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08: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呼吸道疾病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230-01
早產兒指的是胎齡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早產兒40例。將所有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孕周28-36(30.2±1.2)w。患兒出生時體重1569-1946(1756±246)g。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孕周29-36(30.8±1.4)w。患兒出生時體重在1573-1904(1704±270)g。兩組在性別、年齡、懷孕周期以及體重上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都采用靜脈滴注、吸氧以及保暖等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措施[2]。具體方法如下:(1)保持患兒氣道的暢通無阻。醫護人員需要估計好患兒的呼吸和循環,再根據各項指證來對患兒進行吸氧和機械通氣,從而保證患兒有充足的氧氣供給。(2)對患兒進行皮膚護理。在護理患兒時需要注意減少光線的直射和噪音,需要保持安靜整潔的環境,同時需要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人性化護理,在操作時動作一定要做到輕柔緩慢,在喚醒患兒時需要用最輕柔的動作和溫柔的口吻,適當放輕柔舒緩的音樂,對患兒進行輕柔緩慢的撫摸,對患兒進行適當的體操鍛煉,這樣能夠有效地促進患兒生長發育。(3)增強循環系統的穩定。將患兒的血壓維持在正常的范圍之內,盡量減少操作,避免過度刺激。(4)維持中性溫度。患兒溫箱內的溫度調節使得患兒的皮膚溫度在36.5~37℃,患兒的肛溫在37~37.5℃,同時用毛巾制作患兒的巢,給患兒舒適溫暖的感覺[3]。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1.0統計軟件,數據用 ±s表示,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比較使用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感染情況
在觀察組中新生兒的感染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治療有效率為100%;在對照組中有5例出現繼發性感染的情況,其治療有效率為87.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各項指標的對比情況
觀察組中的患兒出院后的體重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促使新生兒的監護措施也越來越完善;采用護理干預的手段能夠給早產兒呼吸道疾病以有效的護理,這樣不僅保持了患兒呼吸道的通暢而且增強了患兒的循環系統;在護理時需根據每個患兒的具體特征來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注意觀察患兒意愿的表達來作出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措施;要盡量創造出良好的環境來使得患者舒適的成長,避免光照和噪音等不良因素;本研究采用護理支持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以患兒為中心,對其進行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家庭式護理,讓患兒感受到醫護人員和家人的全方位護理和呵護;醫護人員需要鼓勵患兒的母親進行親自護理,這樣就會大大減少患兒母親在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給患兒母親逐漸樹立起信心來照顧護理好患兒[4]。
通過維持中性溫度和增強循環系統能夠使得在治療早產兒在呼吸系統疾病時增強治療效果,另外還能夠增加鳥氨酸羧酶的活性,使生長激素釋放增多,這樣早產兒的生長速度就會變快;本研究中觀察組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其有效率達100%,對照組僅87.5%,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早產兒的肺腑、消化以及循環系統等器官組織發育并不成熟,各項功能也發育不完善,在免疫力上也不如足月兒強,所以較易受到細菌的感染,呼吸道感染就是其中一種。積極做好呼吸道護理、預防并發癥,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建平,魯萍.低出生體重兒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報,2009,16(16A):59.
哮喘是常見的老年呼吸道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亦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吸入治療是其首選給藥方式,有研究顯示[1]支氣管哮喘患病率和復發率和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密切相關,而治療依從性的提高又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密切相關,本文對比分析了我社區25例老年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有哮喘患者均符合2008年全球哮喘防治創議中的哮喘診斷標準[1],并用糖皮質進行吸入治療,且認知能力正常,可完成量表調查,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等重癥者;慢性代謝性疾病及肺部疾病者;吸入治療過敏或不能耐受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男26例,女24例;年齡62~75歲,平均(65.1±5.6)歲;病程19~48年,平均(26.8±7.6)年;病情程度:輕中度41例,重度9例;臨床表現:咳嗽、反復發作性氣喘及呼吸困難。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50例患者分成觀察組及參考組,每組25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相同的藥物治療,但參考組不干預,觀察組則加強健康宣教,方法如下:①向患者介紹哮喘的相關醫學知識,如胸悶、氣憋、鼻癢、流涕等。講解哮喘常用藥物的作用、用法、副作用等,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哮喘治療、保健、康復知識宣教,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觀察病情變化、預防感冒,避免重復感染。強調治療依從性的重要,指導患者正確掌握干粉吸入劑和氣霧劑的使用方法。②鼓勵患者提問,并對未掌握的知識進行再次講解,保證患者對相關的醫學知識和治療技術熟練掌握,以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管理能力。③在做好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時,為患者建立健康教育護理檔案,定期統計并考察患者對相關醫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對病情的重視程度,以及治療效果。此過程中除了要求患者定期到醫院檢查,還可采取電話隨訪,或上門隨訪的方式進行,以便讓患者體會人性化服務的魅力,體會社區健康教育的溫暖,促使療效。
1.3觀察指標 對不兩組健康知識、治療依從性、哮喘癥狀積分及護理滿意度。健康知識采用自制健康調查問卷進行,如對哮喘知識的了解,對吸入激素治療的重要性認識程度,對霧化吸入器、常用吸入裝置的使用等,均為選擇題,100分滿分。治療依從性:完全按照醫師、藥師用藥指導,按時、按量服用藥物的為完全依從;有超過或不足劑量用藥、增加或減少用藥次數的為部分依從;自行停藥、增減藥量或間斷用藥的為不依從。依從率不納入不依從患者。癥狀積分均晝夜兩種,均為0~3分,評分越高,則癥狀越重。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100分滿分。
1.4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哮喘知識掌握程度、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參考組,晝夜的哮喘積分明顯少于參考組(P
3 討論
目前,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直接導致哮喘病的高發病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較大影響。基于哮喘疾病長期性、周期性及反復性的特點,臨床上所呈現出病情往往較為復雜,而若有效控制,關鍵在于長期吸入。健康教育作為整體護理的重要內容,其通過有計劃、有組織、規范而系統的教育活動及評價體系讓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防進行全程解析,對患者建立并形成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有著積極的作用[2]。本研究對25例社區哮喘患者加強健康教育的結果顯示,患者在哮喘健康知識得分、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調查均顯著高于未干預的參考組,哮喘積分亦顯著低于參考組(P
總之,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社區老年哮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治療依從性,值得推廣。
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病變輕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響,重者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內臟器官必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在呼吸內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中,主要以慢性疾病為主。患者表現為:體質虛弱、病情反復、久治不愈等特點。在老年呼吸疾病的護理中,護理人員應結合老年患者的臨床癥狀、心理特點、病程長短等,采取行之有效的規范化護理措施,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生活質量。本文對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歲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規范化護理進行分析,并作出總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歲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男性73例,女性47例;年齡61-86歲,平均(69.5±1.7)歲。本組病例中,慢性支氣管炎67例,阻塞性肺氣腫39例,兩者兼而有之14例。病程:慢性支氣管炎15-34年,平均(20.6±1.2)年;阻塞性肺氣腫6-15年,平均(8.3±1.6)年。同時,本組病例中合并冠心病25例,高血壓18例,糖尿病8例。
1.2 實驗室檢測結果
經過本院實驗室檢測,本組病例中,末梢血液中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量明顯增高29例。在進行動脈血氣檢測的37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在進行血紅蛋白檢測的22例患者中,血紅蛋白數量均用不同程度下降。上述幾個病例的患者在入院后,均給予祛痰、平喘、抗感染、解痙、鎮咳、消炎等治療與護理措施,患者均在11-23d內好轉出院,平均住院天數為18d。
2 規范化護理體會
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愛心和細心,這是對一個護理人員最起碼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齡較大,甚至多年面對疾病纏繞,可能會出現脾氣無常、容易發火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給予患者最大的寬容,始終以微笑來對待患者。要細心觀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并做好交流和溝通。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有健忘和嘮叨的心理特征,護理人員應予以諒解,并且以專業的護理知識和職業素養贏得老年患者的信任,盡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態和情緒。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長期經受病痛折磨后,會產生消極、易怒、孤獨等心理狀態,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家屬多陪伴老人,使患者感受到親人的溫暖。因此,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心理護理中,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心理問題,以調動老年患者最大限度的主觀能動性,配合醫護人員開展相關治療與護理工作[1]。
2.2 呼吸道護理
當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臨床上表現出嚴重的呼吸道癥狀時,護理人員應及時采取相應的呼吸道護理措施。本組病例16例出現嚴重的呼吸障礙,護理人員迅速使用吸痰器,幫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暢通。在使用吸痰器時,護理人員應注意吸痰管的及時更換,吸痰動作應盡量輕柔。
2.3 飲食護理
在老年患者的規范化護理中,飲食護理是不容忽視的關鍵環節之一。應提醒老人飲水每天應在一千五百毫升以上,供給充足的營養,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少量多餐,應保持足夠營養物質的攝入。同時,護理人員應注意調節患者的飲食習慣,避免食用油膩、辛辣等具有較強刺激性的食物[2]。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患者還應保持每日的飲水量在1500ml以上,以保證呼吸道黏膜的濕潤,以及病變黏膜的自行修復。
2.4 用藥安全護理
在本組病例中,患者普遍存在藥物少服、漏服、用藥過量等現象,為了提高患者的用藥安全性,護理人員采取定時送藥的護理服務措施,并監督患者在規定時間將藥物全部服下,以免患者出現漏服的問題。另外,對于病情危重或吞咽困難的17例患者,護理人員將藥物研碎后溶入水中,以便患者順利服藥。在患者用藥后,護理人員密切關注藥物的實際療效及相關不良反應。
2.5 健康指導
護理人員進行相應的健康指導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規范化護理的基本措施之一.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教會患者進行體力訓練、縮唇呼吸法與耐寒鍛煉等康復訓練方式,以利于患者增強肺泡的換氣功能,改善缺氧癥狀。護理人員在老年患者出院前應囑咐他們或家屬注意冬季保暖外套,嚴格預防感冒的發生,同時控制和減少空氣中的過敏原,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避免應用動物皮毛制品和接觸溫血寵物,包括嚙齒動物和鳥類,因其產生的皮屑、唾液、尿液和糞便均能引起過敏反應。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一旦出現了呼吸道感染癥狀,以防止病情的惡化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3 總結
據國內相關醫學研究部門統計:老年人出現單一或多個內臟器官功能不全的幾率約為85%以上,由此引發的呼吸系統退行性變,必然會導致患者出現肺活量減弱,殘氣量明顯增加等癥狀[3]。由此可見,在老年呼吸疾病的規范化護理中,必須注重對于各種感染源的消除,以保障患者的呼吸暢通和生活質量。在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的護理中,護理人員必須掌握各類常見疾病的特點、癥狀等,及時制定行之有效的規范化護理方案。同時,護理人員應從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文化與環境需求等方面出發,加強護理干預措施的完善,從而提高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資料與方法
88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37~85歲,其中肺心病并呼吸衰竭9例;COPD 79例。所有進行S/T模式呼吸機治療的患者均符合以上兩項診斷的住院患者,診斷標準依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范》。
方法:治療前監測、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心電圖、神志、發紺程度、肺部體征、動脈血氣分析等。本組病例全部采用鼻罩通氣,通氣模式為S/T模式,呼吸頻率16~18次/分,氧流量5~6L/分,吸氣末正壓與呼氣末正壓,兩者相差4~8cmH2O。每天通氣1次,每次4~8小時,7~14天1個療程。
結果
88例患者治療期間,其中80例治療有效,經2~4周治療后康復出院;5例無效,其中有3例因病情突發加重轉ICU行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等有創通氣治療,另2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搶救無效死亡。
護理
⑴通氣前準備工作:①心理疏導:通氣前,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該項治療的重要性;指導其在使用過程中如何有效配合,并告知患者護士會在其床旁給予有效監測,消除其恐懼心理;應用呼吸機后患者不便交談,可用簡單的手勢或用文字來交流,使其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心態,積極配合治療。②保持呼吸道通暢:上機前及時清除患者口鼻腔、咽喉部痰液和分泌物,是防止窒息的關鍵。③呼吸機的準備:檢查呼吸機各參數,管道連接和通暢情況,氧氣管連接和氧流量,濕化槽內的水溫、水量。選擇合適的鼻罩,將呼吸機鼻罩與頭帶連接,讓患者試戴,松緊以鼻罩不漏氣為準。暫不連接呼吸機,讓其適應一下。
⑵通氣時護理要點:①密切觀察病情:加強巡視,觀察患者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是否出現人機對抗,若患者突然出現煩躁、發紺加重、呼吸淺快、心率加快、血氧飽和度驟降等,提示無效通氣,應立即報告醫生并協助采取搶救措施。②保持呼吸道通暢:通氣過程中仔細觀察患者口鼻腔、咽喉部痰液和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以助排痰,對痰液黏稠者,囑患者多飲水,或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對分泌物明顯增多,密切觀察通氣效果。③飲食護理:機械通氣患者對營養的需求較高,故應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況及對飲食的喜好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糖分的過多攝入。每天補充2500~3000ml的水分。如出現腹脹,應給予流質或半流質。
⑶撤機后的護理:①指導正確的呼吸:做腹式呼吸或縮唇呼吸,初次鍛煉時做到循序漸進,以不覺疲勞為度,并可在臥位、坐位、站立位,隨時隨地地進行鍛煉,最終形成一種自覺的習慣呼吸方式。②衛生宣教:鼓勵患者主動咳嗽和排痰,指導患者進行上肢抬舉運動增加肺順應性;吸煙應勸其立即戒煙,避免或減少有害粉塵、煙霧或氣體吸入,預防呼吸道感染;加強營養,改善生活習慣,耐寒鍛練等,對COPD的防治都有重要的意義。
⑷并發癥預防:①面部皮膚壓瘡:患者由于持續使用呼吸機或系帶牽拉過緊時間較長,且大多數患者年老體弱,皮膚免疫力相對較低,故容易造成鼻粱部、鼻翼兩側的面頰部、下頜部皮膚壓傷。對持續使用無創呼吸機>4小時的患者在使用前認真檢查鼻罩邊緣的完好性、柔軟度,在易摩擦部位涂擦凡士林薄保護皮膚,避免壓傷和擦傷皮膚;在治療間歇時協助患者輕輕按摩局部皮膚,有效地預防了局部皮膚壓瘡的發生;出現破潰時,用金霉素眼膏或百多邦軟膏外涂,防止繼發感染。②胃腸道脹氣:在使用呼吸機前,對患者提前進行正確呼吸方法指導,囑其用鼻吸氣,用口呼氣,呼氣時間盡可能長,慢慢調節自己的呼吸,可以減少氣體進入胃腸道。對于出現胃腸道脹氣的患者,則協助順時針按摩腹部,指導其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必要時留置胃管,行胃腸道減壓。
⑸呼吸機消毒:呼吸機在使用中需維持一定的溫濕度,這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故應定期消毒呼吸機的細菌過濾器、過濾膜、管道及鼻面罩。每天用75%酒精擦拭機器表面;鼻面罩每天用75%酒精擦拭后再用生理鹽水紗布擦拭1次。螺紋管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鐘,后用流水沖洗干凈,晾干。撤機后,除上述步驟外,呼吸機內部還應給予清潔、洗塵、調試和保養。
討論
機械通氣能迅速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同時也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是提高COPD患者臨床生存率及生活質量十分有效的措施。在使用過程中護士應熟練掌握呼吸機性能,操作流程,各種參數的意義,注意事項及并發癥的觀察處理,對患者給予恰當的宣教,有效的指導,能提高患者對呼吸機的適應性和依從性,減少或消除不良心理反應,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保證患者良好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周舸,陶敏,沈小清.BIPAP呼吸機輔助治療急性心源性肺水腫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6,4(21):39—40.
2施毅,陳正堂.現代呼吸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745—754.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44-02
醫院重癥感染的主要感染類型以下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這主要與ICU患者病況危重、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以及各種侵入性診療操作有關。此感染病癥不僅延長了患者治療及住院的時間,增加了治療費用,甚至導致患者感染死亡率升高,這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還嚴重威脅了病人的生命,影響了醫療護理質量。各種侵入性醫療設備(如各種插管、導管、內鏡、透析裝置和呼吸機等)的反復應用,成為醫院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
1 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1.1 與病人自身有關。影響患者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年齡問題,由調查資料顯示,7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發生感染40例,占73.59%,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差,加之基礎疾病多,器官功能逐漸退化,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增高。一般醫院ICU收治的患者以呼吸道疾病及高齡患者居多,這些患者通常伴有病況重、肺功能減弱,織器官退行性變化,機體的防御功能與抵抗力明顯下降等,自身攜帶的微生物作為條件致敬病菌導致感染的發生。
1.2 與ICU入住時間有關。入住ICU時間長短與感染有明顯的關系,一般,住院時間超過3天的患者,感染機率較大;超過8天的患者,感染率達79.25%以上。由于ICU中集合了因各種病因不同程度感染的重癥患者,而ICU患者又來自院內外各科室,常合并嚴重的糖尿病、高血壓、血液病,其他惡性腫瘤等基礎疾病,使機體天然屏障遭到破壞,抵抗力明顯低下,導致交叉感染。加之病況重,長時間使用各種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激素等,使這些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下降,住在ICU患者因病情需要實施搶救性、侵入性操作,如各種插管、導管、機械通氣等應用,易引起常居菌定植改變、微生態環境失衡,從而導致下呼吸道的肺部感染。
1.3 與有創操作有關。有創操作的次數與感染有密切的關系,有創操作的次數越多,感染的機率也就越大。沒有或只有1次有創性操作的患者感染率為36.8%,2次以上有創性操作的感染率為93.5%。對ICU患者實施的各種有創性監測技術如:氣囊漂浮導管、動靜脈留置管、氣管插管、引流管、留置導尿管等均可誘發醫院感染,這種侵入性有創傷口是導致感染發生的直接途徑。
1.4 與醫院感染病原菌有關。G-桿菌占主要地位,銅綠假單孢菌感染59例(18.2%、硝酸鹽陰性桿菌感染14例(5%);條件致病菌已成為重要病原菌,有內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不動桿菌屬感染41例(12.6%)、黃桿菌屬2例(0.4%);G球菌感染出現上升趨勢,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MRSA)感染32例(9.8%);真菌感染比例不斷增高,真菌感染42例(12.9%);另外,大腸埃希菌感染37例(11.3%)。大于2種病原菌混合感染95例(29.4%)。不恰當地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致菌群失調,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引起條件致病感染。
1.5 與空氣、環境污染有關。由于ICU內患者與醫護人員相對集中,從而增加了空氣中的細菌密度,造成空氣污染,若ICU設置不合理,即變成了環境污染,也是導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1.6 與醫護人員有關。醫護人員的雙手是攜帶病原微生物的載體,由于護士、護工與患者的頻繁接觸,可導致雙手污染,手污染是引起患者感染的重要環節。
2 護理措施
2.1 做好基礎護理。
2.1.1 病情觀察。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痰液的顏色、痰量。對痰量大,顏色呈黃色或綠色及體溫升高的患者,應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險。
2.1.2 口腔護理。每天進行兩次口腔護理,護理時應注意清潔咽喉處分泌物,可降低口腔內細菌的寄生和繁殖,預防細菌下行引發下呼吸道感染。
2.2 做好氣管護理。
2.2.1 鼓勵患者多咳和多做深呼吸,對昏迷不醒的患者要定時吸痰,特別要設法促使患者排痰,翻身輕輕扣擊背部可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使痰液快速而充分排出,從而減少下呼吸道感染機率。
2.2.2 定時霧化可促進痰液及時排出。
2.3 做好心理護理。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往往伴有體溫升高、情緒焦燥等現象,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每個患者的心理活動情況,及時排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之積極地配合治療與護理,以利早日康復。
2.4 強化規范性操作。醫護人員應強化無菌觀念,健全消毒隔離制度,嚴格無菌操作。強調各項檢查操作、護理前后雙手均要清洗、消毒。規范操作檢查避免重復,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嚴格無菌操作規程動作應輕柔,預防感染的發生。
2.5 營養及飲食護理。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是避免患者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采用靜脈高營養的患者,一定要動態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鼓勵患者自行進食、飲水,保證機體營養,預防返流和誤吸。病人進食后應抬高床頭防止因咳嗽而引起食物返流入肺。掌握好進食與吸痰的時機,進食后30分鐘不宜吸痰。必須吸時,采用半臥位,時間要短,動作要輕以免發生誤吸。一般來說,腸道內營養優于全胃腸外營養,可最大限度地減少細菌通過腸黏膜向肝臟和血液移行,并可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預防感染。
2.6 增強醫務人員的院內感染意識。防范院內感染在醫務人員工作中應引起高度重視,這不僅關系到入院后醫院感染率,更重要的是能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科室負責人對院內感染控制要納入議事日程,組織科內醫務人員認真學習控制院內感染的有關知識,了解其重要性,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加強檢查落實。對監控人員要進行不間斷技術指導和定期業務培訓,加強對探陪人員的管理,促進醫務人員深刻認識到減少院內交叉感染是提高醫院整體醫療水平的關鍵。
參考文獻
資料與方法
統計2004年3月~2007年2月在我院兒科門診就診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肺炎)患兒12167例,年齡43天~14歲。
方法:對所有兒科門診就診病人和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就診病人按季節分布情況統計分析,見表。
結果
小兒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四季均有發病,以春季、冬季為高。
護理
加強環境管理和預防消毒。醫院是人口密集的場所,尤其是兒科門診,人員流動性大,診室空間有限,病種混雜,易發生交叉感染。特別是冬、春季節,室內空氣不流通,診室應每天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每天工作結束后用環境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桌面、椅子、診查床、門把手等,每天用0.05%的84消毒液擦拭,地面用消毒液濕拖,保持診室清潔。
加強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和防止發生院內感染的意識。在診療過程中提倡戴口罩,接觸病人前后要洗手。手是細菌傳播的重要媒介,也是醫護人員最容易忽視的[2]。有資料顯示洗手至少可使手的細菌數減少60%~90%,勤洗手可達到清除細菌的要求,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環節。但在實際情況下醫務人員依從性較低。因此將標準洗手法(六步洗手法)張貼在診室內,提醒醫務人員重視洗手。
做好醫療用品的消毒管理。小兒咽喉檢查均使用一次性壓舌板,一人一用,用后放入黃色的醫療垃圾袋中,集中進行焚燒處理。聽診器每次使用后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消毒。體溫計每次使用后用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鐘,清水沖凈,干燥存放。
加強對患兒及家長的衛生宣教和管理。分診護士應向患兒及家長介紹預防呼吸道疾病感染的知識和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上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節,避免與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最好不到人群聚集的場所,囑患兒不要隨意觸摸診室的桌面墻面等,如有觸摸立即洗手。在寒冷季節或氣候聚變時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受涼,做好個人防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
討論
小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免疫能力低下和特殊的解剖生理特點易造成病原體侵入,當遇環境變化、氣候寒冷、空氣污染等因素刺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季節采取相應的防護對策,認真落實個人防護和消毒隔離措施,保持診室空氣流通,防止院內感染,做好衛生保健知識宣傳,提高家長對兒童呼吸道疾病早期表現的認識,及早就診,增加營養,增強患兒免疫力,減少發病。
關鍵詞: 肝硬化 合并消化道出血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在36~63歲,平均年齡為50歲。其中有14例表現為柏油樣便,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有12例除黑便外,還有嘔血、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伴有脈搏增快;有4例嘔血、便血,呈大量鮮紅色血液,伴有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四肢發冷、循環末梢供血不足等低血容量性休克癥狀。應用常規保肝藥,采用奧曲肽、氨甲環酸、凝血酶等止血藥,采用輸血(漿)等支持治療,維持水與電解質酸堿平衡,必要時行內鏡下止血或外科手術治療。
2 護理
2.1 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的防護
2.1.1 正確指導病人合理的膳食 指導病人食用低鹽,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軟食或流食為主,忌食生,冷,硬及刺激性強的食物及粗纖維的食物,少食多餐,不宜過飽,以免增加胃腸道負擔。
2.1.2 注意用藥 避免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及損傷的藥物。
2.1.3 預防呼吸道疾病,防止微生物或物理因素引起的打噴嚏,咳嗽而使腹壓驟然升高所致出血。
2.1.4 指導患者樹立樂觀情緒,避免激動。
2.1.5 教會病人及家屬了解一些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知識。如:出現黑便而且次數增多而稀薄,有呃逆現象并次數增多,嘔吐物由咖啡色轉為鮮紅色,應立即臥床休息及時就醫為搶救爭取寶貴的時間。
2.2 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護理
2.2.1密切觀察嘔血與便血的量,性狀,次數。若患者出現頭暈、乏力、煩躁不安、上腹飽脹、灼燒感、頻繁呃逆、腸蠕動增加、心率加快、脈搏細速、血壓下降時,提示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應立即備好搶救物品和藥品,密切觀察病情,爭取搶救時機,降低出血死亡率。
2.2.2 做好緊急處理 讓病人平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胃內或反流人胃的血液經口嘔出引起窒息。
2.2.3 建立靜脈通路,盡快用大號針進行靜脈輸液,迅速備血,開始速度宜快,待休克糾正后,立即減慢速度,以免血壓升高導致再次出血。
2.2.4止血護理 冰鹽水加腎上腺素胃內灌注;應用全身止血藥物;置雙囊三腔管前應檢查氣囊有無漏氣,充盈是否均勻,以保證壓迫效果;留置氣囊管應密切觀察病人有無胸悶、氣急等呼吸道阻塞和窒息等癥狀,防止因氣囊充氣不足或破裂致食管囊向上移位時,造成呼吸道阻塞和窒息。對門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盡快用三腔管壓迫止血,并通過胃管將胃內容物及血液抽出。
2.2.5 密切觀察病人意識狀態,生命體征,有無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心律不齊,呼吸急促等癥狀發生。
2.2.6 出血期間應禁食水,依靠靜脈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電解質。在出血停止2~3天后進流質,避免暴飲食,避免食用過冷、過熱、粗糙和一些產氣多的食物和飲料,食溫一般在40℃左右(過熱飲食易使血擴張誘發出血),進食后應嚴密觀察患者腹部癥狀,有腹脹、惡心、嘔吐時應及時調整飲食并報告醫師進行相應處理。
2.2.7 做好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護理
因長期肝硬化的病人對于突然嘔血,便血產生憂郁,恐懼絕望甚至瀕死感的心理反應,此時要盡可能解釋。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密切配合治療護理工作,同時做好家屬心理工作,使家屬積極地協助配合搶救工作。
2.3 病情穩定期的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3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758-02
對患者進行呼吸道護理,呼吸功能訓練,改善肺功能,預防和減少肺部并發癥十分重要。2010年以來,我科對脊髓損傷并高位截癱患者,加強呼吸道護理及呼吸功能及肺功能訓練,取得較好效果。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我科共收治34例脊髓損傷并高位截癱患者,其中,21例因車禍、高空墜落導致的截癱,7例是C2-3骨折脫位并頸髓損傷,14例C4-5骨折、C5-6骨折脫位、C6-7骨折脫位并頸髓損傷,8例T2-3骨折脫位,其于5例是頸胸復合傷導致脊髓損傷。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齡最大的69歲,年齡最小的17歲。除2例患者住院第3天因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其余患者均出院,平均住院21天。
2 呼吸道護理[1]
2.1 人工氣道的建立 脊髓休克期內立即建立人工氣道,通過口鼻、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3種方式給氧。口鼻、氣管插管用于緊急處理。以下三種情況用呼吸機輔助呼吸:①C3及以上脊髓損傷導致呼吸肌麻痹,最低有效通氣不能維持;②心跳呼吸驟停,心肺復蘇不成功,患者處于昏迷狀態;③C4-5以下脊髓損傷后合并肺水腫、肺部感染使呼吸功能進一步惡化,通過呼吸機輔助呼吸增加肺通氣量,從而改善換氣功能,提高血氧飽和度。
2.2 氣管切開的護理
2.2.1 隨時備好呼吸機,一旦需要馬上可以使用。
2.2.2 隨時吸痰,氣管切開后咳嗽排痰困難,應隨時清除氣管中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
2.2.3 充分濕化,氣管切開的患者,因失去濕化功能,容易產生氣道阻塞、肺不張和繼發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常采用的濕化方法:①間歇濕化;②持續濕化。
2.2.4 預防局部感染 氣管套管每日清潔2-3次,氣管周圍紗布保持清潔干燥,每日更換,經常檢查創口周圍皮膚有無感染或濕疹。
2.3 氧療護理 持續給氧,氧流量視情況調整,濕化瓶內濕化液常用蒸餾水或生理鹽水,每日更換1次[2]。
2.4 無創血氧飽和度監測 用脈搏血氧定量法測血氧飽和度SPO2,如發現SPO2下降,首先檢查傳感器是否松動,低于90%,開大氧流量,抽動脈血作血氣分析監測,通過SPO2監測避免根據患者癥狀來調整氧流量的盲目性,做到有效給氧。
2.5 有效排痰
2.5.1 引流 定時翻身,不僅讓病人感到舒服,而且能防止氣道內分泌物潴留。在脊柱穩定和患者能承受的情況下,采用側臥位或仰臥位,將頭部抬高或降低,通過重力作用將肺中、下段的分泌物引流出來。
2.5.2 胸部物理治療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2-3h翻身扣背一次,翻身前吸凈口鼻腔分泌物,防止誤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
2.5.3 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地咳嗽排痰 囑患者咳嗽、深呼吸,呼吸約2/3,重復多次。患者無力咳出痰液時,用雙手壓近患者的下胸部與上腹部,囑患者用力咳嗽,膈肌反彈的力量增強,有助排痰。
2.5.4 把握正確吸痰時機和方法 患者無力咳嗽或咳嗽反射減弱、消失,采取以上方法仍不能有效排痰,立即給予吸痰。方法:慢慢將吸痰管插入口腔或鼻腔,待吸痰管到達一定深度,向上提取,慢慢轉動吸引,遇有分泌物處稍停留,避免將痰液下推。
2.6 充分濕化氣道
2.6.1 超聲霧化吸入 生理鹽水20ml加糜蛋白酶4000u加慶大霉素8萬u加地塞米松5㎎,2-3次∕d吸入,使藥液緩慢地沉降于支氣管和肺泡,達到局部治療作用。
2.6.2 氧氣濕化與溫化 常規濕化的氧氣,患者長時間吸入,易出現氣道干燥、痰液粘稠、氣道阻塞。氧氣加溫至50℃濕化,患者吸入后達到濕化氣道稀釋痰液的作用。
3 呼吸功能訓練[3]
3.1 心理護理 患者嚴重傷殘,產生悲觀情緒,對疾病缺乏治療信心,多于患者溝通交流,耐心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3.2 協助咳嗽 協助患者咳嗽促進胸廓運動,清潔氣道。囑其咳嗽時將自己的手放在劍突下,快速向內向上加壓,借助此力量促使腹肌收縮,增加咳嗽的力量。
3.3 鍛練膈肌 教會患者一些特殊的呼吸方法,讓各部分肺都能得到適當通氣。從緩慢放松的膈式呼吸開始,逐漸過度到用手法將一定阻力施加于患者膈肌之上的呼吸方式。
3.4 腹式呼吸的訓練 視患者情況可取臥位或半臥位,護士協助患者將一手放在上腹部劍突下,感覺橫膈和腹部的活動,另一手放在胸部感覺上胸及輔助呼吸肌的活動。
4 總結
本組病例中,對21例患者監測訓練前、后的肺活量(vc)、最大通氣量(mvv),比較顯示,呼吸功能訓練后肺功能的肺活量(vc)、最大通氣量(mvv)指標與呼吸功能訓練前相比有一定程度提高。科學的呼吸道護理及呼吸功能訓練,可預防和減少呼吸系統的感染及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結果:經過全面、規范的護理,62位病人均未出現感染。
結論:對使用呼吸機的人工氣道病人進行全面、規范的護理,有利于減輕病人痛苦,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人工氣道病人呼吸機氣道護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39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301-01
人工氣道是把導管從上呼吸道或者直接置入氣管,為了保證氣道通暢的氣體通道,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是最常見的人工氣道。人工氣道有助于引流、機械通氣和治療肺部疾病,也是搶救病危患者時維持其肺部功能的重要方法[1]。但是人工氣道會損傷氣道,誘發氣道感染,因此提高人工氣道病人氣道護理的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院對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2例使用呼吸機的人工氣道病人進行全面的護理,并對其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使用呼吸機的人工氣道病人6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病人的年齡在24-73歲,平均年齡為44.3歲;使用呼吸機時間最長的為15天,最短為2天,平均時間為5.5天;氣管插管40例,氣管切開22例。其中重癥肺部感染5例,肺挫傷11例,呼吸衰竭4例,酒精中毒13例,腦出血和顱內血腫29例。
1.2護理方法。
1.2.1氣管插管的護理方法。
第一,在進行插管前必須要檢查氣囊,以免出現氣囊漏氣的現象,在給病人插管時,注意防止病人牙齒對氣囊產生損傷導致漏氣。
第二,成功插管后,將插管調整至合適的位置,放置牙墊后對氣囊進行緩慢的充氣,充氣至6mL左右,氣囊壓力控制在25mmHg,把氣管插管連接在呼吸機上,用寸帶對氣管導管和牙墊進行固定,也可使用繃帶綁定后在頭部繞一圈進行固定[2]。牙墊和氣管導管一定要固定好,避免其產生上下位移。在固定牙墊時一定要注意老年病人和煩躁病人的牙墊位置,防止老年病人出現固定不牢使牙墊移位至咽喉,導致口腔黏膜的壓傷;煩躁病人易出現牙墊移位促使病人咬合導管,不利于通氣。
第三,固定好牙墊和氣管插管后需測量插管的刻度,做好標記。經口氣管需測量氣管插管外口至病人門齒之間的距離,深度在22厘米左右。護士在交接時一定要注意插管刻度的記錄,以免插管滑入氣管,導致單側肺氣腫的出現。在給病人翻身和護理時,切忌過度牽拉氣管插管,以防止其移位和脫出。
第四,對氣囊進行非常規性的調整和放氣,因為在氣囊放氣后一小時內,氣囊會壓迫黏膜的毛細血管,并且很難恢復;在氣囊放氣后5分鐘,病人無法恢復局部血流;氣囊放氣會使危重病人出現肺泡通氣不足的現象[3]。定時放氣和充氣會使醫護人員忽視調整氣囊充氣容積和壓力,易產生氣囊壓力和充氣過高的現象。
1.2.2氣管切開的護理方法。
第一,使用寸帶系在病人的頸部,以能伸入1-2根手指的松緊為宜,以固定好氣管切開套管,防止其發生脫落。
第二,氣管切開套管需保持清潔的狀態,不允許有痰痂,保持切口周圍紗布墊的干燥和清潔,對氣管切開套管紗布墊進行更換,每天1-2次為宜,防止切口出現感染。
1.2.3人工氣管病人吸痰的護理。
第一,在給呼吸機通氣病人進行吸痰時,要注意規范方法,以提高吸痰的效果,抑制并發癥的發生。在進行氣道分泌物的吸引時,需鼓勵病人適當咳嗽,以利于深處分泌物的吸出;吸痰時間在10秒左右,在吸痰時要注意對病人缺氧耐受性的評估,在吸痰時,病人如出現心律異常,血氧飽和度下降等現象,則應立即停止,并接上呼吸機;吸痰前后可進行翻身和扣背,使痰液更易吸出。
第二,保持氣管濕化,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0℃左右,濕度在55%左右,濕化氣管的水溫在33℃左右,每天的耗水量不能低于250mL,可運用霧化吸入和間斷注入的方法進行氣道濕化[5]。
第三,對病人進行護理操作時一定要保持無菌的環境,吸痰器的連接管應每天更換,以免發生呼吸道清潔不夠出現感染,病人需每天做一次呼吸機管路的細菌培養,如有細菌,則需更換呼吸機管道。
1.2.4對呼吸機進行密切的監視,并對病人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
2結果
經過全面、規范的護理,62位病人均未出現感染,減輕了病人的痛苦,病人的滿意度較高,臨床效果顯著。
3討論
使用呼吸機的人工氣道病人一般體質較差,病情較嚴重且復雜多變,易出現各種并發癥。肺部聚集了大量的分泌物,長期使用呼吸機通氣容易使痰液結痂,從而阻塞氣管,進一步發展成肺部感染,因此對病人氣管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對其氣管的護理需對人工氣道管道加強固定、濕化工作和無菌、消毒的意識;掌握正確的吸痰操作方法,并對呼吸機管道進行規范的護理,密切監視呼吸機的運轉,對呼吸機的報警處理需及時、迅速;與此同時,加強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對病人進行心理安慰,對具體的護理操作手法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各步驟的目的并努力獲得病人的配合,以增強病人治療的信心;在操作過程中與病人進行交流,減輕病人的恐懼感,安撫意識清醒、煩躁的病人,使其情緒穩定,以利于病人的治療和康復。
總之,全面規范的護理從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出發,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其效果明顯,病人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錫嫻,黃曉瓊.使用呼吸機患者的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0(15):153-154
[2]沈曉玲,冷偉建.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12(25):112-113
醫院感染中,重癥監護病房呼吸道感染是其中一種,發病率長期居于首位。分析重癥監護病房呼吸道感染產生原因并對其進行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發生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患者100例,將其分為AB兩組,其中A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30~80歲,平均(52.32±2.56)歲;B組50例,男25例,女5例,年齡31~81歲,平均(53.46±2.12)歲。AB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過對比,其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醫護人員認真觀察A組患者生命體征,詳細記錄,完成臨床醫院交待的工作等。B組以A組為基礎,進行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對重癥監護病房環境進行管理:構建嚴格的管理制度,規定家屬探視時間,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濕潤與清新[1]。堅持無菌原則,護士操作前后洗手消毒,實施氣管切開護理常規,對重要環節進行消毒,按時重癥監護病房開展細菌學監測,發現病原菌后馬上進行處理。進入重癥監護病房的患者均需要開展細菌學監測,可疑患者應該隔天不間斷開展3次檢驗,詳細分析檢查結果,及時開展診斷、隔離與治療。②呼吸道護理:氣囊有無破壞氣道黏膜主要由患者氣囊壓力來決定。取最小漏氣技術進行充氣,待呼吸時聽診沒有發現氣囊附近漏氣即可停止,接著從氣囊中慢速度抽出0.12~0.13氣體,確保機械通氣達到最高吸氣時,氣囊四周均溢出少量氣體,但不會形成低壓報警現象。③吸痰護理:護士需要戴上無菌手套給患者吸痰,并且選擇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時為了預防黏膜被破壞,力度應保持輕微,及時吸痰不僅可以維持呼吸通暢,同時還能提高機械通氣治療效果。④翻身拍背護理:患者氣管插管后,為了使其呼吸通暢,避免呼吸道感染,護士需要適當拍背[2]。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時,護士可輕輕將患者翻身取側臥位,然后手指并攏保持杯狀,腕部適當放松,快速且有規律地輕扣患者背部,保持由上往下、從四周往中間的方向。⑤呼吸機管路護理:通常細菌主要寄居在呼吸機管路內,因此護士需要及時倒掉管道內冷凝液,為了避免形成倒流誤吸現象,冷凝液收集瓶需要安放在管路底部。按時更換消毒呼吸機,消除寄植感染環節,提高呼吸管路消毒效果,減少機械通氣時間。⑥口腔護理:為了預防病菌繁殖,降低誤吸發生率,護士需要及時對患者口腔內分泌物與異物進行處理,特別是重度昏迷的患者,更加需要開展口腔護理,機械通氣患者需要盡量開展鼻飼飲食,提高其營養,影響機體抵抗力。患者身體允許,可合適取頭高位,避免胃內容物反流[3]。口腔護理在人工氣道患者中應用作用很大,因此早晚需要進行1次,以口腔pH值選擇合適的口腔清洗液,pH值很大時,可應用2%~3%硼酸進行拭擦,pH值不高時,拭擦選擇2%碳酸氫鈉,pH值為中性時,拭擦使用1%~3%過氧化氫溶液,可避免因為口腔原菌逆流誘發呼吸道感染。
1.3統計學分析 全部數據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組間差別運用t檢驗,以P
2 結果
A組患者,發生呼吸道感染現象患者有20例,發生率為40%;B組患者中,發生呼吸到感染現象患者有2例,發生率為4%;對比AB兩組呼吸道感染情況可以發現,A組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其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感染發生率很大。專家指出,誘發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有3個:①手術:患者開展全麻術或將氣管插管以及切開,可使其咽喉部失去生理屏障,呼吸道生理預防功能被影響。此外,通氣管不僅粘附大量細菌,同時還屬于自胃往咽喉移行的通道。氣管插管破壞吞咽功能,口咽部分泌物會順著插管抵達聲門,并且淤 積和下漏在氣管導管氣囊附近,造成隱匿性吸入現象的產生,提高呼吸道感染機率。②機械通氣:機械通氣患者管道中會存在大量的冷凝液,容易被細菌污染。因為機械通氣可以產生封閉式環路,此時若呼吸機管路消毒與清潔不到位,容易導致呼吸管路被污染,因此形成呼吸道感染。③環境:重癥監護病房是醫院感染高發區,分布著大量細菌。加上抗生素普遍使用,細菌耐藥性越來越高,不利于臨床治療,同時誘發呼吸道感染。但是在重癥監護病房中進行護理干預,不斷提高醫護人員感染控制知識,貫徹執行重癥監護病房消毒隔離制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呼吸到感染出現機率,預防可對患者生命構成威脅的感染。
綜述,重癥監護病房呼吸道感染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很高,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發生率,避免危及患者生命的感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