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4: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跨文化交際案例及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跨文化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就我國的外語教學現狀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現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只關注交際行為本身和交際結果,執著于具體目標,但在我們一般性的大學教育中,很難確定學生將來可能與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難像對特定出國人員進行培訓那樣對學生實施有較強針對性的訓練;知識中心模式,則集中于認知層面,主要向學生灌輸有關文化知識,但難以讓學生產生切身體驗,而且還不適用于處理文化的多樣性和動態性,傳授文化知識容易變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向較高層次發展。
另外,我們的教學大綱設計和教學實踐往往缺乏足夠的開放性,沒有給學生較多面對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中,需要依據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正確性的同時還要幫助其提高言語行為的得體性。在近年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的眾多研究中,筆者認為楊盈、莊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識、文化調適、文化知識和交際實踐四大能力系統組成的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實踐的要求,具較強可行性。
目前跨文化英語教學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識導入、文化內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實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學中將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特色、風土人情、歷史事件和現實沖突等素材展示于學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識、意識、思維和交際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能幫助學生達到學習外語語言技能與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機結合的目的。在談到案例教學法時,陳建平(2004)強調:“案例是為適應特定的教學目的而編寫的”,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述特點,使案例教學能很好適用于跨文化外語教學,它對培養能力的重視大過獲取知識,成為語言文化知識向跨文化能力轉變的有效途徑。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沖突發生的原因
與傳統英語教學當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較,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能同時反映出本族語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語的文化信息,能使學生更好地明白交際沖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所產生的,而是由于東西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的。例如,課堂上教師給出如下案例:美國雇傭的一位中國員工,因母親生病請假。他對老板講,他母親如何含辛茹苦將他養育大,他母親的病如何如何厲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準他的假。然而,美國老板就會很難理解,不知他意欲何為。學生充分討論之后,教師總結:分別屬于強交際環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際環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兩國人,在交際中對環境的依賴程度有天壤之別。中國屬于強交際環境文化,交際重“意會,而美國屬弱交際環境文化,交際重“言傳”。
2.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行為的敏感性
在人類的交際中,除語言表達方式外還有手勢、體態、衣飾等表達方法。調查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語言進行表達占30%,通過非語言進行交際占70%。在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和言語行為一樣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響。如,相同的手勢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會有不同的含義。將這些差異呈現在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中,學生能根據教師對背景知識和實例的介紹分析,對因非言語行為引起的誤解作出正確的判斷,對非言語行為的多義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強目的語非言語交際的敏感性,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困惑和誤解。另外,通過對跨文化交際案例中非言語行為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體會體態語、客體語、體距語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內涵和它們所具有的特殊交際功能,從而達到既擴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其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思維的目的。如“OK”手勢的差異,在中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OK”手勢表示“好的”或“贊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勢卻是對人的一種蔑視和侮辱,就像在中國“拳頭緊握翹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樣。
3.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對待異文化的調適能力
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樹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識觀念,或多或少會犯民族中心主義。教師可以拿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為例,讓學生就小說中母女雙方表現出來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進行辯論,探討民族中心主義思想在中美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給小說中四對母女間的交流與溝通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應采取一種理性的文化相對主義的態度。跨文化交際案例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客觀的態度、相互寬容的眼光去看待異文化,盡量避免民族中心主義,增強對待異國文化的調適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跨文化外語教學課堂中案例分析法的運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選擇要適當,即案例內容要與課文主題關聯、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展開,以便于課堂教學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跨文化語境下的各種日常交際、異國文化體驗、跨文化交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等都可以作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驟地進行:教師提問――閱讀案例――分析案例――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教師總結是不可或缺的5個環節。教師提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活動的目的性;閱讀案例既能獲得語言文化知識,又能訓練閱讀技能,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訓練學生思辨能力、判斷能力的過程;分組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技巧,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見解,以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得出結論是學生進一步積累知識和提升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也是概括、歸納能力的訓練;教師總結作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個環節,為知識的準確性和系統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的獲取
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的獲取途徑主要有:
1.影視案例。在課堂上欣賞影視,案例的內容選擇要有利于課堂教學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并能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起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師可根據某一特定場景,剪切影視中符合要求的片段進行討論和分析,在激活相關本國文化的框架內對西方文化進行詮釋。例如,電影《阿甘正傳》一直披視為原版經典.也是語言課堂教學的極品。盡管阿甘是個弱智者,但處處彰顯了美國的個人主義和平等主義文化的價值取向。因為美國文化認同個人的努力,“傻子”阿甘獲得很多人的尊重,而在集體主義文化取向的等級森嚴社會中,很難想象讓一個傻子作為集體的代表,獨攬所有的榮譽,借助于這兩種文化的價值取向,可以解釋更多的文化現象差異。在這部影片里,可以說東西方文化的沖突隨處可見.教師可根據需要對影片進行有針對性的剪切和討論,進而在感性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不是單純獲取抽象的理性知識。
2.文學作品案例。文學作品能夠提供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讀者從中得到對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學作品通過對人物在社交場合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的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在目的語使用者產生的心理投射。間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切身體驗案例。目前國內高校的涉外專業大都聘有外籍教師,教師應充分利用外教和留學生資源,多組織一些交流活動。以青島理工大學每年一屆的外語文化節為例,在為期近兩個月的文化節中,通過組織文化差異專題討論、各種慶祝活動、赴外企實地參觀等活動,將學生與外籍人士交際中遇到的沖突總結分析,進而達到消除障礙,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奧運會、世博會等國際賽事志愿者的參與經歷也可以作為跨文化外語教學案例的重要來源。
五、結語
對于大多數沒有在西方國家生活經驗的師生來說,僅僅依靠課本的知識是不足以提高交際能力的。跨文化交際案例教學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際沖突發生的原因,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行為的敏感性,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對待異文化的調適能力,達到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目的。文化差異實例分析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缺乏目的語語境的情況下,跨文化案例分析法教學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隨著跨文化交際教學經驗的積累和課程研究的深入,定會涌現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國實際的跨文化外語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Don Snow.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常俊躍等.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內容依托教學問題的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5).
[3]許力生.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陳建平.案例教學法與商務英語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113-115.
一、 跨文化教學的趨勢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國際交流日益增多,不管是跨國公司之間的經濟往來、旅游愛好者之間掀起的出國旅游熱、還是出于愛好主動學習第二語言,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進行跨文化交際。正因為有交流的需要,相對應地跨文化教學及其研究也應運而生了。為此,我國各大院校也紛紛開設跨文化相關的各種課程,教師們也結合教學經驗采用了諸如講課、小組討論、調查報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和素材,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點和特點。在這諸多方法中講課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為它對于傳授知識的作用最明顯,但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而案例分析,尤其是對影音資料進行的案例分析,這種方法對于提高學生興趣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們要把這種方法應用到跨文化教學中去。
二、案例分析法的選取途徑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代,當時是通過采取真實情景或事件的案例型式的教學,這種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從而取得教學的成功。這種方法受到重視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事了。下面著重選取了三個途徑來具體介紹一下案例分析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 真實的生活場景
生活是最好的舞臺。教師應善于發現并充分挖掘特殊的生活場景,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外教提供的資源,多和外教交流,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也可以組織一些東西方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討論各國之間文化差異、各種西方節假日慶祝方式、以及赴外企進行實地參觀等等的各項活動,使學生在外企的實訓和上崗實習等教學活動中,面對面地和外國人進行交流。然后把他們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沖突,進行總結并分析原因,以消除摩擦和誤會,從而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這些生活中真實具體的案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 生動形象的文學作品
我們現在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大部分都是通過學習、閱讀文學作品了解到的。因為它能夠提供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讀者在閱讀中對于西方文化進行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學作品通過對人物形象在社交場合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的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在目的語使用環境下產生的心理條件,從而間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學校里,課堂上學習的東西非常有限,因此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空閑的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 多媒體技術的影視資源
影視資源用于教學,尤其是跨文化教學中具有其特殊的優點和特點。因為電影電視對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且受歡迎的一種媒體,它比別的教學手段更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也因為電影電視比起教學課本和其他書籍更戲劇化、動態化。而且它也能更加直觀化地展現出人物的心理特點或是社會文化習俗,也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論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形象,易于理解。隨著電影科技的發展,將呈現給人們更豐富、更具體的觀影體驗,使人們能夠獲得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感。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長學生對他國文化的了解,提高意識興趣和好奇心,還可以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跨文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西方優秀的電影情節進行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對電影情節案例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的優勢
案例主要是提供了他人的經驗和教訓,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過分析案例情境中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等來了解人物的行為,評價其對錯,進而告訴我們在實際的跨文化交流中如何應對。在跨文化教學中案例分析法的優勢也顯而易見,下面從三個方面對跨文化案列的優勢進行分析。
(一)跨文化案例能夠給學生提供真實的生活情景
對于大多數中國的學習者來說,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不是很多,對一個國家的學習只能依靠書本和電視等,書本上面的東西都是死的,僅僅可以用來積累知識,但生活是活的、流動的,無時無刻都處在變化之中。如此便導致很多人往往書本上功夫很到家,學得很好,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能為其所用。然而,跨文化案例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縮影,是真實生活的演繹,里邊不僅涉及了語言知識、行為動作,還涉及了為人處世、文化習俗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生動形象的場景往往給人更深的心靈感觸,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對文化知識的了解與學習。更重要的是,對案例的分析及相關問題的解決為學生以后的實際生活和教學工作也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借鑒。
(二)跨文化案例有助于促進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的理解力
調查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語言進行表達約占30%,通過非語言進行交際則占70%。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尤其是外國人的非語言表達特別豐富。而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將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中呈現出來,學生能根據背景知識進行分析,對因非言語行為引起的誤解、沖突作出正確的判斷,能增強對目的語非言語交際的理解力,從而減少跨文化交際的沖突。
(三)跨文化案例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沖突問題的能力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文化的人看法肯定也不一樣。通過對跨文化案例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我們知道交際沖突的主要原因不是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造成的,而是東西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的,在比較和分析中加深對多種文化的了解,逐步學會站在不同立場看問題,促進多元化視角的形成,這種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不僅這樣,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避免誤解、沖突,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鍛煉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跨文化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往,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國家、社會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在教學中運用案例分析法,能增長學生的知識以及對異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成功。(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一、跨文化交際學的發展與教學研究
“跨文化交際”是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無聲的語言》一書中首次提出的,現已成為高校開設的一門重要跨學科課程和研究熱點, 同時也是商務人士、留學生和移民培訓的重要內容。針對新《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提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特別是2009年《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商務英語專業的知識與能力由四個模塊構成:語言知識與技能、商務知識與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與人文素養。因此,跨文化交際課程成為國內部分高校英語專業或商務英語專業的必修課和公共基礎選修課。
哈佛商學院前院長Robert 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疇內經商時,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技能”。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著名學者胡文仲、高一虹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語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寬容性和靈活性。Susan Eckert(2006)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盡管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處在于跨文化交際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案例教學法的研究文獻中,多強調其在跨文化交際學課程應用中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注重理論性,強調案例教學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將介紹案例教學法在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中的意義,并著重介紹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具體操作和選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學法運用于跨文化交際學課程的意義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是指教師根據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宗旨,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將學生引入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典型的案例講解,使理論具體化;同時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理論解析具體和典型案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1)更強調理論聯系實踐,關注社會問題,能增強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2)通過案例教學,學以致用,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3)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和討論,能提高學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強團隊精神;(4)注重師生雙方的合作,教師引導為主,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
三、案例教學的特點以及具體操作
案例教學法成功關鍵之一在于案例的選擇和整理。選擇案例前應了解案例的基本特點,案例應具備以下特點:(1)真實性。真實的案例更能讓學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學習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能較快地移情于真實語境中,提高對問題的認識。(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說服力,如相關電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應了中西文化差異。(3)相關性。所選的案例需與教學內容相關,否則再典型也意義不大。(4)目的性。所選案例應服務于教學目的。(5)可讀性,即案例能被學習者理解,包括難度系數和語言都應該合適。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與國家,企業學校之間跨文化交流日漸頻繁,科學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新媒體以及網絡資源的壯大,案例的來源更加多元化。同時案例也呈現多模態多維度特點,包括視頻、廣播電視新聞、書面案例材料、報紙文摘、圖片等。只要具備跨文化意識,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適的案例不是難事。
案例教學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將先從宏觀角度介紹案例在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課堂知識導入、知識講解、知識運用、知識檢測),然后從微觀角度介紹案例的具體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紹、案例討論、案例總結、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際課堂中,在知識導入、講解、運用和檢測過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個案例,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案例。如講解Edward Hall’s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Orientation)時,可以使用簡短視頻或者貼近生活的簡短對話導入課堂:
1. Chinese: I just know you don’t like my idea.
American: How? I didn’t say a word.
2.American: You said yes.
Chinese: That doesn’t mean I agree.
通過這個簡短貼近生活的對話,學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語境文化差異,中國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體講解中,還可以使用中西方詩歌對比案例。中國古代詩人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雪萊的《悲歌》―“徒然落淚的悲傷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樹木,凄涼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為了世上的不公!” 請學生分組討論兩首詩歌的異同。在知識的運用階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種案例,如真實案例,情景模擬。假設你是美國人,邀請去中國朋友家做客,而你因為要參會不能去,你會如何表達?然后角色互換。這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又能檢測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案例分析討論時,還要關注案例背后文化差異的原因。通過案例啟發式討論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發現他們的潛能。
微觀層面介紹案例教學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紹、討論、總結和反思。1.案例準備:教師或者學生應在課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選擇應注意真實性、典型性、相關性、目的性和可讀性等,從網絡視頻、電影電視、書籍、人物訪談、圖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適當改編案例。2.案例介紹:案例教學前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根據案例的內容,教師可發放案例書面資料給小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形式,如廣告宣傳的跨文化差異,就需以播放視頻方式,這樣學生能直觀感受,如可口可樂在中國和美國的廣告視頻。3.案例分析和討論: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對案例進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樂廣告中美文化差異,可以從廣告音樂、圖像和動作等多維度,也可從中西文化差異的多維視角解讀案例。教師須注意營造自由的討論氛圍,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補充。4.案例總結: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結合學生對案例的具體分析情況,進行點評和總結。在點評中,應注意分析各個小組的優點和不足,對表現好的組進行肯定,歸納出原因,同時應該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指出爭論的要點,并運用相關理論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樂中美文化差異:可口可樂在美國的廣告體現了美國個人主義和自由的價值觀,而它在中國的廣告則體現了集體主義價值觀。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學法不可缺的一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通過一個案例的教學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跨文化沖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過可口可樂的案例分析教學,得到相關的啟示。我國企業跨境廣告或者外宣視頻制作時,應考慮到西方文化的特點,進行調整。
鑒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學法可以從多渠道選擇案例,有效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講解跨文化非語言交際時,運用多媒體視頻(如美國電視劇《不要對我撒謊》和視頻《手勢在不同國家的含義》等,能更直觀讓學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請學校留學生加入課程,了解他們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了解文化差異。還可以從各個領域獲取案例,如音樂、建筑、家具等,進行對比分析,獲取文化差異信息。
四、案例教學成功的要點
為使案例教學法更能有效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案例分析教學中,需注重學生的參與,學生應參與到整個案例教學中。選擇案例時,教師要考慮學生對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學生的性格特點。案例材料的閱讀觀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案例的總結,都可以以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案例教學中,教師為主導指的是教師充當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進行案例分析前,組織學生分組,并明確教學目的、小組任務和內容,提高活動效率。在案例具體分析討論中,教師應觀察、引導、點撥、鼓勵學生,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在案例總結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發言進行科學點評,并簡明扼要概括學生的陳述,提出相關建議。在案例的反思過程中,應啟發學生舉一反三,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二)案例選擇應與時俱進,貼近社會實際,突出時效性
案例教學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文化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搜集整理案例時,要堅持與時俱進,突出實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信函和商務談判影響,往往認為中方談判人員愛面子,重關系,談判多采用間接方式,而西方談判者利益為導向,談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滲透,談判特點也有新的變化。因此在案例教學中,可以邀請正從事商務談判人士介紹他們的經驗體會,或者閱讀最新期刊雜志,如“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等,在課堂上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時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學案例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有力補充。在具體教學中,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擁有大量的跨國公司和中外合資企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可以邀請中外人士和商務人士來課堂進行講座,或者通過已畢業學生或實習學生親身經歷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講解文化差異。如果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城市,可以觀察、問卷調查或者訪問外國游客對中國的感受,并進行分析討論。具有留學生或者交換生資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請留學生來課堂,講解他們來中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身邊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更直接真實地了解文化的差異。
總結
鑒于跨文化交際課程實踐性強,案例教學法通過用真實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調動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時有利于和諧的師生關系的發展,是跨文化交際課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在使用中,還需要適當和傳統教學法相結合,教師應對相關理論做清晰的闡釋,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據有方向,同時避免太主觀。
參考文獻:
[1]陳準民,王立非.解讀《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試行)[J].中國外語,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 /…/liste./20110324html
一、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被介紹到國內,跨文化交際這一跨學科研究,已經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從引進西方理論和研究方法,到結合中國實際多角度探討學科內涵和外延,“跨文化交際”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關注。至今我國已有幾十所大學的外語院系開設了這門課程。注重研究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強調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界內外的普遍共識與具體實踐(許力生,2012)。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擔負起了培養和提高學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任。目前,從高職高專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階段,均出現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筆者通過國家圖書館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進行了統計,截止2016年6月,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編寫的跨文化交際課教材已出版超過60種。本文將對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學課程的現行教材進行梳理總結,并結合課程學習者的需求調查,探究跨文化交際學教材的發展現狀,以期為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學課程發展和此課程的教材建設提供幫助。
二、學習者需求調查
語言學家Harmer1983指出,研究教材的一種方法是看它是否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Breen&Candlin1987、Cunningsworth2002等也認為,評估教材要考慮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和差異,以及他們的需求和興趣,是否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等。特別是Breen和Candlin強調對教材的評估要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者的需求為首要目標。基于此理念,筆者進行了學習者需求調查,以了解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課程選用教材使用的實際情況和意見。
(一)調查對象及形式
筆者選取了上海理工大學英語專業2015年秋季選修跨文化交際學課程的學生作為本次調查的對象。學生年級分布為大二及大三,學生共110名。調查形式為問卷和面談結合的方式。調查共發放問卷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2份。同時隨機抽取了20名學生,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更詳細的訪談。
(二)數據分析
在回收的102份有效問卷中,大二學生42名(占41.2%),大三學生60名(占58.8%)。
1.對教材的總體評價
大部分學生(97.1%)對課程使用教材的總體評價良好,其中選擇滿意的占59.8%,選擇基本滿意的占37.3%。
2.課程學習預期及教材內容評價
對于跨文化交際學這一課程應涉及哪些內容,學生的認識各有不同。但能看出一些共性的認識,比如“跨國交際”是學生覺得課程最首要的內容,有86.2%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包含跨國交際。相比之下,對于本應屬于跨文化交際學的“跨性別交際”、“跨代(年齡)交際”等內容,學生并未有充分的了解。39.2%的學生認為“跨性別交際”屬于課程內容,選擇“跨代(年齡)交際”的學生為34.3%。根據后續與學生的面談了解,造成這一認識的原因有二:一是自身對學科內容認識的不足;二是所用的教材中的內容多為跨國、跨民族交際,對跨性別和跨代交際并未有所涉及。對于課程學習最感興趣的部分,學生的選擇集中在“交際案例分析”(31.3%)和“英語國家文化介紹”(30.3%)。對于屬于課程重點的“跨文化交際基本概念和理論的介紹”,只有19.6%的學生選擇。經過面談也對這一現象有了進一步了解:大部分學生抱著實用性的態度學習此課程,希望能直觀感受跨文化交際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并希望通過實際的案例分析、學習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就本應是重點的學科概念和理論,學生一致反映選文過長過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對于選此課程的大二學生,由于閱讀能力的限制,這一部分更是難點。另外,學生認為各章節選文的編排過于零散,部分篇章之間關聯度不大,很難從中提煉出重點。
3.教材練習及配套資料評價
對于教材的練習設置是否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有所幫助這一問題,大部分(74.5%)的學生選擇了“有一定幫助”,說明練習的設置對于此類非語言技能訓練的課程也同樣起到重要作用。對于教材是否需要制作配套光盤或網絡補充資料,超過半數的學生給予了積極的回應,69.6%的學生認為需要添加此類配套資料,以幫助對重點和難點的分析理解。
(三)學生需求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筆者得出幾點對于跨文化交際學課程教材的學生需求:(1)教材的重點概念和理論性內容應編排得系統化,避免過于零散和前后重復,便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和理解。選文應難度適中,重點突出,避免冗長。(2)教材內容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概念或理論性內容之后,需要相應的案例分析,給予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將理論運用于實踐。(3)除了教材本身,需要有相應配套的光盤或網絡補充資料,以幫助學生自學和加強對重點難點的理解。
三、現行跨文化交際學教材分析
(一)研究對象
選取經不完全統計,市面上可得的跨文化交際學國內教材中,大部分為2009年和之后出版或改版的教材。故本文在眾多教材中,選取2009年以來國內出版的,面向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際學教材8本。其中7本為英語編寫,1本為中文編寫。8本教材中有1本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本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二)現行教材分析
筆者根據學生需求分析的結果,從教材內容編排、理論與實踐結合性和練習及補充擴展資料這三方面,對這8本面向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學教材進行具體分析。
1.教材內容編排根據教材的目錄概覽,此8本教材章節編排各有不同,但大都涵蓋了一些跨文化交際的主要話題和理論。對于“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這兩個基本概念,8本教材均專門設章節討論;對于“價值觀體系”這一重要概念有7本教材設獨立章節討論;6本教材專門安排了一整章介紹“跨文化交際能力”;5本教材涉及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這一話題。但是,對于“文化身份”、“性別研究”這類本屬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內容,各只有一本教材設章節討論。這與前面提到的學生需求分析的調查結果相吻合。教材內容編排的傾向性,造成了學生對跨文化交際學基本內容的認識不夠完整。此外8本教材均直接或間接地選取了國外跨文化交際學經典著作或教材的部分篇章或段落內容。其中選取頻率最高的就是EdwardHall的“高低語境文化”(7本教材涉及)和“空間和時間的概念”(6本教材涉及)。但是,各教材的選文難易程度差異較大。有些簡介摘選改寫的篇章過于簡單,同時部分教材從國外專著或原版教材直接選用的篇章過于冗長,對國內本科生來講閱讀難度也較大。
2.理論與實踐結合性8本教材都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其中4本是在章節內容安排上體現,理論概念介紹和實際跨文化交際環境分編章節。實際跨文化交際環境涉及的有:社會交往習俗、家庭觀、跨文化交際與教育、跨文化交際與商務等。其余教材是在介紹概念或理論性內容之后,附上相應的案例分析,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受,以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但是某些案例的編寫或選取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案例有明顯的“虛構”之嫌,有些案例與之前介紹的理論知識點關聯度不大。
3.練習與擴展資料8本教材均在各章編寫了練習,并且多為開放式的思考題。在考查學生對各章節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主觀能動地考慮問題,而非機械地得出答案。其中有4本教材附有參考課外書目或網址的建議,利于學生拓展學習,拓寬了自學空間。但是有些問題編寫過于籠統,與章節內容并無直接關系。有些推薦的閱讀書目過于專業,難度不適合本科階段的學生。
(三)跨文化交際學教材發展現狀
基于以上對現行教材的分析,可對跨文化交際學的教材發展現狀有進一步了解。可喜之處是:1.作為英語專業一門較新興的課程,可選教材越來越多,越來越新;2.多本教材為新版,在舊版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反饋,內容有了更新改進,更適合實際教學,更具時代性;3.章節的編排基本涵蓋了跨文化交際領域討論的主要話題,涉及了重要理論及基礎概念。同時也發現一些現行教材的缺陷:1.由于一直以來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此課程沒有統一的教學要求描述,教材編寫缺乏大綱實質性的指導;2.教材的原創性不夠。大多參考國外跨文化交際教材體系,內容重復度高。3.未緊跟學科最新研究趨勢。缺少較新理論的探討,與學科本土研究的結合度不高。4.教學對象不夠明確,教學安排不清晰。各本教材語言難度相差懸殊,籠統定位英語專業學生,未指明具體使用對象,如適合哪個年級的學生。8本教材都未給出教學時數、學時安排的建議,不利于教材的實際使用。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和教學在國內的起步較于歐美雖然較晚,但發展卻非常迅速。如今這一課程也大多被置于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之中。課程教材從一開始的寥寥數種到現在的百花齊放,充分說明了這門課程受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通過基于學習者需求調查的教材現狀分析,發現現行教材優劣并存。對教材發展現狀的了解,有助于今后教材建設的完善和提高。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更適合的教材,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更優化教材的使用,仍需我們在實踐中得出結論。
一、跨文化交際的定義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 ation,早期也稱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 on。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進行的口語交際。也可以被認為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生的一切交際行為。跨文化交際學科最先在美國出現并且得到發展。美國是個大熔爐似的移民國家,因此形成了美國的多元文化格局,文化碰撞是必然存在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強調并維護自己的文化,于是跨文化交際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寫照,同時又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但是離開文化,語言的存在就失去了意義。文化內容制約、影響和決定語言的形式和運用。商務英語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語言,它蘊含著豐富的商務文化,包括各種禮節、習俗、傳統等。商務英語的高職院校學生,既要學習語言知識,更要對世界上各種跨文化現象有所了解和掌握,從而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從容交際,有禮有節,行為得體。因而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跨文化的含義、跨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實訓中從課內外多方面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在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中開設跨文化課程。
三、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置
從課程設置來看,《跨文化交際》要設定為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經過先修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語言、文化和交際這三者的關系,通過精講多練和大量的案例分析強化訓練,模擬交流學習,掌握手勢和其他形式體態語的廣泛應用,掌握在相關專業領域的跨文化交際產生的根源和預測行為后果,避免心理障礙解決文化沖突,促進跨文化交際敏感性,能使用英語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得體的交際,促進跨文化合作能力。其重點學習內容如下:(1)文化多元的存在;(2)言語交際模式;(3)非言語交際模式;(4)文化休克和面子理論;(5)跨文化認同和適應;(6)跨文化行為能力的促進。
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該課程建議作為專業課程的衍生課程來對待,所以應在大二或者大三開設。由于大二、大三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均達到了一定的訓練要求,因此,本課程的課堂教學可以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即設置任務啟發學生對各種跨文化現象進行探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經常組織課堂情景模擬及實訓,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導向的學習過程,涉及的主要教學方法有雙語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個人反思法等。針對跨文化交際屬于大部分學生未曾真正接觸的領域,除了任課老師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經歷,能結合自身經歷,適當以點代面地展開討論學習,遵循循序漸進法,逐步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教學手段方面,大膽地利用目前的校企合作基地,開展跨文化交際課堂外教學,進行文化參觀,鼓勵學生通過對畢業生的采訪,豐富教學資源。教師也可借助各種影像視聽及文字材料等系統地向學生介紹有關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面深刻地了解和領會各個專題的教學內容。在每個專題結束之后,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就自己所見所聞的各種文化現象及案例進行討論,邀請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的體會和觀點,這樣能更好地讓學生加深理解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找出理論和實際之間的差距及其原因,以培養其跨文化意識并提高其商務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在國際商務活動實踐中還存在著語言能力不足,跨文化意識欠缺,跨文化知識不足等問題。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既懂英語又通曉英美國家文化的復合型商貿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而,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有助于跨文化商務溝通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學習英美文化和相關的商貿文化的內容,如非語言交際的技巧、文化沖突解決之道、跨文化交際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際原則等,使自身跨文化環境下的商務交際技巧不斷提高, 將來能更好地服務對外商貿行業。并且隨著國際商務活動的日益頻繁,跨文化商務溝通能力逐漸成為國際商務從業人員越來越重要的一種素質。
參考文獻:
[1]房玉靖,姚穎,主編.跨文化交際實訓[M].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15-18.
一、跨文化語用失誤的概念及國內外研究狀況
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常見現象。近年來,隨著商務活動的日趨頻繁,跨文化語用失誤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語言教師的重視。英國語言學家Jenny Thomas為跨文化語用失誤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大部分關于跨文化語用失誤的研究都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之上進行的。其他學者以Thomas的理論為基礎,對語用失誤分別進行了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分析了語言語用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方面的漢英差異,指出導致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包括文化差異,文化遷移,母語遷移,違反語用規約,語言語用知識和社交語用知識的缺乏等。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其研究為其他相關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
二、研究商務英語交際中跨文化語用失誤的重要意義
研究跨文化語用失誤對于順利開展國際商務活動和商務英語教學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世界經濟全球化需要大量適應市場需求的國際商務人才。國際商務人才的特點是具有扎實的商務英語功底,熟悉商務領域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一種理解文化差異并做出適當反應的跨文化語用能力。研究跨文化語用失誤有利于指導商務人員跨越文化障礙,在跨文化交際中調整自己的言語行為規范,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交際沖突、誤解和分歧,發現交際故障之所在并知道采取怎樣的補救措施,實現商務合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商務英語的最大特點就是交際性和實用性。目前的商務英語教學基本上還是依照“英語+商務知識”的模式進行,教師只重視語言技能和商務知識的傳授,忽略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導入和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使語言與文化脫節。為適應入世后中國商務活動日益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跨文化語用能力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培養十分必要。研究跨文化語用失誤有利于推動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改革發展,將有關言語行為中的跨文化語用內容增加到商務英語教學大綱中,在教學中將語言與文化相融合,以培養既懂得商務英語專業知識又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國際商務人才,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
1問題的提出
跨文化交際學是研究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問題和沖突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和沖突的學科。[1]SteveKulich強調,21世紀是我國培養學生具備跨文化能力的時代,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將使學生終身受益。[2]《外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終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是:應具有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英語文學賞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這凸顯了當代教育背景下對英語專業人才應具備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那么,在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中,該選擇什么教學內容,采取什么教學方式才能使英語專業學生多角度、深層次研究和分析目的語和本族語文化,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促進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國內許多學者已經開始探索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上,有關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實證性研究比較欠缺,跨文化交際課程信息量大而課時少、知識輸入多而輸出少的窘境要求教師必須反思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將“翻轉課堂”模式引進跨文化交際課程,對于提高學生在國際思潮中的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2翻轉課堂的內涵
2.1以建構主義為指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為認知的主體、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對象。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建構,而不是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核心思想包括:(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知識“外化”,并實現自我反饋。(2)強調“情境”對意義的建構: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習者能充分調動原有的認知儲備,去接納和吸收新的知識。(3)強調“協作學習”:開展會話交流,教師和學生共同批判地探討各種思想、觀點,并進行辯論。在翻轉課堂上,把傳統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課前通過“微課”視頻完成知識傳授,課堂上通過與老師同學的共同協助來實現知識的內化過程,這正好與建構主義的理論思想保持了高度一致。
2.2以信息技術發展為依托
“翻轉課堂”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產物。以移動互聯、云計算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推動了教學手段的革新。“微課”是“翻轉課堂”的主要載體,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針對每堂課的主要知識點,運用多媒體技術來錄制供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一種微型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和理解,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為課堂討論做準備。同時,“MOOCs”的應用使翻轉課堂吸納了在線開放課程的優勢,強調“互動、交流、反饋”和“在線學習社區”,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
2.3以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
RobertTalbert[4]總結出翻轉課堂的實施結構:在課前,學習者采取自主學習模式,通過教師提供的視頻上對知識點的講解完成信息輸入,并發現問題;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討論來解決問題,并總結、反饋。在翻轉課堂的課前設計中,教師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讓學生在獨立學習中消化知識,發現問題,并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重點突出的是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采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演講、辯論等形式來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跨文化交際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3.1教學目標
跨文化交際研究著名學者MikeByram[5]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跨文化公民素質”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幾個方面:(1)了解文化對交際活動的制約與影響,把握交際活動的豐富性、復雜性,熟悉跨文化交際的基本構成。(2)學生認識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作用,培養跨文化意識。(3)形成和發展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和寬容,擺脫“文化定勢”,開放大腦,解放思維,用包容的方式去和與自己有不同文化價值取向的人進行交流。(4)提高跨文化交際技能,提高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加強跨文化敏感性和反思意識的培養。“翻轉課堂”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方式和途徑,通過強調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協助能力,來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主性培養和可持續發展。
3.2實施條件
3.2.1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是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來設計并制作完成的微課或慕課。跨文化交際課程中涵蓋的內容不僅僅是對各國文化知識的平面展示,還需要有形式多樣的、不斷更新的素材和技術來進行對比分析和立體展現。跨文化交際課程內容繁雜,涉及面廣,課程分為不同主題,每個主題需要提煉成約10分鐘的小視頻,其內容既要包含文化知識,更要能引發思考、啟發思維,因此,教師在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提高信息技術能力,這樣才能發揮微課或慕課的優勢。3.2.2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翻轉課堂將傳統的知識傳遞過程放在課前,學生通過教師提供微課來學習和思考,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基礎,采取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獨立的、個性化學習,自主安排知識的學習;在課堂上,師生面對面地互動交流,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的內化;課后學生進行自主的復習和鞏固,這種“逆向”的教學模式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的主觀認識、親身體驗和自主學習能力,這是認知活動、實踐體驗、探索思考的重要保證。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已趨于成熟,具備獨立的思維能力,自我意識和意志力更強,這為翻轉課堂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3.2.3學習者的心理需求翻轉課堂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課前,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下有足夠的時間去自由選擇和接受,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課堂上,學生在做好的知識準備后在課堂上會更自信,表現也會更活躍,這正能符合學習者的心理導向。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學并給以足夠的時間,多數學習者能獲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在翻轉課堂的課前自主學習階段,學生有寬松的信息化學習環境,輕松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必受傳統教學模式中時間、地點、教師教學方式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能力調節學習進度,在課堂上,依據自身的學習基礎,更有“勇氣”來提出問題和想法,與教師或同伴交流,有充分的機會來展示自己。
3.3操作步驟
根據翻轉課堂的內涵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許力生教授主編的《新編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中的unit9intercultur⁃aladaptation為教學內容,筆者嘗試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3.3.1課前教學設計在翻轉課堂中,知識的傳授一般由教師制作的教學視頻來完成。教師可以在自己制作的視頻中,從網絡開放教育資源中尋找與interculturaladaptation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源來補充課程教學內容,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教學視頻的內容充實度、互動程度以及視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對文化知識點和術語(如culturalshock,sojournerad⁃aptation,ethnocentrism,disequilibrium等)進行講解時可以借助圖表,圖片,動畫、視頻來突出視覺效果,強調知識要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構建內容豐富的學習平臺。完成教學視頻的學習后,學生要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以鞏固知識要點并拓展思維。傳統的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學生被灌輸大量的文化知識和“文化事實”,學生只是被動的記憶,并不懂如何應用和實踐,更談不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教師應該將知識點融入具體的案例中來,從文學作品、新聞案例或影視作品中選取一些“文化適應障礙”的案例為學生創建問題情景,利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結合學生自身的切身經驗,如howdoyouusuallyfeelwhenyoubegintoliveinanewplace?Doyouhaveanysuggestionsforadapt⁃ingsuccessfullytoanewculture?在真實情景中掌握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利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向新知識進行過渡。同時,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工具與同學進行互動溝通,了解彼此在適應不同文化環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心得。3.3.2課堂教學設計學生在課前做好知識儲備后,接下來就是如何在課堂上完成知識內化的最大化。教師在安排課堂活動時,應鼓勵學生通過協作、對話等方式來充分發揮主體性,完成對知識的消化與吸收,促進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具體可以分為四個步驟:(1)知識點的鞏固。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課前視頻中提出的問題,將重點難點(如honeymoonstage,euphoria,rebuilding,transi⁃tionalshock,futureshock)再提煉,一方面能檢測學生的課前學習效果,同時也能幫助學生解決對知識點存在的理解問題。(2)案例分析。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案例的討論,每組約3-4人。學生在課前已經對案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在課堂上要將自己的意見與同伴們進行交流和探討,分析過程有理有據,目的性更明確,這就避免了出現無意義的爭執,與傳統的課堂討論環節相比,大大提高了討論的效果和效率。在翻轉課堂的互動活動中,教師需要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動態,及時解答問題。學生經過課堂協作學習之后,小組派代表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分享心得,提供多種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辦法,打破“固定思維”和“答案唯一論”,鼓勵學生開闊思維和發揚創新精神。(3)教師反饋。學生課堂討論階段結束后,教師要對案例中包含的文化知識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同時從學生分析問題的切入視角、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來指導,糾正在討論中反映出來的普遍問題,最終引導學生如何通過評判性思維來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適應問題。課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案例分析和總結,撰寫反思日記。(4)評價。翻轉課堂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通過獨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在小組協助學習中的表現、成果展示、案例報告、反思日記等方面來綜合判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溝通技巧,幫助教師改善教學,引導學生自我修正,應對各種紛雜的文化現象。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6-0206-02
一、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行為源與反應者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換句話說,也就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亦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習慣用自己的語言思維交談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而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經濟、社會、地理環境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同的語言思維環境也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等諸多的語境,因此這往往就極可能會造成話語推論錯誤,造成沖突和障礙。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過多地注重講授語言的知識結構,以及過分地強調語法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師不僅教學方式單一,而且還使外語課成為其演講課,這些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特別是交際能力的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要求人們掌握正確的語法,而且要求人們準確地把握語調節奏,爭取做到和母語者游刃有余的無障礙溝通,同時還需要學會做得體的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建構的是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但更為重要而迫切的則是給學生提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
二、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有關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探索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相關的教學模式也要根據教材和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隨時進行調整。筆者認為切實可行的途徑之一是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有效的信息來擴大學生的英語知識,從而讓學生接觸和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此外,教師在授課時也可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適當地給學生增加一些有關文化交際方面的材料。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自由地閱讀一些他們所感興趣的有關英美文化的文章、報刊雜志,從而使其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學典故等方面的語言背景知識。
(一)案例分析教學法
利用課堂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手段――案例分析教學法。在跨文化外語教學課堂中,案例分析法的運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選擇要適當,也就是說案例的內容不但要與課文主題緊密相關,而且還要有針對性地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進行展開,從而以便于課堂的教學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作為案例的材料有很多,譬如跨文化語境下的各種日常交際應用、異國文化的體驗之旅、跨文化交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總結等。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驟地逐一進行:教師預先提問――自由閱讀案例――思考分析案例――分組自由討論――概括得出結論――教師歸納總結,這是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外語教學課堂中不可或缺的5個重要環節。教師的預先提問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間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由的閱讀案例使學生在能獲得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訓練其閱讀技能。因此,教師應當在此環節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快速地獲取有效的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在用案例分析法教授跨文化外語中,最為關鍵的階段則是思考分析案例的環節。因為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不僅會形成跨文化的意識,而且還會使其思辨能力、判斷能力得到訓練。正因如此,教師應對這一環節的運用格外重視。分組自由討論則可以同時提高學生兩方面的能力,即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語言的交際技巧。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膽地暢所欲言,直抒胸臆,從而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而使學生進一步積累知識、提升跨文化意識的過程就應是概括得出結論這一環節。此外,這一環節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作為運用案例分析法教授跨文化外語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教師歸納總結,這就為知識的準確性和系統性提供了保障。
(二)互動教學法
互動式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每種方法也有其自身所獨有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靈活運用。筆者在此介紹以下三種較為特殊但又具有一定實用性的互動式教學法。一是主題探討式互動教學法。主題是互動式教學的“靈魂”,教學雙方圍繞主題展開互動,有利于達成預期的教學目的。其方法所遵循的一般步驟為拋出主題――提出主題中的問題――思考討論問題――尋找答案――歸納總結。這種方法的好處就在于主題鮮明,條理清晰,討論深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性思維。但同時,此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就是教師組織的難度系數較大,學生所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具有不可預測性和不可控制性,而這些往往就會成為影響教學進程的問題。二是歸納問題式互動教學法。歸納問題式互動教學法就是指教師在課前針對教學的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問題,概括歸納出課堂上需要互動的問題。在教學過程開始時,教師將事先所準備好的問題一一向學生拋出,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潛力,使學生廣泛思辨、爭論,最終達到了解、熟悉和掌握所學內容的目的,同時開闊學生的思維。這種方法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其思維的創造性,但同時也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需要預先做好準備工作、充分備課。三是多維思辨式互動教學法。這種方法是教師把現有的定論和解決問題的經驗率先提供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可以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指出這些經驗方法的優劣并對其加以完善,也可以有意地設置正反兩方,讓學生在爭論中尋找出最優的答案。一般的程序步驟只有簡化的三步,即解說原理――分析優劣――發展理論。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分析問題深刻全面,自由發揮度較大,而這對于教師則是一種挑戰。這種方法要求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理論水平,并對突發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思路具有較強的分析掌控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其自身的需要選擇適當的互動教學方法。
(三)雙語教學法
雙語教學法是一種相對新型的教學模式。而這種方法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就是應該如何考核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根據雙語教學所具有的特點,筆者認為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時,對學生的考核可以不采用一紙試卷定成績的傳統考核方式,而可以采用綜合幾次課業成績來最終確定學生分數的新型模式。在這里需要強調一點的是:筆者所說的課業有別于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課后作業。首先,筆者所指的課業需要學生以英文的書面表達的形式來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時鍛煉了學生英文寫作的能力;其次,課業的內容要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操作性,也就是說學生不僅需要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還需要通過社會實踐調查、查詢歷史資料、具體觀察研究、實際應用操作等方法獲取課業中所需要的但卻是課堂所教授知識以外的材料。這樣的做法會使學生通過完成課業,在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知識的同時,又鍛煉了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獲取信息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向學生布置課業之前,必須要預先精心的設計作業,明確該課業所要涵蓋的知識點,以及學生應從哪幾部分來展示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還有就是需要設置合理的課業等級標準,并要向學生逐一地講述清楚。在學期末時,教師就可以依據學生平時課業的綜合情況公平全面地給出學生的最終成績了。
(四)演示教學法
演示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具或教學儀器進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樣品、標本、模型等實物和各種掛圖、音像資料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歸納以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行為模式。
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多種多樣的多媒體英語資源如雨后春筍般朝氣逢勃地出現在了英語的教學中,這也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呈現出具有濃郁西方文化特色的學習氛圍,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可以利用目前已有的眾多教學資源,例如收聽英語廣播、英語歌曲,觀看英語電視節目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先進的但也已普及的互聯網技術,瀏覽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網絡資料,觀看經典的或是當下流行的英語原版電影,使學生能夠更進一步領略英美本土的文化風情。
(五)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是學生提高語言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應用這種方法時,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不僅需要預先精心地設計、創造出具有符合學生自身特點以及英語文化特色的交際情景,還要組織學生在這種特定的交際語言情景中開展語言交際活動。盡管課堂活動教學法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此種教學模式卻能夠切實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實戰交際能力。在運用課堂活動教學法時,既可以讓學生設想自己置身于被英美文化所包圍的情景中,進行諸如打招呼、介紹、祝賀、告別、致謝、道歉、約會、購物等特定的日常交際場景的語言練習,還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role-play(角色扮演)、group-discussion (小組討論) 、pair-work (結對練習)、short-play(短劇表演)等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動有趣的同時又具有英語本土文化氛圍的英語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大膽的運用英語進行語言實踐交流,使學生寓學于樂,最終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師生互相配合,提高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感性認識。總結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而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充分體現的則是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以及對文化差異的理解。
三、總結
文化除了在內容上是多種多樣的以外,在形式上也是豐富多彩的。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都早已滲透其中、密不可分,而其中較為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現形式則可能就是道德、政治、軍事、宗教、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活動了。由于各個民族、各個地區所處的環境不同,其歷史的文化積累和傳播方式也不盡相同,這也就導致了各個民族、各個地區在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等多方面的差別,也使得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都具有其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忽視了這些文化存在的差異,就難免會產生誤解、沖突,甚至是更為嚴重的后果。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產生跨文化意識和理解異質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邊明華.淺談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02).
[2]黃躍進.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4(04).
[3]李晉.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03).
[4]李婷.淺論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8(11).
[5]王衛,湯九華.關于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2).
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及內涵
2.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自美國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Hymes提交了交際能力的概念以來,國內外眾多學者都對跨文化交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所研究。英國語言學家Belay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識向度外,還有思維向度、行為向度乃至情感和個性向度。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及構成,很多學者都傾向于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進行分析。Kim將這三個層面進一步細化:認知層面包括掌握外語語用規則、文化理解能力以及文化認知能力。情感層面包括適應目的語文化環境的能力、靈活性及共情能力。行為層面包括技巧運用能力,即運用具體交際技巧的能力、同目的語使用者和諧交流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國內則以胡文仲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觀點為主導。他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際環境中的交際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交際時具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善于識別文化差異和排除文化干擾并成功進行交際的能力。
2.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能力即包括語言能力及語用能力。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歸為跨文化和交際兩方面理解,具體如下:首先,在交際能力方面,可繼續細化為“會說”和“敢說”兩方面:外語語言交流能力、交際意識及交際技能。其次,跨文化的認知能力。通過第一階段的文化知識的積累,要想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狀態,就需進入主動的文化融合,從而盡可能克服文化溝通障礙,消除可能產生的交際矛盾,并將這種互相理解運用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如導游對待中國老年游客和外國老年游客的態度自然地表現出不同,以對應不同客人的文化背景,而自身也并不覺得刻意做作。這種認知能力的體現,通常表現在能使用準確的姿體及行為,表達日常生活的活動,如打招呼、用餐及禮儀等。
3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旅游管理課程平臺建設現狀及問題
3.1現狀研究
根據對跨文化能力的分析,我們將跨文化交際類課程分為外國語言課程、交際能力課程、目的和本土語國家文化課程、跨文化交際理論課程以及旅游跨文化交際專業課程等幾類。
3.2問題分析
3.2.1重外語交流能力,輕跨文化交際能力方案在外語課的設置上,量質都有較大提高,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外語理論及實際運用的能力。但在文化課程方面,除了外語課程中有部分內容涉及,在中文課程,尤其是專業課中較少體現,且沒有專門的跨文化理論課程,唯有公共選修課中開設了《跨文化交際學》,僅有極少數學生選修,培養覆蓋面受到影響。表1中涉及的部分專業課程只是筆者根據課程名稱的猜想,認為可能包含跨文化交際相關內容,而實際因任課老師理解不同而可能并未補充相關知識。實踐教學平臺中也只是學生興趣使然,并無硬性規定或有意識地引導。
3.2.2重改革形式,輕改革內容
最典型的以雙語課、國際化課程為例,這類課程在目前的師資情況下開設,實際效果尚不明顯,部分甚至使用教材和改革前并無太大差異,如有的雙語課,只是用外語PPT,中文教學,只起到中英互譯的作用,在教學內容上未能發揮雙語課程的作用。而國際化課程很多甚至只是在課程名稱上加了“國際”二字而已,教材不變,內容僅在案例上增加了國際案例或者一些國際術語,并無完整連貫的研究體系。
3.2.3重課堂教學,輕第二課堂活動
在學分總體不變的要求下,培養方案增加了大量的外語類課程課時,專業課學分一減再減,在這種情況下,若不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則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根據旅游管理專業的相關第二課堂活動情況的調查,學生大多盲目參加各類活動,且興致并不高,也沒有特別關注跨文化類的比賽或活動,部分對以雙語或外語為比賽語種的活動,還有一定的緊張甚至避而遠之的反應。
4基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旅游本科課程平臺建設思路
借鑒其他高校旅游專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經驗,結合我校的教學資源,對旅游本科課程平臺的建設提出以下思路:
4.1課程設置方面,從交際能力向跨文化交際能力導向延伸根據我校本科課程平臺設置,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外語教學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及實踐教學平臺,結合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要求,作如下設想:
4.1.1通識教育平臺
在該平臺中,重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及交際能力,大一課程相對緊湊,加入課程的空間較小,建議學生多參加社團活動,或報名各種比賽,提高自身的社會交際能力,在比賽項目的內容上,多安排跨文化方向的引導。以酒店技能大賽為例,在應對投訴處理時,增加一些因為文化沖突造成的顧客投訴案例,學生扮演客人和員工,可互換角色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尋求正確的解決辦法。
4.1.2外語教學平臺
外語教學平臺的改革已經歷了多個階段,無論在量還是質方面,均已趨于成熟。根據眾多英語教學研究者的建議,應從語言基礎、語言技能等多方面,重點提高學生的外語理論水平(考試通過率)和外語應用能力(專業外語水平)。我校教師發展中心提供的協同創新平臺,實現了專業教師與外語教師的開放式交流,進一步推進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改革進程。
4.1.3專業教育平臺
專業教育平臺的課程近年幾乎并沒有太大的變化,課程名稱雖略有調整,但教學內容并無與時俱進,部分新增課程也因計劃調整尚未穩定,造成課程建設進展緩慢,所以有必要在專業教師方面多組織交流,就教學內容進行探討,如何改和怎么改?雙語課程和國際化課程應更重視改革的效果,而非形式的洋化,從而避免淪落為英語翻譯或英語閱讀課。另外,建議開設《跨文化旅游交際學》等跨文化交際類的專業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專業實踐能力。
4.1.4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目前還很不成熟,每學期的嵌入式2周實踐時間未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旅游系通過組織多次討論,提出應針對旅游各語種方向(目前已開設英語方向和西班牙語方向),對八學期實踐作系統規劃的設想,以提高嵌入實習的效率和效果。在內容設計上,充分體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及學生的學習特點,這里可以借鑒對外漢語等較為成熟的本科專業,大一重點培養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大二重點培養跨文化交際理論;大三開始導入跨文化旅游交際理論;大四則指導學生在論文研究和專業實習上進行跨文化交際方向的自我拓展和研究。
4.2師資建設方面,形成一支跨文化交際方向研究的復合型教學團隊
師資問題是影響“跨文化交際”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英語專業的教師在專業學習中對中西文化有較系統的學習,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較其它專業背景的教師有一定的優勢,是承擔“跨文化交際”課程比較理想的人選。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盡管專業知識豐富,但大多在跨文化交際方面欠缺系統的知識學習、培訓。因此,有必要組建一支跨文化交際方向研究的復合型教學團隊,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各取所需。
近二十幾年來,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涉外商務活動發展迅速,這一趨勢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涉外商務活動,與此同時,社會對相關從業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1989年,《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英語教學大綱》就對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有了一定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印發的《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指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被作為國際商務英語人才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來培養。商務英語是一門特殊用途語體(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雖然本質上來講它是一門語言性學科,但它更是“社會技能學科”,側重于商務環境中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務交際的能力。然而,在商務英語教學中仍然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重語言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講解,基本的教學模式仍然是“英語+商務知識”。這種模式下所進行的教學往往讓學生誤以為學好語言和商務知識就可以成功地進行商務交流了。商務交際是發生在具體商務情景中的交際,同時也受制于寬泛的交際環境,即文化的影響。因此,交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地道的語音、語調、正確的語法知識和一定的詞匯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了解文化所蘊涵的價值觀念、社會習俗、言語規則,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了解文化,在了解文化中加深對語言的理解,使學生真正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有些高校,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被作為國際商務英語人才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來培養,而在一些跨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培訓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培養中高層管理人員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利于這些管理人員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背景國家的工作情景,幫助企業在這些國家良好發展。無論是企業還是社會,在全球化經濟的大潮下,都有接觸各種不同文化理念、價值觀的機會,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雙向溝通中尤其重要。
也有學者認為,在經濟活動中,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就如同產品的質量、價格和先進的技術一樣,是重要的關鍵因素之一。而筆者闡述了現階段國際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現狀,提出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一些方法,旨在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有助于國際商務英語人才培養中文化教學的更有效開展。
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我們容易步入一些誤區。
1.將商務英語專業的文化教學等同于普通英語專業的文化教學,忽視了專業特點。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純語言能力”的培養方面,忽視了文化背景的介紹及講解。而實踐證明,成功的商務英語教學,不僅要求基本的語言知識,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作為商務英語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個人的知識含量,熟悉商務英語教學所涉及的兩種文化――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在教學中穿插一些跨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在商務交際中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敏感度,有意識地增加文化差異方面的介紹和講解。
2.外語教學涉及的文化只限于目的語文化,忽視學生將來的就業實際情況。因為學習目的語(英語)并不一定只是用于和目的語本族語者進行交流。一方面,英語是許多國家和地區人們的母語或通用語,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基本上都有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它們之間的差異有的還很大;如在跨文化溝通中談及的空間關系學的內容中,中東人和美國人對陌生人身體間的距離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同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同是英語的本族語使用者,人們也常常分為各個不同的社會文化群體,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文化觀、價值觀及文化習俗。沃爾夫森(Wolfson,1989)曾指出,不能以某一特定文化社團(往往是強勢文化社團)的交際文化來統領所有的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應根據學習者的不同學習目的學習不同的交際文化。
3.將文化內容簡單等同于目的語國家概況和其他普通文化,忽視世界觀、價值觀等深層文化。顧嘉祖認為:“文化現象可分為硬文化與軟文化,即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文化的表層結構,而精神文化被稱作文化的深層結構。”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及價值取向,以東方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尊崇儒教文化,中國社會一直推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組織內強調一致性和遵從性,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個人的標新立異不被認同,個人的感情不能在公眾面前表露,在公眾場合異性朋友之間不能太親密。而西方社會非常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們推崇對立思考,獨立判斷,崇尚自由、平等,強調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社會鼓勵個人的情感公開地披露,贊成個人享有隱私。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思想和價值觀存在極大差異,思想決定行動,差異帶來了行為方式的不同。如在中西方商務談判中,我們可看到,在遇到緊急情況或有不同意見時,中國談判代表往往會就此問題進行集體討論,或者向上級領導請示,直到達成一致意見之后才作決定。糾紛或危機發生時,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的輿論支持,很多應該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我們卻習慣于通過“組織、關系”等方式來解決。而西方人則不同,遇到糾紛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法律來解決問題。
4.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知行合一,社會活動范圍不廣,知識面狹窄,所有的知識體系沒有得到良好的運用和修裁。在授課中,教師只能膚淺地講授一些知識概念和現象,對具體事件的分析不夠透徹,對跨文化知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全方面地講授跨文化現象的知識。
文化差異性可以給人帶來沖擊程度不同的文化沖擊,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些人在跨文化溝通中失敗了,導致了人際關系的惡化;有些人不能接受和包容文化差異,在精神上、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能很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錯過了許多學習機會,延長了適應當地生活的時間。從以上的分析看出,跨文化溝通交流的誤區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帶來的,文化差異性帶來思想和行為方式的差異,如何去了解這些差異呢?作為高校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去了解行為方式后面的文化差異性,避免溝通上的誤解。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教師要以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對待文化內容,結合專業特色和本校歷年來學生的就業實際,在教學時深入挖掘世界觀、價值觀等深層文化。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使自己具有較強的目的語商務文化意識,對英語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商務環境、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商業觀念等有較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商務文化、熟悉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
2.課堂設計上要強調文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在適量地講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商務文化的獨立的認知能力是外語文化教學的更為重要的另一個目標。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曹文提出文化教學存在兩個層次,即文化知識層和文化理解層。而在文化知識的層面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理解層次,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商務交際工作技能和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度,有意識地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容量。
3.教學模式要展現商務英語的交際特性,體現靈活性、趣味性和多樣性。教師應不斷摸索和創新教學方法,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交替采用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和案例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除傳授必要的語言和專業知識,還應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讓他們深刻理解中西文化傳統的差異。通過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際的案例,教師與學生分享案例思考的過程,體會文化差異性帶來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和行為方式的差異,認識到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性。課堂內容應結合真實的語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向學生講解西方國家中稱呼語、介紹、訪問、宴請、告別等社會交往的文化因素,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重視語言應用的得體性,從而逐步獲得跨文化的敏感性。由于跨文化交際的技巧和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素質,它包含許許多多的因素,除了語言能力、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的理論與實踐,還有一些適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間交際的習慣和技巧(Snow,2002:21)。教師應創造和利用盡可能多的機會,廣開渠道,讓學生投身于跨文化交際的現實中,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接觸、交往、觀察和體驗文化差異,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學習和運用跨文化交際的技巧,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4.課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渠道了解商務文化。利用多媒體及其它手段進行跨文化訓練,可以作為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一項專項培訓,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1)案例分析:通過對反映商務文化沖突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解釋,并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以了解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2)親自體驗:通過角色扮演或田野作業(field work),營造一種文化氣氛,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會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并能體會到異國文化的特點,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3)信息介紹:通過演講、材料閱讀、電影錄像等方法對異國商務文化進行介紹;也可邀請外國專家作專題講座或進行交流,以學習對方的文化習俗和各種交際技巧。
5.學校鼓勵教師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知行合一,增強個人的跨文化商務工作技能;邀請知名企業代表或者人力資源管理專才為教師舉辦跨文化溝通講座,加強教師的授課技能。
綜上所述,學習一門語言,其本質其實是在學習一種文化。作為當今世界跨國交流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語言,英語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浩如煙海。作為一名商務英語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學生在學習純語言的同時接受這種理念,加強文化意識,拓展他們的視野,從而培養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強、適應市場需求的高技能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