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15: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文化保護,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們的傳統節日呢?別說重陽節、清明節被我們拋于腦后,就連端午節、中秋節,有時大人們不提醒,我們都記不起來呢。春節倒是熱鬧一些,但聽老人們說,也無法和以前相比,特別在年青人中,也有逐漸“淡化”的趨勢。
我不是說不能接受外來節日,但我們也要保持自己的優良傳統啊。前些日子令國人不爽的是韓國申遺成功,正是我們沒有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后果,端午節本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一千多年前傳到了韓國,結果被韓國換了個名叫“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遺,居然還成功了。恐怕聽到這消息的每個中國人都會憤憤不平,但是我們轉念一想:為什么我們不能保護好自己的文化產權而被別人拿去注冊?看來該反省的是我們自己。
不僅節日,中國的其他傳統文化也在遭受著不同程度的沖擊。雖然我們有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但有的卻正在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慢慢消失。
曾經看到電視里報道:有一位老中醫,掌握著一種快要失傳的中醫術,卻苦于無人繼承。好不容易找到了滿意的徒弟,誰知剛學了不久,這徒弟卻認為西醫受重視,賺錢多,就轉而去學西醫了。老中醫十分痛心,不知該怎么辦才好。我認為這個徒弟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拯救一種瀕臨消失的中國文化!
近些年來,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一代,把傳統文化看成是陳規陋習,覺得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誠然,許多外來文化是優秀的、先進的,但我們并不應該因此忘記自己民族優秀文化的根。這畢竟是我們自己的文明,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中華文明,它需要保護,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重視。“韓國申遺事件”就是對我們的警醒:傳統文化需要保護,需要珍惜。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50-0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說到底,所謂“非遺”就是那些來自于先輩們生產生活的語言、文字、道德、哲學、藝術、技藝、風俗等等一切的習慣和技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不明白,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這些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歷經世世代代流傳而不絕,干嘛還要大張旗鼓地去保護與傳承?一個沉重的現實是,在兩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下。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一點點地衰退和消失,民族文化的大家族在一點點變小,民族精神的DNA發生了變異。在建黨95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近年來,非遺做為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推進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揚。但在文化活態傳承的過程中,如何做好有效保護少數民族非遺工作,又如何讓非遺教育傳承不再流于形式,使其逐漸與當代藝術創作、城市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等,很多問題擺在文化工作者的眼前,亟待解決。
一、存在的問題
1.目前非遺保護工作采取主動保護方式缺乏活力
政府主動進行保護方式的優點是見效快,作用顯著,能用最短的時間保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而言是被動接受,自身缺乏生存活力。
2.非遺保護工作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強,但因地方財政困難,部分市縣級非遺項目投資力度還是不大。由于缺乏資金來源,一些項目仍處于自生自滅的生存狀態。
3.缺乏相應的專門工作機構和專職人員且業務人員基礎薄弱
現從事非遺工作的都由各級文化部門兼任,而且沒有專業人才或人才流失嚴重,現有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兼職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缺乏基本知識,缺少業務培訓。
4.傳承人的培養問題
各地在為傳承人提供權利保障的同時,均規定了傳承人應當承擔相應的義務,特別是傳承人必須授收徒弟。但實際上大多數傳承人很難完成他們授徒義務,其原因并非傳承人不負責任,而多半是“無徒可教”。因此,傳承人的危機問題,不僅在于對現行傳承人的保護,更在于年輕人不愿意學習老年人的技藝,民族文化傳承后繼乏人。
5.外來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沖擊
普遍來看,世界各國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尚處于起步階段。同時,當今時代下,時尚文化、外來文化都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盲目的追逐所謂的時尚文化,崇拜外砦幕。加之廣大的人民群眾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同,外來文化和時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為主影響非物質文化的發展;二、相應對策及建議
激發生存活力,政府主動保護與自身開發保護相結合。在政府繼續加大保護力度的基礎上,由政府引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市場機制,參與市場競爭,以市場競爭的壓力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活力,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存價值,使這些項目的傳承能夠進入活態傳承與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一方面應加強與省、市財政部門的聯系,多爭取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并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加強與旅游部門的溝通,建立協調機制,整合域內許多可觀賞性的非遺項目(包括瀕危的、失傳后根據相關資料挖掘整理復原的),將其組織成為一臺或幾臺非遺精粹節目進行展演,這一做法不僅可以使來旅游的人更全面的了解當地歷史文化背景,增加非遺保護收入,打造出旅游城市的一張靚麗的名片,也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活態保護傳承引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1、民族傳統文化范圍和特征
1.1范圍界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指來自于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者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征的表達形式,它的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民間文學藝術、傳統工藝及民間民俗三大類。其中,民間文學藝術則是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或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藝術。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民間美術、語言文字、戲曲和雜技等。民族傳統工藝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涉及許多領域,包括、繪畫、雕塑、木偶、皮影、剪紙、傳統工藝美術制作技藝、以及與上述有關的代表性的原始資料、實物、建筑和場所,等等。傳統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沿襲而鞏固下來的,具有穩定的社會風俗和行為習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成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準則。
1.2特征。作為一種知識產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與現代知識產品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現代知識產品的顯著特征:(1)它不僅凝結著當代人的勞動,而且凝結著歷代人的勞動,其權利主體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的,從國家層面上講,它是一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文化財產;從族群層面上講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該民族的文化財產;從個體層面上講,它又可能成為個人的文化財產。(2)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發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護民間傳統文化,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實現保護。(3)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將不復存在。民族民間文化的這些特征,決定了對其保護的難度。
2、民族傳統文化的現狀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為主要特質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境遇堪憂。經濟對文化的影響從來就是鮮明的,但是,這種影響并不都是積極的。因為經濟以同質性為其發展路徑,文化則以多元為其運行軌跡。在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并沒有給我國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帶來繁榮。恰恰相反,由于人們對現代經濟生活的過多關注,對傳統東西的無暇顧及或不愿顧及,致使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面臨消亡的危險。主要表現在:(1)過度商業化地濫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流失現象嚴重;(2)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面臨著年久失傳的危險;(3)一些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字和民族習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難以得到妥善保護;(5)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研究人員短缺,出現青黃不接的斷層。更讓我們氣憤的是,一些國家和個人為了商業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紛紛來中國尋找淘金點,針對目前我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的漏洞,對我國的一些歷史、傳統知名人物進行注冊,以中國文化名人來創作影視節目;或者搶注我國知名但未注冊的商標,等等方面的問題和現象越發嚴重。
3、民族傳統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國際經驗,筆者認為,一部開拓性的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法律,應當確立以下保護機制:3.1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普查機制。通過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態,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搶救和保護工作。普查是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包括對無形文化遺產的記錄和對一些反映民族民間文化內涵的實物和資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檔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展了搜集、整理民間藝術的系統工程——編纂十大文學藝術集成志書。據不完全統計,該工程共收集民間歌謠302萬首,諺語748萬條,民間故事184萬篇,民間戲曲劇種350個,劇本l萬多個,民間曲藝音樂13萬首,民間器樂15萬首,民間舞蹈1.71萬個,文學資料50億字。在調查整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有許多瀕臨滅亡的民族民間文化瑰寶被搶救性地記錄下來,也有許多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經過挖掘、整理,重新煥發出生機,因此,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普查機制意義重大。我們有必要通過立法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普查機制得以規范而有序地進行下去。法律應明確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責任和普查人員的職責、公民協助普查的義務。
3.2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重點保護和傳承機制。對于具有重要歷史和科學價值的瀕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國際采取了重點扶持的保護政策。在普查的基礎上,對認定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給予重點保護和搶救;對瀕臨消亡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政府一方面通過組織人員進行記錄、整理的方式予以搶救,另一方面給予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人以適當的資助,鼓勵其帶徒弟傳承民間技藝。為了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法律應該明確規定:認定重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標準,政府公布重要民間文化遺產的名錄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應權利和榮譽、賦有的義務。為了鼓勵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法律還應規定:政府給予長期生活在民間熟練掌握一種或多種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表現形式,且有很高造詣的民間藝人以“民間藝術家”的榮譽;對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表現形式、該項民族民間文化在當地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較高的藝術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以推動該藝術的弘揚;通過財政撥款、鼓勵社會捐贈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間文化為創作對象的藝術表演團體,鼓勵它們進行創作和演出。新晨
3.3文化生態保護機制。特定的生存環境是民族傳統文化持續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保持文化生態,將文化遺產在適宜其生存的社區和環境中原狀地加以保存,使其成為“活文化”,不失為保護文化生態的一種有效方式。當前,一些省區都在進行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籌劃,為了規范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立法應當明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管理方式、資金的籌集和使用、保護區內居民的權利和義務、破壞文化生態者應承擔的責任。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行政保護要納入法制化的軌道,為此必須盡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
民間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資源,其意義是多方面的,歷史要保留,文化對我們的價值是有形和無形的,而一些民間工藝更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特別是民間傳統文化里一些獨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醫,更是讓我們收益無窮,我們要保護民間傳統文化,我們要發揚民間傳統文化,這對于我們的國家和國人都有巨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日本;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啟示
在全球文化浪潮的影響下,各個國家都開始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建設和發展,其中,日本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揚方面成績卓越,并取得了優秀的戰果,對全世界都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一、日本傳統文化保護的特點
(一)政府注重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管理。
日本政府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非常重視,自從他們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就將文化的保護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政府頒布了很多有關市級、國家級的文化項目,并且將一些重要的民間節日設置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比如,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就是“盂蘭盆節”又被稱為“魂祭”、“佛教萬靈會”等,這和我們的清明節有點相似,國家規定,盂蘭盆節時,統一休假七到十五天;每年的十一月三號是“文化節”,也被稱為“明治節”,這一天是天皇的誕辰日,是為了表達對天皇的紀念所設的,現在多作為對科學和事業上有突出貢獻的人授予“文化勛章”的節日。還因為勛章上有圖案,也被稱為“日”。這一天通常學校都會停課,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每年的三月三日就是日本傳統的“女兒節”,這時已經到了櫻花開放的時候,這一天,日本人會通過在家里設置人偶祭壇的方式來祈求女兒能夠健康成長。
(二)民眾有很強的文化意識。
茶道和花道在日本人的平常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早在宋朝,日本的和尚昭明來中國學習,學到了中國的飲茶方式,回到日本時,將所有與茶有關的東西都帶了回去,并不斷發揚光大,流傳至今,日本的茶道就此誕生。茶道是用來招待重要賓客的,通過沏茶和品茶的方式,增進雙方的感情交流,讓人在品茶的這種禮儀中感受茶道文化的真諦,是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高雅文化。如今,茶道已經在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得到普及,同時也成為了一種以茶會友、凈化心靈、崇尚禮儀的民族風俗文化。插花在日本的文化發展中已經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在明治時期,花道作為女子學校必學的內容,同時也成為女性提升素養、修身養性的途徑。如今,插花不僅僅局限于女性的必學內容,越來越多的男性也開始學習插花,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在民間,有很多精通花道的優秀人才,有的還成立了花道的國際協會,加強了國內外的合作與交流。花道已經逐漸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
(三)具有法律的保障。
因為有法律的保障以及相關的一些政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日本頒布了很多與保護民族文化的相關法律,如《文化財保護法》、《著作權管理法》等等。《文化財保護法》是1950年頒布的,并在同年開始施行,它是作為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部很重要的法典,里面涵蓋了文化遺產的全部類型,以法律手段將其加以固定,甚至超越了其他同類型的任何一部法典。《著作權管理法》是經過進一步修訂的法典,在2001年正式實施,它是一部很具代表性的法典,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還有一項被民眾稱為“節日法”的新法規,這項法規主要是對傳統節日和一些娛樂活動的支持,為了保證該法律的實施,相關部門也給予了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四)發展文化產業,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文化產業強國,如今,日本的動漫和游戲已經為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其中,動畫產業和游戲產業分別在世界市場上占有很強的優勢。一些新文化產業的興起,不僅成為日本對外宣傳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今,隨著日本動漫、電子游戲以及電視劇的發展,使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人們接觸到了日本文化,從而激發了他們了解日本文化的興趣。隨著日本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日本的文化也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日本文化,深入了解日本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與此同時,也讓日本更加重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
二、日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在傳統文化的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在全球經濟化的影響下,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在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針對這些問題,通過借鑒日本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經驗,得到下面一些啟示:
第一,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加大對文化的保護力度,通過給予相關的政策扶持,實現對文化保護的目的。還可以通過建立投資機制,積極倡導大家參與到保護民族文化中;建立長效機制,將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作為一種責任去執行,切實解決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途徑,使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據。制定并實施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完善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工作。
第三、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政府要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加大宣傳的力度,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使他們增強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
第四、使文化產業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促進作用得到充分地發揮。日本的文化產業帶動了日本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相比較我國而言,我們的文化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還在不斷地摸索階段,再加上我國缺乏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相關的體制和政策都有待提升。但是,我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國文化的發展經過長期的沉淀,已經擁有了很深的文化底蘊,我們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有效地利用文化資源,不斷開發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從而推動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和保護。
結語
總而言之,民族文化不僅蘊含著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是這個國家發展壯大的歷史見證。日本作為鄰國,和我們國家有著很多的歷史淵源,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有我們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我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要如何發展和保護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探索出屬于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之路,值得我們的反思。
作者:宋麗紅 單位: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西方文化;青少年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然而近些年不少的中國人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更多人愿意去過西方的節日。就拿圣誕節來說,每到圣誕節前后各大商場都會彌漫著圣誕的氣息,圣誕樹圣誕老人隨處可見,不少的中國人也會以西方的方式來慶祝圣誕節。然而到春節來臨,貼對聯,蒸扣碗,吃祭灶糖,這些活動在人們心中也淡化了不少,以前年三十晚上各地都會放鞭炮來慶祝春節,可是由于鞭炮對空氣環境和人身安全的影響各地都頒布了禁鞭令,這更加使得中國人覺得過年沒意思。的確,近年來,中國傳統節日與外國節日的沖突和較量的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現象是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社會各界也都在高呼捍衛中國傳統節日的崇高地位,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但是,怎樣來達到這個目的,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1]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形成歷史。
春節 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1911年后,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了。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每逢春節各家各戶無論貧富都張燈結彩,孩子們都穿上嶄新的衣服,寓意新年新氣象。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都是春節的傳統習俗,當然大年三十晚上的春晚,也成了現在中國人春節晚宴的一道“硬菜”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過元宵節,因其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取名而來。其又名燈節,道教稱上元節,元夕節。“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并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這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孩子們提著花燈在院中玩耍,夜空被絢麗的煙花點亮。美麗的煙花,美麗的元宵佳節。
清明節 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起源于“寒食節”風俗。相傳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為紀念忠臣介子故將這一天定位為“寒食節”,后來因為和清明節氣相近漸漸合二為一,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從古到今,此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到郊外清掃墓碑、供祭食品、焚燒紙錢,同時陽春三月也是踏青的好時節。
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五月節、午日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吃粽子、賽龍舟,都是端午節的習俗。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制的糕餅祭奉月神。嫦娥奔月這一神話也為中秋節蒙上了一層美麗而又神秘的面紗。在現在,圓月當空的中秋之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水果月餅,品著香茗、飲著美酒,傾訴著團圓的喜悅,思念著遠方的親人……中秋月圓人應圓,人們即使漂泊在外,也要表達對家人的思念,所以自古就有“千里共嬋娟”的佳話。
二、中國傳統節日的現狀――傳統節日的淡化
當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大地,全球化的影響不只是停留在經濟和國際交往上,如今,文化全球化問題也日益突出。毫無疑問,面對洶涌的全球化浪潮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也被這浪潮所覆蓋。受這股浪潮的影響,傳統節日正日益呈現出淡化的趨勢。
(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促進了傳統節日的淡化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加速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的較大的提高,為傳統節日的淡化提供了物質和文化基礎。中國傳統節日多圍繞飲食、娛樂、團聚等功能展開,隨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這幾項功能也漸漸的失去了原有的強大的誘惑力。改革開放同樣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看法。觀念的轉變勢必會引起傳統節日不適宜方面的產生,從而淡化傳統節日的影響力。
(二)文化全球化進程加速了傳統節日的淡化
自從1978年對外開放政策實施,中國也涌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伴隨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趁機叩開了中國文化的大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接受那特有的狂歡和浪漫氣氛的洋節日,洋節日逐漸呈現火爆局面,并隱隱有超過傳統節日的趨勢。西方節日的引入,勢必分流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熱情,加劇國人對傳統節日的淡化。正如近幾年的春節西方的情人節有沖突的現象,二零一三年年初四同時也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本來這天應當是親人走親訪友,拜年道賀的日子。可是大街上滿是一對對的情侶,而且玫瑰花店也被擠得水泄不通,各地的金銀手飾店同樣門庭若市。青年們忘記了今天是春節他們只記得今天是情人節。我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也頗受影響,都問我“姐姐是不是一到春節就要買玫瑰花啊?”多么可怕的現象,西方節日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
三、傳統節日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是根植于民間的文化瑰寶,不同季節,不同特色的傳統節日,對于煥發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設文明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化的傳承是個耳濡目染的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和條件。若文脈斷了,下一代沒有機會接觸傳統文化,沒有機會去體會傳統文化的優美,他們與傳統文化的陌生感就會越來越強烈,所以,要恢復已中斷百年的千年文脈,首要的是創造環境和條件,來喚醒民眾尤其是年青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節日文化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文化形態,不僅包括儀式、飲食、服飾、歌舞、體育等形式,還包括節日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倫理道德、審美意識等內涵。前者是節日的外在形式,后者是節日的內核。要保護節日的內核,必須保護節日的外在形式。因而,必須加強對節日儀式、節日飲食、節日服飾、節日歌舞、節日體育的關注,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護。[2]
(一)提高保節日保護意識 作為思想教育者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傳統節日保護意識。從自己做起,積極認識并了解各個節日的來源,歷史背景,風俗習慣,慶祝方式等。并鼓勵親朋好友共同努力。中國傳統節日是大家的節日,是我們自己的節日。需要每個人去捍衛它。其次,努力做好傳統文化的宣傳。例如每到節日即將來臨可以組織自己小區的孩子們來參加有獎問答活動,準備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和傳統節日有關的小禮品。好比中秋節,可以買一些小月餅,然后出一些關于中秋節有關的問答題然孩子們來回答。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如果孩子們節日意識匱乏將斷送了我國傳統節日的命脈。所以傳統節日的發展也要從娃娃抓起。
(二)促進商業宣傳 要促進商業圈對傳統節日的宣傳活動。二十一世紀逐漸成為消費社會,民眾的消費意識大大提升。可以就此利用好這一趨勢,在傳統節日來臨之際,使各個商場大力宣傳傳統節日相關習俗。做好相關商品的促銷活動。西方的節日中融入了大量的商業元素,如圣誕節禮物和卡片、情人節的玫瑰和巧克力、復活節的彩蛋等都營造了節日氣氛,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可以學習和借鑒這一優秀特色,適度引入商業元素,如開發傳統節日的節日吉祥物和各種飾品,增添節日氛圍。例如,端午節,商場可以將端午節的來源,以及為何要吃粽子等相關信息,印在海報或者商品促銷單上;元宵節可以在人流高峰處舉辦有獎燈謎活動,這樣不僅增加了節日的氛圍,也可以以這種方式讓孩子們認識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所在。如此種種都可以使民眾在購買商品時也了解了這種慶祝節日方式的由來,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設定法定假日 國家可以將傳統節日作為法定節日,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的認同。我們應該將重要的傳統節日通過法定形式來去認定為公共假日,這樣既尊重了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的風俗,又能讓人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共同體會傳統節日的豐富活動和文化內涵,才能讓全社會都認識到傳統節日的重要性,并以此提升人們的民族認同感。
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節日,就是傳承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傳承中華文明,發展先進文化,這對維護國家文化和文化安全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盡管對于我們長大的這一代,逐漸感覺到過節慢慢逝去了兒時的興趣;盡管到了春節,我們不再愿意去趕趟買新衣;盡管我們這一代大部分人不會包餃子;盡管我們已經不再收壓歲錢。我們依然要我們依然要從自己做起,積極參加各個節日慶祝活動。因為我們肩上擔負著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任。我們要讓自己的下一代期盼著過節,要讓他們向我們小時候那樣盼望著收到壓歲錢,盼望著吃月餅,喝湯圓,盼望著重陽節登高采菊。這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作者單位:天津理工大學)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中國的發展經歷了比較漫長的時期,這中間積累沉淀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我國現代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優秀思想的創造,飲水思源,任何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都應該建立在對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之上。城鎮現代化進程與傳統文化并不矛盾,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對立起來的思想觀念是不正確的。因此,在城鎮化大力建設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切實保護傳統文化并加以傳承。
一、城鎮化進程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傳統文化廣義上是指中國人民在各個時期各個民族在日常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優秀的精神財富以及物質財富。傳統文化狹義上是指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特征。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橋梁以及精神紐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深層文化基因,蘊含著優秀文化審美理念和價值觀念,為中華民族文明的薪火相傳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大力發展,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精神文化的消亡速度越來越快,筆者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后發現造成這種狀況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人們對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不高,單單依靠口頭、行為傳承傳統文化明顯是不夠的;二是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合理、過度開發加快了傳統文化的流失速度;三是大量具有珍貴文化、歷史價值的資料以及實物等都遭到了流失以及毀壞。因此,現實國情要求我們必須結合當下的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以及傳承。
二、城鎮化進程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措施
1、加強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人民大眾既是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傳統文化的保護者。政府、學校等部門機構應該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呼吁全民參與到傳統文化的保護中來。只有大家共同參與,共同行動,意識到傳統文化在我國的意義,才能有效保護并傳承傳統文化。可以利用中國的傳統節日諸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如“二月二龍抬頭”等,這些活動的舉辦能激發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滿足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還可以采用將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和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育體系之中,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創造有利的人文環境。城鎮是區域內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中心,相比較而言擁有相對先進的條件,充分利用這些條件通過社區教育、學校教育、職業崗位教育等方式在影響力所能達到的范圍之內結合城鎮的其他優勢向廣大群眾灌輸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承傳統文化的緊迫性。通過將傳統文化納入教材中,讓傳統文化隨著課堂、校園、教師等進入新一代學生的心中。學生是傳統文化最主要的保護者、接收者和傳承者。通過學校深入宣傳教育、滲透,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以及喜愛。利用社區優點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滲透,鼓勵個人、民間團體和企業以個體或者集體的方式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開展各式各樣的,能夠展現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來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2、立法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為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提供法律依靠。傳統文化僅僅依靠群眾的意識來保護以及傳承是遠遠不夠的,現實生活中針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法律手段的規范。采用法律措施不僅能有效制止群眾無意識中對傳統文化的破壞,還能為傳統文化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讓傳統文化保護有法可依,在日常生活的落實工作中更加容易。況且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是短期行為,需要代代保護、傳承下去,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僅僅依靠應急性措施是不夠的,需要切實的法律法規的制約和保障。因此,立法保護顯得相當重要。立法可以說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的最重要措施,是搶救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和前提。近年來,我國頒布了很多針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法,確實起到了良好的保護效果。但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各種針對傳統文化的破壞行為很多,法律并不能及時規范。因此,健全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落到實處,使得保護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更切實的保護以及傳承。
3、加大財政投入,為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提供資金支持。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傳統文化諸如各種文獻資料等的收集、調查、整理、展示、傳承等都需要資金的支持。首先需要國家、政府進行資金投入,也鼓勵個人、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對傳統文化保護以及傳承的積極捐款。這些資金要確保都用在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中,可以設立專門的機構,制定使用制度,鼓勵社會民眾進行監督。針對社會上一些從事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相關人員要給予資金幫助。像一些老年手工藝人,職業無法為日常生活帶來足夠收入,生活非常貧困,傳統的手工技藝得不到傳承。因此,針對這些手工藝人要進行生活補貼,在滿足他們生活需求以及愛好的同時能夠讓他們將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4、重視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合理開發研究。傳統文化是由物質文明遺產與精神文化遺產共同組成的,對精神文化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合理保護與傳承。近幾年由于旅游以及對物質文明的開發研究等,使得以古建筑物等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遭受到了毀滅性地破壞。因此,針對這種情況,不僅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保護遺產意識以及法律法規的規范,還需要在開發研究物質文明遺產的過程中聘請精通專業理論以及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護物質文明的完整性,避免遭到破壞。針對一些古建筑物由于自然原因諸如風化、日曬雨淋等現象而出現的墻體斑駁影響美觀性以及傳統建筑完整性的情況,為了保護以及傳承傳統文化,我們可以采用將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修葺或者重建,使建筑物既傳承了傳統文化之美,又增加了現代氣息,可謂一舉兩得。
5、重視國際交流合作,借鑒他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之法。中國的傳統文化既是中國人民引以為傲的精神物質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因此,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一個人的力量、方法畢竟是有限的,同樣,擴大到國家之間也一樣,一個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方法也是有限的。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合作、交流的世界,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合作交流,借鑒他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的成功經驗,服務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保護事業。借鑒他國成功的政策、措施并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對傳統文化進行切實有效地保護以及傳承。
結語:
城鎮化進程是不可阻擋的歷史發展趨勢,而傳統文化的遺失現狀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以主人公的身份積極參與到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之中來。政府可以通過立法、進行宣傳教育、資金投入支持以及借鑒他國成功經驗等措施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隨著當代經濟文化發展,土族的民族語言與文化也在發生著有目共睹的變化。從土族語言使用現狀的調查來看,所發生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受漢文化的強勢影響與民族語言自身的特點,土族語言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封閉,僅僅在本民族聚居地內部使用土話,對外幾乎不說土話。第二,不同年齡,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對土族語言使用也出現不對等的現狀。年輕的一輩已然聽不懂老一輩的土話,老一輩人也很少繼續使用并教育下一輩人沿用過去時代的土話。文化程度越高的,使用土話的頻率也就越低。受時代新語詞的影響,在土話中找不到對應的語音發音,出現借用漢語或藏語語音表達新詞語的現象,屢增不減。第三,在大通、黃南、民和、互助四地,因歷史原因,民族遷徙,土族同其他民族雜居、混居,致使一些地方的土族已經完全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語言,而轉用漢話或藏話,尤為明顯的是大通、黃南,民和與互助部分地區也已經出現了這種現狀。第四,基于語言經濟的原則,大多數土族同胞從思想和民族心理情感上意識到使用本民族語言的重要性,但從現實的角度出發,他們還是選擇更為優勢的語言進行交際與生活。土族語言使用發生變化,也影響到了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古老的土話只保存于世代相傳的口頭文學里,這些珍貴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對年青的土族一代是陌生的,也是遙遠的,所以保護的工作就落在了文化工作者的身上,借助印刷、錄音、攝像等現代媒體技術,最初“活”的語言成為了“舊”的歷史。作為土族身份象征的各種傳統符號也在發生變化,尤以土族傳統服飾最為明顯,互助、樂都、大通一帶的土族服飾,雖仍保持傳統習俗,但也發生了變化。民和地區已基本漢化,同仁地區則已基本藏化。伴隨旅游業的發展,土族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已由最初富有特定文化意義的儀式活動演變發展為被展示、被娛樂的表演節目。
1、民族傳統文化范圍和特征
1.1范圍界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指來自于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者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征的表達形式,它的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民間文學藝術、傳統工藝及民間民俗三大類。其中,民間文學藝術則是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或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藝術。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民間美術、語言文字、戲曲和雜技等。民族傳統工藝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涉及許多領域,包括、繪畫、雕塑、木偶、皮影、剪紙、傳統工藝美術制作技藝、以及與上述有關的代表性的原始資料、實物、建筑和場所,等等。傳統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沿襲而鞏固下來的,具有穩定的社會風俗和行為習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成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準則。
1.2特征。作為一種知識產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與現代知識產品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現代知識產品的顯著特征:(1)它不僅凝結著當代人的勞動,而且凝結著歷代人的勞動,其權利主體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的,從國家層面上講,它是一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文化財產;從族群層面上講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該民族的文化財產;從個體層面上講,它又可能成為個人的文化財產。(2)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發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護民間傳統文化,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實現保護。(3)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將不復存在。民族民間文化的這些特征,決定了對其保護的難度。
2、民族傳統文化的現狀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為主要特質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境遇堪憂。經濟對文化的影響從來就是鮮明的,但是,這種影響并不都是積極的。因為經濟以同質性為其發展路徑,文化則以多元為其運行軌跡。在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并沒有給我國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帶來繁榮。恰恰相反,由于人們對現代經濟生活的過多關注,對傳統東西的無暇顧及或不愿顧及,致使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面臨消亡的危險。主要表現在:(1)過度商業化地濫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流失現象嚴重;(2)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面臨著年久失傳的危險;(3)一些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字和民族習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難以得到妥善保護;(5)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研究人員短缺,出現青黃不接的斷層。更讓我們氣憤的是,一些國家和個人為了商業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紛紛來中國尋找淘金點,針對目前我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的漏洞,對我國的一些歷史、傳統知名人物進行注冊,以中國文化名人來創作影視節目;或者搶注我國知名但未注冊的商標,等等方面的問題和現象越發嚴重。
3、民族傳統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國際經驗,筆者認為,一部開拓性的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法律,應當確立以下保護機制:3.1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普查機制。通過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態,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搶救和保護工作。普查是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包括對無形文化遺產的記錄和對一些反映民族民間文化內涵的實物和資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檔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展了搜集、整理民間藝術的系統工程——編纂十大文學藝術集成志書。據不完全統計,該工程共收集民間歌謠302萬首,諺語748萬條,民間故事184萬篇,民間戲曲劇種350個,劇本l萬多個,民間曲藝音樂13萬首,民間器樂15萬首,民間舞蹈1.71萬個,文學資料50億字。在調查整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有許多瀕臨滅亡的民族民間文化瑰寶被搶救性地記錄下來,也有許多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經過挖掘、整理,重新煥發出生機,因此,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普查機制意義重大。我們有必要通過立法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普查機制得以規范而有序地進行下去。法律應明確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責任和普查人員的職責、公民協助普查的義務。
3.2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重點保護和傳承機制。對于具有重要歷史和科學價值的瀕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國際采取了重點扶持的保護政策。在普查的基礎上,對認定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給予重點保護和搶救;對瀕臨消亡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政府一方面通過組織人員進行記錄、整理的方式予以搶救,另一方面給予民間文化遺產傳承人以適當的資助,鼓勵其帶徒弟傳承民間技藝。為了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法律應該明確規定:認定重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標準,政府公布重要民間文化遺產的名錄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應權利和榮譽、賦有的義務。為了鼓勵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法律還應規定:政府給予長期生活在民間熟練掌握一種或多種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表現形式,且有很高造詣的民間藝人以“民間藝術家”的榮譽;對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表現形式、該項民族民間文化在當地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較高的藝術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以推動該藝術的弘揚;通過財政撥款、鼓勵社會捐贈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間文化為創作對象的藝術表演團體,鼓勵它們進行創作和演出。
3.3文化生態保護機制。特定的生存環境是民族傳統文化持續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保持文化生態,將文化遺產在適宜其生存的社區和環境中原狀地加以保存,使其成為“活文化”,不失為保護文化生態的一種有效方式。當前,一些省區都在進行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籌劃,為了規范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立法應當明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管理方式、資金的籌集和使用、保護區內居民的權利和義務、破壞文化生態者應承擔的責任。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行政保護要納入法制化的軌道,為此必須盡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
民間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資源,其意義是多方面的,歷史要保留,文化對我們的價值是有形和無形的,而一些民間工藝更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特別是民間傳統文化里一些獨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醫,更是讓我們收益無窮,我們要保護民間傳統文化,我們要發揚民間傳統文化,這對于我們的國家和國人都有巨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一、行政保護
我國2011年頒布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屬于典型的行政或者公法保護。該法的目的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是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與支持下進行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予以支持。該法的頒布與實施無疑為那些瀕臨丟失的民族傳統文化、弱小的民間傳承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行政或者公法保護。這種公法性質的行政保護是區別于私法性質的知識產權保護。正如,該法第44條中的規定,涉及知識產權的,適用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顯然,在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主體經濟權利、精神權利方面,行政保護是不足以保護的。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采取相應地措施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而對于對于民族傳統文化主體來說,其權利的保護只字未提。而且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傳承人的演繹創作作品侵犯了原權利人的權利。相反,知識產權作為典型的私權保護,主要是通過以事先許可為內容的專有權制度控制權利客體的各種使用行為,涉及明確的具有財產內容的經濟權利、精神權利。
二、商業保護
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商業保護多是遵循著一條商業運作的線索。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牽引,企業、個人的投資,專家、群眾的加入和參與,是商業運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例如,《印象 ·劉三姐》的商業運作。廣西文化廳的牽引,桂林廣維文華有限公司的投資,張藝謀、梅帥元等導演、編劇的加入,當地民族群眾熱情的參與,使其不斷發展為一個集現場演出、景區游玩、旅游休閑、圖書光盤出版物銷售等多種文化形式、多種媒體互動的綜合經營項目,是典型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商業運作。然而,這種商業保護模式只能從間接角度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直接保護的還是投資方的利益。現行知識產權法對此商業化作品也是有明確保護,對其中涉及的民族傳統文化也是“愛莫能助”。而且其中的問題并非直接、間接保護那么簡單,同時隱含著民族傳統文化商業保護模式同樣化、利益相關者利益平衡、民族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對與我國構建民族傳統文化特別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而言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考量。
三、特別知識產權保護
上述的行政保護、商業保護都不能從專有權角度保護權利主體的經濟權利、精神權利。而知識產權類型的私權保護能夠從根本上保護權利主體專有的權利。換言之,一方面,對民族傳統文化提供知識產權保護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利用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是存在困難的,尤其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征不符合現行知識產權法中客體的特征,需要構建特別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民族傳統文化提供特別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是必要、可行的,在國際上已有的相關保護立法例中,多數也采用了這種方式。在眾多的社會規范中,法律無疑是最有強制力的行為規范,特別知識產權保護立法也就勢在必行。在界定“特別知識產權保護立法”之前,必須界定“知識產權”與“特別保護”這兩個內容。此處的“知識產權”應是最廣義的概念,比如,WIPO就以該方式界定知識產權,指“由工業、科學、文學與藝術領域的智力活動產生的法律權利”。“特別保護”的界定應在知識產權背景下進行。因此,可以把傳統文化的特別知識產權保護立法界定為:為克服傳統知識產權法在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法律難題,在廣義的知識產權法框架中針對民族傳統文化而設立的一種新型、獨立、特別的立法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特別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模式有兩種:一是特別版權模式;二是新型特別知識產權模式。特別版權模式,即改革現行的傳統知識產權法,在其中加入專門規定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別保護規則。從2012年3月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8條中可以看出,我國采取的是新型特別知識產權模式。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保護條例》仍處于醞釀過程中,筆者希望上述分析的問題能夠得到較好地解決。
參 考 文 獻
[1]楊鴻.民間文藝的特別知識產權保護——國際立法例及其啟示
關鍵詞:藝伎;起源發展;元祿時代;日本傳統文化;
1.緒論
日本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的鄰邦友邦,自隋唐開始日本不斷的學習吸收中國優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并融會貫通后形成了具有鮮明大和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并且在中國大多數傳統文化已走向衰敗甚至已經滅亡的今天,大多數日本文化仍舊保持著旺盛生命力展示在世界面前。藝伎文化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代表之一,雖然也開始有走向衰落的趨勢,但仍舊在日本政府和相關職業人士的努力下堅持下來,通過分析藝伎這一行業與其現狀,對于在保護文化遺產仍有所欠缺的中國人來講,將會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2.藝伎文化的現狀與日本傳統文化的保留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藝伎已經失去其社會主流地位,逐漸成為一種夕陽產業,甚至只是一種旅游觀光工具而已。但日本政府尤其是現役的藝伎,依然不遺余力的在保護著這一已經瀕臨滅絕的文化產業。
2.1現代日本對待藝伎文化的態度
舊時藝伎行業有著非常嚴格規范的清規戒律,從訓練表演到婚嫁,都有必須恪守的行規。但由于藝伎本身多才多藝,又恪守貞節,因此得到許多達官貴人的愛慕。但隨著時代變遷,外來文化的沖擊,再加上藝伎訓練過于嚴格,生活辛苦,又必須委身取悅男性,因此在現代社會里從事該行業的人越來越少,據相關統計,現今嚴格稱得上藝伎的人數大約在200左右,京都作為藝伎的發源地,現時也只有五條左右的花街存在。目前東京都的向島是僅存的幾大花柳界之一,仍居住著156名18歲到80歲不等的藝伎。在這里仍然每天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各種藝伎訓練,對于“藝”的執著追求依然保持著嚴肅神圣的態度。據一名叫“橘子”的現役藝伎介紹,幾乎每天都沒有休閑時間,早上9點開始進行訓練,午飯后準備沐浴化妝,到下午六點就必須開始陪客,到深夜2點方可下班休息,并且對于該行業來講,歌舞表演、待客陪聊取悅客人依然是很重要的工作,工資待遇不薄,但是生活十分辛苦。
是隨著80年代末的泡沫經濟的破滅,大部分公司生意減少,藝伎業陷入了低谷,陪客機會也大大減少,很多藝館已經出售或者轉職,再加上新潮文化的日益遞增,傳統的藝伎文化在年輕人眼中已經成為“腐朽”“過時”的文化,很難受到青睞,大部分藝伎已經轉職到夜總會當招待或者到酒吧酒館從事相關職業,現在的藝伎文化雖然依然有傳承者,但基本來講已經處在一種尷尬的位置,面臨著衰退已經是一種不爭的事實。
2.2從藝伎的現狀反應日本保留傳統文化的態度
總體來講,日本藝伎行業依然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存與亡,去與留成了決定其日后是否能夠長期存在甚至恢復活力的關鍵抉擇。從前面的介紹我們能夠了解到,日本對待這一傳統行業的態度依然是偏向積極的,雖然在現代社會扮演主要角色的年輕人群對傳統都視為落伍,但是藝伎文化中包含的大都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如花道茶道,如和服,又可從嬌柔無助的藝伎形象反襯出剛硬不屈的武士道,對于追求強大民族凝聚力的日本人來講,都是不可遺失的重要文化。同時在西方化的歷史過程中,日本逐漸感到民族文化的真髓的迷失,因此不斷尋求日本民族的本源,珍惜民族文化遺產,而藝伎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在藝伎身上直接體驗民族文化成了許多日本人的一種戀古情緒,因而可以說日本人在戀古情緒與保護民族本源的強大信念支持下,小心翼翼的保護著本國的傳統文化,對藝伎文化的保留與欣賞更是滿足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懷念。
3.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回觀我們中國,比起日本有著更悠久深邃的文化歷史,無論是琴棋書畫,還是曲藝建筑,都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內涵,日本的許多在現代獨當一面的文化,都曾是從中國引入并加以改造發展的,但是今日中國,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上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人們對于文化驚聲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一些民族文化反而不夠重視,過洋節日,唱外國歌,建西式建筑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對傳統文化的淡漠日趨嚴重。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可借鑒日本的一些心理和行為,如探索民族的文化本源,加深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對于外來文化不要盲目抵制,可以適當引導其與傳統文化交融結合,另外必須由政府出面,出資鼓勵民間藝人,大李秀山文化場所,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并且鼓勵新生代接觸認識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應從小持有正確不片面的的目光。同時,民間藝人等文化控制者也必須恪守自古流傳下來的行規,認真堅守好自己行業的文化原則,并認真做好傳承工作。
對于一個現代化國家來講,不僅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強大的國防實力,還必須由深邃豐富的文化實力,不然的話,失去了民族精神的國家就猶如失去了靈魂的生物,只是一副軀殼,沒有內在,終究會在世界大潮流中被淘汰下來。因此,保護好自身的傳統文化,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
結論
傳統文化對我國管理方面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享譽海外,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熱愛了解的知識。保護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為了更好地保護好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們要教育小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更多的了解傳統文化知識。而我們大學生應該有意識的多看傳統文化書籍,吸取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營養,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不再缺失。政府的政策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作者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秀文 孫文.日本文化與跨文化交際[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2]沈中琦.藝伎—日本的浮世佳人[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3]葉渭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楊偉.日本文化論M].重慶出版社,2008.
[5]胡孟圣.日本文化古今談[M].大連出版社,2003.
[6]多田道太郎.身邊的日本文化[M].南京出版社,2008.
[7]于長敏.日本文化史略[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