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2: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理解與傳承,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鐘櫻,現任成都市金沙小學校長。曾獲四川省特級教師、成都市勞動模范、成都市首批特級校長以及成都市語文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她發表的多篇論文和參與的多項研究課題獲國家、省、市級一等獎;主編了特色叢書《沒有“圍墻”的學校》和《走過十年》。
:鐘校長您好,成都市金沙小學于2007年9月正式開學,是一所年輕的公立學校。學校通過努力在不長的時間里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學校的辦學策略和辦學理念?
鐘櫻校長:我們倡導保護學生天性,激發學生潛能的教育方法。“追逐夢想,從心綻放”的辦學理念告訴每一個人:金沙小學是夢開始的地方,每一名學生、教師都能在這里追逐夢想,釋放潛能,綻放光彩。我們努力讓孩子們過上幸福的童年。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學校十分重視實驗教學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我們研究通過科學的環境創設來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
1.辦學策略
金沙遺址的發掘震驚了世界,將金沙遺址3 000年前的古文明與金沙國際新區的現代化嫁接,是金沙小學的立身之本。
基于對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的思考,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時代背景的認識,以及對青羊構建和諧教育的理解,我們充分消化、借鑒專家學者的觀點,提出了金沙小學的辦學策略:“開放、探究、均衡、和諧”,即開放教育、探究學習、均衡發展、和諧校園。
我們所講的“開放”是科學有序的開放,是在符合教育規律的前提下促進人和諧發展的開放;“探究” 是互動相長的探究,是學生個體團結協作、師生共同進步、知識能力全面發展、個性人格充分張揚條件下的探究;“均衡”是深度融合的均衡,是單項能力發展與綜合素質提高、個體發展與總體進步、區域發展與社會輻射深度融合的均衡;“和諧”是面向全體、關注個體、尊重主體的和諧,是傳承文脈、開拓創新、面向未來的和諧,是基于學校、家庭、社會大教育視野的和諧。
2.辦學理念
我校特別注重建造一所“沒有觀念圍墻、沒有心靈圍墻、沒有精神圍墻”的學校。以最人本、最合乎人性、最有利于人的發展為出發點,為每一名學生、教師,甚至希冀為每一位家長松綁;真正辦好激蕩心智、沐浴靈府、貞立人格、彰顯個性的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個“金沙小學人”的主體精神和創造潛能,為學生的美好生活和未來打下心靈亮麗的底色。
我們提出“追逐夢想,從心綻放”的辦學理念,這8個字的含義源于金沙太陽神鳥標志圖案,四周旋轉的神鳥預示勇敢地追逐夢想,中心四射的陽光預示內心力量的綻放。解讀這8個字是我校全體成員不懈努力的目標。我們的教育不為注滿一桶水,只求點燃一把火,真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諧發展、有特色地發展和可持續地發展。“追逐夢想”合乎天道、保護天性,“從心綻放”關乎人道、關照心靈。金沙辦學與金沙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都講究天人合一。
:金沙小學開放性的課程體系是教育教學方面的一大特色。學校發揮自身特點開發了很多有影響力的校本課程,如金沙探秘、幸福國學、體育“6+2”等。能否請鐘校長結合學校教學方面的科研創新為我們介紹一下學校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鐘櫻校長:我校以科學的教育觀、教學觀指導實際教育教學實踐,積極探索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模式。除了按課程要求設置學校課程,還優化學科課程、強化活動課程、開發環境課程,建立起一套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努力實現“生活課程化,課程生活化”目標。
現代實驗學校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而教育科研是這項系統工程中的核心工作。我校圍繞實驗學校提出的任務,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開展了很多專項課題研究。學校重視課程與教學資源的開發應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大膽嘗試、勇于開拓、積極創新。通過實踐課題,進一步優化課程資源,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研究水平,更有力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
近年來,學校先后立項并實施了多個具有特色的課題研究,例如:2項已結題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背景下的學校文化建設研究―金沙文化對我校學校文化建設影響初探》和《發明創新教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的子課題研究《發明創新教育環境的研究》)、1項國家級課題 (基于學校文化建設的館校文化互動策略研究―以金沙小學與金沙遺址博物館文化互動為例)、2項市級科研課題等。
中國教育學會課題研究
在實驗教學中,我校堅持為教育科研開路護航,為實驗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多年來,學校特別重視教育科研,教師參與率達到100%。
在不斷地科研創新中,我們開發了多門特色校本課程,且取得了不錯的教育成效。例如金沙探秘課程,就是根據我校地域特點,同共建單位金沙遺址博物館合作開發的。通過本課程的研究學習,學生將認識金沙的歷史淵源,熟悉金沙遺址的各種出土文物,并通過查找資料、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繼續探究金沙的神奇與奧秘。
除此之外,我校在學校課程生活化理念的背景下提出幸福國學校本課程構想,旨在開大智慧,養浩然氣。幸福國學課程不教條化、去功利化、去成人化,幫助學生真正領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精髓。我們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讓金沙小學每一位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涵養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健康成長。幸福國學主要通過經典誦讀、經典寫作、金沙故事會、傳統體育項目等途徑實現國學浸潤人生。
體育學科校本課程也是我校重點發展的特色校本課程。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強身健體,培養他們愛好運動的習慣和素養。我校設置了體育6+2課程,即每年掌握1項體育運動技能,2項傳統游戲項目,將體育課程和傳統游戲相結合,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傳統文化,在玩中學、在玩中鍛煉。
:金沙學校擁有開放式的校園環境,無論是開放式的圖書館、教室還是辦公室都顯得很有新意。學校打造開放式校園環境時配備了很多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裝備,請鐘校長具體介紹一下學校的教學資源和技術裝備,這些教育裝備如何讓金沙小學熠熠生輝?
鐘櫻校長:我校現有A,B兩個校區,有43個教學班,學生1 600人左右,規模和硬件在市區內都處于領先地位。學生活動場地設置規范,教學功能用房配備齊全,擁有用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專用活動場所。其中信息技術配備達到成都市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標準。圖書資料40 000余冊,學生用書、教師用書、期刊及裝備種類齊全,品種豐富。
學校A區的總體規劃按照教學、體育運動、生活等不同功能進行了合理分區,校園內建筑按照衛生防疫、照明、防火等有關規定進行了配置。設置了相應的各類功能室和普通教室,以滿足學生在學校內參加各類教學活動,包括體育活動場環形跑道1個、球類場地3個;室內體育活動場所設置了乒乓球室、舞蹈室和跆拳道室。實驗功能室配備齊全,其中校園網1套、科學室3間、音樂教室4間、美術教室3間(其中國學書法教室1間)、計算機教室2間、電子閱覽室2間、安全教室1間、多媒體功能室3間。每個教室、功能室均配備了液晶電視機、實物投影儀、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實現每一間教室都是多媒體教室的目標。
開放式的圖書館
金沙小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科學追逐夢想為主題構筑的開放式學習環境,具備較完善的功能,通過物質環境、人文環境的建設,營造溫馨舒適的生活化學習空間,鑄造和諧教育。校園里所有設施都是針對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設計的,文化墻、小腳印、七彩的夢、成長的高度、開放式圖書館、開放式藝術館,沒有講臺的教室,通透的教師辦公室讓教師與兒童拆除了心靈間的“圍墻”,專業的功能分區提高了教學效率,實現了學校信息化。
:學校在創建了優質教學資源后,需要通過科學的管理體系保證現代化教育教學裝備正常運行并發揮其最大功效,在這方面金沙小學擁有什么樣的管理體系?又是怎樣運行的?
鐘櫻校長: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實驗教學領導小組,制定各項實驗教學使用、管理制度。實驗教學小組制定《學校實驗教學工作計劃》,負責實驗教學的常規管理。學校配備了科學、圖書、信息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科技等實驗管理人員,承擔實驗教學各功能室的內部管理與運行工作。學校在進行實驗教學工作的同時通過教研組實行條塊結合、分層管理,在內部建立了層次清楚、分工明確、責任落實的學校實驗教學管理體系。
我們認為實驗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樹立了現代的實驗教學理念。(1)實驗教學遵循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2)實驗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精神。(3)實驗教學體現學校現代化的需要。
科學規范的實驗裝備管理方式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裝備,使其發揮最大作用。我們認為課程標準是裝備的依據,優秀的裝備可以促進教材的建設,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進,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追求裝備的人性化、效益化和資源共享。例如分組實驗桌、六面體音樂椅、推拉書寫板、多功能演示講臺等,方便師生使用;充分利用網絡系統實現資源共享,讓師生、家校、校際、主管部門與基層學校、學校與社會之間都能利用網絡進行交流。
學校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管理,將計算機搬進實驗室,并把實驗器材、實驗計劃、學校基本信息及其他教務信息等錄入系統,采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實驗教學與管理,擺脫了傳統記賬式的實驗教學與管理模式,實行計算機無紙化、網絡化、信息化管理。與學校教育的信息化、現代化發展相吻合,促使實驗教學與管理同現代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加強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實驗教學與管理的透明度,提升了實驗教師的工作效率。
: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形成區域聯動,帶動區域整體發展都是具有很大促進意義的,貴校是如何看待這種聯動作用的?自身在區域發展中又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
鐘櫻校長:學校一直堅持“立足金沙、放眼未來”的發展構想,在保證自身教育教學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為區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校發揮青羊區現代化標桿學校示范作用,組織承擔了“2007中國科技年會”“2009年全國現代化教育論壇”“市級骨干教師培訓活動”“青羊區后備干部培訓會”“青羊名師講壇”“青羊區校長學校培訓”和2010年省級“除陋習,樹新風”專項活動以及2012年省級消防安全教育普及宣傳活動等多項大型活動。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視覺語言。色彩作為電影藝術造型的一個重要的視覺元素,除了能像繪畫那樣還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還能傳遞感情、表達情緒。色彩不但可以表現思想主題,刻畫人物形象,體現時空轉換,創造情緒意境,烘托影片氣氛,更是構成影片風格的有力藝術手段。在張藝謀的電影中,紅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顏色。無論是電影《紅高粱》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都將紅色演繹得淋漓盡致。《紅高粱》開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大塊的紅色和黃色所構置的畫面,影片中,十八里坡的貧瘠荒涼,紅色的花轎在黃土飛揚中顛簸起伏,其中“顛轎”一場戲很經典,紅色花轎與環境的土黃色形成一種反差色,紅色布匹與染房的和諧、不同顏色的服裝與沙漠對應所產生的不同的含義、回憶的色彩斑斕與現實的暗淡無光……就像一幅色彩畫,整體大色調中細節處處都有不經意的對比,都體現出張藝謀對色彩把握的整體性構想。
紅色本就是中國文化中最常使用的色彩,紅色在中國人的意向中除了喜慶色彩之外,還象征著勝利、紅紅火火,象征著強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象征著人物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的情感特征。此外,以紅色為基調,還可以利用色彩對人的視覺沖擊,激起觀眾的愛國情懷,喚起民眾的共鳴。
除了紅色之外,在之后推出的電影中,張藝謀還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使用了灰色。此部電影摒棄了傳統的中國紅,而是在灰色調和十三釵們色彩斑斕的變化中,顯示出影片中戰爭的殘酷、人物內心的豐富色彩、價值觀的轉變和個人價值的升華,映射出了中國文化中對色彩的渲染和運用。
這些色彩的渲染和運用無一不是對中國文化的詮釋,也象征著中國電影文化的進步,從最初最傳統的單一紅色的渲染到多種色彩對比的出現,中國電影業也從最初的展現中國農耕文化一方面,開始從更深層次挖掘中國文化,試圖更理性、更深層次地喚醒國人對自身文化甚至歷史的正視和探究。
二、電影主題從鄉土文化向城市文化的發展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農耕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傳統中庸思想的禁錮和孔孟思想的深入,也使得大眾甚至導演的視覺往往都落在中國的鄉土文化中。因此,中國傳統電影的視角也往往從鄉村開始,農民形象深入人心,張藝謀早年的電影《紅高粱》、《秋菊打官司》無一不是鄉土電影的代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質之一。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原型大都來源于現實生活“現實中的人物往往比較復雜,具有多面性”鄉村電影中農民形象的臉譜化,使人物形象的飽滿度和故事情節的吸引力。但是鄉村電影的內容往往會讓西方文化認為中國文化中只有刻板、落后、愚昧甚至專制的中國鄉土形象,因此后續的中國電影開始走向城市。
電影《金陵十三釵》則是站在歷史的角度,還原了中國歷史,從歷史的角度,描述在非常時期,中國人對自己、對民族及對國家的理解和成長。中國的電影不再局限于對鄉村生活的表述,而從國家、民族的視角映射中國的民族文化,映射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的轉變。
三、電影中所折射的中國女性的個人覺醒與成長
無論中外在傳統文化中,女性形象總是圍繞兩個對立面展開的:第一類是受歧視的女性。男人與女人從出現起,就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長久以來,男人的價值總是高于女人,到處被賦予積極的意義,他們總是優秀的和受贊美的對象;而女性則處處劣于男性,所起的都是消極作用,她們不但魅力被否定,而且總是跟惡毒與放蕩聯系在一起。第二類是受到頌揚的女性。女性相夫教子的天職和為家庭自我犧牲的精神越來越多地受到贊美。
張藝謀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體現了中國女性的個人覺醒和成長。從最初的電影紅高粱,導演張藝謀遵從原作者莫言的思想,還原了他描繪的女性世界,在再現歷史的基礎上展現出女性在那個年代的壓抑和頑強。《紅高粱》中展現了九兒形象鮮明的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努力向上的女性形象,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她努力掌控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具有鮮明的獨立意識和勇敢反抗世俗的精神。影片中的九兒勇于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形成鮮明的性格特點,她試圖走出男人為自己劃分的家庭世界,和男人一起抗擊日寇,這個過程表現出了女性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愿望,同時也展現出了她的勇敢和前衛,顛覆了封建禮法的觀念。同樣是抗擊日寇,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從女學生對風塵女子的好奇、懷疑到懷念尊重,到風塵女子對女學生的不在意輕視到彼此之間的互助成長,讓他們從世俗的視角中,從對傳統的遵從和背叛中,共同成長,從社會的視角從民族的視角,體現中國女性的成長、覺醒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
美術是一門將視覺形象通過有技巧的繪畫技術將之以二維或三維形象呈現出來的一門藝術學科。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學生會更容易形成空間意識和形象意識,這對其他科目的學習具有很大幫助。學生通過觀察,然后想象并構思整個過程和圖像,創作出蘊含自己個性、情感、意圖的視覺形象,這就是美術的創作過程。學生能夠將美術技能與其他學科知識、自覺地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運用自己特有的美術表達傳達自己的思想,這就是美術學科中蘊含的文化理解素養,創造過程蘊含了審美情趣,體現了學生個人對世界的整體認知和印象。
一、高中美術教學對文化理解的促進作用
1.引導學生建立文化理解認知
高中美術教學的開展可以實現學生不同興趣的轉移,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學習興趣,在美術學習中建立對文化理解的認知。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部分學生沉迷于虛擬世界,阻礙了他們觀察現實世界。高中美術教學是喚起學生重新認識世界興趣的重要途徑,開展美術教學能夠實現對學生不同興趣的轉移,從而使學生在現實世界中尋找興趣,發揮想象,通過創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美術表達中慢慢建立對文化理解的認知,實現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2.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每個人對同一對象的審美感受都是不同的,受審美能力的影響,學生對同一對象的審美往往會出現差異。此外,僅僅停留在審美欣賞階段是不夠的,學校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基礎審美和欣賞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嘗試做文化藝術的傳播者。
3.促進學生全面培養文化理解核心素養
高中美術教學在本質上區別于其他學段的美術教學,其更像是對零散知識的系統歸納。高中階段的學生能夠形成對美術的認知,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養。部分高中對美術教學不夠重視,忽視了開展美術教學的意義。實際上,美術教學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文化理解能夠讓學生學會尊重多元文化。因此,學校必須重視美術教學工作,將工作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全面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養。學生是美術學習的主體,也是掌握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主體。在現代社會中,學生會感受到各種各樣的美術形式,通過了解,能夠形成對美術形象完整、系統的理解,感受到文化多樣性的美。同時,美術是一種利用各種介質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載體。通過一定的美術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建立對藝術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從而學會尊重美術作品,增強文化自信,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文化理解與其他素養的關系
1.文化理解與藝術感知
文化理解是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章探討的重點內容之一。文化理解就是從文化角度賞析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藝術,學會尊重、理解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內涵。文化理解建立在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基礎之上,不同國家的美術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美術為人們提供了鑒賞美和的基礎與途徑。藝術感知是讓學生從藝術角度分析美術作品的關鍵,文化理解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其他國家文化的需求之上,是讓學生學會尊重并理解其他國家文化的基本條件之一[1]。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出現差異是必然的,學生從藝術的角度出發,才能增強對世界藝術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理解、珍視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通過美術學習,學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養,在文化差異中學會尊重、理解自己國家及其他國家的傳統文化。
2.文化理解與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藝術涵養的體現,是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生構建良好的精神文明環境。審美情趣離不開美術學習,高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但往往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對一些特殊的文化仍然不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文化理解核心素養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品位,使其在審美中修身養性,體會藝術的美。審美中的“審”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學識,因為每件美術作品都蘊含了創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創作者所屬國家的文化。因此,審美建立在“審”識基礎之上,通過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學生能感受到美術的魅力,把握創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過作品與創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學校通過對學生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使學生獨立地認識、感受美術作品的魅力。
3.文化理解與創意表達
創意表達是學生表達自身構思和聯想的途徑,也是展現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文化理解是學生創意表達的基礎,學會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積極開展創意實踐,發揮創作想象。教師要通過美術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聯想、想象以及實踐,明確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和認知。創意實踐的產生基于人類認知世界的需要,通過創意實踐,學生能夠完成對想象和聯想的現實化轉變,化虛為實。這也是學生認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綜合體現。
三、培養高中生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策略
1.注重情境,以美術體驗為基礎培養文化理解核心素養
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是培養其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基本條件,以美術體驗為基礎,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不斷增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養。在體驗中教學,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首先,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美術作品鑒賞的情境,多開展實踐教學,組織戶外教學活動,春暖花開之季、落葉紛飛之時都是開展戶外繪畫學習活動的良好時機。如,在《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一課中,教師可以在前一天走訪適合戶外學習的地方,提前通知學生和學校,第二天帶領學生在指定地點進行戶外寫生。高中生的紀律性比較強,便于管理。不同學生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通過觀察,學生會對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并將之呈現在畫紙上。同時,這種體驗式教學也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增強學生對自然的熱愛。
2.先學后教,以學生為主體培養文化理解核心素養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美術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主要目的。教師要想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養,就應該在美術教學中尊重和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在美術課堂中,教師要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自主探索美術課堂。教師可以大膽地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運用多媒體等教輔材料,在課堂上分析、鑒賞不同國家美術作品。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自主發揮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對作品進行合理的解讀,然后大膽創作,以最大限度地探索美術作品的文化意義,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意蘊,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此外,學生要在鑒賞其他國家的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養,學會尊重并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藝術,打開眼界,積極傳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如,在《從傳統到現代》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制定三個教學目標:第一,了解東西方文化碰撞對中國藝術發展的影響;第二,了解中國美術走向現代化的進程;第三,了解西方現代派的代表作品和概念。在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從傳統到現代,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文化碰撞帶來的成果。在第2課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與塞尚的《靜物》,比較兩幅作品,從色彩和圖形切割中找到二者的共性。此外,學生需要分組再一次觀察蒙克《吶喊》、馬蒂斯《舞蹈》等作品,從作品流派、內容、特點等方面賞析,找到它們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在該課的學習中,學生能充分感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交融,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養,學會尊重差異并珍視不同國家的文化藝術,在此基礎之上傳承我國優秀的文化藝術。
3.教師引領,以課堂為重心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養
美術課堂是讓學生發現美、體會美、創造美、欣賞美的重要陣地,美術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為中心開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收集、整理優秀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美術作品的美,在賞析作品的同時激發自身的想象力和創作熱情,并形成能夠體現自身創意的創作方法。這種欣賞、激發、創造的過程被稱為培養學生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的過程,教師要發揮課堂重心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我國不同時代獨特的民族文化,發現不同時代文化的閃光點,如原始社會的制陶文化、奴隸社會的青銅文化、秦漢以后到清朝的文化以及現當代百花齊放的藝術成果,進而讓學生真正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精神。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為課程目標,使學生理解自然風貌與美術作品的關系、地域風貌與藝術流派的關系,領略民間美術中各異的風土人情,對民族藝術文化形成具體的認知和感悟[2]。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在賞析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發現多元的藝術美、感受多元的文化美,讓學生通過比較客觀地認識美、評價美。這些都是文化理解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平等的目光、包容的心態尊重和理解美術作品的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藝術的美,認識到美術作品是世界文化藝術的瑰寶,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結語
高中是學生發揮想象、實現創意的最佳表現階段,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礎上的高中美術課程是富有文化傳承意義的課程,是將傳統文化與學生創意、想象結合的絕佳途徑。藝術創造需要新鮮的活力,文化理解與傳承需要新鮮的血液,教師要將二者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傳承文化,讓學生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中美術教師應把握教學中的關鍵節點,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在探討美術無限可能性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舞蹈藝術中音樂與舞蹈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文化藝術的包容與傳承中,舞蹈與音樂可以通過“搭車”發展,在本質性合作之后,從而實現該藝術的最佳呈現。在文化融合這一大背景下,舞蹈藝術如果想要實現大眾廣泛認同,就必須立足文化的包容性與價值力,舞蹈藝術與音樂藝術之間實現“融合發展”是極其可行的。首先,主要是因為:舞蹈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開放與包容的藝術。所以,任何一種內涵優秀、形式多樣的文化素材,都能被應用其中。對于我國來說,音樂藝術極為多樣,這些內容,都能夠被具體融入和應用于整個舞蹈表演之中,從而造就最佳藝術表現。其次,對于任何舞蹈藝術來說,其在展現與表達過程中,都無法缺失音樂藝術。對于我國來說,多種風格和內涵類型的音樂藝術,恰恰都是被應用于舞蹈藝術之中的音樂內容,所以,兩者融合極具基礎。結合茶文化的融合理念看,舞蹈與音樂之間的“包容”也讓兩者都得以生動呈現,從而實現了藝術傳遞與應用的最大價值。最后,音樂與舞蹈相融合的過程,恰恰也是舞蹈藝術自身價值展現的過程。對于舞蹈藝術來說,作為一種生動、客觀的文化詮釋,要注重綜合考慮文化環境的應用需要,因此,從一定程度上看,只有選擇合適的傳承與表演載體,才能實現音樂藝術的價值。舞蹈與音樂藝術的內涵融入,并且以新的藝術形式來融入我國的文化環境之中,這一過程中,也實現了舞蹈藝術的價值表示。事實上,當前文化藝術發展趨勢中,充分詮釋了多元融合這一發展大勢,舞蹈藝術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機制,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夠讓舞蹈藝術實現其價值力和影響力。
2舞蹈藝術中音樂藝術與舞蹈的融入價值
舞蹈藝術在發展與融入傳承之后,從單一的舞蹈動作,發展為詮釋藝術性與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在當前舞蹈藝術普及與傳播中,面臨文化包容的問題。所以,如何才能更為有效的消除文化傳承與藝術融入之間的差異性,并在舞蹈藝術的表現中,詮釋相應的文化理念和藝術特色,就至關重要。所以,將各種音樂與舞蹈藝術相融合,才能實現舞蹈藝術的“內涵化”與“藝術化”詮釋。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舞蹈藝術在發展與表現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內涵化”詮釋,同時也要從多元文化包容的可行性出發,通過理性分析舞蹈藝術中所包含的各種元素,從而實現文化傳遞與交流的最佳效果。這恰恰也是茶文化內涵化、系統化發展的關鍵。當然,我們也要對音樂與舞蹈藝術的關聯性與價值內涵形成科學認知。對于舞蹈藝術來說,在該藝術具體發展和全面傳承時,不僅需要生動表現每一個舞蹈動作的美學特性,也需要注重選擇生動、合理的輔助素材,通過合理詮釋與表達,從而實現舞蹈藝術的內涵色彩。音樂就是整個舞蹈藝術中極具價值展現力的元素內容。因此,在當前多元文化融合與交流下,舞蹈藝術,也需要將多種文化理念與藝術元素融入其中,通過多種精神的合理詮釋與生動表達,從而塑造舞蹈藝術的最佳呈現。
3物質傳承與精神詮釋:茶文化體系的價值剖析
茶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精髓,無論是該文化的物質屬性,還是其中所包含的多種精神理念與文化元素,都是茶文化價值力的生動展示。茶從一種物質元素逐漸發展為多樣化的文化體系,正是茶文化價值推動下的結果。從茶文化的發展歷程看,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關于茶的價值認識,但是此時受到生產力的局限性與約束,茶僅僅是一種貴族生活元素和藥材。雖然魏晉時期,茶的影響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更多僅限于文人雅士的生活傳遞,其并沒有實現理想的價值力。唐朝時,社會生產力大大提升,茶葉的種植規模與產量大大提升,這就為茶葉的廣泛普及提供了可能。隨著大眾飲茶風氣的不斷構建,茶文化,至此就成為影響大眾生活的重要因素。在茶文化傳承與應用時,不僅僅在于茶的健康價值與文化屬性,更關鍵在于茶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生動的精神理念。其中所展示的多種精神,都是當前我們理解茶文化和應用茶文化的關鍵所在。其一,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背后正是該文化能夠包容一切事物和理念的結果,茶文化是包容性文化,無論是各種文化形式,還是理念都能夠被融入和應用與茶文化之中,茶文化的表達與應用,正是從包容一切出發的,而包容也造就了茶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其二,茶文化中,也向我們全面詮釋了創新精神的價值影響。茶文化是一種創新性文化,無論是文化自身的表現形式,還是其內在,都需要在不斷創新之后,來創新性展示與表達。其三,茶文化也是一種人文化理念,無論是茶文化的內容,還是這一文化的價值詮釋,都是大眾實踐之后所形成與推動下的結果。
4從茶文化視野看舞蹈藝術中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04
伴隨著“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持續升溫,經典誦讀在我國中小學教育實踐中的熱度也在持續升高。其影響由局部到整體、由個別到普遍,從有識之士之憂、媒體力量推動、社會教育嘗試到學校教育呼應,成為今天許多學校極力展示的特色教育活動,并作為學校文化、辦學特色、德育工作的標簽和創新點。對于經典誦讀,大家并不陌生,曾經被稱為“兒童讀經”或“中華文化誦讀工程”。讓學生從小借助于經典這一載體,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吸收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啟迪心智,增強人文底蘊,不失為一種對民族、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都有益的重要舉措。
一、經典――圣人之言的教育價值
什么是經典?有人說,“常念為經,常數為典”,認為經典就是經得起重復,常被人想起的東西;有人說,經典就是圣人的所言所著,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結晶;還有人將其確定為:經過歷史選擇的“最有價值的書”,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是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雖然說法各異,但不難看出,經典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歷經千百年積淀下來的精神財富,它不受時空的局限,經過歷史煙云的蕩滌依然璀璨亮麗,隨著時光的流逝依然亙古不變,具有真理的恒常性,是能夠照爍古今的圣人之言。經典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以《論語》為例,古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自西漢起,論語就成為中國人的必讀之書。雖然不同時代對論語文本的解讀不同,但其作為經典的價值并不在于對文字的重建,而在于對其內在真理的深層把握,以期幫助現代人提升自身修養,塑造自身人格,進而能夠正確地對待人生、社會與自然。
毋庸置疑,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消弭,其價值更會歷久彌新,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指針,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根本。具體而言:
1.經典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祖先創造出來的燦爛文明,是人類社會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有效保證。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傳承經典就是傳承文明,傳承經典就是傳承中華文化。
2. 經典蘊含著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熏陶著一代代的中國人,孕育出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情懷。這表現為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使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情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
3. 經典彰顯著一個民族的人格品質,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起中國人的人格素養。對仁義禮智信等理想人格的追求,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人道理的反思,都是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有助于培養具有傳統美德的現代中國人。
為何要在小學開展經典誦讀?總結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文獻不難看出,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強調經典誦讀的工具性價值,認為通過讓小學生誦讀,首先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識字量,在強化對字詞的印象的同時,還能夠認識更多的字詞;其次,能夠培養小學生的語感,打下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再次,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經典中的語言和詞匯,是小學生寫作最好的范例;另外,引導小學生對經典的背誦,也有助于提高其記憶力,促進其記憶水平的發展。[1]二是強調經典誦讀的人文性價值。首先,認為經典誦讀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品性修養,在潤物細無聲之中陶冶情操;其次,經典誦讀可以增長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小學生開拓視野,強化領悟能力;[2]再次,經典誦讀可以培養小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養成誠信、勤勞、忠孝、仁愛等人格特征。
如果只從“經典”出發,作為一種教育內容,經典之中蘊含著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和人文性價值;但“誦讀”作為一種教育方法,能否真正實現經典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和人文性價值呢?答案并不樂觀。誦讀經典的確能夠增加小學生的識字量、語感,也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記憶力,實現經典教育的工具性價值,但小學生品性、智慧及人格的發展,主要體現為一種精神文化,僅僅靠朗讀和背誦,無法真正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也難以實現經典教育的人文性價值。
二、誦讀――難以承受文化傳承之重
我們認同經典的教育意義,也能夠看到經典對于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學生自身修養的作用,同時也能夠意識到,弘揚、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是教育者的責任和義務。但目前的問題是,誦讀能否真正實現經典的教育價值?不論是誦讀還是默讀,雖然能夠達到促進記憶的目的,卻無法直接轉換成學生的思維和智慧,更難以煥發起學生的情感和人格。因此,將誦讀作為經典教育的唯一手段,既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也無法真正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目前對小學生開展的經典誦讀教育,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主要是讓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其中以《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孝經》《大學》《中庸》《孟子》等蒙學讀物為最,且明確提出,小學生經典誦讀,就是在兒童記憶力發展的黃金階段,去朗讀、背誦古今中外的經典名篇。這樣的經典誦讀體現了三個核心:一是教材必須是經典;二是教育的對象是兒童;三是不求理解只求熟讀背誦。這種只誦讀不思考的教育方式,除了培養小學生的記憶力之外,是否能夠達到傳承中華文明、熏陶人文精神及培養健康人格的作用?仔細想來,的確無法得出令人樂觀的結論。
因為熟讀背誦的只是經典之中的語言信息,而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其核心在于它所承載的文化精華。語言可以通過誦讀加以記憶,而經典中所蘊含的文化精華則需要予以創造性解釋,需要進行現代性的解讀。從文化的視角加以分析,經典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符號問題,它承載著一系列精神文化的理念,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要想透析其中的文化密碼,達到弘揚和傳承文化的目的,只有記憶而沒有思考是不夠的。文化傳承不同于知識的傳授,不僅要讓人知道和記住,而且要全方位地融入到自身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甚至融入到自身的行為方式中。“在學校教育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了解關于文化的知識,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把傳統文化作為自身適應環境的機制;文化的傳承需要讓個體把特定的文化當作自己適應外界環境的機制,并能表現出特定的思維和行為方式。”[3]何謂傳承?傳承代表著傳遞和承接,文化的傳承就是對文化的傳遞和承接。經典誦讀能夠起到文化傳遞的作用,但誦讀未必能夠入心入腦,能夠背誦《弟子規》,不能說就是承接了中國文化,文化的承接需要將《弟子規》中蘊含的文化理念融入到自身的思維、情感與行為之中,并通過自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及行為方式等表現出來。
三、轉識成智:文化傳承的實現過程
經典誦讀如何實現文化傳承的使命?這需要借助文化傳承的實現過程加以分析。經典誦讀中的文化傳承過程,實際上就是借助經典這一文化載體,完成外在的文化傳遞與內在的文化承接的過程。傳遞與承接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延續性,隨著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展開,依次表現為緊密相連的文化外在傳遞過程和文化內在生成過程兩大階段。而不求理解只求熟讀背誦的教育方法就意味著:或是只將經典誦讀定位于文化的外在傳遞過程,注重選擇什么樣的經典進行內容傳遞;或是把文化傳承機械理解為“傳遞―接受”的過程,單純強調外在的行為表現,不考慮學生的內在需要,都會使得傳遞的經典內容與學生的內在需要存在較大偏差,忽視了學生自我養成的作用,忽視了文化傳承的內在生成過程。其問題的癥結就在于沒有能夠把握住文化傳承的完整過程。
如何借助經典這一文化載體完成文化的外在傳遞與內在生成的完整過程呢?首先,通過誦讀將經典的語言和文學內容傳遞給學習者,實現文化的外在傳遞過程;其次,通過內化的方式,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經過學習者的不斷構建,實現心理結構、功能的不斷優化,并通過主動的信息加工,從而導致學習者認知、情感和行為的不斷變化,以完成文化的內在生成過程,最終將經典中所蘊含的文化精髓轉化為學生的人格智慧、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這一觀點表明:
1.小學生對經典內容的接受,不是一個被動記憶的過程,而是對自身已有認知結構的同化與順應,這一過程是借助于經典內容的傳遞進行的,但這一傳遞過程不是知識經驗的單一、單向傳遞。小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是新知識的生長點,在信息的輸入、貯存和提取的全過程中,都有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蘊含其中,包含著認知的雙向、動態的相互作用。
2.小學生對經典內容的接受,是一個心理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并不是對輸入信息的被動記錄,而是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知識是不能傳遞的,它只能由學習者主動去建構,小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對新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
由此不難看出,文化傳承的內在生成過程,是將經典中的文化理念加以內化的過程,因為人的一切知識、能力與態度等都是從外部獲得的,能否被學生內化就尤為關鍵。內化的問題最早由法國社會學派的代表人物杜爾克海姆提出,其含義是指社會意識向個體意識的轉化,即意識形態諸要素移植于個體意識之內。此后,法國心理學家讓內也對內化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地接收成人強加于他們的各種社會行為方式而加以內化,也就是說,內化是一種顯示社會準則逐漸成為個體價值一部分的過程。
心理研究表明,只有真正內化了的知識,才能成為指導人類行動的根本原則。任何知識的單向傳遞,如果不能讓學生從內心接受和認同,而僅僅依靠簡單灌輸等手段作為途徑,是不可能真正長久堅持下去的。“中華文化的傳承絕不是照相式的一成不變的延續,而是包含更新、超越在內的復雜變化過程,既包括自發的方式,也包括自覺的方式。所謂自發的方式,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而自然習得;而自覺的方式,需要經歷一種特別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機制,通過系統學習而習得。”[4]因此,文化傳承的內在生成過程,應當是教育者與學生之間,以價值觀為載體進行的價值互動的過程。這一價值互動過程,并非是簡單的“傳遞―接受”的被動形式,學生的原有價值觀、學生自身價值接受的狀態,都會對文化傳承的效果產生影響。只有在價值互動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文化理念的內化及小學生精神品質的內在生成。同時,文化傳承效果的達成,還需要學生個體自覺進行的自我體驗和自我完善,把“外在的必須”變成“內在的應當”。只有經過一個人自我內心體察、自我修煉,才能把經典中客體的文化內容轉變為主體的文化信念。真正的經典誦讀教育的效果,必須經過學生個人的自覺選擇和內心體驗,惟有形成經過主體思考的信念,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不可否認,當前經典誦讀的教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教育對象主體性的漠視,沒有考慮到經典教育的內在生成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經典誦讀的教育過程中,應當讓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與學生的對話交流之中,因為學生不是被動學習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學習的參與者,他們會以自己的經驗、自己的體會參與對話與交流。
總之,經典誦讀作為一種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不應只關注其工具性價值,更要關注其人文性價值。經典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只能實現文化的傳遞功能,傳承的只是文化的驅殼;只有立足于經典教育的人文性價值,才能完成文化的承接功能,才能傳承中華文化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民族精神就沒有了安頓,心靈就沒有了家園”。[5]只有把握住文化的靈魂,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何全斌.小學語文經典誦讀價值研究[J].讀與寫,2015(2):177.
[2]閆石.小學生經典誦讀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8):77.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2)04-0071-05
收稿日期:2012-06-14
基金項目:2011年湖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科研項目“基于跨文化傳播理論的衡陽旅游資料翻譯理論與實證研究”(11C1119);2010年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的衡陽旅游資料翻譯研究”(20101D038)。
作者簡介:陳艷君(1978—),女,湖南益陽人,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等方面的研究。
一、引言
大學外語教師(下稱外語教師)是大學外語教育的保障,培養外語教師跨文化理解能力既是全球化語境下外語教育的需要又是大學外語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外語教師是溝通學生本土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橋梁,其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強弱將從根本上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素質及其最終的文化習得及運用。但是由于長期受傳統外語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外語教師普遍存在知識面過窄、功利導向過重、人文陶冶和跨文化理解能力過弱等缺點[1],外語教師慣于側重詞匯語法等純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語言中所蘊涵的豐富社會文化因素。這既不利于學生對目標語文化的習得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建構既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之長又以開放的心態接受目標語文化的價值體系。因此,對大學外語教師進行跨文化理解能力培養勢在必行。
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人們對跨文化理解能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已經作出了一些開拓性的努力,但是對跨文化理解在外語教學中的價值研究仍顯不夠,對外語教師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及其養成的研究更加缺乏。首先,理論上我國學者在多元文化之間有“重存異輕求同”的傾向,沒有充分意識到兩種甚至是多種文化之間的相同相似點對成功地跨文化交際和理解更具指導意義,更少有學者將本土語文化從全球化視野下去加以考察并將其納入跨文化研究范疇[2]。沒有了本土語文化的研究何以稱得上跨文化研究?這種重灌輸目標語文化輕融合本土語文化的傾向應當警惕。其次,受由研究“教”向研究“學”重心改變的影響,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顯得十分薄弱。具體到跨文化研究領域,很多學者將更多探討焦點定格在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與理解能力的培養上,而對外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與理解能力的研究則相對薄弱。
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將文化覺醒與文化自覺概念引入外語教學,結合我國外語教師跨文化理解能力現狀,對大學外語教師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養成路徑進行系統研究。從研究者所使用的概念術語來看,學者們采用得多的是“跨文化交際、跨文化傳播、跨文化理解、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意識”等。筆者則采用外延更廣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作為關鍵術語,指外語教師在文化覺醒與自覺基礎上通過對外語教學中兩種文化(或曰“跨文化”,即本土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異同性的認識和辨析,將其活化于具體外語教學過程中以達到外語教學目的而形成的對兩種語言文化的關系和差異的認識,最終達成兩種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間的交流、融通以及把握其本質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中國法制史作為現今我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的核心必修課,既是一門法學體系中的基礎學科,也是歷史學分支學科。作為一門以文史哲及法學基本知識做基礎的、艱深的學問,具有貫通古今、涉獵廣泛的特點,從古至今不乏杰出學者關注研究,成果斐然、資料浩繁。由于學科研究領域時間跨度大,內容龐雜,不僅蘊含著中國數千年來依法治世的成功經驗和歷代法律智慧,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和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人文內涵。[1]因此,中國法制史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一、中國法制史教學在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
(一)使教學對象更深刻地理解、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中國法制史學科作為法學與歷史學的交叉學科,其教學過程可以使教學對象更加理性地從法制發展視角對特定歷史時期各種現象予以專門解讀,并有效實現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入把握,而非簡單的現象認知。中國法制史闡釋了我國法律文化的繼承、發展、變化,更體現了歷史上多元文化、道德觀念以及宗教規范等諸多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使教學對象掌握了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國家觀以及法律觀,為學習其他部門法學打下基礎,加深對傳統文化理解。學好中國法制史相關知識,不僅能夠明晰中國歷代法律制度的發展演變,通過對比傳統法制了解現代法律的不足,能夠促進對現有法律制度回歸傳統并進行不斷完善的思考、探索。同樣結合外國法律移植對中國法律發展的影響,明晰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不足,引導教學對象形成對傳統文化存在負面或糟粕的客觀認知,而非對傳統盲目崇拜[2]。中國法制史作為專門以歷代法制為研究對象的學問,對于現象的理解與把握更加回歸于理性層面,回歸于特定時代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更具有嚴謹性和深入性。教學對象做到了理解掌握,不僅能夠對文化知識進行拓展,還能更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精髓。
(二)引導教學對象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法制文化內容豐富,精彩案例故事背后往往都有著特定時代環境的意義。教學活動需要不斷引導教學對象感悟特定時代的制度、文化、風俗的深刻含義,而不應當僅僅是死記硬背、教條化理解。中華四千多年的法制文明從產生、發展,最終形成具有東亞區域影響的中華法系,以及近代引入外國法制而導致中華法系消亡,此過程的內容是復雜而豐富的,包含了歷代統治者治亂得失的經驗以及如何實現對多民族政權有效地治理控制。傳統文化在法制史視閾下更能夠體現出其廣泛深遠的影響,譬如重視倫理、弘揚儒家文化、矜恤慎刑、推重德禮教化等理念即使在當下亦有一定積極意義,有助于教學對象領略傳統文化優秀的一面。(三)使教學對象感悟歷代王朝國家治理的統治智慧中國法制史著眼于歷代王朝國家治理,闡釋歷代治國安邦之法,對于特定時期具體問題采取的應對策略皆有所關涉,教學重心集中于此,更能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國傳統社會。教學意義則在于對法學學生樹立國家治理和認識中國社會的大視野,引發教學對象對于此問題的深入思考與感悟。
二、中國法制史教學在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須重視的內容
(一)弘揚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歷代倡導的核心倫理觀并傳承至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觀念為國家安定、凝聚民心發揮重要作用。教學中要明確有關內容,增加相應教學內容,重點為教學對象樹立起正確的國家觀。
(二)傳統法制具有禮法結合特點
西漢中期開始了法律儒家化進程,禮法結合成為中國傳統法治文化的典型特征。儒家思想意識形態開始逐步以法律形式予以確認,從而將儒家理念推廣至社會生活各方面。這種結合不僅使得儒家理念影響立法,也使得立法將儒家理念予以確認和推廣,二者相互促進,影響深遠。此內容對于探究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三)重視倫理傳統
西周時期確立禮治,重視家族血緣的宗法觀與政治結合,引導國法與家法的共存發展,形成了宗法文化、等級文化、忠孝文化。甚至這種倫理傳統在西晉《泰始律》開始確立“準五服以治罪”制度,使得親屬之間親疏遠近關系影響具體定罪量刑。因此,在古代傳統法律制度引入家族倫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特征。
三、結語
中國法制史教學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發揮著作用,強化了教學對象的文化認同,客觀實現傳統文化傳承目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入探索,將繼續為著服務國家,建設現代化法治國家而努力。
參考文獻:
二、提升高校舞蹈類課程教學文化元素的路徑思考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文化元素與高校舞蹈類課程教學有機結合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作為高校舞蹈教師,應如何將文化元素與高校舞蹈類課程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呢?筆者以下帶著這一問題,從提升高校舞蹈類課程教學文化元素的路徑入手,并提出相應的思考。
(一)提升高校舞蹈類課程教學文化元素的路徑
1.在舞蹈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舞蹈精神進行全面的深化理解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可以通過舞蹈給學生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視覺上的沖擊,引發學生在心靈上的共鳴并發出感悟,而實際就是對舞蹈精神上的一種追求和享受,從而在追求藝術美的同時更深的理解舞蹈精神。因此作為高校舞蹈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對文化元素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加強對舞蹈藝術理論的學習,使其逐步去感知并理解舞蹈藝術的內涵和精髓所在。例如我國傳承幾千年的民族舞蹈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結晶,所以在進行民族舞蹈研習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加強對民族舞蹈文化背景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生活的體驗,進而將民族舞蹈的內涵全方位多元化的詮釋出來。再如以藏迷、云南映像等為代表的民族舞蹈中,不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還蘊含了中華精神文化,因而在在舞蹈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舞蹈精神進行全面的深化理解,能更好地將舞蹈與文化元素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而在全面理解舞蹈精神的同時深化高校舞蹈教學內涵。
2.在舞蹈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文化元素帶來的文化魅力
舞蹈教學離不開一系列的動作,因而在舞蹈教學中主要就是對動作的模仿和練習,首先從基本功,再到創作型的動作,必須進行刻苦的訓練,然而完成了舞蹈動作并不意味著整個舞蹈表演已經結束,同時也難以將舞蹈藝術的文化魅力展示出來,因而作為教師必須將舞蹈教學中致力于文化元素的滲透,使其成為舞蹈中不同舞者之間進行溝通的紐帶,雖然舞蹈屬于一種肢體語言,但是其能從服飾和布景將文化元素反應出來,進而達到感染觀眾的效果。因而舞蹈作為一種無國度的重要藝術形式,因而我國的民族舞蹈能在世界的舞臺上政府和感染觀眾。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將文化元素與高校舞蹈教學進行結合,就能給舞蹈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從而極大的烘托了舞蹈的文化氛圍,將舞蹈藝術彰顯出來的同時促進舞蹈教學質量的提升。
3.在舞蹈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舞蹈藝術帶來的文化熏陶
舞蹈藝術具有無窮的感染力,通過舞蹈激發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通過優美的舞蹈給觀賞者帶來一種美的感受,從而提高舞蹈的藝術性,彰顯舞蹈教學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更好地陶冶人的情操,使其對人潛移默化的產生情感。因而在舞蹈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舞蹈這一媒介進行文化元素的滲透,在促進舞蹈創作層次提升的同時給賞舞者帶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體驗,并加強對舞蹈的文化內涵的研究,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舞蹈知識,使其更加系統而又全面的認識舞蹈,增強學生對舞蹈的學習興趣。感受舞蹈藝術帶來的文化熏陶,尤其是在文化元素的滲透下,引導學生從側面對舞蹈藝術進修認知,最終給學生良好的文化熏陶。
2.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國民族舞蹈教學的困境
在多遠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舞蹈教學也存在很多難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民族舞蹈教學的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
中國的民族舞蹈歷史由來已久,但是教育部門對于民族舞蹈教學的重視不夠,廣大人民對于民族舞蹈的認識不足,加之素質教育在中國興起較晚,很多家長和老師一味重視文化課而將舞蹈教學當做是孩子增加一門技能的存在,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相應的教學都是通過言傳身教,缺少專業的理論課程的學習,甚至很多情況下,教學只是通過舞蹈步伐的學習,過分將目光投入到基本功的練習,在民族舞蹈教學中對于理論課程體系的建立十分缺少關注。一些藝術高校對于民族舞蹈的理論體系建立也起步很晚,相關教學體系不夠完善,教學理論和指導思想還不夠成熟。總而言之,目前我國的民族舞蹈教學的理論體系建立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2.2缺少高素質教學人才
另外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就是專業的高素質民族舞蹈教學人才的匱乏。正因為我國的民族舞蹈教學體系不夠完善,加上很多民族由于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在舞蹈的傳承上大多是言傳身教,而每一代人對于舞蹈的理解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再者有些民族語言與普通話溝通困難,種種障礙使得一些民族的舞蹈的教學人才更加匱乏,尤其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2.3民族舞蹈教學方式落后
目前我國民族舞蹈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我國民族眾多,各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文化,在該民族的舞蹈學習中,一味地通過步伐的訓練是難以獲得對于民族舞蹈學習的理解的。就像傳統的文化課學習時,老師一味滿堂灌,而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無疑令人痛心。民族舞蹈教學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面臨的市場競爭力逐漸增加,所以民族舞蹈教學需要創新自身的教學方式,使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下立于不敗之地。
3.提高民族武大教學水平的策略
針對以上民族舞蹈教學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問題,應該如何進行改變提高自己的文化競爭力呢?針對性地提出以下措施:
3.1建立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
首先對于民族舞蹈文化教學必須要完善自身的教學理論體系,確認教育的中心思想和指導綱要,以方便規范各位教學老師以及教育部門的實施行為。之后,對于每一種民族舞蹈的教學都要有對于學生的理論教學的要求細則,關于教材的編寫和使用以及相關參考書籍的選取都要有指引,讓學生們有據可查,同時明確指出每節課后需要學生們達到的基本要求以及更高要去,以便教學老師進行實施。
3.2培養優秀的民族舞蹈專業人才
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者,對于民族舞蹈的教學亦是如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舞蹈面臨著比以往還要大的市場競爭壓力,要想讓國家各個民族的舞蹈能夠獲得傳承和發揚而不是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就要對民族舞蹈教學人才進行強化培養。一是吸引民族舞蹈專業人才進行舞蹈教學,二則對于教學人才要加強自身素質修養,積極參加文化交流,取各家所長,用于本民族舞蹈的教學,爭取機會進入高等院校或者國外先進的民族舞蹈培訓院校進行進修學習,將自身民族舞蹈帶出去,并在溝通交流中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民族舞蹈,對其進行創造,使之更具有國際化又不失民族特色。
3.3創新教學模式,使民族舞蹈教學重現生機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1
一、企業文化建設需要航標
塑造企業文化的辦法有很多,但根本的還在于企業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有沒有決心和勇氣先把自己塑造為企業文化的典范,首先能不能自己先認同并傳播公司的文化,是決定企業文化成敗的關鍵。
企業文化帶頭人的行為是塑造企業文化典范和榜樣,是形成企業文化的根本動力。通過行為影響可以使企業文化實現從文字到行動的轉化,并產生影響,改變效益,達到企業最終目的。通過行為的影響可以使企業員工從內心接受并認可企業文化、價值觀,從而轉化成一種自發的動力和行為習慣,形成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并非是依靠制度管理所能達到的。作為企業家,必須不斷學習,同時要有責任感,處處起到帶頭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的倡導者的行為上升為理論,變為企業文化,得到企業上下、全社會的認可;只有這樣,才可能使企業文化產生力量,否則,企業文化不過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幾個生硬的文字!
企業領導是企業文化的航標。企業領導、管理者首先從思想和認識上深刻理解文化,并形成行為習慣、思維模式、做事風格,進而影響企業和核心骨干、企業團隊,最終形成企業管理制度,深入到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每一個環節,以產生銷售張力、競爭張力、發展張力。企業文化不是開幾次會就能產生的,也不是員工自覺產生的,它來源于企業領導者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企業領導是榜樣,是企業文化的影子,企業領導的所作所為傳播出去,被員工所接受,就會影響員工的行為、習慣,員工的行為傳播出去,也就代表了企業,也就形成了企業文化。企業領導不僅是企業文化的首倡者和領頭羊,更是企業文化的“航標”。
二、企業文化建設需要管理
依靠管理手段來塑造企業文化,就是要把企業員工的個人的價值觀引導到企業價值觀上加以溶合,引導員工的事業心融入到企業的發展目標,倡導企業精神形成員工的精神支柱,使員工的思想和命運與企業的興衰聯系起來,聚合員工的能力和才智,達到員工與企業共存的境界。
員工貫穿著整個管理過程,也是企業文化形成的主力軍。企業文化的塑造必須體現以員工為本,得到員工的認同和接受,才能更好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形成有效的人性化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為員工提供良好的自我實現的工作氛圍和發展機會,員工在企業中受到重視和尊重,其工作成績受到認可和贊賞,由此激勵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文化同時也對員工產生著無形的約束,形成的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形象標準約定俗成,培養員工形成良好的習慣,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和價值。
用管理手段塑造企業文化,通過制定企業CI手冊、員工守則、企業行為規范和相關制度流程等,來明確企業文化,就必須使員工從思想上理解,從心理上接受。而企業文化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要使企業文化真正落地,用管理手段強化企業文化執行力是不可缺少的,同時還要依靠制度來強行推廣,達到員工無條件執行。另一方面通過激勵方式,如員工績效、年未總結表彰等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創新,提高員工忠誠度,激發員工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企業文化是管理出來,這絕非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縱觀國內外各大知名企業,以及文化突出的企業,在公司內部通過各種有效的管理手段使企業文化得以上行下效,產生深遠影響,進而傳播到更遠。同時,由于企業有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底蘊,更使得企業的發展如魚得水,市場競爭勢如破竹。
三、企業文化建設需要載體
企業文化活動是為了讓更多員工參與企業的文化建設,親身體驗和感受企業文化內涵。企業文化可以通過活動載體實現,而載體要形式多樣,創造性的開展活動,吸引更多的人廣泛參與。如開展“銷售競賽”“生產技能大競賽”,為完成全年任務指標輸送強勁動力;講廠發展史、未來發展前景活動,并將企業文化理念宣傳到每一位基層職工;開展百日安全競賽活動,把優秀企業文化落實到具體的安全生產上; “三八節活動表彰”,通過展示不同崗位上杰出的女性風采,讓廣大員工再次深刻感受到企業文化魅力;“戶外拓展活動”打造團隊精神理念,向社會各界傳播企業品牌形象與團隊協作,同時還可以增強員工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春聯征集書畫、攝影等活動,內容反映企業發展變化及宏偉藍圖;宣傳企業文化稿件征集,在公司OA系統發表稿件等,弘揚企業文化,倡導企業文化精神。企業文化載體要有活動、有故事、有典型。
有活動。有活動才能讓人快樂。一個企業只有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群眾性的文體活動、各種勞動競賽、優秀員工評選等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參與熱情,才能在給員工帶來快樂的同時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正是有了這些活動載體,企業文化才得以生動展現。
有故事。有故事才能讓人感動。理念的東西只有通過通俗化的故事才能吸引人,深入淺出的說服人。偉人所講的愚公移山故事,讓億萬人民記住了做事要堅韌不拔、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因此,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念可以通過能夠打動人的故事來展現。故事應與當地歷史文化和企業實際結合起來,這樣才會有歷史厚重感和現實真實感,從而為人們所認同。
有典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典型是最有說服力的。典型猶如企業的“燈”與“火”,“燈”可照路,“火”可暖人。通過身邊和典型事例,讓大家學有榜樣干有工作熱情。使員工明確方向、堅定信念、不懈追求;而且能夠激發員工的創造活力,為企業發展壯大獻計獻策。
四、企業文化建設需要氛圍
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是認同和共享。沒有認同的文化就沒有價值,一切手段必須在認同的前提下才有實效,所以營造企業文化氛圍是管理者的又一重要責任。
營造企業文化氛圍的目的是把企業文化滲透到基層每一位員工中,讓全體員工都了解企業文化。有載體才能有感知,有宣傳才能有氛圍。通過開展員工企業文化宣貫活動,可以大大增強企業主人翁意識,廣泛宣傳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通過內部或外部報刊雜志、局域網、互聯網、廣播臺、電視臺、板報、櫥窗、簡報、廣告牌等渠道及征文比賽、文藝演出、教育培訓、學習交流等活動,并建立相關管理機制,使抽象的文化理念具體化與形象化,讓廣大員工親自接觸、內心感知具體文化,把對企業文化宣傳的觸角延伸到基層每一位員工,在不斷推廣中,慢慢地把意識形態的東西滲透于員工的血液,成為指導工作的工具,進而形成行為的習慣,實現企業文化的自覺。在公司辦公信息軟件上建立平臺等形式,共享企業文化建設成果。通過開展企業文化培訓,交流會,總結提高企業文化推廣落地的經驗,將企業文化價值理念滲透到管理方方面面。
五、企業文化建設需要創新
企業在發展,企業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同樣隨著社會與企業的發展而發展。企業文化要隨著企業的不斷創新而創新,要隨著企業發展需要而變革,要通過創新與變革,為企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其原有的文化部分不適應企業的需要甚至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這就需要參企業文化進行創新。及時發現企業自身文化在不同階段的不足或缺陷,從而及時進行變革與創新。此外,員工素質的提高也是企業文化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教育培訓、文化宣貫等,企業員工的素質得以提高,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必將使企業文化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使企業文化的激勵、協調等功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企業文化的創建可以汲取古今天中外優秀企業的文化營養,從中領會其真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培育自己的企業文化。但企業文化是不能模仿和照搬的,企業文化不是企業資源的硬件,它是企業的軟件部分,這種軟件只有自己去開發,它是企業在多種文化氛圍中塑造與提練中發展起來的。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堅持宣傳、不斷實踐和不斷規范的結果。企業文化需要通過吸收集體的智慧,不斷補充,不斷修正,不斷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
在企業新舊文化的沖突與交融中,只有勇于革新舊文化的企業,才能使企業的文化意識形態全面提升,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獲得更強的生命力。使企業永續經營,基業長青。因此,企業文化必須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革,經過創新才能有發展,才會成功地將無形的價值轉化為有形,全面提升企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