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09: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經營風險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電信企業的外部風險主要包括經濟風險、自然風險和政策風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們的通信消費能力,因此電信運營公司的發展與國家的宏觀經濟走勢息息相關。例如從美國自1976年以來GDP增長和電信業收入增長的走勢看,兩者的關系是較為密切的,尤其是在歷次經濟低點電信收入的增長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兩者趨勢基本保持一致,表現了較強的相關性。自然災害等風險是電信企業經營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風險因素。比如 2006 年末我國臺灣南部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中國電信和網通的多條海底通信光纜均受到地震影響,發生不同程度的通信中斷。公共環境和政府管制政策的變化也是電信運營企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三大運營商重組之前的固網運營商由于監管政策的限制,不能經營移動業務,隨著重組的完成三家運營商都成為全業務運營商,市場因政策而發生了劇變。特別是近期運營商之間開始試點攜號轉網,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
電信企業的內部風險主要包括戰略風險、財務風險、投資風險和人力資源風險。一個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愿景和使命,進而建立正確的戰略目標。而在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中,財務風險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資本運營,還是在會計核算、稅收籌劃、經營管理等項活動中,財務風險是電信企業面對市場競爭,提升企業核心價值所必需面臨的挑戰。由于電信業是一個要求高投入的產業,網絡的全程全網特性,對建網投資需求很高,因此必須慎重考慮在投資規劃和項目評估中出現的風險。同時電信行業屬于高科技行業,對高技術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二、電信企業風險評價
用因子分析法來計算和分析電信企業的主要經營風險,以求客觀評價同類企業的綜合抗風險能力。因子分析法最早是由心理學家Chaules Spearman在1940年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將實測的多個指標,用少數幾個潛在的指標(因子)組合來表示,并顯示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科學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以某省電信公司為例建立了風險因子評價體系,該省下設12個地市分公司,為了客觀、準確地分析和評價這12個分公司的綜合風險情況,根據電信企業的行業特征和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按照前文所述的電信企業內外部風險分析,選取可量化的并且是電信企業內部經營績效考核通用的主要風險評價指標44個作為基本支撐指標因子,同時按照指標的屬性再將這44個因子歸集為六大類:經濟環境類指標(含6項指標因子)、競爭環境類指標(含3項指標因子)、企業規模類指標(含9項指標因子)、企業效益類指標(含8項指標因子)、企業管理類指標(含8項指標因子)、企業可持續發展類指標(含10項指標因子)(詳見表1)。
采用因子分析法,通過對原始變量的標準化處理和數學變換,構建原始指標體系矩陣,并將原始數據值進行標準化變換,計算出綜合得分值。綜合得分經濟意義是:如果某個企業的綜合得分為正,則意味著該企業的水平在所有樣本的平均水平之上。如果綜合得分越高,則該樣本企業具有的優勢越明顯;得分為負則表明該樣本在平均水平以下;得分接近0分,則樣本屬于中等水平。
因子分析法消除了指標間的相關影響,通過消除數值本身差異造成的不可比性,保證了評價的質量。由于其數據處理全過程的電算化和軟件化,可以方便地得出客觀的評價結果。以下是該省12個地市分公司的綜合風險得分并排序(詳見表2)。
從各分公司風險綜合得分看:分公司1綜合得分第一,全省最高,抗擊風險的綜合能力最強;分公司5綜合得分第十二,全省最低,抗擊風險能力最弱。由于分公司1的企業規模類指標和競爭環境類指標在全省排名第一,說明電信企業規模效益的特征依然是抗擊風險的主要動因;分公司5雖然所處的地域經濟環境發展較快,但由于內部管理失控,企業效益低下,導致其抗擊風險的能力最弱;分公司9雖然企業規模很小,并且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競爭環境也不理想,但該公司善于低成本高效運營,企業效益取得了驕人業績,從而也增強了企業抗擊風險的能力。
通過這種綜合風險評價,可以比較客觀地診斷出電信企業在運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相關單位有效糾偏,同時這也可以作為省級公司對地市分公司年度經營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表2顯示分公司5主要是企業內部管理混亂,財務管理失控,成本費用嚴重超支,導致企業效益低下。因此根據綜合風險評價結果,省級公司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地市分公司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人員管控,以此提升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
三、電信企業風險應對策略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風險與生俱來。電信企業通過追尋風險、承擔風險,才得以生存和發展。企業的健康發展就是在增長、風險與效益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有效地管理和化解風險,不僅可以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還可能帶來機會和收益。過去電信企業規模擴張的速度很快,大投入、大建設時期忽略了風險管理,隨著電信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各個運營商在經歷多年高速發展之后,增速開始回落,進入新的轉折期,如何保持效益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第一,電信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和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選擇風險承擔、規避、轉移、轉換、對沖、補償、控制等適合的風險管理總體策略。在決策時能夠考慮到更全面的風險,要適應“三個轉變”,即在發展階段上,要適應由快速增長向平穩增長的轉變;在發展模式上,要實現從外延式增長向外延與內涵相結合的增長方式的轉變;在管理方式上,要做好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例如表2中的分公司8,雖然內部管理比較規范,但由于企業規模小,風險承受度本身較弱,在當地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不敢冒險去拼搶市場,選擇過于保守的發展策略導致企業市場份額更加萎縮。
第二,風險管理不僅僅是要“合規”,更重要的是通過構建一個高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的“增值”。要契合當前公司的發展戰略和業務重點,更加關注關鍵業務和關鍵環節的風險把控,通過調整、合并、修改等方式優化各業務流程,針對薄弱環節,查找管理漏洞,提出管理建議,保持競爭優勢。例如表2中的分公司11,企業規模和效益都屬于中等水平,但通過企業內部的精細化管理和高效的風險管控手段,實現了低成本高效運營。同時切合當地經濟的發展環境,勇于開拓新領域,勇于承擔風險,贏得了市場競爭的優勢。
第三,電信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繁雜,對風險信息的收集、檢查、評估和優化等工作必須借助高智能化的風險管控系統。因此,一方面電信企業要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風險管控手段;另一方面要培養高素質的風險管理隊伍,建立優秀的企業風險管理文化。
參考文獻:
[1]彭英:《電信運營管理》,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版。
以資源能力為本位的戰略取向強調要以企業資源與能力為基礎來進行業務選擇,抵制外部市場機會的誘惑。顯然,這種戰略取向首先強調的是企業經營的集中化與歸核化,即企業使其資源與能力集中于主營業務(或核心業務),以圖增強主業競爭優勢。但經營的過度集中化與歸核化會引致企業經營規模的過度收縮與業務的過度集聚,進而一方面會導致規模不經濟與范圍不經濟,另一方面還會因專業化程度過高而引致市場風險。
(一)過度收縮與集聚引致規模不經濟與范圍不經濟
企業經營規模與經營范圍的過度擴張會引致規模不經濟與范圍不經濟。同樣,企業經營規模與經營范圍的過度收縮與集聚也會引致規模不經濟與范圍不經濟。這與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特點及規律有關,即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總是在一定的限度內才是有效的,企業經營的規模與范圍過大或過小都可能因落于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有效范圍之外而變成規模不經濟或范圍不經濟(如圖1所示)。
對于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雖然仍存在著不同前提下的不同認識,但我們可以從企業的成本變動與企業經營的規模或范圍變動之間的聯系來考察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問題。對于規模經濟問題而言,在一定的技術狀況和價格水平下,一方面,若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與企業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是一致的,則可以認定規模擴大的經濟性(E-conomies of Scale),如果方向相反,則表示規模擴大的不經濟性(Diseconomies of Scale);另一方面,若企業經營規模縮小與企業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則可認定規模收縮的經濟性,如果方向相反,則表示規模收縮的不經濟性。范圍經濟的性質雖然與規模經濟的性質有所不同,但二者運動的規律卻基本相似,即一方面,若企業經營范圍的擴大(增加業務數量)與企業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則可認定經營范圍擴大的經濟性(Economies of Scope),如果方向相反,則表示經營范圍擴大的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ope);另一方面,若企業經營范圍的收縮與企業平均成本降低的方向一致,則可認定經營范圍收縮的經濟性,如果方向相反,則表示經營范圍收縮的不經濟性。
企業經營規模、經營范圍及其變動與企業平均成本及其變動之間的關聯性可由圖1得到反映:S1與S2之間的曲線部分表示企業最合理的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當企業經營的規模或范圍向右越過S2點后,企業平均成本將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的擴大而上升,顯示企業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及其擴大的不經濟性(反過來說,這一區間卻同時顯示出企業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縮小的經濟性。因為在這一區間,企業的平均成本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的收縮而降低);當企業經營的規模或范圍向左越過S1點后,企業平均成本將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的收縮而上升,顯示企業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及其收縮的不經濟性(反過來說,這一區間卻同時顯示出企業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擴大的經濟性。因為在這一區間,企業平均成本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或經營范圍的擴大而降低)。
圖1清楚地顯示出,企業唯有住合理的規模或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才是經濟的,才能充分發揮企業資源與能力的潛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反之,企業經營過度擴張或過度收縮,都會引致經營的規模不經濟性或范圍不經濟性:過度擴張因超越企業資源能力的限度而引致“巨人綜合征”與“無根經營”;過度收縮則因無法有效利用和充分發揮企業資源與能力的潛力而引致低效率。
(二)業務的過度集聚引致市場風險
1、過度專業化的市場規模風險
由于企業的專業化經營從市場條件而言只能依賴于單一業務市場,其能夠擴張到什么程度,首先取決于市場的容納能力,即市場規模。某一業務市場的成長總是為從事該業務專業化經營的企業提供最基本的市場環境條件,某一業務市場的萎縮也總是對從事該業務專業化經營的企業擴張產生逆向的影響,而專業化經營企業生產能力的擴張速度如果超越其市場規模擴張的速度,企業擴張的勢頭則難以為繼。
總體而言,某一時期每一種業務市場總存在著一個規模上限問題。因此,從事專業化經營的企業,都要受到這個市場規模上限的約束。從從事某一業務的專業化經營企業多元存在的現實而言,市場規模上限的存在使得專業化經營的企業所受到的市場規模的約束進一步強化,面臨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大。如果某一業務市場發生萎縮性逆轉,對于從事這一專業化經營的企業而言,其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繼續在原來的專業化領域進行擴張的問題,而是退出的問題和用新的專業化經營替代舊的專業化經營的問題。
2、過度專業化的市場周期風險與競爭風險
企業專業化經營的市場周期風險是由市場波動引起的。市場波動對于企業專業化經營的影響在于,整體市場的波動和專業化經營企業所處的局部市場的波動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整體市場周期長短的不確定性與局部市場的不確定性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放大了企業專業化經營的不確定性,由此相對增加了企業專業化經營的風險。
企業專業化經營的市場競爭風險,是由專業化經營的企業與該市場上競爭對手競爭結局的不確定性引起的。專業化經營的企業與競爭對手在競爭中的擴張及在擴張中的競爭過程中,因競爭對手之間相對實力的強弱及競爭手段、策略與技巧等方面的差異而導致競爭結局的不確定性。競爭愈激烈,則這種不確定性就愈強,專業化經營的風險也就愈大。
二、忽視環境:過度拘泥于內部資源與能力的風險
資源能力本位戰略取向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十分重視企業資源與能力的積累與提升,以此構建與增強企業競爭優勢。但過度拘泥于內部資源能力又會使企業忽視甚至漠視市場環境及其變化,從而引致風險。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的變化會銷蝕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價值
資源與能力的價值唯有在提供能滿足市場與社會需要的產品與服務時,才體現出來。因此,若相關的市場或社會需要消失或發生了轉移,則企業原有的相關資源與能力就會貶值,甚至一文不值,從而給企業造成損失。
湘潭電化集團公司是一家生產電池原料“無汞二氧化錳”的股份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市場遍布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及東南亞地區。1995年以前,公司的產品是“有汞二氧化錳”,公司領
導層提出,為了強化“有汞二氧化錳”的核心技術,不惜巨資,調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該型產品的優化改進,曾一度使該產品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由于公司忽視市場變化和對其他產品與技術開發的重視,1995年以后,公司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國際上提高了該型產品的標準,要求生產環保型的“無汞二氧化錳”,使電化集團苦心經營十多年的“核心能力”變得一文不值。公司不得不拋棄“有汞二氧化錳”的全套技術和工藝設備,致力于“無汞二氧化錳”的研究,從而給公司造成了上千萬元的損失。1998年以后,公司領導層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再刻意強調產品的絕對優勢地位,而是緊緊盯住世界市場的變化,瞄準競爭對手,合理分配資源,針對不同的市場,尋求有區別的相對競爭力。這樣一來,公司的視野更加開闊了,并且在很多系列產品上都有明顯的相對競爭力,其收益總和,遠遠超過了只著力培養一二種核心產品所創造的利潤。
(二)技術的變革會削弱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優勢
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優勢與價值還表現為相對于競爭對手的獨特性與稀缺性(即多數競爭對手不具備)。但技術的變革會引致相關新資源與新能力的出現,從而造成對企業現有稀缺資源或能力的替代,使企業蒙受損失,甚至喪失競爭優勢。這正如著名學者戴維?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新技術可以使企業核心能力過時。”而人類歷史上的技術變革從來就未曾停止過,而且,也正是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推動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因此,思想巨匠馬克思就曾指出:“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和當作最后的形式”。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超競爭(Hypereompetition)態勢的形成與不斷深化,更是使技術的革新呈現出突變性、跳躍式、革命性的特征。愈是處于高新科技產業(超競爭產業)中的強勢企業,其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愈高,技術與能力被替代的風險亦愈大,以致會如美國學者戴維?亨格等人(2002)所指出的:在計算機等超競爭產業中,企業必須愿意“自殺”自己的技術、能力與產品(即在被替代之前自己先通過創新或轉移實現自我替代),進而重新獲得一種新的競爭優勢。例如,在電子工業領域,數字技術取代模擬技術而成為電子工業領域的核心技術。日本企業在模擬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絲毫無助于它在數字領域中的競爭,反而可能會起阻礙作用。而這也正是導致日本企業競爭力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對比日本企業和美國企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那些技術發展產生了突變的領域,日本企業都已處于下風;而凡是那些未發生技術突變的領域,日本企業都依然保持著對美國企業的競爭優勢。
(三)競爭者的模仿也會削弱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優勢
關鍵詞 企業經營風險分析方法 風險種類 原則 預防
經營風險,又稱營業風險,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供、產、銷各個環節,受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的企業資金運動的遲滯,企業價值的受損。“物競天澤,適者生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只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才能抵御風險,長足發展。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其最終目標就是追求利潤。然而企業的生產經營常受到外部和內部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時刻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因此,企業應加強對風險影響因素的分析,防患于未然,事先對企業經營風險進行較為準確的計算和衡量。
一、企業經營風險分析方法
經營風險分析可分為財務因素分析和非財務因素分析。財務因素分析一般比較注重定量分析,而非財務因素分析則比較注重定性分析。在日常工作中,這兩種分析方法經常是同時使用,相輔相成,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二、企業經營風險的種類
對企業經營管理過程進行全面剖析,認為企業可能發生的經營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政策及市場風險。是指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及產業政策導向政策的變化對行業、產品的影響及本企業產品在市場上是否適銷對路,有無市場競爭力(技術、質量、服務等)。
2.過程控制風險。容易出現的過程控制風險主要有:過分注意產品的研制、生產而忽視事關企業長遠發展的問題;對市場的潛在需求研究不透徹;對市場變化趨勢沒有預見性等。
3.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資金周轉困難、甚至破產倒閉(資本結構、資產負債率、應收應付款及現金流問題等)。
4.法律風險。因簽訂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業嚴重經濟損失(違約、欺詐、知識產權侵害)。這是當前企業經營風險比較突出的問題。
5.團隊風險。指核心團隊問題及員工沖突、流失和知識管理等。企業做大之后,人數將大大增加,企業也將更加復雜,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將產生。
6.領導風險。處于擴張趨勢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經營者放棄過去曾經為自己帶來成功的老經驗、老辦法,重新學習現代管理知識,結合現有業務發展實際,適時調整完善管理體制。
7.成就風險。有些企業在取得部分成功后開始自滿,過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圖來個“”,但沒有做好躍進的準備。
8.企業核心競爭力風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集企業經營理念、企業機制、企業文化、核心技術等為一體的系列整合。任何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表面上是人才的競爭與發展,實質上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
三、應對企業經營風險的基本原則
如何看待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問題和風險?企業存在的一些風險,在高速增長時存在,在低速增長時同樣存在,只是在變速后某些風險改變了表現形態,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千萬不能因為是老問題風險不大,就可以放任自流。企業經營中不應回避風險,而應當在經營活動中學會分析風險、善于評估風險、積極預防風險、規避和轉嫁風險,極力將經營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企業經營風險的預防
對一個企業進行經營風險的成因分析以及提出預警機制并不是為了要完全消除企業的風險(要想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對企業的風險有一個明確的識別和評估,以提前采取措施,將其可能產生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圍內,盡力將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
1.建立健全企業各項規章制度。尤其是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2.加強企業法制建設,防范企業經營風險。一是重視法律知識教育培訓,不斷健全法律服務機構,強化法律服務職能。二是建立、完善重大經營活動法律審查機制,規范法律服務工作程序,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三是開拓多元化法律救濟途徑,依法追究對方違約經濟責任。
3.加強客戶信用管理,做好經營項目的風險評估。一是建立客戶檔案,全面考察對方的資信情況。二是簽訂合同要明確糾紛解決方式。三是要求對方提供擔保,規避因對方未依法辦理登記手續引起擔保無效的風險。
4.加強企業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陷阱和風險。一是建立、健全合同審查機構和管理制度,發揮內外部法律服務人員的作用。二是明確雙方法律關系、合同性質及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及應承擔的責任。三是正確運用合同擔保制度,預防、規避合同項目風險。四是健全招投標機制,加強合同履行的過程控制和監督。
5.加強應收賬款的監督和檢查,建立應收賬款管理長效機制。一是加強應收賬款的統計和分析;二是定期召開企業經營活動及應收賬款情況分析會,對合同的履行、資金回收、存在的風險等提出應對措施;三是制定應收賬款具體操作規范;四是把應收賬款與工資、獎金掛鉤,作為考核企業及經營管理人員業績的主要內容;五是建立、追究制度。
企業經營有風險,但風險與機會并存。企業要在系統權衡風險和機會回報后,合理選擇風險和機會回報的最佳平衡點,“自上而下”確保風險選擇與企業戰略相結合,“自下而上”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加強法制建設,切實采取防范措施,確保風險防范措施的執行融入到企業日常經營管理運作中,雙向聯合最大可能地防范、化解企業經營風險,實現價值創造,促進企業穩定、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企業的資金結構大體分為負債資金和權益資金兩部分。通過發行股票等方式籌集的權益資金是企業承擔經濟責任的基本保證,但一個發展中的企業僅靠權益資金是難以滿足生產經營需要的。于是,舉借債務便成為企業獲取更多資金、加快發展速度的重要方式。負債經營的合理運用,既可以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又能為企業增經濟效益。正確認識企業負債經營的利與弊,合理適度地安排負債資金,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有重要的意義。
一、負債經營的內涵
負債經營是指企業以已有的自由資金作為基礎,為了維系企業的正常營運、擴大經營規模、開創新產品新事業等,產生財務需求,發生現金流量不足,而通過銀行借款,商業信用和發行債券等形式來吸收資金,并運用這筆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資產不斷得到補償、增值和更新的一種現代企業籌資的經營方式[1]。簡單來說,企業籌資一般是兩種途徑,一方面是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金以及留存收益轉增的資本;而另一方面企業通過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的資金即負債,而企業通過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資金的這種經營方式也就是負債經營。
一般而言,經營方式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負債經營的方式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由于負債經營方式而帶來的風險就被稱為負債經營風險。負債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借入資金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它包括負債經營導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風險,也包括負債經營可能導致企業財務困難甚至破產的風險。
二、負債經營的特點
1.融資速度快
負債經營是通過舉借債務方式來獲得資金,而這種方式較容易獲得資金,限制性條款較少而且程序較為便捷。
2.融資富有彈性
通過負債經營方式取得的資金,自主性比較強,資金使用比較靈活,富有彈性。
3.融資成本低
通過負債經營這種方式來進行融資只需商業信用優越,無需其他費用或辦理其他手續,融資成本比較低,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4.融資風險較高
負債融資到期償還本息,如果資金安排不當,就會使得企業財務發生危機。除此之外,利率波動等因素也會影響財務支出。
負債經營的特點一方面可以更加看出企業進行負債經營的優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負債經營的缺點,所以要合理正確的利用負債經營,從而使得企業在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企業負債經營風險形成的因素分析
合理的利用負債經營除了要正確認識負債經營以及其風險的概念和負債經營的特點外還有了解負債經營風險的來源。只有了解企業負債經營風險的來源才能更好的避免風險,使企業更好的發展。
1.企業的經營管理
企業進行負債經營,還本付息的資金的最終來源是企業的收益。而如果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導致企業經常虧損那么企業就不能夠到期還本付息,這樣企業就會有償還債務的壓力,也導致企業信譽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資,從而陷入財務危機,甚至導致企業的破財。
2.企業的投資決策
企業由于投資決策失誤導致投資項目不能完成而無法獲利,從而使得企業資金短缺導致不能到期還本付息增加財務風險。
3.負債規模
負債規模是指企業負債總額的大小或在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的高低。當企業負債規模增大,相對應的籌資成本-利息費用支出就會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導致償付能力的喪失或破產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大;于此同時,股東收益的變化幅度就會加大。因此,負債規模越大,企業潛在的負債風險程度就越大。
4.負債結構
負債結構是指企業用不同的籌資渠道所籌集來的資金的比例關系,從大的方面考慮,貸款、發行債券、籌資租賃、商業信用這四種負債方式所籌資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間的關系[2]。借入資金和自有資金比例是否恰當,與財務上的利益和風險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財務杠桿作用下,當投資利潤率高于利息率的時候,企業擴大負債規模,適當提高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之間的比率,就會增加企業的權益資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資利潤率低于利息率時,企業負債越多,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的比例越高,企業權益資本收益率就越低,嚴重時企業會發生虧損甚至破產。不同的負債籌資方式,取得資金的難易程度不同,所以資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對企業約束程度也不同,從而對企業收益的影響肯定不同,因此,負債風險的程度也就不同。
5.負債期限結構
負債的期限結構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限,所使用長短期負債所占的比重。一般來說,長期負債利率較高,短期負債利率較低但波動比較大。如果負債的期限結構安排不合理,比如應該籌集長期資金卻采用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會加大企業的籌資風險。其主要原因是:⑴長期借款的利息費用,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不變的,而短期借款的利息費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可能就會有大幅的波動;⑵如果企業大量舉借短期借款用于投資長期資產,那么當短期借款到期時,由于投資的回收期沒有到,可能會出現難以籌措到足夠現金來償還短期借款這種情況,而此時,如果債權人由于各種原因而不愿意將短期借款延期,那么企業有可能會被迫宣布破產;⑶長期借款的籌資速度比較慢,而取得成本通常較高,并且還會有一些限制性條款。
6.利率變動
在籌集資金時,企業會面臨著市場利率的變動對企業帶來的風險。市場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會影響企業資金成本的大小。當國家在實行“雙松”,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時,貨幣的供給量增加,貸款的利息率降低,企業此時籌資,資金成本較低,企業所負擔的經營成本減少,這樣就降低了企業的籌資風險;相反,當實行“雙緊”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貨幣的供給量萎縮,貸款的利息率提高,企業此時籌資,資金成本增加,企業所負擔的經營成本提高,這樣企業就要承擔較大的籌資風險。
7.政治風險
由于戰爭、內亂、罷工、政局波動及政府政策的變化等原因使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發生了變化,從而使外部對企業的財務決策產生約束,這種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企業負債籌資活動有重大影響。
8.自然風險
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使企業遭受意外的損失,難以進行日常生產經營的活動。企業由此而產生負債風險是很正常的。
9.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的風險是指由通貨膨脹、利率、匯率及市場變動等引起的企業負債風險的不確定性。負債利息率的高低就取決于取得借款的時候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的情況,而金融市場的波動,如利率和匯率的波動都會導致企業的負債風險。
四、結束語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存、發展都與負債相關。正確對待負債,正確核算負債,按期清償債務,是企業會計誠信建設的具體表現。企業健康發展就必須控制負債,控制得當,舉債可以給企業發展、壯大增加動力,負債失控,不僅影響企業健康發展、穩定和信譽,還會給企業、債權人、國家造成損失。
參考文獻:
[1]王鄭江.論企業負債經營策略[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8/4:77-78
[2]徐清海.城市公共設施服務模式的選擇和理念創新[J].特區經濟,2006(6):126-127
[3]周志田,王海燕.中國適宜人居城市研究與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27-28
[4]包曉紅.淺議企業負債經營的極限[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5):55-57
[5]丁啟軍.企業負債經營風險與防范[J].合作經濟學與科技,2007,04(318):P28-29
[6]鄭雪梅.企業負債經營風險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企業論壇,2007,06(346):P101-102
[7]王玉英.負債相關問題剖析[J].財會月刊(綜合),2008,02:P15-17
[8]李玉玲.企業負債經營及風險分析[J].山西科技,2008,5:P82-83.
[9]楊依華.企業負債經營風險及防范分析[J].經濟師,2008,6:P220-221
1.每股收益(EPS)――凈利潤/年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這是綜合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可以用來判斷和評價管理部門的經營業績。人們一般視其為公司能否成功地達到其利潤目標的計量標志,也可以認為它是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來源的顯示器。
2.每股凈資產(NAPS)――年度末股東權益/年度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又稱每股賬面價值,是指公司凈資產與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間的比率。該項指標顯示了發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所能分配的企業賬面凈資產的價值。這里所說的賬面凈資產是指企業賬面上的企業總資產減去欠債后的余額,即股東權益總額。如果公司沒有優先股,則每股凈資產就是股東權益除以普通股股數的商。如果公司有優先股,則應將賬面凈資產減去優先股股本,其余額才是屬于普通股股東所能分配到的凈資產。每股凈資產指標反映每一股份于會計期末在公司賬面上到底有多少錢,它與股票面值、發行價值、市場價值乃至清算價值等往往有較大差距。該指標最大的用處是可以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可以衡量公司發展狀況的好壞和發展潛力的大小,估計其上市股票的合理市價。比如,在公司性質相同、股票市價相近的條件下,某一公司的每股凈資產越高,則公司發展的潛力就越大。
3.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CFOPS)――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年度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也稱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顯示企業在外的普通股每股的資金流量。從短期的觀點來看,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比率比每股盈余更能顯示從事資本性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越高,表示企業的每股普通股在一個會計年度中所賺得的經營現金流量越多,反之,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越低,則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賺得的經營現金流量越低。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經營風險預警模型,消除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影響,將得到的各主成分貢獻率作為各主成分在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綜合評分模型中的權重,消除了以往研究中人為賦值對模型的主觀性影響,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加科學客觀。
主成分分析是一種通過降維技術把多個變量化為少數幾個主成分(即綜合變量)的統計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過數學變換把眾多可能相互包含重復信息的指標轉化成新的相互獨立的綜合指標,并選取在變差總信息量中比例較大的少數幾個綜合指標來替代原來眾多的指標,對分析對象進行相應的分析、評價。將主成分分析應用于績效評價,能消除評價指標之間的相互影響,并避免主觀賦權帶來的偏差。這些主成分能夠反映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它們通常表示為原始變量的某種線性組合。為了使這些主成分所含的信息互不重迭,應要求它們之間互不相關。
其思路就是:首先,選擇確定模型采用的財務指標。其次,采用一定的方法確定所要研究的樣本;然后,運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模型并進行檢驗;最后,確定模型的臨界值,通過對估計樣本及預測樣本的分析,判斷模型的預測精度。
根據所選取樣本股票的原始數據因版面所限,從略。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系。,得到EPS、NAPS、CFOPS等數值,對這些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指標X的標準化值=(X-均值)/標準差),借助于SPSS統計軟件計算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如表1所示。
表1為總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52.464%,第2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29.201%,由于兩者的累積方差貢獻率已達到81.665%,代表了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將提取前2個主成分。
利用SPSS統計軟件可進一步得到提取的兩個主成分的因子矩陣,又稱為成分矩陣,如表2所示。行列交叉點上的數據是對應主成分在變量(三個財務指標)上的載荷。它體現了交叉點對應的因子(列)對對應變量(行)的影響程度。由表2可以得到2個主成分線性關系式如下:
f1=0.832EPS+0.677NAPS+0.651CFOPS
f2=-0.016EPS-0.639NAPS+0.684CFOPS
中圖分類號 F3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350-02
1 政策風險
1.1 稅收政策方面
根據有關規定,以及發行人營業執照確定的經營范圍和實際經營情況,發行人及所屬控股子公司生產銷售種子、種苗產品,自第一筆銷售之日起享受免征增值稅優惠,且自2001年1月1日起繼續享受免征增值稅政策。此外,根據國家規定的免稅范圍,發行人及所屬子公司從事自繁、自推、自育種子的所得,以及良種供應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稅收免征對種業企業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但如果國家取消相關稅收優惠,就會對種業企業的凈利潤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防范控制:中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及國計民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家對農業將會一如既往予以支持。種業企業將通過與有關主管部門的溝通,加強對國家政策尤其是財政稅收政策的研究分析和變化趨勢預測,并在通過各種途徑爭取繼續享受現有的各項優惠政策的基礎上,謀求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稅收優惠政策,迅速提高自身經營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盈利水平,以降低風險。
1.2 產業政策方面
目前,國家對農業的產業政策是大力支持而且也呈現出一定連續性,但政策如發生微調,就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如退耕還林政策,雖然對生態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會減少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從而影響銷售量;再如降低農作物收購價格,不僅打消了農民種植積極性,還導致種植面積下降,影響銷售量[1-2]。
防范控制: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退耕還林還草必須減少耕地時,可以通過復墾廢棄地、治沙造田等辦法來保持糧食播種面積不減少或少減少。小麥、玉米等作為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主要是供作口糧使用,其次為飼料。同時針對產業政策變動的風險,種業企業要加強研究、分析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和科學決策能力,增加種業企業應變能力,以根據國家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新品種研發方向和種業企業的經營活動。
2 技術開發風險
隨著育種技術水平的提高,作物新品種不斷出現,加之激烈的市場競爭,推廣方式的不斷更新,加快了新技術、新產品的更新換代。同時新品種的培育要求其父本與母本的遺傳特征高度穩定,因此培育一個新品種周期較長。而新產品的開發須經過田間栽培和生產試驗,并按國家相關規定進行試驗、審定才能確定,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防范控制:種業企業一方面通過連續不斷地推出新品種、新技術,以保持在行業當中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通過健全全國推廣經營網絡,不斷地以自主培育的審定品種來替代原有的可能蛻化被淘汰的老品種。針對新品種開發的風險,一是加強市場調查研究,正確確定新品種研究目標和技術路線,避免走彎路,提高成功率;二是加強對試驗的監控,確保試驗過程的完整、順利;三是建設全國定位的試驗網點,通過嚴格的試驗、篩選,培育出適應不同生態要求的新品種。
3 經營管理風險
種業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具有相適應的經營管理水平,否則將會影響業務的順利開展。具備市場營銷、管理能力的專門優秀人才對種業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有些種業企業的人才結構尚不完善,而日趨激烈的國內外人力資源爭奪戰會對種業企業進一步吸納專業人才帶來一定影響。
防范控制: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洗禮,大部分種業企業已基本具備現代企業管理能力。對于企業的快速發展,首先,企業已經有明確的戰略發展目標;其次,企業將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和嚴格執行企業決策程序和管理程序,使決策程序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垂直化。企業將進一步完善和嚴格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包括預算管理、績效管理、資金管理、財務管理及內部審計制度等;最后,利用與國內外大型企業交流合作的機會,學習、吸收和消化其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3]。
種業企業將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人員素質等方面采取措施,堅持與完善對員工的選擇、培訓、考核、激勵與約束機制,保證企業對高級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的需求。首先企業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為人才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有競爭力的薪酬、靈活的分配機制等,引進并留住職業經理人和高級技術人才;其次對現有員工加強業務素質培訓,提高其業務技能和整體素質;同時有計劃地每年招收一批大學生,形成有梯隊的人才結構和穩定的員工隊伍,保持人力資源的良性循環。
4 市場開拓風險
過去我國的種子公司是按行政區域的框架設立的,種子經營權被縣級種子公司壟斷。目前市場銷售仍可能受此影響,形成一定的市場銷售障礙[4]。由于種業企業的品牌產品知名度較高,市場上可能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利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防范控制:2000年12月1日《種子法》正式實施,種子經營實行許可證制度。該制度的實施成功打破了地方壟斷現象,有利于種子行業的有序競爭。種子企業要根據《種子法》規定取得獲準在全國經營種子的《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具有種子選育、生產、經營相結合的業務范圍。企業市場銷售網絡要伸展到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東南、黃淮海等主要玉米種植區,并投入資金進一步健全市場銷售網絡,目標是建立縣、鄉、鎮等各個基層直銷網點。由于種子行業假冒偽劣產品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各級地方政府、工商、質檢等部門加大了對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種子行為的查處力度,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種子的行為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企業進一步加大產權保護力度,一方面加強部門間合作,成立專門的法律事務部,打擊偽劣種子行為;另一方面進一步健全銷售網絡,增加直銷網點,采用統一商標、包裝和使用防偽標簽等技術手段,保護企業品牌,提升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防范市場風險[5]。
5 生產風險
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周期較長的特征,作物種子生產也有相應的季節性。以小麥種子公司為例,每年8月確定生產制種面積,當年10月田間種植、種子生產,次年6―7月開始回收,8月進行種子加工、包裝,8―9月銷售。小麥種子行業跨年度生產、銷售和季節性特點,導致企業的銷售收入、存貨、銀行借款、現金流量等表現出一定幅度的波動。小麥種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受農產品種植周期影響較為明顯,存在一定風險。
防范控制:種業企業要深刻理解行業特點,加強市場調研和預測,合理調節種子庫存量,積極穩妥地組織好生產,利用企業的品牌優勢,擴大市場份額,保持銷量穩步上升;利用企業的實力和良好的信譽,在每年生產旺季和銷售旺季來臨之前做好資金平衡工作,有效地降低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在產品倉儲方面積累一定的經驗,為了適應公司發展對產品倉儲規模和質量的要求,要不斷引進國外更先進的倉儲設備和技術,加強責任管理,提高倉儲品質檢測技術水平。
6 財務風險
一是因企業決策失誤、營銷策略不當,造成大量種子積壓,占壓流動資金,增大直接成本開支,弱化支付能力,最終使企業陷入困境。這種風險可以通過決策風險控制和強化營銷管理來規避。二是因企業財務管理不善,應收賬款數額過大,呆賬過多,使企業蒙受巨額虧損。
防范控制:規范企業財務管理,建立和健全財務規章制度,規定賒銷行為的審批權限,建立賒銷擔保責任制[6]。在銷售過程完結后,及時調查賒銷客戶的實際銷售情況,按合同清收貨款和回收剩余產品。禁止賒銷新、俏產品。要逐步試行建立客戶保證金制度,客戶交納保證金后可在企業進貨(賒銷),但累計賒銷貨款不超過保證金數量或一定比例,以確保企業貨款順利回收。
7 對公司關鍵人員依賴的風險
種子行業是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核心技術人員掌握了大量的關鍵技術,社會和經銷商也非常看重具備豐富經驗和知名度的技術專家品牌效應,這些核心技術人員一旦流失,將對公司的行業影響力和長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由于種子行業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及國外公司的介入,使得市場和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從業人員流動性相對較高。盡管目前大部分種子企業具備健全的人才培養和獎勵機制,但受發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外部企業的招攬可能會造成科技人才隊伍的不穩定,從而給公司經營發展帶來一定的風險。
防范控制:一是用人決策。決策層要提高自身修養,在用人問題上避免任人唯親;充分認識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一定的用人標準。首先要有進取和創新精神;其次要有協作和團隊精神。二是引進人才決策。立足于本企業稀缺的基礎上,且以盈利為前提。三是人事制度決策。首先,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其次,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業績考評制度,考核時能充分體現創新效益、節約效益、協作效益、增量效益[7-8]。
8 參考文獻
[1] 張春桂.種子經營企業風險規避初探[J].種子科技,2003(3):129-131.
[2] 趙秀珍,常斌,郭俊超.種業企業風險的種類和規避風險的方法[J].中國種業,2009(4):18-20.
[3] 20100825三星農業研究報告[EB/OL].[2014-09-15].http:///link?url=JarH4ShrH0ExajAmGUZEi_m2hJwTS_0uffEnCy3HFaTce L164eELlaJZwfpAGhHKlE93q7eZWSmYdXoZCd3fC2HfleAYC_ecLkPI 0oQPOTi.
[4] 嚴菲.雜交水稻種子經營風險防范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
[5] 謝秋云.種子產業化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8.
(一)企業經營風險的分析
經營風險是指公司的決策人員和管理人員在經營管理中出現失誤,導致企業盈利水平變化、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或者由于匯率的變動而導致未來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風險。
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體現在企業盈利水平的變化,其中產品需求的變動、產品售價的變動、單位產品成本的變動等因素都是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因素,其中最綜合的是由于經營杠桿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的風險。經濟杠桿的高低可以放映企業的經營風險大小,經營杠桿率越高,利潤變動愈加劇烈,企業的經營風就險越大。反之,經營杠桿率越低,利潤變動愈加平穩,企業的經營風險越小。
我國企業的經營風險現狀較差,當前大部分企業由于風險管理工作起步晚,管理水平嚴重滯后于企業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對經營風險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導致防范和處理風險的能力較差。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
財務風險主要是由于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或者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從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
1、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要求做好財務收支的計劃決策、控制、記錄和考核工作,維護財務資金安全,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但目前部分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財務管理工作執行力度較低等現實情況,嚴重阻礙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容易出現企業財務漏洞,促使企業面臨財務風險。
2、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
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是指企業自有資金和舉債資金的占比不合理,企業資本結構的不合理極易讓企業遭受財務風險。當自有資金占比為零或者較小時,企業可能會因為可使用的資金較少,影響企業運營;另外當企業舉債資金比例過大時,企業可能會無法償還債務,加劇企業債務負擔。企業資本結構的不科學降低了企業財產的流動性,促進財務風險的發生。
3、企業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學
收益分配政策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企業的投資決策,科學的收益分配政策有利于梳理企業的良好形象。一旦出現企業的收益分配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現象,企業提出的發展決策將會出現差錯,再加上企業管理能力不足,必然會形成財務風險,帶給企業不必要的損失。
4、企業財務人員風險意識淡薄
財務人員是處理企業財務業務的主體,對企業財務工作結果起著重要作用,因而財務人員風險意識淡薄必定會引起企業財務風險。財務人員缺乏風險意識,對企業財務風險認識不足,就不會對企業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實現預警;而在當企業發生財務風險時,又缺少應變處理能力,無法有效降低企業財務風險。
二、對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控制與管理
(一)企業要分散、轉移風險
企業在籌集資金時,一定要考慮現代市場的實際情況。對企業的經營規模、可用資金以及創收效益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決策出最佳的企業籌資方案,確保企業有足夠的能力來籌集資金。還應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投資和產品結構,分散經營風險;另外,有時候企業遭遇的風險會超出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讓企業無力抵抗。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向保險公司投保,在遭遇經營風險時獲得保險公司一定數額的保險金,以便減輕經營風險帶來的損失。
(二)建立和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一項合理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將有效地實現企業內部控制安排,將企業整個的管理層、工作員工約束在內控制度之下,保證任何人不會脫離內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管理,獨立工作。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監督,監督將會規范企業內部管理人員以及工作人員的行為,發揮風險管理的監督約束機制的作用。因而企業要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立以預防為主監督機制,對企業上、下層部門實行有效的監督。對管理層人員要監督其權限,防止個人權利過大,凌駕于內控制度之上;對下層工作員工要監督其工作行為,把工作行為限制在企業規章制度之中。可見,企業要建立適應全面風險管理要求的內部控制機制。
(三)建立完善的企業風險管理制度
企業要有成效的防范企業經營風險,必須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企業風險防范制度。企業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還會遇見各種各樣的風險,完善的企業風險預防制度可以再企業各項經營過程中進行具體風險預測,采取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可以設立專門的風險評估機構,對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是實施風險識別、風險預測,最大程度提高企業應對經營風險的能力。一方面還要強化企業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令其認識到財務風險的重要性,提高風險應變能力。
(四)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
企業的財務管理的內容包含了企業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主要有企業籌資、投資和運營資本管理等。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主要的目的是保持企業資本結構的合理性。在企業向外籌資時,首先要了解企業目前的資本結構,計算出適度的負債率。然后加強企業資金的防范和控制,適度籌集資金,保證企業自有資金與負債資金占比的合適;在對外投資時,也要基于企業資本機構的合理性,預測未來投資收益,適度投資,防止企業外部應收款額過于龐大。
(五)提高企業應急管理能力
近年來。多元化經營戰略已經成為國內外大公司迅速擴張的重要方式。不少企業家已經把多元化經營戰略當成是市場競爭中擴大規模、擠壓對手、克敵制勝的法寶。很多人甚至把“大而不倒”(Too big tofall)當成是企業經營的座右銘。但實際上,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導致企業經營過程中各因素的不確定性,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本質上也是有風險的。在一個戰略決勝的時代,如果忽視企業發展戰略中蘊含的風險,將極有可能導致“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嚴重后果。
一、多元化風險的來源
為了更好的控制風險,首先就得分析企業多元化經營風險的來源。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系統性風險主要是指國家的宏觀經濟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兩個方面,在這里我們不作進一步探討,現主要分析企業多元化經營時的一些非系統性風險。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不同產品或產業市場的非系統風險關系,而且取決于多元化進入后,企業戰略的調整、企業資源的整合、組織結構的調整以及對員工的激勵與約束等方面。
1 企業家與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風險
作為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決策者,企業家的決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對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成功有著很大的影響。西蒙的決策理論認為,人具有知識的不完備性、個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帶來預見的困難性和因為人的行動范圍的有限性所導致的組織或個人決策過程只能是有限理性等特點。這種決策的有限性會使一些企業實施不適當的多元化經營。導致企業過度多元化經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企業中,大多數企業的經營者與所有者不一致,企業經理作為投資者的人,實際上控制了企業資源的使用,在使用企業的資源過程中,經理人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趨向于將企業擴大和經營范圍拓展,尋求企業的短期利益,從而造成投資的不合理。雖然,現在的董事會對經理層有了一定的監督,但往往由于他們對市場和企業情況不太了解而使得監督流于形式。
(2)企業家過于自信
企業經理對自身駕馭企業的能力和把握市場前景過于樂觀,過高地估計了企業最優多元化經營水平。這種現象在原有業務經營成功的企業家中更加常見,由于多元化投資的正確性往往要2-3年才能看出,而這時,由于退出壁壘等原因,企業的多元化投資已經難以糾正。
企業家對待風險的態度,對企業的多元化也有較大的影響。通常,敢于承擔風險的企業家,所經營的企業多元化程度比較高,企業風險也大。
(3)外部資本市場的變化
外部資本市場日趨完善,使得企業多元化經營利用內部資本市場的優勢不斷被削弱,從而使得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邊際收益曲線左移,企業最優多元化水平下降,原來處于最優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即使內部條件沒有發生變化,仍然出現了過度多元化。
2 多元化進入方式與多元化經營風險
多元化經營時,有些企業采取自主投資新建方式進入,有些企業采取外部兼并或收購的方式進人,這些不同的進入方式。產生的企業多元化經營風險也不同。彭羅斯指出:“有證據表明,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收購另一個運行中的企業。其進入新領域的支出成本和技術的困難能夠大大降低。收購一個工廠的成本要比重新建設低得多。且能夠獲得一個要花幾年才能建立的市場位置,還能大大減少來自競爭的壓力。特別重要的是,企業能夠獲得一支有經驗的管理隊伍和有經驗的技術和勞動力隊伍。因此,收購可以作為一種獲取企業在新產業中所需要的生產服務和知識手段。提供內部企業生產所需的管理和技術,常常比減少競爭和降低進入成本更為重要。因此,收購常常是一種適當了解企業進入新領域和減少問題的特別適當的手段,以及決定是否在那個領域擴展以適當利用自己的資源。更進一步說,收購常常不需要現金流出,對于那些金融地位不夠強大,但某一產品的管理和技術特別專業化的企業來說,收購可能是多樣化活動的主要而唯一方法”。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采用收購和兼并等資本運作方式進入其他領域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采用這樣一種方式進入,尤其需要考慮新業務與舊業務的整合風險,不同業務主體的企業文化整合也是多元化企業所需要事先考慮的問題。采用內部方式進入的企業,則著重需要考慮新業務的產品周期、不同的市場拓展方法等方面的風險。
3 多元化經營的相關性與多元化經營風險
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相關性包括產業的市場相關性和運作過程的相關性。貝蒂斯等研究認為,相關型多元化導致負的風險一收益關系,而不相關的多元化顯示出正的風險一收益關系。可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的相關性較大程度的影響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從投資組合理論來看,產業市場的相關性與企業經營風險成反向關系。產業的運作相關性是不同產業運作中對企業資源或能力的共享程度,它是與風險成正比的。
4 產業特點與多元化經營風險
產業特點與多元化經營風險的關系。我們主要從產業的發展狀況來分析,當然,不同產業類型對企業的經營風險也有較大影響,比如風險投資業,由于其產業同有的高風險高收益特性,進入這樣的產業,不管該產業處于什么發展狀況。其風險會比較大。從產業的發展周期理論來看,任何產業發展都將經歷幼年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幾個階段。處于幼年期的產業,其風險大收益小,成長期的產業其風險大但是其收益也相應較大,而成熟期產業內的企業,其經營風險小,收益也比較穩定,衰退期的產業,企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小,風險較大。
5 財務能力與多元化經營的風險
在企業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實行多元化投資。必須充分考慮并合理解決企業資產結構與資本結構的有機協調、盈利性與流動性有機協調等財務問題。資產結構性管理的目的,在于確定一個即能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又能在不減少風險的前提下,給企業帶來盡可能多的利潤或流動資金水平。
二、多元化經營風險防范
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根據資產組合理論,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經營的市場風險。但是,其運行風險可能會大大增加,多元化經營風險的存在是任何企業所不可回避的,如何在一定經營績效水平的前提下把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風險控制到最小,是理論界和企業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1 企業家能力的缺乏
當市場發展處于初步階段的時候,一個企業的快速壯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各種短缺經濟,誘使了短期高利潤行業的出現,而有些企業可能把握了這樣的一次機會。從而能快速成長。有些企業可能是得益于與政府的關系,從而享受如壟斷等政策效益,使其獲得成功等。這些領域的成功,可能使得企業家們過高的估計自己的管理經營能力(但實際上其經營管理能力并沒有達到多元化經營所需的要求),其成功經驗會誘使企業進入新的領域進行經營,從而陷入多元化經營的“陷阱”。即使有些企業在原有領域內是由于其企業家的出色管理所取得較大成功,但多元化經營時對企業的經營要求與其在專業化經營時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果企業家不能適應這樣的一種變化,會對多元化后的企業經營造成很大風險。所以實行多元化經營首先就要求企業家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看其是否具備了多元化經營的能力。
2 企業不具備核心能力
理論界的分析和企業界經驗表明,如果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是建立在其核心能力基礎之上,其經營成功的可能性會比較大。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得持久競爭力的關鍵,也是企業在新的領域中成功的關鍵。企業多元化之前,得分析其是否具有核心能力,以及新的業務是否是圍繞其核心能力展開或是否有利于核心能力的培養。
一、負債經營的含義
負債經營是指企業通過銀行借款、商業信用、融資租賃和發行債券等方式取得借入資金來彌補自有資金的不足,以獲取最大收益的一種經營活動方式。它也是企業謀求其經濟獲得迅速增長,在一定的風險條件下采用的經營方式。
二、負債經營的利益
負債經營的內涵從資本經營的角度看,負債經營并不一定對企業不利。債務是企業的資本,對于債權人來說,它是一種借出資本,可以獲得利息報酬,并且也是一種資本經營;而對于債務人來說,它是一種借入資本,利用它來進行經營就是負債經營。負債經營可以獲利,可以實現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它是企業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因此,在企業經營狀況良好、投資報酬率較高的情況下,負債經營具有如下許多優點:
1.負債經營有利于降低企業綜合資金成本。一方面,對于資金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債權性投資的收益率固定,能到期收回本金;企業采用借入資金方式籌集資金,一般要承擔較大風險,但付出的資金成本較低。企業采用權益資金的方式籌集資金,財務風險小,但付出的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對于企業來說,負債籌資的資金成本低于權益資金籌資的資金成本。另—方面,由于負債籌資的利息支出是稅前支付,使企業能獲得減少納稅的好處,企業實際負擔的債務利息低于其投資者支付的利息。
2.負債經營具有財務杠桿作用。負債經營能給企業帶來“財務杠桿效應”。由于利息支付是一項與企業贏利水平高低無關的固定支出,當企業的資金利潤率高于債務資金成本時,企業收益將會以更大程度增加,即財務杠桿效應。同時,企業可利用負債節省下來的自有資金創造更多的利潤。
3.負債經營能使企業從通貨膨脹中獲益。在各國通貨膨脹普遍存在的今天,貨幣貶值現象一直存在。在通貨膨脹環境中,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而企業負債的償還仍然以賬面價值為標準而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這樣使企業獲得貨幣貶值的好處。
4.負債經營有利于保持企業的控制權。企業在籌集資金時,如果以發行債券或向銀行等金融部門借入資金等方式籌集債務資金時,債權人無權參與公司的管理決策。因此,負債籌資增加企業資金來源的同時不會影響到企業的控制權,又能有利于現有股東對于企業的控制。
5.負債經營可以起到節稅的作用。因為按現行制度規定,負債利息要計入財務費用,并且在所得稅前扣除,故可產生節稅作用,使企業少納所得稅,從而增加權益資本收益。利息費用越高,節稅額越大,使負債經營的企業同全部采用自有資金進行經營的企業相比,成本費用加大,利潤減少,應納所得稅額隨之減少,從而減少上繳的所得稅額,降低企業的稅負。
三、負債經營的風險
企業在進行負債經營過程中,具有以上優點,但因經營環境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特別是企業在舉債時預先設想的經營條件發生不利于企業經營發展的情況下,負債經營又會帶來以下風險:
1.負債經營能降低權益資金利潤率。雖然財務杠桿效應能有效提高權益資本的收益率,但風險與收益是并存的,杠桿效應同樣可能帶來權益資金收益的大幅下滑。當企業面臨經濟發展的低潮或其他原因帶來的經營困境時,由于固定數額的利息負擔,在企業資本收益率下降時,權益資本收益率會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2.負債經營會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企業面臨較好的市場行情時,負債經營能獲得對企業有利的杠桿效應。可是—旦市場行情變差或企業經營出現不善,由于利息的支付是無論企業盈虧都必須按時支付的,因此這給企業帶來加大的財務風險,它使處于困境的企業經營更加困難。
3.無力償付債務的風險。對于負債籌資,企業負有到期償還本金的法定責任。如果企業以負債進行的投資項目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率、或企業整體的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惡化,或企業短期資金運用不當等,這些因素不僅會造成權益資本收益大幅下降,而且會使企業面臨無力償債的風險。其結果不僅造成企業資金緊張,影響企業信譽,嚴重的還可能使企業破產。
4.負債經營增加了再籌資風險。債務到期而資金不能及時收回,必須延期或舉新還舊,這樣會大大增加企業負擔,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從企業籌資的角度看,由于企業的負債經營,必然使企業的負債率增加,當企業的負債比率超過了一定程度后,對債權人的債權保障程度降低,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負債籌資的能力,使未來籌資成本增加,籌資難度加大,影響企業的再籌資能力。
四、負債經營風險防范
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經營手段之一,運用得當會給企業帶來收益,成為企業發展經濟的有利杠桿。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則會使企業陷入困境,甚至會將企業推到破產的境地。因此,經營者對負債經營的風險應當有充分的認識,同時必須采取相關措施以防范負債經營風險:
1.樹立風險意識。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它必須獨立承擔風險。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實際經營結果與預期效果相偏離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因此,企業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即要承認風險,正確認識風險,科學評估風險,預防風險發生。
2.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企業必須立足市場,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和財務信息網絡,及時對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和防范,制定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風險規避方案,通過適當的籌資規模和合理的籌資結構來分散風險。
3.在成本收益和風險之間進行權衡。在具體項目上,企業所采用的籌資風險決策法是:首先,在籌資成本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籌資風險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籌資風險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籌資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籌資風險小但籌資成本大的方案或籌資風險大但籌資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據管理者對風險的態度和籌資收益效用的大小,選擇籌資風險和資金成本相對較小、籌資收益相對較大的方案。
4.確定適度的負債數額,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負債經營能使企業獲得財務杠桿利益,同時企業還要承擔由負債帶來的籌資風險損失。為了在獲取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避免籌資風險,企業一定要做到適度負債經營。企業應充分考慮企業未來時期銷售收入的增長幅度及穩定程度,企業所處行業競爭的情況等因素,確定最佳負債規模,保持權益資金和負債之間適當的比例關系。一般認為速動比率一般控制在1∶1比較適宜,流動比率控制在2∶1較為適宜。如果大于上述指標證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和變現能力較強,反之較弱。但上述兩項指標過高則會造成資金浪費,過低會形成資金周轉不靈,所以舉債時要做到比率協調。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選擇最優化的資金結構,是一項復雜和困難的工作,對一些生產經營好,產品適銷對路,資金周轉速度快的企業,負債比率可以適當高些;對于經營不理想,產銷不暢,資金周轉速度緩慢的企業,其負債比率應適當低些,否則就會使企業在原來商業風險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籌資風險。企業必須大力補充自有流動資金,降低資產負債率。
5.根據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制定負債財務計劃。在資金安排上,要考慮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要充分考慮到企業用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合理安排資金,避免資金調度失誤帶來的財務風險。企業應根據一定資產數額,按照需要與可能安排適量的負債。同時,還應根據負債的情況制定出還款計劃。如果舉債不當,經營不善,到了債務到期日無法償還,就會影響企業信譽。因此,企業利用負債經營加速企業發展,就必須從加強管理、加速資金周轉速度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資金占用額,盡量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銷率,減少應收賬款,增強對風險的防范意識,使企業在充分考慮影響負債各項因素的基礎上,謹慎負債。在制定負債計劃的同時須制定出還款計劃,使其具有一定的還款保證,企業負債后的速動比率不低于速動比率保持的安全區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同時還要注意,在借入資金中,長短期資金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結構趨于合理,并要防止還款期過分集中。
6.根據利率走勢,做出籌資安排。在利率水平較高時期,盡量少籌資或只籌集急需的短期資金。在利率處于由高向低過渡時期,也應盡量少籌資,不得不籌集的資金,應采用浮動利率的計息方式。在利率處于低水平時,籌資較為有利。在利率處于由低向高過渡時期,應積極籌集長期資金,并盡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計息方式。通過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找出利率變動的趨勢,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籌資風險,并在預測利率變動的同時,在籌資戰略和具體籌資過程中做出防范風險的安排。
總之,負債經營既是企業的一種財力策略,也是一項經營戰略,全面準確地把握負債經營、科學使用所籌資金,對于企業經營的意義十分深遠。管理負債經營風險,實現負債經營最優化,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也是事關企業存亡的一項重要工作。企業進行負債經營,就必須承擔負債經營風險。因此,企業應當正確認識負債籌資風險,掌握負債經營風險的防范措施,使企業既獲得負債經營帶來的財務杠桿收益,同時將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使負債經營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負債經營是指企業以已有的自由資金作為基礎,為了維系企業的正常營運、擴大經營規模、開創新產品新事業等,產生財務需求,發生現金流量不足,而通過銀行借款,商業信用和發行債券等形式來吸收資金,并運用這筆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資產不斷得到補償、增值和更新的一種現代企業籌資的經營方式。簡單來說,企業籌資一般是兩種途徑,一方面是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金以及留存收益轉增的資本;而另一方面企業通過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的資金即負債,而企業通過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資金的這種經營方式也就是負債經營。一般而言,經營方式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負債經營的方式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由于負債經營方式而帶來的風險就被稱為負債經營風險。負債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借入資金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它包括負債經營導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風險,也包括負債經營可能導致企業財務困難甚至破產的風險。
二、企業負債經營風險的成因
1.負債規模
負債規模是指企業負債總額的大小或在資產總額中所占比重的高低。當企業負債規模增大,相對應的籌資成本-利息費用支出就會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導致償付能力的喪失或破產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大;于此同時,股東收益的變化幅度就會加大。因此,負債規模越大,企業潛在的負債風險程度就越大。
2.企業的經營管理
企業進行負債經營,還本付息的資金的最終來源是企業的收益。而如果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導致企業經常虧損那么企業就不能夠到期還本付息,這樣企業就會有償還債務的壓力,也導致企業信譽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資,從而陷入財務危機,甚至導致企業的破財。
3.負債結構
負債結構是指企業用不同的籌資渠道所籌集來的資金的比例關系,從大的方面考慮,貸款、發行債券、籌資租賃、商業信用這四種負債方式所籌資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間的關系。借入資金和自有資金比例是否恰當,與財務上的利益和風險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財務杠桿作用下,當投資利潤率高于利息率的時候,企業擴大負債規模,適當提高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之間的比率,就會增加企業的權益資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資利潤率低于利息率時,企業負債越多,借入資金與自有資金的比例越高,企業權益資本收益率就越低,嚴重時企業會發生虧損甚至破產。不同的負債籌資方式,取得資金的難易程度不同,所以資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對企業約束程度也不同,從而對企業收益的影響肯定不同,因此,負債風險的程度也就不同。
4.利率變動
在籌集資金時,企業會面臨著市場利率的變動對企業帶來的風險。市場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會影響企業資金成本的大小。當國家在實行“雙松”,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時,貨幣的供給量增加,貸款的利息率降低,企業此時籌資,資金成本較低,企業所負擔的經營成本減少,這樣就降低了企業的籌資風險;相反,當實行“雙緊”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貨幣的供給量萎縮,貸款的利息率提高,企業此時籌資,資金成本增加,企業所負擔的經營成本提高,這樣企業就要承擔較大的籌資風險。
三、企業負債經營的風險防范
1.樹立風險意識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它必須獨立承擔風險。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實際經營結果與預期效果相偏離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因此,企業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即要承認風險,正確認識風險,科學評估風險,預防風險發生。
2.在成本收益和風險之間進行權衡
在具體項目上,企業所采用的籌資風險決策法是:首先,在籌資成本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籌資風險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籌資風險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籌資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籌資風險小但籌資成本大的方案或籌資風險大但籌資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據管理者對風險的態度和籌資收益效用的大小,選擇籌資風險和資金成本相對較小、籌資收益相對較大的方案。
3.確定適度的負債數額,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