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2: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風建設措施與成果,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高職院校的學風建設是加強學生德育與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與手段,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的話題。分析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加強學風建設的方法與措施是高職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
導致學風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大環境、學校小環境、教師的教風、學生自身的問題(如學習動機、態度、紀律)等多種因素。
社會大環境與學校小環境的影響(1)因高職教育快速發展導致資源緊張、結構失衡、生源差異、改革滯后等問題。由于教學資源緊張,造成學生的學習、生活方面的困難及由此帶來的思想問題;由于專業結構失衡,造成學生的就業競爭激烈,使很多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危險,一些學生失去信心;由于生源差異,使教學難度增加,效率降低,教學質量下降,對整個學風產生負面影響。(2)社會、學生、家長對高職教育缺乏認識,有的把高職等同于職高,甚至認為高職生就是技校生;有的視高職教育為“二流教育”,把高職院校當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把選擇高職視為無可奈何之舉。(3)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誠信缺失、情緒浮躁等不良風氣,對高職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教師教風的影響(1)輔導員人手少且忙于日常的行政事務性工作,應付面上的活動多,投入到學生思想教育的時間少;很多班主任同時是專任教師,要忙于教學,主動關心學生思想的時間少。(2)專業教師承受的教科研、進修等壓力較大,課后無暇與學生進行交流指導,甚至顧不上仔細批閱學生的作業。(3)某些專業或課程的培養目標不是十分明確,有些課程設置不盡合理,脫離社會需要,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4)有些教師精力投入不足,未能擺正教學位置,功利思想比較嚴重,備課不認真,教學內容陳舊,滿足于“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熱情。(5)有些教師存在責任心淡薄、履行職責不到位的情況,沒有做到管教結合,因此,助長了不良學風的滋長。
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1)學生周圍的同學、課堂秩序和環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即好的環境能促進學風的良性發展,差的環境則會導致不良學風的惡性循環。(2)學生課余時間沉迷于游戲、網上聊天,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只有少部分學生能自覺學習。
加強學風建設的方法與措施
學風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校師生員工全員參與,需要在課堂、宿舍、各種活動場地全程參與,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技能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參與。學風建設的主體是學生,其特點是不斷變化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應根據學生主體的變化與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引導學生自我設計,自我管理學風建設要分析學生需求的特點與熱點,這是搞好學風建設的前提。熱點問題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正面或負面的雙重影響,把學生的主要精力引導到學習上來,教育學生處理好學習與能力提高、個性培養的關系,是學風建設的著眼點與突破口。在學風建設的有關規定擬出后,需要在全體學生中開展討論或辯論,讓學生對比優勢,提高認識,做出選擇。學生對學風建設的自我設計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管理,在此過程中,學生因主體地位受到重視,積極性會得到激發。當然,引導學生自我設計、自我管理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更需要科學指導,既要相信學生,不給予太多的約束,又要恰當地引導,使之不至于走向自由散漫、自我放任的歧途。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需要不斷總結,這是一種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藝術。
加強師德建設,樹立良好的教風教風在學風建設中起著引領指導的作用,好的教風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的思想成長和行為養成會產生深刻影響。優良學風是優良教風的必然要求與最終結果,沒有好的教風就不會有好的學風,要加強學風建設,必須樹立良好的教風。良好教風的形成有賴于加強師德建設,因此,要教育教師以德育人,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引導教育學生。要認識到教風會直接影響學風與校風,影響社會、學生及家長對學校的評價與選擇,影響學校的前途與命運。要開展各類評選與表彰先進、學習和弘揚優良辦學傳統等活動,以此形成良好的教風;要大力提倡嚴謹治學、從嚴治教的作風,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把培養能力與開發智力結合起來;要針對學風建設的實際情況,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風。一要加強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注重師德建設。三要嚴格管理,實施質量監控和考核制度,特別是嚴格執行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制度。四要加強教師的崗位培訓,五要切實解決教師在職稱、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據此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樹立良好的教風,從而推動學風建設。
加強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目的、學習動機受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理想與信念,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是學風建設的思想保證。要使學生明確高職不等于職高,不是“二流教育”,高職院校更不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選擇高職同樣大有發展前途,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一是要通過“兩課”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樹立以專業知識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二是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學生生活,認真細致地做好思想引導工作,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不正之風、不良學風一定要究其根源,諄諄教導,激發學生的求學熱情;三是在學生遇到學習與就業的困難時,教師應該幫助他們認真尋找挫折原因,引導他們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尋找努力的方向,鼓勵他們克服困難、追求上進的勇氣,使其重新揚起學習奮斗的風帆。
深化教學改革,建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機制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機制,是樹立優良學風的根本措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廣泛開展信息化教學,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育方法,把先進的科技成果與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要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技能的提高,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途徑,使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創新和社會實踐等活動,提高自身素質。在教學管理上,要改變過去整齊劃一的培養模式,實行更加靈活的學分制,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學生更大的對專業、課程、教師、學習時間、學習內容的選擇權;要改革考核方式與方法,可將與專業相關或相近的各類資格證書、競賽得獎折算為相應的學分;要大量開設選修課,開放實驗室,加強以文學藝術和科技創新為主要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能動的環境和條件。
建立切合實際的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約束機制能引導群體的行為,保證目標、措施的實現,激勵機制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協作意愿,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約束與激勵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學風建設才能堅持長久,不斷深入。一是要針對一些學生學習自覺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況,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規范學生的行為,加強對學生的管理,特別是對個別屢教不改的學生,要做出嚴肅的處理;二是要完善輔導員晉升、考核制度,在職稱、學歷、行政級別、評優評先等方面激勵輔導員的職業歸宿感與成就感;三是要對各類學風建設活動予以經費支持;四是要全員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讓每個學生都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清楚學校提倡什么,反對什么;五是在管理上要嚴格,是非分明,獎優罰劣,提高學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濃郁的學習環境學風建設是一個潛移默化、受多種因素影響、不斷積累強化的過程,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則是學風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要充分利用業余黨校以及“兩課”等陣地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他們積極向上,樹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標;其次,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和體育活動,使學生為成人成才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再次,要利用學生的活動熱情,結合學生的需要和專業特點,充分利用網絡開展信息交流、社團活動、學術講座、知識競賽、技能大賽、優秀人才先進事跡報告會等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激發起他們求知、成才的欲望。
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抓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樹立學習榜樣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促使學生進步的必要手段。首先,主管學生工作的系領導、輔導員應身先士卒,為學生樹立起遵守學風建設要求的典范,為學生提供可資借鑒的榜樣;其次,要發揮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干部的積極作用,提高這部分學生對學風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帶動大多數學生形成符合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的學習、生活習慣,從而對個別學生產生影響力和感染力,使之逐漸同化。一旦某種行為表現為習慣,成為一件愉快的體驗,學生的學習就會進入“樂學”的境界。
堅持以教師培訓為先導,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圍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常規工作做起,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確定校本研修主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實現學校內涵發展”。
二、研修目標
(一)通過研修學習,使教師形成自覺研修的習慣和能力,樹立規范、自覺的課改意識及質量意識,使課堂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二)通過學科教研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增強教科研活動的實效性,使教師專業水平、科研水平全方位提高。
(三)以研導修。在研究中進修,在研究中提高教師素質,確保進修的專業方向性、問題針對性和工作適用性。以修促研,健全研究隊伍,提高教育科研的質量,增強教育科研的導向功能。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
三、研修重點
(一)師德培訓,通過各種形式加強教師的師德培訓,培養一支受學生喜歡、家長放心、品德高尚的師資隊伍。
(二)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培訓。
(三)結合學校實際,與時俱進地進行新教育理念的培訓,解決實踐中的問題。
(四)教科研基本知識、方法培訓。
(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培訓。
(六)學生心理輔導培訓。
三、研修形式
(一)自主研修:聽隨堂課(一學年不少于30節)、學習課程標準、撰寫心得體會、撰寫經驗文章、多媒體課件制作等。
(二)專題講座:推廣王堂小學教師論壇,各片區學校推薦教師施行移位講座。講座內容為教學實踐經驗、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基本知識及基本方法、綜合實踐課開展、學生心理輔導方法等。
(三)合作研修:示范觀摩、聽課評課、校際交流等。結合上級部門相關培訓活動做好二級培訓,開展示范課、展評課、優質課、專題講座活動。
(四)技能競賽:結合全鎮實際,開展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三筆字等技能大賽。
(五)專業研修:實踐反思、技能訓練、論文撰寫等。
四、研修內容
(一)學科知識與教學技能類:學科教學研究的最新動態與成果;課程標準和教材研究;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現;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與組織策略;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研究性學習及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與實踐等。
(二)教師成長與專業發展類:教育法規與政策;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職業理想與專業發展規劃;教師心理調適與情緒調控;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教學評價;現代教育技術與應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學藝術與教學風格等。
(三)教學管理與學校發展類:學校辦學思想與辦學特色;學校文化建設與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學校發展與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校本研修規劃與方案等。
(四)班級管理與學生成長類:學生成長與身心發展;班主任工作與班集體建設;班級活動的組織與班務管理;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學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輔導;團隊活動組織與管理等。
五、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對校本研修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領導組織,具體指導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進一步明確校本研修工作的崗位職責。
制定科學可行的校本研修規劃、年度計劃和實施方案。要將校本研修與學校發展、學校文化建設相結合。每位教師要根據自己的發展目標,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和年度研修計劃。
(三)健全研修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加大經費投入支持力度。
健全校本研修的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加大對校本研修的經費投入,確保校本研修的經費投入,積極為全面推進校本研修工作創造條件。
(四)不斷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充分發揮指導、評估、考核、表彰的激勵作用。將校本研修的過程和績效納入全校領導與教師的工作考核、評比、評優的必要條件之一,并采取各種方式合理地實施獎勵。
(一)教學內容不對口,教學形式單一,工學結合走過場,學生厭學情緒普遍存在。工學結合模式在高職院校實施過程中,因條件受限,教學內容和形式傳統陳舊,常常是工學結而不合,走過場而已,以至于學生厭惡學習,包括專業學習和其他一切技能的學習:逃課、上課睡覺,抄別人作業或直接從網上下載,課余則沉浸在沒完沒了地交友、旅游、上網游戲、會見網友等活動中;應付實訓任務。
(二)尊師無道,以至于嚴重缺乏禮貌。對在任課期間的老師,禮貌尚可,課程結束后見到老師,視而不見,師生關系似乎也隨之結束。有老師感嘆:“我在上課時可沒少和他們講做人的道理啊,怎會這樣呢?”最近剛接受了國家教委評估的某高職院校,迎評之前的總動員里有一項“特殊”要求:學生在評估期間見到老師一定要叫“老師好”,即使不愿叫自己學校老師,見到專家一定要打招呼,并告知學生區分專家和本校老師掛牌的不同……該校學生日常生活中禮貌素質可想而知。
(三)同學感情冷漠,缺乏溝通交際能力。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同學間的真情友誼、謙虛、忍讓少了,利益、榮譽的爭奪、對優秀的打擊、冷嘲熱諷多了。同窗多年,連集體畢業照都懶得照,有的即使去了,也不要相片,對同學感情的冷漠實在讓人擔心。
(四)自由散漫,不愿受紀律約束,自覺性大大降低。“有紀律”是“四有”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之一,部分在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大學生自由散漫,不愿受紀律約束的現象較為嚴重,影響著工學結合的有效實現。
二、原因分析
學風建設是學校的一項全局性工作,它與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管理、后勤服務等工作密切相關,而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的思想、言行社會化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導致產生學風不良的原因不是單一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入學后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大學的學習模式特別是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的學習模式與中小學不同,強調自學能力、主動學習,注重四種“能力”的培養,而許多學生入校后沒能及時調整學習方法,適應大學學習模式,出現作風散漫、紀律渙散等現象,因此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遭到沒有心理準備的打擊,形成了心理落差,喪失學習信心,缺乏學習動力,時間越長,越易形成惡性循環,厭學情緒也就隨之產生。
2.頻繁的角色轉換產生混淆。因為高職院校學生具有“學生”與“職業人”的雙重身份,兩種角色的頻繁轉換,會導致他們出現角色的混淆,如“職業人”角色的體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成年人,不應當受一些所謂的紀律之類的條條框框的約束,并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通過言行、穿著打扮等突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成熟”,所以在學校中也就成為了“另類”。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
1.培養目標明確,措施不力,工學結而不合。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但當今的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模式多處在探索實踐中,措施與目標難以一致,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就業競爭能力未見明顯增強,因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校內實訓設施不足、缺乏合格的雙師隊伍、所學專業與學生工作的專業不對口、都使得工學結合模式有走過場之嫌,難免影響學風建設。
2.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力量的薄弱。包括思政隊伍人員數量的勢單力薄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佳:一方面是隨著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整體的素質有所下降,學生數量大幅攀升,學生工作者數量不足,無法深入細致地開展教育引導工作,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絕對數量上的薄弱;另一方面是相對數量的減弱,即除學生工作隊伍之外的專業課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小,有的甚至還起到削弱學校對學生的引導教育作用。有的老師教給學生專業知識,教學生如何欣賞藝術、欣賞美文,卻很少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都導致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來越弱,當學生越來越多地與社會接觸而對社會上的不良習氣的防御能力卻沒有形成的時候,結果自然就是社會對學生的影響大于學校教育對他們的影響了。
3.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不適應形勢的變化。高職院校一般由中專學校升格或高專轉型而成,辦學宗旨和生源質量都發生了變化,但師資力量和管理水平并沒有提升。管理人員素質不高,對學生管理工作目標不科學、針對性不強,缺乏力度和創新;管理手段相對落后,缺乏現代化管理手段,導致學生對學校的管理從不理解到出現抵抗情緒。
4.教師教學理念的滯后及不良教風的存在。由于缺乏一支合格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再加上部分教師的本位意識較強,不能夠以德育人、愛崗敬業,仍滿足于單純的傳授知識,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手段陳舊,只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的課堂氛圍缺乏活力和生機;有些教師課后與學生交流非常少,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缺乏有效的指導;有些教師經常把自己的情緒和偏激想法帶入課堂,從而影響學生的聽課,甚至誤導學生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逃課、曠課;有的教師對學生的遲到、逃課、曠課等違紀行為視而不見,讓學生感覺尊師無道,學藝無門,導致校園內形成不良學風。
(三)社會對學風建設的影響
當前,人才市場已呈現出需求規律: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這就迫使高職院校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來辦學,但是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嚴重不足,使得企業參加的積極性不高;此外,對以實習為主的工學結合,企業積極性不僅不高,所給的報酬也極低,影響學生的“學”和“工”的積極性,導致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整個實施過程困難重重。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以及社會各領域中的不正之風無不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使學生在耳曛目染中不知不覺被同化。非主流文化的網絡文化在高校校園里傳播并感染著大學生,網絡游戲的盛行對大學生帶來了直接影響,很多自制力差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出現了逃課現象,所有的一切,如潮水般沖擊著學校的學風建設,使高職院校應接不暇。
三、加強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模式下學風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政府支持與相關政策保障,形成“工”、“學”結合的良好的學習環境
政府要鼓勵和支持企業接收職業院校的學生頂崗實習或就業,要制定更為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政策,以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辦學、工學結合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要給企業以更多的實惠,形成誰接收誰受益的局面。另外,還要有相應的法規或制度,以保證學生在實習或頂崗工作中獲得相應的報酬。有政府的支持和政策,能達到學生實習有場所、學校教學“有的放矢”,企業能招收到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從而達到學生、學校和企業“三贏”的目的和良好學習環境。
(二)職業院校與企業緊密結合,促成學用結合的學習緊迫感和危機感
職業院校要設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主要是減輕企業的負擔,與企業互惠互利合作辦學。主動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對企業員工進行免費培訓。同時,爭取企業參與學校管理工作,形成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按專業大類成立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定期請企業領導、技術專家等到校論證學校的發展和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等。另外,積極爭取企業的生產項目進校園,力爭企業在院校設立獎助學金,以保證提前取得就業崗位或家庭確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分階段完成學業。
(三)改革傳統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管理和勞動組織方式的不斷變革,導致現代企業需要的不再是掌握固定知識和單一技能的操作者和實施者,而是具有創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計劃設計、實施和評估反饋等系統行動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必須打破傳統的封閉式的職教模式,建立開放的、靈活的、就業導向的、工學結合的職教新模式,實行“訂單培養”模式;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積極推進學分累積制度,鼓勵學生半工半讀、分階段完成學業,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四)逐步建立一支“雙師結構”型的教師隊伍,讓學生尊師有道,學藝有門
職業教育的師資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對高職院校的教師來說更應該是學生的“師傅”,因此,高職教育的教師必須是既有扎實而寬泛的理論知識,又有嫻熟的實際操作技能;會講課、懂技術,特別是熟悉生產過程、能理論聯系實際,并能將知識和技能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教師。只有創建“雙師結構”型的教師隊伍,才能解決這一難題。“雙師結構”型的教師隊伍是職業院校的脊梁,建設“雙師結構”型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良好學風建設的基本條件。
(五)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1 充分認識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校園文化是獨立學院對外傳遞辦學信息,不斷提高獨立學院的公眾形象,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的主要手段;對內是提高全體教職工和學生綜合素質、產生良好的學風、校風,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管理特色,減少管理的壓力和難度,促進學生早日成才的重要手段。具體表現為:
1.1 傳遞正能量,吸引社會投資,推動獨立學院發展
獨立學院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較短,其辦學理念、特色和影響力等都還沒有完全形成,有的即使形成了,也還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這對于獨立學院的發展是不利的。在辦學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獨立學院如何能在競爭中求得生存,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能否在眾多高校中脫穎而出,增強其自身的綜合實力,打造出獨特的精神領地和文化特色。借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傳播,能夠很好地向社會公眾宣傳學院的辦學理念、特色和影響力,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從當前國際、國內資本市場的供給狀況看,教育投資已經成為資本投入的一個重要方向。獨立學院可以借助于這一時機,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大力宣傳學院的優勢和吸引力,從而不斷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者向學院注入資本,為學院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隨著教育產業化、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學校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起來。競爭的基本法則是優勝劣汰。這就意味著當今時代,每個學校都面臨著優勝劣汰的考驗。校園文化作為學校在長期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學校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因此,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出成績,有實效,對于自身壯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獨立學院辦出特色、辦出成績,對于完善與改進我國高等教育也是意義重大的,至少可以從不同領域和不同角度豐富我國多種教育模式下的校園文化,這也為培養多樣化的創新型人才創造了環境。[1]
1.2 有利于加強學生管理,有利于師生的和諧發展
獨立學院加強對廣大在校學生的管理,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正常的教學、教育、服務等都是重要的措施。而校園文化具有導向、凝聚、審美、教育等功能。它能夠通過營造正確的政治氛圍和良好的環境,影響師生對事物的判斷和看法,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它能夠以種種微妙的方式,溝通師生的思想感情,融合師生的信念情操,培養和激發師生的群體意識,增強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它能發揮以美育人的作用,給師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有利于師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完整、系統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傳播是引導廣大在校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是規范和約束廣大在校學生行為的重要手段。同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更能不斷激發起廣大學生投身于學院建設的巨大熱情,激發起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熱情,有利于廣大學生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不斷提高。它能塑造大學生的文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樂趣、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鍛煉意志、增強責任感、確立理想信念等等。
2 深刻挖掘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突出問題
由于獨立學院的歷史都比較短,其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尚處于形成階段,各種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而且由于獨立學院在辦學主體、管理體制等方面與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所以就造成了目前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和不足。
2.1 文化底蘊相對薄弱
文化底蘊是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的重要標志,它是前人在認識和實踐中逐步積累的精神財富,反映了大學的辦學理念。深厚的文化基礎有利于大學的良性發展。
一方面,獨立學院由于辦學歷史不長,有的學校迄今尚未形成明確的、科學的辦學理念,有的學校雖然提出了自己的辦學理念,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或寫在文件中,而沒有落實到行動上,貫徹到工作中。此外,獨立學院由于缺乏辦學經驗,對自己的定位不切合實際,有的過高,有的又偏低。
另一方面,獨立學院由于辦學歷史不長,普遍缺乏大學精神,獨立學院關注比較多的是各種硬指標的建設,而對大學精神等軟環境的培育重視不夠。即使部分獨立學院開始注意到大學精神的培育,也是共性的東西強調得多,個性的東西講得少。[2]表現在廣大師生對自由、科學、民主和人文等精神認識還不到位,沒有成為一種追求和向往。所以現今的獨立學院都還沒能形成較成熟的校園精神,缺乏母體高校的歷史厚重感。這即是獨立學院校園文化最欠缺的方面――校園精神文化。
由于缺乏厚重的文化底子,獨立學院就更需要在辦學實踐中加強文化建設。
2.2 文化體系相對不完整
完整的校園文化是一個體系,它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層面。由于獨立學院多處于建設的初始狀態,從目前來看,大多數獨立學院在教育設施、文體設施、服務設施及環境美化等方面的物質設施還不夠健全,學校的秩序和風氣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一是,學生活動場所偏少,不能滿足學生活動的基本需要。開展的主要是體育活動、娛樂活動相對較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道德實踐活動、宣傳教育活動、學術交流活動、科技競賽活動、文化藝術活動等相對較少。二是,校園物質設施與大學精神不合拍,特別是人文氣息和文化意味不濃。三是,缺乏健康高雅的人文藝術景觀。
很多獨立學院不僅校園文化物質設施不完善,而且制度及精神層面的建設往往滯后于物質層面的建設。制度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獨立學院由于尚處于創業之初,所以制度建設普遍滯后,有簡單移植和照搬“一本”和“二本”院校規章制度之嫌。表現在:第一,沒有完全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辦學,違規違法辦學現象還是存在,“依法治校”進程遲緩。第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還沒有完善,存在很大漏洞,即使制定了有關規章制度,但執行意識較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第三,學校管理體制不順,院一級的管理權限過于集中,系一級的管理權限過小。第四,各級管理人員的職責不清,存在工作越位和工作不到位的現象,有事無人干和有人無事干并存。
2.3 文化功能相對不健全
概括起來,校園文化大致有教育導向功能、滲透熏陶功能、管理和規范功能、篩選和激勵功能以及傳播和輻射功能。但是,獨立學院自身文化體系的不健全導致了自身文化功能的不健全,如學生難以獲得城市和其他高校特別是著名高校的高密度信息量和先進文化思潮的有效感化。相反,由于缺乏文化反思能力,一些不良信息會以自我復制的形式在校園內迅速傳播,對校風建設發生不良影響。[3]主要表現在教師的教風和學生的學風上。獨立學院的教師隊伍由專、兼職教師構成,并且兼職教師在獨立學院的教師隊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兼職教師往往容易降低自己的責任心,主要表現為治學態度不嚴謹、教學設計粗糙、教學手段單一和對學生要求不嚴等。而教風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風,主要表現在班級學習風氣不濃,學生上課遲到、早退,曠課、考試舞弊、沉迷網絡、打架斗毆等方面。
3 冷靜梳理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對策
作為培育人才的高等學府,其功能不僅是知識、學術的傳授,而且是文化、價值觀的傳承和精神、理想的傳遞,更是對人綜合素質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在這一過程中,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優秀的校園文化正是獨立學院所缺乏和急需的,它是獨立學院的“軟件”,是無形的手,它會按照“程序”鍥而不舍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把他們塑造成有用之人。[4]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還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的平臺,這有利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因此,獨立學院首先要加大對校園文化活動的支持力度,搞好校園文化活動規劃,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逐步改變獨立學院氣氛沉悶、學生課外和業余生活單調的局面。其次,獨立學院要搞好校園文化活動規劃,提升校園文化活動品位。獨立學院要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具體需要選擇和規劃恰當的活動體系。
3.2 注重特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形成美好的校園精神。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學校的辦學理念與定位、大學精神、校訓、優良傳統、校風、教風和學風、學術活動、科研活動、師生文化活動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態。要注重獨立學院特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可以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確定辦學理念和學院定位。獨立學院應當全面客觀地分析面臨的內外環境,正確判斷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正視現實、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因此,獨立學院應該從適應地方產業發展需要出,把培養目標定位為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只有立足本地,使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要掛鉤,才能真正做到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有效塑造特色大學精神。大學精神不是僅僅加大投入就能快速形成的。獨立學院的精神是獨立學院從創辦伊始到發展壯大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質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雖然我國獨立學院是新事物,但在獨立學院生存和發展的進程中,都伴隨著以生為本、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等特有的大學精神。這些精神伴隨獨立學院的發展而不斷延伸,不斷發揚。比如,通過開展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優化人文教育的內容、打造校園文化精品等校園文化項目都是弘揚特色大學精神的科學路徑。[5]
(3)加強校風建設。一是,要加強教風建設。在專、兼職教師隊伍中開展師德教育和教風建設,并配以相應的政策措施,積極鼓勵教師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教師要樹立主人翁精神,強化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與學生建立相互尊重的現代師生關系,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用真情感化學生,以優良的教風帶好學風。二是,加強學生學風建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利用宣傳欄、海報、院報媒體等加強學風建設的宣傳,讓學生從思想認識和意識形態上理解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規范學生的行為,培養好習慣,樹立好風尚;加強考試紀律管理,嚴懲舞弊行為;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力度;加深正面導向,不斷提高學風建設的自主管理。
3.3 完善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提升獨立學院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應注重從制度層面推動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首先,獨立學院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辦學,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要在宣傳貫徹國家和省級教育部門制定的有關規定的同時,結合學院的實際,制訂符合本院自身發展情況的規章制度,促進獨立學院快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次,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最后,獨立學院的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要有創新,要做到與時俱進。[6]
【參考文獻】
[1]馬勇.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29(2).
[2]陳恒初.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5).
[3]趙映振,李東方.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的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12).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032-04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鍵是人才的培養。培養新時代的人才要有優秀的教師,而具有崇高的師德師風是一名優秀教師必備的條件之一。師德師風建設是大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高等學校一直積極關注和建設師德師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新形勢下,高等學校教育應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也提出:高校應積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增進教學科研等業務能力,增強教師的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我們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落實到師德師風建設中,提升廣大教師的師德師風水平,辦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本文簡要介紹了師德師風建設的內涵,以西華大學為例分析了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現狀、成因,并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提高育人成效的主要對策。
一、以人為本的師德師風建設的內涵和意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等教育堅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對人本身的關懷。教育事業發展要“以教師為本”,把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同時要“以學生為本”,堅持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尊重,二者缺一不可[1]。以人為本,是新時期師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師德,是一切教育工作者應必備的良好道德水準和素養,包括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等內容[2]。師德是教師之魂,是高校立校之本。師風,是教師行業的風尚風氣,體現在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等方面。優良的師風是體現教師群體素質的重要標志。好的學風來自好的師風,教師的敬業精神、工作態度、治學方法等都將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師德師風建設是高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決定教師素質、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勢在必行。
二、新時期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現狀及成因
1.現狀。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分析發現,現階段,高校師德師風總體呈現積極、穩定、開拓進取的態勢,但仍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其并時時腐蝕著高校教師群體的道德,主要表現在:①敬業精神不強,育人意識淡薄。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目前有部分教師消極應付本職工作,只履行“授業”之職,卻淡漠“傳道、解惑”之責。在教學實踐中,對本職工作不負責,對教學投入的精力不足,備課不認真,只滿足課堂教學,對于學生是否愛聽、課堂紀律及作業情況等一概不管,師生間感情淡漠,嚴重影響到整個學校的校風和學風。個別教師隨意調課、停課,上課遲到、早退等,缺乏應有的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師德風范。②價值觀念扭曲,教育信念消失。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正在對高校教育環境造成沖擊。當前,部分教師的功利化心態日顯突出,對個人既得利益看得過重,將神圣的“教書育人”之職簡單的與謀取利益相提并論,而忽略了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教育信念正在缺失。③學術道德精神被扭曲。堅持對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的學習是高校終生的教學任務。科學精神是支持科學工作者成功進行科學探索的根基。科學精神首先是熱愛,其次是執著和興趣,再次是樂觀、好奇心,最后是創新和不斷探索的精神。目前,高校師德建設中普遍存在一個現實的問題,即部分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缺乏,學術道德觀念淡薄,治學態度不嚴謹,學術功利心態突出,學風教風浮躁。部分高校教師為了職稱和待遇,應付教學,將課堂教學與物質報酬掛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衍生出學術造假、舞弊、學術賄賂等現象。這些實質上是學術道德精神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被扭曲的結果。④專業知識水平不夠,難為人師。“學高為師”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但部分高校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欠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高校教師不能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理論知識“滿堂灌”,課堂枯燥單調。課堂知識陳舊,難于適應社會的發展,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寬度,這是國內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目前高校加強師風師德建設的主要難點。當前,這些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各高校制定了許多規章制度以加強課堂監督,以西華大學為例,目前廣泛實行教學督導制度、校處級領導干部聽課制度、學生網上評教制度、專業內互聽以及教學競賽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有監督作用,但實際上這些外在的監督制度和激勵機制難以真正的發揮效力,最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要充分發揮全體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2.目前高校師德師風失范的成因。從目前我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現狀分析,造成師德師風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教師自身因素及社會消極面的影響。由于社會消極面的影響及不正之風的侵蝕,使部分教師價值觀念失衡,受不住外界的誘惑,導致師德水平下滑。有的教師自身缺乏良好的素養,未真正意識到教師職業的價值和內涵,主觀上又放棄了師德修養的自覺能動性,在為人為師方面不負責任,自甘落后。在學術研究方面,也不注重學術道德修養,過分追求個人名利,有失高校教師的學術水準。(2)高校的原因:①德育工作重點錯位。盡管高校都積極采取措施以改進和加強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業務、輕政治,重師能、輕師德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導致教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教師的師風師德建設成效不顯著。②激勵機制不完善,考核重業績輕師德。高校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職稱評定和年度綜合考核。年度業績考核有明確的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常與職稱晉升和個人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受到教師的普遍關注。目前大多數高校對教師的評價仍然集中在如師德師風考評、教學質量評估和科研成果與業績等三方面。科研業績易于量化,但教學質量、師德師風評價摻雜過多的主觀因素,很難有統一、客觀的評價標準,往往出現科研最硬,教學次之,師德師風則被忽略的現象。這類重物化成果的考評、輕師德等精神成果考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良好師德師風的形成。③缺乏有效的師德建設管理和監督評價機制。成立師德建設領導小組是多數高校采取的主要措施。但由于領導精力投入不足、監督管理力度不大、評價體系不實等原因,使工作多數還停留在書面上,很少落實或取得實際效果,師德建設方面的規章制度也形同虛設,這些情況直接影響了高校的師德建設。(3)教師待遇不高。伴隨住房商品化、醫療制度改革、物價上漲等,很多教師生活壓力大、收入低,部分對職業產生消極和倦怠心理。盡管國家和各級教育部門連年增長教師工資,但與其他行業相比還是偏低,這種現狀或多或少影響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留在學校的也大多滿腔熱情地投身于第二職業。(4)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整體上不及中老年教師。近年來高校擴招導致教師缺編,一些高校降低要求,只要專業、學歷相當,就能引入教師隊伍,導致相當比例的青年教師為非師范專業畢業,未受過系統的師范教育,缺乏專門的教育教學素養,包括師德素養。同時,因高校教學科研考核指標越來越苛刻,而教學、科研的業績所帶來的利益也越來越可觀,這種利益日益成為青年教師追求的目標,客觀上導致青年教師放松了對職業道德的堅守和師風師德的捍衛。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育人成效的主要對策
1.加強入口考評與評價。目前,高校引進人才時,過分關注學歷和業務能力等教師基本素質,而對其政治素養、思想表現的考察權重不高。高校引入人才時,應加強入口考評與評價,對政治素養、思想表現差,不能勝任高校教師的候選人員直接淘汰。應把政治思想素質及其表現放在與業務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
2.加強組織領導。要大力加強對師德建設工作的領導與統籌,把師德建設作為提升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學校成立由校領導、宣傳部、人事處、教務處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師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師德教育活動的規劃、組織和落實工作;各院系成立由黨政領導、教師代表組成的師德建設工作小組,結合院系實際落實師德建設工作,把師德建設與日常的教學、科研及學科建設結合起來,做到制度落實、內容落實,形成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協調一致、齊抓共管的新局面。
3.建立和完善機制,加強保障監督。(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學習培訓。高校相關部門應不定期組織和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學習教育。通過座談、與優秀教師的面對面談心、樹立模范,使教師主動加強自身的師德師風素養,從而不斷提高師德師風建設水平。(2)健全師德建設的激勵約束機制。廣泛創建“教書育人光榮、不講師德恥辱”的輿論和制度氛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應對教書育人成績突出者予以表彰和獎勵,大力宣傳其先進事跡,并在職稱晉升、學術梯隊選拔等方面優先考慮。建議各級教育部門和高校設立國家、省、校級獎項,對貢獻突出的教師給予特殊津貼,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3)完善師德考核評價制度。高校要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認定和教師聘用制度,把思想道德品質作為重要考察內容,使師德建設由虛變實;要完善師德考評制度,將考核指標量化,重點考核教師的職業道德、育人效果,做到師德師風評價的科學、客觀性;強化考核結果的使用,將測評結果作為教師考核、聘任、派出進修和評優獎勵等的重要依據。對師德不佳的教師要勸戒、批評,情節嚴重的應撤銷其教師資格,調離教學崗位,使廣大教師具備憂患意識,著力優化教師隊伍。(4)建立和完善師德師風監督機制。建立和完善師德師風監督機制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有力保障。高校應注重增強教師愛崗敬業意識和提高教書育人水平的相關教育,積極完善和明確高校教師崗位職責,讓職業道德規范等規章制度扎根于每一位教師心中。以西華大學為例,目前已經建立教學督導員制度、學生教學信息情報員制度,完善了“領導聽課周”、教學督導團“隨堂聽課”等,對教學開展督導,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對,師德師風存在嚴重問題的教師及時勸誡,并依據《教師法》等規定對嚴重失德的行為予以嚴懲。(5)優化校園輿論環境,建立和完善宣傳機制。馬克思稱“輿論為一種普遍的、隱蔽的和強制的力量”。高校相關部門應經常留心并收集教師輿論和校園輿論,及時掌握教師的思想動向,積極分析誘發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法,提高師德師風建設的成效。正面的輿論環境能激勵人們追求美好的理想和事物。應加大對師德師風正面輿論的宣傳,形成對負面輿論的壓倒優勢,從而優化師德師風建設的輿論環境。要大力弘揚師德先進典型,并運用多種形式宣傳推廣,在樹模范、抓典型的過程中,使先進人物感染、引導教師,讓師德標兵可敬、可學。
4.堅持以人為本,把加強師德建設與尊師重教相結合,創造關心教師切身利益的生活環境。高校領導要關心教師的成長,鼓勵教師的求知欲。黨政領導要多渠道、多形式地主動聽取教師的意見,關心教職工的利益訴求等,從了解和掌握教師最關心的熱點問題入手,為教師排憂解難,提高和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使教師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要搭建便于教師溝通的平臺,創造關心教師切身利益的工作環境。中、青年教師是高校持續發展的主力軍。尤其對于青年教師,他們在事業起步階段,工作和生活壓力都較大,高校應積極關注青年教師面臨的困境,為青年教師提供廣泛的平臺,將為其做實事與師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加強青年教師的培訓、經費申請等方面做適當傾斜,為青年教師解決后顧之憂,讓他們全力投入到加強自身修養、履行教書育人和科技創新工作中。
5.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度。建議學校為青年教師選配思想品質好、學術造詣深、作風正派、教學和科研能力強的中老年教師進行一對一地幫教,開展好業務指導和“傳―幫―帶”工作,使青年教師從老教師身上學到精湛的師能和高尚的師德,在教學、學術和思想上得以更快提高。在執行過程中要對他們政治上關心、業務上指導、生活上幫助。導師對青年教師不僅要在教學業務和科研方面提出培養要求,在師德方面也要提出一定的目標,并作為考核的硬指標。這樣,相信青年教師的師德師風會有很大程度的改觀。
師德師風建設是大學的根本任務之一,是高等學校的一項全局、長期性的工作,也是高校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要想收到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效,高校教師應從自身著手,加強自身修養,腳踏實地做出行動。同時,高校相關部門也應健全和完善相應的制度,為師德師風的建設提供平臺和環境。有些高校盡管對師德師風建設有一些師德規范、評價獎懲、監督機制等,但往往停留在文字等層面,未很好地實施與完善,未真正建立起師德建設的調控體系。在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嚴把教師入口關、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實行行之有效的對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師德師風建設的成效,構建和諧的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為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寬亮.高校師德建設中的人本前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4,25(10):18-129.
1、校長符合任職資格條件,校級領導成員年齡、專業等結構合理。
2、小學專任教師大專比例達95%以上、初中專任教師本科比例達60%以上,縣級以上骨干教師數量占專任教師的15%以上,其中市級以上骨干教師數量占骨干教師總數的10%以上。
3、教師具有較強的教研科研意識,有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有切合本校實際的課題并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
(二)素質教育與學生發展
1、落實“全面發展、全體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素質教育校本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課業負擔監測與問責制度,形成學校、家長及社會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實施適合的學習評價策略。
2、堅持健康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嚴格落實1小時“陽光體育”活動。強化體育藝術“2+1”專項教育活動,并形成學校特色項目。
3、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推進質量興校,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加大教學質量在學校綜合評價中的權重,創新教學文化。學業合格率達95%以上,身體、心理健康,體質健康測試合格率達90%以上、優良率達30%以上,80%的學生有一項以上愛好或特長。
(三)硬件設施與條件保障
1、生均占地面積小學20平方米以上、初中25平方米以上,寄宿制學校每名寄宿生增加10.5平方米,生均綠化面積5平方米以上,生均校舍面積小學4.5平方米、初中6平方米,生均活動場地面積小學8.5平方米、初中10平方米,配備符合規定要求的跑道和一定標準的風雨操場。
2、按《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一類配置標準(十二五版新標準)》,還需配置實驗室、美術室、音樂室科學探究室等專用教室166口。
3、按《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一類配置標準》配備,還需添置圖書36萬冊和部分實驗儀器、教學儀器。同時積極推進新技術和新媒體進學校、進課堂。教學儀器設備有效使用、科學管理,并形成制度
4、按照《中小學教育教學裝備一類配置標準》,
在校學生數與網絡環境下可使用計算機之比10:1;在校教師數與網絡環境下可使用計算機之比1:1,授課班級與多媒體設備比不低于1:1的標準,需添置計算機1464臺,多媒體投影儀69套。添置校園網絡、網站建設、廣播系統、安全監控系統等各類教學管理軟件86套。
(四)學校管理與辦學特色
1、全面落實《中小學管理規范》。
2、學校有獨特的辦學風格和先進的辦學理念,形成“一校一品”的品牌文化。
3、學校辦學成績顯著,學生、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評價較好,滿意度達90%以上。
二、實施步驟
(一)宣傳啟動階段
1、繼續開展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創建宣傳工作。
2、組織調研摸底,按照“一校一議”“一校一策”的原則,對2015年參與創建學校進行基礎調研,根據《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辦學標準》形成配置方案。
3、制定實施方案。
(二)組織實施階段
4、召開創建學校會議,局與創建學校簽訂創建責任狀。
5、按照《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準》,采購教學儀器設備。
6、辦理電腦等教育信息化建設所需設備的采購手續,并裝備到校。
7、進行學校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并投入使用。
8、創建學校按照《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辦學標準》建立檔案資料。
(三)迎檢驗收階段
9、區級自評并向上級部門提出評估申請。
10、正式接受市級驗收評估。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到創建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學校是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建設文明和諧新校園的需要,是全區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需要。各中小學、局各科室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高度重視,合力推進,形成良好的創建氛圍,確保創建成功。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教育強區建設的意見》和區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遵循教育發展以教師為本的方針,以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為目標,統籌規劃、整體推進,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理念先進、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
二、基本原則
(一)全員性、主體性原則
校本研修要面向全體教師,關注每一位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人人參與;同時還要樹立起“每一所學校都是校本研修的主陣地、每一個教師都是校本研修的主力軍”的思想。
(二)針對性、實效性原則
校本研修要著力解決本校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和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要突出實效,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三)合作性、共享性原則
校本研修要搭建“大校本”平臺,構建“大校本”研修體系,促進教師間同伴互助、校際間合作交流、片區間聯動協作,實現資源共享。
(四)理論性、實踐性原則
校本研修必須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確保微觀研修的正確方向,把宏觀理論的統一性與微觀研究的多樣性有機結合起來,把上級的總體要求與各校的自主探索有機結合起來。
三、研修目標
1.建設一支校本研修指導教師骨干隊伍。 “十二五”期間,充分發揮我區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以及學校教科主任的作用,開展校本研修指導專項培訓。
2.打造區級校本研修示范基地。 推進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建設,創建3-5個區級校本研修示范學校。力爭創建一所市級校本研修示范學校,為大面積推進校本研修積累經驗。
3.提升校本研修水平。在各類培訓中增設校本研修指導課程,積極創新校本研修模式,探索并完善“短期集中—送培下鄉—遠程跟進—校本研修”相結合的教師全員培訓體系,全面提升我區教師校本研修的質量和水平。
4.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將校本研修納入教師繼續教育的整體規劃,每位教師每年參加校本研修不得少于40學時,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四、研修內容
1.學科知識與教學技能:學科教學研究的最新動態與成果;課程標準和教材研究;學科學段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現;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與組織策略;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研究性學習及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與實踐等。
2.教師成長與專業發展:教育法規與政策;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職業理想與專業發展規劃;教師心理調適與情緒調控;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教學評價;現代教育技術與應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學藝術與教學風格等。
3.教學管理與學校發展:學校辦學思想與辦學特色;學校文化建設與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學校發展與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校本研修規劃與方案等。
4.班級管理與學生成長:學生成長與身心發展;班主任工作與班集體建設;班級活動的組織與班務管理;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學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輔導;團隊活動組織與管理等。
五、研修方式
1.側重課堂教學的研修:集體備課、示范觀摩、聽課評課、同課異構、案例分析等。
2.依靠專家指導的研修:專家講座、案例點評、咨詢診斷、交流研討、名師引領等。
3.憑借同伴互助的研修:以老帶新、結對互助、教研活動、專題沙龍、興趣小組等。
4.通過校際合作的研修:對口支教、項目合作、校際結對等。
5.著眼專業發展的研修:實踐反思、技能訓練、教學競賽、專題(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
6.利用網絡平臺的研修:校園網站、專題論壇、主題空間、博客寫作、QQ流等。
7.確立專項課題的研修:實踐積累、排查問題、聚焦重點、診斷剖析、發現規律等。
8.突出“一功五化”的研修:錘煉教學底功;轉化教學理念;內化課標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校本教研。
六、實施步驟
1.啟動階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宣傳學習
認真組織學習國家、省市有關文件精神,使全區教師充分認識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相關部門相關人員參與校本研修的主動性、積極性。
(2)制定方案
制定校本研修實施方案以及相關制度,以保障校本研修的有效開展。
2.實施階段(2012年8月-2014年12月)
全面展開校本研修的各項工作,確保校本研修步入規范化、常態化軌道,不斷總結研究校本研修中的實際問題,調整優化研修方案,確保研修工作穩步健康推進,取得豐碩成果。
3.評估階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對校本研修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匯總研修成果,上報總結材料。區教育局對各校和教師研修情況的逐年考核進行匯總,評選出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并給予表彰獎勵。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強領導
1.成立榆陽區校本研修領導小組
組 長:劉巨廣
副組長:申章昌
成 員:常艷珍 高建強 高鳳成 劉 杰
2.成立榆陽區校本研修指導小組
組 長:常艷珍
副組長:吳志清
成 員:趙英炳 謝海雄 杜治禮 羅 慧 方尚林 王儀榮
3.榆陽區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和指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教研室,辦公室主任由常艷珍同志兼任。
(二)明確職責
1.校本研修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校本研修工作的組織管理與協調,對校本研修工作進行檢查指導和評估。
2.區校本研修指導小組負責制定校本研修五年規劃和年度工作具體方案,組織學校全面開展校本研修工作;負責全區校本研修業務指導與管理,抓好校本研修創新試點工作,對各學校校本研修年度計劃進行督導檢查。對基礎薄弱、師資力量不足的學校要重點加強業務指導,及時總結、推廣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先進經驗、優秀成果。
3. 各組長學校的校長負責主持聯片研修工作,計劃安排聯片教研活動,督促學科研修指導組有效開展研修工作。各學校校長具體負責抓好校本研修的組織實施工作。
4. 教師根據自身工作特點和實際,選擇自己的研修內容和學習方式,制定個人專業發展五年規劃和年度研修計劃,尋找適合自己專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對象,從自己最為困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進行自主研修,積極參加學校的校本研修活動,完成校本研修的規定學時,并做好研修筆記。
(三)落實措施
1.狠抓校本研修規劃落實
各學校要立足本校實際,明確校本研修具體目標和任務,認真制定切實可行的校本研修年度實施方案,每年重點確定一個主題進行自主研修,每年的年度研修實施方案及時報區教師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備案。
2.保證校本研修經費投入
各學校要認真落實“教師培訓費按照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的5%安排”的政策規定,確保校本研修的經費投入,為全面推進校本研修提供經費保障。
3.完善校本研修激勵機制
區校本研修領導小組將校本研修納入教育督導、考核范疇,考核評估結果作為學校、小組和教師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校本研修工作突出的學校和個人進行年度表彰獎勵。
4.重視校本研修基地建設
我校創辦于1960年,1965年開辦普高,1981年高中部兼辦職高掛牌廈門市文教職業學校,是同安區唯一的集普高、職專、初中為一體的城市完全中學,過去學校重在打造好和諧平安校園環境,但在新的教育形勢變化發展下,已不能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多種需求。因而,我校從2010年開始重點全面地進行新一輪“打造溫馨校園,提升辦學品位”的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的研究與實驗。我們認為,要在打造和諧平安校園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溫馨校園,提升辦學品位”。只有這樣,才能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水平,健全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和造就新一代有理想有覺悟的社會主義優秀人才。新一輪的校園文化建設在我校由此蓬勃展開,并已取得明顯成效。
二、新一輪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的理論依據
1.有關教育學的理論依據。現代教育學的理論研究認為人的整體素質是由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社會、學校、家庭環境影響和制約著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水平。因而,我們只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繼續構建、營造一個優美和諧溫馨的校內人文環境與自然物質環境,挖掘蘊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響,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夠促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2.有關心理學的理論依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前人類社會居住的生活環境制約著學生的心理發展,優良的社會生活環境對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發展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建設一個溫馨優美凈化的校園,營造溫馨校園的思想文化氛圍,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校教育實效的有效手段和長遠任務。
3.有關美學的理論依據。環境美學家有很多論述,柏林特主張,審美欣賞要求欣賞者與欣賞對象完全地結合,他認為,傳統美學的研究模式是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疏離的,新的美學模式應當實現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審美與實踐的結合。他主張把人類與自然文化環境聯系起來,人是環境的一部分,環境是人的環境。關于審美和實踐的關系,他主張審美、藝術和日常經驗的結合、保持審美經驗和日常生活的連續性。卡爾森等認為:對環境的欣賞,與藝術美學的欣賞模式不同,是一種典型的物理上活躍的交互作用,對自然以及所有人為環境的審美欣賞,還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因此,我校結合本校本鄉本土自然實際以及當地人文歷史特色,著力打造一個讓學生喜歡的優美和諧溫馨校園環境,使學生感受并欣賞到美,接受來自學校多方面美的環境熏陶,既讓學生鍛煉感受美、欣賞美、鑒別美的能力,又能由心底自覺地維護美、創造美,從而在美的環境中凈化心靈,完善人格。
三、新一輪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的研究實驗目標
我校2010年9月成立了課題研究實驗的領導小組。我任組長,副書記任副組長,組員有學校的副校長、處室主任擔任。對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的研究實驗進行有效組織與管理。我們具體制定了以下課題的研究實驗目標:
1.構建溫馨校園文化的教育模式。
2.通過改造校內自然物質環境和營造人文文化氛圍,創造校園優美、和諧溫馨的環境,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形成。
3.采取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的研究實驗四個方法。(1)觀察法:觀察和考察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諸多影響。這種方法與談話法、文獻法配合使用。(2)調查法:收集有關事實、數據等材料進行調查驗證其效果。(3)活動分析法:通過家訪等活動,了解學生家庭現狀、學習狀況,收集有關學生的思想、作風以及在家的表現等材料。(4)總結法:要從實際出發,重視實踐,總結好經驗,認真分析,再回到實踐,指導實踐。
4.繼續搞好學校的優良校風、學風、班風建設,繼續進行社會、家庭、學校配合,部隊、社區、師生共建;努力形成“育人”合力,糾正學生不良的心理與行為,指導學生選擇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各項素質不斷提高和完善,讓和諧溫馨充滿人性光芒的校園文化永駐校園。
四、新一輪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研究實驗的具體實施與成果
1.建設一個奮進的溫馨校園文化物質建設校園環境。
(1)建一間校史室,作為校園德育基地。收集反映歷任學校領導的風采;展示園丁桃李碩果和師生特色、特長;收集展現校友風采等。
(2)點綴校園室外環境。給學校樓房、道路、場地命名,圍繞學校的發展向全校師生征集,凡被采納者將予以獎勵。走廊過道的名言畫像,適當地更換。彰顯學生個性,注意張貼那些貼近學生實際的書畫。
(3)改造、完善原有校舍建筑。新建具有現代氣息的綜合辦公樓、藝術館和職教樓。我校的校園物質文化努力做到了:設計有圖紙,規劃請專家,建設擠資金。校園布局力求合理,教學樓、綜合樓、寢室鱗次櫛比,生活區、教學區、運動區“三區”分離,花壇景點裝扮點綴,點、線、面和諧統一,名貴花卉樹木錯落有致,硬化道路如琴弦撥弄其間。優美的校園環境加強了學生熱愛學校的主人翁責任感,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的意識。
2.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校園文化精神建設校園環境。
(1)確立學校的新的教育理念。2010年我在全校教職工會議上提出了“創建特色中職教育,培植優質初中品牌”的辦學目標,同時提出“以人為本,和諧奮進”的辦學指導思想,把維護安全、穩定,創建“和諧校園”,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學校近期的奮斗目標。初中教育中提出:“追求卓越,創建一流”的辦學理念。形成“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環境和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在德育管理、教學管理、校本教研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精細化要求和改進,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正沿著“追求卓越,創建一流”方向發展。職專教育中提出“特色立校、誠信辦學”的辦學理念,確立了以“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為目標,以“藝術教育”、“高職單招”為特色的辦學方向。一年來,全校師生經過努力奮斗,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得到大力發揚。
(2)通過各方面的學校制度改革創新,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和學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溫馨氛圍。如我們制訂《文明學生行為規范》、《學生一日常規》、《爭創文明班集體條例》等規范學生行為,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又如我們還在學校管理上實施了校長負責制,中層干部、任課教師競聘制,崗位責任制,績效考評制,還實施教師職稱量化評議聘任改革方案。把教師平時的工作表現工作業績進行量化評估,誰的工作表現工作業績量化分數高誰就出線聘任。教師職稱聘任做到公正、公開、公平,極大調動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校現有省級骨干教師培訓對象1人,市級骨干教師23人,區拔尖人才2人,區學科帶頭人2人,區十佳教師3人,區教學能手28人,區級“名師”33人。我校的師資水平在市區名列前茅。此外,我校還開展“百名教師訪千家”活動,學校教師每年家訪達2400多人次,這是個了不起的數字,教師通過普遍走訪學生家庭,把學校的溫暖教師的關愛帶到千家萬戶。融洽了教師與學生家長、學生之間的親密感情。
(3)我校每學期組織學生對教室、寢室等進行美化,張貼名人名言、開設科技園地、心理健康教育等欄目。學生通過這些自我教育活動,培養學會求知、學會審美、學會明理、學會生活。
(4)成立各種校園文體社團,舉辦校園系列多采文體活動。如辯論賽、演講會、征文賽、討論會、音樂會、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等充實校園精神文化活動內容。我們嘗試通過高品位、高格調的文體活動來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寬容態度。同時能對師生起到放松精神、愉悅心情、獲得心理平衡的作用。我校的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凸現了:讓學生置身可溫暖、和諧、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到“學校是一個溫馨家”;讓學生體驗到每一個墻壁都會說話,每一朵花都會含笑,每一條標語、名人名言都催人奮進,每一名模范師生的先進事跡成為學校的精神財富。活動文化搭平臺:開展以慶“五?一”、“十?一”節日,國旗下的講話,班團會為主要內容的德育活動;興辦以音樂、美術、體育、勞技、小制作、小發明等多種形式的藝術節活動;積極組織好教師讀書活動,讓教師在知識的“充電”、“加油”中豐富自我,堅持好以“做一件對別人有益的事;做一件對自己有益的事;做一次心智鍛煉;做一次體育鍛煉”的“四個一”的日課活動;保證好以“瑯瑯的讀書聲、優美的歌聲、歡快的笑聲”的每日“三聲”活動。由于我校堅持以立足校本,傳承與發展的新一輪校園文化建設思路,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斷創新的奮進情懷來經營,彰顯出了學校校園文化的人性化特色,師生們受到了精神的洗禮,心靈的浸潤。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3)06-0087-03
大學是文化生產、傳播、創新的主渠道、主陣地,它以傳播文化、創造文化、研究文化來影響和改造社會。大學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創新品格和價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著歷屆師生對大學本身的總體認識、理想追求和實踐探索,又是凝聚師生的精神紐帶。其內涵結構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面,是綜合而復雜的系統。[1]大學文化已成為提升現代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成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自主創新水平的重要軟環境。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營造良好大學育人環境、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許多高校已經認識到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已將文化軟實力建設規劃納入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并已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一所高校的大學文化建設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如何衡量、評價其建設效果,是大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要科學合理地構建一套相對完整且可操作的大學文化評價指標體系,以此提升大學文化軟實力,解決大學文化建設無據可依的局面,最終推動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發展。
一、構建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必要性
1.構建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豐富大學文化理論體系的需要
現代大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優秀的大學文化與之相適應。近年來,部分學者在大學文化概念、內涵、外延、功能、特征、國內外相關經驗及對策等理論層面對大學文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從實際建設的情況看,有些高校做得很好,并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對于大學文化建設的目的還不是很明確,目標還不是很清晰,任務還不是很具體,方法還不是很得當,效果還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大學文化建設理性的認識,缺少一套科學合理的大學文化建設評價體系。開展大學文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方法的研究,可以在理論上進一步健全大學文化理論研究,使其更加科學化、全面化、系統化。
2.構建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現實需要
在實踐中,大學文化的建設與評價具有診斷、改進、激勵、導向、調控和服務等功能。一方面,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引導大學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激發全校師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在無形中優化大學的形象,提升學校競爭力;另一方面構建這個體系可以幫助高校及時調整大學文化建設工作的方針措施,改進學校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思路,增強學校的內在實力,使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一定的提升,促進大學內涵式發展。[2]此外,構建一個完整可操作的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也使各高校在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有統一標準可以參照,從而形成良性競爭,有效推動大學間互相交流經驗、互相學習進取。
二、構建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與要求
1.方向性原則
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的確定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基本導向,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3]其總體方向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一致。
2.系統性原則
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進行整體設計規劃,使大學文化建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在進行評價時,必須考慮大學文化建設各構成要素,以達到各要素全面協調發展的功效。
3.可行性原則
不同大學的發展歷史、辦學理念、學科專業、辦學特色等都各有不同,如今幾乎每所大學都在進行著大學文化的相關建設,而在制定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時雖不能將每一所大學的差異因素考慮全面,但也要盡力將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合理。因此,指標體系應盡量反映大學文化建設的共性特點,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領性和發展性。
4.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在大學文化建設評價工作中,雖然評價指標體系中存在著相對困難的數值型量化和較難量化的指標,但評價工作者需要力求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全面性,這就要求做到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能夠以數值形式量化的就一定要用定量評價,難以用數值形式評價的就要用定性評價,根據實際的工作經驗,將大學文化建設情況劃分等級。[4]
5.評價主體多樣化原則
在對大學文化建設進行評價時,評價主體一定要多樣化。除了評價專家小組以外,大學自身、社會評價機構、民間評價團體等都應參加到大學文化建設評價的工作中。[5]其中,大學自身是大學文化建設工作的主體,同時也是評價工作的主體,在迎接評價專家組和社會評價團體組織以前,大學的自評同樣很重要。在自評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最好的狀態展現給校外評價者。在所有評價工作結束以后,將每個評價主體的評價結果綜合起來會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全面。
6.公平、公正、公開原則
任何評價主體在評價工作過程中都應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發現問題及時向組織匯報,不能偏袒任何學校。評價結束后,各評價組織應認真總結各大學文化建設的評價結果,給出結論,指出問題,提出建議。這樣有利于各大學繼續開展大學文化建設工作,也有利于各大學之間形成良性競爭,相互借鑒成功經驗。
三、科學確立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大學文化內涵以及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原則與要求,來構建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從大學文化內涵分類與構成入手,設計關于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特色文化等五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
1.大學精神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大學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大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氣質和價值規范體系,具有凝聚、激勵、導向和保障的作用,對于穩定和凸顯大學的特色、水準和形象舉足輕重。[6]
大學精神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由大學精神、校園價值觀、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傳統、辦學特色等要素構成。該體系的構建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考察大學精神文化建設水平,一要看大學是否具有核心的辦學理念和理想追求,辦學特色是否鮮明,總結凝練出的大學精神與學校辦學傳統、目標定位是否相切合,是否得到師生員工的高度認可;二要看是否注重頂層設計,是否有文化建設總體規劃,把大學文化建設工作納入到學校的日常工作中;三要看學校領導、師生對大學文化的認識程度。校領導及全體師生對大學文化建設是否有深刻認識,是否有明確的責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文化建設工作中,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是否定期專題研究大學文化建設工作。
2.大學行為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大學行為文化是大學精神文化在大學行為主體身上的具體反映,是從學校領導到廣大師生員工的言行舉止中所包含和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是從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集體行為到師生員工的個人行為所體現出來的文化特征。大學行為文化對內反映出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文化氛圍以及師生員工的綜合素質,對外通過學校及其師生的行為方式反映大學的形象,是大學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在全體師生員工身上的動態體現和具體折射。[7]
大學行為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由校風校訓、師德師風、學風、學術氛圍、榜樣引領、社團活動、文體節日、服務社會等要素構成。評價一所大學的行為文化,一要看是否體現大學文化建設的主體性,大學文化建設是否切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二要看學校是否有激勵和規范學生的校風校訓,是否在學校教學樓、宿舍等多處體現校風校訓的標語,將優良傳統作風通過學生傳承下去;三要看教師能否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認真執教,遵守學校的教學工作規范等;四要看學校能否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生群體中能夠形成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優良學風;五要看學校是否能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每年定期評選各級各類“三育人”、師德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優秀學生評選,弘揚榜樣文化。
3.大學制度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大學制度文化是高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有關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制度和規則,它從規范全體師生行為模式的角度把大學文化成果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來。
大學制度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由機構設置、大學章程、制度制定、制度實施四部分構成。對大學制度文化建設水平的評價,一要看學校的組織機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機構功能是否健全,是否有一個專門負責文化建設的機構和相應的人員;二要看是否有大學章程,嚴格按照章程依法自主辦學;三要看是否有一套完善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制度,制度制定是否符合學校的實際;四要看各項規章制度在大學的實際運作過程中是否能真正的運用實施,針對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各項規章制度,并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
4.大學物質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物質文化是大學文化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是校園內各種物質設施與校園硬環境體現出來的文化價值,是大學文化的物質形態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它以直觀的形象被廣大師生員工及外來人員所感知,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大學物質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由硬件設施建設、環境建設、校園景觀建設、文化標識、文化宣傳陣地、經費保障等六部分構成。對于大學物質文化建設的評價,一要看教學設施是否完備,科研設施是否先進,圖書館是否擁有充足的紙質、電子書籍,擁有大量設備齊全的自習室、實驗室,使用狀況良好,且人均占有量超越基本標準且使用率極高;二要看辦公條件是否良好,教學、科研環境、寢室的住宿條件、食堂的飲食條件是否良好,生活的基本設施條件是否能超越基本標準,大學能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廣大師生滿意度極高;三要看是否有學校標志性建筑,校園內的綠化、雕塑、噴泉、假山等是否能做到完整美觀,校園內的環境能否做到整潔干凈、賞心悅目;四要看是否有反映校訓、校風、學風、校旗、校歌、校徽等的形象標識。
5.大學特色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特色文化展現的是一所大學文化建設的獨到之處。特色文化建設指標的設置是為了充分體現和鼓勵大學文化中的鮮明個性。如果一所大學在文化建設中的某一個具體方面有成效顯著的特色成果,在文化育人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值得其他高校借鑒和推廣,則應該考慮給予特殊加分。設置此指標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各高校在大學文化建設中,弘揚優良傳統、保持特色和個性、創新體制機制、實現內涵式發展。
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不斷發展的事業,貴在建設,重在發展。在對大學文化建設評價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精心設計指標體系,不斷探索研究大學文化建設與評價的規律,大學才能擁有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文化。本文所建立的評價體系從大學文化結構分類的角度,將評價指標分為一級指標5項,共計100分,其中大學精神文化建設30分,大學行為文化建設30分、大學制度文化建設10分、大學物質文化建設20分、大學特色文化建設10分;二級指標共22項。評價結論分為優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不合格(低于60分)四種。
參考文獻
[1] 彭觀勝,梅陽,李際超.大學校園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的構建[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134-135.
[2][3] 黃平.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36):46-48.
[4] 陳耀玲.學校文化評價―― 一個新的研究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3):31-34.
在“以人為本”方面,我們明確了學生是學校的核心,有學生才可稱之為學校。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生是我們主要的教育和培養對象。把他們培養成才是我們教育人的終極目標。為了這個目標,我校確立了“以人為本,以愛育愛”的辦學特色;制定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一切為了教師的進步發展,一切為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目標;形成了“愛生、敬業、善學、創新”的教風,“勤奮、探究、自強、向上”的學風;“求真務實,善學樂思,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良好校風,為學生“在校六年、終身受益”而奠基。所以注重“以人為本”,即注重人才的培養和積聚,這是立校的根本,是學校發展的前提。
二、堅持科學發展是立校的核心,是學校發展的基石。
教育是民族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石。作為學校領導者就要以先進思想為指導,與時俱進,提升教育理念,善于學習,捕捉代表時代前進方向的發展信息,這也是對主席“科學發展觀”最好的詮釋。
目前,新三小就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尤其是今年我校第二次異地搬遷,新教學樓占地3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400平方米,總投資近2000萬元。現有教職工86人,專任教師84人,教學班28個,在校生1069人,真正實現了小班額教學。新學校各功能教室教學設備齊全,新配備了47萬元的辦公桌椅及學生課桌椅,近90萬元的電化教學設備,各功能室努力做到一室一景,校園文化建設突出國學和“漢英雙語”特色。學校操場面積8400平方米,綠化面積6700平方米,生均綠化面積達到5.5平方米以上。完全能滿足教育教學和學生活動需要。
已順利通過的“雙高普九”和“省級標準化學校”驗收就足以證明我校已經具備了科學發展的硬件條件,同時,我校始終堅持校務公開,強化民主管理,突出管理效果。學校工會積極參與管理,維護職工利益,向全校教職工全面公開學校黨建、財務、基建、職評、評先、考核、福利、教學、培訓、后勤等工作情況。對學校試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廣泛征求意見,不斷修改完善,保證了實施效果。讓老師們在這樣一個優越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中,愛教、樂教。所以,堅持科學發展是辦人民滿意學校的核心和基石。
三、提升辦學水平是立校的關鍵,是學校發展的靈魂。
辦學質量的提升是我校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重要途徑。在“統籌兼顧、和諧發展”總體工作思路的指引下,通過各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辦學行為規范、德育工作凸顯、師生關系和諧、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成果顯著、素質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我校繼續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堅持“依托校情、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務求實效”的工作思路。采取“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想結合,常規教育與主題教育相結合,特色教育與養成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德育工作措施,注重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實現德育工作生活化、系列化、特色化。
教學工作一直是我校的中心工作,我校以“低耗時、高效益、輕負擔、高質量”為指導思想,堅持質量就是生命線,以質量求生存、謀發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以課堂為陣地,注重教學與研討相結合,努力推進教學工作。堅持“學生全面發展、差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做到了不征訂一本教輔用書,嚴格控制學生的在校時間和學生作業量,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注重抓好提優補差工作,在照顧好差生的同時,重視培養優等生;全面加強教學管理,健全完善并深入實施《有效課堂教學》,加強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輔導、檢測等環節的管理,促使教師實現自我管理,促進了教學工作的規范化;認真做好每學期期中、期末檢測、百字、百題工作,并及時進行分析總結、整改落實等工作。
同時,我校從教研活動入手,充分發揮教研組作用,積極開展集體備課,探索實施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新教法和學法,全面提升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依托我校“佳市教研基地”功能,組織音體美教師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活動,分上、下學期分別開展了班主任、課任教師教研活動,整體提升了課堂教學研究能力;開展示范課、教師匯報課等“分層上課”活動,我校共承擔國家、省、市科研課題6項,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形成了濃厚的學習研究氛圍;我校先后共派出近百余人次外出學習、聽課,包含了語文、數學、科學、英語、信息技術、品社、心理健康教育等各學科。參加外出學習的教師回校后都以講座或匯報課的形式進行了學習成果展示。
課堂教學是教學質量的生命線,老師只有認認真真的上好每一節課,課堂效率、質量才能提高,向課堂教學要質量、要效益,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校一貫的教學要求。因為我們深知提升辦學水平是立校的關鍵,是學校發展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