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2: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進出口貿易信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我國出口貿易所面臨的國際市場制約因素
經濟危機對國際市場所帶來的巨大沖擊使得我國出口貿易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海外市場需求的降低、制造業成本的升高和貿易摩擦的加劇,使得我國依靠低成本優勢的傳統貿易模式前景不容樂觀。
1.全球經濟低迷導致海外市場整體需求縮水。
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主要貿易國經濟的沖擊使得我國的海外市場整體需求自08下半年年以來呈持續降低的趨勢,隨著全球性經濟衰退在09年下半年觸底,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發展狀況已經呈現出回暖趨勢,但經濟恢復速度的緩慢以及就業及收入狀況相對于經濟恢復的反映之后形使得海外市場需求的低迷仍將長期
存在 。
2.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貿易摩擦增加
自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出于各自經濟利益及短期刺激經濟的需求使得貿易保護措施盛行,我國作為世界出口貿易大國,歷年來也是遭受貿易摩擦案件以及涉案金額最多的國家,在這場貿易保護風暴中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盡管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倡導自由貿易的呼聲在全球愈來愈強,G20峰會也將遏制貿易保護主義作為其主要議題之一,但在全球范圍內其趨勢仍有增無減 ,伴隨著09年下半年美國政府對我國輸美輪胎通過特別保障條款加征高額進口關稅以及對我國出口無縫鋼管的雙反調查,以美國為首的主要進口國將針對我國出口產品展開新一輪的貿易保護戰,對我國的出口貿易產業和外貿體系沖擊的強度和規模將進一步加強。
3.全球范圍內能源及制造業原材料價格上升使我國出口產品成本增加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能源及制造業原材料價格呈逐步升高趨勢,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由于對美歐等主要經濟體制張預期的加強,能源及原材料價格更是有增無減,目前機電、輕工、化工等行業的原材料價格漲幅已達20%,國際海運成本更是上漲了30%,這種全球范圍內的生產成本大幅上升時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生產成本大大縮小,而長期以來依靠低成本優勢的我國外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將大幅縮水。而我國外貿產業的高能耗性在場其中仍將持續的現實決定了我國外貿產業必將承受來自能源價格上漲的巨大壓力。另外,國際勞工標準的進一步推行以及環保壓力的加大所導致的我國外貿企業勞動力成本的省高級環境成本的逐漸內生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國出口貿易的成本壓力。
二、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內部制約因素
1.外貿出口產品不合理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產品構成以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初級工業制成品為主,這種低技術含量、低換匯率、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加工貿易方式伴隨著近年來全球貿易格局的日益變遷已是弊端凸現,近年來我國在外貿產業優化升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頗有成效,自05年以來,我國農副產品、礦產及木材等出口量已持續呈現負增長趨勢,紡織等勞工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增長幅度也逐漸下降,而機電類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則都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勢頭。但與此同時,以初級產品為主的加工貿易產業仍舊構成我國外貿產業的主要部分,并在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即便是高速增長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加工貿易的生產方式仍普遍存在,核心技術的缺乏時的出口產品技術附加值與發達國家的出口產品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因而,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外貿體制的結構性失衡仍是當前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重要原因。
2.低價策略導致出口貿易條件惡化
我國出口產品在低成本優勢導向下的低端定價策略很大程度上原于我國企業關于將價格視作影響需求的萬能調節器,認為底價必然換來高銷量,然而卻割舍了巨大利潤,這種貿易方式不僅僅使得我國出口產品被冠以廉價低質的惡名,而且成為進口國對我國出口產品采取反傾銷調查的重要原因。另外,大量國內出口企業產品在進口國低端市場上的涌入必然產生了同類產品國內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在導致出口秩序混亂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出口貿易效率。
3.缺乏獨立自主的出口貿易產業鏈
目前我國外貿出口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比重占據半數以上,構成了我國外貿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以生產導向性外商直接投資為主的FDI企業在外貿出口中可以憑借投資母公司完善的海外營銷渠道完成其產品在海外市場上的銷售環節,因而在出口貿易中相對于自主營銷企業來說具備較大的優勢,而且在原材料采購方面也可借助于母公司的成本優勢,這種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出口貿易量的外貿生產模式在我國外貿產業中一度成為被紛紛效仿的典范,在推動我國出口貿易規模在近年來迅速提升的同時,但對外方采購及營銷渠道過分依賴的也造成了我國外貿產業鏈在原材料采購和銷售渠道環節上的嚴重缺失,在外貿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緩解尤其是銷售環節上的受制于人,也是造成近期我國外貿出口嚴重縮水的重要原因,缺乏對海外市場信息的有效掌握,外貿生產往往會與市場需求的變動相脫節,在出口市場的商業風險來臨時更是難以規避。
三、我國出口貿易增長方式轉軌策略研究
1.促進出口貿易戰略多元化發展
我國出口貿易模式的單一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外貿方式的單一性,我國出口貿易方式多位直接出口,而間接出口比例較少;第二,出口產品結構的單一,加工貿易在出口貿易中所占比例過大而且呈逐年遞增趨勢,在制成品出口方面,產品定位主要集中于低端產品,而中高檔空間相對缺乏;第三,出口地理分布單一,美國、日本和歐盟是我國出口貿易主要目的地,歷年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90%以上,近年來伴隨著世界經濟多元化趨勢的增強,許多亞非拉國家市場呈現出較大潛力,但我國針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貿易卻未出現增長趨勢。
促進我國出口貿易多元化發展,首先要從外貿產業層面上入手,扭轉一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為主導的加工型外貿出口,是我國出口貿易走上一條以內資企業為主導,擁有自主品牌和產業鏈的獨立自主的外貿出口之路。自2008年以來,我國大多數外資企業都因母公司
實現出口貿易的多元化發展戰略,不僅僅局限在某一產業或是出口貿易的某一層面,而要站在整個外貿體制的高度上,打破傳統的發展模式與領域,拓寬視野勇于創新,積極眼發新產品、涉足新領域、開拓新市場,為我國出口貿易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
我國近年來對這些海外市場的貿易輸出方式主要是以直接出口的方式來實現的,即制成品對出口目的地的直接出口的方式,隨著我國外貿事業的不斷發展,對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額一直處于持續上升的趨勢,我國在雙邊貿易中也大多處于順差,因此,這種對華貿易長期巨額逆差的存在導致以美國為首的我國主要貿易對象近年來對我國出口貿易頻頻設限,我國對主要經濟體的出口貿易阻力逐漸上升,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需求的收縮以及發達國家相關產業的持續不景氣,更使得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我國的貿易保護行為變本加厲,因而我國應當改變以直接出口為主的貿易方式,通過間接貿易和海外投資等方式開辟更多的貿易渠道,以多元化貿易方式實現對貿易風險的分擔規避。另外,隨著許多新興經濟體的迅速崛起,這些國家的市場空間也在迅速擴大,而我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仍有待進一步拓展,經濟危機帶來的發展速度放緩將促使這些國家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以拉動經濟增長,因而會出臺相對寬松的投資與貿易政策,這也是我國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促進出口貿易多元化發展的良好契機。盡管我國出口產品的絕大多數利潤仍為進口國投資方即經銷商所賺取,而且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大大降低了眾多廠商和消費者的成本,但來自進口國相關產業的巨大壓力以及經濟形勢的持續低迷使得我國出口產品難以避免的成了“替罪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仍將維持經濟增長的偽冒依存度,但一成不變的貿易方式恐怕難以魏繼,外貿方式的多元化戰略勢在必行。
2.積極參與周邊經濟合作組織改善出口貿易條件
利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中的優惠貿易協議,可以從兩方面實現對出口貿易的創造效應,一體化組織中商品和生產要素流通的便利為成員國間貿易和跨國投資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例,通過與東盟十國在貿易及產業層面上的深化合作,我國不僅可以通過與東盟國家的貿易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歐美日市場的貿易壓力,而且憑借自由貿易區內眾多成員國便利的地理位置及豐富的資源大力發展外貿產業的跨國投資與合作生產,不僅可以彌補我國日益出口產業日益衰減的成本優勢,而且通過經濟一體化區域內產業布局的整合分配,可以促進我國外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最重要的是,通過區域貿易產業合作可以使得我國外貿出口由單一的出口貿易項合作生產出口及中間產品輸出加工出口相結合的間接出口方式轉變,在增加了我國外貿產業利潤的同時也降低了進口國市場上源自我國進口產品的比重,對貿易摩擦的發生起到了一定的規避作用。
3.利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中的貿易優惠擴大海外市場進入渠道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的不斷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發展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除了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一些成立比較早的組織以外,許多新興的經濟合作組織也在迅速崛起,當今世界已經很少有國家獨立于區域一體化組織之外了,經濟一體化組織合作領域包括貿易、產業、科技、政治、軍事,合作程度依據一體化程度而異。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地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但在參與國際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人有待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在涉及貿易領域的合作意識不強。通過與主要貿易國周邊經濟合作組織盟國間經貿合作的加強,通過轉口貿易或者海外加工生產的方式,使出口到目標國市場的產品上中國制造的影子逐漸淡化。
美國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與我國發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長期以來我國在中美貿易中的巨大順差成為美國對我國采取種種貿易保護手段的重要原因,面臨目前美國對我國進口產品頻頻設限的狀況,我國外貿產業應將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相關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上,通過與墨西哥等主要出口目的國的周邊經濟一體化組織盟國發展經貿合作,通過國際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加工基地,通過關稅較低原材料和半成品出口并進行生產或在加工,最終產品就可以以他國制造的方式利用區域內優惠貿易協定較容易的進入目標國市場。歐盟東擴之后所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一度使得我國與歐盟的部分貿易背起內部貿易所抵消,主要原因是我國出口產品被東歐國家同類低成本產品所替代,而大多數東歐國家與我國的產業結構極為相似,在導致出口貿易激烈競爭的同時卻為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較好的條件,根據小島清的邊際產業理論,我國與東歐國家產業結構的相似使得對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成本較低,且更利于產業合作的發展與生產方式的輸出,這項通過對這些國家的投資與合作,不僅降低了國際市場的競爭程度,而且利用一體化組織內部貿易安排實現了貿易創造效應。當出口貿易的目標緊緊放在進口國市場時,所面對的是森嚴的貿易壁壘,而將目標市場定位為區域貿易協定所包含的經濟一體化區域時,對目標市場的出口貿易便有捷徑可循了。
4.對自主品牌出口積極推廣、加大扶持
在這次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使得我國大量出口產業遭到嚴重沖擊的同時,我國的自主品牌出口卻大放異彩,體現出了驚人的生命力,以汽車產業為例,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出口近兩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而與此同時國外品牌汽車出口則一度低迷;無獨有偶,浙江省的自主品牌銷商品出口自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出口額并未受到顯著影響,相對于長、珠江三角洲一代大多數輕工產品的加工出口企業出口所遭受的重創體現出了較強的風險抵御能力。經濟危機對我國外貿出口帶來嚴重沖擊的同時,也讓自主品牌在出口貿易中的優勢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自主品牌外貿產業與非自主品牌產業相比擁有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尤其在出口銷售環節,自主品牌大都擁有獨立的海外營銷渠道和銷售終端,在降低了中間環節的出口利潤流失的同時,能夠對海外市場信息有較好的章控能力,從而能夠及時的根據目標市場需求的變動而對產品和銷售策略進行靈活調整,這也是自主品牌出口能夠較好的規避經濟風險的重要因素。自主品牌的自主性體現在產業運營的方方面面,從原材料采購、技術研發、產品生產、營銷渠道到市場信息采集,但在短期內相對于從事加工類企業其運營成本會相對較高,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自主品牌經營在短期內所需要的投資成本會給企業運營帶來較大負擔,因而政府層面的扶持政策對我國自主品牌出口產業的發展壯大至關重要。
5.通過差異化定價策略擴大出口產品的海外市場空間
近年來,標有“中國制造”的我國外貿出口產品被很多國家冠以“廉價低質”的惡名,從總體來講,我國出口產品確實廉價,但卻并不抵質,從我國眾多外貿企業多年來從事貼牌生產的狀況來看,絕大多數我國外貿企業都可以生產出符合國際知名品牌質量標準的產品,可見關于“低質”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國外競爭者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詆毀。然而可悲的是,我們可以生產出一流水準的產品,但卻只能屈居與進口國的中低端市場,而同樣的產品被冠以國外品牌價位就可以上升幾倍甚至十幾倍而仍然可以擁有穩定的市場需求,讓人不得不哀嘆我國產品出口在海外市場所喪失的巨額利潤空間。在許多擁有獨立海外市場銷售終端的外貿企業海外市場銷售業務中,經常會出現低價與冷而高價暢銷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很多出口企業仍舊沒有走出低價競銷的誤區,認為價格是調節產品需求的萬能鑰匙,只要價格足夠低就能夠打開銷路,而在存在大量非理性消費者的現實中,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在很多情況下并非為向下傾斜的直線,價格只是影響消費者需求的眾多因素之一,而且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消費者在選擇中僅僅將價格作為衡量產品性能質量的標準,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被認為是劣質品了。為了更直觀地說明差異化定價策略的重要性,構建博弈模型如下:
假設A、B兩場上位出口同類產品的出口場上,其在海外市場的定價策略為高價和低價兩種,如博弈模型所示,A、B兩場上的定價策略則構成了一個簡單的囚徒困境模型,當產品定價初期,若A場上采取低價策略而B采取高價策略,當兩廠商產品無明顯差異時采取低價策略場上往往獲得較大利潤,L1’> H2’,同樣,若A為低價而B為高價,H1’< L2’這樣,AB在該市場多次定價博弈后的占優策略均衡為(低價,低價),此時兩廠商的利潤總和為L1 + L2 < H1 + H2,而我國出口廠商在海外市場低價競銷所帶來的利潤損失不僅僅是該博弈模型內部的(H1 + H2)-(L1 + L2),低價競銷會帶來模型外部條件的改變,在海外市場上造成我國出口廠商整體市場檔次的降低,在這種情況下降價所帶來的需求增長的彈性就會越來越小甚至為負,這樣我國的出口產品在原本具有占先優勢的國外廠商面前更毫無競爭力可言了。
一味的低端定價所帶來的市場利潤與我國出口廠商所付出的成本相比可謂得不償失,盲目的地價不僅自我束縛了出口產品的海外市場空間,將其局限在利潤極低的低端市場,而且在低價空間上我國出口產品的高密度存在不僅導致了我國出口產品頻頻遭遇貿易制裁,而且中國國內廠商在同一市場上的低價競銷難免會讓一些劣質產品乘虛而入,損害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形象,。因而,我國出口產品定價上應當在對目標市場進行充分細分的基礎上,根據潛在顧客的需求確定產品投放種類及定價策略,在最大程度上迎合各個層面的消費者需求,將市場占有方式從單一價位的底層占有方式變為多種產品檔次不同價位的全方位立體式占有市場,從而擴大對市場利潤的占有空間,而且降低了同類產品間的競爭程度。
四、結語
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最強有力的一級,我國出口貿易仿佛一匹矯健的駿馬伴隨著改革開放樊籬的大開縱橫馳騁,為我國經濟水平是先三十年持續增長的世界奇跡立下了豐功偉績,但伴隨著90年代以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風云多變及我國經濟增長中諸多體制問題的日益凸現,我國外貿出口在近十年來走過的道路已并不平坦,而我國長期以來依靠外貿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過程中形成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使得我國出口貿易的每一次波動都會波及到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經濟危機充分暴露了我國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弊端,并使我國經濟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同時也讓我國出口貿易中孕育的閃光點得到了體現,為我國貿易在后經濟危機時期的發展道路指引了方向,新時期我國出口貿易之路依然布滿荊棘,因此我國出口貿易必須“內外兼修”,通過內部結構的整合提升外貿出口的整體競爭力,外部通過出口方式以及海外市場進入策略的調整,最大程度的避開貿易保護主義的樊籬,實現出口貿易的持續平穩增長。
參考文獻:
[1]保羅.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M] 北京 人民大學出版社
[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環境貿易與產業合作探析[J] 李大凱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3]郭 燕李秀賓:日益凸現的“貿易轉移效應”[J] 國際貿易 2004(07)
[4]侯 銳董相勇:淺析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問題[J] 產經探索 2006(08)
[2]趙江紅.廣西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探析[J].中國商貿,2010(12):176-177.
[3]彭紅玉.探索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4(04):139.
[4]王森.我國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J].經濟問題,2010(07):52-54.
[5]趙青平,張玉姍.中國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淺析[J].理論學習與探索,2010(01):83-85.
[6]董輝.廣西進出口貿易分析與對策的實證研究[J].特區經濟,2011(10):212-215.
[7]胡靜.江蘇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57-63.
隨著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全世界范圍內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依賴程度也在加深。我國企業在進出口貿易規模擴大下不斷發展壯大,但需要面對的貿易風險也在不斷變大。企業一旦無法規避貿易風險,就會對其本身造成極大的損失,嚴重的會擾亂國內外行業市場秩序,因此做好進出口貿易風險管理及規避工作極具現實意義。
一、進出口貿易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國際經濟環境變幻莫測,我國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企業需要面對更多的貿易風險。加上近些年來國際經濟環境萎靡,無形中進一步加大進出口貿易風險,部分國家為應對金融風險不斷調整本國內信貸政策,造成我國進出口貿易風險變大,壞賬率不斷增加,影響企業正常經營發展,因為進出口貿易風險蒙受損失的企業多不勝收,嚴重的甚至出現破產倒閉情況。作為進出口貿易風險發生的重災區,我國相關企業應該做好進出口貿易風險研究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應對貿易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的目的[1]。
二、進出口貿易風險特征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其本身也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進出口貿易風險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客觀存在性
即進出口貿易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在進出口貿易中是“必然”的,因信息不對稱、操作錯誤、認識偏差等的影響,在進出口貿易中的風險幾乎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二)相對變化性
進出口貿易風險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是因為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等相應地發生改變,且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消費能力、消費偏好均有所改變,企業的風險預警意識也隨之增強或削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及其在進出口貿易中的表現[2]。
(三)無意識性
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產生是貿易主體的無意識行為所造成的,貿易主體作為進出口貿易的主導者,其認識上的偏差、決策上的失誤、操作中的差錯等均可能引起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發生。換言之,進出口貿易風險不包括惡意、故意行為而導致的情況,即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發生是難以預見的,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
三、提高企業應對進出口貿易風險能力的措施
現如今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國內進出口貿易受到不小的沖擊,因此需要提高進出口貿易企業應對貿易風險的能力,本文中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身經驗,從價格風險、信用風險及操作風險三方面入手,給出提高抗風險能力。
(一)應對價格風險
套期保值是貿易企業應對價格風險的有效措施,指的是將價格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將來現貨市場上買賣物品的臨時替代物換成期貨合約,為現在買進以后售出或將來需要買進商品價格提供相應保險的交易活動。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同一種類的商品同時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即在買進或賣出實貨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進同等數量的期貨,經過一段時間,當價格變動使現貨買賣上出現的盈虧時,可由期貨市場上的虧盈得到抵消或彌補[3]。最終在現與期、近期與遠期之間建立完善的對沖機制,最大程度降低價格風險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二)控制信用風險
應對進出口貿易風險首先需要選對合理供應商,只有確保供應商才能確保商品質量,企業進出口貿易進行過程中需要面對的首要風險就是信用風險,控制信用風險主要是有效控制客戶風險,關鍵點在于供貨方是否具有真實背景、相應能力及誠信度等。所以實際中首先需要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及準入條件;完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做好內控制度建設,貿易開始前對信用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全面了解供貨方相關信息,確保商品質量符合相關標準,企業以最低價格獲得相關商品,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促進貿易企業發展壯大。
(三)應對合同風險
對于合同風險的應對,需要全方位了解《合同法》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國際貿易相關法律知識,還需要在簽訂合同之前,認真審查合作者的資信情況等必要時委派專人通過工商、稅務和銀行等渠道,進行實地調查;在簽訂合同時,仔細斟酌合同的每道條款,參照政府所展示的合同示范文本,保證合同條款的詞句不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4]。案例企業在簽訂合同的同時,深入了解了東道國的貿易合同慣例,謹慎使用該國的貿易術語,以及了解各種交貨方式的優點和缺點;最后是在執行合同時,安排專業工作人員監督合同條款的落實,最大限度降低貿易合同風險。
四、結束語
針對目前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特點,進出口貿易企業應該深入了解風險產生的原因,并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風險規避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涉外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現效益最大化,并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生存發展空間,最終實現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磊.進出口貿易專業的工作過程及核心能力研究[J].廣西教育.2014.
一、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優勢
1.交易成本降低
對于進出口企業而言,要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必須要重視成本控制。電子商務的出現與發展,無疑給進出口貿易成本提供了下降空間。其具體表現有:傳統進出口貿易產品主要通過產品展銷會、電視廣告等方式來宣傳產品優勢,或獲取交易信息。但電商出現后,進出易雙方可直接利用互聯網對接交易信息,從而大大降低了中間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信息利用率。據美國《福布斯》提供的數據統計結果顯示,電商可為進出口貿易企業節省5%到10%的交易成本;其次,在電子商務的輔助下,交易企業對接目標客戶的可能性提升,以至于企業無需聘請過多的外部聯絡銷售員,從而為企業節省了人力成本。
2.貿易范圍擴大
電商是依托互聯網技術誕生的新運營方式。在電商的支持下,進出口貿易有效規避了有形壁壘與無形壁壘帶來的貿易阻礙,以至于本國企業能夠將貿易觸角伸向更廣闊的貿易領域。其具體表現為:進出口企業將產品信息公布到四通八達的互聯網上,并設置關鍵詞方便全球各地的客戶進行搜索。全球各地的客戶搜索、查找到頁面并查看信息,而后再直接通過網絡提供的對話窗口與進出口企業進行產品交易溝通,最后達成跨國交易;另一方面,企業直接將商品信息置入網絡拍賣平臺傳送給全球各地的客戶,進而吸引有興趣的客戶商談交易事項。由此不難看出,電商環境下,我國進出口貿易輻射范圍已從某個國家逐漸擴散到了全球。
3.貿易效率提高
電商環境下,我國進出口貿易合作已可直接利用網絡實現。具體表現為: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進出易雙方可直接傳送電子合同、發票、提單、信用憑證乃至保險憑證,進而使對方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收取文件并交換文件;在電商的支持下,交易雙方還可直接通過網絡實現商品訂購、商品價格談判、合同簽約、支付結算等,整個交易過程速度快,便利性強,交易時間短。由此也大大提高了我國金融、海關等各個部門的整體工作效率。
4.客戶滿意度上升
電商環境下,我國進出口企業能夠全天候與客戶進行溝通交流,向客戶輸送所需產品資料或相關信息。特別是在電子郵件與MSN等實時交流工具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我國進出口企業已能隨時隨地回復客戶,解答客戶的產品疑問,滿足客戶需求,從而大大提升客戶體驗,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同時,電子商務打破了各國時差帶來的貿易談判問題,使得全球范圍內的客戶都能與我國進出口貿易企業進行溝通與交流,進而提高了客戶滿意度。
二、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進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1.網絡安全問題重重
電子商務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形成的一種網絡交易方式。它對數據傳輸、交換乃至處理都有著較高的要求。特別是當下,大部分進出口企業為了方便交易,提高交易效率,都開設了網上資金交易通道。即直接在網上劃撥資金,使交易對方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收取交易資金。然而,電商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各項安全交易認證技術與系統都還不夠完善,各項網絡基礎建設也比國外落后。加之我國并未構建權威性信用體系,以至于進出口企業的網絡交易,特別是資金劃撥等存在較大的損失風險。此外,伴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黑客攻擊、未授權資金中途篡改等問題頻頻出現,網絡安全問題重重。這也說明,電商環境下我國要提高進出口貿易效率,必須要先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2.網絡交易法規不健全
電子商務作為近些年興起的一種特殊交易方式,至今還未有標準統一的法律文獻對其進行嚴格管制。這也導致進出口貿易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具體表現有:電商單據資料是否真實并無可靠的辯偽法規可依;進出口貿易企業實行的合同雖然提出了多種書面形式,但書面形式并未有統一的規定;不同國家制定的進出易法規不同,使得進出易雙方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在合同簽訂方面,進出易雙方只能用電子簽名,但電子簽名是否屬實無法識別,且各國也未針對這方面問題提供法律依據。這些電商交易法規問題嚴重阻礙了進出口企業的正常交易,促使進出口企業在交易過程中憂慮重重。
3.電商物流未及時跟進
電子商務環境下,進出口貿易逐漸實現了信息流、資金流與物流的高度統一。其中,信息流與資金流能夠在電子支付技術支持下迅速完成,特別是無形商品,只需直接進行網絡交易即可。但實物交易則需依賴物流來完成。縱觀當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物流系統還相對落后,硬件設備陳舊,功能少,更無法進行機械化大規模交易。更值得注意的是,與進出易有關的通訊設備、傳真設備等設備都還相對較差,外部引入技術昂貴,以至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電商物流無法及時跟進。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進出口貿易嚴重受限。因此,若想提高進出口貿易效率,擴大進出口貿易規模,必須要及時解決電商物流問題。
4.網絡消費觀念落后
電商環境下,我國進出口貿易基本實現了網絡交易。交易雙方能夠直接通過網絡選購貨物并付款。然而,由于進出口貿易過程中,貨物運輸路線長,一旦抵達客戶手中的貨品質量不佳,客戶需花費大量的退貨郵寄金額。部分客戶為了減少支出,則將就收下了已破損或質量不合格的產品。但這種做法卻讓客戶對網絡進出易產生了非常不良的印象,甚至由此催生了客戶對所有電商的不信任心理;另一種情況是,我國不少進出口企業對電商存在誤解,認為電商就是單純的信息查詢與方式。這種錯誤觀念,使得我國進出口貿易始終無法擴大。部分進出口企業則害怕在電商交易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資金虧損,而不愿啟用電商為進出口貿易服務。這些落后網絡觀念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進步與發展。
三、電子商務環境下解決我國進出口貿易問題的應對策略
1.引入網絡電子安全技術
電商環境下,我國進出口貿易企業若想有效規避網絡安全問題,必須要適當引入網絡電子安全技術。具體來看,可實行以下幾個措施:一、落實數字證書身份認證方式以確保交易者身份的真實性與交易的可靠性;二、引入非對稱密鑰碼技術,提高交易信息的保密性,防止交易信息被黑客技術半路攔截或泄露;三、引入數字摘要、信封或簽名等驗證方式,對所有進出口信息進行驗證;四、引入進出口貿易雙方均認可的安全電子交易協議,并做多次合同協議條款確認,充分確保交易協議安全可靠,并由此規避篡改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進出口貿易雙方必須要達成及時更新網絡電子安全技術的協議,以防止雙方安全防范技術落后而帶來不良入侵現象,導致企業交易虧損。
2.完善網絡交易法律機制
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電商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因此,我國立法機構應將電商重視起來,并將電商的發展納入法制建設軌道,真正為進出口貿易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這也要求我國立法相關人員,乃至政府部門要積極關注的國際電商貿易規則、合同協議制定規則及相關討論活動,主動參與國際電商貿易標準的制定與合作活動。特別是在電子合同、簽名辯偽、電商關稅、糾紛仲裁、交易標準等方面,要逐步落實相應的法律法規,從而保障我國進出口貿易能夠在電商環境下順利發展,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3.構建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
電商環境下,我國進出口貿易要向前發展,必須要進一步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針對性創新跨國物流體系。對此,筆者建議,在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時要積極引入跨境專線物流與海外倉儲服務兩種物流模式。其中跨境專線物流主要是指以航空包艙方式運輸貨物,抵達國外后再與當地物流企業合作進行目的國派送。這種專線物流最大的優勢是物流運送規模大,且配送范圍廣。如當前,市面已形成了美國專線、澳洲專線、中東專線多條物流專線。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物流配送方式價格比普通商業快遞低,可有效節約進出易企業的物流成本。海外倉儲服務則是指進出口貿易企業直接在銷售目的地設立倉儲地,以實現貨物分揀、包裝與派送。其具體操作為:首先,頭程運輸主要以海陸空方式將大量商品運輸到銷售目的地倉儲庫房;其次,我國進出口企業直接利用電商物流系統發送交易信息到倉儲管理部門,由倉儲部門直接派送商品;最后,本地派送部門按照上個環節提供的訂單信息,直接用當地郵政或快遞向客戶派送商品貨物。相比跨境專線物流,海外倉儲服務需花費相對較大的成本。對此,筆者建議,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4.重視電商優勢宣傳以轉變消費觀念
網絡消費是我國現代化交易發展的必然趨勢。若我國消費者依舊畏懼電商帶來的欺騙性,那么我國進出口貿易將無法得到消費者的支持,進出口貿易也將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對此,筆者建議,政府部門必須要加大電商優勢宣傳投入,讓國民清醒地意識到網絡消費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性。同時,政府部門要做好宏觀調控,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打造規范化、程序化與標準化的運營環境,真正使進出口貿易企業能夠使用電商為消費者服務,防范坑害消費者現象。在企業方面,進出口貿易企業要積極參與電商操作培訓,了解電商給進出口貿易帶來的好處,并積極構建企業內部良好的電商運作環境。
四、結語
伴隨著互聯網蓬勃進步,國際網絡全面普及,電商也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應用。作為一種新型商務運作模式,電商給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如我國進出口貿易方式、競爭方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革等。這也要求,我國進出口貿易企業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電商優勢,剖析電商帶來的問題,進而針對性采取應對策略,使電商真正為我國進出口貿易服務。
參考文獻:
[1]楊璐.電子商務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安徽大學,2014.
[2]朱翠婷.中國貿易伙伴國電子商務的進出口效應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5.
[3]韓冰.我國出口企業面臨的反傾銷問題及其戰略應對[J].長江論壇,2013(05).
一、我國進出口貿易呈現的特征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也是出口貿易大國,從改革開放后的發展,目前每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GDP總量的30%以上,但是隨著國際貿易的大波動,我國每個月進出口貿易總額出現大幅度的雙下降,影響我國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以下是我國進出口貿易出現問題的特點。
(一)進出口不再有萬億美元,順差呈現降低
由于目前的國際貿易形勢,影響了我國進出口,進出口貿易不再呈現雙增長率,致使順差減少,從而影響進出口貿易對GDP的貢獻率。
(二)加工出口貿易小幅度降低,一般進口貿易稍微回升
據海關數據分析,我國一般進口貿易出現了增長20.8%,與去年同期增速回升9.9個百分點,然而加工出口貿易所占比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1個百分點。總的來看,這種一升一降的趨勢逐漸明顯,給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打響了警鐘。
(三)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額有所變化,貿易順、逆差來
源地日趨集中。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日本)的進、出口規模一直持續高速增長,但是目前數據顯示,美國經濟萎縮造成我國出口貿易額環比下降了9.1%,跌幅顯著。美國作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因此貿易的順、逆差來源于美國、日本的趨勢日益明顯。
(四)進出口產品結構差距大
雖然,近幾年我國加大了進出口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不斷優化,雖然一些過去優勢不突出的進出口商品逐步顯示其競爭能力,初級產品貿易占比也逐步縮小,但是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樣在面對國際大環境下,存在很大的風險。
(五)服務貿易進出口達不到國際標準
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貿易產值占全國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雖然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由世界排名第28位上升為第6位,但是我國服務業貿易進出口產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僅為38%。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僅是傳統的旅游、運輸等行業為主要主流,而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進出口(如航空、建筑以及金融、信息服務等行業貿易的貢獻率微弱),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僅以傳統的落后方式增長。
二、當前貿易形勢對進出口貿易造成的困境
(一)美元持續貶值致使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貿易大幅度減少
由于美元在國際匯率市場中持續疲軟,加速其貶值,如此環境下,同時也加速削弱了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近段時間明顯顯示出口貿易額大幅度減少。面對如此困難局面,我國發現人民幣利率不斷上升導致大量熱錢涌進中國市場,加速了美元貶值,對美出口貿易形成挑戰。目前我國出口企業競爭力還是主要以價格為主要優勢,這種出口貿易局面,面對目前國際貿易形勢下,對我國出口貿易額的增長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三)主要貿易國需求大幅降低
我國主要貿易國由原先的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量的60%以上,我國主要貿易國的市場萎縮(據推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降低1%,會造成我國對美出口額相應降低7%~8%),由此可見其直接造成了我國出口貿易的大幅降低。
(三)貿易產品競爭力低,高新技術產品嚴重缺乏
我國貿易產品品牌影響力不足,企業商品耗能大,附加值低,極易受到外部國際市場環境影響。據海關統計局統計,我國加工貿易持續大波動,而一般貿易受影響很小,高新技術產品占比率僅占全部出口產品的0.5%,貿易產品競爭力低。
(四)各國對我國產品采取貿易保護政策日益增多
國際經濟發展形勢嚴峻(如日本進口每年下降4.2%,出口每年下降15.3%),各國為保護本國產業,出臺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金融政策(其中20%是貿易保護措施),例如:美國經濟刺激法案中提出一條“購買美貨”的附加條款和裁員先裁外籍員工等本國保護政策。這些保護政策造成我國部分外貿企業破產,企業效益大幅下降,出口產品滯銷。
(五)外貿企業壞賬風險加劇
歐美客戶普遍出現推延訂單的交貨時間等方式來變相推遲付貨款和節約倉儲費來緩解自己的資金壓力,這樣造成我國外貿企業承受風險加劇,資金鏈出現斷裂,影響公司運營,有的企業甚至由于資金回籠不及時和死賬收不回來而面臨破產。數據顯示,每年中國出口貿易企業的壞賬損失都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據正在不斷增加,嚴重影響并打擊到我國外貿企業的信心。
三、應對策略
(一)政府調整進出口相關政策和“走出去戰略”,積極推動進出口貿易
我國可以發展“走出去戰略”,繼續加強埃及蘇伊士經濟區的中國工業園、美國天津商貿工業等中外合作項目來幫助企業走出去發展制造業和貿易。這樣的形式可以利用國際資源、參與國際市場分工和拓展新的國際貿易,來從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理論和實踐證明“,走出去戰略”可以避開各國貿易壁壘,實現“銷地”變為“產地”。我國政府應該簡化審批手續和完善相關政策,建立一體化“走出去”通道。為了使我國企業能消除對外國內部產業一些信息存在信息盲區,我國政府應建立高效的信息支持和完善服務體系。
(二)拉動我國內需,將出口貿易產品轉內銷
我國應該加大調整優化投資結構,促進國內消費良性發展。將外貿企業的一些產品轉向我國內部需求。引導我國向民生、農業、科技技術、資源節能等領域投資,加強和規范政府融資通道以防范投資風險,提高經濟效益。鼓勵民間投資,引導民間資本投向中西部地區,進一步開發我國內需。
(三)加強外貿技術和貿易服務創新,調整產品結構
我國應該加快健全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完善服務貿易的國內經營環境,通過宏觀調控政策推動服務貿易發展。我國金融機構適當建立服務貿易發展基金來完善貿易促進體系,培養國際化人才,促進外貿技術進一步創新發展。我國應該加強引導企業提高產品高科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貿易檔次并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2-000-01
一、緒論
電子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其市場前景非常的被看好,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目前已經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進出口貿易也極大的帶動了深圳的經濟發展。
二、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進出口貿易的現狀
目前電子市場分布開始面向整個亞洲以及環太平洋地區擴散,美國和日本分列世界第一、第二大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國與銷售市場,而同時我國的電子產品制造業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覆蓋了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手機、數字電視等方面。由此可預見電子產品市場進出口貿易在逐漸的向亞太地區擴散。華強北電子市場由于其在中國電子市場特殊的作用以及歷史地位,全國的各種電子企業和個人都聚集在了華強北,這就造成了華強北出現了繁多的電子商城,例如賽格廣場華強電子世界、華強廣場、賽博數碼商城等,同時各類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紛紛在這里落戶。隨著社會的需求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子產品的市場重心逐漸的向計算機及手機通信產品偏離。降低電子產品的生產成本就成了眾多電子生產廠家主要的競爭手段,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又能夠保證產品質量的手段莫過于電子產品生產的規模化。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電子市場的貿易手段,也逐漸的從實體店向網絡虛擬店鋪發展,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省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讓企業與時代接軌,增加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企業的知名度。而企業模式的網絡化,在未來也將成為電子市場的主流。
三、華強北電子市場進出口貿易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進出口貿易對象減少
由于世界電子產品科技的發展,華強北的優勢在減弱,貿易對象有了更多的貿易選擇,并且在世界范圍內,進出口貿易的范圍也在發生改變。這都減少了華強北電子市場的貿易對象。
2.山寨的盛行,影響了市場信譽
由于在山寨手機時代,華強電子市場在進出口貿易中留下的名聲大多為山寨貨,導致在現今這個山寨不流行的時代,其山寨的形象嚴重影響了進出口貿易達到發展。
3.店鋪繁多,分散了的在對外出口時的優勢
在華強北電子市場中,每一個柜臺后面幾乎都是一個單獨的企業,這也就造成了競爭力的加大,同時不利于資源的規模化,也就在進出口貿易中失去了優勢。
4.電子商城的興起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盛行,很多的電子產品不在選擇華強北作為其主要的銷售場所,而是通過網上的電子商城。這就給華強北的實體店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5.核心競爭力不足
現在的電子行業,已經不是之前的模式,隨著智能手機和平白電腦的盛行,其他的電子產品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華強電子市場的進出口貿易在以前主要依靠的是山寨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在智能手機等核心競爭能力中嚴重不足。
四、未來華強北電子市場進出口貿易發展對策
1.擴大貿易范圍
隨著世界電子貿易經濟向亞太地區發展的改變,華強北電子市場的進出口貿易也應該進行轉變,需要把重心更多的轉向亞太地區。適應進出口貿易發展的趨勢,發揮其本身電子元件的優勢。
2.規范市場,恢復市場權威性
在經歷了山寨貨風潮之后,華強北已經被貼上了山寨的名詞,想要撕掉這一說法,需要我們華強北所有的商家共同努力,并且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規范,制定市場的規則,嚴厲打擊盜版、山寨。目前,華強北已經成立了相關的街道辦事處,但是這還不夠仍需要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去監督它,約束它。從而重新恢復人們對華強北電子市場的看法。
3.商場整合,發揮優勢
華強北電子市場有著繁多的電子商場,這就導致了很多外來客戶沒法集中快速的對比商品的優劣,從而降低了客戶來華強北的感官體驗,影響了貿易交易等行為,為此,華強北應當加大對商場的整合力度,讓華強北的優勢展現在客戶面前,真正的發揮出華強北電子市場的能力。
4.加強電子商城的建設力度
“零關稅”是指進出口商品在經過一國關境時海關不向進出口國征收關稅的政策。隨著零關稅的逐步實施,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整體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但是,伴隨進出口貿易活動的增加,進出口貿易過程中的摩擦也不斷增加,這也給經濟貿易的宏觀調控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因此,不斷擴大進出口并對其結構進行優化和合理配置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內容。本文針對關稅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零關稅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帶來的變化,并在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進行展望。
零關稅背景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現狀
從世界經濟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科技的進步與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球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貿易、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動等,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發展趨勢益發鮮明。
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就不斷降低對外進出口關稅,降低貿易壁壘,開放國內市場。經過連續四年的大幅度降稅,我國已經履行了絕大部分入世承諾的降稅義務。從2006年1月1日起我國進一步降低100多個稅目的進口關稅,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等產品,至今共降低了9000種商品的關稅稅率。其中,和東盟六國的一軌正常產品和二軌正常產品的關稅分別在2010年1月1日和2012年1月1日降為零,并實質性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東盟新成員的一軌正常產品和二軌正常產品的關稅將在2015年1月1日和2018年1月1日取消。
在此形勢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迅猛。2011年我國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6萬億美元,增幅超過20%。盡管國外需求減弱,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速度預計2012全年進出口額仍將在4.2萬億至4.32萬億美元之間,增幅在14%至17.5%之間。不斷增長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使我國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第二大進出口貿易大國。
我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的GDP增長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外貿出口帶動而實現的。①這反映我國的國民經濟增長對外依賴程度不斷提高,也是我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地位上升的表現,但另一方面又給我國的經濟發展敲響了警鐘。由于過分依賴于外國經濟的發展,一旦其他國家出現任何經濟危機,產生的“蝴蝶效應”很有可能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因此也造成了目前我國對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動蕩異常敏感。
零關稅背景下我國進出口貿易所面臨的問題
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進出口貿易的增長有效促進了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對我國內部經濟局面的穩定性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另一方面,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的國民經濟有著潛在的不利因素,一旦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出現任何問題,進出口貿易活動頻繁、自身經濟的發展過多依賴于進出口貿易增長的國家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目前,我國進出口貿易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趨緩,個別行業出現衰退趨勢。從2007年5月爆發次貸危機以來,我國的出口貿易額增速在2007年第3季度開始下滑,進出口總值也從2008年的增長18%下降至2009年的5%,雖然2011年的貿易增長額達到了22.5%,但總體發展前景還是比較嚴峻。當中受沖擊最為嚴重的是紡織與成衣產品。由于出口總額的明顯減少,許多外貿紡織企業也因此受到不小的沖擊,有的甚至因開工不足而倒閉。
其次,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使我國產品遭遇的反傾銷案件急劇增加。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紛紛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舉措來保護本國某些行業的發展,以避免其他國家對本國的沖擊。部分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經濟發展及某些特定行業的增長,或是對我國出口產品的標準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或是增收反傾銷稅,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例如,美國政府對中國輪胎征稅,進而抬高中國產品進入其本土市場的門檻。這些行為都使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企業產品出口面臨著更加艱難的局面。②
最后,多種商品進口關稅持續降低,勢必造成大量進出口商品的進入,國內相關產業必然會受到損害,最終也會造成這些進口商品形成壟斷,進而使價格提高。以制鞋業為例,零關稅使進口鞋價格下降,從而引發國外鞋類產品涌入中國市場,在品牌及價格等方面對中國的制鞋企業形成挑戰,并且國際知名的品牌對國內正在發展的品牌形成的沖擊會更大。
零關稅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入世以來,我國不斷下調關稅稅率和打開關稅壁壘,進出口貿易展更為暢通。零關稅政策使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活動呈現出可喜的發展勢頭。
一是整體規模及發展速度都在不斷增長,且增幅也在不斷上升。2011年我國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2.5%。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我國也不斷地推出相應政策,調整進出口貿易活動,以應對日新月異的國際市場變化。
二是形成一個比較理想的進出口貿易環境。優良的貿易環境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奠定了堅實基礎,也使出口貿易環境得到優化,對市場的國際化、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及產品發展的多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相對于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目前憑借零關稅貿易措施,進出口貿易活動由起初的單一性向多元化進一步發展,趨勢鮮明。
三是關稅對一國進出口貿易具有調節作用。進口關稅降低,可以減少進口商品的成本,使進口商品的價格適當降低,從而可以在一定時期內改善人民生活。2006年,我國降低了一百多種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產品的進口關稅,使國民得到實惠。
四是政府通過對貿易分類管理的不斷強化來構建一個“零關稅”的國際貿易環境。這改變了傳統上外資企業和國內本土企業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可以起到吸引外資企業的投資及入駐,帶動國內本土企業的發展,在提升國內市場整體實力的同時帶動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與優化,由此也帶動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五是零關稅政策的實施強化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這使我國能夠更加充分地與世界經濟接軌,從整體上促進了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并與進出口貿易活動形成良性互動。
基于零關稅對進出口貿易的未來展望
零關稅的貿易政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然而,零關稅措施的施行,有利也有弊。
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能源資源行業。零關稅貿易政策給能源市場帶來極大沖擊,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某些外國企業利用資源獨占來形成壟斷,肆意抬高價格,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將通過傳遞效應影響我國的國內物價,進而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這應引起相關部門注意,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長效運行的貿易協調機制, 及時磋商解決好經貿合作中出現的問題。③
其次,零關稅的貿易政策對我國高新技術進出口戰略的完善與優化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零稅率可以吸引一些特殊的外國企業,這些企業原本不愿意轉讓的核心技術,但是通過雙方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高新技術限制的枷鎖。
此外,零稅率貿易政策對一般貿易的發展也有積極影響。零關稅措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國內產業貿易的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減少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在貿易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在市場能夠充分發揮其調節功能的前提下,不斷鼓勵與支持國內企業進行相關先進技術與高新設備的研發與生產,通過設備更新不斷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將促進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及方法的引進,進一步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長足發展。
(作者為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校外碩士生導師,高級經濟師)
注釋
1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1農業經濟發展是促進我國建設特色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
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我國進行國際進出口貿易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實現了大規模的出口貿易,加快了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速度。但是,從我國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我國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資源的減少、人口的增加、環境的惡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我國必須要不斷的完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加強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在國際出口貿易中的競爭地位,利用現代化農業機械及計算機技術,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高效率生產,為我國農業進出口貿易提供動力保障。
1.2深入研究和改革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
近年來,加強農業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國際進出易貿易額的思想戰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可。世界各國根據本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深入研究,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經濟發展學、生態學以及社會經濟學等研究工程。在宣揚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下,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很好的與生態可持續發展實現融合,說明農業經濟發展必定會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主要手段,注重農業經濟發展,深入改革和研究是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必然需要[1]。
1.3我國農業發展需要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已經實現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國農業國際出口貿易發展仍然不太理想。在世界市場經濟快速變革的時代,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不斷的進行改革,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資金和勞動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壞境,許多地區土地干旱嚴重,資金調轉困難,現代技術設施落后,這些問題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必須要針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對這些問題進行逐一解決。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2.1缺少交流
在信息化時代,正確運用信息化引導能夠積極的幫助農業經濟發展。但是,目前來看,相關部門對農業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鄉兩級沒有與農戶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很難為農戶提供更好的市場需求信息;農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交流問題,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載體,不能使農戶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參考,影響農戶的收入水平。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區的地質、自然條件、農作物需求以及農業發展政策都存在著很多差別,因此,在進行農業經濟改革時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相關條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關部門應該正確引領農戶進行耕作發展,建立獨特的農業發展機制,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的農業經濟發展結構。
2.3資金缺乏
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體力勞動者是農民,農民的收入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都需要獲得國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讓農民感受到農業發展帶來的好處,就必須提高農業金融服務的質量和生活水平,沒有投入就沒有回報,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發展的資助,才能提高農作物的高產量高質量,促進我國農作物的出口貿易發展。
3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3.1農業在國際貿易往來的地位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出口貿易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農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農業為人們提供生活所必須的食品。此外,農業的發展為進出口貿易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使其成為了獨立的部門,推動了國際出口貿易的發展。
3.2農業發展為進出口貿易做出的貢獻
農作物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場需求只增不減,農業原料也是國家工業發展的必要材料。許多農業落后的國家必須要依靠進口農業產品保持農業發展的平衡,因此,農業經濟發展能夠提高進出口貿易往來,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2]。
3.3農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功能
1)糧食安全:農業發展為國家提供基礎的糧食儲備,保證我國糧食的自給水平,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建立糧食安全保障,實現我國宏觀發展戰略。此外,出口糧食在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也能為糧食短缺的國家提供食品保障。2)環境發展:農業發展必須要管理土壤保障農作物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循環種植農作物給予土壤養分,保護了生態系統,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發展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農業發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以及國際進出口貿易往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米高揚 李彥松 安思諾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2
前言
金融危機傳染主要包括基于國內金融泡沫化,貨幣危機向資本市場、銀行業危機轉變,進而發展成的全面化金融危機和通過具體渠道、機制使一國金融危機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傳播形成的更大范圍金融危機兩種形式,本文研究的國際金融危機傳染,主要指后者,這種傳染性主要通過貿易溢出、金融溢出效應實現,凈傳染、季風等效應也可能會有所體現。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傳染的體現
金融危機的傳染性是其產生、爆發、擴散和恢復等現象實現的前提,所以世界各國建立的金融危機預警系統也基于金融危機的傳染性開展,為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傳染問題產生系統的認識,筆者選擇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危機展開研究。
(一)亞洲金融危機
在上個世紀末期,我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出口貿易主要集中于勞動力密集的初級產品,導致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在貿易出口方面競爭性較大,在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東南亞國家和我國均受到嚴重的影響,但我國并未向東南亞國家那樣采取貨幣貶值政策,使我國的出口產品相比東南亞國家在價格方面存在較大的劣勢,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傳染以價格效應形式體現[1]。另外,在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下,日本、美國、歐盟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嚴重下滑,而這些國家軍事我國出口貿易的主要合作國家,這直接導致我國出口收入大幅縮減,國際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量嚴重縮減,收入效應被嚴重的削弱,可見在亞洲金融危機傳染性影響下,我國出口貿易中價格效應明顯而收入效應嚴重下滑,這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傳染的具體體現。
(二)美國次貸危機
雖然在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前,我國的人民幣也是處于匯率逐漸上升的狀態,但由于此時世界范圍內各國,特別是與我國長期保持貿易合作的國家經濟水平也表現出上升的趨勢,所以在進出口貿易需求不斷提升的推動下,人民幣升值對進出口貿易所產生的影響并不明顯。但在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世界整體經濟發展的狀態發生巨大變化,國際貿易需求嚴重下滑,此時我國人民幣的匯率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進一步提升,這直接導致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開展面臨巨大的阻力,價格優勢幾乎消失,使我國進出口貿易在收入和價格效應方面均嚴重下滑[2]。另外,由于我國在開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一般貿易方式和加工貿易方式分別表現出收入和價格效應,換言之兩者分別對對外需求和貨幣匯率的浮動會做出針對性的改變,所以在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爆發后,對金融危機傳染的抵抗能力并不突出,特別是我國加工貿易方式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并不存在明顯優勢的情況下,要想繼續占有貿易優勢只能通過縮減價格途徑實現,而人民幣匯率的增值,使此途徑的實現并不存在可行性,可見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開展難度之大。
結合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在國際金融危機傳染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價格效應被影響的最為突出,收入效應也被嚴重影響,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中貿易競爭優勢被嚴重打擊,進出口貿易的環境整體不理想[3]。
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傳染的策略
(一)注重改善我國進出口貿易方式
在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產生的債務和失業人口數量均大幅提升,導致國際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量嚴重縮減,我國雖然未明顯表現出債務和失業人口方面的問題,但整體上的經濟增長狀態也并不理想,整體處于低迷的狀態。在此背景下,我國要推動貿易進出口的發展,需要在原有的以出口貿易為主導的方式基礎上,積極推動進口貿易的發展,用國內人民的產品需求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4]。另外,考慮到我國過去以勞動密集型初始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產生的附加值極低,所以在國際金融危機環境下,要有意識的通過對外貿易企業引入先進的技術,提升附加值的手段,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升我國進出口貿易對國際金融危機傳染的抵抗能力[5]。結合以上兩方面,可以看出,我國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傳染性時,應有意識的通過進出口雙向貿易方式和技術密集型增加附加值的方式提升抵抗能力。
(二)注重調整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
我國在進出口貿易開展過程中,對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家的嚴重依賴,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進出口貿易受到嚴重影響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提升我國對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性的抵抗能力,需要有意識的削弱我國進出口貿易對這些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在此思路下,筆者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環境下,有意識的強化對國內市場需求的依賴,在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和強化金融危機傳染抵抗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換言之在國際金融危機環境中,我國應對國內市場需求狀態進行合理的刺激,是國內消費規模適當擴大[6]。例如,在產品生產方面有意識的擴大國內市場需求的產品生產規模,對生產的產品分配渠道進行優化等,這一方面可以拉動國內市場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帶動國內勞動力市場的發展,推動國民收入的提升,這在縮減國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促使居民收支平衡,推動國內群眾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均會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可見,在國際金融危機環境下,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的有效性。
(三)注重健全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相關政策
國家政策的引導直接關系到我國進出口貿易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抵抗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政策的調整和優化:首先,我國在政策上應有意識的限制高能耗產業進入我國,而更傾向與技術附加產業的進入,使外商投資結構得到優化,在此過程中,我國政策也要有意識的將我國部分加工貿易產業向其他國家轉移,進而使我國的產業鏈和技術生產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進而使我國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產品附加值不斷的提升。其次,從稅收政策角度為我國貿易產業調整提供支持,例如,通過稅收政策強化和西部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將東、西部之間的資源優勢有機整合,進而提升我國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抵抗能力。
(四)注重優化我國人民幣匯率機制
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后均表現出上升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現行人民幣匯率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嚴重削弱我國進出口貿易過程中對金融危機傳染的抵抗能力,所以,我國應有意識的對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調整,使其靈活性和彈性、合理性得到優化。結合國際貿易格局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我國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是我國順應時展的必然選擇,所以我國在對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優化的過程中,應有意識的對他國國際化貨幣的發展情況和發展經驗等方面參考借鑒,從中挖掘出適合我國人民幣匯率機制優化的有價值信息。
三、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在開展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已經認識到國際金融危機會通過某些渠道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干擾,使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面臨較大的風險,并在實踐中有意識的通過深入分析國際金融危機與我國進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針對性的非傳染渠道進行控制,提升我國的抗風險能力,這是我國在參與國際貿易過程中,順應市場環境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熊毅誠.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及其對我國的警示[D].蘇州大學,2010.
[2]孫國華.美國金融危機國際傳染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
[3]謝志超,曾忠東,杜江.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沖擊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12,03:88-93.
[4]陳守東,劉琳琳.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沖擊――基于貿易方式視角的實證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4:117-127+160.
地理位置、經濟政治背景比較
福建省作為我國一個沿海開放地區,地處我國東海之濱,面對臺灣,接近港澳,是距離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并且也是全國第二大僑鄉和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華僑港澳臺胞在推動福建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全國進出口高速增長的大環境,給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帶來了良好的氛圍,帶動和促進了福建的經濟騰飛。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國家政策使全省已形成多層次、寬領域的開發格局,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臺灣省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寶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經濟背景使得它更便于與祖國內陸和國際地區進行經貿合作。同時,臺灣與美國、歐洲、日本等東南亞國家也都有著大量的經濟貿易,與福建等內陸各省更是早有密切的民間文化交流。在兩岸尚未實現直接“三通”,經貿關系尚未實現正常化情況下,兩岸的經貿關系已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祖國內地已成為臺灣最主要的投資地、最大出口地之一及最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兩岸經貿關系對臺灣經濟正產生越來越重大的影響。
進出口貿易總體比較
“九五”期間,福建省累計出口額大約518億美元,比“八五”翻了近一番,年遞增10.3%。2000年,福建進出口貿易總量首次突破200億美元,達到212.23億美元,居全國第6位。2001年全省進出口貿易工作取得新的進展,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226.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出口139.22億美元,增長7.9%,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出口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6位;進口87.04億美元,增長4.7%,保持了較大的貿易順差。2002年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84億美元,其中出口17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75%;進口110.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7%。全省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同世界上20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全年出口上千萬美元的商品共有60多種。福建外貿發展已經呈現出由“求量”向“重質”的轉變。福建經濟快車之所以能夠長期迅跑,很大程度得益于外貿這匹強勁有力的“黑馬”。福建外貿發展呈現出五大特點,即: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檔次不斷提升;貿易方式有新的轉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貿易項目明顯增多;出口市場趨于相對均衡;對外貿易實現“順差順收”的良性局面;外貿經營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從1995年到2002年的進出口貿易指標上看,臺灣的進出口貿易呈現波浪式的起伏波動:2000年達到最高值,進出口總額為288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483億美元,進口額1400億美元;而2001年卻呈現出衰退跡象,進出口貿易總額甚至低于1997、1998、1999三年。在經歷了2001年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后,2002年臺灣省的經濟貿易開始緩慢復蘇,其主要原因來自于出口增長,1至9月,對外出口增長5.1%,其中對內地出口成為帶動臺灣產品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在國際經濟景氣尤其是兩岸貿易大幅增長的帶動下,臺灣對外貿易扭轉頹勢,對帶動經濟走出谷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島內的民間消費及民間投資仍然疲弱,使整個經濟呈現“外溫內冷”的狀況,全年經濟呈現低增長態勢。(見表1)
從以上具體數據可以看出,福建省的進出口貿易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而臺灣則呈現上下起伏波動的形勢。雖然福建省的進出口貿易在近年有相當快的發展,在全國也排名前列,但與臺灣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到2002年為止,福建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只為臺灣的1/10左右,進口額差距則要更大一些。因此,福建的進出口貿易要達到臺灣現在的水平仍然需要一定的時日。
進出口市場、地區比較分析
經過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的短短20年時間,福建省的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多元化市場戰略取得新的突破。以前,東南亞一直是福建外貿出口的傳統市場,近兩年,福建對世界各大洲的出口全面增長,特別是對俄羅斯、東歐、中東、韓國、非洲、中南美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迅猛。對香港和日本的出口占亞洲的前兩位;對德國、英國、美國也都有大量出口,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01年,全省實際商品出口國家與地區達193個,對亞洲出口61.9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值的44.5%,對美國、日本、歐盟、香港四大傳統市場合計出口97.8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值的70.2%,美國已經一躍成為福建最大的出口市場。
對臺灣省來說,美國是其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占總出口的23.7%,至今仍然穩定增加,從1996年的26.866億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34.815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14.6%,主要原因是美國的經濟景氣繼續擴大,臺灣對美國的出口(以信息通訊機器為主)有順暢的增長。其次,香港是臺灣出口的第二大市場,2000年出口額達31.336億美元。近幾年,中國大陸的出口劇增,從而導致對臺灣原材料、部件等的進口需求增大,臺灣經由香港對中國大陸的間接出口增長堅挺。日本是臺灣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但在1997年,對日本的出口由于口蹄疫發生而導致豬肉出口停止,另外也由于日本經濟恢復緩慢的影響而劇減,從1996年到2000年出口額平均為13億美元左右。對亞洲出口則為總出口的一半以上,且呈現快速增長,其中同上年相比,對日本出口增長44.1%,對東盟五國增長32.1%,對香港增長24.9%。因此,可以看出美國是福建和臺灣的第一大出口國。福建的出口有往歐洲和美洲擴大的趨勢,而臺灣的出口則逐漸向亞洲擴展。
進口方面,福建省對亞洲的進口主要來自于日本,最高時期(2000年)達到13.15億美元,對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較大量的進口;歐洲主要從德國、意大利及英國三個國家進口,最高進口額為1998年對德國的3.23億美元;美國也是福建省較大的進口國之一,且年進口量呈逐步遞增趨勢,從1997年的6.23億美元發展到2001年的8.08億美元。2001年,全省與世界上110個國家與地區開展進口貿易,進口50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與地區共有20個。
臺灣最大的商品進口來源是日本,2000年達到3.86億美元。其次是美國,由于臺灣的有關信息通訊產品的出口堅挺,導致對美國電子部件的進口需求旺盛,2000年達到最高值2.51億美元。但是臺灣對日本和美國的進口都呈現了逐年上下波動的形勢,可見國際經濟政治和臺灣內部的經濟變動對進出口貿易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同時,臺灣對韓國、馬來西亞、法國、德國也有較大量的進口。
進出口商品結構比較分析
近幾年來,福建省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外貿出口格局也不斷優化。初級產品所占比重進一步下降,工業制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二者的比例由1999年的17.4:82.6調整為2001年的9.3∶90.7。2001年全省初級產品出口13億美元,比上年減少近7000萬美元,占全省出口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6%降到9.3%,工業制品出口126.3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突破90%。2002年機電產品出口68.04億美元,同比增長41.44%,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9.1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2.34億美元,同比增長82.07%,占全省出口總額的18.62%。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成為拉動福建外貿增長的主要動力。電子行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業是通過利用外資改造發展起來的,新開發的出口商品有電視機、錄像機、電話機、電腦、音響、電子元器件等六大類,農業、食品制造業、建材、機械、石化行業等也通過利用外資得到很大的提高和發展。
同樣,在臺灣省的出口產品中,工業產品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2001年達到1462.15億美元,其次才是農產加工品和農產品。可見,福建的工業制品出口雖然占到全省出口比重的90%,但仍然不及臺灣的十分之一。在出口商品結構方面,電氣機器、電氣器材與機械均處于前兩位。臺灣對中國大陸間接出口的主要商品項目有:電機設備及部件、機械設備、塑料原料及制品、人造纖維絲、工業用紡織品等。其中電機設備所占比重最大,達到15.9%。另一方面,從增長率看,電機設備及其部件比1996年增長30.8%,鋼鐵制品比1996年增長29.5%,這兩項在工業產品中的出口增長率最為顯著。
進口方面,福建省的進口商品種類廣泛,主要以工業制品中的機器設備為主。2002年福建省機電產品進口62.08億美元,增長43.7%;高新技術產品進口28.68億美元,增長65.4%。而臺灣省的進口額中,原材料占最大份額,2000年達到897.78億美元,其次是資本貨物和消費品。福建進口的原料配件及設備所占比重相應提高到88.4%,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下降到11.6%。化學成品、紡紗織物、鋼鐵、機械及運輸設備等商品占絕大多數,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主要集中在郵電、汽車、輕工、食品等。在所有的進口商品中,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就有7大類。
伴隨著科技產品世界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臺灣進口的機器設備和零部件也不斷增加。臺灣與中國大擊的進出品貿易也有了相當的發展。受到民間投資活躍等因素的支持,臺灣對中國大陸的間接進口額,主要以農業、工業原材料為主,達到39.15億美元。
從以上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的進出口貿易及整個經濟水平都與臺灣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是與它們各自的經濟政策,政治背景緊密相關的。兩省的進出口貿易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也存在著各自的特色。總體來說,由于歷史、政治、經濟的原因,臺灣進出口貿易與福建省進出口貿易無論在規模上、速度上、結構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福建屬祖國大陸同一經濟體,這種與臺灣地區的差別是正常的,隨著改革開放,內地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投資、出口地之一,內地對臺灣的進出口貿易在臺灣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同時也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經貿合作。如果兩岸能夠消除人為的屏障,隨著交往的日趨頻繁,閩臺的進出口貿易將呈現越來越緊密、互補、共榮的特征。
參考資料:
1.楊維中,1997年臺灣的對外貿易――1998年日本貿易振興會白皮書:貿易篇,臺灣研究集刊,1999年第二期
2.石廣生,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與展望,國際商報,1998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