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30: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文教學教案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應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2.教學目標應明確具體、符合課標和學生實際。
3.目標要由淺入深,由前到后,體現層次性。目標制定要難易適度,不能因為目標過低而造成課堂學習的低效,又不能因為目標過高而使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也很難達到。
4.要遵循具體行為目標明朗化和隱性目標暗示化相結合的表述策略。知識、技能等顯性目標寫在教案上,部分過程目標、情感目標等隱性目標隱含在顯性目標中,可以不在教案上體現。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要準確。重點是對教材而言的,難點是對學習主體的學生而言的。一般來說,重點是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難點是學生難理解、難辨析、難解答、不易接受的學習內容,由學生現有能力與教學要求之間的差距引起的,通常教材中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困難,或者比較隱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認識的內容,構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1.教學環節、步驟:教學環節組合要靈活、恰當,符合教材內容。各個教學環節、教學步驟自然、流暢,不僵化。各個教學環節、教學步驟時間安排要合理。
2.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的制定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要將目標具體化,為目標的達成服務。教學任務難易要適中,內容要明確具體,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操作性。各教學任務在內容上要相互銜接,由易到難,由先到后,環環相扣,教學任務之下的任務設計與學案問題要協調一致。
3.教師活動:教師活動的設計要體現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教師活動的設計要依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且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體現較強的針對性。教師能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選擇精講內容,精講時間安排適時、適當。
4.學生活動:學生在每一個環節及步驟中應做些什么,如何做,教師要有具體的設計,要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學生活動的設計要依據不同教學任務且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體現較強的針對性。
5.預見性問題及對策:對學生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預測。對學生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相應的解決策略。
(四)教學反思
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等進行理性的分析,有利于進一步調整、修改、完善教案,調整教學策略。
二、小學語文教案的應用
1.靈活使用教案。教案以書面形式對課程進行認真梳理,把一條有效路徑預設出來,以一種直觀的形式為教學提供了科學有效的依據。人是個性化的,共性永遠代替不了個性,共性只有通過個性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案的過程中,無論是自己編寫的還是別人編寫的,都應當結合實際進行再認識,用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化有形為無形,使課堂教學具有一條個性化的明晰的線路,真正做到教師導學生學。
2.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尋找感覺的過程。學生需要在實踐中去感覺,在感覺中去提升和完善。知識只有在納入人的認知系統時才真正屬于個人,并能積極參與個人知識體系的構建。教案的應用,實際上就是要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引領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品味,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和能力的內化。所以教師在落實教案時,一定要了解學生、調動學生,給學生一個自我成長的空間,充分激l學生的潛能,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形成。
3.注重引領和點撥。使用教案,在客觀上減少了教師的話語,突出學生的學和成果展示。用教師的引領和點撥來激發學生的靈性,從而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和能力的形成。在對教案的使用上,需要教師在認真鉆研,對課標、教材做內化處理,完成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與設計。因此,教案使用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方法上的引領和思想上的點撥,要通過精講點撥,啟迪學生的潛在認知,引領學生打開創造性的思維。
學習目標
1.讀懂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認識到母愛的無私。
3.結合課文內容,繼續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
2.文中的兩份賬單。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
說一說你為爸爸、媽媽做了什么事,或準備做什么事。
明確閱讀要求
1.指名讀課文前面的導語,邊聽邊想:提出了哪些閱讀要求。
2.要求為:a.讀讀課文,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b.想想媽媽為什么寫的都是“0芬尼”;c.小彼得看到媽媽的賬單是怎么想的。
自讀課文,同桌交流
認真讀課文,把兩份賬單多讀幾遍,對比著思考三個閱讀要求,把自己的體會和不懂的問題寫下來,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1.先提出你在讀書中發現的問題。(如,詞句方面:“報酬”“款項”“如愿以償”“躡手躡腳”“芬尼”“小心翼翼”各是什么意思?媽媽在看到小彼得的賬單時為什么什么話也沒說?內容方面:課文為什么用《媽媽的賬單》做題目,而不用《賬單》或《兒子的賬單》?媽媽的賬單算賬單嗎)
2.出示兩份賬單。
兒子的賬單
媽媽的賬單
母親欠她兒子彼得如下款項: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掛號件送往郵局10芬尼
在花園幫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計:60芬尼
彼得欠他的母親如下款項:
為在她家里過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為在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
為他一直有一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
共計:0芬尼
a.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兩份賬單,看你能否解決自己的疑問或別人提出的問題。(如,“報酬”就是付出勞動后得到的酬勞,比如小彼得幫媽媽取回生活用品要20芬尼;“款項”就是每一個項目多少錢;“如愿以償”就是實現了自己的愿望:“芬尼”是德國貨幣單位1馬克=100芬尼;“躡手躡腳”就是輕手輕腳,不弄出一點兒聲音;“小心翼翼”是特別小心、認真)
b.根據兩份賬單來匯報你讀懂的內容。
課文主要寫了小彼得開出賬單向媽媽索要報酬。媽媽讓他如愿以償并開列一份特殊的賬單,使小彼得將錢還回的事情。
對比兩份賬單,可以看出媽媽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兒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媽媽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寫上0芬尼,表明了母愛的無私與崇高,同時也告訴小彼得:親情是無價的。
3.創設情境,體驗情感。
現在,讓我們同桌之間把自己分別想象成小彼得和母親,在看到對方的賬單時,你的心里會想些什么?
(媽媽:真沒想到,我的小彼得會給我開出一張賬單來。他懂得了要勞有所獲,但是他還不明白什么叫愛的奉獻,世間有些情感是金錢所無法衡量的。批評他嗎?教育他嗎?不,我要想一個更好的辦法,讓他自己明白這個道理)
(彼得:啊,我得到錢了,真是太高興了!怎么,媽媽也給我開了賬單?“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吃喝”這該是一筆多么龐大的數字呀;還有媽媽在生病時無微不至的照顧,一直那樣的慈愛,她付出了多少辛勞,這是我一生都無法回報的,可媽媽只寫了“0芬尼”。媽媽,我明白了,親情是無價的,是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的。我真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媽媽,我錯了,我要把錢還給您,您還會像原來一樣愛自己的兒子嗎)
討論深化
1.課文為什么以《媽媽的賬單》做題目?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明白,這不是一份普通的賬單,而是包含著教育技巧和愛的表達的賬單,有著媽媽的良苦用心。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背誦課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應接不暇”造句。
3、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難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
2、想象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有關句段,背誦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美麗奇特。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造句。
3、認識“鳥的天堂”,初步體會景物動態和靜態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作者簡介。
2.揭示課題。
(對作者巴金作簡單介紹,既是一種文學修養的熏陶,也是從語文的內部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要求:(1)讀正確;(2)讀通順。
思考:談談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自由讀是一種面向全體、照顧差異的讀書方法,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能對課文有一個完整初步的了解。)
2.檢查反饋。
(1)課堂交流: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這個問題的設計旨在促進學生認真閱讀,學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學情;教師的寬容評價,有利于學生樹立閱讀的信心。)
(2)個別讀課文,隨機學習生字和部分新詞。
(讀的是個別學生,檢查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字詞的學法似乎有些凌亂,但有實效。)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1.速讀課文。
思考:課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怎樣分?為什么?
(1)自己讀讀、劃劃、想想。
(2)小組討論,重點討論“為什么?”
(簡化分段,強調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和動態描寫。)
2.檢查反饋。
四、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輕聲讀課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寫的情景。
2.質疑:在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問題?
(尊重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相互作答,教師重點指導。質疑是一種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知識和能力,又激發學生邊讀邊思。)
3.在這些句段中,選擇你最喜歡的有感情朗讀。
(1)嘗試有感情朗讀。
(2)朗讀指導。
(3)有感情朗讀有關句段。
4.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背誦7、8自然段。(機動)
(給學生選擇的權利,也就是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二部分的有關句段,感受“鳥的天堂”里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應接不暇”、“留戀”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應接不暇”造句。
3.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描寫景物動態和靜態的方法,了解作者觀察描寫的精細、巧妙。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讀(背誦)課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較:這三段話之間有什么不同點?
(引導學生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領悟作者觀察、描寫之巧妙。)
(2)嘗試將這三段話按樹根、樹枝、樹葉的順序改寫成一段話。
(這是一項語言表達練習,同時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讀課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來自于課文的什么地方?
(寬泛的問題,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心理空間,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
①理解“我們繼續拍掌……有的在撲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寫的情景。
B.有感情朗讀句子。
②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應接不暇”。
二、熟讀課文,體會寫法
1.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課文。
比較:兩個部分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在這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較,教師應有限度的認可這些答案,并引導學生認識在內容和寫法上的本質聯系和區別,比如靜態與動態等。)
2.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句段。
三、延伸課文,鼓勵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彌補一些教學中遺漏的問題,可以稱為教學民主,也可以理解為因學而教。)
2.介紹“鳥的天堂”的地理位置、歷史與現狀,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美。
明示教育是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一條必要的、重要的途徑。明示教學法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和途徑,具體到語文課堂教學,就是思想、語言工具、理論等意識形態的傳輸。明示法在人們的生活里無處不在,一個人一生都在不停地接受著他人的傳輸、社會的灌輸,這就是明示。但近幾年來,社會對以灌輸為主的明示教學法的批評,明示教學法慢慢淡出語文教學的話題,但事實證明,以灌輸為主的明示性方法并不會隨著時代變化而退出歷史舞臺。俗話說,“三人成虎”,一句謊言連說三遍,就可以成為真理。可見,明示在人的思想方面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然而目前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卻有一種退出歷史舞臺的趨勢。
當然,明示教育不是直白的教育,我們反對語文教學中的直白教育。那種將學生由問號教成句號的教法,那種學生“課堂記筆記,課后對筆記,復習背筆記,考完丟筆記”的學法,都是直白的教育所致。從而使教育中的一切知識都變成直白的、無需再思考的東西。好教師要做一個引發學生思考的引路人。教育結果的無問題狀態是教育最大的問題,一切都變得明白的教育是最不明白的教育。當然這不是針對教師教學思維混亂和語言表述不清而言的,而是針對教師以清晰的邏輯和流暢的表述封閉了學生的思想的句號式教育而言的。還有比窒息了人的思考更壞的教育嗎?有些學校開設的語文教學公開課,師生間配合高度默契,教師是一個有始有終的導演,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對創設情境的體悟、“即興”發揮的小品等,都是預先排練好的。一堂課結束,課堂的“大幕”落下,學生再沒有什么問題,不能從已知中引出未知,教育就沒有了暗示力量,進而就沒有了教育的力量。
但我們強調明示教育的作用并不是要否定暗示教育,相反,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這兩者是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如果把教育系統比作一個前進中的人,那么,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就是這個人的兩條腿,不可偏廢其一。只有兩者都健康發達,并且相互配合,協調動作,才能健步如飛,順利地達到目標。那又何謂暗示呢?暗示就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其接受某種觀點和意見,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動。是人類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連續不斷的信息交流的一種形式,其特點是直接滲透性和自動性,通過人的直覺、情感和無意識作用直接滲透進入人的心理圈,快捷而靈活。學生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經形成了相對豐富的知識結構和一定的思維定勢,他們對教育會產生一定的“心理期待”。如果老師的活動與學生的需要和期待一致,學生就會產生興趣。真正的教育應當是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的合理整合。但整合不是明示與暗示的拼合,通常人們將暗示教育與明示教育對舉,認為暗示教育是相對于明示教育而言的,是明示教育的另一半,甚至認為暗示教育僅僅是明示教育的補充。這種認識不僅難以揭示暗示教育的作用,而明示教育本身也不能達至完美。因為任何有啟發性的明示教育在本質上都具有暗示性,即它沒有窮盡人們對真理的認識,而總是不斷地引發人們進行新的思考。明示教育的啟發性取決于它的信息暗示量:暗示性越大,則啟發性越大。
二、正確處理積極暗示與消極暗示的關系,開展積極暗示教育機制創設
隨著人的自主性加強,各種意識形態方面的信息呈現多元化,學生往往對于反復的說教產生反感,語文教學必須改變過去“我說你聽、我講你記”的教學方法和生硬、強制性的灌輸方法,不斷增強教育的民主性,避免教育的強制性,研究協商、溝通、討論、評議、自我批評的具體措施,使語文教學成為人們共同關心和參與的活動,增加與學生的對話,從傳統的灌輸方法向暗示性、引導性和滲透性的教育方法發展。正確處理好積極暗示與消極暗示的關系。積極暗示是使有意識心理活動和無意識心理活動和諧發展,兩重交流水平協調一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消極暗示則會降低甚至完全抹殺正面教育的效果。現實中,消極的暗示效應在學校里還是存在的。如為了所謂的分層教學,高一新生入學時便按成績分出“實驗班”,到了考試的時候,語文試卷拿到手,最后一道題目旁邊赫然寫著“該題實驗班必做,其他班選做”,或者說“這一題A段同學要做”,使其他班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一做法實際上已經在向其他幾個班的學生暗示:你們不如他們,他們比你們強。教育本應給學生以自信,激發學習動機。如果常常“不經意間”傳遞給學生消極的信息,就會挫傷學生的心靈,與我們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過多的批評會對學生產生消極暗示。教師也許是出于“恨鐵不成鋼”,愛生心切,也許是出于“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對學生求全責備,總是不滿于學生現有的表現。對學生一點小小的進步不以為然,認為做得還不侈;對學生的一不足之處卻大肆渲染。久而久之學生會感到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差勁,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而一蹶不振。中學生的自尊心很強,過多的批評還可能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教育的效果,同時也對所學的一分為二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等哲學原理產生懷疑。
三、培養學生積極自我心理暗示,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人不僅接受著來自外界的暗示,而且隨時都在進行著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教育機制的創設對人的心理和生理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學生自我積極心理暗示教育機制的創設則是語文教學課堂中的良性暗示法。心理學認為:“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是依靠思想、語言,自己向自己發出刺激,以影響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意志,或加深對某一觀念的認知,或要求自己按某一方式行動”。
杜威說過,“尊重的欲望是人類天性中最深刻的沖動”,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自尊心是學生人格的頂峰。”因此,尊重學生的自尊和人格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創新教育中有一條原則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從學生發展角度來界定,創新教育實質是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得到認可,得到鼓勵,生活在師愛中,個性處于張揚的狀態,心理需要(自我實現)得到滿足,戰勝困難的決心、對達成學習預期目標的信心就會產生,對學習的外部需要就會內化為自我需求,學習行為就會在學生主動積極的狀態下獲得最佳效果。“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由此可見,運用“學生自我積極心理暗示教育機制的創設”于教學中的前提條件是必須遵循創新教育的尊重個性的原則。
語文學科因其具有強烈的人文性,語文課文中因其富含的情趣性為“學生自我積極心理暗示教育機制的創設”的運用提供了條件。“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師必須教育學生學會自我積極心理暗示。
2.通過老師的朗讀指導和小組朗讀競賽,學生學會朗讀詩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進而熱愛詩歌朗誦。
課前預備時間:播放音樂,羅大佑的《鄉愁四韻》
師:據說當年在臺灣開的現場演唱會上,羅大佑的這一曲蕩氣回腸的《鄉愁四韻》,曾使全場觀眾熱淚潸然。是啊,對于那些生于大陸、長于臺灣的游子們來說,幾十年的故園夢,未能有個圓滿的結果,思鄉就成了他們共有的情結。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師:我們先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讀這首詩。
生1讀。
師:課下很多同學跟老師說喜歡這首詩,可是又說這首詩讀起來很困難,很難把作者表達的情感讀出來。那么,要讀好一首詩,我們首先要了解詩的內容,把握詩歌的
生:情感基調。
師:不錯。朗讀技巧方面,還要注意
生紛紛:語速,節奏,輕重音。
師:那么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鄉。
師:那么感情基調應該是?
生:憂郁深沉。
師:憂郁深沉的感情基調決定了我們所選擇的語速應該是什么樣呢?
生:稍慢。
師:對,應該是稍慢且舒緩。
師:下面我們看節奏,請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的時候,注意把握詩歌的節奏,用鉛筆在書上用斜線標出。
生自由讀書。
師:我們請一位同學讀詩,節奏停頓要夸張些,讓大家聽出你的節奏處理(演示文稿:朗讀指導:節奏的劃分)
生2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師:生2的節奏劃分大家聽出來了么?(聽出來了)和你的一樣么?(一樣)
師:和老師的節奏劃分方式也是一樣的。我們再一起來看輕重音的處理。我們知道,能夠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需要強調,輕讀和重讀都是一種強調。請同學用深情的語調再讀一遍。
生各自抑揚頓挫地吟讀。
師:通過幾遍朗讀,我想大家對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領悟得更深刻了。誰能給我們讀一讀呢?
生3:我讀一節行么?
師:行。想讀多少讀多少,想讀哪一節就讀哪一節。
生3:我讀第二節。(學生朗讀)
師:讀得真不錯。還有誰愿意為我們讀一讀呢?
生4:我讀第一節。(學生朗讀)
師:真好,很有感情。有兩位同學為我們帶頭了,有沒有人能為我們讀完這首詩呢?
生5讀。
師:她讀得好么?
生紛紛:好。
師:哪兒讀得好?
生6:第三節。
生7:矮矮的墳墓讀得好,讀出了哀傷。
師:哦。這節要讀出哀傷來。[板書:墳墓](這個地方缺少變通了,我應該問問她為什么讀得好?讀的時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還有些什么對話了)
師:誰再試讀?
生8讀。
師:讀得真好,大家說說他哪些地方讀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一組詞讀得很輕。能體現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特點。
師:我們剛才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承載了詩人的思念,這種思念的程度怎樣啊?
生紛紛:厚重的。
師: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是否削弱了這種情感的表達?
生9:不,是對比。
生10:更襯托出鄉愁的厚重。
師:大家理解得很透徹。最能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詞語我們都找到了,并且或輕讀或重讀給予了處理。大家在讀這首詩時,還有什么困難么?
生11:“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頭”“那頭”出現四次,讀起來都一樣,不知道怎么讀。
師:這個地方是比較難讀的。我們要先看各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節,詩人在這節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12:思念。
生13:傷心。
師:僅僅是傷心?這程度夠深么?
生14:悲痛。
生15:哀痛。
師:為什么?
生14:母親死了,詩人再也看不到母親了,所以哀痛。
師:一方矮矮的墳墓相隔,詩人母子兩人永無相見的機會了,所以“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要讀出這種距離來。“母親在里頭”怎么讀?
生16:降調,往下讀。
生17:要沉痛。
師:那么要突出這種強烈的距離反差,“我在外頭”怎么讀?
生:升調。
師:可以,語氣要激烈些。(老師示范)
[演示文稿:第三節朗讀指導
后來啊(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重讀矮矮)
我/在外頭(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師:老師給同學們配上音樂,同學們深情讀讀這一節。(音樂:《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誦。
師:我們接著看第四節。第四節在內容和情感表達上與前三節有何不同?
生18:這一節寫的是對祖國大陸的思念。
師:只是作者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臺灣人民。
師:是啊,前三節寫的都是家愁,這一節可以說寫的是國愁。余光中的簡單經歷和寫這首詩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臺灣,是臺灣詩壇上一位重要的詩人。作品有《白玉苦瓜》《聽聽那冷雨》等。
師:生19介紹的非常詳盡。余光中60年代起就創作了不少鄉愁詩,是臺灣著名的鄉愁詩人。70年代初創作《鄉愁》后,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二十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去臺灣時他才21歲,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真是“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節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最能表達他這種赤子之思的是哪個詞?
生紛紛:大陸。
師:對,那么“大陸”要重讀。“大陸在那頭”怎么讀?
生20:拖長些,讀降調。
師:表達的是什么情感?
生20:回不到祖國的惆悵,失落。
師:可以讀升調么?
生20:不可以。
生21:可以。
師:請生20讀一下。
生20讀。
師:表達的是什么感情?
生20:期盼,企盼回到大陸的情感。
師:老師覺得讀升調降調都可以,看你著重表現的是哪種情感。
[演示文稿:第四節朗讀指導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強調“淺淺”)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越慷慨之感)]
師:老師還是給大家配上音樂,同學們自己讀讀這一節。(音樂:馬思聰《思鄉曲》)
生紛紛深情朗誦。
師:同學們還有哪些詩句和詞語不會讀的?
生紛紛:沒有了。
師:好,那么,我們按照分好的四個小組準備朗讀競賽,同學們商量一下,看看你們小組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朗讀,三分鐘準備,然后我們就開始。
學生有的下位子和別人商量,有的在試讀,相當熱鬧。
師:好了,時間到。我們從一組開始。老師放的配音是小組同學自己選定的,大家聽的時候要注意,一方面聽聽朗讀是不是能表現詩人的情感,一方面聽聽他們選定的音樂是不是能配合音樂的情境。我們要評出最佳配樂和最佳朗讀。
生四組輪讀,有單人讀的,也有多人讀的。
師:我們先評音樂還是先評朗讀?
生紛紛:先評朗讀。
師:好。那么,哪一組的朗讀最能表現詩人的情感?
生熱情:我們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二組!第一組!……
師:都說自己的組讀得最好,老師都茫然了,能不能說說理由?
生21:第一組讀的不好,他們配合的不好,曾和趙配合得還不錯,但是馬同學自己讀的第三節語速太快了。這一節是抒發母子之間再也不能見面的哀痛的,讀得太快就不能表達這種情感了。而且第四節的齊讀,馬同學也是搶先讀的,三節和四節間應該停頓的時間長些。
師:三個人的配合是有一定難度的,他們的配合不夠默契。
生22:我覺得我們組讀得好。(該學生是第三組的)
師:那你說說。
生22:她讀的時候語調低沉,很好地表達了詩人那種深沉的思念。
師:她哪一節讀得最好?
生22:第三節。“矮矮”“這頭/那頭”都讀出了那種悲痛。
師:我們請剛才讀的同學再讀一遍第三節,大家再體會體會。
生讀。
生23:我覺得第四組的同學讀得也特別好。他的“小小”“窄窄”……一組詞的輕讀處理特別好,能和那種厚重的思念形成強烈的反差,我覺得很受益。
生24:我也覺得第四組讀的好。他第四節“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讀了降調,特別能表達詩人的無限惋惜和惆悵。
師:我們也請第四組的同學讀讀第四節,再讓我們體會一次。
生讀。
師:那么,最佳朗讀我們就評第三組和第四組。四個組的音樂配得怎樣呢?
生紛紛:都挺好的。
師:都挺好?評不出那組更好些么?那么我們說說哪組的不太好吧。
生25:第三組的音樂不太好。我覺得前面還可以,后面音樂節奏快了,顯得很輕快,和這種厚重的感情不太合適。
師:三組錢同學說他的這音樂是萬能的,什么文章都可以配著朗讀。(生笑)看來這種看法是錯的,沒有任何一種音樂是萬能的,能配合各種情緒的表達。還有哪組的音樂不太好?
生:第四組的音樂也不太好,節奏快慢還可以,但是很柔美,聽著覺得挺舒服的。和這首詩的情緒也不太適合。
師:那么是一組和二組的音樂配的好,是么?
生26:一組的比較好,曲調也是挺憂郁的,和他們的朗讀配在一起,有助于他們的情感表達。
生27:第二組的音樂不太好,他們沒讀之前那音樂我覺得還挺合適的,他們一讀就不合適了。
師:那是因為音樂的節奏不好,還是他們的朗讀有問題?
生27:還是朗讀不太好,音樂好像還可以。
生28:我覺得第二組的音樂挺好的,跟詩歌抒發的情感很合拍。
師:那么我們就評選三組和四組的朗讀為最佳朗讀,一組二組的音樂為最佳配樂,好么?
生紛紛:好。
師:同學們剛才的朗讀把老師深深打動了,老師也久久地沉浸在詩歌傳遞的憂傷氛圍中,仿佛看到了海峽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佇立的身影。現在我們欣賞flash朗讀,再一齊來感受,好么?
師生共同欣賞。(黑色真實作的flash配樂朗讀)
師小結:這首詩中,詩人將個人的悲歡和巨大的祖國之愛交織在一起,具有了其他鄉愁詩不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就讓我們滿含感情,再次齊讀余光中的《鄉愁》詩,以表達對這位愛國詩人的敬仰。
學生齊讀。
師:我看到同學的表情,大家也沉浸在濃濃的鄉愁中去了,是啊,臺灣人民遠離祖國,有家難回,有親難續,綿綿憂思難以述說。我們就在看一首鄉愁詩,請你自己按照我們剛才指導的讀詩方法,深情朗讀席慕容的《鄉愁》。
同學讀。
師:誰能為我們讀讀這首詩呢?
生27讀。
生鼓掌。
師:讀得真好。誰能說說他什么地方讀得最好?
生28:“沒有年輪”重讀得好,強調了鄉愁永遠新鮮、永不磨滅。
生29:“永不老去”讀的也好,理由剛才同學說過了。
生30讀。
生31:“清遠”輕讀了,讀出了笛聲悠揚、若有若無的感覺。“模糊的悵惘”輕讀出了惆悵的感覺。
老師:同學的體會真不錯,讀的也這么好。老師也想讀讀了,行么?
學生笑:行。
老師配樂讀。
學生熱情鼓掌。
師:我這里也有一個席慕容《鄉愁》詩的flash朗誦,我們一齊來欣賞。
師生共同欣賞。
師:這首詩同樣是抒發了詩人思鄉的情感,卻寫得委婉深情,我們齊讀一遍,再次體會這難以割舍的鄉愁。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165-02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并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引導學生正確書寫鹽類水解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活動?探究”的活動,引導學生體會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過程,并感受分析、歸納、綜合等方法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小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動手實驗的能力;通過探究實驗活動及結果分析獲得對鹽類水解相關知識的正確認識,體驗科學認知過程。
2.教學重難點
鹽類水解的原理和水解方程式的書寫。
3.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實驗探究法、演繹推理法。
4.教學內容
【引入新課】展示氯化銨溶液作為金屬表面清洗劑的圖片,這是利用了鹽的什么性質?(與生活聯系,激發興趣)
【問題1】我們常用酸溶液清洗金屬表面,為什么可用氯化銨溶液作為金屬表面清洗劑,所有的鹽溶液都顯中性嗎?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對氯化鈉溶液顯中性的認識出發,產生認知沖突)
【合作探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做實驗、觀察、思考)
(1)分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下列溶液,滴到pH試紙上,觀察顏色變化,并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得出溶液的酸堿性。(教師指導學生pH試紙使用的正確操作)
提供:第一組溶液:濃度都為0.1mol/L NH4Cl溶液、NaCl溶液、NaClO溶液
第二組溶液:濃度都為0.1mol/L CH3COONa溶液、KNO3溶液、Al2(SO4)3溶液
(2)根據上述實驗完成下列表格。
【成果展示】學習小組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引導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和動手實驗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原來鹽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還有的顯酸性,有的顯堿性。“這是為什么呢?”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問題2】 CH3COONa溶液為什么顯堿性?
【點撥】引導學生結合以下問題思考分析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電離?
(2)離子反應的發生的條件是什么?CH3COONa溶液中的離子間是否會引起“關聯”反應?
(3)結果導致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溶液中C (H+) 和 溶液中C(OH-)還相等嗎?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理論探究活動,可以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在探究鹽類水解原理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
【學生展示】展示本學習小組的探究結果,并闡明自己的觀點。
【動畫展示】CH3COONa溶液水解反應的歷程。
【總結】由于生成弱電解質CH3COOH,使得溶液中C (H+)減小,從而使得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促進水的電離,則溶液中OH-與溶液中H+濃度不再相等,即是[OH-]溶液>[H+]溶液 ,所以溶液呈堿性。
【學生活動】書寫上述過程化學方程式及 離子方程式為: CH3COO-+H2O OH-+CH3COOH
【學生展示】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CH3COONa+H2O CH3COOH+NaOH
離子方程式為: CH3COO-+H2O OH-+CH3COOH
【問題3】(1)上述過程化學方程式的逆反應有什么特點?從中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2)為什么上述過程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用“?葑”?
(3)分析并比較C (CH3COO-)與C (CH3COOH)的大小。
【點撥升華】反應的特點:“可逆”、“微弱”
【合作討論】同學們能不能用類似的方法分析氯化銨溶液為何顯酸性?NaCl溶液為何顯中性?(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分析完畢后小組討論。本部分的探究過程可以讓學習小組完成,教師只強調這一過程的電離方程式書寫即可。)
(設計意圖:這個探究活動的從設計來看,好象比較簡單。實際上學生的思維量和前面探究醋酸鈉溶液為何顯堿性是一樣的。這樣處理的原因是讓學生利用剛剛獲得的經驗,體驗成功感,感受學習的樂趣。)
【成果展示】投影展示學生的小組討論結果。
【總結】鹽溶液有的顯酸性,有的顯堿性的實質:與水反應有生成弱電解質。
【點撥升華】一、鹽類的水解反應:
4.1定義:在水溶液中鹽電離產生的離子與水電離產生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反應,簡稱鹽類的水解。鹽類的水解反應是酸堿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4.2實質:鹽電離出的離子與水電離出的離子反應生成弱電解質,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促進了水的電離。
4.3結果:破壞了H+或OH-濃度的等量關系使溶液呈酸性或堿性。
【問題4】怎樣的鹽才會發生水解反應?鹽溶液酸堿性如何判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主分析鹽類水解的形成條件及實質。)
【交流討論】學生思考、討論
【遷移應用】(1)判斷下列鹽是否能水解?
①Na2SO4 ②BaCl2 ③NH4NO3 ④CuSO4 ⑤Na2CO3
(2)判斷下列鹽溶液的酸堿性?
①Na2SO4 ②BaCl2 ③NH4NO3 ④CuSO4 ⑤Na2CO3 ⑥NaHSO4
(設計意圖:NaHSO4溶液呈酸性是自身電離的緣故,非鹽溶液的水解,進一步突出鹽類水解的實質。)
【點撥總結】鹽是由酸和堿反應得到的產物,酸堿有強弱之分,故形成的鹽也就有別。主要分為強酸強堿鹽(如NaCl、KNO3)、強酸弱堿鹽(如NH4Cl、CuSO4)、強堿弱酸鹽(如CH3COONa、Na2CO3)、弱酸弱堿鹽(如CH3COONH4)。有的鹽溶液不顯中性,是由于鹽中存在弱離子。
【點撥升華】
4.4鹽類水解的條件:鹽中必須含弱酸陰離子或弱堿陽離子。
4.5規律:(1)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誰強顯誰性,雙強顯中性。
【問題5】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O溶液PH值為什么比CH3COONa溶液的PH值大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更深的層次分析實驗中的數據差異,拓展思維,進一步理解鹽類水解與鹽中弱離子對應的酸或堿的強弱有關。)
【交流討論】學生思考、討論。
【點撥升華】NaClO中ClO- 對應的酸為HClO , CH3COONa中CH3COO- 對應的酸為CH3COOH ,同濃度的HClO 比CH3COOH 酸性更弱,其水解程度更大。
規律:(2)越弱越水解。
【學生活動】(1)嘗試判斷下列相同濃度的溶液,PH值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①NaCN ②CH3COOH ③NaF (查課本P80頁的電離常數)
(2)書寫下列鹽溶液的離子反應式:①NaClO ②Al2(SO4)3 ③NaHCO3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典型例子繼續強化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深化。)
4.6課堂小結
5.作業
P89 2
6.板書設計
一、鹽類的水解
1)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產生的離子與水電離產生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作鹽類的水解。
2)實質:鹽電離出的離子與水電離出的離子反應生成弱電解質,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促進了水的電離。
3)結果:破壞了H+或OH-濃度的等量關系使溶液呈酸性或堿性。
4)條件:鹽中必須含弱酸陰離子或弱堿陽離子。
5)規律:
(1)有弱才水解,誰強顯誰性,雙強顯中性。
(2)越弱越水解。
參考文獻:
圖案是一門裝飾藝術,是制造某一物品之前所要進行的圖樣和方案的設計,十分接近現在人們所說的設計藝術的概念。而圖形是圖案的雛形,后者最明顯的變化是比前者多發展了現代工業化的設計理念。圖形存在的歷史很久遠,是人們通過繪、寫、刻、印等手段進行特殊信息傳遞與交流的視覺表現形式,它具有說明某種事物或表達、傳遞某種信息的作用,是人類意識物化的表達,也是人們最早的交流方式之一。圖形的發展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人們用棱角分明的石頭在不同的地方留下符號、筆畫、紋理等,以便與同伴分享關于此地的各種信息。而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標志,經過時間的延續,逐漸形成了后來的文字及圖形。老子曾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將精妙、深邃的道理寓于圖案的造型創作之中,再以形象或圖式作為媒介表達出來,這充分說明了圖形具有記錄與傳承文化的能力,也是人類意識主動對物體進行深層藝術文化改造活動的體現。現代圖案設計可以說是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技術文明的產物,它既包括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所遺留下的文化遺產,也被現代建筑裝飾、商品工業、平面設計等現代科學應用,屬于文化與科學的雙重范疇。因此,在現代圖案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其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特點,在保留其藝術價值時,要積極地傳承圖案遺留下來的一些傳統意義及造型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藝術、文化的積淀會根據不同時間、地域、宗教等因素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圖騰及紋樣,而我們有義務了解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意義,它們是當時社會某些精神文明的物質體現,這對我們鑒賞藝術作品有很大幫助,將其運用到現代設計中,更能提升作品的內涵和深度,得到更好的創新視角。而實用性則更注重商品的市場需求方向,找準主流與支流的需求量,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生產生活。
2.藝術設計教學的目的與方法
藝術設計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并將其熟練運用到服務于人的創作觀念中。它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以鑒賞美的藝術,也需要學生清楚地掌握事物的規律,以便于利用創新思維能力進行藝術改造。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過:“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人類的精神創造。”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設計是相輔相成的存在。基礎課程可以提高設計的質量和文化底蘊,學生通過對基礎課程的學習,學會對事物的形狀、大小、方向建立多角度的觀察和臨摹,有助于發現其潛藏的內部聯系與秩序,從而進行反復的訓練,逐步獲取把握全局、將雜亂快速整理為有序狀態的能力。而這種由“質”到“量”的變化,足以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技法有效增加,在豐富知識的同時也開發了創造性設計思維,從而幫助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專業設計的教學就更為復雜,對全局觀念更為注重。藝術設計從手工化到現代工業化的轉變迎合了社會發展的方向,所以在藝術專業設計方面,應該考慮到社會需求與工業化的背景條件。其實,現代圖案設計與藝術設計教學擁有諸多的契合點,圖案的形態、構成、色彩等基本原理對現代藝術設計有較高的啟發作用,可以說圖形設計為藝術設計教育提供了基礎的訓練平臺,而擁有現代工業化氣息的圖案設計則可以在此基礎上獲得指導藝術創作服務于人的設計靈感。
二、現代圖案設計對藝術設計教學的影響
1.把握造型美的規律
《圖案基礎》一書描述:“圖案是實用美術、裝飾美術、建筑美術方面,關于形式、色彩、結構的預先設計。在工藝材料、用途、經濟、生產等條件制約下,制成圖樣、裝飾紋樣等方面的統稱。”可以說,圖案是藝術設計中包含審美與實用的部分。而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圖案取材于生活中的大小事物,再通過美學的規律進行編排創作,對稱、均衡、反復等都是常見的藝術創作手法,線描、淡彩等是常見的創作形式。圖案創作不是胡亂編造,而是真實地記錄下事物的自然形態,再升華為概括或變形的藝術形象。所以一些經典的圖案往往既包含了物質文化的積淀,也有長久以來人們約定俗成的一些創作規律或是對美的認識。在圖案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造型藝術的形式美,并知曉其創造美的規律與途徑,如在圖案造型的學習中,最常見的是去繁、夸張、求全、組合、巧合、寓意等。這些藝術手法各具特色,學生可以根據需求自由運用,繪制出風格迥異的圖案設計形象。去繁的手法能將主題特征高度集中,使形象更為簡明扼要;求全能通過一部分反映整體,以小見大;巧合是對幾種形象的結構形式進行融合,增加藝術作品的美觀與趣味。這些藝術手法完全適用于藝術設計,不論是平面藝術或是裝飾藝術,其造型美的規律是相通的,最終都是要完成對美的創造。因此,通過對圖案設計的學習,學生能在藝術作品的造型方面獲得技巧上的幫助,并熟練地運用到其他形式的藝術設計中。
2.創造性思維與設計靈感
藝術的美是多面的,或細膩含蓄,或奔放粗獷,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欣賞。而創造藝術的過程更是千姿百態,這個過程受到創作者本身的閱歷、文化、技藝的限制,更受到其自身思維方式的影響。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藝術設計教育的一個重點,它是學生尋求藝術靈感的助推力,具有幫助其順暢完成從物質生活向精神藝術轉變的加工任務。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如同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盒子,為學生提供了施展藝術才華的空間。現代圖案設計擁有對物體進行審美加工的能力,這源于其要求設計者必須對物體進行細致的觀察,因為它的創作靈感是源自生活的,然后再把事物轉化為美的藝術品,因而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不僅如此,這種觀察能夠讓學生較快掌握事物的形態、特征,從而以較快的速度獲得合適的創作靈感與藝術手段。藝術需要創作者的精神世界支撐其物質形態,魯道夫•阿斯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提道:“視覺形象永遠不是對于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創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豐富的想象性、創造性、敏銳性的美的形象。觀看世界的活動被證明是外部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與觀看者的本性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個圓圈代表什么?是月亮、車輪、硬幣、紐扣,是一切圓形物體的可能。那么以不同形式組合在一起的兩個或三個圓圈又代表了什么?在對圖案的繪制中,富于聯想能讓藝術作品得到更多的解讀,讓其具備更多的意義,也為藝術設計帶來更多的樂趣。
3.寓情于物的創作形式
世界是多元化的,而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有獨具匠心的表現方式,藝術則是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的真實反映。中國的圖案設計講求寓情于景的委婉表達,對自然素材的特征進行取舍、提煉,美化其藝術形態,保存其精神,使之獲得更凝練、更出神、更純粹的藝術造型。而這些造型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之前原有物體的部分性質,更使觀者形成了對某一物體的刻板印象,獲得想到某物就產生某種情感的效果。如我國的民間圖案“歲寒三友”“五福捧壽”等,都表現了獨特的寓意。在圖案設計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如何觀察圖案背后所隱藏和蘊含的人文知識,也要對這些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這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有極高的要求。這些圖案對現代藝術設計有著巨大的啟發,很多傳統紋樣被應用于建筑、裝飾、廣告設計,正是這些充滿特殊意義的造型設計給藝術作品帶來了更多的內涵和贊賞。而寓情于物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被廣泛應用于藝術教學領域,通過對圖案設計的學習,學生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文化知識,也摸索出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創作形式,能熟練地提取前人留下的關于造型美的規律。
1.學會復韻母ie、üe,學會特殊韻母er及其四聲,讀準音,認清形,能在四線三格中正確書寫。
2.學會整體認讀音節ye、yue。
教學重點:
1.學會復韻母ie、üe和特殊韻母er的音形,并能正確書寫。
2.正確區別韻母ie、üe和整體認讀音節ye、yue的用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i和yi、ü和yu。
(1)讓學生讀一讀。
(2)說說它們分別代表的是什么?
2.出示
(1)讓學生讀一讀。
(2)說說ü上兩點省略規則
3.我們學習幾個復韻母了?按順序說一說。
今天我們再學習2個復韻母和一個特殊韻母,誰有信心能學好!真棒!
板書: 12 ie üe er
二、利用插圖學習復韻母ie、üe和er的音形及er的四聲
1.學習ie、üe、er的音形
(1)出示3幅插圖
問:你們能不能利用這3幅插圖自己學習ie、üe、er的音形呀?
(2)請同學說說自己的學習過程。
(3)教師適當地糾正學生不正確的發音方法。糾正后教師范讀,學生隨讀體會,指名讀,開火車讀。
(4)教師講解:er這個韻母不同于其它韻母,我們知道每一個韻母都可以和聲母做朋友組成音節,可是,er是個小淘氣,它和誰也不團結,只能自己獨立成音節了。
2.學習er的四聲
(1)板書:ēr ér ěr èr
(2)自己試著讀一讀。
(3)借助平時口語中的發音讀準四聲。
(4)選擇其中的聲調進行組詞,幫助鞏固發音。
三、指導書寫ie、üe、er
1.說說ie、üe、er 3個復韻母的組成。
2.它們在書寫時應占什么格?
3.學生自己試著在四線三格中進行書寫,教師巡視,糾正書寫姿勢、執筆方法。教師提醒學生兩個字母要寫緊湊。
4.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作業,說說哪兒寫得好,哪寫得不太好,全班進行評改。
5.修改自己書寫的字母,同桌同學互查是否書寫正確規范。
四、學習整體認讀音節ye和yue
1.復習ie、üe的讀音。
2.師講:ie和üe是聲母,不能獨立成音節,要想給漢字注音,怎么辦呢?教師板書:ye、yue。
3.比較韻母ie、üe與整體認讀音節ye、yue在字形上有什么變化?
(韻母ie的左側是i,整體認讀ye的左邊是y)
4.啟發學生想一想,音節yue中的小點為什么沒有了呢?引導學生復習兩點省略規則。提醒學生小ü有禮貌,見了大y就摘帽。
5.運用多種形式讀準韻母ie、üe和整體認讀ye、yue的音。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聲母與復韻母ie、üe組成的音節,鞏固ü上兩點省略的拼寫規則,能熟練地拼讀音節。
教學重點:
學習聲母與復韻母ie、üe組成的音節。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運用比較的方法拼讀n、l與üe,j、q、x與üe相拼的音節。
1.出示:
2.對比兩組音節,你發現了什么?
3.教師強調j、q、x與üe相拼時ü上兩點省略規則。
4.引導學生自己練習拼讀。
5.同桌同學互相讀一讀。
6.指名讀,開火車讀,達到熟練拼讀。
三、看圖拼讀音節
1.出示P35頁下面的圖
指導學生看圖:老爺爺在干什么?院子里有些什么呢?
2.出示音節
3.自己試著讀一讀。
4.同桌小伙伴互讀。
5.指名讀,如果讀得不準,其他同學補充。
在教學中要注意多給拼得慢的學生機會,使他們也能拼讀熟練準確。
四、學讀兒歌。
1.出示兒歌
2.讀讀本課學習的紅色韻母ie、üe、er
3.選出你會拼讀的音節讀一讀。
4.請認字多的學生讀兒歌,其他同學邊聽邊看圖。
5.學生領讀,其他同學隨讀兒歌。
6.自己試讀。
7.同桌互讀,相互糾正。
8.指名讀,鼓勵學生背下來。
五、讀全文
1.自己試著讀一讀。
2.同桌同學,一人讀一人聽,相互正音。
3.齊讀。
4.指名讀。
六、小結
今天我們與韻母ie、üe、er和整體認讀音節ye、yue交上了好朋友。同學們拼得不錯,寫得也很認真,非常好!要繼續努力呀!
探究活動
所謂短期目標,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必須實現的課堂目標,長期目標則是關注學生課后、關注終身發展的目標。當代著名學者朱光潛在回憶自己在私塾讀書的情形時說:“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背誦后講解,在‘開講’時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讀成誦,一句一句地在舌頭上滾將下來,在兒童時卻是一種樂事,……我現在所記的書大多還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的意味卻是深長。”毫無疑問,兒童時在私塾背誦詩文既是短期目標(背誦時掌握的知識),又是長期目標(回憶過程中的新的領悟足以影響終身)。如《〈論語〉十則》的教學目標設計:(1)讀懂并背誦課文(短期的);(2)領會《論語》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長期的)。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目標的設計不僅應該關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更應該關注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創造條件的教學內容,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習慣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學習方法、語言品味、思想感悟等。
二、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相結合
預設目標重在“預”,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個性特點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在課前預設的基本要求和規定。與傳統目標不同的是,這種設計雖帶有一定的規定性,但由于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交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肯定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收獲、新的思想超出、偏離或達不到教師預先設計的要求。因此,教師應善于根據教學實際適時調整預設目標,采用生成性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樣的例子在新課程的教學中相當多。
如學習《曹劌論戰》。預設目標:理解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學中必須明確文章是用魯莊公的“鄙”襯托曹劌的“遠謀”。但在課堂上,有學生提出:曹劌有深謀遠慮不假,但魯莊公也不見得就目光短淺。因為魯莊公“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意見,可以說魯軍的勝利不全靠曹劌。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教師預案中的目標發生偏離,這時就需要調整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必須加以肯定,但同時也必須指出魯莊公戰前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左右侍臣的擁護和神靈的護佑上,戰時指揮急躁冒進,戰后對勝利原因一無所知等體現了他“鄙”的一面。這與曹劌的表現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樣的教學既保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實現了自己的預設目標,而且實現了一個生成目標:學會辯證看待歷史人物,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透徹。
三、群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相結合
群體目標就是所有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實現的目標;個體目標則是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而預設的目標。
這兩種目標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用層級目標,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目標設計:(1)能有感情地誦讀、準確的背誦全詩(群體目標);(2)讀出詩歌中新穎的意象所表現出的凝重的情感(個體目標)。
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方案才能有效規避學生“虛假學習”“游離學習”的現象,促進并保障學生始終“在學習”“真學習”?在這兒,我們給大家引介一種關注學生何以學會的教學方案――學歷案。看到學歷案,我們可能會自然地聯想到教案、學案、導學案等,它們諸間到底有何區別?
“教案”,教師基本上天天都在寫,它一般關注的是“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體現的更多是教師的教學思路,不太會關注“學生怎么學”以及“是否能夠學會”的問題,完全是基于教師立場的設計。而“學案”關注的更多是“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從“教”案到“學”案,這絕非是簡單的一個字的化,而是一種教學理念的更新。“學案”側重對學習內容的挖掘,根據學習內容設計學習目標,進而設計指向“學生怎么學”的過程。又因其具有一定的“導學性”,故有時亦稱“導學案”。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無疑是種突破與進步。但“學案”也有局限――不太關注評價,即在整個方案設計過程中忽視了“學生是否學會”以及“學到什么程度”的問題。也就是說依照“學案”的結構和內容,它只注重學生如何學的客觀程序的安排,忽視或弱化了學生學的有效性即“是否學會”的關注。
為此,華東師范大學的崔允t教授及其團隊開發與研制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案――“學歷案”。其功用主要是對“導學案”的有效性進行深度挖掘、提升和轉變,從而促進教學各要素聯動一致起來指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以及評價學生“是否學會”,力求讓學生學習的動態需求得到及時有效的評測與滿足。崔教授還給學歷案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認為學歷案“是指教師在班級教學情景下,圍繞某一具體學習單位的主題、課文或單元,從期望學會什么出發,設計并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以便學生自主建構或社會建構經驗、知識的專業方案。它是教師設計的、規范或引導學生學習用的文本,是學生通向目標達成的腳手架;它是一種學校課程計劃、學習的認知地圖、可重復使用的學習檔案,是師生、生生、師師互動的載體,也是學業質量監測的依據。”①至于為什么叫“學歷案”,而不是其他名稱,主要是根據醫療專業中的“病歷”一詞而來。我們去醫院看病幾乎都有病歷,醫生對患者疾病進行檢查、診斷、治療后,將相關情況記錄在上面,然后這個病歷也就成了患者們的健康檔案。考慮到治病與教學比較相似,于是就有了“學歷案”一詞。
總之,學歷案就是一種傾向于學生何以學會的教學設計,是一種完全基于學生立場的,旨在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學習”與“學會”的專業實踐方案。其呈現的是學生某一學習片段的完整歷程,即從主題內容、學情以及課標的考量分析中,明確期望學生學會什么(目標),然后再來設計應該學什么(內容)、怎么學(實施),提前做好配合指向目標監測的及時評價(評價),教師根據反饋信息以便靈活調整教學,最后設計作業評估任務以檢測學生目標達成情況(評價)。
二、學歷案的核心要素及其設計
一份完整的學歷案,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內容出處、學習目標、評價活動、學習過程(資源與建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檢測作業、學后反思”6個基本要素。下面我們主要以學歷案的三大核心要素“學習目標、評價活動、學習過程”為考量基點,結合實例來談談基于學歷案的教學究竟有何價值深蘊,以及在設計時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一)學習目標的設定――我們將要到哪里?
對于任何一種教學方案來說,目標設計都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果教學是段旅程,學習目標就是我們的終點站,有了明確的目的地,旅游的人才更有歸屬感與安全感。那么如何來設定與表述學習目標?我們一般認為考量的依據主要有三:教材、學情以及課標。
首先說教材,它既是教學的主要依據、藍本,也是師生互動、對話的主要憑借,挖掘、研究教材的重要性自不必言,但怎么去挖掘以及挖掘到什么程度,這就得關注所教班級的學生學情以及學科課程標準了。其次是學情,試想如果我們備的課既能供高二年級學習,也能供高一年級學習甚至可供初中生學習,那么我們的備課一定是有問題的。比如學習經典詩文《將進酒》,一個班級可能在朗讀上比較出色,另一個班級可能在討論交流、理性思辨上比較出色,那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去考量這些才有可能促成學習效益最大化。一言概之,學情絕不能忽視。最后是課程標準,其不僅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頒定的政策性、綱領性文件,更是教師教學的行動指南。比如語文科,文學類文本教學教什么、怎么教,實用類文本教學教什么、怎么教,課標中都有具體的相關表述規限。為何會有教師把《花兒為什么這么紅》上成生物課、把《看云識天氣》上成地理課、把《景泰藍的制作》上成手工制作課、把《巍巍中山陵》上成導游培訓課的現象,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沒有基于課程標準進行備課與教學。另外,學習目標設定時一定要符合全班大部分學生的現實追求,如果我們將《赤壁之戰》的文意理解作為一課時的學習目標,那顯然是不恰當的,因為大部分人無法完成,即使教師勉強教完,學生學習成效也定不如人意。所以設定的學習目標一定是大部分同學通過努力都能達成或實現的。此外,學習目標在表述上還需做到“具體、明確、可測評”。現在很多教案上仍會出現“增強學生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之類的目標表述,這樣的學習目標顯然是欠妥的,學生的愛國之情到底有沒有增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一節課就能培養出來的嗎?如果教師設置的學習目標既不明確也不具體更無法測評,那么這個目標設置的意義何在?為此我們需要將學習目標精細化,可將一個大一點的學習目標分解為2到3個小目標,然后通過相應的學習活動去完成它。或者是將一個不易評測的目標進行變式,比如學習舒婷的《致橡樹》,我們可在課堂行將結束時,請個別同學說說“你現在心中理想的愛情觀是什么樣子”,通過這個活動設計從側面去考量學生是否具備了正確的愛情觀,從而初步判定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情況。
下面以李白《將進酒》為例進行學習目標的設計與表述。首先,從詩歌學習內容角度來看,誦讀應是首需考量的,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詩境,從而涵泳探究詩歌意蘊。其次,從學情來看,學生先前已經學習過多篇李白詩,如《靜夜思》《早發白帝城》《行路難》《蜀道難》等,故在知人論世方面,學生已有較好的掌握。最后,根據課標的教學建議,在學習古代詩歌時,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從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基于以上標準,我們擬將《將進酒》的學習目標設計如下:1.從誦讀品味入手,感受全詩豪邁奔放的氣勢。2.通過交流與討論,體悟詩人復雜情感與形象。然后為了實現目標“具體、明確、可測評”的特點,我們擬將學習目標細化如下:
(二)評價活動的設置――我們已到了哪里?
任何形式、種類的教學設計都有三個問題需要確定:首先確定“我們要到哪里去”,即學習目標的設定與表述;其次確定“我們如何到達那里”,即教與學的活動設置;最后確定“學生已經到哪里了”,即檢測目標的達成情況。最后的“檢測目標的達成情況”即我們通常所指的課后評價,其評價形式或方法現多為客觀紙筆式(如課后練習、試卷檢測等)的檢測,有時甚至是教師口頭隨意式的、非專業化的(如“老師講的都聽懂了嗎?”)詢問檢測。于教師而言,此種評價或評價結果至多只是對學習進程的一種追蹤;于學生而言,完全是一個游離于或凌駕于學習活動^程之外的孤立環節。概言之,這樣的評價是一種“對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絕非“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然而后者才是現代教學所追求的“評價”本義,即要求“評價”不再僅限于對教與學的判斷,而應該成為促進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工具或手段。②正如有學者總結的那樣:“評價的實質在于促進人類活動的日趨完善,是人類行為自覺性與反思的體現,實際上評價就應是滲透于人類有意識的活動之中,是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所以為了能夠確保學生最終實現與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我們應將評價內嵌于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應再讓促進學生學習的工具式、手段式的評價流于形式或走過場甚至無效無用的窘狀。
“學歷案”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一種將評價前置的逆向教學設計――從“學習目標”到“指向目標的相應評價任務”到“教師教的活動”再到“學生學的活動”。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就是課堂演繹中,還是從“教師教的活動”到“學生學的活動”再到“相應的及時評價活動”,然后再從“教師教的活動”到“學生學的活動”再到“相應的及時評價活動”,依此將課堂進行下去。其中鑲嵌在學習活動后的“評價任務”主要有利于教師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從而去判定學生是否學會了。如果沒有實現目標,那么偏差在哪里?如何去改進?通過這些信息反饋,教師能夠及時地去調整自己的教學,進而有針對性地加強或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總之,將評價活動始終鑲嵌于課堂教學中,有利于實現“及時評價”作為調控教學的作用,還能夠彰顯評價在“改善學習、促進學習以及維持學習”方面的本質效用。
因此,就《將進酒》一課,依據前文細化的學習目標,我們擬將設計如下評價活動:
(三)學習過程的設計――我們如何到那里?
學習目標和匹配目標的評價活動設計好了后,下面就是如何實現或達成目標的問題――也即設計學習過程。學歷案的學習過程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資源與建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首先“資源與建議”部分,其實就是學習方法的指導,告訴學生將要學習什么、內容在哪里以及學習的重難點,學習此內容前已經具備了哪些知識,可能還會遇到哪些問題、怎么去克服,等等。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提供一整套思路,從而指導學生進一步地去掌握它、學會它。其次是“課前預習”,通常教師安排的預習都是口頭布置,比如課快要結束的時候忙著說道:“明天我們將要學什么什么了,今晚大家預習一下。”任務雖然布置了,但很不明確,十分粗糙。學生要么不做,即使做了可能效果也不好。“學歷案”在這方面則有明顯的益處。不僅有明確的任務安排,還有一定的學習提示,這樣的預習顯然落實得會更好。最后是“課中學習”,也就是教師們口中常說的教學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用一系列教與學的活動來貫穿的,并且是以學為主,以教為輔。
那么學習活動如何安排與設計?我們認為一定要基于學習目標來考量,每一個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要指向某一學習目標,課堂中從來都不需要無用無效的活動,也就是說學習活動必須是目標導向下的。一個學習目標至少要靠一個或多個學習活動來實現與達成,并且這些活動一定要是任務型的,問題導向的,以此保障學生始終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此外,在教學中我們習慣于把學習興趣、學習意愿和學習投入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原因,但往往忽視教育視閾中的學習是個體與環境相伴互動的過程,學習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效與進程。情境認知學習理論曾提出:“學習是根植于情境中的。”所以學習活動在設計時還要有一定的情境性,營造貼合學習內容的對話氛圍,盡量的讓活動與生活接軌,這樣能更容易地吸引學生,促其進入學習場域,保其“在學習、真學習”。最后,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做的就是隨時引導著學生前進,慢慢地向學習目標這個山頂攀登,避免有人迷失。這么說不是忽視教師的作用,反而是提高了要求,教師既不能喧賓奪主替代學生攀登,又不能無視學生放任自流,而是隨時地觀察、引路,通過一連串教的活動牽引著學的活動有效地進行下去。整個過程中,讓學生留下思考或問題解決的痕跡,教師多留點空白。而在安排上,每一個學習活動后面又相應的鑲嵌著指向這一學習活動的評價任務,其不僅能夠及時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有效地調控教師的教學進程,從而實現“學習目標”引控下的“學―教―評”聯動一體化的“循環補救”式教學。
最后就《將進酒》一課,根據前文學習目標與相應評價的設計,現以表格的形式呈現整個教學過程設計。
三、余論
“學歷案”教學要關注的要素遠不止這些,本文主要就學歷案基本框架中的核心要素進行論述,限于篇幅,其它要素留待別文特論。總之,追求“學―教―評”一體化教學的學歷案是一種趨向并呈現學生學習“經歷”的教學新設計,其以基于教材、學情及課標的學習目標為教學導向,以與目標相匹配的評價任務為教學標尺,以目標引領與評價前置下的學習活動為教學主旋律,依據這些核心要素共譜課堂學習新樂章。但是基于“學歷案”的教學設計還“在路上”,其還有很多問題待研究,如教師的專業方案設計能力還不足,教師的課程標準重視程度還不夠,解讀教材以及課標的能力還需專業化培訓,本就不堪重負的教師能否有時間與精力去設計如此精細的教學方案,等等。這些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研究。概言之,新生的學歷案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未來的路還很長,望之在實踐中日趨完善。 ――――――――
參考文獻
①崔允t:《學歷案:學生立場的教案變革》《中國教育報(教育科學)》,2016年第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