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08: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小學生數字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數學是一門比較偏重理性思維的學科,對思維發展、注意力、自控力各方面都比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具有非常大的難度;再加上小學生身心各方面都還未發展成熟,其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積極性,這些都導致他們在數學課堂上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數學學習效果自然也不能令人滿意。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當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進行充分的探究與反思,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對其進行創新、發展和完善,竭盡全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熱情,為他們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從事小學數學教育已經有幾年時間了,愿意結合我個人的教學經驗,談談關于這個問題的幾點粗鄙的認識。
一、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幫助小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點的
理解
研究調查發現,當人們對某件事物不能很好地進行理解時,
往往就會迅速降低對其的學習興趣和關注程度。同理,相對于語文、英語等科目,數學更加注重學生理性思維的擴散,而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其理性思維和理解能力都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和不完善,這就加大了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時的難度和障礙。因此,小學生對數學總是缺乏明顯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我個人認為,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在課堂上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點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小學數學知識是學校數學教育體系的基礎組成部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有效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些知識點,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學習“統計”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我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對班級里所有學生的生日都進行有效記錄和匯總,看看哪個月份過生日的學生最多?哪個月份過生日的學生最少?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征,因此,當我布置完任務之后,他們就馬上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這樣一來,既可以促使學生利用我剛才所講的統計理論知識完成生日的整理和匯總工作;同時,還能使得學生在進行生日月份統計的過程中加深對統計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一舉兩得的良好效果,有利于高效數學課堂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讓學生多多動手參與實踐,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上文已經提到,小學生由于年齡因素的制約,抽象思維能力要遠遠低于成年人,這就使得他們在學習充滿理性思維的數學知識時總是存在很多各種各樣的困難,理解起來也是費心又費力。
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和特征,以動手實踐為突破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更好理解。
比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我就指導學生自己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讓學生用直尺量一量、比一比,主動去發現等腰三角形其中兩條邊的秘密。學生通過自身的實際操作,就可以發現等腰三角形的兩條邊是完全相等的,這就幫助學生加深了對“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具體含義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的時候,我指導學生用線條圍成平行四邊形的形狀,然后鼓勵學生動手拖動這些線條,看看是否能得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其他的圖形。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學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平行四邊形同長方形、正方向以及三角形等各個圖形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加深對“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這一定義的理解和掌握。
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學生不但能充分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還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促使自己的感性思維逐漸上升、發展到理性思維,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從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入手,以動手實踐為學習突破點,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激發內心學習數學的濃厚學習興趣和強烈求知欲望,為學生日后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育二十多年,在教學中發現,由于部分老師、學生及學生家長對寫字教育重視不夠,使得有些學生文字書寫潦草、不規范,對學生的后續學習造成了不良影響。
小學生的作業涉及的學科比較多而且量也比較大。教學中,老師習慣于在課堂教學快結束的時候僅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做作業。看到有些學生筆動得慢了,教師就不斷地催促,學生也變得浮躁。有些學生為了不擠占自己玩耍的時間,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字跡的工整程度可想而知。
前幾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張文質老師的著作――《慢教育》。通過學習,使我意識到,寫字教育總是達不到理想程度,原來癥結所在是我們平時貪急求快。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致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甚至錯誤。這個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躁。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慢教育,在我們的寫字教育教學中更是不可忽視的。我們的祖先在毛筆書寫時往往會配上古琴曲,那種悠遠綿長,輕如晨風拂過水面,急如驟雨敲打鐵盆,有效地配合筆者手腕的靈活運動,才誕生一個個充滿靈性的漢字。
于是我放慢了步子,延長學生在課堂內書寫的時間。每天的練字時間,我都是對學生說:“慢點,我們不比誰寫得快,要比誰寫得對寫得好。”本來寫字認真的那些學生一筆一劃地書寫,做到了;可那些平時聽課認真,不認真的孩子,想寫慢還不是容易的事,慢不下來呢。我盯著他,囑咐他再慢點、再慢點……慢著寫才有時間看清筆畫的樣子,慢著寫你的心思才放到了練習書寫上,慢著寫才不慌忙,平心靜氣。結果證明“慢工出細活”說得有道理。看那慢著寫的筆畫一筆筆多像樣,這下,絕大多數慢著寫出來的字還真進了一大步。這就是“慢教育”開出的花,結出的果。
隨著每次凝神靜氣的書寫練習,我體會到了慢教育的真諦,它其實就是一個在耐心地等待中讓學生感受、體驗,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過程。
為了使寫字教育更上一個層次,我校申報了湖南省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提高農村小學生寫字能力的對策研究》,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我們課題組同仁體會到寫字教育中的“慢”可以蘊含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寫字前,糾正雙姿不粗放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規定的,要求學生做到:“書寫姿勢正確。”可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握筆姿勢不對,正確坐姿不能持久,影響了學生書寫。為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書寫姿勢,我們在每天的寫字練習之前,用口訣的形式通過廣播系統對學生統一要求:“頭正,身直,臂開,腳平。”語文老師在教室隨著廣播提示進行書寫前雙姿檢查,一個學生不達要求不能動筆,一個姿勢不對不能動筆。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思維定勢,才能內化為行為模式,具有正確的書寫姿勢。
二、寫字時,認真指導不潦草
(一)觀察字形、結構,細心到位
小學語文教材中,第一、二學段的的生字都是擺在田字格中,清楚地展示了字形及間架。當田字格中的生字展現在學生面前,每次都靠老師分析字形和結構肯定不行,而不教給方法就讓孩子自己觀察肯定也不現實,這是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的。我們在一年級時就要利用多媒體、兒歌等學生感興趣的形式,讓學生在腦中形成一個空間圖。寫字前,學生齊讀兒歌:“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橫中線,豎中線,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各個方位記心間。不頂格,不貼邊,字兒工整住中央。”還要教給學生以橫中線和豎中線為參照觀察字形的方法:橫中線,上下結構,看上下長短;豎中線,左右結構,看左右寬窄。我們應該由扶到放,最終讓學生掌握這種方法。
(二)看好基本筆畫,細描慢寫
練字時我們往往是從基本筆畫的揣摩開始,從描紅到臨摹、仿寫,從單一的筆畫練習到字的整體書寫,循序漸進。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在提高學生寫字興趣上下工夫。尤其是比較難寫的字,不能一味說“跟我寫”、“應該……”、“不應該……”,這只會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如寫“馬”字,我們先展示“馬”的圖片,出示甲骨文“馬”,感受漢字最初的形體美,再出示其他形式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在對比中了解漢字的簡化讓書寫變得容易了,但同時還保留著部分神似的筆畫,激發學生書寫的欲望。此時我們再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馬”字的Flash 動畫,把寫字的全過程――起筆、行筆、收筆動態地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可以讓難寫的筆畫變得容易。
(三)教師板演示范,規范美觀
在書寫有難度的字時,我會反復觀察書上的范字后才一絲不茍地落筆。對于學生在書寫中出現的典型性問題,我會在黑板上照他們的樣子寫一個,然后說: “這個字老師沒寫好,誰教我再寫一遍?”在學生“拉長一點”、“向左一點”等點評中我認真修改。老師嚴謹的態度成了學生的表率,他們就會認真地去寫。不厭其煩的演示不僅僅教會了他們寫字,還領悟到做人的道理。
(四)對照例字書寫,找出差距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個體進行完整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生長。學生在書寫完畢后,花時間引導學生與課本中田字格里的字進行比對,找出自己的差距,能有效促進學生書寫水平的提高。
三、寫字后,中肯評價不帶過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每次寫作業,我都將那些字寫得漂亮的作業一一展示出來,看到那些作業時,孩子們總是由衷地發出贊嘆聲,作業本的主人則是成就感油然而生。只要有進步,學生的作業本上會出現同桌勾畫的“”,還有我個別的表揚。這樣的評價比老師在作業本上打上等級更能激發學生向上的動力。
寫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等待,寬容,細節”,應成為“慢教育”的主旋律。只有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從細微處入手,不斷地堅持,不斷總結和思考,才能使寫字教育教學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6-0039-01 收稿日期:2016-07-15
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
在教學中,遇到新知和舊知有緊密聯系時,老師應該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探索新知,通過復習舊知,找出新知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我先出示了這么一個情境:“牧場買來山羊125只,綿羊375只……”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思考之后學生提出:“山羊是綿羊的幾分之幾?山羊比綿羊少幾分之幾?綿羊比山羊多幾分之幾?山羊占總數的幾分之幾?綿羊占總數的幾分之幾?”我再要求學生一一解答,并說出每一道題的解題思路。然后我又要求學生把剛才有關的分數應用題改編成百分數應用題,學生很快就提出:“山羊是綿羊的百分之幾?綿羊是山羊的百分之幾?山羊比綿羊少百分之幾?綿羊比山羊多百分之幾?山羊占總數的百分之幾?綿羊占總數的百分之幾?”學生自主學習得出了以上幾個問題。我再要求學習小組之間討論,得出“分數應用題與百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是一樣的”的結論。
通過自主學習,學生不僅復習了分數應用題的特征,而且找到了百分數應用題的解答方法,也找出了分數應用題與百分數應用題的聯系和區別,教學效果要比教師直接講解好得多。
二、給學生提供想的機會
讓每個學生在已經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知進行大膽的猜想。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組織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學“十幾減8”的題時,我讓大家任選一題討論,看誰的想法最好。有的小組一邊擺學具一邊討論,有的小組在練習本上邊寫邊討論,課堂氣氛很濃。有的小組選的是14-8這道題,把14分成10和4,先從10里面減掉8,就剩下2,然后把剩下的2和4加起來就是6,所以14-8=6。有的小組選的是15-8,把8分成3和5,先用15減5得10 ,再用10減3得7,所以15-8=7……我再引導學生找出最簡便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自主找出解題方法,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讓學生想說就說
有部分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同步,分析問題時往往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感到無從說起。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要不斷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再重說,培養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另一方面,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煉學生去說。如在學習“比多少”時,老師出示課件,要求學生觀察主題圖,并指出圖中有什么。學生很快就爭著回答:“有5個同學在跳繩,有4個同學在打乒乓球,有5個同學在打籃球,還有6個同學在打羽毛球。”老師都給予肯定,再提出問題:“跳繩的和打乒乓球的誰多?”學生馬上說跳繩的多。老師又問跳繩的和打羽毛球的誰多,學生又說打羽毛球的多。這時出現了不同意見,我讓學生自主討論,最終得出了統一答案。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四、放手讓學生去做
好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小學生共有的特征。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和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來引起興趣,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的面積計算以后,我問學生:“取一根20厘米長細繩可以圍成哪些圖形?圍成什么圖形的面積最大?”學生根據已學得的知識進行預測:可以圍成長方形、正方形、圓。然后借助釘子板,實際動手操作,積極思考,小組合作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能圍成長方形、正方形、圓,圍成的圓的面積最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新舊知識點的連結,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設置一定的懸念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引導他們的自主參與教學。在教學“圓”的相關知識時,為了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定的生活情境:你們所熟悉的車輪的外形是什么形狀的?車軸應安裝在什么位置?為什么要這樣安裝?通過設置這些問題讓學生隨意猜測,然后為他們設置懸念:對于設計師而言,他們都會將車輪設計成圓形的,并且會將車軸設計在車輪的軸心,這又是為什么呢?這樣既能很自然地引入新課題,又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還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小問題:誰要是能用一筆畫出一個規范的圓,就獎勵給誰一個小筆記本。為此,學生們紛紛出謀劃策,有的說用小繩綁住一個小石塊在空中旋轉一周;有的說用細線系住鉛筆,將鉛筆另一端固定,用鉛筆圍繞一周劃線。不同的觀點使學生們產生了意識上的沖突,并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也有效地拓展了他們的求知空間。當我宣布他們都能獲得獎勵的時候,更增強了他們自主探索的信心。
二、鼓勵學生自主合作,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留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供他們自主地多角度、全方位進行交流和合作,讓他們自主解決在參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豐富他們的情感經歷。”在此過程中,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和自主探究的同時,還應鼓勵他們自主表達自己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思維,以在提升他們理解程度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問題進行討論,并提供給他們新鮮、有意義的事例來供他們自主合作與探究,從而引導他們學會交流自己的思想與探究成果,并充分審視自己的想法與操作方式。
在教學“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相關內容時,有的學生說:“如果將一個圓形的紙剪去周圍的弧形能得到一個正方形。”隨即又有學生說:“用一個正方形力也能剪出一個圓來,用三角形都可以!”這時,教師在化解學生間思維沖突的同時,應鼓勵他們進行團結合作,如引導這兩個學生進行探究性合作,讓他們感覺到別人思維方式的不同,從而能有效促進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以有效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
三、學生思維開放,發揮自主參與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以使他們的自主參與能力得到相應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主動參與學習,讓他們自主探究并發現數學知識的規律,為他們內化所學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
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時,我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式的課堂氛圍:為他們提供了多種三角形模具、三角板、量角器等材料,通過他們的自主探究來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規律。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我扮演了學生的“助手”角色,當他們存在一些迷惑時,我給予他們合理的引導,但主要的參與活動還是靠他們自己。在這種學習氣氛中,學生們通過相互討論、相互合作和相互競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學習氛圍能引導學生處于不斷發現問題的狀態,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興趣的同時,使自己的學習自主參與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深入挖掘教材功能,提升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學數學教育新課改中,強調培養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事實上,創新能力通常需要的是學生對數學思維的自我突破和駕馭,以自己所學知識的水平和深度為基礎,尋求一種自我超越的解題方法和思考方式。一旦學生意識到這種思維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原有的思維慣性就會被打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就能不斷提高獨立創新的能力,有利于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的產生。這種在自我創新中不斷得以提高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對于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創新能力的產生一方面得力于教學環境的許可和鼓勵,教學材料的引導,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和激勵[1]。
一、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中對教學成果起推動作用的“催化劑”,教師自身的行動力和感染力是影響學生思想和行為最主要的風向標[2]。教師一方面要以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來教授數學基本課程理論,確保學生達到課標要求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從教學模式上進行更新和改進,對學生教學重點由單純的知識灌輸轉移到創新思維的培養上。
例,學生缺乏創新意識的原因不是因為缺乏創新思維的能力,而是缺乏創新的意識和自信。教師從這一點出發,對學生采取“鼓勵式”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水平進行正面的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肯定,增強創新意識。
二、引導學生自我突破
教師作為教育實踐的一個參與者,還應該扮演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教學實踐中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鼓勵和引導,有助于鼓勵學生產生自我思考意識,增加思考深度和空間,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鍛煉學生自我突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前提是必須為學生創造一種開放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創新和改進。例如,1.鼓勵學生在課堂練習中,對新題型、新知識進行自我剖析,用自己認為最簡單具象的方式來表達抽象的數學理論,用最容易理解的情景小品來表現一道證明題(例如四則混合運算公式),等等。引導學生積極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對有創新能力的同學進行表揚鼓勵,并且成立創新思維興趣小組,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2.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并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其中質疑的可以是教師的授課模式的陳舊、傳授的知識不貼合實際、解題的技巧過于繁瑣,甚至可以質疑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但是教師必須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辯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和質疑的勇氣,在不斷質疑和肯定的過程中達到自我進步和自我成長。
三、讓數學走進生活
調查目前國內的數學教學概況可以發現,大多數的數學教學已經完全脫離了其他的科目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已經完全沒有交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體會不到學習和創造的樂趣,然而學習是為生活和思想服務的,特別是學習數學中所體現出來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小學數學中證明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項內容本身是通過理論知識的形式傳達給學生的,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可以創造性地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證明,例如在兩點之間設計出多種行走方案,然后小組實施各個行走方案,行走過程中記錄時間,然后對比,就可得知兩點之間行走時間最短的是直線。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也更加熟練地掌握了知識。還要經常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然后自我突破。
四、思維形式的培養
思維形式相對于創新能力,就如養料相對于植物。在思維上有了突破,必然會決定學生的行為和生活。所以思維至關重要。典型性思維主要由以下幾種:1.逆向思維,相當于初中數學中的證明題,給出理論或者結果,進行反推論證,要求學生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這種思維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對于任何事物都進行適當質疑,然后進行自我證明,對于創造性學有裨益。2.歸納性思維,對于階段性的學習結束之后,要求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找出其中的規律。對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善于歸納總結,進而培養發散思維,在頭腦中形成較廣闊的思維空間,舉一反三,從而形成創新、創造的能力。
五、結語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盡可能開展發散性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環境之下勇于發散自我思維,表達自我想法,從而在各方面進行提高。同時也要注意思維是依賴于教材內容的,具象事物表達抽象理論,在課堂中引進數學家的思維方式和解題技巧,使學生在課題被提出初始階段、理論的漸成過程、結果的論證方法、思維的形成過程等中逐漸得到自我提升。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當是參與者而不是決定者。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不再依賴老師傳授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模式,不再依賴課本上給予的解題方法和技巧,給予學生創造性獨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在創造性思維形成過程中,學生難免會有困難和質疑,教師應當給予細致的解答,及時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以達到引導學生創新的目的。
據教育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同時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明白: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建立學生自信心的必備條件。實踐也證明,當孩子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他們的自信心就較強,他們就有不怕失敗的心理,有自由發揮、充分交流的機會,有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自信心是學生向新的目標新的成績前進的動力,隨著新成績的取得,又會形成向更高目標進取的內驅力,從而形成發展進步的良性循環。所以,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如果學生遇到了困難,教師不應面露焦慮,應恰到好處地運用形態動作,以富有“會說話”的臉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來激勵學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別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來”等關心的話語來鼓勵他們。同時,也可以充分調動優秀生的力量來幫助學困生學習,學生之間的互相探討不僅能基本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通過學生幫學生,避免了學困生輔導時的緊張情緒,有時會收到比老師輔導更理想的效果。通過創設這樣的課堂氛圍,從而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情感體驗,樹立再創佳績的信心,同時,也幫助每個孩子獲得成功奠定了基礎。這樣,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一定會孕育出自信與創新的種子。
二、設計有彈性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設計一些較簡單的問題由學生完成,使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實施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為每一個學生設計不同水平的數學題,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如,在學習了乘法計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動:某花店有若干種標明價格的鮮花,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面對這樣的題目,不同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錢?20元錢可以配哪些花?三八節到了,你打算用30元錢給媽媽買怎樣的一束花?等等。這樣的設計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并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體驗和發展,也進一步表現了他們各自的創造力,同時,自信心在這里得到很好的培養。
三、運用豐富多彩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強;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針對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地呈現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例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一課時,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呈現: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會,八戒抱著一個大西瓜回來了。孫悟空說:“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聽了不高興了,叫喊說:“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六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悟空樂了,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著肚皮說:“我真傻,為什么比應得的還少呢?”聽完故事后,讓學生說說聽后的感想。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既生動有趣,又蘊含新知,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了。再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把7個蘋果平均放在2個盤子里,每盤幾個,還余幾個?”這時,可以采用實物演示,指名一個學生分蘋果給其他兩個同學,然后請全班說說分的方法和結果,從而得出結論。這樣的呈現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分蘋果這一活動對學生來說非常簡單,他們都愿意來表現自己,當他們在大家的鼓勵下獲得成功時,學習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
現代課堂教學要求: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于模仿和記憶,應該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習數學。在這些活動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都能夠不同程度地培養和建立學生的自信心。《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索與交流的空間,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強化和自學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還可以適當提供開放性的問題和合作交流的機會,為學生拓展探索的空間。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1-0149-01
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揮小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逐漸成為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課題,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對小學生進行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雙管齊下的教學法逐漸成為主流,因此如何在新的教學體制下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創新成為教師的主要任務。
一、通過科學技術對小學生進行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已經逐漸運用到小學的教學課堂中。小學處于一個思想啟蒙的階段,數學的學習對學生日后知識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尤其這門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來說,更能夠增強學生的畫面感、抽象思維以及提高學生自我創新能力,因此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數學教學中,更能夠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北師大的小學數學教材比較系統,從一年級的加減乘除、對物體的認識到小學六年級對圓錐、圓柱的學習,正反比例的換算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科學教學過程。
以下我們便通過北師大版小學畢業模擬檢測的一道例題來分析科學技術對小學生自我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
二、實踐操作在培養小學生創新能力中的作用
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加強對學生小腦的開發力度,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并且能夠進行自主思維,培養自我創新的能力。
例如,下面一道習題的講解便可以通過實踐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通過動手操作對知識進行理解從而進行自我創新。
例題:求下圖圖形的陰影面積。
在圖1題目的實際講解課上,教師讓學生準備正方形與長方形的硬紙板以及剪刀,按照圖中正方體的形狀進行剪裁,觀察每個剪下來的部分與圖形空缺部分是否吻合,通過拼湊從而找到解題的方法。
學生自主思維成果如下:
通過圖1圖形,查看學生的實踐成果,發現學生組合成了兩種不同的圖形,通過對組合圖形的計算便能夠得出圖1圖形的面積。
即圖中圖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結果如下:
9×(3+3)=54cm2
所得圖中面積為54平方厘米。
通過這種方法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能夠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增強其動手實踐的能力,開發其主動思考的潛能,在實踐教學中不知不覺的培養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其日后自學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其細心以及耐心,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一切能動手段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在趣味與充實中學習數學知識,進行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科學故事的引導
教師在進行小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時,要進行課堂氣氛的調節,由于小學生調皮好動的個性,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引導,讓學生了解像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的故事,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對這些人物產生興趣從而進行自主閱讀,興起了膜拜之心,便會向著這些偉人的高度努力前進。
(二)課堂氣氛的調節
在進行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時,要注重課堂氣氛的調節。弗洛伊德曾經將人的本能分為自我、本我以及超我,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其自身的情緒通過空氣等介質的傳播自然而然的便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也脫離不了這三種人的基本形態,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充分調動課堂氣氛,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進行課堂活動的參與性,還能夠對學生進行學習的正確引導,進行其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
結語:
隨著教學體制的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用于學生的思維發育,通過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課本我們可以看出,現今的小學數學課程旨在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合的雙重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進行主動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努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創新能力,讓其能夠用自身的思維解決難題,做到在日后激烈的環境競爭中處變不驚。
參考文獻:
[1] 宋攻口穩.小學數學教育中如何引導學生自我創新[J].考試周刊,2012,(36):66-66.
在新課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確立無疑,教師是以一個幫助者的身份出現,只要能達到培養好學生的目的,教師幾乎可以說是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自從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被提出以后,很多老師就愛上了這兩種辦法。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我在教學中也運用上這兩種方法。但我始終覺得,無論什么方法,都應該是有針對性的用:針對教材、針對學生、針對教師風格。
一、教為基礎,引導自主學習
雖然新課程一再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再怎樣的“自主”,都要從教師的“教”開始。我從不盲目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如果初一開始就讓所有學生“自主”,那是拔苗助長。真正扎實的自主學習,是靠一步步培養出來的。上了初一,學生到了一個新環境,需要與同學、與老師進行磨合,引導是否得法,會成為學生進步是否快速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學中,我通常會在以實例或舊知識引入課文之后,盡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如果不能,則老師給予幫助,解釋清楚過程,再按照教材安排的思路,教給學生概念,解釋典型例題,最后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每個讓學生思考的環節,都要給予他們盡可能大的空間。
例如,在上七年級上《有理數的減法》這一內容時,我首先創設了兩個情景:找了2010年1月8日全國主要城市的天氣表,其中新鄭這天的氣溫,最高溫度是2度,最低溫度零下7度,那么這天新鄭的溫差是多少?如何計算?學生順利列出算式:2-(-7)=?,計算時費了一點周折,展示在溫度計上之后解決了。再問: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約為8848米,而最深的海溝,叫馬里亞納海溝,最深點深度為11034米,請問兩者之間的高度相差是多少?學生也能迅速列出算式:8848-(-11034)=?計算速度比上次要好一點。其次,引導學生觀察以上兩個算式的計算方法,思考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結果來的。事實上,結果是增加了第三個算式之后,才比較艱難地歸納出了有理數的減法法則:減去一個數,等于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學生的問題,一方面在計算上,另一方面是在文字表達上,意思想出來了,卻說不成通順的話。在這里,如果沒有老師的鼎力相助,學生是很難僅通過自主學習,正確表達出結論來的。
二、鼓勵質疑,增強合作意識
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是一定會遇到困難的,他們的想法首先就是問老師。我不允許這么做,學生能提出問題,我是大力表揚的,但是我覺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多,不能讓學生覺得只有一條路。所以我給他們提出了質疑的要求:當我們學習每一個新內容時,請大家嘗試通過“溫故”的方法來“知新”,如果有問題,除了問老師以外,還有多種方法可以解決,比如:與同學交流、查參考書……大家還能想出什么樣的方法來?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各抒己見,想出了不少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大家增強了合作意識,知道了合作不僅是一種請教,更是一種爭論,還是一種探討,可以發生在師生之間,也可以發生在生生之間,更可以發生在人與教材之間。其實,廣義的合作,是發生在任何兩種可以互相提供幫助的實體之間的。
我們班的同學現已形成了合作交流的習慣。經常能看到教室里同學在爭論一道練習,還可以在交上來的練習冊上,看到學生更正題目的痕跡。甚至還因為在一本練習冊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在班上展開討論,一致得出練習冊錯誤的結論后,寫過一封信給其編者。所以我常常鼓勵同學們:“等我們學好了,能看出練習冊里題目的所有對錯,能獨立做出練習冊中所有的題目時,我們也能出一本練習冊了,說不定我們出的還更好。”這是一件令大家想想都很興奮的事。
在復習到“冪的運算”時,同學們遇到了一道運算題:(a-b)(b-a)3(|a-b|)5,大家做出了三個答案:-(a-b)8、(b-a)9,以及(a-b)9,因為我要求同學們做完練習以后,互相交換檢查,這樣能大大提高正確率,結果大家經過一番爭論之后,不用老師出馬,就自己確認了正確的答案。
在教學書法中“點”畫的時候,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永”與“良”,“安”與“宮”,“心”與“為”,“公”與“亞”,“不”與“食”,“其”與“欲”,“於”與“”等幾組字,引導學生觀察。在學生仔細觀察,描述特點的時候,我相機點撥,巧妙地滲透書法德育教育。
片段一:
師:仔細觀察“永”和“良”,點畫有什么特征啊?
生1:“點”畫處于字的中間,像人的“頭”!
生2:“點”在上面時,比在其他的位置時寫得要小,歪著的像個小三角形!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說得也非常形象。是的,這樣的點給人的感覺是很正氣,我們做人也要正正氣氣的。再看這樣的點,是不是給人的感覺是豐厚、有力、飽滿啊?
(生點頭說是)
歐陽詢說:點如高峰之墜石。意思是說,點要寫得厚重、峻拔、有飛動的氣勢。我們學習也要穩重,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學得扎實!
二、感受漢字與書法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熱情
學生觀察“點”畫不同的形態,我相機介紹“點”畫在書法中的不同筆法,使學生體會點畫的千姿百態,無窮無盡,并感受書法的精妙之處與魅力,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熱情。
片段二:
師: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點的不同筆法,說說看呢?
生1:“永”和“良”中的點像個小三角!
生2:“心”和“為”里的那兩點真奇怪,朝向上仰著!
生3:“不”字里的那點畫像捺的寫法!
……
師:我們的點可只有一種寫法,有好多筆法呢!書法的點法有專門的名稱叫“側”(板書:側),“側”說的是“側下其筆”,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惟筆軟則奇怪生”的“造妙”功能。細究其意,對于我們寫好“點”,無疑會有很大的啟發……
在這一過程中,“點”畫的魅力無疑已經植于學生的心田,另外再通過講述“點”畫的多種筆法以及古人書法的點滴推敲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漢字書寫的過程也是先人不懈努力與艱難探索創造的過程,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油然而生出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
三、賞析經典書法作品,滲透美感教育,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習寫字的過程同時也是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的過程。在學完了“點”畫及帶有“點”畫的字的寫法之后,我出示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幾位名家書法作品中帶有“點”畫的字,引導學生欣賞,感受其筆法之美、結構之美。歐陽詢的字用筆精到,法度森嚴,意態精密,獨具風格。歐楷中的“側法”即是點法。稱之為“側”,實際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在筆畫形態上呈斜伏狀,點以斜勢居多,斜則多姿;二是作點時皆順勢落筆,尖鋒入紙,以側取勢,十分便捷。顏真卿的字豐腴勁健,端莊雄偉,表現出了書法藝術的“力量”美。柳公權的楷書,較之顏體,則稍均勻瘦硬。他的書法結構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茍。在一幅幅名家的書法作品欣賞中學生受到熏陶,從而激發他們傳承書法文化的歷史責任感,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發熱愛漢字、學習書法的熱情,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習新知識的學生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面對錯誤有的老師故意忽略,或者學生諱疾忌醫不敢提問,導致大量有價值的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無法做到“過而能改”,這樣的含糊支應只會導致基礎不牢,無法提升技能的不良后果。這就要求我們踐行新課改精神,站在知識動態生成的高度看問題。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和記誦,更需要讓學生在經歷中去生成,所以我們在一線教學中一定要真正關注學生的探索過程,整理并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爭取變廢為寶,矯正他們錯誤的理解和學習方法,以期獲得更加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正視錯誤,端正態度
正視錯誤,端正對待錯誤的態度是一線師生需要邁出的第一步。這就要求我們還原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從實際學情出發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筆者一向拒絕偽裝,嚴斥學生畏錯如鼠的諱疾忌醫行為,因此,筆者在講解完知識點,就會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有針對性的問題來解析概念,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從細節上開始抓錯糾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看清學生的真正想法,我們才能抓住蛛絲馬跡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調整,從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因勢利導,讓同學們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到知識的升華和遷移。
二、充分備課,錯誤預演
三、誘導犯錯,牽引反思
反思是對知識的回顧和深化,對知識遷移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常常忘記一帆風順,而對挫折卻刻骨銘心,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也不要覺得課堂順水順風就是高效的課堂。必要的時候,我們要故意設置陷阱問題,讓他們摔一次,然后刻骨銘心地記住,這樣才能掌握得深刻,運用得自如。
比如,我們在教學三角形相關知識時,很可能大家都能記住了這個規律: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但是,不代表大家在實際中能信手拈來為自己服務。于是,筆者就通過以下問題讓大家來反思,生成能力:有一個等腰三角形,已知其中有兩條邊長分別是3厘米和7厘米,請問大家能算出這個三角形的周長嗎?
看看上當了吧,大家想一想,假如等腰三角形的兩個腰長分別是3厘米,底邊是7厘米的話,那兩腰加起來才6厘米小于邊長7厘米,那是圍不成三角形的!所以,雖然分情況討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沒有注意到細節概念導致了錯誤,這是不可取的。
四、理清概念,辨別混淆
數學知識中也存在一些知識點容易混淆,小學生辨別認知的能力亟待提高,所以經常在概念上踟躕不前,錯誤百出。如果我們單純地進行歸納對比,孩子們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聽不下去,或者記憶不到腦袋中,根本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所以筆者建議我們可以將相近的概念放到適當的情景中來對比,這樣才生動形象、一針見血。比如,筆者發現許多同學對分數和比例的概念混淆不清,于是就設計了兩個試題,讓大家通過對比來認識分數在不同背景下的意義和概念:
以上是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如何巧用錯誤資源進行知識生成的心得體會與經驗總結。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要回避錯誤,錯誤不是阻礙學生成長的絆腳石,如果利用好了恰恰是其攀登知識高峰的墊腳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索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將它們當作一種教學資源,讓同學們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學到知識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促使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