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15: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加強網絡輿情監管,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9-0207-01
輿情指的是社會輿論,狹義上指的是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和發展,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民眾對該事項所持有的政治態度。在網絡的環境下,社會輿情的表現形式就是網絡輿情,其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各種不同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它具有自由性和限制性、匿名性和外顯性、突發性和多變性、時事性和交互性、少數性和分散性等特點。高校網絡輿情一般以校園網站、論壇、QQ、博客等為載體,根據學生學習、工作、生活身邊發生的事件作為客體,針對同一事件產生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從而形成一定的輿論陣地。在比較寬松的網絡言論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加入了網絡的大熔爐,高校在進行言論引導中就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網絡,保持網絡輿論陣地的純潔性,需要社會、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實施網絡輿情的存在的困難
(一)高校學生的年齡特點:大學生處于情商易激動的時期,心智尚未成熟,遇到問題或者挫折,心里調試較慢,容易受煽動,便通過網絡方式宣泄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的不滿情緒。網絡輿情成為了某些學生發泄不良情緒的陣地。
(二)網絡監管預警機制有待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監測可以監測校內群體教師和學生對于公共事件、熱點問題的討論,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員應該對熱點事件進行積極引導,避免釀成突發事件,對學校口碑的評論,比如學校形象、教學質量、學生管理等,但是在監管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需要不斷完善。
(三)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薄弱。主要是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專職較少,兼職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政任務和教學任務的壓力下,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當成了兼職,對學生思想的監管、人格的培養、行為的引導也欠缺。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也有待于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進。
(四)校園文化開展參差不齊。由于每個高校的硬件設施、領導文化建設重視程度、機構管理健全模式及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差異性。有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聲有色,有些高校校園沉默不已。學生通過網絡看到了各高校文化建設的情況,隨之而來是學生的自豪感和失落感,這不利于做好學生的穩定工作。
二、高校網絡輿情實施的措施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網絡道德建設。針對大學生年齡特點,在加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必須要加強大學生思想網絡道德建設,在虛擬的網絡中,通過輔導員日常生活和任課老師德育課上的教導,使學生遵守正確使用網絡的各項法律法規,提高安全健康使用網絡的意識。
(二)建立校園網絡預警機制,明確網絡監管員的職責。大學生發表言論、表達思想動態的重要陣地是高校校園網絡。因此,高校網絡監管員要加強常規檢測與突發事件監測。網絡管理員要多關注學生日常網絡輿情的動態,提高觀察的敏銳性,發現有苗頭、針對性或者指向性的問題,甚至出現謾罵、煽動、“一邊倒”的不良言論,應該與發帖者溝通,弄清發帖意圖,爭取發帖者能主動刪帖,清除影響。突發事件的監管主要是針對校園發生的時的網絡輿情監管及應對。主要包括在事件發生時,快速啟動應急預案,密切關注事態發展,重點加強監測力度,大范圍收集輿情信息,第一時間掌握輿情動態。
(三)建立校園網絡監管監察隊。高校負責校園網絡監管的教師一人之力難以從多方面多角度監察學生網絡的動態。所以,高校培養一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力的校園網絡評論員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網絡監管員要對學生隊伍進行全方面的培訓,確保學生對學校的規章制度、對相應的法律規定有一定的認識,培養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把高校網絡輿情的導向引導向積極、健康和向上的方向,維護學生、學校和社會的集體利益。
(四)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打造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引導學生自我教育。高校黨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輔導員是高校中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積極打造成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加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速到,廣泛吸取人文和社科類知識的養料,使自身的教育能力與文化內涵實現完美的統一,使學生能夠追求崇高的信仰,崇尚科學,塑造健康的人格,實現全面發展。
(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教育新氛圍。高校網絡輿情對于傳統校園文化健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要打造與時俱進的校園文化,高校應有機的將網絡輿情納入校園文化建設規劃中,開展以網絡為基礎的文化教育和主題活動,將網絡輿情與校報、廣播、電視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結合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營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氛圍。
[參考文獻]
[1]李尚旗.高校網絡輿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學術論壇,2011(2).
[2]王欣.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現狀分析[J].考試周刊,2010(35).
二、“高校網絡輿情”
高校網絡輿情是指在高校網絡空間內,以在校大學生為主的輿情主體對其所關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會事項產生的評價和所持的社會政治態度[2]。高校學生是使用自媒體平臺的主流人群,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高校學生幾乎可以隨時隨地接入網絡,通過自媒體平臺隨時傳遞個人心情或者是網絡熱點新聞,也可以在自媒體平臺發表各種意見,與各類人流互動,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高校學生是一個思想活躍、知識豐富、追求新穎、崇尚個性的社會群體,因此,高校網絡輿情不可避免地帶有主體(高校學生)及載體(自媒體平臺)本身的特征,如自由性與可控性、互動性和及時性、豐富性與多元性、隱匿性與外顯性、情緒化與非理性、個性化與群體極化性等特征[3]。
三、自媒體給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管理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自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網絡輿情所具有的特征,一方面,自媒體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帶來了機遇。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可以通過相關平臺發表自己的意見及觀點,通過互相討論,吸收借鑒不同群體的經驗,不僅有利于高校學生的經驗積累和成長,也是高校學生接收和傳遞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傳播信息,引導高校學生輿情走向。另一方面,自媒體也給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帶來了諸多問題和挑戰,如果管理不善,可能會出現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如果網絡輿情有誤或者是指向偏差,就會給高校學生對事件真假善惡的辨識造成困惑,出現“以訛傳訛、以謠傳謠”的現象,比如2014年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發生的集體腹瀉事件,因為網絡謠言說“學校水污染嚴重,汞含量超標110倍,苯超標70倍”,造成該校14000余名在校師生集體恐慌,最后由警方調查取證出面辟謠。因此,如何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加強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管理就成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
四、自媒體時代加強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管理的對策
(一)從國家社會層面來說,加強對網絡輿情和自媒體平臺運營商的管理,建立長久有效的完善的網絡監管機制
目前我國政府實施的網絡監管仍然是一種被動性的、回應性的監管方式,即只有當網絡上出現了某個對社會影響巨大的嚴重問題,政府的網絡監管部門才會介入,這種事后監管達不到監管的時效性,尤其是網絡傳播速度之快,如果不及時介入,就會引起不必要的損失。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網絡監管機制,一方面,加強立法,明確網絡監管責任;另一方面,加強對自媒體平臺運營商的準入管理,從源頭上屏蔽非法網站的信息交流與傳播。同時,也要完善信息公開和機制,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管理。
(二)從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層面來說,應該建立起完善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
高校是青年學生聚集的主陣地,也是思想最為開放和活躍的地方。高校學生也是運用自媒體的主流人群。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人員和高校思政教師要注重對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管理。對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來說,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建立與學生的互動對話機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是官方微信,利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載體和方式保持學校和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對話,堅持“平等對話、互通互信”的理念,充分尊重大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話語權[4]。另一方面,堅持教育育人為主,“因勢利導”,引導高校學生網絡輿情走向。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基本工作是教書育人,在自媒體時代下,高校學生是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既不能對其使用自媒體發表言論置之不理、放任不管,也不能采用阻止或壓制的方法,最好的辦法就是“順著自然之性去因勢利導,使人的情感、欲望自覺接受理性的引導”[5]。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時刻關注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動態和走向,做好研判工作,及時介入,及時公布輿情相關信息,積極做好高校學生的疏導工作。最后,完善相關應急機制。在出現輿情危機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積極應對,通過相關自媒體平臺及時公開相關信息,危機解決后,還應做好善后處理工作,消除輿情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微時代”的發展,網絡輿情在社會上的影響和推動作用日益明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也愈發顯著。本文通過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梳理和探討,總結和指出網絡輿情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策略,進一步加深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科學認識和發展指導,培養大學生自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網絡化為大學生架起豐富的網絡知識體系,同時也對他們的網絡使用控制力、網絡文化辨別力、網絡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輿情的互動交流利于大學生的思想表達和意見闡述。但是多元化的網絡輿情難免充斥著消極言語和不滿情緒,從而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的錯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校園網絡輿情信息更新慢;在輿情引導方面沒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容易引發輿情危機。當前我國高校網絡輿情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高校網絡輿情監管發展滯后,對大學生缺乏約束力
一方面,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人才稀缺。高校輿情管理團隊中缺乏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心理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綜合知識的有經驗精英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手段滯后、管理方法老套,缺乏安全保障的校園有害信息過濾系統和強制有效的網絡監控系統,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言行容易因缺少必要的行政及法律監控的約束,喪失倫理道德自律控制性。
(二)高校網絡輿情信息平臺管理不到位,對大學生缺乏吸引
高校的網絡輿情信息平臺的、引導與監管還處于一個相對滯后的階段,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時,無法滿足大學生獲取第一手即時信息,致使大學生將獲取信息的渠道引向他處。
(三)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不夠充分,對大學生缺乏指引力
其一,網絡輿情的引導人員對思想政治理論認識不深,面對復雜的西方思潮,容易產生錯誤認識,進而宣傳錯誤的西方價值觀,誘導大學生走向歧途。其二,輿情的引導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運用不當,沒有靈活、充分運用灌輸法、因材施教法等方法,缺乏運用“創新思想政治的網絡載體”方法來促進大學生對教育信息的感知與接受。
(四)大學生心智不夠成熟,對高校網絡輿情缺乏辨別力
大學生心智尚未成型,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判斷標準,容易陷入切身利益相關的“自我”當中,引發系列的同理心和共鳴。盲目的感性認知混淆了網絡事件的是非、真假、偏全,對于網絡認識有失偏頗,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
二、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都展示了互聯網時代的印記。高校網絡輿情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載體,也優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方式和手段,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深刻性、廣泛性和滲透性。
(二)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1.大學生還未形成足夠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有關網絡事件的輿情真偽缺乏清晰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不良的高校網絡輿情使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受到沖擊,扭曲大學生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甚至是誘發大學生喪失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2.網絡的匿名性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監管不力,使得大學生放松了對自我道德的管束,引發了系列的網絡道德倫理新問題,如道德意識弱化、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為失范等。
3.網絡傳播媒介形成的網絡輿情負面作用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起著巨大的阻礙作用。沉迷于虛擬交往世界的大學生,不僅有交際障礙,還容易受到虛擬世界的違法犯罪輿論的蠱惑,變得冷漠自私。
因此,高校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應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政府部門及高校的積極關注。
三、對高校大學生的網絡輿情引導策略
高校的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充滿了挑戰,我們要積極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革,提高其時效性。
(一)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主體隊伍建設
1.成立高校網絡輿情領導小組和危機管理小組,通過分工明確的分層責任制負責對日常校園的網絡輿情進行監督,對師生的網絡言行做出有效的規范;對校園網絡輿情進行系統分析,做好預警和公關工作。
2.打造一支政治覺悟高、業務能力強、信息技術能力突出的網絡信息管理員隊伍,負責處理謠言、惡意灌水、攻擊誹謗、歪曲消息等過激行為,確保高校網絡的正常運行。進一步發揮網上評論員隊伍的重要作用,做到主動思想健康的貼文,引導輿情的正確方向,及時回帖;對于消極因素迅速回應,管疏結合,引導學生冷靜思考、理智看待問題。
3.建立專業過硬的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教師隊伍
(二)加強高校網絡輿情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建設
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網絡安全教育、網絡心理教育,重視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的和諧人格的形成。
(三)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環境建設
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社會輿情環境建設、法律法規環境建設、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良好的輿論環境能使大學生避免受網絡校級、偏頗的影響,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四、結語
網絡輿情已走入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要注重高校網絡輿情的現實價值,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工作,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主體隊伍建設、客體教育建設、環境建設,不斷優化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和科學化的工作方法,營造和諧的高校網絡輿情環境。
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難免會受到一些不良、不實信息的影響,從而不理智的對待一些問題。大學生網絡輿情的主體現以90后為主,他們擁有良好的知識素養以及一些90后的特質:總體上個性張揚、善于表現、目標明確、樂于發現接受新事物……。這些特質也體現在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特點中:
1.自發性與互動性。在某一社會熱點事件爆發之后,便會有眾多針對這一事件的看法通過各類平臺直接發表,其他人也會紛紛瀏覽并跟帖發表自己的看法。
2.相似性。大學生文化素養的相似以及所處群體的相似性使大學生群體對事件的看法趨于相似。
3.廣泛性與匿名性。各類事件一經網絡,立刻就會獲得巨大的點擊數量以及轉載和匿名跟帖評論,并迅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網絡輿情大規模爆發。
4.情緒化。由于90后大學生群體個性張揚善于表現的特點,在一些特定的事件爆發之后,他們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有時會帶有主觀情緒甚至沖動情緒,這些言論又會影響其他人,引導他們的言論向此方向發展。
二、大學生網絡輿情現狀
上述這些特點使得大學生網絡輿情呈現出積極輿情與不良輿情兩個方向。積極的網絡輿情很好理解,指對于已經發生的某個事件,客觀理智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會促進事件的發展或者提供建議觀點促進事件的解決。不良網絡輿情,雖同樣是發表對于事件的觀點看法,但是往往伴隨著虛假信息、一些激烈煽動性言論和攻擊他人的辱罵性詞匯。很多時候,網絡輿情會同時朝這兩個方向發展。例如在新浪微博中曾紅極一時的“最萌身高差情侶”分手事件。這一事件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對情侶分手,但是由這一事件造成的后續網絡輿情的發展卻大大超乎意料。事件的兩個主要當事人都是在新浪微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知名用戶,都是大學生。事件起源于這對情侶中男生發表的一條用詞欠妥的分手微博,后來這條微博有了數量眾多的轉發與評論,評論中有表示遺憾勸阻的,這些言論促進著網絡輿情向著正常淡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謾罵詆毀的評論,這類評論用詞難聽,對該男生進行人身攻擊,持續很久,并影響到該男生及其周圍朋友的生活。
網絡世界中類似的事件有很多,上述事件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僅僅是對于某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無可厚非,參與事件的討論,不僅可以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與他人交換意見還可鍛煉大學生的交往能力。但是如果利用社交平臺的匿名特點而肆無忌憚的發表詆毀謾罵他人的言論,就不應該了。這些言論除了有損當事人的形象,還會對看到的其他人造成影響,對網絡輿情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也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其中,敏感煽動性網絡輿情易引起大學生群體躁動。大學生往往對以下幾類信息較為敏感,一是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校園內的消息;二是涉及國家的時政問題,還有就是涉及一些明星緋聞的消息。想想事件出現后的游行活動,火遍網絡的“周一見”,這些輿情事件中都出現了一些活躍的賬號,他們把對事件的評論引向某個方向。這些賬號的評論勾起人們心底的某種情緒,鼓動目的明顯,使得評論中罵聲一片,將事件推向異化的。這樣的言論所引起的躁動既不利于社會穩定,也不利于網絡的健康發展,更甚者會引導大學生做出觸犯法律的行為。
三、不良網絡輿情的成因
1.網絡言論管理存在缺陷,大學生情緒缺乏引導目前我國對網絡言論的管理還較不完善,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和信息,就會擁有較大的言論自由。在此環境下,大學生往往會為了吸引別人注意,滿足自我虛榮心,而發表一些不實或者攻擊性言論。大學生在不穩定的情緒之下還容易發表一些攻擊、詆毀性的言論,給自己、學校或是社會帶來不良影響,比如會有一些學生在網上信息抹黑學校,最后不僅學校名譽受損,自己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2.大學生網絡素質有待提高,道德規范意識不強由于網絡的匿名性,人們認為沒有人知道自己是誰,往往隨心所欲地發表意見,甚至與道德標準不符也無所謂。大學生由于價值觀并沒有完全成形,判別能力有限,在這種開放的網絡環境中容易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如不實信息、不雅照片、做黑客攻擊網站等。這些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學生網絡教育管理存在缺陷,他們掌握著計算機、網絡知識,卻沒有人告訴他們在網絡世界應該遵守怎樣的道德守則。
3.網絡監管技術不夠成熟近年來,不良的網絡輿情事件時有發生,正是互聯網監管技術的不成熟讓那些別有用心之人有機可乘。試想如果互聯網的監管技術足夠發達,網絡監管者能夠及時察覺,進而通過IP地址,攔截、封鎖這些惡性消息,這類事件發生的幾率還會這么大嗎?
四、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引導
面對大學生負面網絡輿情,我們要科學理性的面對,要“防患于未然”。在對大學生網絡輿情進行引導時,首先要注意方向性,將躁動偏激的情緒引導到客觀理智上來;其次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和諧的觀點意見,用科學的方法將網絡輿情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最后是參與性,引導大學生更健康的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意見觀點,并讓他們在參與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從而使大學生網絡輿情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1.構建正能量信息平臺健康的信息平臺有利于正能量信息在大學生群體甚至全社會傳播。在建設網站時要注意:首先,網站的信息要關注大學生的訴求,如有助于大學生學業的信息資料、校園生活的消息、重大突發事件的真實情況以及大學生關注的新聞;其次,具體消息的選擇、一定要不離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初衷,通過的內容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引導大學生網絡輿情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2.培養引導“活躍賬號”除了網站以外,各類網絡社交平臺中的活躍賬號也很值得注意,這些賬號的所有者在網絡世界中被稱為“大神”,在輿情的發展過程中很可能活躍賬號的一句話就會左右輿論的發展方向,所以培養一些積極的網絡活躍賬號也是十分必要的。這些賬號主要的作用就是了解大學生網絡輿情的發展情況并在其發展過程中起引導作用,還有在平時一些正能量消息,確保大學生網絡輿情朝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3.建立健全大學生意見訴求表達機制,加強情緒引導大學生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訴求,一方面體現出大學生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當前大學生利益訴求機制的不完善。在校園生活中,大學生更加關注與自己利益生活直接相關的校園環境、相關硬件配套設施、教學環境、教學質量等。如果學校沒有給他們提供一個能夠表達自己意見的平臺,他們就會尋求別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網絡恰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平臺。為此,高校應該建立健全大學生訴求表達機制,可通過建立專門的大學生利益訴求部門,設立訴求信箱等,來建立與大學生溝通的正式渠道。也可以通過學生會、社團等等學生組織了解大學生關注的問題,并積極解決,避免大學生群體因訴求機制不完善而產生的不良情緒。
4.加強大學生網絡素質教育不良輿情不僅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有的甚至觸犯了法律。要杜絕此類輿情,必須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高校應增加關于網絡道德素養的教學內容,提高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素養的重視程度,并通過課程潛移默化的使網絡道德的重要性深入大學生的心里。讓他們逐漸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進而提高不良信息的辨識能力,杜絕不良網絡行為。此外,學校還可以定期通過講座、辯論會、宣傳畫報等多種形式來加強大學生網絡素質教育。
一、樹立正確的網絡輿情觀
當前中國網民的規模突破5億,也就是說有5億多中國用戶通過網絡這個渠道表達著訴求和意見。早在2008年6月20日,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就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1]可以說,網絡輿情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它不僅僅是黨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平臺,也是各級政府提高執政能力的基礎。
1、重視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是民意的聚集地,尊重并重視網絡輿情是地方政府轉變傳統觀念,實現社會有效治理的重要步驟。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近年來,我國政府網絡問政建設步伐逐年加快,截止2010年6月,我國政府網站數量已經達到23081個。2010年也被稱為中國的“微博”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地方官員開始重視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發生以后,網友在網絡上對事件進行傳播,是輿情的形成初期階段。地方政府必須準確把握這一時期,積極介入,第一時間占領話語權的制高點。有的地方政府由于對網絡輿情缺乏客觀、正確的判斷和認知,致使輿情響應速度滯后,喪失了占領輿論高地的最佳時機,結果導致工作上的被動。
認清網絡輿情的重要性,要一改往日的漠視態度,重視民眾的自由表達權,吸取網民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引導并利用網絡輿情,達到既塑造地方政府的良好形象又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的雙贏結果。
2、客觀看待網絡輿情
要樹立正確的網絡輿情觀,地方政府在重視網絡輿情的基礎上,還要在態度上客觀看待網絡輿情,不要視網絡輿情如洪水猛獸,談及色變。
如浙江省委政法委書記王輝忠所說:對網民的輿論監督和情緒宣泄,甚至是一些非理性言論,要以更加開放、包容、坦誠的態度來對待,冷靜分析應對,依法依規處置,而不能不管什么都一律刪除,一味刪帖并不能解決問題。網絡輿情具有非理性的特點,但不能否認它依舊是地方政府了解民生、民意的良好途徑。一個開明的、負責任的政府不能害怕網民的質疑,對網絡輿情持仇視心理,要客觀看待網絡輿情,認真分析其本質和來源,剔除網絡輿情的非理性部分,抽取出公眾監督的社會力量,為地方政府的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二、完善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機制
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是地方政府有效應對網絡輿情的關鍵。它指的是地方政府在網絡輿情潛伏期要盡可能地收集與突發事件相關的網絡輿情,并對其進行分析和判斷,找出可能導致危害社會穩定的信息并及時上報給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從而形成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案,把危機扼殺于萌芽狀態,減弱或消除網絡輿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1、建立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機構
完善網絡輿情監測和預警機制,要由各級地方政府牽頭,加大資金投入,組建專門機構,負責常態化的網絡輿情監測和預警工作。該機構必須包含具有新聞傳播教育背景或者有媒體工作經驗的專職人員,這些人往往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能夠快速及時的捕捉突發事件的苗頭。[2] 36-38機構的職責就是持續對傳統媒體、重點網站、重點論壇以及點擊率較高的博客進行密切關注,注意公眾討論的熱點、敏感事件,并能從字里行間區分出哪些是不良分子的惡意造謠、哪些是網民的情緒發泄、哪些是網絡推手的炒作、哪些是“打醬油”的無意識圍觀等。地方政府從人力、資金等方面提供的保障,能夠保證網絡輿情監測體系的正常運作。除了專職人員外,計算機信息處理系統等技術的支持也是網絡輿情監測和預警機構的重要保障。網絡輿情的搜集、分析是建立在對信息的瀏覽和統計的基礎之上,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媒體每天的信息數以萬計,從這些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分析與事件相關的輿情信息僅僅依靠人力是行不通的,必須依托科學合理的網絡技術。例如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發明的方正智思知識管理平臺軟件,可以實現對海量文本、圖片、影音等數字化內容進行智能采集、分析及自動處理。
2、建立網絡輿情監測機制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眾的意見能夠充分表達出來,以便能夠依法及時合理地解決群眾關注的問題。”地方政府要合理利用上述網絡輿情監測機構,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網絡輿情監測分析機制。
2007年,山西黑磚窯事件落幕后,山西省省長反思到“沒有敏銳把握網絡、媒體的輿論動向,及時做出正確的回應”是處理此事件的一個深刻教訓。事后,山西省政府迅速應用了方正智思網絡輿情系統,開始加大對地方網絡輿情的監測。危機事件發生后,互聯網媒體因為較低的門檻往往會率先反應,之后傳統媒體才會介入。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做好網絡輿情的監測和分析,發現網絡輿情熱點出現前的征兆,是各級地方政府發現化解危機的關鍵。
3、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
網絡輿情預警基于輿情的監測分析,指在網絡輿情事件爆發前,地方政府對搜集到的網絡輿情進行分析、判斷,根據網絡輿情發生的規律,找出可能導致危機事件的前兆,向相關部門發出預警,制定出應對危機事件的計劃對策,從而最大程度的減低危害所造成的損失的行為。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網絡輿情預警的作用,建立完善預警機制,充分發揮其提前告知預防的功能。
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利用技術手段明確“預警體系”,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合理解決突發事件的關鍵。一套行之有效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預警等級的設定、預警指標體系、預警流程,其中以網絡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最為重要。
網絡輿情的預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界定預警對象、確定警情產生的根源、密切關注輿情發展、向相關部門預報輿情。預警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能否從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中敏銳地發現網絡輿情,以及盡可能準確地判斷輿情的發展動向,并及時上報相關部門做好應對網絡輿情的準備。[3]39
(三)地方政府要完善網絡輿情問責制度
一個真正心懷人們的政府應該是服務型的政府,“指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框架下,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公民和社會服務為宗旨并承擔責任的政府。”[4]78地方政府要不斷完善網絡輿情的問責制度,避免網絡輿情的處理方式不當,反而導致更大的輿情危機。
1、建立合理問責制度
地方政府面對網絡輿情時,要積極主動介入,從網絡輿情中發現公共的關注點和問題的敏感點,嚴肅對待,查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并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對無惡意的情緒化、非理性的網民要耐心解釋,防止其被居心叵測者利用;針對惡意炒作、刻意破壞社會穩定和諧的不良分子,要在第一時間否定并刪除其在網絡上散播的謠言,防止負面言論的進一步擴散。[4]如2012年6月11日,武漢發生10年一遇的霧霾天氣,網絡上出現謠言系企業鍋爐爆炸或化工廠有毒氣體泄漏事故所致,引起部分市民恐慌。武漢市安監、環保等部門迅速核實,調查分析顯示霧霾是由周圍農民焚燒秸稈造成,并迅速將這一結果通過武漢官方網站、微博、短信及新聞媒體對外,平息了謠言。之后公安部門經過技術偵察,查獲并拘留造謠者喻某、宋某。
2、完善網絡輿情的處理方式
在網絡輿情的處理過程,地方政府要讓公眾看到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誠意和能力,不能采用壓制、封殺、無視等簡單的處理,這樣不僅會引起輿論強烈的不滿和譴責,還會導致公眾喪失對地方政府的信心。處理網絡輿情首先做好“疏與堵”。“疏”的是民意,“堵”的是謠言。其次,政府要勇于承擔,不推卸責任。例如,發生在2012年3月14日的哈爾濱“夢中強拆”事件,雖然地方政府在第一時間給與了回應,但最終因把責任推卸給“臨時工”,成為了輿論的“眾矢之的”。“臨時工”作為擋箭牌已經不是新鮮事,早在2010年上海發生11·15火災時,最終的責任也落在了“臨時工”——無證電焊工身上。
(四)地方政府要加強網絡媒體的監管
在市場利益的驅使下,一些網站為了提高點擊率,吸引廣告商的投放,經常利用突發事件制造噓頭,給流言提供了空間,也為用心叵測的不良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地方政府施行網絡輿情的監測與引導,就必須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管,打造有社會責任感的網絡媒體。
1、加強網絡媒體管理的法律法規建設
法律法規建設是一種硬性監管手段。西方政府在計算機和網絡立法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借鑒。世界上第一個頒布互聯網法律的是德國,早在1997年通過的《信息與通訊服務法》就提出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三原則。新加坡政府在1997年出臺的《互聯網操作規則中》也明確規定到:“凡是有違公共利益、社會公共道德、治安秩序、國家穩定以及其它現行法律禁止的內容都不得出現在新加坡互聯網中。當前,我國互聯網立法還正處于探討階段,為了維護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我國在2000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規定了“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電信網絡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2003年,《新華網》《人民網》等互聯網信息單位簽署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此外還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但整體上看更加具體(如違法信息如何認定、如何處罰)和具有法律效應的互聯網法至今沒有出臺。[5]55強烈呼吁地方政府加快互聯網立法的進程,為凈化網絡空間、減少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提供強制力的保證。
2、加強網絡媒體的道德規范
網絡媒體道德規范旨在喚起互聯網使用者的道德感、養成尊重知識產權以及個人隱私的習慣、規范用戶的網絡信息行為、維護網絡信息秩序等方面能夠發揮明顯作用,甚至在消除有害信息方面可以充當“準法律”的角色。法律法規是強制的、硬性的;道德規范是自愿的、軟性的手段,但這種手段卻是有效的、必須的。道德規范應該連通法律法規一起成為地方政府加強網絡媒體監管的兩大支柱。網絡具有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的特性,它一方面使公眾在互聯網上具有隱匿性,另一方面也給違法亂紀行為提供了保護。與政府利用法律法規直接干預的手段相比,加強網民的道德責任感與倫理意識自有其優勢。
結語:
從躲貓貓事件到上海交通管理部門釣魚執法再到四川什邡,頻頻出現的網絡輿情引發的危機事件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以開放、公正的心態面對網絡輿情,接受網民的監督,做好網絡輿情的監測與引導工作,從而建設成為真正“以民為本”的政府。
[參考文獻]
[1]總書記重視“虛擬社會”,如何實現扎實管理.人民網. 2011.
[2]馮春.新媒體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D].上海:復旦大學. 2008.
[3]吳紹忠,李淑華.互聯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2008.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從邊緣媒體的角色,已經發展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6.88億網民,6.20億手機網民,使網絡成為各個社會群體利益訴求的匯聚平臺,成為最喧嘩、最龐雜的輿論場。在互聯網媒體化、社交化的態勢下,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的聯系和互動也在日趨緊密,社會的運轉方式以及政府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改變。準確掌握和及時研判輿情走勢,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促進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行。
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新的社交媒體環境下,政府如何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輿情治理機制便成為重要的時代命題。
一、當前政府網絡輿情治理中存在的難點
網絡輿情治理是指政府機構在掌握網絡輿情傳播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多種資源和手段對網絡輿情的發展、擴散和消解進行干預與引導,發揮輿情對于政府管理的積極作用,降低和消除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網絡輿情由網民、政府、媒介等相關主體產生和推動。其發生過程是,與政府相關的輿情通過網絡媒介產生、擴散,引發政府關注,政府根據輿情發展動態,借助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引導輿情,實現與網民的政治溝通。輿情治理需要相關利益主體的共同配合,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網絡輿情產生的社交媒體平臺以及黨的宣傳陣地的傳統媒體從不同角度推動引領著輿情的走向。然而,各個相關主體對于輿情的認識和應對方式由于體制、機制、資源以及意識等問題,使政府的輿情治理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部門:新媒體平臺作用甚微,被動應對成常態
目前政府對輿情的治理主要依托各職能部門的宣傳部門和信息監管部門進行,各級政府部門通過開通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方式建立專屬的新媒體信息渠道。這類新媒體平臺在日常運營中擔任政策政績宣傳和規章制度公示的角色,信息以單向傳播為主,未能對的熱點及時回應,度較低。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市、縣一級政府人員尚未正確認識網絡民意對于政府工作以及對政府形象的影響,未能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及時了解群眾訴求,及時化解社會負面情緒和矛盾,在危機事件發生后通常采取“事后救火”的方式被動應對,表明出政府部門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同時也說明政府部門缺少對新媒體環境下傳播規律和傳播手段的科學認識。
(二)傳統媒體:話語權消解,用戶關注度有限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媒體有大量專業和經驗豐富的新聞從業人員,在內容生產方面有著絕對優勢。在互聯網環境下,傳統媒體精心打造的正面宣傳話語在互聯網中迅速被消解,網絡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特征加劇了受眾對于傳統媒體宣傳話語的不信任和抗拒。在社會化媒體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傳統媒體的受眾流失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傳統媒體的“受眾”一躍成為新媒體的“用戶”。受眾流失,傳統媒體的輿論影響力下降,雖然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方面已經做過多種努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影響力十分有限。縱觀傳統媒體的媒介融合嘗試,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移動新聞客戶端成為眾多媒體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究其根本來講,仍是乏善可陳,尚未出現平臺級的新媒體應用產品,其影響力的實現依賴于商業型互聯網企業搭建的超大規模用戶平臺。
(三)網絡媒體平臺:缺少行業自律,刪帖行為推動輿情發酵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崛起,今日頭條、網易新聞、騰訊新聞等移動新聞客戶端強勢發展,自媒體也隨之迎來了新的巔峰。社交平臺和移動新聞客戶端的發展極大地釋放了公眾話語權,公眾有了更多的發聲渠道。“眾聲喧嘩”成為民間輿論場的代名詞,網絡謠言泛濫,網絡水軍肆虐,加之社交網絡去中心化、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等特性,各種新媒體平臺成為社會矛盾的集中出口,極易出現輿論難以控制的局面。網絡媒體平臺在內容制作、、轉載等環節較為隨意、缺乏監管,在內容違規后采取刪帖等簡單的處理方式,使得輿情不斷發酵,甚至出現難以挽回的后果。還有一些網絡媒體平臺視商業利益為唯一追逐點,放任甚至炒作渲染網絡謠言等違法違規信息,缺乏行業自律,有的利用法律監管的空白,通過技術手段營銷不法和不實的信息,將企業的社會責任置于不顧,給輿情的社會治理埋下各種隱患。
二、網絡輿情治理的優化建議
(一)各級政府部門應建立常態化輿情預警機制
在技術和政策的雙重推動作用下,各級政府部門基本建立了專屬的信息渠道,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正有序推進。政府通過門戶網站以及政務微博、微信平臺的信息成為民眾獲取政務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輿情是民意的重要體現,輿論引導工作事關整個決策體系,不能單單依賴各級宣傳部、網信辦等主管部門,各個職能部門、各個崗位都應該具備輿情預警意識,將網絡輿情作為政府日常工作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現階段從新媒體平臺上進行輿情采集、監控、研判、預警等工作已經有了技術上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分行業、分部門的輿情監督預警機制,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全員參與,并進行常態化運行。
此外,為了建立更有效的輿情治理機制,可以從信息源頭著手,考慮把輿論引導工作納入公務員培訓科目,依托各級黨校、干部學院等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加強對行政機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有關輿情應對工作的培訓,了解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規律,自覺樹立輿論引導的意識,強化輿情預警思維。
(二)信息安全管理部門應擴大對媒體的監管范圍
新形勢下,“媒體”這一概念的外延在不斷擴大。之前報社、電視臺、雜志社等傳媒機構在傳統媒體時代,享有絕對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進入“萬眾皆媒”的時代,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平臺級應用崛起,自媒體野蠻生長,各類微信公眾號、大V的傳播力、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某些傳媒組織。因此輿論監管范圍應該延伸,凡是參與時政新聞和評論的各類組織及個人都應該納入管理對象的范疇。
與傳統媒體相比,商業性互聯網公司搭建的新媒體平臺起步早、發展快、用戶基數大,網絡新聞客戶端隨即也成為用戶接受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無論是門戶網站搭建的Apps,如新浪、網易、騰訊等新聞客戶端,還是具有媒體屬性的技術公司,如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都應該成為輿論監管的重點。
(三)傳統媒體應利用技術手段和資本手段建立個性化的信息傳播機制
傳統媒體一直承擔著輿論引導工作的重任。新形勢下,傳統媒體可以創新方式方法,繼續加強輿論引導工作。輿情治理工作承載于新聞內容之中,而作為專業的新聞內容生產機構,傳統媒體可以利用技術手段的革新,注重宣傳方式的創新,當下流行的H5技術、VR技術、短視頻等形式都可以成為借助的手段。傳統媒體應一改長篇累牘的通稿式宣傳模式,化繁為簡,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碎片化、移動化、重社交、重互動的媒介消費習慣。在分眾化傳播的趨勢下,傳統媒體必須針對用戶的不同屬性,建立更具個性化、精準化的信息傳播機制,宣傳信息自然也不例外。
實際上,地方傳媒集團運用資本手段收購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具備一定用戶規模的社交平臺、游戲平臺,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路徑。以浙報傳媒收購游戲平臺邊鋒浩方為例,交易完成后,浙報傳媒可以直接獲取大量用戶,在自家的平臺上進行宣傳工作和輿論引導更游刃有余,同時又為傳統媒體轉型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謂一舉兩得。
(四)社交媒體平臺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意識
目前國內的社交應用市場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各類信息匯聚的綜合類應用,如QQ空間、微博等;另一類是細分、專業、小眾的垂直類社交應用,如職場社交、社區社交、視頻社交等。現階段這兩類社交應用都聚集了大規模的用戶。相比傳統媒體,社交應用更易出現“失控”狀態。因此,這類平臺應該成為輿情治理的重點。因此,輿情治理需要將社交平臺納入管理體系,將其作為輿論引導和管理的主要途徑,督促社交平臺履行職能,自覺建立輿情采集、研判的機制,可以設置關鍵詞,實時進行動態監測,并將之常態化、日常化;重視排查有害信息、虛假信息和網絡謠言,建立定期匯報機制,并報備主管部門;強化網絡平臺的責任意識,督促企業將網絡信息安全和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納入企業的考核指標體系,以期能間接加強對內容服務提供者的引導,確保互聯網上的良性生態。
三、結束語
作為網絡輿情治理主體的政府以及輿情傳播的媒介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輿情的走向,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可能導致網絡輿情治理的無效化。為此,有必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研究媒介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借助新媒體平臺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網絡輿情治理機制,破解網絡輿情治理的難題,增加網絡輿情治理的有效性、科學性和持續性,使網絡輿情對政府管理以及社會的正常運轉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網絡輿情;政府公信力;系統動力學
Key words: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credibility of government;system dynamics
中圖分類號:N941.3;F25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0-0288-02
0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網民數量的持續增長,互聯網已經成為了輿情傳播的全新渠道[1]。當前對網絡輿情的研究逐漸得到學者的關注和重視,網絡輿情方面的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Kam C.Wong[2]通過研究網民輿情、國家政策和媒體的相互關系,分析了二者對網民行為產生的影響及影響方式。金兼斌[3]則研究了網絡輿情演變的一般過程,把網絡輿情的演變過程分為議題的出現、議題的存活和輿情的走向三個階段,并提煉了一些影響網絡輿情演變的關鍵因素:輿情話題敏感性、議程設置把關人、政府服務能力。本文在分析了相關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利用系統動力學建模思想[4]并借助于層次分析法構建了網絡輿情擴散影響因素及規律模型,并對該模型進行了仿真,仿真結果表明,該模型運行結果與實際情況相吻合,從而就發現了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用力大小并發現了網絡輿情擴散的一般規律。
1 影響因素歸納
1.1 輿情話題敏感性 輿情話題敏感性是指輿情事件是否與民眾利益直接相關,是否會引發突發性的社會沖突。如貧富差距問題、官員腐敗問題、房屋拆遷問題以及其他與政治、社會民生等息息相關的其他問題都屬于敏感的輿情話題,這些話題極易引發網絡輿情的大規模爆發和井噴,所以輿情話題越敏感就會越易引發網絡輿情的形成和擴散。
1.2 網絡媒體宣傳 由于一些權威的網絡媒體對輿情事件的分析、評論會對網民對輿情事件的看法和態度產生影響,這就使得網絡媒體對輿情事件所傳達的信息會對網絡輿情的擴散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網民對輿情事件的關注度,可能就會使輿情事件進一步升級,產生強大的輿論效應。
1.3 網民對政府滿意度 網民對政府滿意度是指民眾對政府履行職責以及處理公共事務能力的欣賞程度。如果政府和民眾利益相悖,民眾就會政府產生懷疑,對政府不再信任,則將對社會和諧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而影響網民對政府滿意度的因素主要有:政府關注度、政府公信力、政府服務社會有效性。政府要對出現的網絡輿情作出快速響應并公開處理過程以讓民眾進行監督,打消民眾的疑慮,做出讓網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滿意答復和處理方式。
2 系統動力學建模(圖1)
模型分析:
①“輿情發展程度”+“政府關注度”+“政府監管參與度”+“網民對政府滿意度”-“輿情發展程度”
隨著“輿情發展程度”的增大,政府就會加大對輿情事件的關注,使得“政府關注度”加大,進而“政府監管參與度”就會增強,當政府積極、及時參與處理輿情事件后,就會讓網民更加信任政府,從而“網民對政府滿意度”就會增大,使得網民就能更加理性、平和的看待輿情事件,進而“輿情發展”就會降低。
②“網民關注度”+“網帖點擊量”+“網民參與度”+“輿情發展程度”+“網民關注度”
當“網民關注度”增強時,網民就會點擊和瀏覽更多的帖子,就會使“網帖點擊量”相應增加;此時由于網民瀏覽量基數的增加,再加上網民參與討論的情緒高漲,從而也就會更加激起網民參與討論的熱情,促使“網民參與度”相應加強;隨著參與的網民數量越來越多,使得“輿情發展程度”不斷加強,最終又促使“網民關注度”進一步增強。
③“網絡新聞量”+“網絡媒體關注度”+“輿情發展程度”+“網民關注度”+“網絡新聞量”
如果“網絡新聞量”增加,那么其他網絡媒體就會相應轉載以吸引網民轉載,從而使得“網絡媒體關注度”加強;又因為網絡媒體的報道和評論會對網民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所以網民會輿情事件進行大量討論,也就會促使“輿情發展程度”不斷增強,相應的輿情事件就會升級,則“網民關注度”就會增加,而網絡媒體為爭取更多的網民,就會更多的新聞,使得“網絡新聞量”再次增加。
3 系統仿真結果與分析
3.1 政府公信力對輿情發展程度的影響
由圖2可知,在政府公信力、服務社會有效性提高后,網絡輿情發展的程度和速度都在降低,說明政府方面做出讓社會滿意的舉措時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輿情的擴散,因此,政府公信力、服務社會有效性與網絡輿情擴散度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3.2 輿情話題敏感性對輿情發展程度的影響
由圖3可知,當輿情話題敏感性較大時,輿情擴散程度上升幅度更大、更快,但一段時間之后,與模型基礎運行結果相比,其下降幅度也較大,最后會在更小的程度上停留。因為輿情話題越敏感,政府介入程度就會越大,對輿情采取的控制和引導措施就會越多且更嚴厲,因此其發展程度就會下降的越快。
3.3 網絡媒體沉默指數對輿情發展程度的影響
由圖3可知,當網絡媒體沉默指數增加時,輿情發展程度在開始候前7天時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此后網絡媒體沉默指數的增加對輿情發展程度將不再有顯著的影響,但總體看還是比網絡媒體沉默指數增加前已經有較大的下降。
4 結論
本文通過系統動力學理論構建了網絡輿情擴散模型,分析了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探究了政府公信力、輿情話題敏感性、網絡媒體沉默指數三大因素對網絡輿情擴散程度的影響,得出了以下結論:
①提高政府公信力對有效控制網絡輿情擴散起著直接和積極的作用。
②敏感度不同的輿情話題對網絡輿情擴散程度有著不同的影響,故政府在處理網絡輿情問題時要采取相對應的應對策略。
③網民回帖具有較明顯的隨機性,從而網民在發表觀點時具有較大的從眾心理,這表現出了明顯的“羊群聚集”效應,所以在治理網絡輿情擴散時要在早期內引導網民的觀點。
④從網絡媒體沉默指數對網絡輿情擴散的影響可以看出,政府處理輿情問題時若強行封貼并不能在長期內有效抑制網絡輿情的擴散,這就為政府在不同時期是否采取對輿情信息封殺的行為提供了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吳紹忠,李淑華.互聯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57(3):38-42.
[2]Kam C. Wong. “The making of the USA PATRIOT Act II” [J].Public sentiments, political gamesmanship, media.
[3]金兼斌.網絡輿論的演變機制[J].傳媒,2008,49(4):11-13.
[4]王其藩.系統動力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5]劉云,熊菲,李勇,沈波,張振江,賈凡,程輝,張立,張彥超,司夏萌.基于網絡拓撲的主題信息采集方法[P].中國專利:CN101441662,2009-05-27.
一、 大學生網絡輿情成因
大學生群體在利用網絡發表意見中的角色不可忽視的。由于網絡強大的互動性,往往能夠吸引大學生網民對一些互相關心的話題的關注,利用BBS、微博、微信等平臺積極參與議論,從而迅速形成網絡輿情。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形成包括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是互聯網的普及。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大學生網絡輿情載體在原有的BBS論壇、播客、博客、網站新聞跟帖等基礎之上,現在又增加了微博客、QQ群、MSN群、微信等在高校有較大影響力的高校網絡輿情載體。網絡信傳播越來越方便,速度越來越快,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網絡輿情對高校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第二是大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知識青年,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強,能夠較快的掌握和利用BBS論壇、播客、博客、網站新聞跟帖、微博、QQ群、微信等網絡輿論方法和手段。
第三是大學生思想比較激進,對一些新聞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參與積極性,能夠對一些事件通過及時發表見解、表達觀點,形成網絡輿論影響事件。
二、大學生網絡輿情特征
(一)直接性。
和傳統媒體相比較,網絡是開放的,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民們可以通過BBS論壇、播客、博客、網站新聞跟帖、QQ群、MSN群、微信等方式直接針對對某一事件發表自己的言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大學生利用網絡傳遞信息的能力比對較強,并且參與激情較高。網絡輿情的直接性使得大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更加暢通,但同時也可能在較短時間形成形成蝴蝶效應,對事件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產生輿情危機。
(二)內容多樣性。
由于大學生處于學習時代,對新生事物的認識、接受相對較快。大學生往往能夠較快的掌握和利用微博、QQ群、微信等網絡輿論方法和手段,從而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分析、評價。大學生通過手機互聯網傳播的內容豐富、包容萬象,不但有積極健康的情緒表達,還常常有缺乏理性的消極、庸俗、灰色的言論。
(三)傳播迅速性。
由于大學生群體處于思想和情感十分活躍的年齡階段, 在網絡輿論中和其他群體相比表現的更為活躍, 常常表現出相對開放的言論和張揚的個體意識。隨著網絡傳播的高速發展(3G甚至4G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將視頻或文字通過微博、QQ群、微信等方式,可以隨時發表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傳播,容易形成網絡輿情。網絡輿情能夠無限次及時快速傳播,通過網絡發表觀點,大學生發表的意見、建議等信息就得到快速傳播。和傳統媒體的若干次傳播的有限性相比較,網絡輿情能夠及時無限次的傳播。
三、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策略
(一)充分利用網絡輿情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
隨著當代社會高度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高校應該特別重視充分利用網絡輿論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利用高校校園主流媒體、教學管理人員正面引導、加強政治思想教育、開放主流媒體網絡資源等方法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使網絡輿情產生正能量。如校園主流媒體可以建立新聞網、信息網,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弘揚主旋律;免費開放校外一些主流網絡媒體的資源, 讓主流媒體增大在大學生中的網絡覆蓋面;高校可以通過建設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牢牢把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輿論引導的主動權等。
(二)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監管力度。
高校要充分利用BBS論壇、播客、博客、網站新聞跟帖、QQ群、MSN群、微信等方式,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針對大學生在網絡上發表的一些言論,進行正面的引導,以平等的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法,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監管的力度,及時正確處理突發事件。立足于校園網絡信息傳播環境,充分發揮學校新聞媒體的影響力,通過學校媒體的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為校園輿論發展提供參考系,營造正面的校園輿論環境,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問題,減少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的負面影響,營造良好的大學生網絡輿論環境。
(三)完善高校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的應急機制。
通過建立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潛伏期的網絡輿論預警和針對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建立事件爆發期、蔓延期的網絡輿論緩釋和闡釋的具體機制,有效遏制大學生網絡輿情。
首先建立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潛伏期的網絡輿論預警機制。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要進行科學研究,就能夠發現網絡輿情事件潛伏期的或多或少的各種苗頭。利用BBS論壇、播客、博客、網站新聞跟帖、QQ群、MSN群、微信等途徑,發現網絡媒體在傳播信息中具體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判斷,在短時間內將能夠引發網絡輿情的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相關決策部門,從而可以把潛在的高校網絡輿情事件扼殺在萌芽狀態,防范于未然。
其次,針對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建立事件爆發期、蔓延期的網絡輿論緩釋和闡釋的引導機制。通過在第一時間告以實情、樹立輿論的權威,以客觀公正的事實和說理解釋實情,積極引導輿論朝著有利于危機消解的方向發展,達到大學生網絡輿情事件建立事件的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1]王玲玲.大學生網絡輿論特征及其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2006(5).
[2]王志龍.高校網絡輿情與輔導員應對措[J].教育教學論壇,2009(27).
伴隨著中國社會復雜而艱巨的轉型,隨著互聯網上突發公共事件和熱點話題此起彼伏,存在于互聯網虛擬空間中的網民群體和網絡意見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一股強大的力量。[1]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各地政府能夠善待并積極應對網絡輿情,妥善處置各種網絡熱點事件,必將有效維護政府形象、提升對外信息的能力,而一旦政府應對網絡輿情措施失當,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和破壞就會很大。
因此,作為新聞機構,首先要轉變觀念,善待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政府官員的言行舉止,往往要接受最廣泛的監督,對于網絡這樣一種全新的公眾民主表達方式,各級政府官員不僅要敢于面對,勇于并善于傾聽網絡聲音,正確看待網絡上的被監管和網絡批評,更要能以更寬容平和的心態、更機敏的輿情反應程度,逐漸適應網絡時代新的輿情和信息挑戰。
從近幾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網絡輿論的公共話題來看,雖然內容五花八門,但受年輕網民追逐個性、求新求異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更多的話題往往會聚焦在一些危機事件的負面效應和負面信息上。
這是因為,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和震撼性會引發公眾多疑、焦慮等不穩定情緒的擴散,增加負面信息發生的源頭。倘若此時網民意見和網絡留言不被相關部門重視、正面反饋,而是敷衍塞責,那么危機事件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只能使信息傳遞的次數更為頻繁,從而為負面信息的流動提供更為多樣的載體。
其次,要想使網絡真正成為新時期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各級政府部門更要發揮網絡優勢,真誠回答,及時反饋,要能使官方的信息和網絡輿論的關注迅速對接,進而消除疑慮,建立誠信。
網絡空間的無限性不僅為網民提供了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發言機會,從最根本的意義來看,它也體現在媒介形態與社會結構變遷和政治參與方式變化的對應關系上。各新聞機構不僅要認識到這種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性,更要多方開拓完善網絡溝通及反饋形式,“問計于網”,“問政于民”,真正實現與媒體公眾的網絡溝通。
一些部門雖然已經搭建了“網絡問政”平臺,但由于對于網絡意見和網民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處理不及時不認真,不僅造成網民的不信任,而且更容易造成信息誤讀和錯解現象的蔓延滋長,強化了負面信息帶來的社會效應,或是因處置失當造成影響廣泛的社會事件。
因此,面對網絡輿論,無論是網絡批評還是網絡監督,各級政府和企業都應以寬廣的胸懷正確對待網絡民意,都應持歡迎和提倡的心態。正如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所說:“在網民的罵聲中聽取諍言,在咒語中體察民情,在板磚中提高公信力,在網民監督下做好工作。”
做好輿情分析,引導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的新聞如果要符合受眾需要,有針對性和新意,那么預先充分的國內外輿情調研必不可少,而網絡輿情分析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和更新,中國的網絡輿論空間多元化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各種價值觀的網絡群落和社交網站相安并存,這也使得網絡輿情分析的渠道越來越多,但就新聞的工作流程來看,網絡輿情的收集分析主要分兩個步驟:
新聞會前。收集各網站、主要社交媒體,網群、論壇及微博相關方面的言論、評論,有針對性地獲悉網絡輿論對所在部門的看法,對即將信息的關注度和關注點,正面輿論和評論有哪些,負面的有哪些,網民關注的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信息需要澄清、哪些有利的信息被忽視了。
新聞會后。跟蹤了解各網站對于新聞會的報道;收集網民反映,分析輿論走向;從中對新聞議題作出及時的反饋和總結,比如反響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的,還有哪些疑問。
通過這樣的輿情分析,新聞部門不僅能夠有針對性地及時確立新聞的主題和重點,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輿情跟蹤研究分析,歸納總結,從中找出不足和問題,促使下次的信息在確保職能部門的政策立場傳播出去的同時,更能針對一些網民問題以及敏感話題作出呼應。
要想有針對性地做好新聞,新聞前的預先策劃會也是輿情分析的重要一環。
這需要新聞機構和相關人員在對新聞主題明確的過程中,通過對網絡輿情的整理分析,從“民情需要”入手,從“民情利益”考慮,清楚公眾和媒體最可能關心的問題會是什么,哪些話題最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哪些因素可以確保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什么樣的措施可以把既有的損失降到最低,并結合預先掌握的政府相關政策,達到信息有的放矢。由此看來,新聞前的網絡輿情分析不僅能協助新聞人員盡早明確新聞的主題和目的,而且還會使之有備而來,進而從容應對。
從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來看,盡管網絡所提供的匿名可能性給公眾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但這種言論自由、開放和匿名的傳播特質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網絡信息的監管難題,尤其是危機事件爆發時,處于危機情境下的公眾由于各種好奇、焦慮、恐懼心理便會在網上傳播各類小道消息。這類非正式信息對于公眾輿論的影響力會更大也會更迅速。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輿情具有表達快、信息多、傳播遠、方式互動等優勢,這就給思想政治工作引導輿情帶來很大的挑戰。
網絡輿情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
增強了針對性。網絡輿情能夠隨時反映社情民意,是基層思想文化信息的放大器,在一定程度上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條捷徑。充分利用網絡,了解基層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東西,能夠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打通了新渠道。
網絡平臺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挑戰也提供了新途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因勢利導,解決萌芽期的思想問題。
比如開設網上政治教育課堂,全方位、多角度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開發實用性強的教育軟件,增強感染力和教育引導功能。
網絡輿情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需求
加速知識更新,結構優化。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速率加快,對個體加快知識結構優化和調整不斷提出新要求。為此,必須強化學習的觀念,使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時代同進步、同發展。
增強理論思維能力。理論性思維是能夠比較系統地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的一種思維方式,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看待事物的內在本質。
網絡信息技術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豐富精神生活,
從而為發展人們的理論思維能力提供了條件。
政工人員作為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傳播者,必須迅速破除重技術、輕理論的觀念,增強理論思維能力。
具備開放的視角。在網絡信息時代,一切都呈開放的狀態,單一的形式很難發揮作用,網絡中各種思想文化都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打破自身封閉的思維定勢,從各種各樣的思想旋渦中走出來,發散思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對網絡輿情的應策
網絡輿情的引導。作為網絡輿情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很多網絡用戶沒有樹立法律意識。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建立健全網絡輿論監督制度,同時對網絡輿論引導機制進行不斷完善。
網絡輿情的管理。對于各種輿論要加強日常監管,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引導和調控,防患于未然。
對公眾所反映的問題借助網絡優勢,進行集中解答,建立網絡意見受理、處理、反饋機制,接受民眾監督。
網絡輿情的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