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9:18: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心理護理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肝癌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癥,加之難以忍受的疼痛,會產生強烈的恐懼、焦慮、悲觀失望等情緒,導致不良的心理、病理之間的惡性循環,消極的心理活動會加劇病情的惡化。癌癥的治療不僅在于提高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其生存質量,護理人員進行軀體護理的同時,加強心理護理可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主動配合治療,以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1 臨床資料
本組42例肝癌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齡30~60歲,平均45歲。均經彩色B超、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及病理組織學確診為肝癌患者。通過治療及精心護理,本組患者均得到好轉。
2 心理特點
2.1 恐懼焦慮 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癥,精神和心理受到強烈刺激以及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的影響。同時肝癌患者多療程的化療及輔助治療費用給患者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加上化療不良反應的影響及癌癥治療效果差,患者擔心預后,怕拖累家人,患者往往會產生恐慌、焦慮情緒,有的自暴自棄,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有的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使他們把生命完全寄托于治療,或者亂投醫、找偏方、精神崩潰、食欲不振。其表現為緊張、急躁、煩悶、哭泣,厭食、失眠,愛發脾氣,對親屬百般挑剔、無理取鬧,影響綜合治療。
2.2 悲觀絕望 由于疾病和腫瘤治療嚴重的不良反應,如乏力、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疼痛等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當療效不顯著或沒達到預期效果,患者產生無能為力感,面對自身身體狀態每況愈下、漸漸地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心,加上肝癌疼痛的折磨,有的脾氣暴躁,有的沉默寡言,還有的絕食自殺,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自卑感重、情緒壓抑、苦悶、埋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對生活產生懷疑。肝癌增加了家庭財力和人力負擔,常有配偶提出離異或子女相互推諉,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緒。
2.3 孤獨憂傷 患者的求生欲望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即使意識到自身疾病不能治愈,仍然希望奇跡的出現,這是人積極的心理狀態。患者離開了家庭,接觸的都是陌生人,與人交談的時間較少,對親人的依戀需要不能滿足,患者很易產生孤獨失落感。
3 護理
3.1 大多數患者具有焦慮和恐懼心理,精神緊張,甚至對治療失去信心,這是由于對癌癥認識的錯誤造成的。護理人員應熱情地向患者介紹醫院的住院環境,使其盡快對環境適應起來。用良好的語言和行動來調動患者的能動性。誘導患者將心中的沉郁宣泄出來,使患者得到寬慰;介紹攻克肝癌方面的新進展、新藥療法。講解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克服心理障礙,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3.2 創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愉快的接受治療與護理。巡視病房的時候多與患者交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對失去心理平衡和意志薄弱的患者專人護理。與患者家庭成員及其朋友聯系,使其給患者更多的關心和體貼切,讓患者體會到家庭和友情的溫暖,增強同疾病作斗爭的意志,激發生存欲望。
3.3 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況、性格特點、生活習慣、社會經濟情況及對疾病的了解情況,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除此之外還需要醫師、護士、家屬等的默契配合。對消極悲觀的患者進行原因分析,及時調整患者的心態,做好生活指導。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護士要有嫻熟的技術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富有同情心,有敏銳的觀察力,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交談中親切耐心,語氣溫和,認真傾聽,不隨意打斷,接受其合理建議;多食抗抑郁食物:香蕉中含有一種生物堿的物質,有振奮精神和提高信心的作用;葡萄有提神醒腦作用,能凈化繁雜思緒功能;菠菜含有葉酸,缺乏葉酸會導致抑郁癥。
3.4 護士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患者,使其有良好的心態,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可適當組織文娛活動,使精神振奮、愉快;增強自我存在的價值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根據不同性格所表現的不同心態及應激能力的強弱,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對策;使患者充分宣泄情緒,并給予相應心理疏導。
3.5 基礎護理 幫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動,常翻身以防褥瘡、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舒適的臥位,并及時更換;護理操作時盡可能減輕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心理上有依靠;在飲食的選擇上尊重患者的飲食習慣,增加食欲,滿足心理平衡,使患者感到在家一樣,保持最佳心理狀態;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乏力、疼痛、骨髓抑制等嚴重的不良反應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感到沮喪、絕望。按醫囑予止嘔、鎮痛等對癥治療,同時向患者解釋這是疾病治療的必然階段,消除恐懼心理。
參 考 文 獻
[1] 鄧嘉.肝癌晚期患者的心理反應及護理.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23(S2):240.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16-0092-02
doi:10.14033/ki.cfmr.2015.16.051
手術治療是目前外科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但手術常會引起患者較為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一些不良的反應會影響麻醉及手術的進行,易導致一些術后并發癥的產生,對患者手術后的康復也有一定的影響,嚴重影響治療效果[1-2]。患者在手術前會出現一系列焦慮、恐懼情緒,嚴重影響手術的開展。根據護理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對患者試試有效的臨床護理,有助于改善醫患之間關系,達到穩定和諧的狀態,對提高護理水平有著積極的意義[3]。心理護理體現了現代醫學人文關懷的護理宗旨,使患者在進行手術前保持最良好的精神狀態,不但可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還為術后患者身體的快速恢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為研究心胸外科患者圍手術期心理護理措施及其應用效果,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患者140例,對患者的臨床護理情況進行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患者140例,其中男74例,女66例,年齡14~72歲,平均(35.7±5.2)歲。1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接受過高等教育,49例患者接受過中等教育,67例患者接受過初等教育,3例患者為文盲。在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等,并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將全部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接受文化程度、病情、心理狀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以下護理措施。
1.2.1 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 患者在入院初期,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積極主動,熱情地為患者講解醫院的環境設施,以及醫院的相關規章制度,消除患者對新環境的陌生感,避免其產生痛苦、不安的情緒,同時,這樣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親切感,增加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快速縮短患者與護理人員的距離,這對患者可以主動向護理人員說明自己的病情,發現任何問題可以及時溝通,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和手術后的康復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與患者進行溝通,要幫助患者營造一個干凈整潔、舒適的住院環境,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還可以讓患者體會和理解護理人員的工作,并予以支持,為建立良好醫患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護理人員還應學會合理運用語言技巧與患者進行交流,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悉心照顧患者,發現問題及時與醫生進行溝通交流,盡早解決[5]。
1.2.2 幫助患者樹立信心 患者在手術之前會有很大的心理改變,對治療產生懷疑態度,感情容易受傷,希望得到身邊家人以及護理人員的關心和尊重,以及渴望得到重視。根據患者的情況不同,對患者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開導交流,幫助患者消除緊張焦慮的心情,在進行疏導的時候,可以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經歷、患病情況等,采取合理的溝通方式,同時,可以考慮在手術之前,使患者服用一些具有鎮定效果的藥物,保證患者在手術前具有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理狀態。
1.2.3 開展心理護理健康宣教 由于患者和家屬對手術治療和麻醉技術等醫療知識的缺乏,導致患者對治療方案缺乏信任感,胸外科手術位置特殊,使患者更加容易擔心手術會帶來疼痛、手術中出現出血情況、對身體器官造成的損害以及手術后的效果等,為了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和手術治療對其疾病的積極意義,要主動向患者解釋其病情和手術方案。在手術之前,患者應對手術室護士和麻醉師有一個簡單初步的了解,醫護人員可以在手術前一天到病房看望患者,幫助患者增加手術信心。
1.2.4 手術期間心理護理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手術治療相關疾病的方案越來越得到普及,但手術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風險,特別是心胸外科手術,若手術不當會導致患者身體受到嚴重損傷,嚴重時可以導致患者死亡。在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要對手術室環境進行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向患者描述手術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需要患者配合做的工作,為患者送上關懷和溫暖,在消除對手術的恐懼感的同時,增加手術成功的信心。在手術進行期間,醫生或護理人員也應及時的向患者解釋手術的作用、必要性以及安全性,希望患者可以充分配合工作。
1.2.5 手術后心理護理工作 由于患者的病情和進行的手術不同,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手術后護理工作,盡量減輕患者手術后的疼痛感和不適,若患者出現任何情況,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可以盡早痊愈出院。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后、手術期間的各項身體情況,主要通過記錄患者的血壓、心率、情緒變化及手術期間表現等,分析患者的心理情況及反應程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護理,患者的病情都有所改善。試驗組70例患者中,38例無不良心理反應,32例有不良心理反應;對照組患者中,13例無不良心理反應,57例有不良心理反應。試驗組患者心理情況明顯好于對照對患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心理護理主要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療前后以及在治療期間,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護理人員需要通過不同的護理方法和溝通技巧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進而達到滿意的臨床護理效果,圍手術期又被稱為手術全期,從護理人員迎接患者進入病房開始,一直到患者經過治療痊愈出院為止[6-8]。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對照組患者出現不良心理反應的可能性遠高于試驗組患者,這說明在圍手術期對患者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是很有必要的。心理護理是整個護理的重要部分,在接受外科手術時,患者常會由于對手術的不了解,對手術產生不必要的擔心,進而出現不能不在手術期間積極的配合手術,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情況,采用不同的心理護理技巧,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治療,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對患者病情的痊愈有著積極地作用。
參考文獻
[1]尹成會.心理護理于胸外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4,15(33):177-179.
[2]鄧瑩,王艷,孫紅玲.心理護理在減輕胸外科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7):230-231.
[3]申凌慧,胡海珍,趙鵬偉.胸外科患者分級心理護理模式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4):143-145.
[4]李蓮英.胸外科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8):241-242.
[5]陳淳.心胸外科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的創建[J].全科護理,2011,9(17):1561-1562.
[6]鄭書芹,王學英.心理護理在胸外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48(24):2926-2928.
①疾病、外傷的嚴重程度以及預后、肢體殘障程度和身體外表的改變;②置身于吵雜且陌生的環境;③與家人和親友的分離;④環境改變,睡眠受到影響;⑤生理需要無法獲得滿足;⑥疾病的疼痛及不適感;
⑦無隱私權;⑧因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導致患者無法說話,自己的各種需求無法用語言表達;⑨肢體被約束;⑩支持系統改變;B11必須依賴醫療儀器維持生命;B12因患者背向窗戶及燈光24 h的照射,易對環境的感受產生扭曲現象,如:意識混亂、失去定向力,甚至出現幻覺、妄想及不合作。時間概念混亂。
2 重癥監護患者常見的心理反應
2.1 無力感 是重癥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反應。是指個人缺乏控制事件或情況的能力,具體行為表現:害怕、焦慮、生氣、敵意、淡漠、不安、失眠、不配合治療、攻擊性防御行為(自行拔管、打罵醫護人員等)、退行(哭泣、要求醫護人員陪伴在身邊等)。
2.2 生氣 為一種情緒的防衛表現。其行為表現為:沉默、無理的批評、對醫護人員的過分要求、常對醫護人員及家屬發脾氣。
2.3 害怕。
2.4 憂慮、焦慮 擔心疾病預后、擔心住院費用等。
3 針對重癥監護患者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應采取的措施
3.1 增強患者的自尊 ①護士在接班前主動介紹自己的名字,下班交班后向患者告別,以表示對患者的尊重;②在護理之前須先向患者解釋,以姓或全名稱呼患者,不能以床號代替;③保護患者的隱私權和尊嚴,在治療及護理操作過程中盡量減少暴露患者的身體;采取任何治療和護理措施時,須向患者解釋目的及過程;在患者未參與的情況下,避免在床旁討論患者的病情。
3.2 降低環境壓力 ①控制噪音:減少不必要的吵雜聲,降低工作人員說話的音調,將監護儀器的聲音盡量降低;盡早去除不必要的監護儀器及設備;當患者病情允許時,應盡量將病房的門關上;向患者解釋各種儀器的警報聲音代表的意義;預防儀器警報聲音的發生;當各種儀器報警時,應盡快消除警報聲音并予以處理;②為患者提供安靜的環境,促進患者睡眠,并使之不受干擾:控制環境的聲音;關掉不必要的燈光;在房間內懸掛時鐘、日歷。
3.3 降低情緒壓力 ①在護理操作的過程中盡量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②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關心詢問患者,鼓勵患者表達感受,引導患者說出不適及擔憂的問題;
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增加家屬探視的次數及時間,讓患者及家屬相處;
④幫助和鼓勵家屬可用輕柔的技巧撫慰患者,以增強患者和家屬的感情交流;
⑤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簡單清楚的回答,不能回避;
⑥盡量安排固定的護士護理;
⑦除工作需要外,護士不要離開患者身邊,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4 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3.4.1 協助患者采取舒適的臥位,每2 h協助患者翻身、更換、肢體活動。
3.4.2 采取一些相應的緩解不適的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290-01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要求醫護人員要對生理因素對產婦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充分了解,對心理因素對分娩過程所產生的影響給予充分的重視。處于分娩期產婦的心理狀況都相對比較復雜,因此充分了解該類產婦的心理狀況,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對分娩和母嬰的預后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過程中我們對處于分娩期分產婦的心理特征和對其進行心理護理的具體措施以及相應體會進行總結分析,幫助臨床對分娩期產婦的心理特征進行全面了解,以便臨床對分娩期產婦進行更加周到的護理,使產婦在分娩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分組研究方法,在過去一段時間內(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抽取來我院就診70例處于分娩期的產婦病例,將其分為兩組。劃分在A組的研究對象中年齡最大者41歲,年齡最小者18歲,平均年齡27.8歲;該組研究對象中孕周最長者42周,孕周最短者33周,平均孕周38.4周;其中包括26例初產婦和9例經產婦;劃分在B組的研究對象中年齡最大者42歲,年齡最小者21歲,平均年齡28.3歲;該組研究對象中孕周最長者43周,孕周最短者32周,平均孕周39.1周;其中包括24例初產婦和11例經產婦。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資料,不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將70例研究對象資料,進一步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35例,采用常規方式對A組產婦進行護理;在A組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模式對B組產婦進行護理。對兩組產婦的在分娩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護理的具體措施、心理狀態變化情況、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進行比較分析。
1.3 數據處理: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得到相關數據,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數據處理系統予以處理,當P<0.05時,可以認為有明顯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B組產婦在分娩期的心理狀態明顯優于A組產婦,且具有非常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處于分娩期的產婦經常出現的心理問題包括緊張、焦慮、恐懼、委屈。針對該現象臨床對其進行心理護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點:①對孕期保健工作一定要予以積極開展,產前宣教工作也不容忽視。妊娠期婦女雖然會出現明顯的心理以及生理變化,但是基本上屬于健康狀況,可以說是正常人的一個特殊生理階段。產婦在入院之后,護理人員還要將分娩前后的相關情況向產婦進行介紹,使她們的緊張情緒得以消除。在產前開展有效地宣教工作能夠使產婦思想顧慮得到消除,樹立其分娩信心。②助產人員在產婦進入待產室或者是產房之后應該用熱情的態度去迎接產婦的到來。將待產室或產房的環境、相關的醫護人員、相關的規章制度等情況向產婦進行介紹。讓產婦能夠盡快對新環境予以熟悉、使陌生感得以消除,并且還要對產婦提出的各種問題予以熱情和耐心的回答[2]。③若是能夠得到產婦的信任以及配合能夠使產婦的恐懼感得以消除、使產婦的安全感增加。醫護人員要多與產婦溝通,維持一個良好的護患關系。除此之外,在產婦進行各種檢查時,在操作方面要盡量輕柔熟練,對產程進行主動細致的觀察,一旦發現問題要立即予以處理。使醫護人員與產婦之間的關系盡量融洽,對產婦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有一定的幫助,會使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預后得到減少。④在產程中無論醫護人員做何種檢查或是處理,均應及時將其作用、目的以及必要性向產婦及家屬進行解釋。讓產婦和家屬能夠對產程進展中宮縮、宮口以及胎兒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使產婦感受到所有人均為她服務,均以她為中心[3]。
總而言之,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對處于分娩期的產婦進行護理,可以使產婦在這一特殊階段保持良好的心態,以保證順利生產,使母嬰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證,使臨床護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參考文獻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在輕松、舒適的環境里,在醫護人員的關懷和照顧中渡過自己的手術時刻,是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古今中外許多資料表明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活動,對于身體的健康,對于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外科護士做好手術前及手術后的心理護理,對促進疾病的康復有重要意義。現將筆者工作中遇到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而取得良好效果總結如下。
手術前的心理問題及護理措施
病人人院后,環境及生活習慣發生改變,要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為使病人盡快熟悉環境,消除陌生感,護士應熱情接待病人,介紹醫院及病區環境,診治主管的醫生和護士,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使病人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
針對病人對施行手術通常表現的焦慮及產生焦慮、恐懼的原因有:不適應住院環境、不了解疾病的性質及手術必要性、缺乏手術和麻醉的相關知識、擔心疾病預后、術后并發癥及經濟負擔,也擔心醫護人員態度惡劣、動作粗魯。因此要及時掌握這種心理,盡量把工作做在前面,給患者以安慰和鼓勵,使患者感到溫暖和可靠。
此外,我們充分評估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對手術和社會支持系統的期望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與疾病有關的知識及手術治療的重要性,講述手術前、中和后的注意事項,還可邀病區中手術成功的同種疾病患者介紹其經驗和體會,經常與患者交流和溝通,及時發現引起情緒或心理變化的誘因,對癥實施心理疏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患者創造安靜、清潔、舒適的環境。
強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統,家屬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他們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勸解病人克服悲觀情緒,鼓勵病人配合治療。家屬的鼓勵有時能起到醫護人員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有利于克服患者的焦慮不安情緒。護士要耐心講解手術的必要性,手術的大概過程及手術前后注意事項,使病人主動配合治療。
2.手術中的心理問題及護理措施
手術室護士去病房接患者到手術室時,態度要和藹,動作要輕柔。病人進了手術室以后,對手術的恐懼以及環境的變化可能刺激患者心情緊張。
患者進人手術室后,要將患者安排在已經準備好的手術間內,由于患者對手術室的環境和氣氛極為敏感,所以手術室內一定要整齊、清潔,床單無血跡。此刻患者十分重視醫護人員的言談舉止,這就要求醫護人員的說話聲音應輕柔和諧,態度親切和藹。外科術前準備中護理操作最多的是備皮、清潔灌腸,應告訴病人備皮、灌腸的目的,使病人消除羞澀的心理負擔,同時護士在操作過程中技術要熟練,避免給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使病人能以穩定、樂觀的心態接受手術。
手術室護士應安撫患者的情緒,使患者逐漸適應手術室的環境,準確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動,實施個體心理護理,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手術,以便手術順利進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紐帶和橋梁,術中要正確地運用語言,準確地表達情感,和病人聊一些比較輕松愉快的話題,分散其注意力,緩解其緊張情緒;同時也要做個好聽眾,認真聽病人的談話,不要隨意發言,當病人過度激動時應給予安慰,也可誘導繼續談些別的話題。在手術中醫護人員要用心工作不要閑談,不要談易使病人誤解的話,以免引起某些心源性疾病,使語言在心理護理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3.術后的心理問題和護理措施.
術后疼痛是造成外科病人術后痛苦的主要癥狀之一,往往使病人身心形成較大的壓力。病人語言不多,通常以痛苦的面部表情及頻繁的變換來反應疼痛狀況。護士應創造適宜的環境,向病人解釋疼痛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或采取必要的止痛藥物緩解疼痛等措施,解除疼痛所造成的身心壓力,使之盡快康復。傷口尚未愈合,活動受限及預后效果是病人最關心的問題。護士與病人交談時,可列舉同種疾病康復的實例,給予精神安慰,配合飲食調理,使病人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對疾病的恢復有促進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0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545-02
兒科的心理護理就是既要注重患兒的生理需要,又要滿足患兒的心理需要,兒科注射的心理護理已經成為現代護理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兒科的心理護理是很微妙的,為使患兒得到合理的治療,使患兒早日康復,就要不斷掌握患兒的心理特點,做好心理護理。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過程中,患病和住院會使患兒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心理護理可給與患兒和家長在心理上的幫助和支持,并且直接影響著治療和護理效果。由于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進行心理護理也是有很多困難,有時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加強學習,進行研究探討。掌握患兒及家屬的心理特點以及有效的護理溝通技巧,學會掌握各種護理技術操作及有效的規范用語,懂得尊重患兒的人格尊嚴、生命價值及個人隱私等[1]。努力掌握兒童的心理特點,以便進行護理工作。
1 臨床資料
選取兒科注射的患兒90例進行總結分析,其中男性患兒59例,女性患兒31例,年齡在5個月至11歲,平均年齡在4.17±1.20歲。
2 不同階段的心理需要的評估及護理
2.1 嬰兒期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仔細觀察患兒的細微變化,此期患兒對周圍的所發生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容易受驚嚇,怕見生人,尤其是對穿白大衣的護理人員,產生非常強烈的緊張、恐懼心理,害怕從她母親懷里把她抱走,對這些,護理人員在操作前,就要和患兒建立友好關系,給患兒身體上的接觸,如抱抱患兒,撫摸患兒,用玩具哄他玩等,護理要通過親熱的表情、神態,姿勢給患兒建立信任感,給與心理安慰,護理人員要以高度的關懷,和親切的態度使患兒得到安慰和安全感,為患兒創造和諧輕松地氛圍,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在進行治療護理時要盡量分散其注意力,要以嫻熟的護理技術,消除患兒的恐懼感,護理人員要以母親般的關懷,給患兒留下美好的印象,為以后的護理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患兒的身心發展[2]。
2.2 1-3歲幼兒期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操作要盡量人員固定,護士進行連續全面的護理,使患兒產生安全感,盡量滿足幼兒住院前的喜好和生活習慣,了解患兒的習慣用語和特殊的生活方式,如為患兒講熟悉的故事,玩熟悉的玩具,幫助患兒減輕陌生感,使患兒發揮其自主性。幼兒期患兒智能發育迅速,語言、思維和社交能力的發育日漸增速,情緒高度急躁,尤其是有病,愿意哭鬧,容易產生厭惡,自卑,患兒模仿力強,危險的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差,易發生意外傷害,要正確引導,耐心啟發,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養成良好的習慣,注意適宜喂養保證生長發育,使其智力得到發展。護理人員要保持病房清潔,整齊,干凈舒適,要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眼神,姿態和患兒接觸后能喚起患兒的歡樂,消除緊張情緒,充分調動起積極性,配合治療和護理。
2.3 3-6歲學齡前期心理護理 3-6歲患兒變得性格比較固執,不聽話,有的甚至反抗,這是兒童時期的一種違拗心理。不可過于嚴格控制,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接觸的人也陌生,對醫護人員懷有一種恐懼的心理,他們常常坐在那,悶悶不樂,一聲不吭,對他講話也不理不睬,醫生護士在進行治療護理時,進行哭鬧、反抗、甚至逃跑,因此護理人員要學會溝通技巧,主動去親近他,主動和他玩,使他盡早熟悉環境,在他高興的時候,因勢利導,尤其是對不合作的患兒,護理進行操作時,讓其他患兒給他做示范,使他減輕害怕的念頭,我們護理人員要經常在生活上關心患兒,治療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態度要和藹,盡量分散其注意力,力爭做到操作快,穩、準。針刺靜脈一次性成功,使患兒覺得護理操作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痛,慢慢的習慣接受治療和護理。
2.4 學齡期心理護理 此期患兒主要是焦慮和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懷疑受到懲罰,護理人員要保持穩定,有足夠的耐心,尊重患兒的人格,熱情、周到、體貼的為患兒服務,努力和患兒建立感情,使患兒感到溫暖。促使患兒盡快熟悉周圍環境和有關人員,用患兒容易理解的詞語,和特殊方式,方法,解釋治療和護理的主要過程,減少患兒顧慮,利用恰當的機會,說明注射治療的原因,使患兒相信住院不是一種懲罰,是治療疾病的需要,同時對患兒進行素質教育,合理安排生活,供給充足營養,介紹病情,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案,并告知這個方案是根據你的病情制定的。
3 討 論
小兒各器官發育不夠完善,當受到不良影響時,可以干擾正常生理功能,從而產生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從患兒住院時,就應經常與患兒互動,和他一起做游戲,講故事,和他交朋友,要用慈母般的溫柔、親近患兒,語言要親切,使患兒感到如親人,盡早熟悉每一名患兒的性格特點、習慣及要求,盡量用各種辦法滿足他的需求,給他創造一個舒適、溫馨的治療和護理環境,護理人員通過體貼、周到,熱情的服務,減少患兒的恐懼心理,消除患兒緊張情緒,增加親近感,換來患兒的滿意,取得患兒的信任,減輕心理負擔,調動起積極性,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使患兒早日康復,取得理想的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224-01
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物質基礎都有所提升,伴隨著經濟水平的穩步增長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安逸的生活,同時也帶來疾病的困擾。由于人們綜合能力的提升,對醫院的護理水平也提出了相應的需求,不光需要高水平的治療方案,也需要全方位的護理措施,這樣一來,對護理者的要求就更加嚴謹。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壯大,護理的模式也有了不小的變化,變得更加人性化和專業化。神經內科相對于其他科系護理難度系數更高,神經內的病人一般治療時間長,大多數患者都會患有功能,所以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時提出了相對應的護理措施。
1 神經內科患者心理特點
1.1 焦躁
神經內科疾病成因相對復雜,有一些疾病甚至尚且缺乏治療方案,為了更好的掌握患者的護理需求,必須時刻注意患者的心理狀態,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將不良的心理因素從患者心理消除,從而取得患者的信任,積極配合治療。由于神經內科的確診時間較長,醫護人員工作繁忙,往往不能全然顧及患者的內心感受,使患者產生焦躁的心理。有些疾病是突發性的,患者在患病時可能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因此更容易緊張激動,加速病情的惡化。面對醫護人員的反復檢查而產生懼怕的心理,激烈的情緒波動致使患者不配合治療,更有甚者會發生醫療糾紛。
1.2 懼怕
大多數患者對自身的病情都是缺乏了解的,這樣很容易產生恐懼的心理,患者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也是恐懼感產生的原因之一。加上病痛的折磨會讓患者自知能力降低,因而感覺到孤獨和抑郁,。
1.3 低迷
神經內科疾病病程較長,藥物療效沒有特別顯著,又容易反復發作,這將帶給患者巨大的心理壓力,患者對此會表現的情緒低迷,甚至不配合治療。患者治療信心的喪失,將直接導致病情的嚴重惡化,影響初期的治療效果。
2 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
神經內科的患者絕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有的甚至有智力障礙、走路不穩、偏癱等疾病,要是護理人員沒有足夠的經驗、耐心和責任心,就很容易造成患者跌倒。同時也存在一些患者認為自己有能力下床,私自下床后卻因沒有足夠的控制能力而摔倒。
腦疾病很容易致使腦袋產生麻痹,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會進食困難、喝水容易嗆水。要是進食方式不對或者速率過快很容易導致窒息。
還有一些老年患者會患有間歇性老年癡呆,對這一類型的患者要是護理不到位,就會有走失等問題出現。
神經內科所使用的藥物大多都是具有滲透性的,這樣滲透性的藥物就會對心腦血管的刺激程度較大,再加上神經內科患者的年齡層次過大,所以產生靜脈炎的頻率是頗大的。
3 神經內科護理措施分析
3.1 護理質量的提高
根據調查顯示,人們對護理的服務態度普遍較為看重。精神內科的疾病患者身體和內心同時忍受著巨大煎熬,有不少患者因為不能正視疾病,而產生了心理上的焦慮、悲觀等情緒。所以,在醫護人員的護理過程中,要主動與患者溝通,主動講解病理,讓患者以正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病癥。同時醫護人員對待患者時要更加細心,多給患者正能量上的鼓舞。護理過程中的語言也要更加禮貌,讓患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3.2 專業水平的提升
在日常的護理當中,如病人詢問自身病情醫護人員無法準確解釋,就會讓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水平產生懷疑。因此護理人員要不斷的對自身進行充電,多學習專業上的知識,并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運用自身的知識,讓患者安心治療。
3.3 協調護理人員與患者的關系
在日常護理當中,醫護人員應該通過溝通來讓患者放松心情。不同文化下,不同年齡的人說話語氣是不同的,為了能夠和患者更暢通的溝通,醫護人員應該對患者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傾聽患者心理上的不安,撫慰患者焦躁的內心。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住院的過程中,患者們可能會更加關注病理等問題,所以醫護人員在交流的時候應盡量圍繞于此進行交流。
3.4 良好的環境
良好的環境會給患者營造更加良好的心情,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因此,在患者入院前,病房應該及時整理出來,讓患者在進病房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以緩解患者的緊張之情,也會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并給患者帶來心靈上的安撫。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要與患者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給患者以安心、定心,讓患者可以感性的去認識自己的疾病,主動的治療,通過醫護人員的個人行為,去影響、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讓治療的時候更加輕松。面對越來越多的疾病產生,人們不要產生懼怕的心理,往往就是這種心理,才是最致命的的,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遲遲不肯面對自己的病,這樣就會嚴重影響自身的健康,更加會對家人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同時我們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良好的心態就是我們面對病魔的利刃。
血液透析是治療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療法之一,治療時間長,費用昂貴,透析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以及疾病的不可逆等,均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壓力,嚴重影響患者的透析質量和生活質量。總結2008年03月至2010年03月37例我院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特點并進行心理方面的護理和疏導,使病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始終處于最佳心理狀態,取得很好的效果,達到了有效的治療目的,提高了透析質量和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男22例,女15例,年齡46~68歲,平均55.4歲。急性腎功能衰竭9例,慢性腎功能衰竭28例,其中初次血液透析10例,2次以上血液透析27例。
1.2 臨床表現 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及不同臨床表現的心理問題,主要為恐懼、擔憂、悲觀、絕望、焦慮、抑郁、易激惹、渴望、期待等。
2 心理特征
2.1 恐懼、擔憂心理 血液透析治療需要通過體外循環來實現,患者對此治療及可能出現的治療反應缺乏了解,擔心出現意外、出現生命危險,擔心病弱的體質經不起有風險的治療,事與愿違。病情重,擔心治療強度難以承受。
2.2 悲觀、絕望心理 認為將來要依靠機器生存,給家庭、社會帶來負擔,加之有些家屬對患者態度冷漠而使患者產生無能感,對將來不抱希望,消極、悲觀、失望,甚至絕望,常表現為程度不同的拒絕治療。
2.3 焦慮、抑郁 是透析病人較常見的心理癥狀 [1] ,患者因身患重病,對自身生存狀況感到沒希望、沒未來。對血液透析目的、意義、透析成敗缺乏了解,對所患的疾病缺乏足夠認識以及透析費用對家庭經濟的影響,常表現為焦慮不安、心情抑郁、自我評價降低、自責、煩躁、失眠、食欲下降、性格孤僻、社交活動減少、情緒不穩。
2.4 易激惹 患者因需長期透析維持生命,求生欲望與病情的遷延不愈,治療一段時間后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對死亡的恐懼等,往往對人態度強硬,語言尖刻,脾氣暴躁,易激惹等。
2.5 渴望、期待心理 患者渴望能同正常人一樣健康的生活,希望透析治療病情好轉后,能擺脫透析治療,但由于透析會引起各種不良反應和并發癥,使患者信心減退,從而從渴望、期待心理轉為悲觀、失望。
3 護理措施
3.1 一般護理 護理人員自我及介紹治療環境,主動與患者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陌生感。進行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的宣教,做好心理疏導工作[2]。適當向患者解釋病情,使其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對治療、護理步驟能了解、掌握,并對可能產生的并發癥及不良反應有思想準備,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以樂觀平和的心態對待血液透析治療。
3.2 實施整體護理 根據患者的個性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不良情緒并滿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從心理上接受治療。 有意識培養其堅強的特質。護理人員給患者講解透析操作流程、注意事項、并發癥、緊急預案,以緩解患者心理壓力,穩定病人情緒,消除焦慮、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順利接受治療。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質量。
3.3 加強溝通和交流 患者由于缺乏對疾病及血液透析的正確認識,產生不同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恐懼、擔憂心理 、悲觀、絕望心理、焦慮、抑郁、易激惹、渴望、期待心理等,對這些患者給予加強溝通與交流。分析患者的心理變化,多與其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醫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為患者加強和爭取社會支持系統的配合。與患者家屬交談,使其理解患者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病情的轉歸,使親屬和親友給予主動的情感支持,以提高患者接受治療的積極性。如易激惹者對其適度發泄給予理解和關注,悲觀者勸其回顧過去生活中有價值片斷,使其對治療效果產生向往,恐懼者通過交流消除其恐懼心理。為患者爭取得到家屬、單位、社會的支持,盡可能解決經濟上的困難,減輕患者因經濟上的問題產生的心理負擔。鼓勵患者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重新回歸社會,提高患者的生活興趣和存在價值感[3],體現自身價值,增強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態,保證透析質量。
4 結論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障礙不但影響治療效果,而且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總結我院37例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健康指導,將心理護理貫穿治療過程的始終,解除或減輕了患者的心理障礙,使患者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和生活質量。心理護理對血液透析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疾病的治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4]。所以,不管是醫護人員還是患者乃至家屬,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狀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努力保護患者的心理健康,才能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合理治療和愉快生活。保證血液透析順利進行,有效地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生存質量。提高了血液透析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羅麗葉.128例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問題分析及護理措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152-153.
性傳播疾病的種類繁多,包括梅毒、淋病、尖銳濕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等二十余種,其共同的特點就是主要的傳播途徑為傳播[1]。性傳播疾病的患者因其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徹底,普遍存在著對疾病的恐懼,同時由于患者的文化層次以及生活背景的不同,其心理壓力的來源也是不同的。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患者健康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也需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對其進行普通護理的同時也要進行心理護理,心理護理能夠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減少其心理壓力,能夠更好地完成治療[2]。回顧性分析婦科門診就診治療的145例性病患者的資料,分析其心理壓力的來源,同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婦科門診就診治療的性病患者共計145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18~56歲,平均(37.5±6.9)歲,患者均有經過實驗室檢查確診,病程3 d~14個月不等。患者病種類型:梅毒34例(23.45%),淋病32例(22.07%),尖銳濕疣26例(17.93%),非淋菌性尿道炎22例(15.17%),其他31例(23.38%),發病部位主要分布于大、小、肛周、會、陰道壁、宮頸等。
1.2 治療方法:分析患者的心理壓力來源,根據其心理壓力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做到保護患者的隱私,對患者一視同仁,不可對其產生歧視,余患者交談語氣中不可存在責備、訓斥等情緒,要對患者保持同情心,細心的聽取患者的想法,耐性的進行溝通,準確的了解患者心理壓力的來源,對其進行對癥心理護理,使患者能夠對治療充滿信心,同時正確的對待疾病,積極的進行治療。
2 結果
145例患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有治療費用134例(92.41%)、治療效果140例(96.55%)、對家庭有所影響124例(85.52%)、影響性生活治療130例(89.66%)、擔心疾病惡化132例(91.03%),本組患者擔心治療效果最多,占到本組所有觀察患者的96.55%,擔心對家庭影響的最少,僅占到85.52%,然而均超過本組患者的75%。
3 討論
性傳播疾病作為一種傳播途徑特殊的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女性,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常常會導致患者的心理壓力更重,患者常出現一些恐懼、悲觀的心理,導致拒絕就醫或羞于就醫,導致疾病發展更加的嚴重,反復多種感染,更加難以治愈。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對于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也更加重要,完整的治療不僅是治愈患者的疾病,同時也要給患者一個健康的心理[3-5]。
在本組觀察的145例患者中,有140例患者擔心治療效果,占到總人數的96.55%。這就說明,絕大多數的患者是渴望得到治療,希望能夠一針治愈。這些患者往往同時存在擔心對家庭影響的心理狀態,患者往往存在求醫心切,卻又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這樣容易導致患者病急亂投醫,聽信江湖游醫,到私人診所進行不正規的治療,結果反而延誤了疾病的治療,導致疾病的傳播,最后依舊會影響到患者的家庭。
對于有這種心理的患者,應當對其進行健康教育,詳細的介紹此類疾病的基本知識,包括病因、傳播途徑、癥狀、并發癥、預防以及治療、療效等基本情況,同時也應當在患者心中樹立信心,使患者明白規范治療的重要性,以及規范治療是可以治愈的,也對醫生產生信任感,同時做好患者配偶或者的思想工作,動員早日就診,同時治療,避免反復感染,也對患者的康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時本組擔心治療費用的患者有134例,占到92.41%,對于擔心治療費用的患者,應當仔細向患者解釋,同時根據患者的經濟情況,選擇適當的藥物,提前計算好患者所需的療程,以及大致所需要的花費,減少患者對于費用的壓力。
許多患者存在悲觀的情緒,對于性別的認識、危害、傳播不了解,認為染上了艾滋病等不治之癥,使得患者出現焦慮、恐懼的狀態,導致患者出現悲觀的心理。對于這種患者應當在對患者進行基本知識普及和健康教育的同時也對患者介紹精湛的醫療技術,耐心的了解患者的接觸史,同時向患者介紹普通性病和艾滋病的不同之處,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感,培養出良好的醫患關系,也是一種舒緩患者心理壓力有效地措施。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在性別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中有這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女性性病患者中,其對患者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正確且有效地心理疏導能夠幫助患者積極地面對治療,使得患者能夠積極地、規范的進行治療。因此,有效地心理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的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
4 參考文獻
[1] Kim HY,Kim BJ,Kim JH,et al.Early congenital syphilis presenting with skin eruption alone:a case report[J].Korean J Pediatr,2011,54(3):512.
[2] Battaglia LA,Vannelli F,Belli,et al.Giant condyloma acuminatum of the anorectum:successful radical surgery withreconstruction[J].Tumori,2011,9(7):805.
1 分娩前的心理應激因素
1.1 擔心胎兒發育不正常。
1.2 擔心分娩不順利,害怕手術,害怕分娩時的宮縮痛。
1.3 陌生的分娩環境,周圍產婦的痛苦或嚎叫,醫務人員冷漠的面孔或語言刺激。
1.4 其他 為胎兒性別煩惱、擔心分娩后遺癥、擔心胎兒不能存活、擔心產后無人照顧、擔心經濟費用等。
2 應激產生的心理反應
2.1 焦慮、恐懼、抑郁心理應激最常見的反應。
2.2 不良的情緒反應可使痛閾下降,加重疼痛。緊張-疼痛綜合征可使神經介質分泌增高,使產程延長,同時減少子宮血流-胎兒缺氧。
2.3 在應激狀態下,產婦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評價下降而缺乏自信。
2.4 由應激引起的強烈情緒反應使產婦分娩行為的自控力降低或喪失。
3 對心理應激反應的應對措施
3.1 護理人員要以熱情、親切、和藹的態度接待產婦,介紹入院環境,使孕婦熟悉醫院及分娩的環境和醫護人員,減少入院分娩的陌生緊張情緒。
3.2 醫護人員的某些言談舉止,針對產婦的社會角色、性格、文化素質等特點,正確運用藝術性語言,建議融洽的社會關系,對產婦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聽取,適當講究策略地給予回答。忠于產婦的利益,主動關心產婦的需求,以獲得其信任,從而使產婦產生安全和信賴感。
3.3 做好知識宣教工作,向產婦講解有關正常的分娩知識,臨床后出現的征象,宮縮與分娩的關系,告訴產婦怎樣減輕疼痛以及分娩時應如何配合,使其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活過程。如有妊娠合并癥患者應注意異常情況的發生,一旦出現及時告訴醫護人員。
3.4 產婦對產痛的耐受力除與各人的痛閾有關外,還與心理狀態有關,并且占很重要的位置。當產婦的心理狀態不佳時,常表現為一有宮縮就不止,大喊大叫,不能自我控制,甚至拒絕飲食,使體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導致宮縮乏力,造成難產。助產人員應根據產婦的不同情況,盡量給予鼓勵、安撫與陪伴,示教肌肉松弛及呼吸技巧減輕疼痛,對于產婦點滴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及表揚,增強分娩的信心。
3.5 嚴密觀察產程的進展。在進行檢查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態度認真,手法準確、輕柔、熟練、觀察要細致,記錄要及時,隨時告知準父母產程的進展及胎兒的狀況,使其感到自己受尊重、受重視,以增加其信心,把焦慮、恐懼的心理轉移到積極的行為中,以最佳的心理迎接分娩的到來。
4 分娩后產婦的心理應激反應及應對措施
4.1 心理應激反應 關心新生兒有無畸形、是否健康,以及新生兒性別,有的表現為喜悅,有的則表現為失望和悲傷。
4.2 應對措施 新生兒娩出后,醫護人員應向夫婦祝賀,并告知新生兒是健康的,并且無畸形。至于性別方面醫護人員要事先進行了解,主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共同幫助產婦解除思想顧慮,以免新生兒的性別與產婦期望的相反精神受打擊,導致產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養。如新生兒畸形或其他異常情況發生,暫時不告訴產婦,待胎盤娩出,子宮收縮良好時或選在其他適當時間再告訴產婦,同時給以安慰。
筆者通過200多例產婦的臨床實踐,體會到心理護理是通過醫護人員的言行、服務質量、熟練的業務技術,應用六心(細心、耐心、誠心、關心、熱心、同情心)給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取得了其信任,消除了其緊張、恐懼感,同時對家屬也做了大量的心理工作,使產婦愉快度過了分娩難關。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