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2: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力學分析的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V2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615(2015)02-0259-07
前言
全閥是工業生產系統內安全方面的重要元件,主要作用就是保證生產系統能夠在合理的壓力條件之下運行,保證生產系統的安全性能。但是全閥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不同故障。科研人員在對于全閥分析研究過程中,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實驗測試、數值模擬與全閥。現階段對于全閥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十分顯著的工作成果。
1、計算模型
本文在對于全閥超壓泄放瞬態動力學數值模型研究過程中,利用的是ANSYSCFX軟件,該軟件與科研人員在研究過程中所應用的軟件相比較,無法自動再生網格,但是能夠對于已經形成的網格進行轉移,進而保證網格能夠按照用戶自身需求到達針對性位置,保證對于該區域內計算工作完畢。在對于全閥開啟過程中的動力學分析研究過程中,主要通過動網格技術進行研究分析,利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于全閥在啟動過程中有關參數的改變進行分析研究。為了能夠保證計算模型更加便捷,首先就需要對于計算模型內有關參數進行確定,例如時間步長就為tstep,全閥啟動元件質量就為mdisc。
通過利用動網格技術和全閥啟動軟件位置改變情況,就能夠有效對于全閥軟件在開啟過程中瞬時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對于全閥啟動的時候流域瞬態變化問題進行計算。
2、數值模擬過程
2.1網格劃分
在建模過程中需要利用到CFX內的流體薄片技術,也就是按照一定厚度從某個方向進行拉伸,進而得到厚度為一個固定單元的薄片,將所得到的薄片放入到針對的平面之中,保證與該平面相垂直的部分數值為零,構建計算區域。其次就是將計算區域引入到ICEMCFD內,應用四面體對于所生成網格的尺寸進行控制,同時對于全閥啟動周圍及入口位置上面的網格進行重新加密處理。在對于網格計算完畢之后,需要對于網格質量進行檢查,同時對于網格平滑度進行整體分析。
2.2物理參數設置及邊界條件
本文在對于全閥超壓泄放瞬態動力學數值模擬分析研究過程中所應用到動力網技術內,對于邊界設置上面已經提供了針對性條件,其中還包含特殊情況下的邊界條件。全閥超壓泄放瞬態動力學數值模擬瞬態流場內,并不涉及到無效邊界組合,同時也并不涉及到特殊性邊界,例如對于初始條件相對于敏感的邊界,在對于邊界條件設置過程中,需要受到精確性與收斂性的影響。在對于全閥超壓泄放瞬態動力學數值模擬初步性分析研究過程中,將全閥運行條件設置為常規性條件,也就是溫度為25℃,對于高速氣體動力學所造成的影響暫時忽視,高速氣體動力學所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上,分別是密度與比熱容,同時也忽視重力的影響。通過利用穩健邊界條件,在對于入口邊界條件設置過程中,壓力為5%,出口應用的是開放式的出口,也就是氣體能夠自動流入或者是流出,整個計算區域具有開放性特征,整個計算區域內具有顯著零梯度渦流特點。
整個計算區域內的壁面邊界主要有兩種模式構成,這樣也就造成在計算區域內的入口通道內基本上都是保持相對靜止狀態,并不會產生任何滑移,因此壁面應用無滑移絕熱壁面。但是全閥軟件在開啟過程中,會產生移動,通過移動速度與動網格內所應用到的編輯語言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所以就需要應用到滑移絕熱壁面。
在渦流模型內,所應用到的模型框架為SST ,這種模型框架具有近壁運算與遠場計算的優勢,能夠對于跨聲速帶激波的邊界流動情況內應用。模型所得到的計算結果具有一定收斂性,在對其分析研究過程中主要應用殘差曲線,最大誤差不會超過0.001.
3、模擬結果與分析
在全閥超壓泄放瞬態動力學數值模擬內應用動網格技術,能夠有效保證數值模擬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之間更加貼近,這樣進行穩態模擬次數就能夠有效減少,防止在多次計算過程中出現慣性失真的情況。同時由于全閥在剛開始啟動的時候參數變化十分激烈,為了能夠對于在該段時間內的參數進行重點了解,創建瞬態模擬就十分重要。
3.1壓力場云圖
如圖一所示,為全閥在瞬態啟動過程中在每一個時間段內的壓力云圖。由圖一能夠發現,其中第一個圖表示全閥在沒有啟動之前,全閥管道內外之間所產生的壓力效果,但是由于全閥管道屬于密封性管道,圖內的管道內部是在進行預泄之前所出現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流體運動,造成入口處內的壓力顯著提升。
全閥啟動軟件與介質壓力在感受到彈簧力處于失衡狀態下之后,全閥啟動軟件就是立即與密封面相脫離,進而保證全閥能夠啟動,這樣全閥內場就會出現氣流紊亂情況,流場內的壓力發生顯著改變,具體情況如圖一內的第二個圖。在經過一段短暫的時間之后,全閥就能夠進入到穩定泄壓狀態下,全閥內壁上面的局部壓力將能夠超過1mpa,但是全閥閥口的位置還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負壓力情況。
3.2速度場矢量圖
如圖二所示,圖二內全閥在瞬態啟動過程中,每一個時間段內的速度矢量。
全閥在剛開始啟動的時候,速度基本為零,流入在逐漸進入到閥道之后,全閥啟動軟件密封區域內就會出現細小的泄露情況,進行預泄露,在這個時候全閥瞬態速度就會發生一定改變。全閥在流體在進入到瞬態狀態下的時候,全閥內的某一個開高位置上面就會出現超壓泄放的情況,在這個階段內全閥泄壓處于高度飽和狀態下。當全閥泄壓在進入到最高的時候,流體泄放逐漸趨于平穩狀態。從圖二內能夠發現,全閥在Q點的之后,周圍速度變化具有不連貫特點,速度變化十分明顯,這樣就能夠充分表明全閥在進入到穩定排放過程中所具有的特點,也就是流體開發在趨于穩定之后,流體參數基本上不會發生顯著改變。
結論:本文在對于全閥超壓泄放瞬態力學數值模擬分析研究過程中,通過利用動力學方程式,利用動力學參數與動網格技術,對于數值模擬編程語言進行確定,選擇適合本文研究所應用的渦流模型,完成了對于全閥超壓泄放瞬態動力學數值模擬任務。在研究之后發現,在全閥超壓泄放瞬態動力學內,是以密封性管道作為外部接線,進而構成了內流場與外流場,在內流場內流體主要以收縮流動為主要特點,在外流場內主要以擴張為主要特點,兩個流暢之間參數的流場正好與壓縮流體流動特點相吻合。本文在研究上面還存在一定不足,希望有關研究人員不斷進行深入性研究與分析。
參考文獻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去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好教材列舉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去,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增強學習的興趣,主動的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通過同學們熟悉的生活問題分東西來創設情景,引出問題,學生的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使學生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說一說的學習活動中,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快樂的氣氛中進入新課的學習,使之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因此,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拓展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
2. 改進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樂學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全體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發展為基本,確保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探索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為學服務,教的過程要順應學的過程,教的效果應體現為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從接受性學習向積極參與轉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自主活動、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從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體驗到主動學習的樂趣,使學生樂于學習。
改進課堂教學,使學生樂學。在教學實際操作中,一開始可以通過布置預習提綱的方法來進行,以后逐步過渡到只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發現問題,讓學生課前對新知識有所了解。有些課上沒有條件、沒有時間做的活動,也可以讓學生課前去做。如在講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我采用直觀教學,先在紙上畫了一個圓,把圓剪下來,再沿著圓心對剪,形成兩個半圓,又把兩個半圓對等地分成若干份,剪開,這個圓就變成了許多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紙片了,接下來把這些小紙片拼一拼,就變成了近似的平行四邊形了。在演示圓變成近似平行四邊形過程中,動作比較慢,并適時做點說明,圖形放高一些,并在學生中走動,讓所有學生都看清圓變成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全過程。因為演示得比較清晰,學生觀察得比較仔細,學生很快得出圓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借助以前掌握的長方形面積等于它的長乘寬的認知,推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直觀展示、抽象概括、演繹運用、動手實踐等手段,緊緊圍繞解決圓的面積計算展開,每一個環節都有一重點,這樣環環相扣,直到問題解決。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都樂于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3. 加強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習數學的能力,加強學法的指導尤其顯得特別重要。作為鄉村教師,我想談談自己是怎樣進行學法指導的,我的主要做法是:
(1)向學生積極推薦。古人說:“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習是一種特殊的活動,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由于農村學生閱讀視野不夠開闊,每個學生的知識和學習實踐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學習方法必然不會是同一模式。平時,我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名人、學者的學習方法。如陳景潤在摘取“歌德巴赫猜想”這顆“皇冠上的明珠”后說,學習數學要有三心:信心、決心、恒心。我還經常把報刊雜志上介紹的好方法摘錄下來,推薦給學生,啟發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取人之法為已所用。這樣做,對學生學會學習是大有幫助的。
(2)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我作為班主任,經常與課任老師聯系,請他們和我一起與學生探討學習方法,談談自己是如何學習的,讓學生借鑒。學生學到了老師的一些的學習方法,不但有利于他們認識不同學科學習規律,而且加深了師生感情。
(3)推廣學生身邊的好經驗、好方法。每個班級都有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方法大多是比較科學的、符合認知規律的。我班就有一些同學養成了課前認真預習,課堂上專心聽講,課后及時復習的好習慣。而且,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概括、有的堅持在課外閱讀一些優秀作品等等。我就讓他們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經驗、體會。讓學生舉一反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要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我們確定要“扶”得多一點,但決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而要重視學法指導,正是為了讓學生盡早學會自己“走”,讓學生學會學習。
4. 創設“小組合作學習”平臺 ,開發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單薄的,須重視小組間每位成員的力量與智慧。,“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感情交流,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在新課程中,增加了許多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這些內容如果單獨一個人做要浪費很多時間,進行小組討論能節省時間,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在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悟方法,進行學法交流,比一比誰的方法好,通過小組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了培養,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有利于開發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
1.思想放松
剛進入高中的學生思想易松懈,而高中物理的難度遠非初中物理能比,需要三年的艱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內容源于課本而高于課本,具有很強的選拔性,如果高一基礎太差,指望高三突擊,其缺漏的很多知識是非常難完成的,實踐表明多數同學會落空。
2.忽視基礎
一些天賦甚高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只對難題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騖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解題只追求答案的正確性,書寫不規范,考試時丟分也很嚴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3.被動學習
一些同學進入高中后,還是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習慣跟隨老師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比如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由于各科信息量都較大,如果不能主動有效地復習,前學后忘的現象比較嚴重。
4.學不得法
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抓不住重點難點,不能體會物理思想方法,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體會 “死記硬背”與“活學活用”的區別,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三、轉化學困生的方法
1.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才能發揮作用。教師必須認同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愿望,并且初步具備自主學習的條件。教師的任務是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因而在教學中不可面面俱到,應盡量縮短講課時間,教材中凡是學生能看懂的內容一律不講,留給學生更多時間,讓他們充分思考,不懂的問題在課堂上大膽提出來,師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思維能力
(1)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物理教學中多舉實例、多使用教具,讓學困生大膽地把生活實際抽象概括為物理語言,要求學困生多讀教材、教師多輔導,使他們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關鍵詞、句,以便在解題中能準確無誤,舉一反三的應用。
(2)加強思維品質強度、廣度的訓練。為了克服不足,提高抽象思維的強度和敏捷性,教學中可有意識地進行如下訓練:①進行限時達標訓練。對于作業或課外練習不能沒有時間約束,要求學生做作業時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時間界限,譬如一節課中要完成、二十分鐘完成等等;對于稍難的、比較優秀的試題要求集中力量進行練習。②重視發散思維的訓練。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形式,它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有利于克服學困生思維呆板、思路多年來狹窄的缺點。 “一題多問”、“一題多思”、 “一題多解”是訓練發散思維的好辦法。
3.循序漸進
很多學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學就會,一用就錯,一放就忘,這說明學生對所學知識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對所學的知識不能要求學生一次到位,而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當放慢速度,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頓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學中,為使學生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關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義,應先將有關概念作為預備知識總結歸納,如力的概念、合力與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頓第一定律等,以掃除定律學習中的外圍障礙,再進行定律的實驗和理論討論。在安排學生練習時要注意題型和難度的控制,先練習水平面上的問題,再逐漸深人到斜面問題;先分析物體受一個力的問題,再逐漸深入到物體受兩個、三個力的問題;先研究單個物體問題,再逐漸深人分析連接體問題。
4.化解分化點
高中物理知識易分化的地方多,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難度大、靈活性強等特點。對易分化的知識,應當采取多次反復,加強輔導,開辟專題講座,指導閱讀參考書等方法,將出現的錯誤提出來讓學生議一議,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通過變式練習,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以達到靈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高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上的特點和現實困難,尊重學生的基本實際,多想辦法,研究規律和遵循規律,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跨越物理難學的這道坎。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20- 0097- 02
1 引 言
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顯然已不符合現代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現階段最關鍵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斯卡特金(1982)說過:“我們已經建立了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性情感的糧食太少了,因而引起了許多學生學習的苦惱、恐懼或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學習。”特別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已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的過程應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向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是主體。現代教育論認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力,發展人的個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旨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互動式教學法可以有效地做到這些,它把學生真正置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和中心地位,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學生這個中心展開,其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師講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單向知識傳遞方式,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知識與信息的雙向流動,從而激發出巨大的學習熱情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如果說互動式教學法是個綱,案例就是里面的真材實料。
2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方法界定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法,早在1918年就在哈佛大學作為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模式被運用。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發展,曾被譽為該校的法寶。這種教學模式不是簡單地教師問,學生答的機械樣式,而是通過師生雙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和提高,通過互動式案例教學模式,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李春意、陳潔(2011)研究認為: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教學法是建立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之上,僅以“黑板+粉筆”為媒介,單純采用紙質的教學素材,通過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來講授知識的過程,而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更忽略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教學案例互動的多元互動因素。而廣義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教學是建立在現代教學基礎設施之上,即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法,應在明確互動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的基礎上,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選擇典型的、具有時效性的、相關聯的案例素材,師生、生生之間通過充分的討論、辯論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及時應用于實踐的一種教學方法。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構建嚴謹的教學框架予以完善。
3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互動模式兩極化
互動模式兩極化是指在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時要不過于互動,要不呈現互動形式單一的局面。既然傳統課堂枯燥、沉悶,互動式教學能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如今的高校課堂上,很多課程就變得游戲化了,在嬉笑怒罵中時光悄悄流逝,也未留下發人深省的觀點,過于互動。也有的互動教學存在互動模式單一、互動深度不夠的問題。即在教學過程中,仍沿襲了傳統的互動模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導致課堂上的互動大多在淺層次上進行著,學生仍隨著老師的指揮棒思考,無發散性的的思維,無創新,不存在思想的碰撞,更沒有情感與心靈的交融,整個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互動空間的創設只是“有形無神”。
3.2 缺乏有效案例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質量取決于課堂所選擇的的案例質量,案例質量關系互動式教學的成敗。而在實際教學中,盡管很多老師都穿插了不少大小案例,但在面臨實際問題時,學生仍然感覺茫然,沒有思路,考試結果很不理想,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仔細分析下來,應該是案例選擇不當,缺乏鞏固新知識,綜合運用舊知識進行舉一反三的的效果,事倍而功半。具體來說,目前互動式教學中選擇的案例存在如下問題:① 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課堂上穿插的案例往往是隨手拈來,只能反映某個階段某個特定知識點上的問題,毫無拓展性和深度可言,再加上一問一答的低級互動模式,學生的思維無法發散,根本達不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② 缺乏時效性和關聯性。信息時代的都來,這個世界瞬息萬變,不可否認以史明鑒,但這個時代更需要前瞻性的眼光,過時的案例對有限的課堂時光是個極大的浪費,一學期下來,案例之間再缺乏一定的關聯性,各自為政,對學生系統性知識點的掌握無疑是有害而無利的;③ 缺乏實踐性。目前,國內課堂上的案例大都是通過老師杜撰或者媒體被教師收集起來用作課堂所需,而并未像哈佛大學那樣建立真實的案例庫。消弱了學生的參與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面對媒體披露的事實成為了一名旁觀者甚至是八卦者,往往不能對案例結合自身的專業進行深入的剖析,效果減半。
3.3 師生準備不足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課前將講義下發,設計各個環節的問題,做好總結陳詞的準備,學生需要提前閱讀相關案例材料,網上檢索信息,并進行相關基礎知識的準備,甚至應該提前與同學交流,準備問題和觀點,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準備不足,學生習慣了填鴨式教育方式,課前無任何準備,只想看老師如何表演,直接導致了互動教學效果無法凸顯出來。
4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框架
從而,筆者認為,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不應是放任自流,停留于美好的愿景中,應該形成規范的教學框架。
4.1 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不應是一盤散沙,隨性而教,應該在開課之初就明確教學目標及每節課應完成的教學內容,并采集真實案例資料,形成科學規范的案例庫。
4.2 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種教師,有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最佳發揮。所以,在互動式教學開展中得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高校校園營造合作共贏的研討氛圍,師生間的聯系不僅在課堂,并延伸到課外。
4.3 課堂講授主要知識點
在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中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教師的引領作用,仍然需要教師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重要理論的講述,明確相關知識點。
4.4 案例分析
按照教學目標和任務,精選切合主題的案例,同時注意案例的時效性及關聯性,爭取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同時在組織教學中,教師應提前作充分的準備,利用假期建立圍繞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形成的案例庫,設定合理的問題,制作詳細的教案,做好必要材料下發的準備,明確學生在參與課堂時需要的知識儲備及必要的資料準備。并要求學生分組,就案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廣泛的討論,當觀點出現正反交鋒時組織辯論,以實現圍繞案例分析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4.5 提供實踐的機會
圍繞案例分析在課堂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后,盡可能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到公司進行調研,參與上市公司上市咨詢課題研究,行業現狀及未來等課題研究,并形成相應的分析報告,讓學生由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查遺補缺,結合實際更好的掌握知識并延續內涵,甚至有所拓展及發現,讓互動教學在實踐中繼續延續。
4.6 主要知識點反饋
在圍繞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及時總結關鍵知識點,拓展思維,提醒學生形成系統性的總結及啟示,同時教師也需要立刻做出點評與總結。
5 結 語
從以上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框架可知,不管案例分析多么的重要,它也只是整個互動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環環相扣,相互促進,目標一致。“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我們采用了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方式來完成《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教學任務,學生們從網上下載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是一個個鮮活的現實故事,典型性、時效性、實踐性非常強,徹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非常樂于參與教學活動,并且把學生的學習從有限的四十分鐘的課堂延伸到無限的課外時間了。“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種互動式教學方法主動地“逼”學生去熟悉教學內容,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授課的知識,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多的學生為了要在師生面前展現自己的能力,投入了大量課外時間和精力到圖書館、網上查資料,經常召開小組討論,及時與任課教師溝通請教,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性能力,極大鍛煉和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和人際溝通的能力。此外,在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中,教師的責任心是異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明確,案例庫的建立,課堂的組織,課外的交流,及時的歸納總結等都是需要教師做大量的準備,付出艱辛的勞動的。因此,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動式教學需要師生改變傳統觀念,共同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0引言
行政管理學最早誕生與西方發達國家,在二十世紀后期我國進行了一次行政科學研討會議。會議對行政學進行深入研究,在會議中明確指出我國需要建設符合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科體系,同時,也規定了我國行政管理學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次會議代表著我國行政管理學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學習和科研工作與我國行政管理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使該學科的特性良好的發揮出來,才能對我國的發展增加新的生命力,才能夠達到行政管理學教學的最終目標。
1行政管理學教學方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行政管理學與其它管理學有著巨大的差異,該學科具備管理學的基本特性外,同時行政管理學科與政治學科也有著很大的聯系。行政管理對象眾多,學科具有高度的實踐性,同時因為該學科與眾多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行政管理學科也具備一定的綜合性。在行政管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深入調查,以此為基準才能進行教學方法的確定,做到因材施教。行政管理學教學方法需要遵循以下幾方面基本原則。
1.1政治性原則行政管理學與其它學科相比具有很高的政治性。行政管理是以我國的法律為基準,落實國家的各項方針和基本政策,幫助國家政府部門對社會進行管理,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在行政管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的引導和教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對于我國的政治思想內容有明確的認知,使學生能夠逐漸的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高校校園的學習過程中對我國的政治活動有所了解,從而根據所學的知識分析政治活動的意義,并且對我國以往的政治活動作出客觀的評價,為行政管理實踐打好政治基礎。
1.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因為行政管理學具有高度的應用性而且涉及到的學科領域眾多,也導致行政管理學科的學習具有很大難度。如果只是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述,很難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理解老師所講述的內容,最終導致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效率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行政管理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于行政管理知識的理解。行政管理的教學內容一定要符合我國當前的行政管理現狀,針對我國目前發展的基準路線以及落實的政策,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講述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要明確所講述理論知識的可行性。
2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方法與實踐
2.1行政管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2.1.1理論講述法。理論講述法是行政管理學科教師根據選定的教材,然后,應用生動的、準確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課本上理論知識的講述。理論講述法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因為學習行政管理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好能夠對知識很好的吸收,所以該方法具有良好的適用性。應用理論講述法可以將理論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老師的教育和引導下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學生除了教材上的內容還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述了解到我國行政管理的明確方向,從而使學生對于正確的行政管理理念有一定的認知,對于實踐活動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但是該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點,課堂氣氛過于壓抑,只能夠聽到老師一個人的聲音,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師所講述的知識,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受到嚴重的阻礙。
2.1.2案例分析法。當學生對于行政管理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會根據所講述的知識講述相關的案例,要學生結合案例進行思考。案例分析法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理論上存在的誤區對其進行糾正。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學生進行情景轉換,站在實際的角度進行思考,對于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行政管理教師不能夠盲目的進行案例的選擇,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這樣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案例的選擇一定要貼近課堂上所講述的理論知識,并且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2.1.3自由討論法。在行政管理教學中教師提出某一問題,要求學生可以自由分組討論,運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同時也可以查找其它資料輔助解決問題。學生在自由討論過程中能夠將自己對于該問題的思考大膽講述出來,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活躍課堂氣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于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需要查找資料,這樣能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2.2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升行政管理教學質量在行政管理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只是單一的使用某種學習方法,而是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得不同教學方法的特性都能夠在行政管理教學中展現出來,從而調動起學生對于行政管理學科學習的熱性,提升行政管理的教學質量。同時,也要注重新的教學方法的研究,對行政管理管理教學進行改善,為行政管理教學不斷增加新的內容[2]。
在我國的行政管理教學中雖然很多高校都應用一種教學方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相輔助的教學模式。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行政管理內容的增加,學校需要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善。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會存在一定的缺陷,行政管理教學中需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整合,使得多種教學方法可以真正的融為一體,達到優勢互補。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教育領域也發起了巨大的沖擊,在教學中也需要主動引入現代科技教學方法,例如,運用計算機進行視頻教學等等。只有不斷地完善行政管理教學方法,才能不斷的提升我國行政管理教學質量。
3結語
在行政管理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不能夠只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行政管理教學,需要整合多種學習方法應用到行政管理教學中去,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行政管理知識,同時還懂得如何實際應用,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行政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激情教學法教學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1 激情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要創設情境,還要不斷變化、不斷創新,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圖片、故事、歌曲、社會熱點導入等。使學生帶著問題,懷著好奇漸入佳境。例如:第1課《》,我用了一張漂亮的罌粟花圖片。先出示圖片,以靜帶動,用靜態的圖片激活學生的大腦興奮點。然后提出問題以此導入。
1.2 激情引導自主學習
歷史知識的系統性比較強,歷史事件有一個發生發展的經過,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學生預習自學時,引導學生自己構建知識體系,可以系統地把握知識的脈絡,清晰知識結構,有利于知識的整體把握,整體理解,并發現歷史規律。如學習近代史上的戰爭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師生一場戰爭應該從哪些方面學習?學生回答后,共同構建自學知識體系,從戰爭爆發的原因、戰爭的經過、結果、影響、性質、勝負原因分析等幾個方面學習,然后再引導學生自學。最后基礎知識學完后,畫出知識體系結構圖或表格,形成整體網絡,學生就掌握了學習戰爭的基本規律,再學習戰爭時,不用教師指導,學生就能自己學習了,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1.3 激情互動
1.3.1組內互動:對于組內互動,一般是教師是針對這節課需要挖掘的問題而提出的問題,多是關于原因、背景、結果、影響等。提出問題要難易適度,既需要學生思考,又要學生能通過組內的討論得出結論。這就看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是否能認識到初中學生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個度不好把握,是需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例如:學習《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偉大的歷史轉折是指什么?為什么說是偉大的歷史轉折?主要解決的就是召開的重心的轉移和歷史意義。講這兒時應提一下特色的意思。
1.3.2組間互動:針對探討問題說出自己組內的意見,看別的組同學是否認同。同時對于自己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討。(提出問題要給小組加分的,所以學生找問題特認真。)例如:學習八下第1課時,學生提出為什么說第一屆政協會議是一次全國人民大團結的空前盛會?學習八下第3課時學生提出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有何含義?學習八下第1課時學生提出國務院總理與政務院總理有何不同?
1.3.3師生互動:老師的導向作用是無論在什么課堂上都不可改變的。能否靈活駕馭課堂,最基本的一點應做到讓學生不偏主題。教師及時做好歸納和總結,并做到解決問題的理論高度,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要完成雙基目標,又要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求。在課堂上我除了解決學生通過互動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明確事件間的內在聯系,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歷史課上的互動可是說是評估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也是我們有中國特色教師鉆研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的用好多媒體等多種輔助教學的工具。達到讓課堂活而不亂,目標達成的效果。
1.4 魅力精講
精講是一堂課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有助于學生從總體上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歷史會更容易減輕學生的負擔。在這方面我特別注重,一般在單元初有個總結,我都會在學習這一單元開始時讓學生先讀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讀一下。這一單元學習完后,我們重溫一下單元綜述,學生就會理解了。例如:學習八下第二單元第4課時我會先讓學生看第二單元的總述,先知道這一單元所講得是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讓學生明確探索就說明前面沒有現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設領域進行探索,探索過程中難免出現失誤,第6課講的是經濟領域中出現的失誤,第7課主要講政治領域中的失誤,是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在曲折中前進。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知道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還要應對考試。特別是現在的出題方式靈活多樣,讓一些學生不知所措,面對新的提法無所適從。
1.5 巧妙的學法指導
歷史的學習,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指導并引導學生采用巧妙地方法學習歷史。比如在學習《》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編制順口溜掌握《》的內容,即“割讓遼臺澎,賠款2億兩,增開沙重蘇杭,允許日辦工廠”,學生很喜歡,一會就掌握了。
1.6 拓展延伸
歷史課的拓展延伸,是聯系性、探究性的、開放性的、研究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拓展視野。應對考試中相關問題是有聯系的,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前后,中外知識的聯系。例如:在學習,就把前面、時期關于農村進行的改造和和化運動聯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2 激情教學法教學應用效果
2.1 激情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我創設的問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符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思維水平,形象生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積極地思考過程中思維活躍,又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發現提出新的問題,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獨立的學習過程。
2.2 激情教學法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
創設的問題積極健康,趣味性強,學生處于一種愉快的情緒下學習,學習效率高,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理念的熏陶,人格得到升華。
2.3 激情教學法能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4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pathology course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by the educators.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were analyzed, and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for pathology study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 carried on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pathological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athology; diversified teaching; practice
病理學專業具有較高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極為廣泛,是醫學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病理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修課程之一,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以及促進醫學教育質量提升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病理學概念多、理論抽象等特點,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的感覺,同時加上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大一方面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到最低,甚至出現“厭學”心理。從而導致教學內容局限及教學手段單一的情況,極為限制學生創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為讓學生更好地運用病理學知識以及改變不良教學狀況,構建多元化教學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打造多元化病理學教學模式,值得病理學教師深入思考和研究。
1合理應用情景教學法,增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近年來,隨著教學方式的不斷創新,情景教學法被廣泛應用在醫學教育工作中,并且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情景教學法指的是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創設出與之相對應的學習場景,并以此向學生直觀展示理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快地掌握學習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探尋出更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具體而言,情景教學在實際運用中,通過運用圖畫、實物等手段與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同時利用極具探索價值和啟發作用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發展腦思維,還能幫助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①因此,在病理學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合情景教學法,是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病理學作為一門基礎醫學課程,對學生的臨床課程學習效果產生直接影響。首先,教師利用具體教學案例向學生做出示范,以便調動其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其次,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學生制作情景教學作品,比如胃潰瘍、風濕病等案例。然后,為了讓學生獲得汲取知識的成就感,可通過授課比賽形式進行評選,分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并將比賽所得分歸為學生平時成績。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體現,其中有的學生還將自己的情景教學作品制作成情景劇,通過一系列表演形式,融入了疾病病理變化、發病機制等相關內容,從而營造出活躍的學習氛圍,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另外,為加深學生對病理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針對某一疾病案例向學生提出思考性的問題,比如在職業病矽肺介紹中,通過具體案例提出“一旦患有此病,患者會出現什么樣的病理變化”的問題。如此一來,激發出學生對矽肺的學習興趣,繼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總而言之,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表現出眾多的優勢。第一,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還能幫助教師有效完成教學任務,久而久之便能引導學生更快地理解教學內容,無形中還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第二,增強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助于學生根據情景教學作品創設出更容易理解的學習內容,進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為往后的臨床課程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第三,有利于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統一。
2 應用案例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隨著醫學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對病理學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尤其是病理學實驗課教學。一方面,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各類疾病理論知識和學會如何觀察疾病形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疾病形態探索其發病機制、病程發展等方面,并且可以根據病理變化對臨床現象作出有效說明。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案例教學法為以上教學目的提供了有效的教學手段。案例教學法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案例,并圍繞其教學提出具有思維發散性的相關問題,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以及提高學生在往后案例學習中如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因此,案例教學法對促進學生病理學學習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針對每個章節的內容選取難度適中且符合學生知識能力的臨床病例,同時保證病例具有真實性并通過網絡或臨床工作可快速找到。另一方面,選取的案例內容需包括患者主訴、體檢、臨床表現等各個方面,以及設置的問題需符合學生的學習范圍及所學知識點,如疾病的診斷?死亡原因分析?等。例如,在炎癥章節中一例患兒因中耳炎而引發死亡的病例中,教師應首先梳理病例內容,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其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炎癥的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和擴散途徑等內容,可提前布置案例讓學生自行查找資料進行了解,并以書面報告形式完成作業。在這樣的情況下,便能發現學生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并且與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和討論,從而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以及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總之,通過案例教學法,不僅能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優化教師的教學形式,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有效保障教學質量。
3 利用合作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合作教學指的是通過多人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完成教學任務以及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形式。當前,合作教學法在醫學教育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隨著病理學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一些教師雖然做出了很大的改進,但由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仍然沒有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作為課堂的“領導者”,首先應轉變教學思想,并在合作教學的基礎上優化教學內容和手段,以此而提升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合作教學強調的是學生之間的合作,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的良好引導,這樣一來便能有效發揮合作教學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②例如,在冠心病章節學習時,教師首先將學生進行分組,以4~6人一組,成員按照男女搭配原則進行分組,并分散班干部,其次由學生自由選出組長,以及細化每位成員需要負責的工作。合作主題圍繞冠心病病理學內容進行,包括疾病診斷、發病機制等多項內容,并要求每個小組在課上進行教學內容講解。在合作過程中,有的學生負責搜集資料,比如查找文獻、網絡視頻等,有的學生負責搜集實物標本等,由此而看出每個小組分工十分明確。然后,在學生歸納及總結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作出適當的評價,以便讓學生及時發現所在問題并得到更好的改進。最后,在講解過程中,每組對冠心病內容都進行了詳細講解,加上教師的及時點評,不僅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還能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4 運用開放性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實驗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向學生開放實驗室的一種實驗教學形式,且不受實驗時間及內容限制,一來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驗操作的機會,二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索病理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③因此,也可以說開放性實驗是學生的第二課堂。主要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病理教師可篩選出一些典型的實驗資源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比如大體標本觀察等內容。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的觀察工作進行悉心指導。第二,組織學生參觀病理科,由此讓學生明白病理診斷的各項環節。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病理標本的實驗過程,以便讓學生清楚掌握標本的取材、制作、組織包埋、染色等過程。在參觀過程中,便可發現學生在接觸各類醫學設備時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心,并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高。從而激發學生的實驗積極性,以及在接下來的實驗課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習主動性,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操作能力。第三,病理學中病理學技術是極為關鍵的內容,因此需要教師適當開展病理技能培訓來指導學生的實驗操作。比如在組織切片學習中,讓學生掌握取材、浸蠟、包埋、染色等相關技能。總而言之,利用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除了能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病理理論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病理教學內容的印象,并讓學生體會到病理學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5 結合多媒體教學法,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形式已經成為教學工作中常見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主要將教學目的和對象貫穿于教學過程,將教學設計通過電腦、擴音系統等媒體設備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④因此,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法具有極大的優勢,一方面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更加具體化,另一方面能夠將難以解釋的重點及難點知識通過多媒體進行詳細說明。以此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在腫瘤章節學習中,其生長方式、對人體組織的破壞能力等知識單憑講授很難讓學生明白,而通過多媒體圖文并茂的形式將腫瘤的相關學習知識點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還能刺激學生的思維擴散,繼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果。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多媒體教學時應盡可能地避免教師一味地講解,以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給學生預留出討論及思考的時間,以此增強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在這樣的教學下,便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作用,全面保證教學效率。
6 結語
綜上所述,多元化教學模式在病理學課程教學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可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教學質量。
注釋
① 唐群,張秋雁.情景教學比賽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3):236-238.
(一)邏輯主義的絕對標準
在邏輯實證主義那里,心理學要想獲得科學的認定,就不得不截短、毀傷歷史以使其屈就于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這使心理學好像被撕成碎片;在邏輯證偽主義那里,科學發展的動態過程觀點對心理學獲得“科學”的名義創造了一點條件,但他們把經驗看作可以不需要再檢驗的絕對觀點卻把心理學的人文科學特點抹殺了。狄爾泰認為“所有的科學都是經驗的,但所有的經驗都必須與產生它的語境和條件———也就是我們全部的本性———相聯系”,[6]這表明在波譜爾那里無需檢驗的經驗并非堅不可摧。所以,心理學在邏輯主義那里獲得的地位就必然是非科學、軟科學。
(二)歷史主義的相對標準
這類標準代表人物庫恩和拉卡托斯。庫恩反對簡單的超越歷史的分界標準,認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一定的科學共同體認為合理的東西就是科學的;[7](P99-104)而拉卡托斯反對庫恩的過于強調科學家個人的心理特點,認為過于強調科學共同體的社會特點是一種非理性主義傾向,從而把劃界問題軟化為“評估”問題,提出了用“研究綱領”來評估是否是科學的問題。庫恩認為,心理學至今仍然沒有學科共同體都接受的“科學范式”,也就是說心理學還沒達到“規范科學”階段,正處于流派紛爭、組織分裂的“前規范科學”階段。[8](P106-109)在拉卡托斯所說的研究綱領中,目前的心理學更是難以企及。所以,心理學在相對主義那里獲得了前規范科學地位,較之邏輯主義劃界時期已是不易,有一定積極意義,這可能正是心理學界對庫恩的范式論比較關注的原因。
(三)無政府主義及后現代哲學的“怎么都行”標準
代表人物費耶阿本德根本不承認科學與非科學間有明確分界線,完全取消了分界問題,拋出“怎么都行”標準。[9]他提出只要不阻礙科學進步,怎么都行。顯然,在“怎么都行”標準下,心理學不但得不到被確認所謂“科學”的東西,反而失去了追求的目標。但是,這種分界標準起碼給了心理學一個希望,那就是:傳統所謂的“科學”的標定是值得懷疑的,心理學已經有可能成為或被標定為一門科學。(四)新的實在論重建“多元”標準[10]M.邦格(M.Bunge)認為,消解科學分界問題不利于文化的健康。“偽科學和反科學是任何科學哲學加以檢驗的典型問題,科學分界仍有意義,只是拋棄簡單的一元霸權的邏輯主義的傳統標準才是我們真正的需要。”我們相信,新的實在論重建的多元標準將更接近科學的本質,將有更大包容性和建設性。依據任何一個尚處于爭論之中的科學分界標準,武斷心理學是或不是科學都是毫無道理的,現存劃界標準無法解釋心理學學科科學性的問題,爭論仍將繼續下去。
二、一般科學方法論分析的科學整合
一般科學方法論是具體學科研究方法和哲學之間的中介和橋梁,是現代科學的普適方法論,屬橫斷科學范疇。[11](P6-7)一般科學方法論也叫系統科學,研究廣義復雜系統組成和發展規律。系統論的創立者貝塔朗菲認為,“無論系統的種類和性質有何不同,存在著適用于各種系統的一般性原則”[12]在系統科學的視野里,任何現象都可以看作不同復雜程度的系統,簡單和復雜系統的區別在于構成要素的關系的復雜程度,人的心理系統無疑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巨型系統。本文就是運用“適用于各種系統的一般性原則”,對心理學學科問題進行探討。系統科學研究證明:探索世界“構成”和“生成”是科學發展的兩條道路,關于這兩條道路的學說分別被稱為構成論和生成論。[13]構成論前提是“精神和自然的二分法”,而生成論前提為“過程”。生成論認為系統誕生和整體重建可以與系統的物質無關。這意味系統科學開始由傳統構成論走向生成論。人的心理不服從線形決定論,心理學處于構成維度和生成維度、縱跨微觀和宏觀維度兩個區域。這更符合心理現象的本質屬性———心理系統既與大腦系統的物質構成有關,又與心理系統的誕生和發展有關。新的構成論的觀點可能更加有利于心理學學科問題的解決。目前,傳統一般科學方法論體系正在向新的一般科學方法論轉化,系統科學的舊三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正在走向系統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和突變論(也被稱為新三論),著重研究系統從無序到統一有序的發展規律。這一方法論的確立將無疑有利于心理學科體系及科學性等問題的解決。克拉威克論斷,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將還是重點經常轉移,觀點、方法和理論非常繁復”。[14]
三、哲學方法論分析的發展對心理學理論的影響
哲學方法論是最高層次的普適方法論,是各個心理學派的哲學基礎。[15]心理學派別林立從根本上是哲學基礎對立的具體表現:
(一)傳統本體論對心理學學科科學性的消極性影響
根據哲學方法論基礎,馮特之后的心理學可以分為兩大陣營:一是實證主義陣營,包括內容心理學、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日內瓦學派和認知心理學;二是現象主義陣營,包括意動心理學、完形心理學、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等。[16]不難看出,心理學的發展史上,一直存在實證主義的、量性的科學主義的研究取向和現象主義的質性的人文主義研究取向這兩大陣營的對峙。艾森克在反對精神分析時說:“科學自產生之日起,就同騙術有著劇烈的爭斗。心理學中也有科學與騙術之戰,非科學的一方是存在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釋義學方法,特別是精神分析”。而另一陣營卻指責實證主義把心理撕成碎片進行研究,結果只是冷冰冰的可笑結果。時至今日,兩大陣營的對峙并沒有消失。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盛行時,精神分析茁壯成長;行為主義興起,格式塔心理學繼續發展;認知心理學興起,后現代主義又登臺。[17]追溯兩大陣營的分歧來自于兩種思想淵源———“說明”和“理解”,對應于兩種哲學本體論———自然本體論和精神本體論。德羅依森首次將“理解”和“說明”加以區分,之后,狄爾泰在他的解釋學名作《人文科學導論》中說“自然需要說明,歷史需要理解”[18,19]把“說明”與“理解”分別指向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的二分方法論。本體論是關于存在的學說,自然與精神的對立存在是二分思想的主要觀點,“說明”與“理解”二分方法論的本質是傳統實體本體論關于自然本體和精神本體的二元思想。實證主義運用“量”的嚴格控制的方法追求客觀地“說明”主體外的客體,認為這才是真正科學,歸屬于自然本體論哲學范疇;現象主義運用“質”的方法主觀地“理解”現象本身,歸屬精神本體論的哲學范疇。心理學學科科學性問題和體系難以統一,問題的根本是心理現象存在本身同時具有自然和精神兩種屬性,并不遵從自然與精神對立的二分觀點。在一種分裂的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實證主義與現象主義圍繞著一個共同的問題———科學性進行較量,這種較量一方面導致兩大派別的心理學茁壯成長。另一方面,思想的對立導致組織的分裂,心理學的科學性難以確定,學科體系難以統一。因此,傳統哲學本體論影響了心理的科學性與體系的統一。
(二)實踐本體論使心理學學科科學化更具真實性
辨正唯物主義哲學揭示了世界存在的一般本質———實踐本體論。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提出“對象化”的思想,“人是靠了對象而存在的,人的對象對人來說才是對象”。[20](P79-82)認為社會存在從本質上看是實踐的。這肯定了自然存在的真實性,以及精神世界在自然物質世界基礎上的派生而存在的真實性,而且肯定了社會存在的真實性———自然和精神這兩種真實存在統一于社會實踐之中。實踐本體論超越了傳統自然本體論和精神本體論,為建立統一的心理學體系提供了哲學基礎上的可能性,然而,這并不能代替和跨越具體科學本身。實證主義框架下的心理學支離破碎,缺乏整體意義上的統一性;現象主義框架下的心理學過于主觀,缺乏分析意義上的確定性。筆者認為,目前的心理學研究已經注意到兩種派別的不可分割性,但大部分研究只是籠統地作一些所謂“交叉”或“結合”的文章。這實際上是黑格爾所說的那種外在生硬的“結合”,雖冠辯證之名,難逃折中之嫌。心理學的統一要首先依靠心理學本身的長期的研究實踐和理論探索,統一的大心理學觀的建立仍要依靠心理學科本身的長足發展。
四、心理學學科問題的再思考
(一)心理學學科問題的理論與現實的回答
心理學是科學嗎?學科體系能否統一?狄爾泰回答是:研究對象方面,如果我們不能獲得某個東西一定程度的客觀性,這個東西就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主題。研究方法方面,有人認為,如果某個東西不能量化,就不適合于科學研究。還有一些觀點認為運用任何可能的手段“說明”世界有什么就是科學。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對事物本體進行最小實物粒子或最小功能粒子化的實物本體論的觀點,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對心理現象涉及的生理成分、心理成分以及心理功能單元的不斷分析和剝離,必然有助于探索心理系統的組成成分以及成分間穩定的靜態關系。實踐的回答是:如果世界有一些有意義的東西,它們不是實物粒子,不能量化或客觀化,它必然落入解釋學的領域。那么,否定其客觀實在性才是真正的不科學。心理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必然是一個動態的自生成、自組織的復雜系統,這決定了人的心理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獨立的特殊性。從這個意義上說,遵循虛體本體方法論的指導,必然有助于心理學應用領域的研究。現實的考慮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極度復雜性,決定了人的心理系統的極度復雜性的事實,最終決定心理學的研究將極其多樣繁復。短時期內渴望心理學學科體系統一、學科性質確定是不現實的。然而,當我們可以理解和接受實證主義的零碎、刻板和嚴謹,現象主義的模糊、豐富和想象力的時候,才可以看到立體的動態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理。
(二)心理學學科的方法論問題的討論
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學習過程就是一種享受生命的過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動中進行教育,通過生命活動進行教育,是為了生命而進行教育。狹義上,生命教育即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上,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沒有生命,一切無從談起,可以說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類作為地球的主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塑造、改變著世界,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改變的進程和力度還在不斷地加大、加深,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嘯、臺風等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這些可怕的災難甚至在瞬間吞噬人類的生命。因而,通過地理災害教學滲透生命教育,可以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價值,感悟生命珍貴,喚起對生命的重視、熱愛,同時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加深對人地共融共生關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學科的價值認同。
例如,針對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海陸變遷中“火山與地震”這一部分教學,教師可事先將學生分為3~6個小組,提前一周左右時間讓學生收集關于火山噴發、地震、海嘯前的征兆和來臨時的應對措施、危害等資料。上課時先播放經過剪輯的關于火山噴發和大地震的視頻,激發學生對災害短時間內毀滅家園、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震撼感,體會生命的脆弱和可貴。接著啟發學生找出火山與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組介紹之前要求準備的內容,最后教師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處汶川大地震區的四川綿陽安縣桑棗中學創造零傷亡奇跡的案例——因為學校平時重視了劣質教學樓的加固,堅持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全校性緊急疏散演習,因而在汶川大地震來臨時發揮了巨大效用”作小結并升華:雖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類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偉大而充滿奇跡并值得珍惜的,我們可以用知識努力去守護生命。
二、利用地理災害教學強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性自由全面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過程。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條“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點“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闡述到:地理課程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等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中國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區域——涉及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大。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災害教育可以強化生存教育。
例如,對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中國的氣候中“多特殊天氣和多旱澇災害”進行教學時,可以把全班分成6個小組,分別針對寒潮、梅雨、臺風、沙塵暴、洪澇、干旱災害進行自學歸納——六種氣候災害發生的時間、表現、分布、造成的危害、應對措施、安全常識,然后分小組介紹學習成果,這樣既對我國的氣候災害進行了普及教育,同時通過對這些災害的了解,提高學生應對這類災害的基本生存能力。當然,結合2013年初發生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因霧霾天氣造成重度空氣污染現象,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續而嚴重的空氣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氣污染應該怎么辦?可以做什么?我國還有哪些氣候災害?如果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讓學生分小組課后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后面每節課留五分鐘時間,在全班分享各小組成果,直到分享完畢。當然,如果是地理教師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課,以此為主題,喚起學生對生存環境的關注和保護,達到在地理災害學習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結合地理災害教學倡導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國現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理解其內涵,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