避免沖淡授課的重點。選擇案例還應考慮疑難性,給學生開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供多種意見。而要做到這些方面的有機結合往往較為困難。
(4)案例可能使學生形成一些不正確的概括化認識。因為有時某一或兩個案例所展現出來的信息非常吸引人,學生也深受影響,但他在這一兩個案例上形成的概括化認識,也許遠遠不能說明事物整體,這樣就出現了一種“過度概括化”的現象。同時,雖然案例對于啟發人的靈感、創意和理性有好處,但作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不能僅靠這種啟發。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為學生打基礎、進行科學修養,是在強調基本訓練的前提下來談結合實際和靈活運用,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則,容易陷入“讓學生到學校里來學實踐、學經驗”的誤區。在學校,當然可以學實踐、學經驗,但顯然不是學校最擅長的,學校畢竟是“探索和傳承普遍學問的場所”,對系統的、結構化知識的掌握,當成為學生的主要訴求。
綜上所述,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從理論層面上弄清楚案例教學的相關知識和問題,而且在實際運用中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A811;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4 ― 0023 ― 05
21世紀以來,由于實踐這一概念在哲學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受到現代哲學普遍訴求的影響,實踐問題逐步上升為理論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同時也引起了不少的爭鳴,實踐的基本形式問題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擬以現今《基本原理概論》教材中的虛擬實踐及其虛擬實踐課堂問題,來探討虛擬實踐的這一新形式。
一、虛擬及虛擬實踐
(一)虛擬(Virtual)
虛擬(Virtual)一詞在《美國傳統詞典》的解釋是:“Existing or resulting in essence or effect though not in actual fact ,form, or name”,意思是說“雖然不是真實的事實、形態、或名義,但在事實上或者效果上存在或發生的”,即“名不符實”或“實不符名”。牛津辭典(1989)等將其解釋為:“某事物如此逼真,以致在多數情況下可視為真的。并且,某事物具有所述事物的對應的所有相關的作用和結果,卻還沒有被明確地認作為該事物”或者說“雖然不是正式或實際存在的,但在實本質上或等價的效果上就是這樣;就效果或影響來說,卻應該用這樣的名稱來形容它”。國內研究者普遍指出虛擬一詞最初由鄧斯?司各脫從唯名論角度加以界定,其指的是脫離現實內容的形式性的事物概念。
在漢語詞典中,“虛擬”一詞可以拆分為“虛”和“擬”二字。“虛”一般與“實”相對,例如,虛假、虛構、虛幻、虛名、虛言等詞組中的“虛”字都含有“不真實”的意思;而“擬”字在比擬、擬物、模擬、擬制等詞組中,一般表示效法、模仿、揣度等意思。因此,“虛擬”是相對于“真實”而言的,而“真實”一詞的含義具有不確定性和歧義,“虛擬”一詞的含義自然也就不確定了。
陳志良教授和張世英教授在國內學界對虛擬有著較為權威的哲學認識,他們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范疇對虛擬作了明確的界定,從狹義上來說,虛擬是指對數字化的表達及其構成方式的一個總稱;從廣義上來說,虛擬是指包含各式各樣的規則的合成、再選擇及其進一步的演化在內的人類所有的規則和文明。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大發展,虛擬化的規則將會不斷的涌現出來。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我們可以建構出能夠區別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其豐富了也變革了傳統的人類認識賴以發生的中介系統。他們還指出虛擬不同于模擬或虛構,模擬沒有超出現實的哲學層面,本質上仍是對現實事物進行一種反映或重現的方式,是對現有事物的“改造”而不是全新的“創造”性的認識與實踐活動;虛構則只出現在主觀的思維世界中,是一種“想象的現實”,雖然可以借助語言將其表達出來,但缺乏將其還原到現實中的基礎與手段。相比之下,虛擬已經達到一種“真的假”而非“假的真”的程度,通過語言符號乃至數字化虛擬的手段就能構造出可以使人獲得“親近感”與“沉浸感”的現實空間。進而他們認為,依照虛擬程度的不同,虛擬由低到高依次可分為三個程度:現實性的虛擬(類似于模擬,是尚未完全脫離現實層面的簡單虛擬)、可能性的虛擬(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現實,但不足以以假亂真)、對不可能性的虛擬(真正意義上的虛擬,其實現了對現實中不可能之物的符號化或數字化建構,足以以假亂真)。由此可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虛擬并不是隨著當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才出現的,而是在人類文明一開始出現了,貫穿于一切人類文明史的發展,只不過在當代科學技術條件的催化下,虛擬一方面表現的更為深刻和廣泛,另一方面主要與現代的數字化和網絡信息技術相聯系。
(二)虛擬實踐(Virtual Practice)
虛擬實踐的誕生及其萌發是同人類不斷進行的虛擬化的實踐活動同步的。虛擬實踐的崛起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代哲學與科學的實踐基礎和對象性前提,從而成為當代哲學必須正視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對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將會大大發掘虛擬實踐的意義與價值,并將極大地豐富和發展實踐觀。
《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馬原》)本科教材從2007年版到現在的2015年版,對于實踐的基本形式也在不斷的調整和修改,2007-2010年概括為“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這樣的三種基本形式;2013年版則把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劃分為“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由此把踐的基本形式調整成“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這樣的三種基本形式。2015年修訂版在保留2013年版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基礎上增加了“一種新的實踐形式,即虛擬實踐”。但教材同時指出“虛擬實踐是社會物質實踐的派生形式,只具有相對獨立性”。
由石云霞教授主編的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教材《基本原理專題研究》中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從狹義的角度看,實踐的基本形式就是物質生產實踐、社會交往實踐、科學實驗。從廣義的角度看,我們又可以把實踐的基本形式概括為實在實踐、虛擬實踐、模擬實踐。”并指出“虛擬實踐是指人們運用計算機、網絡和虛擬現實(VR)等信息技術在電腦網絡空間中有目的地進行的能動地改造和探索虛擬客體的一種客觀活動”。
在學術界,雖有學者認為虛擬實踐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實踐,真正意義上實踐只能是物質生產實踐,虛擬實踐只是一種描述的過程,能證明或者能證偽一些命題。但大多數學者將虛擬實踐作為一種新的實踐方式,從不同的視角對虛擬實踐進行深入的闡釋和研究。清華大學曾國屏教授指出虛擬實踐是將“可能性轉換為現實性的創造性實踐,是對現實的超越與揚棄”;周甄武博士從虛擬實踐與其它實踐區別的角度,將虛擬實踐界定為主體在虛擬空間使用數字化中介手段進行的實踐。楊富斌教授認為虛擬實踐“是指人們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賽伯空間(Cyberspace)或電腦網絡空間中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一切能動地改造和探索虛擬客體的客觀物質活動”;中國社科院的張明倉教授指出“虛擬實踐是主體按照一定的目的在虛擬空間使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的雙向對象化的感性活動”。虛擬實踐“是人類實踐方式的一次飛躍”, 他認為“虛擬實踐使人的實踐對象第一次突破了純粹形式的外部物質世界的界限,它將數字化符號上升為實踐中介手段,把人類社會活動的信息經由計算機系統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合成轉換,使主體置身于一個新的關系實在的虛擬實境中”。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彼此相互聯結、相互作用,兩者將共同影響著人類的未來。這個觀點,在學界有較高的認可度。可見大多數學者還是傾向于把虛擬實踐劃為獨立的實踐形式。
二、虛擬實踐是一種新型實踐活動形式
虛擬實踐究其本質上來說是人實踐活動的一種嶄新的感性活動,是互聯網社會突現出來的一種不同于現實世界的新感性世界,即虛擬實踐是一種有別于現實社會傳統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的新型實踐活動形式。因為虛擬實踐主要是發生在虛擬環境之中,而虛擬環境一般都來源于互聯網設備的構想和締造。通過互聯網模擬復雜環境為平臺和虛擬的多樣人物故事為載體,讓用戶在這種虛擬世界里進行著一種沉醉式、交互式為特點的體驗活動。因此,筆者認為虛擬實踐和現實社會傳統實踐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虛擬實踐活動不同于變革自然的物質生產活動。
虛擬實踐僅是一種更高級別的實踐方式,對物質生產勞動作為實踐觀的根基沒有任何影響。它只是人類的腦力勞動不斷發展中的一種新形態。虛擬實踐的客體是根據實際的情景要求運用數字化的信息技術進行最優化的整合而得到的,它是由虛擬技術演繹和創造出來的一類客體對象。虛擬實踐不是直接地改變自然客體從而得出相對應的直接的物質產品。它改變的僅是自然客體的轉化形態中的虛擬客體的那一部分,并不是真實的自然客體。虛擬實踐可以讓人們的認識水平得到提高,但它不能夠真實的改造客體對象本身。因此,不能把虛擬實踐活動中對虛擬客體的重塑直接等同于改造自然客體的現實社會實踐。
(二)虛擬實踐也不同于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活動。
我們知道,虛擬實踐活動是在人――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虛擬空間的實現的含有客觀實在性的活動,這個虛擬空間一般是以人類社會這一大背景為平臺的,因此其會受到人類社會活動的各種各樣的影響,但就其本質來說,和原子所構成的物質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相比較,這種活動就是現實的物質活動的“映射”,更明確的說,是對它們的一種“虛擬”。因此虛擬實踐活動不會對現實社會的人或真實的事物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物理性的傷害或損傷。例如,戰士不會受虛擬戰爭中子彈,刀,導彈等武器的傷害甚至犧牲,虛擬戰爭中的各種武器毀壞也不會影響現實世界中的任何武器的破壞。虛擬技術用在醫院時,可以用來遠距離的手術操作,遠程時間對醫療器械的控制,智能機器人來實現對病人的各種高難度手術。而那些利用虛擬實踐和現實的人或其它現實社會存在物發生直接的相互作用,這就屬于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聯系和互相作用的情形。所以雖然虛擬世界的生活與現實世界的生活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但虛擬實踐不同于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活動。
(三)虛擬實踐也不同于創造科學知識產品的科學實驗。
科學實驗在人們從感性認識逐漸升華到理性認識的進程中有著舉重若輕的作用。科學實驗的主要目的還不是生產物質產品, 而是精神產品, 更確切的說是對自然界規律的認識,而虛擬實踐活動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得到精神產品。盡管計算機實驗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普及,但它只是作為科學實驗的輔助形式,而不能把虛擬實踐活動完全等同于科學實驗。現在常見的虛擬網絡購物、虛擬駕駛、虛擬現場教學等等,雖然偶爾也會獲得一些的精神副產品,但是這類活動的最直接意圖,并非像科學實驗那樣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精神產品,即對自然規律的重新認識。
由此可見,虛擬實踐是不同于通常所講的現實社會活動的三種基本實踐方式,其有了有創造性的發展。虛擬實踐擴大了實踐活動的范圍,豐富和發展了實踐活動的廣度。
三、虛擬實踐的基本特征
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該事物成為其本身并有別于其他事物所固有的內在屬性。同樣,虛擬實踐的本質特征決定其和其他任何形式實踐是不同的,其內在規定性不同于現實社會傳統實踐的內在規定性,其具體特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虛擬實在性。虛擬實踐是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直接現實性”的,它是具有“虛擬實在性”的一種獨立的實踐形態。這里的所說的“虛擬”,并不等同于虛無,它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真切的存在。“是實際上而不是事實上為真實的事件或實體”。????它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虛擬技術及其相關的設備為中介,突破了傳統觀念中由原子組成的物質時空觀念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所帶來的制約,對人們的時空觀念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虛擬性特性主要體現在虛擬實踐的主體、客體、中介的虛擬化,尤其是時空虛擬化更是虛擬性最重要的特點。虛擬實踐的平臺是人為的構建非現實的場景,實踐主體在虛擬空間的活動,像社交軟件交流、網絡事件調查討論、遠程數字控制等,減弱了人們在現實時空中所進行的社會活動那樣的外在時空地理位置的實在感、物體形態的觸摸感和事情發展的代入感,它只有一種功能上的實在性和可重復性。
(二)交互性。傳統實踐必須包括實踐的主體、客體和實踐工具(中介)這三大要素“在場”才能開展實踐活動,然而虛擬實踐的主體卻擯棄了以前的這一依賴物質實體才能進行實踐活動的特性,并非要真實地“在場”;虛擬實踐的對象不是單一的外在物質世界,而是那些通過數字信息化構造的全新客體。虛擬實踐主體綜合利用數字化、符號化中介系統所創造出來的客體不斷對主體的生活實踐產生影響,同時主體本身接受不斷的反饋調整,進而提高主體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所以,虛擬實踐的主客體之間通過各種各樣的虛擬實踐活動,使其不斷的互相交流反饋,共同發展提高。這種交互包括同步交互和異步交互。同步交互是一種實時性的交互,即虛擬實踐客體在接收信息的同時進行反饋,虛擬實踐的主體可以即時獲得這種反饋。例如網站可以通過網絡用戶的點擊頻次發現人們對網站的信息關注差異,從而更好地調整信息排列。也可以請一些社會知名人士與網友進行在線聊天,受邀嘉賓可以向網友表明自己的觀點,而且可以隨時回答網友提出的相關問題,從而使這種傳播變得更為有效。異步交互是指虛擬對象在接收信息后等待一定的時間后再進行相應的反饋,像網絡論壇、網絡輿情調查等。
(三)自由開放性。在虛擬實踐活動中,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任意的可能性進行不斷的預演、排演和執行,進而達到最為理想的效果和目標。它是人類的一種能動的和自由自覺的活動,因而與傳統的現實實踐活動相比較,其有更大的能動性、自由度、自主性和開放性。由于虛擬環境的建立和虛擬實踐的介入,首次打破了在物質實體條件下只能依賴單一途徑來選擇發展可能的舊模式,使實踐的內容發生了質和量的雙重變革。在新的智能型實踐結構中,以往單一的實踐已被系統的實踐所替代,直接的實踐已讓位于間接的實踐,穩定簡單的實踐方式必然逐步變成類型多樣的實踐范式,才能讓主體在與客體的交流互動體驗中得到更多的自由度,從而使虛擬實踐活動不斷突破現有的限制和約束,進而更好的應用到更多的領域和對象中,讓體驗者產生更加形象、豐富、立體的感受。
(四)創造性。虛擬實踐就其本質來說和其他任何實踐活動一樣,源自于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它具有明顯的目的性、自主性、計劃性、探索性和創造性。認識論指出,實踐不但是人類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更是人類改造世界、創造世界的基本方式。
因而,在網絡智能時代,人類不僅可以利用現實的社會實踐不停地改變和創造一個更舒適的的客觀物質世界,而且在不斷的利用虛擬實技術,有意圖地創造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應,并和現實世界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虛擬世界。虛擬實踐把現實社會存在的各種能發生和不能發生的以及不存在的事物進行重新的整合重構,建立起了非現實性的合理性、超越性、創新性,進而引導著人們邁向更高級的創造形態并進入新的創造時代。
四、理論與實際結合――《馬原》課的虛擬實踐教學
根據虛擬實踐的以上這些特征,我們將理論與實際恰當的結合起來,在《馬原》課上嘗試虛擬實踐教學。我們主要想從以下幾個途徑去嘗試探索虛擬實踐教學:
(一)“仿真性虛擬體驗”,主要是要求學生帶著實踐任務,在選定的虛擬目標空間譬如虛擬宣傳櫥窗、資源庫、虛擬博物館、紀念館等等虛擬空間進行參觀、體驗,身臨其境的去經歷和感受,并在虛擬空間中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構建人際交往關系環境,再根據實踐教學要求完成實踐報告。仿真性虛擬體驗相較于普通網絡實踐,是高度依賴虛擬現實系統的實踐活動,屬于較為復雜,較為困難的虛擬實踐資源開發,所以充分開發、完善、解決虛擬實踐教學系統“有”的問題成為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虛擬實踐教學系統資源能否恰當的建立和發展會直接影響到學員的興趣以及最終的實踐教學的收獲,在情景豐富、立體感強的虛擬實踐教學系統中,可以學生產生強烈的角色融入感和環境沉浸感,以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和感染力,學生才能樂于追捧,最終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獲得對特定事物的特定認識。
(二)“網絡調研”,主要是要求學生或是自擬問答題目、或是采用門戶網站組織的調查,就某一社會熱點問題、焦點事件的來龍去脈,社會各方面的反響和態度等進行網上調查研究,并對調查結果應用基本原理進行理論恰當的分析和評價,將調研報告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探究性實踐學習,學生可以在理性審視種種網絡問題、解疑釋惑的過程中提高辨別和分析能力,進而在一定意義上為理論課贏得網絡話語權。
(三)虛擬討論。通過構建相應課堂主題的虛擬環境,讓學生和教師在形式多樣主題豐富的虛擬環境中進行相應知識或課題的深入交流討論學習。如“怎樣用聯系的觀點看眾籌做微公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網絡直播平臺互動間的關系”。需注意的是,討論內容要符合“三貼近”原則,即討論內容需貼近學生認識水平,貼近教材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思想實際,也就是說,討論主題必須符合學生群體的思維特性、情感體驗、生活實際并結合個人成長需求,尋找當代大學生獨特思考角度和虛擬實踐教學的最適結合點,既可以增強虛擬實踐教學的時效性和親和性,又可以增強討論主題的針對性,最終提升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四)虛擬考場和個性化的作業。提供虛擬考場,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借助主控網絡適時試題,收到試題的學生(全體或部分)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一定時間內多次網絡申請參與并提交試卷進行統一考試。系統根據主觀題和客觀題分別設立相應的評卷程序,將考試結果回復各位考生,并給出評語。作為實踐活動的調查報告,也不再是紙質化的作業,而是依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提供個性化的作業。如視頻短片、裸眼3D重現等形式。
由上可知,虛擬實踐的客體是根據實際的情景要求運用數字化的信息技術進行最優化的整合而得到的,它是由虛擬技術演繹和創造出來的一類客體對象。這種數字化的虛擬活動具有安全、實惠、高效等優點。
因此,同學們通過虛擬實踐可以更好的使用網絡資源,無論是“虛擬現實體驗”、 “網絡問卷調研”還是“虛擬時空建構”都不需要大量的經費作保障,這首先解決了我們教學經費不足的問題。
其次,虛擬世界突破了原子意義上的物質時空對人類實踐活動的約束和限制,對于像“馬原”這種大班公共課,虛擬實踐教學可以進一步開拓實踐新空間、充分有效地發揮方便快捷的特點。
再次,大家知道,“馬原”課由原來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門課合并而成,內容增加很多,教學任務重,但課時沒有增加,包括實踐課仍然是48學時。虛擬實踐以其自身優勢和獨有特點有效地彌補了我們馬原課社會實踐教學不足的狀況。網絡虛擬實踐可以緊緊圍繞“馬原”教學內容和社會生活現實進行有針對性設計,指導學生有目的的到網絡中搜集各種資料展開自我學習和實踐活動,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現實課堂教學時間。虛擬實踐教學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參與機會,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及時交互。所以虛擬實踐教學方式可以彌補傳統實踐教學方式的不足,它借助日益普及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空間,廣泛的延伸了學生的現實實踐活動范圍和廣度,使有限的現實實踐活動走向無限的網絡實踐活動中。
總之,虛擬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論知識和創新思維應用于實踐,并在接受實踐檢驗的過程中使學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和鍛煉。誠然,在虛擬實踐教學中,教師必須牢牢把握“育人為本,立德樹人”的價值目標,引領學生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網絡現象,辯證地看待網絡熱點問題,盡量避免“買櫝還珠,體用倒置”偏頗現象的發生。因為“育人、立德”是永遠的教學目標,“育能”是為更好“育人”服務的,是一種載體和手段。
〔參 考 文 獻〕
〔1〕〔3〕胡小安.虛擬技術若干哲學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90.
〔2〕張世英,陳志良.超越現實性哲學的對話〔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03):1-8.
〔4〕基本原理概論〔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2.
〔5〕石云霞.基本原理專題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5.
〔6〕石云霞.基本原理專題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0.
〔7〕閔清,計毅波.哲學視域下虛擬實踐的研究述評〔J〕.科學創新導報,2014,(29):102.
〔8〕曾國屏.賽博空間的哲學探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71.
〔9〕周甄武.虛擬實踐.人類的新實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02):40-46.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在教學中,總會遇到學生一開始充滿好奇心,但是過幾天就不耐煩,思想不集中的情況。這時老師不能采取強壓、批評。這樣適得其反,應該分析兒童心理和生理的發展,有時注意力不集中這是正常的,那我們便因勢引導投其所好,讓他們休息一下,然后找些孩子們熟悉的東西放到所要學習的音樂中來。例如:孩子太小,分不清五個指頭,老師可以把孩子的小手放到紙上畫出小手的輪廓來,然后分別標出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讓孩子們覺得原來是這么好玩的一個事情。象簡譜中高低音不會區分,可以跟孩子說高音是戴了頂帽子,低音是穿了一個鞋子。把這些具體的、有形象的東西融到抽象的音樂中,孩子會覺得:哦,就這么簡單。音樂變得生動、具體、形象了。孩子們學習輕松有趣了,教育才有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創造快樂學箏的環境
古語說“嚴師出高徒”這話固然不錯。但也要因人而異,西方人是怎么培養孩子的,我們雖不目堵也有耳聞。孩子有自尊,他們希望得到肯定、欣賞、理解。老師在教學中應更象朋友,跟他們交心溝通。許多優秀的教師都深深的認識到“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熱愛學生”。耐心、和藹的講解會讓學生更樂意接受。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激勵的過程。一句贊美的話,一個贊許的目光,一段親切的交談都會激起學生的學箏熱情。讓他們在學箏過程中絲毫沒有被強迫的感覺,快樂、自信地學習并學好。無疑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三、循序漸進,確立學習方向
古箏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當前許多的學生、家長都把考級當成學習的目標和方向。但我個人認為考級只是檢驗學生學習水平的一種方式。有感染力的演奏才是我們的追求。有些家長盲目追求、相互攀比。對老師和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只在乎級別高低,而不在乎孩子的實際演奏水平。有些老師為了滿足家長的要求,急于求成。不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只練考級曲目,荒廢了基本功的練習。而學生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會自然而然產生畏懼、厭惡的心理。最終導致扼殺原來學琴的興趣。因此作為老師要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讓家長明確只有根據孩子的年齡、學習程度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地、扎扎實實地掌握古箏的演奏技巧。才能真正的提高演奏水平,達到我們最期望的學習效果。
四、讓孩子掌握練箏的方法
學箏是一個枯燥而快樂的過程。要快樂更多一點,效果更好一點。那就先讓孩子在學習中掌握和運用一套有效的學習方式尤其重要。當然不可缺少專業而又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以及有說服力的示范和激勵。那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1:合理安排時間。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總是覺得沒有時間去做太多練習。所以合理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去約束自己。而堅持不懈,長此以往。讓人的生物鐘控制人的生理機能,養成定時感受音樂的興奮習慣。2:明確學習目的:要想練習既省時又有效果,就必須明確學習的目的,先思考一下,這次練習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要解決哪些問題?然后再按部就班,能解決多少問題是多少問題。這樣一來讓你的思路清晰,練習有價值。3:慢練與快練相結合:在練習速度快、技巧復雜的樂句、樂段時,先把速度放慢到自己能控制的程度反復地練習是非常必要的,然后由流暢的慢速度逐步加快。從而達到樂曲要求的速度,把樂曲的風格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因此要記住把難點、重點反復練,慢與快結合練。5:不可忽視左手的技巧練習:在練習中一般都把精力放在右手上,從而忽略了左手。但左手的技巧是決定古箏音樂特色的。例如:按、顫正是箏聲的“靈魂”所在,與右手音相輔相成,左手的失誤,會導致箏曲淡而無味、失去光彩,所以左手的技巧是不可忽略的。6:要重視基本功的訓練: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扎實的基礎,就建不起摩天大樓。同樣想成功的演奏一首曲目,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是力不從心的。在我的學生中已充分體現。每天定時的基本功練習者,演奏樂曲流暢、顆粒性強、力度飽滿且富有激情。所以練習基本功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必然訓練。它是具有針對性、反復、專門的單項練習,可以從中鞏固和改進彈奏技巧及方法。而且練習過程中沒有負擔,只要不斷加強,就能更好的把握技術,提高效率。7:溫故而知新:大多學箏者是“猴子掰玉米”,學一個丟一個,這樣學習得不償失,因此每個學箏的人都要反復地練習學過的曲目,積累演奏的技巧、加強理解和表達能力。8;調整心態,激情練習:平時的練習錯了可以重來,但演奏就不同了。上臺演奏時往往因為激動,心理和肢體都比臺下緊張很多,平時滾瓜爛熟的曲子,臺上就忘了。因此練習時想像成自己在作一次重大的表演,讓自己的精神處于興奮狀態,讓激情得以流露,為上臺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