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03: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當前生態環境狀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生態旅游,是近幾年我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新出現的一個詞匯。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83年,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柯瑞最早提出的。在1992年,生態旅游協會明確指出:所謂生態旅游是指為了了解當地的環境文化與自然地理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而進行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是在不改變當地生態完整的同時,來創造經濟效益,并且在自然資源的保護上使當地居民受益。從這個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來看,生態旅游應該是包括三部分內容。
1.生態旅游主要以參觀當地的自然景觀為主,從而滿足旅游者對于回歸自然的需求。
2.要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3.要在生態旅游發展的同時,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生態旅游的提出,與我們當前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是密切相關的,那就是各地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由于過于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對于旅游區的環境保護,導致資源污染、破壞問題嚴重;而且部分游客缺乏保護旅游資源的意識,也影響了當地旅游健康、穩定地發展。
二、我國當前生態旅游發展狀況
那么,我國當前的生態旅游發展狀況如何呢?就目前來看,生態旅游雖然很早就被提出,但其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對生態旅游的認識不足
生態旅游的口號幾乎在各地的旅游業中都頻繁出現,但很多地方對于生態旅游的理解不全面,認識不足。很多地方都往往把生態旅游僅當成是走進自然、親近自然,但卻忽略了對于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文化資源的開發,從而導致當地的生態環境因為得不到保護和重視而惡化,進而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二)開發過程存在盲目性
受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很多地區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就盲目地上馬相關產業,缺乏對于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深入考察和論證,結果導致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缺乏專業人才的輔助和引導
生態旅游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它需要我們旅游開發者必須要細致、全面地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這是需要專業人才進行工作的,它既是涉及到了旅游業的開發,也與環境的保護和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必須有專業人才指導,這恰恰是很多地方都缺乏的。
(四)旅游景區環境破壞嚴重
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受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各地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大多數是在發展粗放型經濟,很多地區都是以經濟效益為主要甚至唯一的發展目標,這就往往導致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為缺乏環保意識而受破壞嚴重的狀況極為普遍。如大量賓館、度假村的修建,各種娛樂設施的建造,大量污染性垃圾的存在。特別是在節假日,大量游客的涌入往往會造成景區的超負荷運轉,而少數游客因為素質的問題,不注意對環境的保護,這些問題就導致環境被破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
三、相應對策
針對我國當前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出,雖然旅游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為我國的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解決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產業出現的問題,一定會影響到我們國家生態旅游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那么,針對當前我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一)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旅游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
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游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
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既要重視旅游收益,也要重視環境、資源的保護,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重視生態旅游的宣傳
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游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游學術界,對于什么是生態旅游,如何運作生態旅游,生態旅游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游的宣傳工作,借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游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采取措施保護旅游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并不是整體性地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
最為旅游景區來說,在做好自己的旅游服務的同時,一定要把綠色旅游、環保旅游的理念通過各種途徑向游客進行引導和影響,使他們真正地認識到什么是生態旅游,怎樣做才是真正的生態旅游,提高游客的個人素質和水平。
(三)堅持以保護為主、旅游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游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準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游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游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于保護區的旅游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1.生態文明的內涵生態文明是我國學術界在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探討可持續發展及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等問題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而目前國外學者并沒有明確提出這一概念,只是形成了一系列類似的概念和思想。“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一個很重要的創造性成果。生態文明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泛的概念,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理解,本文采用的是俞可平教授的定義:“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著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進步狀態”。
2.關于生態文明素質的研究鮑宗豪認為:“市民文明素質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城區能否形成良好的發展‘軟環境’的關鍵,是‘軟環境’建設的核心”。市民文明素質是民族文明素質的主導和標志,市民文明素質的提高是民族文明素質提升中的一大難題。黃艷等認為:“大學生素質生態水平是衡量大學生作為‘大學人’和‘社會人’是否實現全面發展的一面鏡子”。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90后”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水平呈現正成長性的綜合發展趨勢。只有國民擁有良好的生態文明素質,才能更好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高校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其生態文明素質的高低,很可能會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提高要融入實踐行動中,處于“象牙塔”里的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塑造,既是一種理想型的,也是一種實踐型的。高校的生態教育課會使學生激情澎湃,但走出校園,社會大眾的實際行動很可能就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從眾心理和不堅定的決心會令他們做出錯誤的行為。學生生態行為的這種不穩定性,是影響其生態文明素質的重要原因。
二、調查基本情況
1.調查的內容和目的本研究組織的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涵蓋了高校學生的生態知識、生態文明素質、生態責任、影響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因素的自我認知4個方面,能夠全方位了解他們的生態文明素質。本次調查的目的,在于調查了解當前高校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狀況,并通過對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質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議,從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真正實現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2.調查方法和研究對象本調查正式始于2013年11月,歷時1個月。選取了上海、南京、杭州三座城市中的8所高校作為調查樣本,選取的研究對象限于公辦高校的碩士學生和本科大學生。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與簡單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對8所高校共發放650份問卷,收回558份,有效率為85.84%。從表2可看出,性別分布:男生占50.54%,女生占49.46%。年級分布:大一占6.63%,大二占21.33%,大三占20.97%,大四占6.09%,研一占24.91%,研二占12.90%,研三占7.17%。學科分布:工科占37.81%,理科占32.26%,文科占29.93%。3.研究方法本次調查采用SPSS16.0進行分析,運用簡單相關分析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種方法,分析影響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各種因素。
三、調查結果分析
1.高校學生生態知識分析在分析高校學生生態知識方面,筆者選擇兩個較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分析,一是單選題“1‘生態文明’是在哪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并上升為我國國家戰略的”,二是單選題2“‘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其中,單選題1(正確答案為“十七大”)回答正確的有207人,正確率為37.10%,選擇“不知道”或選擇錯誤的高達62.90%。單選題2(正確答案是“6月5日”)回答正確率為51.61%,僅過半數,選擇錯誤的占48.39%。從回答狀況可看出,高校學生對生態文明相關政策的掌握情況參差不齊,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校不重視生態文明教育,設置的生態教學課程比較少,學生系統學習生態知識的機會較少;二是在現代社會就業壓力和生存壓力日趨增大的境況下,高校學生群體更多關注的是與學習、工作密切相關的東西,沒有時間與精力去補充與前途“無關”的知識,會疏忽對生態知識的關注,影響著自身生態知識水平的提高。問卷統計數據顯示,在生態知識方面,男生回答正確的比例要高于女生。這是因為,有關生態方面的知識很大程度上與政府政策、時事政治緊密相連,男生相比于女生而言,對時事政策關注更多,導致生態知識掌握方面存在性別差異。
2.高校學生生態行為分析生態行為是生態文明素質的外化和集中體現,是一種表現生態文明素質最直接的方式。高校學生生態行為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面,生態惡化現象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和重視;另一方面,在政府、社會、學校、大眾傳媒等各方主體宣傳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產生了責任感,并將掌握的生態知識、生態技能轉化為一種保護生態的情感和責任;另外,學生將自身的生態責任和生態意識逐漸外化成生態行為。從表4、表5可看出,高校學生已逐漸將生態文明意識轉化為生態文明行為并付諸實踐,杜絕使用一次性物品,自覺使用可循環物品,參與綠色環保宣傳活動等。但是,在參與實踐活動方面,學生交付的試卷并不十分滿意。這說明部分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并未完全轉化為文明的生態行為,在知與行、觀念選擇與行為選擇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以上兩項生態文明行為之外,高校學生作為具備較高生態素養和公德意識的群體,也有其他的生態文明行為。問卷統計顯示:超過76%的被調查者能夠做到不隨地亂扔垃圾;超過62.5%的被調查者能夠做到購物自帶購物袋;超過50%的被調查者能夠向有關部門反映排放污水的行為。根據調查數據,現實生活中多數高校學生能夠做到愛護環境,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愿意參與有組織的生態保護活動,并身體力行通過多種途徑做有利于保護環境的事情。但是,學生的生態行為缺乏主動性,沒有強烈的保護環境的意識,對環保和生態發展的責任感不強。一節生態教育課或者演講后,學生的熱情被激發,熱情澎湃地要投身于生態環保建設中,但離開那個特定的環境,激情褪去,“隨大流”的本性就會顯露無疑。對于這種情況,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擺脫不了責任:幼時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入學后教師的教導、學校環保活動的組織,接觸社會后社會風氣的影響、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等,這些都是影響高校學生自身生態文明素質和生態行為的重要因素。
3.高校學生對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如何,通過周圍的生活環境就能體現出來。學生對自己周圍環境狀況評價的調查結果為:3.90%的被調查者認為“非常好”,29.00%的被調查者認為“比較好”,41.00%的被調查者認為“一般”,19.40%的被調查者認為“比較差”,6.60%的被調查者認為“非常差”。這說明雖然政府近幾年在大力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去改善生態環境,但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因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的、長久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對目前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3.23%的被調查者對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是“非常好”,20.61%的被調查者認為“比較好”,49.28%的被調查者則認為“一般”,認為“比較差”和“非常差”的仍占21.33%和5.55%(見表6)。同時,根據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顯示,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目前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的T檢驗值為2.108;不同年級的學生對目前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的描述性數據,是應用單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one-wayANOVA)得出P值為0.356。這兩組數據均表示,針對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狀況,學生有理性的認識,對其評價是相對客觀的。而且這兩組數據是相互關聯的,學生認為周圍環境狀況好的,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就會高;認為周圍環境狀況不盡人意的,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自然就會降低。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高達73.70%的被調查者歸責為“政府缺乏相關監督政策,行動不到位”,這又驗證了被調查者對生態文明建設評價不高的結論。一方面,是因為政府采取的改進生態環境措施正在實施中,這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而當前生態破壞嚴重,效果不會立竿見影;另一方面,有些部門在應付上級政府和公眾,未真正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我國政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面對資源日趨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應全面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聽取各方意見,明確各方責任,制定可行性措施。既要保證經濟的發展,又要做到愛護保護生態,讓社會群體切實感受到政府實際行動的效果。
4.高校學生自評生態文明素質狀況分析圖2顯示:10.21%的高校學生被調查者認為,自身的生態文明素質非常好;45.70%認為自身的生態文明素質比較好;36.38%認為自身的生態文明素質為一般;剩余7.71%的被調查者則認為生態文明素質比較差或非常差。調查數據說明,絕大多數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自評還是不錯的。通過調查發現,影響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因素有很多。在影響因素中選擇“家庭”、“成長環境”和“朋友”的比例是較高的,尤其是“家庭”這一項,比例高達82.3%。這說明學生認為,家庭教育對其生態文明素質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親屬尤其是父母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子女的一生;作為教書育人的高校,在生態教育這方面的工作比較形式化,缺少專業的教師任教,生態宣傳及專業活動組織不足,無論是“軟件方面”,還是“硬件方面”都亟待改進。調查結果顯示,84.4%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所在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現狀是“不重視,這方面工作較少”。就高校的生態教育工作而言,81.7%的被調查者表示,提高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及其踐行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增加生態文明相關教育課程,成立生態環保社團組織。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學校生態教育工作已做得很成熟,我國高校可借鑒其成功的經驗發展學校生態教育,設置相關生態課程,成立專門的環保組織,組織并帶領學生參與環保活動,逐漸強化學生的生態意識,提高其生態文明素質及參與生態行為的機會與能力。根據調查數據做的獨立樣本T檢驗數據(見表7),T值為1.60。這份數據表明,高校學生個人生態文明素質與性別關聯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相上下,生態文明素質不會因為性別之差而有明顯差異。
5.高校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看法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和三大文明建設的一個支撐點,高校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生態文明建設能否取得預期效果。本次調查設置了一道主觀題:“請談談您對現在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看法及建議”。調查結果顯示:(1)學生認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特有的角色決定了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政府作為政策的主導者,其態度直接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2)生態文明建設是政府、企業、公民的共同責任,企業需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納入其核心價值體系中,自覺遵守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在企業盈利的同時,也要對生態保護承擔起應盡的責任。(3)社會組織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承擔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社會組織要利用其“人員多、涵蓋范圍廣”的優勢,加大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組織環保活動,傳遞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提高大眾的生態文明意識。(4)大眾傳媒在現代社會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因此,大眾傳媒應利用自身優勢傳播正能量,呼吁公眾保護生態環境。
四、結論與建議
2.實現可再生資源的高效利用。生態建筑的理念是針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緊缺、城市用地緊張等尖銳的發展問題,提出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建筑物的發展方向發生了改變,當前建筑領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各種建筑工藝的不斷完善,給生態建筑的建設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借助這些條件在生態建筑的建設活動中,盡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資源進行建設活動,減少建筑活動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這種建立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上的建筑理念,能夠極大的促進建筑行業的生態化發展,同時在建筑活動中通過對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能夠有效的減少建筑施工的成本。
3.生態建設需要體現地方特色。任何一個地方的建筑特色都是因為當地的自然環境影響才會形成的,而這種特色建筑形式又反過來推動了建筑的前進與發展,在生態建筑物的建設過程中,要對建筑物所在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進行科學細致的分析,保證建筑物的建設形式能夠滿足當地環境的要求,同時又能體現出足夠的地方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在生態建筑中體現出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才能從本質上將建筑物與自然生態環境融合到一起,生態建筑物的地方特色就是對自然生態環境多樣性的體現,是生態建筑物的一個本質特點。
4.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面對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式,在建筑領域已經就生態建筑達成了某種共識,目前生態建筑有兩個發展方向。(1)研究原生的生態建筑,探索現代生態建筑的發展之路。從建筑物出現的原因出發對建筑物進行分析,建筑物是人類活動的內在機制與自然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邏輯產物,包含了內在的生態精神。簡而言之人之所以會定居,就是因為人類體驗到在建筑中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穩定,這種建筑精神可以稱之為原生的生態建筑。(2)探索和運用新的生態技術,加快建筑的生態化。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建筑物的發展伴隨著人類從古至今,在建筑領域建筑的設計形態和具體建筑技術工藝都在不斷的發展,在未來的建筑領域這一特性也會延續,并以建筑的生態化為目標,所以在建筑活動中不斷探索、應用新的技術,將會是未來建筑的一個主要的發展方向。
(1)對資源開發引起的生態系統變化的監測;
(2)監測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狀況及其在治理過程中的恢復狀況的監測;
(3)對環境污染物(包括農藥、化肥、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等)在生態鏈中的遷移和轉化的監測;
(4)監測評估人類活動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5)水土流失的面積監測及其分布和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監測;
(6)監測分析水污染及其對水中生態系統的結構的影響;
(7)監測生態平衡;
(8)瀕危物種的分布及其棲息地的監測;
(9)監測生態系統中微量氣體的釋放量與吸收量。
2生態環境監測的應用意義
生態環境監測的應用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生態環境關乎社會的和諧,而生態文明建設也對生態環境的狀況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需要不斷向深處廣處發展。但是生態環境的監測工作的開展常常遭遇一些影響,如天氣的干擾等,所以生態環境的監測需要一些先進設備和技術的輔助,目前生態環境監測的技術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三種。以下主要從這三種技術入手,分析他們的應用及其應用意義。
2.1遙感技術的應用
RS技術是利用衛星作業,衛星運作中對物體本身發出的電磁波十分敏感,而物體發出的電磁波能夠反映物體本身的位置及表層等的變化,遙感技術便是借用衛星的這一特點,利用衛星進行遠程監控。所以說遙感技術主要關注遠程的生態狀況及其變化趨勢。遙感技術在監測的時候會實時的將遠程信息記錄下來,并形成數據庫反饋回地面的信息收集站,這整個過程周期非常短暫,但是內容卻很豐富,如海洋、森林、草原等都會覆蓋其中。其工作原理以草原植被的遙感監測為例大體解釋為:草原植被現在面臨著嚴重的荒漠化威脅,良好狀態下的草原在衛星感測圖上基本呈現一種顏色,如果部分草原出現了荒漠化,也就是說草原植被區域減少,從而地表發射的電磁波就會區別于植被完整狀態下的草原電磁波,不同的電磁波被衛星感應后草原植被荒漠化的區域在感測圖上就會呈現另一種顏色。遙感衛星的檢測數據主要是以衛星圖的形式,其中有顏色及顏色深淺的變化,顏色深淺主要是指地表、水域等的變化程度,非常的直觀簡易。遙感技術主要應用于生態環境領域的生態破壞監測,通過衛星監測生態是否被破壞及其受破壞的程度,根據遙感技術的監測結果啟示我們某些局域的生態狀況及該采取什么措施處理和預防,此外遙感技術應為結合衛星監測所以還可以從氣象云圖的變化預測局域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從而為請專家有針對性地制定預防措施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在生態環境檢測中RS遙感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它監測與預測于一體,能有效的減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是環境監測方面的不可或缺的實用技術,大大提高了生態環境的監測水平。
2.2GPS技術的應用
GPS是一種定位技術,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能夠適時地對遙感技術提供的信息變化區域進行定位導航,具有精確、客觀的特性。GPS技術主要是對遙感技術提供的實況數據感測圖等加以分析提供地理坐標,其的應用原理是:遙感技術將實況數據傳輸予GPS儀器,GPS儀器進行定位導航后建立新的數據庫,并同步對實況變化坐標進行動態觀測。GPS技術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在遙感技術的基礎上的一大創新,它能夠應用與實時動態的監測目標的狀況,這也是比遙感技術進步的一大特點。此外這一技術還能應用于某一時段的事物數量監測,從而對相關方面進行推測,比如監測某一區域的樹木數量從而監測出樹木某一時段的二氧化碳吸收量。這一技術應用也是十分廣泛,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可以與遙感技術相互輔助,適時監測出動態數據,并能對一些措施的有效性進行適時關注,還能監測生態鏈的平衡程度,這樣能夠減少物力、人力的投入,而且宏觀、便利。
2.3GIS技術的應用
GIS技術一種地理信息處理技術,包括信息輸入、儲存、管理、分析處理、應用等。其內部儲存大量的信息,并且能夠分析數據,從而對措施的采取起到輔助決策的作用,GIS技術聯合遙感、GPS技術能夠形成數據監測和處理的系統,對生態環境某段時期內的變化還能提供原始數據,對生態變化的分析提供參考。GIS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作用非常突出,該技術具有豐富的地理數據,可輔助宏觀決策。GIS技術在生態發展的規劃方面作用突出,此外還能分析地理資源的開發狀況,參與地理資源的管理,從而極大地輔助生態平衡的監測。該技術還能聯合GPS的氣象預測功能,在生態環境的災害預測方面起到十足輕重的作用,因此GIS技術在生態環境的監測方面具有準確性、真實性、輔、實用性。
生態餐廳是一種倡導生態理念、回歸自然的餐飲模式。這種類型的餐廳規劃、設計和建設涉及到建筑、景觀園林、設施園藝、生態經濟等多個學科,運用冷暖通風設施的人工與自然調控技術,結合農藝栽培和生態管理技術,創造出餐廳內持續的的優美生態環境。通常以觀景植物為主體,以蔬果、花草、藥類植物進行配套種植,引入了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山石飛瀑等園林景觀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立體展現出生態宜人、優雅自然的就餐環境。生態餐廳一般空間開闊,占地面積大,位于市郊,多與農業地塊結合。餐廳內常用中等高度植物做成綠籬來分隔空間,用較大植株的觀景植物來營造氛圍,讓消費者如入世外桃源之境。多數生態餐廳與自有的農業園區或農場配套建設,可以種植蔬菜、養殖魚類、飼養家畜,基本實現食材自給。農業園區通過種植、養殖、沼氣、餐廳等經營類型來實現循環利用的生態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餐飲模式。近年來生態餐廳這種模式得到了政策的支持,被大量的復制,同業競爭開始加劇,另外因為占用農地較多,也受到了監管部門的關注,因而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
1.2室內交往空間
室內交往空間是隸屬于室內空間的一種類型,泛指交往行為所發生的空間。交往空間并不是特定為提供交往行為的空間,各種空間只要能夠發生交往的行為,都屬于交往空間的范疇。其以建筑空間環境為載體,以人的交往行為為核心,同時還承載著人與環境的交往、人與信息的交往、人與社會的交往,在室內空間方面常見的類型有門廳、走廊、中庭、休閑區、活動區等,任何建筑空間,只要存在人的活動,就會促使發生一定的交往行為。
2生態餐廳與交往空間的關系
生態餐廳為消費者提供人與生態環境交往的餐飲場所,是讓消費者零距離接觸生態環境,同時產生餐飲消費的一種模式。其營造的賣點就是現代都市人群渴望觸摸自然、回歸自然,與自然親密交往的一種訴求。優秀的生態餐廳不只是提供顧客餐飲消費的場所,更是提供一個人與自然交互溝通的平臺,通過顧客與環境的交往,進而形成餐廳的吸引力。基于此,生態餐廳的交往空間就要充分的讓消費者與環境進行交往,通過特色植物觀光、異域生態風情體驗、山水嬉戲等方式,在熱帶雨林、南國風情、江南水鄉中,在享受著美食的同時感受著自然帶來的愉悅。生態餐廳與交往空間是一個包含的關系,又是一個反向促進的關系。整個生態餐廳包含了交往空間,門廳、過道、中庭、休閑區等這些空間本身就是整個餐廳的內部空間,承擔著餐廳的交通、交流功能。反過來,在交往空間中發生的交往行為又是整個生態餐廳與消費者之間最直接、最密切的交往,直接決定了餐廳的經營狀況,交往空間功能開發是否完善,是否符合消費者需求,是否能夠促進消費者的體驗評價都有直接的關系,因此交往空間又對整個餐廳是一個反向促進的關系。
3當前生態餐廳交往空間設計的典型做法
南陽市金歲月生態餐廳是典型的園林式中餐廳,建筑面積約8000m2,采用鋼結構,頂部為塑料采光頂。該餐廳集餐飲功能和園林藝術為一體,采用經典與現代結合的方式,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古木、假山應有盡有,給人一種遠離都市,與自然親密交往的感覺。
(1)門廳交往空間設計。進入生態餐廳迎面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臥石,名人手寫題名,臥石的側后方是一個中國傳統風格的亭子———陶然亭,亭子與臥石相應成趣、錯落有致,構成了生態餐廳入口的正立面。
(2)中庭交往空間設計。臥石的背后是該餐廳較為開敞的中央大廳,古榕閣、小橋流水和藤條編制的桌椅共同渲染了大廳濃厚的自然氣息。
(3)室內庭院交往空間設計。在生態餐廳的雅間設置南北兩側,曲徑通幽的房間,粉墻黛瓦、木雕字畫的裝飾充分展示了江南園林風格。
(4)室內通道交往空間設計。在餐廳中的主要通道上設置有供人短暫停留、休息、交往的各種類型亭子,傍邊往往配置有可供觀賞的奇花異草、金魚嬉戲、文人墨寶等,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產生互相交流的欲望,對共同的自然話題達成共識,進而有效的促進交往行為的發生。
4當前生態餐廳交往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社會經濟轉型升級,各行各業都在不斷創新的時代背景下,生態餐廳的交往空間設計現在看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基于此總結出來當前生態餐廳室內交往空間設計存在的幾個問題。
4.1重靜態景觀,輕互動體驗
從大多數生態餐廳的做法來看,生態景觀的展示仍然是主要的內容,調動消費者進行互動體驗的項目卻沒有開發出來。消費者選擇去生態餐廳就餐,本身就是渴望回歸自然,體驗自然,因此可以設置一些專門的交往空間進行生態活動的體驗,讓消費者親身參與,互動起來,與自然環境進行充分的交往。生態餐廳的環境及硬件的建設,往往是委托專業的景觀設計公司進行設計施工的,從景觀的角度來看確實非常專業,但是在實際運營中對交往空間這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環節缺少完善的配套服務。不應僅讓消費者參加一些采摘活動、水中摸魚活動等,對于消費者參加活動獲取的蔬菜、水果、魚類等生鮮的食材,還應該更進一步的進行美食創作的過程體驗,讓有興趣的消費者親自參與到菜品的加工過程中。這樣既能夠讓消費者放心,又增加了生態活動的體驗服務環節,這些配套的服務功能在交往空間設計時都應該有所體現。
4.2重環境氛圍,輕生態教育
生態餐廳的環境氛圍可謂是賞心悅目。但是消費者體驗過后除了放松心情,舒緩工作壓力之外還能在這個生態環境中獲取什么,這個方面就有所欠缺。現代人比較重視情境教育,一些消費者也希望獲取一些親子教育、生態教育的觸動,這些優雅的生態環境就是一個極佳的情境教育場所,因此生態環境氛圍的附加值應該更高一些,選取的生態景觀的典型性、文化內涵、生態觀念、自然理念等方面都應該有所體現,而不僅僅停留在欣賞的層面上。
5生態餐廳的室內交往空間設計理念
提供優良的生態環境體驗讓消費者對生態餐廳的食材、加工、環境、內涵做到充分的了解,讓消費者與生態環境、與生態產品、與生態教育進行交往,同時還要讓消費者之間面對同一個生態話題產生一些溝通。面對生態餐廳大量復制的競爭壓力,從室內交往空間的角度入手,提升生態餐廳的消費者認可度,也不啻為一種思路。
5.1激勵消費者參與生態體驗,融入生態教育
體驗式營銷已經成為了當前濟濟轉型升級時代的寵兒,因此在生態餐廳的運行方面也應該做出響應。生態餐廳以往的“環境+美食”的思路已經落伍,加入體驗消費的元素才能夠創造新的增長點。室內交往空間的設計就是以注重消費者體驗為切入點,利用室內交往空間設計出展示。體驗、教育、消費等不同類型的空間功能,把這幾個功能融為一體,促進促進生態餐廳的進行轉型升級。依托現有的生態景觀展示的基礎,加入各種特色的生態體驗活動,對中庭等較為開闊的交往空間進行改造,開發戲水摸魚、石縫捉蟹等生態游戲,以此實現互動體驗的升級。也可以把現有的廚房中某些功能外置到交往空間中,如大廳、過道等,讓感興趣消費者參與到美食加工的流程之中,更加豐富了交往空間的體驗功能,同時可以加強消費者的認同感。還可以開展一些生態教育的競猜活動,把生態飲食、生態保護、生態危機等各種知識點穿插到競猜活動中,通過生態教育來體驗品牌升級的檔次感,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
5.2用互聯網思維來豐富生態餐廳室內交往空間的內容
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無孔不入,生態餐廳作為一個標榜時代名詞的典型空間,也應該與互聯網更加密切的結合起來。一般餐廳常規的做法就是在門廳、過道、大廳、休閑區、包間等這些人流量較大的空間中設置二維碼,開展掃碼有獎活動,這些做法都是對室內交往空間功能的二次開發。除此之外,在生態餐廳的室內交往空間還可以比普通餐廳更加前衛一些,因為這里同時存在“互聯網”和“生態”兩個引領時代的標題,更加能夠引起消費者參與活動的興趣。比如通過掃碼活動在生態餐廳內收集某一特色蔡菜品的食材植物來源。或者通過二維碼對食材的植物進行組合,創新特色菜品抽取大獎等。這就要求在門廳、過道、大廳、休閑區、包間等這些交往空間中,設置對應的植物食材樣本、種植組合等基本條件,與移動互聯網進行對接。
生態餐廳是一種倡導生態理念、回歸自然的餐飲模式。這種類型的餐廳規劃、設計和建設涉及到建筑、景觀園林、設施園藝、生態經濟等多個學科,運用冷暖通風設施的人工與自然調控技術,結合農藝栽培和生態管理技術,創造出餐廳內持續的的優美生態環境。通常以觀景植物為主體,以蔬果、花草、藥類植物進行配套種植,引入了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山石飛瀑等園林景觀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立體展現出生態宜人、優雅自然的就餐環境。生態餐廳一般空間開闊,占地面積大,位于市郊,多與農業地塊結合。餐廳內常用中等高度植物做成綠籬來分隔空間,用較大植株的觀景植物來營造氛圍,讓消費者如入世外桃源之境。多數生態餐廳與自有的農業園區或農場配套建設,可以種植蔬菜、養殖魚類、飼養家畜,基本實現食材自給。農業園區通過種植、養殖、沼氣、餐廳等經營類型來實現循環利用的生態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餐飲模式。近年來生態餐廳這種模式得到了政策的支持,被大量的復制,同業競爭開始加劇,另外因為占用農地較多,也受到了監管部門的關注,因而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
1.2室內交往空間
室內交往空間是隸屬于室內空間的一種類型,泛指交往行為所發生的空間。交往空間并不是特定為提供交往行為的空間,各種空間只要能夠發生交往的行為,都屬于交往空間的范疇。其以建筑空間環境為載體,以人的交往行為為核心,同時還承載著人與環境的交往、人與信息的交往、人與社會的交往,在室內空間方面常見的類型有門廳、走廊、中庭、休閑區、活動區等,任何建筑空間,只要存在人的活動,就會促使發生一定的交往行為。
2生態餐廳與交往空間的關系
生態餐廳為消費者提供人與生態環境交往的餐飲場所,是讓消費者零距離接觸生態環境,同時產生餐飲消費的一種模式。其營造的賣點就是現代都市人群渴望觸摸自然、回歸自然,與自然親密交往的一種訴求。優秀的生態餐廳不只是提供顧客餐飲消費的場所,更是提供一個人與自然交互溝通的平臺,通過顧客與環境的交往,進而形成餐廳的吸引力。基于此,生態餐廳的交往空間就要充分的讓消費者與環境進行交往,通過特色植物觀光、異域生態風情體驗、山水嬉戲等方式,在熱帶雨林、南國風情、江南水鄉中,在享受著美食的同時感受著自然帶來的愉悅。生態餐廳與交往空間是一個包含的關系,又是一個反向促進的關系。整個生態餐廳包含了交往空間,門廳、過道、中庭、休閑區等這些空間本身就是整個餐廳的內部空間,承擔著餐廳的交通、交流功能。反過來,在交往空間中發生的交往行為又是整個生態餐廳與消費者之間最直接、最密切的交往,直接決定了餐廳的經營狀況,交往空間功能開發是否完善,是否符合消費者需求,是否能夠促進消費者的體驗評價都有直接的關系,因此交往空間又對整個餐廳是一個反向促進的關系。
3當前生態餐廳交往空間設計的典型做法
南陽市金歲月生態餐廳是典型的園林式中餐廳,建筑面積約8000m2,采用鋼結構,頂部為塑料采光頂。該餐廳集餐飲功能和園林藝術為一體,采用經典與現代結合的方式,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古木、假山應有盡有,給人一種遠離都市,與自然親密交往的感覺。
(1)門廳交往空間設計。進入生態餐廳迎面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臥石,名人手寫題名,臥石的側后方是一個中國傳統風格的亭子———陶然亭,亭子與臥石相應成趣、錯落有致,構成了生態餐廳入口的正立面。
(2)中庭交往空間設計。臥石的背后是該餐廳較為開敞的中央大廳,古榕閣、小橋流水和藤條編制的桌椅共同渲染了大廳濃厚的自然氣息。
(3)室內庭院交往空間設計。在生態餐廳的雅間設置南北兩側,曲徑通幽的房間,粉墻黛瓦、木雕字畫的裝飾充分展示了江南園林風格。
(4)室內通道交往空間設計。在餐廳中的主要通道上設置有供人短暫停留、休息、交往的各種類型亭子,傍邊往往配置有可供觀賞的奇花異草、金魚嬉戲、文人墨寶等,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產生互相交流的欲望,對共同的自然話題達成共識,進而有效的促進交往行為的發生。
4當前生態餐廳交往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社會經濟轉型升級,各行各業都在不斷創新的時代背景下,生態餐廳的交往空間設計現在看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基于此總結出來當前生態餐廳室內交往空間設計存在的幾個問題。
4.1重靜態景觀,輕互動體驗
從大多數生態餐廳的做法來看,生態景觀的展示仍然是主要的內容,調動消費者進行互動體驗的項目卻沒有開發出來。消費者選擇去生態餐廳就餐,本身就是渴望回歸自然,體驗自然,因此可以設置一些專門的交往空間進行生態活動的體驗,讓消費者親身參與,互動起來,與自然環境進行充分的交往。生態餐廳的環境及硬件的建設,往往是委托專業的景觀設計公司進行設計施工的,從景觀的角度來看確實非常專業,但是在實際運營中對交往空間這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環節缺少完善的配套服務。不應僅讓消費者參加一些采摘活動、水中摸魚活動等,對于消費者參加活動獲取的蔬菜、水果、魚類等生鮮的食材,還應該更進一步的進行美食創作的過程體驗,讓有興趣的消費者親自參與到菜品的加工過程中。這樣既能夠讓消費者放心,又增加了生態活動的體驗服務環節,這些配套的服務功能在交往空間設計時都應該有所體現。
4.2重環境氛圍,輕生態教育
生態餐廳的環境氛圍可謂是賞心悅目。但是消費者體驗過后除了放松心情,舒緩工作壓力之外還能在這個生態環境中獲取什么,這個方面就有所欠缺。現代人比較重視情境教育,一些消費者也希望獲取一些親子教育、生態教育的觸動,這些優雅的生態環境就是一個極佳的情境教育場所,因此生態環境氛圍的附加值應該更高一些,選取的生態景觀的典型性、文化內涵、生態觀念、自然理念等方面都應該有所體現,而不僅僅停留在欣賞的層面上。
5生態餐廳的室內交往空間設計理念
提供優良的生態環境體驗讓消費者對生態餐廳的食材、加工、環境、內涵做到充分的了解,讓消費者與生態環境、與生態產品、與生態教育進行交往,同時還要讓消費者之間面對同一個生態話題產生一些溝通。面對生態餐廳大量復制的競爭壓力,從室內交往空間的角度入手,提升生態餐廳的消費者認可度,也不啻為一種思路。
5.1激勵消費者參與生態體驗,融入生態教育
體驗式營銷已經成為了當前濟濟轉型升級時代的寵兒,因此在生態餐廳的運行方面也應該做出響應。生態餐廳以往的“環境+美食”的思路已經落伍,加入體驗消費的元素才能夠創造新的增長點。室內交往空間的設計就是以注重消費者體驗為切入點,利用室內交往空間設計出展示。體驗、教育、消費等不同類型的空間功能,把這幾個功能融為一體,促進促進生態餐廳的進行轉型升級。依托現有的生態景觀展示的基礎,加入各種特色的生態體驗活動,對中庭等較為開闊的交往空間進行改造,開發戲水摸魚、石縫捉蟹等生態游戲,以此實現互動體驗的升級。也可以把現有的廚房中某些功能外置到交往空間中,如大廳、過道等,讓感興趣消費者參與到美食加工的流程之中,更加豐富了交往空間的體驗功能,同時可以加強消費者的認同感。還可以開展一些生態教育的競猜活動,把生態飲食、生態保護、生態危機等各種知識點穿插到競猜活動中,通過生態教育來體驗品牌升級的檔次感,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
5.2用互聯網思維來豐富生態餐廳室內交往空間的內容
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無孔不入,生態餐廳作為一個標榜時代名詞的典型空間,也應該與互聯網更加密切的結合起來。一般餐廳常規的做法就是在門廳、過道、大廳、休閑區、包間等這些人流量較大的空間中設置二維碼,開展掃碼有獎活動,這些做法都是對室內交往空間功能的二次開發。除此之外,在生態餐廳的室內交往空間還可以比普通餐廳更加前衛一些,因為這里同時存在“互聯網”和“生態”兩個引領時代的標題,更加能夠引起消費者參與活動的興趣。比如通過掃碼活動在生態餐廳內收集某一特色蔡菜品的食材植物來源。或者通過二維碼對食材的植物進行組合,創新特色菜品抽取大獎等。這就要求在門廳、過道、大廳、休閑區、包間等這些交往空間中,設置對應的植物食材樣本、種植組合等基本條件,與移動互聯網進行對接。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生態污染以及資源危機而提出的一種新思想及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提醒人類要關注世界人民發展的需要和環境質量,確保全人類在任何時候都能持續生存。對于生態旅游來說,可持續發展依然非常重要。玉溪莊園是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是云南省莊園經濟發展的典型代表。由于玉溪莊園的特殊性,其生態旅游的發展一直存在諸多問題,生態旅游發展狀況一直不好,對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不大。因此,針對玉溪莊園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尋求玉溪莊園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玉溪莊園概況
玉溪莊園位于澄江縣龍街街道,地處云南烤煙黃金走廊,緊靠我國第二深淡水湖――撫仙湖,海拔高度1700米左右,全年日照總時數2173小時,森林覆蓋率達80%。玉溪莊園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生態優勢,為有機化生產和生態旅游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環境基礎。玉溪莊園被國家旅游局和環境保護部批準為2013年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整個莊園以“三個一”建設為核心,即一個核心示范區――有機煙葉技術創新區、一條生態示范帶,一個綜合管理中心。莊園按照“政府引導、煙草扶持、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采取“公司+工業企業+合作社”的組織經營管理模式,打造出云煙園、云花園、云藥園、云菜園、云果園“五大園區”。
玉溪莊園采取超前的理念、先進的科技、先進的管理,創新的把莊園理念和旅游有機結合,打造了全國第一座集高端旅游、生態農業、技術創新、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綜合型煙草莊園,推動了澄江縣旅游業發展,增加了煙農收入,為全國煙草行業生態旅游打造了一個樣板。作為現代莊園經濟的典型代表,玉溪莊園依托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經濟定位較高、發展較快,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比較富集地區,探索現代莊園開發經營,在發展種養加循環經濟的同時,拓展生態、文化、旅游、休閑等功能,在實現從第一產業到第二、三產業的全面跨越,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也為云南省在發展莊園經濟上做出了積極有效的嘗試,為推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三、玉溪莊園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玉溪莊園生態旅游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通過筆者對玉溪莊園的實地調研以及訪談,認為玉溪莊園生態旅游發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政府主導性過強
當前玉溪莊園生態旅游的運行完全是依照政府意志在行事,政府在整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導致了玉溪莊園目前生態旅游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和國內外生態旅游發展較好的莊園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主導使玉溪莊園在土地審批、資金獲取等方面占據了優勢,但是由于政府的過多干預,使其生態旅游的運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嚴重與當前生態旅游市場脫節,所以單從旅游方面講,玉溪莊園目前的收益并不理想,示范作用并不強。
(二)封閉性過強
玉溪莊園采取的是半封閉式管理,目前只接待團隊游客,散客不得進入,并且絕大多數游客來自政府機構或事業單位。雖然有學者認為“生態旅游是小眾化的旅游,游客數量的減少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是玉溪莊園的封閉方式會導致公共資源私有化,玉溪莊園也就成為了特殊群體的私人莊園。這樣的封閉與當今日益大眾化的生態旅游發展趨勢大相徑庭,正是由于玉溪莊園的封閉,導致其目前的知名度并不高,對于多數人來說它是一座神秘的莊園。從整個玉溪市旅游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玉溪莊園的封閉也使得它無法融入整個撫仙湖北岸濕地旅游建設的大局。
(三)旅游業態不完善
玉溪莊園作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其旅游業態還不完善,游客在莊園內的多數時間是在參觀,體驗項目極少,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游覽樂趣,缺乏豐富的旅游業態無法長時間的留住游客。玉溪莊園綜合管理中心內部大部分面積為煙草育苗區,雖然有一定的參觀價值,但是專業性比較強,并非適合一般游客參觀,所以玉溪莊園的核心吸引物的打造并不成功。
(四)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玉溪莊園地處撫仙湖沿岸,擁有水質優良的灌溉水源,但是玉溪莊園的需水量會隨著園區的發展日益增加,撫仙湖的水位正處在不斷下降的過程中,玉溪莊園的用水對撫仙湖水位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此外,如此巨大的莊園,種植農作物面積很大,這必然會改變土壤的肥力,長久下去極有可能發生土壤板結等土地問題,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十分不利。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最好采取純天然的方式,過多的人為干預或多或少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五)日趨緊張的社區關系
玉溪莊園建立之初,是把當地村民的土地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集中起來的,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煙草合作社。這種利益分配方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增加村民收入的目的,目前看這種方式還沒帶來社區居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但隨著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會越來越感到利益分配的不均,社區矛盾很可能被激發,社區居民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作用很大,一旦與社區居民產生矛盾,生態旅游將無法開展。
(六)與整個撫仙湖北岸濕地旅游發展脫節
由于玉溪莊園的特殊性,雖然每次旅游發展規劃都將其納入其中,但是它更多受紅塔集團企業內部決策的限制,企業制定的發展策略主要目標市場是煙草市場,這樣發展重點與旅游發展的重點不盡相同。目前,撫仙湖北岸濕地的旅游發展已經納入了整個玉溪市旅游業發展的大盤中,發展前景廣闊,多個項目正在如火如荼的進展,但是玉溪莊園旅游發展顯然并未能跟上這種步伐,造成了與整個撫仙湖北岸濕地的旅游發展脫節的結果。
四、玉溪莊園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
針對玉溪莊園生態旅游目前存在的問題,為了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從提出以下的實現路徑。
(一)市場導向
生態旅游產品和其他旅游產品一樣是一種市場商品,只有符合市場需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玉溪莊園的生態旅游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政府可以在人事管理、資本運作等方面進行干預,但是在產品設計、運營模式等方面必須堅持市場導向。牢牢抓住目前生態旅游市場的需求,設計出符合市場的旅游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包裝旅游產品對其進行市場化營銷。
(二)加大開放力度,走大眾生態旅游路線
在旅游大眾化的時代背景下,生態旅游大眾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玉溪莊園目前這種封閉化的生態旅游運作模式顯然無法滿足大眾生態旅游的需求。鑒于這種現狀,玉溪莊園應加大開放力度,從之前的只接待團隊游客變成通過提前預約等方式將散客組織起來,達到一定人數后即可開始游覽。
(三)豐富和完善旅游功能
如今進行生態旅游的游客已經不簡單停留在觀光層面上,要有更加豐富的旅游產品才能給游客更多、更好的體驗。玉溪莊園應在現有觀光項目和極少的體驗項目基礎上,開設專門的體驗園區,提供采摘、手工藝品加工、生態美食品嘗、生態住宿設施等新穎的生態旅游項目。此外,還必須確保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完善旅游產業鏈,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生態旅游產品。
(四)確保對撫仙湖的零破壞
玉溪莊園現在的經營已經達到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的相關標準,對生態影響不大,但是對于撫仙湖這一特殊的湖泊,細小的影響也是不容許的,必須做到零污染、零破壞才能達到保護的目的。因此,玉溪莊園種植作物的灌溉應限量從撫仙湖內取水,差額通過其他途徑獲取。莊園內作物一律采用噴灌、滴灌等先進灌溉技術,并大力推廣最新的保水節水技術,確保最大限度保持撫仙湖的原生狀態,進而實現玉溪莊園的可持續發展。
(五)采取更加有效的社區參與方式
玉溪莊園的煙草合作社形式,是紅塔集團廣泛采用的一種反饋社區居民的方式,在某些地區已經顯現出來了弊端。因此,玉溪莊園生態旅游的運作必須采取更加有效的社區參與方式,以便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說來,可以放出部分項目的經營權,在整體規劃、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允許社區居民自主經營,只收取一定的租金,其他收益歸居民所有。同時還要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本地居民。
(六)打造成撫仙湖北岸濕地旅游重要節點
撫仙湖是玉溪市乃至云南省的著名旅游資源,擁有開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在玉溪市的旅游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撫仙湖北岸濕地的建設已經被納入玉溪市旅游發展規劃的大局,玉溪莊園正好處在撫仙湖北岸濕地的范圍之內,所以,必須融入整個撫仙湖北岸濕地建設,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此外,還應結合相關規劃的具體安排,圍繞建成撫仙湖北岸濕地旅游重要節點的目標,進行生態旅游產品的打造和宣傳,在大環境下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生物技術包含了新興生物技術以及傳統生物技術。傳統生物技術是通過使用細胞工程、基因工程乃至人工改造生物等方式完成物質生產及新興技術的處理。現代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顯著提升了環境治理的能力,對環保技術的推廣十分有利。
1 我國自然環境中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不斷好轉,我國在工業生產中投放了較大的人力及財力,令我國經濟迅速增長。不論通過工業生產還是居民消費能力,均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可是這些發展嚴重影響了自然環境。在解放初期,工業能力十分落后,運用的機械設備較為落后,技術水準也無法與發達國家持平,我國工業生產均為高能耗生產方式,大量的生產耗費了我國的自然資源,在發展當中,技術能力逐步追上發達國家的腳步,可是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依舊未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經濟發展依舊在原本方式中進行,不論作為工業生產還是農業生產,均會嚴重影響到環境,在遭受人為破壞后,諸多特有的稀有資源均會枯竭,自然環境讓人們逐漸意識到,無節制的開發以及破壞會對社會的發展節奏造成影響。所以我國開始執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把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相融合,實現共同發展,在確保資源的前提下,強化治理環境污染工作,且尋求出可以替代的能源,確保人類所依賴的環境變成社會長期發展的保障[1]。
2 生物工程技術的特點
我國當前的環境污染狀況因為歷史遺留問題諸多,并且現代化生產以及生活排放量較大,令環境保護治理工作難上加難。現代化生物工程發展為環境保護工作給予了全新的路徑,也因為近些年生物工程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中獲得了諸多成績令其收到了重視。生物工程技術透過運用生物制劑把污染物從環境內進行分解和清除,在這一過程里不具備二次污染,并且獲得良好的處理,其應用價值十分重要。通過環境系統分析,生物工程技術引用的生物制劑,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透過對總體生態環境失衡的協調,令環境獲得保護,所以環保功效十分明顯。生物工程技術十分靈活,可以依照各種污染物的特征,融合基因工程的先進技術有目的地進行治理,而且從實踐中完成可持續發展的保護,逐步在環境保護以及污染治理中展現出良好的優勢。
3 生物工程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3.1 生物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可以改善水體質量,并且能夠進一步治理水源的污染。在改善水體質量方面,大量運用了生物技術。污水內具有諸多有毒成分,其中具有較多復雜的物質。運用微生物本身的新陳代謝等方式,可以把水體內的一些有毒物質排除,以此令水體內的有害物質變成無毒物質,令水體獲得凈化。固體化酶技術則成為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污水處理技術,大多透過物理或化學等方法將水溶性酶與固態不溶性載體相融合,以此把酶變成無法溶于水卻依舊具有催化活性的衍生物,以此有效處理污水內的有機污染物。
3.2 生物技術在廢氣凈化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已經長期使用在水環境治理當中,可是在廢氣治理中時間較短,研究也十分有限。在20世紀80年代末,生物技術在工業廢氣凈化中的運用已經變成諸多學者分析的重要所在。目前較為成熟的廢氣生物處理方法與傳統處理方法對比,具有諸多優點。
3.3 生物技術在固廢處理中的應用
固廢指的是城市中的生活垃圾、污泥乃至工農業的生產廢物等。通過生物技術,可以把固體廢棄物通過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進行解決,以便令其可以用在農業生產當中,以此真正變成以廢為寶。通常生活垃圾堆肥工藝能夠分成好養堆肥以及厭氧堆肥兩種,而當前最為推崇的則為高溫好氧堆肥工藝。透過高溫好氧堆肥工藝獲得的腐熟肥料可以將土壤進一步改良,提升肥效,令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最終保護環境。
3.4 生物技術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在治理土壤污染時,生物技術大多使用在修復重金屬污染當中,也就是通過微生物乃至植物的作用,凈化和消減土壤內的重金屬,從而減少毒性。透過生物作用,將土壤內的重金屬變成化學形態,以此令重金屬固定或降解,透過生物吸附的方式,提升有機質的含量,令生態結構獲得改善,從而對土壤的固定尤為有利,以免水土流失。
4 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前景
4.1 微生物脫硫技術的研發
煤在燃燒時會排除諸多有毒氣體SO2,對空氣造成污染。假如通過微生物將煤中的無機硫以及有機硫脫去,則能夠良好控制煤在燃燒時排放有害氣體。日本已經透過運用氧化亞鐵硫桿菌將H2S脫除,并且脫除率為99.99%。在處理燃煤r,可以把微生物脫硫技術以及浮選工藝相融合而完成煤與黃鐵礦的分離,實現清除或減少燃煤排放SO2。并且,微生物還能夠使用在石油的脫硫當中。微生物脫硫技術和高活性脫硫菌種的研發及培育,結合清潔技術的分析將會備受矚目,并且也會變成處理原煤燃燒產生SO2污染的最佳方式[2]。
4.2 其他技術開發
(1)水污染治理工藝需要持續完善。好氧及厭氧工藝相融合、無公害化的生產工藝過程乃至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培養分析等層面成為未來需要努力的方面。
(2)研發難降解污染物處理技術。醫療廢物、橡膠制品以及塑料等一些均為難降解的污染物,研發這些技術成為當前生物技術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3)生物傳感器的研制。生物傳感器能夠自動執行連續監測,分析環境污染的發展形勢,探尋環境內的污染物變遷乃至降解規律,查詢出污染物突變的原因,了解污染物的來源,以此令環境檢測更為靈敏、便利。
(4)與其他技術的結合。生物技術的發展無法脫離科學技術,與其他相應科學技術的融合能夠提升處理的效果,提高處理的效率。
5 結語
生物工程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顯著提升了環境的治理能力,提升了環境保護,減少了環境污染。在生物工程技術的深入下,生物工程技術會愈發醇熟,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也會愈發普遍,必定會加快城市的健康化發展。
1.2數據來源文章所采用的原始數據及相關計算主要來自《山東統計年鑒2013》[24],部分數據來自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
2研究方法
2.1數據處理與指標權重賦值
2.1.1數據處理由于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指標較多,為了消除指標間量綱的差異,使數據之間具有可比性,需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數據無量綱化通常采用極差標準化處理,用于計算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中不同指標的功效系數。
2.1.2指標權重的賦值不同指標在評價系統中的重要性不同,當前學術界對指標權重賦值采用的方法眾多,主要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由于每種方法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片面性[26],本文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別求出指標權重后,再將兩種方法所得權重進行綜合處理,結果即為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各指標權重。
2.2協調發展度模型
根據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狀況,借鑒相關協調發展研究[3]的基礎上,從耦合協調發展定義出發,建立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模型。協調度只是反映f﹙x﹚與g﹙y﹚兩個子系統有序發展關聯性和互動耦合作用,并未體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整體“功效”和“協同”效應.為此,在協調度的基礎上引入協調發展模型,以進一步反映區域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整體協調綜合發展程度。通過﹙4﹚、﹙5﹚兩式,測算了山東省2003年以來10a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綜合效益、綜合評價指數、協調度及協調發展度,協調發展度類型劃分標準見文獻[28].
2.3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預測
預測是進行決策與調控的基礎,現有的預測方法主要有回歸分析法、時間序列法等,這些方法難以適應系統復雜、數據量少的問題.灰色系統GM﹙1,1﹚模型不僅預測精度高,也能在數據有限、系統復雜的情況下有很好的預測效果[29].為了深入探究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在未來發展趨勢及演變情況,在協調發展度結果的基礎上,通過GM﹙1,1﹚模型對其未來協調發展度進行預測.
2.3.1協調發展度預測根據GM﹙1,1﹚預測模型,得出社會經濟預測模型為。
2.3.2預測精度檢驗為了檢驗模型預測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據式﹙6﹚、﹙7﹚得到2003−2012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預測值﹙見表4﹚,并將預測值進行殘差檢驗和后驗差檢驗[30],結果均滿足預測模型精度要求.根據表4預測值,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誤差都較小,平均相對誤差分別為0.96%、2.19%.故在未來經濟波動幅度不大的情況下,本文所建GM﹙1,1﹚預測模型可以用來進行預測.
3結果與分析
3.1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時序變化分析從圖1可以看出,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總體上呈現出明顯的上升的趨勢.從時序發展速度來看,社會經濟效益指數發展變化快,除2008−2009年稍有放緩之外,其他時間段均為均勻快速上升增長.與社會經濟相比,生態環境則呈波浪形緩慢曲折發展.生態環境效益除在2006−2008年發展較快外,其他時間段平緩發展,且慢于社會經濟.從效益指數值來看,生態環境效益初始值較高,但發展緩慢,且在2003−2006年為負增長,因而10a內變化量不大,社會經濟效益初始值雖較低,但發展速度快,效益指數與生態環境差距不斷縮小,自2010年超過環境效益后一直處于快速增長狀態.從效益指數變化幅度來看,社會經濟效益變化幅度大,平均年變化率為8.89%,生態環境變化幅度小,年均變化率僅為0.75%.這一方面說明經濟發展在生態經濟系統中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環境對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的制約作用.山東省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大戶,也是受渤海跨海通道建設影響最明顯的地區之一.因此,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山東省要積極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努力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雙向促進和良性循環協調發展.
3.2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分析圖2為協調發展時序動態,從協調發展類型來看,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處于0.660~0.852之間,即從初級協調發展階段向良好協調發展階段轉變,說明山東省當前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狀況良好.根據協調發展度類型劃標準,協調發展度可以明顯分為3個階段:2003−2004年為初級協調發展階段,2005−2009年為中等協調發展階段,2010年后開始轉入良好協調發展階段.在初級協調發展階段中,經濟發展一直滯后于生態環境,屬于初級協調發展類經濟滯后型,說明此階段山東省生態環境發展狀況較好.在中等協調發展階段,雖然經濟發展仍一直滯后于生態環境,但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二者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到2009年時,生態經濟轉變為經濟環境同步發展型,反映了此階段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比例配合得當.在良好協調發展階段,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距離繼續縮小,協調度不斷提高,并在2010達到協調度最高點之后由于社會經濟繼續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開始滯后,生態經濟在2012年開始轉變為良好協調發展環境滯后型協調發展類型.在圖2中,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綜合評價指數和協調發展均呈平穩發展態勢,反映了各指數內在的互動關系和相互約束作用.生態經濟協調度一直處于較高水平,而綜合評價指數則相對較低,表征了在測度時間段內,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雖是協調有序、相互影響,但由于各子系統低水平效益,未能使系統整體功能增強,因而協調發展度未能達到較高水平.在此階段,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是綜合評價指數,反映了在一定時期內,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主導方向是不斷加強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相互影響、協同共生、促進物質交換頻度的同時,努力提高二者的功效水平,增強系統整體功能.
3.3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預測結果根據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預測模型,通過式﹙4﹚、﹙5﹚計算得到2013−2030年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發展狀況,其發展趨勢見圖3.按照現狀預測,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發展趨勢將總體上處于先上升后下降狀態.在協調度中,協調度曲線自2010年達到最高點之后逐漸持續快速下降,并于2030年低于0.4.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滯后,使得原本處于協調一致狀態的兩個子系統數量上比例失調,結構上缺乏有效的相互促進和協同一致的交換匹配,導致二者之間的演化趨勢背離系統整體的良性互動,從而引發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負反饋調節和約束作用,促使其協調度不斷下降.協調發展度曲線初期由于系統綜合評價指數的提高而在發展初期不斷攀升,并于2024年左右達到其最大值,但由于受生態系統協調度不斷下降的制約和瓶頸作用,使得協調發展度在達到最大值之后開始下降,并呈加速衰退下降趨勢.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促進生態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不僅要體現系統總體功效的協調,也要達到系統內部結構的和諧有序.2013−2030年是按照山東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自2003年10a以來協調發展變化作出的預測,是在渤海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下得到的結果.然而,渤海跨海通道的建設勢必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山東省生態經濟的協調性,特別是對生態環境的負向影響.因而,這種只重視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以環境保護發展滯后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是難以維持區域的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必須在當前及未來的發展中引起高度重視.
1我國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形勢
作為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畜牧生態經濟的發展需要滿足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不過在當前的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同時,只有很少的區域意識到了生態以及環保的重要性,當前生態經濟發展緩慢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比如,缺乏科學的畜牧生態經濟發展制度,養殖人員素質較低等,都會影響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進程。目前的畜牧生態經濟完善程度較低,而且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不斷的提高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水平,需要對其有更多的重視,比如可以利用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科技相融合,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可以保證經濟效益[1]。
2我國畜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政府需要給予大力的支持。在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主要體現在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把控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科學監督和調控,而且需要結合畜牧生態經濟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要制定科學的畜牧生態消費措施,并且要用合理的法律來保護畜牧經濟市場的發展,在發展的同時,政府支持可以推動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給予更高的關注,可以提高起市場競爭力,重視畜牧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等,為畜牧生態經濟的發展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2]。2.2注意環境保護和衛生。在畜牧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良好的環境條件有助于動物的健康成長,所以需要重視環境的作用,比如引進清潔生產的理念,并且要注意在動物的產前、產中和產后進行清潔生產,確保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同時也要為動物提供足夠空間的養殖場地,盡量減少畜禽污染,合理的空間安排能夠為動物帶來更好的環境,不過這一空間的設置也要保證合理,不可過大也不可過小,否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還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動物飲水問題始終是一個關鍵問題,避免水資源浪費,同時也要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為了更好的促進畜牧生態經濟的發展,需要重視動物的福利,比如動物生長的環境以及動物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況等。動物福利一般有生理、衛生、心理福利等,而且要保障動物在較寒冷的環境下不會挨餓受凍,在炎熱的環境下不會難以忍受。因此要求為動物提供符合科學標準的福利,不斷的完善飼養方式以及環境的建設,保障動物的健康。2.3進行合理的營養搭配。動物的飼料要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因此在調整動物飼料的過程中,最好可以結合科學的方法,并且添加一些無害的添加劑,減少畜禽排放物中的氮污染。因此在進行營養搭配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幾點要求,第一要注意調配糧食的營養,營養的調節,主要是包含糧食營養調節以及能夠調節消化系統的調節技術。第二,要使用特制的調控劑,注意根據飼料的情況進行合理的調配,然后注意環境的保護,使用環保的添加劑,制定調控秘方,并且要通過科學技術進行再一次的加工,還可以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提高飼料的使用價值,不過在使用添加劑的時候,拒絕使用抗生素類藥物。第三,飼料的調配,需要分析傳統飼養模式的弊端,在當前的條件下,要選擇符合現代動物生長的飼養模式,比如采用分段飼養的方式,對不同禽類采用分開飼養的方式,都是符合環境保護的他要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飼料的浪費。如果將公和母進行分開飼養,則有利于養殖人員對動物進行針對性的營養調節。第四,要注意改變飼料的工序,比如采用粉碎等方式,能夠更大的發揮飼料的營養價值,結合調查分析,飼料如果采用膨化的方式,營養價值會發生質的變化,如果是粉碎后的飼料,會幫助動物更好的消化[3]。
隨著動物的不斷成長和發展,動物的產品也會質量越來越高,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的走向國際。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就要注意環境的優化、飼養模式的優化以及政策的扶持,畜牧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
作者:王啟席 單位:山陽縣南寬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