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15: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德育方法和途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德育平臺網絡化,促時空拓展
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根據學生的需要構建網站及欄目,使之成為學生的網上俱樂部,實現了德育平臺網絡化,有效拓展了德育教育網絡空間(見表1)。
以“文明網”為例,通過“文明視窗”采集社會上發生的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活動,如《白衣天使為病患獻血》《“節約”鬧元宵》等,把陽光播撒到孩子的心中;“文明公告”反映學校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文明之星”宣傳校園里的文明小榜樣;“主題活動”報道學校為傳播文明舉行的各項活動;“文明故事”給學生們提供典型的文明小故事;“師德建設”把老師們對師德的理解詮釋其中。一系列平臺的搭建讓文明教育時間靈動、空間無限。
2 德育方式網絡化,促自主修煉
網絡時代,學生德育方式也應該實現自主開放。俗話說,他律不如自律。學生的道德意識、文明意識等事實上很多是在家里自主修煉完成的。
2.1 建立班級網頁,培養集體意識、競爭意識
對班級主頁的維護及更新完全可以托付給同學進行,發揮集體協作的精神,增強集體意識。各班級可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思想動態,靈活地設置欄目,如班級公告、班隊活動、本班之星、班級榮譽、教師寄語、家長心語等,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學生通過建設主頁培養了責任意識、集體意識,通過訪問主頁自主學習“本班之星”的先進事跡,班主任的“每周一信”讓學生明白這周哪些方面值得表揚,哪些方面還需要努力。而且通過每年一次的優秀班級主頁評比,又能增強競爭意識。
2.2 制作個人主頁,自主修煉理想信念、創新精神
每個學生都可以在班級主頁中建立自己的個人網頁。設置學生日志、個人相冊、優秀作品等欄目,鼓勵學生在網上展示自己的才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時又能使自己的辨別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學生通過訪問個人網頁,在比較學習中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過開展學生個人網頁的評比活動,使學生網頁制作技術進一步提高,網頁內容更加豐富,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不斷提高,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又增強了他們的創新精神。
3 德育題材網絡化,促資源開放
在網絡環境下,德育過程應該是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的全方位的、全面的開放,既共享校內的德育資源,更要利用校外的包括網絡上的德育資源。首先,要將德育范圍向社會生活全方位開放。德育不能僅僅局限在校內,應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萬花筒般的社會生活。其次,學校應充分利用網絡開展德育主題活動,讓他們關注、調查、分析、思考各種復雜現象和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洞察力、判斷力和思辨力。
3.1 上傳校內德育資源,增強德育活動時效
1)校園主題活動上網。結合學校德育目標,分年級設立學生德育研究的若干專題,如愛護地球、拒絕、公共空間意識等學生比較關心的問題,讓學生上網廣泛收集各種信息,再根據自己的設計,加工整理,最后做出電子演示稿并上傳到“團隊活動”欄目進行展示。通過活動,學生既學習了相關的德育知識,又鍛煉了自身的實踐能力。
2)原創德育視頻上網。
一是制作“校園動態”等特色原創節目,在校園網“專題報道”中播出,“校園動態”報道本月學校大事,弘揚學校精神。專題報道以大型活動報道為主,讓一時的德育活動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正能量。如“童心向黨”慶六一聯歡活動、“勵志獎學金首發式”活動、彭成教授大型感恩演講等視頻均已上網。
二是錄制優秀德育課例,形成網上德育精品課堂。每學期錄制優秀的班隊活動、黨團活動、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德育課例,讓一堂課影響一批人,教育一批人。經過幾年的積累,已形成了一批豐富的原創德育課例資源,供全校師生共享。
三是學校宣傳片和畢業生留念光碟在網站“視頻點播”欄目播出。宣傳片以宣傳優美的校園環境、先進的教育設備、一流的師資力量、良好的辦學效果為主線,畢業生紀念光碟則以入學以來的學校重大活動、個人成長足跡、校長寄語、恩師寄語為主題,增強學生的愛校、尊師、感恩、向上的意識。臨近畢業的孩子們打開網站的留念光碟,時而因為成功而歡笑,時而因為感動而落淚。有時校園的一處風景、恩師的一句鼓勵會讓孩子們陷入深深的思索、得到無窮的力量。
3.2 引進外部德育資源,積極參加網絡主題活動
如組織參加“文明小博客”撰寫、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的“網上祭奠”活動、杭州文明在線的“美德少年”評選活動、中國文明在線的“向雷鋒學習”專欄學習活動,還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烈士三維紀念館、“最美司機”吳斌事跡展等。
如學校組織各班在信息課上網學習“踐行我的中國夢,爭做最美小公民”倡議書,并結合學習倡議書開展“我的中國夢”系列征文比賽、主題演講,“文明公共空間行為,爭做最美小公民”、學雷鋒實踐活動等主題教育活動,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通過網上主題德育活動的積極參與,孩子們經受了心靈的洗禮,思想得到了升華。
4 德育互動網絡化,促進溝通
兒童的成長不僅需要學校的引領和教育,還需要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家長的通力合作。網絡為師生交流、家校互動提供了新途徑和新方法,促進深度溝通。
4.1 建立校長信箱,拓寬信息通道
為了加強學校主要領導與家長、學生的熱線聯系,我們除了在校園網站上公布學校主要領導的聯系電話,還在校園網首頁設置了校長郵箱,歡迎廣大家長朋友、學生隨時反饋學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校長也可以通過電子信箱與家長、學生反饋問題的解決情況,答疑解惑,宣傳學校的辦學理念。
校長信箱引起了良好的反響。如學生孫晗給校長寫信:
尊敬的校長,您好!我是四年級的孫晗,近幾天,我為一則小小的新聞而傷心,新聞告訴我們:地球的溫度越來越高,照這樣下去人類會滅亡。我希望學校能在寒假時做些活動,讓同學們多多宣傳環保和節約知識,養成環保節約的好習慣。
校長回復:
一個學生有如此的社會責任感,我感到非常的高興,你很棒!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關注我們的未來,要從我們自己做起,然后再去影響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我一定按照你說的建議去做,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并爭做一個對社會對家庭對集體對自己負責的人,歡迎以后再提建議。謝謝!
校長的及時回復讓學生看到了學校認真育人的態度。德育處結合學生的建議在假期組織了“保護母親河”系列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同學們組成假日小隊,有的發問卷,有的搞宣傳,有的寫調查報告,用各種形式宣傳節水、環保意識,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深度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2 運用“家校通”等,促進和諧溝通
在生活節奏快、工作任務重、孩子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家校通”成了老師與家長聯系的好幫手。孩子的點滴進步通過“家校通’短信,得到老師“激勵賞識”、安全教育得到老師“溫馨提示”、節假日得到老師與家長“溝通傳情”。隨著網絡的普及,QQ等交流成為很多學生喜愛的方式,學校實行德育導師制,要求德育導師加學生為“好友”,進行網上輔導。促進了師生雙方的和諧溝通。
4.3 網絡心理輔導,開一把把心鎖
在“健康網”開設網上心理咨詢室,高度重視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辟有“心靈互動”與“心理信箱”兩個版塊,由專業心理咨詢師擔任版主,提供在線咨詢及郵件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網上心理咨詢外,還編輯網絡心理雜志,供學生閱讀。“學海心苑”雜志由學校心理組老師主編,每兩周一期,每期一個主題,如“直面競爭、復習心理、如何訓練自信心”等,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以及“心苑寄語”等形式為師生提供心理輔導類文章,介紹“減壓”的辦法等。通過網絡心理輔導,既解決了學生的心結,又使心理咨詢工作擺脫了以往的時間、空間限制,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及時的疏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學校德育中恰當地應用網絡技術可以產生良好的育人效應。同時,還應加強學生上網的自律意識,鼓勵學生善于網上學習,自覺、健康地運用網絡資源,提升公民素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更加積極地采取有效措施,變被動為主動,大力開發教育資源,發揮網絡技術優勢,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為德育工作尋求更加富有實效的方法與途徑。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等.教育信息化與教育變革[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1.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推進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決策。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抓好這個階段的教育,對少年兒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至關重要。結合多年德育工作的實踐,就小學實施德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徑談幾點體會。
一、健全德育管理網絡,落實德育目標任務
德育工作事關青少年發展大局,學校必須確定以德育為核心的發展理念,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構建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以“校長德育副校長政教主任少先大隊輔導員班主任”為成員的德育管理網絡。要根據學校實際合理確定德育內容,制訂切實可行的德育工作計劃方案,詳細具體安排德育工作。要加強德育工作督促檢查,建立德育工作評價機制,促進德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近年來,我校確定了“追求真善美,培育有智慧、明是非的陽光學子”的育人理念,提出“以真求真、以善揚善、以美育美、以愛育愛”的落實路徑和措施。在全校開展“真善美在課堂、在校園、在校外,真善美在語言、在行動、在禮儀,真善美在教師、在學生、在家長”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德育系列活動。從“彎腰撿起一片紙”“隨手擰緊水龍頭”“不闖紅燈文明行”“在家我做小幫手”等細節入手抓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二、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夯實德育基礎
搞好學校德育工作,離不開一支經驗豐富、方法獨到的德育工作隊伍。班主任是進行德育工作的主力軍,他們能組織學生開展切實有效的德育活動,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我們的做法:(1)組織開展主題班會觀摩活動。如開展“讀書點亮智慧人生”“放飛心靈,成就夢想”等為主題的班會課觀摩,讓班主任互相學習、共同提高。(2)開展思品課的教學研討交流活動。每學期我們都安排1~3節思品課的觀摩教學,組織班主任積極探索符合學校實際的低、中、高年級思品課教學模式。(3)開展班主任校本培訓。每學年除有計劃地送部分班主任參加外地培訓外,學校政教處還按月開展班主任培訓,培訓做到月月有主題、有點評和反饋、有實效。通過這些措施,提高了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為教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奠定了基礎。
三、實施德育評價,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以長春52中開發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為平臺,對學生實施德育評價:(1)引入學生標志性發展評定卡評價、班級捆綁100分評價、課堂優化評價、等級評價和積分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每種評價方法都注重及時性和激勵性。等級與積分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使評價結果更科學、合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有實效。(2)改變了單純以考試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做法,從學生的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興趣特長養成、實踐與操作素養五個方面進行全面評價,既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評價。(3)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評價結果更加客觀真實。(4)學期末通過評價平臺,對所有學生一學期來的思想表現形成一個客觀、真實的評價等級,并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予以通報。綜合素質評價平臺系統的引入,較好地解決了當前學生德育評價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真正實現了以評促學、以評促進,提高了德育評價的實效性。
四、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在體驗中升華
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實踐,實現知和行的統一,是小學德育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德育實踐為主體,將德育工作寓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體驗感悟,從而提高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
五、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德育多元化
由于我校地處城郊,生源復雜,城鎮學生與農村學生混雜,還有外地來做生意、打工者的子女,也有父母都不在身邊在校外公寓寄宿的學生。這就導致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多種多樣,僅靠一兩節品德課教學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面在課堂上對全體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個別咨詢和輔導。學校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建立了心理輔導室,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重點針對單親家庭、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家庭以及公寓寄宿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提高他們抵抗挫折、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能力,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行。
參考文獻:
學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內容內化成青少年的自覺行動,從而來指導青少年的日常行為,完成學校教書育人的任務,達到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目的。目前學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現狀與客觀環境的變化不相適應的矛盾。這種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學校德育的實際收效與投入相比十分不協調,結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說現實中的德育工作遠遠達不到人們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有時甚至出現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結果。面對德育工作中的問題,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無策,無能為力”,甚至“一籌莫展”。那么,如何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呢?現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 學校德育的現實問題
1、德育現狀與社會變革出現不相適應矛盾
首先,商品經濟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在努力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正當競爭的同時,要防止商品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侵入思想道德領域的負面影響,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前提下,要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致淪為見利望義的金錢拜物教徒。其次,當今社會政治生活日趨完善和透明,人們充分享有民利和言論自由。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上,一切用“三個有利于”來做為判斷標準。這需要青少年在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發展自己的獨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政治判斷能力。否則會出現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亂和前途的渺茫。
2、“上位人”的 權威管理對學生強制行為過多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教師、家長與學生的關系可以分為“上位人”和“下位人”的關系。中學生的獨立意識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他們在經濟上、學習上、生活上的不完全獨立,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于“上位人”。同時,由于中國人傳統的望子成龍意識,我國現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和當前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家長在培養子女的目標上有較強的功利意識。這種功利意識表現為相當多數家長過于重視智育,特別是重視學習成績,認為學習成績好就能上好的大學,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掙更多的錢,就有好的物質享受。家長在子女的管理上往往采用限制性管理或強制性管理,家長屬于“上位人”的權威地位。當前,各類學校對教師的評價較多地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成績通常是量化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不得不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成績。在大班教學的環境下,要想讓學生考出好成績,教師在學生的管理上也較多的采用“上位人”的管理方式。學生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師“全威”的強制,長期順從的結果使他們的心理逐漸被扭曲,眼中只有“上位人”。
3、學生在校與社會表現不一致,形成了雙重人格
家庭、社會和學校對青少年學生存在道德品質方面的不同步或要求不一致甚至脫節,顯示出學生的雙重人格。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連洗襪子、洗衣服等小事也是父母長輩包辦代替,當然不是孩子不想干,而是家長不放心讓孩子干。在校,按老師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生),而在家你讓我也不干,因為不需要,我“不會”干。于是心靈上的迷惑使孩子形成了雙重人格。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相當一部分學生把勞動當成是一種懲罰而不認為是光榮,甚至發展到有的家長到校幫孩子干活,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再談“勞動光榮”,德育教育顯得是如此蒼白無力。
4、青少年學生選擇能力差,犯罪率上升
改革開放后,國門打開了,國外先進的高科技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同時涌入國門,成人與青少年 同時接受新信息,一時之間好的、壞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亞健康的、甚至黃色的等信息一起來到我們面前。作為成人,有一定的辨別意識和能力,可以有選擇的接受信息。而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均處于發育階段,是非、美丑、好壞面前的判斷能力較差,且求知欲強、好奇心重,對所有信息來者不拒,統統接受,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迷茫,整日昏昏然而無所事事,追求享受,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誤區。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1、德育脫離實際,停留在空洞的口頭說教下
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其自然規律的,孩子認識事物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表面到實質、從微觀到宏觀。因此,他們往往先看到的是現象,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現實。學校德育工作實效不強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說教下,脫離了實際。目標訂的大而遠,虛而高,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2、德育目的和收到的效果與預期存在差距
中學生德育是要通過內化來把社會意識和良好規范轉化為個體的意識和行為的。這就要求學生要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標準并使之變為自己的觀點和信念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識、情感,然后外化為個體的行為再作用于社會。這樣,只有社會要求,學校要求與學生個體自我設計之間的矛盾統一時,才能使德育目標得以實現。即;使說教的大道理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把社會化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去指導行動。在當今社會,這種價值觀、道德觀是要經過學生自覺自愿的選擇的,任何外力都無濟于事。國門開放了,社會多元化了,因而選擇也出現了多元化。德育工作者把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有利于社會和人共同發展的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講給我們的學生,而學生在選擇上還沒有達到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相統一。
三、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途徑和方法
1、凈化德育環境,確定實際有效的德育目標
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要確定實際有效的德育目標,要歌頌人間的真、善、美,讓學生學會熱愛,使德育內容分層合理,從小到大,便于內化;要從一點一滴的小處做起,低起點,嚴要求;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2、樹立大德育觀,加速學生的社會化
德育要從我們所處的時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觀察各種德育現狀,把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在整個社會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考。在學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全面進行德育教育,使說教的大道理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把社會化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去指導行動。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與德育有關”的德育工作大環境。使學生能在選擇上達到個人的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相統一。
3、實踐同伴與品德的認同
同伴的認同是學生的第一期望,品德的認同是學生的第一需要。學生在意同伴的認同,同伴之間互相鼓勵,競爭,監督,能有效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同伴的認同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交往、文體活動、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尋找到自己的被欣賞點,學生能更多地被同伴關注,能夠享受到更多的欣賞,感受到幸福,從而獲得成功;品德認同有利于學生從多方面實現自身價值,能發揮自己的德育主體作用,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實踐與德育建設活動中,形成學生參與德育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從根本上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4、重視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學校德育工作的群體是學校每個教職工,他們對德育工作的認識、自身素質和德育工作意識程度以及德育管理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指揮協調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敏銳性都直接影響學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師資隊伍建設,要注重師德教育,注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5、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江總書記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不僅要加強學生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當前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優勢和不足,但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如何在這三種教育導向的前提下,全面實施德育大目標,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形成三位一體的合力網絡是提高德育整體實效性的基礎,也是從全局上根本轉變德育薄弱現狀的重要環節。學校也可與社會聯系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德育優勢,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合力網絡的德育大環境,使學生在校與在家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質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標準。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學校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高尚風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學習成長修身養德的好風氣,下面就德育教育談幾點看法。
一、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即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我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正確而深入的理解,但這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他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注入新的血液,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有更加鮮明的辨別力。
二、創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成績的優劣,除了個人主觀努力外,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幫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使班內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全體學生相互切磋,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鼓勵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互幫互學,除了課堂上相互切磋外,課余時間要提倡彼此為師,相互激勵。為了搞好學習上的合作,課堂上,還要根據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座位,把優等生、中等生與學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讓他們在學習上互相幫助;課下,根據自愿結合的原則,成立課余“學習互動小組”,相互質疑問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討。或在優等生和后進生之間開展“一幫一”活動,發揮優等生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后進生在學習上的轉化。在班會上舉行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措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合作行為,促使學生普遍提高學習水平。良好的學風,促進整體學生成績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趕奔優異的好風氣,壞的習氣逐漸減少的好局面。
三、營造誠信教育氛圍,優化育人環境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開展誠信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不同角度營造氛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1. 通過現實生活中生動的事例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爭論,引發學生產生內心震動。
2. 充分利用黑板報、教室標語作為宣傳陣地,著力營造誠信教育的氛圍,感染學生,使學生關注誠信教育。如組織學生出版“誠信專刊”,闡述誠信的含義,列舉誠信的事例,對涌現出來的誠信人物加以表揚。在班內張貼“誠實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過這些措施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關注誠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美德中有關誠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過誦讀、故事會、表演等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進任務,通過報告會、座談會、廣播等形式,給學生設置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行為訓練使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誠信觀念。
四、采用榜樣教育法
樹立榜樣,讓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在樹立榜樣時,既要注重樹立優等生榜樣,又要特別注重樹立中等生、學困生的榜樣,發現他們的優點,并加以發揚他們的優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成為不同方面的榜樣,可以是勞動方面的,可以是助人為樂的,可以是守紀律的,可以是文藝的,可以是體育的,等等。總之,要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引導每個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讓他們在互相學習中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作為學校工作和學生健康成長的保障,德育教育是組成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學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合理科學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建立集體榮譽意識、民族自豪意識及正義感,實現對真理的理智追求。
一、小學德育現狀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小學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現狀:
(一)德育教育意識薄弱
在學校教育中,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明確的要求和清楚的意義,因而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的明確意識。在教學工作中,不能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點明確德育教育的工作要求。人的行為往往受思想意識的支配,實踐活動能否深入開展往往是由重視的程度及認識的深度決定。學校不明確對德育教育重視的程度,教師就難以開展有效的德育工作。課堂上,教師自說自話、照本宣科的講課方法在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并不能使學生獲得情感上的感悟和體驗,因而學生對教材內容無法理解,更無法用正確的思想指導自身的行為。另一方面,學生日常生活中身體、心理的細微變化,教師不能及時認識并予以關心和糾正,使德育教育缺乏應有的針對性、連續性和系統性。
(二)教學工作重視不足
學校教育將智育培養作為工作的中心,在工作中致力于科學知識及理智技能的灌輸和培養時,高質量的語數英教學是學校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學校缺乏對學生整體素質培養的重視,因而德育課程被置于無形。具體教學中,首先,小學在課程安排上為每種每班只安排一節德育課,一般為下午的一節或二節,課時少;其次,在進行教學內容選取時,一般以社會、思想品德等作為教材,使教學內容理論性較重,實踐活動的缺乏,使德育課程離學生生活較遠,因而理解和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再次,教師進行教學組織時,往往照本宣科,缺乏對教材思想內涵的深度挖掘,教學方法和手段較為簡單呆板;最后,課后作業布置時,往往偏于知識性,缺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而可操作性較差。
(三)德育師資力量薄弱
大多數學校往往缺乏專職的德育教師,德育工作往往是由語數英或班主任等老師兼任。這種現狀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學校認為專門從大學畢業生中選擇專職德育教師浪費人才,浪費經費;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的專職德育教師缺乏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廣闊的視野,從事德育工作感覺自己大材小用,因此,小學的德育師資較為欠缺。另一方面,兼任的德育教師為了主干課程的教學效率,往往占用德育課堂,致使本就較少的德育時間更為缺乏。
(四)德育資源及評價不足
很多小學受自身教育經費的限制,往往在德育工作上投入不足,經費的缺乏致使德育資源缺乏保障,學校德育教育設施設備難以滿足現代教育要求,學生德育教育在受到嚴重限制的同時,難以保證有效的實踐;另一方面,德育工作缺乏可行的評價依據和有效的評價措施,教師在沒有教學壓力負擔的情況下,難以對學生形成實質性的負擔,因而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操作性難以有效保障。
二、優化并改進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針對我國小學德育教育的現狀,特提出以下有效的優化和改進方法:
(一)提高認識,加強重視
為使德育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需要學校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重視,在提高德育認識,明確德育目的、作用和意義的基礎上,對德育教育在美育、體育、智育及學生勞動技能培養中的重要地位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對其他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能夠明確認清;其次,教師在強化認識的基礎上,還要對德育教育的整體過程積極參與,使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意志、道德情操等得以有意識的培養,在言傳身教中實現對學生品質和智慧發展的積極影響,促進學生獨特個性的形成;再次,在學生認識提高的基礎上,培養其將教師的品質和行為作為自身日常行為標準的意識,使其將教師的思想方式、行為方式與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等視為自身行為的典范,通過自覺主動學習情感的建立,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教育思想、德育知識的學習,培養優異的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及學習品質。另一方面,學校在強化對德育工作重視的同時,自覺加強對德育教師的重視,自覺強化對德育教學的監督,自覺增加對德育經費的投資,可以通過將德育教師進行外派學習和培訓等,使德育工作更具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利用多媒體以及計算機等一些先進的教學設備來播放一些先進人物事跡,讓學生集體觀看。觀看完以后,再讓學生參照這些先進事跡以及先進人物談下自己看法和感慨,然后教師再依此為切入口,正確的引領和幫助學生樹立一個科學的價值觀以及道德意識。當然也可以播放一些身邊的小事來教育學生,像什么公共場合不亂丟垃圾、在車上要給老人以及殘疾人主動讓座等等,通過這種方式以盡可能的做好對學生自身道德意識以及道德意志的培養工作。
(二)遵循原則,重視方法
為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有效的德育教學方法:
1、以學生為本,重視參與性。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同時,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激發,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比如: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在使學生獲得直接情感體驗的同時,增強其認識的清晰化和條理化;可以通過學生自導自演,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使其獲得體驗和感悟的同時,培養其自覺探究意識。
2、以現實為手段,重視探究性。進行德育教育時,可以將現實中典型的有違道德標準的現象選取出來,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在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的基礎上,使學生對現象的原因、情境及優劣影響等明確了解。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將其同德育教育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道德規范,形成自律品質。
3、以教師為核心,重視針對性。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問題的觀察分析,使之得到正確、及時的處理。首先,班主任要經常與學生談心和接觸,在掌握學生思想狀況的基礎上,及時發現其身心問題,準確把握學生的行為動向;其次,班主任還要加強與各科教師的聯系,在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情況的同時,實現德育與其他教育的協調一致;再次,班主任還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明確了解和把握學生的行為反映和心理變化;最后,在對學生的思想問題進行處理時,班主任要培養自身的細心和耐心,在認真聽取學生意見、分析思想問題產生根源的同時,進行謹慎正確的處理。
比如,教師在教學以及日常管理過程中,如果發現個別同學經常在課堂上做些小動作,不愛學習,不但影響自己還影響別人學習;下課之后對其他同學動手動腳;老師布置作業,也不認真完成等問題時,不要一上來就對該同學進行嚴厲批評和管教,而是要心平氣和的和他談一談,因為小學生自身的約束能力以及承受能力有限,如果一開始就對他進行嚴厲教育批評,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老師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先說出他平常做的一些事情,然后讓他自己反思一下這些事情是對是錯;然后再問“你感覺老師在課堂上為什么批評你,班上的同學為什么不大喜歡你”,這時他就會意識到以前做的事情大都是錯的,“老師批評我,同學們不喜歡我,都是因為我常常違反課堂紀律、欺負其他同學....”“能認識到這一點,說明你還是一個敢承認錯誤的好孩子,但這樣是遠遠不夠的,你覺得應該怎么做,大家才會喜歡你呢?”,這時他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所以會說“我以后上課一定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認真完成作業,不欺負其他同學”。最后老師再對他進行一定的鼓勵和激勵“乖,這才是好孩子,你一定可以的,老師看好你。”
在對他進行思想教育之后,教師還得采取一些其他措施,來幫助他克服掉這些毛病,比如給他調換座位,讓班上比較有細心、耐心的女同學和他坐在一起,爭取通過發揮同桌的力量,來進一步的感化和影響他。同時教師也應不定期的和他進行一些平和的談話交流,以了解他最近的狀況。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在做好德育工作的同時,也增強了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效的實現了“雙贏”。
4、以活動為途徑,重視實效性。德育教育在重視理論傳授的同時,還要結合可行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積極性得以調動,主體性得以發揮。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結合其興趣愛好等組織有效的實踐活動。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進入社區或敬老院,給予孤寡老人以愛心和幫助;可以開展主題班會和教育性報告會等,使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更強。
(三)及時考核,重視評價
教學過程中,學校還要對教師德育教學的狀態、形式、思想、方法等進行及時考核,將德育教學的效果計入教師的工作考核,將德育學習的成果計入學生的綜合素質報告。總之,在及時的考核中,加強學生和教師對德育教育的重視。
結束語:
德育教育關系著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關系著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小學教育應將德育教育作為組成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加強對德育教育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唐惠玉. 新形勢下小學德育工作提效方案研究[J]. 小學教學參考, 2011,(06) .
[2] 仁真古. 淺談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 2010,(09) .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01
小學的語文教育,隸屬于基本的教育范疇,在語文這門學科的相關特點來分析,語文把“文”作為它的主要形式,在內容上審美化、情感化以及形象化,“寓道于文”、“以文載道”這二者所蘊含的思想教育就是要遵循因“文”而施的相關原則。語文這門學科它不僅需要智育上的培養,還需要在美育和德育上進行鍛造,無論是其文學性、思想性還是知識性,都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相關條件。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以及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要把德育方面的教育良好的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之中
(一)小學這個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在社會公德方面的塑造與培養,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小學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小學階段又是進行教育的黃金時期,教學之中所存在的脫離實際、滿堂說、枯燥無味的一些空間說教,不僅不能夠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樣會讓小學生們產生一些厭煩的心理,一定要把趣味性與只是有機結合,才可以使得孩子們從中受到良好的教育,進一步受到相關啟發,達到一個較好的效果。
(二)加強語文方面的朗讀,用讀書的形式來傳情悟道。朗讀這項活動對于小學的兒童們來說是他們最初的一種閱讀活動。人類的語言學曾有過具體的研究,研究結果表示朗讀并不是機械的把書本中的知識不假思索的讀出來,是通過學生內部的語言,結合自己的話對原文中的段落和句子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讓原文中展示的思想融為讀者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師在進行朗讀的時候,要巧妙的去滲透德育教。學校可以適當的開設一些“悟情明理,以讀為本”的新型研究課題,讓學生們學好語文的同時,加強自身的德育素質,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對文章精度、細讀且投入自己感情的讀,能夠進一步幫助教師實現預期德育的目標。
(三)通過觀察思考的形式,培養學生們用筆聯系,挖掘去表象下的本質思想。作文與思維之間的關系很微妙也很神奇,作文對于思維來說是創作的一種高級表現方式,它可以綜合的反映出這個人內心最深處的世界,更是小學語文教學框架中的一個重點知識。作文所涉及和涵蓋的面非常廣泛,無論是人、物、景、事等,都要求小學生要講真話,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真實的情感,不能說空話假話。在進行學習的時候,老師不僅應該注意學生對于生活的感受深層次的激發,還應該注意在學生或者自己認為優秀的作品之中找出震撼、感動的語言與文字,通過那些作品之中的一系列閃光點,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它的光輝,并且可以領悟到其中可貴的精神,讓這種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深植小學生的心田之中,進一步滲透德育教育。
二、注重課外實踐活動之中德育教育的滲透
教學不僅僅是一方小天地的話說古今與中外,語文教學更不是鎖定在課本上的“圈子式”知識傳播,應該注重課堂與實踐活動互相結合的手段進行語文教育,通過實踐活動加強語文修養的塑造,同時,利用實踐進行德育的滲透,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俗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小學生良好的品德主要“塑造者”是實踐,通過實踐,進一步反映學生的真實行動。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與傳授的時候,在拓展、啟發學生們的智能之時,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之中所涵蓋的德育元素,恰當適時地進行德育思想的有機滲透,讓學生可以從小就樹立一個遠大的報復與理想,并且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念,進一步形成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觀以及世界觀、人生觀。更能夠以此提升學生語文修養的良好養成。
三、利用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加強德育教育優質滲透
(一)課堂不僅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同時需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進一步建立起綜合素質框架。學生對于教學來說是主體,更是教育內容的主體,對于德育教育而言,學生在主體方面的表現應該是自我養成與自我教育兩個方面。對于學生在德育上的具體要求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規范學生們的行為,規范其行為就要進行小學生守則的全面落實,而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也存在其階段性的特征,更涵蓋了兩個層面的內容。
(二)首先是教育的工作應該注重整體階段,也就是要根據學生之中存有的普遍性和傾向性的那些問題,有目的、針對性的去突出其中一個重點,進一步解決其中之一的難題。另一個側重點的教育中心應該分段進行,尊重總體共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個體的差異性,畢竟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高、中、低年紀在教育的具體內容上是不一樣的,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其語文教材之中相對突出的德育內容進行各階段的滲透,每個階段要有每個階段的具體策略,不能一種方式貫徹三個階段。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要求“懂的”變可以,比如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或者是首都、國徽、國歌等相關知識的了解。對于中年級的學生,應該適當進行民族知識以及國家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讓學生懂的今天的學習與安寧生活,有著怎樣的過去和歷史。高年級可以貫徹黨的方針與政策進行教育,讓學生了解國家額性質和國情,掌握社會動向,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塑造德育綜合品質。
四、總結
小學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注意教學時候德育知識的滲透,語文這門學科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無論與各門知識的學習還是現實生活,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應該優化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注重策略性教學,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的同時更塑造學生語文修養與德育綜合素質的培養,為以后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好習慣”。由此可知,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往往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中學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
一、深入調查存在的問題
我校是九年一貫制農村公辦學校,地處銀灘,學校面對的大部分學生是漁民子弟,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外來農民工家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與指導與城區學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學生學習、行為習慣方面較差。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習慣養成狀況,幫助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校以日常行為為突破口,對學生習慣養成情況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中發現有63.9%的學生看到地上的紙屑不能主動揀起來;66%的學生做不到主動給兒童與老人讓座;57.5%的學生不能在家經常參加家務勞動;60%左右的學生是按時獨立完成作業并及時進行訂正與反思;58%學生課堂聽課質量不高; 5.2%的學生不主動與教師問候,不能自覺遵守日常行為規范。19.5%的學生不能及時制止不良現象。
二、探索農村學校養成教育可持續發展且頗具成效的方法和途徑
1.加強領導,全員參與
根據當前學校德育現狀,全體領導和老師們作了認真的分析。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養成教育活動方案,明確了各部門、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職責,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參與中學生養成教育活動的觀念,把養成教育與行為規范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等教育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動態、靜態環境,促進安全校園、文明校園、和諧校園的建設。
2.抓常規教育,強化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學校健全值日檢查和班級評比考核制度,每周列出行規教育的重點,設立文明禮儀監督崗,監督、檢查、記載,對全校學生日常行為進行檢查評比并定期通報、講評,這增大了學生參與管理的機會,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也督促學生找出個人、班級集體習慣養成方面存在的不足,強化學生衛生、保潔、學習等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逐步將學生外化的行為轉變為內動的驅力。
3.組織開展各類文明教育活動,激勵文明行為養成
⑴各班出一期以養成教育為主題的黑板報。同學們精心選材、細心編排,為班級獻上了高質量的黑板報,使各班級都成為養成教育的宣傳和示范窗口,為營造現代化綠色校園良好的人文環境做出了貢獻。
⑵利用班會課時間,各班組織開展以養成教育為主題的主題班會。雖然各班大致的流程都大同小異,一般有小品表演、故事講解、情景再現、視頻播放、學生討論、小組搶答、班主任總結等,場面熱鬧,氣氛熱烈,掀起了陣陣熱潮,但同時整個場面又文明有序,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一定能促成同學們進行自我反思,進而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⑶舉行了以“文明禮儀伴我行”為主題的禮儀大賽。表演大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等。表演形式有小品、相聲、禮儀表演、誦讀等,體現了文明禮儀的主題,讓學生深受教育和啟發。
此外,利用廣播、國旗下講話,舉行“文明禮儀伴我行”啟動儀式和簽字儀式等加強宣傳,營造了氛圍。還開展班容班貌評比活動,每個教室都貼上校園文明行為“十講”和“十不準”,讓學生時刻明確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還加強語言文明教育,凈化學生心靈,培養健康心理。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常規》《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使學生做到: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著裝得體,衣著整潔;談吐舉止文明,使用禮貌用語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化學校德育工作,把校園真正建設成為學生溫馨的家園、生活的樂園。
4.家校聯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學生日常行為的影響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家庭教育需要從落實家庭教育常規入手,從家長自身做起。學校通過開辦家長學校,建立了家校聯系制度與學生家庭普訪制度,使家長與學校、教師之間的聯系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一方面使家長了解學校德育教育的目標和對學生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家庭來了解學生在學校以外的一些行為習慣,從而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通過家庭與學校相互溝通和配合,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家庭聯系手冊》《學生成長手冊》的填寫,讓家長每天與教師有溝通,哪怕是對學生作業情況的簡單簽名、檢查與說明,及時了解、交流學生基本情況,對家庭教育進行必要的指導,真正讓家庭教育落到實處、起到實效。
開展養成教育教育活動是“以德促教,以教輔德,和諧發展”的需要,通過開展活動,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都能得到培養,學習效果能得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全面提高,學校自身也能得到發展。所以,作為教育的陣地,學校還應一如既往,扎扎實實地抓養成教育,使德育更具實效。
【參考文獻】
1.曾慶春主編:《跟隨榜樣成長》,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美術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德育和智育過程是知識體系和道德規范的個體內化過程,在德育和智育過程中,個體所發展的主要是理性,而理性與情感對個體而言是同等重要的。美術教育可以發展人的感性,它可以使個性的心智發展更加完整與和諧,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使個體的不良情緒情感在藝術創作中得到宣泄和升華。部分學生可以培養美術方面的特長,從而增強自信,達到“常善救失”的目的。它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人生變得高雅與充實,在精神上有所寄托。美術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嚴重地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和支配,教育重心始終向智育傾斜。美術教育因一部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對藝術教育認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結果造成學校美育地位的嚴重削弱。傳統應試教育中美術課只是作為一種擺設來完成它的使命,很多學生包括其他一些任課教師大都認為:美術課無非就是畫畫圖,看看圖片以游戲的姿態出現在課堂上,認為美術可僅僅是其他學科的調節劑,只起到平衡身心,“換換腦子”的作用,而輕視了藝術教育的其他功能。
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美術教育的傳統模式也得到了改革,但收效不大。作為一個農村中學的美術教育工作者,對農村中學美術教育發展的途徑和方法,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1 發展農村中學美術教育,首先要優化課程結構
美術學科的改革,是學校整體課程結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首先要保證七,八年紀的美術必修課的教學時間,增設九年級美術必修課。必修課的教學,使學生得到基本素質的各種訓練,獲得不要的美術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正確認識真善美,著重解決共性的問題。其次是要開設課外興趣小組,加強課外活動。選修課和課外活動教育著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使有特長的學生脫穎而出。必修課和選修課這二者之間,既互相聯系,相輔相成,又有所側重,發揮了不同的育人功能。
2 根據教材因地制宜,制定教學側重點
本著大綱的指導思想,在完成規定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可有效利用鄉土資源,因地制宜,對教學的側重點和課時安排做靈活調整。就拿河北版美術課十五冊來說,教學內容總共14課,涉及手工制作的就有6課,這6課內容分別是:庭院設計,面具制作,食品造型,民間剪紙,皮影,動畫。課題不同,需要準備的材料也就不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出現了這樣的難題:老師留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準備材料,課到了上課時,材料備齊的同學卻不多。問其原因,有的說材料買不到,有的說今天讓買這,明天讓買那,高考又不考試,家長不支持——沒有材料的手工制作課,可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后課堂效果甚差,起不到動手創作,開發思維的目的。農村中學和城市中學相比,經濟條件的限制,制約了美術課的正常進行。
針對這樣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改變教學側重點,安排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任務,比如:用五谷雜糧做裝飾畫,用樹根,枯草做手工藝品,在鵝卵石上作畫等。這樣既彌補了因材料不足而造成的損失,又使學生動手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還節約了經濟開支,極受歡迎。
3 加強對美術課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應試教育中,美術課被作為副課,一直不受重視。首先要改變這種陳舊的觀念,要讓學生明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和諧,自由的發展。在未來競爭很強的社會里,對人才的要求會更高,所以我們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做人和創造。美術課對發展我們健康的身心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讓學生認識到美術的重要作用,才能更主動地去學習。其次還要提高其他學科教師對美術課的認識,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緊密相聯,在多媒體廣泛運用的今天,就更證實了這一觀點。多彩的畫面,美妙的音樂,藝術感十足的文字在一節課上的應用,無疑會使學生更關注學習內容,投入更大的熱情到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教師正確認識了美術與各學科的聯系,才能從言行上表現出對美術課的不輕視,從而讓學生也正確態度對待美術課。
4 美化校園環境,使學生得到藝術熏陶
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惡劣的環境使學生心情沉悶,美好的環境使學生心情愉悅,學習興趣大增。改變環境不僅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益,而且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在動手美化環境的同時得以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
教室是學生的學習場所,要創造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在教室周圍張貼名人名言或標語,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后墻可以設立各科學習園地,定期更換,舉辦班級藝術作品展等,促進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寢室是學生的生活環境,可動員學生自己做一些裝飾品,裝飾畫來美化寢室,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體會美術和生活的聯系。另外,學校可定期舉辦校園藝術展,支持和鼓勵老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成立藝術長廊,開拓學生視野,陶冶情操,豐富師生課余生活。
5 加強師資培訓,提高美術教師的素養
在學校的教育中,德育教育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課標著重強調德育教育滲透于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在初中實現音樂教育與德育的整合,要轉變教學方法,注重實踐環節,進而有效的發揮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作用。
一、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必要性
音樂作為一種聲音和實踐互相結合的聽覺藝術,通過節奏、旋律、音色、調試以及曲式等不同的表現手法將音樂形象塑造出來,能充分的表達出人們的喜怒哀樂,屬于情感藝術。德育指的是針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學生的靈魂。在初中進行音樂教育與德育的整合,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1.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用美好的音樂語言培養學生的善惡分辨能力,在思想、行為和情感上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音樂自身具有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真正的領悟到真善美,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另外,學習健康積極向上的音樂,能夠讓學生在進行情感體驗時,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凈化心靈和思想,使其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人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
音樂是一種共同語言,沒有國界之分,因此,其對于培養學生的寬容精神和開朗性格、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音樂具有合唱、合奏的特點,因此,不僅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而且還能夠實現學生之間的和睦相處。
二、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途徑與方法
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整合的途徑與方法,需要從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以及校園音樂建設三個方面進行:
1.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德育整合
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有效的實現德育整合,教師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發現其中的德育資源,制定教學目標,在音樂的教學中將學生的德育力量激發出來。
(1)意識性的進行德育整合。學生進入教室后,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坐姿、站姿等行為進行規范,培養學生遵守紀律、尊敬老師以及舉止文明等。另外,給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鍛煉學生的演唱心態、使其能夠勇敢表現自我。
(2)利用歌詞內容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音樂教學,教師不僅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對歌詞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理解歌詞的過程中,認識人生,進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審美情趣。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緊緊抓住音樂作品的形象主體,通過運用演唱、創編和表演形式,將學生的愛國、愛自然、愛生活、愛人民的情感培養出來。
(3)在音樂思想課中感知思想內涵。音樂欣賞以音樂作品作為對象,運用視聽、閱讀相關資料的方式,運用分析樂譜的手段,發揮音樂的聯想能力,真正的領悟音樂作品表達的真諦,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美感。在音樂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對選取音樂作品的題材、形式和風格等進行了解,選取恰當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進行音樂欣賞,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藝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2.在課外活動中實現德育整合
教師通過組織音樂小組,進行定期的課外活動,將音樂藝術與課外活動互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1)選擇恰當的音樂作品。在進行音樂的合唱、合奏過程中,選擇優秀的、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優美旋律中,對音樂的積極向上的力量進行體會和感悟,凈化自身的心靈,升華情感,并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使其完美的實現音樂教育和德育的整合。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演唱音樂的方法,而且還要讓學生通過把握作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
(2)嚴格要求學生的合唱。學生進行合唱時,要對聲部、音量以及音色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要求,確保合唱實現統一。協調、和諧的效果。另外,要求學生不早退、不遲到、遵守紀律,進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精神,加強學生的紀律性。
3.在校園音樂建設中實現德育整合
事故就是已經引起或可能引起傷害、疾病或對財產、環境或第三方造成損害的一件或一系列事件。有三方面的含義:1、可能造成職業病、工傷或其他妨礙人身健康的事故;2、可能造成工廠、設施或設備損壞或停工的事故;3、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的事故。
一、發生事故的原因
在油氣集輸的全過程中,易造成鍋爐爆炸、加熱爐爐膛爆炸、壓力容器超壓運行、旋轉設備傷人、高空墜落等事故。發生生產事故的根源,是由壓力容器的操作引起的,現就壓力容器在運行過程中常見的事故做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容器本體質量差,內部壓力過高
容器設計結構不合理,用材不當,制造質量差,本身存在先天性缺陷;未開展定期檢驗,年久失修,容器器壁嚴重腐蝕,強度達不到安全標準,內部填裝介質過量,容器受熱(如日光曝曬、火災等)致使容器內物質發生聚合、分解等劇烈化學反應等原因,都會引起容器內壓升高,導致事故發生。
(二)容器附件泄漏,引起著火、爆炸
容器的閥門從主體脫落、容器閥門漏氣、安全泄壓裝置動作(由于容器內部壓力或溫度異常上升所引起的;或由于安全裝置質量不好,以致在正常使用中自行動作,使容器內物料噴出而引起事故)。容器上的壓力表、溫度計、液位計等破損,造成物料泄漏引起事故。
(三)職工安全意識淡薄
有些職工安全意識不強,對待安全制度法規視若罔聞,缺乏責任心,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事故的發生。
二、預防事故的方法和途徑
(一)推廣并實施HSE節點管理法
HSE管理體系即安全、健康與環境管理體系(Health,Safe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它將企業的健康、安全及環境管理納入了一個管理體系之中,是近幾年來出現的國際石油天然氣工業通用的管理體系,它集各國同行管理經驗之大成,體現了當今石油天然氣企業在大市場環境下的規范運作,是突出預防為主、領導承諾、全面參與、持續改進的管理標準體系。將危害及其影響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是HSE管理體系運行的最直接的目的。自2002年HSE管理體系在我站施行以來,我們按照“寫我所做,做我所寫”的原則,把生產巡回檢查的不同內容細化為節點,一點一點地進行檢查,體現出我們對生產管理的精細,真正做到疏而不漏。
(二)油系統增設壓力保護,合理的制定生產指標控制范圍
為了避免油系統跑油事故的發生,對于投運自動控制的油站來說,油系統有必要增設壓力保護。當系統壓力超過0.30Mpa時,游離水放水全部打開。這樣就可提高系統的安全性。結合各崗位生產實際,我們對生產指標進行量化,制定了各崗位生產指標控制范圍,嚴格要求值班工人按照生產指標控制的范圍進行控制。
(三)做到設備經常維護保養,養成好的工作作風
在生產管理中,我們堅持做到設備的經常維護保養。每周召開一次班長會,各班長匯報本崗運轉設備及備用設備存在的問題;不定期地檢查設備;在工作中做到“三不放過”:參數異常波動不放過;設備異常聲響不放過;指標異常變化不放過。堅持做到安全裝置定期校驗,嚴格按照節點法管理生產,發現一個隱患,處理一個,養成了“事不過夜”、“四不下班”的作風,都能做到設備運轉不正常不下班,發現隱患沒處理不下班,當天能解決的問題沒解決不下班,工作達不到質量標準不下班。
(四)加強職工安全技能培訓
各崗位按照油田公司在用標準目錄清單配備標準,組織崗位員工進行標準培訓,要求崗位員工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特種作業人員必須定期參加培訓。結合生產實際,組織HSE培訓,培訓員工風險削減措施。風險削減的原則是以預防為主,從而在根本上消除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主要有八種方法:危害物削減法;危害隔離法;危害源屏蔽法;應急放空法;危害源定向誘導法;應急切斷法;控制閥組加強法;自動報警法。培訓是對員工最大的福利,我們倡導只要開始永遠不晚,只要培訓就能提高,堅持抓技能培訓,一天一問、一班一題、一周一訓、一月一考、一季一評、一年一結和師徒幫教,換崗輪訓。職工每上一班崗,都要按照要求學會一道技術理論題;每周都抽出一個小時時間,對職工進行專題培訓。這樣既提高了職工技能素質,又增加了安全保障。
(五)編制科學合理的應急預案
制定和實施應急救援預案是為了在危害或其他突發事件發生的情況下,能快速做出反應,有效地控制、處置和救援,保護人員、保護財產、保護環境、保護公共利益。我們編制了各崗位應急預案,年度應急演習計劃,組織崗位員工進行演習,針對演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整改,不斷豐富應急預案,以適應崗位需要。
(六)增強職工安全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