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2: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學審美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審美教育,最終想達到什么目標呢?近代美學家先生說:“美育者 ,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典》)這種解說不一定是全面的, 但不可否認他看到了美育的核心,這對我們思考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大有幫助的。中學審美教育要讓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具有一定的鑒賞水平,并能形成自己的審美看法。也就是說,中學審美教育的第一要務為:通過教育能讓學生體悟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中學階段,音體美三科是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科目。中學生正在轉型期,他們正經歷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初中生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童年時愛幻想、善變等個性特征,同時也擁有青年的一些思維特點。愛好眾多但極不固定,多動且喜歡不同尋常的事物,但面對現實中的美丑善惡還不具有鑒別能力。這可以看到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的難度。讓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同時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美術能力訓練,誘發他們潛在的、對美的強烈的渴望和追尋。
二、中學美育的內容和途徑
大家要注意到《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所闡述的中學美育的任務,我們可以把中學美育要點作如下的整理:
1.培養美感
美術是視覺造型藝術,這就注定了要關注其形式。學生面對作品,首先面對藝術品呈現出來的外在形態,就是組成作品的所有藝術語言,就像線條、顏色、質感、層次等。面對豐富的自然世界的形態各異的萬物,大家自然也是先感受到花的柔美、水的蜿蜒、山的巍峨等。學生對美的外在形態有了體會,就很容易整體把握原初美和藝術美。但外在的直觀的審美態勢最初也許不會成為眾多學生的體悟目標。如果沒有執教者的分析、評價,這一切都只能是潛在的因子。要想讓學生們擁有對外形美的感知特質,就要讓其成為審美教育的核心構成要素。
中學美育的初級階段,第一應該讓學生感受并認知線條獨特的味道。我國傳統繪畫里,線條是造型的最基本元素,變化多端的線條用截然不同的粗細、濃淡、干濕、疏密的狀態來表現造型不一致、質感不一樣的萬物。這些作品里,線條擁有了獨特而奇妙的造型力。美術教師要真正啟發學生感受和體悟有典型性的精品佳作,進而由素描練習來進一步把握和體會其精髓。素描作品的線條不但可以表現外在形貌,而且對物象的結構和質感表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里,我們可以讓學生臨摹素描佳作甚至通過寫生,來培養學生對這些造型因素的感知和呈現。通常每個人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可能會有極大的懸殊。通過美術課有針對性的分析、體會、強化,學生們就會體會和掌握色彩的常識和運用技巧,形成自己對色彩的敏感和鑒賞力,從而更好地理解這種造型語言。
2.培養審美意趣
梁啟超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鑰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與教育的趣味》),外國學者認為情感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藝術教育,這樣的看法合理性有多少,還不好下定論,但情感教育可以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這是沒有爭議的。如一次學校風景的觀察與寫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誘發學生愛護自己所處環境的意識。 畫作可以使人的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可以達到感化人的目的,舍科特尼科夫創作的《又是一個兩分》真實再現了孩子內心的情緒。美術課要深入挖掘畫作里特有的情感內涵,使之內化為學生一種自覺的高貴的審美意趣,讓他們油然而生愛自然、愛生活和愛美的意趣。這種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佳作賞析、寫生和臨摹經典佳作等,內容自然應不拘一格,并作多領域多角度的拓展。
3.培養審美理想
審美活動原初的表現狀態為對美的物體的感悟和據此產生的情感體驗,但這種體驗,很大程度上被審美理想限制。孩子因為自身的年齡和心理原因,使他們缺少最基本的辨別能力,有時體察不到自然社會的美好、丑陋。自然而然,不一樣的審美判斷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情感效應。優秀的有內涵的畫作,一定會很好地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作者健康的審美意趣和獨特的品味。從而能讓觀賞者心靈產生,發揮特有的不可忽略的審美教育作用。藝術審美活動的特點就是寓教于樂、潛移默化,而這也正是我們廣大教師追尋的結果。美術課時,執教者一定要精心篩選出古代當代經典的佳作,進行有針對性地評價,還可以進行易操作的練習,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學生積極的審美理想的形成發揮應有的能動作用。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麗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學美術課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1.形式美感的培養。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美好事物 ,也總是首先接觸如諸如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彎曲流轉、花卉的艷麗嫵媚等。學生們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感受,構成了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知覺。但這些審美形式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成為每個學生的感知對象。在沒有經過老師的講解、引導或指導學生寫生之前,它們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學美術課的最初階段,往往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 ,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了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在這里,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美術教師要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作品指導學生去進行欣賞和分析,然后通過白描練習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在課堂中則通過臨摩優秀素描作品和寫生,來培養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在美術課中我們通過講解、觀察、練習,使學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識和調配方法,培養他們對色彩的觀察分析能力。進而掌握這一造型語言。
2.審美情趣的培養。梁啟超曾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國外也有人主張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種論斷雖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功能,是無可非議的。如一次家鄉風景的寫生和校園風光的描繪,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風土人情的眷戀和保護校園環境的責任感。
美術課要善于發掘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轉化為學生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操。這種情感教育可以通過參觀、作品欣賞、寫生和臨摩優秀作品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從自然、社會和藝術等范圍多方位地展開。
3.審美理想的培養。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感反應,是審美活動最初的表現形式,但這種感受和感化,都受著審美理想的制約。青少年由于年齡和身心發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標準,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惡的,什么是應該歌頌的,什么是應該批評的。不同的審美判斷往往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一切優秀的健康的藝術作品,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點。反過來,它又使欣賞者得到審美愉悅,起著積極的審美教育作用。這種寓教于樂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藝術審美活動的特征,也是我們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美術課中,教師選擇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并通過與學生的談話分析,或輔之以簡單的命題創作,都可以收到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的效果。
4.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美術教育不以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以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從事改造生活的實踐。著名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說過:“想像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像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們充滿幻想,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將他們的豐富的想像力轉化為審美創造力。這種藝術的審美創造活動,以他們逐漸形成的想像力為前提,又以在美術課中逐漸學到的技能技巧為必要途徑。 所以美術技能技巧的訓練在中學美術課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們運用所學到的有關線條、色彩、比例、構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就能夠變無形的想像為可視的形象,創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來。
三、發展的審美教育的實施
1.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術教育活動之中。采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范圍的綜合作用,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
2.加強美術教研,促進美術教改。面向未來和世界,著眼于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研究中學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與社會、有特色的中學美育新路。
美育一詞產生于西方,是審美與教育的合稱。直到18世紀中葉,德國的鮑姆加通才給美學命名。他創造了一個新詞“Aesthetica”去稱謂這門學科。[1]在中國,早在孔子就提出了并建立儒家美育的基本形態,繼而孟子又從人性的角度,提出了共同的美感問題、人格美的培養問題、審美的社會功能問題。到了近現代的,他認為“美育是世界觀教育的唯一途徑”。[2]
(二)審美教育的概念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動。美育通過藝術手段對人們進行教育,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
二、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一)發掘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審美話題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其審美話題可細分為十類:化學物質美、化學結構美、化學變化美、化學實驗美、化學理論美、化學用語美、化學史美、化學教學藝術美、化學實用美、化學科學家的思想美和人生美。
(二)化學教育的審美性
對于美育的傳播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詩意,進行美的教學,掌握正確的教學策略。根據教材中化學美內容的多少,可以采取相對集中或相對分散的化學美教育形式。在追求化學美的同時,美育也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中。教學內容美表現為教學內容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內容的科學性;適應時展的要求,具有內容的新穎性;要注重教學內容內在的有機結合,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讓學生在學習優秀的科學文化時,也愉悅的享受課堂的多姿多彩。由被動化主動。教學結構美。主要指教學過程各環節有機結合、和諧統一。教學過程有序性、系統性、整體性是教學結構美的核心。這樣讓繁雜的知識系統優化的排列在一起,由淺到深,由簡到易,層層遞進,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帶來美的享受。教學情感美和語言美。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個人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們復雜心理活動的一種反映。對于美的事物會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鳴,要帶有感情和語言技巧啟發學生,了解學生,尋找閃光點,培養其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中學化學審美教學的注意事項
審美感知力是審美活動的基礎,是美感產生的基礎,是審美的核心。審美感知力的培養主要是聽和看,讓學生身臨其境領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視朗讀。組織朗誦教學是培養審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讀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朗讀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朗讀過程便是了解和欣賞的過程,啟發培養學生美讀,品味其情調,或情緒激昂,或豪放悲壯,或凄切哀婉,或傷感低沉,朗讀能讓學生展開想象,培養美感。優美的朗讀對學生的感覺和知覺有較強的沖擊力,朗朗書聲之中優美的意境、傳神的描繪、美學蘊味往往能充分而酣暢地體現。美讀還能創設情
感氛圍,領讀或教讀始終伴隨著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學中,可通過種種活動,讓學生走進電視、走進生活、走進自然,體驗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從而提高其審美感知力。
二、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文學作品在描寫社會生活的同時,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評價、愛憎態度。讀者閱讀作品產生共鳴,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學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抓住撼人心靈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的形象,通過鑒賞,使學生感受到心靈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鑒賞力。首先,在傳授知識中培養鑒賞力。應讓學生初步認識了解一些文學常識,諸知文學形象、文學典型、意象、意境,諸如作者的風格流派甚至不同文體不同風格的作品鑒賞思路都會有所不同。寫景類文章表現的是自然美,蘊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指出,中學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且要“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在目前“一綱多本”的教材使用現狀下,《大綱》是我們教學活動的準繩。但是,如何圍繞大綱組織教學活動卻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筆者認為,要做好中學美術教學的審美教育,首先要把握審美教育的內容和任務,其次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將中學審美教育和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聯系起來。
一、中學美術教學審美教育的任務和主要內容
審美教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里所說的審美能力不局限于藝術美,而應當像陸廣智在《基礎美學》所指出的那樣,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我國審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要培養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具體看來,應當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培養提高學生的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二是使學生樹立、端正正確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三是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情感,美化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我們認為,在中學階段,審美教育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初步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即審美能力;二是在此基礎之上形成對美丑的初步分辨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審美理想;三是在一定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觀的基礎之上,通過一定的美術技能訓練,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創造美的實踐,即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二、中學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主要途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美感
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應當從形式美感的培養入手。形式美感即學生對構成美術的各種基本語言要素的感受力。這些語言因素包括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在初次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都能將美術語言作為審美對象。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通過課堂的講解可以將學生潛在的對形式美感的認識明晰化,從而加深對形式美感的理解,提高欣賞美術作品的能力。
我們認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音樂也是審美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美術教學中,完全可以將美術和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將中外名畫制作成精美的幻燈片并配上音樂,通過音樂節奏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這樣便可以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配合教師的講解,便會受到很好的課堂效果。比如,在欣賞列賓的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就可以配以《黃河號子》等一些激昂的音樂,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聲情并茂的講述作品的產生背景,并對作品中的美術語言進行一定的賞析。從分析名畫中線條和色彩的運用開始培養學生初步分析美術語言的能力。這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接受了一定的審美感受,而且還獲得了分析美術作品的基本能力。
2.發揮自主性,培養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課堂教學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時間還需要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去自己培養。所以,在美術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學會欣賞美術作品,從而培養審美情趣便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認為,在美術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比如,在上課之前,應當給予學生一定的預習任務,讓他們通過網絡、圖書館等渠道收集和欣賞相關內容。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初步的欣賞,比如畫面的主色調是什么?冷色調還是暖色調?畫面主要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學生搜集資料進行預習以及課前對藝術品初步欣賞的過程也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一定的講解,便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強實踐,培養創造美的能力
審美教育不僅僅是要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所以,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繪畫技能的培養仍然是教學的重心。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對繪畫技巧的講解,其次還應當通過布置一定的繪畫任務,使學生運用所學到的基礎的美術知識,如線條的勾勒,色彩的運用,比例的協調,構圖方法、以及透視技巧等等。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很快就能發揮想象,將自己的想象力轉化為紙上可視的繪畫作品。
【參考文獻】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典》藝術條目)這個定義雖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質問題,對我們討論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啟發意義的。所以,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審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與蔡先生的觀點是相通的。
但必須糾正認為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的錯誤觀點。藝術固然比較集中、比較典型地表現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想,但是,審美教育的內容并不限于藝術。“自然美、社會美,特別是社會美,作為審美教育的內容,其作用是不應低估的”。(陸廣智,《基礎美學》)正確的做法是把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共同納入美育的范圍,把三者結合起來;而藝術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擔首要作用。
由此,我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美育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麗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學美術課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我們將《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有關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條文進行剖析,并結合上節所敘中學美育的任務,可將中學美術課的審美教育內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養
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美好事物,也總是首先接觸如諸如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彎曲流轉、花卉的艷麗嫵媚等。學生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感受,構成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知覺。但這些審美形式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成為每個學生的感知對象。在沒有經過教師的講解、引導或指導寫生之前,它們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學美術課的最初階段,教師往往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了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在這里,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美術教師要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作品指導學生去進行欣賞和分析,然后通過白描練習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在課堂中則通過臨摩優秀素描作品和寫生,來培養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
2.審美情趣的培養
梁啟超曾說:“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與教育的趣味》)國外也有人主張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種論斷雖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功能,是無可非議的。如一次家鄉風景的寫生和校園風光的描繪,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風土人情的眷戀和保護校園環境的責任感。
美術作品常常對人產生情緒感化的作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曾經征服過不少人,許多人從中受到了愛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繪的《又是一個兩分》使很多學生為自己學習成績的落后感到羞澀。美術課要善于發掘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轉化為學生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操。這種情感教育可以通過參觀、作品欣賞、寫生和臨摩優秀作品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從自然、社會和藝術等范圍多方位地展開。
3.審美理想的培養
一、審美教育的核心目的及中學美育的任務
審美教育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在學校教育中,音樂、體育和美術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課程。但光靠這幾門課是不夠的,這個任務的完成應該由各門課的教學來共同承擔。而音樂、體育、美術,特別是美術,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和措施,并主動配合學校教育的各方面,構成美育的統一的整體。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麗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美術課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途徑
1.形式美感的培養。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美好事物,也總是首先接觸如諸如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彎曲流轉、花卉的艷麗嫵媚等。學生們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 感受,構成了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知覺。但這些審美形式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成為每個學生的感知對象。在沒有經過老師的講解、引導或指導學生寫生之前,它們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學美術課的最初階段,往往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了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在這里,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美術教師要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作品指導學生去進行欣賞和分析,然后通過白描練習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在課堂中則通過臨摩優秀素描作品和寫生,來培養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每個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般人只分辨紅、橙、黃、綠、青、紫、黑、白等簡單的色彩,而畫家和經過繪畫訓練的人就能表現出事物的豐富色彩的色彩變化和色彩與色彩之間的互相關系。在美術課中我們通過講解、觀察、練習,使學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識和調配方法,培養他們對色彩的觀察分析能力。進而掌握這一造型語言。在圖案課里,則讓學生了解諸如均衡、對比、統一、變化、節奏、韻律等形式法則,并通過圖案組織規律的訓練,系統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藝術的形式美規律。
中學語文教育是最普遍、最基礎的教育。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格性給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涵。例如文學作品,它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一種特殊形態,作為語言藝術的形式,它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就其“藝術”的特質而言,代表著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審美教育是以陶冶感情為基礎的教育,是一種運用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培養審美主體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涉及到審美形式教育、美感教育和審美觀念教育等領域。包括知識理智的教育、意志行為和情感教育三個方面。本文就此作為要旨進行闡述。
1 語言媒介為主體的審美形式教育。人類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由表象開始的。從審美活動來看,藝術的審美主要源于審美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馬克思稱視覺和聽覺為“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借助審美感官可以形成直接的審美感受。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活動,則是由理解開始的,審美主體要獲取一定的審美感受,必須經過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后才能間接獲得;換言之,審美活動必須由對象的感性形象,并將感性形象同審美主體自己的情意狀態相融合而形成審美意象。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核心是以語言這一物質材料作為媒介。從語言藝術的角度來說,文字是材料,語匯、語句、語境、語體則包含兩重屬性,它既是信息載荷的符號,又是思維的外化表現形式。語言藝術家借助一定的藝術技巧,將文字符號有序排列組合,就傳達出特定的信息,對這些有序排列符號有效的理解,就在審美主體腦海中還原為“存在的具象”,給人們的審美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科,它所獨有的工具性質決定了技能訓練的重要意義。語文教育的人格化色彩,又是與學習主體的情感、心靈是相通的。如何在技能訓練中滲透審美教育,對學生審美趣味的開拓,進而提升思維的質量,有著非凡的意義。
1.1 語匯、語句的審美。語言技能的訓練是從文字的音、形、義的積累開始的。在經歷字、詞、句、段和篇章的把握后,才能具備基本的語文素質。在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語匯的把握和語句的讀解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兩者同屬于知識和理智的發現和證實。就其感性形式而言,兩者具備了給人們帶來滿足的審美價值和精神意義。那么語匯、語句的審美究竟包括哪些層面呢?首先,語匯和語句的審美感知是一個統一體。對語匯的準確把握恰好是對語句意思的充分理解。語句能表達出完整清晰的思維內容,能充分展示豐富的情感世界,又能簡潔明確地呈現出邏輯的力量。至于語匯,人們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時候,除了準確、鮮明之外,還要求語匯使用得生動而富于文采,有序而別具匠心,這就是對語匯的調整和修飾。許多語言大師在這方面字斟句酌甚至嘔心瀝血的“煉字”以求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目的。理解語匯和語句的辯證關系,了解中學語文教材中豐富多彩的語匯和語句,是對這兩者進行審美辨析的基礎。
語匯、語句的審美,在于漢語詞匯中所蘊含的濃厚的感彩。它不僅使審美主體在精神上產生了愉悅,還因為其中包含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個性特征給審美主體以社會化的啟示。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開頭第一個完整句子是“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一個“無非”將日本舉國自豪的上野爛漫的櫻花美景給予最大限度的淡化,從側面展示出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學子渴求知識的情懷。就語匯而言,把副詞“無非”使用得如此精當生動,幾乎有“人格”的特征。類似這樣的例子是審美感知的極好范例。
語匯、語句的審美,必須重視語匯在語句使用中所展示的思維力量。從語義的角度看語匯在語句中的表達效果,是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性判斷。由于這種判斷側重于答案的標準,所以相對比較抽象。如果把抽象的知識性判斷作為審美判斷的內容給予擴展,由于審美判斷源于對客觀存在的直接感知,故具有邏輯概念無法說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因而更容易促使學習主體領悟語言運用的技巧,更有深度去體味課文所承載的信息。例如的詩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一個“惜”字,意味非常豐富,“惜”中含褒,肯定了這些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英雄,也委婉的批評了這些英雄的不足,雖有雄才大略,但文學才華欠缺,同時這一個“惜”字,包含著后來居上的偉大氣概,體現了無產階級的革命英雄必將勝過前人的堅強自信。語匯使用之精巧,語句所蘊含的內涵,給讀者以“回味”的無窮美感。
語匯和語句的審美,還表現在綜合形態的美感方面。例如“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句話,從聽覺的角度,具備了吟誦的優美,讀之上口,聽之悅耳。如將重疊形容詞“艷艷”去掉,僅剩下沒有任何修飾成份的“紅”,在語匯審美上就顯得呆板而缺乏感染力,這句話從節奏上審美,還有兩處隱含的停頓標志: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語句的前后序列和諧而不可分割,形成明快而極富韻律的節奏。從形式的審美來看,對稱的ABB/xx/ABB具有簡約和諧的美感。如果再深入一步,從信天游的地方色彩到陜北的氏族特色,它所涵蓋的內容就更廣闊了。
1.2 語體的審美。如果說語匯、語句的審美感知相對片面而零碎的話,那么語體的審美在語文教學中則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謂語體可以從兩個層面去認識:一是指語言的社會功能變體,即適應不同社會活動領域的交際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風格的語言表達體式。就其類別而言,可分為文藝語體、政論語體、科技語體、公務語體等類型。一是指文章的體裁,如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1―6冊語文教材,所選用的15類99篇講讀課文,幾乎包括了語體的全部。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應該把培養語文素質與感受語言技巧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融為了體。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知識積累向能力形成的轉化,在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同時,提高學生經過理性思辨而達到審美創造的能力。
語體的審美很重要的是挖掘語體所包含的審美因素,通常情況下,語體的兩個層面是互容的。文章的體裁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語言表達體式。記敘文是最基本的文體,它的表達體式是以準確、流暢、生動而不失形象為特征的;議論文語言精當、嚴密,富于邏輯性和思想性;說明文語言恰切、簡潔,具有科學性和周密性。還有如詩歌的韻律和諧、意象豐富、情感
熱烈,戲劇語言的動作性、性格化和口語化;現代文明快而直接,文言文婉約而多姿。這些都是語體審美的具體對象。學生在對審美對象進行審美實踐中,可以充分進行縱向類比和橫向選擇,充分發揮原有知識的遷移作用,由此展開聯想,以達到新舊知識的有機聯系。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相互促進,使語文素質與審美能力同步發展,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美育功能。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語體的審美必須有靈活多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充分調動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概括說來,語體的審美教學設計要有針對性。其一是要把握審美主體的審美心理機制。中學生作為審美的主體,由于知識積累的關系,他們的審美定勢仍處在感受方面,因此,語體審美教學設計要側重強調審美感官的刺激,以調動他們的審美興趣和激發他們的審美知識,于漪在講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時,就要求學生用視、聽、觸覺去感受現實中的“春”,調動已有的生活體驗,并將此感受與作品中所描繪的“春”進行比較,誘導學生去體驗春所蘊含的美的因素。這種審美情境的創設,對促進學生由審美感受向感悟過渡,形成較高品級的審美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二是在語體審美教學設計中,以產生共鳴、激發共振為宗旨,在美育實踐中豐富和完善學生的人格。語文教材中許許多多的美好形象、優美的情思、曠達的襟懷,都是學生可感知的,能引發他們產生共鳴的審美因素,能產生強大的審美感召力,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人性得到美的升華。
2 “形象”為主導的美感教育。形象的直覺性和理智性的統一、客觀制約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是美感的基本特征。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教育,首先在于語文教材提供了富于審美的物質材料。這些材料認可感的特殊組合形態呈現在學生面前。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課本(1―6冊人教版)收錄的99篇講讀課文中,文學作品有66篇(含詩33首)。這些能夠直接或間接訴之于感覺和知覺的藝術作品,給審美主體敞開了一個斑斕的美感世界。其次,從審美心理構成來看,中學生處在日趨成長的生理階段,易產生強烈的精神需求,他們對審美的渴求,為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教育注入足夠的主觀能量。必須說明的是,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教育,既是對教材內容、形式技巧的把握理解,又是對教材的審美鑒賞。兩者互為作用,將美育和育人融為一體。
2.1 形象為主導的“內涵”。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教育是以“形象”作為主導的。這是因為形象本身給審美主體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的對象。美國教育家帕克認為:“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驗的門戶”。在語文教學中,配樂的朗誦,將抽象的文字符號由視覺變成聽覺,可以給審美主體一種官能上的。例如抒情詩《,你在哪里》的教學,由于作品選擇了高山大海、原野森林作為“尋覓”總理足跡的背景,而總理的精神又與云海天涯、蒼茫大地融為一體,通過深沉亙古似的誦吟,可以展示出一個博大、雄壯的空間,從中傳導出深情悠遠如潮的哀思,給學生以深刻的美的召喚。作為一種美學手段,語文教材中所有的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生活場景、社會時代面貌和自然場景,都屬于可感知的“形象”內容,因為它負載著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的信息。例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朱自清《春》)。這些優美的詩一般的語句中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深情呼喚,表現出優雅清新的個性風格。通過對這些“形象”的感知,產生美的愉悅,使學生在審美快樂中更深刻地體味課文的內涵。
語文科的教學,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運用直面的教學形式,對特定的教學對象所實施的教學。這種有利的條件為美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語文教材中的藝術作品又給了審美主體思緒恣肆的空間,因此,審美情境的設置就顯得十分重要。以“形象”為主導的美感教育,必須抓住賞析課文這一主體部分,找出美的亮點,開掘形象的內蘊。正如休謨所說:“雖然人和人之間敏感的程度可以差異很大,要想提高或改善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無過于在一門特定的藝術領域里不斷訓練,不斷觀察后鑒賞一種特定類型的美”。初級中學語文教材中就存在著許多美的景。如《雪》、《濟南的冬天》及散見于其它篇章的優美的寫景的文字,有許多崇高的人性,有許多催人淚下的形象,這些特殊類型的美對培養學生的美感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2.2 形象為主導的“方法”。語言藝術塑造出來的形象是鮮明可感的,但又是“不確定”的。這一點,正是語文教育中美感教育的優勢。也預示著美感教育方法的豐富性。
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是“形象為主導”的首要方法。其他藝術形態所塑造的形象,一般是通過視、聽、觸覺進入腦海的,人們無法將這種形象完整長久地貯存。又因為固有的藝術形象有了“肯定存在”的模式,規定了人們的想象背景,因而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審美主體再造形象的自由。語言藝術則不同,它憑借語言中介來塑造形象,這些形象在供審美主體感受時,往往涉及到更廣闊的范疇。諸如鑒賞者的語言知識能力,作品的背景材料,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創作個性,形象所存在的時代社會空間,當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時,學生頭腦中就會涌現出“這一個”形象。
如果從更深層面去認識語言藝術形象的不確定性,我們就會發現,一旦審美主體在接受了“形象”,也就是在用“形象”去創造。例如《故鄉》開頭的環境描寫,陰沉冷峻的基調,配之以蕭瑟荒涼的景物,與作者悲涼的心情交織在一起。這種“景物”形象對學生而言,顯然有不確定性。通過教者的導引,學生對這種“悲涼”,情景的再現,往往是滲透或加入了自身的生活體驗的。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流派的阿思海姆在分析抽象主義藝術時,認為抽象主義藝術更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質。例如對“形”的感知,從知覺結構的角度看,由于有了“不完全”的“形”的視覺感知,會引發人們進行“補充”的沖動。語言藝術的間接特征往往留下許多空白,一如中國山水畫的留白。人們可以憑借想象去使之“完美”。這種“補充”和“完美”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成為理解和創造的過程。例如初中語文第五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講到,魯提轄將鄭屠打倒在地時,發現鄭屠已經死了。靈機一動,他拔步便走,回頭指著鄭屠尸道:“你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邊罵一邊大踏步走了。這里留下了讓讀者去補充的許多細節。當學生明白提轄罵的含義時,將彼情彼景的情節加以完善,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魯智深靈活機智的斗爭策略,進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性格。可見,創設情境,激發想象空間,是“形象為主導”的美感教育的核心所在。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思湯姆指出:“藝術想象就是為一個舊的內容創造出一種新的形式”。在對語音藝術形象的審美過程中,學生憑借自己審美趣味重視“形象”,甚至會不由自主地去演繹可能的“續集”。可以說,語言教學中以“形象”為主導的美感教育,往往成為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創造欲望的
原動力。舉例來說,學生對林道靜、江竹筠等藝術形象的把握,一般會起脫原著所“規范”好的框架,他們會根據各自的審美特點,將這些優秀形象的本質保留,卻往往會把他們“塑造”得與自己更接近些。
3 格調品級與審美觀念教育。語文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對典范性語言藝術作品的閱讀、分析、理解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在語匯、語句和語體中滲透審美教育,主要是增強學生對漢語言的學習興趣;形象為主導的美感教育,其基本任務是借助語言構筑的藝術形象來陶冶學生健康的情感;而格調品級的鑒賞,則是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的最高層次,其目的是促使審美主體形成審美認識和評價。作為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核心就是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
語言藝術是感知的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去發現、去感知“形象”所蓄蘊的美,引導學生在“形象”的把握中體驗內在情感。語言藝術又是美的感悟,是從“形象”所蘊含的境界、格調的理解中去領略偉岸、崇高所帶來的生命的喜悅和自信,從而去發現事物的客觀本質,最終形成較高層次的審美判斷力。如同一堆石頭,在沒有審美素質的人眼中,那只不過是一堆石頭;而具備審美素質的人卻可能感到那是一種力量。他(她)會從石頭的顏色、形狀、質感中體驗到堅不可摧、頑強不屈的意味。可見,審美判斷的能力直接影響審美的價值。從這一點展開,一個具有相當審美判斷能力的人,他會怎樣去看待人際社會中的某些冷漠、怪異、丑陋和庸俗呢,其結果定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許許多多有價值的人性、人格和思想,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和偉岸;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者不屈的英姿;朱自清的《春》和《背影》的情懷,洋溢著生命意識真摯情感的光彩;從范進、孔乙己身上我們又體驗到冷峻深刻的哲理。語言藝術豐富復雜的內容幾乎就是人類歷史的縮寫本。這種生命意識中所包含的深邃的主題、優美的意境、完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風格,與學生內在的生命意識有著血脈相同的聯系。對這些準備走進時代、融入社會的學生而言,最具有美感的內化和提升的作用。正如思想家盧梭所說:“有了審美的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4-0122-01
審美教育即美育,是培養正確的審美觀,發展鑒賞美和創作美的能力,培養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程頤曾說過: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藝術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精神品質,從而達到"塑造人"的目的。
1.濡染學生情感,培養學生的人格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濡染。語文教育中,教科書是語文知識的載體,通過語文老師這一媒介,使學生獲取語文知識。而在素質教育中,語文教育不僅僅包括語文知識的教育,也包含了對學生情感的教育,即美育。要達到美育的教育目的,語文教師就要做到濡染學生情感,培養學生的人格,用自身健全獨特的人格魅力引導和教育學生美好的人格品質。先生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就是指語文教育除了要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語文知識以外,還應該培養學生人格。高尚的人格是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文學作品是作者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載體,因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濡染的渠道也必須是通過教科書的文學作品。而不同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思想表達,比如在學習畢淑敏《我很重要》時,引導學生樹立"我很重要"的自信心;在學習《岳陽樓記》時,引導學生養成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懷;在學習《孟子》時引導學生領悟"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操守;在學習《飲酒》時引導學生領悟陶淵明隱居世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優秀的文學作品會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人格精神不能靠強行說教傳給學生,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人格精神的傳輸重在熏陶、感染。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候充分發揮審美教育的理念,濡染學生情感,培養學生的人格。
2.構建想象空間,愉悅學生身心發展
朱光潛先生曾說"美感起于形象知覺",也就是說美育源于想象。一方面,語文教育的表達通常是以文字的途徑進行表達,構造一種獨特的情境,不同的文學作品表達不一樣的思想,有著不同的情境;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學作品形式多樣,包括記敘、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這就需要學生充分在頭腦中想象空間,以此愉悅學生的身心發展。
比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教師要引領學生進入這樣一種情境:月色之下漫步美麗的荷塘,卻產生孤獨、苦悶、彷徨的感觸,希望能夠尋求精神解脫的情境。教育環境能夠使人感到充分的愉悅和自由,深入情境,能夠讓學生領悟更多的感觸。在深入情境的時候,我們也要在文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美是自由的象征,本身就是一種愉悅的感受。這里說的美即是語文的文字之美,也是指語文的精神之美。但是精神之美又是寄托在文字上面才得以表現出來的。所有,需要我們充分發揮想象空間,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3.適當運用幽默,營造寬松課堂氣氛
老子說"大辨無言、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優秀的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的時候會有獨特的心靈方法和適當的幽默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幽默感是一種恢弘的人氣,是對人生、生活的達觀的態度,是堅定的自信心。在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適當運用幽默可以增添師生的生活樂趣,消除師生教學時遇到的困境。
在很多學生的眼中,語文課堂是沉悶乏味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不理解,更多是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缺乏幽默性,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總是昏昏欲睡、無精打采。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的原因。特別是在文言文課堂上,原本對文言文的學習就帶有一定的難度,沉悶的課堂會使學生喪失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教師要運用語文教學幽默語言,即一種含蓄精煉、詼諧有趣、富有哲理的語言,有利于營造寬松的課堂環境。在語文教育中,教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候就能通過語文教學幽默語言調動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對接下來的知識吸收范圍。
4.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高尚情操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音樂已經變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音樂的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的。而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音樂的審美能力還不是很高,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得到全方面地提高。
一、審美教育的內涵
審美是指對事物,特別是藝術品的美丑的欣賞與鑒別。音樂學科中主要指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鑒別。審美,本質上是以感性的形式所呈現的“人的一種自我享受”(馬克思)。一個是“感性形式”,一個是“自我享受”,這是完整地理解審美活動的實質和內涵的兩個互為條件的相輔相成的關鍵因素。沒有“感性形式”的“自我享受”,是理智的認識活動;沒有“自我享受”的“形式”的感覺,多半是“囿于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它“只具有有限的意義”,即急功近利的使用意義,而不具有充分的美學上的意義。審美教育是培養人對于自然界的美、社會生活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及愛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價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響流動的每一瞬間展開實施著,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變化。從而激勵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二、如何在中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1、加強音樂欣賞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情感的體驗。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訓練學習聽音樂的能力。音樂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直接的過程。音樂的審美要從學會欣賞、評價一首作品開始,了解歌(樂)曲所體現的審美特征。在整個初中音樂教材中的欣賞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作,種類齊全,內容豐富,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好教材。利用教材的這種刻意安排,充分發揮欣賞課的作用,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使音樂欣賞取得良好效果,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環節:a、在已有知識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藝術語言和音樂要素的運用,進而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b、充分準備教學資料。如果資料準備不足,光靠教師在前頭說教、灌輸,學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識將是零散的、單純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課堂的效果也不活躍,學生的興奮和興趣也不太容易激發起來,其對教材的吸收率將是很低的。因此,為使音樂欣賞課更有效果,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同一首歌曲的不同音響資料),掛圖、幻燈片、錄像片、圖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強欣賞課的藝術感染力。c、采取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可以講故事的方式、討論的方式、觀看同學上臺演唱(奏)等方式進行,增強課堂的氣氛和活力。例如:欣賞音樂作品時,教師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調動學生動腦思考和聯想,使學生整體參與意識增強,參與和配合將會提高欣賞效果。d、注意電教媒體的應用。實踐證明,發揮現代教育媒體在作品欣賞中的應用,可拓寬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益。例如:VCD、DVD中的歌曲欣賞和音樂欣賞中的背景畫面,給音樂的意境提供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更容易了解音樂。在圖片幻燈放映的特定氛圍中,教師動聽的引導講述、清晰明靜的畫面,將會引起學生情緒的強烈反應,激發起學習興趣進而參與產生共鳴。
2、營造審美氛圍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增強美育的效益,還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營造藝術氛圍。如:請一些在聲樂、表演上有特長的學生上講臺來演唱、演奏、表演節目,進而使每個同學都能上臺來表演節目,培養同學們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讓學生各自帶一些自己家里的CD、VCD、DVD等自認為好聽的音響資料,在上課前幾分鐘甚至后幾分鐘,播放給大家聽,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對其他音樂的評價能力。同時,在音樂教室開辟音樂教學園地、張貼著名音樂家的掛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個積極的良性循環,對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中學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作用
提高人的素質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社會發展也為提高人的素質提供了一定的條件。當前,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呼喚“以人為本”的教育。由于只有人才能創造知識、掌握并運用知識,因此重視人的本體作用的素質教育就成了時代的必然要求。
1、音樂審美教育具有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人才必須具有創新能力,而音樂審美教育對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這也說明,音樂的審美教育也具有了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這將凸顯音樂審美教育的地位及社會功能。
2、音樂具有教育、審美、娛樂三大基本功能
無論主體的音樂條件如何,他欣賞音樂的能力總是高于他從事音樂制作和演奏的能力,所以,音樂審美首先是屬于大眾的,也正因如此,音樂審美教育就具有了充分的社會性。從美育的角度看,音樂是美育諸多形式的紐帶,音樂以其特有的音響美、節奏美、旋律美直接強化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陶冶其情操。重視音樂的審美教育對于提高全民族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