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4: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服務貿易外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832.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4392(2006)07-0062-02
天津市服務貿易外匯收入和外匯支出呈現收支項目比較集中的特點。外匯收入主要集中在運輸、建筑安裝和勞務承包、咨詢三項,5年平均占服務貿易收入的88.39%;外匯支出主要集中在運輸、專有權使用和特許費、咨詢三項,5年平均占服務貿易支出的82.61%。
二、服務貿易管理情況
(一)服務貿易外匯管理現狀
根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國際服務貿易共涉及20大類、150多項;按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統計口徑,服務貿易也分為13大類,即:運輸、建筑安裝和勞務承包、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旅游、保險、金融服務、通訊和郵電、廣告宣傳、電影音像、其他商業服務、別處未提及的政府服務。目前,總局對服務貿易的外匯管理規定僅涉及有海運、旅游、無形資產、承包工程等項目內容,對大多數服務貿易項目來說,外匯管理法規不可能涵蓋周全,存在管理上的真空。隨著經濟的發展,還會有新的服務貿易項目出現,管理滯后增加了服務貿易外匯管理的難度。
按照現行外匯管理規定,企業服務貿易項下的付匯大多由銀行依據企業提供的商業單據審核真實性后辦理購付匯手續;對于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服務貿易項目付匯,金額在等值5萬美元(含)以下的憑相關單證到銀行辦理;金額在5萬美元以上的由外匯局進行真實性審核,銀行憑外匯局核準件辦理。
(二)存在問題
1.服務貿易付匯單證真實性審核難度大。隨著服務貿易市場的逐步開放,服務貿易的種類、主體和規模不斷增加,如電子商務,從網上下載的合同、協議,境外發生的產品維修費、促銷費及相關費用等,使交易的真實性難以判斷。而且,服務貿易無形化的特點,即沒有貨物伴隨資金的流動,不能像貿易項下那樣將進出口貨物報關單作為貨物流的憑據,來判斷和審核其應收和應付外匯的真實性。只能聽憑企業提供的書面材料,增加了真實性審核的難度。
2.超限額付匯項目缺少審核依據。現行外匯管理規定在管理上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外匯局必須設有專人負責此項工作,服務貿易外匯的日常管理陷入對具體的、逐筆的項目審核中;二是由于缺少與付匯企業實際接觸,缺乏對企業經營情況的深入了解,真實性審核困難,審核決定無十分把握。
3.缺乏必要的服務貿易監測手段,無法分辨異常資金的流出流入。首先,外匯統計制度不健全。目前,對服務貿易項下外匯收支的統計分析,只能通過國際收支系統中的相關數據進行,不但缺少境內外匯資金流動部分,而且也很難實現對付匯主體的資金流向的監測。其次,行業主管部門沒有建立共享的數據信息系統。一些行業主管部門基礎數據統計不全,不能正確反映本行業的基礎狀況和發展趨勢;由于各主管部門的管理目標不同,各自的數據信息統計口徑不一,使相同項目的數據在不同管理部門的可比性較差。由于不能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外匯局作為行業管理的下游部門,不便于及時發現、捕捉企業外匯運用中存在的問題,難以形成對付匯主體的有效監管。
三、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的必要性
近幾年來,服務貿易快速發展,以單證審核和限額控制、對逐筆交易的具體監管和對所有服務貿易項目監管的方式,已不適應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要求。因此,外匯局必須轉變管理思路,從日常對逐筆付匯項目的具體單據的審核中擺脫出來,將管理的重點轉向對付匯主體的重點監管,轉向對服務貿易外匯收支的變化趨勢進行監測。
(二)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的可行性
以天津市服務貿易外匯收支為例:2005年服務貿易收入僅運輸、建筑安裝和勞務承包、咨詢三項收入合計已占服務貿易總收入的94.89%,可見這三項外匯收入的變化對服務貿易外匯總收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樣,通過重點監測運輸、專有權使用和特許費、咨詢三項的變化情況,也可以對整體服務貿易支出流向有一個大體的判斷,但是服務貿易支出比服務貿易收入項目相對分散(三項合計占服務貿易支出85%以上),因此還應關注服務貿易支出驟增驟減項目的變化。按照這樣管理思路,建立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體系即可以對服務貿易外匯收支實行總量監控,又可對收、付匯主體的資金流入、流出情況進行有效監管。
四、建立服務貿易非現場監測體系
(一)服務貿易非現場監測總體目標
依托現有系統的企業服務貿易外匯收支信息和結售匯信息,使其與付匯主體一一對應,運用科技手段進行收付匯指標監測和預警監測,在此基礎上建立服務貿易非現場監測體系。實現服務貿易非現場監測體系的總體目標:即服務貿易由事前監管轉向事后監管;由行為監管轉向主體監管;由全面監管轉向重點監管。
(二)實行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指標管理
為實現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總體目標,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體系中設立監管指標和預警指標,通過監管指標監測某行業、某項目變化及發展趨勢。 通過預警指標發現企業收付匯異常情況,跟蹤調查。
1.監管指標。主要用于對付匯項目的整體監控。如監測服務貿易收付匯累積分別排在前三位的項目;監測各項收付匯累積分別排在前十位的企業等。通過同比、環比、占比等多項指標分析,對驟增、驟減項目進行跟蹤,找出個別收付匯主體的異常情況實施有效監管。
一、安徽省對外工程承包與設計的現狀
(一)入世以來安徽省對外工程承包與設計業務概覽
安徽地處我國中部,相對沿海、沿邊地區而言,對外經濟合作起步較晚,規模較小。但近年來,在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企業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對外經濟合作,對外承包工程業績和對外咨詢設計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安徽省對外工程承包額從2001年的7433萬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107879萬美元,8年累計完成營業額251859萬美元,年均增長46.5%;對外咨詢設計完成營業額波動較大,但整體呈現緩慢的增長態勢,2001年實現營業額156萬美元,2008年實現277萬美元,其中2005年達到最高營業額8697萬美元,8年累計完成13799萬美元,01-05年年均正增長173.3%,05年-08年年均負增長68.3%,見圖1、圖2。
從圖中可以看到,安徽省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發展十分迅速,近8年來保持了較快的增長,而且增長率總體呈現遞增的趨勢。
從上圖可以看到,對外咨詢設計增長十分不穩定,03年、06年、07年、08年出現負增長,05年增幅與其他各年份差距很大。由于2004年全省對外咨詢設計無新簽合同與完成營業額,故2004年、2005年的增長率取2003年-2005年的平均增長率。
2009年上半年,我省對外工程承包完成營業額65662萬美元,新簽合同額42321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8.2%、-65%,僅用半年時間超過了07年全年的對外工程承包完成營業額,從上半年的增長形勢看,預計2009年全年完成營業額較2008年能夠實現較高的增長。
09年上半年安徽省對外工程承包完成營業額全國排名第11名,保持了08年的排名,這也是安徽省歷年的最佳排名。
(二)安徽省對外經濟合作的特點分析
入世以來隨著我省對外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以及走出去戰略的積極推行,我省對外經濟合作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并呈現出以下特點:
1.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擴大趨勢明顯,有力推動經濟的發展
2008年新簽合同額144575萬美元,2007年新簽合同額113163萬美元,較2006年分別增長108.7%、166.7%,兩年合計新簽合同額相當于01年至06年總額的1.6倍,08年外派勞務12749人,帶動超過數十億美元的技術、成套設備出口和上萬名勞務人員“走出去”,拉動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效明顯,對出口創匯、拉動GDP增長、增加就業貢獻顯著。
2.外經企業自身規模不斷壯大,初現一批龍頭企業
2007年完成營業額過千萬美元的企業從3家增長到14家,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省建工集團、十七冶、省水利股份、省外經建、化三建、中冶華天等7家大企業完成營業額占全省的77%。科研院所類外經企業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6.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4億美元,分別占全省的55.8%、33.3%。其中,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完成營業額2億美元,對全省外經營業額的貢獻率達28.5%。根據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2007年公布的全球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中國企業排名,安徽省上榜企業3家,分別是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安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省外經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排名145名、168名、212名。
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06年至08年連續三年進入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前50名企業,06年、07年連續兩年進入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前50名企業;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08年上榜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前50名企業,見表1、表2。
3.外經隊伍不斷壯大,零記錄不斷被打破
安徽省2006年年審合格的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共53家,2007年23家企業申請并獲批對外承包工程經營資格,增長1.2倍。全省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累計已達76家。其中6家外經企業07年首破外經零記錄,完成營業額4123萬美元。此外,黃山市實現對外承包工程零的突破。
4.外經業務市場、業務領域不斷擴大
1983年,我省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與伊拉克簽訂第一份勞務技術合同,填補了我省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發展的空白。經過25年的發展,我省對外經濟合作市場輻射面由1983年的1個國家發展到2008年底的以亞洲為主遍布全球五大洲100多個國家的多元化格局,合作領域也從最初的單一土木建筑逐步發展到農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社會服務業、衛生、社會福利及餐飲業等多個領域。
二、關于推動安徽省外經業務發展的一些建議
(一)關于政府的建議
1.鼓勵企業加入對外承包商會,規范經營秩序
市場秩序混亂是對外承包工程領域的老問題,無序競爭最終損害了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省政府要加強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組織建設,強化行業組織的協調功能,發揮行業組織協調報價與聯合報價方面的作用,使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針對自己的優勢參與國際工程承包,擴大本領域的對外承包工程合作。目前的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協會的建設,發揮其聯系政府與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使對外承包工程行業更加有序、協調、穩定地發展。
省政府可以鼓勵本省外經企業加入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充分發揮行業商會在“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方面的作用,避免本省企業與外省企業在國際工程招標中競相壓價,形成內耗的局面。支持行業商會在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督指導下加大項目協調力度,加速推進行業自律,促進省內外企業的優勢互補、互利共惠,在國際市場競標中聯合競標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2.積極開展銀企對接、企企接洽活動
省政府應積極籌劃召開銀企對接會,讓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闡述它們有盈利空間的項目,得到銀行的融資貸款;同時多以政府觀摩訪問的形式,去發達地區調研外省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的先進經驗,引入本省的企業經營中。同時政府應牽頭組織外經業務交流會,與發達省市進行合作,加強與發達省市國外承包的大型項目的合作。
2009年8月27日于上海召開的“皖滬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對接洽談會”,由我廳重點培育的15家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與上海市12家優秀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有關負責人面對面交流。通過兩地政府的牽頭,加強了安徽省與上海市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聯合對外。如果僅靠企業單方面的接洽,可能會因為涉及商業機密、商業利益而使得接洽工作很難進行。
3.鼓勵小額貸款公司等新興金融組織為外經企業提供融資
隨著工程承包的演進,工程業主對承包商的要求也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其中承包商帶資承包已經成為國際工程市場的主流,這意味著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為業主解決資金難題。大型企業融資能力高,融資成本低,能夠很好的適應國際工程市場的新變化。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獲得一個良好的融資渠道便成為在國際工程競標中成功中標的關鍵。
融資的大部分來自于正規金融機構,但是由于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資產狀況的不同,有許多企業得不到銀行的融資。政府應該鼓勵小額貸款公司、信用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新興金融組織的建立,幫助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融資,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同時政府應設立對外承包工程保函風險專項資金,解決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開立保函難的問題,支持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的發展。
4.進一步完善外經企業的獎勵機制
政府應制訂為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鼓勵措施,可以按其研發投入資金額給予一定的補貼,也可以依據其所取得技術專利的情況給予獎勵,或者依據承包工程項目對高新技術應用情況及產品使用情況進行評比,并給予一定獎勵。
同時政府應成立專項的引導資金對績效優異的外經企業、市商務主管部門、赴境外積極宣傳“走出去”項目的新聞媒體給予獎勵,同時應組織外經企業管理人員進行“走出去”項目管理培訓,對不同規模的培訓給予相應的補貼。從創造良好的外經企業周邊環境做起,為外經企業發展起步階段提供資金、人才、政策的支持。2009年初,江蘇省新設立2億元省級外經外貿發展專項引導資金,針對企業境外項目實際投資額給予不同額度的獎勵和補貼,扶持企業“走出去”。我省可以借鑒江蘇省的做法,成立安徽省外經外貿發轉專項引導資金,對已經“走出去”以及想“走出去”的企業進行獎勵。
(二)關于企業的建議
1.重視國內市場,抓住發展機遇
國際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往往給對外承包企業帶來很大的風險,所以企業應適時考慮轉移市場。2008年11月我國出臺了4萬億的投資計劃和09年上半年7.5萬億的信貸投放計劃,這些政策大部分都是指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國內原材料價格大跌,特別是鋼材價格跌勢明顯,部分缺乏國際工程承包經驗、在國際市場上效益不佳的企業要抓住政策和市場的機遇返回國內市場發展,通過在國內市場上積累承包經驗和擴大資產規模,實現規模經濟,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為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上競爭打下基礎。
2.運用市場滲透策略,加強屬地化經營
外經企業要想成功融入東道國環境,最佳的方式就是采取滲透策略。市場滲透策略是一種立足主業,通過融入當地社會,有計劃、有步驟地充分開發市場潛力的企業發展戰略。其核心就是屬地化(本地化),包括人力資源本土化、產品品牌本土化、資本運作本土化、產品制造本土化、研究開發本土化。
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影響加大、各種利益矛盾突出的情況下,企業應當更加注意實行屬地化管理,這是企業在境外成功運作項目的關鍵。積極采用屬地化運作方式,雇用當地的管理人員,盡量減少國內勞務人員派出,積極與當地企業合作,提高屬地化經營水平,既有利于項目的完成,也能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可以避免類似于“2.15”事件的發生。在國外開展業務時,一定要注意共同發展,逐漸融入當地社會,建立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同時,更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在處理與當地的關系、安全、環保、社會回報等方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也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
3.加強技術管理,積極適應各種國際技術標準
我省對外工程承包市場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業主往往來自發展中國家,其中有部分國家延用國際上公認的美國ASTM和英國BS標準,而不采用IEC標準。所以這對從事對外工程承包的外經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外經企業需要掌握各種不同的技術標準以應對業主的不同需求。而且企業需要認識到不同的技術標準會造成同一項目工程不同的造價成本,所以企業應加強自身的技術管理,引進學習北美和歐洲承包商的先進技術,還應對正在跟蹤的項目工程技術標準做全面的調查,便于控制成本造價。
從本質上看,企業的競爭是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競爭,科技能力高,效率就高,成本也就更低。面對國際承包工程市場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必須強化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擁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專利,才能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所以只有增強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是應對國際市場上歐美大型承包商激烈競爭的根本之道。
參考文獻:
[1] 王海蘭,楊春生.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國際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的戰略取向分析[J].建筑經濟,2009.(4).13-16.
[2] 劉貴文,朱占波.解決對外工程承包企業資金問題的思考.國際經濟合作,2008.(3).73-76.
[3] 劉濤,劉志才.我國對外工程承包公司面臨的挑戰和對策.建筑管理現代化,2003.(2).1-3.
[4] 孟丹.我國對外工程承包發展策略分析.遼寧工學院學報,2000.(4).56-58.
武榮: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的宗旨之一就是為對外貿易企業做好相關服務工作,協會的各項工作都是圍繞這個宗旨展開的。信用評估部具體負責協會行業信用等級評價試點工作的實施,2008年我會對45家企業進行了信用評價,其中37家企業獲得AAA級信用等級,8家企業獲得AA級信用等級。
針對此次金融危機對眾多對外貿易企業帶來的巨大沖擊,我會的信用建設工作主要圍繞“增強企業抗御風險能力,擴大企業出口創匯”來開展。
一、建立企業信用檔案。改版升級“中國外經貿企業網”,將該網作為推廣信用建設的主要宣傳陣地。通過內容豐富的企業信用信息查詢系統、優秀企業產品展示,盡最大努力把守信企業推向市場。
二、幫助企業建立信用風險防范機制,組織開展會員企業信用管理知識培訓。
三、召開政策宣講會,解讀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當前的經濟形勢,把握行業走向,同時將來自企業的呼聲反映給上級主管部門。
四、針對會內眾多企業均不同程度地遭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我會及時調整有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參評企業每家收費從7800元下調至6600元。
五、聯系企業所在地的商務主管部門或企業協會,及時溝通企業的信用等級評價情況,發動他們也參與到信用建設工作中來。
《WTO經濟導刊》:行業信用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各個協會、企業、政府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您對于此項工作的持續改進有何具體建議?
武榮:行業信用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把優秀的企業推向市場,這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推動。政府應該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倡導企業誠實守信,對于信用等級高的企業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同時嚴格懲戒不守信的行為。作為行業的中介組織,我談幾點工作中的體會:
一、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對企業歷史形成的相關數據做真實的記錄,并在此基礎上對企業形成初步的信用等級評價。
二、定期補充企業的相關數據,形成企業動態信用檔案。
三、和與企業交易的關聯方聯系,對企業的信用等級做動態考評。
四、建立社會公示制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功能。
五、建設對企業信用狀況進行公示和服務的專有網絡平臺。
中圖分類號:F8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1-0036-02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1.08
一、引言
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繼建省辦大特區后面臨的新一輪重大發展機遇。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外向型經濟必將成為主要內容之一。便利的外匯服務能降低跨境資金交易成本,加速資金流動,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促進海南省外向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海南建省辦特區20年來,金融機構長期處于緩慢發展的狀態,外匯服務水平不高,涉外經濟不活躍,金融創新及服務創新明顯不足。本文試圖以分析當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外匯需求為基礎,從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兩個方面找出當前制約外匯服務便利化的因素,研究如何完善外匯服務,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更好地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服務。
二、當前海南省外匯服務基本情況
1.涉外經濟發展水平低,跨境外匯收支交易量小
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海南省涉外經濟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曾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隨著九十年代國家宏觀調控及海南省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海南省經濟進入緩慢發展階段,涉外經濟遭受重創。直至2003年海南省經濟全面恢復增長,海南省涉外經濟才出現逐步增長。通過近年來的恢復性增長,海南省的銀行代客跨境外匯收支交易量(以下簡稱“跨境外匯收支”)在2009年達到48.7億美元,僅占2009年全年我國跨境外匯收支的0.18%①。
2.外匯指定銀行數量少
截至2009年末,全國開通結售匯資格的外匯指定銀行共238家,提供跨境外匯收支業務量排在前10名的外匯指定銀行中,尚有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等5家銀行沒有在海南省設立分支機構。目前海南省具有結售匯業務資格的銀行共11家,網點385個(其中納入結售匯系統統計的網點僅170個),占全省銀行分支機構總數的31.2%,而且60%以上分布在海口市和三亞市②。
3.涉外經濟主體少,跨境外匯收支不活躍
2007―2009年,海南省經常項目賬戶從975個增加至2040個,但賬戶總數僅占全國的0.15%。截至2009年末,海南省經常項目賬戶余額6299萬美元,僅占全國的0.1%。2009年全年,海南省跨境外匯收支共發生5.81萬筆,占全國的0.18%。2007―2009年,海南省外貿年進出口總額(不含海南煉化)分別為35.2億美元、45.4億美元和48.1億美元,年均增長16.9%③。
4.外商投資企業數量不多,單個企業規模偏小
根據2010年海南省外商投資企業外匯年檢統計,截至2009年末,海南全省共有外商投資企業890家(占全國0.42%),有出口業務的企業357家,有進口業務的企業257家。共收到外商投資企業外方投資48.5億美元,僅有330家外商投資企業(占全省37%)外方出資額超過200萬美元。
三、當前影響海南省外匯服務便利化的主要因素
1.資本項目外匯管理側重資本屬性及投資真實性的界定,外匯服務的便利化受到制約
當前,我國資本項目的交易實行一定的管制,主要表現為在事前對交易的資本屬性與真實性進行嚴格界定。實踐中,在對一筆交易的資本屬性與真實性進行界定時難免會造成一定的時滯。有時候在界定交易的資本屬性及真實性之后,還要對交易的行為及資金的使用作出具體的限制。例如當前對貿易信貸設立預收貨款和延期付款比例,超過該比例的交易額則進入核查賬戶進行真實性核查,并到外匯局辦理核準登記確認手續后方可到銀行辦理收、付匯,從而導致企業收、付匯時間延長、交易成本增加。再如2007年7月10日,建設部、商務部、外匯局等主管部門基于對房地產業的調控,禁止2007年6月1日后成立的外資房地產企業借用外債,外資房地產企業因此很難利用外債進行項目建設。
2.境外游客貨幣兌換及刷卡不便捷
國際旅游島建設必然要求為國際游客提供便捷的貨幣兌換及支付服務,當前海南省對國際游客服務經驗不多,相關服務設施還不完備,貨幣兌換便利化水平需提高,大部分金融機構柜臺和服務網點難以提供多語種服務,對外窗口形象需提升[1]。一是貨幣兌換服務機構少且布局不均衡。當前我國個人貨幣兌換的服務機構有三類:經外匯局批準或備案的外匯指定銀行分行本部及其所屬網點;經商業銀行授權、國家外匯管理局備案的外幣代兌點;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試點的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經營機構。海南省具有個人結售匯業務資格的銀行共11家,網點385個,主要分布在海口市(205個)和三亞市(28個);全省外幣代兌點共83個,集中于海口、三亞、瓊海、萬寧四市,大多設點在酒店,占比約88%;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經營機構只有一家。二是能刷境外銀行卡的POS機少。截止2009年末,海南銀聯特約商戶1.34萬戶,安裝POS機2.03萬臺,可以刷境外銀行卡的POS機約1100臺,占全省POS機的5.4%。三是兌換幣種少①。目前在海南省各貨幣兌換機構兌換幣種僅限于美元、日元、歐元和港幣四種通用貨幣。四是兌換效率不高。海南省外匯代兌點大多設在酒店,一般只對其客人提供外幣兌換服務,每一筆無論金額大小都需經過查驗身份證件,還要手工填寫兌換水單,電腦錄入、兌換等多個環節,手續繁多,效率較低。
3.旅游項下跨境外匯收支總量過小,影響旅游外匯服務創新
2009年,海南省旅游外匯收支僅1.26億美元,僅占經常項下跨境外匯收支3.28%②。由于外匯服務創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規模上,外匯指定銀行開展相關創新業務或新技術的運用要考慮規模效益。在當前旅游外匯收支總量偏小的情況下,外匯指定銀行及相關外匯服務機構難于開展創新業務,從而不利于外匯服務便利化。
四、提高海南省外匯服務便利化的建議
便利化(Facilitation)一詞意指簡易、方便和便利[2]。所謂外匯服務便利化,是指對妨礙涉外經濟主體外匯收支的行政管理及相關服務措施和手續進行簡化,旨在為涉外經濟主體外匯收支創造一種協調、透明和可預見的環境。
1.構建主體分類監管體系,優化外匯審批流程,推進外匯服務便利化
將有外匯收支違法記錄的經濟主體列為不良類,作為外匯監管的重點,對其外匯收支業務進行事前逐筆審核;對遵守法規、信譽良好的經濟主體,由外匯指定銀行和相關外匯服務機構根據法規為其直接提供相關外匯收支服務,外匯管理部門事后進行抽查。采用分類監管可以降低監管成本,提高守法主體的資金使用效率,從而達到有效配置管理資源的目的。外匯管理部門對需要審批的外匯業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優化審批流程,縮短行政許可辦理時限,便利經濟主體外匯收支。
2.完善外匯賬戶系統,建立服務貿易外匯收支非現場監測體系,取消服務貿易逐筆審核
目前,在國家外匯管理局各業務系統的基礎數據中,外匯賬戶系統的基礎數據能較為全面地提供服務貿易外匯收支非現場監測所需信息。因此可以先完善外匯賬戶系統,將結售匯數據納入外匯賬戶系統,實現服務貿易項下外匯收支信息的全口徑采集;然后設計開發服務貿易外匯收支非現場監測系統,實現對外匯賬戶系統中服務貿易信息的統計分析,監測服務貿易外匯收支活動和資金流動變化情況。在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外匯收支非現場監測體系的基礎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取消服務貿易逐筆審核模式,允許涉外經濟主體在國際收(下轉第42頁)
(上接第37頁)支申報的基礎上直接在銀行辦理相關服務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境外游客與旅游機構的外匯收支活動。
3.結合海南國際旅游島規劃,有針對性做好外匯收支服務
外匯管理部門要密切結合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規劃,對一些外匯收支與現行外匯管理政策不相適應的國際旅游島建設項目,要有針對性地為其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在加大旅游地產、主題公園、國際航空業、國際郵輪、購物商場、旅游公司等行業的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針對這些行業外匯收支管理的特點,以個案方式解決其對外匯收支的需求
4.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在海南省設立分支機構,科學布局貨幣兌換及刷卡網點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需要強有力的金融服務支持,只有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來海南省,才可以為涉外經濟主體提供便利的外匯服務。同時,外匯管理部門要引導、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海南省創新外匯金融產品,提升海南省金融服務水平。鼓勵和支持外匯指定銀行將外幣代兌點設到各個縣市,將代兌點覆蓋到全省各主要旅游景點、商場和餐館等旅游服務機構,實現住、食、娛、購一體化。同時擴大國際卡受理范圍,提升外幣兌換水平。
參考文獻:
[1]吳盼文.加快構建符合國際旅游島建設要求的金融服務體系[J].中國金融,2010(10):52-54.
(二)服務貿易收支特點。一是勞務承包收入為滿洲里市服務貿易收入的一大亮點。在對俄貿易中滿洲里市充分利用地緣和最早獲取的勞務資質優勢,組織人員赴俄羅斯進行建筑工程、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土地種植等。2011 年共簽約項目 158 項派出 6800 人,經濟效益顯著提升,進而大大促進了滿洲里市服務貿易收入的增加。截至2011 年 9 月末,共計實現服務貿易勞務收入 772萬美元,占同期服務貿易總收入的 55%以上,為滿洲里市服務貿易收入的一大亮點。二是服務貿易產業發展不平衡,新興服務貿易產業比重小。滿洲里市服務貿易產業發展不平衡,服務貿易進出口主要集中于傳統產業,運輸、旅游、建筑安裝及勞務承包和其它商業等, 傳統服務產業在滿洲里服務貿易中占主導地位,而金融、通信和計算機信息服務及體育文化和娛樂服務等項目在本地區服務貿易中的比重相對較小。三是服務貿易項下結匯遠高于售匯,順差明顯。2011 年,滿洲里市服務貿易項下結匯活躍程度明顯提高,結匯額從2009 年的 1212 萬美元,增長到 2011 年的1402萬美元,增幅達 16%。“建筑安裝及勞務”、“運輸”結匯是支撐本地服務貿易項下結匯的主要力量,其增長幅度也最為顯著。同結匯方面相比,服務貿易項下售匯略顯增長乏力,總是保持低位徘徊的態勢。并且“運輸”售匯貢獻率最大,占59%,服務貿易售匯雖與 2009 年和 2010 年相比分別增長 911.8%和 68.7%,但由于發生額基數小,即使增長率再高,增幅也并不明顯,結匯穩步增長和售匯增幅乏力導致 2011 年的服務貿易整體呈現順差格局。
二、服務貿易收支因素分析
目前滿洲里市服務貿易收支雖然呈現較好的增長勢頭但卻極易受到國際金融形勢及交易國家政策因素的影響,例如在“旅游”方面,2011 年 9月在國際股市大幅下跌以及石油價格下挫的影響,導致俄羅斯盧布價格跌至兩年來最低點,俄羅斯入境游客大幅度減少,旅游收入也減少到近年來的新低,截至3季度末旅游收入 243.2 萬美元,與金融危機期間 2010 年相比下降 17.3%。“建設安裝和勞務承包”方面,2008 年末發生的金融危機使得與中方建筑企業合作的俄羅斯伙伴資金鏈斷裂,導致工程款無法按合同約定履行結算,境外工程大部分停工,工人工資無法保證,導致工程款收入減少,據統計金融危機期間的2009年和 2010 年滿洲里市“建筑安裝及勞務工程”收入與危機前的 2008 年相比分別減少 160%和185%。在“運輸”方面,由于俄羅斯民族反復無常特性以及對出口資源的掌控權,使得中方進口企業經常受制于人,俄方曾多次提高各類商品的價格和關稅,同時俄羅斯為促進本國就業減少初級產品(例如:原木)的出口,增加成品和半成品的出口,這導致貨物貿易減少的同時,也會影響到服務貿易運費的增長,同時也會使在境外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項目受到限制,勞務工程款收入有可能萎縮。
三、服務貿易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貿易真實性難以把握,可能成為異常資金流動渠道。由于服務貿易所涉及的交易性質紛繁復雜,其對應的交易編碼亦是多種多樣,導致服務貿易交易的真實性審核難度較大。現行的政策法規對服務貿易交易的真實性審核并未設定標準的流程,各外匯指定銀行在具體的單證真實性審核操作中缺少相關的政策依據和有效手段,只能審核表面真實性,無法有效判斷服務貿易的實質真實性。
(二)服務貿易統計口徑不一,影響服務貿易形勢分析研判。由于服務貿易具備多樣化、復雜化和“無形化”特點,在服務貿易不斷發展且無法把握其真實性的背景下,需要不斷加大對服務貿易形勢變化的分析研判力度,準確掌握服務貿易項下跨境資金流動形態及變化情況,防范異常資金借道流動。目前服務貿易數據的統計口徑不一,國際收支金融系統與外匯賬戶系統中對服務貿易涵蓋的范圍不同,對一筆交易是否為服務貿易的認定標準各異,導致無法綜合比對多個系統數據,影響了服務貿易形勢分析和研判的全面性、準確性和客觀性。
(三)服務貿易監測體系尚不完善,難以實現有效預警。一是統計數據不完整。如一般統計分析功能報表未將個人服務貿易相關數據統計在內,查詢服務貿易收支明細仍需要使用金宏系統,增加了數據統計分析工作量。二是涉及個人項下各項功能不能使用。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系統對個人主體在系統中雖然設置了相關功能,如預警值設置下設置個人主體項目和數據查詢下設置個人交易情況查詢項目,點擊使用時系統均沒有反映,沒有真正實現交對服務貿易數據全面的統計分析和監測預警,不利于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工作的開展。
(四)缺少信息交流和合作機制,外匯局難以有效開展監測。《國家外匯管理局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服務貿易等項目對外支付提交稅務證明等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從 2009 年 1 月 1 日起,服務貿易項下,按照政策規定,在 3 萬美元以上的對外支付就要提供稅務證明,但在政策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個人或企業獲取相關稅務證明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服務貿易外匯管理便利化的發展。另外,由于如果存在企業為規避此規定,分拆成多筆3萬美元以下的金額對外支付而逃避納稅,外匯局即使通過監測企業分拆發現這些異常信息,也很難對這種分拆行為進行核實。
(五)服務貿易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政策缺位。服務貿易管理一直采取鼓勵流入限制流出的政策,各項法規都是對圍繞流出管理制訂的,對流入管理基本是空白,銀行在操作中一般根據《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和第十條辦理,在對收入的外匯是否屬于第六條規定的項目,完全取決于客戶的申報和客戶經營范圍。因此,服務貿易外匯收入可以很方便地從銀行流入,辦理入賬或結匯,如有資本項目外匯以服務貿易名義流入結匯也不會遇到什么阻力,監管流于形式。
(六)其它方面問題。勞務工程款收匯大部分仍通過個人渠道匯回,未能統計到建筑安裝和勞務工程項下。目前仍有大部分旅游款是通過個人攜入,通過銀行結算較少,旅游企業與俄羅斯簽訂協議在結算方面較為被動,探討本幣結算推廣的可行性。
四、對服務貿易外匯管理的建議
(一)提高系統的相關功能。提高系統接口導入數據的頻率,完善升級系統相關功能,從而使服務貿易非現場監管系統成為一個全面、高效的服務貿易外匯數據信息監測平臺。
(二)完善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政策。將服務貿易有關的法規、辦法及實施細則等規定加以梳理、整合,增強法規的系統性和合理性,制定出臺統一的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法規。另外,可根據服務貿易憑證真實性審核難的特點,補充制定對特定服務貿易的外匯管理政策,進一步明確細化對服務貿易外匯收入的審核材料和操作流程,提高法規的可操作性和指導性。
(二)陜西省加工貿易外匯收支情況。加工貿易收匯在貿易收匯總額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加工貿易的不斷崛起表明其在整個貿易收匯中的份量逐漸增加。2008年全省加工貿易收匯額為10.60億美元,占全省貿易收匯總額的17.17%;2009年全省加工貿易收匯額為9.25億美元,占全省貿易收匯總額的23.55%,加工貿易收匯額較上年減少12.74%,其中,來料加工收匯額增長68.3%,但進料加工收匯額占加工貿易收匯額的98.2%,進料加工收匯額減少13.03%;2010年全省加工貿易收匯額為14.33億美元,占全省貿易收匯總額的26.05%,加工貿易收匯額較上年猛增54.95%,其中,來料加工收匯額激增294.76%,進料加工收匯額增長53.06%。可以看出,來料加工收匯增勢迅猛,然而來料加工收匯占比僅為2%,基數小、占比低,遠遠少于進料加工收匯,因此加工貿易收匯的變化趨勢仍由進料加工收匯的漲跌起伏決定。
二、陜西省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為了促進陜西省涉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解決資源瓶頸約束,緩解出口退稅負擔,地方政府大力引進外資,采取多項政策措施,改善投資軟環境,鼓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二)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為緩解貿易順差過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減少貿易摩擦的發生,我國進行了多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刺激企業開展加工貿易的積極性,因為“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出口能有效降低退稅調整帶來的消極影響。
(三)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加工貿易兩頭在外,來料加工僅收加工費,進料加工需對外支付原材料費用,可抵消大部分外匯收入的結匯風險,相對一般貿易來說,加工貿易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較少。因此,為減少匯兌損失,部分企業轉變出口貿易方式,改一般貿易為加工貿易或逐漸擴大加工貿易的比重。
(四)國內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近年來,國內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為降低生產成本,出口企業轉向國際市場尋求原材料,以進口料件來對國產料件進行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加工貿易的發展。
(五)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促進。近年來,沿海加工貿易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緊缺,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勞動力成本上升,部分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加工貿易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導致加工貿易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北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
三、當前加工貿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加工貿易企業工繳費收入核定自主性過大,潛存異常資金流入的隱患。當前加工貿易工繳費收入是由外經貿部門根據企業與外方的來料加工合同予以核定。海關負責來料加工手冊審批及工繳費的備案,考慮對原材料價格、國際市場行情和匯率的不斷變化等客觀原因,海關對于工繳費收入的核定在一定幅度范圍內仍以企業報價為準。外匯局負責對來料加工貿易收匯進行核銷管理,沒有對工繳費率高低的審核義務,其監管的重點是外匯資金能否及時收回。由于各部門的監管重點不同,往往會形成各部門都管但又都不管的局面,企業可以通過根據外匯形勢隨時調整工繳費比率,缺乏監管,自主性過大,這樣就存在異常資金隨意流入的隱患。
(二)來料加工超比例結匯缺乏上限控制,外匯指定銀行難以審核其真實性和合理性。按現行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政策規定,對于來料加工貿易項下收匯超過出口額的20%為超比例收匯,由外匯指定銀行直接審核后進行超比例收匯登記、核注,不需外匯局審核。然而對來料加工貿易收匯比例并沒有設置上限,且企業只需向銀行提供《出口收匯說明》、出口合同、加蓋企業公章的出口貨物報關單及承諾書等資料即可向銀行申請超比例登記,外匯指定銀行在日常操作中難以確認其真實性和合理性。
(三)借道服務貿易項下支付,暗藏異常資金流動的漏洞。加工貿易中,加工企業以簽訂技術服務合同、技術咨詢等方式匯入外匯,或以支付商標等無形資產費用匯出外匯,金額往往較大。由于服務貿易的多樣性及其交易過程的無形性等特征,外匯局和銀行只能根據企業提供的單據和合同進行表面真實性審核,難以把握服務貿易的真實性及定價的合理性,其收匯的真實性和付匯合理性實難掌握。
四、政策建議
2011年12月1日,對于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企業以及從事相關職業的人員來講,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是一個值得大家記得的日子,正是在這個載入歷史史冊的日子,國家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在江蘇、山東等七省(市)進行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試點。這個改革試點動作在歷經一年的試運行后于2012年8月,部分地區試運行推廣至全國,改革的核心就是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制度:即貨物貿易進出口核銷制度從以往的“逐筆核銷、事前備案、現場審核、行為監管”為特征的進出口核銷制度轉化為“總量核查、綜合監測、主體分類監管、部門信息共享”的新型外匯管理模式。
一、貨物貿易進出口核銷制度
(一)貨物貿易進出口核銷制度簡介
貨物貿易進出口核銷制度建立于20世紀90年代初,它包括進口付匯核銷管理及出口收匯核銷管理。所謂進口付匯核銷管理是指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分支局在海關的配合和外匯指定銀行的協助下,對已對外支付貨款的進口企業,通過核對注銷的方式審核其所購買的貨物是否及時、足額到貨的一種事后管理制度;出口收匯核銷管理是指外匯管理局在商務、海關、稅務及銀行等有關部門的配合協助下,以出口貨物的價值為標準核對是否有相應的外匯收回國內的一種事后監管措施,是對出口收匯的貿易真實性的審核。該制度在建立之初,貨物貿易進出口核銷制度適應我國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對維護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正常有序發展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匯業務品種增多,國際收支總量大幅度增長,以“逐筆核銷、事前備案、現場審核、行為監管”為主要特征的核銷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
(二)本次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調整出口報關流程,取消出口收匯核銷單。按照舊的外匯管理制度,企業每發生一筆出易,就需拿著一張出口收匯核銷單跑遍整個貿易流程,直到本筆交易結案,而這個流程的始點是國家外匯管理局,終點也是國家外匯管理局。而這個出口收匯核銷單就是由國家外匯管理局統一管理和制發,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各分支局核發。本次外匯管理制度的改革即是徹底擯棄了紙質單據的流轉,代之以電子化數據的流轉,極大地提高了整個社會全貿易流程的流轉效率以及高效運轉。所以改革后取消小小的出口收匯核銷單極大地推進了貿易便利化,這也是本次外匯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內涵之一。
二、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下外匯管理局面臨的監管新問題
(一)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下外匯監管的通常手法
由于本次改革后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的核心內容是總量核查、動態監測和分類管理,那么新制度的出現必然帶來監管手法的隨之調整。
(二)本次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為各當事人帶來的變化
從全面推行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后半年的執行情況來看,進出口企業資金周轉效率明顯提高,經營成本明顯下降;外匯指定銀行辦理業務手續明顯簡化,辦理貿易收付匯的時間明顯縮短,改善了銀行外匯業務服務水平,提高了貿易收付匯效率,極大地便利了銀行與企業,同時企業守法經營意識得到了強化;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監管部門也發現貨物貿易制度改革后,如何對貨物貿易外匯業務的違規違法行為進行認定,對國家外匯管理局各級的外匯檢查部門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下外匯檢查部門面臨的新課題
由于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實施后,原來的紙質單據傳遞轉化成電子數據的傳遞,面度龐大的、多途來源的數據流,各級外匯管理局的檢查部門在實施檢查過程面臨新的課題,具體如下:
1.定性難
相關政策對合規性要求不明晰,定性工作存在難點。改革后,《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及其配套的實施細則、操作規程,組成了貿易項下政策法規體系的主要部分。但法規中對一些業務操作流程仍存在著不明確的地方,如對金融機構為企業辦理貿易外匯收支業務,要求金融機構應對其貿易外匯收支的一致性進行合理審查。如何才能算做“合理審查”,法規并未作進一步明確。這可能引發國家外匯管理局各級外匯檢查部門對業務操作中發現問題的處理出現無法定性的現象。
2.取證難
監管方式的改變是國家外匯管理局各級檢查部門對進出口貿易經營主體違規行為取證存在難點。
3.發現難
貨物貿易改革后相關政策簡化,限制小以便促進貿易便利化,但較小的限制必然帶來相關文件的獲得難度加大。
4.資金與貨物對比難
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數據中沒有對資金與貨物的關系進行聯系,因此在非現場監測中就存在資金流與貨物流難建立聯系的途徑。雖然可以通過《貨物貿易外匯收支監測系統》對一定時間段的資金流與貨物流進行總量對比,但很難發現存在問題的線索。
5.檢查力量薄弱
案件線索主要依賴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經常項目的相關部門的移案。所以外匯檢查工作開展時面臨三大困難:其一工作量大;其二人員配備不足,目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各基層分支局人員普遍較少,外匯檢查業務通常僅配備一人,人力嚴重不足;其三改革后檢查工作要求高。所以,面對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現有檢查力量明顯不足,從而知道檢查工作時常處于被動局面。
三、應對新形勢下外匯檢查工作難題的幾點建議
針對貨物貿易外匯制度改革帶來的新的挑戰,各級外匯管理局作為外匯監管部門應積極探索解決方法,力求在順應改革,加強服務的基礎上找到突破口,既要支持改革的發展,又要保證對外貿易的真實性,維護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防范違規資金利用改革便利乘虛而入,保持外匯市場的良好環境。故為了更有效應地對新形勢下外匯檢查工作的難題,在進一步深化貨物貿易外匯制度改革時可從以下幾方面有序開展改革的深化:
(一)完善國際申報系統中的數據
在現有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還未接入貿易信貸系統的前提下,從完善國際申報系統入手完善數據成為必須,具體建議要求企業進行國際收支申報時,增加備注信息,將企業進出口報關單和合同號在備注欄進行申報。這樣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外匯非現場檢查系統對貿易信貸數據進行非現場分析,以便較好地提高檢查效果。
(二)對部分法規條款進行梳理完善,切實做到有法可依
一是明確A類企業出口收結匯業務需審核的內容及具體單證,對銀行在辦理業務中真實性審核的責任予以明確,提高真實性審核的可操作性;二是明確企業差額業務報告中需報告貨物實際成交價格與海關估價超過一定比例的交易,明確企業在完成差額業務報告后應向國家外匯管理局各級分支局提交規定的材料;三是完善企業違規行為行政處罰適用范圍及處置方式,明確規定企業違規行為及其適用處罰條款和處置方式。
(三)明確貿易項下收付匯與進出口不匹配的違規定性和處罰依據
一是明確貿易項下違規定性依據;二是設定企業貿易項下收支總量與進出口總量偏離度指標范圍,以準確界定違規金額。對于全額收付匯的,以檢查期間收匯額超出出口額的差額作為多收匯額,付匯額超出進口額的差額作為多付匯額;對于進料抵扣收付匯的,以檢查期間收匯額與進出口差額比較,如超出則為多收匯(剔除期初、期末貿易信貸的影響額)。
(四)探索適應新版貨物貿易項下監管方式轉變的檢查模式
一是將處罰程序向前延伸至貿易非現場核查環節,充分應用系統異常指標,鎖定可疑線索。隨著貨物貿易改革的推行,外匯處罰如僅拘泥于行政審批視角,沿用原有的移交——立案——處罰常規程序,必然會效率低下。因此,必須建立與業務部門的聯動機制,將行政處罰向業務辦理過程延伸,以提升檢查成效。
(五)特別明確貿易信貸報告超過30天以上到外匯管理局現場報告是否屬于違規違法
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經濟影響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截至2006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達到9411億美元,從而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數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政府掌握外匯資源主要有三種形式:外匯儲備(包括貨幣儲備和外匯債權儲備)、戰略物資儲備及能力儲備。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的外匯資產,主要目的是應對國際收支的短期波動,保障進口支付能力。對于貨幣完全可兌換且本幣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發達國家,如美國,通常并不需要保持外匯儲備;而日本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目的在于維持被低估的日元匯率。
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對于提高資金利用率至關重要。按國際經驗,一般保有相當于3-4個月進口支付能力的外匯儲備即可。目前,我國平均月進口額為550億到600億美元,如考慮到我國進口中約40%是加工貿易進口,5%左右為外商投資企業的設備與物品進口(由流入外資支付)以及我國國際收支在貿易項目和資本項目下持續保持順差的前景,則我國需要保有的合理外匯儲備不應高于2000億美元。雖然近年一些投機性資金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進入我國境內,外匯儲備還應考慮投機性資金外流時可能導致的沖擊,如按1000億美元計算,我國目前比較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應該在3000億美元左右。
我國是一個處于經濟高速增長和體制轉軌時期的發展中大國。外匯儲備充足,有利于增強國際清償能力,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有利于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降低經濟轉軌的不確定性;有利于應對突發事件,防范金融風險。但是,外匯儲備持續較快增長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制約貨幣政策操作、管理風險高、激化國際經貿摩擦等。
影響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因素
根據表1,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和游錢涌入構成了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這些因素又可歸結為我國長期以來注意吸引外資、鼓勵出口政策和外匯管理“寬進嚴出”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我國在改革開放中迅速地融入了全球化過程的結果之一。
導致貿易順差擴大的原因較為復雜。一方面,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著眼點在于鼓勵出口。隨著我國開放度的加大,政府通過增加對進出口企業的融資、信貸擔保或提供進出口信貸,從而增加了對企業經濟行為的各種保險;改善企業到海外投資的管理制度等,擴大出口創匯,導致貿易順差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近年來,全球化下跨國外包與供應鏈重組的發展趨勢加速,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勞動成本密集型生產和服務,外包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轉而創造更高檔次的產品或服務,以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導致貿易不平衡在這一階段不斷擴大。在我國成為“世界的工廠”這一新的國際分工體系下,貿易順差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改變的,因而由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增長也可能還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我國在2004年的金融與資本項目順差造成外匯儲備增長達到了1110.6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是由外商直接投資引起的。在正常情況下,FDI不會導致外匯儲備增加。然而,我國的FDI卻成了外匯儲備增加的一個源頭。這說明,我國引進外資只是單純的資金流入,真實資源的引進較少。因此,與其說我們通過引進外資達到了引進技術和克服國內資源約束的目的,倒不如說是外商們在我國各種優惠政策的鼓勵下,將它們的外幣資產換成了人民幣,然后再用人民幣購買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購買受到政府控制且遠遠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各種稀缺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外資進入實際上是加劇了中國資源短缺。這顯然與我們利用外資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不僅如此,外商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與外國之間的貿易摩擦。近年來,外資企業成為出口最強的動力。2005年,外資企業的出口額達到了4442.1億美元,較2004年增長了31.2%,遠遠高于全國28.4%的出口增長率。相應地,2005年我國外資企業的貿易順差為567億美元,占1024億美元總貿易順差的55.37%。但是,一些發達國家只看到了大量的我國進口,根本看不到我國貿易順差的這一結構問題。
外匯管理寬進嚴出。從體制上來分析,1994年我國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制度之后,外匯儲備增長便有了體制基礎。在強制結售匯制下,企業出口所得的外匯收入要全部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又要如數賣給中央銀行。因此,強制結售匯制成了中國官方外匯儲備迅速增加的一個體制性原因。但是,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在根本上講是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的結果。就個人而言,從國外帶回多少外匯一般很少限制,但出國時,帶多少外匯則管理嚴格。
發展無形貿易是我國外匯儲備未來發展的新思路
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受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往來項目順差雙重影響。在經常項目中,主要有對外貿易、非貿易往來(包括貨運、港口供應和服務、旅游和投資等)和無償轉讓。對外貿易上,1994年以后,我國一直保持順差,特別是1997年順差的增幅近230%;非貿易往來1993年之后由此前的順差轉為逆差,且每年的數額有所增加;無償轉讓的內容主要有與國際組織往來,無償援助和捐款、僑匯及居民其他收入等,其值一直表現為順差,且數額相對較小。因此,我國經常項目順差的主要原因是對外貿易順差。
在資本往來項目中,主要有長期資本往來(包括直接投資,股票債券和各種中長期借貸款)和短期資本往來(包括短期貸款、延期收付款等)。近10年來,我國資本往來項目一直保持較大的順差增幅,其措施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資和舉借外債。與經常項目順差相比,資本往來項目的順差占了絕大比重,已成為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最主要的原因。
由此可見,通過發展無形貿易來調整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往來項目順差,已經成為我國抑制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重要對策之一。而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構成了無形貿易的主體,前者主要指跨越國境的服務和消費以及生產要素的跨越國境移動;后者主要指技術的有償轉讓。大力發展無形貿易是我國經濟和外貿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加強政策協調和指導,加快無形貿易國際化進程,支持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特別是鼓勵有優勢的無形貿易出口,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疏理現行的政策和規定,逐步取消不利于企業“走出去”的規定,在融資政策、外匯管理制度、人員派出、審批程序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與措施,并加強政府為企業服務的功能。筆者認為,應從如下方面做起:加快立法,促進對外投資;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制定對外投資整體戰略。實施“走出去”戰略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直接涉及我國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直接影響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關系的發展,并關系到我國在全球事務中的作用。實施“走出去”戰略,需要有整體的戰略:政府部門需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支持;積極發揮貿易投資促進機構的作用,完善信息和人才培訓服務;積極培育我國具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0.3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4392(2008)04-057-02
一、商業銀行發展中小企業外匯業務的現實需求分析
(一)發展中小企業外匯業務是商業銀行實現經營轉型的重要內容
首先,發展外匯業務是商業銀行實現贏利模式轉變的需要。商業銀行實現贏利模式轉變就是要由過度依賴存貸利差,到逐步提升中間業務收入比重。目前非利息收入作為外資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占比達到40%以上,與之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存在著巨大的空間。外匯業務作為銀行中間業務的重要種類,產品系列豐富且產品附加值高,一直以來被外資銀行視為“黃金”業務,并成為其開拓我國市場的首選目標。而在我國,除中國銀行外,各家商業銀行一直以來并未對外匯業務予以足夠的重視,其價值創造能力也未被充分發掘。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突飛猛進,我國外匯業務市場迅速擴大,形成對銀行外匯服務的強烈需求,外匯業務正在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其次,拓展中小企業市場是商業銀行加快調整客戶結構的需要。目前,隨著大客戶直接融資能力和議價能力的增強,以及銀行同業對優質大型客戶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在同大客戶的博弈中處于劣勢,盈利空間被不斷壓縮,大客戶對商業銀行的貢獻度在逐步下降。盡快調整客戶結構,已經成為商業銀行實現戰略轉型的迫切要求。我國中小企業市場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商業銀行如能加快轉型,搶在競爭對手之前進入利潤豐厚的中小企業客戶市場,對實現自身盈利的持續增長意義重大。
第三,發展中小企業外匯業務是商業銀行應對市場變化的重要選擇。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廣大中小企業日益融入到國際經濟與合作中,其對外貿易正在向全面快速發展的階段邁進,并表現出強大的增長潛力。中小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與之相伴,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也日趨復合化,商業銀行單純依靠傳統業務已經難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積極圍繞中小企業日益活躍的進出口貿易提供專業化的外匯服務,既是對企業金融服務的深化,也是商業銀行順應市場變化,積極調整經營戰略的現實選擇。
(二)銀行外匯服務支持是中小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是貿易融資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融資難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而貿易融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貿易融資下銀行關注每筆交易的真實性,通過對交易中物流和資金流的控制,來掌控風險,確保資金的回籠,從而規避了中小企業在披露信息和財務等方面存在的融資障礙。
二是銀行外匯服務可以幫助中小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外匯知識有限、對匯率避險工具缺乏了解的問題,這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進出口貿易的開展。在我國匯率改革不斷推進,企業生產經營日益國際化的今天,中小企業亟待增強規避匯率風險的能力,而商業銀行恰好可以彌補中小企業這一不足,通過提供專業的外匯服務,商業銀行能夠有效增強中小企業的匯率避險能力,使其更好的參與到國際經濟與合作中去。
三是銀行服務支持可以增強中小企業國際市場拓展能力。在國際貿易中,廣大中小企業受自身規模、實力所限往往購銷渠道和購銷方式較為單一,使其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也制約了其業務市場的開拓。商業銀行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外匯產品安排,如通過信用證、保函可以給予企業銀行信用支持,通過國際保理、出口商業發票融資等安排可以使企業以賒銷方式爭取業務市場,同時滿足其融資需要,從而對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二、商業銀行發展中小企業外匯業務的建議
(一)轉變觀念,重視中小企業外匯業務拓展
商業銀行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從業務戰略轉型的高度認識發展中小企業外匯業務的重要性,將其作為提升銀行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從發展政策上和資源配置上給予大力支持,為中小企業外匯業務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積極發掘、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客戶
商業銀行需要理性發展中小企業外匯市場,要結合自身實際狀況確立中小企業客戶的優選標準,通過分析、整合市場信息,尋找、發掘優質中小企業客戶,在認真研究客戶需求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開展營銷工作。
(三)整合外匯產品,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
商業銀行開展外匯業務營銷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加強市場細分,針對中小企業多樣化的需求,對現有的國際結算類產品、貿易融資類產品、外匯資金類產品進行有機整合,為客戶設計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并突出差別化、精細化和個性化,提高客戶對銀行的認可度和忠誠度。
(四)加快產品創新,重視品牌建設
與傳統銀行業務相比,外匯業務國際同步性強,產品更新快,在同業競爭日趨激烈,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商業銀行只有具備持續旺盛的創新能力,才能在競爭中贏得先機和主動,不斷保持并擴大市場份額。在進行產品創新過程中,商業銀行要注意樹立“品牌意識”,加強品牌建設,通過特色突出的品牌,使客戶對銀行產品和服務形成良好的認知度和辨識度,有效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優勢。
(五)加強本外幣業務的整體聯動營銷
商業銀行要正確認識和處理鞏固傳統業務與發展外匯業務的關系,大力倡導外匯業務的戰略地位,明確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本外幣業務的綜合營銷、部門立體交叉營銷、產品系列營銷,加強對存量客戶的挖潛和對新客戶的滲透,提高營銷效率。在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的同時,不斷提高中小企業的綜合貢獻度,實現商業銀行經營效益的最大化。
(六)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發展外匯業務,人才是關鍵。商業銀行要通過多種渠道吸納、引進高素質的外匯專業人才,同時對外匯業務的客戶經理、產品經理、風險經理及操作人員加強產品、政策、流程等方面的培訓。通過打造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營銷管理隊伍,為外匯業務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周峰,2007: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J].南方金融第4期。
[中圖分類號] F820.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4-0113-03
一、引言
我國的外匯儲量不斷增大,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如何創新外匯管理政策措施成為當前我國外匯管理部門考慮的重點問題。金融危機對外匯管理帶來了較大的挑戰,要求各項管理政策措施必須要不斷變化創新。整體來看,金融危機背景下強化我國外匯管理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必須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國當前外匯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問題,對金融危機的預警和防控措施乏力、難以把握匯率市場化變動趨勢、存在與貿易發展存在不匹配現象、相關政策制定和實施不到位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外匯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因此,必須要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全面優化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外匯管理的各項措施,強化外匯管理策略,強化我國的全球競爭地位。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強化我國外匯管理政策措施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保證外匯儲備的保值升值
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外匯儲備存在嚴重的縮水風險,對我國的整個對外貿易發展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全面強化我國外匯管理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強化對外匯儲備的風險管理,使其在現有的基礎上根據金融風險的變動,對外匯儲備的整體情況進行有效的管理,并通過各貿易國之間的深入合作來提升整體的管理能力。使我國外匯管理政策措施能夠得到不斷的優化和完善,進而使其在現有的情況下得到必要的保值甚至升值,繼續服務于我國的外貿發展。
(二)有助于穩定匯率降低風險損失
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總量在不斷增加,其對整體貿易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也充分顯示了我國的全球地位。但是,由于金融危機的誘導因素不斷增加,使我國在進行外匯管理的過程中能夠有效防止匯率風險變動所帶來的風險損失。外匯儲備是我國在長期貿易過程中積攢下的重要財富。從當前我國的外匯風險管理措施來看,其縮水的空間在進一步加大,主要是由于匯率變動較為頻繁。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人民幣兌美元不斷出現貶值,使我國貿易所支付的成本不斷加大,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外貿經濟發展。因此,強化外匯管理有助于降低穩定和降低匯率風險所帶來的損失。
(三)是促進我國全球貿易發展的關鍵舉措
我國的全球貿易發展在近些年來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對帶動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而外匯儲備作為我國貿易發展的重要基礎,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較為明顯。因此,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全面強化我國的外匯管理政策措施可以全面強化對外匯儲備的風險管理,使其在現有的基礎上,以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實現健康發展,進而可以有效促進我國全球貿易的發展。同時,強化外匯儲備風險管理也是我國目前實現匯率市場化的必要措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外匯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金融危機的預警和防控措施乏力
金融危機的潛伏性較強,其誘發的因素較多。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金融危機一旦產生將迅速波及全球,對我國的外匯儲備風險管理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目前,我國外匯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對金融危機的預警和防控措施顯得十分乏力。我國的市場經濟還處于不斷發展過程中,與國際市場的接軌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使我國在預防全球金融危機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同時,由于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一旦出現金融危機之后,使我國的外匯儲備管理處于被動地位,進而難以對外匯管理政策措施進行全面的優化。
(二)難以把握匯率市場化變動趨勢
匯率市場的變動較為頻繁,其受到經濟、政治、軍事、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外匯儲備受到匯率變動的直接性影響較大。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的外匯管理還沒有全面把握匯率市場變動的相關問題,尤其是難以把握匯率變動的整體趨勢。這就使我國外匯管理的政策措施在實施的過程中難以有效把握各方面的變動情況,對匯率市場變動的應對能力有限,使得我國的外匯管理效率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不僅會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縮水,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我國外貿的整體發展,長期下去將會影響我國的全球貿易地位,阻礙經濟的發展。
(三)存在與貿易發展不匹配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長遠的進步,對全球貿易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外匯儲備是我國貿易不斷發展的結果。但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的外匯管理與貿易發展還存在不匹配的現象。我國的貿易發展速度較快,但是遠遠沒有外匯儲備總量提升的速度快,這就使得大量的外匯儲備失去了其貿易的根基。金融危機的影響依舊存在,全球的金融市場相對脆弱,對整個貿易的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的不利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政策措施的有效制定和實施,不僅會加大外匯管理的成本,還可能會對我國的外貿及整體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多潛在的不利影響。
(四)相關政策制定和實施不到位
外匯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不到位是我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對外匯進行管理存在的關鍵性問題之一。當前,各項外匯管理措施在制定的過程中依舊沿襲著傳統模式下的管理理念與方法,對金融危機的變動、匯率的變動、我國貿易的發展等考慮不周,在制定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遺漏,其有效性被大大的降低。同r,在政策的實施方面,我國的外匯管理措施還缺乏必要的政策監督,各部門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存在乏力的現象,相關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限制了我國外匯管理的整體能力,使外匯管理風險難以被降低。
四、金融危機背景下完善我國外匯管理政策措施的對策建議
(一)提升對金融危機的預警與防控能力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要想全面強化對外匯的管理,必須要首先提升對金融危機的預警與防控能力。一方面,要對歷史上金融危機的相關影響及各項誘導性因素進行分析,制定出明確的風險預警機制,并加強對各項風險因素的分析能力,與外匯管理進行充分的結合,為進一步強化外匯風險管理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通過對外匯管理政策措施的分析來提升對金融危機的防控能力,為我國的大量外匯儲備提供全方位、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使其能夠免受金融危機變動帶來的風險損失,以此降低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準確把握匯率市場的變動趨勢
匯率市場的變動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其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外匯管理。因此,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要全面準確的把握匯率市場變動的趨勢,通過強化匯率市場化風險管理措施逐步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將我國的外匯儲備與整個匯率市場的發展進行掛鉤,避免匯率變動帶來的各項風險損失。同時,要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避免出現較大幅度的變動,設定匯率變動的范圍和空g,一旦超出這一空間,則要迅速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保證我國大量外匯儲備免受較大的損失。另外,要通過加強各國之間的深入合作,為外匯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政治保證。
(三)加強與貿易發展的匹配度
貿易發展是外匯儲備增加的重要基礎,是當前我國實施外匯管理的重要出發點和立足點,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雖然步伐較快,但是整體的質量還有待于提升,因此其對外匯儲備的管理措施需求較大。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實施外匯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與貿易發展的匹配度,使其各項管理措施都能夠充分服務于我國的貿易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全面提升外匯風險管理能力。同時,要不斷強化與貿易合作國之間的相互往來,使得大量的外匯儲備能夠得到必要的消化,避免給整個貿易發展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進而可以有效提升對外匯的管理能力。
(四)加強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力度
制定和實施各項管理制度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強化外匯管理的關鍵。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各項外匯管理措施進行審核,摒棄傳統的管理模式,以全球經濟發展為導向,以我國的貿易發展為基礎,制定出完善的外匯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要全面強化對各項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度,制定和實施必要的監督管理機制,強化外匯風險管理的監督,使其能夠切實保證我國的外匯安全,并充分發揮其服務于外貿發展的能力,進而不斷提升我國的全球地位。
五、總結
金融危機對我國外匯管理措施帶來了較大的挑戰,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外貿及整個經濟的發展。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外匯管理政策措施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進與完善。我國應該從提升對金融危機的預警與防控能力、準確把握匯率市場的變動趨勢、加強與貿易發展的匹配度、加強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力度等方面出發,全面強化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的外匯管理能力,使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外貿及整個經濟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大賢.金融危機背景下外匯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J].甘肅金融,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