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9 20:46: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錢學森的故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今天天氣好,我泡完腳就到步行街去轉轉。”每天上午,家住楊家坪正街9號的102歲老人張國成,吃完早飯就習慣性地打開電動按摩腳盆。待水燒熱后,老人就開始泡腳。
“我每天早晚要泡一次腳,春夏一般泡半個小時左右,秋冬要泡一個小時。”老人泡腳的習慣保持了數十年。以前沒有按摩腳盆,老人自己燒熱水泡。這個習慣源于老人年輕時當碼頭搬運工,“因為搬運一天的東西雙腳酸痛發脹,泡泡熱水腳,疲勞就要小多了。每天早上出門前泡下腳,感覺精神好些,干活時也有勁些。”
老人說,年紀大了以后,雙腳就容易冰冷,尤其是冬天,如果哪一天沒泡腳,渾身就暖和不起來,“老年人泡泡腳,容易促進血液循環”。
愛勞動 堅持天天做家務
如果說泡腳是老人養生之道的話,那么愛勞動,則是老人一輩子健體的好習慣。
年輕時當搬運工,退休后老人也不閑著,幫別人掃大街、替學校維護治安等。歲數大了,家人不讓老人外出做事,老人就“搶”做家務活。
每天吃完早飯,老人雷打不動地掃地、抹桌子、擦窗戶。“客廳、廚房和三間臥室,他都要認認真真地掃一遍,衛生間也收拾得干干凈凈。”女婿王富榮說,老人勤勞了一輩子,想阻止他做事還會被老人責怪。至今,老人的內衣內褲都是自己洗,“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老是不動,骨頭都會生銹的”。
收拾完家務活后,老人就要外出溜達。逛逛步行街、找找老人擺擺龍門陣。“天氣好時,他就會出去轉轉。”女兒說,家人都鼓勵老人多外出走動,“慢慢走慢慢逛,既能鍛煉身體,還可以保持心情愉快”。
樂資訊 聽壞十余臺收音機
還有一個逗老人開心的“法寶”,那就是老人的收音機。每天,收音機陪著老人迎接新一天的開始,又伴著他步入夢鄉。
“收音機就是他的伴兒,已經聽壞了十幾臺收音機了。”女兒張新蘭介紹,老人每天早上5點不到就醒了,睜眼的第一件事準是打開收音機,聽天氣預報、國內國際新聞等,直到6點半左右起床。
別看老人一百多歲了,很多新知識、外界信息,老人清楚得很,說起來一套一套的。“收音機是個好東西,里頭啥子都有,可以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也學了很多東西。”老人閑暇無事時,就把收音機打開,一個頻道一個頻道地換聽著節目。除了收聽外,廣播中的節目內容,也是老人跟家人交談的主要話題。
當然,老人也成了家里的“天氣預報”,每次天氣有變時,他都會及時提醒家人外出前要記得帶傘,或者增減衣服等。(鄭蒙)
錢學森:四菜一湯就挺好
2011年12月11日是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2009年,錢學森走完98年的人生歷程。作為一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知識積累,而作為一名普通的老人,他也給我們講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之道。
在飲食方面,錢學森沒什么講究。在他的書信集里曾說到:“四菜一湯就挺好”。
有些文學作品,為了體現錢學森的敬業精神,經常寫道,他常常一邊抽煙,一邊冥思苦想。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特意澄清說,父親從不抽煙,也不喝酒,這是他一生堅持的原則。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錢學森人生故事全集》,這本書描寫了我國著名的愛國科學家——錢學森一生中的傳奇經歷。
在錢學森的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
1935年,在錢學森去美國留學前他的導師王士卓特意告訴他,不論他走到哪里,都不要對祖國不敬。祖國富強,人民光彩;祖國落后,大家臉面無光。祖國是大家母親,兒子是不能嫌母丑的,更不能去罵親娘。在我們國家,誰要是打罵父母,不管他是什么人物,他就會馬上遭到社會的譴責,被孤立,變成臭狗屎。這是誰也難以改變的道德意識。因此,我們稱中華民族為優秀民族,這是一個重要特征。
錢學森謹遵導師的教誨,1950年錢學森想要回歸祖國,當時美國國防部部長金布爾氣急敗壞低吼道:“絕不能放走錢學森!……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個師!”但是歸國心切的錢學森在美國政府的百般阻撓下,仍然不顧危險的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回國后不久就接見了他。用欣賞的口吻對他說:“你是工程控制論的開山鼻祖,你比五個師的力量大多了!”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錢學森人生故事全集》,這本書描寫了我國著名的愛國科學家——錢學森一生中的傳奇經歷。
在錢學森的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
1935年,在錢學森去美國留學前他的導師王士卓特意告訴他,不論他走到哪里,都不要對祖國不敬。祖國富強,人民光彩;祖國落后,大家臉面無光。祖國是大家母親,兒子是不能嫌母丑的,更不能去罵親娘。在我們國家,誰要是打罵父母,不管他是什么人物,他就會馬上遭到社會的譴責,被孤立,變成臭狗屎。這是誰也難以改變的道德意識。因此,我們稱中華民族為優秀民族,這是一個重要特征。
錢學森謹遵導師的教誨,1950年錢學森想要回歸祖國,當時美國國防部部長金布爾氣急敗壞低吼道:“絕不能放走錢學森!……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個師!”但是歸國心切的錢學森在美國政府的百般阻撓下,仍然不顧危險的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回國后不久就接見了他。用欣賞的口吻對他說:“你是工程控制論的開山鼻祖,你比五個師的力量大多了!”
在美國,因為他有杰出的才能,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擁有金錢、地位、名譽,但他身在異國,沒有因為優厚的條件而忘記生他、養他的祖國母親。再想想我們自己,假如你是一個杰出的科學家,也向錢學森一樣,什么都有了,可他卻一聽到的消息就馬上決定放棄在美國擁有的一切,毅然決定踏上回國之路。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像他一樣。可見他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一、溫故知新導入
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鞏固舊課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學《綠》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大自然美不勝收,五彩斑斕、景色秀麗,每天都帶給我們諸多視覺盛宴。上一節課我們領略了《黃果樹瀑布》的萬馬奔騰、一瀉千里,其聲如千人擊鼓,使人驚心動魄。現在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朱自清筆下《綠》的勃勃生機、綠意盎然吧!
二、故事導入
在教學新課時,故事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使學生在故事的引導下逐步導入新課,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若能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今天我們先聽一個故事‘膽大的錢學森’。六十年代,在一次導彈試驗中,因操作有誤,彈體癟進去一塊。在場的人看了都十分緊張,認為這是一個大故障,導彈不能發射。錢學森聽完匯報后,親自爬到發射架上,查看故障后,認為不影響發射,所以他主張發射照常進行。錢學森的科學分析雖然很有道理,但他的決策仍有很大風險,許多人表示擔心,拒絕在報告上簽字,后來錢學森一人將報告送到北京得到批準。結果如錢學森所料,這次發射取得了圓滿成功。這個故事突出了錢學森的膽識和學識。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被引入到新的情境之中。
三、多媒體導入
使用集形、聲、光為一體的多媒體手段,是學生樂于接受的。直觀性強、感性鮮明、場面突出、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在教學《項鏈》時,我用電視機給學生播放項鏈的表演短片,讓學生在欣賞電視節目的同時,理解了課文內容,并對文章的主人公有了感性認識,也使文章的主題進一步明朗。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得心應手,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四、巧設問題導入
語文課堂的教學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產生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展開,即以教學“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和啟發。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原有問題,并不斷產生新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導入新課。通過問題的設計,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這樣在教學新課時,學生就會主動去解決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在教《留學巴黎》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①留學意味著什么?②留學都需要哪些條件?③留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④冼星海何許人也?學生思考后,對每個問題都做了認真地回答。前三個答案都是從當今社會的角度回答的。“留學意味著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技術;留學需要大筆的金錢、學校的推薦;留學的真正目的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得到更多的報酬。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留學巴黎》看看冼星海是如何留學的。”教學氣氛一度高漲,也把這節課的教學推到了一個新的情境中。
五、利用時事導入
記者:十二中創辦錢學森航天實驗班的初衷是什么?
王自勇:北京十二中作為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近年來,在李有毅校長的帶領下,學校辦學質量顯著提升,已經躋身北京市一流學校行列,學校有能力、有責任承擔北京市創新人才培養等高端項目。此外,我校所在的豐臺區具有豐富的航天資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等院所、科技場館都是我們的科技教育資源。因此,我校與位于東高地科技館的錢學森青少年科學院(以下簡稱“少科院”)合作開展錢學森航天實驗班培養計劃。
學校創辦“錢學森班”旨在探索學校多樣化、特色化、優質化的發展模式,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合作,為我國航天事業培養早期后備人才進行有益嘗試和努力。由于地理位置和科技教育特色,我校一直有為航天領域培養人才的傳統。在神舟十號衛星發射時李有毅校長到指揮現場觀摩,偶見負責重要發射崗位和任務的兩位科技人員都是我校的校友。
記者:錢學森班的課程設置如何?教育資源比普通班級有何優勢?
王自勇:對于國家設置的課程,十二中針對“錢學森航天實驗班”進行校本化改造,在課程結構上做科學合理調整,在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拓展。學校為該班設置了必修的特色課程,如《航天概論》《航天發展史》《錢學森思想》等。課程主要安排在高一、高二兩年,高一年級主要以拓展航天知識的授課和參觀考察學習為主,高二采取專題講座和課題研究的教學方式,課題都與航天科技有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助和科研能力。另外,少科院在師資、場館等科技資源方面給予我校很大的支持,學生可以到實驗室、場館進行探究實驗和體驗學習,使我們的學生得到了多樣化和立體化的培養。
從2011年創建開始,錢學森實驗班采用高質量的教學模式,配備我校最優秀的師資力量。我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體驗學習。除了定期去校外場館參觀和進行課題研究外,每年高一的學生都有一周的京外社會實踐活動,每次京外活動安排都不同。第一屆學生到武夷山考察學習;第二屆到上海參觀了錢學森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校史館和航海館等地。我們還組織過學生去山西太原觀看火箭發射、去俄羅斯參觀俄羅斯宇航中心等,未來計劃組織學生到美國參觀美國宇航中心。2013年入校的新高一有10名學生到西昌發射基地觀摩嫦娥三號發射。2013年6月神舟十號的太空授課,我校15名學生參加地面課堂,課后新聞記者采訪了參與學習的兩名學生,這兩人都來自我們錢學森航天實驗班。
在師資方面,我們安排特級教師、骨干教師為學生授課,保證學生在傳統科目方面也保持較高水平。我們請東高地科技館的專家老師承擔錢學森班的一些固定課程,還曾邀請航天領域的專家,如王永志院士、李頤黎教授來為學生們做報告、開講座。2011年錢學森實驗班到太原參觀發射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副總設計師尚增雨教授親自陪同學生們,為他們傳授知識,答疑解惑。像這樣與專家、院士近距離接觸是其他大部分學生不可能遇到的,同學們在與前輩的交流中,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對孩子的人生是一份難得的體驗。
記者:學生們在高考中如何選擇專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如何?
王自勇:高考仍然是錢學森航天實驗班學生選擇出口的主要途徑,專業主要是依據個人的成績、志向、特長、興趣等自主選擇。不過從近三年的項目研究過程來看,錢學森航天實驗班創辦的目標已經初步達成。很多學生對航天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三有的學生正在考慮報考航天航空相關專業,有的學生還參加了航天員選拔考試。更重要的是該班的學生們學會了以懷揣科學意識、航天精神的態度來學習、生活、工作。學校規劃將來以更廣闊的思路吸納人才,尋求更靈活的渠道向社會輸送人才,現在十二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只為今后能為航天事業培養更多的優秀后備人才乃至航天科技領域領軍人物。
記者:在座的三個年級的同學都曾到發射場參觀過火箭發射,親身到現場體驗發射感受如何?見到了什么平時不能見到的東西?
高一劉姝蕾:我去了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觀看嫦娥三號發射,剛開始聽說有這樣的機會時我很激動,所以非常果斷報了名。雖然以前看過電視轉播,但是身臨其境的感受和看電視是完全無法比擬的,非常難忘。
高一張霖:嫦娥三號發射場地非常冷,但是因為大家都很激動,所以忘記了寒意。我們在山上的觀禮臺上,雖然離火箭挺遠,但是火箭點火的閃光和轟鳴還是特別震撼。我們一直看著火箭飛到天上越飛越小,我們都激動得歡呼,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高一段純清:聽老師說嫦娥三號發射條件復雜,是非常困難的一次發射。親身參與體驗衛星發射,震撼就不用說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航天有了新的認識,真正了解了航天精神,產生了今后從事航天工作的沖動。除了發射場,我們還去了西昌邛海和螺髻山采集水樣和植物樣本做研究。我們在黑龍潭旁邊采集樣本,收集了土壤和新下的雪水,還帶回了一些當地特有的植物做成標本。以前我們覺得那個看著很普通的山頭沒有什么特殊,但是當我們縮小范圍,走進大自然,才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在那里我們也不畏艱苦,趴在地上尋找植株,體會到了科學考察的艱辛。
高三孫藝峰:我們曾經到山西參觀火箭發射。山西之行持續三天,當時是冬天特別冷,尚增雨工程師也和我們在一輛大巴車上,和我們一起爬山、熬夜、挨凍。我們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夠,穿衣比較少,回來時還遇到堵車,堵了十幾個小時,但這么艱苦的條件下尚教授也和我們在一起等待。那次發射時間是半夜,我們先去了航天基地。晚上我們和發射人員一起進晚餐,他們非常樸素,飲食很簡單。參觀發射場時,現場特別冷,航天人的工作條件也很苦。看著有些人在加燃料,很多燃料都有毒,但是工作人員依然很認真地在灌注。這種航天精神不親眼看是感受不到的。
高三王悅楠:山西那次晚上開始下大雪,半夜后雪逐漸凝固,鞋子都凍冰了,航天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對這樣的條件,實在是辛苦。凌晨一點時,我們跟著專家爬上山,尋找一個合適的觀看場所。發射給我感受最深的是火箭聲音非常大,我們距離火箭大概有一兩千米,但還是震得胸口受不了。看著火焰爆發出來,一下子亮的眼睛都睜不開,火箭升空的過程十分震撼。
記者:通過航天課程講授的內容和多次去發射場學習的經歷,同學們對探月工程有何看法?
高三王悅楠:航天概論課程為我們介紹了很多知識,比如地球上的資源嚴重短缺,特別是中國是人口大國,平均資源更加稀少,所以如果能開拓月球上的氦-3資源,對人類今后的發展和進步都是極為有利的。
高一王亦丁: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對地球影響很大,所以我們應該對月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對以后開拓太空空間甚至是移居太空都有用處,月球甚至可能作為我們探索更遠深空的中轉站,或是能源補給站。
記者:當初中考時,你們為什么會選擇十二中的錢學森航天實驗班呢?現在已經在這個班級中學習了一段時間,又有何體會?
高一周天元:我從本校初中考入錢學森班,在初中時我們就了解到錢學森班的學長們創造了很好的成績,所以很早就想進入這個班級。還有一個原因,在我們班的同學里,有很多人的家長父母就從事航天工作,是航天人,因此我們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現在也很想把一直向往的吃苦、攻關、奉獻的航天精神自己身體力行地發揚下去。另外,初中更注重文化課學習,不過到了高中以后,我們可以通過航天課程發展我們的興趣,拓寬知識面。我們高中也匯聚了很多北京市的精英學生,我們在一起能夠互相學習交流到很多知識。
高二熊健:當初我對理科很感興趣,也知道十二中高中有一個特色理科實驗班,所以就報考了這里。經過一年的學習,我發現實驗班的活動非常多,開展了很多課題和項目,幫助我
們提升了創新意識。
高一張霖:雖然以后我們可能不從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們今天的學習讓我們對航天有了初步了解,至少有很多航天相關的經歷。在與別人聊起航天時我們會感到很親切,讓我感到在十二中學習的自豪。
記者:錢學森航天實驗班的特色課程對你們有什么積極的影響?
高一周天元:我們物理課正在學習萬有引力與航天,這一段學習讓我對航天有更清晰的了解,比如以前不知道為什么火箭發射要選在酒泉、西昌這些地方,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們明白了火箭基地要選在低緯度、隱蔽的地方,在山谷里最好。
高二熊健:航天課也傳授了我們航天精神,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團結合作這個方面。我們現在有很多航天活動、課題研究都是以小組方式開展的,這就要求我們小組必須團結協作,要互相理解體諒。我們組在做課題時也有分歧和爭論,我們總要經過辛苦的交流和探討才能在最后達成一致。現在我們學到的團結精神,令我們受益終身。
高一王亦丁:李頤黎教授在給我們上課時說過一句話:“我是錢學森的學生,你們也是錢學森班的學生,我們都是錢老的學生。”這樣平易近人的話對我們的激勵作用很大,所以我們都還一直記得很清楚。其實專家親自來為我們授課,這本身也是非常勵志的事情。我們同學中的很多人,從小就聽著祖父輩講他們年輕時建造火箭的故事,后來又聽父母輩這些人講他們的故事,這都吸引著我以后想往這方面發展。
記者:請你們談一談你們的理想和對自己規劃。
文本在課堂上,對每個學生所呈現出的態度、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課前做好預習文本,搜集信息工作,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分析、建構、再生,另外,課前搜集信息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輕松了。
1.工具式預習拓展――深入文本前奏
工具書是學生預習時的良師益友,是學生求知時的向導。預習時充分利用這些工具掃除“攔路虎”,還有疑問的,要求學生畫上“?”。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興趣,還教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了他們良好的預習習慣,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語文的效率。
如學習《秦兵馬俑》時,因為學生沒有親眼看見過兵馬俑,因此課前我就設計了這樣的預習目標:搜集有關兵馬俑的資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課上交流。上課時,先讓學生在班上交流他們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學文。學生有了自己的實踐感知,就能感受到兵馬俑的壯觀了。對兵馬俑已經有了深刻地了解,容易理解。學習類似的課文,學生就懂得通過查找資料、搜集信息來幫助學習。在學生初步養成預習習慣后,教師就可以逐步放手,讓學生在課前自覺進行預習。
2.導向點搜集拓展――體驗文本背景
如教學六上《錢學森》,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學森,理解為什么說“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就有必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我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搜集有關錢學森的生平、故事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當這些資料匯成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比較完整地認識了錢學森的偉大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學生就會產生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從而更加敬佩錢學森。
二、課中拓展――彰顯學習魅力
課中如何讓有效拓展,服務于文本,又拓寬文本呢?關鍵是找準文本拓展點。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精心鉆研這個例子,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教材特點,選出有價值的拓展點,將課文知識引向縱深,將語文課堂引向更廣闊的世界。
1.在文本空白處拓展――厚實文本內容
文本中有許多地方留有“空白”,這些“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些空白點展開拓展,進行訓練,既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又可引發學生共鳴,激情達意、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執教《明天,我們畢業》,文章中描寫了多處學校的場景展現了學生對母校、對老師的眷念。學習時引導學生思考:你們要畢業了,你覺得還有哪些場景值得你們去懷念的呢?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濤濤不絕地:“學校的腰鼓比賽值得留念”“每年的書香展演我最難忘””班級舉行的班會活動我喜歡……”根據學生說的內容,讓他們寫一段文字補充在書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在質疑問難時拓展――生成教學資源
如教《船長》一課,學生提出問題:“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60人全部救出去!”“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既然要全部救出去,為什么船長卻死了?我對學生的提問給予了贊揚,并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解決這個矛盾。通過討論,學生的思考一步一步走向正確,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見,對教材矛盾之處進行質疑,有助于學生正確而深入地理解課文。
三、課后拓展――提升實踐能力
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延伸拓展,有計劃地進行延伸,并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并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1.有效指導延伸拓展――豐富文本積淀
教師或學習小組組長課余時間檢查了解學習的延伸效果。經過延伸,學生更加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大容量的目標就會實現。如上完《學與問》后,我讓學生們在課外去查閱資料,請教行家、長輩,然后開一節“最有價值的問題”的說話課,讓學生們匯報自己的問題,然后大家一起討論、研究,尋找答案,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認真思考,效果很好。學了《牛郎織女》故事后,讓學生收集還有哪些民間小故事,學了《錢學森》課文以后,學生查找名人愛國的故事,正所謂故事的外面還有哪些故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25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發現,學生通過自讀課文,雖然對文本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當追問“為什么”時,很多學生卻回答不上來了。這是因為學生對閱讀內容理解不深的原因造成的。怎樣才能改變這種閱讀現狀,使學生的閱讀真正走向深入呢?
一、在還原背景中,讓學生思維走向深入
在文學作品中,許多形象的塑造都與一定的寫作背景分不開的。還原背景就是指把學生放到文中故事發生的最初的背景之下,使學生能夠置身其中,身臨其境,以一種宏觀的立場和全方位發展的角度看待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這樣,在更深層次看待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必將走向更深處。
如,教學蘇教版《錢學森》一課時,要想使學生獲得對錢學森的深刻認知,就離不開對當時時代背景的了解。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先向學生展示舊中國工業的落后,百廢待興,急需科技人員改變這種貧窮落后的狀況。接著,教師又向學生展示錢學森當時在國外的待遇狀況:一是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預示著錢學森的優厚待遇和遠大前程;二是他還是美國研究航空科學最高專家馮?卡門的優秀學生,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小組的5個成員之一;三是錢學森返回到祖國的過程受到美國方面的重重阻撓,歷經5年之久才終于回到自己的祖國。在還原背景中,學生對錢學森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這樣,對錢學森的歸心似箭、滿腔熱情的報國之心,學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們的思維走向深入。
這個教學案例中,對錢學森崇高精神品質的了解與認識,教師主要采取了還原背景的方法,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而且對深化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二、在發散思維中,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
“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都是語文學習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內容的需要,多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而且還有助于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形成。
如,蘇教版的《珍珠鳥》一課,主要描寫了“我”因為喜愛鳥,因而為“小鳥創設了溫暖而舒適的巢”,以至于珍珠鳥對“我”產生了無比的信賴,甚至“它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才回到父母身邊。在學完課文以后,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的學生說:“我明白了,應該善待小動物,只有你愛它,它才能愛你。”有的學生說:“我覺得作者并不是真正愛小鳥,如果是真正愛小鳥的話,就應該放了它。”對學生的發言,教師沒有制止,而是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你們都是這樣認為的嗎?”有的學生說:“我們要愛護環境,保護動物,愛護地球這個我們共有的家園。”有的學生說:“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同時期對事物的態度、處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作者沒有錯,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敬佩的人。”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眾說紛紜,發表各自的意見、看法。如此,學生的思維真正走向了深入。
這個教學案例中,在對待珍珠鳥的態度上,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閱讀感受。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學習感受,讓學生暢所欲言,鼓勵他們多角度思考。這樣,有利于學生學會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事物,形成正確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在發散思維中,學生的思維廣度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三、在原型辨析中,提升學生思維的厚度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親口嘗一嘗。”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理解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情況,就要讓學生親自去辨析一下。在原型辨析的過程中,不僅打開學生思維,還可以使學生學會更深層次地認識事物。
如,在教學蘇教版《三打白骨精》一課時,由于學生在電視里已經多次看過《西游記》,在閱讀到相關的內容時,他們興致特別濃厚。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多媒體把吳承恩小說中的《三打白骨精》的描寫展示給學生看。同時,要求學生從環境描寫、村姑外貌描寫和老婆婆、老公公等方面與原文進行比較閱讀。在學生把課文內容與原型對比閱讀的基礎上,為了使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教師又提出一個的問題:“既然是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作者為什么又要花費大量的筆墨來描寫當時環境的惡劣以及村姑的美貌,老婆婆、老公公的可憐呢?你能體會到作者吳承恩這樣描寫的良苦用心嗎?”如此一來,在與原型比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真正走向了深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效果。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由于課文選自我國著名的長篇小說《西游記》,在選入教材時做了大量的改動,為了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教師主要采取了與原作進行對比閱讀的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在點撥引導中,提升學生思維的效度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的引導點撥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思維的效度。思維的效度,就是指學生思維的有效性。這是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關鍵。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狀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領與點撥,從而使學生思維的有效性不斷得到提升。
如,蘇教版的《半截蠟燭》一課,最后寫到: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屋里的氣氛越來越緊張,這時小女孩杰奎琳走出來了。“她為什么要走出來呢?”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可以感受到這時情況最危險,杰奎琳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為了促進學生對課文的了解,筆者引導學生抓住小女孩的外貌、神態、語言的描寫,進行閱讀品味。在這過程中,筆者主要引導學生思考:“杰奎琳為什么要嬌聲地說?這樣說有什么好處嗎?”經過思考,學生認為小女孩的嬌聲嬌氣的語言更能迷惑德軍,使他們不起疑心,以便巧妙地把情報轉移出去。接著,筆者再從“杰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引導學生思考:“杰奎琳為什么非常鎮定,難道她不害怕嗎?”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真正地走向了深入。
一、展覽概述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精神,2020年8月,中國科技館和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普場館特效影院專委會共同組織開展了“光影科學夢——2020年度科學家精神電影全國科普場館巡映活動”(以下簡稱巡映活動),面向公眾免費開展科學家電影公益展映,包括《錢學森》《袁隆平》《我是醫生》等三部科學家電影。2020年5月開始,中國科技館和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技館專委會面向全國開展了“致敬新時代,禮贊科學家”為主題的向科學家致敬征文繪畫作品征集活動。
為更好的達到活動效果,中國科技館將遵循“見物見人見精神”原則,以《錢學森》《袁隆平》《我是醫生》三部科學家影片為核心,配套開發適合在科普場館展示的圖文展板,介紹影片中科學家故事及背景資料,總結提煉科學家精神,展示我國科學家為科技進步、國家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以美術造型吸引觀眾參觀,引導公眾崇尚科學、崇尚科學家。同時,展示全國青少年學生的優秀“書畫科學家”作品,展示他們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表達廣大青少年“學習科學家、崇敬科學家、感恩科學家”的心聲。
展示地點:中國科技館西大廳
展覽面積:280m2(40米×7米)
展出時間: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
展覽性質:小型即時展覽
二、展覽形式
1.展覽形式:
(1)《錢學森》《袁隆平》《我是醫生》三部科學家影片通過異型展板展示,如圖1。插畫采用分層打印的方式來排布,可在亮的地方安裝光源(如太陽,星星等處)。
頭部為主題和前言,尾部為電視放映和主辦單位,電視放映內容為巡映電影海報、片花等(相關視頻由中國科技館提供)。書本上的二維碼可以鏈接到網站內容。
圖1裝置樣式
(2)“書畫科學家”作品通過展板展示。需要展示的優秀作品共有50幅,除繪畫外,還需展示作者姓名、學校、獲獎情況等信息。擬用2個展板進行展示。
圖2“書畫科學家”作品展示效果圖
2.展覽材料:書本的外形擬采用石膏材質;插畫的分層打印采用亞克力。
3.展板尺寸:書模型每個高3米,寬度大約6米,按三維模型比例。(詳細尺寸見模型)。
字體:漢儀粗宋簡;漢儀閆銳敏行楷簡。
4.展覽整體效果圖:
圖3展覽整體效果圖
三、展覽文本
1.前言
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立下了一座又一座科技創新的里程碑。他們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最閃亮的星,他們身上的科學家精神則是這個時代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愛國之情和創新之意,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普場館特效影院專業委員會聯合全國40余家科普場館共同舉辦“光影科學夢”2020年度科學家精神電影全國科普場館巡映,首次在全國近40座城市全面開啟科學家電影巡映之旅。
活動將面向公眾公益展映《我是醫生》《袁隆平》《錢學森》等3部優質科學家電影,影片跨越歷史時空,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科學家形象,再現了科學大師們為推動民族獨立、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卓越歷史功勛。
在三本歷史的書卷里,描繪了錢學森的航天征程之夢,袁隆平的禾下乘涼之夢,吳孟超的大醫治國之夢。時間流逝,科學家精神永不消逝,2020年盛夏,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定格,走進光影世界,體會一場盛大的光影科學夢。
2.(1)袁隆平——禾下乘涼夢
語錄:在很多年前我做過一個夢,夢見我們試驗田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把還長,子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興,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涼。——袁隆平
(2)錢學森——航天征程夢
語錄: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錢學森
(3)吳孟超——大醫治國夢
語錄:我看重的不是創造奇跡,而是救治生命。 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渡過難關。 ——吳孟超
3.尾部
指導單位: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
主辦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普場館特效影院專業委員會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1-0075-03
【作者簡介】李傳庚,南京市鼓樓區三牌樓小學(南京,210003)校長,高級教師。
杜威說,學習,就是學會思維。此論確定了學習依賴于思維,學習與思維存在密不可分的屬性。自20世紀80年代師范畢業走上從教崗位后,我一直將思維視為兒童有待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
2004年我調任南京市底蘊深厚的三牌樓小學分管教學,三年后擔任校長。該校堅持科研興校,將教學與研究融為一體,形成一定的傳統和基礎。本校自上世紀末開始了“探索教育”的實踐研究,在多年的積淀中確立“小小探索者,大大思想家”的培養目標,構建了“探索課本世界,探索心靈世界,探索生活世界,探索網絡世界”等“四大探索”的實踐體系。促使本校教育教學質量在區域內躋身一流,尖子生的思維素養優勢在“小升初”角逐中逐漸獲得凸現。
探索是新課改倡導的核心理念之一,三牌樓小學確立的“探索教育”其內核是思維。我認為,應當將過去實踐探索研究中內隱的“思維”要素大力彰顯出來,并使之打造成本校教育的“品牌”。按照這一主旨,我在學校工作中不斷探索,從課程開發、樣態謀劃、課堂流程和教育生態文化建設等方面,腳踏實地推進了諸多課改新舉措。
一、建設校本新課程:開辦大大的“錢學森班”
長期以來,我校邀集由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等專家組成的顧問組指導辦學,專家“術有專攻”,“顧問”名副其實。
(一)創意緣由溯源
2011年10月8日下午,南京市教科所原副所長宋寧先生照例來校調研指導,尋求“求索教育”突破口。在碰撞中,大家i定“思維”,認為應當將“思維”當作一門科學來研究。“思維科學”一下子蹦了出來,通過百度搜索之后得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這一概念,并組織專家進行過系統研究。張光鑒教授是當年全國思維科學籌備組的組長,也是錢學森教授思維科學研究的得力助手,張教授現正常住南京。在谷力博士引薦下,我與張光鑒教授相識,隨后通過張教授引薦,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非常支持我校成立全國首家小學“錢學森班”,叮囑我用適合小學生的方法去研究思維科學,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2012年5月31日,三牌樓小學成立了全國首家小學“錢學森班”,全國首家小學“錢學森少兒思維科學體驗館”也同時開辦落戶我校。
(二)發力體制創新
1.面向“全體”辦大班。我既關注錢學森的愛國情懷,更專注于其思維科學視野下的創新精神培養,避免開辦錢學森班固化于某個特定班級的做法,將全校視為一個大大的“錢學森班”,所有學生也就成了錢學森班的學員。學校相繼出臺了“錢學森班公約”和“錢學森班章程”。
2.創新設置二合一。開辦小學“錢學森班”無先例可循,學校從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活動依托兩者考慮,追求二者合一,創新運行體制,實行“班”“所”一體,“教”“研”結合。學校在“錢學森班”下設置了“金童話”“小問號”等六個少兒專題研究所,各配數名教師參與輔導。
3.建設課程重引領。在開辦“錢學森班”的“求索”之中,“課程”成了一個縈繞腦際的熱詞。我一直在思索兩點:一是堅持課程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載體,只有通過建設課程,才能將教學改革理想變成現實行動;二是明確課程建設路徑。既然“錢學森班”需要開發相應課程,那么如何建構?這就需要將“創新思維培養”作為該課程的價值引領,而且讓錢學森班課程依附于國家課程,并以此進行拓展和創新。
(三)勇立課改潮頭
北京等地雖有多個大學和中學錢學森班,但他們基本上著眼于科技創新方面,有的甚至成了重點實驗班代名詞,我們小學不能照搬中學和大學開辦“錢學森班”的經驗。校課題組展開研究中,“兒童”“寬容”“形象思維”“創意”等詞語不斷涌入頭腦,迸出口中――“頭腦風暴”就此展開。后來在專家指導下,課程整體架構就此產生,一年級“金童話”課程:提倡“具象與經驗”,創造兒童最美的語言;二年級“小問號”課程:推崇“鼓勵與寬容”,鼓勵兒童常提問,教會他們會提問;三年級“1+1”課程:著眼“猜想與推理”,在“美味”等生活細節中感受趣味,體味數學的味道;四年級“金蘋果”課程:主張“自由與快樂”,在生活“痛點”“關愛”中促進創新思維的產生;五年級“小飛羅”:提倡“驚異與追問”,讓哲學鳥“小飛羅”帶領兒童來到動漫、成語故事之中,呼吸“哲學”的空氣;六年級“E時空”課程:追求“鏈接與設計”,通過跨界學習,實現“互聯網+”的教育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
校長實現課程領導,就要全力落實課程建設執行力。學校用了一個學期組織編寫系列教材,并在每個年級選定“專職教師”,教導處將錢學森班課程教學納入“課時”;進入課堂教學之初,學校組織教學觀摩與研討;期末將“錢學森班”課程學習評價寫入學生個人“成長腳印”。一系列后續工作如此順當與高效,得力于學校上下團結一心,與我一起“勇立潮頭”。這也反映了一個品牌學校管理的“功底”所在。
(四)思辨課程經驗
1.推進課改反思。校本課程改革推進實施一年后,大家對六門課程分年級設立提出質疑,一致認為“分設”容易形成割裂狀態。于是,學校著手改編教材,嘗試某個課程教師進行“走班”教學,即一個人可在兩三個年級實行分段教學,延展課程分享。
2.組建兒童社團。在校內組建了諸如吉米工廠、創意機器人、小荷文學社等相應的學生社團,以此深化錢學森班課程建設。
3.梳理課程建設。兩年后,校級團隊帶領課題組骨干教師,回顧“錢學森班”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求索之路,寫成近40萬字教育專著《兒童創新思維求索論》,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獲評為江蘇省第四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二、樹立教學新樣態:倡導教學的場景學習
2015年10月3日,正值國慶休假,一群專家齊聚我校會議室,商討“十三五”兒童思維發展研究的突破口。其間,柳夕浪先生對我校提出的“培養有深度的思維”教育主張頗為欣賞,成尚榮先生對此進行了進一步解讀和提煉。“暖認知”由此進入三牌樓小學求索園中。大家由“有溫度的思維”談及當前“思維教學”存在教學資源與教學分離,人與腦的割裂,思維缺乏良好人際環境的支持等問題。研討談論至此,“場景”一詞契合了當時的語境。繼而,我提及當今兒童思維發展存在“碎片化、淺表化、同質化”等傾向。專家現場建議將上述關于教與學狀態的認知加以整合。于是,“促進兒童思維多樣化發展的學習場景建構”課題呼之即出。繼思維高峰課題之后,我依然緊扣思維,明確場景建構的目的是促進兒童思維發展,而且在針對兒童思維現狀問題導向的基礎上,促進其相應發展。
循著專家的指引,我帶領校內骨干團隊先行實踐,嘗試尋找兒童思維研究的場景載體和途徑:課堂、場館、“E時空”和社區家庭。
小學教育如何建構學習場景?學習場景與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情境”有什么關系?如何由場所走向“場景”……對于一個原本比較有感覺的話題,經過深入思辨,由無疑開始,一下子冒出許多小問號。接下來,我廣辟理論資源,向書本學習,閱讀了商界暢銷書籍《場景革命》《羅輯思維》等,還閱讀杜威的《我們如何思維》,J?萊夫等著《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等書,研讀建構主義關于經驗學習的論述文章等。
2016年春季,恰逢“江蘇省第二屆基礎教育前瞻性教改實驗項目”規劃申報之際。學校果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憑借項目“促進兒童思維多樣化發展的學習場景建構”,申報省前瞻性教改實驗項目,以全市中小幼第一名成績被成功立項。
項目申報前后我都在思考,思考由模糊到比較清晰。“場景”概念在我心里立了起來,初步具有了如下的認識:
“學習場景”屬于經驗學習,十分適合小學階段兒童的認識發展。其建構是為了兒童的學習,“場景學習”將會成為三牌樓小學“十三五”期間乃至中長期教改研究的主題詞。
我初步規劃,場景學習的研究載體可以分為:課堂場景、場館場景、E時空場景和社區家庭場景等類型。如此細化分類,使得學校的教育視野更寬闊,讓兒童生長成為大家的教育追求更自然。
場景創設是為了兒童學習的建構而存在,而兒童學習的建構方式又是多樣的,場景是小學兒童學習的主陣地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和途徑,應該承認場景學習是有邊界的。
場景學習是兒童基于學校教育學習的新樣態,因此,不應建構場景學習的模式來固化課堂,但應當主動地給課堂注入新元素,讓場景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樣態。
場景建構是為了促進兒童思維多樣化的發展,絕不是泛泛的發展,或者高大上的“創新發展”,應該是針對思維發展五種現實問題的,這也就是說,要將推進兒童思維的多樣化發展,有機地與場景建構結合起來加以開掘和研究。
這樣,一本基于我校課程教學研究的探索新著《場景學習:點燃兒童思維》正進入實質性謀劃及撰稿之中。課題項目的推展為何如此快速、高效?因為學校就在教育和課改的“場景”中;教師們在寶貴的教育教學時空中,保持了明確的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教師們正被研究熱情所激發,“鍋巴須當乘熱斷”――教育求索思維正處于被激活的“高峰”之中。
三、打造學校新課堂:追尋課堂思維高峰
學校教育確立了班級授課后,課堂就成了最大的“學習場景”,同時也成了場景建構的難點所在。因為,傳統的觀念猶如堅固難摧的堡壘,堅持課改推進就需要花大氣力攻克它。
2011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三牌樓小學會議室,圍繞課堂的理想狀態――思維高峰,教研骨干們與專家一起碰撞對話。課堂上的思維高峰,就是課堂教學中的認知激發狀態,屬于群體靈感思維。它“可遇”但也應“可求”,如何獲得呢?當時我先發言,舉了一個例子,專家就此提煉出相應策略。因為參會者都是一線教學骨干,大家紛紛分享案例,一個下午就羅列、匯集了十多條登攀思維高峰的“金點子”。
經過梳理后,我靈感閃現,發出倡議:何不出一本有關小學課堂思維高峰的探索專著?沖動之后是要付出“代價”的,學校隨后召開區級分享活動“思維高峰:課堂的幸福境界”。活動著實推進了研究進程,活動中又收獲了一些經驗與建議。我還帶頭閱讀理論書籍給“策略”尋找理論依據。研究中,“情感點”“鏈接點”“沖突點”“發散點”“建構點”“評價c”,成為思維高峰的“引爆點”,也成為理論探索的生發點。教師們的初稿,特邀教研專家、省數學特級教師陳今晨先生進行審改修訂。2012年5月《小學課堂思維高峰求索論》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該專著喜獲江蘇省教學成果評比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