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30 19:40: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曾經指出:學生的學習以及知識的意義建構是學生依靠學習資料和學習伙伴自主形成的,不是經過老師的傳授獲得的。這一理論指導下的新課改強調師生角色的大轉換,更新了教學理念。新課改的重要理念就是師生角色的轉換,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教師不再是一人獨掌課堂,而是放下身段,與學生平等交流,民主相處。所以對教學的反思,首先應該思考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是否實現了轉變,是否改變了過去把知識傳授作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做法,是否關注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形成;是否把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上而忽視了激發、引導、組織和合作的新型教師功能。所以,通過反思更加確定教學氛圍和情境對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性。明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為學生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而又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中提升認知水平,從而發散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二、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鼻祖皮亞杰曾經說過,學習的意義在于打破學生大腦圖示中的平衡,由同化到順應再到同化,學生在這個循環往復中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和積累。長久以來,高考指揮棒指引著高中階段乃至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一直是圍繞著應試教育開展的。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因素,教師只是一味地考慮學生的知識積累情況,教育和教學思想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被動地形成。一味地忙于教,缺少對教的過程的反思,審視自己的教學意識淡薄。教學活動在年復一年的重復中形成固有的經驗,就在這樣的經驗支配下,進行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傳統的教學,所以大量的學生成績很高,能力很低;知識很多,思維很差。自從新課改以后,教學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新課改理論和素質教育目標的指引下,教師進行了大量的和積極的教學實踐探索,徹底改變了長久以來形成的教學觀念。其中對自身的教學觀念的總結就是一種積極的思考活動,對教學觀念的及時反思,既是貫徹新課改理念的表現,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措施。使自己能夠在教學觀念上實現轉變,同時應用反思后的結果指導教學實踐。
如,對“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以礦產資源為例,首先利用搜集來的實際資料向學生說明,我區礦產資源的分布、數量、質量等情況,同時說明礦產分布對工業布局的區域影響,依托礦藏促進工業的發展,礦藏資源豐富的地區,工業也呈現發達態勢。這些內容是在向學生說明“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的涵義。當然,一些特殊案例也是存在的,一些大型鋼鐵公司雖然成為著名工業區,但周圍并無鐵礦山,如我國上海寶鋼等。通過分析,學生明白了自然環境可影響工業的發展和布局,但不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完全能夠影響的,是一個辯證的關系。這樣學生辯證看問題的觀念和思維能力就得到了發展。
一、突破閉合式教學
1.變閉為開,倡導實踐。
以往的舊教材,偏重于理論,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地理沒有多大用處,新教材注重地理學科的實踐,就應該變閉合式課堂教學為開放式課堂教學。具體的做法有:組織學生依據所學的地理知識,觀察當地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的變化及特征;開展地理要素單向調查;啟發學生寫地理調查報告和小論文;指導學生收集與地理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和新聞等,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范圍,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變靜為動,豐富教學。
可改變課堂靜態教學模式,豐富課余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興趣小組活動;開辦地理小廣播、小墻報;師生一起制作、改進地理教具等。還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工農業生產布局等發展地方經濟的小型辯論會,評價當地的環境質量,開展當地小流域的綜合治理。這樣放手讓學生參與地理知識應用的實踐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地理知識技能,而且能有效擴展地理教學手段。
3.變知為用,強化應用。
對于現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論性強的內容,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工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城市規劃,旅游資源的開發等地理科學原理,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加以運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就彌補了以往教材的不足,做到了傳授地理知識原理與介紹當地工農業生產布局、發展經濟同步進行,使學生深刻體會學地理以致用。
二、突破灌輸式教學
1.變傳為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科學知識的主動性。
教學的實質應是在教師的點撥下,啟發學生合理地從多角度展開思維,從多方面分析問題,引導學生把知識向能力方面遷移和能力向應用方面遷移。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去看、去說、去做、去想。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只發揮點撥作用。把傳授變為導學,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變單為雙,搞好地理教學的雙邊互動。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的,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師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3.變空為實,激發學生的心理共鳴。
地理科學有著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和廣闊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觀,因此,地理教學有雄厚的直觀性基礎和趣味性的知識點。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廣泛采用現有的地理標本、掛圖、錄像、幻燈、多媒體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自行創新設計豐富多樣、切實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學手段富于變化。采用直觀教學,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使學生始終處于在積極、自覺、主動學習的良好狀態。
三、突破斷層式教學
盡管初高中地理知識內容有很大差別,但有許多知識上的聯結點。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區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內容,利用這些知識聯結點就可以將初高中地理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地理知識的間斷點,如系統地理中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識的聯結點進行重點突破和補充。同時對有些初中學習過的地理知識內容,如氣候類型、自然帶等在高中地理教學時要注意拓寬和加深,以確保地理知識教學的連續性。
四、突破程序式教學
1.解惑除疑,多維思索。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a)-0143-01
地理課程教學是高中必修課程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地理教學對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教學中務必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加強地理課程教學。我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以,無論是從國外,還是國內來說,教學反思已成為教師成長的重要路徑,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地理教師來說,積極進行必要的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1 教學反思的特征:
1.1 實踐性
實踐性是地理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特征,而教學的本身就是社會實踐活動,期活動的屬性就帶有實踐性,教學的過程中既有教師的主導傳授,也有學生的及思考與效仿,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是通過時間來完成。
1.2 針對性
教學反思的針對性是指教師對自我“現行的”行為觀念、教學藝術的解剖分析,并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另外,針對性還體現在教師的教學過程帶有針對性,教師教學的對象就是學生,他所作用的過程就是針對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也是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
1.3 反省性
反省性是指教師對于自身實踐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視角、多層次的思考,是教師自覺意識和能力的體現,也是教師自己從思想認識轉化為實踐行為的過程,也是教師自己內化、覺悟的過程。
1.4 時效性
時效性是指教師對當下存在的非理、觀念的及時覺察、糾偏、矯正和完善,即可以縮短教師成長的周期,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很大程度上縮短教師專業發展的時間。
1.5 過程性
教學反思本身就是一個過程,要經過意識期、思索期和修正期,教師的整個職業成長要經過長期不懈的自我修煉、內化提高,才能成為一個專家型、研究型教師,而過程性特征貫穿于地理教學反思的全過程。
2 地理教學反思:
2.1 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的反思。
在地理教學中,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總體方向與要求,也是教學必須完成的任務,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從不考慮教學的實際實施,而只制定教學的總體目標,其具體的事項過程沒有提及,教學計劃的實施過程簡單,計劃的編寫過程中也缺少重難點的突破預設,這嚴重影響地理教學。在新課程要求:“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而要實現這些內容,教學目標也就有所變化,制定具體、可實現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學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另外,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而這些都要求在教學計劃的制定方面要求詳細、實際、可行、有效,以此來實現教學的實效性。
2.2 教學過程與組織安排的反思。
地理教學反思就是針對其教學過程進行的,在其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中重難點、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等,是否得到突破與提高,對于這些教學情況進行必要的反思,然后再回到教學的實踐中去探索新穎有效的措施,使自身的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時,課的組織與實施也很關鍵,它是決定地理教學是否有效進行的重要保障,在教學中,組織安排合理科學,教學的進行過程就順利,效果也明顯,反之,影響教學效果。而新課程要求:“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而過程評價也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新課程的影響下,教學過程及其組織安排也就顯得特別重要,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質疑、主動探索、思考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只有通過教學反思去思考和完善教學,從而有利于學生發展,有利于自己專業發展。
2.3 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各種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而往往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對于部分問題的獨斷講解,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將大氣變暖問題時,有些學生說是二氧化碳的作用,有些同學說是其他原因,不是二氧化碳的原因,舉例時,列舉遠古也有二氧化碳,卻依然有很多生物。對于這個問題,反饋的是學生思維的活躍與廣闊,而不能獨斷說是錯誤的。另外,對于作業及其考試的反饋,也應重視其存在的問題,積極的反思探索,加以解決,這對于地理教學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亦可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2.4 教學資源與環境的反思。
地理教學與其他教學相比,有其獨有的特殊性,而教學資源對于地理教學來說作用重大,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充足的教學資源,可有效地實施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同時,情境教育理論告訴我們,適宜的情境對于學生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對于教學環境的創設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地里的地域教學,有了充足的地圖,可清晰的了解其緯度,地貌概況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在教學中做好教學資源與環境的反思,由此查找教學的不足,實施改進,形成特有的教學模式與特色,有利于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一、“在快樂中學習”――培養興趣是地理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統計數據顯示,中學地理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地理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如在講《宇宙中的地球》這一課中的行星背景時,我就先出示了一段天體運動的動畫,栩栩如生的畫面,浩瀚無垠的宇宙,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視線,不知不覺中學生就產生了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教師隨即把“天體運動的特點”“及日地關系”“地球特殊性”等問題拋出,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這種做法改變了教材中對這一細節敘述得平淡呆板,活躍了課堂氛圍,為教學目的的實現打下了基礎。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高中地理和其他學科一起構成了高中整個的課程體系,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教學實踐,其方式和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尤其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后,也影響著高中的教育和教學。地理學科也是高考的一個科目,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名地理教師,要時刻注意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不善于反思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不善于反思的老師也不會有高效率的教學實踐。地理教材的內容豐富多彩,浩繁廣博,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教師經常進行反思。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采用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能。所以一名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具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對教學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以往教學實踐中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生處于從屬的地位。而現在實施素質教育,倡導的教學理念是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實施個性化教學。所以,要了解學生的實際,了解學生的認知,實施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比如,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導學案的編制,將教材內容的重點知識提煉出來,由學生自己通過學習材料的查找獲得知識的建構。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比單純傳授知識更加重要。
新課程改革明確的指出,新課程下的學習方式的著力點應當是合作式學習,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終久是有限的,我們只有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性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嘗到眾人智慧的力量,共同進步的喜悅。培養團隊協助意識,集體精神,這正是我們長期應試教育下廣大學生缺少的東西,唯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在不斷獲取新知識的同時,思想不斷的進步,視野更加開闊。師生之間應是平等的關系,對好中差不同的學生也要保持平等的關系,不能對學生有親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調動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讓他們體會到學習地理知識的快樂。教師只有尊重,愛護,和關心學生,學生才能愉快地學習。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以美好的口才,自然的教態,和腦子里豐富的知識,以及和藹可親的口語來換得學生的尊重,每當上課時,都讓學生以笑臉相迎,把對老師的愛轉化成學習的動力。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全方面的發展,提升綜合素質,倡導終身學習,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改變。
我們必須由單一的傳授知識結構轉化到都必須給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技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改革提出要“以生為本”,“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應當由教學的整體化轉向教學的個性化。在課堂上經常聽到教師這樣說,“我們只能顧及到絕大多數同學,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要求”。因此,我們的教師應當具備寬容之心,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待學生非整體性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學生個性的發展。新課程改革要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綜合的發展,我們也就不能統一規格,統一要求。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快慢,掌握程度也不盡相同。我們要學會發現、了解并研究不同學生間的差異,為每一個同學建立一個動態的學習資料庫,資料庫中詳細的記載每一個同學的性格、特長、興趣、愛好、學生風格等,還可以記錄每一個學生對各科知識的掌握情況,甚至可以細化到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的熟練程度。再定期的對這些資料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為每位同學量身制作相應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從而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個體化,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要明確課標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課標要求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不僅影響教學設計的方向,還決定著教學的具體步驟、方式和組織形式。它給我們提供了教材分析及設計學生活動的依據,還可以了解到學生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鉆研教材,來明確課標要求,確定學生應掌握的知識、能力和具備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傳統的教育學主張教學要貫徹自覺性和積極性原則,即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學習的長遠目的及其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從而產生動力來努力學習地理,但是,要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僅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是不夠的,還必須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讓學生了解預期的學習成果,讓他們進行目標清晰的實踐活動,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做客觀的分析,想方設法并最終取得認可,自我提高并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是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
如何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重要的做法就是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充分討論,加強師生交流,關心社會,關心生活。課文中安排的活動內容,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種示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需要,引導學生補充書本以外的地理素材。就是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社會現象、自然現象和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以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設置適度的問題,讓學生跨越一定的障礙獲得知識。教師備課時,重點不是準備自己如何講述,而是設計如何讓學生活動,讓學生說理,析事。上課時,教師不是當講解員,而是當“導演”,發揮主導作用,進行組織、調控、點撥、引導,讓學生當“主角”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探索的成功者。問題設置要有適當的難度,不是學生稍動腦筋就能解答的,不是老師一問,學生很快就能在書本上畫出答案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內在聯系,選擇合適的資料或案例,提出有一定障礙難度的問題。然后,教師在層層深入中,揭示矛盾,并引導學生進行思維以解決問題。重視學生的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他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提出各種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而在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時,又會發表其自己不同的見解。這些問題、見解是以學生現有知識體驗為支點的,極容易引起同學的共鳴和爭論,是教師所設計問題的重要補充。一堂課不僅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而且還要是學生在一次次活動體驗中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喜悅,增強自信,發展自我創新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
教學系統論認為,現代教學已不再是簡單零碎的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幫助其建立學科系統設計觀念,使之學會自主學習。現階段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對探究性教學(重展示、重設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認識和掌握還有一段距離,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行為還遠未形成。因此,要適應課改要求,教師應在手段多樣性、過程自主性、目標發展性、形式新穎性前提下,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片段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從教學方法創新角度出發,教師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游戲法,采用多媒體技術制成“ 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于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教師啟發:簡要地介紹拼圖游戲的操作方法及競賽規則。
學生活動:學生出于好奇,躍躍欲試地進入競賽活動狀態中:
第一輪:可以看各版本地圖冊中的“中國政區圖”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東北的3個省;二、位于北部邊疆的1個自治區;三、位于黃河中下游的6個省、直轄市;四、位于長江中下游的7個省、直轄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個省、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六、位于西南的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七、位于西北的5個省、自治區。)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二輪:不可以看課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第三輪:正式開始競賽,不可以看課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電腦上完成拼圖。
[教師點評]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及時給予肯定。成績居前六名者,可以獲得獎品(注:“中國政區拼圖”競賽游戲,在學生完成拼圖時電腦可以自動記時)。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死”圖變“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游戲中體驗了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實現了“快樂教學”。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了體現、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難看出,一堂課的質量與教學法創新性呈正相關。
2. 合理的教學反思要看能否處理好抓雙基教學與引導研究性學習的關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作為一個系統,必然存在著優化過程。一方面教師應通過精心挑選教育內容,嚴格設計教學方案,抓好雙基教學;另一方面應當明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掌握某項知識技能不是終極目標要求,關鍵要看他們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能否在不同學科知識相互整合中誘發靈感,從而有所發現和創造。在地圖三要素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下列變化過程入手展開探究活動:(1)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就越小,表示的內容也越詳細;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就越大,表示的內容也越簡略。(2)若需要一張內容詳細的深圳市地圖,則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則需要用小比例尺;(3)師生共同走出教室,帶著皮尺實地測量學校籃球場的長和寬,記錄數據后回教室進行交流與討論,具體過程如下:
教師:請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將籃球場畫在練習本上(部分學生畫在黑板上);
學生:學生根據比例尺計算、畫地圖(教師適時地引導);
教師:請大家討論,同一籃球場為什么有的同學畫得比較大,而有的同學卻畫得比較小呢?從中能否得出一些規律?
學生1:比例尺越大,畫的圖上距離就越長,反之就越短。
學生2:我們要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比例尺,從而畫出所需要的地圖。
學生3:……
教師點撥探究思路后,設計探究方案、制作深圳市地圖、做地圖制作資料分析、歸納總結等都讓學生自主去嘗試。這樣一堂課中,由于涉及直觀性較強的數學概念加上學生實踐的體驗,所以研究性學習過程始終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學生探究結果與預計有偏差,其知識掌握也有疏落,但在這種類似科研的情境中,學生自主探究、發現、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斷,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學反思時應當明確,雙基考察更要關切研究性學習背景下能力與方法的評價,而非簡單追求知識和技能掌握。當然,研究性學習因其側重于綜合實踐,所以運用時也當有所選擇,一般最值得選擇的內容,應當是對地理學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礎地位的概念和規律性知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基于教學目標,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進行問題設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決問題或發現規律,并伴隨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創造出師生良好情緒氛圍。其對于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背景知識,借助創設問題情境,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心靈。與現實生活有關,有明確的任務,能夠激發學生探索行為的問題情境。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創設的問題情境從生活實際出發,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能夠引起學生高度重視,煥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引起學生心靈震撼的真實情境,能夠揭示學科思想的活動情境。教師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地創設情境,在有意義的情境中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二、重視培養地理語言的規范使用
地理語言的規范使用,既可以在試卷上獲得高分,也可以在很多問題上一針見血地從學科的角度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這也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重要途徑。出于對學生的熏陶,地理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影響在教學中顯得就更加重要了。比如筆者在新近的工業區位選擇復習中就發現了這樣兩個“小問題”。對有大氣和水污染企業的布局,主要考慮風向和河流;對大氣污染嚴重的企業應當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向或盛行風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風頻的上風向。這里涉及對“上風向”和“下風向”的理解,以及對風玫瑰圖的認識。在分析回答我國東部季風區某地企業布局時,筆者看到了“分布在季風對吹風向垂直的郊外”字樣。筆者可以理解“季風對吹”是什么意思,但顯然,這不是地理專業術語,輸入百度查找,果真沒有這樣的組詞方式。但這樣寫的同學不止一位,很明顯,這是受到了先前老師的影響。上課一問,果然這樣。
對于有水污染的企業,布局時一般選在河流的下游。筆者在很多學生的回答中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印染廠布局合理是因為“位于河流下游,污染少”(這里的下游當然是指區域河流的下游)。“但這句話有問題嗎?”筆者問學生,他們回答不出來,并不以為然。這句話的問題在哪里?――描述不準確!企業在河流下游生產就會“污染少”嗎?顯然是不準確的。是因為有水污染的企業布局在了河流在這個區域內的下游河段,對居民區(城市)影響小了些。污染有,而且并未減少。我們地理教師的語言要做到隨意、準確。不僅對學生地理語言的使用影響明顯,如果能注意提高自身的教學語言,還可以不斷使自己的教學基本功變得更扎實,教學語言表達更到位,當然也就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這和性格是無關的。
三、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
地理教學活動就是學生學習地理,探索、掌握和應用地理知識的活動。教師是課堂學生學習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創設和諧自然的學習氛圍,應結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現有知識結構,引導學生在參與地理學習活動中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在交往中思索、探索、練習、掌握并應用,以建構自己的學習思維方式,發展學生的地理學習思維能力。教師應明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的相關知識,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師生雙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交往過程中,分享著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著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則意味著人人皆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課程的內容都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解讀,并將之內化“自己的課程”。教師與學生應該是地理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過程。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師生追求主體性、獲得自由和解放的過程。
四、利用圖像學習
圖像是各種地理知識綜合而具體的體現。它反映了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分布特點、規律及其相互間的聯系,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區以及我國各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征。圖像是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圖像是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其最突出的特點。中學地理課所規定的知識內容,幾乎都能在圖像上反映出來。圖像比文字敘述更準確、更直觀,而且對比性強。不管地理事物多么巨大,只要通過圖像,就能一覽無余。不僅如此,還能通過圖像把不同的地理區域進行對照,顯示不同地區的類同和差異,找出其中的聯系和規律性。同時,圖像還可以延長人們的視野,通過它可以了解遠方的地理事物。考查圖像知識及運用圖像的能力,往往是考查一個人地理知識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所以,在地理學習中認真掌握好圖像知識及運用圖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高效的課堂是我們永恒的追求。課堂是學生獨特體驗相互撞擊而迸發火花的過程,是學生獨特的體驗在某個特定時空因為相遇而綻放出動人光芒的過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感受和獨創性的見解,引導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地體悟文本所涵蓋的信息。
參考文獻: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所遵循的是一種單一固定的模式。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想法,所有知識都處于理論階段,高中地理的教學缺少科學性和系統性。同時還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目標設置成地理的答題技巧進行講解,讓學生在題目中強化知識,這些都讓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漸漸消失。學生由于不能自主學習,又對地理不感興趣,在課后就不會主動去復習課堂知識,這樣循環往復,讓學生的地理知識掌握不夠牢固,課堂效率低下。
二、新課改下的教學模式分析
在當今的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摒棄過去的教學模式,將單一固定的教學模式發展成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同時把高科技帶入了課堂。例如,在學習需要地圖等課程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一個直觀立體的感受,能使學生的空間感和認識感更強。
新課改的教學模式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因材施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課下積極主動和學生溝通,知道每個人的特點,針對各人的不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例如,不敢發言的學生就要在課下和他們溝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課上多提問,讓他們能夠融入地理課堂中。地理課堂是深受環境影響的,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家鄉不同,讓他們展示自己家鄉的特殊地理環境。
三、傳統教學方法和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方法的差別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是一個靜態的狀態。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動態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的氛圍輕松自在,其中可以成立地理小組,開展一系列和地理有關的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還可以從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最為重視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高考時考出一個好成績,不太重視地理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但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把學習到的,比如城市規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進行分析運用,讓知識能夠學以致用。
四、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通過傳統教學方法和新課改背景下新型教學方法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今天的教學,教師要從中進行反思,去粗存精,積極學習當代新型教學方法。
1.反思教師的位置是否要改變
傳統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主體,而新課改下要求以學生為主,教師是新課改的參與者、解釋者,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使教學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但新課改要求學生全方面發展,尤其是實踐操作,老師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在一種輕松自在、師生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去學習,培養他們對地理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農業生產類型與氣候的關系”時,教師不能一個人滔滔不絕,要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并結合自身的生活體會進行具體的實踐、練習。學生還可以進行分組討論,通過飲食習慣的不同,列舉我國南北方不同氣候條件下農業類型的差異。這樣經過學生的參與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2.反思教師的素質是否提高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反思自身的素質是否要提高,因為教師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的素質對學生來說就像一個隱形的教師一樣隨時隨地在影響著自己。作為一個高中地理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識要過硬,同時要學會帶領學生用地理的觀點看待世界,向學生展示地理的魅力,讓學生愛上地理。
比如在教授必修一的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在剛接觸地理的時候,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地理觀,通過教師心中的地理來正確看待地理學科,讓學生對地理有不一樣的認識,培養他們對地理的興趣,這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素質。
3.反思是否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許多同學在學習中都會有這樣一些困惑:如地方時的判斷或氣候分類型析等,教師一講就會,而遇到問題就不會,這是什么原因?各種問題在學生地理學習中普遍存在,問題出現就在于學生在已有知識和新的問題之間沒有建立起正確的聯系,要建立正確的聯系就需要有一定的反思技巧。在地理教中注意采用以下主要措施。
一、激發反思動機
反思過程是一個情感與認知密切相關的并相互作用的過程,它不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支持,因而有無反思動機非常重要。例如,在地方時判斷這類問題中,由于問題形式或情境變化很大,許多同學都感到困難。但可通過學生反思結合教師按步驟提問,從而很順利地解答出。這步驟是:
第一步,確定地球上某點的時間,一般是找12時、0時或6時、18時
第二步,確定該點與已知時間地的經度差
第三步,按照每15°差1小時計算時間
其它一些地理問題也可以通過總結規律,讓學生通過自我提問來確定知識間的聯系。學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自覺地進行反思,急切的想知道為什么?這樣新舊知識得到了很好的聯系,學生求知欲最大程度地得到了滿足。
二、通過寫提綱,建立新舊知識的內部聯系
一個知識點在中學教材中,由于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和課堂教學節奏的安排,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如果不站在更高的層次去把握教材,就可能只見樹不見林,各知識點零亂分散,難以形成體系,知識的遷移局限性大,在回答問題應用這些知識時,就可能出現張冠李戴或不得要領的現象。
例如,在第四單元“陸地環境的組成—地貌”一節教學結束后,列舉課文中出現的名詞—地殼變動、地殼運動、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巖漿活動、變質作用、侵蝕、沉積、地質構造、板塊運動等,讓學生討論整理成一個知識框架,理順這些名詞的相互關系,哪些是從屬關系、哪些是因果關系等。實踐證明,學生的整理過程比較困難,但教學效果卻非常好。
三、教給反思方法
(一)掌握反思形式的步驟
具體問題的反思形式可按以下步驟進行(如下表)。這個過程反映了認知活動的一般規律,即首先要知道活動的內容及目的,然后是選擇并運用恰當的方法和知識解題,最后是得出結果,它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自我提問
這種方法適用于學習過程中。諸如“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哪一種方法更有效簡單”?等自我提問,可以促進學習主體的更深層次的思考。長此以往,學生不僅可以提高發散性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鑒別能力和學習能力。
(三)自我總結
當某個問題解決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方法、思維策略等方面進行總結,以尋求思維規律。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在地理試題中,直接的、隱形的圖形轉題、圖文轉化題比比皆是,如太陽度角,就可以有旗桿影子、樓房間距、太陽能熱水器角度、窗戶光線等多種題型。所以在平時的解題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題后的回顧與反思,不斷歸納總結,探索和發現其中的規律。
(四)自我探索和評價
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已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和分析的一種自我審視行為。學生的自我評價主要有學生個體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的相互評價兩種方式。
自我評價應該是課堂教學中一種最主要的、最經常的評價方式。如在學習“大氣環境保護”這一節時,課前教師可先提供幾個網站給學生,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課本提供的內容,提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相關網站上查詢各種有關大氣環境保護的觀點、資料,形成本組的觀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各小組分別派代表匯報,并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發表自已的看法,評價他人的說法,然后再組織課堂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清了思路,鞏固了知識,而且學生能更快的提高自已的分析水平,在評價他人也正是自身在反思的過程。