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6 17:24: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聲樂訓練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1.1呼吸在聲樂中的重要性
聲樂的基本功,除了聲音技巧、歌唱語言、表現能力的嚴格訓練等,還需要學習視唱練耳、民族音樂、音樂史、音樂理論、鋼琴等必修基礎課程。對青年歌唱演員來說,決不要滿足于個人初步的點滴成就,更不應把歌唱視為輕而易舉的事,而應使自己具有較扎實較廣泛的基礎,這才有利于將來的發展。
“正確的聲樂,是呼吸、聲門、共鳴以及語言諸因素共同協調配合而成的。”也就是說,發聲要有:第一,動力部分——肺部控制呼吸的肌肉系統;第二,振動部分——聲門,也可以說是喉;第三,擴音部分——胸腔、氣管、咽和頭部諸腔體;第四,語言部分——舌、腭、牙、唇。這四個部分的聯合,組成了發聲機能。我們姑且把它們稱為發聲的四大要素吧!在這四大要素中,它們既是一個整體,同時又是可以單獨改變的。而這每一個因素的改變,又影響著整個發聲狀態。因此這四大要素,在其各自不同狀態下的互相組合,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發聲法。
聲樂的發聲體是長在人體內的生理器官,它不是樂器廠出產的成品,不經過訓練,就不可能成為一件優良樂器。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循序漸進的嚴格訓練,我們的發聲器官才能具有適應演唱各種風格、內容、形式的曲目的能力。好的演唱,除了聲音優美悅耳、感情真摯動人、語言形象準確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聲音技巧運用自如。一首音域寬、句式長、力度大、感情熾熱、強弱和音色變化大的歌曲,如果演唱者缺乏自如地運用聲音的能力,必然會破壞原作的完整性。即使演唱一首音域不大、句式不長、內容優美、曲式活潑的小曲,如果聲音缺乏訓練,也同樣不能很好地表達原作的內容。誠然,發聲技巧只是藝術表現的手段之一,但它在歌唱藝術中,卻具有獨特的作用。
西洋唱法可以吸取的一點就是它的發聲方法。經過一定時期的正確訓練,它可使人的聲音變得圓潤、洪亮、統一,有共鳴,能有“兩個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歌唱時高音不是刺耳的尖叫,低音也不是強壓硬“擠”,而是靠訓練有素的良好的技術方法自如地“唱”出來的,這種聲音是富有表現力的。
1.2發聲的基本原理
首先,人們通過口,鼻吸氣,使自己的肺葉充滿空氣,當人們呼氣時,由于聲帶閉合阻氣,使聲帶產生震動我們稱它為基音,這時的聲音力量小,音色也不好聽。只有經過身體的共鳴腔體的共振,才能產生自然優美而響亮的聲音。歌唱是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和共鳴器官協調,科學的運動。
呼吸器官主要包括:喉頭,會厭,聲帶等。喉頭也叫喉結,是重要的發聲器官,會厭是長在舌根與喉嚨之間的一塊半圓形的葉狀軟骨,它的作用是保護氣管與聲帶。聲帶是位于喉嚨中間的兩條白色韌帶,當人們吸氣時,聲門打開,聲帶自然分開;而當呼氣發聲時,聲帶自然閉合靠攏,成水平狀,氣息穿過兩條聲帶間的縫隙,使聲帶產生震動,產生了聲音。
共鳴器官包括:胸腔,口咽腔,鼻腔,竇腔等。歌唱時依賴人體的這些器官的共鳴作用來擴大,修飾,潤色聲音。
1.3聲樂訓練的基本技法
(1)堅持母音要純凈。
母音不純,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錯誤發聲的干擾所致,因為“錯誤的聲音的發出,必定伴隨著有錯誤的生理動作的原因”。堅持母音的純凈性,就是堅持發聲的正確性,也就是字正才能腔圓。
(2)先想好再唱。
“在發一個音之前,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賦予它適當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先想好了再唱”。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先形成正確的聲音概念,正確的發聲的條件發射,然后讓這些概念條件反射,自動地來調節,平衡人體的發聲器官來發聲和歌唱。聲樂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達到下意識的或半意識的自如歌唱。按吉利的話來說,每一個人的“說話和歌唱只是有聲音的思想;講話時沒有人想有意識地去擺弄嘴、舌和上顎的動作。他們自己會自動調節”。“從從一個母音過渡到下一個母音,重要的是從思想上去做。”“當思想的根據是正確的時候,生理部分就會以同樣的準確性,相應正確地反應和調節。我,首先是在思想上建立我的歌唱。”“完全必須預先在心理上想到所希望,或即將發出的母音。”
(3)保持聲音的連貫。
“當必須在同度音或某個音程上作母音變換時,為了避免口內形狀和聲音結構的任何突然和粗暴的改變,其動作必須是平穩的。”“也就是在口咽腔中,對每一個母音所進行的形狀變換是如此輕微,以致只要想到稍微改變一點點,就足以產生所需要的生理效果,這就是連貫地歌唱的秘訣。”
(4)音色變化。
“一個正確平衡的發聲機能能準確地教育著歌者本人,使他知道可以或不可以把自己的聲音''''開放''''、''''集中''''或''''關閉''''(變圓)到什么程度,而不至于成為喊叫。”美聲學派所需要的音色,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圓越好。理想的音色,應是歷代美聲學派大師所提倡的''''又明又暗''''。所謂的''''暗'''',實際是母音變暗,母音變圓(即唱a時帶點o等)這樣的母音變形就可以使聲音變得更為圓潤,寬厚,可以使聲音避免因過份明亮靠前而變得剛硬、尖銳、刺激,并使聲音具有天鵝絨般地柔和感覺而仍不失其明亮
(5)呼吸需要有彈性。
當完成下肋兩側擴張,小腹微向內收的呼吸動作后,腹部“不能有任何僵硬或不舒服的感覺而只是具有有彈性的柔韌的堅定。”而且“在我一開始歌唱的時候,我就把橫膈膜、肋骨及呼吸機能的一切動作,全都置之度外。”呼吸吸得過滿,腹部肌肉過份僵硬、缺乏彈性等弊病,必然會帶來喉部肌肉緊張、僵硬。
(6)音樂表演的適度感。
某些因強調語氣而做的柔和且又稍微延緩一些時值的“延緩重音”(Tenuto)。“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如果延續得太長,就會流于粗俗;如果太短,就會發揮不出其真正的表現力。”這種適度感,只能是歌唱家自己“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積累經驗,而獲得的一種藝術和美學的感覺。”
除此之外,人們還有咬字的氣官包括口腔,唇,齒,舌等。它們是我們演唱時表達感情,傳達歌曲內容的重要器官。
因此,對專業歌唱演員來說,基本功的訓練是極端重要的,而且一定要精益求精。
2大量學習中外聲樂文獻
在聲樂訓練中,有了扎實的基本功,就應該不斷擴大自己的演唱曲目,學習一定數量的音樂文獻。經典的中外音樂文獻都有一定的規格(內容、風格、速度、句法、段落、等藝術處理),學習、掌握、分析研究并演唱這些經典文獻中的規格,是學生在具備一定聲音技巧后必須十分重視和努力的。在接觸不同中外文獻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到不同時期不同聲樂品種、流派的藝術風格,掌握不同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更重要的,是在涉獵和演唱大量文獻中增長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
對于在校學生學習期間基本功訓練與聲樂文獻學習的關系,我認為,教師和學生重視基本功訓練是應該的,但決不能忽視對聲樂文獻的學習,這兩者皆不可偏廢。過于強調基本功,易養成重技術輕藝術的觀念,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練好發聲技術,是為藝術地表現歌曲內容服務的,并且通過演唱一些聲樂作品還可以促進基本功的提高。因此,基礎訓練與文獻學習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文獻的選擇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聲音條件和接受能力因人而異。教師在每個學期或學年的開始,都應在為每位學生制訂教學計劃時,選定適合該學員發展的各類曲目和曲目的數量(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作適當的調整)。如果每個學期或學年曲目學得太少,教師一味強調少而精,實際上就會妨礙學生的學習進度。所以,一定要重視曲目的數量。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每學期或每學年學習的曲目多一些。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量中求質的教學效果,反過來,有了質,量才會有意義。人們常說要提高質量這句話,可見質與量本來就是不可完全分離的,而是緊密相依的關系。
3在實踐中摸索正確的學習方法
聲樂是一門藝術,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原則和科學性。但人在歌唱時有關器官的活動,不能進行明確無誤的人體解剖,把發聲器官的活動規律弄得一清二楚。因此,聲樂學習也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尤其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現象,不斷發生新情況,如心理的、生理的、性格的、領悟能力的、文化素質的、學習態度以及師生關系等方面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影響學習進度。教師只能在“教中學”,不斷探索、鉆研出新的辦法,去適應新的情況,去解決新的問題。往往很多聲樂教學論著中寫在紙上的東西不能代替教學實踐,真理只能在實踐中經受考驗。因此,教師與學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例,共同摸索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從而使每個學生在學習期間都取得進步,獲得很大收獲。而學生除在課上直接接受教師指導并能較好完成課上作業外,教師也應該根據其能力,鼓勵學生在課下獨立自主地選擇一些自己喜愛且程度適宜的作品自學,或作為瀏覽曲目試唱。這樣做,既可擴大學生的視野,又可以加強其獨立處理作品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演唱作品及理解作品的水平得到較快提高。
4逐漸培養和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
藝術貴在獨創。一個優秀的歌唱者,必須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個性,具備區別于他人的獨特的演唱風格。因此,我們主張在理解和掌握中外聲樂文獻曲目規格的前提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及對作品的理解發揮個人的創造性,使演唱具有自己的風格。但這種創造性一定要在尊重作品原有規格的基礎上發揮。
同時,我們也鼓勵歌唱者之間互相學習,但不能提倡對別人的簡單模仿。應該在學習、借鑒前輩及他人藝術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和自身的條件、特點,培養和創造出自己的演唱風格來。
總之,“藝無止境”,聲樂學習也是學習一種藝術,同樣是沒有止境的。不管是學哪種唱法的,應該經常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郭健.美育期待:科學表述與具體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
[2]王如湘.聲樂教育的個性發展[J].云蘿學刊,2004,(5).
1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1.1呼吸在聲樂中的重要性
聲樂的基本功,除了聲音技巧、歌唱語言、表現能力的嚴格訓練等,還需要學習視唱練耳、民族音樂、音樂史、音樂理論、鋼琴等必修基礎課程。對青年歌唱演員來說,決不要滿足于個人初步的點滴成就,更不應把歌唱視為輕而易舉的事,而應使自己具有較扎實較廣泛的基礎,這才有利于將來的發展。
“正確的聲樂,是呼吸、聲門、共鳴以及語言諸因素共同協調配合而成的。”也就是說,發聲要有:第一,動力部分——肺部控制呼吸的肌肉系統;第二,振動部分——聲門,也可以說是喉;第三,擴音部分——胸腔、氣管、咽和頭部諸腔體;第四,語言部分——舌、腭、牙、唇。這四個部分的聯合,組成了發聲機能。我們姑且把它們稱為發聲的四大要素吧!在這四大要素中,它們既是一個整體,同時又是可以單獨改變的。而這每一個因素的改變,又影響著整個發聲狀態。因此這四大要素,在其各自不同狀態下的互相組合,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發聲法。
聲樂的發聲體是長在人體內的生理器官,它不是樂器廠出產的成品,不經過訓練,就不可能成為一件優良樂器。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循序漸進的嚴格訓練,我們的發聲器官才能具有適應演唱各種風格、內容、形式的曲目的能力。好的演唱,除了聲音優美悅耳、感情真摯動人、語言形象準確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聲音技巧運用自如。一首音域寬、句式長、力度大、感情熾熱、強弱和音色變化大的歌曲,如果演唱者缺乏自如地運用聲音的能力,必然會破壞原作的完整性。即使演唱一首音域不大、句式不長、內容優美、曲式活潑的小曲,如果聲音缺乏訓練,也同樣不能很好地表達原作的內容。誠然,發聲技巧只是藝術表現的手段之一,但它在歌唱藝術中,卻具有獨特的作用。
西洋唱法可以吸取的一點就是它的發聲方法。經過一定時期的正確訓練,它可使人的聲音變得圓潤、洪亮、統一,有共鳴,能有“兩個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歌唱時高音不是刺耳的尖叫,低音也不是強壓硬“擠”,而是靠訓練有素的良好的技術方法自如地“唱”出來的,這種聲音是富有表現力的。
1.2發聲的基本原理
首先,人們通過口,鼻吸氣,使自己的肺葉充滿空氣,當人們呼氣時,由于聲帶閉合阻氣,使聲帶產生震動我們稱它為基音,這時的聲音力量小,音色也不好聽。只有經過身體的共鳴腔體的共振,才能產生自然優美而響亮的聲音。歌唱是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和共鳴器官協調,科學的運動。
呼吸器官主要包括:喉頭,會厭,聲帶等。喉頭也叫喉結,是重要的發聲器官,會厭是長在舌根與喉嚨之間的一塊半圓形的葉狀軟骨,它的作用是保護氣管與聲帶。聲帶是位于喉嚨中間的兩條白色韌帶,當人們吸氣時,聲門打開,聲帶自然分開;而當呼氣發聲時,聲帶自然閉合靠攏,成水平狀,氣息穿過兩條聲帶間的縫隙,使聲帶產生震動,產生了聲音。
共鳴器官包括:胸腔,口咽腔,鼻腔,竇腔等。歌唱時依賴人體的這些器官的共鳴作用來擴大,修飾,潤色聲音。
1.3聲樂訓練的基本技法
(1)堅持母音要純凈。
母音不純,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錯誤發聲的干擾所致,因為“錯誤的聲音的發出,必定伴隨著有錯誤的生理動作的原因”。堅持母音的純凈性,就是堅持發聲的正確性,也就是字正才能腔圓。
(2)先想好再唱。
“在發一個音之前,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賦予它適當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先想好了再唱”。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先形成正確的聲音概念,正確的發聲的條件發射,然后讓這些概念條件反射,自動地來調節,平衡人體的發聲器官來發聲和歌唱。聲樂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達到下意識的或半意識的自如歌唱。按吉利的話來說,每一個人的“說話和歌唱只是有聲音的思想;講話時沒有人想有意識地去擺弄嘴、舌和上顎的動作。他們自己會自動調節”。“從從一個母音過渡到下一個母音,重要的是從思想上去做。”“當思想的根據是正確的時候,生理部分就會以同樣的準確性,相應正確地反應和調節。我,首先是在思想上建立我的歌唱。”“完全必須預先在心理上想到所希望,或即將發出的母音。”
(3)保持聲音的連貫。
“當必須在同度音或某個音程上作母音變換時,為了避免口內形狀和聲音結構的任何突然和粗暴的改變,其動作必須是平穩的。”“也就是在口咽腔中,對每一個母音所進行的形狀變換是如此輕微,以致只要想到稍微改變一點點,就足以產生所需要的生理效果,這就是連貫地歌唱的秘訣。”
(4)音色變化。
“一個正確平衡的發聲機能能準確地教育著歌者本人,使他知道可以或不可以把自己的聲音''''開放''''、''''集中''''或''''關閉''''(變圓)到什么程度,而不至于成為喊叫。”美聲學派所需要的音色,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圓越好。理想的音色,應是歷代美聲學派大師所提倡的''''又明又暗''''。所謂的''''暗'''',實際是母音變暗,母音變圓(即唱a時帶點o等)這樣的母音變形就可以使聲音變得更為圓潤,寬厚,可以使聲音避免因過份明亮靠前而變得剛硬、尖銳、刺激,并使聲音具有天鵝絨般地柔和感覺而仍不失其明亮
(5)呼吸需要有彈性。
當完成下肋兩側擴張,小腹微向內收的呼吸動作后,腹部“不能有任何僵硬或不舒服的感覺而只是具有有彈性的柔韌的堅定。”而且“在我一開始歌唱的時候,我就把橫膈膜、肋骨及呼吸機能的一切動作,全都置之度外。”呼吸吸得過滿,腹部肌肉過份僵硬、缺乏彈性等弊病,必然會帶來喉部肌肉緊張、僵硬。
(6)音樂表演的適度感。
某些因強調語氣而做的柔和且又稍微延緩一些時值的“延緩重音”(Tenuto)。“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如果延續得太長,就會流于粗俗;如果太短,就會發揮不出其真正的表現力。”這種適度感,只能是歌唱家自己“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積累經驗,而獲得的一種藝術和美學的感覺。”
除此之外,人們還有咬字的氣官包括口腔,唇,齒,舌等。它們是我們演唱時表達感情,傳達歌曲內容的重要器官。
因此,對專業歌唱演員來說,基本功的訓練是極端重要的,而且一定要精益求精。
2大量學習中外聲樂文獻
在聲樂訓練中,有了扎實的基本功,就應該不斷擴大自己的演唱曲目,學習一定數量的音樂文獻。經典的中外音樂文獻都有一定的規格(內容、風格、速度、句法、段落、等藝術處理),學習、掌握、分析研究并演唱這些經典文獻中的規格,是學生在具備一定聲音技巧后必須十分重視和努力的。在接觸不同中外文獻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到不同時期不同聲樂品種、流派的藝術風格,掌握不同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更重要的,是在涉獵和演唱大量文獻中增長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
對于在校學生學習期間基本功訓練與聲樂文獻學習的關系,我認為,教師和學生重視基本功訓練是應該的,但決不能忽視對聲樂文獻的學習,這兩者皆不可偏廢。過于強調基本功,易養成重技術輕藝術的觀念,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練好發聲技術,是為藝術地表現歌曲內容服務的,并且通過演唱一些聲樂作品還可以促進基本功的提高。因此,基礎訓練與文獻學習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文獻的選擇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聲音條件和接受能力因人而異。教師在每個學期或學年的開始,都應在為每位學生制訂教學計劃時,選定適合該學員發展的各類曲目和曲目的數量(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作適當的調整)。如果每個學期或學年曲目學得太少,教師一味強調少而精,實際上就會妨礙學生的學習進度。所以,一定要重視曲目的數量。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每學期或每學年學習的曲目多一些。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量中求質的教學效果,反過來,有了質,量才會有意義。人們常說要提高質量這句話,可見質與量本來就是不可完全分離的,而是緊密相依的關系。
3在實踐中摸索正確的學習方法
聲樂是一門藝術,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原則和科學性。但人在歌唱時有關器官的活動,不能進行明確無誤的人體解剖,把發聲器官的活動規律弄得一清二楚。因此,聲樂學習也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尤其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現象,不斷發生新情況,如心理的、生理的、性格的、領悟能力的、文化素質的、學習態度以及師生關系等方面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影響學習進度。教師只能在“教中學”,不斷探索、鉆研出新的辦法,去適應新的情況,去解決新的問題。往往很多聲樂教學論著中寫在紙上的東西不能代替教學實踐,真理只能在實踐中經受考驗。因此,教師與學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例,共同摸索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從而使每個學生在學習期間都取得進步,獲得很大收獲。而學生除在課上直接接受教師指導并能較好完成課上作業外,教師也應該根據其能力,鼓勵學生在課下獨立自主地選擇一些自己喜愛且程度適宜的作品自學,或作為瀏覽曲目試唱。這樣做,既可擴大學生的視野,又可以加強其獨立處理作品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演唱作品及理解作品的水平得到較快提高。
4逐漸培養和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
藝術貴在獨創。一個優秀的歌唱者,必須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個性,具備區別于他人的獨特的演唱風格。因此,我們主張在理解和掌握中外聲樂文獻曲目規格的前提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及對作品的理解發揮個人的創造性,使演唱具有自己的風格。但這種創造性一定要在尊重作品原有規格的基礎上發揮。
同時,我們也鼓勵歌唱者之間互相學習,但不能提倡對別人的簡單模仿。應該在學習、借鑒前輩及他人藝術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和自身的條件、特點,培養和創造出自己的演唱風格來。
總之,“藝無止境”,聲樂學習也是學習一種藝術,同樣是沒有止境的。不管是學哪種唱法的,應該經常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郭健.美育期待:科學表述與具體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
[2]王如湘.聲樂教育的個性發展[J].云蘿學刊,2004,(5).
混合聲是真聲和假聲的混合,它既有真聲的結實、明亮,又有假聲的柔和、圓潤和高位置。這種聲音上下自如統一,音色甜美明亮,給人以親切真實的美感。它不存在由于換聲而出現的音色不統一現象,又克服了真聲唱不上去,假聲唱不下來的困難,是當今普遍公認的一種科學的唱法。
人聲本來就有真聲(聲帶的全振)和假聲(聲帶的邊緣振動)兩個機能的存在,恰恰是這兩個機能的混合,我們才獲得了寬廣的音域,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語言所需要的范圍。
真聲和假聲兩者的混合聲音,其發聲狀態為:從低聲區開始就使聲帶邊緣變薄,摻入少量假聲,隨著聲音的上行,假聲成分逐漸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聲。中聲區真假聲相伴,混合共鳴較好。混合聲的音域統一連貫,無明顯的換聲區。這種聲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真聲不炸,假聲不虛,混在一起”。一般說來唱高音時假聲成分多些,頭腔共鳴就豐富,唱低音時真聲成分多些,胸腔共鳴成分就越多。這種混聲的發聲是充分運用共鳴器官來配合聲帶振動變化為依據產生的混合共鳴。
混合聲具有明亮、清脆、流暢、甜美的聲音特點。由于它具有真聲色彩,比較接近我們的語言,容易吐字清楚,聲音上下貫通又比較方便,所以它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混合聲已被越來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采用。其實,在我國傳統戲曲、曲藝、民歌中,混合聲早已有應用,只不過由于各自有著不同的劇種風格、語言和地方欣賞習慣,所使用的真假聲比例不同而已。民族唱法的自然混合聲必須經過科學的訓練才能獲得,更是初學者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須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和耐心來雕琢的。所以在教學中,筆者把混合聲的訓練作為重點來教授。筆者根據多年的聲樂教學經驗,總結出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一、用“哼鳴”唱法訓練混合聲
哼鳴是初學者乃至學習有成者練聲的極好方法,是獲得聲音高位置的良好手段,有利于體驗頭腔共鳴和聲音靠前的效果。這種訓練非常必要又容易掌握,練習閉口哼鳴時要注意:
1.身體自然直立,胸部自然擴張,兩肩放松,吸進適量氣息并注意保持吸氣的姿勢,找呼吸支點。
2.嘴唇微閉,舌頭自然放平,舌尖輕靠著下牙根,下腭和頸部肌肉放松,上下牙稍分開不要咬緊。
3.哼唱時頜關節向上打開,鼻道打開,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上方,兩眉之間感到明顯振動,像擤鼻涕時的感覺,找哼鳴焦點,哼在“氣上”。不論音的高低,都始終保持這種高位置的感覺,這對上下聲區的統一很有益處。
高音開始的下行音階容易找到頭腔、鼻腔的共振感覺,一般說來下行音階要比上行音階容易些,氣息比較易于控制,聲音容易哼得連貫。音階下行第一個音較高,發聲器官的肌肉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隨著音高的降低,肌肉隨之逐漸放松,而逐漸放松比逐漸緊張要容易控制,初練時在自然聲區練習,不要哼高音,因為哼高音對初學者來說極易形成喉頭上提,造成聲音擠壓。哼鳴是哼出來的,不是唱出來的,聲音應無任何振動感。用深的呼吸支點,輕輕推出氣息,音量不大但很松弛,很集中。
練習哼鳴時,方法一定要正確,如若不正確,發出的聲音又緊又僵,帶出來的聲音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哼唱正確了,帶出來的聲音才會好。檢驗哼鳴的對錯,可以在哼鳴時看嘴巴能否隨便動作,而不影響聲音的進行,如若不影響,就說明方法對了。這樣,用哼鳴方法練唱時,嘴巴在做咬字動作和做表情動作時,就不會影響聲音。所以哼鳴練習對呼吸支點的體會和真假混合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用打開喉嚨喊嗓子的方法訓練混合聲
喊嗓子本是戲曲演員從祖輩沿襲下來的傳統練聲方法。它之所以能流傳那么久、那么廣,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這道理是有其科學性的。多年來筆者在教學中始終保留了“喊嗓子”的傳統。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喊嗓子決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扯著脖子喊叫”而是科學的訓練,它首先強調的是打開喉嚨,使其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然后由弱到強,由低到高地“喊”。簡單地說就是一句話:“打開喉嚨喊嗓子”。卡魯索的夫人在《卡魯索的一生》的書中寫到:“卡魯索常常對著鏡子練聲。他把口張得特別大,把舌頭伸得很長,像要給醫生檢查喉嚨那樣,然后發很尖銳而‘位置’很高的高音來做練習。”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曾說過:“打開喉嚨喊嗓子是最科學的發聲方法。”事實證明只有在最佳狀態下喊嗓子才能做到如下幾點。
1.打開喉嚨喊嗓子,使鼻腔張開,口腔中口蓋抬起,積極收縮成拱形,咽腔中會厭卷起,咽壁直立,喉頭放在深呼吸的自然位置,這樣發聲通道才能暢通無阻。在這條管道中喊嗓子,才能體會到這個管子不僅僅是一個肌肉組成的管子,它像銅管樂的金屬管道一樣堅實有力,只有這樣才能喊出金屬般的穿透力強的鏗鏘之聲。打開喉嚨喊嗓子,使口、鼻、咽、喉各器官張開,金屬般的通暢管道使歌者能獲得人體各個腔體的共鳴,聲音上下無阻,高高低低、強強弱弱,使真假聲混合得不露痕跡,使假聲不虛不空,中低聲區胸腔共鳴自然混著高位安放的頭腔共鳴,真聲區自然混著假聲,使真聲不白不橫,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虛實實、渾然一體。
2.打開喉嚨喊嗓子,使所謂“沒嗓子的變成好嗓子”。打開喉嚨形成“金屬管道”使演唱者越喊管道越通。音質、音量、音色也就會有明顯的改變。
三、u母音訓練混合聲
唱u母音時唇微閉成“撮口”,喉嚨打開放松,上下暢通好似一根管子,口腔形成膛大口小的共鳴箱,呼氣出聲引起頭腔、口腔、咽腔、胸腔的共振,容易找到混合共鳴的感覺。
唱u母音時,上唇要攏住,唇尖用力。如果攏不住,有的人還會出現上唇抖動,這不但會影響共鳴效果,使聲音不能到位,還會造成u母音的發音不純正。從高音開始的下行音階練習,比較容易找到高位置,體會到頭腔、口腔、咽腔、胸腔形成上下相通的共鳴的感覺。隨著音高的變化,要保持聲音的上下一致,做到“松”“通”“空”。
“松”是指聲音松弛,不擠不壓,喉嚨打開,放松,在深深的氣息的支持下,將聲音推出,圓潤、豐滿、渾厚。“通”是指聲音從下腹部(即丹田)涌出,至胸腔通過喉直達頭頂,上下如同一根管狀通道,上通下達,聲區統一,氣息流暢,音量不大卻有明顯的上下一體的振動感。“空”是指聲音的流動的空間感,“四不靠”即不蹭嗓子,沒有明顯的著力點。總之,練好u母音是打開頭腔共鳴,獲得高位置,打開喉嚨形成管道上下一致,真假混合聲的有力手段,是帶動其他母音練習的好辦法,可以說是發聲練習的“敲門磚”。
四、假聲位置混合母音訓練
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聲音要高位置的要求。最能體會高位置的聲音是假聲,唱假聲的時候,喉嚨一般都是打開的,松弛的,氣息也不僵,上下容易連成一條垂直的氣柱,所以聲音比較柔和圓潤,通暢統一,演唱也相當省力。根據假聲的特點和音色,可以在保持假聲演唱的狀態下把聲音放出來,以增加聲帶的張力,并摻入真聲成分,就會形成明亮圓潤的混合聲效果,同時音域也得到了擴展。
也可以這樣理解和體會,就是把假聲放大,變成明亮有力的聲音,但一定要在不改變假聲的歌唱狀態下發出聲音,使所有字都統一在假聲的位置上轉換。字的轉換動作要小,而且每個字都是在相同感覺下轉換的。同時也要與氣息配合好,保持氣息深度,否則聲音就會發虛,反而放不出聲音。注意假聲與呼吸的關系,使用假聲位置的練習,一般從上向下練為合適,因為高音容易找到假聲位置,從上向下,保持位置來帶聲音,一直唱到低音時仍然是假聲位置的感覺,加上氣息的配合,便能得到混合聲的效果。:
母音是語言和歌唱發音的主要因素,因此,唱好母音對于歌唱來說非常重要。聲樂訓練的母音是a、e、i、o、u,這些母音的發音有寬有窄,有暗有亮,位置有前有后。為了使歌唱的發音統一,音色統一,符合民族唱法的聲音要求,而且便于咬字,在教學中,筆者采用混合母音練聲收到明顯效果。
混合母音,也叫母音變形唱法,即在一個母音里混入一定量的另一個母音的成分,以達到使口腔內部的調節以適應某種發音的需要,而獲得高位置聲音的方法。如在a母音里混入適量的o母音,在i母音里混入適量u母音使喉、口、咽等腔體從橫轉向豎,從窄到內開。把兩個母音混為一個音,在發聲時,同時吸收了兩個母音的優點,彌補了發單個母音的不足,這樣可使喉頭逐漸放開,發聲管道豎起,聲音流暢,對真假混合聲的訓練非常有效。
實踐證明,用以上這套教學方法,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一段時間后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氣息暢通,音色明亮、圓潤,真假混合聲統一。只要不斷堅持科學的發聲訓練,不僅對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和技能有幫助,而且會對以后的歌唱藝術實踐大有裨益。真假混合聲的訓練,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艱苦而耐心細致的工作,仍有不少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本文謹以筆者多年來教學實踐中的感受就教于同仁,以期引起對此問題的充分關注和思考。
參考文獻:
[1]金鐵霖.《民族聲樂的學習與訓練》,黃河音像出版社.
[2]沈湘.《美聲區別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點》,中國音樂網.
在西歐歌唱藝術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很多優秀的聲樂大師就對歌唱發聲訓練提出過權威的見解。如美國維克托.亞歷山大.菲爾菲所著的《訓練歌聲》中就提到了嗓音練習的重要性,并列舉了各種嗓音教學法;弗.蘭皮爾蒂在《嗓音遺訓》中提出了元音發音初論,并以法則的形式重述練習歌唱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的要點;意大利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迦麗.庫琪在嗓音訓練方面的經驗之一就是把大部分時間專注于簡單的,慢的發聲練習中。在國內,李晉媛在《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中就提到了聲樂練習曲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聲樂教學目的起到良好的效果;周維民由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師喻宜萱、沈湘、郭淑珍及保加利亞著名聲樂專家的指導下,依照歌唱醫學基本原理,總結了十八字的“發聲三字經”,即氣息深、音位高、共鳴混、腔體開、喉結穩、下顎松;聯想到我國戲曲界對于如何發聲的問題也有類似的口訣:“頭頂虛空,兩肩放松,氣走丹田,全憑腰轉,唱要栓腰”等等。
根據國內外對歌唱發聲的研究動態來看,說明了發聲練習是培養歌唱者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礎訓練之一。它是歌唱者的發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并器官在合乎自然生理規律的狀態下,通過科學正確的指導,糾正錯誤的發聲方法和不良習慣,確立正確的發聲方法,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歌唱發聲練習的意義,簡要地說,就是調整鞏固科學的發聲狀態,把良好的歌唱狀態保持到歌唱中去,使學唱歌的人把普通的聲帶磨練成能發出優美動聽、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學方法的及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來,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發聲練習的基本作用
1.改善音質;
2.擴展音域;
3.調節音響;
4.豐富音色;
(二).發聲練習曲的基本類型
1.連音練習
2.頓音練習
3.母音練習
4.力度控制練習
5.帶詞練習
(三).發聲訓練的基本方法
1.歌唱發聲的姿勢和要求;
2.發聲訓練的三個階段:
a.自然聲區的練習;
b.在鞏固自然聲區的基礎上擴大音域;
c.進一步擴大音域,練唱較復雜的練習;
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論文寫作的目的,主要是通過科學正確的發聲訓練,糾正錯誤的發聲方法和不良習慣,確立正確的發聲方法,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1.研究步驟
(1)依據論文參考題目查閱資料
(2)根據對收集到的資料的閱讀,構思論文提綱寫出開題報告
(3)根據選定的論文題目繼續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
(4)進行論文撰寫
2.研究方法及主要措施
(1)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及前人寫的相關文獻
(2)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及文獻
(3)與同學相互討論
(4)請教論文指導老師(或走訪專家)
3.進度安排
(1)11月查詢相關資料
(2)11月28日確定研究方向,繼續在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
(3)12月開題報告并作好開題答辯準備
(4)2006年1月開始正文的寫作(草稿)
(5)2006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檢查
(6)2006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2006年5月準備參加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科學練聲》甄立夫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2]《怎樣練習歌唱》湯雪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1月
[3]《聲樂學基礎》石惟正著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
[4]《沈湘聲樂教學藝術》李晉媛著華東出版社2003年
花腔是一種裝飾性、華彩性很強的聲樂演唱技法,具有高度技巧和豐富的表現力。大約在十六世紀中葉,歐洲就已經出現了裝飾性唱法的音樂風格,后來逐步發展成為具有高度技巧的“花腔”;十七世紀末的閹人歌唱把這種聲樂炫技推上頂峰;我國傳統音樂中也有關于“花腔”的記載,多見于戲曲或民間歌曲中。隨著中外文化交流,西方聲樂藝術于十九世紀傳入中國,花腔的演唱風格也隨之播下種子。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尚德義曾嘗試過花腔歌曲的創作,但其處女作《飛翔吧,祖國的雄鷹》由于種種干擾而夭折;1971年由尚德義作曲、王悼作詞的《千年的鐵樹開了花》發表并由著名花腔歌唱家孫家馨首唱,引起了強烈反響,奠定了花腔藝術的地位;之后,尚德義又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花腔藝術作品。其他作曲家如白成仁、施光南、陸在易、姜一民、劉聰、徐景新和胡廷江等也都有成功的花腔藝術作品問世。近年胡庭江創作的《瑪依拉變奏曲》《青春舞曲》《青春小鳥》及2010年春節晚會上常思思演唱的《春天的芭蕾》等民族花腔作品為越來越多的觀眾接受和喜愛。花腔的運用不僅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創作和教學有很大推動作用,而且從發聲方法到演唱風格都有擴展,同時也提高了民族聲樂的藝術性和欣賞價值。因此,對民族聲樂中花腔藝術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越來越引起學界的關注。
一、研究現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有了對我國民族花腔的相關研究,但數量較少,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新世紀以來的十余年間。就文本資料來看,研究成果多在各大音樂院校的畢業論文及科教藝術期刊中。本文從花腔歌曲的創作、演唱處理、花腔技巧訓練與教學、花腔作品的美學價值等方面,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總結和梳理。
(一)花腔歌曲的創作
這方面的研究以對尚德義花腔藝術創作的研究最為突出。尚德義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他開創了花腔歌曲創作的先河,對歌曲創作和民族聲樂藝術發展有著深遠意義。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花腔歌曲的創作技法。陳朝霞和李燕的碩士論文中均對尚德義花腔創作技法進行了分析,指出他在創作中旋律的抒情性與舞蹈性、典型功能性和聲與傳統性終止式的巧妙運用、大膽創新的轉調和嚴謹和諧的曲式結構等方面,對西方創作手法有一定的借鑒和創新。蔡莉還對尚德義的轉調技法創作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從同主音轉調、等音轉調、遠關系轉調、羽徵調式的交替、平行大小調交替等方面進行分析。另外,也有對花腔歌曲創作的曲式進行研究的,如王瑋對胡廷江創作的《瑪依拉變奏曲》中變奏的具體元素進行分析,論述了花腔運用在多次變奏中的作用和意義。殷志華和張向俠也分別對《瑪依拉變奏曲》和《火把節的歡樂》從曲式結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
2、花腔歌曲創作的民族性
尚德義在歌曲創作方面的積極探索,實現了花腔與民族音調的完美結合,如濃郁哈薩克風情的《牧笛》、新疆維吾爾族風情的《七月的草原》、熱情歡快的彝族風格的《火把節的歡樂》、蒙古族長調特點的《小鳥飛來了》、藏族風格的《藏家姐妹踏歌來》等。王婭指出,尚德義在花腔歌曲創作中廣泛吸取了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及花腔因素,如蒙古族長調中的顫音、小跳音,評劇甩腔里的斷音、快速走音及跳音,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說唱音樂中的斷音以及民族器樂作品中的華彩旋律等,把這些花腔因素與特定地域的音調相結合,創造出了具有民族調式、和聲、旋法的花腔旋律。張亞麗論述了尚德義花腔歌曲的題材、音樂語言、演唱藝術、音樂審美中的“民族因素”,以及對我國傳統音樂中“散板”節奏的借鑒。彭根發在“尚德義教授作品音樂會”學術研討會上講到,他的花腔旋律“按照中華民族的調式、和聲、旋法創作出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花腔音樂,使他的花腔歌曲具有鮮明的個性。”王賀著重研究了各民族地區的典型節奏型和民族風格襯詞襯腔在尚德義花腔作品中的運用,并結合具體花腔歌曲的節奏型方面進行了實例地方性分析和探討。
3、虛詞、襯詞的運用
尚德義善于利用襯詞在花腔作品中表達內容和情感,他認為為了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不受歌詞的限制,“暫時地局部地離開歌詞,用‘啊’連音或頓音來表達歌詞所不能表達的情緒”,以使花腔有發揮的余地。李雪峰指出在《千年鐵樹開了花》中“以‘啊’唱出的大段花腔部分以四音模進手法,使激動的情緒層層遞進直至散板式的華彩長句出現,才使音樂的情緒真正達到了全曲的最”,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今年梅花開》則巧妙地運用東北民歌中的“啦啦調”襯詞。王文瀾指出尚德義花腔作品的無詞部分,有些是對原有詞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些則是對歌詞未盡之意的補充,在審美意境上這樣的拓展、深化和補充是必要的。
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如胡廷江的《瑪依拉變奏曲》中各句的句末字分別為“拉、家、下、花”,押 “a”韻,作曲家在變奏中增加的花腔部分巧妙地運用“啊”的開口音,使得歌曲在語言上無比和諧、連貫,一氣呵成,刻劃了瑪依拉活潑可愛的形象。楊英在對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藝術特色分析時,講到通過虛詞“嗚”和“啊”的運用,實現了“情與景、聲與情”的疊合。
(二)花腔歌曲的演唱
學界對花腔演唱的研究主要是對某一首或某幾首歌曲的分析上,這類研究針對性較強,多是從某首花腔歌曲的曲式、演唱風格或主要對華彩部分的分析與藝術處理等方面展開的。
1、花腔演唱的技巧與情感處理。如余惠承在對《七月的草原》討論時,把宋斌廷原詞和經過尚德義處理后加了花腔襯詞的歌詞以表格形式進行對比,認為用襯詞“啊”來形成華彩樂章,有利于演唱者的二度創作,使演唱者通過花腔技巧,展示美妙的音樂形象;還分析了具體各花腔部分演唱時的氣息要求和母音的情感表現的細膩處理[16]。殷志華對《瑪依拉變奏曲》從變奏曲式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尤其是每次變奏后長音處用音階的形式進行不同的加花處理,還強調了很多花腔女高音適當改變曲子節奏音型的演唱手法,豐富了旋律,使歌曲更加流暢、優美富有歌唱性[5]。楊明玉結合自己畢業音樂會的演唱進行了探討,指出在演唱《小鳥飛來了》這首歌的顫音時,不能用西歐演唱顫音的方法來套,而要借鑒極具蒙古地方特色的“諾古拉”顫音方法來唱,放松喉嚨和咽部,在富于彈性的氣息支持下,用咽部的顫動去唱,以及在處理這類花腔部分演唱過程中下顎、軟腭、舌根等部位的具體狀態。李燕探討了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演唱的“情調性”、 演唱情感的“真實性”、 演唱行腔的“流暢性”、 演唱與伴奏的“協調性”等問題。樊霄英在論文中通過分析多首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的演唱,比較中西花腔演唱技巧異同,得出了富有中國特色性的花腔演唱技巧,如倚音、顫音、跳音和快速音階、琶音等裝飾的演唱處理。
2、花腔的音色要求。還有的研究提到音色與花腔的關系,如羅靜和程萍都曾提到在演唱《春江花月夜》時,音色具有很強的形象性,這首歌曲的花腔部分需要一種自然純凈、古樸典雅而不失晶瑩透亮、輕盈飄逸的聲音音色來演繹。楊英對《春江花月夜》演唱中開頭結尾“簫的音色移植”、歌曲中間及部分“花腔吟唱琵琶音韻”、“漁歌唱晚”主題音樂的花腔處理等作了分析研究。
3、花腔演唱的人文素質要求。花腔演唱者不但要有過硬的技巧,還要注意人文修養的提高,才能真正完整地表現出花腔歌曲的內容和意境。程萍指出“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對演唱者的人文素質和演唱技巧都要求很高的作品。”
(三)花腔歌曲的訓練與教學
作為新穎別致的藝術風格,把花腔應用于民族聲樂中,不僅能豐富聲樂教學內容、發展和鞏固聲樂學習者的技能技巧、激發演唱者的歌唱欲望,而且還能豐富樂感、啟迪藝術創造思維,促進演唱者心態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提高聲樂演唱和教學的質量。因此,對花腔技巧本身的研究、花腔技巧的訓練以及花腔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等研究有現實意義。
楊d對西方花腔技法和我國傳統潤腔技法進行了比較研究,總結了兩者的異同與聯系,對目前民族聲樂花腔的行腔研究有一定指導意義。韋亦B指出了傳統音階練習方式對花腔訓練的局限性,提出選擇優秀花腔歌曲中有針對性的樂句和樂段作為練聲曲,加強連貫性、靈活性以及字聲結合訓練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沈金華、方露娜等也提出了具體花腔訓練方法,即柔軟性和圓連音的訓練、音階琶音的訓練、漸強與漸弱的訓練、跳音的訓練、顫音的訓練和其他裝飾音訓練等,并且給出了一定的訓練提示或訓練步驟。
(四)美學方面
這部分研究多針對某首花腔歌曲展開各部分及整體的賞析,尤其突出花腔部分所展現的意境美,或是從作曲家對花腔歌曲創作的美學思想等方面展開。
1、歌曲賞析。刁笑萌在《鳥兒在風中歌唱》美學研究中,提出花腔部分對表達凄涼之美的重要作用,認為華彩樂段“啊”部分是整首作品意境的點睛之處,花腔部分以富有裝飾性的變化曲調表現出快速靈巧的獨特色彩,運用了半音階下行的寫作手法將其鳥兒的憂傷、壓抑和嘆息的無助表現得活靈活現,這也正是作品獨特凄涼之美存在的原因,震撼心靈,無詞之韻唱出有詞之意,達到“此時無詞勝有詞”。王文瀾專門探討了花腔歌曲無詞部分的審美意境,華彩性花腔部分無論是跳躍性的節奏、重復模進、或是速度上漸快漸慢的處理手法,均恰當而豐富地表達了主題。對《春江花月夜》楊英分別從選材、創作題材、器樂化的人聲運用及民族化的鋼琴伴奏形象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賞析,認為它“將中西方的音樂元素和審美意識融會貫通,用聲樂藝術和高超西化的花腔演唱技巧詮釋中國古典名曲”。
2、美學思想。正如尚德義本人說,“我寫花腔,注重上口,講究發聲自然流暢,追求美的品質,不為花腔而花腔。”在尚德義教授作品音樂會學術研討會上,張小平評價說“其美學價值在于對音樂本身純粹性的探索,反映了作曲家純樸的美學觀念。”買巖萍、賽音等在論文中從題材選擇的境界追求、藝術風格的境界追求、歌詞選擇上的境界追求、旋律美的境界追求、鋼琴伴奏的境界追求等方面論述了尚德義歌曲創作的美學思想。
二、研究評述
總體來看,目前學界對我國民族花腔藝術的研究較為重視,涉及到了花腔藝術的各主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這與花腔藝術在我國民族聲樂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分不開的,但有些方面還有待于更進一步的深入和探討。
在花腔歌曲創作方面,多集中在作曲家尚德義的花腔創作上,對其他作曲家的花腔創作涉獵較少;而且多是從尚德義花腔歌曲的創作成就及創作特點方面論述的,如創作特點多以民族題材、時代特點、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民族風格與西洋技法的統一等方面展開,而非對花腔本身創作特點的具體論述。只有李雪峰以尚德義藝術作品的花腔部分創作特點為題,專門對四首花腔藝術歌曲的花腔部分進行了分析論述,但較為簡略,總體來說文中所論述的是花腔的運用在歌曲表現中的作用,也并非是真正的“花腔創作特點”。總之,此類研究多是“尚德義”角度而非“花腔”角度著手展開的。
在花腔歌曲演唱方面,這類研究大多是先對整首花腔歌曲曲式結構或風格進行分析,之后專門針對花腔部分的演唱分析;也有分段落或部分進行論述的,有的則具體到小節,具體到個別音的演唱處理,多為咬字吐字、情感、氣息等演唱經驗或演唱提示。這些研究對我國民族花腔聲樂演唱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這類研究缺乏系統總結,涉獵范圍較小。另外對花腔本身的特點及發聲過程中各腔體和全身肌肉運動狀態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在花腔歌曲教學與訓練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其中韋亦B的研究主要論述了尚德義的花腔歌曲創作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作用與貢獻;涉及民族花腔訓練方法的也僅有兩篇,都提倡對聲音柔軟性、跳音、裝飾音、節奏、力度等方面的訓練。對于教師如何根據學生不同的聲音特點,進行民族花腔訓練,對以往教學經驗成敗的總結,以及學生學習花腔過程的體會和心得等方面討論相對較少。此外,花腔的教學與訓練是花腔藝術在我國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重要環節,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有較大促進作用,這方面研究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在花腔美學特征方面,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多是對整首歌曲或無詞部分的審美剖析,旋律、鋼琴伴奏的審美意蘊,作曲家花腔歌曲創作的美學思想等方面展開的,對于與之相關的心理學、形態分析學以及對它的藝術功能、使用功能等美學方面的研究相對缺乏。
綜上所述,作為一門特色藝術種類,花腔的應用在我國民族聲樂中已取得了較大發展,學界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對除尚德義以外的其他作曲家花腔創作研究、花腔與我國民歌或民間音樂的具體結合方式,以及對我國花腔歌曲演唱處理方面的系統總結等方面還有待于完善。為進一步加強花腔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和藝術價值,還需在多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和補充,如花腔被普遍認為是“舶來”的藝術,但它如何被我國聲樂界及大眾接受和喜愛,是怎樣的傳播和接受過程,有哪些決定性因素;西方花腔與我國本土花腔有哪些本質的區別,民族聲樂中花腔藝術本身的特點;花腔之所以能夠與我國民族聲樂結合、運用和發展,其時代背景和社會心理以及人們審美價值取向的變化,以及花腔在我國民族聲樂中未來的發展趨勢等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
參考文獻:
1.陳朝霞《尚德義花腔歌曲創作特征及演唱研究》,2006年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
2.李燕《尚德義花腔歌曲創作與演唱研究》, 2008年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碩士論文。
3.蔡莉《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演唱研究》,2007年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4.王瑋《論音樂作品的變奏意義――以為例》,《絲竹》2009年第1期。
5.殷志華《且把舊貌換新顏――析》,《大舞臺》2010年第7期。
6.張向俠《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花腔女高音歌曲──》,《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7.王婭《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創作及演唱探究》,《藝術探索》2010年第3期。
8.張亞麗《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中的“民族因素”研究》,2009年西南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
9.文明《樂象中華精神魂牽西北大地――尚德義教授作品音樂會學術研討會》,《人民音樂》2002年第8期。
10.王賀《尚德義音樂創作中民族因素的應用》,《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 年第6期。
11.王賀《論民族音樂素材與中國作曲技法在尚德義音樂創作中的運用》,《樂府新聲》2009年第2期。
12.尚德義《我創作花腔歌曲的一些體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
13.李雪峰《具有中國特色的花腔藝術――論述尚德義藝術歌曲之花腔部分的創作特點》,《科教文匯》2006年第1期。
14.王文瀾《美,在這里升華――尚德樂藝術歌曲之無詞部分的審美意蘊淺析》,《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4第1期。
15.楊英《聲樂隨想曲的藝術特色分析》,《民族藝術研究》 2008年6期。
16.余惠承《演唱分析與處理》,《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2期。
17.楊明玉《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演唱的體會與探析――以歌曲的演唱為例》,2008年福建師大藝術碩士論文。
18.樊霄英《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的創作及演唱分析》,2007年河南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
19.羅靜《聲樂隨想曲演唱分析》,《歌海》2009年第6期。
20.程萍《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聲樂作品――聲樂隨想曲的藝術表現》,《東方藝術》2005年第20期。
21.楊d《花腔技法與潤腔技法關系初考》,《音樂探索》2006年第6期。
22.韋亦B《尚德義花腔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人民音樂》2008年第4期。
23.沈金華 劉冬《談民族聲樂教學中花腔女高音的訓練》,《中國校外教育》2009年第12期。
24.方露娜《高屋建瓴的聲樂藝術――談花腔技巧的藝術特色及訓練》,《藝術教育》2006年第12期。)
25.刁笑萌《藝術歌曲的審美意境》,《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26.王文瀾《作曲家尚德義訪談錄》,《蘭州》2002年第5期。
優化聲樂研究生教學的目標和內容1.區分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目前高師聲樂研究生分為學術碩士、教育碩士、藝術碩士三種,筆者認為不管哪種都要遵循聲樂教學規律,培養的方向要因人而異,培養目標因不同層次需要而不同。有的學生在歌唱表演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賦,可以作為專業型的人才來培養;有的學生聲樂條件一般,但是樂感和素質尚可,可作為學術型的人才來培養。藝術碩士要注重藝術實踐,音樂會的演唱要出色;學術碩士要注重論文寫作,提升學術水平;教育碩士要注重師范功能。2.聲樂教學內容要多元化。高師和綜合大學培養的聲樂研究生應該在一專多能的基礎上思考并總結聲樂演唱及教學的規律、理論并加以傳承。在聲樂技能技巧方面,高師的學生比不上專業院校的聲樂演唱專業的學生,但是作為以師資培養為目標的高師聲樂教學,追求的不是演唱高難度的聲樂作品,而是追求掌握科學的演唱方法,作品的涉獵范圍能夠廣而全。在研究生的技能訓練方面,高師的聲樂碩士除了聲樂技能外,還應具備一定的伴奏能力,可以在培養方案中加入鋼琴課,或者鋼琴伴奏課;研究生的英語沒有涵蓋專業術語,很多研究生看不懂專業的英語文獻,可以在研究生的英語中開設專業英語術語課程。另外,建議開設心理訓練等方面的課程,通過心理暗示來幫助學生在表演上、教學上起到更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加強學生的教學能力和提高文化素養也是極為重要的,建議在課程培養方案中加入聲樂教學法、教學理論,甚至是中文課、哲學課、美學課等文、史、哲的課程,使得研究生的知識層面要高于本科生。還應該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讓他們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反思問題,通過知識的積累和不斷的實踐,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生的培養還應該考慮市場需求,為當地的經濟和文化建設培養所需人才,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3.聲樂教學質量要提高。在研究生階段,學術碩士一般開一場音樂會,藝術碩士開兩場。畢業音樂會要求學生的演唱風格要多樣化,不能只有一種類型,應展示出對不同風格作品的駕馭能力。美聲唱法的學生應演唱意大利語、德語、法語歌曲和中國民歌,民族唱法的學生應演唱戲曲和地方小調。音樂會應該有一定的規格,應注重學生歌唱藝術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樂感,而不是純粹的技術。對美聲唱法的學生應加強語言訓練,讓他們深層次地學習意大利語、德語和法語,而不只是注重語音訓練。這樣學生才能真切理解歌詞的意思,舞臺上準確地表達作品,在交流的時候更加自然。民族唱法的學生要求更多地繼承傳統和創新,努力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聲樂文化,并在唱法與作品上進行大膽的嘗試與創新。研究生的專業課可以用聲樂理論的教學和研討性的教學來補充簡單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知識單一、視野狹窄的情況。4.搞好聲樂研究生的藝德、師德教育。藝術碩士畢業后主要去文藝團體當演員,文學碩士和教育碩士畢業后主要是入校當老師。作為一名藝術家只有具備優秀的藝德,才能被廣大人民的喜愛,才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作為一名教師,優秀的師德是立身之本。很多的文藝團體、院校采取以老帶新的做法,引導新人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但是這都是研究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才開始的。如果在研究生期間就開展師德教育,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研究生走上工作崗位上的不適,減少工作中出現問題的幾率。
一、聲樂教育學的定義、內容和培養目標
1.定義
“聲樂教育學是研究和闡明聲樂教育的結構、過程、原則、方式等規律的科學。’‘聲樂教育學是聲樂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聲樂學是音樂學的分支。是研究、解釋所有與聲樂相關的知識的一門學科。根據教育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去研究聲樂的教育規律.揭示聲樂教育的本質及特征,使之科學化、系統化、理論化。聲樂教育學隸屬于音樂教育學范疇,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
2。學科內容
聲樂教育學的內容包括聲樂生理教育、聲樂心理教育、聲樂表演教育、聲樂審美教育、聲樂文化教育、聲樂教育文化和聲樂教學法等。“在探討聲樂教育學的理論構建時,我們還應從聲樂文化的整體中去認識聲樂教育的特殊性。’’⑦
3.“聲樂教育”和“聲樂教育學”的聯系與區別
“聲樂教育”是指與演唱教學有關的一切行為的總和。廣義的聲樂教育包括所有學校的聲樂教學,也包括社會上。如社區、文化宮、單位、群眾藝術館、聲樂培訓班舉行的各種聲樂教學和培訓。狹義的聲樂教育僅指學校的聲樂教學。“聲樂教育學”是指研究如何進行聲樂教學的一門專業學科.目的是培養具有聲樂教學能力的教師或從事聲樂教學的專門人才。
4_“聲樂教學”與“聲樂教育學”的聯系與區別
“聲樂教學”是指進行演唱教學的行為,或指代一種職業,如,“劉老師是搞聲樂教學的”就是指職業。“聲樂教育學”是一門專業或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聲樂教育過程的總和,聲樂教學是聲樂教育學的一個子項。
二、當前我國在聲樂教學人才培養專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1.培養聲樂教學^才的專業概念不準確
目前我國各高校的聲樂教育層次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兩種。音樂院校和師范類高校里本科的表演專業都設有“聲樂”或“聲樂表演”或“聲樂演唱”,目的是培養歌唱演員。另外。各高校的音樂教育本科都開設有聲樂大課,個別學校開設聲樂教學法.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聲樂教學水平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在碩士研究生層次中有表演專業“聲樂”或“聲樂表演”等,如中央音樂學院等校.目的是培養歌唱演員;再就是我國目前唯一培養聲樂教學專門人才的專業——“聲樂教學與研究”或“聲樂演唱與教學”等.如武漢音樂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校。
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目的是進行聲樂教學,但“聲樂教學”多指教學的一種行為,聲樂教學多指職業,代替專業名稱在含義上有點偏頗。培養聲樂教學人才達到授以“聲樂教學”的能力.課程內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課技能的訓練,理論知識有聲樂生理教育、聲樂心理教育、聲樂表演教育、聲樂審美教育、聲樂文化教育、聲樂教育文化、聲樂教學法,以及文化知識、品德修養、教育學知識等等。“聲樂教學”這一名詞無法表達該專業如此龐大的學科內容。所以,用“聲樂教學”來指代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專業名稱不妥帖。筆者認為培養聲樂教學專門人才的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名稱.如用“聲樂教育學”就更為貼切。
幺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的教學內容不夠健全,特別是聲樂理論教學欠缺
現今.我國的聲樂教育達到了快速的發展。聲樂教學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由于聲樂教學是門新的專業,許多聲樂教學經驗和理論還沒有被整理真正應用于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學科理論中,理論課程仍不夠健全和完善,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本科層次上教學內容大都還囿于一對一的聲樂演唱課的單一模式,課程設置上重技能輕理論現象較為嚴重。從國家“聲樂教育”最高層次的“聲樂教學”方向的碩士生培養情況來看。如。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O5級“聲樂演唱與教學法”碩士研究生課程有:聲樂演唱、論文寫作、音樂會、歌曲鋼琴伴奏、中西方聲樂發展簡史、聲樂教學法、作品分析、美學文藝學、西方歌劇鑒賞、中外作品演唱鑒賞、歌劇重唱訓練、西方文學史(根據《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南京藝術學院“聲樂表演及教學研究”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根據本校O5級使用的《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培養方案及課程設t)2oo3年版):藝術美學、學位論文寫作、聲樂演唱及教學研究、音樂美學、聲樂藝術史、專著導讀與研究、音樂分析、音樂文獻檢索及利用、音樂心理學、音樂表演美學、歌劇藝術研究、中國音樂文化、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音樂教育學、自由作曲、數字錄音技術。以上兩所學校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上都有較長的辦學歷史.在我國其學科發展都較為完善.課程設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規,具有典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專業的教學還沒有上升到“聲樂教育學”的學科理論高度.教學內容沒有含蓋聲樂生理教育、聲樂心理教育、聲樂表演教育、聲樂審美教育等。
可見.我們目前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課程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階段的教學中單一的聲樂技能小課充當著主要角色.研究生階段的教學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和完整性的“聲樂教育學”學科理論。這說明我們在培養聲樂教學人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三、建立聲樂教育學的可能性
1.我圈的聲樂教育得到了憾毛的發展
20世紀初隨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聲樂教育也與此誕生。在近1oo年的聲樂教育歷史中,通過一代代聲樂教育者的努力。聲樂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特別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根據教育部體衛藝教司統計,截止2004年止。全國設立音樂專業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大大小小的音樂院系不下900多個,其中,以聲樂學生的人數最多。”‘確§著音樂專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聲樂教師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國設置招收音樂學碩士的高等院校達到65所。其中招收“聲樂碩士”的高校有62所。在這62所招收“聲樂碩士”的院校中涉及到“聲樂教學”的有30所”。
2聲樂理論建設成果斐然
隨著我國聲樂藝術和聲樂教育事業的大力發展,近些年來大量聲樂教學理論著作和論文出版發行。比如,余篤剛編著的《聲樂藝術美學》,范曉峰編著的《聲樂美學導論》,李維渤的《西洋聲樂發展概略》,李曉貳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李維渤選譯的《訓練歌聲》,作者[美]維克托·亞力山大-菲爾茲,劉朗主編的《聲樂教育手冊》,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編著的《聲樂教學論》,尚家驤的《歐洲聲樂發展史》,《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文庫》中石惟正的《聲樂學基礎》、鄒長海的《聲樂藝術心理學》、還有《西方聲樂藝術史》等等,這些對聲樂教學理論的完善和課程的建設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聲樂教育學的理論建設準備了較為充足的基礎。
3.聲樂藝術和聲樂教學呈現多元化態勢
聲樂藝術積淀了人類燦爛的文化,當今世界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精彩紛呈。人們對聲樂演唱藝術的審美趨向多元化。這些都為學校的聲樂教育提供了更為寬廣的領域,也為學校的聲樂教育提出了具有時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我們的聲樂教育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形式,近些年來我國在民族聲樂教學和西洋美聲唱法教學上均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這些演唱和教學實踐上的成果都豐富了聲樂教育學的學科體系,為聲樂教育學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聲樂教育學的意義
1.培培養聲樂教學人才專業一個科學的專業名稱
長期以來我們沒有搞清聲樂教學人才培養這一專業的概念,把聲樂教學人才的培養和聲樂演唱人才的培養混為一談.
一、整體的教學理念
民族聲樂發展到今天,在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聲技術的基礎訓練始終貫徹于整個聲樂人才培養之中。聲樂作品演唱的練習同發聲技術的訓練,始終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隨的,這在當今的高校音樂教育中是普遍現象。
在聲樂基礎訓練階段,指導者首先應把握一個宏觀的、綜合的聲樂培養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識的培養,歌唱腔體的訓練,科學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練習,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狀態下進行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解決發聲技術上哪一環節的問題,比如,胸腔、口腔和頭腔、喉頭、聲帶和嘴巴的放松、打開等,都是在指導者的引導、啟發下進行的。學習者憑借當時的理解,再通過完成發聲技術訓練,從中領悟到某些“感覺”,隨后經過去粗取精,反復做同一條練習,去捕捉當時認為是正確的“感覺”,同時牢牢記住那種“感覺”,然后把那種“感覺”用于聲樂作品練習的演唱之中。這里說的實際上是聲樂人才培養當中,訓練內容中的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實上任何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和練習,任何一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都不可能是單一的,這些都是知識的相互作用,發聲器官的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的結果。聲樂的學習,特別是在發聲技術的訓練中,一個知識點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條發聲技術的練習,無論是站在學習者領悟的角度,還是站在指導者評判的角度,都應該從多角度用綜合的、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處理,這樣發聲技術的訓練才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技能的學習與訓練中,真可謂是“牽一發,動全身”。
二、練習作品選擇與訓練過程中的評價
在聲樂的基礎訓練中,始終應該用綜合的、科學的和發展的觀點,視學習者情況,考慮先從哪一方面入手對其進行訓練,技術上應先解決什么問題,這樣才能給學習者選擇適合其程度的發聲練習和歌曲作品來進行練習,這在訓練當中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把握的標準,并不能僅依據學習者聲樂學習時間的長短,也不能只參照很多聲樂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學校教育中學制的高低年級所指定的相應程度的參考曲目為依據。這些做法無論是對于發聲訓練的專業要求,還是對于聲樂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都是不夠科學的,有時甚至是有沖突的。給學習者選擇哪一方面的練習曲,選擇什么樣程度的歌曲作為練習曲,要著重考慮學習者的天資、專業修養和專業素質,歌曲練習同時還應兼顧學習者的文化修養。諸如學習者當時所能達到的音域范圍,所能把握的音準、節奏程度以及學習者當時的歌唱能力等。這些因素無論是在發聲技術訓練中,還是在演唱歌曲練習中,都將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領悟和完成的質量。一般來說,選擇適合學習者程度的練聲曲,首先要使學習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發聲練習時無太多的技術負擔,這樣就容易在完成發聲練習的過程中,領悟到所需要的那種“感覺”,再經過幾次反復練習,也容易記住那種“感覺”。如果選擇的歌曲技術上也是如此,文學程度上也適中,學習者就很容易把在發聲訓練中獲得的“感覺”運用到歌唱練習當中。反之,是很難獲得這種效果的。如果選擇的練聲曲難度過大,學習者在技術上完成不了,就很難領悟某種“感覺”,即使有了那種“感覺”,多數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難把那種“感覺”記住。而且,在聲樂訓練中,如果讓學習者在發聲練習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術上勝任不了的練聲曲和歌曲,是會出現很多問題的。目前部分藝術院校,在聲樂的訓練、聲樂人才的培養方面,除了宏觀上依據年級的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外,對某一位學生的具體指導和培養方案,還是交給指導教師去獨立完成。實際上,對聲樂學習者個體而言,其訓練方法、培養方案基本上完全由聲樂指導者一個人掌控。這就要求每位聲樂指導教師,不但要具備聲樂教員的專業素質,還必須把握聲樂人才的培養規律和方法。在這一方面任何一位聲樂指導者,在走上聲樂講臺之前,都必須具備在聲樂人才培養中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實際上,聲樂藝術發展到今天,我國高等藝術院校的聲樂教育,在很多專業藝術院校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基本上還是空白。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聲樂教員,當走上聲樂講臺之前,就應該補上這些知識點的學習并具備這樣的能力。而且,聲樂教員給學習者選擇練聲曲和歌曲時,還要能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從嚴格意義上講,當今我國藝術院校聲樂專業和音樂教育聲樂專業方向的畢業生,應經過助教階段的學習鍛煉環節,在老教師的帶領下,補上指導聲樂訓練,學會怎樣入手,怎樣根據學習者的實際對每一位學習者制訂培養方案。訓練中,怎樣看待出現的問題,哪些問題須及時解決和怎樣解決。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在聲樂指導中,對于學習者出現的問題就會束手無策,甚至出現手忙腳亂的局面。這樣既不利于聲樂人才的成長,也不利于聲樂教育者自身的成長。三、聲樂教育中幾種現象的思考
一些剛接觸聲樂指導工作的初教者,他們在聲樂人才的訓練過程中,往往忽視聲樂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不知從什么時間開始,傳統上把聲樂指導形象地比喻為“師傅帶徒弟”,在現行的學校教育中,藝術院校按其《聲樂課》技能、知識的傳授方式,聲樂教學中人才培養規律的客觀要求,把聲樂課設置為個別課的形式來實施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聲樂課的教學中,要注重實施因材施教。在聲樂教學中,不應只注意完成“班級”式的教學任務,因為這樣往往會導致忽視和缺乏對各個學習者做出綜合的、科學的和長遠的培養方案,在指導學習者完成發聲技術訓練,引導啟發他們分析、處理演唱作品時,就常常出現違背聲樂教學和聲樂人才培養規律的情況。我們認為,新老知識的學習、新舊技巧練習的完成,如果教師單一追求當時的課堂效果,而不能用發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課堂效果學習與培養目標之間的距離,不能從單一的課堂效果預見學習者領悟的方向,是不可能勝任聲樂指導工作的。
聲樂教學中,有一部分指導者,特別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給學習者選擇的發聲練習和歌曲練習作品難度過大,在給學習者解決某一問題,或者對某個學習者某節課的評價等方面,違背聲樂學習的客觀規律,常常要求過高,過分注重當時的效果,很難做到用科學的、綜合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從而不能處理好學習者個體的培養方案,不能綜觀學習者個體的聲樂培養過程同培養目標之間的距離。很多時候只停留在就事論事,不能從方向上把握培養目標的分步實施,而過分注重培養過程中個體、枝節的完美。
四、聲樂訓練中主、客體作用的思考
聲樂教學中,有些指導者不太注意對學習者的評價,往往簡單地采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來表述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實際上,聲樂學習有其學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規律,在聲樂學習中確實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況。實踐上,在聲樂學習中,指導者的表述、見解和學習者的理解領悟都不能脫離聲樂學習和聲樂人才培養客觀規律的約束和限制。作為指導者,我們時刻都不能忘記,在聲樂教學中,指導者能給學習者的只有啟發和引導,我們對學習者在技術訓練和他們演唱作品的過程中的評價,不但應始終注意站在啟發和引導的立場上闡明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還應該注意啟發、引導時的用語,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幫助學習者去理解、去領悟即可。一般來說,在聲樂訓練中,我們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語言來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在這里,由于聲樂學習自身規律的特殊性,任何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夠準確的。如果我們硬要把一個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學的思考得出的觀點,表述清楚、準確、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聲樂人才的培養中,就天資方面來說,如果學習者自身不擁有,我們是無法給予他們的。就學習過程來看,無論我們怎么啟迪、怎么樣引導,他們理解不到、領悟不到的,我們也是給不了他們的。
在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在給學習者的在每一時段選擇的練聲曲和練習作品,一定要根據學習的實際量體裁衣。在整個訓練過程中,練習曲對自己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發揮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過分苛求。聲樂訓練中,對學習者技術訓練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納入整個培養過程中統籌考慮,把對他們總體的要求,對訓練效果的要求,應按照聲樂人才培養、成長的客觀規律,將其分散到訓練的各時段,甚至是每次訓練中分步完成,逐步達到要求。即聲樂技術訓練中各時段、各環節的質量要求,要始終貫穿于整個聲樂學習過程的宏觀安排之中。這里應特別注意的是,在聲樂訓練中,指導者不應只是注意每次訓練的效果,對學習者提出什么要求,對學習效果的評定都應該是從宏觀入手、綜合考慮、從長計議,絕不能單一地強調每一次訓練的效果。聲樂訓練中,指導者對每一個學習者不但應能從宏觀上、科學性上把握方向,還要能從每次訓練中看清楚學習者領悟的方向是否正確,從而提出適當的要求加以引導。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聲樂技術訓練中,學習者的理解、領悟是受自身天資條件限制的。而且,無論是在學習的哪一時段,解決哪一環節的問題,完成的質量同樣受到學習者綜合素養的限制,特別會受到學習者歌唱意識、科學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它們始終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習者在發聲技術訓練和聲樂作品演唱時能達到的效果。可以說,聲樂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綜合的、長遠的過程。聲樂指導、聲樂學習具有其他學科學習的共性,但聲樂學習有其學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見,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聲樂訓練的初級階段,無論是發聲技術訓練,還是作品的演唱,始終應考慮指導理念、作品選擇、技術難度等因素。同時還要考慮評價標準的因素,怎么要求,標準怎么把握。這些問題,不但是聲樂訓練、聲樂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也是貫徹于整個聲樂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基本問題。在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無論是學習的哪一時段,是完成發聲訓練,還是演唱作品,指導理念不同,標準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這是各個學科都具有的共同屬性。而在聲樂的學習中,即使對同一個學習者,完成同一條發聲技術訓練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學習時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實際上,這就是聲樂人才培養循序漸近規律的必然要求,從整個聲樂人才培養過程中來看,如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取決于聲樂技術訓練過程中指導者的科學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適度的標準和要求。
注:本論文為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邊疆民族地區聲樂教育與師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號)
參考文獻:
從嚴格意義上講,當今我國藝術院校聲樂專業和音樂教育聲樂專業方向的畢業生,應經過助教階段的學習鍛煉環節,在老教師的帶領下,補上指導聲樂訓練,學會怎樣入手,怎樣根據學習者的實際對每一位學習者制訂培養方案。訓練中,怎樣看待出現的問題,哪些問題須及時解決和怎樣解決。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在聲樂指導中,對于學習者出現的問題就會束手無策,甚至出現手忙腳亂的局面。這樣既不利于聲樂人才的成長,也不利于聲樂教育者自身的成長。
二、整體的教學理念
民族聲樂發展到今天,在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聲技術的基礎訓練始終貫徹于整個聲樂人才培養之中。聲樂作品演唱的練習同發聲技術的訓練,始終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隨的,這在當今的高校音樂教育中是普遍現象。
在聲樂基礎訓練階段,指導者首先應把握一個宏觀的、綜合的聲樂培養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識的培養,歌唱腔體的訓練,科學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練習,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狀態下進行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解決發聲技術上哪一環節的問題,比如,胸腔、口腔和頭腔、喉頭、聲帶和嘴巴的放松、打開等,都是在指導者的引導、啟發下進行的。學習者憑借當時的理解,再通過完成發聲技術訓練,從中領悟到某些“感覺”,隨后經過去粗取精,反復做同一條練習,去捕捉當時認為是正確的“感覺”,同時牢牢記住那種“感覺”,然后把那種“感覺”用于聲樂作品練習的演唱之中。這里說的實際上是聲樂人才培養當中,訓練內容中的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實上任何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和練習,任何一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都不可能是單一的,這些都是知識的相互作用,發聲器官的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的結果。聲樂的學習,特別是在發聲技術的訓練中,一個知識點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條發聲技術的練習,無論是站在學習者領悟的角度,還是站在指導者評判的角度,都應該從多角度用綜合的、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處理,這樣發聲技術的訓練才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技能的學習與訓練中,真可謂是“牽一發,動全身”。
三、聲樂教育中幾種現象的思考
一些剛接觸聲樂指導工作的初教者,他們在聲樂人才的訓練過程中,往往忽視聲樂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不知從什么時間開始,傳統上把聲樂指導形象地比喻為“師傅帶徒弟”,在現行的學校教育中,藝術院校按其《聲樂課》技能、知識的傳授方式,聲樂教學中人才培養規律的客觀要求,把聲樂課設置為個別課的形式來實施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聲樂課的教學中,要注重實施因材施教。在聲樂教學中,不應只注意完成“班級”式的教學任務,因為這樣往往會導致忽視和缺乏對各個學習者做出綜合的、科學的和長遠的培養方案,在指導學習者完成發聲技術訓練,引導啟發他們分析、處理演唱作品時,就常常出現違背聲樂教學和聲樂人才培養規律的情況。我們認為,新老知識的學習、新舊技巧練習的完成,如果教師單一追求當時的課堂效果,而不能用發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課堂效果學習與培養目標之間的距離,不能從單一的課堂效果預見學習者領悟的方向,是不可能勝任聲樂指導工作的。
聲樂教學中,有一部分指導者,特別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給學習者選擇的發聲練習和歌曲練習作品難度過大,在給學習者解決某一問題,或者對某個學習者某節課的評價等方面,違背聲樂學習的客觀規律,常常要求過高,過分注重當時的效果,很難做到用科學的、綜合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從而不能處理好學習者個體的培養方案,不能綜觀學習者個體的聲樂培養過程同培養目標之間的距離。很多時候只停留在就事論事,不能從方向上把握培養目標的分步實施,而過分注重培養過程中個體、枝節的完美。
四、聲樂訓練中主、客體作用的思考
聲樂教學中,有些指導者不太注意對學習者的評價,往往簡單地采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來表述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實際上,聲樂學習有其學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規律,在聲樂學習中確實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況。實踐上,在聲樂學習中,指導者的表述、見解和學習者的理解領悟都不能脫離聲樂學習和聲樂人才培養客觀規律的約束和限制。作為指導者,我們時刻都不能忘記,在聲樂教學中,指導者能給學習者的只有啟發和引導,我們對學習者在技術訓練和他們演唱作品的過程中的評價,不但應始終注意站在啟發和引導的立場上闡明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還應該注意啟發、引導時的用語,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幫助學習者去理解、去領悟即可。一般來說,在聲樂訓練中,我們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語言來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在這里,由于聲樂學習自身規律的特殊性,任何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夠準確的。如果我們硬要把一個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學的思考得出的觀點,表述清楚、準確、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聲樂人才的培養中,就天資方面來說,如果學習者自身不擁有,我們是無法給予他們的。就學習過程來看,無論我們怎么啟迪、怎么樣引導,他們理解不到、領悟不到的,我們也是給不了他們的。
在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在給學習者的在每一時段選擇的練聲曲和練習作品,一定要根據學習的實際量體裁衣。在整個訓練過程中,練習曲對自己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發揮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過分苛求。聲樂訓練中,對學習者技術訓練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納入整個培養過程中統籌考慮,把對他們總體的要求,對訓練效果的要求,應按照聲樂人才培養、成長的客觀規律,將其分散到訓練的各時段,甚至是每次訓練中分步完成,逐步達到要求。即聲樂技術訓練中各時段、各環節的質量要求,要始終貫穿于整個聲樂學習過程的宏觀安排之中。這里應特別注意的是,在聲樂訓練中,指導者不應只是注意每次訓練的效果,對學習者提出什么要求,對學習效果的評定都應該是從宏觀入手、綜合考慮、從長計議,絕不能單一地強調每一次訓練的效果。聲樂訓練中,指導者對每一個學習者不但應能從宏觀上、科學性上把握方向,還要能從每次訓練中看清楚學習者領悟的方向是否正確,從而提出適當的要求加以引導。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聲樂技術訓練中,學習者的理解、領悟是受自身天資條件限制的。而且,無論是在學習的哪一時段,解決哪一環節的問題,完成的質量同樣受到學習者綜合素養的限制,特別會受到學習者歌唱意識、科學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它們始終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習者在發聲技術訓練和聲樂作品演唱時能達到的效果。可以說,聲樂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綜合的、長遠的過程。聲樂指導、聲樂學習具有其他學科學習的共性,但聲樂學習有其學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見,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聲樂訓練的初級階段,無論是發聲技術訓練,還是作品的演唱,始終應考慮指導理念、作品選擇、技術難度等因素。同時還要考慮評價標準的因素,怎么要求,標準怎么把握。這些問題,不但是聲樂訓練、聲樂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也是貫徹于整個聲樂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基本問題。在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無論是學習的哪一時段,是完成發聲訓練,還是演唱作品,指導理念不同,標準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這是各個學科都具有的共同屬性。而在聲樂的學習中,即使對同一個學習者,完成同一條發聲技術訓練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學習時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實際上,這就是聲樂人才培養循序漸近規律的必然要求,從整個聲樂人才培養過程中來看,如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取決于聲樂技術訓練過程中指導者的科學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適度的標準和要求。
注:本論文為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邊疆民族地區聲樂教育與師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號)
參考文獻:
[1]周曉燕.聲樂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韓勛國.聲樂藝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關鍵詞:聲樂;演唱;情感
聲樂演唱具有獨特的演唱魅力,不僅僅是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歌聲來表達,更是通過富有震撼力的語言來傳達歌唱者內心的情感,所以,作為聲樂演唱,必須包含和傳達音樂中的情感內涵。歌唱者的演唱,是個理解的過程,是個獲得的過程,更是個表達情感的過程,所以作為演唱者想要感染觀眾,那么必須讓自己的內心聲音和作品情感達到完美統一。
一、情感對于聲樂演唱的重要性
(一)情感概念
真正深入人心的聲樂演唱,除了具備過人的演唱功底之外,還得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聲樂演唱的靈魂———歌唱者的情感內涵。情感是反映客體和主體的聯系,是人類對客體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個人傾向。情感表現有包括兩方面;一是基本情緒的表現;二是精神特征的表現。情感是以一定的認識為基礎,它源于生活體驗,源于社會實踐。聲樂演唱的過程是演唱者表達深情實感的過程,是演唱者根據自己對作品的領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演唱表現出來的。所以,演唱者要想達到深入身心,打動觀眾,必須能對生活有所領悟,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帶有感情地去演唱,真正達到“人曲合一”的地步。
(二)情感表現是聲樂演唱的靈魂
每個聲樂演唱都有自己的情感表現,它是指演唱者對音樂作品和情感內涵進行詮釋和表達的狀態。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情感是重中之重,是聲樂演唱的“靈魂魅力”。演唱者想要先聲奪人必須得情感“先行”才能深深地打動觀眾的內心。聲樂演唱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形式,它是音樂和演唱的完美統一,是演唱者內心深處情感的流露,具有強大的情感沖擊,給觀眾帶來心靈上的沖擊,更容易深入人心,感人肺腑,令人流連忘返。 所以,聲樂演唱是情感表達的特殊形式,情感表現是聲樂演唱的靈魂。聲樂演唱要表達演唱者的情感,就是“以聲傳情”、寓情于聲。然而,一些演唱者忽視了情感表現,一昧追求歌唱技巧的提升,這是萬萬不可取的錯誤做法。實際上,在演唱中,聲音只是情感表現的載體,打動觀眾的不是優美動聽的聲音,而是演唱者傳達的情感魅力。 在演唱中,演唱者的情緒尤為重要,它能夠深深地打動觀眾并深入人心,正是演唱者帶著符合音樂內容的情緒去演唱的結果,讓觀眾在不同的時刻有不同的感受。演唱者要想打動觀眾的內心,必須正確地詮釋音樂作品,把握作品的情感變化,在適宜的時機表現出來,激發觀眾自身的情感,聲樂演唱要達到完美的地步,不僅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更在于細膩的情感表現。
二、如何在聲樂演唱中做到聲情并茂
(一)掌握作品的背景內容
1明確作品的時代背景。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所以每一部聲樂作品都與自身的時代背景密切聯系,就是說它體現了某個歷史時期的改變和局勢。演唱者要想真正地理解作品,必須了解作品在哪種環境中創作的。作曲者在不同的作品中賦予不同的情感,如喜悅、痛苦、難過、稱贊、想念等情感,即使是同樣的感情基調的幾個作品,演唱者憑據什么來準確地區分其中蘊含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演唱者通過各種方式,例如查閱文獻資料、上網查詢等方式分析和比較作品的時代背景。而演唱者要想在適宜的時刻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必須對作品的時代背景、音樂要素了如指掌。
2研究作品的深刻內涵。聲樂演唱和一般的藝術形式不同,因為它有自己的歌詞,還要通過人的聲音對其進行詮釋。歌詞是聲樂演唱特有的,是經過藝術處理的通俗語言。歌詞是優美生動的語言,與重音、輕音、節拍、節奏等音樂因素一起組成了音樂語言。歌詞是作品情感傳達的根據,詮釋歌詞就是通過演唱者的演唱來進行的,所以演唱者必須反復推敲、琢磨歌詞內在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演唱技術,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讓自身與音樂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演唱者要使演唱有更好的感染力與震撼力,必須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歌曲中。
(二)提高聲音技巧的訓練
1吐字與情感表現。良好的吐字方法有助于作品情感的表達。其中,吐字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例如噴口吐字法、報音吐字法、切分吐字法等。在演唱時,歌唱者要想更好地表達音樂的形象,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吐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