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15: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生物課堂,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生物學的課程資源呈現出非常多樣的狀態,通常將其按地域劃分,分為校內和校外資源,校外資源又分為圖書館、博物館和科技館等館藏資源,網絡資源,鄉土資源或社區資源等。可以說,初中生物的課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無論如何,課程資源的應用都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就是基于新課程標準的課程資源觀。所謂課程資源觀,即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包括課程資源為什么服務,為誰服務,如何服務等問題,不同教師的觀念也許會有所不同,但中心標準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教師所選擇的課程資源,能夠輔助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為目的。
例如,《飲食與營養》一節,需要鑒定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以達到了解人體所需的主要營養物質的目的,本節所學的有糖類(淀粉)、脂肪、蛋白質,以及水、維生素和無機鹽等成分。以鑒定淀粉為例,可以使用米面制品、土豆、藕、地瓜等多種高淀粉含量的食物做實驗,如果教師在這一節課上安排的內容比較多,而且認為演示實驗就足以讓學生清楚鑒別出食物是否含有淀粉,他可能會選用上面任何一種或多種方便得到的食物,并滴加碘酒讓學生觀察其顏色的變化。如果教師認為演示實驗不如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來得清楚,他就會把實驗操作的機會留給學生。還有的教師可能會認為將這個實驗制作成動漫的效果會更好一些,他也許就只是采用多媒體演示而已。總之,教師的課程資源觀決定著他如何上一節課,也成為決定這一節課質量的關鍵因素。
二、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我們一般都認為課程資源是被教師利用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展開或深入學習的外物,很少有人會將教師自己也歸為一種課程資源。其實,教師不僅是一種課程資源,還是課程資源中最重要的一種,因為教師處于其他課程資源通向教學的一個總匯合的位置上,他管理著教學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他就像一個閥門,制約著一切想要流入課堂的資源,他將外界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再結合自己已經內化了的知識能力,組成了教學內容、環節、手段等,他的整合行為是課程資源,他自身所攜帶的已經內化了的知識儲備也是課程資源,因此說教師是課程資源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具備課程資源的所有特點。
如果一位教師擅長制作課件,那么他的課堂上就可能出現比較多的跨越時空的生物課件展示,以其生動性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形象地看到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的生物性狀,這是一種教學風格;如果一位教師熱愛自然,他可能會帶領學生更多地穿越在自然生態園或者樹林中,直接觀察動植物的真實狀態,以其直觀性來觸動學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家鄉的可愛,這是另一種教學風格。不管哪一種風格都能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影響力,而不管哪一種風格都取決于教師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
三、教材是最主要的課程資源
也許有人會認為,教材只不過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一個工具,只要能達到幫助學生學到相關知識的目的,教材是可以任意改變的。在多期的全國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中,筆者不止一次看到有教師提出這樣的觀點。但筆者并不敢完全茍同,因為教材是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寫的,其中包含了學生在本年齡段普遍的認知水平、人對自然的認識規律、新課程理念等多方面的隱性限制,并不是任何一個教師隨意編寫的“教材”就可以替代的。當然,不同學生的學情不一樣,不同教師的特長也不一樣,因此在使用教材的時候又應當帶有一定的靈活性,尊重教材而不死用教材,才是比較明智的做法,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丟掉教材,或者認為它可有可無。認識到這一點,對教材的使用就有了一個基本的范式,在整合教學資源的時候,一定要首先考慮教材,圍繞著教材,選擇其他的可補充的教學資源,經過教師的整合和發揮,引導學生走向教學目的。
此外,學生、家長及其他人的想法,都可以成為生物學科的課程資源,既然生物課程資源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引導學生自己去開發是不是也能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呢?既能站在教師的高度俯視學科內容,又能引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并很容易將開發的結果回饋到生活中。在本文即將結束的時候,我驀然想到了這一點,這種可能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生資源觀,給予我新的教學構想。
(一)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第一,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在農業、牧業、漁業、醫藥以及環境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許多的科學技術都以生物科學為基礎。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可以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將其應用于實際的生產生活中,促進社會的發展。第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將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納入生物教學的內容中,將生活作為教材內容的主要來源,呼吁課堂教學要回歸生活,引導中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因此,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第一,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提高中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初中生物是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啟蒙階段,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充分結合了中學生的實際生活,使中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就在生活當中,激發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乏味的生物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利于促?M中學生將來進一步的學習。第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將與中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作為生物教學的主要內容,積極從身邊的事物中吸收營養,豐富初中生物教學資源,有效提高了中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能力以及實踐應用能力,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素質,以及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分析
(一)為學生營造生活化教學的學習氣氛
改變傳統初中生物教學中過于沉悶的教學氛圍,生活化教學策略中,需要學生能夠主動進行學習,改變課堂學習氣氛。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當學習到生物知識之后,可以利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部分問題。教師在為學生構建學習氣氛前,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初中生物的教材內容進行精心設計,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化學習的氣氛,將學習與生活充分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教授《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如花朵、樹木等生物,讓學生通過觀察不同溫度對花朵的影響。讓學生能夠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學習,提高生物知識與生活的聯系[4]。只有這樣,才能建立更好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初中生物基礎知識的抽象性較高,且分類較為復雜,僅僅通過生物教材文字敘述無法真正了解到所學內容。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在教學領域融入現代科技,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生物生活化策略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教學技術成為新型教學的趨勢。初中生物課程本質上屬于實驗科學,利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讓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加深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識與理解。當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生物知識真實的展現出來,利用圖片、視頻等內容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以直觀理解的內容。當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觀察到所學內容后,可以根據自身的理解將生物知識與生活產生聯想,進而更能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度。而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承擔著引導者的地位。例如,教師在教授《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準備多種藻類、苔蘚以及蕨類植物的圖片。在學生能夠辨認與認識該類植物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思索,讓學生回想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見過哪類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通過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植物,來對藻類、苔蘚與蕨類植物進行區分,更深刻的掌握生物知識。
人教版《生物課程標準》,突破了原有本學科的系統性體系建設,不以系統性和完整性為先,而是構建起全新的“人與生物圈”的全新課程體系。該課程的研究,迎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在探究性學習方略中,尋求出一條適合學生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的課程標準和體系。學生的對知識的脈絡框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情感和價值的實現,初中生物的課堂開展,也更多的趨向“生活化”。
1. 初中生物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人教版生物課程教材的選定,就是開展生物社會化的必然結果。這是由生物學科的本身特性所決定的,也是在對生命規律和生命活動的探索之中,尋到的一門超自然學科能力。這是一門研究生活世界的基礎科學,也是探索自然和科學以及生物物種之謎的主要學科。作為生活世界的探究本源,與人類生產、生活同樣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食物鏈、轉基因、嫁接、自然現象、基因工程、試管嬰兒等等趣味性和人們感興趣話題的探討和研究,由此而引發的生物學現象,都使得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施行成為必然。
從新課標新教材的自身特點來看,想要以一種學生易于接受和牢固掌握知識的方法去吸取知識的精粹,就必須實施生活化教學,才能被初中生廣泛理解和接受。從教科書的編寫來看,是為了滿足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創造性,是為了實現學生間的平衡發展,他從出書使用之日起,就有其存在的弊病,學科的前進和發展,是隨著時代進步在不斷演變的,在形成以生活化目標為基礎的教學實踐中,為了適應學生生活,滿足時代要求,開展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成為必然。
2. 初中生物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方略
課堂內的生物生活化教學,教師在安排課程時要注入大量新鮮元素,以敏銳的捕捉力和洞察力,將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到課堂教學內,將知識與生活現實合二為一,以全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現象以及生命規律的感受和認知。
生物學試驗,是驗證許多生命現象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在復雜的生物體現象之中,總結出一條適合課堂學習和生活的紐帶,試驗是對生命現象感受和驗證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走向真實生活的過程,挖掘教科書生活化要素,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趣。以日常生活化案例,展開教學,在增加課堂吸引力同時,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開展多媒體情景式教學,以富有生活氣息的多媒體工具,直觀的講述課程。
生物課堂課外化資源,可以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延伸。以極度的生活性和豐富性內容,實施基本的生活化資源講評。從指導學生預習、對教材實施生活化調查、網絡化遠程教育格局、動手操作感悟等方式,體驗生物課堂的美妙。
3. 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理性思考
生物課堂的生活化教學,在探究生物本源方面,在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略中,基于對中學教學任務的“減負”,在形式上和內容架構上,更趨于淺顯和簡化。但是生活性和價值實用性意味更濃。在探究性學習方略之中,表面的知識效率似乎是下降了,但是基于對事物本源的認識,“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更能找出適合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技巧和方法。
生物教學的生活化氣息,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尤其是處于學習轉型中的初一學生。在對他們的教學中,教師挖掘教材內容,學生了解生活實際,生物課堂成為滿足學生求職欲望,擴充學生認知水平,提高學生能力,聯系生活實際的實用性課堂。
當然,生物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方式,并不意味著一味追求趣味性,而是以凝練的課程講解,讓課程真正發揮出實效。在拓寬知識視野的同時,讓學生走進自然、了解社會這個大課堂,真正用社會化資源,增加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
在實施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同時,在新的指標體系建構中,組織知識和內容實踐,都要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深度。把握新教材脈絡,提高課堂實效性,作為初一生物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做好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為初二生物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要承擔起初中生物學的社會責任。
4. 結語
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實質是為了實現生物課堂的實效性、實用性。在對初中生物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初中生物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方略和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理性思考進行分析論述時,教師的努力和幫助,是活化課堂的必要無疑,在日常的建構活動中,也是比較重要和關鍵的環節。
【參考文獻】
[1]黃滄波. 新課改下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淺談[J].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3(1):82-82.
一、傳統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論述
生物知識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生物知識具有抽象、難以理解等特點,例如細胞、病毒以及細菌等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是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無法直觀看到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僅僅依靠生物老師的講述以及書本中的描寫和配圖是無法在腦中形成有效、立體、具體的形象的。如果學生對知識點無法形成有效的形象,就會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夠深入,最終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所以在傳統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為了取得良好的成績依靠的僅僅是死記硬背,對于生物知識點都依靠簡單的記憶來達到應試要求,而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掌握也是停留在記住,而不是理解性的記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微課應用的優勢與特點
1.讓知識更加形象化
生物學科中很多知識和內容都十分抽象,對于仍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單憑教師的講述以及課本的文字和圖片,無法讓學生真正地理解,達不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微課通過各種先進的科技技術,可以將生物知識中抽象的知識以一種生動直觀的方式制作出來,再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并理解某一知識點,在理解的前提下記憶,并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擺脫傳統的枯燥學習,讓學習更加有趣
在過去的初中生物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單一的課堂學習都感到枯燥乏味,學生每天面對的是課本與教師的講述和一成不變的學習方式,這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微課打破了這種傳統模式,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微課以新穎有趣的模式讓學生擺脫了枯燥的課本,取而代之的是有趣的微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說非常重要,學生的興趣高漲,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打破限制,讓所有學生都可以掌握知識
過去的生物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會受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顧及到所有的學生,有時也無法將每一個知識點都進行細致的講解,所以在過去的初中生物課堂中就會存在部分學生在課堂中無法真正達到學習目標的情況。但是微課打破了限制,教師將每一個知識點都進行制作,無論是在課前還是課后,學生都可以通過教師制作的視頻來進行學習,對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通過微課進行良好的學習,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4.利用微課演示實驗
實驗對于初中生物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初中生物教學也絕對離不開實驗。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些實驗是可以在課堂中完成的,有些則受到種種限制無法M行,缺少了實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一些無法在課堂上進行的實驗通過微課展示出來,盡管學生無法親手進行實驗,但是形象、有趣的微課也會將知識點有效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理解知識,并掌握知識。
三、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微課實踐效果
目前,我國很多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都應用了微課,微課的實踐效果也十分顯著,具體總結如下: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微課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學習初中生物中的知識點,使學生對生物學習產生了更大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過去學生對細胞的認識僅僅是書本上的幾張圖片,但是通過微課學生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的細胞是什么樣的,紅細胞與白細胞的區別通過微課就變得顯而易見了。學生對于這些直觀的、未知的知識都充滿了興趣,興趣的提高是提高學習效果的最佳手段。
2.提高學習效果
微課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除此之外,微課形象直觀地展現生物知識,讓學生不再憑借想象來進行學習,直觀、立體的形象可以讓學生更加直接地理解知識點,由此更好地記憶,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3.大部分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
正如前面所說,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部分學生可以在課堂中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部分學生未必會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的整體學習會產生問題,最終對學習效果產生影響。但是微課打破了時間限制,讓學生在課下也可以進行有效的學習,最終不斷提高學習成績。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四種本領: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明確指出教育是為生活服務的.生物課程標準提出,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并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輕松掌握生物學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優秀的生物教師的課,為什么同行都愛學、學生都愛聽,原因就在于課堂教學藝術.生物課堂教學藝術離不開融入生活味.在生物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教師都可以讓生活實物走進來.
一、利用生活實物,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應當改變傳統的注入式寫法,注意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應用性,拉近教材和生活的距離.用生活實物導入新課,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使學生眼前一亮,迫切地想參與這節課的學習.例如,在講“飲食與營養”時,教師可以將一鍋煮熟的玉米帶進課堂,用玉米的香氣喚起學生的嗅覺,讓學生品嘗一小截玉米,吸引學生的味蕾,從而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平時攝入哪些營養物質.這樣,師生一起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立疑激趣,能使學生產生親切感.
二、利用生活實物,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在探索新知時,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現實生活中鮮活的題材或實物引入課堂,打消學生的畏難心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設計營養合理食譜”時,傳統的課堂是紙上談兵,讓學生在紙上寫出一日三餐如何搭配.如此,學生既無興趣,也沒有直觀、深刻的體驗.這節內容,筆者有幸聽過一堂精彩的課.上課教師將家里和食堂里好多品種的蔬菜、豆制品、魚、蛋、肉用保鮮膜包裝好帶進課堂,這些“實物”包裝上還有標簽,寫有名稱、重量、價格.學生挑選食材,放入“購物籃”,再以這些“食材”為原材料設計一餐食譜,寫在白板上,交流討論.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還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家不易”,使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知識其實就存在自己的身邊.又如,在講“水中的藻類植物”時,教師可以在菜市場買一些新鮮海帶,教室里每排學生從前到后拉一條長長的海帶,讓學生看、摸、聞海帶……學生如此仔細、近距離觀察海帶,就會對藻類植物的真實存在和外觀特征,獲得深刻的印象和正確的感性知識.如此“壯觀”的生物課堂,學生會終身難忘.再如,在講“植物體的組成”時,為了直觀地展示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教師去花鳥市場“請”盆水培的番茄植株(結有果實)來課堂.學生也將家里水培的吊蘭、綠蘿和風信子帶來,頓時課堂生機勃勃.學生饒有興趣地觀察植物的各部分,比較它們的根莖葉,在討論、交流和爭執中理解了“六大器官構成綠色開花植物”.
生物是一門基礎自然學科,主要研究生命的現象和生命活動的規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生物,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文明的進步乃至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初中生物教師應從自身做起,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學生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我根據對新課改的實踐和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以下意見:
一、抓住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形成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各種方法和調動各種媒體,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思考題、小資料、課外閱讀材料和探究性實驗,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特點,設計一些簡易的探究性實驗,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感激趣、設疑激趣、活動激趣及導引創新、語言創新、實驗創新、板書創新、訓練創新等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學實踐證明,激發學習興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養成主動地學習和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時,關于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知識,學生覺得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在講此知識之前,先講個故事或諺語,比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克隆”技術、“一母生九子,母子十個樣”等,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處于愉快、興奮的情緒下,再畫出若干個從屬關系的包涵圖表解釋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關系,學生就會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應用情感調節,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幫助。
二、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
初中生物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禁錮,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除了采用教師單純講述外,還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生物課堂中,利用多媒體音頻、視頻的優勢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學習。例如在教學“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教師可設計教學課件,先通過圖片展示一些關于花朵和樹木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然后播放一段花朵開花的視頻,讓學生領略到植物的魅力,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創新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模式
新課改要求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因此,傳統的“一言堂”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教師應堅持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的原則,發揮“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作用,創新教學模式。例如在學到“生物的變異”內容時,教師可分組讓學生討論,他們在這節課中對哪些關于生物變異的知識比較感興趣,然后發表見解,教師再針對學生的言論給予一定的引導和規范,然后開始對本節課程的學習。在講課過程中,教師仍要充分利用學生討論發言的模式,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和質疑,最終讓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充滿期待。例如在學習“食物的消化”時,酶的催化和膽汁的乳化如何區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不妨一試小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教師可以隨手捏一個小粉筆頭成粉末狀,隨手燒一張小紙片,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分析及討論這個實驗的現象和成分的變化,在教師的指點下,酶的催化和膽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這樣無疑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利用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思維。因此,“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實施“師生互動”,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心理、情感、體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
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可事先激發學生進行科技制作“肘關節模型”。課堂上,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先展示掛圖和模型,同時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爾后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綜合運用情景激發、師生互動、直觀演示,將模型、掛圖及自己的上肢對照起來,逐一指出肘關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尺骨、橈骨等各結構的位置及名稱,再演示部分結構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和探討,從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動作就是這樣完成的結論。這種開放性的課堂,學生興趣濃厚,這樣的課堂師生互動,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在這樣高昂的激情下,順便讓學生再分析健康體育課上的引體向上、俯臥撐等動作的完成就輕而易舉。
總之,讓教師在教中謀求探索,不斷創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讓學生在學中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為自身的終身發展做準備。這樣才能使新課程標準得以順利實施,使基礎教育改革順利進行,達到培養學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一、前言
生物教學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和自然的重要學科[1],其教學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整個初中教育的發展。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相關的生物知識,同時也要注重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能力[2]。因此,切實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了老師普遍關注的問題。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設計有效練習,不僅可以檢驗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對于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當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1、 過于依賴考試大綱,對生物教學不夠重視。
新課程改革將生物列入了會考的范圍科目,從而使得很多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完全被考試大綱牽著鼻子走,考綱要求考什么,老師就講什么。這種被動的教學,使得課堂變得枯燥無味,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于初中生物還沒有納入中考的范圍,在教學課程安排上也只是初一初二要開設生物課,而且每周也只安排兩節課,這樣,就使得很多老師和學生對于生物學習不夠重視,單純地認為生物學習只要應付會考就可以了,而且會考相對于中考要簡單得多,所以把學習的重心都往其他中考科目的學習上傾斜,從而影響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2、 習題設計缺乏和現實生活的聯系。
在當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老師對于有效課堂練習的設計還缺乏一些正確認識,在設計過程中沒有將習題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從而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初中生物有效課堂練習的探討
初中生物教學對于整個初中教育事業的發展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課堂練習對于增強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意義已是不言而喻,而當前實際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現狀卻又是如此嚴峻,讓人憂心。因此,如何采取措施設計有效的課堂練習,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了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對其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以供參考。
1、 初中生物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具有明確性和針對性。
課堂練習是課堂上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課堂練習也是有效檢驗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徑。因此,老師在提高課堂練習設計有效性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的特點,把握好課堂內容中教學的重難點,然后根據這些內容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習題,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練習的設計需要講究一定的原則,因為課堂時間有限,老師必須高效利用課堂,從而最大限度上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因此,在課堂練習設計過程中,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拿來設計練習題目讓學生思考,對于基礎的問題或學生一講就明白的知識點,就沒有多大意義拿來設計練習,而是要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或者是難點單獨抽出來,設計一些有效的練習,啟發學生思考,這樣不僅可以突出重點,讓學生意識到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也能夠充分高效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使教學有效性得到提高。此外,課堂練習并不是越多越好。老師必須結合課堂安排的需要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的特點,設計適量的具有針對性的習題供學生練習,這樣不僅能夠實現在課堂上讓學生練習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且適量的練習不至于讓學生反感和疲憊,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2、 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注意形式多樣化。
關鍵詞:參與度;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學生參與;學生參與度
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是實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最有效途徑,也是真正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證。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還有助于學生各種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在研究本課題的過程中還可以促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個人素質及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首先查閱學習相關理論及文獻資料,尋求研究此課題的理論指導和依據。參與度界定即“有效參與”是指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參與的活動具有交際性,通過活動收到明顯的學習效果。學生參與涉及行為、認知和情感三個方面的活動。我們把學生在這三個方面的活動稱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由此,我們把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定義為: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方式和行為努力程度。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是知識內化的必要條件,參與的程度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重要標準。
對我所教授8年級4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問卷調查與情況分析發現學生生物課堂參與度不高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是1)、受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教師和學生都在追求中考科目的高分,使素質教育成為一句空話,使教育改革流于形式,結果是少數學生被動參與,多數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不參與。2)、即使目前實施課改,在非公開、非示范的日常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程度不高、表面參與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沒有主動參與。3)、教師的理念陳舊,教法單一,很多課堂上根本沒有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學生的參與度,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的具體策略是:
1、創造“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輕松愉悅的參與生物課堂教學活動。
我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給予學生寬松的參與學習的心理環境,時刻給學生和藹可親、可近的形象,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要處處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愛護,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有發表自己見解的勇氣和自信。只有這樣學生思維才能活躍起來,才敢想、敢問、敢表達,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2、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快樂,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自信心。
生物課堂教學設計的探究問題要有梯度、有層次適合不同類型的學生,要讓優等生有事做更優秀,讓中等生做的滿意,讓后進生做得開心、得到尊重,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給每一個學生都提供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品嘗到成功的快樂,讓他們充滿陽光,充滿自信,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來。
3、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課堂上盡量做分組實驗,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全員參與,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方法、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科學創新精神,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生物科學知識的興趣。
我們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分小組進行各種常見綠色植物盆栽種植活動,有分工有合作,使所有學生行動起來: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符合學生的好動心理及認知規律,以此來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熱情及興趣,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形成學生行為投入、情感投入、認知投入課堂教學的策略,達到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學生參與度的目的。
4、探索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調控手段,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靈活駕馭教材,精心選擇教學材料或課件,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創設情境。如:課前3分鐘演講、多媒體教學等設計各種活動分組進行討論、探究、調查、實驗操作,以及課堂教學評價用語的有效運用等提高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模式。
5、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自主探究學習的欲望。
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學習的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在生物學是探索生命的科學一節教學時采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討,我設計的討論題有: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活動?生物科學家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進行什么樣的科學活動?你心目中的生物科學家是什么樣的?生物學的發展與社會生產的發展水平有什么關系?這樣設計,一環套一環,層層深入,設置認知沖突,使學生不斷處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之中,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無論是行為、情感還是認知都持續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6、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傳統課堂教學采用單一的評價方式,老師是評價的權威,是學生學習表現唯一評定者。由于教師的“主宰”,課堂上缺乏了學生積極參與的生機和活力,不利于學生主體的發展。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師生授受的程式,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動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是提高學生參與度的重要手段。我采用小組競賽,小測試、評價量規、評價量表的設計使用等,每堂課保證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及師評的方式,進行學習評價,這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樂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此過程中又能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和糾正。
我認為課堂上教師語言幽默詼諧,肢體語言生動形象,恰到好處的生活實例,日常生活中素材的充分利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等等都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其課堂教學參與度,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
存在問題及今后設想:本人首次嘗試課題研究,教學實踐多,缺少理論支撐,對課題的理論構建能力不足。不善于書面積累素材,平時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不足。應繼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優化教學體系。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課題研究能力,改變教學觀念。(作者單位:遼寧省本溪市二十七中學)
參考文獻:
[1]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核心特征》《外國教育資料》2007年第1期
[2]毛新勇、孫長根《建構主義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上海教育》1999年第1期
[3]《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施良方,崔允淳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淺談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運行機制》深圳市南油小學孫連春,深圳大學師范學院李臣之
[5]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 教師的所有的教學活動并不是都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有的是低效的,有的是無效的,甚至有時教師的教學活動還是負效的。這就要求我們初中生物教師必須以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愿望為教學的基本理念, 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改進教學方法,避免在初中生物課堂上出現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教學活動, 從而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一、提高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的內容
1、創新教學理念。一是教學模式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就高效課堂而言,其遵循的理念應當是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因此,教師需要改變過去那種對于知識灌輸的認識,將重知識教育轉變為重學生人格教育,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給予特別的關注。教師應從傳統共性和整齊劃一的教育轉變到更加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從注重課堂環節的編排到更加關注學情、氛圍和師生關系。二是教師要對高效課堂的設計進行充分的準備。教師要弄清教學的內容以及它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站在單元、整章、整冊、乃至整個學段教材的角度進行系統的備課。教師對教材多一些理性認識,對教材要適當提煉,不但把握知識的內涵,還要讓教材蘊含的思想、方法凸現出來,這樣處理教材時才會避重就輕、駕輕就熟。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巧用教材來備課,可以借鑒市面上較為流行的初中生物輔導書籍與教材,將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教師應當考慮,這些參考書籍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這樣能夠保證利用好新教材中教學情境的文本資源,切實發揮新教材的作用。三是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已有知識加以了解。要想使我們的教學順利而高效的進行,就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思維方法、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等等。對學生的了解與備案過程中需要提出相應的問題,重點要做到以下幾點:要培養學生愛提問的習慣;要培養學生會提問的思維;要培養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2、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一是通過開展趣味活動,激發學生興趣。高效的生物課堂,首先要激發興趣,引發學生的參與動機。例如,可以開展生物課程興趣小組活動,來增強學習興趣。興趣小組的研究課題可以包括顯微鏡的結構、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飼養金魚、蝌蚪、牛蛙,制作動物標本、給校園的花草樹木掛牌標明科屬種及生活習性等。二是運用多媒體、視頻等,激發興趣,打造高效課堂。教師運用視頻輔助教學,既可以直觀地展示所教內容,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觀察桃花的結構時,教師可利用動畫展示,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縱向切開子房,觀察子房內的胚珠數目,學生對此一目了然,通過讓學生對照、比較,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三是運用實驗教學,激發興趣,創建高效課堂。實驗教學是中學生物教學的基本方法,實驗教學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驗證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實驗上,學生們都在自己家的植物上遮擋葉片做這個實驗,后來有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不同不透光紙片在葉片上所留下的不同形狀,導致大家激烈討論,因而對學生而言,試驗的魅力的確是現象本身,但是實驗帶來的卻是實踐性的授課效果。
二、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策略實施保障
1、鼓勵生物教師重視自我教學經驗。鼓勵教師重視自我教學經驗的累積,因為這些經驗除了可幫助教師更熟悉教學現場的運作之外,也可作為自我教學反思的基礎。尤其是將教師的“默會知識”具體化,鼓勵教師制作教學檔案、進行教師高效課堂行動研究、教學日志記載等。教師可以就自己的教學省思和教學的綜合表現,以及和學生學校之間的教育情境,進行有系統有組織的數據收集以及整理,并且利用學校的社群團體,分享達到知識的分享以及創新。
2、鼓勵生物教師建立社群學習團體,提供教學經驗分享,以利于提升自省意識。提升教師的自我反省意識是改善教學中重要一環,如果教師沒有自我反省、反思的知覺,則不會尋求在教學的教師專業發展。因此,可以鼓勵教師在學校建立同事之間的社群團體,借助社群的學習,發展教師的專業關系。借助同事間的經驗分享,將資深教師的教學經驗分享給新進資淺的新教師,或者激發彼此不同的教學經驗思考。另外,彼此學習也可以獲得行政資源的支持、最新的教學和教育信息溝通的管道等,幫助教師反省改善教學。學校的資深教師,可以提供許多經驗以及解答給新教師在教室中所面臨到的教學問題,鼓勵教師之間的專業對話,教師之間應該有專業的對話群,可以分享以及鼓勵新手教師或者其它階段的教師,以期能提升新手教師以及專家教師之間的合作及交流。教師只有具備有自我反省的意識,才有反省改善自己的教學的行為發生,進而尋求解決突破的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學或者理念,提升自我的教學成長。
3、鼓勵生物教師加強班級經營技巧,以利于提升教學效果。班級經營成功與否,不但關系到教師的教學是否成功,更是教師產生成功或挫折的教學經驗的來源。如果能善于利用適當的班級經營,將能加強教師的教學效率。因此,建議教師若要提升教學效率,應從本身的班級經營管理技巧著手,建議教師可以參加班級經營研習,學校應鼓勵同事間對于班級經營技巧的分享,或者來自于教師對于班級經營的反思經驗以及教學的改善。
總而言之,初中生物學習的是自然界千變萬化的規律,初中生物課堂也是所有學科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初中生物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開拓學生是視野,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方法也有很多。
【參考文獻】
第一步:學(即教師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導入課題后,學生根據課堂教學目標按學案自學。要求:l、學習目標要非常明確、具體(為達到此目的,可將書面語言改為口頭語言)、可操作,學生摸得著,夠得到,經過努力能完成。學習目標要嚴格遵循課標、教材的要求,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融入知識和能力目標之中。2、學案(自學提綱或指導題)可印制,或制作為課件,或抄于小黑板上。然后開始“先學后教”中“先學”這一環節,是一節課的重頭戲。3、盡量讓學生自學,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4、自學指導題要具體明晰,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努力為完成學習目標而服務。5、自學提綱的表述上時刻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快樂。6、要安排非常具體的自學時間,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極強的時間觀念,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第二步:議(即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分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自學目標,提出質疑并進行小組匯報展示。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宜采用“異質分組”的方式,即將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性別、個性的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組成6-8人左右學習小組,針對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共同探究。真正意義上實踐了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匯報展示,總結歸納提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第三步:導(即教師答疑,解決自學中提出的問題)“先學后教”中的“后教”這個環節,教師精講疑難問題,突破難點。主要形式是老師學生共同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這個環節值得注意的幾點。l、老師提問決不是從優秀學生問起,而總是從學困生問起,整個環節關注的是學困生的學習情況。2、學生回答正確時,老師決不重復,而緊接著讓學生回答后面的問題。3“后教”的“教”,即老師先問學困生,學困生回答不出或不準確時,再提問好學生。如果最好的學生回答不出或不準確,老師才給予指導,教師精講。4、在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不惜時間,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讓學生理解掌握,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解惑”,不讓學生留下疑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