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31: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典誦讀的方法和技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4-0023-01
國學是華夏兒女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和靈魂的紐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自古以來,國學經典美文誦讀在語文教學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學習語文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語言精煉優雅,意蘊深刻,境界動人,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愛美情趣的重要教材,是我們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題材。
一、國學經典美文誦讀策略
關于“國學經典美文誦讀”,眾說紛紜。朱熹曾說國學經典美文誦讀“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因此,國學經典美文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國學經典美文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這個高聲讀,自然不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地反復作雙唇勞動,它的確需要一定的策略。所以我認為在國學經典美文誦讀之前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初讀感知詩文,初解國學經典美文的文字魅力
感知詩文內容包含哪些方面?具體說來,一是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感情傾向,二是把握作品的抒情層次階段、起伏高低的步驟和脈絡。
2.凝聚心力,認真投入,陶冶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果說上述“感知詩文內容”屬于客觀認知、理性思考的話,那么投入情感應屬于感性、感覺的體驗,詩歌朗讀教學本來就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思維活動。
詩歌朗讀的關鍵既要注重技巧,更要重視情感。情感是詩的基石,情感是詩人創作的出發點,情感是溝通詩作、詩人、讀者、聽者之間的精神紐帶(如唐代白居易《與元九書》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詩歌接受、傳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詩歌朗讀中的情感要素,朗讀將變得索然無味,聽眾的“賞聽”期待成為負值,也就沒有一點感染力。
3.滲透朗讀技巧,把握抑揚頓挫,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
抑揚頓挫是詩歌朗讀的最基本要領,更重要的它是學生進入朗讀藝術之門的必備鑰匙。抑揚頓挫包含哪些內容?大概有語音高低、語調輕重、氣息強弱、節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語音高低,二是節奏快慢。把握好了這些,抑揚頓挫自然產生,詩歌朗讀的藝術效果也自然產生。其實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順著詩句的自然語音狀態來讀,順著詩句的自然節奏來讀,何愁沒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二、國學經典美文誦讀具體方法舉隅
1.多次誦讀法
國學經典美文誦讀是對美的感知過程,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國學經典美文誦讀方法分自讀、對讀、齊讀,又可分為默讀、出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達到和古人相感應相契合的境界。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2.入情入境法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中假如老師用自己的講解或抄詩詞大意的方式代替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不僅將活生生的詩詞弄得索然無味,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我們應該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去呈現詩詞中的形象,從而獲得美的體驗和創造。除了老師的引導之外,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圖片展示、多媒體呈現等輔助方式來進行,進一步讓他們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從而感悟形象。
3.現場表演法
讓學生將一些敘事性較強的詩詞內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兒童身上具有從事藝術活動的天生傾向和能力,少兒表演班通過以角色扮演、聲、臺、形、小品練習等的綜合訓練,讓孩子了解表演是什么。培養孩子的表演天賦,充分調動孩子學習表演的積極性,讓兒童在學習表演的過程中獲得健康的心態,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完美的人格,構建孩子的多元潛能。
近幾年來,國學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得到了國家的推廣,而且還被世界各國所重視。
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精髓,能夠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塑造道德標準,豐富內心世界,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把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提升其語文水平和成績。下面對如何把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進行探索。
一、將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結合
初中教學內容本身就對國學經典進行了吸收,包含了從韻文、詩歌到散文的各個方面。在兩者的結合過程中,要堅持點面結合的原則,堅持從韻文到散文和從閱讀教學到作文教學的方式。教學內容包括了大量以唐詩、宋詞、元曲為主的古代詩歌,而其都具有音韻美感。加強初中生對這些詩歌的課堂閱讀和課下誦讀的訓練,有助于使其培養良好的音韻感和漢語語感。此外,通過閱讀大量詩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經驗和閱讀潛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適當加入《史記》、四書五經等經典的文章片段。這些文章經典是古作的典范和模本,不僅具有豐富的思想和意境,還包含有大量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加強對這些文章經典的學習,能夠提高初中生的寫作水平。
二、將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結合
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中,有很多好的方法,這些方法對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進有著借鑒的意義。加強對古代教育學習方法的借鑒和改進,有利于初中語文教學的更好發展。第一,培養初中生把握意境的能力。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注重意境,強調詩畫同源。古代文人通過所書寫的文字來展現出意境的畫面,使讀者對其思想產生共鳴。初中生要加強對詩文及其表達的意境的了解,就必須學會把詩文聯想成畫面。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形象性的解說,或者通過多媒體視頻與音樂的使用,啟發學生進入詩文的意境畫面中,提高文學修養,逐漸學會如何使用文字來勾勒畫面和表現意境。第二,加強對詩文的誦讀。古代教育方法是不追求精深的講解,要求在反復的誦讀中領悟。語文著重培養的是聽說讀寫能力。古代的文章和詩歌都有極強的韻味,十分適合誦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加強對誦讀方法的培養,指導學生學會和把握好輕重快慢、高低長短的抑揚頓挫的誦讀方法。第三,加強文字的抄寫。在我國古代,抄寫是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抄寫文字不僅能讓學生接觸到作品,還能夠讓學生體會詩文的意蘊。此外,抄寫文章還能促進習字教學的進展。
三、建設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結合的環境
環境對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昔日孟母三遷,目的是為孟子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打造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結合的美好環境,搭建結合的平臺,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加強傳統文化經典因素,使用學校的有聲語言傳播國學經典,開展國學經典詩文的朗誦比賽等形式來塑造書香校園,為初中生學習國學經典打造良好環境。通過對家長傳統文化知識和觀念的培養,來使家長注重和加強對學生的國學經典培養。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大綱來選擇優秀的、適合初中生學習的國學經典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并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學生在充滿古代優秀文化的環境中,必定能加強對國學經典的喜愛和學習,從而促進其加強對語文的學習。語文教學工作方式也會得到改變和發展。
國學經典記載著我國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是五千年文明的瑰寶,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根”。加強對其學習,能補充我們所需的精神營養和文化食糧。初中生是社會主義的希望和未來。中學語文通過對初中生開展以國學經典為內容的教育,可以美化青少年的心靈,增強其建設中華的思想意識。因此,要大大地加強國學經典和初中生語文教學的結合,為祖國培養新世紀所需的復合型愛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琳萍,王秋雯,侯鳳翔.現階段小學國學教育問題舉隅及對策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10(23):25.
通過對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現狀的研究不難發現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很多教師沒有正確理解經典誦讀的含義
隨著經典誦讀工程的不斷推進,很多教師已經認識到了經典誦讀教學實施的意義,但卻沒有真正理清經典誦讀教學和普通閱讀教學之間的區別。就目前的情況看,的確很難界定普通閱讀和經典誦讀的分界線,還應加強在相關方面的研究。此外,很多教師沒有真正理解經典誦讀的性質。有些教師認為經典誦讀是一種學習方法,屬于學生的個人行為,應由學生自己完成,而有些教師則認為經典誦讀是一種教學方法,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對經典誦讀性質的理解存在較大偏差,說明教師還沒有真正理解經典誦讀的性質。
2.在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通過調查顯示,教師大多認為應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文章,因此教師會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先講解經典的內容,然后再讓學生誦讀。由此可見,教師在經典誦讀教學的過程中仍采用的是常規教學思維,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3.在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的評價方式不合理
一方面,有些學校很少對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根本不重視經典誦讀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學校雖然對經典誦讀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但評價的方式卻存在較大的問題。評價方式不夠靈活,難以對經典誦讀的教學效果進行全面
評價。
二、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實施的對策
為了提高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實施的效果,必須要采取合理的對策。
1.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其真正理解經典誦讀的含義,理解經典誦讀實施的目的
一方面,必須要讓教師真正認識到經典誦讀的重要性,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不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真對待經典誦讀教學。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使其掌握經典誦讀教學實施的方法。
2.應加強學校人文環境建設,為經典誦讀教學的實施提供良好的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的人文環境將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經典誦讀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校園人文環境建設的重視。例如,學校可以在教學樓的走廊里粘貼和經典誦讀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但在布置走廊時應根據學生所在年級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因為,同一年級的學生大多在同一層次,那么在這一層的走廊里就應粘貼該年級需要誦讀的經典古文、詩詞。如果所在樓層的學生是四年級學生,則應在走廊中粘貼《別董大》《四時田園雜興》《前出塞》等古詩,讓學生在課間休息時也可以看到這些古詩詞。
3.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經典誦讀教學的效果
在進行經典誦讀教學的過程中的確應先讓學生理解經典古文的內容,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效果。但加強學生對經典古文理解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情景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例如,在講解《峨眉山月歌》時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峨眉山和三峽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身歷其境,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
在升學壓力下,老師和學生都只關心這篇文章是否有用,考試考不考,正是處于這樣的教育氛圍下,經典誦讀才被忽視。但是經典誦讀的教育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不是馬上就能夠體現出效果的,只有經過長期的累積,才會發現學過的東西對人生有幫助。因此,教師應該目光長遠,正確認識到經典誦讀是“業在當代,功在千秋”,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2.教法不當
經典誦讀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但是這種指導不僅僅是誦讀技巧,更是對學生把握文章情感基調的引導。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學生誦讀經典大多處于隨意狀態,大多學生把誦讀當成背誦課文的手段,老師也很少給予學生具體指導,只要求學生朗讀流利即可,很少注重誦讀的情感、節奏、韻律。長久下來,學生的誦讀水平會越來越低,誦讀的熱情和興趣也將慢慢消失。
二、經典誦讀的策略
1.加強學生認識,培養誦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誦讀興趣直接關系到經典誦讀中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誦讀效果。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在于調動學生對經典誦讀的熱情,使他們從被動讀到主動讀,讀出興趣、讀出感悟。具體來說,第一,要培養學生誦讀興趣就必須提高學生對經典誦讀重要性的認識,要明白經典誦讀是中華文化的傳承的重要意義;第二,在經典誦讀中,養成勤學鉆研的好習慣,汲取書本中的精神營養,有利于個人氣質的形成;第三,給學生提供優秀的傳統經典材料。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論語》十則、《濟南的冬天》、《世說新語》,都是我國優美的文學作品,不僅流露出自然美、社會美、思想美,也表現出各種形式的藝術美。通過對這些精美的語言材料的誦讀,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學美的魅力,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此外,學生對作家、作品的認同通常具有連帶性,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讓學生由對某個作家感興趣發展成為喜歡其作品。久而久之,誦讀的范圍越來越廣泛,積累也越來越豐厚。
2.保障誦讀時間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課程只是穿插在語文課堂中,誦讀時間往往得不到保障。雖然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但是在繁重的課業下,學生的誦讀時間往往沒有保障,導致學生的誦讀興趣慢慢消失。朱自清說:“誦讀教學并不太難,第一得知道誦讀就是讀,不是吟,也不是唱。這是最簡單的標準。第二得多練習,曲不離口,誦讀也要如此,這是最簡單的辦法。”所以,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經典誦讀就需要巧妙的安排時間,化零為整,努力協助學生尋找誦讀的時間,或者將課文作為誦讀的材料,這樣不僅可以保障誦讀時間,又能夠達到教學效果。
3.營造詩文情境,實現情感體驗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被淘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的引導者。在經典誦讀的教學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要做到少講精講,營造情境,引導學生走進經典,實現情感體現。例如,《木蘭詩》一文主要表現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感人事跡,在課前教師可以用言語描繪出一個大概的故事背景,著重宣揚花木蘭替父出征的高尚情操。
少數民族語言對初中生的語文素養的影響較大,少數民族語言有著自身的一套語法系統,學生說的藏語言與普通話的語法有較大的差距。藏族學生在用漢語進行交流和寫作時,由于受到”母語”的影響,在表情達意時會出現語法混亂現象,表述不清,甚至發生歧義和語病百出現象,所以學生在進行閱讀、寫作、用普通話交際時,往往感到比較困難,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語感。
方言的影響較大,學生在多數情況下都用方言交流,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說起方言來自然是“張口就來”。另外,部分家長忙于做生意,孩子長期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爺爺奶奶都用方言交流,方言為主的語言環境對初中生的語文素養的發展水平影響較大。
二、經典誦讀校本課程的實施
(一)設計經典校本課程
學校成立校長任組長經典校本課程開發小組,聘請專家組成課程評價委員,教導處負責課程實施,語文教師、班主任是主要的實驗教師。經典誦讀課程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接觸到我國古文化的精華,體會抑揚頓挫的詩韻,在經典美的意境中,通過潛移默化,激發學生對語言的審美高度,增加他們的遠見卓識,提升學生的個人人文素養。構建七年級至九年級的經典誦讀課程,誦讀內容由簡單到經典逐步遞進形成閱讀體系。根據初中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語文素養發展水平,設計每個年級的誦讀目標。
經典閱讀的內容設計要根據年段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閱讀內容,指導學生習得多種閱讀方法,掌握閱讀技巧。七年級要以原有的閱讀內容為主,重點選擇讀詞句簡短、音韻和諧的《弟子規》《三字經》和清新柔美的兒童詩,欣賞溫情四溢的繪本;八年級主要選取古詩對韻;九年級側重讀民間故事、散文小說等。在經典誦讀課程的教學形式上,本校的經典誦讀的教學形式主要就是利用碎片時間開展教學、設置專門經典誦讀課程,同時通過在語文、綜合活動、班團隊活動中滲透經典誦讀,重視課內外閱讀相互結合,形成一個以經典誦讀課程為主要形式,以其他綜合課程滲透為輔助形式,以各類誦讀活動為主要手段的誦讀課程體系。經典誦讀課程的學習方式,誦讀是該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通過說、讀、演、唱、畫等方式完成對知識的追尋、歷史的探究、詩文的鑒賞、藝術的崇尚,最終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素養。
(二)開設經典誦讀的校本課程
1.語文組教師根據校本課程方案,設計各年級經典誦讀的內容和教學計劃,并將每周經典誦讀的內容下發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前閱誦讀。
2.利用晨讀時間,10至15分鐘進行“經典誦讀”活動,由語文教師通過校園廣播組織并指導學生誦讀,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語文教師利用課前一兩分鐘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熟讀成誦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語文教師設計課堂活動,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每個月組織一次主題誦讀活動比賽,采用說、讀、演、唱、畫等方式來展示誦讀成果。
3.利用團隊會時間,學校定期開展經典誦讀征文、書法創作等大型活動,舉辦經典誦讀校園文化節等活動,激發初中生的誦讀的興趣,拓展經典誦讀的活動形式。
4.利用微信平臺,將經典誦讀向課外延伸。語文教師將經典誦讀的內容制作為微課,上傳到學校微信公眾平臺,學生和家長通過智能手機和電腦等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5.營造經典誦讀的氛圍,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注重將《弟子規》《大學》《論語》誦讀篇目張貼在校園。充分發揮學校廣播室作用,利用中午的碎片時間段,播放配有古典音樂的詩文誦讀給學生聽,或者由學校的誦讀小組成員進行誦讀。
6.教師開展經典誦讀課程的課題研究,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初中生經典誦讀課程的目標,為經典誦讀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指明方向;開發符合少數民族學生經典誦讀的課程內容,促進學生語言表達、智力潛能、審美情趣、人文素養、道德情操等各方面能力的多元發展與提升;探索經典誦讀課程實施的有效形式,S富經典誦讀活動的組織形式,確保課程目標的有效落實。提高教師熏陶、感染、引領、解讀的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結語
教學實踐發現,少數民族的經典誦讀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有明顯的影響,通過調查發現,實施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后,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改變了班級的閱讀氛圍,擴展了閱讀量。
積累了經典誦讀的一些方法,在教學中發現,利用心、眼、口、耳并用,通過讀、背、吟、唱、畫、說、寫、改編和書寫等多種方式,能激發少數民族學生的誦讀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成績;利用碎片時間,發揮校園廣播開展經典誦讀課程是營造經典誦讀氛圍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利用微信平臺,將經典誦讀從校內學習向校外學習延伸。
參考文獻:
[1]顧磊萍.在經典誦讀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中學課程輔導高考版?教師版,2013,(5).
為了有效的實現國學經典詩詞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效結合,需要堅持縱橫交錯、點面結合的原則。立足于縱向貫穿角度,旨在能夠根據各個階段的實際教學情況,確定兩者的側重點和結合點,實現縱向推進,由韻文轉變為散文,由閱讀教學轉變為作文教學,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
1.實現以韻文為主的“集”類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結合
在國學教育中,以韻文為主的“集”類經典誦讀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了唐詩、宋詞、元曲、《詩經》、《楚辭》等內容的古代詩歌。這些國學經典比較適合初中學生,具有音節美和意境美的特點,可以和初中語文的課外閱讀相結合。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詩詞的音韻格律進行體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漢語語感,而且在對這類詩歌體裁進行分類后,加強學生對某種意境、情境的感悟,豐富閱讀經驗,提高閱讀情感。例如閱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然后教師對陶淵明的經典詩歌進行拓展,讓學生對陶淵明詩歌的樸質溫厚風格進行體會;通過閱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教師對李白的經典詩歌進行拓展,對李白天馬行空的詩歌風格進行體會。
2.實現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的“集”類經典、“經、子、史”類的經典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互相結合
實現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的“集”類經典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互相結合,要以唐宋家的散文和明清小說為主;“經”主要指的是《四書》、《五經》;“子”主要指的是《老子》、《莊子》;“史”主要指的是《史記》。這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散體文,從寫作方面屬于經典文章,是古作教學的經典范例,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而且還蘊含豐富的寫作方法。初中作文除了記敘文形式之外,還具有議論文的特點,這樣能夠使學生吸收豐富的養分。例如學生閱讀《論語十則》,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言簡意賅的風格;閱讀《世說新語》,學生能夠體會其中運用的簡約傳神的寫作技巧。
二、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
1.抄錄法
所謂抄錄法,指的是運用手抄的方式,一筆一劃、一字一句的對作品進行抄寫,這是我國古代蒙學教育中最基本的讀書方法,具有“零距離”接觸作品的特點,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詩文中的細微意蘊進行體會,而且還具有靜心清神的作用,使學生快速融入到古典詩文閱讀環境中。另外,還可以實現抄錄法與語文課堂習字教學相結合,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古今交通法
對于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學來說,影響古詩文學習的最大障礙就是受到古今時空不同或者心理阻隔因素帶來的陌生感的影響。由于距離古詩文的年代較為久遠,現代的學生不能身臨其境的融入到古人生活的環境中,對他們而言,古詩文已經沒有了生命。因此,教師要注意古為今用,從心靈方面架起古今交匯的橋梁。例如,在講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將詩歌中所表達的詩人的天涯淪落感情和現代人具備的孤獨心態相比,并說明這種心態是人類永恒具有的心理感受。
在牧區,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對孩子讀書、閱讀習慣的培養。大多數孩子就讀于牧區寄宿制學校,家庭教育功能一定程度的弱化甚至缺失也影響了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因此,在牧區寄宿制學校中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對于學生道德品質及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必要性
1.培養小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人文素養
經典詩文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而優秀的傳統道德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主要指以儒家倫理文化為基礎,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精華。針對當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團結友愛、孝敬父母的意識淡薄這一社會現象,學校可以通過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傳統道德的力量。
在誦讀中,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指導學生誦讀,還指導學生效仿古人高尚的品質,從誦讀經典中找到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使學生的腦海中刻下發憤讀書、孝敬父母以及行為準則的印跡,對培養學生品德,激發學生勤學上進,起到很大作用。
2.形成多種學習能力
引導學生進行中華經典詩文的誦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同時,大量的背誦和閱讀可以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基礎,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和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
二、課內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的主要方法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是語言學習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技能。同時,朗讀作為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在經典誦讀的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課內帶領學生進行古詩文誦讀時,可以按以下做法具體操作:
1.反復誦讀,自我感知
在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過程中,教師不應過分強調學生對古詩文的含義理解。由于學生年齡偏小,理解能力有限,對古詩文中的深刻含義和意境的理解難免有不到位的情況。作為教師,應把握“不求甚解”的原則,不能強迫學生死記硬背。在帶領學生誦讀的過程中,要求他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多讀幾遍,使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慢慢體會詩的意境,從而鍛煉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2.適度講解,交流體會
學生在反復誦讀,初步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可將自己誦讀的感悟與學生分享,在此過程中還可對高年級學生講解詩文的寫作手法、詩文特點、謀篇技巧。通過教師的適度講解,學生原本對詩文的理解也會逐漸由模糊變清晰,由零亂變條理,由感性變理性,語文學習才能融會貫通。
3.入情入境,合理想象
經典詩文年代久遠,學生由于心理發展水平的局限,要求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利用音樂、背景、動畫等手段,創設豐富的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讓學生進入古詩的畫卷中,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才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悟與理解。
三、課外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主要途徑
1.排演中華經典誦讀小節目
學校可以定期舉行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誦讀經典古詩,傳承中華文明”等為主題的經典誦讀比賽活動。豐富的活動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誦讀內容鮮活呈現在學生面前,既展現了學生表演、舞蹈、音樂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更達到了“活動育人”的目的。
2.舉行“經典詩文背誦大擂臺”活動
班級可采用周賽、月賽等形式,利用閱讀課、課外活動等時間,推選出班級內的背誦冠軍。學校可在期中、期末組織兩次大型“經典詩文背誦大擂臺”活動。這些競賽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背誦經典詩文的積極性,讓學生樂于投入到經典誦讀活
動中。
3.開展“中華經典”手抄報比賽活動
教師可組織學生繪制古詩配畫手抄報。學生把誦讀過的古詩文,加上豐富合理的想象畫面,精心設計,繪制成圖文并茂、別具一格的古詩配畫手抄報。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又培養文字組織及美術設計等綜合能力。
4.開展“我與中華經典”為主題的讀后感交流活動
學校成立了經典誦讀小組,由專門的老師負責。每學期制定誦讀計劃,誦讀內容,評價措施。經典誦讀的內容分為校級經典和班級經典兩大塊。校級經典每學期20首,每周一首,保證全校學生瑯瑯上口。班級經典以自己編寫的校本教材為主,全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學生,每學期都能通過一卷或兩卷。每卷的背誦量:古詩的有20首;兒歌的有36首;古文則有10篇。每位語文老師通過各種激勵措施,鼓勵激發學生的背誦熱情,讓學生自主積累,自主發展。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背誦量多的可達八九十首,最少的也有20多首。六年下來,學生就積累了一筆豐厚的人文底蘊財富。
二、營造誦讀環境
設置經典引領區。教學樓一樓長廊是我校的經典引領區,《三字經》、《論語》、《古詩》、《弟子規》……以精美的圖文并茂的形式,懸掛在長廊內的墻壁、柱子上,讓孩子們目之所及,見到的都是經典名句,讓中華的傳統文化精髓“潤物無聲”。
設立經典誦讀內容專用展示板。在校園的樓梯口,班級的門口,都安裝了可以插入經典詩詞紙張的塑料展示牌。一周一首必備的古詩文定時下發到班級,紅紙黑字,非常醒目地插入展示牌內,讓學生隨時隨處都能背誦,每周定期輪換。
三、把經典誦讀納入課程
編撰《經典誦讀》校本教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可是語文學習很難做到一蹴而就,它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要達到此目的,僅僅學習書本的那點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我們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著“匯知識之萃,補教材之缺”的精神,編排了我們的校本教材《經典誦讀》。這套教材的內容均為我國歷代經典詩文,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安排了三個學段,三個學段的內容各成一冊,方便學生誦讀。對于書中所選的詩文,我們只要求同學們了解大意,不求甚解,讀熟會背。按照教材的要求,每周背誦兩篇經典詩文。這樣,使學生的記憶力得到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和情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在他們的血脈中激蕩我們的民族精神。
讓經典誦讀進入課堂。每周一的第二節課,是全校的經典誦讀課。老師們精心準備,同學們熱情高漲。自開發經典誦讀校本教材以來,我們的校本課程——經典誦讀課更是形式豐富,精彩紛呈。
另外我們還每月開設一節大閱讀課,在大閱讀課中,鼓勵學生引經據典,將自己積累背誦的經典名句在答問中、交流中脫口而出,升華了對古詩文內涵的理解,教會了學生如何學以致用。
開展“585”經典誦讀工程。為了確保每天經典誦讀的時間,我們開展了“585”工程。早操前以班為單位在操場集體誦讀校本經典8分鐘;上午和下午第一節課前集體背誦校本經典或班級經典5分鐘。
一、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的價值
1.時代對民族意識和民族思想的呼喚
在這個物欲橫流、利益至上、價值觀混亂的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基石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許多人在混亂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這股思想意識的混亂也波及到學生的意識形態,面對紛繁變幻社會現象和巨變的社會結構,許多學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奮斗方向,僅僅將學習和升學、生存聯結起來,造成學生精神家園荒蕪、人格存在缺陷、道德底線不斷潰退、人生境界僅停留在求生的高度,削弱了學生的民族、社會責任意識,也影響了學生的自身發展。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出了通過展開中華傳統經典的誦讀,從青少年開始重新構建人們的精神家園。
2.誦讀中華傳統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其中的許多文學作品記錄了民族基因的最高智慧,凝結了古人對人生價值、人生態度、社會責任以及人和自然關系的觀察和思考,流傳至今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輝。指導高中生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不但能夠拯救現階段的民族文化衰落、彌補中華文化斷層,還有助于學生接受優秀古詩文的熏陶,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從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樸實而永恒的人生元素,實現心靈的回歸,重建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意識形態和青少年的精神家園,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從語文學習方面而言,誦讀經典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領悟能力,提高學生語言的敏銳性,豐富學生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不斷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二、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的途徑
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沐浴文學之光、啟迪人生智慧、豐富語文積累、提高語文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誦讀經典活動,力求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外校內相結合。讓誦讀經典活動,不但成為語文學習、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而且成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抓手,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伴隨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成為學生人生的“伴侶”。
1.每天定時進行文學欣賞
經典誦讀和語文教學方向不完全等同,它在語文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又高于語文學習,更注重利用文學元素浸潤學生的靈魂。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積累、學習方法的指導、解題技巧的培訓,相對比較枯燥;而經典誦讀則注重對古詩文賞析,學生從文學性、藝術性、情感的表達,或從古詩文描繪的意境、語言的氣勢或精美等角度進行賞析,提升學生對文字的領會、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責任等,是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教師每天利用課前或課后十分鐘,或教師、學生講解,或觀看賞析古詩文的視頻,以此為學生指明誦讀經典的方向、示范誦讀經典的方法。這些文學經典可以是來自高中《語文讀本》的作品,也可以是電視熱播的講壇對象。比如,以《山鬼》為例分析屈原詩歌中“香草美人”形象,理解作為委婉設喻、曲折表達對明君的呼喚,以及暗喻自己高潔的情操和遠大的抱負。也可以選擇于丹講論語的視頻播放,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去解讀經典,理解古人的行為準則對當下的進步意義,從而帶動學生的課下閱讀。
2.課外閱讀實行“任務”和“個人愛好”兼顧
目前的高中生學習、升學壓力極大,很少有人能主動去閱讀經典、汲取其中的營養,因此,教師布置“任務”就成為展開誦讀經典活動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不是每個學生對每部經典著作都感興趣,部分學生制度某部經典中某一份內容感興趣,如果教師強迫學生閱讀不感興趣的東西,不但不能達到閱讀經典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學生的畏難心理和敵對性。因此,教師在推進誦讀經典活動中要堅持布置任務和個人愛好兼顧的原則,教師為學生劃定閱讀范圍,給學生留下自己選擇的余地。比如,教師可以安排某個階段學生課下閱讀《論語》。至于學生是閱讀原著還是閱讀翻譯的文本,還是觀看于丹講論語的視頻,就由學生自己選擇,只要能達到了解其思想精髓的目的即可。
3.定期展開誦讀經典集體活動
誦讀經典活動不但需要滲透到每一天,還需要定期舉辦學校、年級或班級的集體活動。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就某一經典著作展開討論,可以是閱讀經典的心得感受,可以是和閱讀經典相關的演講活動,也可以是古詩文朗誦、背誦比賽等活動。這些活動的舉辦旨在出發學生的興奮點、掀起誦讀經典的浪潮,推動誦讀經典活動的深入、持續發展。
4.鼓勵誦讀經典活動由校內向校外延伸
誦讀經典活動不是課外作業,更不是學生必須完成的硬性任務,而是閱讀習慣和愛好的培養。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星期天、節假日的大塊時間進行經典誦讀。為促使誦讀經典活動順利進行,教師可以配合學生的家庭作業和假期作業進行。比如,布置和經典閱讀有關的日記和作文題目;鼓勵學生觀看“百家講壇”講解經典的節目,游覽歷史文化公園、和歷史名人有關的名勝古跡等,這些活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促使閱讀經典活動成為學生的內心需求,實現由校內向校外的延伸發展。
三、經典誦讀活動是語文教學的“回歸”
古人提出的“文以載道”已明確了文學作品的育人功能。而經典誦讀活動正是從古詩文的“文學”角度入手,注重以文化的浸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讓學生自由從作品中汲取營養。在文化元素的浸潤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中,不斷豐富學生的積累,逐步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敏銳感知,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經典誦讀活動是超越應試教育的語文教學的回歸,是實現語文學科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潛移默化實現育人功能的有效嘗試。
總之,開展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活動,既是時代的呼喚和需求,也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語文學生的延伸和提高,是實現語文育人功能的良好途徑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111-02
重視人文素養教育,是時展對于人的知識結構、能力素養及綜合素質的客觀要求。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引領的重要職責。借助于對蘊含豐富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懷的古典文化的弘揚,在高校開展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能有效激發大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有利于大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朱自清先生在其《經典常談》一書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需要豐富經典誦讀教學活動,諸多經典作品需要師生反復體驗、回味和吟誦。清代在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只有通過誦讀,才能讓學生充分體味經典詩文的格律之美、音韻之美和抒情之美。只有在吟誦中去充分玩味每個字的含義,方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作為高校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進行有效、高效的經典誦讀日常教學,讓語文課堂成為高校經典誦讀教育教學的前沿陣地,更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開展經典誦讀校園文化活動,真正使高效校園成為大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主戰場。
因此,研究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筆者在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教授《大學語文》課程兩年有余,積累了一些關于實踐誦讀教學的成功經驗,也發現了在高校實施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可能存在選文較難把握、誦讀方法相對單調等問題,對此,筆者對在高校開展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進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選文
大學語文經典誦讀內容應涵括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輪廓,人生觀念與人文素養,生命情感與人文理想三個層面。大學語文經典誦讀選文應該是經過歷史長河積淀下來的經典著作,所選作品需主題健康,積極向上,蘊含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所選篇目還需要適宜誦讀,篇幅不宜太長或太短。大學語文經典誦讀讀本選擇可以參考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大學語文?經典誦讀》大學生必讀的中華經典詩歌100首,其涵蓋的古今中華經典詩歌比較全面,且多適宜誦讀。當然,中華傳統經典博大精深,書目眾多,大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時可以廣泛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尋找其他更多的經典范本進行對比學習、延伸拓展。除了以上《大學語文?經典誦讀》讀本里的經典詩歌外,我們還可以選擇其他一些沒有收入前者中的經典文本篇目。如《詩經》中的《君子于役》、《采葛》等,《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而篇》、《為政篇》等,《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等,《莊子》中的《逍遙游》、《秋水》等,《荀子》中的《勸學》、《修身》等,這些典籍中有很多談及人性、社會、道德、教育和人格修養等方面內容,無論是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還是對人們的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在選取這些選文時應盡量選取句子整齊短小,節奏感強的篇目。另外,漢魏、唐宋時期的詩詞散文亦有不少適宜誦讀的優秀篇章。諸如曹植的《白馬篇》、《七步詩》,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節奏感強,學生讀起來會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的詩,蘇軾、李清照的詞等大多適宜誦讀,例如李白典型的代表詩作《蜀道難》,詩人以神奇莫測之筆,憑空起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詩句在篇中三次出現,給這首五音繁會的樂章確定了回旋往復的基調,讀來氣勢恢宏、鏗鏘有力。以上這些文言經典詩文都具有典范性,語言深入淺出,相對易于理解,適宜誦讀。需要指出的是,在選好經典誦讀文本內容的同時,實施經典誦讀教育更需要師生以一種植根于當代社會和文化的時代精神,由表及里對經典詩文作進一步發掘,作出新的選擇和闡釋,且主旨符合當今社會核心價值思想觀念。
二、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途徑
語文教育與生活密切相關,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認為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去尋找靈感;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題,也認為教育的觸角應延伸到生活的每一處角落。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實施要充分利用廣泛的教學引導途徑,讓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成為一種立體、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
大學語文課堂是開展經典誦讀教學的前沿陣地,進入高校,大部分學生只有在學校上大學語文課時才會開口讀書,經典誦讀的成效本身相對緩慢的,大學生群體更是普遍忽視語文誦讀的重要性。這時就要充分利用大學語文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多去誦讀教材中的經典篇章。大學語文教師最好可以在自己的語文課上貫穿經典誦讀的教育內容,要求大學生們堅持誦讀經典,培養良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
探索開辟大學語文經典誦讀的路徑,除課堂誦讀教學外,更要豐富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活動,利用課外時間開展校園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活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積極性。大學語文教師可以和高校團委老師合作,在院校層面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校園經典誦讀比賽,通過給經典誦讀比賽中優秀選手計算學分等手段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參與誦讀的熱情,還可以指導院校學生干部在晨讀活動時進行經典誦讀、組織成立經典誦讀社團、利用課間活動時間進行校園廣播熏陶,精心打造了“經典誦讀”廣播等,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共同推進整個校園的精神文明向前發展。
三、大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誦讀方法
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主動性,提高課堂誦讀教學效果。對于經典文本,可以采用幾種不同形式的誦讀方法。(1)今音朗誦。即以普通話朗誦經典古詩文及近現代經典詩文,用有聲的語言進行的藝術創造活動。朗誦者要用清晰的語言,響亮的聲音,優美的體態,引人注目的動作把原作品有感情地向聽眾表達出來,以傳達詩歌的思想內容,引起聽眾的共鳴。采用今音朗誦時尤其要注意朗誦的輕重音及停頓。如為表達堅定、豪邁、莊重的思想感情,“黃河之水天上來”、“大江東去”等句式需要重讀;對于比較含蓄、深刻、耐人尋味的句子,如“林花謝了春紅”、“尋尋覓覓”等就要輕讀。停頓依據主要是標點符號,較長的語句可以依據定、狀語作停頓。例如:“微風吹拂著她那/飄逸/柔美的秀發”。(2)配樂吟誦。借助音樂的旋律,以富有韻味的調式“吟誦”經典文本。“吟誦”本身指大聲誦讀詩詞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如今的吟誦發展到可以和音樂相結合,在旋律優美的音樂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過配樂吟誦的方式,更能讓大學生自己深刻體會到經典篇章的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同時也給聽眾帶來美的享受。吟誦尤其要注重語調的合理運用,一定要揣摩好文章的語句含義,是喜是悲,是豪邁雄壯還是婉轉細膩,需要恰當地表達出思想感情。例如吟誦《國風?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報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時,整體節奏要慢,特別要注意平聲字和句尾韻腳要拖長聲韻,要吟誦出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感。(3)古詩新唱。是在經典誦讀中介入當代歌曲的“詠唱”。用現代曲調把經典篇章有感情有節奏地、優雅地唱出來。這里重點需要注意做好對作品節奏的把握,注意經典文本的押韻、語氣的銜接和轉換、聲音的強度,唱出鏗鏘和諧感,使音調優美和諧。例如著名女歌手王菲就歌唱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電視劇“甄執”里的主題曲就是出自唐代文人溫庭筠之手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采用詠唱的方式甚是新雅,動聽悅人。
四、大學語文實施經典誦讀教學的注意事項
(1)營造輕松愉快的誦讀氛圍。在學習、誦讀經典文本時,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展示初學的經典文本。可以讓學生采用各自朗讀、小組齊讀、男女同學搭檔誦讀、朗誦表演、吟詠表演等不同方式誦讀,盡可能擴大學生課堂誦讀的參與面。(2)因專業而異,因材施教。針對部分藝體類專業學生,文本內容不宜講解過于深入,古詩詞、文言作品選取較為簡單的篇章進行教學,宜擴大現代詩歌、散文篇章的教學,講透誦讀技巧,課堂上留出足夠時間給學生進行自我展示;針對功底相對較好的文理類專業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講解,在把握總體解讀不過于深入的同時,可以適當增加先秦諸子散文、古詩詞等較難教學篇章。(3教師自身加強誦讀學習與培訓。語文教師經典誦讀教學的能力直接影響著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的效率,所以大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誦讀水平,教師自身應盡可能理解經典文本的深層含義,不斷體驗、感悟經典的文化內涵。高校領導及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組織專門人員加強對大學語文教師的誦讀培訓,從而推動提高教師群體的經典誦讀水平。
參考文獻:
[1]朱自清.經典常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2].曾文正公家訓[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