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15: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德育途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德育工作是小學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教育出來的有德有才即德才兼備的人才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有德無才是可造之才;無德無才是無用之才;無德有才是壞才,是對社會國家有害之才。所以在小學階段只注重知識分數而輕視德育教育是極端錯誤的。學校德育工作是方方面面的,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我在平時的工作中主要從以下幾個途徑著手,切實推進學校“有效德育”工程建設。
一、全員德育
學校要做到“墻壁會說話,花草也育人”,學校的一草一木都育人。德育工作不僅僅是班主任和學校政教處的工作,而是要學校廣大教職工全員參入的系統工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德育教育不留死角、不留空位,從而使全體學生沐浴在德育的春風中。
二、網絡德育
此網絡非“E特網”,而是學校、家庭、社區、社會形成的大網絡。網絡德育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和社會的有利資源,如社區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在社區養老中心做義工等,讓學生結合年齡和個人實際進行選擇,長期不間斷的進行德育教育。另外,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每學期召開1――2次家長會,讓學生家長接受更多更好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成為德育的第一任教師,不斷提升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
三、活動德育
組織引導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感悟、習得。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請校內外優秀領導老師進行國旗下講話,向學生宣傳積極向上的教育,給學生傳遞正能量;充分利用班會時間讓學生接受好習慣養成教育;利用朝讀時間朗誦國學經典,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利用隊會進行陣地建設,讓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讓聘請的校外法制副校長給學生進行交通、消防等知識講座,充分提高學生安全自護能力;開展歡慶“六一”兒童節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體驗幸福的生活;利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如“九九重陽節”對學生進行愛老敬老教育;“清明節”組織學生到革命烈士陵園開展祭掃活動,讓學生緬懷先烈,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春、秋兩季組織學生到戶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大自然,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自我德育
把時間留給學生自己,讓學生有時間內省,不斷強化自我管理意識。每周組織學生在小組里就個人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問題互相探討、爭論,讓他們互相教育,取長補短,自我完善,進而迸發出發自肺腑的自我教育。這樣的德育教育才是長期而有效的。
五、校本德育
通過學校文化底蘊的積累,學校產生自己獨特的東西,讓學生打上本校獨特的教育理念符號。在普遍性的基礎上,讓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德育教育。
六、現代德育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有利資源,運用網絡、電腦、多媒體等多種現代工具進行實時教育,結合當代社會熱點進行討論,老師再適時進行引導,這樣就能賦予德育更多的時代鮮明特點。
七、人文德育
現在獨生子女多,學生個性比較鮮明,自我意識很強。因此在德育教育上采取一刀切式的說教方法,反而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德育教育。而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需要,適時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更加人文,讓學生心悅誠服的接受德育教育。
進行德育,不僅要有正確的內容,而且要有恰當的途徑。常有這種情況,教師對學生所講的內容是正確的、有針對性的,但實際上卻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與德育途徑選擇不當或不暢通有關。為此,必須針對中小學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采取優化策略,以確保德育途徑暢通,順利實現德育目標。
一、中小學德育途徑的重點
德育途徑是指學校為了向青少年學生施加德育影響而組織進行的各個不同方面的活動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對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橋梁。德育途徑規定了實現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所必須經過的基本通道或路徑。
根據我國現行中小學德育大綱的規定,并結合中小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應重點抓好以下德育途徑:第一,教學途徑。包括專門的德育課教學(如思想品德課、政治課等)與其他各學科的教學。第二,活動途徑。包括課外與校外活動(含勞動與社會實踐),共青團、少先隊所組織的各種活動。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學途徑統一要求缺陷的彌補者,是活動途徑的主要組織或指導者,是學校德育向家庭、社會德育延伸的搭橋者。第四,家庭、社會等校外環境。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空間,父母是學生發展的第一任教師。社會是學生成長的廣闊空間,社會的各種事件、變化等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全方位途徑。
上述四個途徑在實踐運行過程中,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關注并尋求優化的策略。
二、中小學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
1.教學途徑不暢通,發揮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學途徑不暢通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門的德育課教學在中小學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往往成為其他所謂“主課”的犧牲品,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教學內容陳舊僵化、教學方法單調死板、教學評價重知輕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學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學之中,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顧教書,忘了育人,認為那是德育課老師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師則游離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簡單聯系學生實際,使學生反感。這些均導致教學途徑發揮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讓學校德育的實施喪失了主陣地。
2.活動途徑走過場,形式大于內容
由于活動途徑有著特殊的外顯魅力,所以活動被很多學校、老師所青睞,但實踐中許多活動途徑只是走過場并未取得預期的實效,形式大于內容。有些學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計劃來相當正規和龐大,似乎很受重視。諸如:搞多少次主題班會、主題隊會,請名人做多少次報告,搞多少次參觀、訪問、調查等等。當然這些活動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數量,就會使這些活動徒有虛表,而學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質、言談舉止中存在的很多具體、實際的問題則不一定能解決。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對升學的壓力和外在歪曲的評價、物質的誘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內能夠抓出成效的智育上來,而不大鐘情于吃力不討好的德育。其實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進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職責(說極端點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職責),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產品。“班主任的具體任務和職責很多,其中的一項主要任務和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職責應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學習態度、學習目的等較為深層的有關思想認識領域的規范與引導。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是各科教師優秀教學的結果,是學生求知欲強烈、學習態度端正的必然結果,這并不能成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為評價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標。
4.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相分離,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國當前的學校德育是強調奉獻的教育,強調學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實惠教育,強調自家的孩子在與外界交往時不吃虧;社會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發展,有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痕跡。這些說法也許是不恰當的,但卻也說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即學校、家庭、社會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離,各自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學校是高處不勝寒,孤掌難鳴;家庭鐘情于孩子能否在學業上繼續深造,將來出人頭地;社會不太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不良影響,“社會教育對我們所說的,把父親和師長所教育的思想全部。”這種分散的、甚至有點相悖的德育影響阻礙了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健康成長。
三、優化中小學德育途徑的策略
1.恢復教學途徑的主渠道地位
(1)必須恢復德育課在學校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同時改革德育課的教學與評價,真正發揮德育課專門的教育、養成作用。第一,確保專門德育課的教學時間,不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第二,及時更新并不斷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讓學校德育素材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社會現實。第三,改革德育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學校其他各科的教學都在探索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的變革,而作為專門培養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課本應該是這場變革的先導,更不能落伍了。小組討論與合作、采訪或追尋身邊先進人物、參觀、辯論、社會實踐、主題演講、情感體驗等都可以成為德育課教學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試卷、筆試、背誦有關道德條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識為主的德育課評價體系,構建融面試、道德實踐活動、義務勞動、愛心體驗等為一體的,以考查知行統一為主的德育課教學評價體系。
(2)必須明確德育“工作”不僅是德育工作者的專門工作,也是學校全體員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師在學校里承擔的教學任務不同,所施加德育影響的方式有別罷了。“任何人沒有權利剝奪任何教師參與學校德育工作的權利,任何教師也沒有權利放棄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義務,德育是教師的天職,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2.還活動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開展活動之前必須明確活動的育人目的,并依此來檢驗活動的成敗。有的時候也可能需要活動來“做做秀”,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應該通過活動達到其他途徑所不能達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動目的的實現離不開活動過程中每個細節的認真處理,所以對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突發事件、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言談舉止等都要加以認真對待。正所謂成功的活動必須考慮到所有方面,但失敗的活動只要有一個細節沒有考慮到則足以導致。
(3)活動的數量、類型應因德育的目標和內容而定,不是數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動越熱鬧越好。如對于激發學生的同情、友愛之心來說,一個貧家子弟發奮成材的現身說法,可能比聲勢浩大的向災區人民捐款要來得更為直接和有效。
3.讓班主任成為學生成長為“人”的引導者
進行德育,不僅要有正確的內容,而且要有恰當的途徑。常有這種情況,教師對學生所講的內容是正確的、有針對性的,但實際上卻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與德育途徑選擇不當或不暢通有關。為此,必須針對中小學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采取優化策略,以確保德育途徑暢通,順利實現德育目標。
一、中小學德育途徑的重點
德育途徑是指學校為了向青少年學生施加德育影響而組織進行的各個不同方面的活動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對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橋梁。德育途徑規定了實現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所必須經過的基本通道或路徑。
根據我國現行中小學德育大綱的規定,并結合中小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應重點抓好以下德育途徑:第一,教學途徑。包括專門的德育課教學(如思想品德課、政治課等)與其他各學科的教學。第二,活動途徑。包括課外與校外活動(含勞動與社會實踐),共青團、少先隊所組織的各種活動。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學途徑統一要求缺陷的彌補者,是活動途徑的主要組織或指導者,是學校德育向家庭、社會德育延伸的搭橋者。第四,家庭、社會等校外環境。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空間,父母是學生發展的第一任教師。社會是學生成長的廣闊空間,社會的各種事件、變化等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全方位途徑。
上述四個途徑在實踐運行過程中,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關注并尋求優化的策略。
二、中小學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
1.教學途徑不暢通,發揮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學途徑不暢通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門的德育課教學在中小學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往往成為其他所謂“主課”的犧牲品,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教學內容陳舊僵化、教學方法單調死板、教學評價重知輕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學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學之中,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顧教書,忘了育人,認為那是德育課老師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師則游離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簡單聯系學生實際,使學生反感。這些均導致教學途徑發揮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讓學校德育的實施喪失了主陣地。
2.活動途徑走過場,形式大于內容
由于活動途徑有著特殊的外顯魅力,所以活動被很多學校、老師所青睞,但實踐中許多活動途徑只是走過場并未取得預期的實效,形式大于內容。有些學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計劃來相當正規和龐大,似乎很受重視。諸如:搞多少次主題班會、主題隊會,請名人做多少次報告,搞多少次參觀、訪問、調查等等。當然這些活動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數量,就會使這些活動徒有虛表,而學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質、言談舉止中存在的很多具體、實際的問題則不一定能解決。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對升學的壓力和外在歪曲的評價、物質的誘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內能夠抓出成效的智育上來,而不大鐘情于吃力不討好的德育。其實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進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職責(說極端點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職責),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產品。“班主任的具體任務和職責很多,其中的一項主要任務和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職責應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學習態度、學習目的等較為深層的有關思想認識領域的規范與引導。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是各科教師優秀教學的結果,是學生求知欲強烈、學習態度端正的必然結果,這并不能成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為評價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標。
4.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相分離,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國當前的學校德育是強調奉獻的教育,強調學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實惠教育,強調自家的孩子在與外界交往時不吃虧;社會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發展,有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痕跡。這些說法也許是不恰當的,但卻也說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即學校、家庭、社會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離,各自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學校是高處不勝寒,孤掌難鳴;家庭鐘情于孩子能否在學業上繼續深造,將來出人頭地;社會不太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不良影響,“社會教育對我們所說的,把父親和師長所教育的思想全部。”這種分散的、甚至有點相悖的德育影響阻礙了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健康成長。轉三、優化中小學德育途徑的策略
1.恢復教學途徑的主渠道地位
(1)必須恢復德育課在學校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同時改革德育課的教學與評價,真正發揮德育課專門的教育、養成作用。第一,確保專門德育課的教學時間,不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第二,及時更新并不斷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讓學校德育素材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社會現實。第三,改革德育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學校其他各科的教學都在探索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的變革,而作為專門培養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課本應該是這場變革的先導,更不能落伍了。小組討論與合作、采訪或追尋身邊先進人物、參觀、辯論、社會實踐、主題演講、情感體驗等都可以成為德育課教學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試卷、筆試、背誦有關道德條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識為主的德育課評價體系,構建融面試、道德實踐活動、義務勞動、愛心體驗等為一體的,以考查知行統一為主的德育課教學評價體系。
(2)必須明確德育“工作”不僅是德育工作者的專門工作,也是學校全體員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師在學校里承擔的教學任務不同,所施加德育影響的方式有別罷了。“任何人沒有權利剝奪任何教師參與學校德育工作的權利,任何教師也沒有權利放棄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義務,德育是教師的天職,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2.還活動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開展活動之前必須明確活動的育人目的,并依此來檢驗活動的成敗。有的時候也可能需要活動來“做做秀”,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應該通過活動達到其他途徑所不能達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動目的的實現離不開活動過程中每個細節的認真處理,所以對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突發事件、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言談舉止等都要加以認真對待。正所謂成功的活動必須考慮到所有方面,但失敗的活動只要有一個細節沒有考慮到則足以導致。
(3)活動的數量、類型應因德育的目標和內容而定,不是數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動越熱鬧越好。如對于激發學生的同情、友愛之心來說,一個貧家子弟發奮成材的現身說法,可能比聲勢浩大的向災區人民捐款要來得更為直接和有效。
3.讓班主任成為學生成長為“人”的引導者
(一)落實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
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還同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有很大的關系。針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求掌握基礎文化知識,同時還要求具備較高的品德素質,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發展,能夠對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迎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行為規范、道德觀、人生觀、信仰等都屬于思想政治觀念,這些都是德育教育研究的對象,是當前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必備的基礎素質。小學德育教育具體的工作目標是使小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梳理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從而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1]。
(三)保證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實施的方法、內容和目標,都與學生對人生及理想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人生觀的建立有很大的關系,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實行的到位,才能確保小學生心理健康。此外,德育教育還能引導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一定的心理素質是思想政治觀念形成的基礎,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促進思想政治觀念的發展。
二、加強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分析
(一)實現家庭思想教育與校內德育教育的有機整合
除了校內教育外,小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有積極的作用。基于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學校應加強同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形成良好的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將德育教育工作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二任教師,也要注重對自身思想品德素質的提升,意識到強化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讓學生發現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不斷做出改正,并對學生的優點進行鼓勵,全面落實德育教育[2]。家長在同學校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學生德育教育的方面和目標,遵循規范的教育模式,選擇有效的教育途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和學生共同進步,為學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形成良好的德育課堂教學氛圍,發揮教學資源的優勢
在小學德育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主要的場所就是課堂,教師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資源,將社會、思想品德及語文等多個科學整合起來,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能夠對社會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在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全面貫徹德育教育,從不同學科的基本特點出發,使德育教育與科學教學任務融合為一體,增強小學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從而更好地實現小學生全面素質和人格的養成。各個學校在制定德育教育規劃計劃時,應結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特點,健全德育教育機制,強化德育教育的課堂教學氛圍和環境的構建,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課堂,全面、有序、規范地在課堂教學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三)強化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實踐環節
我是一位農村小學校長,從事德育教育工作30年。在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時時刻刻的貫穿在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德育工作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讓我校的孩子個個成為品德優秀的學生。如何才能使他們成為品德優秀的人?憑我多年的教育經驗,總結出以下有效的教育途徑:
一、教育者首先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
在教育過程中,由于教育者起著主導作用,受教育者學習結果直接受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影響。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在思想、儀表、操行等方面都能顯示出較好的形象,這樣才會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謂“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
二、寓德育教育于學科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途徑。如:在進行科技教育的課文教學時,我們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我國科技的發達,科技人員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為國作貢獻的偉大與自豪。立志做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又如在體育課上可以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從小養成自覺學習、刻苦努力、不怕失敗、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各學科都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小學生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是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的、本質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課文還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行為指導,引導學生實踐。這樣既明理,又導行,才能使學生既知道為什么去做,還知道怎樣去做。從而達到既能學好學科內容,又能教育良好品德的培養。
三、讓道德教育走出課堂
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我們往往都是抱守著狹隘的課堂教育觀,將施教的場所僅僅局限于教室,把課堂教學簡單片面地理解為教育行為的全部,學校教育呈現出一種說教式的、十分明顯的封閉化趨勢。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還不能令人滿意。我們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為主導,讓道德教育除了在課堂上進行之外,我們還必須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引導學生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慰問五保老人,為老人打掃清潔衛生;打掃公共場所等活動。使德育教育做得扎實有效。
四、讓道德觀的培養在實踐中體驗形成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既“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因此,我們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組織好各種有益的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形成良好的個人道德觀。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必須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更加鮮明的辨別力。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五、抓住機遇實施德育教育
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別是現在人們的思想已駛入了現代化的快車道。小學生耳聞目染,其思想認識也已變得逐漸復雜起來。如不能及時的、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工作,勢必造成社會危害。我們要巧抓機遇,充分利用“節日慶典、晨會、校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宣傳欄、黑板報、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時機的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地轉化為道德行為。例如: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學生為父母制作了一張生日賀卡,有的學生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學生為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表達出了他們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學們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思想認識,凈化了自己的心靈。
六、開展多種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動
1.確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小學生一般很喜歡集體活動,老師要從小在他們讓他們懂得集體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為個人原因損害集體利益,讓他們從小就有集體榮譽感,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行為規范的競賽,一次又一次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活動。如:學校開展的“六一”體育運動競賽和文藝表演比賽等活動,讓學生逐步培養起集體榮譽感,知道個人要為班級爭光,而班級獲得的榮譽也是個人自我榮譽的體現,讓他們能努力為班級的榮譽而規范自己的行為活動。這種集體榮譽感是建立在學校切實可行的德育活動中的,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將與小學生年齡特點相適應的德育規范放入其中,實踐證明,將德育的要求化為一條條班級的具體的奮斗目標,可以激勵全班學生向著目標奮進,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體同呼吸、共甘苦的,通過集體的力量培養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受到德育教育,這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過少先隊組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小學生對于能成為少先隊員感到很驕傲,我們正可以通過這一組織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通過一條條具體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小學生可以對照自己執行,每得到一枚獎章,對他們來說都是極大的喜悅。在少先隊活動中設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體的范例,有助于幫助隊員理解道德要求。可以開展撿紙屑等一些有意義又切實可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慢慢把德育內化為自身的東西。
七、啟發誘導堅持正面教育
小學生最害怕教師大聲地批評他們,會極大地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他們下次不敢再跟老師進行交流了。循循善誘地啟發他們,讓他們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從內容上講就是以美好的、進步的人和事為主要教育內容 ,從正面講清道理,堅持以表揚為主,啟發誘導,說服教育。要從關心和愛護出發 ,撫慰他們稚嫩的心靈,不給他們增添痛苦,不去觸動他們心靈的創傷。
八、加強家庭、學校相結合的教育
可以開展家長學校活動,以活動為紐帶,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學校建立教師家訪制、家校定期對話制、教師家長共評制、優秀家長及學習型家庭評選制等一系列制度,廣泛開展家長開放周、家長接待日等活動,組織家長看校容校貌、隨堂聽課、評教風學風、議學校管理、談家教體會,做到了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通過召開家長會、家長代表座談會,建立家庭教育聯系卡等家校“雙邊”活動,拉近了家校距離,密切了家校關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長學校為依托,提高家長綜合素質。
總之,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從無到有,從外部調節到內心自覺,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效地對小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在小學生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少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曾慶春主編:《跟隨榜樣成長》,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2.申繼亮主編:《教學反思與行動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
德育教育擔負著促進少年兒童品德發展的重要任務。一般來說,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范圍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為習慣教育等。做好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應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原則,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遵循兒童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課內課外等多種形式,進行滲透式教育。只有這樣,德育才不會被受教育者視為一種“異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為一種解放的力量和創造的力量。本文淺析了小學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指出小學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一、小學德育的一些基本認識
小學階段正處于兒童思想教育的啟蒙時期,因此我們可以說,小學德育是一項奠基性的工程。從根本上講,小學德育教育必須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基本原則,才能實現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眾所周知,德育的本質意義在于不斷地塑造和完善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們遵循了兒童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就可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取得實效。
從內容上說,小學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廣,而且十分抽象,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做起,化抽象為具體,把虛的工作辦實。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我們可以讓學生從愛家鄉、愛學校做起,從熱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做起,把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到學生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
小學德育教育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級德育,也可以通過抓好各科教學,促使德智體美勞有機滲透,還可以搞好課外校外活動,利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另外,通過集會、班會、少先隊主題隊會、社會實踐等形式,也都可以進行小學德育教育,它們都是開展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二、小學德育的主陣地是課堂
小學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陣地仍然還是在課堂上,課堂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在課堂中,德育由于結合了學科教學內容,采用的是潛移默化、熏陶感染、點滴浸潤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領悟和內化,并逐漸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具體到課堂中,為了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內容,高度重視課堂隨機教育
在小學課本中,并沒有明顯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內容卻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他們均貫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師在備課時,應主要把這些蘊含在科學知識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來,寓德于教,把德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匯于教學過程中。其實,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也經常會出現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機,教師要善于學會抓住這些契機,及時向學生開展德育教育。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必須做有心人之外,還必須要有教育的熱情、廣博的知識與高超的藝術。這即是我們常說的課堂上的隨機教育,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2、合理選擇恰當教學方法,切實增強德育實際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對于增強德育教育的效果,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例如,語文課的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德育教育貫穿于文章的始終,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對于那些語句含義深刻,思想性強,又比較含蓄,有特定歷史背景的課文,我們應采取輔導理解法,不但要讓學生收集有關資料,還要對學生作適當的講解,幫助他們領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閱讀思考法、討論吸收法加強德育教育。總之,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領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強德育教育實效。
3、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電教設備,從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受到環境氛圍的感染和熏陶,以實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專家認為,道德可以通過學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學習加以改變,其中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環境。可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對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過課堂滲透德育,以課堂知識為基礎,做到以文傳道,以情入理,文道結合,情理交融。這樣,學生在“隨風潛入夜”的潛移默化中,逐漸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辨別能力,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創新德育教育載體,豐富德育教育活動
社會的不斷變革和發展,促使我們在傳統德育的基礎上,必須尋找多樣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載體。針對少年兒童對網絡的興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遠程教育設備等現代化設施,建設專門的德育網站,用于學生瀏覽學習、互動交流、收看音像資料、參與各種德育活動,通過網站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資源特色,打開網絡綠色通道,使學生在充滿趣味的網絡瀏覽過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另外,還可以以活動為載體,融德育教育于活動中,讓學生參與活動,這不僅能使學生通過活動展示才藝,還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識。
三、小結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經過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我們可以使得學生在做人、做事、學習方面都養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在思想品德和個人修養等方面都養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總之,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只要我們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學德育教育的主環節課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響、教育學生,滲透學生的心靈,就能夠實現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服務性學習的概念,可謂是眾說紛紜。1990年肯德爾(Kendall)考察教育文獻后,就發現了147種不同的定義。人們既可以把服務性學習看作是一門課程理論,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教學方法,一種學習方式。在1990年美國《國家和社區服務法案》中,服務性學習被理解為一種學習方式,指的是學生主動參與精心組織的服務,滿足社區的需求,并在服務中得到知識技能提升和公民意識的培養。1993年美國服務行動(Service Action)認為,服務性學習是一門課程體系,通過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將社區服務與學科課程相結合,有著固定的時間安排,讓學生在服務行動和反思中滿足社會需求并培養社會責任感。[1]馬里蘭大學負責社區服務的雅克比(Bar-bara Jacoby)認為:服務學習是經歷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的一種形式,學生通過參加旨在滿足人們和社區需要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精心安排的結構性的機會的活動中而得到全方位發展。[2]美國社區服務協會認為:服務學習是傳授公民意識、學科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方法,是一種主動學習方法,學生從服務工作的經驗中獲取未來的知識和技能。[3]
筆者認為,服務性學習是一種結合課堂學習與社區服務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和開放式的學習方法。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將社會服務和知識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知識,并從經驗的反思中獲取新知識,并在關注社會和關心他人的過程中,使之成為富有責任感并有能力服務于社會的人,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理念上強調“服務”與“學習”并重。服務性學習強調“服務”與“學習”并重,并不單純地把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的全部,認為社會是個大舞臺,學生可以在社會服務中汲取多種養分,學生的學習包括在學校的理論學習,也包括在社區服務中的經驗總結。服務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為社會服務,充分滿足社區需求,促進社區發展。同時,在服務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又得到很好的檢驗和補充,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鞏固了自己的知識技能,有利于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使生涯規劃按部就班完成。“服務”與“學習”并重的理念,確立了兩者同等的地位,保證服務性學習的順利實施,這也是當代美國基礎教育中影響深遠的教育改革理念之一。
2.在實施中強調結構性反思。反思是提升服務性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是服務與學習溝通聯系的橋梁,也是協助學生將“服務經驗”轉化為“學習心得”的酵素。[4]服務性學習中的反思貫穿于服務的整個過程,從服務前的背景、能力反思,到服務中的階段性反思,再到服務后的總結反思,這些對于學生每個階段的服務性學習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通過反思將學習內容與服務經驗在頭腦中進行整合,加深對問題根源的理解,促進學生自身知識與技能系統地構建。由于服務性學習需要教師的組織引導,社區的大力支持,而在服務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社區人員也會一步步反思,如何實現服務性學習的最優化發展。通過結構性反思,可以給參與服務性學習的各方以充足的時間思考、平衡和解決在服務性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促使各方在服務性學習實施過程中保持服務與學習并重的局面,在不打破服務性學習發展原則的基礎上,推動服務性學發展。
3.在目標上強調實現學生的成長與滿足社區真正的需要。服務性學習的目標是整個服務性學習的核心,是一切服務性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反思性和交互性是服務性學習的核心概念,服務性學習的目標是雙重的,于學生而言,是要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并在經驗反思中獲得新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于社區而言,就是在學生為社區服務后,能切實解決社區中存在的真實問題。服務性學習是一個互動過程,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社區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目標制定上,不能由單一的一方完成,需要各方通力協作,共同商討完成。通過服務性學習活動,學生在實踐中檢驗了自己的知識,認識和了解了社會;社區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優化發展;國家的公民教育也有了有效的載體。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雙贏甚至多贏的目標,對社會的和諧進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目前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憾
當前,雖然每個小學都十分注重德育,有專門的德育課程,也組織教師進行德育方面的進修,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關注。
1.德育方式過于簡單。目前我國的小學德育教育主要還是沿襲主修課程的教學方式,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當前小學課程中主要有《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這兩門課程,主要通過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進行,內容相對枯燥,激不起學生聽課學習的熱情,師生形不成互動。也有教師通過班會活動、校園活動方式開展,比如“祖國山河”書畫展、“理想信念”方面的寫作演講比賽,雖有一定效果,但形式老套,沒有創新,缺乏韌性與活力。學生都是通過教師說教、同學榜樣示范等方式被動地接受德育教育,而非主觀體驗,由此個性受到抑制,能力得不到發揮,德育教育工作缺乏實效性。
2.德育資源不夠豐富,缺乏與社會、家庭的有機聯系和互動。社會的進步,網絡的發展,目前很多學校現有的德育資源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而對于社會、家庭里這種豐厚的德育資源學校并未拓展開來,德育缺乏與社會、家庭的聯結和互動。社會是學生成長的大環境,社會成員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小學生產生影響。家長是小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方方面面。當前學校考慮到學生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很多的德育活動都限制于校園內部,很少開展社區服務活動,社區的作用得不到發揮。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也缺乏研究,長時間以來學校與家長的聯系主要停留在學校把學生的信息向家長反饋,要求家長如何配合,缺少雙方的互動,家庭教育的資源沒運用到位,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挖掘和加強。
三、服務性學習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服務性學習有著顯著的德育功能,服務性學習過程也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過程。當前,美國利用服務性學習進行學生的公民教育,促進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公民態度的確立,公民技能的提高。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把服務性學習作為一種載體,一種工具,來促進我國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我們可以把德育目標內隱在服務性學習中,通過服務性學習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服務性學習作為德育教育工作的載體功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體現。
1.服務性學習創新了小學德育形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德育方式已經不能夠適應時代要求,我們一直在尋找德育的新路徑。服務性學習打破傳統德育空間和學習方式的局限,在學習空間上,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把空間擴展到社區,使學生在服務社區、服務他人的真實體驗中了解當代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在學習方式上,也不是局限于傳統的教師教和學生學,服務性學習的始終,都是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鍛煉了他們思考實踐的能力,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服務性學習是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社會背景下,通過自身的體驗實現道德的內化和升華,它創新了小學德育形式。
2.服務性學習豐富了小學德育內容。傳統的小學德育基本都是局限于德育教本,通過課堂引導、學生討論的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傳統道德教育等等,這些內容已經讓學生熟記于心,但具體的實效性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內容缺少深度和廣度。服務性學習把道德學習的內容放到社會中去,學習社會中直接的道德文化和道德要求,學習最直接的做人做事道理。在體驗式教育模式下,把所學的大道德融入到生活實踐中,真實地面對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接觸道德模范,并針對社會上出現的道德敗壞現象引發自身思考,審視自身,慎獨躬行。社會是個大的課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小學德育的內容更為豐富,德育效果也得到切實增強。
3.服務性學習增強了小學德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小學德育目前已經由灌輸式向體驗式教育邁進,服務性學習也是體驗式學習的一種類型,這種教育方式必須針對學生這個主體而存在。其一,服務性學習的教育內容符合學生的興趣與接受能力,讓大家有熱情參與其中;其二,服務性學習的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具有學習性、互補性與反思性特點,能夠有效地克服學生的厭學心理;其三,教育的實效是以學生實踐為中心,而不是以灌輸式的作業為中心。[5]服務性學習始終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理念,使德育教育工作能夠在其中深入有效地開展,使外化內化的德育過程得到有機的結合和統一。
目前,一些國家利用服務性學習來填補道德教育的空缺,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國也可利用服務性學習,挖掘德育深度,拓展德育廣度,我國的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也許會展現出一派新的氣象。服務性學習在解決社區真實需求的同時,也使學生在這種開放性的學習中獲得了技能提高、品德發展,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種新途徑。
參考文獻:
[1]Meyers,Susan,Service Learning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 Settings[J].ClearingHouse, 1999,73(2).
[2]陸為群.服務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比較及其對區域高校實踐教學的啟示[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3]劉大為.美國高校服務學習課程評述[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1.1提高小學德育教育實效性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必然要求有適應它發展的具備某種優良品德的人,尤其是作為民族未來與希望的小學生更是如此。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教育學生學會分辨社會中的是非善惡;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培養個性;最后,要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選擇,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質。
1.2提高小學德育教育實效性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標志之一。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1.3提高小學德育教育實效性是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于萌芽階段,可塑性很強。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是關系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小學生健康成長,迫切需要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需要正確有效的德育活動,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迫在眉睫。
2.提高小學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2.1在實際德育教育中要重視德育管理者基本素質的提高
學校德育工作的群體是學校每位教職工,他們對德育工作的認識,自身素質和德育工作意識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指揮協調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敏銳性都將直接影響學校德育教育的功效。因此,要搞好師資隊伍建設,要注重師德教育,注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職業以其強烈的形象性和示范性,從精神上、文化上、道德上、行為習慣上影響著學生。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項活動、每一節課,長期熏陶形成的。教師從多方面影響著每一位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的健康成長,影響著他們一生的人生道路。所以教師要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成為學生的典范。久而久之,在學生眼里,教師就成了自己的榜樣,這樣就產生了很好的模仿效應,為培養唯美是學、唯先是學的品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2.2在實際德育教育中要以表揚為主,學會賞識教育,每位學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賞的“藝術品”
學生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完全取決于學生自己的選擇,我們要做的事是發現他們美好的、積極向上的一面。鼓勵他們樂觀地面對人生,對自己負責,做自己命運的雕刻家。要學會恰當運用表揚,使學生的積極因素像原子裂變一樣發生連鎖反應。教師要用期待、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做到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教師在工作中要用誠摯的情感去熱愛、尊重、信任、理解每一位學生,要運用情感和愛心來引導教育學生。
2.3在實際德育教育中要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既是通過集體來教育個體,也是學生個體進行自我教育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班級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對轉化小學生的德育行為有著強大的推動力,能使他們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彼此間加深情感,建立友誼,使大家和諧相處、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互相理解。為使德育工作有重點、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可以利用法定節日、傳統節日和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開展各種各樣、活潑生動的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如“學雷鋒活動月”“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月”“文化藝術節”等主題教育活動。在活動中不失時機地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地轉化為道德行為。
德育教育擔負著促進少年兒童品德發展的重要任務。一般來說,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范圍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為習慣教育等。做好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應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原則,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遵循兒童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課內課外等多種形式,進行滲透式教育。只有這樣,德育才不會被受教育者視為一種“異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為一種解放的力量和創造的力量。
小學階段正處于兒童思想教育的啟蒙時期,因此我們可以說,小學德育是一項奠基性的工程。從根本上講,小學德育教育必須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基本原則,才能實現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眾所周知,德育的本質意義在于不斷地塑造和完善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們遵循了兒童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就可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取得實效。從內容上說,小學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廣,而且十分抽象,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做起,化抽象為具體,把虛的工作辦實。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我們可以讓學生從愛家鄉、愛學校做起,從熱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做起,把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到學生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小學德育教育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級德育,也可以通過抓好各科教學,促使德智體美勞有機滲透,還可以搞好課外校外活動,利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另外,通過集會、班會、少先隊主題隊會、社會實踐等形式,也都可以進行小學德育教育,它們都是開展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小學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陣地仍然還是在課堂上,課堂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在課堂中,德育由于結合了學科教學內容,采用的是潛移默化、熏陶感染、點滴浸潤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領悟和內化,并逐漸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具體到課堂中,為了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內容,高度重視課堂隨機教育
在小學課本中,并沒有明顯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內容卻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他們均貫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師在備課時,應主要把這些蘊含在科學知識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來,寓德于教,把德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匯于教學過程中。其實,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也經常會出現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機,教師要善于學會抓住這些契機,及時向學生開展德育教育。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必須做有心人之外,還必須要有教育的熱情、廣博的知識與高超的藝術。這即是我們常說的課堂上的隨機教育,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二、合理選擇恰當教學方法,切實增強德育實際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對于增強德育教育的效果,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例如,語文課的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德育教育貫穿于文章的始終,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對于那些語句含義深刻,思想性強,又比較含蓄,有特定歷史背景的課文,我們應采取輔導理解法,不但要讓學生收集有關資料,還要對學生作適當的講解,幫助他們領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閱讀思考法、討論吸收法加強德育教育。總之,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領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強德育教育實效。
三、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情感感染
皮亞杰認為,從他律到自律是兒童品德發展的基本規律,“他律”的引導是形成“自律”的基礎。因此,學校以課堂為主渠道,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道德認知,提高自我檢查、自我反省、自我調節等能力。
學校鼓勵教師深入挖掘學科中的德育因素,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構建積極的自我認知。例如,品德和語文課,滲透著人的理想、追求、情感和做人的道理;數學、科學課程中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辯證地看待事物的科學方法等,都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質。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認識,學會自主地學習、生活和交往。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獲得了知識和技能的進步,更獲得了道德成長。
二、挖掘活動資源
要提高德育實效,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為此,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進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每年的植樹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電影節等,學校都邀請家長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深刻的道德體驗。如在“手拉手慶六一,迎亞運創和諧”大型聯歡活動中,學生與家長、老師一起排演節目、同臺演出;在“感知快樂,體驗童趣,放飛夢想”校運會上,多位家長志愿者承擔了裁判、醫務、攝影、安全保衛等工作;130位師生、家長到農村小學開展手拉手愛心活動。家長還自發組織成立了廣州市首支“家庭志愿愛心服務隊、醫療服務隊”,家長們忙碌的身影、燦爛的笑容,成為學校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觸動著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獲得了深刻的體驗和感悟,逐漸變得自信、自律、愉快和成熟,如此,以活動為載體的自我教育,有效促使了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三、以多元評價促發展
學校充分發揮評價的德育功能,將活動與評價相結合,制定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雛鷹爭章”評價制度,以評價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