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08: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重癥醫學科建設與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分析與討論
1學科評價應體現臨床學科的核心任務
臨床醫學學科的核心任務是提供醫療技術服務,學科建設的目標是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診療質量,學科建設的主要措施是在某一臨床醫學專業領域內構建臨床技術特色,開展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學研究,擴大專業技術的學術影響度和社會知曉度,提高社會服務效益。因此,臨床醫學學科的評價評估應緊緊圍繞并體現出學科的核心任務。本研究所收集及分析的各級臨床學科評價指標體系涵蓋面比較廣,包括了醫療、科研、教學和學科隊伍等反映臨床學科基本功能的指標,但是醫療水平和質量指標所占的權重比例并不高,從而使學科評價的重點與臨床醫學學科建設的目標有所不一致,缺乏醫療技術水平在學科評估指標中對于學科建設方向的指向作用。因此,學科建設的評價指標應緊扣臨床學科的建設目標,體現出醫療技術水平及診療特色等臨床學科的核心任務,突出臨床學科的核心功能即臨床技術水平、醫療質量及技術特色;通過指標設置及權重,強化臨床醫學學科的醫療技術水平及質量屬性。
2學科評價應著重考量臨床技術特色
臨床技術的“特色”的含義包括2個方面:一是指這種技術具有先進性,具有優良醫療質量或具有獨到性;二是指該技術具有較好的學術和社會影響度,得到了學術界和患者的認可。這種基于某種疾病診療項目的特色醫療技術是臨床學科,尤其是重點學科,反映其主攻方向和內涵實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學科人才培養的關鍵內容。本研究所涉及的24套評價系統樣本中,只有2套系統對臨床技術特色進行評價,說明對臨床技術特色的評價還需引起關注,要引入有關技術特色的評估內容,并以此作為建立學科發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技術優勢和培養人才的行為導向。
應正確把握和評價臨床學科建設中科研的作用
科學研究的項目和成果一直是各級學科評價的重點,指標所占的權重比例接近全部指標的1/3,評價內容涉及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學術著作、專利和科技獎勵等,尤其注重被SCI收錄論文的數量和雜志影響因子的高低。過高的科研指標權重既不利于倡導建立著重于解決臨床問題的科研導向,也反映出目前醫學科學研究中存在著重基礎、輕臨床的現狀。而以作為臨床醫學科研項目成效主要評估指標的偏差,更忽略了臨床科研的真正意義。對于學科建設的評價必須包括有臨床科研的水平和相應成果。要觀測科研項目與學科發展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課題的連貫性,鼓勵開展具有當地特點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設計規范的循證醫學研究、建立規范化診治的研究和針對臨床方法缺陷的應用基礎研究等。
應凝練學科評價指標,突出學科核心功能
1.1學科建設是醫學期刊發展和孵化的基石
學科建設是培養高質量人才、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平臺,師資隊伍建設、專業特色都是通過學科建設層面的提升得以體現。在學科建設評價的諸多指標中,人才隊伍建設是根本,學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是關鍵。而醫學期刊的可持續、高質量、特色發展不能脫離本學科的發展。首先,學科建設中專業的研究方向為醫學期刊的特色化和專業化奠定基礎,沒有強大的學科建設提供支持,期刊的特色將是無源之水,其未來發展也將受到很大限制。其次,學科建設中人才梯隊的組建為期刊的發展形成水平較高的作者隊伍,學科領域中知名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代表該學科的前沿和熱點問題,這為期刊提供了優質的內容。醫學期刊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相關學科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趨勢,隨著學科的發展而不斷前進,才能尋求提升期刊學術質量的突破點,提出更多的新策略和新途徑。總之,醫學期刊發展不能游離于相關學科建設。
1.2醫學期刊是學科建設的助推劑
醫學期刊多以反映臨床診療、醫學科研成果為主,是刊載學科創新成果和科技信息重要的載體之一,是學科發展的發表者、推廣者和推動者,直接影響到學科發展和成果轉化,擔負著發現和培育醫療科研人才以及搭建國內外學術交流平臺的重要職責。促進學科建設是醫學期刊的責任或使命,醫學期刊在學科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醫學期刊作為發現、扶持、培養學術新秀的媒介,推動學科人才培養是學科建設最基本的任務;同時,以期刊為窗口和紐帶,加強和擴大同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可以促進醫學學科進一步發展。醫學期刊見證和記錄著醫學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小到成熟的發展歷程,在不斷的積淀中為學科建設的發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論基礎。以筆者所在的《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為例,醫學期刊與醫院學科的關系可窺一斑。神經免疫學是19世紀中期崛起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是橫跨免疫學和神經病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盡管當時醫學學術期刊眾多,但尚無一本較權威性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相結合的與神經免疫學相關的雜志。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于1994年創刊。《中國神經免疫和神經病學雜志》充分發揮在學科建設中的窗口和橋梁作用,堅持以神經免疫學為辦刊特色,緊密配合承辦學科發展的需要,將期刊的學術發展方向與醫院(學會)的學科發展相呼應,刊登了大量神經免疫學領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進展,通過檢索“知網”1994~2012年發表的典型的神經免疫疾病如重癥肌無力、吉蘭-巴雷綜合征(格林-巴利綜合征)和多發性硬化的文獻共9019篇,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文獻共有493篇。而我刊共刊登相關文獻409篇,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文獻共59篇,在30多種同類期刊中均排列第一,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獲取神經免疫疾病相關情報信息的重要來源,為我國從事神經免疫學研究的人員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神經免疫學的發展。由此可見,醫學期刊離不開學科建設的支持,而學科建設也離不開學術期刊這個重要的工具和平臺。
醫學期刊與醫院學科建設緊密結合,除醫院學科建設的相關人員認可和支持專職編輯的工作外,編輯在二者的互動共進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醫學編輯應該將自己視為學科建設的一部分,提高學科意識,切實融入學科建設的浪潮當中。這就要求醫學期刊編輯除做好傳統編輯角色和具備編輯的基本素養外,還需要注重適當參與臨床實踐和科研活動等,多角度提升自己的學科素質。編輯學者化是大勢所趨,在學者化的基礎上實現更高一層的職業化。如此,醫學期刊的編輯才能站在研究前沿,把握學科發展的脈絡,才可能辨別出真正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使刊物成為反映高水準學科研究成果的園地,才能真正融入專業研究領域,進而引導和推動學科發展,促進學科發育和成熟。
2.1參與學科臨床活動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參與臨床實踐活動,對日新月異的臨床知識沒有基本的認知,即使在高學歷人才紛紛加入到醫學編輯行列的今天,也很難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醫院的大環境為醫學期刊編輯參與臨床實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編輯人員在時間安排上相對靈活,在不影響正常編輯工作的同時,可以參與臨床相關病房的查房活動和病例討論會,這樣能鞏固所學的醫學知識和更新知識庫,同時鍛煉了臨床思維,及時了解到學科的研究熱點與關鍵問題。《國際口腔科學雜志(英文版)》和《華西口腔醫學雜志》編輯部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值得借鑒。該期刊編輯們結合自己分管的學科,在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情況下,定點與科室聯系,參加醫生查房及門診診療等臨床實踐活動,及時把握學科的新進展,發現新的報道課題,積極從事組稿活動,發現優秀的作者和審稿人,邀請他們對其專業中疑難臨床問題作綜述,或展望,或制定標準,極大提高了期刊的學術質量。
2.2參與學科科研
編輯親身參與學科科研工作是全面而及時地跟蹤學術前沿的最直接的途徑。目前國內外許多科技期刊編輯多具有特定學科的專業背景和較高的學歷水平,一些科技期刊的編輯仍從事科研工作,從而具有較強的學術判斷力和洞察力,不斷掌握專業領域的最新進展。依托醫院的醫學期刊,具有與醫院科研平臺緊密結合的優勢,醫院的硬件和軟件環境均為醫院編輯參與科研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較多可從事科研活動的優勢資源。編輯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積極參加相關學科課題申請或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專業學術水平,掌握更多本領域的學術前沿信息,培養編輯對學科熱點敏銳的判斷力和鑒賞力。否則,很容易陷入“見玉不識玉”,守著聚寶盆卻不能為我所用的尷尬境地。作為醫學期刊專業編輯,可從事的科研活動途徑和方向非常廣泛,例如參與編輯類科研項目、相關學科的科研項目等的申請和實施。醫學編輯在充分了解相關學科專家研究優勢的基礎上,也可以為學科研究項目牽線搭橋。因此,醫學編輯可以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多多嘗試,鍛煉提高自己的學科專業素質。
2.3參與或組織學科學術活動
密切關注國內外本專業的學術會議是醫學期刊編輯掌握學科研究動態和熱點的重要渠道。編輯應該根據自身工作需要,有選擇地參與重要的學術活動。首先,通過參加學術活動,不僅能及時了解本專業的學科發展動態,而且有機會和相關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促進感情,進而有利于進行組稿和約稿工作。其次,醫學編輯在長期的編審工作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本學科理論知識、科研設計知識、統計學知識以及編輯經驗等,也可以受邀到其學科舉辦相關知識講座,這不僅可以加強學術期刊與一線學科的聯系,也可以為學科建設中的學術梯隊建設和人才培養注入新的活力。編輯參與學術活動時應注意要廣結善緣,充分與本學科專家學者交流,這樣才能樹立良好的形象。另外,目前我國許多醫學期刊是由學術團體或協會為主辦或協辦單位,期刊可利用協會或學術團體的資源優勢和人員優勢共同開展學術會議,不少知名學術期刊甚至親自策劃組織此類的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該學科的知名專家,對當前的學科前沿問題進行討論,這不僅可以為醫學期刊打造品牌,同時也可以推動該學科的互動交流。通過開展學科交流與碰撞,也為醫學期刊的編輯提供大量優質的稿源。
關鍵詞:
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發展思考
學科建設是醫院建設和持續發展的基礎,更是醫院發展的核心任務,直接關系到醫院發展的整體水平[1]。醫院要實現良性發展,就必須建設有特色、有技術水平和醫療質量的專業學科。本文就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如何推進重點專科建設,形成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推進醫院整體發展談談幾點思考。
1醫院的基本情況
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是全市唯一一家傳染病專科醫院,現有醫護人員150余人(其中,傳染病專科醫師30余人,護理人員50余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0人),實際開放床位數160張,醫院目前擁有螺旋CT、DR、彩超、電子胃鏡、支氣管鏡、動態心電圖、肺功能測試儀、人工肝支持系統、持續血液濾過系統、肝穿刺等大型儀器和專科設備。設有結核科、肝病科、普內科、感染科和重肝ICU室等5個重點傳染病專科。傳染病專科開展的的技術項目主要有:腹水超濾濃縮回輸、人工肝血漿置換、持續性血液濾過透析、B超引導下肝臟穿刺病理活檢、電子胃鏡活檢、支氣管鏡鏡下給藥等技術項目,能基本滿足馬鞍山市傳染病患者的就醫需求。
2學科建設情況
2.1學科建設與管理制度較為完備
2.1.1制定完善了醫院《學科建設方案》、《學科建設獎勵辦法》、《外出進修、學習管理規定》、《科研獎勵辦法》、《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等相關管理制度。
2.1.2制定了《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醫療質量管理若干規定》,結合《醫療質量管理獎懲規定》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嚴格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和核心制度。
2.1.3制定與完善了傳染病疫情獎罰制度,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員工作職責等管理制度。明確了臨床醫務人員及科主任、疫情管理人員的職責與義務,并與獎懲掛鉤。
2.2重點特色專科及醫療技術穩步發展
2.2.1肝病科為市立醫療集團第一輪重點扶持學科(2010-2013)、市立醫療集團第二輪重點學科(2014-2017)、市衛生局第四輪(2012-2014)、第五輪(2015-2017)重點扶持學科(2012-2014)。目前肝病科醫師隊伍有12人,其中正高1名、副高4名,中級職稱5名,初級職稱3名,設置床位60張。慢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和重肝的治療技術進展迅速,達到省內先進水平[2]。2013年以來,獲得市衛生局醫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次。
2.2.22013年,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成為省中醫藥防治艾滋病試點項目單位,承擔了全市中藥防治艾滋病的試點項目。
2.2.32014年重肝ICU專科正式組建并投入使用,擁有ICU病床4張,重癥肝病患者的救治能力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2.42014年制定了《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三新”項目管理辦法》,對“三新”項目的申報、實施、管理、追蹤、評價及獎懲均作了明確規定,目前引進和開展“三新”項目共7項。
2.2.52014年制定《學科評價體系建立與應用實施方案》。將結核科、肝病科(含感染科)、綜合科等臨床科室及影像科、藥械科等醫技科室納入學科評價體系,通過評價體系的建立,使醫院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建設工作中再上新臺階。
2.3專業人才梯隊建設不斷得到加強
2.3.1針對不同層次開展培訓。對初級職稱人員以“三基”與臨床規范化培訓為主,中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以專科專病學習培訓為主,高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則以高新技術的學習引進和科研培育為主要方向。
2.3.2分學科和專業進行培養。肝病科以人工肝支持系統技術、結核病科以纖維支氣管鏡技術、普內科以腫瘤科化療技術為主要任務。2012-2014年,派往南京二院、南京八一醫院、南京胸科醫院、南京鼓樓醫院等地進修學習醫務人員達到19人次,外出短期培訓超過100人次。
2.3.3制定人才培養相關政策。2014年醫院開展了首次人才選拔,共有11位同志進入第一周期三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隊伍。醫院為他們量身定做了2~3年周期的培養計劃和目標考核細則,投入數十萬元培養經費。目前其中8位同志已分赴南京北京等地學習,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統、纖維支氣管鏡、心臟彩超等技術在臨床正式開展。
2.3.4加強與先進地區間合作。醫院與江蘇省傳染病醫院(南京二院)、南京胸科醫院(結核病醫院)簽訂了醫療協作框架協議,在人才培養、技術引進、會診查房、科研合作等方面加強合作。聘請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南大學醫學院呼吸內科、南京市胸科醫院結核科教授為肝病科、結核科外聘專家,來院開展教學查房、科教培訓、病例分析、學術報告等。
2.3.5鼓勵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醫院下發了《獎懲管理辦法》,醫院鼓勵職工發表高質量、高水平的論文,提高了SCI收錄期刊、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獎勵標準,降低統計源及以下期刊版面費報銷比例,并將完成情況,納入《學科評價指標體系》及科主任年終目標考核,提高了醫院的學術水平和學科影響力。目前,各級專業技術人員每年15篇以上。
3討論
3.1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匱乏
人才問題一直是制約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尤其是缺少具備科研能力的高學歷人才和引領學科發展的學科帶頭人,對學科發展影響較大[4]。由于醫院建院時間短、地理位置偏僻、待遇與地位偏低及傳染病專科特點的約束等因素,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在高級人才引進工作上一直沒有取得突破。近年來針對這個問題也采取了相應的舉措,如制定人才引進方案給予特殊政策、待遇等,但尚未取得實效。
3.2醫療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法定傳染病種類共有39種,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對結核和肝病之外的傳染性疾病的救治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升[3]。在傳染病重癥和疑難病例的救治能力方面,與南京、蕪湖以及三級綜合性醫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3.3醫保政策制約專科發展
由于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就診病人以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為主,傳染科病人一旦確診又存在住院時間長、藥品使用量多、門診檢查較少等特點,因此,目前醫療保險部門實行的總額預付制度[5]。“切蛋糕”式資金支付模式就對醫院經濟運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科的發展。
4改進方法
4.1加強重點專科和人才隊伍建設
4.1.1實行人才引進和培養相結合制度。一是完善人才引進相關政策和計劃,力爭每年引進3~5名中高級職稱的實用型人才(3年內不少于10人);二是對該院現有的專業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進行重點培養和考核;三是加強后備人才的選拔和實踐鍛煉,鼓勵和支持技術骨干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和進修學習;四是實行嚴格考核,動態管理,定期對新技術掌握、新項目開展和、學術交流等情況進行評估考核。
4.1.2實行重點專科傾斜制度。按照市衛生行政部門重點扶持專科的發展目標和建設要求,醫院應針對當前肝病患者的現狀,進一步加強肝病專科專業技術人員、醫療技術水平、醫療設備購置等方面的建設與管理。并按年度、有計劃、分步驟推進結核科等其他學科的市重點(扶持)專科建設與申報工作[6],力爭3年內有2~3個市級重點(扶持)專科。4.2提升傳染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4.2.1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和規律,通過進一步構建完善的應急體系,加強急救裝備建設,持續開展崗位練兵(每年不低于2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演練)、夯實各種急救技術等措施,提高醫務人員的綜合素養,建立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高水平應急隊伍,不斷提升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7]。
4.2.2提升各類傳染病患者救治能力。改變觀念,由傳統的專科發展模式向傳染病綜合發展模式轉變,在不斷擴大傳染病救治范圍、提高醫院整體管理能力等的基礎上,重點加強ICU室的建設和管理,加大投入和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切實提升傳染病救治能力。學科建設在農村基層醫院的建設中,不能急躁,要根據實際情況,有步驟按章辦事,搞好基金管理,建立醫院資金精細化管理模式[8]。
作者:朱春燕 鄭幫林 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
參考文獻
[1]翁心華.當前感染病學科的現狀與發展方向[J].內科理論與實踐,2006,1(1):17-19.
[2]申婷,游晶,范晶華,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3):339-341.
[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M].中華傳染病雜志,2005,23(6):421-431.
[4]嚴金二.傳染病醫院學科建設探討[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2,23(1):70-71.
[5]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M].北京:衛生部,2003:24-25.
精細化管理是體現管理流程的專業化、系統化、數據化、信息化的一種管理方法,服務的焦點是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以獲得更高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與競爭力[1]。精細化管理理念源于日本企業,應用于生產領域的組織發展戰略、運營管理、執行落地等管理提升體系,通過把實戰管理體系進行系統化梳理和細化處理,達到組織管理各個職能部門之間協調發展、精準匹配與高效運行,最終完成組織發展目標的一種管理方法[2]。精細化管理不僅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管理文化,同樣植根于人們的內心深處,精細化管理是精細文化與管理體系的完美結合,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與社會分工和服務質量精細化的現代管理理念相一致[3]。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產業、文化為一體的中醫骨傷三級甲等專科醫院[4]。以平樂郭氏正骨為基礎,傳承和發揚中醫傳統優勢,融合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和方法,以“五化”(國際化、品牌化、專科化、特色化、一體化)為發展目標,學科建設為抓手,引入精細化管理理念,通過對相關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使用,管理組織間進行協調,以降低醫院運營成本,為提升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專科醫院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開展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
1.1精細化管理概述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受到各行各業的認可并被廣泛使用和推廣。其本質就是將抽象籠統的管理進行明確的表達,借助量化的標準尺度,衡量管理效果,使管理措施變得更加直觀、明確、具體、便于操作。這種管理理念體現管理者必須具備嚴謹、科學、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與現代社會高速發展進步過程中對專業分工的精細化要求相匹配。精細化管理也可以說是一種嶄新的管理模式。精細化管理與傳統管理模式相比較,更能適應時展的步伐,優越性比較突出。精細化管理模式被廣泛引入企事業單位以及醫院管理中,為企事業以及醫院的發展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明確劃分責任及管理責任的落實,為企事業和醫院各項的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較為客觀、有效的依據。運用精細化管理模式對醫院進行管理,能夠使醫院的戰略規劃得到落實,各部門之間職責明確、協調合作提高醫院的運行效率及管理人員的執行力和服務水準,確保醫院朝著既定的目標穩定向前發展,使醫療服務的整體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帶動經濟效益同步提高。
1.2專科醫院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開展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
當前,隨著醫改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無論是醫院改革,還是等級醫院評審要求的共同點就是醫院管理走向科學化、專業化與精細化,醫院管理是一種綜合性工作,涉及內容比較多,主要包括:人、財、物、信息等內容,精細化管理是助推醫院發展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5]精細化管理,可以促進醫院從粗放型向集約化管理轉變,專科醫院亦不例外,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把滿足患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學科建設是醫院的核心和靈魂,在醫院發展中占據主導和引領作用[6]。專科醫院以學科為架構,精細化管理不僅對組織架構有相當明確的要求,而且架構內部具有科學合理的分工銜接,進一步規范工作流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從而推動學科穩步健康朝既定目標向前的發展,進而帶動醫院以學科為中心的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2精細化管理在專科醫院學科建設中的應用
2.1構建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精細化管理文化理念
專科醫院構建學科建設精細化管理體系,需要完善服務機制與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能力,優化學科建設中所有細節[7]。全方位學習和培養精細化文化管理意識,與時俱進轉變觀念。使精細化管理文化成功植入到管理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日常工作中,依據規范工作,開展人性化服務,提升醫院管理水平。
2.2制定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精細化與醫院管理的各個環節息息相關,因此,醫院在修訂和完善各項有關醫院學科建設管理的規章制度時,以精細化作理念作為指導,學科建設為核心,處處彰顯人文文化,使員工的思想和行為受到潛移默化的滋養和熏陶,以保證精細化文化管理制度順利實施。同時,定期對醫院全體員工進行精細化文化培訓,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互相交流學習的心得和體會,確保大家徹底明白精細化文化的內涵和要旨,了解精細文化與醫院學科建設的關系以及在醫院學科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管理層發自內心愿意學習和運用精細化管理這種管理的方法,被管理者理解運用精細化管理的意義,與管理者達成共識,形成和諧統一的命運共同體,以保障精細文化建設目標的順利實施。
2.2.1構建完善的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績效管理方式科學合理的績效管理是專科醫院學科建設開展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績效管理是醫院管理人員首先確定明確的管理目標,圍繞實現管理目標的具體環節制定有效措施并進行評價。合理的績效管理模式,能夠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的主動性,有效帶動醫院管理水平的提高[8]。通過精細化管理理念的深入貫徹落實,醫院在安排各項具體工作時,可以依據崗位性質和業務范圍的不同制定相對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制定靈活科學的考核方法,從而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高質量完成學科建設目標任務,成為促進專科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2.2.2完善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精細化管理激勵機制要實現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的精細化管理目標,首先明確,精細化管理的對象是人,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規范人的某些行為,但是其本質應該是激發和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修訂和完善各項制度時,綜合考慮方方面面的影響因素,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彰顯精細化管理的優勢,形成員工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的精細化文化氛圍[9]。定期對員工的工作進行評估、匯總、分析,對執行規范成績顯著的員工,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同時,對所有影響管理效果的問題進行匯總、歸類并深入研究,針對共性問題,組織專家進一步論證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發現制度問題及時進行完善。經過2~3次完善,確保非制度性問題的前提下,對于成績連續考核落后的員工,給予適當的處罰。通過以上措施,不僅能激勵員工調動主觀能動性,而且可以激發日常的工作熱情,充分發揮精細文化的引導作用,落實精細化管理措施。
2.3打造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的精細化管理團隊
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精細化管理中,管理團隊各個環節之間包括分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整個管理體系的效果與每一個環節的順利實施都密切相關,因此,醫院必須著力打造精細化管理團隊的道德素質、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樹立牢固的精細化管理意識,團結一心、相互協作、建立一套高效率、高質量的管理體系。并且要兼顧各系統之間縱向、橫向聯系以及信息交流的流暢性和精準性。具體實施過程中,對決策層要求更高,不僅要對精細化管理文化進行深入、細致、全面的學習和研究,更要融會貫通掌握精細化管理的主旨與精髓,結合管理體系的具體要求,加強管理體系的硬件設施配備與完善,加大經費的投入,改善基礎設施,修訂現有規范,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全方位多渠道對學科帶頭人、有關部門負責人等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的專項培訓,使其掌握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文化,明確實施精細化管理的意義,最終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從而提高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的質量。
2.4臨床和科研兩手抓,多渠道加強醫院學科建設
專科醫院學科建設過程中,優化工作流程是目前醫院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優化流程可以確保學科團隊成員在保質保量完成日常診療任務的前提下,能夠有時間從事科研工作,并提供有利于科研的硬件設施、制度保障和資金保障。醫院通過轉變服務模式,優化工作流程,提升醫院整體運行效率。
2.4.1注重學科培養該院分別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申報成功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骨傷科學和臨床中藥學[4]。其中,醫院其他學科都是中醫骨傷科學的分支學科,有根據臨床職能(矯形、康復等)的不同或者人體部位(脊柱、骨盆等)劃分為若干學科。臨床中藥學,研究內容包括傳統中藥、現代藥物等知識,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對平樂郭氏正骨方藥系統整理并進行深層次研究和挖掘,為平樂郭氏正骨的發揚光大提供科學依據。醫院還通過甄選,在院內選拔出7個重點培育學科:中醫康復學、中醫護理學、中醫文化學、中醫藥信息學、醫學影像學、重癥醫學和骨健康管理學[4]。通過一定周期對這些學科的培養,有利于發現更多優秀的臨床、科研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2.4.2注重基地建設該醫院被確定為河南省中醫骨科臨床研究基地,主要包括四個優勢病種:原發性骨質疏松、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及類風濕關節炎[4],圍繞每個病種組建核心團隊,參照學科建設的構架進行培養,培育重點病種的目的,在于以優勢病種帶動其他病種的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是強化溝通對接,用活用好用足區域協作。強化向上匯報,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資金,省市業務指導,全程委托公司代建人民醫院。落實好東西部協作溝通,爭取東西部協作醫療資源對口幫扶資金,推送新聘人員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培訓進修,選派醫療人才到廣東增城區進行業務培訓、交流學習。全方位推進省內對接,組織醫技人員到遵義醫學院參加職業(助理)醫師考前培訓,參加市級醫學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并在大方縣人民醫院規范化培訓全科醫生。
二是狠抓項目建設,全面夯實衛生服務基礎。推進百里杜鵑管理區人民醫院項目建設,多措并舉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村衛生室建設項目,全面補齊村衛生室設備短板,有效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完成衛生服務“最后一公里”。
打好“三大戰役”:即打好創建“二甲”的突破戰、學科建設的持久戰和綜合樓建設的攻堅戰。
六項重點工作:即抓好文化建設、惠民品牌、質量安全、人性化服務、精細化管理、數字化醫院六項工作。
實施十大項目:即實施創評項目、學科建設項目、綜合樓建設項目、文化鍛造項目、科教興院項目、數字化項目、建設平安醫院項目、惠民品牌建設項目、人性化服務深化項目和ORTCC項目。
中央和省市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這是我們做好2012年工作的基本遵循。
“穩”就是更加體現以人為本,更加體現有利于群眾身體健康、有利于提高醫院綜合實力、有利于改善職工生活,更加體現包容性發展。
“進”就是要善于抓住機遇,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提升醫院文化上取得新成效,在學科技術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在人性化服務上打造新亮點。
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穩是前提,進是目的,互為條件,緊密聯系,不穩無法進,不進難以穩。
就我院來講,把握這個總基調必須做到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轉變、從做大做強向做強做大轉變、從又細又精向又精又細轉變,關鍵在加強學科建設。2012年,力爭年內創建市級重點學科1個。
強化腫瘤科龍頭地位,實現腫瘤科日均住院病人維持在90人左右,添加相應的治療設備,實現腫瘤治療手段的多元化。
加強重點學科建設,關節外、脊柱外開展關節鏡手術;
進一步提升顯微外科專業水平,實現顯微外科技術新突破;
神經外科實現自主顯微鏡下腫瘤切除;
培養心外科專業團隊,為開展心外手術和治療打好基礎;
提高普外、泌尿外、婦科腔鏡手術比例,打造醫院微創治療品牌;
加強普外科人才建設,提升普外科技術水平和品牌知名度,推動血管外科學科發展;
積極開展鈥激光碎石技術,打造南部區域碎石治療中心;
心血管內科初步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療、心電生理和心律失常、動脈粥樣硬化及其相關疾病的臨床專業學科的配置,繼續提高自主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數量與質量;
神經內科在急慢性腦血管病、頭痛、癲癇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力爭年內以神經內科為主推出腦卒中單元;
呼吸內科在肺間質病、氣道疾病(哮喘和COPD)、支氣管鏡等方面實現業務新突破;
消化內科提升胃腸病、肝病和內鏡三個亞專科的臨床服務內涵,胃鏡室獨立成科;
重點加強ICU建設與提升,以重癥醫學科ICU為龍頭建設與配置NICU、CCU、PICU,實現規范標準運作,擴建新生兒病房;
年內加大鎮痛專業發展力度,將鎮痛與內五科無痛病房、產科無痛分娩、內鏡無痛檢查有機結合起來,開展舒適化醫療,建設標準化麻醉復蘇室;
進一步理順導管室運行機制,導管室獨立成科;
耳鼻喉開展鼻咽喉鏡檢查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監測及綜合治療;
眼科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術、眼底熒光造影檢查及眼底激光治療,建立“二院視光學中心”;
爭議:急診科是“通道”還是“平臺”?!
采訪一開始,楚英杰教授首先回顧了急診醫學的發展背景。他闡述說:“急診醫學獨立成學科,迄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在1979年,國際上正式承認急診醫學是醫學專業領域中的第23門專科。1980年,我國衛生部下發了有關‘加強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1983年,北京協和醫院成立我國第一個醫院內的急診科;1995年,我國教育部正式將急診科列為二級臨床學科。從那以后,中國急診學科真正走上了發展之路,但是,此后的實踐卻表明,這是一條艱難、曲折的發展之路……”
楚英杰教授繼續回顧說:“社會的正常運轉,離不開有效的醫療保障;而醫療保障的尖兵,則非急診莫屬!急診科是醫院分分秒秒都不能關閉的一扇門窗,是醫療行為與死神較量最為激烈的主戰場,是衡量醫院綜合實力的一把標尺,更是培養醫生綜合素養最好的基地;急診科本應是各級各家醫院發展最好的、毫無疑問地發展的最好的科室,事實卻迥然不同。當前的業界共識是:急診科的發展模式不一、急診科的專業范圍不一、急診科的學科建設方針不一、急診科的人才培養策略不一,但最為關鍵的,還是在于那曠世之爭議:急診科應該是條‘通道’,或應該是個‘平臺’?!”
楚英杰教授解釋說:“我這么說,絲毫沒有不尊重同行之意,我只是想說明問題。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臨床各科都在搞亞專業建設,即便是全科色彩極為濃厚的放射科、超聲科、兒科等也不例外;唯有急診科,雖貴為二級臨床學科,不僅沒有確切的三級學科,連專業范圍都模糊不清,亞專業建設更無從談起。然而,在現實中存在的不爭的事實是,突然中風、突然心梗、突然骨折、突然肝臟脾臟破了的患者,卻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急診科。那么問題就來了:是應該讓病人像接力棒一樣在所謂的‘綠色通道’中轉運,或是在責任很難劃分的急會診中煎熬?還是應該讓醫院的人力、物力、體制圍繞病人、在一個能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急救平臺――即‘診治一體化’平臺上展開?這是一個值得認真討論的話題。”
楚英杰教授認為:“由于涉及急診學科的各種癥結長期不解,造成了我國急診科普遍表現為隊伍不穩、業務不精、戰斗力不強的現狀。這樣的急診科,能很好地保障病人和社會的利益嗎?自急診建科30余年來,幾代急診人在實踐、在思考、在探索,也在爭論不休……”
現狀:急診科是未經營好的優質資源
鑒于上述思考,楚英杰教授認為:“毋庸置疑,‘急診人’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急診科的發展和建設;而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急診科是一個未經營好的優質資源。”
為什么這么說呢?他繼續闡述道:“讓我們先來看一下急診工作是多么的重要:首先,急診科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次,急診科是醫院運行之必須。一家醫院無非由門診、急診和病房三部分組成。門診總是夜間可以關門的;而病房,從理論上講,無論哪個科室的病房都是可以暫時或永久性缺少的;惟獨急診科,一分一秒都不可停止運轉。第三,急診科最能詮釋醫療行為之最高宗旨――‘救死扶傷’。急診科與死神搏斗之激烈、之密集非其他任何臨床科室所能比擬。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醫之最大,惟急診科為甚!第四,隨著各臨床科室在專科乃至亞專科建設道路上越走越深入,急診科就成了唯一一個能培養醫生全科素養的基地。”
那么,中國急診學科建設的現狀是怎樣的呢?對此問題,楚英杰教授坦言:“現狀毫無樂觀可言!先說省級以上醫院的急診科,盡管其多數都已解決了生存問題,但與兄弟科室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受重視程度,都鮮有得意者。換而言之,很少有哪個醫院的急診科能混成醫院領導的‘心肝肺尖’的。再說地市級醫院急診科,普遍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規模不大,人員不足,軍心不穩,業務不精,設備不良,且更新不濟,醫生學術尊嚴不高,領導不重視……這些‘急診人’的苦衷可謂一言難盡。至于縣級醫院的急診科,那簡直就是‘慘不忍睹’了:除了一塊牌子、兩間房子和幾個輪轉醫生外,幾乎要啥沒啥,用‘窮得都光了屁股’去形容,一點兒都不夸張。此外,由于急診科發展模式不一,不僅外人詬病,自己都覺得象支雜牌軍。建設模式上有搞通道型急診科者,有搞診治一體化型急診科者。專業發展上有以內科為主者,有以外科為主者。亞專業建設方面,有搞重癥者,有搞創傷者,有搞中毒的,也有搞其他服務者。可謂五花八門,亂象橫生。而且,在極其重要的院前急救領域,有自己干的,有歸120指揮中心調度的,有既歸120指揮中心調度又自己另配一套人馬的,還有干脆不管院前急救的等等。在組織形式上,可謂真的是‘百花齊放’了。”
問題:究竟誰才是急診科的服務對象?!
那么,究竟哪些患者才是急診科真正的服務對象呢?對此問題,楚英杰教授分析說:“病分輕重緩急,進而還可細分為輕而不急、急而不重、既急又重、重而不急四種類型;那么,哪些患者是急診科的服務對象呢?無外乎急而不重或既急又重者也。疾病又分專業,專業是按系統劃定的。現代急診科工作范疇究竟該如何界定,自臨床醫學有了急診科開始,就開始爭論了,而且從未停止。”
楚英杰教授進一步解析說:“當前的急診工作范疇之爭,突出表現于急診科建設的兩種模式之爭。一種是接力式救治模式:先有院前救援,后有急診科處置,歷經一次或數次的會診和協調后,再轉送相關科室,甚或還會有再一輪的會診、轉科。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看似嚴格的急會診制度和貌似合理的綠色通道,在實踐中卻時常被打折扣。另一種是無縫隙救治,或稱一站式服務模式:一旦急危重癥患者出現在急診科,相關人員、設備、技術、后勤保障乃至管理體系即云集而至,并流暢運轉。大家心無旁騖、心無芥蒂,同心協力于病人的搶救。兩種模式孰優孰劣,其實是一目了然的。放眼歐美,盡管其各國急救模式不盡相同,急診科的發展速度也不太一致,但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理念卻是完全一致的。”
楚英杰教授還認為:“患者無論是生了什么病,其發生、發展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系統的處置本是基本要求;慢性病、哪怕是極重的慢性病被分階段、分科室、分醫生處置,也不至于耽擱,但若是急危重癥被人為地切割開來――急診科處置一段,別的科室再進一步接手、轉手,這豈不是嚴重違背了醫學的基本規律嗎?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急診科接診的病種也在隨之變化,這種變化也非常之大。創傷、心腦血管急癥、呼吸系統急癥和多臟器衰竭,都成了急診的主要工作內容,而且越來越多;這就要求原有的急診工作范疇不斷拓寬。此外,有些疾病專科特征極強,僅涉及一個學科;有些是多個系統病變而牽涉多個學科;還有些則在不同的病程階段有不同的表型,從而分別需求不同的學科。因此,現實中有很多疾病都與急診、急救難以割裂;患者就醫時,也不以任何醫生的意志為轉移,往往第一時間出現在急診科。急診醫生沒有理由不去履職盡責。”
“所以,響應國家分級診療政策,應因急診病種的變遷,高舉患者利益至上的大旗,不斷深化急診科及其亞專業建設,不斷拓寬急診工作范疇,這才是‘急診人’應該恪守的、正確的執業理念。”楚英杰教授歸結說。
呼吁:急診科亟需設立住院病房
為什么急診科作為一項優質資源,長期以來卻經營不善?楚英杰教授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的,有主觀的;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但最關鍵的問題是急診科要不要有住院病房。”
他接著分析說:“目前的普遍情況是:一家醫院的各個科室,包括皮膚科、中醫科、康復科都有住院病房供病人接受醫療救助、供醫生系統診治病人、供醫生賴以積累經驗以資不斷成長;唯有急診科,在設置住院病房的問題上一直面臨重重阻力。急診醫生就像失去土地的農民一般,在學科建設上‘無立足之地’。實際上,急診科要不要設立住院病房的問題,關鍵仍在于急診科業務范圍的界定。1983年剛一建科,‘急診人’還沒來得及高興卻發現,幾乎所有臨床疾病都被別的科室跑馬圈地、瓜分得干干凈凈了;大大小小的專業都是既有門診又有病房,連門診色彩極為濃厚的皮膚科都不例外。所以,急診科自一問世就被‘告誡’:你們只能前期處置,不得完整地診療某一疾病,否則,就是‘干了別人的事兒’;而且‘急診人’認同此說法的,也不在少數。”
楚英杰教授舉例說:“比如,急診科做氣管插管算不算干了麻醉科的事?急診科使用呼吸機、使用纖維支氣管鏡算不算干了呼吸科的事?急診科做血液凈化算不算干了腎臟科的事?急診科做心電圖算不算干了心電圖室的事?急診科做電除顫算不算干了心內科的事?此外,恐怕所有的醫生都認為心肺復蘇是急診科的事,但為什么《心肺復蘇指南》是美國心臟病學會組織專家來撰寫并發表于《循環》雜志了呢?從這個角度來說,心肺復蘇應該是心內科的事嘛!很多其他的臨床科室都會因為患者病情變化而做心肺復蘇,那算不算干了急診科的事了呢?”
舉了幾個技術層面的例子之后,楚英杰教授又以幾種疾病為例闡述說:“若問急性心肌梗死是哪科的病,恐怕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心內科應診的疾病。可是,院外就猝死的急性心梗、到了急診科正做心電圖就呼吸心跳驟停的急性心梗、復蘇成功但形成多臟器衰竭的急性心梗呢?還有,急性肺栓塞是哪科的病?急性腦卒中又是哪科的病?這能一概而論嗎?原來歸心外科開刀的先天性心臟病,現在越來越多的病人到心內科做介入治療,連心臟瓣膜置換也開始有心內科做介入治療了,怎么不見心外科抱怨心內科同道‘不小心干了別人的事’呢?學科交叉、融合,本來就是醫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當所有關于疾病從屬問題的討論都讓急診科‘靠邊站’時,急診科當然就不需要、也不應有自己的住院病房了――這其實是忽視急診科的重要性的一個悖論!”
楚英杰教授接著說:“急診科的作用被忽略的另一個癥結,是對‘綠色通道’的錯誤理解。很多時候,對綠色通道有意或無意、有知或無知的解讀就是從急診科轉到另外一個科甚或再一個科。我認為,這種‘接力式救治’不是綠色通道的真正內涵,其真正內涵應該是為患者提供及時、高效、快捷的醫療救助,最能體現這一宗旨的是‘一站式服務’的理念――當患者到達急診科后,所有的人員、設備、管理體系以及后勤保障都圍繞著病人轉,形成‘無縫隙救治’。遺憾的是,當前我們的醫療資源和醫療動機都不可能主動地匯集于急診科,并高效地圍繞著病人運轉。還有,關于綠色通道的另一個問題是急會診。這一看似非常有效、非常科學、非常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卻存在很多問題。當一個病人需要收住某一專業科室時,若其不合該科室的‘口味’,會診醫生會有諸多理由予以推脫,于是,病人統統要在急診科等著。是‘通道型’急診科更能保證患者的利益,還是‘診治一體化型’的急診科更能保證患者的利益?這個答案,其實已經不辯自明!鑒于這些因素,為了更好、更及時地維護患者的利益,急診科設立自己的住院病房,已經是大勢所趨,也迫在眉睫!”
分析完以上問題,楚英杰教授樂觀地認為:“急診學科目前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無論是2009年原衛生部出臺的《急診科建設指南》,還是2011年原衛生部出臺的《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急診科)評分標準》,以及同年原衛生部出臺的《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對急診ICU和急診手術室的支持都非常明確,這構成了急診科住院區域建設的重要支撐。因此我呼吁,急診科是患者的生死之道、存亡之地,必須好好經營之。”
1中醫專業認證對中醫兒科學學科建設的意義
專業認證是一個評估的過程,通過認證來評估學校開設的專業性教學計劃或者專業是否符合預設的標準;通過中醫專業認證可以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學的目的。其核心目標是促進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以成果為導向提高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教學手段、教育教學方法,確定中醫學專業在教育教學方面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因此,通過專業認證可以有效地促進中醫兒科學學科建設。
2更新教育理念,明確中醫兒科學學科建設方向
在中醫專業認證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指向、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觀的指導下,我校修正中醫兒科學學科建設方向,更新教育理念,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以學生為中心,明確學科建設方向是培養中醫應用型人才。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指導下,我校修訂了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改革了課堂教學設計、課程考核方法,強化了實踐教學,并不斷改革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修訂后的中醫專業培養方案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更加強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確定的中醫兒科學的教學目標為:通過中醫兒科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中醫兒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兒科臨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小兒生長發育、生理病理、保健預防、疾病診治的系統知識;能運用中醫學理論認識兒童和兒科病的特點,以辨證論治原則處理兒科臨床各類常見疾病,搶救急危重癥;掌握中醫兒科常用外治法;了解常見中醫兒科疾病的發病情況等流行病學特點。修訂后的教學大綱增添了張仲景學術思想傳承能力的培養,并且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最終使學生成長為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和職業素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從事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工作的中醫應用型人才。
3明確學科主攻方向,提高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明確的學科方向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在中醫專業認證提高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要求下,我校中醫兒科學的教學一直堅持“院系合一”(即醫教合一)的臨床教學管理體制。兒科教師堅持在教學以外的時間,全部從事系統的醫療實踐,增強解決臨床實際的能力。我校兒科團體先后開展了“麻杏陷胸湯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痰熱閉肺證臨床研究”“麻杏陷胸顆粒治療小兒肺炎喘嗽痰熱閉肺證臨床研究”“麻杏麥冬湯治療肺炎喘嗽風火陰虛證臨床研究”,并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為了促進學科發展,我們堅持以成果為導向,目前我校中醫兒科已形成氣血并治治療小兒病癥、經方防治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兩個穩定的主攻方向。同時,學科注重內涵建設,不斷向更深入專業的三級學科細化發展,建立類似于內科學科的三級學科分支,借鑒現代醫學以系統劃分,如肺系(呼吸)、脾系(消化)、腎系(腎臟、內分泌、遺傳代謝、生長發育)、心肝系(神經、心血管、血液)等專業;堅持以學術前輩思想為指導,傳承與發揚并重的方針,對學術資源進行了梳理和挖掘。在主要研究方向的優勢病種(如哮喘、復感、厭食、腎病)方面,深入開展了中醫診療方案及臨床路徑的制定、優化推廣工作[1]。我校中醫兒科課題組教師均為“雙師型”教師,教師在取得醫療科研成果的同時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學成果,如“構建創新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培養模式”“混合式教學法在中醫兒科學中的運用”“中醫兒科學形成性評價的研究與實踐”等,推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保證了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4依托附屬醫院及學校省級重點實驗室平臺開展科學研究工作,以研促教
學科平臺是學科建設工作的重要載體。我校中醫兒科科研團體依托學校省級重點實驗室開展了“麻杏陷胸顆粒對熱性哮喘小鼠模型血清IL-12、IL-13調控的實驗研究”,不僅明顯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部分學生通過跟師觀摩實驗、輔助實驗也提高了將來搞學術研究的實踐能力。同時,我們還依托學校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中心開展中醫執業醫師分階段考試,保證了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5跟名師、多臨床,加強中醫兒科專業學科隊伍建設
同時,醫療費用較為低廉,1997年中醫醫院平均每1門診診療人次的醫療費用41.6元,綜合醫院為61.6元。中醫醫院平均每1出院病人的醫療費用為1857元,綜合醫院為2384.3元。但病床利用效率低下,門診與病房業務量呈下降趨勢。從1985年到1997年,中醫院病床使用率由83.9%下降到了52.1%,年均下降2.65%,綜合醫院年均下降2.07%。另外,在病床,人員,設備等資源增加的情況下,1997年,全國中醫醫院門急診人次比1996年反而下降了0.027億人次。中醫醫院每張病床每天承擔的門急診人次由1985年的4.3下降為1997年的3.1%。
中醫現代化迫在眉睫
全國優秀院長,全國首批示范中醫院遼寧省血栓病中西醫結合醫療中心的院長池明宇教授,不贊成在當前的形勢和條件下討論“中醫院為什么會西化”的問題,他認為何必讓這些當前很難說的清楚的理論,給本來就在政策的夾縫中左右為難的院長們施加更大的壓力,限制了事業的發展?同時,他表示中醫以及中醫院應如何跟上需要實現中醫現代化,才是中醫院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池明宇說:“中醫對于疾病的認識曾領先和帶動世界醫學長達數千年之久,但這種優勢在西方近代文明崛起之后逐漸縮小,許多項目由主導地位變為輔助地位,疾病的病原學診斷,影像學診斷,理化學診斷、免疫學診斷等,對于疾病的定位,定性,嚴重程度分析都越來越準確,以往中醫領先的一些疾,病在這些因素的比照下,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承認這一點就是自欺欺人。就拿我院常接觸的血栓病來說吧,血栓堵在哪兒了?堵了幾處?嚴重程度如何?再高明的中醫靠號脈,靠望聞問切也診斷不出來。對西醫來說卻很簡單,一個檢查就能明白究竟,而且診斷清楚了才能指導臨床治療,是適合吃中藥還是手術?是需要開顱還是介入?假如顱內出血量大還非要堅持以中藥解決,就會造成病人生命無可挽回的損失。再說了,中醫自身沒有檢驗,沒檢驗也就沒有證據,而現在對醫療糾紛的法律規定是舉證倒置,中醫這一關就過不去。西醫能夠依據臨床需要主動引進CT,核磁等現代科學技術,中醫為何不能引進西醫技術?我們何必為了突出中醫特色而合近求遠?”
“但這些并不能抹煞中醫的先進性,中醫有著自己無可替代的特長。”池池明宇表示。中醫的整體觀使它不像西醫那樣僅僅局限在某一疾病那某一個點上,而是時刻考慮到全身和疾病的發展,對不認識的疾病也能通過辨證施治和提高全身抗病能力加以克服;同時,中藥相比西藥的毒副作用小,作用緩和,持久,這都是西醫所欠缺而需要我們加以發揚的。
池明宇舉了自己醫院的例子:早在10多年前,醫院就瞄上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病這一全國醫療機構的空白,終于總結出了治療血栓病的十大方法,實現了血栓病藥物研究國內領先,在血栓病的全面系統診斷、治療,康復方面,也形成了無人可比擬的優勢,300張血栓病病床常年使用率達100%以上。除根據病情常規使用中藥外,該院的開顱止血手術,顯微外科的介入治療等對危急重癥的搶救,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我院的中醫治療率達68.3%,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病就是我院的核心競爭力,這個特色沒人能克隆。”
加快中醫特色專科建設
有專家指出,中醫醫院首先要突出中醫專科的特色和優勢,尤其在醫療市場競爭中,特色是中醫醫院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中醫醫院的專科建設應圍繞“四專”(專科、專病、專家、專藥)進行,突出辨證論治,整體觀念以及回歸自然的療法,堅持“人有我專、人專我優”的觀點。
中醫醫院醫療技術尤其是特色專科建設發展定位,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并不斷超越。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中醫醫院只有從中醫特色及中西醫結合上下功夫,因為這是中醫醫院的固有領域,也就是優勢領域。如果一個醫療結構不健全,整體實力處于劣勢的中醫醫院,與同級西醫綜合性醫院在現代醫學領域去拼設備,拼技術,那將長期處于劣勢,而要根據本地群眾的習慣,如以骨折病人一般多找中醫看病的特點,可以把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及頸,肩,腰,腿痛專科作為重點突破口,作為中醫重點專科建設科室,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重點傾斜。
在重視重點中醫專科建設的同時,必須堅持和充分發揮中醫特色與利用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做到中醫與西醫優勢互補,洋為中用,重視在急危重癥搶救和手術中開展中西醫結合療法,提高臨床療效,有利于做大做強中醫醫院整體服務功能和實力,才可以提高醫院效益,促進醫院發展。
中醫人才是關鍵
池明宇指出,最關鍵的是中醫藥人員的專業思想不能跟著“西化”。現在年輕中醫較多,鞏固他們的專業思想是中醫院領導要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池院長分析,年輕中醫的理論基礎較差,業務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他們往往對自己的中醫水平自信心不足,覺得還是用西醫方法解決來得更快,更好,而把中醫技術扔在一邊,忘記了自己是個中醫這一根本,像某些地區級中醫院甚至出現了每年3000萬的業務收入,而中藥收入不到200萬的怪現象。
由于歷史原因及中醫培養人才的特點,特別是市,縣級以下中醫醫院的人才綜合素質,與綜合性醫院對比差距較大。因此,中醫醫院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要圍繞專科專病建設進行,及時培養專科專病的人才。除此之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也要考慮到醫院的綜合服務功能,要引進以中醫專業為主,又經過西醫系統進修,或中西醫結合專業的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保持持久發展動力;積極引進和推廣成
熟技術,創造規模效益;加強科研工作;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
此外,中醫醫院文化包含了以醫療道德為重要內容的中醫醫療行為規范,也包含了現代醫院管理和建設中,“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廣泛內涵,它反映了中醫醫院人的價值觀,經營理念,服務理念、行為規范和中醫特色之魅力,因此必須搞好中醫醫院文化建設。先進的醫院文化建設是醫院在醫療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需要,也是醫院人才的需要,更是醫院發展的基石。
中醫院練好“內功”很重要
池明宇說:“內部管理需要變革,尋求穩定發展,作為改革轉型后的中醫醫院,如何能迅速穩定內部并達到穩定發展是醫院的目標,這對保障學科建設等工作的順利進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醫院在學科建設前應進行內部體制改革,簡化組織結構,落實基本制度,明確崗位職責,規范工作流程,管理思想。”
據了解,中醫院組織結構應趨向扁平化發展,減少醫院管理層次,提高信息傳遞速度使醫院效率有明顯的變化。要實醫管在此次組織結構設計中,根據該院規模設計出小而精的組織結構,并確定科室職能,職工崗位職責。
池明宇介紹,首先要明確責任制,適度授權、分權,放權:作為領導,工作一定要適當授權,分權,放權,但同時也一定要適當收權與監督。要實醫管在咨詢過程中指出該院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如授權、分權,放權的使用問題,提出有效分權的建議。并優化工作流程,為了明確區分日常工作與項目性工作,并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要通過醫管通過對職工、中層管理干部啟發性培訓的方式,將企業項目管理理念融入日常工作與項目工作中,將學科建設課題作為該院項目進行管理,融入企業項目管理理念,制訂計劃與總結制度,并就計劃、總結的具體內容對員工進行培訓,以保證內容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學科建設要創新,學會打造醫院的第一品牌,重點學科對于二級醫院的未來建設與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將推動醫院整體水平的提高,能夠形成醫院在當地醫療市場最具競爭力的品牌。
最后,要對中醫院的市場總體定位,積極打造醫院自身的中醫專科特色,力爭發展成為區域性中醫醫療中心。這一定位的依據是緊密地結合當地醫療市場需求,明確醫院自身在醫療市場的定位和學科建設方向,結合醫院現有優勢并制定出系統,完善的學科建設實施規劃。通過優勢分析能夠找到有利于醫院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通道。
特定模式的特殊對待
專家指出,中醫院學科建設的特定模式,是根據疾病分型,制定多個有差異的、規范的治療大原則。在各治療大原則的統領下,對所涵蓋的中,西藥物保守治療、手法治療,針灸治療、物理治療、康復治療,微創治療、開放手術治療等各種手段制訂出各自的治療原則與方案,進行協同安排,突出“系列化,一體化”的概念,實現“全面化,規模化”的實力。
池明宇指出,患者到該院就診時,無論何種病情需要,均可得到相對應的,規范的,有特色的、有效的治療方案,從而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無需再選擇其他醫院進行詢問或就診。在基礎打造扎實以后,可鼓勵患者更多地參與、選擇治療方案,逐步打造“醫療超市”的概念。以治療方案的“全面”對抗競爭對手的“部分”;以治療手段的“綜合”對抗競爭對手的“單一”;以治療方案的“特色”對抗競爭對手的“雷同”:以治療過程中的“患者主動參與,親自選擇”對抗競爭對手的“患者被動接受、毫不知情”。
但是,與該疾病緊密相關的伴隨癥狀(如疼痛等)或嚴重的并發癥(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并無有效治療方案或手段,甚至相當多的醫院對此并未予以充分重視,導致嚴重并發癥的危害甚至會大于疾病本身。這種現象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與傷害。因此,從疾病伴隨癥狀和嚴重并發癥的角度切入,通過對“并發”的有效控制與處理,提升對疾病整體的治療水平,并對患者形成較強的吸引力。
中醫院轉型期的規劃
近年來,縣醫院領導重視,縣財政給予支持,加大能力建設,改善診療環境,添置儀器設備,縣醫院發展重點逐步從房屋、設備等硬件設施轉向人才、技術、管理等軟實力,努力實現醫療資源的進一步優化,醫院改革與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是由于基礎薄弱,縣醫院改革發展任務非常艱巨。特別是與發達地區縣醫院綜合實力差距較大,縣醫院人才、技術、管理等軟件建設亟待增強。突出表現在高水平技術人才極度匱乏,專業管理能力普遍短板。因待遇、生活及工作環境等原因,縣醫院難以吸引和留住技術骨干,縣醫院高級職稱和高學歷技術人員人才比例非常低。尤其縣醫院科室發展不夠均衡,重點科室優勢不夠明顯、重癥醫學及院前急救體系薄弱等問題。目前,我縣醫院只設有內、外、婦、兒、中醫、急救等級診療科室,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普外科、骨科等專科資質等級低、規模小,專科尚未實行三級分科,如普外科無力細分為肝膽、胃腸等四個專科。由于專業學科不足和診療技術水平及服務能力的有待提高,常見疾病患者外轉診治較為嚴重。如附表1所示:、、、疾病外轉率都比較高,也反映出縣醫院這些學科力量薄弱和建設遲緩。縣醫院管理手段也較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縣級政府財力有限或認識不足,未能落實財政補助政策,醫院發展資金主要依靠醫院自籌,而醫療服務價格遠低于成本,藥品加成收入成為醫院發展資金的主要來源。
附表2、常見外轉疾病不同級別醫院費用分析,從費用分析看,------等疾病,縣外醫院的費用明顯高于縣內醫院的費用(計算t值,p≤0.01),---等疾病縣醫院的治療費用低于鄉級醫院治療費用(因為縣醫院實施按病種付費管理,有些病種費用確實比鄉鎮醫院要低,計算t值,p≤0.05,結果有顯著性意義,),---等疾病縣醫院的治療費用明顯低于縣外醫院治療費用(計算t值,p≤0.01,結果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從統計分析再次推出結論:外轉與縣內技術水平的關聯性進一步提示醫院應盡快加大學科建設力度,加強醫院硬件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水平,減少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方面與上級醫院的差距。
二、造成轉診率高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不完善,政府財政投入不足。總體來
看,縣級醫院在基礎設施條件、人才隊伍建設、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體制機制也需要綜合改革。政府對縣立醫院的財政撥款不能對醫院進行足額補償。醫院既要完成政府下達的指令性任務,又要確保自身生存發展,在經營上就難以避免趨利性。有時,縣醫院還出現負債經營現象。目前,縣醫院負有債務萬元,這些負債大部分只能通過收取患者的醫療費用來償還,從而直接推動了醫藥費用的上漲。
(二)專科建設乏力,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嚴重制約縣級醫院發展。高水平的醫務人員以及專業特色人才相對不足,人才隊伍不穩定,“引不來、留不住、養不起”現象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率相對較高。
(三)醫療設備配置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難以滿足需求。財政對縣醫院的配套能力不足,財政缺口仍較大,建設投入與實際需求的差距較大,縣醫院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總體進度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需求。醫院業務用房陳舊落后,存在安全隱患;診療設備與省市三級醫院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影響了部分診療項目的開展,難以適應縣級醫院醫療衛生服務。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相對落后,群眾信任度不高。
(四)農民期望值提高,新農合補償標準低。首先農民的經濟條件有明顯改善,這是改革開放、社會向前發展的成果,是客觀不爭的事實,經濟條件的改善導致期望值的明顯提高,其次提高本地新農合補償比例,加大本地治療和外地治療的補償差距,應該是降低外轉率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社會公平性的表現,同樣的疾病,同樣的繳費金額,而外轉治療會耗費更多的新農合資金,對在縣內治療的患者來說造成不公平。第三,目前新農合基金的補償范圍,只限于參加新農合農民的醫藥費用補償,除外責任、目錄外用藥、診療項目外費用不能納入補償范圍;如門診統籌補償、住院補償等也不統一,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農民來縣醫院就醫的積極性。
三、加強縣醫院能力建設、降低轉診率的措施與建議
為進一步提高縣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和患者的就醫需求,縣委、縣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及縣醫院,要站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高度,進一步加強領導,把縣醫院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給予政策、人力、財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多措并舉,協調聯動,加強縣醫院能力建設、切實降低轉診率,提高縣醫院的醫療水平,更好地為全縣農民群眾服務。
(一)全縣上下聯動,推進縣醫院綜合改革。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保障醫藥衛生體系規范有效運轉。一要建立補償機制。要落實財政投入政策,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切斷藥品和醫療之間的利益聯系,減少藥品濫用,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上漲。堅持縣醫院的公益性,就可以大范圍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增強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保證縣級公立醫院可持續發展,縣域內就診率明顯提高,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二要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縣醫院在縣域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龍頭作用,開展城鄉對口支援、危重病例遠程會診、重大疑難病例轉診等工作,大力支持和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逐步形成基層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模式。三要建立監管考核機制。加強績效考核,開展縣醫院評審評價工作,建立健全縣級醫院醫療安全質量控制評價體系,持續改進縣級醫院醫療質量安全。
(二)加快專科學科建設,提高診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快縣醫院的專科、學科建設,是提高診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降低轉診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一是有利于推動全縣整個醫藥衛生事業健康協調發展,增強衛生科技系統的整體素質和力量,使科學技術能對經濟和社會發揮更好的作用。二是有利于形成優勢和特色,帶動縣醫院乃至全縣醫療與科技工作的開展。社會對不同門類的學科的需求度在不斷變化,有著主次、輕重、緩急之分。通過開展重點學科建設,有利于醫院集中建設一批高質量、有特色的優勢學科,這些優勢學科將成為醫院科學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并以此為“龍頭”和依托,充分發揮其示范作用和技術輻射作用,帶動縣醫院其他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逐步形成一個門類、結構、比例較合理的科研體系,增強醫院科研實力和后勁,為醫院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有利于促進醫院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重點學科建設有賴于一支思想素質好、業務技術精、學術造詣深的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學術帶頭人隊伍。通過重點學科建設,有利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有利于增強學科帶頭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在一定的壓力和較優越的條件下不斷成長,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作用,使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作貢獻。
(三)加大資金投入,改善縣醫院硬件環境。縣醫院應當由政府規劃、建設,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大型醫療設備的購置、職工工資等,要納入財政預算,并按照足額撥付以維持縣醫院正常運轉、專科學科建設和業務技術的開展。政府應當認識到,醫療衛生是一個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特殊行業,同時也是一個涉及到社會穩定的重要行業,不應該簡單地把它視為一種普通的行業推向市場。同時,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縣醫院的扶持和政策傾斜力度,尤其裝備、充實、完善縣醫院急救、檢驗、感染性疾病科基礎診療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和診療水平。開展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縣醫院主要臨床及醫技科室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和執業能力,提高主要臨床和醫技科室診療能力和服務水平,這樣醫院的公益性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農民才樂意來院就診看病。
(四)提高補償標準,增強新農合的吸引力。加大新農合對本地住院治療的補償力度,提高補償標準,是降低外傳率、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效手段。患者外轉與新農合補償的關聯性分析結果顯示,有較高水平的新農合補償是農民外出治療的較大因素。因此,縣委、縣政府要從長計議,盡快出臺受益于民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民群眾(患者)就近就醫,本地就醫,讓參合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增強新農合的吸引力。
首先,要明確工作目標,穩步發展新農合。在已全面建立新農合制度的基礎上,要以便民、利民、為民為出發點,大力加強制度建設,鞏固和發展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民基本醫療需求相適應的、具有基本醫療保障性質的新農合制度,逐步提高籌資標準,進一步調整、完善和統一統籌補償方案,全面推行門診統籌,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和受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