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36: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溝通技巧的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75-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兒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家園共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教師要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共同生成適宜于促進每個幼兒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可見,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做好幼兒園的各項工作,必須從做好家長工作開始。
幼兒園教師面對的是形形的家長,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與家長的交流如果沒有注意方式方法,家長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就不能支持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因此,與家長溝通應講究技巧,有效的溝通才能產生教育上的共鳴,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以下是多年來在一線教育實踐工作中得到的啟示,提出來與同仁們共勉。
1 欲抑先揚,打開家長接納的心扉
利用與家長接觸的一切機會與家長交流,積極尋找教育幼兒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幼兒個性,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家長與教師產生教育上的共鳴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工作!關鍵是與家長的交流能否讓家長接納,讓家長愿意敞開心扉與教師交流。因此應注意方式,因在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教師應巧妙使用語言,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后找出不足,這樣家長會比較容易接受。
每天的離園時間,家長們都會紛紛向教師詢問孩子在園的表現。面對家長的詢問,如果只抓住孩子缺點一頓批評,好象在我們的眼里孩子就沒有優點,缺點卻有一大堆。家長可能聽了會很難堪,就不會有與老師溝通的欲望。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是對事物的一種好惡傾向,由于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不同,人對客觀事物便有不同的好惡態度、產生不同的內心變化和外部表現。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會引起人的積極態度。”家長對孩子抱著無比殷切的希望,孩子的點滴進步都是他們欣喜的源泉,是他們驕傲的資本。因此教師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同時這種肯定也能讓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這樣交流的主題也會得到延伸,能有效促進家園互動。因此,教師應該采用欲抑先揚的方式,在充分肯定孩子優點的基礎上再提建議,并針對孩子的不足,提出相應的改進辦法,以便家園隨時配合,促進孩子健康的發展,這樣就容易打動家長的心。
2 師愛誠摯,架起家園溝通的橋梁
教師與家長間能否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關系與親密感情。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關鍵,而能夠支撐這種關系的紐帶是師愛。這種關系與感情的建立首先取決于教師的態度與行為:對孩子的關愛、對工作的責任感直接影響著家長的心靈、體現著對家長的尊重和理解。當家長感受到教師喜愛并關心自己的孩子時、工作盡心盡責時、自然的產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師,心理上的距離自然消除。從而樂于與教師接近,愿意與老師溝通,家長與老師的關系會十分融洽。所以教師應“真誠說事、友善釋事”,幫助他們解決教育孩子的盲點。而且面對不同知識結構的家長,不同性格特點的家長,教師應做到不同的家長用不同的交流方式,遇到不同的情況要不同對待。如: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家長,“高傲自大,對孩子一味溺愛,甚至放縱,對幼兒園的教育則抱以輕視的態度,有時還會對老師要求這,要求那的。”面對這樣的家長,如果有畏難情緒,采取逃避和不予理睬的方式,就會與家長產生對立的情緒,不利于家園的互動。所以應該去改變她,用我們的誠摯,不管她如何的無理都用笑臉迎接她,對她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則利用教師自身的教育知識和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規律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她,讓她了解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改變了自己的教養方法。教師的態度及豐富的專業知識能贏來家長的尊重,并改變了家長居高臨下的命令式的態度。過后,對于孩子存在的一些行為問題,因為有前期的工作鋪墊,在與家長交流中都能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并主動配合探討尋找教育孩子最佳方法。家長與教師在教育上存在分歧,往往是教育觀念或教育方式的不同。只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讓家長產生敬佩與尊重,就愿意與教師互相切磋教育教學的問題,在相互的交流中讓教師了解家長,也讓他們了解你、理解你,懂得了你的用心,就可以得到他們的真情展現,也就形成家園合力,搭起家園合作的平臺。
3 特色溝通,促進家園互動的渠道
在與家長交流時,教師還要重視家長的差異性和孩子的特定性,以提高談話的針對性。對有些家長可使用專業術語,而對大部分家長應使用日常用語。對熟識且比較隨和的家長,教師可以說得直率些;而有些家長自尊心很強,易將談論孩子的缺點視為對自己的批評,并感到壓力,這時要特別注意評價語言的使用,絕不用“遲鈍、調皮”等字眼形容孩子。另外,教師最好不要在談話中評論其他幼兒,以免家長誤解教師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互比較,說長道短。
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教師在與家長交流孩子發展情況是不能說得過于籠統,而應有較強的針對性。如,某某平時比較調皮,無論參加什么活動都靜不下心來,還影響其他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淡薄,聽了教師的反饋知道孩子表現不良后,采取的教育手段就是一頓不分輕重的打罵。我覺得面對這樣的家長時,不能直接說他的孩子如何調皮好動、與同伴存在什么差距,而應換一種說法,并交給他一些具體的教育方法。如:“你的孩子比較好動,所以我們應該讓他多參與一些安靜的游戲,如串珠子、畫畫等,幫助他養成專注地干一件事的習慣。”同時,教師可舉一些實例,讓家長了解我們是如何對他的孩子加強指導的,家長在家也嘗試類似的方法。這樣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家長樂意接受,同時也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關注,從而增強家長對教師的信任,贏得家長的支持。
【關鍵詞】 喉癌;手術;溝通方法與技巧
喉癌是喉部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2%,為耳鼻咽喉科癌腫的11.7%~22%[1]。其好發年齡在50~70歲之間,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目前首選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有全喉切除術及半喉切除術。接受這種手術治療的患者,除了要承受一定的疾病痛苦外,由于手術破壞了患者的發音功能,導致語言交流缺陷,致使患者出現急躁、緊張、恐懼、悲觀失望等心理。這些不良心理反應可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有些患者不愿意接受手術治療,從而影響喉癌患者的生存率。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20例,均為男性,年齡50~76歲,其中50~60歲4例,60~70歲11例,>70歲5例,病理分型均為鱗狀上皮細胞癌。行半喉切除術12例,全喉切除術8例。文盲4例,小學文化10例,初中文化5例,大專文化1例。經過訓練能用喉音交流的18例,2例永久性失音,只能借助書面語言及身體語言交流。
2 溝通方法
2.1 非語言性溝通
非語言性溝通是一種不使用詞語,而在溝通中借助動作、手勢、眼神、表情等來幫助表達思想、感情、興趣、觀點、目標及用意的方式[2]。它有著輔助表義,強化感情的作用。
2.1.1 利用體態語言表達需求
手術前,護士與患者、家屬共同討論好手術后需要表達的內容,約定俗成的手勢、表情的含義,教會患者正確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豎起小指表示不好,豎起大拇指表示很好,翻轉手掌面表示要翻身,皺眉、搖頭、擺手表示不同意或不舒服,閉眼點頭表示可以,指下腹部表示要小便,指臀部表示要大便,給患者提供呼叫器,以方便患者呼叫,加強巡視,通過耐心、細致的觀察,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
2.1.2 良好的身體語言是溝通的基礎
給患者進行治療護理時,護士親切的笑容,溫和的語言以及嫻熟的操作技能均能使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使患者的心理產生正效應。
2.1.3 書面溝通
對于有文字表達能力的患者,為患者提供紙和筆,鼓勵患者將自己的想法及需求寫在紙上,護理人員也將一些需要患者配合及患者本身需要注意的內容,通過書寫及口頭表述向患者表達。對于不識字的患者,可以利用實物及圖片,讓患者客觀地提出其要求。這樣既豐富了患者的視野,又活躍了氣氛。
2.2 語言溝通
語言是護士與患者溝通的重要工具,是提高護理質量,完成護理任務的首要前提。
2.2.1 注意措辭
患者由于手術損傷及氣管套管的使用而不能進行語言交流,但他們能聽懂我們的談話,溫柔體貼、安慰鼓勵的語言能穩定患者的情緒。在向患者進行有關疾病的健康知識宣教時,盡量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用專業性語言。鼓勵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自身所患的疾病,向其介紹同種好轉病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2.2.2 指導家屬與患者進行信息、情感交流
鼓勵家屬克服困難,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將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成員中,教會家屬如何進行更換、清洗消毒氣管內套管的方法,社會支持被認為是影響患者手術適應的重要因素[3]。
2.2.3 發音功能的訓練
一般在鼻飼管拔出后開始指導患者做發音訓練。訓練時,指導患者利用吸氣、呼氣的協調動作和肺內壓力完成語言。同時使氣流沖擊發音管,避免粘連、閉鎖。發音時應先易后難,先發單字,后練詞語。先用雙層無菌紗布蓋住氣管套管口,再用手指堵住,發“咿”或“啊”的音,使之逐步適應發音模式和語言功能的變化,對于首次發不出音者,鼓勵患者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和勇氣,放松頸部,頭略前傾,使氣管內的氣流順利送入下咽腔,如此反復練習。有條件的患者可以使用電子喉語言。
3 溝通技巧
在與患者的溝通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使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更加完善。
3.1 溝通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護理人員要做好自身的準備工作:衣帽要整潔,舉止文雅,落落大方,面帶微笑,拋開一切負性情緒,使自己有一個好心情。和藹可親的態度是溝通的先決條件,也是護士良好修養的表現[4],并且有一個明確的交流目的,即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其次要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患者的病情和治療護理以及患者的心理狀態,盡量安排熟悉患者情況、能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的護士提供連續性護理,以減少無效溝通的次數。
3.2 營造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
安排患者住單人病房,房病內保持安靜、整潔,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減少外界的干擾;若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走進其視野,重復其姓名或輕輕握住患者的手,引起患者的注意,同時要理解、同情及尊重患者。
3.3 善于抓住溝通過程中的“氣候”與“火候”
“氣候”是指患者的具體情況,“火候”是指與患者溝通的內容與方式。對于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民族、不同性別、不同愛好的患者要注意選擇不同的方法與契機進行溝通。只有了解了患者的具體情況,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溝通效果。
3.4 語言運用要得體
禮貌性語言是溝通的前提[5],與患者溝通時,要尊重患者,稱呼得體,滿足患者對尊重的需要。避免使用患者難以理解的醫學術語和生活中的忌語,以免引起患者的反感或給患者造成心理壓力。同時,還要注意語言的運用不可過快過多,盡量將可以用點頭或搖頭來表示的問題讓患者回答,一次交流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患者休息。
4 討論
掌握一定的溝通方法和技巧,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可消除患者術后因語言交流缺陷帶來的心理障礙。在溝通過程中多用一些禮貌性、安慰性、鼓勵性語言,避免刺激性、傷害性的語言,再巧妙地配合手勢、表情等,有的放矢地進行誘導,可消除患者的煩躁不安、悲觀、絕望等不良情緒,讓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療和護理,走出語言交流缺陷的陰影,樂觀地面對生活,融入正常的社會交往中。
【參考文獻】
1 龐宗領,王武杰.耳鼻咽喉圍手術期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94-295.
2 趙長云,范宇瑩.談非語言性溝通在護患關系中的應用.實用護理雜志,2002,18(6):73.
在幼兒教育問題上,家園聯系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何讓教師與家長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對家長的教育方式進行指導和建議,并能提供相對便捷的渠道,讓家長第一時間了解園方的教學方向和理念,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家園共育是一門溝通的藝術,是一種互動的表達,只有當這種關系處于平等狀態時,才能真正增進家園之間的和諧合作,改進幼兒的表現,準確地尋找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增加教育的合力。
能夠贏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是判斷我們工作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在保證良好的保教工作的同時,做好家長工作,加強家園合作,與家長積極溝通,就成為幼兒教師的另一項重要職責。本文就做好家園溝通工作談一些本人的粗淺認識。
一、家園溝通的幾種有效方法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指導之前,必須要了解幼兒的家庭狀況,包括幼兒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成員的政治面貌以及家長的文化、品德修養水平、對子女的教育要求等,在了解了上述基本信息后,教師便有了利于溝通的前提,可以采取以下溝通方法。
1.先報喜,后報憂;先表揚,后批評。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教師要能生動地描述出其幼兒在幼兒園某一環節的可愛表現,家長會從教師的言談中自然感受到教師對他孩子的關愛、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并留下了教師工作細致、認真負責的好印象。而面對孩子的缺點,一次只說一個方面,只解決一個問題,而不要將孩子缺點錯誤都羅列一遍,這樣只會讓家長更沮喪,甚至對教師的能力產生懷疑。教師也不要流露出這個幼兒對其他幼兒造成的影響,而是強調幼兒的缺點對自身發展的負面影響,讓家長感覺到教師的目的是為了他孩子著想,而非為了教師工作上的便利。
2.善于傾聽家長意見。對于教師來說,一定要抱著信任的態度傾聽家長的描述,切不可隨意打斷,更不能在語言中流露出不信任,以免使溝通變成爭執。一是讓對方表達自己的意愿;二是使對方覺得自己被關注;三是了解問題的癥結;四是為對方提供了一個宣泄的機會;五是減少誤解和錯誤,節約時間;六是增進雙方的信賴與合作,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3.根據家長需求,找準溝通的切入點。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不同生活水平的家長對幼兒關心的方式不同。老人關注孩子的生活、飲食,父母關注孩子學習方面多些;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過問的多些,而父親則很少過問;小班幼兒的家長關心生活事多些,大班家長關注幼兒學習方面的事多些;體弱兒家長關心幼兒的飲食起居和健康方面多些,而新入園幼兒的幼兒還沒有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感,擔心孩子在園受委屈,擔心教師不夠盡心等。所以,教師要關注家長所擔心的問題,以家長最為關心的話題為切入點,展開溝通,進而引導家長了解幼兒園,了解老師,找準家庭教育配合點,保障孩子在多種教育因素下全面和諧地發展。
4.要尊重家長,多提建設性的意見,不居高臨下。要注意征求家長的意見,要多提建設性意見,不要使用“你應該”或“你必須”等命令性的字眼,而應該說“我認為”或“你認為怎樣”這些婉轉、協商性質的詞語,這樣家長才容易接受也樂意接受我們的建議或意見。當然也不能過于謙虛,在確定無疑時,語氣也應該十分肯定,讓家長相信你的意見是不容質疑的。
5.出現問題主動溝通。幼兒在園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意外事故;還有個別孩子在一段時期內多次出現尿褲子、洗手打濕衣袖、被其他小朋友欺負等問題,教師要及時主動地與家長溝通,主動擔責,并與家長說明這些問題發生的前提和原因,引導家長從多種角度思考分析,走出懷疑猜忌陰影。
6.要注重溝通方式。營造氛圍隨著現代通訊手段的發展,幼兒教師與家長在溝通過程中,除了可使用口頭溝通、電話溝通、書面溝通、家長會、家園聯系冊、家訪、家長信箱等一些常用的溝通手段外,還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網絡平臺及電子郵件、約談等手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交談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結合環境與時間,靈活變通的選擇溝通方式,同時要注意營造輕松自然的氣氛,以達到有效溝通交流的目的。
二、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技巧
1.與教育觀念不同的家長溝通要會應變。與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不同生活水平的家長溝通要注意技巧。在與觀念陳舊的家長溝通時,教師要及時反映幼兒的學習效果。如今天學了什么,孩子掌握了什么,哪些地方還需要培養等,教師先要讓家長了解我們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理念慢慢滲透,然后按目標要求指導家長,逐步與家長在思想上達成共識。
2.與不同性格的家長溝通要注意分寸。根據多年與家長接觸交流,可將家長性格分為隨和型、表現型、分析型和支配型四種。
在與隨和型的家長溝通時,教師要創造友善的環境,講話時面帶微笑,多以商量的口吻交談,鼓勵家長多發表看法;在與表現型的家長溝通時,要多注意傾聽他們的想法,對他們的積極表現要多加贊賞;在與分析型的家長溝通時,最好先預約好時間,而且溝通時老師要附以事實、例子加以輔證、支撐,使家長更信服;在與支配型的家長溝通時,語句要堅決果斷,但要注意用詞恰當,避免傷其自尊。
三、通過多種渠道,增強家園溝通的實效性
1.建立幼兒《成長檔案》,彌補家長與教師之間接觸時間少這個缺憾。
2.收集家長電話、QQ、微信號并與家長建立長久聯系。
—、家校溝通零距離。
家訪應是英語教師和家長相互認識、加強了解、溝通思想、聯絡感情的重要途徑。 英語教師通過家訪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教育孩子的觀點、方法、孩子的個性、孩子在家表現等。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并反饋孩子在校表現,爭取家長配合英語教師的工作,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以期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家訪成功與否,取決于家訪的技巧。 家訪前,英語教師要明確家訪要達到的目的,并做好充分的準備。
1.了解學生。 掌握和收集家訪學生的所有信息 ,做到有備而去。
2.了解家長。 為了提高家訪的效率 ,對其家訪對象的家長要進行了解,包括:職業、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對子女的教育心態與方法等。
3.準備談話的內容與策略 。 由目的決定談話內容 ,并制定策略,掌握家長心理,隨機應變,把握談話主題。
4.家訪應注意的問題。
(1)切忌對家長以言相激 ,打學生的小報告 。 家訪最忌告狀,并借家長之手教訓孩子,這樣不但達不到目的,反倒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家長的反感,降低自己的威信。
(2)切忌居高臨下教訓家長,態度要誠懇,言語要謙和。 尤其是進行問題式家訪時, 一般都是孩子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容易把這些情緒發泄到家長身上,甚至教訓家長,這樣最易引起家長的反感,達不到家校共同配合教育的效果。 教師應本著教育好孩子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言語謙和才能讓家長首先從心底里肯定你,真正達成共識。
(3)要注意就事議事,實事求是,多溝通,多交流,不要一言堂。要針對出現的問題就事論事,不要翻孩子的陳年舊賬。實事求是,不能因想達到更好的效果而夸大事實。 對孩子、對家長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以三方溝通,找出問題的癥結。
(4)注意維護好孩子的自尊,肯定孩子的優點。 如果孩子在場,要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避免過激言語,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每位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的,而且每個孩子都有其亮點,應當場肯定孩子的優點,讓家長、孩子充滿信心。
現在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方式很多,如電話、短信、書信等。
當問題不大或只出現苗頭時,可采用以上方式,畢竟家訪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但是想盡快熟悉一個新接的班或走近一個孩子,家訪應是最佳方式,達到的效果通常比其他溝通方式更快、更明顯。
二、家長會———家校溝通的重要載體。
家長會是家校交流的平臺, 家長會一般是班主任主持,但是,英語教師也應積極參加,教師與家長的雙向交流為教育好孩子提供了機會,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在校英語學習狀況而提升家教水平。 教師也能從家長的信息中及時改變教育策略,從而讓教師與家長互動來提高對學生的教育效果。
三、書面聯系———家校溝通的紐帶。
書面聯系是由學生負責傳遞的教師和家長相互聯系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式。 它可以將學生在校或在家里的英語學習等情況分別記錄下來。 教師與家長定期或不定期地互通情況,交換意見,以便掌握學生情況,共同教育學生。 書面聯系是大面積、高效率、常規性聯系學生家庭的方式之一。 書面聯系,通常以“告家長書”、家庭聯系卡(或本)、成績通知單、周記、考試卷等形式進行。
一、溝通概述
(一)溝通定義
溝通是通過語言和身體語言與溝通對象的交流,實現一定溝通目的的過程。而有效溝通則是溝通的肯定形式,是一種成功的溝通。
(二)溝通形式
語言又可以細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而口^語言載體又可以分成更多的具體形式。如演說、私人談話、正式會談、小組討論、捎口信、口頭命令、電話、電話會議,錄音帶、可視電視對話等等。書面語言又可以分成備忘錄、信件、內部刊物、布告、文件等等。隨著通訊和電子技術的發展,更出現了幻燈片、投影、VCD、CD、電子郵件、電子會議等等諸多新的溝通途徑。
上述的還僅僅是語言溝通。在現實生活中,更大量的存在的是非語言溝通。一個眼神,一個細小的動作,一個簡單的身體姿態,一件衣服,一個特別的位置,一件物體,等等,諸如此類的眾多非語言途徑,都能構成溝通。
二、溝通障礙與有效溝通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鐵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它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轉,那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鐵桿奇怪地問:“為什么我費了那么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
這就是溝通障礙與有效溝通,只有克服溝通障礙實現有效溝通,才能取得成功。
為什么會出現溝通障礙呢,這就是著名的溝通漏斗效應。那么
工作過程中如何克服“溝通漏斗”效應。
作為一名管理者,你心中的想法和思路或許很完美,但一級一級執行起來卻可能差之千里,這是為什么呢?一個團隊要發展壯大,各成員之間必須達成有效的共識與合作,而上述的默契來源于溝通,是對溝通的升華。溝通的結果直接影響執行力。而在溝通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溝通漏斗”的效應。
“溝通漏斗”是說信息傳遞者傳達的信息會呈現一種由上至下的衰減趨勢,就像漏斗的特性在于“漏”。對于溝通者來說,如果一個人心里想的是100思想、信息,當你在眾人面前或在會議場合用語言表達你的信息時,這些信息已經漏掉20了,也就是你說出來的信息只剩下80了。而當這80的信息傳入別人的耳朵時,由于文化水平、知識背景、理解能力等關系,只剩下60。實際上真正被別人理解了、消化了的東西大概只有40。等到這些人遵照領悟的40具體行動執行時,已經變成可怕的20了。
從以上數據看來,“溝通漏斗”效應非常影響工作的成效。在工作過程中如何提高執行力,盡可能減少“溝通漏斗”效應,才能更好地理解、更出色的完成工作;還能避免他人不全面或錯誤理解影響成員之間的工作關系。
三、有效溝通開啟成功的大門
(一)三個因素影響溝通的有效性
第一、7%用字遣詞。
第二、38 %聲音、語調。
第三、55 %表情動作。
(二)要達到最有效的人際溝通,除具備說話的技巧之外,還要學習到以下的七種技巧才行。
第一、眼睛的溝通。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能傳神。誠懇堅定看著對方,眼神帶著友好的情感。 專注、持續看著對方,不要亂飄、不敢注視對方。看對方兩眼之間或鼻梁骨,看對方的時間也要適宜。
第二、姿勢動作的溝通。
包括行走姿態和靜態姿態,行走姿態指走路時的姿態,靜態姿態指靜止不動時的姿態。
挺著胸站立,挺著胸走路,挺著胸坐著,要夠自信。體重應整個平衡的落在腳趾之間。
第三、手勢面部表情的溝通。
微笑可以縮短距離。充滿自信,精力充沛。手勢要大方、豐富以及具有美感。
第四、聲音言語表情的溝通。
一個人說話的聲音、語調和他的面貌表情一樣重要占38%。研究指出:透過電話溝通,你說話的聲調,抑揚頓挫、共鳴感,決定了你談話內容可信度的84%。放松、呼吸、發聲、共鳴是形成聲音表情的四個因素。
第五、穿著服飾的溝通。
服飾包括服裝、化妝、發型到配件都在透露一個人有關的信息。
第六、物體語言的溝通。
人們有意無意擺放的一些物品,以及身上的配飾等都能透露出很多信息。
第七、人體空間位置的溝通。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曾在《無聲的語言》一書中,將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分為四類,分別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親密空間(約小于0.45m)只有感情親密的人才被允許進入親人、情侶。個人空間(約0.45m-1.2m)親切友好,只有相當親近的人才能進入親人、熟人。社交空間(約1.2m-36m)正式社交、外交。公開空間(大于36m)演講。
相傳佛主釋迦牟尼曾經問他的學生:“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枯?”學生們苦苦思索:孤零零的一滴水,一陣風能把它吹干,一撮土能把它吸干,其壽命能有幾何?怎么能保證不干呢?學生們始終答不上來。釋迦牟尼說:“讓它流向大海”。學生們恍然大悟。細細品味這段富有哲理思辨、啟迪人心智的精妙問答,感悟頗多。
集體是戰斗的堡壘,力量的源泉,它蘊藏著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光和熱,個人的聰明才智只有熔化到集體之中,才能取得巨大的成績。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要成功,就要進行有效地溝通溝通再溝通!
參考文獻:
[1] 張多中.管理中的溝通技能[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2] 楊潔,溝通―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地位[J].第三屆中國質量學術論壇文集。2008-04-01.
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關系的重要因素。接受可以使學生深思,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接受則使學生心生焦急,甚至反抗。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舉起左手想要回答老師的問題,當老師讓他回答時,他卻答不上來。課后,老師問他為什么,這個學生說:“別人都會回答,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嘲笑我。”老師聽后,私下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會回答就舉左手,不會回答就舉右手。從此以后每次看到他舉左手,老師都會盡力給他機會,舉右手時從不讓他回答。經過一段時間,這個學生變得開朗很多,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這個例子中,教師很好地接納了這個學生,并沒有因為該生的成績落后而諷刺甚至訓斥,讓孩子意識到了尊重,這樣的溝通方法效果非常明顯。
二、尊重學生
有經驗的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從來不會諷刺和詆毀學生的人格。這就是對學生人格的重視和尊重。
例如,如果學生的基礎較差而沒做作業,老師會如何處置呢?
教師甲:“為什么不做作業?這樣懶,將來怎么會有
出息?”
教師乙:悄悄把他叫到一旁,拍拍他的腦袋說:“慢慢來,盡量把會的題目先做好,不會的題目找機會向學生和老師請教吧。”
在這個例子中,教師甲沒有尊重學生的人格而是借題發揮。這樣的做法沒有任何作用。而教師乙尊重了學生的人格,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傷害學生。
三、理解學生
教師和學生對于任何觀點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強調自己的個人觀點,忽視學生的心理想法,學生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學生最苦惱的是平時不被人理解,所以教師要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理解自己的。學生一旦接受了你,溝通才會有效。
課上,一位學生拿出一本小說偷偷摸摸地看,老師走過去什么也不說就拿走了小說。這位學生又掏出一本雜志看,老師又拿走他的雜志。此時,學生又故意趴在課桌上睡覺。老師當眾訓斥:“再不聽話,就打電話讓你家長來!”“你想怎樣就怎樣!”學生回答道。如果從學生的角度分析,首先這位學生基礎差,課上聽不懂,于是就干脆看課外書。教師可以走過去輕輕地說:“小說里可能有你喜歡的內容,但上課不能分散精力!實在想看,在放假的時候,或做完作業再看不是更好嗎?”我相信這位學生一定會收起小說,專心上課。
四、贊美學生
2.幫助及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階段不僅是進行知識積累的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確立起來,完善起來的重要時期。當代大學生是未來青年中的優秀群體代表,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安定團結和社會文明進步。面對各種的競爭他們表現著自信滿滿,他們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分辨能力欠缺,他們習慣于用自己的標準判斷審視問題。他們不愿受到束縛但又缺乏自立的精神。他們有強烈的自我實現意識,過分關注個人的感受和利益,而忽略集體利益或其他成員的權益及感受,缺少基本的團隊責任感和協作精神。
3.增強和融洽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來源于彼此的相互溝通。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有效溝通,能使學生大膽地說出他們心中的想法、意見等,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和情感,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輔導員能經常與大學生溝通,還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歸屬感,,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理解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輔導員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的影響因素
1.情緒因素。情緒是一種具有感染力的心理因素,可對溝通的有效性產生直接影響。輕松愉悅的情緒,能增強一個人的溝通興趣和能力;而氣憤、焦慮、煩躁等負性的情緒可干擾一個人傳遞或接受信息的本能。當溝通者處于特定情緒時,常常會對信息的理解“失真”。例如當溝通者處于憤怒、激動狀態時,對某些信息的反常常會過分(超過應有的限度),甚至誤解;當溝通者處于悲痛、傷感狀態時,對某些信息的反常會淡漠、遲鈍(達不到應有的限度),也會影響溝通。
2.態度因素。態度通常是指個人對某一客體所持的評價與心理傾向,并以各種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它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導作用。個人動機和態度是影響溝通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會造成溝通的障礙;生動誠懇的語態有助于溝通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3.溝通技能因素。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教育目標的實現,都要靠有效的溝通,因而溝通技能就成為了輔導員的基本能力之一。輔導員溝通技能一般包含著表達能力、爭辯能力、傾聽能力和設計能力等幾個方面。輔導員溝通能力指輔導員與溝通對象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輔導員溝通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和諧校園的建設。
4.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在溝通過程中,選擇不適當的時間、地點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信息傳送。溝通時的環境營造,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依靠,更為輕松自然地向輔導員吐露心聲。由于輔導員是教育的主導者,學生不自覺的將自己在了較低的地位上,不自主地產生心理戒備或是緊張情緒,沒有平等的地位自然不能保障有效地溝通。
三、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方法的技巧
1.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是溝通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進行重要溝通時,必須精心準備,言簡通俗。既要多幾分幽默詼諧,又要少一些死板僵硬,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真正理解,產生共鳴,實現有效的溝通。比如,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自卑感較強,就不能純粹式批評,應該是“表揚式的批評”。有的學生脾氣大,性格外向,那一定不能“細聲細語”地教育,要抑揚頓挫,以感情真摯的語言取信于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入耳、入腦、入心。有時甚至可以附加體態語,如表情、手勢、姿勢等。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167-01
現階段,人們的維權意識正在逐漸加強,再加上獨生子女的日益增多,患兒家長更加重視對孩子的保護,這給兒科護理人員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要求他們能夠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能夠合理應用相關溝通技巧[1]。本文將以128例患兒為本次研究的目標對象,針對護患溝通技巧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展開相應的探討。現將詳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這一期間到我院兒科接受治療的128例患兒為本次研究的目標對象,其中男、女性患兒分別為73例、55例,年齡3.2歲到11.5歲不等,平均年齡5.9歲,住院天數10d到29d不等,平均住院天數12.5d。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以下入選標準:具有一定的表達能力,能夠和護理人員進行基本溝通;排除急癥患兒、昏迷患兒以及住院天數不足5d的患兒;所有研究對象均來自本院的兒科門診。
1.2方法
在隨機分組的幫助下,將其分成人數相等的觀察組與對照組(均為64例),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不僅接受常規護理,且同時輔以有關溝通技巧的合理應用。兩組在一般資料(包括各自護理人員的相關資料)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1語言溝通技巧
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語言溝通是一種最為常用的技巧,且效果顯著。由于年齡偏小,兒童兒童心性較為敏感,習慣于從說話語氣的角度來判斷別人對自己友善與否。因此,在詢問患兒相關情況時,護理人員應盡量保證語氣溫柔。護理人員應盡量保證用詞的準確性和易懂性[2],防止患兒無法理解而發生溝通障礙。另外,護理人員還應該重視并做好和患兒家長的溝通工作,如向家長細致地介紹患兒病情、護理方案以及住院環境等,從而奠定良好的護患溝通基礎。
1.2.2非語言溝通技巧
所謂非語言溝通技巧指的是,運用體態語言和目標對象進行溝通,如目光、面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等。對觀察組患兒進行護理時,要求護理人員微笑護理,借助微笑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從而幫助患兒勇敢地、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求護理人員合理應用肢體語言,如打針之前,除采用語言安撫之外,還可輕柔撫摸患兒臉蛋以達成緩解緊張的目的,增強患兒的勇氣;和患兒家長進行溝通時,護理人員應大方得體、親切自然[3]。
1.2.3娛樂溝通技巧
愛玩是兒童的一種天性,所以,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重視并做好娛樂溝通技巧的合理應用,讓兒童天性得以必要的釋放,從而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讓患兒更加主動地配合治療。對觀察組患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會選擇適當的時間會和患兒(身體條件允許)做一些不太劇烈的游戲,又或者講故事他們聽[4]。上述娛樂溝通技巧,一方面能夠幫助患兒更加勇敢地、主動地接受治療,另一方面還能提高患兒及其家屬的滿意度。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為92.19%(59例),而對照組為62.50%(40例),差異較為明顯(P
3 討論
在兒科護理工作中,護患溝通技巧的合理應用十分重要,應引起護理人員足夠的重視,即護理人員在有效掌握本專業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還能夠合理應用相關溝通技巧,如語言溝通技巧、非語言溝通技巧以及娛樂溝通技巧等。在兒科護理工作中,通過溝通技巧的合理應用能夠顯明顯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從而有效降低了醫療糾紛的發生率,是兒科護理工作得以正常、高效開展的一大有力保障[4]。在本次研究中,無論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92.19%、對照組62.50%),還是在護理糾紛發生率方面(觀察組1.56%、對照組7.81%),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
本次篩選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患者81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給予溝通技巧護理及常規護理,效果確切,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重點篩選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患者81例,以不同護理方法為依據分組:護理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20~69歲,其平均年齡(37±5.78)歲,手術類型:3例行婦科手術,10例行骨科手術,7例行胃腸科手術,21例行肝膽外科手術;參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1~70歲,其平均年齡(38±6.54)歲,手術類型:5例行婦科手術,8例行骨科手術,10例行胃腸科手術,17例行肝膽外科手術。比對兩組手術室患者以上資料后,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方法為:護理人員嚴密監測患者的病情,并給予相應的飲食指導、健康宣教、術后健康指導等。1.2.2護理組:予以溝通技巧護理,方法為:①選擇合適的溝通時間:護理人員要選好溝通時間,以保證溝通有效,與患者構建一份優良的護患關系。而且,護理人員在進行巡視時,需耐心地與患者溝通,且仔細講解疾病的癥狀、手術室環境、術后不良反應等,這樣能夠使患者較好地了解手術室狀況、疾病知識,以提升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識和能力,最終改善手術室護理效果。②做好心理溝通護理:術中護理人員仔細查看患者病情變化,患者一旦產生恐懼、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均需立即安撫,且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安全性、手術治療成功案例等,并以肯定的語言多鼓勵患者,從而提高配合度。③準確把握溝通技巧:護理人員需把握和手術患者溝通的技巧及尺度,盡量以親切、溫和的態度溝通,使患者可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系及溫暖。因患者對于手術治療效果并不明確,心理情緒并不是很穩定,易悲觀、消極,很難配合醫師開展治療工作,所以護理人員需保證溝通語言的隨和、分寸恰當,使患者得到較多的認可,緩解抵觸情緒,最終提升治療信心。④合理利用非語言溝通技巧:護理人員對手術室患者開展護理工作時,可借助非語言的方式溝通,如:護理人員運用肢體語言與患者進行適當的身體接觸,且加強與患者間的目光交流,從而緩解其陌生感,強化護理效果[1]。
1.3觀察指標
此次研究選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仔細記錄下兩組護理滿意度,內容為:以百分制進行計算,分數≥86分,即非常滿意;分數介于65~85分,即一般滿意;分數<65分,即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選擇SPSS18.0型軟件,文中計數資料選擇“n/%(例數/百分比)”表示;經客觀比對兩組手術室患者“護理滿意度”,若研究結果表現出差異性,(P<0.05)。
2結果
予以不同護理方法后,護理組41例:26例非常滿意,14例一般滿意,1例不滿意,滿意度97.56%(40/41);參照組40例:19例非常滿意,12例一般滿意,9例不滿意,滿意度77.5%(31/40),(P<0.05)。
3討論
臨床救治各種外科疾病時,主要以手術方法為首選,盡管此種方法可提升手術效果,但術中常會引發很多不安全因素,患者常會在術中產生緊張、恐懼等消極心理,從而影響手術質量。因此,在開展手術室護理工作時,選用安全、有效地護理干預措施非常有必要,且溝通技巧護理作為手術室護理的一個核心環節,以理解、關心手術患者作為重要的護理手段,以便緩解其術前壓力,改善術中各項指征,最終臨床手術質量[2]。
據相關資料顯示,護患關系對手術室護理質量會造成很大影響,因此,手術室護理期間,需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護理氛圍,從而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最終提升護理滿意度[3]。鑒于此,護理人員對手術室患者進行護理時,需在做好基礎護理的基礎上,以溝通技巧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例如,護理人員需選擇最佳溝通時間,友善、親切地與患者多加交流溝通,并耐心地為患者講解手術室內的基本環境、術后不良反應等,且靈活使用身體接觸、肢體語言等方式,拉近與患者間的距離,從而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
此次研究予以不同護理方法后,護理組“護理滿意度”97.56%,高于參照組77.5%,(P<0.05)。由此表明,溝通技巧在行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有效應用,對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促進其及早康復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綜上所述,臨床未改善手術患者的病情,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建議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施以溝通技巧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增強護理滿意度,可推薦。
作者:尹寶蘭 單位:山東省莒縣人民醫院急診外科
參考文獻
手術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治療手段,其見效較快,能直接作用在并早上而迅速緩解患者痛苦。但其在操作過程中能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的創傷,這會對患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手術效果[1]。因此,強化手術室護理人員溝通技巧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次展開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手術類型中闌尾切除術11例,骨科內固定手術12例,胃大部分切除術10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8例,甲狀腺切除術5例,其他4例。將其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2.5±16.2)歲;對照組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43.4±17.3)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手術室護理,護理過程中對照組應用常規溝通技巧,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對溝通技巧加以強化,護理人員在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時要密切觀察患者情緒變化,適當掌控溝通內容及進程等,選擇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心態較平和且具有溝通意愿時與其進行交談。在溝通過程中要向患者不斷傳遞正面信息,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如溝通過程中患者出現情緒低落情況可暫停交流,待患者情緒較穩定時再進行溝通。
1.3 溝通效果評價 在患者出院前采用自擬滿意度調查表,從護理態度、護理質量、溝通有效度及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等方面對患者滿意度進行統計。大于等于85分的為非常滿意,60-89分的為滿意,小于60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總滿意度為100%,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總滿意度為80.0%,觀察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整體滿意度比較(例,%)
組別 非常滿意 滿意 不滿意 總滿意度
觀察組(n=30) 18 12 0 100*
對照組(n=20) 10 6 4 80.0
注:* 與對照組比較,X2=4.09,p
3 討論
手術室護理的常規溝通僅將溝通作為護理的一種手段及方法,而不重視或未意識到溝通技巧對護理質量的影響[2]。我院自2013年開始將溝通技巧視為護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實施方法有以下幾點:
(1)注重言表 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時,要注意舉止落落大方,姿態協調優美,談吐親切溫和,著裝得體美觀,給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打下良好基礎。(2)強化溝通技巧 手術室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強調的是護理的全方位及全過程。因此,護理人員要注意向患者介紹手術要點、護理舉措、預期治療效果及相關注意事項,幫助患者熟悉手術室環境,消除患者緊張及恐懼情緒;護理人員要全面了解患者基本資料,了解患者需求,根據患者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加強護理人員心理學、人際溝通學等系統培訓[3],提高其言語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3)溝通方式 護理人員要正確運用語言技巧,溝通時要注意使用尊稱,要保持語氣的溫和,語速要適中,語言要盡量簡練易懂,避免大量專業術語的使用;在溝通時也要注意非語言交流,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面部表情、眼神及身體姿態等表現,注意從細節處表現出對患者的關心。(4)溝通效果的控制 在溝通過程中,對于不能詳細解答的專業問題,護理人員不要盲目解答,要邀請醫師進行講解,避免造成醫生與護士對同一問題解答不一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況。
本研究中,強化溝通技巧護理組患者對整體護理總滿意度達到了100%,顯著高于常規溝通護理組80.0%,充分證實,在手術室護理中采用良好的溝通技巧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溝通能力,提高整體護理質量,有利于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