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31: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少兒古典文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下,課外閱讀的推進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筆者留心觀察,課外閱讀課近年來呈現出“兒童文學化”和“繪本化”的趨勢,而鮮見經典類讀本,尤其是古典文學類書籍,這使得小學生閱讀的結構發生了偏差。《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學高年段學生讀古典文學,合情合理,為什么課外閱讀課上教師避而不選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一是古典文學作品小學生讀起來有難度;二是課堂中如何教學有難度;三是非潮流所在。宋代大儒周敦頤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意思是文章是要表達道理、闡釋思想的。課堂也同樣如此,課外閱讀課的課堂應該兼容并蓄,不論古典還是現代,只要是適合教學要求和學生需要的文學作品,都可以在課堂上教學。語文課堂之道就在通過短短的40分鐘,迅速有效地給學生打開一扇閱讀的窗。
一、為什么是《西游記》
1.母語情結。
“語文素養”是2000年修訂版“大綱”提出的一個概念。有學者認為語文素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應包括“民族母語情結、審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識視野、學習態度、思想觀念等”。[1]“母語情結”是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的情感支撐。四大名著,源遠流長,其可讀性不必贅述,僅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母語特質就應該選來為學生所讀。
2.有趣易讀。
《西游記》在四大名著中趣味性最強,情節相對易懂,古白話文的表達也較好理解。北大教授白化文說《西游記》:“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斗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2]其中的感悟,唯有讀之,方可得!
3.初小銜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說:“在第四學段,可通過考查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相較前三學段的要求,明顯有一個較大的躍升。即將升入中學的高年級學生將面對文言文的學習,此時閱讀《西游記》原著,易使他們對古典文學產生好感。
二、如何愛上《西游記》
1.讀不懂就讀不懂——自由讀:放手去讀,博客反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課程標準上寫得明明白白。杜威曾提出:“教學起點應直接從兒童經驗出發,并通過擴展、豐富兒童的直接經驗的方式來學習人類文化知識。”[3]原著“厚”的篇幅、“文言”的表述、“繁復”的情節,在一定程度上都讓學生產生畏懼感。經筆者在博客上調查,初次閱讀原著的某小學六年級的35名學生中,有20名學生的初讀感受是“讀不下去”,而原因大多是語言障礙。
筆者又在博客里與學生進行了交流,主要關注如下:(1)《西游記》寫作不是用文言,而是古白話文;(2)引導學生關注原著人物形象和少兒版及影視作品的差異。一段時間以后,35人中有22人覺得《西游記》原著是“有趣的”,因為他們找到了一些解決閱讀困難的方法,閱讀得以繼續進行。
用博客將課堂交流延伸至課前,打通了部分學生的閱讀障礙,可貴的是他們通過交流習得了閱讀古典小說的一些方法,這個“琢磨”的過程很有價值。還有部分學生帶著困惑進入課堂,使課堂教學變得真實有效。對于學生的“讀不懂”,教者不必繞開,應直面教學中的障礙,選擇最有效的辦法。只要能將學生的課前狀態真實反饋,便是教學的寶貴財富。
2.為什么是唐僧——抓典型:“揪”出唐僧,窺一見百。
《西游記》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天上地下、蕓蕓眾生,選擇什么情節和人物作切入點呢?唐僧!
選擇唐僧作為切入點有兩點設想:
(1)激發學生課堂交流的興趣。《西游記》原著交流非同一般,降低難度、激發興趣很有必要,所以以唐僧這個人物為交流的話題,意圖是降低與學生交流原著的起點。
(2)引發學生對原文情節的關注。唐僧這個人物形象在原著和其他各種形式的《西游記》衍生作品中的反差較大,學生稍稍接觸原著中的唐僧,就會發現他在原著中的“特別之處”,從而會對原著產生很大的探究欲望。
用唐僧做引子,導入課堂教學:
師出示:阿彌陀佛,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
師:你們想到了誰?
生:唐僧。
這樣的開場白,自然而又有所指向,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停留在唐僧身上,從而很好地進入課堂學習情境。
3.原著更精彩——作比較:截取對比,凸顯原著。
課前交流的博客中,一個學生問道:“我們已經讀過青少版《西游記》了,為什么還要讀原著呢?”這個問題問得太有價值了!怎樣讓學生發現原著的閱讀價值呢?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環節:
師:《西游記》開篇幾回中有不少寫唐僧的高僧形象:玄奘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文武人人喝彩。……俱道:“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
師:青少版也有關于唐僧出發前的描寫。
出示青少版相關片段:太宗召見玄奘,讓他穿上錦襕袈裟……文武官員齊聲喝彩,太宗皇帝喜不自勝。
師:為什么讀了青少版,老師還推薦你們讀原著?
這一直觀的比較,點到為止,讓學生見識到了原著描寫的細致、生動。讀完以后,經過教師激勵,學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更有學生感受到了古白話文中的駢句的特色,自然地對原著產生了好感。不由地,筆者想到了第斯多惠的一句話:“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4.這堂課太好玩了——增趣味:經典影視,增色課堂。
視頻的引入是如今課堂教學中經常看到的手段,根據《西游記》改編的影視作品多如牛毛,選擇合適的視頻,為課堂服務,為教學目標服務,才是要旨所在。
在一次課外閱讀賽課中,筆者使用了《大話西游》中的片段,這是一部改編自《西游記》的電影,情節與原著已經基本沒有關聯,但是對于唐僧人物形象的解讀卻十分精彩。于是有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師:《西游記》還被改編成另外一部作品,咱們來看一看。播放《大話西游》視頻。
師:唐僧給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在原著中發現唐僧很啰唆嗎?
師生交流。
《大話西游》中的唐僧責怪孫悟空亂丟垃圾的片段可謂經典,它的出現至少有這樣幾個作用:
(1)對課堂教學第二板塊——領會唐僧俗人形象的教學起始,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教學板塊清楚自然。
(2)讓唐僧走下了佛壇,用形象的畫面展現了他啰唆的特點,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原文。
(3)很好地調節了課堂的氣氛,學生和教師都能在課堂上被幽默的表演逗得興致盎然。
課后,一個小姑娘走到我旁邊,笑著說:“老師,這堂課太好玩了!”這是不是也有這段視頻的功勞呢?
5.唐僧怎么會這樣——探本性:高僧俗人,還原唐僧。
大多數人對于《西游記》人物的了解是從影視作品中得來的,包括這次授課的對象。他們對唐僧的初始印象是:一位善良的得道高僧。這節課上,就是要讓學生見識不一樣的唐僧,以至于他們在課堂上就直言:沒想到,唐僧怎么會這樣!
當唐僧得知比丘國王要用他的心肝做藥引時,三藏戰兢兢地爬起來,扯著行者,哀告道:“賢徒啊!此事如何是好?”
……
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與你做徒子徒孫也。”
學生分角色讀完這段師徒對話后,大跌眼鏡。唐僧雖然有時懦弱膽小,但畢竟是三藏法師,德高望重,沒想到為了保命,竟然愿做悟空的徒子徒孫!學生被這樣的片段所吸引。寫唐僧,既有洋洋灑灑的高僧形象描寫,又有幽默風趣的俗人形象敘述,這便是《西游記》原著!充滿人性魅力!
6.博客中再見——接著讀:博客呼應,課外延伸。
說實話,在課外閱讀課中上《西游記》,是有很大壓力的,這樣一部厚重的古典名著,一堂課40分鐘能做些什么?只能取其精華,點到為止,在短短的時間里,給學生留下最深的印象。就像給學生嘗了一口絕世佳肴,并透露了一點烹飪方法,想吃?自己去做吧!博客讓這堂課外閱讀課沒有隨著鈴聲的敲響而終結,我們相約,接著讀下去,把自己閱讀《西游記》的感受記錄下來,博客中再見!
三、愛上《西游記》
這堂課獲得了南京市課外閱讀賽課的一等獎,并受邀上了省、市兩次展示課,得到了省市區教研員的肯定和鼓勵。作為教者來說,很興奮。更興奮的是,筆者通過對授課班級的跟蹤了解及博客的延續交流,了解了這樣幾條信息:(1)35名學生全部讀完了《西游記》原著;(2)班級里出現了聊“西游”的熱潮;(3)學生作文里出現了“文言片段”。
曾經和賽課評委組的老師交流過自己的上課感想,我說:“只要有一個學生能在這堂課后把這本書津津有味地讀完,我就覺得自己的課是成功的!”當然,這句話只是代表了教者的一種心態,極期待學生能在教師充分施展教學機智的情況下,自由地從課堂中獲取閱讀的興趣和信心,還有什么比學生喜歡讀《西游記》原著更大的課堂收獲呢?
【參考文獻】
[1]何惠,李東航.淺談語文素養的內涵及養成途徑[J].瓊州大學學報,2005.1.
[2]白化文.古代小說與宗教[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我當時想,這些器皿置辦的時候,鐵制的肯定比陶制的昂貴,鐵器也遠比陶器經得起敲打。但這些東西被埋葬若干年后,情況卻大不一樣了,鐵制的銹蝕了,而陶制的卻非常完好,只要不把它打破,它就能保持原貌。我由此想到,世間萬物,各有特點,誰強誰弱,不能看得那么絕對,它們是可以變化的。再進一步想到我們人,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同樣不能看得那么絕對;只看自己的長處,因而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是沒有道理的。
到了我的大學時代,可讀的書籍更多了,專業的、非專業的,文學的、科普的、歷史的……我如魚得水!當然,那時候談不上博覽群書,因為時間和精力,因為專業和喜愛,我更多的是閱讀文學類的作品,更多的是一本多讀,細細品味語言的魅力,用心感受文字的精彩。不可多得的文字和書籍,成為我大學時代奢侈的營養品,成為滋養我人生成長的陽光雨露。慢慢的,我通過讀書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了語言欣賞和表達能力。我創作的文學作品,也在學校頻頻獲獎,我也成為學校文學社的一員,成為校刊的主要編輯。
“腹有詩書氣自華”。沒有文字和書籍的滋養,人生很可能就會營養不良,就會造成精神殘疾。我參加工作后,依然不敢放松對書籍的喜愛。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類的專業書籍,我讀得更多,讀得更細。最近,我在讀《中外教育名家思想》一書,書中選取了孔子、朱熹、陶行知、蘇格拉底、盧梭、杜威、蘇霍姆林斯基等20位在中外教育史上對教育理論的創生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教育名家,對他們的教育思想作出了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全面的闡釋。他們的教育思想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對我的教研工作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事實上,我在教學和教研上取得的些許成績,除了在實踐中反思提升,更多的就是獲益于一直以來對閱讀的喜愛。
童話故事能借助幻想,將許多常見的人、事、物或者現象編織成一幅幅奇異的圖像,現出一個超現實的世界。以童話故事為題材的戲劇作品,適合于年齡層較低或初次接觸兒童劇的幼兒觀眾。它的題材奇特、新穎、親切;內容幽默、滑稽;人物夸張、變形、擬人;它的情節神奇、荒誕;主題直接、鮮明。一旦把這些充滿幻想的童話故事搬上舞臺,那種打破幻想來到現實的刺激感便不言而喻。如童話《長襪子皮皮》被改編成了音樂劇《皮皮?長襪子》,當中典型的音樂劇元素,好聽的朗朗上口的音樂歌詞、充滿色彩感的演員造型和舞臺結構,趣味性極強的跌宕起伏的情節,這一切都讓孩子們深深著迷。《白雪公主》是經久不衰的經典童話故事。臺灣如果兒童劇團將童話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和結局改編成《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該劇用希臘歌劇隊的形式A Cappella純人聲伴奏模式,熟悉的公主、王子、七矮人和壞后母,再加上一個偷偷加入的平凡人物,讓老故事發出新光芒,變成一個動人的故事并告訴你:人不因平凡而渺小,人因為有愛而偉大!
二、神話與傳說
《大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文化基礎課,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使大學生在高中基礎上,一步提高文章的閱讀、鑒賞能力、表達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學習其他課程,以及將來參加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眾多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約占三分之二的篇目。而不少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并不重視甚至厭倦,影響了文言文教學的成效。因此,怎樣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的分析論證。
1 激發興趣,明確目的
俄國著名作家、思想家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文言文畢竟離我們生活的時代已經久遠,而且我們的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多是重“言”而輕“文”,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用于講解名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知識點,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讀起來艱澀難懂,因而產生厭倦情緒,學習非常被動。針對這種心理,我引導學生參與搜集近幾年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漢語熱”資料并展開討論。
學生搜集到的資料是十分豐富的,像俄羅斯前總統普京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經常擠時間來學習漢語,并且已經具備了閱讀中文原版名著的能力;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最喜歡中國的唐詩和宋詞,甚至還計劃寫一個關于李白的電影劇本。一個日理萬機的總統,都要抽空學習、研究中國的文化,這是為什么呢?同學們經過自己的思考、爭論達成共識:中國的古典文學博大精深,吸引了世界的眼球,所以產生了世界學習漢語熱,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建立,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在學生從思想上轉變了對文言文的看法時,我又不失時機地給他們講了“一字千金”、“千金市骨”等成語故事的由來;從“段于鄢”、“燕昭王求士”等一波三折的文言經典人手,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討論。大師們語言的精煉,構思的巧妙,以及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淵博的學識,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學習。
2 有的放矢,學以致用
美術專業、音樂專業、教育專業使用同一本《大學語文》,同樣的教材面對的卻是不同的教學對象。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有不同的愛好、不同的需求,教學時就要有不同的側重。
美術專業的不少學生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要求《大學語文》幫助他們提高“詩”與“畫”的構思能力。所以美術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大學語文》時,教師可以可為他們搭建一條連接詩與畫的橋梁。如,學習了詩經《采薇》之后,借鑒“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聯古今有名的對句,讓學生體驗一下寫對聯的感覺以及鼓勵他們畫畫時用上對聯,會錦上添花,妙趣橫生。
音樂專業的學生要求《大學語文》幫助他們創作詩一般的歌詞和旋律。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楚辭,到《唐詩》,到《宋詞》,到《元曲》等等,既是可以吟唱的歌,又是流傳千古的詩篇。古代少兒讀物《幼學故事瓊琳》早有孟浩然“踏雪尋梅”的記載,并有歌曲流傳至今:“嶺南初放一枝梅,片片晶瑩入酒杯;卻遇騎驢人早至,兒童背負占春魁”。這首詩在40年代被音樂家劉雪庵重新譜曲,唱響大江南北。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的熏陶,會讓音樂系的學生用詩化的心靈和專業技能表現美、創造美。如,一次音樂系二班的同學舉行歌詠比賽,一位同學唱的是毛寧的《濤聲依舊》,在這位同學聲情并茂地唱完后,我問大家,這首歌的歌詞是依據一首唐詩的意境創作的,同學們知道是哪首唐詩嗎?這首唐詩的作者又是誰呢?見同學們面有難色,我微笑著告訴大家:“這首詩叫《楓橋夜泊》:從《楓橋夜泊》到《濤聲依舊》,可以看出文學素養對詞作者、曲作者、歌手來說有多重要。
教育專業的學生要求《大學語文》幫助他們打開祖國教育資源的寶庫。中國古典文學可以堪稱是一部豐厚的語文教育史。像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司馬遷、張衡等等,不勝枚舉。在給教育系的同學講《先秦諸子語錄》的時候,我把孔子列為講授的重點。讓同學們思考:孔子離開我們兩千多年了,為什么熱度不減?同學們認可孔子熱的原因是孔子的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非常善于啟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提問。一部論語,有一百多處提問,問仁、問禮、問政、問教、問知、問恥等等,問題的覆蓋面相當廣,包括社會、人生的各個側面。因此,孔子才會培養出不計其數的各行各業的人才。我鼓勵教育系的學生問卷調查一個值得思考的社會焦點問題:為什么我們對問題的發現能力、提問能力,還比不上兩千多年以前的學生呢?同學們干勁十足地接受了挑戰。
電視究竟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為什么一個動畫片就能教壞孩子?而一個電視講壇就能誤導了學術?
我們從來不高估好的影視作品對孩子的影響力。但如果有人跟你說讓孩子看一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動畫片,他就會變成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孩子,你肯定會覺得是說大話,吹大牛。但為什么孩子看一部家長認為“臟話連篇、有暴力情節”的片子就會看成壞孩子呢?這只能讓人覺得是家長在找理由推卸責任。電視臺播了一部有問題的動畫片就聯手要求電視臺停播,如果你正好碰上了一個天天吵架、臟話連篇而且還動手打架的鄰居,那你是不是要學孟母三遷?
除了看電視,其實孩子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讀書,畫畫,彈琴,和小朋友玩游戲。更何況,如果嫌這部動畫片不好,你挑一張健康百分百的優秀動畫碟讓孩子看就行了。我覺得當你的孩子已經把電視上的動畫片當成成長和娛樂的主要渠道時,往往意味著這個家長的教育徹底失敗了。生活中有無數比電視更有趣、更有教育意義的東西,家長因為偷懶或者別的原因選了最省勁兒的電視,這首先是家長的責任缺失。
于丹也是通過電視上的《百家講壇》這個節目走紅的。我不知道博士們的思維是怎么運作的,但是我知道一位朋友上初中的孩子是這樣選擇的。他聽了于丹的講座后對《論語》感了興趣,他媽媽趁熱打鐵給他買了一堆講《論語》的書,他翻了翻后,覺得于丹的書有點淺,不如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有意思。瞧,于丹在一個中學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引子,她引發的是對孔子和《論語》的興趣。這就像拋出一個線頭,大家可以攀緣而上,各取所需。
可是博士們呢?他們大費周章跨地區跨學校聯袂起來抵抗于丹,也許真的是因為感覺到學術已經被于丹誤讀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也就是說在他們的眼中,大家了解、學習孔子和莊子的路徑只有一條:那就是電視上《百家講壇》里的于丹。
師徒奇遇記
《西游記》第一部是從孫悟空誕生開始,到唐僧收齊四個徒弟攜手西行結尾。
東海之濱花果山上,天地精華孕育出一塊猴子狀的巨巖怪石。晴空霹靂電閃雷鳴間,孫悟空破石而出,自號“齊天大圣”。悟空為得到海底龍宮鎮海神針,闖龍宮,戲龍王,奪得“如意金箍棒”;也因此惹惱了龍王,被告上天庭。玉帝欲收服孫悟空,派太白金星說服他,封他為弼馬溫。悟空不為官誘,大鬧天宮。玉帝遂命哪吒率天兵天將征討花果山,二人斗法,孫悟空施展72變最終打敗哪吒和天兵天將。玉帝無奈,請如來佛收服他。如來佛施計,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唐僧西行至五行山,救出被壓在此的孫悟空,同時也給他戴上緊箍,欲收他為徒。悟空先假意答應后又反悔,欲回花果山做山大王自在快活。唐僧念動緊箍咒制服悟空,并向他闡明取經大義。孫悟空終于答應做他徒弟,護衛他去西天取經。
師徒二人來到高老莊,高太爺向唐僧哭訴求救道,有豬妖精要強娶小女高翠蘭。悟空變身高翠蘭,設計狠狠戲耍了豬八戒,擒伏他并強逼他拜唐僧為師。狹隘記仇的豬八戒卻暗怪悟空壞了其美事,欲尋機報復。
師徒三位經過流沙河,鋪天蓋地的黃沙暴阻斷了去路,唐僧為不能實現信仰而失聲痛哭。孫悟空使出火眼金睛,識破藏身流沙河里的卷簾大將沙僧。沙悟竟自愿拜唐僧為師,施法平息了沙暴。歡歌笑語中,師徒四人牽著白龍馬踏上了危機四伏妖魔擋道的漫漫西行之旅……
踏平坎坷路
《西游記》第二部說的是師徒一行來到白虎嶺,白骨精為了永葆青春,三番變化,想吃唐僧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責怪其濫殺無辜。孫悟空據理力爭,卻惹惱了唐僧。對孫悟空際恨在心的豬八戒,趁機挑唆,于是唐僧將孫悟空驅逐出取經隊伍。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卻發現老窩被假悟空所占,豬八戒以大師兄自居,卻幾乎斷送唐僧生命。無奈去請孫悟空回歸,不想又遇上真假美猴王的爭斗。一系列激烈的矛盾沖突后,真金不怕火煉的孫悟空擊敗妖魔,救出了師傅唐僧,四人重上西行路……
冰與火的考驗
小學階段的詩歌,教材典型生動,充滿童趣又寄意深遠;具有詩歌文字省略、跳躍的特征,極富想象的空間;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生動,感情真摯,意象優美,圖文并茂,兒童喜聞樂見;詩歌用兒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兒童的思維想象世界,用兒童的筆觸描繪世界,用兒童的生活裝點世界,所選內容都是古詩中的少兒經典。教師在教學時,便可以依著小學生喜愛畫畫的天性,讓其動手描一描、繪一繪詩中所描寫到的景物,這樣猶如讓學生步入優美的詩境中去親身體會詩歌意蘊,進而起到激感的作用。因此,在教學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時,首先,我讓學生們從詩句中找到詩人描繪的景物有: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千秋雪、萬里船等,然后讓他們在自己的想象中把這類景物畫出來,同時在畫畫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指點,使其胸有成竹,揮筆自如,并對畫的出色的學生及時給予展示、表揚,從而使他們感受到黃鸝的可愛,白鷺的圣潔,翠柳婀娜,青天碧空,雪山巍峨等。這樣便很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歡快之心、贊嘆之情也會油然而生,從而促使學生迅速進入詩境,初步感知詩意。
二、通過配樂導入的情境創設,抒感,陶冶情操
優美和諧的樂曲人人愛聽,小學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學一首新詩之前,教師不妨事先根據詩歌大意選用涵義相仿的樂曲作為教學導入,而且盡量選用學生熟悉的樂曲,在課前播放,學生們自然跟著哼了起來,為學生營造了積極和諧的學習情境。比如在教學母愛的頌歌《游子吟》時,可以事先根據大意選用學生喜愛的優美樂曲《我的好媽媽》來作為課前導入。經過這一樂曲的導入,學生們會觸景生情而浮想聯翩,孝敬父母之心油然而生。接著我便順理成章地導入新課:“同學們,聽了歌曲后,我們都明白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樣孝敬媽媽的吧,那我們又該怎樣報答自己的媽媽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頌揚母親的詩歌《游子吟》,學會了,把它送給親愛的媽媽,好嗎?”這句話馬上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情感熱潮,從而為學習理解詩意做好了鋪墊。
三、通過多媒體手段情境創設,激趣促學,渲染情感
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教學中借助音樂調動情感,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創造美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意。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融聲光色為一體,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這不僅可以激發起學生濃烈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例如,在教學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如果只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領會瀑布聲、形的雄偉壯觀。于是我把這瀑布銀光閃閃,氣勢磅礴的壯麗奇觀運用多媒體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就不言而喻。這樣,既縮短了學生對古詩理解的實際距離,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周:上個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大眾銷售的華文出版品中繁體字出版品所占比重為四分之三,簡體出版品則占四分之一;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提升,閱讀簡體字出版品的人越來越多,出版品所占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如今已和繁體字出版品平分秋色。
具體來說,八十年代華文書的銷售,以香港出版品所占比重最多,達 75%,中國為 20%,本地出版品也有 5%的份額。當時香港書在市場所占比例之所以那么高,主要是大眾總公司就在香港,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香港書的主要銷售出版社為香港三聯、商務、天地、中華、明窗、萬里、博益、皇冠、世界出版社及海濱圖書公司等等;中國圖書則通過香港出口。那時,新、馬的華文書店不多,主要有上海、商務、遠東、友聯、學林、世界書局及大眾書局這幾家。
到了九十年代,情況有一些變化,臺灣書的銷售比例猛增,達 60%;本地書的銷售情況也不錯,達20%;香港和中國書的銷售下滑,尤其是香港書,市場縮水比較多,僅剩15%的份額,中國書也只占5%。
這主要是因為1999年,大眾書局在臺灣設立采購辦事處,從那開始臺灣書成為新、馬華文出版市場的生力軍。隨著業務迅速發展,大眾在臺灣的分公司于2003年注冊成為大眾國際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大眾主要行銷臺灣特價書;九十年代中后期,正統的臺灣書逐漸擴大市場的占有率,高達60%,究其原因主要是臺灣的出版品種類較多,素質較佳,內容也比較適合新、馬市場,加之很多新、馬國民都到臺灣留學,臺灣閱讀口味也逐漸渲染了新、馬。今天,大眾已成為臺灣書的最大出口商,為大眾集團在新、馬、港120家大眾書局及分銷網絡提供臺灣書。
現如今各地出版品在東南亞的市場額份情況是這樣的,臺灣書占40%;中國書30%;本地書和香港書各占20%和10%。中國書的占有率上升到30%,是因為中國出版品素質日漸精美,適合海外華文市場的內容也更加多元化。在2004年,大眾集團與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 ――現代大眾圖書有限公司,專為集團在海外的零售及分銷網絡采購國內的中文書籍。
記者:在東南亞地區,哪些種類的書比較受讀者歡迎?
周:華文出版品在新、馬的銷售對象主要是華人,以人口數區分:新加坡有359萬華人,馬來西亞有600萬華人。
關于哪些種類的書,我以三地的情況分別來介紹:
以中國書籍暢銷的情況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類別:
生活類――賣得好的主要是瑜伽、手藝、妊娠、親子教育等;5元小食譜也有不錯的市場,例如廣州出版社的《吃遍天下系列》賣出超過5萬本,《我家迷你小食譜系列》也賣出近2萬本。
文學類――由于本地衛星電視臺ASTRO可以收看到央視第4臺,所以百家講壇的作家們也受到本地讀者的認識,如易中天、于丹、閻崇年。另外,韓國浪漫小說由于包裝精美及附送小禮物所以也非常受年輕讀者的喜愛,例如作家可愛淘的作品,《狼的誘惑》、《局外人》等。中國民國時期的作家如徐志摩、魯迅、張愛玲、冰心等都為本地讀者熟悉;時下非常暢銷的《鬼吹燈系列》(8本;天下霸唱著)也間接帶紅了作家南派三叔寫的盜墓筆記,還有其它以盜墓為內容的系列,也深受讀者喜愛。此外,新派奇幻武俠小說也漸漸地被本地讀者接受,例如龍人所寫的《滅秦》。古典文學如四大名著,由于念中文系的學生需要閱讀,所以中國的簡體版更適合本地市場。
醫療保健類――大陸出版的醫藥保健叢書最為專業與權威。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健康312經絡鍛煉法》,至今已經賣出超過8,000本。時下出名的中里巴人、曲黎敏、洪昭光、蕭元忠都是中醫療法作品的暢銷作家。
翻譯文學――大陸出版品的翻譯速度比臺灣快,例如作家丹?布朗的作品,在兩年前大陸已經把他所有的作品都翻譯出版了,賣得非常好,他的所有4本著作都入圍新加坡文學書10大暢銷排行榜。例如《達芬奇密碼》,去年新、馬就賣超出7,000本,榮登新加坡排行榜的冠軍;另3本《天使與魔鬼》、《騙局》和《數字城堡》也賣近8,000本以上。哈利?波特系列也已售出近2萬本。
勵志書――出版最多的,賣得好的有卡內基、猶太人、李嘉誠、陳安之等。其中,《人性的弱點全集》已經賣出超過上萬本。
商管類――以外國翻譯的著名企業家的書最為暢銷,例如:巴菲特,比爾蓋茨,杰克?韋爾奇。著名的外國版翻譯也非常受歡迎,如《藍海策略》、《世界是平的》、《貨幣戰爭》。這些作品也在大眾書局售出超過6,500本。
少兒類――由于是簡體字所以非常適合本地市場。主要受歡迎的是童話故事;少兒版的古典名著也非常受歡迎,尤其是《三字經》與《弟子規》,由于學校老師會鼓勵學生買來當課外讀物,所以書店都賣得不錯。
工具叢書的話《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出版) 也非常暢銷,每年我們賣出的數量超過2,500本。
近年,中國出版許多圖文并茂的歷史叢書,例如《話說中國》,由于內容簡單易懂,再配以大量的彩圖,所以非常受到讀者的歡迎。另外大陸出版的精裝套裝書(也稱為大部頭書),由于定價高,供貨價低,所以非常適合當促銷品。最暢銷為百科類,例如《世界文化遺產》,《動物百科》等。
臺灣書籍暢銷的情況
臺灣作家比較為本地讀者熱衷的有柏楊、杏林子、劉墉、張曼娟、吳若權、吳淡如;青年作家如九把刀、橘子、彎彎都有一定的市場。就類別來說:
生活類,如美容、瘦身、瑜伽、保健、食譜類叢書都非常受年輕一代的歡迎。歐陽英醫師來馬來西亞巡回演講,他的作品在大眾書局已經賣出超過1.6萬冊;林光常博士的《無毒一身輕》系列也賣出了超過3.2萬本;作家楊綠茵以醋作主題的作品在新、馬也非常受歡迎。
勵志作家如戴晨志、吳娟喻、賴淑惠常受邀來馬來西亞演講,他們的作品在大眾書局時常都會上暢銷排行榜。何權峰及林慶昭的作品在新、馬一帶也有賣出佳績。曾經獲得臺灣十大青年獎的“乞丐家庭”出身的成功人士賴東進,他的作品《乞丐囝仔》不單成為本地小學推薦的課外讀物,到今天還是屬于長銷書,至今大眾書局已經售出超過1.3萬本。《秘密》在新、馬也賣得滿堂紅,有暢銷超過1.8萬本的佳績。
商管類別的書,臺灣企業家如王永慶、嚴長壽等人的著作也有不錯的賣況。外國著名企業家如巴菲特的作品深受本地股票投資者的深愛。羅伯特?T?清崎的作品《富爸爸窮爸爸》系列也是長銷書,大眾書局已經售賣將近3.2萬本。天下文化出版《長尾理論》已售出將近3,000本。《投資大師給女兒的十二封信》和《世界又熱又平又擠》近期都是新、馬一帶暢銷書。
香港書籍暢銷類別
風水命理叢書還是以香港的風水大師的作品最專業及權威,大師如李丞責、李居明、白鶴鳴、楊天命、麥玲玲等的著作都屬于長銷作品,近年崛起的蘇民峰大師也隨著他的電視節目在本地播出而紅透半邊天,所以他的作品都非常暢銷,目前在大眾書局累計的銷售數字已經超過3.9萬冊。
通勝與運程書也是以香港的版本最受本地讀者喜愛。每年大眾書局都售賣超過1.3萬本。
文學類――香港資深作家如倪匡、蔡瀾、亦舒的作品都非常受歡迎,而暢銷作家張小嫻的作品更是暢銷排行榜的長客;深雪的作品也吸引了一群“粉絲”的支持。
食譜類――因為港式菜肴非常適合本地的口味,香港的“湯”文化已深入本地家庭,所以這方面的食譜非常暢銷。隨著香港無線連續劇近20多年的深入民間,無線藝人所寫的食譜也有一定的市場,如蘇玉華、薛家燕、黃淑儀等。香港的海濱食譜種類最多,已經出版超過400種,在新、馬也賣超過65萬冊以上。
武俠小說也以香港的武俠大師最受歡迎,如金庸、梁羽生、黃易等。他們的作品也多部被拍成電影與連續劇。
此外,香港出版的旅游書在新、馬也非常受落,主要的出版社是郭良蕙新事業有限公司、Wow Media、知出版有限公司及經要文化。
本地書籍暢銷類別
本地的華文出版品不及海外般蓬勃,出版的分類主要有:食譜、文學、時事、工具書、運程書、青少年讀物及兒童讀物。
最暢銷的類別是食譜。主要的出版社包括:海濱出版(馬)私人有限公司、名食譜出版社、Y3K美廚天下、壹間出版社One Publisher、Chang & Lam。本地出版的食譜銷售率非常高,原因是口味和材料都非常地道,適合本地讀者,價格也適合本地顧客的消費能力。
本地出版的兒童讀物,例如: 《哥妹倆》、《小班長》、《KK小超人》也是非常暢銷熱賣的,其中原因是這類書籍都是以漫畫的方式灌輸道德教育概念給小朋友。
記者:在東南亞地區做中文書的銷售,遇到的困難都有哪些?
周:困難來自四個方面:第一.盜版猖獗――在馬來西亞,盜版的速度比書局的海運書籍快,價錢也便宜,這影響了圖書的銷售狀況;第二.全民閱讀風氣欠佳。新生代頻頻上網閱讀,因而影響圖書銷路;第三.書籍的價格日漸高昂,使讀者無法負荷,買書成了一種昂貴的消費;第四.海外書籍會面對文化差異的問題,尤其是書名、用詞、口語方面,例如:“奧客”、“白目”等等,新、馬讀者常反映不知什么意思。
記者:能否談談對華文閱讀的總體看法?
周:因為新、馬皆是多元種族的國家,所以都不是全民閱讀中文。華文書只能銷售給華人,而新、馬的現況是華人社群中有一半國民的閱讀習慣是非中文的。
但是,大眾長期致力于推廣華文閱讀,為推廣華文閱讀做著自己的努力。諾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即大眾集團子公司,目前發行新、馬地區臺近百家出版社出版品,發行遍及新、馬兩國主要城市。大眾希望成為出版社與書店之間溝通的橋梁,為新、馬廣大讀者們提供更多的好書,開創更優質的閱讀文化空間。
初冬的暖陽可人,街旁的遲桂花依然散發著淡雅的馨香。
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總制作人白先勇先生邁著輕盈的步履,走在明代偉大戲劇家湯顯祖不朽名著《牡丹亭》原創地的街上,這一切恍如夢中……
夢里尋她千百度
白先生一生與昆曲《牡丹亭》有著不解之緣。當他九歲時,平生第一次踏進上海美琪大戲院。當時,梅蘭芳大師正在劇院表演昆曲《游園驚夢》一折。雖然那還是一個懵懂的年紀,但梅大師《游園》中《皂羅袍》中所演繹的那種柔雅、婉約的美已悄然打開了他的心扉,以致多年以后,白先生只要一聽到這段曲譜的笙簫管笛悠然揚起就不禁怦然心動。
他長大后,考入了臺大,讀的是外文系,因為酷愛中國古典文學,就常常去中文系聽課。在研讀中國古代戲劇時,他對湯顯祖的人生經歷有了些許了解,同時,他第一次開始關注起遂昌來,因為翻開任何一部中國古代文學史或戲劇史,提到湯顯祖,就必定會提及遂昌。
上世紀60年代初,白先生與人創辦《現代文學》雜志,它是臺灣那個年代最有影響的文學雜志。童年時期所接觸到的像楔子楔入他心靈深處的昆曲的那種至情至美,有一天突然被喚醒了,他用行云流水般細膩、含蓄、優雅的詩意語言,進行小說創作。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
“沒亂里春情難遣,驀地里懷人幽怨。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
唱詞音韻飄緲。那種戲里戲外的穿越,幻境與現境的穿插,至今,讓人讀來仍意境幽遠,令人心馳神往。而白先生卻常常掩卷長思,情不自禁地去揣摩和感悟當年湯顯祖仄居山鄉創作《牡丹亭》時那種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01年5月,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而《牡丹亭》是昆曲最為經典的代表作品,自問世起已歷演400余年。2004年4月,白先生主持制作,藝術家攜手打造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白先生和編劇小組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透徹地研究了湯顯祖創作的心路歷程,認為《牡丹亭》的主題在于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于是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七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臺演完。第一本為“夢中情”、第二本為 “人鬼情”,第三本為 “人間情”。從“美麗的古典”到“青春的現代”,青春版《牡
EXCLUSIVES名人行蹤
白先勇參觀遂昌湯顯祖紀念館。(雷鳴攝)
Bai Xianyong visits Tang Xianzu Museum in Suichang.
丹亭》在上海、南京、北京、杭州等地演出后,還遠赴美國、英國、希臘等國巡演,受到國內外觀眾熱烈追捧。同時,讓國外觀眾領略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昆曲的巨大魅力。
無論是白先生在策劃創作、痛苦破繭時刻,還是在國內受到媒體、觀眾高度認可后的欣喜時分,白先生心中有時總會涌動著一個夢想,那就是一定要去湯顯祖當年創作構思《牡丹亭》的浙江遂昌去走一走看一看。
夢回晚明須臾間
2011年11月28日,白先生一踏進遂昌,就被一路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吸引。境內山巒起伏,田間阡陌縱橫,村外小溪潺,寧靜的山村農舍里升騰著一縷縷的炊煙,一如東晉陶淵明筆下的寧靜和美的世外桃源。
他信步走進縣城北隅一條悠長的小巷,踩著方塊青磚,步入古色古香的遂昌縣湯顯祖紀念館。該館建于1995年4月,由明清時代留下的古建筑改建而成,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紀念館由前院、館舍、后花園三部分組成,館內陳列內容豐富,
遂昌縣委副書記、代縣長何衛寧拜訪白先勇。(作者供稿)
Vice Secretary of CPC Suichang County Committee and Acting Magistrate of Suichang County He Weining pays homage to Bai Xi-anyong.
格調高雅。第一陳列廳介紹湯顯祖生平,第二陳列廳展示了湯顯祖的藝術成就。館內花架下紫藤垂蔓,廳堂間回廊曲折,窗外翠竹綠意盎然,堂前玉茗花樹生意蔥蘢。館內陳列和環境相得益彰。白先生駐足流連,仿佛一下子走進了那個包容兼收、個性張揚的晚明時代。
記者們一路追隨,他們問白先生尋訪的感受,白先生如是說:“剛才沿著湯顯祖紀念館的長廊,頭頂紫藤花,腳踏青磚石,緩緩走進來,仿佛穿越了時空,這種明清風格建筑和布局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 ”“從文學的感性角度我和湯顯祖是蠻近的,我喜歡他的《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中所描繪的一往情深最讓我感動。遂昌,我已神交久矣,今天一見果不其然,踏訪遂昌,可以說是了卻了我的一樁心愿。 ”
白先生此次遂昌之行,是他“昆曲浙江之旅”中最為重要的一站,作為尋訪《牡丹亭》原創地,是他整個行程的點睛之筆。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問世至今已演190余場,作為封箱之作,200場它將在國家話劇院傾情上演;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青春版《牡丹亭》三本第199場在杭州大劇院連續三天上演,在杭城引起劇烈反響,而后白先生慕名尋訪《牡丹亭》原創地意義不同尋常。
白先生踏訪了當年湯公的遺跡,縣城眠牛山麓湯公以俸銀捐建的相圃書院與射后潭、湯公縱囚觀燈的北溪小橋、縣衙里的湯公寓所與“自踏新詞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的小院……這一切都讓白先生徘徊忘返。
眼前的這些場景,曾千百次地在白先生的腦海的想像中浮現過,他覺得似曾相識。當慕名追隨白先生進行文化訪談的央視《首席夜話》著名主持人撒貝寧問道:“有人說湯顯祖《牡丹亭》就在這里寫成,你信嗎? ”白先生不無感慨地說:“遂昌山清水秀,和江南婉約柔美的文化相契合,我相信這里的山水和厚重的文化,一定給予了湯顯祖創作的靈感和啟示,如果湯顯祖當年不在這樣的地方當縣令,很可能寫出來的就不是《牡丹亭》了。”
遂昌之行永相憶
2011年11月29日下午,遂昌縣湯顯祖紀念館后花園內依然綠意盎然,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身著黑色上衣,臉上露著和善微笑白先生儒雅坐在綠草坪中,與著名學者共同接受央視一套《首席夜話》訪談。
央視一套《首席夜話》自2011年8月開播以來,這是首次在現場實地錄制節目。白先生與學者、領導,還有一群昆曲愛好者、大學生,圍繞湯顯祖、《牡丹亭》及昆曲等內容展開了一場真情對話。
白先生與嘉賓們侃侃而談,他們一同回顧策劃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幕后的許多感人故事,從策劃青春版《牡丹亭》的背景,演出取得的成功和意義,到昆曲的傳承和發展等方面,與大家一起分享創作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大聲呼吁人們要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現場一次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在訪談中,來自遂昌縣石練鎮的農民表演了“遂昌昆曲十番”。相傳它是由當年湯顯祖任遂昌縣令得以傳播的民間藝術,表演者都是七八十歲的地道老農,白先生甚為感動和欣慰。他還了解到,當年湯顯祖下鄉勸農的場景并由他寫進《牡丹亭》第八出的“勸農”儀式,遂昌縣現已經恢復舉行,目前“班春勸家”“遂昌昆曲十番”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
遂昌湯顯祖紀念館館班表演少兒版《牡丹亭》。(雷鳴攝)
The children’s troupe under Tang Xianzu Museum stages a scene of Peony Pavilion.
質文化遺產。當他得知近年來遂昌縣通過制定出臺湯顯祖文化發展規劃、成立湯顯祖研究會、建立湯顯祖紀念館、開通中國湯顯祖文化網、修建啟明樓和金縷茗樓、舉辦大型湯顯祖文化節、影印出版《牡丹亭》萬歷刻本、拍攝《班春》電影,以及進一步加強湯顯祖-莎士比亞文化的交流合作、如明年4月遂昌縣還將赴英國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夫德市上演《牡丹亭》全本等舉措、大力傳承和弘揚昆曲和湯顯祖文化時,非常欣喜,說,沒有想到小小的縣城,在打造湯顯祖文化方面做出這樣令人矚目的成就。他聽說當地政府積極鼓勵昆曲在年輕一代中傳承和弘揚,已在社區、學校創辦了昆曲傳承學校,非常高興。當湯顯祖紀念館館班的少年在臺上演繹少兒版《牡丹亭》中《游園驚夢》片斷時,作為四十年如一日推廣昆曲“義工”的白先生,他雙眼潤濕,深感昆曲后繼有人,白先生感動地說:“遂昌在傳承和弘揚昆曲和湯顯祖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遂昌是繼江蘇昆山之外又一昆曲重鎮之一。 ”他還欣然題詞:“仙鄉仙縣,牡丹還魂。 ”
“遂昌之行永留回憶。 ”這是白先生臨行時再給遂昌的一幅題詞,這或許代表了他的心聲。
By Zhu Xuming
On November 8, 2011, Bai Xianyong visited Suichang, a county in central Zhejiang Province. Suichang claims that Tang Xianzu (1550-1616) created Peony Pavilion while he served as the county magistrate. Bai has been promoting Kunqu Opera on the mainland since 2004 and his visit to Suichang showed his confirmation of the county’s endeavor.
Bai Xianyong’s influence on the mainland as a devoted promoter
of Kunqu Opera became manifest in 2004 when he produced a youth-version “Peony Pavilion”, arguably the most famous high-light of the Kunqu Opera repertoire.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the youth version has been a colossal success.
The success can be ascribed to two major reasons. Bai and his
team studied the original script for five months before they sorted
the original story out and condensed the original 55 acts to 27. Bai divided the show into a three-night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make the youth-version true to its name, Bai decided to star young artists
白先勇題寫“遂昌之行永留回憶”。(雷鳴攝)
Bai Xianyong writes an inscription in commemoration of his visit to Suichang.
of the right age. Traditionally, masters get big roles and play characters that are much younger in romances and tragedies. The only problem is that stories stay young but masters often become too old. Bai chose the young and the beautiful for his youth version. The young art-ists add glamour and poetry to the ancient romance and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omance.
One hundred and ninety-nine performances have been staged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199th performance was staged in Hangzhou from November 25 to 27, 2011 in Hangzhou. It brought down the house. The 200th will be staged at
Grand National Theater in Beijing.
The day after the curtain fell on the three-night show in Hangzhou saw Bai arrive at Suichang, paying a visit to the cradle where Peony Pavilion was presumably conceived and penned.
Bai Xianyong wowed at the scenic beauty of the mountainous county, which maintains its charm and looks like a Shangri-La. Bai visited Tang Xianzu Museum in the town capital. Erected in April 1995, the museum sits in a refurbished ancient house in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Ming (1368-1644) and Qing (1644-1911) dynasties. When asked about his impression of the visit to the mu-seum, Bai replied that the museum’s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layout reflected a well-preserved cultural tradition. He observed that he re-lated closely to the playwright. Bai said he had dreamed of paying a visit to Suichang for a long while. This visit to the county made his dream come true.
Bai’s visit to Suichang was a key part of his Zhejiang Tour of Kunqu Opera. While adapting Tang’s original script, he went through again and again what he knew about the playwright and im-agined what Tang saw in his time during the last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Now he toured the capital of Suichang County and visited site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legends of Tang in Suichang.
Another big part of Bai’s visit to Suichang was an interview for a program of CCTV, China’s largest television network. Since its in-ception in August 2011, the CCTV program made an interview out-
side its Beijing studio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nterview took plac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